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1000字]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1000字](精选7篇)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1000字] 篇1

新城中学 郭燕桦

在104中学任教历史学科以来,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改的今天,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已势在必行。教师应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结合课文中表达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从不同的角度搜集资料,选择信息加以归纳,我们试验的重点在于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整理历史史料,能将具体史实纳入到具体的有一定史学实践结构中去,形成新的思想认识或结论。

在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我的思路是:“以活动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把合作学习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使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发生变革。

我所倡导的合作学习,依美国学者约翰逊所说“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自己与他人的学习效率”,我国学者王宏宇指出“合作学习是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心理移位”,营造了一种让学生发挥自己潜能优势,赶上和超过他人的心理适应机制。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自然会产生欢乐有趣的情绪气氛,在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等自主活动,从中找问题、觅方法、得结论。这种学习气氛必然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历史问题中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因而,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侧重于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合作,充分调动教学中各动态因素的活动和合作,以活动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交往。

在《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一课学习之前,我先调查了学生,了解了原有的知识水平(如知道总理衙门吗?知道洋务运动吗?能读懂简单的古文吗?)对新知识的兴趣点和求知欲(如总理衙门是个什么机构?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通过这样的调查,我就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基点、认知的水平和心理需求,据此我就可以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实施于教学之中。通过调查我也知道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是很广泛的,并且对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看法分歧很大,他们既想通过历史课堂教学知道更多的新知识,也极想发表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这就是学生学习历史心理需求的反馈,于是我决定让学生积极搜集有关史料,要“论从史出”大胆发表自己对历史现象的看法,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为能自己评价历史而兴奋。每当我站在讲台前面对学生时,就会强烈的感受到他们渴求新知的求知欲和参与活动的表现欲。那种求知的欢乐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是推进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学者斯特朗说过:“为什么不在课堂里进行实际活动,合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在课堂进行我们在课外同样需要的活动呢?”我为此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在《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它设计成既有多边讨论、辩论的过程,又有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其过程大致是:

1.教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首先,放映有关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视资料,目的是创设历史环境,再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内忧外困的时代背景,提出“清政府如何摆脱困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心理,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又进一步展示相关历史史料,让学生通过史料得出对总理衙门设立的目的及对中国影响的不同结论,然后展现不同看法:“一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政府屈服于列强压力,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一是设立总理衙门是清政府的主动行为,是顺应世界发展适应国际交往的明智之举”。让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同在一组进行合作交流,选出能代表本组观点的同学作重点发言,学生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加深

了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懂得了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2.教师再放映关于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的影视资料,再现了19世纪中叶中国血雨腥风翻天覆地大变革的时代,古老的帝国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打开了大门,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惊醒了,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毅然决定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虽然目的是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的统治,虽然这种学习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毕竟走出了第一步,学习西方需要勇气,而否定自己的不足与落后则需要更大勇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洋务运动开始了,师生共同展示有关洋务运动的历史史料,在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的基础上,对照史料,就“洋务运动是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的论题,同样观点相同的同学一组交流合作提供史料,摆明观点,汇集重点,各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及辩论。通过这场辩论,同学们得到共识:洋务运动具有积极因素的论断不无道理,开设军工企业、交通、防止、近代学校、军事科技和人才、派出留学生,这些都给古老的封建社会的躯体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说明失败的洋务运动包含成功的因素,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大机器生产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过程,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锻炼了学生初步阅读、理解、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能力。

在《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共同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师生共同走进历史、感受历史、体味历史,师生参与了历史学习的全过程。在师生的多边互动合作中,群体智慧得到互补、交流和撞击,在相互启发补充中相互完善、发展和提高。

从该课的实践中我们得到如下认识:

1.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要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既善于选择需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同他人交流看法和观点,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才能使自己的观点更接近于客观。

2.让学生参与,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平等、热烈的教学气氛,变传统的教学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探究式教学。教师让位于学生,学生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为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和精心施教,又使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以及体验、交流合作和表现,才实现了教育家杜威所说:“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学习的信心。

3.合作学习不仅创造了积极学习的气氛,而且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之中也沟通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元文化,师生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建构。此外,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驱使下,始终兴奋,不易疲劳,学习效果显著。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亲身实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课前的收集史料,到课堂上的交流合作,通过激烈的辩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见,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正体现了布鲁纳“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观点,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了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得出与教材或教师不同结论的广阔空间,从而有助于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目标。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1000字] 篇2

一、要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新教材改革后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 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首先, 要整合教材资源。这就需要在模块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人教版三个必修模块的编写顺序都是先中国史再世界史, 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整, 指导思想是把基本上同时代的中国和西方放在一起, 进行比较教学。例如, 在处理必修I模块的内容时, 笔者讲解的顺序是第一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 然后是第二、三、四、五单元内容, 即讲解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 接着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样处理教材的目的就是对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 形成“民主”与“专制”的鲜明对照。对教材进行这样的整合与备课设计后, 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之中, 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利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其次, 要适当地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在教学实践中, 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可适当调整单元教学顺序, 使专题史自成一体, 有利于学生理解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例如, 在讲授新中国外交关系内容之前, 先让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演变有个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理解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就显得驾轻就熟了。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还可以灵活调整、挖掘教学内容, 使核心内容更清晰明了。总之,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能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二、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弘扬民族精神,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历史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 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 但最终无法长生不老的故事后, 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 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再如, 在讲授司马迁、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时, 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加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的坚强意志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事例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 养成高尚的品质, 树立以民族、国家的富强为已任的远大理想。

三、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新版中学历史教材在体例、内容、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大量原始材料。课本中的原始资料即指文献、地图、表格、图片等。中学历史教材所采用史料基本以文字史料为主, 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用黑体字加框、竖向编排文字史料, 引人注目, 配合课文的叙述;在课后“练习”和“阅读与思考”栏, 结合当节课内容, 引叙一段或数段文字史料, 列出思考题,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的史料, 主要是用统计数字来说明问题, 增加历史的真实性。这种原始资料的设置, 就要求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例如, 新教材在讲中国现代史中的西安事变时, 通过课本提供的材料, 让学生讨论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还要不要放蒋介石回南京。对这个话题学生们争着发言, 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张学良部下带兵在临潼捉到蒋介石, 送往西安后就该杀;或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就不该放他回南京, 总之, 放走蒋介石是个错。另一部分认为, 在西安事变解决之前是不能杀落介石的, 而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更不能杀, 因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新局面就要到来, 如果杀了蒋介石则天下就会大乱, 会让日本人乘虚而人, 达到它灭亡中国的目的, 所以蒋介石不但不能杀, 而且还应放他回南京。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转变。

总之, 随着新教材的改革, 高中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想, 转变教学方式。相信经过努力, 历史教学一定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张廷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高中历史新教材下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材也在不断的变革,出现了诸多的版本,删减了旧课本中过于“偏”“怪”的知识点,又增添了很多新的知识点,为高中历史课题教学增添了活力。但是,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由于教材改动较大给历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过多的知识点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学生的负担。

一、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评价体制存在问题

受到竞争激烈的高考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也以高考为导向,评价时也只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因为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直接与教师的工资和奖金挂钩,这就导致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缺乏推进历史改革的动力。

经验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较为迅速的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应付应试考试。但是,传统的教学体制却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对学生综合历史能力的培养。

2.新教材变动较大,历史课时不足

高中历史新教材在内容和编排体制上都有较大的变动,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点,而高中历史课时却十分有限,为了完成既定的教育任务,教师就必须从整体上深入地把握教材,为学生梳理出一条明晰的体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抓住重点,敢于取舍,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

当前的教材版本,是一种“一标多本”的格局,诸多版本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其核心思想都是一致的。

3.教材内容取舍困难

新的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编辑的框架,在内容上变得更加鲜活了,更加突出学生个性的培养,促进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学习。可是,当前的新教材在内容上过于深奥,而对于初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其难度过高,同时新教材在有的部分安排上又过于简单,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断层。例如,新教材中出现了“代议制”这种政治名词,对于高中生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政治基础是很难理解有关“代议制”相关历史事件的。

二、高中历史新教材下的教学策略

1.实现教学方式的转换

在新世纪里,要增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力,仅仅依靠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是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及时地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师生互动的探索性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观察式教学法和实践式教学法等诸多教学手法,综合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发展教学网络,实现教学多样化發展,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2.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该及时转换自身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避免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而是应该为学生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

3.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所以,在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建立起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历史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使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走向新的时期。

4.建立起新型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仅仅是以分数学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形成了一种功利化的评价趋势。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从学生角度而言,新课改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历史思维,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而为了有效地激励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就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总之,新一轮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新的时期,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肩负着很重大的使命,必须认真研究新教材的变换,从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评价等诸多角度进行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设积极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风英,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恩[J].内蒙古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2]唐永宏.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中文教育,2010.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现代中学)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1000字] 篇4

——以人民版必修Ⅰ《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例

虞森

单位: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邮编:325000 电邮:yusen1117@126.com

手机:***

[摘要]通过对《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i的个案分析,本文认为,课堂教学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立足于教材文本,精读教材内容,注重主线的提炼与框架的构建,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升华主题。这样做不失为一条容易操作、又能减轻学生负担并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教材文本

新课程理念

一堂好的历史课应当既有趣味性又有思想性。为此,我们总会在教材文本之外寻找一些兼具趣味与思想性的资料。这样做当然无可厚非,事实证明好的课外资料确能点亮历史课堂。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注意教材文本与课外资料的主次关系,不能本末颠倒。因为教材既是教师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所以,不论是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的负担角度讲,教师都应充分重视并利用教材文本。那么,如何利用教材文本上好一堂历史课呢?笔者以人民版必修Ⅰ《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为题,参加了2010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并有幸摘得桂冠,现结合该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依据《课标》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特点是“一标多本”。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教材应该要大胆的取舍,至于取什么又舍弃什么,标准自然就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里头。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其中,“制定”和“形成”是两个关键词,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权利法案》的内容、责任内阁的含义,还需掌握两者之所以出现、形成的动态过程。因此涵盖的知识点包括: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内容及意义、责任内阁制的含义和形成过程。而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则必须先要让学生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作模式,而进一步的理解则有待美国制度的讲授方能完成。

人民版教材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作为本课的标题,并分为五目内容:“光荣革命”、“限制王权的法案”、“小密室的演变”、“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英国议会的第三院”。

根据对《课标》的解读,人民版教材与《课标》要求紧密相连的主要是前面三目内容。反映在本课标题上主要是侧重于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后两目内容主要是代议制完善的问题。因此,笔者截取前三目内容讲授,后两目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

二、精读教材、提炼主线、重构框架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要求教师 “用教材教”。即把教材当做一种教学素材去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

ii目标,并开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读教材,从中提炼出一条主线,再根据这条主线,重新构架,(如果教材现成的框架不能充分的体现某条主线的话),展现课堂教学的个性魅力。

笔者在《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的教学课堂中,介绍完“光荣革命”后,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光荣”体现在哪里?学生很快就找到书本的原话“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没有流血”就“光荣”呢?学生语塞。笔者又提示:“到1688年为止,议会与国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中,有没有发生过暴力事件?”学生很快就回答“有”,因为书本上写着:“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王宫广场上被送上了断头台”。笔者继续追问:“那处决了国王后有没有建立民主制度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又很快回答“没有,因为‘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后,新贵族克伦威尔凭借其掌握的军事实权,实行独裁统治。’” 继续追问:“克伦威尔死后政局又发生什么变化呢?”“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学生同样很快从书本中找到答案。最后笔者引用了钱乘旦的话做了一个总结:光荣革命留下最深刻的遗产就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在英国议会与国王斗争的半个世纪中,不流血的革命比流血的革命带来更好的结果,因此“光荣”。

在这轮不断追问、回答的过程中,笔者都是依托教材文本,指导学生去精读后得出答案,最后得以升华:制度变革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由于课堂上的时间问题,如果最后升华部分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自主生成,效果也许会更好。)

和平的改革模式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成为英国历史的一大特点。于是,笔者就顺势把教材第二目“限制

王权的法案”接上去,讲解了《权利法案》。之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是不是无权了?为什么?”

学生开始的回答不得要领,然后笔者指导他们去阅读教材的第三目“小密室的演变”,从中找出答案。教材是这样写的:

“光荣革命”之前,国王有一个最高的咨询机构——枢密院,由国王指定的贵族担任枢密大臣。“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几位重要的枢密大臣在一个小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英文密室一词便逐渐用以指称内阁。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教材的这段文字,本身是为了介绍内阁制度,但仔细阅读,却能补充《权利法案》后国王仍拥有行政权这一史实。然后笔者向学生说道:“我们知道,今天的英国国王并不直接负责国家的政务,不拥有像威廉三世一样的行政权力。那么《权利法案》之后英国国王又是如何丧失这些剩下的权利呢?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权力的转移除了直接的争夺外,还因为许多偶然事件,他们形成了很多惯例、先例,造就了英国现在的局面。”

这样,笔者就从第二目内容自然过渡到第三目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上来。而且预设了一条主线:英国的制度建设除了和平方式之外,还有“渐进”的特点。因为精读教材第三目内容,会发现有很多“惯例”、“先例”的字眼。教材是这样表述的:

乔治一世不愿参加内阁会议,甚至把出席内阁会议当成了负担。久而久之,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成了惯.例。.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这样,议会的行政权大增,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并逐渐形成这样的惯例: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因此,精读教材文本,笔者最终确定本课的主线:英国代议制确立走了一条曲折、和平、渐进的道路,而这条主线则把分散于书本三目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连成一体,这就打破了书本原先结构,但仍然立足教材文本提供的信息,最终突显主线。

三、重视专题导语和正文外的小字材料

文本指的是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除了正文,还包括“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历史图表、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iii本文列举的主要是正文部分,实际上,专题导语以及正文外的小字材料也同等重要。

在上《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这课时,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代议制。而关于代议制的含义,教材的“知识链接”就有完整而简洁的定义: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笔者是通过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去精读这段定义的:请大家阅读这段代议制的定义,找出解释代议制的关键词语。

另外,专题导语往往是很多老师上课时容易忽略的部分。如上文提到的,本课提炼出的主线是英国代议制确立走了一条曲折、和平、渐进的道路。其实这条线索并非全是笔者想故意拔高的创意之举,因为专题导语里头就有提到:

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主制度的确立几经曲折和反复。……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升华主题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最大不同就是不以解释教材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源于教材最终高于教材,升华主题。这就需要充分的调动文本素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更高、更新的认识。

对责任内阁制的讲解,很多老师一般只是让学生记住教材的那段话:

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模式呢?

“内阁受到下院反对,首相就要辞职”相对容易理解,因为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要对议会负责,“当初选你就是因为你代表我们多数,现在我们多数不信任你,你当然得辞职。”笔者是如此向学生解释的。更难的问题在后者:为什么首相会有解散议会的权力?这样首相权力岂不是太大了?当我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基本都回答不上来。这个时候,笔者调动了教材文本:再次出示了前面已经出示过的代议制定义,让学生从中找到答

案。很快,就有学生捕捉到定义的关键词句,得到问题的答案:议会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它自身也是选民的代表,而并不是直接选民。因此议会反对首相,可能是首相变了,代表不了选民;但也有可能是多数议员变了,代表不了选民。所以赋予了首相解散议会的权力。

笔者根据教材正文,提出上述问题,又根据教材的“知识链接“解决这一问题,最终升华主题:英国君主立宪制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万变不离代议制的核心原则:那就是主权在民!

然后再联系本课的主线(曲折、和平、渐进),接着说道:“当然,这个‘民’的范围也在不断地变化,教材的第三目1832年的议会制改革写的就是这方面内容,请同学们课外阅读。”

以上,以《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例,粗略论述了如何立足教材文本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求同仁批评指正。

i版本依据2009年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朱煜《“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一期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新教材 篇5

摘 要: 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新课程改革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加强综合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锐意教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应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实施新教材,探讨课堂教学策略,对每个高中生物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当前老师感到困惑的是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聚焦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教育新定义、新内涵指导课堂教学,才能使生物新理念落到实处。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变革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生物教师要以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二、改进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式多样法

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长期单一地采用死记硬背、教师讲学生听的“授―受”模式,会使学生思想僵化、能力低下,因此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

1.将语言的诱导法与多媒体设境法相融合。可以先讲一段与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录像、录音等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如讲细胞有丝分裂时,首先提出人和动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接着让学生观看细胞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介绍各个时期的变化,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归纳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照课本图例时,可以很快回忆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归纳出各时期的特点,为应用做好铺垫。

2.将实物模型和网络技术匹配教学。多数教师都能够把实物模型带入教室进行对比教学,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网络技术教学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如何把网络技术和实物、模型匹配教学,是一个新问题。我认为网络、实物、模型匹配教学,就是运用模型、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将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融合。学生智力的开发、素质的培养,不能单靠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还必须依靠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思维意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现代教学和经验教学有机融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现代生物教学中,虽然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如果没有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融入,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厌倦。合理利用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加强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综合”高考模式中,理科综合(含生物)试卷的命题思路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核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知识联系,加强综合教学。

1.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生物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密切。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30处,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5处,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6处。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开拓思路,全面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点,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渗透和延伸,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与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验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应加强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科知识的综合渗透。生物实验本身就是运用化学、物理方法验证、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原理的过程,如新教材中“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坚定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依据三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的。在实验教学中,更应注重理、化、生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搞好实验综合教学。

3.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加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近年来的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以看出,命题突破了围绕课本取材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强调了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高新技术、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要走出课本,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班级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必然落空。

分层教学对教师讲师因人施教,对学生讲师异步学习。师生双方努力,最终指向每个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而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学会了“怎样学”,学生才能独立学习,保持最佳状态。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1000字] 篇6

一、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材的灯塔

要有效地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 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它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关系。在认识了高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 对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 我们应确立这样的认识: (1) 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要从课程性质上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阐释的有关教材与教学的课程理念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并依此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 (2) 要认真研究高中历史实验教材, 要从教材的角度揣摩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评价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特色;在使用一种高中历史实验教材的时候, 要注意吸纳另几种教材的优点, 用以优化教学内容, 但切不可将不同的内容叠加在一起, 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 要认真研究学情, 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状况, 并依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二、教材——历史教学的素材

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 教材内容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还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创作。

1. 内容的补充

这大致出于两种考虑: (1) 是为了知识的衔接; (2) 是为了突出重点。如关于“西周分封制”, 教材叙述得不够充分, 这里可结合其他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 (1) 目的; (2) 含义; (3) 概况; (4) 受封对象; (5) 诸侯义务; (6) 诸侯国; (7) 意义; (8) 崩溃。通过这样的补充, 更利于突出课程标准的知识重点。

2. 结构的调整

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节, 建议在备课时将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皇帝’制度的产生; (2) ‘三公’和‘九卿’; (3) ‘海内为郡县’”。

三、有效教学模式———历史教学的灵魂

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设计 [1000字] 篇7

一、新课程改革下职业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1.学生学习基础差,课时明显不足

在职业高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文化课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新课改下,历史教材容量大,历史学习的课时明显不足。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职业美术高中,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历史等社会学科重视不够。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后,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去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特别是到高三后,为了迎接全省专业联考和各高校的专业校考,学生差不多要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课集训,因而学生上文化课的时间不能与普通高中相提并论,课时明显不足。再加上高中历史新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相对较多的教学内容与非常有限的授课时间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2.课堂教学遇到的困难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教材同时也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在职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因为课标规定宽泛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感到困难,因为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而对教学活动的展开感到困难,因为课时相对不足而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感到困难。同时,有不少学生因为教材内容多而感到学习负担重。因此,有效地整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使之符合职业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职业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的几点做法

1.充分做好初、高中教学的知识衔接

高中新课程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由过去的单层结构改为多层次复合结构。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以通史为主,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有极大的重复性,既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很好的历史功底,升入高中照样也能学好历史。而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编年体系,由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以模块教学为特色,突出主题探究,跳跃性较强。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于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而职业高中中多数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很不扎实,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历史时空感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通史知识体系,把握不住必要的历史阶段特征,因而升入高中后学习历史明显力不从心。我们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知识储备,结合学生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加强了对初中历史教材的了解,从高一开始有重点地进行初中历史知识的回顾与梳理,充分做好学生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尽量减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落差,从而使学生顺利进行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

2.遵循教材,有机整合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特点,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教材呈现出模块式、中外合编、专题式等组合形式,各个模块之间,既各有不同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高中历史共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Ⅰ》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历史Ⅱ》反映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历史Ⅲ》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选修课分为六大模块,贯通古今中外,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文明成果等,在历史必修课之外,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自主选择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重视研究各个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打破教材模块专题束缚,对教材重新整合优化,在专题中体现历史的整体性。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史实割裂,时序混乱,内容重复,我们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把握各个专题核心问题的基础上,主要在同一模块中进行各专题之间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凸显历史的整体感,加强教学效果。我们针对高中历史教材三个必修板块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选取部分内容的专题体例,忽视了知识间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情形,我们从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突破重难点等方面整合相关知识,从教材的顺序和结构上重新对专题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教材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加集中、主题更加突出,更好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整体性;通过教材整合,我们帮助学生认知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体系;通过教材整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多视角、多层次、中外贯通的目的。

3.借鉴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构建丰富的知识体系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打破了以往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一标多本”,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四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虽然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差异、把握角度的不同,各个版本的侧重点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真研究课标的要求,同时注意阅读、比较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加准确地把握专题知识的核心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不同版本教材选择性利用,合理取舍,博取众家之长。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理念、知识及方法和建议。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继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饱满的热情,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上一篇:出品工作程序及标准下一篇:电脑网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