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给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给(精选2篇)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给 篇1

1. 回归课本,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课本是会考命题的根本, 也是复习备考的依据, 学生只有熟悉课文, 打好基础, 以此为前提培养能力, 才能应对各种变化, 离开了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只是空谈。复习的第一阶段, 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的阅读, 从中掌握最基本的史实, 最基本的概念, 按照每课过关、单元过关、讲练结合的原则, 讲清每一单元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关键史实、重要概念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不是上新课, 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上, 还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深化。

2. 专题复习,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信息, 但一时难以消化和吸收。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 迫切需要将其系统化、专题化地归类总结。所以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 我们就要重新组合教材, 以历史线索为纲, 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 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 并及时把同一类型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专题, 从而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如世界近代史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可以归类为近代重要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 这种把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联系起来的做法就是历史的“横向”联系。

3. 少讲精练, 培养能力

进入第三阶段的复习后我们就要精编练习, 每周进行演练、培养, 然后根据结果讲解正确的审题、解题方法, 探求命题的途径和规律, 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真正达到基础知识的深入内化, 从而既巩固基础知识, 又训练思维能力。之前的复习我们一直把握着复习的方向、方式、进程和内容, 学生只能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进入第三个阶段的复习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以内化知识, 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老师, 是一个学生主动消化和真正内化知识的过程, 这比我们从头到尾地强灌要好得多。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梳理内化的知识, 才能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

4. 讲清要点, 落实到位

历史知识纷繁复杂, 面面俱到既不可能又没有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 科学地筛选历史知识, 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重要的主干知识传授给学生, 尤其是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要说清讲透, 落实到位, 不留疑点。如以初二《中国近现代史》 (上册) 为例, 就本册而言, 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召开的会议和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等。从2002年全国中考改革以来的历年中考试卷来看, 这些主干知识常考不衰。没有储备足够的基础和主干知识, 能力培养便如空中楼阁, 决胜中考更是无从谈起。这一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5. 通过比较,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比较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 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更可以在比较不同观点和评价的过程中,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关于斯大林模式”, 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关系到前苏联的最终命运。在此, 我引导学生从“工业化进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 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前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西方国家从轻工业推广到重工业;前苏联的资本来源是高积累、高投资、低消费, 西方国家通过对外殖民掠夺和倾销商品获得资本;导致的结果是前苏联见效快而弊端多, 西方国家逐渐普及、稳步发展。然后指出“斯大林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政治经济上的高度集权, 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必然导致“此路不通”的结果。这个问题, 还能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前苏联解体的关系等。

6. 加强能力培养训练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给 篇2

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是使经验简约化、使经验相互关联起来所发现的构成概念, 是赋予散乱的观察结果以条理性所构想的概念。”知识综合的基础, 应当在知识本身的领域中去寻求。在知识教育中, 应将知识的结构与学习过程关联起来。因此,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要将各部分的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 构成相互完整的知识结构, 使感知、理解、记忆历史变成有章可循, 并且通过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整理,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发展思维能力。那么, 在学习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呢?笔者认为可以教会学生“画”好以下几张图: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体系图

体系图往往用于表现一个大主题的知识内容, 可以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出来。知识树就是用树形结构来表述一门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知识梳理的一种方法。历史学科知识树一般有两种设计方式, 一种是以时序性为主干的知识树,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设计;一种是以事件的逻辑关系为主干的知识树, 通过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来设计。如下图:

在义务教育阶段, 历史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知识内容, 中国近代史中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主要涉及到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主题, 由于在时序性上比较欠缺, 学生记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通过知识树对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让学生围绕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 中国人民的抗争, 中国人民的探索三条线索展开学习。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整体认识。

二、“欸乃一声山水绿”: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 由东尼·巴赞所创, 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近年来, 在中考的命题中, 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因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历史复习教学中, 更新史学观念, 引入了多元史观。“近代化史观”认为, 近代化 (现代化) 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会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的思维体系:

上图就是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整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引导学生思维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中国近代史中近代化的过程及特点, 同时可以通过与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对比, 加深对近代化历程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的认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穿针引线零成整”:知识线索图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可循的规律性、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并找出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贯穿起来, 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例如:近代史上, 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所代表的利益及主张各不相同, 这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原因;而在特定 (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的历史条件下, 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任务, 两党走到一起, 这是合作的原因。这些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现出来:

上图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线, 抓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变化, 运用线条和箭头, 把国共关系的结构, 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 帮助学生实现对历史知识的重新组合和整理。学生在理清历史事件间的逻辑联系中自己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提纲挈领条理清”:知识内容图

知识内容图主要侧重的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整理和把握。主要是运用简洁的词句, 列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提纲或内容提要。特点是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 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如下图:

上图通过“革命原因”“革命过程”“革命结果”“革命性质”“革命意义”等几个要点使学生形成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体认识, 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分析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立体线轴定时序”:时间图

历史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 并以一定的人物活动为内容。历史发展的过程, 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和规律。正确而清楚地讲好年代, 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实际的复习中, 很多学生认为最难记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掌握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比如, 制作大事年表、朝代顺序表、历史分期表、朝代尺等。笔者这里要推荐的是时间轴的制作。时间轴是依据时间顺序, 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 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 再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时间轴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 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如下图:

此图通过简单的立体建构, 使学生记住了从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到秦汉的建立这段时间。通过数轴的高低变化, 体现人类社会由古向今演变的过程, 下面的大括号说明社会形态, 和世界史的资本主义的概念相呼应, 周分西周和东周, 通过纵轴的横向高低变化体现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此外, 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时间轴会更加立体、更加直观, 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历史时间的记忆。

赞可夫说过:“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 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通过“画图”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记住、理解历史知识, 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上一篇:改革开放造成的后果下一篇:电子线路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