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业发展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产品产业发展(精选8篇)

农产品产业发展 篇1

摘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是提升一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手段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发展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析了美洲、欧洲和亚洲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并提出借鉴其先进经验来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

关键词: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产业;经验借鉴

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尤其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产业,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关系到发展优势农业,关系到农业规模经营,关系到农民收入多元化,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本文介绍了国外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并就如何借鉴其经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提出了相应对策。美洲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美洲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其农产品物流集中体现了其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数量非常巨大。例如,1991年美国储存谷物达6450万吨,约占世界总储存量的20%,为世界第一。由于美国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性,品种繁多,农产品贸易活跃,使得美国拥有一个庞大、协调、通畅、复合、灵活、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

(1)物流基础设施发达,物流专用设备先进,物流信息化程度高。

美国的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完备,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农产品装卸输送设备主要有螺旋式等各式输送机、可移式胶带输送机及低运载量斗式提升机。美国有发达的信息流基础,成立于1848年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就是农产品各市场主体了解市场行情、获取价格变化信息的直接窗口。方兴未艾的农业网站、信息咨询公司也为农民了解信息提供了方便的途径。根据农业网站Directag.com的调查,美国有85%的农民上网,l6%的农民从事网上购买业务,农业占电子商务的8%,在各行业中列第五位,1999年农业电子商务总额达380亿美元。

(2)农产品物流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

美国的农业生产主体是以中小型农场主为主,大量连片的土地,便于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中劳动的节约,美国农业生产物流也实现了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末,从事农产品物流的就业人员是农业从业人员的4.2倍,而且美国农产品物流产业拥有一批专业的从业人员。以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实现了生产物流的专业化。就物流通道而言,美国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大多数由农场主经产地市场或中央市场的批发商销售给工厂,零售商的销售量次之,直接销售的很少(见图1)。连接农产品供需的物流主体有农场主参加的销售合作社、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农商联合体、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加工商、储运商和期货投机商等等。全美合作社有6 000个左右,实行民主管理制度。

(3)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高、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层次高。

美国进行了良好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建设,主要包括产销一体化组织和农业协会。产销一体化组织是把农产品生产同其生产资料的制造与供应(产前部门),以及农产品的储运、加工和销售(产后部门)等有关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经济联合体。美国有许多专业性的农业协会,这些协会是自发性的、相互独立的组织,资金是自筹的。这两类组织构成了美国农产品物流的主体,对农产品物流的高效运行起了关键作用。在美国,追踪(tracking)系统已经被证实在管理生产物流和追踪相关零售信息所具有的价值。绝大部分包装食品和大宗物品(袋装橘子、苹果)使用条形码(bar code)帮助企业进行收集销售信息,这些条形码的设计让企业知道自己食品供应链的物流流出状况和模式,借此来对供应链上游物流的流入进行有效管理。除此之外,一些企业发展了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的高新技术回溯(tracing)系统,比如农场主使用电子耳标识和相关数据收集卡来追踪食品或农产品的免疫记录、健康记录和饲养记录等。这些基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能使食品或农产品在市场中得以实现其质量的价格。

(4)充分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宏观政府调控,微观市场运行。

美国政府干预农产品物流的方式,主要是以法律和财政经济政策从宏观上造成供求均衡和价格稳定的条件。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业、公共农业研究开发和农村教育项目的投资,为此,1998年推行了旨在提高农民素质的“新农民计划”。市场是商品经济运动的载体,在农产品市场中要把握农产品运动的规律。在美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农场主批发市场和终点批发市场,批发业务实现了规模化。美国农村中的销售合作社以及大量从事农产品贸易的人员,活跃了农产品物流活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同步运行,可以促进农产品“物尽其值”。

欧洲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欧洲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以荷兰最为典型,原因之一是它具有非常有利的区位优势——位于欧洲的中心。荷兰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物流产业,向世界各地配送了优质的农产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欧洲的配送中心。荷兰是世界奶牛大国、蔬菜大国和花卉王国,农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有资料显示:荷兰的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l:4,然而我国却只有l:l;荷兰的蔬菜、水果的损耗率是5%,而我国却高达25%,每年要损耗8 000万吨。荷兰农产品物流业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发达,尤其是该国的航空运输网络。

荷兰鹿特丹港靠近重要的蔬菜和水果种植地区,港区四周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以及通往内地的水路运输网络非常发达,而且靠近欧盟国家水果进出口中心所在地巴伦德雷赫。鹿特丹港和斯希波尔机场是荷兰农产品物流通往欧洲“门户”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通道,58%以上的农产品和食品通过鹿特丹港和斯希波尔飞机场运往欧洲各地,再输送到世界各地。快捷、高效的物流,使得荷兰以发展鲜活农产品闻名,荷兰完成了全世界65%的花卉贸易。

(2)农产品物流链缩短,实现了物流增值。

荷兰通过收集分类-鲜储-拍卖-包装等程序,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花卉集散到世界各国,花卉品种达几千种,几乎全部是标准化生产。成交的花卉迅速由集装箱运往机场或港口,分销世界各地,有的当天就可以运到销地市场。

(3)发展电子化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高。

荷兰花卉和园艺中心有最先进的拍卖系统、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系统和订货系统,通过电子化农产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向全球许多国家的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服务。

(4)注重发展冷冻储藏,冷冻行业非常发达。

配送保鲜、冷冻和易腐货物的公司大多数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都需要现代化的冷冻技术设备。这些冷冻设备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日常开支,保证食品和农产品的储存成本低,运输和配送顺畅,保证了食品和农产品的安全。亚洲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亚洲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先进代表是韩国和日本。两国几乎都是“以小搏大”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它们具有如下特点。

(1)政府主导,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以韩国为例,为了建设可乐洞市场与严弓洞市场,政府从市场规划开始就统筹安排,并组织方案论证,投入资金,实施市场管理,可谓“一杆插到底”。规划确定以后,资金问题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共同解决。等市场建成以后,政府公职人员组成管理与服务整个市场的市场管理公司。日本政府近年来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进行本国物流设施现代化建设,对大中城市枢纽地区物流设施用地进行了合理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加强农产品物流硬件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

韩、日两国的批发市场早已改变仅有广场、仓库和停车场的局面,配备有完善的保管设施、冷风冷藏设施、配送设施、加工设施等。日本的食品配送中心大都建有低温和常温仓库、包装加工设施等,开展加工、小包装分解、分等分级、电子商务配送等业务。频繁而小批量的配送是日本物流产业的主要特色。韩国市场管理部门依托市场这一载体,建立起全方位的信息网络,在保障农产品的供应品种、数量和价格形成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内容包括农产品交易品种、拍卖定价、交易时间和提货地点以及该类产品主产地相关信息、市场流通费用、市场内出入车辆和入市人员情况等等。信息通过网络、自动应答电话、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3)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力量。

农业合作组织以综合性为主,批发市场最主要的产地供货团体是农协,各大中小城市都有由农协直接参加或组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且相当活跃。农产品生产总量的80%-9O%是经由批发市场后与消费者见面的。日本由于人多地少,自然资源有限,很难实现农产品物流的组织化、集约化和规模化,为了解决小而分散的生产规模,降低农户单独进入市场的风险和交易成本,它们非常注重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并形成了以“海岛模式” 为特点的蔬菜物流模式(见图2)。通过建立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有效保障了城市的农产品供应。韩国通过“青苹果人协会”和农户以信用为基础,契约为纽带,联结了不同交易主体的利益,节约了交易费用。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

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物流产业的认识不足,还没有树立现代农产品物流意识;有关物流教育和培训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短缺;农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市场环境发育不完善;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物流信息不通畅,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效率低下,政府缺乏统一规划。要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发达的农产品物流经验来发展我国相对滞后的农产品物流产业。

(1)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农产品物流实行归口管理。

由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物流的特殊性,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和法规来促进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如美国有《农产品销售协调法》,韩国有《关于农水产品流通及其价格安定的法律》等。日本政府从本国国情出发,发挥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搞好市场服务),为农产品物流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日本还确立批发市场流通的农产品物流地位,规范批发市场的开设、管理,于1971年将制定于1923年的《中央批发市场法》改为《批发市场法》,确立了以批发市场流通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地位,以后每隔5年修订一次。同时,日本为了消除多头管理的弊端,提高流通效率,形成了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体制。韩国则进行“一杆插到底”的农产品物流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我国应在政策上扶植农产品物流产业的发展,让农产品物流环节归口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

(2)发展高效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提高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

农产品物流特性千差万别,决定了农产品物流路径多样化。但是,仍然是规模化、差异化和组织化的农民和生产企业主导着农产品生产物流,大型超市、连锁零售集团和批发市场主导着农产品销售物流。美、日绝大多数(农场主)农民加入(销售)合作社,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各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我国应建设产地专业批发市场,改造销地批发交易市场,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联接市场与农民,促进政府与农民的联系,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利益。在荷兰,访问者可以共享供应链上透明、准确、及时的信息,供应链变得更加活跃,及时改进物流计划,管理、调配、优选等操作变得更加现实。荷兰花卉和园艺中心的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已经建立,通过电子化农业产品交易市场向全球许多国家的广大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服务。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电子物流。

(3)引进、改进和吸收物流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在美国,有些企业通过使用先进的RSS(reduce space symbology)条码系统,进行更为具体的基于食品供应链的标识信息,对每个产品的种子、施肥、使用抗生素的情况、生产时间、生产线、生产地、生产所使用的技术和生产次序等等进行标示,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时,这些标识信息将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荷兰则建立了电子虚拟物流供应链管理。我国应引进物流先进技术,实现农产品物流作业现代化,实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整合物流和信息流。

(4)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我国农产品集散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水平低,综合服务能力差,大多是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形式建设。我国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功能相对比较单一,诸如笔者调查的浙江省农都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主要物流相关功能有:电子商务、配货运输、仓储等。杭州市石桥路现有杭州笕桥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浙江省农都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杭州市蔬菜限公司三里亭批发市场等,这里有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笔者建议在杭州市石桥路组建现代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创造更高的农产品场所价值、时间价值和加工价值。我国可以向荷兰学习建立专业型农产品(花卉、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向日本借鉴建立综合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5)加强物流基础教育和培训。

农产品产业发展 篇2

1 我国农产品保鲜产业的现状

目前, 我国的农产品的产后产业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地产、地销, 季产、季销;流通上具有封闭性, 市场流通范围狭窄;在农业上投入的主体力量放到了产前, 重量轻质, 忽略了同时发展农产品的产、贮、运、加、销的产后产业, 产前与产后发展不协调。产后产业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大发展的“瓶颈”, 进而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参加到国内外商品流通的大循环, 使产品出现假性的过剩, 加剧了农民“卖难”的问题。国外的保鲜产业开始就是以高度发达的工业为支撑的, 农产品从采收—商品化处理—运输—贮藏—销售整个过程都是在冷链 (冷藏库或气调库、冷藏车) 中进行的。其冷链的附加值较大, 是靠消费市场的高价位来支撑的。然而, 我国的保鲜产业要走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我国现有冷库约有1 000万t的贮量 (其中一部分用于贮藏肉类、水产等) , 而全国每年仅果蔬的总产量就超过了5亿t, 现有的冷库即使全部用于贮藏果蔬产品, 也只能贮进果蔬总产量的2%~3%。另外, 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 农产品在贮运过程中使用冷藏运输车的微乎其微, 要达到完全使用冷藏运输车也是不现实的。

由于我国贮运设施的不足和技术的落后, 果品和蔬菜采收后的损失高达20%~30%, 如果按损失量25%计算, 则每年的损失量高达1亿t。我国80%的粮食贮在农村, 由于分散生产, 分散贮藏, 损失量很大, 达到10%左右。贮在城镇大粮库的粮食其损失量为1%~2%, 与国外相近。但每年总的粮食的损失量大于粮食增产的数量。

2 发展农产品保鲜产后产业的重要性

2.1 发展农产品保鲜产后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民收入增长的迟缓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转和社会的稳定。国际市场的冲击和粮食保护政策的某些问题, 使粮价保护走入困境;种粮收入甚微, 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棉花价格的市场化, 使棉农收入减少;“果贱、菜贱”伤农的局面更加严峻。

近年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的迟缓, 并且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在收入上的“负增长”。其结果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内部的拉动力减小, 社会的稳定性减小。

根据我国国情,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从事农产品的产后处理 (保鲜、加工) 业, 正是他们“离土不离乡”、提高农业商品率, 提高农业效益和提高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 缩短城乡差别的最好途径。

2.2 发展农产品保鲜产后产业是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业 (这里只指第一产业) 所占用的劳动力逐步减少。然而,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毕竟不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安置的最佳方案, 并且已经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耕地少而多山。劳力资源丰富和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为多样性的园艺产业发展提供了生产名、特、优、奇园艺精品的有利条件。中国有条件、也应该成为世界性的园艺大国和世界的“菜篮子” (包括菜、果、花卉、食用菌、山野菜等及其加工产品) 。因此, 加速发展以当地优势资源, 特别是名特优奇的园艺产品资源为主的贮运销和出口产业, 实现园艺产业产前生产与产后“贮运加”同步发展, 实现园艺产品产后减损增值, 具有巨大的产业潜势, 这对振兴农村经济, 安置农村劳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应当把产后农业的发展作为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

2.3 发展农产品保鲜产后产业可拉动市场和推动农产品产前品种结构调整与质量标准化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在种植面积上增长的潜势已相对有限, 必须从平面调整解决“量”的问题向立体调整解决“质”的方向转化。在国内市场, 使园艺产品参加大流通, 建立低温物流体系, 实现“时空领域”的均衡供应。如没有贮运保鲜业的同步发展, 就会出现大量的果蔬产品烂在田间;在国际市场, 适应果蔬市场世界化趋势, 加速出口农业进程。我国面对世界水果市场更需要园艺产品按国际质量标准生产, 并要加强产后处理 (如分级、清洗、打蜡、包装) 与贮运保鲜。加强出口园艺, 不仅可以缓解园艺产品供求上相对过剩的矛盾, 而且还将会拉动农业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前园艺产品质量的提高, 使我国园艺产品逐步走向标准化生产;加强园艺产品出口, 获得较多的外汇收入, 实现“果菜篮子”换“米袋子”, 将有利于我国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3 发展我国农产品保鲜产业的策略

3.1 保证食品安全, 走绿色保鲜之路

园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因素就是果蔬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出口产品的“绿色化”和“有机化”迫在眉睫。除采收前的一些因素, 如大量使用有机农药和化肥, 采后贮运保鲜和销售中对产品和环境的二次污染, 也应引起重视。在技术发展上应注意在制冷设施、保鲜材料、包装箱以及采后的绿色保鲜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相结合。

3.2 走以小型节能贮运设施为基础, 以材料保鲜为主体的园艺产品保鲜道路

由于农户是小规模分散生产的, 园艺产品数量有限, 如集中到大型冷库中贮藏, 就会出现生产者与贮藏者的断裂状态, 这样将很难保证贮藏产品的质量。在农产品产后的配套服务体系还没建立起来的时期, 应以建小型贮藏冷库为主, 走分散生产、分散贮藏和通过某些合作组织形式走集中销售之路。当产后的配套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之后,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 大量供货物流的形成, 就要走分散生产、集中贮运、集中走向市场的道路, 冷藏库的容量也会由小型向大型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体制、经济水平、城乡消费水平、园艺产品流通规模的限制, 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走“设施保鲜”和“设施气调贮藏保鲜”的道路, 应提倡推广使用箱装的气调保鲜膜或气调塑料大帐, 走“材料气调”之路。微型节能冷库+MA气调 (气调保鲜膜) 将成为我国走气调冷藏保鲜道路的主要贮藏方式。

在贮运设施不足的情况下, 应在积极发展机械制冷的冷库及冷藏运输车的同时,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冷源的各种节能的贮运设施 (如冰窖贮藏、土窑洞贮藏、自然通风库贮藏及经过冷库预冷后, 利用普通汽车的保鲜运输等等) 。后者常常不能保证园艺产品在理想的温度条件下贮运, 除需要气调保鲜膜来解决贮运过程的调气、调湿外, 还需要配合使用各种保鲜剂, 以有效地防止农产品的腐败变质和保持良好的品质。

总之, 材料气调、材料防腐与保鲜和各种节能贮运设施的有机结合, 将成为我国目前园艺产品实现保鲜的一个主要途径。

3.3 建立配套的服务体系

中国农产品要走向国内外商品流通的大市场, 就要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使农民的产品走向市场、或进行深加工的组织, 建立为产后农产品配套的服务体系, 这也是发达国家以种子改良为核心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功经验之一。

建立产、贮、运、销配套服务体系, 以利益机制组织起一种组织 (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 , 承担起对农户生产的园艺产品从种到贮的全程技术服务, 配套生产资料的供应, 同时负责农户园艺产品 (包括贮藏的园艺产品) 走向市场, 以服务与利益一致的运行机制代替以买卖形式为主的公司+农户的运行机制, 这样才能使农民享受到从种到销的全程服务, 使农民真正摆脱自然风险、市场风险。

3.4 建设优质产品基地和建立示范与培训工程

贮好农产品, 需要有采前品种、产中栽培与采后保鲜设施、材料和保鲜技术多项技术的配合。而我国农民的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是造成农产品“贮不进、运不出”、损失浪费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应实施建设优质产品基地和建立示范与培训工程, 根据不同的自然区划, 选择保鲜技术示范基地, 在基地上针对当地的保鲜产品, 把保鲜技术调整和完善, 使之与当地条件相适应, 充分发挥保鲜技术与其技术产品的效力, 并使其基地成为该地区技术成果展示的样板和技术辐射源。

3.5 建立市场与流通体系

要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枢, 以集贸市场为基础, 以超市、商场、配送等零售为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要合理规划、建立现代市场体系, 市场建设要合理布局, 避免重复。园艺产品批发、集贸市场应有冷库等存放设施, 它的建设应走多元化道路。鼓励私营企业投资批发市场;鼓励农民联合建立批发集资市场。要完善市场功能, 理顺关系, 强化管理要克服市场重建轻管的不良倾向, 逐步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结算、价格等功能, 建立现代化的电子报价、信息发布、统一结算系统, 使市场成为物流、加工、配送的集散中心, 推进果菜零售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摘要:农产品保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产业, 不断吸收国外最新保鲜技术, 增加我国农产品保鲜产业的科技含量, 提高科技贡献率, 是促进农产品保鲜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保证。介绍了国内农产品保鲜现状, 阐述了农产品保鲜的重要性, 由此抓住农产品保鲜内涵, 提出了我国调整农产品保鲜技术的发展策略。

农产品产业发展 篇3

摘 要:文章选取1999~2013年广西农产品进出口数据,采用GL指数计算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有些农产品只有进口或出口现象;根据前人总结的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因素,并结合广西现状得出影响广西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为人均收入水平、市场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检测影响因素的真实性;最后根据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8-0114-02

广西地处于以广东、湖南为代表的华南经济圈,以云南、贵州为代表的西南经济圈以及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经济圈的交汇处,在这些市场之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

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内贸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广西在商品进出口结构、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仍然处于劣势,产业内贸易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广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贸易在广西的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较大,在研究广西产业内贸易时,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更应该重视。

1 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1.1 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文献发现,对产业内贸易的测量主要运用Grubel-Lloyd指数,该指数是目前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最佳选择。

结合广西产业内贸易的特点,本文选取Grubel-Lloyd指数来测算广西产业内贸易水平。

根据本文的调查整理(由于篇幅关系,图表在此省略)在广西进出口贸易中只有植物产品进出口贸易存在产业内贸易,根据观察,在2003~2013年植物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大于0.5,说明在广西进出口贸易中植物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其中,2003年产业内贸易指数最大,产业内贸易最充分。

从2003年开始到2013年,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在总体水平上最高值为2003年的0.62,在2009年达到最低值为0.24,11年中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除了2003、2006、2007、2008年大于0.5外,其他年份GL基本上小于0.5,2009年以后,年均水平在0.4波动,这说明从整体上看广西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近几年来基本上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同时说明广西农产品现阶段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升空间较大。

在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下,市场开放使得广西农产品对外贸易总体上发展较快,刺激了广西农产品产业间贸易的发展。

2 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2.1 变量的选择以及模型的设定

2.1.1 人均收入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与消费者需求成正比,并且可以丰富地区产品多样化,为广西发生产业内贸易提供更大的空间与平台。

2.1.2 市场规模

广西人口多,需求和供给多样化,市场规模很大,一般情况下,广西的产业内贸易规模也会比较大,选定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来代表市场规模。

2.1.3 外商直接投资

本文选择了广西用于农林牧渔业的FDI作为解释变量的替代量。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产业内贸易也呈上升态势,本文用广西GDP总值表示。

选取Y、X1、X2、X3、X4、分别代表GL指数、人均收入水平、市场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

设Y=f(X1、X2、X3、X4)+u,

Y=α+β1X1+β2X2+β3X3+β4X4+u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由于样本可能会存在异方差,将4个影响因素取对数,取对数后的方程为:

Y=α+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u,

为方便计算,记为Y=f(X1、X2、X3、X4)。

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分别对X1到X4进行4次回归,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这4个变量进行模型估计,估计的最后结果见表1。

分别对X1到X4进行4次回归,见表1,得到4个变量的系数、可决系数、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和t统计量。

可以看出:X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数为正,代表的经济意义合理,可决系数为0.9717,拟合优度较高,且t统计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X3的系数为负,代表的经济意义不合理,拟合优度低,t检验不显著,剔除变量X3然后以X4为基础,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这3个变量进行模型估计。

经过逐步回归分析,去掉了不合理的变量X3(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可能是因为直接投资利用不当,所以对广西产业内贸易来说,模型如下:

Y=-2.814+0.090INX1+0.5036INX4+0.069INX2

(0.2171)(0.0234 ) (0.0279) (0.0170)

T=(-12.9623) (3.8560) (18.0609) (4.0284)

R2=0.9886 R2=0.9856 DW=1.9089 F=318.2988

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分析发现,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广西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比较显著,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水平增长0.09%,广西产业内贸易水平就会增长1%;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0.5036%,广西产业内贸易水平就会增长1%;而市场规模对广西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则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市场规模增加0.069%,广西产业内贸易水平增加1%。

3 研究结论

3.1 广西农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

度较低

本文通过对广西近几年的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来研究广西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现,虽然,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上升,但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存在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只有植物产品,其他类农产品只存在进口贸易或只有出口贸易。

3.2 人均收入、经济区域一体化、市场规模对广西产业内

贸易有一定的影响

实证分析表明:人均收入、经济区域一体化、市场规模对广西的产业内贸易都有一定影响,三个影响因素对广西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均有正面的影响作用。

而人均收入、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市场规模之间又有一定联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市场规模相互促进,人均收入的增长则很大程度依赖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市场规模。

3.3 直接投资利用率低

外商投资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但在广西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预期不符,这可能与投资的利用率有直接关系,用于农业发展的投资没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4 政策建议

4.1 促进广西农产品产业结构升级

为适应市场需求,政府应加快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师范基地,以及颁布相关政策来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

企业应该把企业的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以此促进其企业不仅能做大,还能做强,成为佼佼者,从而推动产业内的快速发展。

4.2 扩大促进产业内贸易因素的作用

广西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沿,中国进军东盟的桥头堡,正享受着国家政策带来的优惠与便利,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西应该利用国家政策带来的便利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兴农的投入,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广西人均收入提升的重要基础。

4.3 提高广西农产品利用直接投资的质量

我们需加强对外商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为外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投资氛围,促进大量外商有兴趣投资。并且对外商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推动市场正规化、合理化。

其次不仅要积极引资,还要合理引资。不要盲目的引进,要考虑引进外资来是否能提升广西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JaiminLEE,Sangyong HAN.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ariff rates of Korea and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8,(4).

[2] Yuqing Xin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Chinas bilateral intra-

industry trade with Japan and the U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7,(4).

[3] ToshihiroOkubo.Intra‐industry Trade,Reconsidered:The Role of Tec-

hnology Transfer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World Economy,

2007,(12).

[4] Fariborz Moshirian,DonghuiLi,Ah-Boon Sim.Intra-industry trade in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5,(7).

[5] JianhongZhang,Arjen van Witteloostuijn,Chaohong Zhou.Chinese Bila-

teral Intra-Industry Trade:A Panel Data Study for 50 Countries in the 1992–2001 Period[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5,(3).

[6] Kemal Turkcan.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intermediate goods between the US and OECD countries[D].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003.

农产品产业发展 篇4

化的研究

“>发展××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研究2007-12-15 22:10:3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发展××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发展××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研究(2)农产品流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社会的安定,及时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需求和保持市场繁荣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联系××情况,就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产品流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积极作用㈠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

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按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含义,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扶持一批加工流通和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辐射、带动能力,则可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㈡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经营形式。这一形式的首要特征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农业生产经营要求适应“以销定产”、“大规模生产、批量化与网络化销售”的特点,在国

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以农产品流通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客观要求。㈢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联系。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一是二者具有相同共性。都是市场经济产物,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二是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产品流通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功能可以促进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三是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流通拓宽空间。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对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农产品流通现状××农产品流通已从计

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系统、供销系统、粮食系统企业购销转变到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中介组织、销售组织经纪人为辅的销售渠道。目前,我市有农贸市场90多个,面积约252173平方米,其中较大的产地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6个,面积9956平方米,年交易额亿元;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面积8300平方米,年交易额10亿以上;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1个,面积3023平方米,年交易额近亿元。全市现有各种农产品流通销售组织200多个,专、兼职经纪人约2600多人,约有50—70农产品通过专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我市大宗农产品主要流通形式有:各销售组织、公司、个人向外销售,外地到产地收购运销,当地市场销售。总的来说,当前我市农产品流通形势是好的,主要的大宗农产品都能及时销售完毕,没有形成积压,但仍有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农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㈠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农产品价格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而市场调节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多年来,由于信息闭塞原因,我市农产品的销售是被动的,主要由外地商贩收购,价格也由外地商贩确定,对外地市场销售行情和价格不了解不清楚,造成了丰年农民增产不增收。㈡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我市9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在农产品供求追求数量扩张阶段建立的,而且分布不尽合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供求质量提高新阶段的需要。㈢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经济效益难于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种多、繁、杂,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大路货偏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不能形成具有影响的龙头产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所以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要用优化的体制来保

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㈣“加工订单”兑现率不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能力差,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的进一步流通。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对策我市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应当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以及自治区“1234610”农村工作思路,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㈠制定农产品流通发展规划。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产品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市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结合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一些成功经验,制定出我市农

农产品产业发展 篇5

李锦成摘要:近年来,随着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和实施,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是受自然和基础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榆中县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依然比较缓慢。如何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榆中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已面临新的课题选择。

关键词:农村经济;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从现实来看,榆中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与条件虽然不佳,但多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决条件。因此,立足榆中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从农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出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化体系,是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1榆中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概述

榆中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属温带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内陆性气候,年均降雨量350毫米,蒸发量1450毫米,年平均气温6.7℃。全区气温周年变化,四季分明。南部二阴山区高寒阴湿,无污染、病虫少,是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宝贵的自然资源;北部干旱山区沟壑纵横,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土壤质地疏松,有适宜生产“北山洋芋”的特殊环境;南北两山之间的中部川塬河谷区,在地理和地质构造上均属盆地,该地区土地占全县总面积的25.6%,有水浇地30万亩,是榆中主要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种植区。

距离兰州近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较为充足的土地资源,以及借助兰州市实施“东拓西展”战略的有利形势,榆中盆地将是兰州东城区美丽的“城市花园”。因此,独特的环境资源和区位优势奠定了榆中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2榆中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和开发利用,榆中特色农产品生产总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形成了无公害蔬菜、商品马铃薯、双垄全膜玉米、现代设施农业、规模养殖、胡麻油、中药材等众多适宜不同区域、具有不同品质特性的优势农产品,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已达27万亩,年产蔬菜65万吨,已成为榆中农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榆中首创的“双垄全膜”技术面积已突破30万亩,总产量达1.35亿公斤,增产幅度35%。规模养殖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越来越突出。全县“一村一品”如春笋般涌现,形成了青城大棚西瓜、骆驼巷温室黄瓜、王保营西红柿、齐家坪西芹、洪亮营油桃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

在准确分析和定位榆中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榆中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技术含量低,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装备严重不足,良种率普遍偏低,生产加工企业少、工艺相对落后;三是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市场规范;四是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难以充分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向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和健康安全方向发展,我县许多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前景看好,部分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开始有所表现,市场需求还在不断扩大,大有潜力可挖。因此,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仍具有很大空间。3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一村一品”为抓手,在确保粮食-1-

面积相对稳定和供给安全的同时,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特色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产业化园区,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产品,为全县农村经济大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3.2产品与产区选择

在“十二五”规划期内,要选择产品品质独特,功能特殊,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要选择产业链延伸性强,经济开发价值高的产品。同时要选择目标市场相对明确,现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或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要抓住“十二五”规划的机遇期,规划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进行重点扶持。以原产地或区域具备最适宜的自然生态条件,能生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的特色产品的区域为主;以有生产传统,技术成熟,相对集中连片,市场半径和市场份额大,具备形成知名品牌、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基础的区域为主。

3.3发展目标

针对榆中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十二五”规划期内,要确定高原夏菜、脱毒马铃薯、设施瓜果蔬菜、特色胡麻、地产药材、草食畜等6大类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产区,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4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建议

4.1高原夏菜

加强高原夏菜良种繁育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加快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积极发展精包装、连锁配送及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着力培育优质名牌产品。重点在川西定远,川东三角城以及南部山区冷凉型露地区发展;川西地区主要发展高原夏菜主导产品榆中花椰菜、大白菜、莲花菜以及花椰菜等,川东地区主要发展新型特色蔬菜品种,冷凉型产区主要发展出口创汇蔬菜产品,重点是百合以及富硒绿色食品。保持高原夏菜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在产业规划布局上,逐步向东发展,向南延伸。认证绿色食品蔬菜基地面积10万亩,扶持5个千亩绿色食品示范标准园,建设4个高原夏菜工厂化育苗基地。高原夏菜全部纳入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管理,种植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设精包装及绿色食品蔬菜净菜加工生产线5套,年加工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发展高原夏菜连锁配送,年配送量6万吨。

4.2脱毒马铃薯

推进脱毒马铃薯生产标准化、产业化进程,加大优质马铃薯品牌打造力度,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健全完善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储藏能力,推动马铃薯产业朝着高产、优质、生态和健康安全方向发展。在北部干旱山区发展新大坪、渭薯系列等晚熟品种。在南部二阴高寒阴湿区,以发展陇薯及渭薯系列等晚熟品种为主。在中部丘陵平原区,以发展陇薯、渭薯系列晚熟品种和抗疫白等中早熟菜用型品种为主。三大区域都以露地种植为主,部分采用半膜或全膜双垄种植。充分利用北部干旱山区土地资源优势,以发展加工型和菜用型脱毒马铃薯为重点,精心打造“北山洋芋”品牌。建设3-5个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5000亩,到2015年,商品马铃薯种植区良种覆盖率95%以上,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80%以上,种植面积扩大到30万亩。

4.3设施瓜果蔬菜

推广优良新品种,提高均衡上市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商品一致性,加强采后处理和保鲜技术研发,开发新加工产品,健全特色瓜果蔬菜安全标准和监管机制。以小康营洪亮营村为主产区辐射发展龛谷油桃。以来紫堡冯湾村、青城瓦窑村为主产区辐射发展西甜瓜。以三角城农业园区辐射发展红提葡萄。在青城城河村及和平、定远、小康营及其周边发展大棚茄果类蔬菜。在来紫堡骆驼巷村、定远歇家嘴、张老营村,和平沈家河村等地区发展大棚黄瓜。在夏官营太平堡、红柳沟村及其周边发展大棚韭菜。在三角城周前村及周边发展大棚食用菌。到2015年,反季节设施瓜果蔬菜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扶持建设3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以青城、小康营为主新建反季节商品瓜菜基地1万亩;

培育5个具有独特品质的反季节特色瓜果和蔬菜品种。

4.4特色胡麻

加快建设北部干旱山区、南部二阴山区和川区丘陵平原区三大胡麻产业带。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手段,突破胡麻加工技术单一的现状,积极培育胡麻油精深加工特色产品,发展精包装、小包装胡麻油和胡麻油系列保健品开发,打造天然绿色食品品牌。到2015年,胡麻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提供精品胡麻油400万公斤,建设1000亩的胡麻种子繁育基地2个,商品胡麻生产基地3-5个。

4.5地产药材

扩大适宜区种植规模,规范中药材栽培技术,保证中药材质量;推动中药材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提高中药材饮片加工能力和水平。重点在南部二阴山区、北部干旱山区和清水、甘草、高崖发展。到2015年,在南部二阴山区和北部干旱区建立10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并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力争“十二五”未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左右,年产各类中药材8000吨。做大做强中药材饮片加工产业,使之成为支柱产业。

4.6草食畜

大力提升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 篇6

时间: 2009-06-29 10:27:22 来源: 《经济日报》

网友评论 0 条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农村物流体系尚未健全,导致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大力提升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进一步发挥邮政企业等网络的服务优势,整合农资生产企业、农家店等资源,促进农村地区商品的双向流通,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农民卖难、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国内需求、活跃城乡市场、繁荣农村经济的迫切需 要。

大力提升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农产品流通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途径。

农产品物流,一般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 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国内外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物流有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助于搞活流 通,增加农民就业,扩大农村消费。

大力提升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要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遵循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主体。一是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产品运 销协会等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增强农户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的地位。二是着力 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随着邮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邮政物流专业化经营的加快推进,农村邮政物流已成为农村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增加就业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着力打造管理集约化、网 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村邮政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完善经营机制,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 务便利”的农村邮政物流服务体系。要加大对邮政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邮政企业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的农村物流新体 系,培育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商务部门要支持邮政企业与有实力的大型超市、商贸企业合作,开展农产品进城等业务。交通运输部门要支持邮政企业依托交通运输平台发展农资仓储和配送业务。

第二,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得到较大改善,但与现代物流的发展 要求相比,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物流技术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建设,投入是关键。一是可以考虑通过专项资金等形式,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二是可以考虑通过适当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优先向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三是加强物流技术研发,逐步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运技术、包装技术 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技术体系;四是加强物流技术标准、计量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 物流行业标准。

农产品产业发展 篇7

一、特色产业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 酒泉市坚持“一特四化”, 重点发展制种、名优果品、啤酒原料、草食畜牧、蔬菜、棉花等六大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瓜类、红枣、甘草、枸杞、甜叶菊、孜然等特色产品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 着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使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8年, 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了148.9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的69.2%, 农业特色产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 占全市农业增加值41.38亿元的77%, 农民人均特色产业纯收入达4600元占,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761元的80%。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 全市上下把品牌创建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开展品牌申报、认定、维护活动, 打造农业品牌,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至2009年5月底, 酒泉市农副产品申报注册商标163件, 已成功注册商标97件, 共有7家企业的9个产品品牌获得了甘肃名牌称号。“酒泉洋葱”、“敦煌飞天”种子、“西域阳光”番茄, “花季”孜然、“祁连雪”棉花等一批农产品品牌脱颖而出, 走出甘肃, 远销国内海外市场, 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特色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品牌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偏小,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由于农业企业及农户为市场提供的农产品相对分散, 这直接导致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单位成本过高, 造成规模上的不经济。二是精深加工产品少、竞争优势不明显。现有农产品基本上停留在初级加工上, 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 高科技产品更少, 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低;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三是品牌观念淡薄、品牌运作水平差。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农户的价值观念跟不上市场快速发展的脚步, 品牌营销观念相对淡薄。生产的同类农产品, 达不到品牌、标识、包装、标准、价格、销售六统一要求, 影响农产品品牌的信誉度。四是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打造意识不强。许多企业将商标一注册就认为万事大吉, 对品牌的作用, 缺乏应有的认识, 不搞宣传, 不作广告, 缺乏品牌开拓意识。五是产品品质不稳定、标准化水平相对较底。目前酒泉市特色农产品大多从种苗选取, 到田间管理, 再到收获加工存储等各个环节都带有粗放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致使农产品的品质良莠不齐, 标准摇摆不定, 这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影响很大。

三、特色产业发展及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对策

1、利用地理商标创建共有品牌, 提高品牌规模效益

地理标志品牌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 不但有利于产品增值, 还有利于产业化经营。地理商标被符合条件的成千上万的农户共享共用, 就分散品牌创建的成本费用, 体现规模效应, 同时地理商标可以把大量的农户连接在一起, 统一组织营销活动, 使中小农户摆脱小生产无法面对大市场的尴尬处境, 壮大品牌的声势和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目前, “酒泉洋葱”地理标志产品已申报成功, 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 发挥国家地理保护标识的优势, 打响这个品牌。

2、实行专业化布局, 增强农业组织化程度

实施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形成优势产区, 是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重要途经。将特色农产品布局在一些能够发挥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的地区, 进行集中生产, 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 在较短的时间提高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的同时, 培育和发展专业合作社, 建立健全“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 扩展产业和服务领域, 有效解决产、供、销脱节问题。目前, 应以“敦煌种业”、酒泉特尔鲜农产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平台, 以玉门市赤金韭菜伟业合作社、敦煌市南湖葡萄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为样板, 健全组织, 活跃流通, 拓宽市场。

3、推行产业化经营, 增长并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促进农业与工业对接, 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通过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优势, 延伸农业产业链, 加快农业生产从单一的种养业向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 实现运作规范化、机制市场化, 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带动能力和竞争能力。找准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鼓励各种类型的企业家和经济能人兴办特色种殖及深加工企业。目前, 应引导甘肃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西部农业科技公司等企业, 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改造的工作, 延伸产业链条, 走一条工农产业对接的发展之路。

4、注重品牌整合传播, 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

实施农产品品牌, 就要增加对品牌产品的宣传投入, 塑造品牌形象, 打响知名品牌。商品包装、企业广告、员工名片、公关活动都力求突出特色、突出品牌。同时要整合现有的品牌, 同类产品品牌过多, 必然导致相互碰撞挤压, 对农产品营销带来负面效应。主动参加农产品博览会, 商品交易会等推销产品, 提高产品的社会知名度。要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超市+批发市场+基地”等多种模式, 加强生产者与终端销售商的联系, 促进农产品营销。

5、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 实现品牌标准化管理

农产品产业发展 篇8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品牌 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施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通俗地说,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把分散经营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围绕由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决定的主导产品,建立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龙形”生产经营体系。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

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急于解决的问题,如农户的主体地位不明确,“龙头企业”行为不规范、缺乏信息和管理水平低下、专门人才不足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普及面不尽如人意,其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未能彰显出来。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经营能力,特别是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就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是农产品品牌创立和发展的依托。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经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才能有效解决品牌创立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满足品牌产品覆盖市场的需要,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品牌的内涵及品牌战略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市场营销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时期,可以说它是关于一切产品经营销售规律的总结。对农产品,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在此,我们将围绕品牌战略谈它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

品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企业或企业集团产品的标志,代表着企业的社会形象。品牌作为抽象的企业文化和标识,已经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创建农产品名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需要。名牌的创立可以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具有相对市场优势。这主要表现在:

1.农产品品牌能有效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农产品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农产品稳定的销量和畅通的渠道。农产品品牌有利于推动订单农业发展,促使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德国麦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既减少农户盲目决策,降低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与风险,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其均衡经营,持续发展。

2.农产品品牌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季节性、地域性明显,其采收以后必须经过包装、保鲜、储运等工序才到达零售终端,进入消费领域,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消费者在宣过农产品时,很难全面地、准确地把握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如营养价值、农药残留含量、添加剂含量等指标情况。信息不对称使农产品在划分等级方面存在严重局限,导致农产品“同质化”问题出现,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危机。农产品品牌集中体现了农产品在质量、价格、特色乃至农产品竞争优势的有效“市场信号”,较为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3.农产品品牌拉动农产品消费需求。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价格缺乏弹性。由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相对稳定,而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及不易储存性明显,当农产品供给增加时,“谷贱伤农”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恩格尔定理可知,当社会购买力水平提高时,农产品消费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反而下降。相对无品牌农产品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品牌农产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通过农产品品牌定位,实现农产品目标市场营销,通过农产品品牌延伸,实现农产品产品组合优化,更好的满足目标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可见,品牌战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规避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甚至,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核心和高级形式。

三、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优良、稳定的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关键。目前,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由农户分散进行,能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的企业并不多。对这一状况,必须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实行专地生产、专仓收贮、专机加工,才能确保质量。只有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并培育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为创立和发展品牌奠定基础。同时,必须加大农产品标准化力度,进行标准化生产与品牌的结合,共同促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和农产品的品牌化。

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绵阳市农业产业化起步较迟。1997年,市委、市政府开始把实施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提上了议事日程,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着重抓了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规划和建设了八大产业和13个农产品商品基地,短短几年时间,产业化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截止2005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0个,其中龙头企业60个,”专合”组织50个,年末拥有固定资产2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总额4.1亿元,为农民创商品收入25亿元,已建各类农产品商品基地178万亩,带动农户150万户/次。实践表明,绵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要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和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主导产业过多,重点不突出。全市确立的粮油、畜牧、丝棉、林果、水产等八大主导产业共40多个品种,几乎涵盖了绵阳市农业产出的所有方面,多而杂,小而全。布局分散、零星,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产业化的一条重要思路就是实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创始地山东潍坊市已完全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如寿光的80万亩蔬菜,临朐、安丘70万亩优质果园,安丘20万亩姜蒜,昌乐20万亩西瓜,高密5万亩酿酒葡萄等等。而绵阳市规划的13个商品基地,除奶牛、蔬菜相对集中于城郊外,其余的都几乎分散在所有乡镇、村社,多的上千亩,少的几十上百亩,很难形成优势产业带、产业片,规模效应难以产生。

2.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走出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肥水不流外人田,什么都想自给自足,市场配置资源的观念、比较优势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还未打下深深的烙印。现有规划的制定沒有充分把握准绵阳市的资源优势和潜在优势,缺乏对国内外市场前景的客观分析和科学论证,往往被动地适应现实,过分依赖现实,缺乏前瞻性和战略高度。使目前产业化经营活动多以县域、乡镇范围为主,难以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跨区域的规模经济,难有1-2个优势产业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主导产业。

四、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绵阳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1.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名牌产品迅速发展。农业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农业名牌的创造速度及市场竞争力。农业企业规模偏小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难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龙头企业能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能引导和带动一批农户,在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搞好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业企业要发展壮大,首先必须在技术进步上下功夫。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更新设备,改进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展产学研联合,运用科研单位雄厚的科技力量进行产品开发,培育成自己的品牌产品。

2.注重品牌整合传播。现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品销售观念已经落伍,优质的产品要靠科学的促销手段才能扩大知名度,树立名牌地位。一个农产品品牌的创建,首先要考虑产品有一个新颖独特的名称,容易记忆的标识;然后采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和方法进行整合宣传。企业要根据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及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依托资源优势,找准切入点,宣传名牌产品。农产品的宣传应当采用多种方式,除传统的媒体外,也应利用网络做宣传。

3.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价格等发布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并最终扩大销售。依托网络营销技术,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可以使农业生产者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相关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和营销信息,以便制定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计划。

4.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包括资金、技术、信息、贮藏、保鲜、加工、运销等系列化服务,特别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服务能力。

5.要更新观念,增强品牌意识。这是农业创名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名牌就无从谈起。消费者的行为正在由过去的无品牌偏好向名牌消费转移。农产品的生产者应认清形势,加强品牌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才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赵建朱弋玮: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品牌战略.商业研究[J].2001(5)

[2]张光辉张蓓:农产品品牌的理论与策略探讨. 品牌与营销[J].2005(6)

[3]蒋筱翡: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 2006(3)

[4]查金祥黎东升:当前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系统架构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J].2006(3)

[5]绵阳农业信息网:http://www.myagri.gov.cn/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教案《七彩虾》含反思下一篇:包装组长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