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共12篇)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篇1

(共10题;

共29分)1.(1分)小数乘法应先按照_______乘法算出积,再点上_______;

点_______时,看_______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_______起数出几位,点上_______。

2.(1分)3.45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_______倍,结果是_______,如果把3.456扩大100倍,它的小数点向_______移动_______位,结果是_______。

3.(1分)做一个水桶需要铁皮2.8平方米,30.7平方米铁皮最多能做_______个水桶。

4.(1分)计算(1)8.8×0.58(2)43.7÷63(得数保留两位小数)5.(1分)在3.1415926…,12.383,9.1666…中,_______是有限小数,_______是无限小数,_______是循环小数。

6.(1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3.24×0.9_______3.24          b÷0.78_______b(b≠0)7.29×1.3_______7.29÷1.3 7.(1分)口算 0.05×6=_______ 0.24÷6=_______ 0.84×10=_______ 1.25×1000=_______ 5.6÷8=_______ 70×0.9=_______ 0.03÷100=_______ 20÷1000=_______ 8.(20分)18位装配工人3天能装录音机4320台.平均每位装配工人每天能装录音机多少台?(1)4320÷3=1440(台),表示_______位装配工_______天装配收录机的台数.(2)1440÷18=80(台),表示_______位装配工_______天装配收录机的台数. 9.(1分)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一个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如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_______。

10.(1分)在同一方格纸上,(4,3)和(7,3)这两个数对,分别表示的两个位置在同一_______上;

点A用数对表示是(5,8),先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3格,现在的位置在_______. 二、判断。

(共4题;

共8分)11.(2分)用竖式做乘法,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大小不变.()12.(2分)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且循环小数一定比有限小数大。()13.(2分)一个两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是10.0,这样的两位小数中最大的是10.04()14.(2分)判断对错. 小聪的口袋里,有1个黄球,3个绿球,5个红球.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最大. 三、选择题。

(共6题;

共12分)15.(2分)一个除法算式,如果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A.扩大到原来的10倍    B.缩小到原来的     C.不变    16.(2分)下列算式中,积是两位小数的是()。

A.0.98×30    B.0.8×6.6    C.0.7×0.03    17.(2分)7.4是有一个两位数小数用四舍五入法取得的,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A.7.49    B.7.45    C.7.44    D.7.35    18.(2分)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的算式是()。

A.0.96×0.1    B.1÷0.96    C.0.96÷1    19.(2分)小兵今年(x-4)岁,小红今年x岁,再过a年后,他们相差()岁。

A.4    B.x    C.x+a    D.无法确定    20.(2分)一个密封的不透明的袋子里装了两只红球、两只黄球和两只绿球,小华伸手任意抓一只球,抓到红球的机会是()A.B.C.D.四、计算。

(共3题;

共25分)21.(5分)口算 2.5×4=     10-3.7=       5.6×10%= 37+25=     0.8÷0.002=    81÷3= 22.(15分)直接写出得数。

687+95=       0.46+4.9=        0.5×2.4=       0.84÷0.7=        2.6× = 1.25× ×8= 23.(5分)脱式计算。

①18÷0.36÷1.25 ②6.39+0.175÷0.25 ③5.4÷(27×0.4)④(5.2-1.6)÷0.8 五、动手操作。

(共2题;

共20分)24.(15分)动手动脑,实践操作(1)把梯形向右平移5格,请你用数对表示出平移后顶点A的位置:

(_______,_______)。

(2)如果再将这个梯形按2:1放大,请在右边空白部分画出这个放大后的梯形。

(3)放大后的梯形与放大前梯形的面积比是_______ 25.(5分)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是什么?连一连。

六、解决问题。

(共6题;

共35分)26.(5分)一片林地大约有25400棵树,每棵树每天可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产生0.75千克氧气。

这片森林每天可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产生多少千克氧气? 27.(5分)三年级有120名同学周末去社区敬老院做好事.他们平均分成5队,每队分4组活动.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28.(5分)小玲的房间地板面积是14平方米,如果选用边长0.3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结果保留整数)29.(5分)五(1)班42名师生照相合影。每人一张照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30.(5分)做一套童装需要 2.2 米布,4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童装? 31.(10分)一间教室长8.2米,宽5.4米,用边长是0.8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至少需要这种瓷砖多少块?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

共29分)1-1、2-1、3-1、4-1、4-2、5-1、6-1、7-1、8-1、8-2、9-1、10-1、二、判断。

(共4题;

共8分)11-1、12-1、13-1、14-1、三、选择题。

(共6题;

共12分)15-1、16-1、17-1、18-1、19-1、20-1、四、计算。

(共3题;

共25分)21-1、22-1、23-1、五、动手操作。

(共2题;

共20分)24-1、24-2、24-3、25-1、六、解决问题。

(共6题;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篇2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 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 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 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 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设计了两道开放题, 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 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 五 (1) 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 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 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 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 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 根据单双数推理, 只要第2瓶摆雪碧, 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 24÷3=8 (组) , 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 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 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 是, 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 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 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 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 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 链送给我 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 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 、黄、蓝各一颗为一组, 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 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 串了66组, 也就是66颗黄珠子, 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 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 (1) 班, 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 串了7组, 共35彩珠, 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 车牌号是213, 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 串4组共24颗彩珠, 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 (彩珠) 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 ”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 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 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 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 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 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此创 意的设计 注重让学 生操作, 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 让孩子懂得感恩。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成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这两个单元中间插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内容多。例如用竖式计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用竖式计算中又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等各种情况,其中小数除法还涉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知识;为了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还要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等等。如果把全部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大约需要二十几个课时。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容易稳定持久。分成两个单元后,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进行土地面积计算时经常要进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的单位换算。这时,就可以应用第七单元里教学的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这一规律是探索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指出循环小数的特点,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作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相应的转化,逐步掌握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学会正确计算,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了的“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典型课例分析

(注:南师大附小贲友林执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8、69页“小数和整数相乘”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看屏幕(出示购物场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师:请大家观察这3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3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评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为什么这3题都用乘法算?

师:3个问题中,如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8是多少。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我们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评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

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3千克,每千克2.35元。

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做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视频展示。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样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至“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之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这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评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师:再看几题(屏幕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生:我觉得这几题还没有做完,乘的过程中要点上小数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例如第11题,4.76乘2时,积是9.52;4.76乘10时,积是47.6。952、476,都要点小数点。

师:计算过程中点不点小数点,大家的想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少顷,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认为,计算过程中不点小数点,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计算4.76×12,先算476×12。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评析本课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之道理:凭感觉“先看做——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谢谢刚才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另一位同学通过思考,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生:第三题,103×0.025,积比103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不同。以前,积比因数大;这道题,积比因数小。这就像商场卖东西打折,打折后的价钱比原来少。

师:你学数学的感觉真好!商场打折,计算时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的问题,还有你谈到的因数和积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将要探讨。继续看这3道题,积是不是这样点小数点?我们大家所猜想的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对不对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3道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多少?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后

(学生独立完成。屏幕出示这几题的完整计算过程,学生核对,全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祝贺。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其余学生分析错因。)

评析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典型习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理解层面上总结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综合运用整数乘法法则、乘法中积的变化和由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3项知识,从计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中,归纳小数乘法法则。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给予学生3点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

(3)判断积扩大了多少倍,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由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积5694扩大了100×10=1000倍。为了使积等于4.38×1.3,根据积的变化,把整数积5694÷1000=5.694。所以4.38×1.3=5.694。

按照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试一试”的3个步骤,再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需要补0),如0.038×0.25;计算整数乘以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如106×1.25;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相同),如0.024×35。

从而得出,做小数乘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整数积上点上小数点。当小数乘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因数小数点位数之和;当整数乘以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当小数乘以整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被乘数小数位数。

最后,按照乘法的法则结构归纳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法法则结构与整数乘法法则结构相同:乘法法则分为计算范围(数的范围和运算范围)和计算过程(计算顺序和结果表示的方法)。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篇4

(共10题;

共29分)1.(1分)3个4.5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列式为:_______;

用乘法计算列式为:_______;

80的12.5倍是_______.2.(1分)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再向左移动两位是1.25,这个数是_______. 3.(1分)刘奶奶做一套童装用布2.3m,100m布最多可以做_______套这样的童装。

4.(1分)妈妈到菜场买菜,萝卜每千克1.6元,辣椒每千克的售价是萝卜的2.8倍.妈妈买了1.5千克的辣椒,应付_______元。

5.(1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_______ 2.071             1.3333_______ 0.75÷0.9_______0.75          2.5×100_______2.5÷0.01 6.(1分)填空 0.672÷0.29=_______÷29 3.42×3.7=_______×37 7.(1分)看图回答 1千克海水含盐_______千克;

10千克海水含盐_______千克;

1000千克海水含盐_______千克。

8.(20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35×17_______35×18     550÷2÷5_______550÷10     0÷137_______0 +137 24×13_______23×14     54×19+54_______54×20      360÷6_______180÷4 9.(1分)掷一枚骰子,单数朝上的可能性是 _______,双数朝上的可能性是 _______。

10.(1分)在同一方格纸上,(4,3)和(7,3)这两个数对,分别表示的两个位置在同一_______上;

点A用数对表示是(5,8),先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3格,现在的位置在_______. 二、判断。

(共4题;

共8分)11.(2分)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两个数相加的和.()12.(2分)3.14141414是循环小数。()13.(2分)1.20和1.2的大小一样,精确度也一样.()14.(2分)一个正方体抛向空中,落地后,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

三、选择题。

(共6题;

共12分)15.(2分)若a是非零自然数,下列算式中的计算结果最大的是()。

A.a÷     B.a×     C.a÷     D.×a    16.(2分)下面的算式中,()的积最大。

A.12×9.98    B.998×0.12    C.998×1.3    17.(2分)2004年旅行社组织的北京市出境旅游人数是519766人。把这个数先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是()人。

A.51.9万    B.52.0万    C.52万    D.51.0万    18.(2分)两个数相除商5余7,被除数、除数同时乘10,余数是()。

A.5    B.7    C.50    D.70    19.(2分)a2表示()A.2×a    B.a+a    C.a×a    D.a+2    20.(2分)袋子里有2个红球,9个黄球,从袋子里摸出一个球,要使摸到的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一样大,()方案不合理. A.增加7个红球    B.红球增加5个,黄球减少2个    C.减少7个黄球    D.红球增加5个,黄球增加5个    四、计算。

(共3题;

共25分)21.(5分)口算 0.8÷4=    0.12÷0.2=    0.31-0.1= 0.15×3=    0.45÷3=    0.04÷2= 22.(15分)口算下列各题。

6.4÷8=         0.32÷0.8=         13.2÷4=              8.1÷0.9= 6.3÷2.1=       7÷0.35=           84÷2.1=             12.6÷3= 80÷0.04=      3.9÷0.39=         576÷0.3=             1.2÷5= 23.(5分)用脱式计算.(1)1.75÷2.5×4(2)0.36÷0.12÷2(3)1.5÷5﹣0.2×0.5 五、动手操作。

(共2题;

共20分)24.(15分)看图回答问题。

(1)在上图中,少年宫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_______。

(2)李林家的位置是(2,2),学校的位置是(2,5)。在图中标出李林家和学校的位置。

(3)如果每格的距离表示100米。李林从家出发,经过学校到少年宫,要走_______米。

25.(5分)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是什么?连一连。

六、解决问题。

(共6题;

共35分)26.(5分)王叔叔从家到公园骑自行车要用0.3时,他骑自行车每时行16千米。如果他改为步行,每时行5千米,用0.8时能到公园吗? 27.(5分)某工厂20名工人6小时可以生产零件7200个,平均每名工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28.(5分)一个漏水的马桶一天要浪费100千克水,如果一个月不修理,会浪费多少水费?(每吨水费为2.85元)29.(5分)赵亮的爸爸血压高,妈妈给爸爸买了一瓶降压药(如图).医生让爸爸每天吃3次,每次吃0.2mg.请你计算一下,这瓶降压药够吃几天. 30.(5分)一台收割机7小时收割小麦3.5公顷。平均收割每公顷小麦要多少小时?平均每小时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31.(10分)一个地面是长方形的车间宽12米,长是宽的1.8倍。如果要在车间里安装26台同样的机器,平均每台机器占地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

共29分)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

(共4题;

共8分)11-1、12-1、13-1、14-1、三、选择题。

(共6题;

共12分)15-1、16-1、17-1、18-1、19-1、20-1、四、计算。

(共3题;

共25分)21-1、22-1、23-1、23-2、23-3、五、动手操作。

(共2题;

共20分)24-1、24-2、24-3、25-1、六、解决问题。

(共6题;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篇5

五年级数学试题(苏教版)

一、填一填。(21分)

1.零下9°C通常记作(),零上20°C通常记作();小明向东走80米记作+80米,那么他向西走150米记作()。

2.由6个一、3个十分之一和8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精确到十分位是()。

3.6公顷=()平方千米    3.2平方千米=()公顷

0.82升=()毫升

1.5厘米=()米

4.2019年,某省在校小学生人数为5402074人,将横线上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整数是()万。

5.用0、3、8、2和小数点组成的三位小数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6.梯形白菜地的面积是21.6平方米,它的上、下底之和是5.4米,高是()米。

7.跳跳2分钟跑了400米,平均每分钟跑()米,平均每跑1米需要()分钟。

8.书店运来故事书420本,卖出x本,还剩()本;当x=120时,还剩()本。

9.如图,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姐姐和弟弟一起把妈妈买来的8块巧克力吃完了,姐姐说:“我和弟弟都吃了。”弟弟说:“我和姐姐吃的块数不同。”他们一共有()种不同的吃法。

11.甲、乙两数的和是12.1,如果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和乙数相等,甲数是()。

二、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4吨黄豆能榨油1.5吨,求平均每榨1吨油需要多少吨黄豆,列式为()。

A.4÷1.5

B.1.5÷4

C.4×1.5

D.4-1.5

2.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说明这两个三角形一定()。

A.形状相同

B.面积相等

C.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D.以上都对

3.某商店一周内的盈亏情况如下表,这个商店这周的总体情况是()。

星期

盈亏/元

+3800

+1800

-3600

+3000

-2700

+2100

-3200

A.盈利

B.亏损

C.不盈不亏

D.无法确定

4.两数相除商是5.09,如果被除数乘100,除数乘10,商是()。

A.0.509

B.5.09

C.50.9

D.509

5.点点房间的地面面积是15平方米,每平方米铺4块地砖,这种地砖每7块一箱,至少要买()箱。

A.8

B.9

C.10

D.11

三、算一算。(36分)

1.直接写得数。(8分)

0.87+0.13=

0.36÷0.3=   5-0.05=

1.25×0.4=

10×0.01=

1÷0.1=

0.54÷54=

2÷5=

2.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13分)

☆8.43-1.6=     15.8×0.05=     ☆3.91÷2.3=

3.能简算的要简算。(9分)

13.7×0.25×8   32.9+5.6+7.1+4.4   65.37-(8.27+5.37)

4.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6分)

四、实践操作。(10分)

1.下面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表示1厘米,先以AB为下底画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梯形,然后在梯形的右边画一个三角形,使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和高都相等。(4分)

2.五(1)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分三段统计,结果如下图。

在合适答案旁的里画“√”。(6分)

(1)全班男生从高到矮排成一行,张林排在第5个,他的身高可能是多少?

1.42米       1.52米     1.62米

(2)全班女生从矮到高排成一行,陆丽排在第16个,她的身高可能是多少?

1.47米       1.57米     1.67米

五、解决问题。(23分)

1.有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花圃(如下图),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花50枝,这块花圃大约能产鲜花多少枝?(7分)

2.超市购进单价为8.8元/条的毛巾500条,如果以每条10.9元的价格卖出,卖完这批毛巾可以获得多少元的利润?(7分)

3.为了鼓励市民节约用电,某市电力公司规定的电费计算方法如下表。小明家10月份付电费64.6元,那么他家用电多少千瓦·时?(9分)

每月用电量

收费

100千瓦·时以内(含100千瓦·时)

每千瓦·时0.52元

100千瓦·时以上(超过部分)

每千瓦·时0.6元

参考答案

一、1.-9

℃ +20

℃-150米

2.6.308

6.3

3.0.06 320 820 0.015

4.540 5.8.320

0.238

6.8 7.200

0.005

8.420-x 300 9.16 28

10.6 11.11

二、1.A 2.B 3.A

4.C 5.B

三、1.1 1.2 4.95 0.5 0.1 10 0.01

0.4

2.6.83 0.79 1.7 验算略

3.27.4 50 51.73

4.15×8=120(平方厘米)

(12+15)×5÷2=67.5(平方厘米)

120-67.5=52.5(平方厘米)

(4+8)×4÷2=24(平方厘米)

四、1.略

2.(1)√

(2)√

五、1.76×30×50=114000(枝)

2.500×(10.9-8.8)=1050(元)

3.0.52×100=52(元)

64.6-52=12.6(元)

12.6÷0.6=21(千瓦·时)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但是,数学活动不是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更不是 “作秀”。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篇7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篇8

包艳琴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苏教版第九册内容为依据,结合年段实际,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进行全面、系统总复习。

二、复习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的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间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得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使学生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复习总体目标

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70%左右

四、相关知识点及目标达成策略

1、能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用计算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的规律,能根据具体情境用一一对应的策略解决问题。

2、突出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与整数相应内容的联系,以利于学生提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1)复习小数四则计算的法则和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3)进一步明确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关键。

(4)加强口算、估算与计算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估算的意识。

(5)加强学生运用运算率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的能力。

(6)注意小数计算与计算的联系,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计算的意义。

3、重视统计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巩固识别和运用复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图的方法。

(1)复习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比较与统计表的异同。

(2)复习根据数据、统计表、统计图中任一项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4、加强平面图形的复习,提高学生看图解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公式、公式推倒及有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加强辨别数量关系,进一步知道能用正确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相关的题目。

五、复习重点、难点

1、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2、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六、采取措施

1、进一步改进复习练习的设计,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

(1)练习设计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并注意加强思维的训练。

(2)练习设计要精当,选典型题,以点带面,辐射复习,不搞题海战,争取以少胜多,减轻学生的负担。

(3)加强对新旧知识理解的变式练习,明确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和区别。

(4)练习设计要明确重点,突出关键,具有针对性。

2、注意培优补差,提高班内考试的合格率与优秀率。

(1)坚持成立互帮互学小组。多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交流,使他们能积极的参与到复习的全过程,并能放下自卑、放下包袱,主动学习;同时在班里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给每位学困生配备多名帮教人员,如同桌帮(重点是监督其能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组员帮、优秀学生帮,并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表扬,促使学困生进步。

(2)在做好抓两头、促中间的同时,促优生,适当选一些拔高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中间生则强调夯实基础,对学困生则有侧重的辅导,争取人人都会做、会讲、会议,积极为他们创设说、讲、练的平台。

3、教师复习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竖成线横成块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进一步提高复习的主动性。

七、复习方法:

先按单元复习,然后结合分类复习,最后然后进行综合测试。

八、复习进度

时间复习内容课时

1月4日负数,认识小数2教时

1月6日多边形的面积3教时

1月9日小数加减法1教时

1月10日小数乘除法2教时

1月11日小数的简便计算1教时

1月14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1教时

1月15日单位换算1教时

1月16日统计1教时

1月17日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3教时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篇9

班级

姓名

一、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20分)6×3= 25+5= 18-9= 36÷6= 20÷5= 5×6= 6÷1= 3÷3= 18÷3= 4×2= 15÷5= 4×4= 2×2= 20÷4= 6×4= 9÷3= 5×2+9= 3×4-5= 5×5+3= 6×5-6=

2、用竖式计算。(6分)81-28-17= 47+16-35= 50-34+66=

二、填空。(30分)

1、算式6+6+6+6+6是()个()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2、4个6比5个6少(),比3个6多()。

比58少23的数是(),比75多15的数是()。78比()多8,比()少8

3、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 四()

()三得六

四 六()

二()一十

三 五()

()十二

4、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6、在○里填上“>”“<”“=”。

7×6○50

8×3○8×6

1厘米○1米

4+4○4×4

7×9○29+64

100厘米○1米

7、姐姐有14朵花,妹妹有8朵,姐姐送给妹妹()朵后,两人就同样多。

8、一袋苹果的个数比30多,比40少,分的份数和每份的个数同样多,这袋苹果有()个。

三、看图写算式。(16分)

1、□○□=□

□○□=□

□○□=□

□○□=□

2、(1)每串有()个糖葫芦,有()串,一共有()个糖葫芦。(2)有()个糖葫芦,每()个串成一串,可以串成()串。

(3)有()个糖葫芦,平均分成()串,每串()个。

四、动手画画。(8分)1.根据要求画线段。(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少2厘米的线段。

2.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六边形。

五、解决问题。(20分)

()

()

()

5、汉堡6元 饮料3元 冰激凌5元(1)买4杯饮料要多少元?

()(2)小红15元可以买几个冰激凌?

()(3)小明有20元,买3个汉堡,够吗?

()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篇10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能够主动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信息,提出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2.会主动联系并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学会类比迁移、联想建构的学习方法,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同伴交流思想,对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热情。

4.敢于质疑,勇于暴露学习问题,主动与同伴开展合作学习。教学重点: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会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每本笔记本3.4元,每支钢笔8元,每本讲义夹4.75元,每支水彩笔2.65元。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提出加减和减法的问题:(1)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元?(2)买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3)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本讲义夹一共需要多少元?(4)买一本讲义夹比买一本笔记本多用多少元? ……

2.你能列式吗?口答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4.75+2.65 3.4+4.75 8+3.4 8+4.75 3.4+2.65 4.75+2.65 4.75-3.4 8-3.4 8-4.75 3.4-2.65 3.揭题: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主动探究建构。

1、尝试独立探究: 以上这些算式该怎样计算?请自己选择两题试一试.教师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发现学生自己的算法。

2、交流引导理解。

(1)请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预计学生会有这样一些算法: ①用元角分的知识解答.②列竖式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对着上面的小数点在差里点上小数点。

但列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前面分析的种种情况。(2)重点讨论: 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 ①为什么要把小数点(或数位)对齐? ②为什么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在计算8-3.4时)3.小结时组织讨论: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应用。

1、刚才没做的题你能再做一做吗?

2、完成P49练一练。

做完这组题,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问题?

3、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有些同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跳高:A同学跳了1.23米,只比第一名少了0.02米。

铅球:B同学得到了冠军,投了8.4米,比第二名多投了0.56米。

100米跑:C同学也得了第一名,成绩是13.5秒,第二名与第一名相差0.5秒。请分别计算跳高第一名、铅球第二名、100米跑第二名的成绩。

四、总结

苏教版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 篇11

(共10题;

共21分)1.(1分)明明前年5岁了,今年妈妈的年龄是明明的7倍,妈妈今年_______了? 2.(1分)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约重150_______       一艘轮船的载重5_______ 小杰的身高138_______         一枚2分硬币约重1_______ 一个梨约重300_______         李丽的体重是38_______ 3.(2分)算出两个时刻之间的一段时间.(1)我7:00背着书包从家出发,7:20到达学校,走了_______.(2)7:20到学校,16:30放学回家,我一天在校时间有_______.(3)冬春季的早读课是8:35到9:15,这一节课的时间是_______.(4)我18:20吃完饭,爸爸叫我做作业和看电视只能用1小时50分,再用10分钟洗脸、洗脚后就睡觉,我是_______开始睡觉的,第二天早晨6:20起床,我的睡眠时间很充足,有_______. 4.(1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8000米_______9千米             2小时_______100分    _______                         _______ 5.(1分)小明睡觉的时间是晚上9:15,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_______。

如果第二天小明7:15起床,小明的睡眠时间是_______个小时。

6.(1分)大盒里的彩色铅笔的枝数是小盒的4倍,大盒里有_______枝彩色铅笔? 7.(1分)最大的三位数加上_______是最小的四位数,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三位数的差是_______。

8.(1分)吨=_______千克           时=_______分 9.(10分)比656少128的数是多少? 10.(2分)小红做了9朵黄花,56朵红花,要使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8倍。

(1)如果黄花的数量不变,需要增加_______朵红花。

(2)如果红花的数量不变,需要减少_______朵黄花。

二、判断(共4题;

共8分)11.(2分)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这时是12:00。()12.(2分)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13.(2分)求6的5倍就是求6个5相加的和。()14.(2分)52×21的积一定大于1000.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共6题;

共12分)15.(2分)体育课上,小华跑了100米用了()A.1小时    B.17秒    C.10分钟    16.(2分)下面哪个数最接近600?()A.546    B.405    C.603    D.678    17.(2分)下面的物体厚度最接近1毫米的是()。

A.一本数学书    B.一块橡皮    C.一分硬币    18.(2分)二一班进行抽奖活动,获奖号码比3000大得多,比7000小一些,接近5000。下面()是获奖号码。

A.2980    B.5293    C.6481    D.7102    19.(2分)分针在钟面上走了1圈是()A.1分    B.5分    C.1时    20.(2分)妈妈早上7:30上班,中午休息2小时,晚上5:30下班,妈妈一共工作()A.7小时    B.8小时    C.9小时    四、计算。

(共4题;

共40分)21.(5分)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1)124+869≈(2)548+145≈(3)391+119≈(4)167+123≈(5)124+869=(6)548+145=(7)391+119=(8)167+123=(9)529+403≈(10)236+148≈(11)372+508≈(12)357+436≈(13)529+403=(14)236+148=(15)372+508=(16)357+436= 22.(10分)计算下列竖式.(1)(2)23.(5分)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①564+134×28                ②840﹣624÷12          ③298+657 ④582﹣(182+346)⑤432﹣397              ⑥375+128+225+72. 24.(20分)脱式计算。

①258-168+136= ②275+345-134= ③820-278+543= ④358+531-214= ⑤785-436-115= 五、动手操作。

(共2题;

共10分)25.(5分)在离 左边26毫米处画一面,在离 右边32毫米处画一个。

26.(5分)量一量。

六、解决问题。

(共6题;

共30分)27.(5分)对的画“ √”,错的画“×”,并改正。

28.(5分)王浩家、秦爽家与博物馆正好在一条直线上,王浩家离博物馆1200米,秦爽家离博物馆720米,王浩家和秦爽家相距多少米。(想一想有几种情况)29.(5分)学校门口经过的车辆有多少?(1)估算:

(2)用竖式笔算:

30.(5分)一列高铁从广州南开往深圳北,在广州南站有827人.到达虎门站有140人下车,同时有283人上车.这时高铁上有旅客多少人? 31.(5分)32.(5分)小春家养了鸭子347只,鸡842只。小春家一共养了鸭子和鸡多少只?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

共21分)1-1、2-1、3-1、3-2、3-3、3-4、4-1、5-1、6-1、7-1、8-1、9-1、10-1、10-2、二、判断(共4题;

共8分)11-1、12-1、13-1、14-1、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共6题;

共12分)15-1、16-1、17-1、18-1、19-1、20-1、四、计算。

(共4题;

共40分)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11、21-12、21-13、21-14、21-15、21-16、22-1、22-2、23-1、24-1、五、动手操作。

(共2题;

共10分)25-1、26-1、六、解决问题。

(共6题;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题 篇12

1.光在空气和()等物质中都是沿()传播的。

2.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色光。

3.彩虹的颜色按照从内圈至外圈依次是:()、()、()、()、()、()、()。

4.小孔成像时,像的清晰程度与()有关。

5.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处传到温度较()处。

6.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中也能进行。

7.()和()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

8.海底地震会引发()。

9.板块碰撞和板块分离均为板块的()。

10.雨和雪的本质都是(),都是从()中降下来。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题2分,共20分)

1.()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2.()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3.()左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

4.()潜望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5.()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迅速的反应,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

6.()温度不同的液体之间不可以发生热传导。

7.()在沉积岩中有时能找到化石。

8.()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一般都比较光滑。

9.()人在冷的时候多穿衣服会让身体热起来,这是衣服能生热。

10.()火山喷发是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害。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A.太阳、霓虹灯、火炬

B.白炽灯、激光、油灯

C.闪电、萤火虫、极光

2.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A.人眼→准星→靶标

B.靶标→准星→人眼

C.人眼→准星→靶标

3.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A.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B.光源→皮影人偶→幕布

C.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4.下列情形中,全部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手影游戏、猴子捞月

B.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C.凿壁偷光、一叶障目

5.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6.电水壶是运用()两种方式传热。

A.热辐射、热传导

B.热对流、热传导

C.热辐射、热对流

7.导致地表变迁的外部力量有()。

A.火山喷发

B.地震

C.风

8.今年的9月7日最有可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A.白露

B.霜降

C.秋分

9.下面关于露和霜的描述,正确的是()。

A.露和霜都是白色的B.露多形成于冬天的夜晚

C.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10.雪花的基本形状是()。

A.没有固定形状

B.六边形

C.五角星

11.下列情景中,关于刺激和反应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被闹钟叫醒时:闹钟声是刺激,起床动作是反应

B.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过马路的行为是刺激,绿灯亮是反应

C.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体内的腹涨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12.把眼睛闭起来,用两支铅笔的笔尖轻轻触碰手背、指尖、肘关节外的皮肤,按皮肤敏感性从高到低排列为()。

A.指尖、手背、肘关节外

B.手背、指尖、肘关节外

C.肘关节外、指尖、手背

13.大脑的颜色是()。

A.红色

B.白色C.淡粉色

14.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小时的睡眠。

A.9

B.10

C、11

15.人的大脑分工不同,()分管语言、书写、数学、逻辑等。

A.左脑

B.右脑

C.小脑

四、连线题,将人体接受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连线。

(共8分)

刺激

反应

胳膊有处地方有点痒

避开它们,绕着走

闻到香味

迅速将手握起

吃到苦的花生

深呼吸,感到满足

抓尺子时看到同伴松手

抬起另一只手抓挠那

看到路上有碎玻璃

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里

听到巨大声响

找地方吐掉

五、综合题(共22分:第1题7分,第2题15分)

1.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2.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玻璃)、(直线)。2.、(互补)。3.(紫)、(靛)、(蓝)、(绿)、(黄)、(橙)、(红)。4.(小孔的大小)。5.(高)、(低)。6.(真空)。

7.(岩石)和(土壤)。8.海(海啸)。9.(运动)。

10.(水),(云)。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题2分,共20分)

1.(×);

2.(√);3.(×);

4.(×);5.(√)人;6.(×);7.(√);8.(√);9.(×);10.(×)。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2.(B);3.(C);4.(B);5.(A);

6.(B);7.(C);8.(A);9.(C);10.(B)。;

11.(B);12.(A);13.(C);14.(B)A;15.(A)。

四、连线题,将人体接受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连线。

(共8分)

五、综合题(共22分:第1题7分,第2题15分)

1.答:因为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当光线穿过小孔的时候,原来物体下方的光线跑到了幕的上方,而在物体上方的光线跑到了幕的下方。所以是倒立的。

2.答:热传导:是介质内无宏观运动时的传热现象。

热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

上一篇:健康促进医院工作小结下一篇:和同事相处的具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