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刍议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共9篇)

刍议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篇1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的优秀课教学设计是以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核心,重视问题情境设计,以从多方面培养其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吸收数学教学的重要知识与内容。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为基础,针对优秀课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从课堂、学生以及教师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做出优秀课教学设计,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字: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0引言

就初中教学来看,中学生在思想以及行为控制上相对松散,并未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极有可能因为教学内容过于复杂或者难度较高,从而使其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能够形成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吸收教学内容,培养其创新与逻辑性思维。1.重视课堂教学的层次以学生为核心引导其学习

就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来看,学生使教师教学工作的主体,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由于数学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为依赖老师的引导与教学,从而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课教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同时,需要针对课堂提问以及练习进行研究分析,使其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掌握好数学知识,并进一步培育其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2.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其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研究,是贯穿了多门学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其主要作用是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讲解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能够应用到更多的实际问题中去。所以,就这一方面来说,初中数学课优秀课教学的设计,不仅要把握住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工作,更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其引导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有效的传达知识。我们以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二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仅综合了数学运算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设计到了高中数学的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题型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吸收与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刀切,学生照葫芦画瓢,这虽然能够使学习掌握学习内容,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目标。

3.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求提高优秀课教学的实效性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的教育模式。就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来看,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应该着重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应付考试而照搬课本的不良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与要求,从而提高优秀课教学的实效性。3.1重视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情境设计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通过知识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进行问答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虽然大多部分为基础知识,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就必须在问答中反复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另一方面来说,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关联性较大,问题的设计可以综合多个知识点与内容,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3.2重视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设计

数学学科的教学,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需要,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优秀课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对学生操作过程的设计,不局限于课本以及课后习题的练习,更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操作。同样以方程教学为例来说明,教师可以在课堂模拟在菜市场买菜时的情节,使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的角色,同时对所购蔬菜的价格以及斤数进行计算学习,这样不仅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也很好的将数学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3.3重视自主探索与合作过程的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配合,还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过程,使其能够在讨论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优秀课教学设计时,可充分把握教学进度,设置讨论环节,在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讨论不出结果或者面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合作,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3.4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的设计,可充分结合本章节所教学知识点来进行设计。但要注意的是课堂练习难度要适中,练习量不宜过大。所以,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要紧扣所学知识点,并适当延伸,引导其对下一章节所学知识的初步认识,使其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4.结论与展望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担任了学习的教导者,同时还担任着学生素质培养的引导者,所以在进行优秀课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充分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更加全面,更好的引导培养其逻辑思维。同时还要注意的是,优秀课教学设计绝不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的教学工作研究,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工作,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把握好这两点的要求,使优秀课教学的设计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培育。参考文献

刍议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篇2

一、号准知识重难点, 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进行知识传授, 能力提升, 品质培养的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 就要做好教学要素的协调工作, 实现教师、学生、课堂知识的协调, 有序发展。由此可见, 教师在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时, 要做好教材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认真研读教学内容, 吃透教材的内容, 能对教材的整体要求和目标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和掌握, 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以及具有一定掌握难度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探知性活动以及问题教学等形式, 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实现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准确掌握, 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如在“菱形”内容的教学时,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点要求, 将菱形的判定方法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 通过实物演示、学生动手探索、教师归纳、习题解答等方法, 学生对“菱形判定方法”的条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能够在实际问题解答过程中, 运用所学知识, 更加灵活的进行解答问题, 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放大学生主体性, 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学习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有效性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体现主体特性,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着眼于学生主体结构的建构, 促使自身思维碰撞,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获得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提升。”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立足于课堂, 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为重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 将教学语言与情态、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因素进行有机结合, 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强化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以及变式训练, 进行分组竞赛、抢答、限时练习、板演与学生个别练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统计初步”知识学习中, 在教学中, 教师采用转换角色的方法, 让学生做教师进行讲解, 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了有效激发, 学生为做好学习内容的讲解, 主动做好知识内容的学习活动, 通过多种途径认真收集相关知识材料, 积极做好课堂讲解的各项准备工作, 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对这一节内容的讲解比较顺利, 为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体现活动指导性, 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动手探究、探寻现象本质是学生的天性。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 教师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上, 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陷阱和探究内容, 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动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方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要求、目的、方法、要领、过程等内容, 进行适时的指导, 同时还要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及时指正, 实现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切实提高动手探索的成效。教师在相似三角形的探究活动中, 为了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探究实践, 在向学生讲清活动要求的基础上, 教师还引导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内容进行复习, 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 能够有充足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持, 为学生探索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了铺垫。

四、找准问题典型性, 提高学生思维创新性能力

数学家约翰·阿尔布斯纳特在《数学家言行录》中指出:“数学使思维产生活力, 并使思维不受偏见, 轻信与迷信的影响与干扰”。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需要培养, 而培养思维品质的途径就是通过相应的思维训练。因此, 教师要以教学思想和数学知识为主线, 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自学和研讨的引导, 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以及猜想思维等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 在问题解答训练上, 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典型特征, 选用一些能够凸显课堂教学内容, 利于知识重难点教学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开放性典型例题的训练, 增强学生解答问题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促进学生学习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如“如何添加辅助线”内容教学, 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很好范例。教学中, 教师选用一些典型例题,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 探寻出通过不同知识点进行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从而找寻到许多添加浮现的方法, 实现了学生思维发散性的有效增强。

总之, 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落实新课程理念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抓住教师、学生、课堂等教学要素的特点,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 采用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内容选读 (精编版) .

[2]钱谷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

[3]谭强.初中数学主体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刍议初中数学的试卷讲评课 篇3

【关键词】试卷讲评;误区;原则;流程

考试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考试绝非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教师阅卷——公布成绩这样简单。考试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的最为有效的检测手段,但检测不是目的,通过检测对近一段时期内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成果进行展示,对其中的错误、偏差进行纠正,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指正引导才是最主要的目的。这个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由试卷讲评课来实现的。

一、为什么要进行试卷讲评

试卷讲评课,对学生来说,就是把自己当前已学习过的知识、方法作更进一步的概括、提炼与归纳,总结解题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途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对教师来说,就是针对本次测试的试卷进行分析汇总,找出前段时期内教学的得失,纠正教学的偏差失误,探索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为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水平技能,陶冶道德情操服务。

概括起来,数学试卷讲评课要达到以下目标:

(1).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2)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

(3)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数学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4)总结解题中的有效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途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试卷讲评课存在哪些误区

1.主次不分

部分教师对试卷讲评课的目标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进行认真的试卷分析和课前准备,对学生失分的知识点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试卷讲评时只是按照试卷上题目的顺序逐题讲解,反映在课堂上容易给人主次不分的感觉,达不到对知识、方法进行归纳概括的目标。

2.简单重复

一些单元性的测试会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反复考查,体现在试卷上就是围绕这些知识点的题目比较多,如七年级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等的测试题。如果在讲评试卷前不对这些题目进行归类,在讲评试卷时学生会觉得整节课教师都在围绕一两点知识翻来覆去地讲,简单重复,没有新意,学生极易产生视听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一讲到底

对试卷讲评课,多数教师采取的办法比较简单,就是从走进教室到下课铃声响起,教师都在对每个知识点,每道题苦口婆心地讲解。部分教师嫌时间不够用,甚至动用了辅导课的时间进行讲解。这样做貌似敬业负责,实则极不可取。试卷讲评课和正常新授课一样,是坚决杜绝一讲到底的。试卷讲评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还可以让学生“兵教兵”。总之,试卷讲评课的教学要灵活多样。

4.忽视方法

一套高质量的数学试卷,往往能做到对单元或学期重点知识点的全覆盖,其中的题目也就很具有代表性。在试卷讲评时有的教师只是就题论题,只讲解试卷上出现的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而忽视了对题目牵涉到的知识点的概括,以及对同类题目的解题方法的提炼和总结。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很可能这道题会做了,但下次考试出现同类题目时仍然手足无措,这样的教学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三、试卷讲评时要遵循什么原则

1.充分性

试卷讲评前要充分备课,备课从阅卷时就应该开始。阅卷绝不是打个对号或错号那么简单,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分类统计。对于客观题,如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方程题等,要对错误答案进行记录,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对于主观题如应用题、证明题等,要逐步骤分析,找出错误的主要类型,必要时还可以在试卷上加批注,如“题目没有读懂”、“没有抓住等量关系”、“材料有效信息未提取完”等。另外还可以在试卷讲评前一天把试卷发下去,让学生填写试卷失分诊断表,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然后教师汇总统计。做好了这些工作后,试卷讲评时我们才能有目的性与针对性,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通过讲评使学生发扬长处、纠正错误、弥补缺陷,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及时性

有些教师做事拖拉现象严重,测试之后往往要过好几天,甚至学生把试题内容都快忘光了才讲评。这样会扼杀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及原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错误的纠正及知识的弥补。为此,平时每进行一次考试,都应及时地在一两天内把试卷批阅完并进行讲评,学生便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自己的测试情况,他们就会以更积极的姿态认真地听老师讲评,这样就为试卷讲评的高效化奠定了基础。

3.针对性

在认真分析试卷的基础上,试卷讲评还必须注意针对性原则。试卷讲评不是面面俱到,要针对学生失误率比较高的知识点和题型进行重点讲解,必要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同类型题目的变式和综合性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掌握。如三角形中学生很容易把高、角平分线、中线三条线段的性质搞混淆,在讲解试卷时可以对三者的区分再次加以强调,设计一些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去练习。

四、试卷讲评课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试卷讲评课一般的流程是:通报数据——小组交流——重要知识点及题型讲解——变式练习——当堂检测。

1.通报数据

需要通报的数据要在备课时统计好,包括试题的考查内容、题目的难易程度、各大题得分失分情况、各分段人数、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

2、小组交流

对一些个别性的、非共性的错误,可以采取学习小组交流的办法来解决。因为学习小组的划分本身就是按照学习成绩优、中、差搭配的原则进行的,因此这种个别性的错误一般很容易在学习小组内完成订正。这样既使错误学生改正了错误,学习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巩固了知识点,又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把这类非共性的错误一一进行讲解订正的话,一是没有必要,二是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

3.重点知识点及题型讲解

在完成非共性错误的排解后,教师要针对学生失分率较高的题型进行重点讲解。这里的讲解也不一定非是教师亲自示范,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讲,然后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归纳概括,从而得出解决该类题型的一般方法,强化学生对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的巩固记忆,加深对同类题型解题思路的整理,从而在今后再次遇到这类题型时能及时准确地完成。

4.变式练习

针对重点题型,教师不应简单地就题论题,孤立地逐题讲解,而是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这时就要设计一些新的练习,而且这些题目最好是以逆思路或变式的形式出现。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使大部分学生及时巩固知识点,充分扩大试卷的讲评效率,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做的直接效果就是学生在掌握试卷考查内容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该知识点和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试卷讲评既是检测与诊断教学效果的一个反馈过程,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试卷讲评课中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刍议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篇4

项铺初中 田龙梅

11月14日至16日,安徽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和评比活动在合肥五十中新区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本次评比活动共有来自全省的40位教师参评,共有近500位教师到场观摩。两天半的现场赛课,气氛热烈,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参加观摩的一些感受:

第一、比赛教师的语言艺术高

从我听到的20节课来看,极大部分的教师语言表述都非常精炼,语速合适,提问的意图指向明确,引导学生自然、评价中肯,言语中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成年人都喜欢听好话,学生更是如此,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健康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马鞍山的郭玲玲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整节课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现场专家给予她的点评是三好: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好,学生动口动手好。如果没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借班上课难有如此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老师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例如,亳州市利辛中学的郭亚东老师在上《等腰三角形》新课引入就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合肥五十中大门前横幅所挂的彩旗,操场上篮球架下的横梁,抽象出等腰三角形模型,让学生感受到等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芜湖的龚燕老师在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帮助政府在合肥长江路旁规划一个车站,且使车站到路旁两小区的距离相等,这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学有用的数学。

第三、利用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发挥团队意识,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多位参加活动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都是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之后再小组讨论、总结。这一点最成功的应该是阜阳的杨蓓蓓老师,她上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从新课引入开始,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形成,直到小结,整堂课中,杨老师始终是个导演,学生是真正的演员,其过程真实自然,水到渠成,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让我叹为观止。

第四、课堂教学环节完整流畅

我所听到的优质课的展示都是从情境出发,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得到新知识,再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总结所学知识。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过程。我想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的这么好是因为他们“备好”教材,还“备好”学生,从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学生的技能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发展观,对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的王琪琼老师讲授的《轴对称图形》,“找一找”,“画一画”,“猜一猜”,”做一做”,“练一练”五个教学环节设置合情合理,过渡自然流畅,尤其是结尾通过设计图案,寓意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学生共度了这美好的四十五分钟作为结束语,意犹未尽,整节课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却又回味无穷。正如专家说的“有美好的预设,才会有完美的生成”。

第五、专家的精彩点评

本次活动我收获最大的应该是专家的点评。平时我们的评课,指出问题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我们都觉得都好,都有道理,但又不知道按谁说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的课。这次,资深的专家对20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们评课有理论支持,同时所评的都是课堂上的案例,不得不服。

刍议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篇5

Tags: 初中物理 说课案例 教学目标

字号:T|T

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集锦(3)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案例1:《电能》

过渡语: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案例2:《浮力》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案例3:《探究——物质的密度》

过渡语:《探究——物质的密度》,即学习物质的“密度”,对刚刚学习初中物理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其中的思想方法,就可以实现难点突破。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密度,建立密度概念。

(2)认识密度公式、单位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密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的物理道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案例4:《磁现象》

过渡语:磁学知识作为电学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是比较综合的,而本节内容作为磁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又有些认识,为使朦胧的认识变成清晰的后续学习的基础,根据《课标》对这一内容的界定“指导”即可,制定了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2)知道磁体有指向性和吸铁性及什么是磁极,什么是磁化。

(3)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和磁场具有方向性。

(4)知道磁感线,会画常见磁体的磁感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磁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了解,使学生知道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通过实验探究,感知磁体的磁性、磁化等现象。(3)在观察“空气的作用”及类比“光线”概念的建立的基础上,领会“模型法”在形象描述磁场中的运用,知道可以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磁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简单磁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情感。

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 篇6

摘 要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普世价值的基础性学科,本应对中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然而,众多中学生面对数学时表现出来的不感兴趣,着实让人担忧。与此同时,更为糟糕的是,面对信息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迷恋上了各种游戏。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现状,从三个部分进行阐述,试图将游戏和数学结合,进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初中数学游戏课设计的理论依据。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的学科特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游戏的特点及价值四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第二部分,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和实施原则。从其类型和实施原则两个方面阐述;第三部分,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小游戏及一个具体的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进一步的表明游戏和数学结合的可行性。本文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资料等方法,希望借助于数学游戏课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的同时,更是对其各方面能力的深层次培养。

关键词:数学;游戏;数学游戏课

The Teaching Design of Junior Mathematics Game

Class

Yue Liang(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Abstract:Mathematics,as a basic discipline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and the universal values,it should be has a great attraction to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However,the fear is that man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mathematics.Meanwhile,to make matters worse,in the face of information age,more and mor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a crush on the all kinds of game.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describe from three parts,and trying to mak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ss teaching design that combined game and mathematics.The first part,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ss teaching design.It from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mathematics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value of mathematics games four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The second part,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ss typ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iple.From two aspects of its type and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 in this paper.The third part,case analysi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ss.Through a game and a specific cas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game class,further shows the feasibility of combining the game and mathematics.In this paper,through the methods of observation、experiment and collecting information,hope with the help of the mathematical game class teaching design,not only attract the students,about the depth of its various aspects ability training.Key words:mathematics;game;mathematics game class

目 录

摘 要..............................................................................................................................1 前言................................................................................................................................1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设计的理论依据......................................................................1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1

(二)数学的学科特点.........................................................................................2 1抽象性...........................................................................................................2 2特殊性...........................................................................................................2

(三)初中生的心理特点.....................................................................................3 1初中生的认知发展.......................................................................................3 2初中生的心理需求.......................................................................................3

(四)数学游戏的特点及价值.............................................................................4 1数学游戏的特点...........................................................................................4 2数学游戏的价值...........................................................................................5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及实施原则..................................................................5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5 1故事游戏课...................................................................................................5 2游戏道具制作课...........................................................................................5 3游戏竞技课...................................................................................................6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实施原则.....................................................................6 1主体参与的原则...........................................................................................6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6 3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6

三、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分析..............................................................................6

(一)火柴棍小游戏.............................................................................................6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具体案例—一笔画图形的学习.....................................7

四、总结....................................................................................................................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其定义决定了其高度的抽象性和特殊性。作为中学学习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何让学生喜爱上数学,如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对教师、对学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作为“学习共同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最为重要的部分。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当他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他才会全身心的、汇集全身力气的并且快乐的进行这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的进步和成长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什么才是他最感兴趣的呢?答案是游戏。学生内在的心理特点使得游戏对其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作为外在因素的市场,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笔记本等智能化设备的进一步泛滥,游戏的影响力正成爆炸式的增长。基于此,我们应该进一步的探讨游戏的魔力何在,且能不能将这种魔力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缓解了学生的游戏瘾,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游戏课的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可行性方案。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R·柯郎在《数学是什么?》中指出,数学教育“正在出现严重危机。不幸的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此应付责任。数学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能力,但却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忽视应用,忽视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这种状况丝毫不能说明形式化方针是正确的;相反,在重视智力训练的人们中必然激起强烈的反感。”[1]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曾提出: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所谓有意义的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发现了传统数学教育的弊端,纷纷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尝试。基于此,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也在做着相应的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1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同时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3]这一系列的新课标要求无不透露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思考的空间,这正是给数学游戏课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数学的学科特点

前面已经提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通观整部数学史,数学就是一本对量的研究史。但是,数学对量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否则就不会出现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数学史表明,数学对量的认识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由量的表层到里层,由量的浅层到更深层的认识过程,使得数学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阶段性。同时,数学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研究对象(量)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说,数学对象在数学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殊性,或者说,量在数学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各有其特殊性。既然数学是研究量的科学,那么量到底是什么?这里,就引出了数学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抽象性。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为数学的两大特点——抽象性和特殊性。

1抽象性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量,但是数学研究的量并不是具体的量,而是抽象的量。例如,自然数、实数、三角形、圆、常量、变量、结构等。它们是对客观事物的量及其关系的抽象反映,在现实生活中是看不到的。谁能看到数1呢?人们只能看到具体的1个人,1栋房屋,1辆汽车。但是,“1”这个概念又是不同事物所具有的量的共性的抽象反映。所以,数学对象是抽象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它不能为感觉所知觉,只能为思维所把握。

2特殊性

数学必须从该时代所揭示出来的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中,概括出反映该时代数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回答该时代数学是什么的问题。例如,亚里士多德把古代数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数量,说明古代数学是研究数量的科学;恩格斯把近代数

[4]

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说明近代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布尔巴基学派把现代数学研究对象概括为结构,说明现代数学是研究结构的科学。这些概括反映了该时代数学研究的特点,回答该时代所提出的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正是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和特殊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数学时不能仅仅依靠讲授法来进行讲解,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对于理解数学的抽象性是及有帮助的。

(三)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1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并且到了初中二年级,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5]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会有很大的发展。

1.1感知觉的发展

首先,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其次,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在观察力的发展上,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等均在不断地发展。

1.2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随着教学的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另外,有意注意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1.3思维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1.4想象力的发展

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和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及现实性成分在不断的增加。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

2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游戏对于儿童乃至成人有着天生的吸引力。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在想象的基础上满足愿望的一种活动······儿童在玩耍时,其行为就像一个作家,因为儿童在玩耍时,儿童能创造出一个自己的世界,能用使他快乐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6]言下之意,游戏能满足儿童的某种心理需要。关于这一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做了详细说明。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7]如图1所示。

图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也就是说,在初中生这一阶段,学生是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的,他们不满足于机械重复的做某件事,而是想寻求另外一个出口,游戏就成了他们宣泄的方式。

(四)数学游戏的特点及价值

1数学游戏的特点 1.1愉悦

游戏是自主、自愿的活动,它不受理性的约束和外力的控制,能使游戏者能动地创造和驾驭活动的对象,能够在最轻松、请自由的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发现自身、超越自身。

1.2自由

加达默尔曾说过:“属于游戏的活动不仅没有目的和意图,而且也没有紧张

性。它好像是从自身出发而进行的。”这种自由恰恰正是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的温床。

1.3对话

游戏本身具有目的性、开放性和无限性,这些特性要求学生在进行游戏时,必须进行相应的交流和对话。这种对话要求双方在游戏的框架内,彼此敞开、相互交流、视界融合等,这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班级的和谐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2数学游戏的价值

数学游戏在数学教育中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游戏是数学内容获得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种数学内容是在大量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具有直观、易获得及理解等特点。比如折纸的游戏。折纸的对象是一个正方形的纸张,通过大量折纸实验的折痕,我们可以得到诸如:相似、轴对称、全等、比例等等特性。对于空间想象力类的内容,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2游戏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

比如上文提到的折纸小游戏,就是能够使数学抽象思维得到很好地培养。这类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体验,更是成为学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的有力桥梁。

2.3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出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尝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等思维能力及习惯,这正是学习数学所必需的态度和能力。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及实施原则

(一)初中数学游戏课的类型

1故事游戏课

结合有关数学史的教学,通过活动的形式,欣赏网上一些数学故事。包括数学家的生平轶事,重要公式定理的发展与演变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游戏道具制作课

顾名思义,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教学用具,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操作,获得大

量的直观经验,加深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各种几何图形的制作等等。

3游戏竞技课

通过增加数学游戏的竞技性,在让学生获得趣味性、知识性的同时,更是提高其反应能力,是一种很好的益智活动。比如算24点,数学问题的猜想等等。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的实施原则

1主体参与的原则

新课标最重要的变化,即是从以前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进行数学游戏课设计时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以学生为中心,吸引他们参与和思考。

2活动载体生活化的原则

传统数学教育模式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其教学内容的设计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实际,而新课标的改革明确提出生活化的教材和生活化的内容。贴近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不仅吸引学生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显得更有现实的价值。

3活动载体的探究性原则

新课标的活动理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全盘讲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自己的探究学习。教师提供情境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问题解决思路、途径、方法的探究。

三、初中数学游戏课的案例分析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有趣”,就必须挖掘教材中的游戏因素。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着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理解和应用,广泛地接触事物,尽量地感知事物,从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一)火柴棍小游戏

活动目标:1利用火柴棍的图形变化,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较复杂的图形变化应用,平面到空间的思维发散培养 活动过程:1用火柴棍做出房屋,现在移动两根火柴使房屋改变方向,如图 6

2.1所示。

图2.1 图2.2 图2.3

2总共12根火柴棍摆成的形状,移动5根火柴棍,做出三个正方形,如图2.2所示。

3用如图2.3所示四根火柴棍,再加上5根火柴棍,使它变成100.总结归纳:通过火柴棍的摆动,锻炼思维的同时,欣赏数学的美。

(二)初中数学游戏课具体案例—一笔画图形的学习

1设计理念

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笔画图形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了解一笔画图形的特征,会判断哪些是一笔画图形,会画一笔画图形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知识在旅游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笔画图形的基本特征由奇点个数决定

教学难点:一笔画图形的奇点个数是0个或2个的推导过程 4教学方法:情境探索 5教学手段:借助电脑多媒体 6教学过程

6.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外国一个美丽城市去旅游,欣赏一下那里的美丽风光。”出示哥尼斯堡的美丽风光图片,哥尼斯堡的地理位置,提出问题:18世纪时哥尼斯堡成的普莱格尔河上有7座桥,将河中两个岛和河岸连结,游人和居民经常沿河过桥散步,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一次走

遍7座桥,而每座桥只许通过一次,最后仍回到起始地点。(注意桥只能通过一次,岸与岛可以经过多次,出发点随意)如图3.1.生:深深地被风光图片所吸引,开始主动去思考这个有趣的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发现很难一次性的走遍七座桥,但又不能肯定是不能完成的任务,陷入了沉思······

图3.1 图3.2

师:我们把七个桥看成七条线,两岸和两岛看成四个点,七桥问题就转变成从任一点出发是否能一笔画出这个图形,且回到出发点。即把哥尼斯堡七桥的情景转化为一个图,如图3.2.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一笔画”游戏。引出课题。

6.2探索规律

从生活中的简单基本图形出发寻找一笔画图形的规律。

师:下面这些图形你能够看出来哪些图形可以一笔画出来,哪些不可以吗?如图3.3.图3.3

生:努力尝试,并很快确定哪些是一笔画图形。

师:提议分组讨论一笔画图形的规律。(在这之前提出奇点和偶点的概念,奇点:与这个点相连的线的数目是奇数条。偶点:与这个点相连的线的数目是偶

数条。)

十分钟之后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发表,面对不同的见解,教师给予最大的肯定,鼓励他们多发言。通过发言讨论,教师发现同学已经很接近最后的规律。即有的同学就发现了当图形上都是偶点时就可以一笔画。

6.3发现规律

把一笔画图形上的点分成起点,终点,中途点等三类点。对于中途点而言,有进去的必定会出来,所以进去和出去必定是成对出现,所以中途点永远必定是偶点,对于起点和终点分两种情况讨论:若起点和终点重合,则出去后终究要回来,所以这一点也是偶点,此时图形上所有点都是偶点,即奇点个数是0个;若起点和终点不重合,则起点终究有一条路是出去不会来的,终点终究有一条路是进去不出来的,所以此时起点和终点都是奇点,整个图形就有两个奇点。综上所述,一笔画图形特征是有0个或2个奇点,对于这样的理论描述学生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必须结合上面的基本图形予以对照解释。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七桥问题,你们知道结论了吗?

生:不可能有这样一条路,因为这个图形有四个奇点,不可能一笔画。师:那么这个结论是谁提出来的呢?介绍一下欧拉的生平。

6.4应用规律

题:利用奇点个数去判断一笔画图案

不难发现,只有(3)的奇点是4个,不能一笔画,其它的都可以一笔画。学生很容易说出以上结论,说明他们对一笔画的规律已经掌握。7教学反思

华罗庚曾说过:“造成数学目前学习的窘境是脱离了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丧

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课中,通过旅游的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观察、探索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总结

游戏和数学的结合是有其天然优势的。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数学方法、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数学游戏课正是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同时,对其创造性、发散性等思维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以学生为中心,将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融入进去,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和社会生活的数学活动游戏课。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刍议 篇7

一、形成有效目标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 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 ”容器“, 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 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 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 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 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 而且让学生在分析现实社会,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 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仅强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 改变用“纯数学”去解决问题的方式, 注重让学生从现实世界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数学,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够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关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的同时, 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让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 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生数学学习的需要, 让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能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 使课堂教学在有效的目标指导下运行。

二、激发有效参与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 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 利用一定的诱因, 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 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主体的认知需要, 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是说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 学习无法发生;但是没有环境的外在刺激, 学习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中小学生来说, 其学习动机更需要依靠教师去激发和调动。

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认知内驱力, 正面引导自我提高内驱力, 合理利用附属内驱力;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逐步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的目的;循循善诱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通过学习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习以至人生的境界, 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的根本途径;教师要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贯穿教学过程之始终。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 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 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 但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线索和反馈&, 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 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强调有效建构

学习上的迁移, 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问题。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 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 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但是, 教材是以静态的序列呈现的, 不可能充分满足知识学习的结构化要求。并且, 知识的结构性并不等于学生认知的结构化要求, 因为知识的结构性往往是根据研究结果的归属来排列的。因此, 强调有效建构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排列顺序, 按部就班地、匀速地进行, 必须根据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 对教材进行加工, 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归类, 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和提炼。当学生通过认知结构内化加工, 认识到了知识的共同特征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之后, 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意义, 进而会产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知识由此变得组块化、群集化, 减轻了对记忆的负载要求。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 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 ”干预度“, 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关键性课题。 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 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的原则是: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发挥学生集体的互助与促进作用。 指导过程包括这样几个步骤: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 示范整理知识的方法和过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或伙伴合作进行知识整理;让学生独立地进行知识整理;第四, 对整理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指导的内容有:所要整理的知识范围;知识整理的角度, 如找出共同特征, 比较不同特点, 指出变化过程, 等等;整理知识的方法, 如表格式、纲要式、概念关系图。 教师还可通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的方式, 促进创造性的知识整理。创造性地整理知识, 可以使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结构化加工。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刍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标; 课堂教学新课标不仅是内容的增减,更是理念的更新,观念的转变。小学数学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新课标精神是现在有效课堂创建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发展目标。基于此,我们如何开展呢?通过我近几年的努力尝试,获得了一些数学教学的体会,现与大家交流。

一、尊重又不拘限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教材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二、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一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社会人文精神所提倡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组成至少两人的学习群体,各成员间进行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每个人都充分参与学习探究,这种体现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不仅有益于探究的开展和学生特长的发挥,更有益于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养成,有益于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陈述已见,达成共识,分享成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发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四、理论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数学课总是由复习旧知到引入新知。这些知识往往都是书本上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计算公式。教师为教数学知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学数学知识而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及难学。其实,数学离不开生活,小学数学在生活都能找到原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掌握数学。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教学内容应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实现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我们教师还应敏锐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数学材料,更好地体现数学时代性。

五、多种方式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9

郭耀京、丁振棠、邓振新、邓燕、曾敏芝、高月、王星赞、杨桂春

一、模式研究背景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是用词或符号来概括事物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时时接触概念,不断地学习概念,加深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同时运用概念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例题和练习题的依据。但在传统的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老师轻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学生自己看课本或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就做例题和练习题。这种概念课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很浅,理解一知半解;学习得到的概念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培养,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切实可行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初中数学学科一直致力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吸取先进教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活动结论规律化、问题解决书面化、反思简记习惯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学生思维的打开、飞跃、完善过程暴露无遗,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基本模式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图板上,另一端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绝对值概念时,先让学生在数轴上求出3,—3,0与原点的距离,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距离表示该数的绝对值,再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绝对值概念,最后抽象到一个数a的绝对值等于什么。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类比地归类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及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二)、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主要是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多边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教学方式。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1.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坐标轴交点的问题,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与y轴有交点,则x0,yc,交点坐标为(0,c);与xax2bxc0 ;轴有交点,则y0,即:(2)涉及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有些一元二次方程不一定有实数根,这样就要用到根的判别式,是否有实根,是两个不等实根,还是两个相等实根。由此概念衍生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与b24ac的值有关。“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2.重视概念中的重要字、词的教学

在概念教学中重要的字、词就是一个条件,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概念,才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垂径定理的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这里“不是直径”指的是平分的这条弦是非直径的弦。“直径垂直于弦”指的是直径垂直于非直径的弦。“并且”指的是得到的第二结论。同时也要分清该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若“(不是直径)”这个条件不要,可以举出反例:圆内两条直径一定互相平分,并不一定垂直。3.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三角形中位线与梯形中位线,方程与不等式,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三)、巩固深化概念,训练运用概念的技能

要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巩固、深化阶段。

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其区别与联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的区别误概念,理解、巩固和深化概念 的有力措施,也是形成清晰概念、层次清楚的认知结构的必然要求。

2.通过练习形成运用概念的技能。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依据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和“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因而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数学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要注意,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深化概念,形成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题要典型、灵活多样,对题目的挖掘、探讨要力求深入。

三、应用策略

1、新概念、新知识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

(1)3x+4

(2)x+2y=3(3)x-1>y(4)5-3=2(5)x+8=9 由小学具有的方程知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但(2)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小学没有接触过,不敢确定,这时让学生分析,(2)是不是等式,是否含有未知数,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当然是方程。然后让学生比较(2)和(5)异同。直接告诉学生(5)就是一元一次方程,而(2)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同学给一元一次方程下定义。让学生相互讨论,经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象这样的方程叫着一元一次方程”。

2、新概念、新知识的教授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

3、新概念、新知识的应用。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

4、概念新授课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概念新授课的教学,情景教学在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引入问题的情景恰当与否对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有着很大的影响。

通过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概念课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1)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3)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4)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5)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

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本质的目的。

四、概念课教学程序

概念课教学程序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步:教师展现实例→学生直观感受→生特征提炼→教师适时命名→学生归纳定义→教师指导规范→应用、解决问题。情境创设要有的放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好奇心和认 知冲突;发人深思,激发学生思维;思维碰撞,一石激起千层浪。

尝试感受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纵观传统,通常有下类型的处理数学问题的三种方式:(1)例题型;(2)习题型;(3)试题型。

合作讨论是问题解决的桥梁,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加快学生思维的进程。以下时机需要合作讨论:(1)问题在个体尝试解决后;(2)学生群情激昂即意见难以统一时;(3)学生迷惑不解即难以听懂时;(4)似懂非懂即难以表述时。

规范返悟是问题解决的结束,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返悟的内容:(1)问题解决所用到的知识点;(2)解决问题中应注意的问题(技能点);(3)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规律点)。

五、模式探讨过程 1.第一阶段:研究课 地点:初一(13)班课室 时间:2011.10.12 执教人:邓燕 课题:《合并同类项》。2.第二阶段:研究课。地点:初一(7)班课室 时间:2011.10.25 执教人:丁振棠 课题:《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第三阶段:座谈交流 地点:初一(3)班课室 时间:2011.11.23

六、模式环节呈现总结 1.大家以案例为载体,热烈讨论,积极献言献策,对概念课教学模式达成了共识:问题解决,引入实例→提出问题,感受特征→适时命名,学生定义→提炼总结,规范定义→定义辨析,练习巩固。2.各环节设置的意义:

(1)问题解决,引入实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解决自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先声夺人,发人深思,引发学生好奇心和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感受特征:概念的产生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情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的做法往往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机会,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概念形成的背景与思想,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防止直接突现结论,以致学生一头雾水,模糊迷惑。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突出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得出过程,在已有知识(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形如x+y=35、2x+4y=94(第一环节的延续)这样的方程有何特征?学生很容易抓住二元一次方程的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对新学到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内化,同时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向学生自然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符合学生学习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3)适时命名,学生定义:教师根据概念的特征,类比所学或已有知识,师生抓住时机,适时命名:即像x+y=35,2x+4y=94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然后在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新概念特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尝试给概念下定义。正所谓,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因为这种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

(4)提炼总结,规范定义:教师根据学生定义的各种情形,加以点评、概括、总结、规范,然后进行咬文嚼字、严格定义,使学生对概念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从而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

(5)定义辨析,练习巩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实践,由实践到抽象的循环往复过程。学生是否真正透彻理解和牢固的掌握了概念,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也就是说理解了的概念不一定真正掌握了它,只有通过反复的灵活运用,才能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了对概念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应设置有思维量的学生活动:①学生自己编题;②设置判断题;③解答题等。

上一篇:行风评议自查自纠阶段工作的总结下一篇:以共享单车为话题的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