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感悟分享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员工感悟分享(推荐9篇)

员工感悟分享 篇1

今天2月26日,是我们正式加入“精英战士”这个团队第一天,通过一天的训练学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曾经有过一段光荣军旅生活的我,没有对这次训练很重视,但在训练场上看到每个教官严肃表情,熟练规范教大家每一个军事军事动作要领时,让我内生敬意,从而严格按照教官要求来做,有一种钢铁回炉的感觉.在训练期间教官组织大家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不抛弃,不放弃,才能完成任务,这增加了战友之间的团结,使大家彼此相互信任,由一个团队变成一个优秀的团队。

特别是晚饭过后,参加徐老师组织的倒车培训,让我们深知自己工作危险性,在倒车、行车中一定严格按照公司培训要求做,做到零事故,确保人车安全。

毛教官组织心灵沟通,给我感触很多,当教官播放短片。里面情节深深感动了我,当教官把灯熄灭,戴上教官发的眼罩,听着看着,眼泪情不自禁打湿眼罩,脑海浮出满头白发,面孔苍老,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长大的父母,不住问自己对父母尽孝了吗?作为儿女自己都为父母做了些什么?是否有耐心听父母诉说内心事情,作为一名丈夫是否在担起家庭重担,有没有像初恋时那样深爱自己的爱人,听她诉说工作生活中不愉快的事,作为一名父亲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是否做到时,自己首先是否能做到。

所有所有一切,当我参加这次上海西点军训,学到很多东西,值得在我今后工作生活中都会用上。

员工感悟分享 篇2

在企业外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倾向于建立一种高绩效的企业文化。一些组织行为学家开始强调应从文化的角度对员工行为进行剖析。De Long认为,组织文化已成为不同层面的知识间发生关系的媒介,它创造了一个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即最终决定组织如何实施有效地创造、分享和应用知识的环境[1]。Davenport等也指出影响组织成员知识分享行为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技术,而是人,尤其体现在文化上[2]。但是,对于组织文化是否会影响员工间的知识分享,研究者们仅仅是从理论视角来分析,缺少实证研究。因此,探讨组织文化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 组织文化及其维度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信念、规范、基本假设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系,组织的价值对指导组织成员行为具有重大作用,是形成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由于每个企业本身的结构与所处的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组织文化类型。

Deal等以企业决策回馈速度及风险偏好两个构面形成了4种文化类型:硬汉型文化、努力工作/尽情享乐型文化,长期赌注型文化和注重过程型文化[3]。Cameron等认为,组织文化可以分成4种类型:活力型、宗族型、层级型和市场型[4];Chatman等开发的组织文化剖面图(OCP)认为,组织文化由革新性、稳定性、尊重员工、结果导向、注重细节、进取性和团队导向等7个维度组成[5]。我国台湾学者陈威琦则从组织成员沟通互动的角度,将组织文化区分成官僚型文化、支持型文化、创新型文化[6]。综合以上学者所提出的观点,以行为惯例来衡量企业文化,其衡量效果较佳,同时也可作多变量分析。因此,本研究采用陈威琦的衡量构面,即官僚型文化、支持型文化和创新型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探讨的构面。

1.2 知识分享行为及其维度

知识分享行为是指个体或组织将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内隐和外显知识),通过恰当的方式有选择的传递给其它的个体或组织,并能够使这些知识以原有或新的形式再现的过程。

在知识分享行为结构维度的研究上,Chiu等把知识分享行为分为分享数量和分享质量2个独立的维度[7]。King和Jr Marks则从分享频率和分享努力程度两个独立维度来测量知识分享行为[8]。Hooff和Ridder从分享双方人际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知识分享可以从知识奉献和知识获取2个维度测量[9]。龙君伟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通过深度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编制了适合我国企业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问卷,该问卷包括3个构面,即分享质量、协同精神和躬行表现[10]。综合以上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本研究采用龙君伟等人的衡量构面,即分享质量、协同精神和躬行表现作为知识分享探讨的构面。

1.3 研究假设

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中,以文化的力量作为竞争工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化对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正如Danvanport&Prusak所言,企业若要成功的掌握与转换知识,除了与技术特质有关外,组织文化则是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分享、移转的决定因素[2]。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拟加以验证:

假设1:官僚型文化对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具有消极影响。

假设2:支持型文化对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假设3:创新型文化对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选择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15份(有效回收率75%)。其中,男性221人(70.1%),女性94人(29.8%);大专(含以下)93人(29.5%),本科164人(52.0%),硕士及以上58人(18.4%);从工龄结构看,0.5年以下37人占10.4%,0.5~1年的79人占22.3%,1~3年的127人占35.7%,3~6年的61人占17.2%,6年以上52人占14.6%;从担任职位看,普通员工153人占48.6%,技术人员59人占18.8%;基层和中层主管占22.4%,高层主管23人占7.5%。

2.2 变量的测量

对企业文化的测量共15个项目,包括官僚型文化、支持型文化和创新型文化3个因素。对知识分享行为的测量采用龙君伟等编制的问卷[10],共计15个项目,包括分享质量、协同精神和躬行表现3个因素。全部采用Likert 5点等级量表记分。调查问卷还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本研究中把员工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学历、工龄、担任职位)作为控制变量。

3 结果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及问卷信度系数,如表1所示。

注:*p<0.05,**p<0.01;括号内数据是各研究变量在正式调查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研究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值在0.79~0.86之间,均不低于可以接受的0.70,说明这些变量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官僚型文化(r=-0.32,p<0.01)、支持型文化(r=0.40,p<0.01)、创新型文化(r=0.38,p<0.01)与知识分享行为之间相关显著。

3.2 组织文化对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设,采用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因变量(知识分享行为)对自变量(官僚型文化、支持型文化、创新型文化)与控制变量(性别、工龄、学历、担任职位)进行回归。具体来说,第一步,在回归方程中只加入4个控制变量(模型1);第二步,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3个自变量,然后根据两步骤模型的比较以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层级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1显示,性别、工龄、学历、担任职务等变量解释了因变量8.2%的方差;模型2加入官僚型文化、支持型文化、创新型文化等变量后,显著的增加了模型的值,增加幅度为0.319(F=35.472,p<0.001)。

注:*p<0.05,**p<0.01,***p<0.001。

从模型2可以看出,官僚型文化(β=-0.206,p<0.01)、支持型文化(β=0.289,p<0.01)、创新型文化(β=0.312,p<0.01)对于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都有积极的推动效应。因此,假设1、假设2、假设3都获得了支持。

4 研究结果与启示

通过对315名企业员工的调查,发现3种不同的组织文化类型中,官僚型文化会对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具有消极影响,而支持型文化、创新型文化则会对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官僚型文化通常为阶层级组织,层级明确、清楚责任与授权、工作系统化及固定化,此类文化建立在控制与权力基础,组织常是稳定的。因为官僚型文化的组织结构属于阶层式,对于职权与职责划分明确,且工作性质都以标准化与固定化为主,所以知识分享的动机在组织运作过程中无法彰显。如王思峰等研究发现,重视纪录的文化(官僚、层级文化)虽可有效的储存员工的外显知识,却无法有效达成内隐知识的分享[11]。

支持型文化强调参与、协作、以人为本,注重群体凝聚力以及个人成长,鼓励员工表达对工作及他人的看法,重视每位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它是一种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组织中具有相互合作的精神,彼此信任,高度支持。因此,组织若能支持、创造出信赖的环境,运用开放的沟通方式及赋权给员工,并建立合作及互相学习的文化,则员工之间较易产生知识分享行为。

创新型文化的企业,其主要信念是创新,相信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者注重创新、倡导创新,管理者与普通员工都积极创新,敢于进取,创新思想已经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意识深处,并转化为行为习惯。创新型文化氛围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经验交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员工的需求,因此在这种氛围下,员工之间会很自然地进行知识分享。

由此可见,企业在促进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组织文化的建设,力争创造出支持和创新的文化氛围,进而提高员工知识分享的质量和意愿,同时要避免官僚型的组织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DE LONG D W,FAHEY L.Diagnosing cultural barriers toknowledge managemen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Executive,2002,14(4):113-127.

[2]DAVENPORT T H,PRUSAK 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Harvard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3]DEAL T E,KENNEDY A A.Corporate Cultures:the Rites and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M].Mass:Addsion-Wesley PublishingInc.,1982.

[4]CAMERON K S,QUINN R E.Diagnosing and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Based on 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M].New York:Addison-Wesley Press,1999.

[5]CHATMAN J A.Matching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Selection and socialization in public accounting firms[J].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1991,36:459-484.

[6]陈威琦.员工组织文化的类型及其对员工向上影响行为之影响[D].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所,2006.

[7]CHIU C,HSU M,WANG E.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in virtual: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6,42(3):1872-1888.

[8]KING W,JR MARKS P.Motivating knowledge sharing through a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5,36(1):131-146.

[9]HOOFF B V,WEENEN F L.Committed to share:commitment and CMC use as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4,11(1):13-24.

[10]杨玉浩,龙君伟.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的结构与测量[J].心理学报,2008,40(3):350-357.

分享幸福生活 感悟数学魅力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生活实例;生活空间

新课标指出:“使数学更贴近于生活,倡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许多的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赋予生活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例在自然生成的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懂。

例如:教学“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一课时,上课开始就可以让小朋友看书上的笑笑的做法,同时问:“你能模仿出她的动作吗?”因为这是小朋友在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所以小朋友争先恐后要上前模仿。这一活动安排,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加法与实际生活的聯系,又使学生产生学习加法的动机和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二、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看生活问题,用数学知识和头脑去想生活中的现象。不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教学“教室”一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用学过的表示位置的词语(前后、上下、左右)说说教室里物品的位置吗?”这一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联系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说出教室里物品的摆放情况。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体验,而且还培养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回归“生活空间”,做到学以致用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玩”数学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能玩中求知,玩中悟理的玩也是一种好的学习形式。

例如:教学“猜数游戏”(6、7的加减法)时,教学开始,师可以问:“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猜一猜的游戏好吗?”师左手出4个棋子,右手出2个棋子。问:“一共是几个棋子?”师又演示:把6个棋子放在一起后,伸出左手4个。问:“猜猜右手该是几个棋子?怎样算的?”这种做法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充当了组织者和合作者。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小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要紧仅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找出生活与数学间相通的例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做实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

例如:教学“高矮”一课时,教师可以故意在黑板上写一些字,说:“这些字没有用了,谁能帮助老师把它们擦掉呢?”师可以提问班里最高和最矮的同学上前擦,其余同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没有办法让个子矮的同学擦到黑板上面的字呢?(站在椅子上、桌子上等等)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比高矮的正确方法,并且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数学

现代的教育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做数学。他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反思的过程,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这种说法正像荷兰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所形容的那样:“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例如;在学习完“左右”一课后,可以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让小朋友按靠右行的规则,五人进教室,五人出教室。同时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行走的吗?小组讨论一下。”这一设计让学生亲身感受,使他们在事实面前明白真理:十人都是靠右边行走的。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只要我们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就一定能把枯燥的数学教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1]张丽钦.精彩的课堂来源于生活[M].《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研究》,2012.3.

[2]王佳世.兴趣.方法.习惯[J].《人民教育》,2013.8.

行动学习感悟分享5 篇4

首先感谢行领导给我这次机会参加此次“主动服务营销力提升项目”成为深圳九鼎恒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赖志云工作团队项目组一员,这十二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谈一谈我的些许感悟。

初到XX支行一名员工就引起我的注意,他便是七号柜的王XX,据了解王XX每天的工作就只是卖支票,是XX支行出了名的老大难。经过此次岗位梳理项目的导入,他被调整到大堂工作。他上岗第一天就积极主动学习大堂各项机具的使用,并且主动的在网点内外打扫卫生。第二天他就通过对客户的精准营销成功的销售了6枚如意金钱。他笑着说道“哎呀,好开心好高兴,比拿钱还开心,太有成就感了”。他不仅在大堂主动营销,下班后他还在动脑筋想办法,他去到卖手工艺品的小店问店家最近有没有人拿我们行的如意金钱去编织挂件,当得知确实最近有客户去后立刻与店家说麻烦你以后多帮我们行宣传,我们的贵金属产品质量好,图案精美。这样一名老大难同志变成为积极主动的小蜜蜂,他的巨大转变完全颠覆了XX支行同仁过去对他的看法,也使我们全体项目组成员也都为他感动。

正是因为支行大胆启用他,从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关键是能不能把它挖掘出来。

心理咨询分享的感悟-选摘 篇5

因为看心理医生是要花钱的,那么今天,我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从来访者的角度,如何提高心理治疗的效率,把这些钱花得高效。

我把心理治疗从开始到结束,大概分成了七个步骤,下面我们一步步来看。

第一,是什么让你想看心理医生?

心理治疗不同于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医生开药,你把药吃下去,然后你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事情交给医生和药物去完成。

而心理治疗是你和治疗师结成一个“治疗联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它需要你和治疗师的共同参与、努力。

这个治疗联盟建立的基础,是你愿意为了自己的改变而付出努力,治疗费当然是努力的一种,但在心理治疗中,除了治疗费,还需要你在领悟自己、表达自己的方面进行努力,这是治疗师无法替代的。

在去看心理医生之前,思考“我想通过心理治疗,让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

例1:“无法开始的治疗”(我想解决我的痛苦)

一位先生描述自己很痛苦,有众多的“心理问题”,诸如不自信,怕和上司说话等等,然后不断的询问治疗师“要怎样解决我的痛苦”,这个治疗无法开始,因为 这位先生实际上是来依赖治疗师的,他缺少自省的能力,内心打算着把自己交给医生照看,让医生来为自己负责,而他自己则根本没有要做出改变的打算。

例2:“无法完成的治疗”(我想了解我自己)

另一位先生抱着了解自己的念头来进行治疗,希望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治疗进行了100次,可他没有任何的“潜力”被发现了。因为这个治疗实际上没有目标,他和治疗师就像在没有航标的茫茫大海中瞎打乱撞,因治疗发生改变的机会微乎其微。

以第一位先生为例,也许一个好的表达是:我想通过心理治疗,让自己变得更有勇气向上司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第二,告诉医生你的基本情况

你目前的问题,是你过去经历与现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告诉治疗师你的基本情况,包括了:

你的现状:你的年龄、工作、婚姻状况、和谁一起居住、人际关系如何等。

主要症状:即是什么让你决定现在来看心理医生——为什么恰恰好是在现在来,而不是上个月或明年?发生了什么?

成长经历:从小到大你是怎么渡过的?谁是主要照顾你的人?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你可以按照“0-1岁、1-3岁、3-6岁、小学、中学、大学、工作”这个时间序列来回忆。在这个回忆中,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幼年时与父母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环节。

创伤:手术、暴力、性侵犯、抛弃、亲人的离世等。

性经历:在性的方面感受如何,对自己的性感受如何等。

治疗师在了解了你的基本资料后,会对你做出一个评估,在这个评估中,治疗师会大概锁定你的问题所在,并决定治疗的方案。

做出这个评估,一般需要四次左右的访谈时间。

例:第七次的同性恋

一位大学女生在治疗的开始,描述自己和宿舍里同学的关系不好。于是治疗师认为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在第三次访谈时,女生诉说自己的悲惨境遇,治疗师又认为 是抑郁的问题;直到第七次,女生吞吞吐吐的说出,她与同学相处不好,是因为她爱上了宿舍里另一位女生,这时真正的问题才浮出水面。

明确的告诉治疗师你的问题所在,会节约很多金钱和精力。

第三,与心理医生商定好心理治疗的目标,并确立你们的治疗设置

治疗目标不完全等同于你来看心理医生的目的,在和治疗师会面几次之后,治疗师会和你一起讨论你们的治疗目标,相比起最初的想法,这个目标会更加清晰和明确。

治疗设置包括,治疗的时间、见面的频率、付费的方式、迟到、失约的处理,更改治疗时间的方式,以及治疗中你和治疗师所要遵守的规则。

遵守治疗设置,是你和治疗师共同的义务。“设置”就像是治疗室里的第三个人,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你和治疗师的工作有意义。

有时因为种种原因,需要临时更改治疗设置,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更改时间,只是为了去和女友约会,那么就需要考虑你接受治疗的动力是否足够了。

在完成了这些之后,治疗就正式开始了。

第四,重视表达你的感觉,尤其是对治疗师的感觉

心理问题一般是情感的问题,而不是思维的问题,所以感觉是你和治疗师最重要的工具。治疗师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例:100种愤怒

愤怒只是一个词语,不同的人对愤怒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例如一位男士愤怒的时候,常幻想将一条狗从嘴角撕成两半,而一位女士愤怒的时候常常站在门口一边哭一边破口大骂。

自由的联想和表达,减少道德约束。因为治疗师不会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你的“好坏”,相反,大多数时候,你“不敢”表达的,恰恰是最重要的。(例如“第七次的同性恋”)

有一个词,叫做“见诸行动”。意思就是,没有用语言表达的情绪,会用行动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迟到、沉默、赠送礼物、请治疗师吃饭等。我们可以从“见诸行动”中,发现你想表达,却没有说出来的那些想法和感受,以下举几个例子。

迟到:常提示你内心的矛盾。比如既想来治疗,又害怕在治疗中被刺到痛处而受伤害。

赠送礼物、请客:常提示你想控制治疗的局面。“吃人嘴软”,也许你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治疗师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受你控制。

沉默:常提示着你对治疗师的攻击。比如“你是我的治疗师,你应该100%的理解我,但你却不能,我很生气,我不想再说什么了!”

当你出现这些想法和行为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我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什么?

第五,关于冲突、治疗中的紧张气氛(张力)

在治疗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你和你的治疗师之间必然会出现紧张的气氛,你会有一些正面或负面的感觉,比如爱上治疗师,或者憎恨治疗师。不必害怕这些感觉,我们鼓励你直接的表达。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承受你所表达的任何感受。而你和治疗师都要清楚的一件事情是:治疗中的感受代表着你未能满足的愿望,很多时候,这 些愿望除了具有现实意义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它们代表着你的童年幻想和未能满足的欲望,这正是导致你现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上面沉默的例子中的患者,有一个被忽视的童年。他的母亲忙于自己的事情,对他只有要求,从不亲切的询问他的需要和感受,对他毫无理解可言。因为他必须仰赖母亲才能生活,所以他将对“不理解我的妈妈”的愤怒埋藏在内心深处,学会了“沉默”。

他的愤怒从现实意义来看,是恨治疗师不能理解他的想法,而从深层意义来看,则是因为他将治疗师看作一个“能理解我的妈妈”,但治疗师无法做到,于是他再一次经历了童年,体验到了那种愤怒。

这一次,在治疗师的鼓励下,他没有埋藏自己的愤怒,而是尝试着慢慢的、勇敢的表达。治疗师的涵容,使得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可以表达情绪的,并不会因为表达情绪而被“冷血的治疗师”(妈妈)杀死,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开始变得比较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这些感觉出现的时候,正说明你们的治疗进行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勇敢而仔细的向治疗师表达这些感受,是促进治疗进行的不二法门。

“热闹的治疗”

有些治疗很“热闹”,治疗师和患者间没有张力,“配合”良好。这往往意味着治疗没有深入,只是在发表演说,或者进行辩论。真正的治疗必然伴随着痛苦,因为揭开伤疤本身就是痛苦的。

“完美的配合”(修正性体验)

有一个美国的治疗师,提出了叫做“修正性体验”的概念,意思就是“患者需要什么样的感受,治疗师就给患者什么样的感受”,换句话说,患者缺少一个理解 她的妈妈,治疗师就要扮演这个角色。这个理论一抛出,这位可怜的治疗师立刻遭到全国治疗师的一致声讨和批判。因为“患者需要什么,治疗师就给什么”的真正 含义,就是治疗师是患者的上帝,可以给患者所有的东西。这理论违背了治疗的基本原则——治疗是要帮助患者成长和独立,而不是帮患者沉溺在幻想的世界,退变 成一个小孩。

第六,要多久?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治疗流派有不同的周期。关于动力性心理治疗,或者说精神分析,参考答案是:短程在30次以内;长程多达数年。

例:“谁有病”

看心理医生的人们常被看作是“有病”的人,关于这个现象,80年代的美国人有一个精妙的回答。

80年代,精神分析疗法在美国盛行,开始的时候,大家嘲笑接受分析的人是有病的人,而接受分析的人们作出了有力的回击,并最终改变了舆论导向:“不接受 分析的人才是有病”。因为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大概实在没有人敢说自己从来没遇到过问题),接受分析的人在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接受分 析的人,则是“连接受分析都不敢”,想毕是问题严重了,连看心理医生都不敢了。

第七,关于结束

理想情况下,结束是一个过程。从提出结束,到不再与治疗师见面之间,应该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有比较充分的准备去独自面对人生,并处理与治疗师的分离。

结束是痛苦的,因为结束意味着分离。

现实中,因为种种原因,治疗常常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时候就被迫结束了。但就如震撼人心的爱情,不一定有美丽的结局,有效的治疗,也不一定有美丽的结束。重要的是,在治疗过程中,你所产生的改变。

任何时候,你有结束的权利。但我们建议你在结束之前与你的治疗师探讨结束的原因和感受。因为结束有可能是“结束”,也有可能是“脱落”,或者“逃离”。应该记住,在张力最大的时候,正是最应该与治疗师讨论的时候,因为害怕而选择“逃离”,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Zhunzhunjiao恩赐

QQQ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关系和情感的社会里。正是各种关系与情感交织的网,让我们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大量的咨询案例告诉我们: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根源于当事人在关系中受了伤,在情感中受了伤。

所有的治疗都必须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真正的治疗,是一个特定的治疗师,在特定的环境,对一个特定的当事人,实施特定的治疗。“不嘲笑,不悲哀,不怨天 尤人,而是去理解!”。陪伴来访者,共同探讨,帮助和启发他们找到方法,补充心理能量,重建自信和安全感,恢复失去平衡的内在秩序。唯有自信,方能从容。

帮助来访者重建良好的人际秩序,事关当事人今后的人生幸福。

人从出生那一刻就诞生于关系之中。认识、了解、感悟和把握各种人际关系(家庭、亲密、亲子、同事、朋友等等)不可避免地成为每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必需环节,也成为个人发展和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

启发来访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学会自己作决定。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汲取别人的优点。和活泼型的人一起欢乐,和完善型的人一起统筹,和力量型的人一起行动,与和平型的人一起轻松,让短暂的人生充满活力、绽放精彩。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是一种人格互动成长的过程,在存在的层面上探讨生命的本真和意义。丰富的知识阅历、扎实的专业训练、良好的自我觉察、较强的言语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助人者的基本功。真正有效的疗愈工具不是咨询师拥有了多少治疗技术,而在于咨询师本人内心洋溢出的爱、智慧和慈悲的 情怀。能巧遇、分辨和结缘这样的心理咨询师,也是求助者的生命之幸。

生命有“道”。人要尊重生命,回归敬畏,因天之变,顺势而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妥善把握人生的三种状态,即:顺境时,享受;逆境时,承受;不可改变 时,接受。记住该记住的,忘掉该忘掉的,改变主观能够改变的,接受客观不可改变的。在“改变”和“接受”之间作出选择,分辨出两者的差异,需要开启智慧。

中国已失掉了四代人的国学教育,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的重压和民族灾难的一再上演,深刻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许多人失去了安全感和归依感,这几乎 成为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在崇尚利益和追逐成功的现代主流意识下,许多人逐渐迷失了自我,奋力于对外在物质、名利、地位的追求和占有,以为这就是人生价 值。他们在忙碌中失去对生命与幸福的内在体验,忘记了心灵回家的道路,陷入迷茫与痛苦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置身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心归何处?智者不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正本清源,在古圣先贤的经典里,在儒释道的灵修里,在对生命本源及价值的追问里,人类的智慧正从那袅袅升起。关于镜子和咨询师的思考

作者:朱长明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下面这则故事,甚是欢喜。

徒弟抬一面镜子,边抬边说:“这镜子可真是便宜,几十元买了这么一大面!”

师父笑着说:“你可别小看了这镜子啊!它可以当你的老师呢。”

“哦?”徒弟也逗趣说,“不知这镜子老师将何以教我啊?”

师父问:“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放到镜子前面,是不是都映得出?”

“当然。”徒弟说。

“那么东西移开后,镜子里还留有余影吗?”师父问。

“那怎么会呢?”徒弟说。

“这就是智慧啊!”师父说:“这叫‘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徒 弟,你在生活中能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吗? ”

“不能”徒弟说,“想不到这镜子还有点门道,还有吗?”

“多得是”,师父说:“比如孔孟先师或帝王将相来照镜,你说镜子会因为高兴而加倍细心吗?”

“不会”徒弟答。

师父问:“如果乞丐、弃儿来照镜,镜子会因厌恶而应付了事吗?”

徒弟说:“不会。”

“这就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又叫‘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 ’,你做得到吗?”师父问。

“做不到!还有吗?”徒弟兴冲冲地问。

师父问:“当甲物体正在照镜子时,镜子会一边照甲又一边惦念乙吗?”

“不会”。

师父问“这叫‘把握当下,置心一处。’你做得到吗?”

“做不到!还有呢?”徒弟穷追。

师父问:“镜子映现红色物体时,其本身会不会也变成红色?映现绿色时会不会本身也变成绿色?”

徒弟说“不会。”

师父问:“镜子本身虽不变色,却仍能红来现红,绿来现绿,是不是?”

“是,这叫什么?”徒弟问。

“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做得到吗?”师父问。

“做不到,还有吗?”徒弟还不解渴。

师父问:“镜子映人映物、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质却始终不变,这叫做‘体不动,而用常显。用常显而体不变’你明白吗? ” “明白了,”徒弟感叹地说,“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镜子,竟蕴含了这么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为师啊!

这个故事蕴含着禅学的智慧,我读罢很受启发。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与这面镜子何其相似啊!

采用启发式问话引导来访者自我领悟,这是心理咨询师的一项基本功。故事中的师徒二人,多么像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解疑释惑、互动问答,是循序渐近的、富启发性的。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往往也像师父一样有目的地设问,启发来访者去认真思考,直至使其完全领悟、解除困惑。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分别反映了咨访关系的客观性、平等性。来访者在咨询师这面镜子前,真实地照见和认识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心理咨询师以解决来访者的症结为导向,不 掺杂主观判断、分析、评估、建议,象抽丝剥笋般,让问题和症结自然地呈现,然后辩证施治。

员工请假案例分享 篇6

张三是一家公司员工。公司的管理制度及其与员工的劳动合同中均规定,员工连续旷工3天或年度累计旷工6天以上的,公司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员工因病请假,需有医院开具的休假证明;一时来不及请假的,应在24小时内通知,并在48小时内凭医院证明补办书面手续,否则以旷工论处。半个月前,张三因身体不适通过电话口头向部门领导请假4天,部门领导表示同意。上班后,张三要求补办书面请假手续时,部门领导却否认张三曾经口头请假,并拒绝补办。现公司以张三严重违反规定考勤纪律为由,解除了与张三的劳动合同。请问:公司的做法对吗?

答:

公司的做法并无不当。

一方面,《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也指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即从证据角度看,既然张三主张已经事先口头请假,而相关人员否定,那么张三就必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如果举证不能,也就必须“承担不利后果”。另一方面,《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员工感悟分享 篇7

大赛以“感悟与分享——我的科学梦”为主题,通过封闭答辩与评审、公开展示与交流、科普报告会、中外师生论坛、专项奖颁奖典礼、“科学·梦的N次方”优秀科技成果展示及开闭幕式等环节,使广大青少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在感受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通过创新大赛这个舞台,与更多的同龄人分享追逐科学梦的成功与快乐!

我市今年共有30余万名青少年参加了大赛活动,各区县上报参加本届大赛的初评作品达1885项,其中竞赛项目929项、优秀科技实践活动84项、优秀科技辅导员18名、科技辅导员科教创新竞赛项目170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684幅。

为了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在本次大赛增设“知力专项奖”,杂志社社长郭晶邀请中国科协科普部传播处处长邓帆、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刘华杰、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大光、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担任“知力专项奖”评委。届时将有三支团队和2名优秀个人获此殊荣,《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后续将对获奖团队和个人进行详细报道。

我的项目是探讨中国中侏罗世脉翅目昆虫翅斑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成果:斑块型翅斑是一种破坏性斑纹,打破了固有的倒三角形或近椭圆形翅型,起到了隐蔽的作用;条带状翅斑可能是模拟当时环境中苏铁类等植物的细条状小叶片形成的明暗相间的图形,起到了隐藏自身的作用;眼斑是对当时环境中的大型捕食性动物眼睛的模拟,从而起到了恐吓捕食者的作用,同时,眼斑可以转移捕食者的进攻部位,使捕食者误以为翅是捕食对象的头部,从而起到了保护昆虫身体的作用。

我的项目是设计一台具有自主感知和自主控制功能的智能追光系统,这是受由人工操纵的舞台聚光追踪系统的启发。我们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一套完整的由软硬件结合的,包含人体、环境感知和实时精确控制功能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的系统。我们设计实现了人体检测和三维坐标提取的图像处理算法和实现底层跟踪的PID角度位置控制器,同时为了提高系统的实用性,考虑并实现了多人干扰和遮挡问题的处理算法,使系统的实用性大大提高。目前,我们的系统已经基本完成,但要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还有一些后续的改进工作尚需完成。

大熊猫在生物学分类中被划分到了食肉目,但很多人都觉得大熊猫应该是植食性动物;白熊、棕熊和大熊猫同属于熊科,但它们的食性存在着很大差异;裂齿的形态最能反映食性的变化。我的项目便是利用虚拟解剖技术重建出不同年代的大熊猫的裂齿,以此来分析出大熊猫食性的演变过程;对现生白熊、棕熊、大熊猫的裂齿进行比较,探究它们食性的差异,并结合它们的生存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熊科动物(包括大熊猫)的食肉性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强的假说。

刘宏一

我的项目是北京市小汽车生态驾驶行为现状及潜力的评估,通过对普通和专业驾驶员的调查,对驾驶行为和驾驶现状进行分析,获取小汽车在不同驾驶行为下的燃油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数据,提出了北京市典型道路交通情况下小汽车生态驾驶行为的最优值,开发了生态驾驶行为综合评价软件,对生态驾驶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定量的微观评价和宏观测算。

刘雨鑫

我的项目是研究金溶胶的制备及丁达尔效应。首先制备粒径不同的金颗粒,并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形貌尺寸进行表征,证明制得金溶胶。然后,研究金溶胶的丁达尔效应。解决了课内实验现象单一、药品沉淀的问题。除此之外,我制备的金溶胶、银溶胶已在中国科技馆进行丁达尔效应演示。

彭博

我的项目是“PhyMo交互式物理实验仿真软件”,这是一款为中学生开发的,能有效促进其物理知识学习和提高的物理实验仿真软件。在使用PhyMo的过程中,用户将主要的精力都用于对实验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而不是仿真软件本身。

辛昱辰

我的研究是探索使用于电动汽车的下一代能量储存的新材料和新设备,研究目的是通过水热法制备磷酸铁锂,并对材料进行碳包覆,制备具有良好导电网络,高倍率性能的LiFePO4正极材料,并对其进行测试,得到了获得良好的长循环、稳定性及倍率性能的正极材料,可以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中。

施一弘

参与各项比赛的过程,重要的不是最后获得的奖项,而是在参赛过程中的收获、成长、提升。在竞赛中,与评委老师的交流让我收获良多。项目问辩时,工程组一位老师指出我的展板没有写明装置的各项参数,这是不专业的,提醒了我要注意所研究学科的专业性。还有专家为我讲述了他以前评审过的一些项目,启迪了我的思路。综合素质测评中,专家们就我抽中的问题与我进行交流、探讨,鼓励我畅所欲言,亦指出了我思维过程中一些不够严谨的细小问题,让我领略到了科研前辈的思维方式,完善了自己的思维体系。

万若萌

我的项目是为什么海洋藻类中只有绿藻成功进化为陆生植物。从海洋藻类向陆地进化的角度分析,许多藻类含吸收绿光的光合色素,而只有不含该色素的绿藻成功登陆。陆上光环境中绿光辐照度最大,植物大量吸收绿光可能受严重抑制,光合速率反而降低。本实验用单色光混合模拟陆上光环境,其他条件不变,改变绿光光强,发现当红藻对陆上绿光的等效吸收率超出绿藻对入射绿光的吸收率时,其光合速率明显降低。这证明陆生植物不含高效吸收绿光的光合色素与高强度绿光造成的抑制有关。

赵嘉珩

我的项目是研究新型短距起降飞行器,结合连翼与鸭翼的各自优点,相互弥补。根据此类飞机的设计要求及实际应用状态,研究连翼-鸭翼短距起降飞机的相关特性,结合连翼-鸭翼布局在气动、结构、操稳特性等方面的特点,对总体设计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在鸭翼、连翼、控制面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并设计研发了样机,验证了总体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可为运输机提供设计思路与初步经验,并为此类飞行系统的分析设计和优化提供相应指导。

超市员工分享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首先,我非常感谢公司给我们新进员工的集体培训,我也很荣幸参加了这次培训,作为公司的第一批员工,我深感荣幸与骄傲……这说明公司对我们员工岗前培训的重视,反映了公司“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战略方针;对于刚介入服务行业的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经过半个月的培训,完全打破了我没培训之前认为这是个很枯燥乏味的过程的那种想法,让原本对服务行业不感兴趣的我,渐渐对服务充满浓厚的兴趣,服务作为一个大众化消费群体,我个认为最主要的是,它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完善自我的的行业,而且与生活紧密联系。

半个月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军训、相关的企业文化以及公司的基本运作情况介绍,特别是听了汪总的讲解,让我们大家都受益匪浅,课程内容生动有趣,讲解企业文化的同时,还掺杂了许多广泛性知识,都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使我们在短时间里了解到公司的基本运作流程以及司的企业文化,企业现状等等、让我们对公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更了解自己的职责,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利用好公司的优势资源最大效果为公司创造效益,公司的快速发展也是我们个人发展。

通过培训,我才真正地了解到什么是服务?什么是价值

观?什么是职业化?以及很多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从而和之前的自己进行对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对以后的工作开展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XX员工分享工作心得体会 篇9

导语:企业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注意他们的长期性培养,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他们的长远发展。在知识经济模式中,知识型员工对知识不断学习、更新,对新技术不断探索追求,以期促进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自觉性。这种自愿“充电”的动力是自我发展欲望的自我暗示和激励的结果。

XX员工分享工作心得体会

一本书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你经历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天赐予你的礼物,有的包装精美有的破旧不堪,有的令你爱不释手,有的你看起来不喜欢,但是当你以后回过头来看,这都是相当令人感动的礼物,XX年我的领导我的单位我的工作我的生活广播给我很多很多礼物。

20xx通过竞聘我来到了生活广播,XX年1月1号,我还没有正式开始在生活广播工作的时候,就接到了金姐热情的邀请,欢迎我和生活广播的所有同仁一起欢度新年,大家去太阳岛打雪仗、开联欢会、吃冰糖葫芦,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开始了和生活广播的缘分,看着金姐、李洋老师、张哥还有所有同事亲切的笑脸我所有的疑虑、恐惧、陌生就都消除的一干二净了,我至今对搬来的那天记忆深刻,我的东西很多,那天下午家冀哥带着少博、小车、子威、李晨热情的跑来替我搬家,本来好多次才能搬干净的东西瞬间就被几个大力士搬到了915,喜欢大家从那时就开始了。

20XX年1月13号,我正式开始了在生活广播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节目是早上5点-----7点和下午15点-----16点的专题广告节目,无论酷暑还是严冬我都必须4点40就到岗,每天凌晨4点钟从被窝里爬出来都是一个痛苦的事情,但是咬着牙我都坚持过来了,因为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个艰苦的岗位就要风雨兼程的坚持,所以不管是身体有多么不舒服家里的事情有多繁忙我都强迫自己每天早上的2个小时必需清醒必须准时,XX年3月我的祖父永远的离开了我,但是我没有请假回去,我觉得同事们的工作都很繁忙,我请了假别人替我的工作同时还要负责自己的工作,况且那么早,还是不要麻烦大家了,我想我的爷爷会理解我的,他了解我对他的爱。

专题广告节目俗称“坐台”,可见大家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偏见的,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专题广告做好了一样受听众的欢迎,拿早上的《清华眼宝光明之声节目》来说,我从和嘉宾不熟悉到配合默契,从组织听众朋友写征文到号召中老年朋友表演快板、歌曲,节目丰富多彩非常有趣,而我和嘉宾杨新乐也一改其他广告节目的嘉宾一味讲解主持人扮演接线员角色的套路,你一眼我一语,半个小时的节目过得飞快,我自己也觉得非常过瘾。

其实我一直希望除了做专题广告之外还能有其他的平台和机会,在生活广播我的这个愿望实现了,我刚来不久,生活广播的美食达人总决赛就开幕了,我和吴萌、王欢、代瑞一起代表生活广播的女生现场演唱《新年快乐》,演出前我在家不停的排练,因为在别人眼中一个平凡的歌曲,对于我来说却又不一样的意义,这是我第一次登台演唱,当我身着盛装在台上唱歌的时候我满是感谢与激动。还有3、15生活广播走进索非亚广场,那时候天非常的寒冷,我们4个女生再次上台演出,上午10点活动正式开始,我下了早班赶回家洗脸化妆又火速赶往索非亚教堂广场,那天演出非常顺利,唱完歌我站在露天的广场上又是发传单又是解答听众问题竟然忘记了寒冷。

进入6月份天气渐渐暖合起来了,生活广播的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6月21号晚9点“全球节能环保熄灯一小时活动”由生活广播主办在龙塔举行,我非常荣幸的担任转播工作,在直播间里与本台前方记者和其他城市的主持人、记者连线,说实话得到这一消息时我很忐忑,没有担任过这个工作总害怕不能胜任,怎么办?笨鸟先飞吧,我上网查询一些关于环保、熄灯活动的相关内容、把节目稿早早的写完反复的修改、下载关于环保、节能的歌曲,后来我听了节目的录音,还是有很多地方不令人满意,但是我想我成长了,有了这个锻炼机会以后会更加从容。

啤酒节生活广播专场也是个不得不说的日子,那天大家真是累得够呛,但是回味起来怎么都是快乐呢?当天我负责接待工作,来宾的门票都在我的手上,一会来一两个人一会来三四个,我就来回奔跑在大门和场地之间,那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生活广播的主持人和导播编辑们,我们切水果、洗菜、端盘子、送食品,这些繁琐的小事情我们忙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晚上11点了,大家去吃庆功宴,我和玲玲困得不行早早回家了,因为我们早4点起床的人晚上9点就睁不开眼睛了啊!

其实好多活动的举办当时我都是觉得很辛苦,但是咬牙坚持过来,发现那个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准备一起奋斗的过程是那么的美好和难忘,11月20号晚上的龙广推介会我又是同样的感受,我和实习生乐乐负责采购服装和道具,之前我们为如何设计服装和配饰绞尽脑汁,直到去舞美服装店才有点灵感,我们设计款式、买材料、买布头、买玩具、买t恤,和卖家讨价还价和租服装的老板斤斤计较,和为了拼客不愿意拉我们的出租车司机吵架,回到单位又加班加点起早贪黑的练习走台步,20号当天早晨我们饿着肚子去取定做的服装和鞋然后来到演出地点一直到下午的2点才吃上一天中的第一口饭,可是大家在一起就是那么的开心,我们在等候区一遍一遍的彩排、练习,不放过一个小细节,直到演出圆满结束我们的疲劳都变作了欢乐和欢呼。

XX员工分享工作心得体会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蜡烛的灯笼。”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话一点不错。即使已经参加工作了,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对知识的学习。相反,作为企业的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一些开阔心智的书籍,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大有好处。聪明的人,总是善于用别人的智慧来填补自己的大脑。去年,在全局范围内开展的学习《细节决定成败》、《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等几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新年伊始,我部就形成了学习“五本书”的热潮,我站的学习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学以致用,2月份,通过对《解放军精神》一书的认真学习,通过与解放军的全面对比,经过几天深刻的反思,我已查找出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虽然我们也许已没有机会成为解放军,但是,我愿意也已下定决心要以解放军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象解放军一样优秀的人,即使我做不到那么好,但是,我深信,只要我努力了,就是进步,就有成功的可能。

下面,就是我在学习之后对自己提出的几点要求,希望籍此可以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一、坚决服从安排,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

企业是一个严密的组织,不是一个自由的组合体。它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制度、有目标的合成体。在这个组织里,个人不能也不允许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服从是天职,也是企业对员工的一项基本要求,即使领导的某个安排你内心无法接受,也要告诉自己丢掉不满情绪,因为企业不只有你一个人,它是一个大集体。个人往往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往往先考虑自己,你所看到的、你所关注的也许只是你个人或者是所在小组的利益,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领导则不同,他所考虑的是全局、是整体。所以,对于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很多时候,很多我们开始并不能够理解的事情,在实施的过程中,自断后路、义无返顾地去执行,原本想不通的事情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理解,从而激发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反而促成工作任务的完满完成。

二、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坚守职业天职与使命。

既然我们选择了工作,就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好。一个人一生中除去休息的时间以及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时间,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可以说,工作等于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如果一个员工不能站在理想的高度上去看待自己的工作,不能满腔热情的去工作,那么他成功的机会就非常渺茫。对于绝大多数具有上进心的员工来讲,工作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工作更应该是天职,是神圣的使命。

然而,现实中,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被人忽视、没有被安排在好的工作岗位上、没有高工资、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等怨言,一副很受委屈的样子。其实,你有没有认真的审视过自己:你真的应该被安排在那个你所认为的重要位置、领到你所期望的工资、得到别人的重视吗?不劳无获,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付出就没有理由索取,当你伸手向企业、向领导要这要那的时候,你有没有认真的审视过自己你为企业付出了什么?你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了吗?如果没有,那就没有资格埋怨别人,要怪只能责怪你自己;如果没有,你就应该摒弃埋怨,积极进取,努力培养主人翁意识,热爱你所在的企业,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尽你最大的努力,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多做贡献,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看到你的努力,你也会得到所期盼的一切。

三、高标准、严要求,苦练专业技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过硬的基本功。还记得上大学时,老师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关系是泥饭碗,是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是会锈的;本事是金饭碗,是会升值的。”当今社会的竞争愈来愈烈,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技能。现代企业最需要的、最紧缺的就是精业的员工,就是具有专业能力的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待自己,对待工作,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要满足于已经掌握的,这个世界是大变、多变、快变的,要努力寻求更好、更快、更富成效的专业技能和技巧,提高自身竞争力,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才有可能从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四、努力培养团队精神,善于更要乐于与他人合作。

在现代社会,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前提下,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合作变的越来越重要。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一个个单独的优秀人才的力量。所以,现代企业招聘员工,虽然都有一套很严格的标准,但是,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团队精神。就算这个人是天才,如果其团队精神比较差,这种人也没有企业愿意用。不能与同事友好合作,没有团队意识的人,即使有很好的能力,也难以把自己的优势在工作中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甚至,由于其自高自大、排斥他人,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一个人能力再强,总有能力不能达到之处,团结才有力量,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精诚合作,会把事情做的更好,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1 1>2的道理。

五、自信乐观,积极向上。

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失去了自信而失败。创造出奇迹的人,凭借的都不是最初的那点勇气,而是一种自信乐观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向前迈一步,再迈一步,终会达到成功的颠峰。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凡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不要被设想的困难吓倒,要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如果你没有做今天这件事情,也许你就永远不会知道给自己一些压力之后,你能够做到些什么。一个人觉得最自豪的事情,是做那些做起来最艰难的事情。一个人应该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又不僵化。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慢慢的走,稳稳的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那走的最远的人。

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勇于创新,敢于挑战。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我们在小学就接受的教育。谦虚是美德,人类如果失去谦虚,那么自信就会变成自大。自大就是自满,自满就会失败。或许因为我们还年轻,没有多少经验,所以比较容易骄傲和急躁,办事也总是急于求成。但是,要知道,没有一个人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不论过去你取得了多少骄人的成绩,即使是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说是已经彻底精通,因为知识是无穷的。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是这样的话,则必将很快就被同行赶上和超过。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

上一篇: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下一篇:丰收的味道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