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的论文(共9篇)
【关键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绩,创造了用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中国奇迹,但中国粮食生产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通过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已不能实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提高粮食产量只能依靠技术,从198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就开始强调要通过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来提高效益,直到中央一号文件仍然在强调技术支农的重要性,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提高粮食产量。近年来,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问题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研究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不仅能够全面掌握粮食生产现状,还能够明确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制约因素。本文将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一、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设定“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为主题,检索到期刊1189篇、硕博士论文1210篇(截止到4月),历史地看,中国学者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程(如图1):第一阶段:1950-1994年,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萌芽期。尽管该时期横跨了44年,但仅发表了164篇论文,这一阶段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不够系统,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和技术效率概念被引入粮食生产中或单纯的对某一项政府政策的解读,以定性分析为主。第二阶段:1995-,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成长期。该时期9年的时间里发表论文251篇,年均28篇,是前44年年均论文数量的7倍,该时期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方法由定性研究向简单的定量分析转变,如:苏基才运用边界生产函数探讨了测算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方法,用此法对广东省的粮食生产技术进行了测度,并提出了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建议。第三阶段:-20(3月),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的蓬勃发展期,该时期发表论文2445篇,占整个历程论文总数的85%以上,该时期基本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方法逐渐确定,研究视角逐渐从宏观向微观转移,研究逐渐细化深入,对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也进行了探讨。
二、主要研究内容
1、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在稳定的粮食生产过程中,粮食生产技术的效能得以发挥的程度就是我们要测算的技术效率。目前,大多数学者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的代表是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FA),最早出现上世纪70年代,由Meeusen(1977)、Aigner(1977)和Battesse(1977)三者几乎同时发表的相关论文为诞生标志。该方法将生产函数分为技术效率和随机前沿面两部分,技术效率反映实际产出与理想前沿产出之间的差距;而随机前沿面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单位投入对应的最大产出或者不同产量对应的最小投入所形成的边界线,位于边界线上的生产者是技术有效的,反之则无效。我国学者将此法广泛运用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中,乔世君(2004)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情况;亢霞等()利用1992-样本数据,运用SFA方法测算了小麦等7种作物的技术效率和变动趋势,提出了提高这几种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效率的方法;范群芳等()系统的对SFA在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测算了全国31个省份-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姚增福等()利用该法对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步和损失进行了全面的估计;赵红雷()对我国1995-玉米主产区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全面反映了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孙昊()利用-小麦主产区的样本数据,对中国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进一步对技术变化趋势进行了描述。非参数方法的典型代表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由Charnessetal于1978年基于“相对效率”概念提出,是一种线性规划模型,其原理是通过规划确定一个理想的`生产前沿面,比较各个决策单元偏离生产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其有效性。李光金等()系统研究了DEA模型在测算投入产出型技术效率中的应用,提出了同时基于投入和产出估计技术效率的DEA模型,对采用DEA方法测算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学者多将DEA多与其他模型结合使用,王千等(2010)将DEA和Malmquist指数结合使用,对河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全要素效率等进行了全面的测度;刘战伟(2011)运用同样的组合对我国欠发达地区1998-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具体分析了欠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低下的原因;肖洪波()年同样也用DEA结合Malmquist指数估计了我国-20我国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指出了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由于DEA不像SFA可以直接进行无效率分析,因此学者将DEA与线性回归模型相结合使用,以分析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例如:薛龙等(2012)采用DEA方法测算了2000-20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用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单独运用DEA方法可以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从投入角度分析各要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姚倩茹(2014)运用DEA方法对江苏省2004-小麦、中籼稻、粳稻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江苏农户投入要素过多而导致技术效率损失。2、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分析随着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研究视角逐步从宏观向微观转移,对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的研究也逐步的精细化,近年来研究集中在分析某个因素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上。张海鑫等(2012)从耕地细碎化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安徽丘陵地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得出了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提高的结论;马林静等(2014)利用全国30个省份样本数据重点考察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变迁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有利于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王琛等()利用2001-农业部对全国30个省份资本投入数据,分析了我国农业部门资本投入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彭代彦等()利用200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三、结论与展望
纵观中国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历程,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经历了不同的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内容逐渐深化、细致,测算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方法逐渐多元化,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的不同研究成果,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论支持。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为了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各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两种;从研究内容上看,所属学者聚焦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上;研究范围上,既有立足于全国宏观范围的研究,也有立足于省、市、区域的小范围研究;既有对整体粮食进行的研究、也有对某一种粮食作物单独进行的研究;既有对影响粮食技术效率因素的整体探讨,也有对单独影响要素的研究。基于已有文献的比较可以发现,当前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当前研究内容的聚焦性明显,对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还有很多内容可供发掘。从研究方法上,学者们已经运用的方法是有限的,而且缺乏综合性,仍有很多适用的科学方法可供参考。在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角度虽然较为全面,但对全国范围的粮食生产进行分区域或者分省研究还不够完善,针对某一粮食种类及各种条件约束下的微观视角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参考文献】
[1]何枫等.SFA模型及在我国技术效率测算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2004(5)
[2]乔世君.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5)
[3]亢霞等.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4)
[4]范群芳等.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在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08(6)
本文试图利用2006-2009年各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和估计粮食生产函数,来测算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包括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并对化肥利用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模型设定
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而这些因素的随机性强,因此,本文采用Battese和Coelli所定义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7](SFA),建立我国粮食生产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采用对数形式的C-D函数,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Yit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粮食产量;Lit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劳动投入量;Fit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化肥投入量;Jit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农用机械投入,用来反映农业生产中的资产投入。Vit是服从分布N(0,σv)2的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反映不可控因素对产量的随机影响;Uit服从N(0,σμ2)分布,代表各省粮食生产技术非效率的非负随机变量,且与Vit相互独立。β0、β1、β2、β3、σu、σv为待估参数。
为了便于估计,通常定义δ2=σv2+σu2和γ=σu2/(σv2+σu2),这样该模型的待估参数就包括β、δ2和γ,然后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得出。
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是指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比,用来衡量实际生产和最优前沿之间的差距。技术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Yit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粮食产量,为第i个省份在t时期的潜在粮食产量。如果Uit=0,则TEit=1,该生产点位于生产前沿上;如果Uit≥0,则0≤TEit≤1,存在技术无效率,此时该生产位于生产前沿下方。
基于公式(1)和(2),得出化肥利用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2 模型估计结果及说明
2.1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本文选择的我国17个主要小麦种植省份、21个主要玉米种植省份和15个水稻种植省份作为研究样本(表1),2009年这些省份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97.5%、96.4%和81.7%。
在测度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技术效率中,选择的变量包括:粮食产量、劳动力、化肥和农用机械。其中劳动力L,用每1/15 hm2用工(日)表示;化肥F,用每1/15 hm2化肥折纯量(kg)表示;农业机械费用J,用每1/15 hm2农用机械费(元)(CPI平减后)来表示,粮食产量Y分别用三种作物的1/15hm2平均产量(kg)表示。模型没有更多地考虑其他投入变量,如种子、农药、燃料等投入,因为这些投入费用相对于劳动力、化肥和机械费用而言所占比重较小,如2009年三种粮食化肥、机械和劳动成本分别达到117.55元、102.20元和188.39元,三项合计占全部成本的68%,而种子、农药和燃料三项投入仅占全部成本的18.6%。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水稻包括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等,本文中所用到的水稻数据是用早、中、晚稻的数据经过加权平均的。数据均来自2007-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本文参照《中国化肥区划》[8]将全国划分为7个地区(表1)
2.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运用Battese和Coelli编写的Frontier 4.1软件对模型(1)进行极大似然估计,结果如下(表2):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从估计结果看,模型所包含的三个变量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变动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具体解释如下:(1)在三种投入要素中,化肥的弹性最大,分别为0.479、0.623和0.283,说明化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2)LR检验表明,拒绝σu=0的原假设,表明存在技术非效率的状况。因此,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更适合分析现有的数据。(3)在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回归结果中g分别为0.990、0.998和0.936,说明在影响粮食产量的各项随机因素中,有99.0%、99.8%和93.6%的因素是可以用技术非效率来解释的,即用技术非效率来解释产量变动是十分重要的,而其余占较少百分比的部分则是由于无法控制的因素导致的。
基于以上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的估计结果,利用公式(2)和(3),本文分别计算了2006-2009年历年的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利用效率(表3)
表3显示,2006-2009年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平均生产技术效率分别为0.86、0.72和0.88,表明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较高,但仍有改进的空间。相对于较高的技术效率而言,三种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则较低,分别为0.37、0.26和0.37,小麦和水稻的较高,玉米则较低。玉米的化肥利用效率最低是由于玉米的施肥量一般要高于小麦和水稻,化肥施用量大造成利用效率较低。这与李红莉等人[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三种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地区分布如图1所示,水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呈现较强的正态分布,地区间差异较小,另行计算的基尼系数仅为0.078;玉米的化肥效率则呈现偏左的集中分布态势,显示地区化肥效率普遍偏低,但总体差异不大,其基尼系数为0.102;小麦的化肥效率则地区间差异较大,分布图呈现跨度较大的扁平型分布态势,结合地区分布结果可见,东北、长江中下游及黄淮海及新疆地区较高,北部高原和西南区则表现较低,如黑龙江平均达到0.66,而重庆和青海则只有0.19左右,其0.173的较高基尼系数值也能够解释此分布形态。
3 化肥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1)财政支农资金。财政支农主要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方式影响农业生产,微观直接作用于农户生产,一般主要是粮食种植补贴、生产资料补贴以及农业灾害补偿等形式反映。这些转移支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化肥的利用效率。例如粮食补贴政策,一方面粮食补贴可以使农户购买和施用更高效的化肥,从而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也可能使农户购买和施用更多的劣质化肥而降低化肥的利用效率。财政支农资金对化肥效率的影响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作为配合。
(2)受教育程度。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农业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农民掌握了更科学的施肥方法,包括需要考虑土壤、作物和施肥制度等因素,能够在生产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施肥,更有效的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有利于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有可能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化肥作用的认可度越高,越依赖于化肥投入,导致化肥利用效率降低。
(3)收入水平。农户收入水平提高会对化肥利用效率产生两种效应:一是收入效应,在现有化肥品种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户更倾向于通过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品,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也将增加,化肥利用效率就会降低;二是替代效应,农户收入增加也有可能导致农民改变当前的化肥施用品种,购买和施用高质量的复合肥或控释肥料,这样更有利于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从而使化肥利用效率提高。农户收入水平的变化对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比较。
(4)人均播种面积。农户人均播种面积规模的扩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相对于种植规模较低的农民,种植规模较高的农户可有效的降低单位播种面积的固定投入成本和管理成本,能够以更低的单位成本获取农业技术信息和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对化肥利用效率具有正向效应。但随着农户人均播种面积扩大,而劳动力相对不足,有可能使农户倾向于施用省时省工的化肥来替代传统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化肥施用量增加,利用效率降低。
(5)化肥价格。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可替代性。在农户用于购买化肥的资金不变的条件下,化肥价格上升,一方面农户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会寻求化肥的替代品,比如增施有机肥等;另一方面价格上升也可能使农户转而购买劣质化肥导致化肥利用效率更低。化肥价格的上升对化肥利用效率造成正、负两种效应,同理,化肥价格降低也会对化肥利用效率造成两种不同效应。
在粮食作物生产的技术效率基础上,本文对影响化肥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检验。影响化肥利用效率的因素很多,本文选择了财政支农、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人均播种面积和化肥价格作为自变量,化肥利用效率为因变量。模型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形式,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FEit表示化肥利用效率,财政支农FFit,用财政支农资金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表示;受教育程度Hit,用农村劳动力接受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数据经过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收入水平Proit,用该种作物的主产品产值表示;人均播种面积(1/15 hm2)PPerit,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除以农业人口得到;化肥价格FPit,用每1/15 hm2的化肥费用除以每1/15 hm2的化肥折纯施用量得到。εit为随机误差项,αi(i=0、1、2……5)为待估参数。数据来源于200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环境统计年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3.2 估计结果和分析
表4是针对三种作物的化肥效率的决定因素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F统计量均在1%的统计水平下拒绝适用于混合最小二乘的原假设,说明面板数据模型是恰当的选择;Hausman检验也表明三个方程均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无差别的原假设,三种作物均适用于固定效应模型来作为最终的估计形式。
表5的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影响最大,其次是收益水平,而财政支农、人均播种面积及化肥价格对化肥利用效率影响相对较小。具体分析如下:(1)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对小麦、玉米和水稻化肥利用效率具有正效应,弹性系数分别为5.078、3.972和0.240。表明受教育水平每提高1%,三种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分别会提高5.078%、3.972%和0.240%。受教育程度对三种作物化肥效率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均显著,且弹性系数比其他几种因素要大得多。这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接受和使用优质高效化肥,从而提高化肥利用效率。(2)收入水平对三种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影响均显著,且为正向效应,弹性系数分别为0.435、0.448和0.887。表明收入每增加1%,小麦、玉米和水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分别会增加0.435%、0.449%和0.887%。说明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户更愿意购买和施用优质高效的复合肥,这样有利于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化肥利用效率。这符合收入水平变化对替代效应的解释。(3)财政支农对小麦和玉米的化肥效率具有负效应,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81、-0.144和-0.195。表明财政支农每增加1%,小麦和玉米的化肥效率就会分别减少0.281%、0.144%和-0.195%(虽然水稻的系数不显著)。这说明财政支农资金和粮食补贴的增加可能使农户购买和施用更多的劣质化肥,导致化肥效率低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前我国对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粮食补贴合理利用的引导机制。(4)人均播种面积对三种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均具有负效应,弹性系数分别为-0.092、-0.255和-0.127。表明我国粮食生产还处于粗放经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当人均播种面积增加时,劳动力相对不足,农户为了获得更多的农产品,而倾向于施用省时省工的化肥来替代传统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化肥利用效率降低。其中人均播种面积对小麦的化肥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5)化肥价格对小麦和水稻的化肥利用效率为负效应,弹性系数为-0.08和-0.204,而对玉米为正效应,弹性系数为0.287。对小麦和水稻为负效应表示化肥价格降低会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对玉米为正效应表示化肥价格上升会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化肥价格上升使农民减少对化肥的施用,增施有机肥,从而提高化肥利用效率。这与杨增旭等[10]的分析一致,其中化肥价格对小麦的化肥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构建粮食生产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度量了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作物生产的技术效率,进一步估计了化肥利用效率,并对影响化肥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种作物的化肥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平均水平分别仅为0.37、0.26和0.37,且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中小麦的地区差异较大,玉米次之,水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分布比较集中。在研究化肥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支农、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人均播种面积及化肥价格对三种作物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对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收益水平。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1)加大对农户的教育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农技培训活动,培育新型农民。随着科技的进步,受教育程度对农业经济效率的作用将愈来愈显著,尤其是它对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因此,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施肥意识,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是合理引导农户施肥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质量,提高粮食产量。当前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主导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成果正说明了这一点,技术示范区的数据显示,这项新技术不仅可以节本增效,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化肥投入[11]。
(3)农业的发展,不仅靠技术,而且很大程度上靠政府的政策。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国家先后出台了农业税减免政策、粮食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施肥技术推广政策等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这一系列利农政策的实施,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增加农民农业收益,而且还可以提高施肥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序,曾晓光,王尔大.可持续农业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915-924.
[3]Olk D C,Cassman K G,Simbahan G,et al.Interpretingfertilizer-use efficiency in relation to soil nutrient-supplyingcapacity,factor Productivity,and agronomic efficiency[J].Nutrient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1999,53(1):35-41.
[4]Gellings C W,Parmenter K E.Energy efficiency in fertilizerproduction and use[C].Gellings C.W.and Kornelis Blok.Efficientuse and conservation of energy,in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systems(EOLSS),Oxford,UK:Eolss Publishers,2004:41-48.
[5]周惠秋.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毛惠忠.新阶段中国粮食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5.
[7]Battese G E,Coelli TJ.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EmpiricalEconomics,1995,20(2):325-332.
[8]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化肥区划[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6.
[9]李红莉,张卫峰,张福锁,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与效率变化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5):1140-1142.
[10]杨增旭,韩洪云.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小麦和玉米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1):140-147.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粮食烘干;技术;设备;推广;发展
中图分类号:S2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6-0053-02
粮食生产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是万民平安和谐发展的源头。我国粮食生产加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每年由于收获后烘干不及时而导致的粮食腐烂、浪费,给国家民生和经济均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解决粮食的烘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粮食烘干的技术原理及设备
粮食烘干就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方法,将粮食中多余的水分排出,保留适当的少量水分,使粮食在储存过程中有较好的稳定性,最终达到安全存储粮食的目的。
1.1 粮食烘干的过程
粮食烘干的过程是指使粮食中排出的多余的水变成水蒸气,然后再利用粮食周围的干燥介质进行吸收。粮食烘干过程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阶段:一是粮食内部的水分在被加热后沿毛细管扩散到粮食外壳的表面;二是粮食外壳表面的水分再被干燥介质带走。但是,如果在常温下干燥粮食,水分挥发得非常慢,所以,为了加快粮食的干燥速度,就需要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最基本的就是增加粮食和干燥介质的温度,以及加快干燥介质的相对流动速度等。
1.2 粮食烘干的条件
烘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粮食的水分含量,在干燥后不应降低粮食的固有品质,而应尽可能地改善粮食的食用品质、加工工艺品质及其他用途的品质。粮食在烘干过程中需要及时去除水分,往往采用较高温度的干燥方法,既要在短时间内较经济地进行烘干作业,又要保证粮食品质不发生劣变,这就要求选用合理的干燥工艺及条件。粮食烘干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包括干燥介质的温湿度、干燥速度、干燥时间等,要根据粮食的种类、成熟度、原始水分含量、用途等,以及不同的干燥方法和不同的粮食烘干机类型,进行综合分析并有侧重地选择适宜的条件参数,尽可能减少烘干对粮食品质的不良影响。
1.3 粮食烘干的设备
粮食烘干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干燥介质的热能,使粮食中的水分蒸发,达到干燥降水的目的。粮食烘干机的类型很多,按产量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烘干机;按烘干对象种类可分为专用型和多用型烘干机;按加热方式可分为对流式、传导式和辐射式烘干机;按干燥介质的温度可分为高温、常温和低温烘干机;按空气与粮食的相对运动可分为顺流式、逆流式、横流式和混流式烘干机;按能否移动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烘干机;按干燥容器内气压可分为常压和真空烘干机等。
2 国内外粮食烘干的研究情况
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苏联等发达国家对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左右;在50—60年代取得很大程度的进展,基本实现了粮食烘干机械化;在60—70年代实现了自动化的发展;在70—80年代,研究目标开始转向粮食干燥机械设备的节能、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以及计算机控制;90年代后,粮食烘干设备已达到标准化、系列化的程度。随着粮食烘干技术及设备的快速发展,多数发达国家在粮食生产时基本都采用粮食烘干机械设备,如日本约90%的大米、美国约85%的玉米均使用机械来进行干燥。这些国家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在粮食烘干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开展试验的模拟、设备的设计和整体管理,自动化程度很高;同时,侧重于维护粮食烘干后的品质,根据粮食的主要用途采用低能耗技术、选择干燥工艺参数。
日本是粮食干燥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全面实施支持服务,以促进日本粮食烘干机以及农业的发展。在粮食烘干机的推广方面,日本农业协会功居榜首,其通过各种基层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粮食烘干的设备、处理和储存服务。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粮食烘干机械化的研究和推广从解放初期开始,当时主要仿制日本、苏联等国家的烘干技术,粮食烘干机主要应用于大型农场和粮库;60—70年代,我国自主设计出多种中型和小型的粮食烘干机,多数应用于农场生产队和农村生产联队;80—90年代,设计生产了多种大型和中型的粮食烘干机,主要应用于国营农场等,用来烘干玉米和小麦;90年代后,国外通用型粮食烘干机和种子专用烘干机等设备进入国内市场,促进了我国粮食烘干机械的普及,尤其是国有农垦系统、大型粮库的粮食和种子生产基地,逐步装备了成套的粮食烘干设备,并实现了与加工、储存等设施的一体化构成。同时,相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也相继研制出一些适用的粮食烘干设备。我国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这也加快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步伐。
许多专家学者对粮食烘干技术及设备推广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努力,但是从全国性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粮食烘干环节仍存在很多突出的矛盾,例如粮食烘干能力整体不足、烘干后粮食品质较差、烘干的能源成本高、受政策性影响适应市场经济自主发展的机会相对较少、缺乏合适的经营模式、推广使用效果不佳等。因此,发展中、小型粮食烘干机自动控制设备作为大型粮食烘干设备的补充形式,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推广运营模式,是提高我国粮食烘干机械化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我国粮食烘干设备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对收获的粮食及时进行烘干是粮食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自然晾晒损失率较高,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而且最后得到的粮食品质相对较差,所以亟需实现粮食烘干机械化的普及。研究及推广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及设备,通过运用粮食烘干机烘干粮食再储存,可以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被动局面,既不受天气的干扰制约,又能达到粮食烘干机械化、自动化,干燥时间短、效率高、投资少,使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 陈升斌.福建省粮食烘干机械推广应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2] 许东玉,杜玮玲.干燥过程对粮食品质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1994(10):34-35.
[3] 李国昉,马淑英,郑立新,等.谷物干燥工艺与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综述)[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53-56.
Abstract: Grain drying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is the important means of guarantee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n this paper, it introduced the technical principle and equipment of grain drying, and expounded the studies of grain drying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grain drying mechan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grain drying; technology; equipment; promotion; development
我国早在钢产量就居于世界第一,并连续始终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加速,我国企业凭借廉价劳动力与丰富资源建立的比较优势难以为继。作为国家的基础原材料工业,技术创新对于其自身竞争力的持续提高和整个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1]。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企业一直在强调自主创新,尤其在核心技术上要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制定引进优秀人才相关政策,加强与高校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我国钢铁企业授权发明专利量近4000件,其中既包括节能减排技术的专利,也包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性能钢材和特殊钢材专利。在20的`第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我国钢铁行业共获得8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如何使得钢铁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钢铁工业整体效率,成为目前学术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2]。本文通过钢铁工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分析,对技术能力效率的变化进行评价,希望对制定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能力效率的提升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电动汽车的动力由电动机提供,电机驱动系统(简称驱动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了电动汽车的性能。电动汽车系统需要能够满足频繁停车启动、加速、大负载爬坡以及紧急制动等要求,也需要考虑到汽车行驶路况复杂多变,存在雨天、酷热、下雪等恶劣天气,以及颠簸、泥泞等复杂路况。另外,在满足行驶条件的情况下还应最大限度地保证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的舒适安全。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分,驱动系统应满足宽调速范围、宽转矩输出范围、良好的加减速(起动、制动)性能、运行效率高(提高续航里程)以及高可靠性等要求。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效率优化,总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1)从电机本体的电磁设计、制造工艺以及电机的材料着手,开发高效电机。2)改进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技术,降低功率开关器件上的损耗从而提高逆变器的整体效率;降低变频器输出电压的谐波含量,如采取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技术和软开关技术,减小谐波含量从而提高驱动系统的整体效率。
3)研究合适的控制策略,在保证电机满足运行条件的情况下减小直流侧的功率输入,提高驱动系统的效率。
目前,针对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很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Loss Model Control,LMC)策略;第二类是基于搜索法的效率优化控制(Search Control,SC)策略。下面分别进行概述。
1.2.1 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该控制策略作为一种基于前馈式的控制方法,基本原理是:在充分考虑电机各部分损耗的基础上,建立较为精确的损耗模型,根据电机运行状况(负载转矩和实际转速)计算出该运行状况下最优的控制变量(一般为磁场、电压或者电流)以减小驱动系统的损耗。若控制变量为电枢电流,对永磁电机驱动系统来讲一般选择最优的直轴电流id和交轴电流iq,对混合励磁电机驱动系统来讲包括id、iq以及励磁电流If。这种控制策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了闭环传动系统中,可以保障电机驱动系统在全局运行范围内都能实现效优化。基于损耗模型的同步电机效率优化控制基本框图如图1.1所示。
基于损耗模型的驱动系统效率优化策略最早由T.M.Rowan和T.A.Lipo,以及H.G.Kim[2]
[3][4]等人提出并进行研究;1987年Bose等人将该策略运用到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中。美
[1]
国学者X.Wei和R.D.Lorenz已将基于损耗模型控制策略结合直接转矩控制(Direct Torque Control,DTC)中,以提高永磁同步电机在瞬态过程中的效率[5]。针对同步电机而言,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策略总共可以分为五种类型:考虑铁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铜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耗模型损耗模型控制策略
[8][9]
[6][7]、考虑、考虑铁损和铜损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和约束条件下的损耗模型控制策略
[10][11]、基于电机精确损
[12][13][14][15]。
n*矢量控制器控制变量逆变器TL损耗模型控制器同步电机
图1.1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基于损耗模型效率优化控制策略的技术特点在于,它根据电机运行状况,通过解析法计算出使电机损耗最小的控制变量,在满足电机运行的同时降低驱动系统损耗。该方法控制变量由算法直接给出,电机效率的优化能够直接实现,数学概念清楚,物理意义明确,而且变量直接给定导致响应速度快,根据电机实际运行条件计算变量,从而能保证电机在全局运行范围内高效运行。但这种策略的缺点也不容忽视:①该策略需要对电机参数有很详细的了解,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电机参数包括电感参数、电枢绕组电阻、励磁绕组电阻、各部分的损耗系数等都会随电机运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电机参数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损耗模型不准确,从而导致控制变量的计算值不能实时追踪实际的最优值;②损耗模型建立的越准确,计算结果越接近于真实值,但也会导致计算过程越繁琐;③实际过程中为了简化计算,又不得不对损耗模型进行简化,这必然会导致计算值和实际值的差距变大,所以最终寻优结果也仅仅是一种简化后的次寻优。
1.2.2 基于搜索法的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基于搜索法效率优化策略的基本原理是:在恒定的运行条件(恒定的转速和负载转矩)下,通过控制器不断实时调整控制变量(一般为磁场或电流),寻找该运行状态下的系统损耗最高点。
P(k)idid(k)方向判断P(k1)
图1.2输入功率最小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的基本框图如图1.2所示,其中P(k-1)、P(k)和Δid(k)分别为第k-1和第k次直流侧功率检测值以及第k次的控制变量。搜索法一般包括梯度法[16]、定步长(细分)法[17]、最优转差频率法[18]、基于斐波那契数列法[19]、神经网络法[20]、黄金分割法[21]以及模糊搜索法[22]。
清华大学的学者[23]分析了感应电机搜索控制的三种算法,即Ramp法[24]、Rosenbrock法[25]以及黄金分割法,对比了各种算法的复杂性、收敛速度以及效率优化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后的基于在线搜索的效率最优算法。改进后的黄金分割法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硬件中加入低通滤波器,对输出转矩的脉动进行了有效抑制,并将该技术用于电动汽车驱动用感应电机。
国外学者S.K.Sul和M.H.Park选用电机的转差频率作为控制变量,提出了一种基于输入功率最小的搜索方法[26]。该方法将电机不同运行状况下的最小输入功率对应的最优转差频率,以表格的形式预先保存在控制器的内存中,电机运行时根据运行状况获得表格内的最优控制变量,对实际变量进行实时跟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者对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的电动汽车PMSM驱动系统效率优化进行了研究[27],由于公式计算需要滤波时间,电机变量调节也需要一定的收敛以及稳定时间,因此搜索法一般需要较长的运行周期,不适合应用到需要频繁加减速的电动汽车领域。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区式是在线效率优化方法,与传统在线搜索法不同,该方法将寻优搜索过程“多线程”化,将搜索区间“离线”化。减小了搜索时间,只需保证在区间内完成一次寻优循环即可,但该策略的技术难点在于搜索区间的量化。
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
2009年2月24日
在市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成立了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全组六名成员,现将我组近期到东富镇开展 技术服务工作情况及粮食生产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工作开展情况:
东富镇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全体成员于2009年2月18日上午到达东富镇政府进行工作对接,就市委、市政府、市委办公室的三个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向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作了汇报,见到了办公室主任阳自更同志,详细介绍了今年粮食生产技术服务工作组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计划。
2月18日至2月22日粮食技术服务工作组全组6人利用5天的时间下到全镇25个村就各村农业生产现状、今年种植意向及备耕情况走访调查了500位农户,2月23日全组成员到镇农技站就各自调查情况汇总,并向新任镇农业主管领导阳自更主任汇报了当前粮食生产情况,交换了农业生产意见,向镇政府递交了今年粮食生产技术意见。
二、东富镇农业基本情况:
东富镇地处我市东南部,有320、313两条道路贯穿,由老枧头洲乡和东富乡合并组成,25个行政村,水田面积为30856亩,重点治理区域有水田面积1万4千多亩,涉及到11个行政村。该镇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距醴陵市区较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或在乡镇企业上班,在家种田的很少,种田的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或者是利用工余时间兼种,2008年有东富村茅山下组村民王九凡入选全市种粮大户。
三、当前粮食生产情况:
根据我们几天的调查主要情况是:
1、农民种粮积极性高粮食生产形势较好的有芷泉、东富、石坝上、西林、北冲、小洞塘6
个村,早稻种植面积为85-95%,晚稻种植面积达100%;
2、抱观望态度犹犹豫豫的有凤仪塘、包冲、立新、新莲、花木、龙源冲、桐桥、楚东桥、四杨9个村,早稻种植面积在50%左右,主要是种植一季晚稻;
3、老枧头洲10个村,早稻种植面积难以达到10%,基本上是一季稻,抛荒的700多亩田
也在这10个村中的潭湾、荆潭、莲石、建新、狮湾等村;
4、走访调查500户,没有一户准备好了水稻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涉及五个村7千
多亩水田无一人准备种植早稻。
四、当前种粮存在的问题:
1、缺水:由于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渠道不畅通,酒埠江灌区的水无法到达东富镇,原来靠酒埠江水灌溉的水田基本上就成了天水田,这部分区域就基本上只种植一季稻;
2、电排电灌:由于沟渠年久失修漏水严重,电排电灌路程较远,平均每亩水费高达120元,而且各家各户难统一,你家抽水他家甚至几家放水,抽了几个小时水还没多少到达自家责任田里,造成种粮成本太高甚至亏本,就是想种田的人也不敢种了;
3、山塘年久失修,严重淤积,漏水严重,蓄水能力不强,蓄水量少,勉强能够保证一季水稻生长的需水要求。
4、青壮年大多数在外打工,务农劳力不够;
5、粮食价格低,农药、肥料、种谷价格高,牛工、机械耕田收割太贵,种粮没钱赚,还不如打工;
6、双抢劳动强度太大,农民认为只要粮食能保证自给就行了,对于种田没什么积极性。
五、当前形势:
1、建新村下湾组村民邓元金牵头在本村成立一个种粮合作社,免费承租不愿耕种的村民的责任田,各项农业补贴归原承包人所得,面积为90-100亩,全部种植双季稻,到镇农技站统一购买种子、农药、肥料,镇农技站免费提供整套技术服务;
2、芷泉村、东富村村级领导各扶持本村三个种粮大户;
3、立新村成立村级种粮合作社。由于缺水,立新村早几年都以一季稻为主,今年镇政府要求以村长、书记牵头成立村级种粮合作社,村民种一季,合作社种二季,同时欢迎有种粮积极性的村民踊跃加入。
4、四杨村咀上组村民张竹华准备以互助组的形式承包全组责任田全部种植双季稻,保证该组不出现抛荒和双改单的现象;
5、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持观望跟风态度,大家种,他就种,或者说有水他就种双季稻。
五、镇政府对于今年粮食生产准备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
镇政府将定于2月26号召开村支两委会议。要求村级召开组长会议,组上召开户主会议,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长包户。
2、加大宣传力度:
在2月26号的全镇农业工作会议上,把《醴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粮食生产坚决制止耕地抛荒的通告》印发8000多份,由驻村干部、村干部和村民组长发到各家各户,每个村以固定的横幅在村民主要经过路口、集中活动场所悬挂标语5条,辅以多张大红纸张贴标语,用三天的时间出动宣传车在全镇宣传一号文件,对各项良种补贴坚决实行“谁种田谁受益、多种田多补贴、少种田少补贴、不种田不补贴”。
3、实行奖励政策:
镇政府在今年财政收入紧缺的情况下拿出5-8万元奖励种粮先进村、种粮大户和经作大户。
4、在全镇扶持芷泉、东富、建新三个种粮先进村、7个以上种粮大户;
5、鼓励立新村成立村级种粮合作社。
六、建议:
1、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等手段将市委、市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措施宣传到村、到组、到户,做到家喻户晓;
2、建议市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立即实行督查制度,重点督查乡镇和村组干部进村入户落实早稻种植面积情况;
3、对于目前早稻种子严重不足的情况,希望尽快落实实际种植面积,千方百计备足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确保今年粮食生产出现一个喜人的景象;
一、对粮食生产者的基本情况的比较分析
种粮农户的户均人口数量为3.99人, 户均男性劳动力数量为1.37人, 户主平均年龄在43.27岁。户均耕地数量为49.14亩, 户均耕地块数为2.36亩, 平均最大地块面积为141.85亩, 距离耕地平均距离为4.08公里。
在所调研的四个省中, 黑龙江省调研地区为国营农场地区, 户均耕地数量最大, 为169.5亩/户;湖北省次之, 为14.41亩/户;位于华北平原地区的山东和河南两省的种粮农户的耕地数量最少, 并且这两个地方的种粮农户的耕地的细碎化程度最高, 这就为粮食稳产和增产所必需的改善灌溉条件等技术措施的投入产生了困难。从户主平均年龄看, 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种粮职工的平均年龄最低, 其他地方的种粮农户的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 这表明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较高的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也要高于其他地方。
二、粮食生产者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一) 生产成本比较分析
1. 粮食生产的生产成本与产出的总体情况分析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亩均粮食生产成本为448.07元/亩, 要比黑龙江垦区的亩均粮食生产成本高出11.5%, 粮食亩产量为450.21公斤/亩, 比黑龙江则要少23.77%, 同时三省单位粮食产量的生产成本为1元/公斤, 这要比黑龙江垦区的单位粮食产量的生产成本高出33%。上述情况说明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相比于分散的细小规模的小农经济模式在经济上更有效率, 表现在粮食生产成本水平显著更低、单位土地粮食产量水平显著更高。
从粮食生产成本的构成上看, 三省平均亩均粮食生产成本中, 主要物质费用水平为每亩276.19元, 占到亩均生产成本的63.16%;而黑龙江省垦区的人工费用水平为每亩110.26元, 占亩均粮食生产成本的27.82%, 主要物质费用水平为每亩286.13元, 占到亩均粮食生产成本的72.12%。上述情况说明, 在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中, 人力投入相当少, 而且主要物质费用投入水平也相对于农业机械为主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模式更少一些, 人力和主要物质费用投入不足, 造成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较低。
2. 粮食生产成本的构成情况分析
(1) 主要投入物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的比重情况分析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亩均生产成本中, 化肥比重最大, 占到32.61%;灌溉水费次之, 占到12.23%;农家肥比重居第三位, 占到9.55%;农药比重居第四位, 占到9.42%;种子费用比重居第五位, 占到9.19%。上述五项合计占到73%, 体现出细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的小农户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以增产型投入物质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的技术特征。实际上, 仅化肥和灌溉水费比重两项合计就达到44.84%, 再加上农药费用则这三项费用比重可达54.26%, 更加突出地体现出细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的小农户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以增产型投入物质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的技术特征。同时, 粮食生产的亩均生产成本中主要是化肥、农药、灌溉水费、种子和电费等占较大比重, 也表现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维持再生产进程主要依靠用现金外购的投入物质来实现的经济特征, 即稳产和增产所必需的主要投入物质是小农户自身无法生产的, 如农家肥费用比重仅占9.55%, 而且使用农家肥的农户并不普遍, 并且施用量也在逐渐下降。这就必然造成了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是高成本、低收益的经济效果, 依靠这种经济效率不高的生产经营模式来解决长期的粮食安全战略问题是不可能的。
从黑龙江省垦区粮食生产的亩均生产成本的构成情况看, 人工费比重最大, 占到28.33%;燃油费比重次之, 占到21.17%;化肥比重居第三位, 占到18.16%。上述三项费用比重占到67.66%, 而其中人工费和燃油费比重合计达到49.5%。这种情况突出地表明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和生产动力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特征, 即农业机械动力费用和人工费用占亩均生产成本比重最大, 是产生主要生产成本费用的来源。
(2) 物质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比重情况分析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与黑龙江省垦区相比, 种子平均费用31.79元/亩, 略高于黑龙江垦区, 化肥平均费用为137.68元/亩, 是黑龙江垦区的1.94倍, 农药平均费用为43.10元/亩, 是黑龙江垦区的1.52倍, 电费平均水平为29.19元/亩, 略低于黑龙江垦区。黑龙江垦区的农膜平均费用为18.78元/亩, 这和湖北省种粮农户的农膜平均费用相当, 而湖北省种粮农户的灌溉水费位71.46元/亩, 则是黑龙江垦区的2.07倍。山东等三省的主要物质费用总和为347.56元/亩, 而黑龙江垦区的主要物质费用总和则为283.62元/亩, 比三省平均物质费用少18.9%。上述情况说明, 黑龙江省垦区是土地面积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粮食生产模式, 要比山东等三省的分散的细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模式的亩均物质费用投入明显低一些。而且从投入结构上看, 分散的细小规模农户的粮食生产模式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来实现粮食稳产和增产, 因此其费用水平占物质费用总和的最大比重。
(3) 人工费用占粮食生产成本比重情况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的粮食生产者主要是拥有细小规模土地的小农户, 他们的粮食生产经营过程中基本上不需要雇用家庭以外的雇工, 主要依靠家庭自有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黑龙江省垦区进行粮食生产的农场职工雇用工人数量较多, 户均雇工人数为86.38人;户均平均雇工工资为18081.25元, 是每亩主要物质费用水平的63.75倍。农场职工的户均全年投入人工数量为333.41个工日, 人工大家为每工日166.36元, 折算每户人工总费用达到55468.73元。上述情况说明, 尽管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生产模式是以现代化大中型机械技术投入为主的规模化生产, 但对人工的需求和人工费用的投入都是相当大的, 即规模化粮食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要远高于细小规模的分散化的小农户粮食生产模式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 粮食生产收益的比较分析
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的户均收获粮食产量86850公斤, 是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种粮农户的户均收获粮食产量的28.81倍, 户均出售粮食数量是75700公斤, 是三省种粮农户的38.41倍, 户均粮食销售收入是195137.8元, 是三省种粮农户的62.11倍, 垦区农场职工的当年收获粮食中销售粮食的比重为81.40%, 比三省种粮农户高出15.99%。同时, 截至调查时期, 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上一年的余粮已经全部出售, 而三省种粮农户还有户均849.53公斤存粮。此外, 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还能够对其余粮出售价格进行预测, 这也是三省小农户所不能做到的。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得知, 山东省有64.71%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小麦赚了钱, 有96.08%的农户认为出售玉米赚钱了;河南省有57.29%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小麦赚钱了, 有66.67%的农户认为出售玉米赚钱了;湖北省有78.05%的被调查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水稻赚了钱。三省种粮农户认为上一年出售粮食赚钱了的农户平均比重为72.56%, 而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职工中有97.92%的人认为上一年出售水稻赚了钱, 后者比前者高出25.36%。
从以上情况可见, 只有以农业机械化为主要技术投入的现代化规模农业生产方式, 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粮食生产成为有利可图并有丰厚收益的农业产业。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现代化大规模粮食生产模式是真正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方式。
(三) 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情况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 种粮农户反映除了农膜费用和翻耕土地费用保持不变以外, 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项目的费用水平都显著上升。湖北省种粮农户的种子、化肥、农药、人工 (包括播种、施肥和打药等项目) 、灌溉水费和机械 (主要是收割费用) 等费用均显著上升, 上述项目平均上升了30%, 即亩均粮食生产成本平均上升幅度达到30%左右。其中, 农药费用上升幅度最大, 达到60%;灌溉水费上升幅度前次, 达到50%;机械费用上升幅度居第三位, 达到28.57%;而人工费用平均上升25%, 居第四位, 作为主要施用化肥的尿素上升幅度也达到25%。上述情况表明, 对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粮食生产模式而言, 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上升导致生产成本年度间显著上升, 从而使种粮农户难以分享到得近年来粮食价格上涨的溢出效益, 体现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特征。
三、两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 土地规模差异是根本原因
山东和河南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 湖北和黑龙江则以种植水稻为主。对于山东和河南而言, 小麦是两地农村居民的主粮品种, 玉米主要是经济作物。由于户均耕地规模的限制, 这两地的种粮农户的年度粮食总产量都不很高, 山东省种粮农户的小麦年产量平均为2940.59公斤, 玉米总产量平均为3400.31公斤;河南省的种粮农户的小麦年总产量平均为1944.46公斤, 玉米年总产量平均为2059.3公斤;玉米的产量水平均略高于小麦。山东省的户均粮食年总产量水平明显高于河南省, 主要是由于山东省的户均耕地规模相比河南省较大一些。
湖北省种粮农户的户均耕地规模平均为6.68亩, 水稻年总产量平均为3773.54公斤, 比山东省和河南省要高, 这是因为其户均耕地数量较多和一年可以种植两季以上水稻造成的。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户均耕地数量相当高, 户均年度粮食总产量也远远高于其他各省,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主粮产区的显著特征。
总的来看, 被调研地区的种粮农户的年度粮食总产量与其户均耕地的规模成正比, 这表现出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的技术特征。
(二) 两种生产方式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同
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种粮农户使用的主要是农用拖拉机和农用三轮车等小型农业机械, 适合小型地块和小规模农业模式使用;而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主要使用的是大中型农业机械, 适合大片耕地和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使用。三省的种粮农户的户均农业机械投资费用水平为5166.92万元, 远低于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的户均82447.67万元的水平。三省的户均农业机械使用年限为8.74年, 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职工的农业机械使用年限平均为4.2年, 前者是后者的2.08倍, 说明三省种粮农户的农业机械使用年限长、折旧慢, 存在相当多的农户使用老旧农业机械的情况, 而黑龙江省垦区的农场职工的农业机械更新速度较快。三省的种粮农户的户均农业机械年维修费用为143.04元, 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的户均农业机械年维修费用是前者的27.79倍, 说明黑龙江省垦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大中型农业机械, 因此一次性投资水平高, 同时年度维修费用水平也比较高。
黑龙江省垦区农场职工租用农业机械的比重为63.27%, 农业机械的平均租金价格为每亩67.62元, 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户均租金支出水平为11568.18元, 上述情况说明农场职工租用农业机械的情况较为普遍, 而租用农业机械的成本也相当高。出租农业机械的农户所占比重为12.24%, 与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比重相比, 说明有能力提供农业机械出租服务的农场职工不多。出租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给出的租金价格平均为每亩56.67元, 与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实际租用价格相比要低16.19%, 说明对农场职工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水平高于供给水平, 因之抬升了最终的农业机械租赁成交价格。出租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户均年度租金收入为36000元, 与租用农业机械的农场职工的户均年度租金支出相比要高3.1倍, 由此可见, 有租用农业机械需求的农户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的粮食生产效率要显著高于分散的细小规模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主要表现在粮食生产成本水平低和单位土地粮食产量水平高。
2.规模化粮食生产方式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显著高于小农户粮食生产模式, 小农经济的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是产生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根源。基于上述分析和结论, 政策建议如下:
3.适当扩大土地规模对粮食增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适度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4.在促进发展规模化粮食生产方式的进程中, 通过培训以提高农民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以及其他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 并且带动更多农业劳动力进入规模化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张梅.黑龙江垦区与农村主要农产品成本效益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 2007 (03) .
[2]尹荣梁, 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村适度规模经营[J].经济研究, 2011 (03) .
[3]张忠明, 钱文荣.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10 (08) .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丰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也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它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生动的画面,直观的动态演示效果,逼真的人机互动操作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活泼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数学内在价值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意识地集中组合,沟通儿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起来也感到亲切、自然、轻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加强知识的建构,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在五年级的《可能性》教学中,在练习时老师先用媒体补充生活例证,请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乌云密布,燕子低飞;小学生在马路上踢球,迎面开过来一辆汽车;大力士韩智磊和徐豪迪拔河比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可能性这样一种不确定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的思想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
二、优化反馈策略,助推学生智慧生成
练习的功能不是知识与技能的机械训练,练习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新的经验,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练习完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创新的过程。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反馈时效,同时一些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题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智慧的形成。
在周长与面积练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学校要用28米长的木条做成栏杆,靠墙围一块长12米的长方形绿化地,请你求出它的面积。反馈时老师通过媒体进行了直观、形象、动态的演示,再现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也使一些缺乏空间概念的学生得到了补偿学习的机会。不同的解法,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使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升华。
三、化分散为系统,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梳理知识,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是复习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复习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示知识脉络的形成过程,从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感受到系统化的知识有别于零碎的知识点,体验所学知识经整理结构化后给学习带来的帮助。
在复习课“图形与面积”复习与整理环节,我用媒体逐步出示知识结构图,始终让学生回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用课件再现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从而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的结构和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整理是趣味的,给笔者带来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信息技术在复习中的有效应用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与提高学习效率的乐趣。
四、化抽象为形象,提升学生学习智慧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复习课中的练习不同于新授课的练习,复习课中变式题、综合题、拓展题的比例一般在70%左右,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这也为教师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出了难题。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再现学生数学思维过程,提升学生学习智慧。
总之,在教学中对学情充分地预设是必须的,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是必要的,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关键的,三者兼顾,找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契合点,才能提高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添上点睛之笔。
——以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为例
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作者:徐书林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公事管120
1指导老师:潘丽君
二0一四年二月
关于农村粮食生产现状的调查报告
江西农业大学大学 南昌商学院学院 公事管1201班 徐书林
调查时间:2014年1月22日
调查地点: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罗坳镇三门村
调查对象:所在村庄
调查方法:询问村民及实地走访调查
第一篇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可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等同而视。今年寒假,响应学校的号召,我利用今年寒假时间参加了学校的关于农村粮食安全情况调查活动,对所在村庄的粮食安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我所在村庄耕地约2000亩,人口2500户,属于小型村庄,主要耕种水稻与花生。水稻一年两季,分别为春秋两季。春季一般每年的三四月份开始播种(即清明节前后),当年的七八月份就可以收获夏季粮食。秋季一般在每年的八月份开始播种,十月中旬到下旬左右就可以收获。花生也是一年两季,同样分为春夏季,春季一般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开始播种,每年的八月份就可以收获。这一季的花生农民大多数是用来榨花生油的。秋季每年的九月份开始播种,十一月份收获,秋季花生一般是农民为了第二年留种子,才稍微种一点。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每年水稻产量每户有1000KG,花生产量有200KG。几十年来,本村耕地经历了“由衰到盛再到衰”的阶段,10年前,由于耕作技术制约,尽管耕地面积广阔,但没有高效化肥及现代化的耕作机械的帮助,收成不是太好,农民将收获的希望寄托在天气的风调雨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科技实力都有了显著提高,10年后机械化耕作普及到我所在的村庄,收割机、犁地机„„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雨后春笋般投入了使用,农忙时节不再有全家动员的忙碌场面,也不再有数日的辛苦劳动,然而粮食产量却有了极大改善,由10年前的亩产量300斤到了现在的900斤,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篇 粮食生产存在的安全的问题、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地表水局部污染比较明显,属于有机污
染类型,空气污染继续加重,尘类颗粒物是本地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农业设施相对落后。仍然有些人采用手拉肩扛的运输方式,使用镰、辘轳等古老的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与其他农业大省比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3、耕地面积占用。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城镇面积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耕地成为建筑,耕地变为住房,面积逐渐减少。
4、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涝灾害一直是困扰南方的一大问题,本村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
5、农技队伍不够健全。基层农技人员年龄普遍老化,知识退化,工作趋行政化。农技队伍线断、网破、人散现象突出。
6、种粮主体老龄化。新农民越来越少,接班越来越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缺乏,年轻人都基本外出打工。目前种粮大户平均年龄50岁以上,小学及文盲占三分之二以上,总体素质不高,且后继乏人。
第三篇 个人确保粮食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安全工作的领导。粮食安全事关稳定大局,确保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工作,更是政治任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牢固树立粮食安全风险意识,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承担起本地区保护耕地、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落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责任。要根据当前粮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办法,真正使粮食安全责任制成为推动粮食工作的有效抓手。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切实做到领导重视,政策到位,考核严格,齐抓共管,整体推进。
(二)进一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围绕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能力,搞好规划并落实措施。
一是要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死守耕地红线。要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积极实施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建立完善耕地补偿机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产出能力。
二是要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保证粮食生产功能的发挥。加强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投入及设施维护管理,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倾向的有效监管,保证良田种粮。
三是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农技服务配套网络,为农民提供全面、专业、便捷的农业公共服务。四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五是要加强农业主体培育。鼓励和引导企业向粮食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延伸,积极发展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激励引导年青人特别是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
(三)进一步提升粮食调控保障能力。
一是要加强仓储能力建设。要继续扩大成品粮储备规模,充分发挥储备粮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稳定器”的作用。要加快现有粮食仓库的整合和升级改造,从信息化、绿色储粮、完善功能的角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仓储设施改造建设工作。
二是要提升仓储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储备粮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深入开展仓储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做到储备粮规模、仓储、费用三落实。要加强对粮储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充实技术人才,改善队伍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藏粮于民”。
(四)进一步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要完善粮食供应应急预案。
二是要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做到合理布局市场网络,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档次,强化配送功能。要谋划启动嵊新二地共建粮食市场,加快市区粮食市场新建项目建设进度,提高批发市场辐射功能。
三是要切实提升粮食应急加工能力。
四是要加强产销协作。树立大市场、大流通、大粮食的理念,鼓励企业和种粮大户到省外直接承包(租赁)土地,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和收购。
(五)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一是要整合部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规范粮食市场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粮食企业依法诚信经营,农业、粮食、物价、工商、质监、食监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对粮食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行为,着力营造公平、规范的粮食市场秩序。
二是要加强索证索票,实行源头追溯。
第四篇 惠农政策
一: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直补
2007年粮食直补每亩9.46元,农资综合直补每亩23.14元,两项合计每亩32.6元。农民通过乡农村信用社采取存折形式直接兑付补贴资金。工作中以村为单位,对补贴标准,核定到户的补贴面积和补贴额等主要政策和内容张榜公布,取得广大农民的认可。
二:农机补贴
标准是对购机进行30%补贴,持村委会证明信,身份证,乡镇政府证明信报名,确定补贴对象后方可购机发放,还要对机手培训。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渠道及标准:中央及地方财政(省、市、县)分别扶持参与者每人20元,共40元,参加者个人筹资10元,每人每年筹资总额为50元,合作医疗覆盖率75%以上。
3、正常分娩补助100元
4、农村五保户、贫困家庭成员缴费部分由民政部门利用医疗救助资金并按规定程序资助参加合作医疗。
五、教育工作涉及“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
1、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现在六周以上适龄儿童全部上学。每学年只交教科书费、作业本费,中学学生报名考试费,寄宿学生交住宿费,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2、学龄前儿童基本上全部入园。
六、民政局对弱势群体救济工作。
1、农村低保:人均补贴标准25元/月。
2、通过个人申请,村委会评议,公示,上级审批。
3、对五保户、低保户纳入新型合作医疗,使弱势群体的治病难得到解决。
第五篇 农民对惠农政策的感想及个人感受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研究的论文】推荐阅读:
粮食生产快速发展建议的论文09-25
关于某县粮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12-17
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11-10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11-19
切实做好粮食安全生产工作07-08
粮食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11-13
粮食局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07-01
县粮食局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情况10-05
发展绿色生产法律问题研究论文11-16
关干节约粮食的名言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