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教案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嵬其二教案(共4篇)

马嵬其二教案 篇1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简介咏史怀古诗。

(一)涵义: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二)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首先,弄清史实。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情感。最后,分析技巧。

三、字音。

如:嵬卜柝四纪为

四、1.听泛读,注意划分节奏。

2.全班齐读。

五、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六、再读诗歌,鉴赏诗歌。

(一)弄清史事

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历史人物:唐玄宗杨贵妃

请大家概括本诗的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②马嵬兵变③唐杨的七夕盟誓

(二)体悟情感。

1、推敲作者对古人事的态度,领悟感情 在这首诗中究竟是怎样体现作者情感的?(1)、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通过“徒闻”加以否定,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也写出了玄宗的悲痛。(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对比手法,“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3)、除了颔联以外,还有哪里作者也采用了此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颔联

明确:对比手法。“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对比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尾联

明确: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更加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2、是什么触动了李商隐思古之幽情?(创作意图)

李商隐途经马嵬驿,联想到了马嵬之变,联想到了当年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形,再联想到了李杨二人当年的七夕立誓以及唐明皇的召魂之举,并对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4、那么我们从《马嵬》一诗中懂得哪些道理呢? 明确:忧患与安乐轻与重玩物丧志防患于未然

5、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放在后半句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三)写作技巧。

1、对比。

2、倒叙。

七、课堂小结。

本诗写作技巧采用倒叙手法(章法结构)和对比的手法。在鉴赏咏史咏怀诗是要记住三步骤:史实——感情——技巧。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完成相应的练习册习题。

九、板书设计

对 比

倒 今:寻仙妄为 —— 死别是真 叙 昔:军中逃难 —— 宫中作乐

马嵬赐死 —— 七夕盟誓

天子不保 —— 百姓可全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篇2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律诗章法,起承转合之间,在意脉的断续、情韵的显隐上都各有不同。这诗四联,句句或明或暗进行对比,时空纵横开阖,逆挽自如。诗中此处彼地,这时他日,交织摇曳;群人众物,任意派遣,耐人品味。其中,颔联的确切意蕴该做怎样的解读?下文进行分析。

首联时空在安史乱后,玄宗回都,孤居冷殿。李商隐直截了当地说,玄宗让道士到海外九州求取贵妃的魂魄,这真是荒唐,他世之约实不可信,此生因缘早已完结。首联是起,提出一个由头,讽刺玄宗的倾向显而易见。

颔联是承,是接着首联的言说重点继续说。首联压在“此生休”上,那么,它是怎么一回事?这就要颔联来明示或暗示。“此生休”在马嵬,时空于是转到马嵬坡陈玄礼等兵谏:杨氏兄妹误国,不杀无以平愤。玄宗惶急窘迫,赐死贵妃;肝肠寸断,讨得平安。

那么,颔联的主语应该是谁?是谁“空闻虎旅传宵柝”,是谁听不到“鸡人报晓筹”?对此,相关的一些书籍有以下解读。

其一:“空闻、无复,意谓贵妃从此长眠马嵬坡下,不再听到宫中的鸡人报晓了。”颔联主语是杨玉环。

其二:“这两句追叙玄宗、杨妃离开长安前往四川的情景,将途中的生活和宫内对照。”颔联主语是李、杨。

由于一些古典诗歌表意的模糊性,我们对一首诗的诗意(句意、主旨等)会有多样的解读,其中多数可以圆通,但是,有一些解读确实不够圆润。就以对本诗颔联的理解为例,以上第一、二解均不当,理由如下。

首先,从主旨看,这诗讽刺的对象是玄宗,对他的揭批贯穿全诗,是意脉所在,贵妃只是陪衬,这一点非常重要。首联直指玄宗之昏聩,颈联揭其荒淫误国而致马嵬兵变,尾联关合,再给他以辛辣尖锐的嘲讽,那么,颔联就是状其孤苦凄惨之景而针刺暗伏:用意总在玄宗。

其次,从起、承的章法看,如上文所说,首联用笔在玄宗,主旨已定。颔联承起,必就玄宗而复言,以求意联脉续,所以颔联一需要释“休”,就是李在马嵬赐死杨,因缘完结:这样上文“其二”的解读“这两句追叙玄宗、杨妃离开长安前往四川的情景,将途中的生活和宫内对照”就不确切;二要再刻画玄宗“空闻”“无复”之凄惨,含讽刺之中心,从而起到承上续意的作用。

再次,从关键词语看,“空闻”非不闻,“无复”是断绝。

“空”即孤单,所谓“空闻”是写玄宗在贵妃死后的孤苦凄凉,是说他孤单地听着虎旅宵柝。实际上杨妃已死,她当然不能再听到什么。这样上文“其一”所谓“贵妃从此长眠马嵬坡下,不再听到宫中的鸡人报晓了”就倍显生硬。

《马嵬》系组诗,有学者指出:“唐代组诗不是一钵千家饭,不是百纳成僧衣,更不是简单的拼图制作,而是自觉创造、有机融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复合结构。”

以此为参照来看李商隐《马嵬》(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玄宗如果说过玉环的美貌足以倾国,那么面对安禄山攻破潼关的情势,自己为什么会逃到马嵬、会赐死贵妃?这个反问足以让九泉之下的李隆基无地自容。诗歌主旨明朗,背后也有些深沉、痛切的东西。

《马嵬》(其一)在主旨上奠定根基后,接着便以它为魂魄统领第二首的讽刺锋芒。惟其如此,才能使它们意蕴贯通,意境浑融。这是组诗内在的、必然的逻辑。

综上所述,基于律诗的固有章法,参以作为组诗的《马嵬》(其一)的主旨,本诗颔联意蕴十分显豁,它就是描写贵妃死后玄宗的无比凄凉,寄意辛辣的嘲讽。

经由上文所论,我们对《马嵬》(其二)颔联确切意蕴进行了梳理。但愿我们在深切把握律诗固有章法、组诗固有逻辑的基础上,能够自然、圆润地解读一些古典诗歌。

《马嵬》最新教案范文 篇3

2012-3-22

一、导入新课: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杜牧的《过华清宫》、白居易的《长恨歌》、清代洪昇的传奇《长生殿》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咏史名作《马嵬》,看看作者是如何来评价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的。

二、相关介绍:

1、杨贵妃

即杨玉环(719-756),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她能歌善舞,姿色绝伦。初为寿王妃,后入宫,深得唐玄宗宠幸,天宝四年(745)被封为贵妃。被封为贵妃。姐姐兄弟都由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更是官至宰相。

2、马嵬兵变(学生齐读)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后,整日不理朝政,把所有政务交宰相杨国忠处理。杨国忠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衰坏。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兵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在潼关击败唐军,直捣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愤怒的随行禁军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

三、内容探究:

1、自读注释及翻译

2、齐读全诗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相传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金钗等饰物。问1:“徒”字如何讲? 明确:徒劳、白白的。

问2:作者对唐玄宗是什么态度? 明确:讽刺。

问3:讽刺他什么?

明确:人死不能复生,也不可能有什么魂魄。唐玄宗让方术之士寻找杨贵妃魂魄的做法,最终也只是徒劳。“徒”字,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妄想。问4:“卜”字怎讲? 明确:预料。比如,成语“生死未卜”。

(未卜先知——卜:占卜,打卦,古人用火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未来的吉凶祸富。没有占卜便能事先知道。形容有预见。)问5:“他生”是什么意思? 明确:“他生”即来生。

问6:什么叫“三生有幸”?

明确: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三生有幸遇上你)问7:“他生未卜此生休”一句怎讲?

明确:来生之事不能够预测,但是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完结了。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妇”。问8:作者想强调什么?

明确:来生不可知,说它也没用,反正他们今生是完了的。作者是想强调,今生李、杨二人缘分完结是无争的事实。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问9:什么是“虎旅”? 明确:“虎贲氏”与“旅贲氏”的合称。两者均掌王之警卫。后因以“虎旅”作为禁卫军之称。

问10:什么叫“宵柝”?

明确:军中夜间巡逻用以报更的梆子。

问11:“空”字怎讲? 明确:只、仅。比如:

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处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问12:什么是“鸡人”?

明确: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让专人扮鸡啼报晓。简单讲,就是扮鸡叫的人。问13:“筹”是什么意思?

明确:筹,即更筹,古代敲击报时用的竹签,此指时间。

颔联释义:只听得到禁卫军夜巡的梆子声,不再有鸡人传唱报晓(报知天亮了)。问14: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马嵬兵变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长安宫殿中专人报晓的服务了。问1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一写,李、杨二人昔安今危的处境、昔乐今悲的心情就跃然纸上了。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6:什么叫“六军”?

明确: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此指唐玄宗的随行禁卫军。释义:那天六军发生哗变,全都停马不前,想当初七夕在长生殿上两人还嘲笑织女牵牛。

问17:他们为什么“笑牵牛”? 明确: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兵变”五年前的七夕(阴历七月初七的夜晚,被人们称作“中国的情人节”)曾海誓山盟。牛郎织女只能七夕时借鹊桥在天河相会,而李、杨二人则认为自己能长相厮守。问18: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牛郎织女还可一年一会,而李、杨却永无再见之日。这样写,更增添了诗歌的讽刺意味。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9:“四纪”如何理解?

明确: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48年。唐玄宗做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问20:“莫愁”是谁?

明确:古时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中之水歌》道:“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诗歌极写莫愁婚姻的幸福美满。尾联释义: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到头来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反而不如民间的普通夫妇婚姻幸福呢?(这一问真是发人深省啊!弄清楚了其中的原因,诗歌的主旨就豁然开朗了。)

问21:你认为造成李、杨二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唐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简言之,就是唐玄宗荒淫误国。

诗歌以反问结尾,含而不露,却又铿锵有力,启发人们思考其中的原因。

四、总结全诗:

1、主题——通过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

2、手法——对比。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篇4

杂诗十二首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2.难点:“悲戚”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二、诗歌鉴赏 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生答:悲戚。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

上一篇: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 笔记下一篇:简短端午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