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农村党员发展经验材料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耒阳市农村党员发展经验材料

耒阳市农村党员发展经验材料 篇1

中共耒阳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耒阳市坚持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方针,以“增强党的吸引力,扩大党的影响力”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员带头致富积极性,通过先富党员带后进党员,一级带一级,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带动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提高了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影响带动群众向党组织靠拢,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发展党员工作的开展。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党员发展职责。在发展党员过程中,该市加大了对农村党员发展的重视力度,明确了乡镇办事处对农村党员发展的职责,切实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乡镇办事处党(工)委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党委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成员工作实绩的考核内容。由乡镇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担负农村党员发展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联系人制度,具体联系2至3个发展党员重点村。农村党组织书记是主要责任人,发展党员工作作为考核村党组织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乡镇、办事处党(工)委对农村发展党员的领导,提高了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视度,明确了乡、村两级发展党员工作的职责。

二是突出重点,合理调优党员结构。该市从地区实际出发,重点突出在四个方面发展党员,即注重在政治上先进,新农村建设中争当先锋,能够带头致富,并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先双带能人”中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注重在优秀非党村委会成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注重在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注重在优秀非党大学生“村官”中发展党员。具体工作中,注意根据上级要求,做好党员发展的结构调优,合理配比,让党员发展更有规划,更趋合理。严把党员发展关口,注重在党员发展中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让农村党员向先进化、年轻化、高学历化发展。

三是广辟渠道,建立完善后备队伍。在农村党员发展中广辟渠道,建立完善的后备党员队伍。一是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群众推优和群团推优活动,努力把35岁以下的优秀回乡大中院校毕业生、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确定为考察对象,吸引到党组织周围。二是突出重点做好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各村党组织建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信息库”,对其中有培养发展潜力的“好苗子”,实行重点培养管理。三是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培养制度,定期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去年,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近80期,受训1600多人次。

耒阳市农村党员发展经验材料 篇2

一、主要做法

㈠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人们质量安全意识

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质量安全意识, 调动农民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积极性, 引导消费者积极购买“三品一标”农产品, 自觉抵制购买有害、劣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 营造有利于“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笔者利用进村入市、跟集赶会、参会汇报、普法宣传日等机会, 采用印发资料、举办培训、编发简报、制作电视节目等形式, 积极开展送法、讲法“进机关、进社区、进基地、进市场”的四进活动。先后编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读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知识问答》《无公害农产品允许使用、禁止使用、限用农药品种清单》《食用动物禁用兽药、饲料添加剂及其他化合物清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基本要求》等宣传资料。制作了“无公害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申请材料及审查流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基本要求”“啥叫无公害农产品”等宣传版牌。统一印制下发了种植、养殖生产记录以及产地证明等质量安全有效证明。

㈡健全标准, 做到有标可依、按标生产

为推进咸阳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全面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目标, 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编写原则, 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 组织7个农业标准化专家组修订生猪、乳山羊、蛋鸡、油菜、地膜甘薯、夏玉米、西葫芦、茄子、辣椒、梨、桃、苹果等30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完善了《咸阳市优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咸阳市优质专用玉米生产技术规程》《咸阳市优果工程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咸阳市果园“四项”关键技术实施规程》和《咸阳市蔬菜、果树农药使用参考标准》等生产标准和规程。同时, 安排专人建立标准数据服务库, 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80余项。

㈢依托优势资源, 建立高标准生产基地

按照“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基地建设思路, 建立高标准生产基地, 即在7个果品基地县大力推行优果工程“四项”关键技术, 积极实施“果、畜、沼、窖、草”五配套果园, 建设渭北果品生产基地;在5个蔬菜基地县重点抓好禁用“三高”农药,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严格农药使用次数和最高限量, 降低残留, 建设南部“V”型无公害蔬菜长廊;在畜牧大县实行统一繁育配种、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牧草种植、统一配合饲料、统一秸秆青贮和防疫程序化、草畜同步化、服务系列化、管理科学化的“五统四化”管理模式, 建设无公害奶畜、生猪、笼养鸡、肉牛、肉羊基地。

㈣积极创建示范区,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为充分发挥生产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一方面积极创建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县, 建设旬邑县、彬县两个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和泾阳县一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示范面积3.33万公顷。建设旬邑县张洪镇、赤道乡两个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 (苹果) 标准化示范区, 示范规模200公顷。各示范县 (区) 强化项目组织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产销衔接,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组织建设了一批粮食、果品、畜牧、蔬菜市级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 (基地) , 并将此作为为农民和农村办好十件实事的重要内容, 全市建成粮食科技示范基地14处, 蔬菜无公害示范园36个, 水果标准化示范园33个, 畜牧标准化养殖小区30个。

㈤设置速测基点, 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在咸阳市辖区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快速监测点, 采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 定期与速测相结合, 宣传与教育相结合, 杜绝农药残留超标农产品的流通。一是建立市场农产品日检制。云阳蔬菜批发市场和新阳光市场农药残留速测站每天对入场交易的农产品例行抽检, 公示结果。二是建立基地农药残留随机检测制。泾阳蔬菜技术服务站对辖区内各生产基地蔬菜产品进行定期不定期残留速测, 掌握质量安全动态, 指导菜农标准生产。三是组织企业开展质量自检。通过产品认证的企业都建有完整规范的质量检测制度, 实行建档立卡和质量跟踪。

二、存在问题

㈠标准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矛盾突出

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 也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关口。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 如生产、管理、采收、包装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但是,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 很难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统一起来, 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矛盾突出, 单家独产的种养殖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 实现标准化生产有一定难度。

㈡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低, 内部联结机制不紧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重要实践者和运营者, 合作社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三品一标”发展规模、质量安全, 如果合作社没有做大做强, “三品一标”发展就是一纸空文。但目前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流于形式, 难以操作或者虚置, 重大事项不经成员大会讨论决定, 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

㈢政府重视不够, 生产科技含量不高

“三品一标”认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 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但依然没有引起一部分县区部门的重视, 总是以合作社、企业不愿付检测费用为由讲客观原因, 缺乏推动措施, 导致“三品一标”发展滞后, 甚至少数县区至今还没有认证过任何产品。即使现有的一些已认证过的“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上得不到技术人员的系统指导, 生产中没有严格按照“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技术规程去进行管理, 所需的技术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经验, 施肥、浇水、防病治虫均与普通农产品管理大同小异。

㈣农民科技素质低, 滥用农兽药现象比较普遍

农民中极少有人受过专门的农业科技培训, 对常见病虫识别能力差, 缺乏防病治虫基本常识和安全用药知识、技术。他们在防治病虫时, 一方面只要价格低、效果好的农兽药就用, 而不管是不是高毒高残留农兽药, 也不管生产的农产品是否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一些农民也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 不认真执行农药的安全用药期, 甚至是头天打药, 第二天就拿到市场上去买, 生产出的农产品只有“无公害”之名, 没有“无公害”之实。

㈤缺乏扶持政策, 品牌价值不明显

“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推动和各级农业部门发动, 而市场机制拉动和品牌价值还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加之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的潜力和作用没有完全挖掘, 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 认证专项补贴没有落实, 持续发展基础比较薄弱, 市场准入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 农药残留超标产品与“三品一标”的农产品一同流入市场, 消费者很难辨认, 真正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无法体现优质优价,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㈠规范合作社运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主要责任主体。为此现有的合作社要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和规定进行完善。一要完善财务制度, 合作社内部建立财务制度, 实行财务公开;二要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建立分配制度;三要严格按照章程办理, 尊重社员的民主权利;四要完善社员制度, 合作社社员要发给社员资格证书, 取消“挂名社员”;五要认真搞好服务, 使入社社员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各种服务。

㈡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

土地集约化是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的重要依托。为此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经营能手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 使零散的土地集中成片,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二是有利于推行统一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统一投入品进货把关, 统一查验生产记录, 统一产地准出抽检, 统一产品包装标志, 统一签发产地证明, 统一出具质量安全有效证件管理模式;三是有利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 特别是“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的开发。

㈢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一是政府应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支持“三品一标”农产品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监督检查、市场营销和认证工作;二是积极调整现有的农业专项资金结构和投资方向, 将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创建等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与“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规划, 统一管理;三是加强对获证产品及相应生产企业的财政补贴或政策奖励力度, 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常态化的政策支持机制。

㈣严格质量安全管理

“三品一标”农产品工作是一项事关广大老百姓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民心事业。各级农业部门应尽快完善“三品一标”农产品管理体制, 规范管理行为, 制定统一透明的管理办法。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 密切配合, 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为契机, 认真开展“三品一标”全程监控和专项整治工作, 实现“三品一标”产地洁净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包装标志规范化、监督管理制度化。

㈤开拓销售市场

农民生产出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最终是要推向市场, 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各有关部门要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管理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和效益较好的超市、门店、市场设立“三品一标”农产品专卖柜、专卖店和专营区, 探索集中配送、连锁经营模式, 为生产者提供优惠便利的销售场所。同时, 积极参加在国内大中城市、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俄罗斯、美国以及欧盟国家开展产品宣传和促销活动, 提高知名度, 扩大影响力。

摘要:“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但要推动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保持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就必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以合作社为龙头、基地为依托的生产体系建设, 强化以市场准入为基础、专业化营销为主体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作者针对咸阳市当前制约“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瓶颈做了初步探析,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耒阳市农村党员发展经验材料 篇3

[关键词]益阳农村集贸市场作用问题建议

0引言

农村集贸市场是实现生产生活用品、农副产品、工业品相互对流的场所,近年来,随着新农村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益阳市位于湘中偏北,洞庭之滨,辖资阳、赫山两区和安化、桃江、南县、沅江市、大通湖区管委会,素称“鱼米之乡”,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益阳市农村集贸市场已由最初的街头地摊逐渐形成规模,成为益阳农村商品经济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和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县市的集市已经成为城乡产品交易的重要平台,比如益阳市安化县的梅城已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通过实地考察,研究益阳市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现状,对于推进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促进农村商品市场流通、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益阳市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1促进了农村道路交通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村商品贸易的加速,益阳市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客货站场、水运设施等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2006年至2009年,全市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7205公里,全市行政村通畅率达75.1%;正在建设中的二广高速、杭瑞高速、太澳高速贯穿市内,可以辐射湘、鄂、赣等省多个城市。益阳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不断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成为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有利条件。

1.2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据统计,随着农村集贸市场的开发,2009年,益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1亿元,其中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33.2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7%,比上年增长18.4%。通过集贸市场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麻类、茶叶、柑桔、生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大部分进入流通领域,农产品商品化率稳步提高。农民通过参与集市的商品交换,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为农村的闲散劳动力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

1.3促进了流通形式和主体的多元化

益阳市现有各类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152个,其中市场服务中心管理的54个。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电子商务开始起步,益阳茶业市场电子商务网站网络销售比重逐步增大。安化县大力发挥供销社的作用,在乡镇、村建立综合超市和加盟农家店,拥有农资、日用品经营网点430个、营业面积达12.5万平方米,覆盖了全县80%以上的乡村。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88个,其中流通服务业合作社63个,综合服务社309个;拥有会员17万人,带动农户39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0%,流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成为当前农村流通的主体。流通渠道、流通形式和流通主体都呈现了多元化发展趋势。

1.4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益阳市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引导和方便了农民进入市场,使农民从自身的获利中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农民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自觉自愿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使农副产品转化为商业产品,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也为地方特色产品的销售提供了集散地,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1.5为规范经营和管理创造了条件

农村集贸市场的存在不仅为产品质量监控、产品交易规范管理等提供了可能性,也大大减少了流动性商户的数量。一部分农民在集市上通过从“赶集”到固定摆摊设点、从季节经营到常年经营、从自产自销到采购经销的演化过程,从小农经济转化成市场经济。在国家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的政策引导下,农村集贸市场已经成为培养农民经营意识的重要场地。同时,通过市场熏陶而逐渐累积形成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价值意识,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有助于农民市场主体的确立。

2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金投入不到位

农村集贸市场资金需要量较大,再加上部分领导和管理机构没有将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作为新农村规划的重点项目来实施,导致许多乡镇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运用到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后期管理费用不到位等,导致了一系列开发管理的问题。同时,部分农户由于自身资金的短缺无法及时参与到农村集贸市场的商品贸易当中,影响了整体的商业运作。因此,资金投入不到位是影响益阳市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

2.2缺乏规划,管理混乱

在整个益阳农村地区的重点农村或重点贸易地段,农村集贸市场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配套、管理,不少是由农民自发形成的农村集贸市场。此类自发形成的市场,一是沿路设摊多,严重妨碍了交通,破坏了社会治安和正常的交通秩序;二是门面组合形式杂乱无章;二是游动商贩多,影响了整体街道环境卫生和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调查发现,农村集贸市场成为了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为害地,约有六成左右的农民曾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农村集贸市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罚代管问题突出。如2009年,益阳市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赫山工商分局余某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系列案中,共往赫山、桃江、沅江、大通湖等地农村违法销售不合格化肥8400多吨,给广大农民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2.3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善,某些地区农村集贸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卫生条件相对较差,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仓储设施简陋,仓储能力不足。部分乡镇有场无市、有市无场、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较普遍,以地摊经营为主的“赶集”活动在桃江、安化等交通欠发达地区依然盛行。另一方面由于流通渠道不畅通,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还存在“绿色通道”不通畅,铁路运输车皮紧张,个别部门设卡扣车等问题。

2.4特色性专业性不足

在市场竞争中,特色性、专业性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有利于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目前,益阳市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多数农民将农产品推入农贸市场进行交易仅仅是简单的交换活动,没有规模化运作和产品深加工,难以形成自身的品牌。如北洞庭湖的水产和雪峰山的山珍等都没有开发和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性市场。除去益阳安化的黑茶市场已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外,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性市场不多,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整体农村区域经济的增长、

产业链优势的形成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3促进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3.1统一规划布点

在益阳市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中,要注意围绕各地的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商品流向等要素来合理确定市场的选址和规模,合理确定市场建设数量。一是市场建设应充分考虑各地农副产品的生产特点、分布状况、商品流量和流向、居民的消费习惯等因素,要与城镇规划建设以及交通、通讯建设统一配套、统一规划,符合小城镇总体规划、道路建设的要求。二是按照市场的流通量来确定市场规模,在市场建筑的设计上既要先进又要富有地方特色,满足经商居住多方面的需要,把良好的文化环境融入市场当中,体现时代风貌。二是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的档次应因地制宜,划分不同层次,不能千篇一律。总之,要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将农村集贸市场迅速从传统市场转变为现代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完善基础设施

一是加快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升级改造,尽快形成益阳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

二要加快培育发展粮油、茶叶、蔬菜、水果、水产、生猪、药材等重点批发市场。积极申报国家“双百市场工程”农贸市场改造项目,加快完成中心城区27个农贸市场的标准化改造工作。

二要加强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仓储设施、冷藏设施建设。

四是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逐级建立健全信息服务机构,建立贴近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信息服务网络,比如依托目前全国最大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网上供销社”等。

五是优化农村流通发展环境。加大农村交通、电力、通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家用电器和电信等产品进入农村市场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推进铁公水联运体系建设,大力提升益阳火车东站运力。抓好益阳物流同建设,初步建立装备齐全、运行规范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

3.3加强市场管理

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坚持经常性治理和定期整顿相结合,特别是在每逢新年春节期间要进行重点治理整顿,以保护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公平交易。一方面要通过对商品流动者进行培训、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做到依法经营、文明经营;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工商、公安、税务、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大市场执法力度,依法规范经营行为,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检疫检测体系,创建统一高效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同时,加快市场中介组织的培育,构筑形成物流有序、信息准确、价格合理、质量可靠、文明经营的农村集贸市场。

3.4加强金融服务

xx乡发展农村党员工作经验材料 篇4

——xx县xx乡发展党员工作经验材料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基层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近年来,湟源县波航乡始终把握党员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以“增强党的吸引力,扩大党的影响力”为切入点,突出在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妇女中发展党员,全面提升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使党员在发展经济中先富起来的同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从而提高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影响带动群众向党组织靠拢,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开展。

一、基本情况

xx乡辖xx个行政村,xx个自然村,xx个生产合作社,xx户,xx人,乡党委下辖xx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xx个,机关支部和企业党支部各x个,共有党员xx名,其中妇女党员xx名,少数民族党员xx名。在职党员xx名,农村党员xxx名。2012年,全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xx人,发展党员xx名,其中致富能手x人,占新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xx%;xx岁以下党员xx名,占新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xx%;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xx人,占新发展农村党员总数的xx%,农村党员队伍的促向年轻化、专业化转变,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明确责任,严格措施,确保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一是坚持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波航乡党委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着力在提高组织领导的认识程度和工作力度上下功夫,每年年初专门召开研究发展党员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定相关措施,使党员发展工作走上了规范轨道。乡党委将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各党支部年度党建工作计划,并将其纳入年底各党支部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先进党支部的评选挂钩,保证了发展党员工作得到认真有效的开展。二是坚持发展党员工作宏观调控。乡党委根据改革发展的实际,并按年度制定发展党员工作指导计划,严格对支部上报的发展对象进行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列入发展计划,并要求各支部严格按照指导性计划,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保证了计划的严肃性。

(二)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发展党员工作的严格性。为严把党员入口关,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波航乡一是建立群众推荐制度。要求村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广泛深入地征求群众意见,在确定为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党员转正三次支部大会之前都要组织村社干部、村民代表、全体党员进行推荐、测评。二是建立差额考核制度。为真正做到优中选优,我们在发展党员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要求村党组织在列为积极分子、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发展预备党员三个环节都要设立差额人选,使三个梯次的预备人选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共同接受党组织的审查和考验,通

过个人的思想言论、政治成熟程度和现实表现来实现优胜劣汰。三是严格发展党员票决制。村党组织在确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党员转正四个环节以票决代替举手表决。乡党委派干部参会,全程监督,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票决,保证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不因人情关而不能真实表达真实意愿,防止和克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确保发展党员公开、公平、公正。四是完善发展党员各环节公示制度。村党支部对当年本村发展党员情况,包括从群众推荐到确定为预备党员以及转为正式党员的每个环节、每个程序都要进行公示,公示内容上,主要包括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群众推荐情况、考核情况、培养情况和政审情况,公示时间为7个工作日,公示形式上,由乡党委按照统一格式制成公告,党支部张贴在村务公开栏上,并注明乡举报受理方式。五是实施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培训考察和政审等工作中不细致,不认真或违反发展党员工作程序造成“带病入党”的党支部及其负责人、培养人、入党介绍人和组织员等,追究培养教育、考察谈话、核实问题、讨论审批等环节的领导或工作责任,并视情节轻重做出相应的组织处理。通过“五项制度”的实施,几年来全乡无一名“带病”人员入党,确保了党员质量和党的纯洁性。

(三)拓宽渠道,增强引力,确保发展党员工作的宽泛性。源远才能流长,源澄才能流清。波航乡把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作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

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层次、多渠道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一是拓宽选人育人视野。我们始终把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源头”工程来抓,在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的分布和结构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乡辖企业中的青年致富能手向党组织靠拢,努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党组织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狠抓培养教育。针对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观、人生观可塑性大的特点,开展了青年人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及时向党组织靠拢。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在急、难、险、重的困难环境中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进行培养锻炼,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党的先进性,增强对党的宗旨、党员标准的认识,加快成熟,成为合格党员。

(四)实施“三培双带”工程,做群众的贴心人,扩大党的影响力。“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新形势下共产党员的中心任务。为此,我们通过实施“三培双带”工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贴心人,入党的引路人。一是把“三培双带”活动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通过加强培训,具体指导、项目支持等方面,使每个党员都能掌握一到两门致富技能,从而提高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今年要从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36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20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社后备干部36名。二是促进经济

耒阳市农村党员发展经验材料 篇5

加大投入

强化措施

努力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一、高度重视,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富民工程来抓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镇党委多次召开党员干部会议,认真学习上级关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有关指示精神,并组织部分村支部成员和党员致富带头户到试点单位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现代远程教育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优势,并且亲身体验了现代远程教育点播式、交互式、现场直播式的新型教育模式。同时,发挥试点村作用,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观摩、体验活动,让农民群众尝到科技服务的甜头,一传十,十传百,扩大远程教育的影响力。另外,采取宣传车、标语、广播、明白纸等形式针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方式方法,还组织了远程教育知识问答竞赛等活动,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让干部群众了解和接受现代远程教育,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通过以上措施,使广大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认识,为搞好现代远程教育扫清了思想障碍。

2、强化领导,健全机构。镇党委把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的一个有效载体来抓,高度重视,把远程教育纳入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分工书记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5名同志和2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确保这项工作稳妥有序地展开。

3、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由组织办公室牵头,组成专门小组,对各行政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场所设施、管理人员,以及广播电视传输接收状况和电讯通讯网络状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并登记备案,对各村站点基础设施、资金等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与各村协商,制定出站点建设计划,确定了接收点位置,并制定了《翟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要求,为全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集中人力物力,建设好接收站点

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各种硬件建设的关键是保障资金到位。为确保各村终端接收点建设顺利进行,镇党委在进行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方案,集中力量,下大气力,倒排工期,加快接收站点建设进度。

1、建设高标准接收点。镇党委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资3.2万元,以镇计生办三楼会议为依托,购置了数字卫星接收机、计算机、高档投影仪、音响及配套设备,建立起能容纳200人的多功能演播厅,发挥了镇接收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3、精心组织,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规范有关设备招标采购,确保设备质量。微机、接收天线等主要设备由泰安市统一提供,其它设备、器材的采购由新泰市统一组织提供。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在终端接收站点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对建设进程的全程监控,精心组织安装施工,抓好安全生产,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严格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确保了建一个验收合格一个,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三、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好远程教育的作用

为切实发挥好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的作用,镇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在抓好站点的管理与使用上狠下功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健全工作制度。为使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我们按照党委的统一要求,制定了接收站职责、教学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范、设备管理与利用制度等,并制作成版面,挂在操作室醒目位置,确保按章操作、规范运行。并健全了收看记录簿、座谈讨论记录簿、设备器材登记簿和党员花名册。将每次收看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讨论情况、信息反馈等详细进行登记,全面掌握远程教育站点利用情况,有效地提高了使用上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抓好人员培训。3月初,我们按照制定的培训计划,邀请市远程教育办公室的2名技术人员,对选拔出的各站点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岗位培训,使他们在微机操作、文件的管理与应用、设备的检修与维护等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打下了基础。

4、选好教材内容,提高教育效果。为切实增强收看的内容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在广泛考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中心工作,明确了党性教育、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等为重点学习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既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学习科技信息、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5、联系实际,发挥作用。紧紧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针对性选择农民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思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致富奔康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充分利用好现有设施,整合开发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不搞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各类资源整合好、利用好、效益发挥发,形成整体合力。

耒阳市农村党员发展经验材料 篇6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

——疏勒县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中共疏勒县委员会

2011年8月25日

疏勒县地处反分裂斗争前沿,是新疆喀什地区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稳定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辖3镇12乡,218个行政村、7个社区,党员14841名,其中农村党员11641名,维吾尔族占92%以上。近年来,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点多、面广、线长,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渠道单一,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县委坚持以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为着力点,积极探索“以县委党校为龙头,以乡镇党校为基地,以村支部为支点、以农村党员干部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培训工作机制,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推进疏勒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今年以来,县乡党校共培训党员干部572期49187人次,其中乡镇党校举办各类培训班496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43016人次,实现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

一、从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出发,创建三级联动培训机制

疏勒县党员干部总数的90%都在基层,在农村。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很难实现全员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事关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科技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推 1

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县委把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制定了全县2011—2015年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分解了责任措施。今年,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联合与27个基层党委签订了干部教育培训达标责任书,明确了党委书记抓干部教育的主体责任。按照“分类培训、分层施训”的需要,县委党校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各行政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培训,乡镇党校对农村党员、村干部、乡土实用人才等七支队伍进行培训,村支部抓好农民党员、“四老人员”、入党积极分子、群团组织人员的教育培训,着力构建“县委党校——乡镇党校——村级阵地(村直教点)”三级联动培训体系,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具体、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培训到户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二、以联动激发培训活力,提高党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

在全县推行培训阵地联建、师资力量联管,着力打造三级联

动培训平台,县委通过优化整合县乡党校培训资源,有效的实现了资金、师资、教学培训向乡村一线倾斜。

1、实施“三个一”工程,确保联动培训的鲜活性。三个一

工程即:一个联动平台,县委举全县之力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投入1500余万元加大县委党校规范化建设,投入680万元对乡镇党校、远程教育中心站点进行了维修扩建,配齐了电脑、投影机等教学设备。投入2920余万元,新建了60个村级阵地和8个高标准社区阵地,覆盖全体农村党员的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功能显著增强。一个培训计划,根据“分类培训、分层施训”的原则,按照新时期提高党员干部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的需要,明确培训重点和内容,坚持 “缺什么、补什么”,由县委党校制定统一的各乡镇培训计划,确保了农村党员干部在培训中

2“学得懂、用得着”。在乡村培训中,结合农村实用技术,开办农村党员自主选学的订单式教育培训,举办了各类技能专业培训班6期,为疏勒齐鲁工业园、新森水泥、九州通药业等输送务工人员246人。一支师资队伍,县委党校对县乡村三级师资队伍实行统一教育、管理、考核,统一安排课程,建立科学的奖罚机制,鼓励优秀专(兼)职教师跨校授课、送学下乡,同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从县直机关、学校选聘了220余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师资库,建立了380多个教学项目专题库、560多个教学典型案例库和5000余部电教片库,使更优更新的培训内容和师资能够流向基层,面对面的向农村党员干部进行教育。

2、开设四个“课堂”,提高联动培训的针对性。一是完善“领导课堂”。规范了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要求县四大班子领导和各乡镇主要领导都要承担培训授课任务。两年来,先后有36名县级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开展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冬闲时间,积极发挥县乡党校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主阵地优势,开展各级领导干部结合分管工作下乡进村答疑解惑讲大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各族干部群众欢迎。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二是推广“田间课堂”。树立“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培训理念,依托县乡村三级师资队伍的资源优势,把培训课堂拓展到田间地头,以实地观摩、现场培训、示范操作的培训方式,突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学用科技、服务群众的示范引领能力。三是建好“空中课堂”。以县远程教育中心为基点,以乡镇远程教育中心站点为支撑,以全覆盖的234个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为平台,充分发挥农村“党日”、“电教日”的学习培训功能,建好“网络资源共用、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课堂,使农村党员干部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新的实用技术知

3识,做到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同步培训、同步提高。四是拓展“流动课堂”。建立流动授课小组,结合“感恩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等主题教育,适时开展面对面宣讲和“送学上门”式培训,有效解决了党校定点定员培训的“瓶颈”和基层党员干部集训难、调训难的“工学矛盾”。今年以来,全县流动党校共开展宣讲活动86场次,受教育人员2.6万余人次。

3、完善考核机制,增强培训的积极主动性。为强化三级联

动培训效果,探索建立了干部理论考试、培训考核、学习情况登记等制度,并将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同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相结合,激发广大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内在动力。坚持把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凡是没有参加相应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坚持单位不推荐、组织不考察、常委会不研究。近年来,共有42名干部因培训考核不达标在全县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有16名拟提拔干部被安排进行补训。

三、以联动改变培训格局,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创新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途径。通过探索建立乡村三级联动培训,使各类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并向基层一线倾斜,切实解决了农村党员受教育培训难、覆盖面不广、培训方式陈旧的问题。联动培训方式有效提升了培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送学到田间地头搭建了桥梁,大大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鲜活性和针对性,实现了培训讲台与农村农民的无缝连接。

2、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实效,党员干部整体素质明显

提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着力帮助农村党员在思想观念上“换脑子”,在带领群众致富上“谋路子”,在构建和谐农村建设上“出

4点子”,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立场和党员宗旨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对党的各项富民惠民政策有了深入了解,综合素质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打击“三股势力”反分裂斗争中的前沿哨兵,还是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劳务输出、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观念和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带头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骨干力量。

3、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通过三级联动培训,先后有329名致富能手光荣入党,289名党员和致富能手成为村“两委”后备干部,有3名村党支部书记因工作业绩突出,选拔进了公务员队伍,农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成为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濮阳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篇7

(一) 农村劳务经济规模日益壮大

濮阳市是农业大市, 农村人口多, 农民工规模大, 截止2011年末乡村人口305.6万人, 农村劳动力188.5万人。每年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就业。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2011年我市外出就业农民工规模达到62.8万人, 外出务工收入达到104.7亿元, 外出劳动力平均外出时间达到7.8个月, 年平均收入达到16673元。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 男性青壮年是农村劳务经济的主体

农村青壮年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都较好, 并且思想开放, 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强, 且受传统观念的约束, 女性一般在结婚成家后就留守家中, 负担起照顾老人孩子和田间耕作的责任。濮阳市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以男性青壮年为主, 男女比例为3.37:1, 外出就业的男性劳动力也占到了全部男性劳动力的50%。从年龄层面看, 外出就业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 农村住调查资料显示, 年龄在20-50岁之间的外出就业劳动力占全部外出就业劳动力的80%, 年龄在16-20岁的占12%,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8%。男性青壮年是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外出就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 濮阳市外出就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分别为:小学及以下12%, 初中68%, 高中及中专16%, 大专及以上4%。

(三) 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季节性

目前, 濮阳市劳务输出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公共职业介绍。主要通过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及乡镇劳动保障站组织输出, 占劳务输出总数的4%;二是技校职校输出。全市技校采取招生培训与输入地用工单位定点挂钩的方式, 每年输出就业人数占输出总数的4%;三是用人单位招聘和自主择业输出。主要对象为农村文化素质较高, 有技能技术的人员, 这批人员占劳务输出总数的18%;四是亲友介绍外出。通过“血缘、人缘、地缘”关系输出, 占输出总数的74%。这种主要靠家庭成员带动、亲朋好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示范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等方式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劳务经济带有明显的自发性特点。

同时, 农村外出劳动者绝大多数仍然保留或者种植责任田, 他们的流动没有隔断与土地的联系。每年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 2011年, 我市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平均外出就业时间为7.8个月。可见农村劳务经济具有典型的农业季节性特点, 是一种“候鸟型”经济。

(四) 农村外出就业者的就业特征

濮阳市农民工外出就业地区仍以东部为主, 占52%, 中部占40%, 西部地区占4%, 另外还有1%的农民工出国就业。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在城市选择上则以大中城市为主, 在直辖市务工的占20%, 省会城市务工的占12%, 地区级城市占48%。农民工外出就业选择的行业以建筑业为主, 占40%;其次是制造业, 占20%。外出就业以打工为主, 占92%。

(五) 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两大区域之外, 具有“双重边缘人”特征

由于其较强烈的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社会的意愿, 使他们既不愿回到农村, 又难以融入城市, 成为“漂泊的一代”。这样的生存状态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正当权利诉求无法妥当实现、民主参与渠道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能合理表达。在薪酬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拿上一代不得不拿的低工资, 而希望获得与自己能力、努力相匹配, 能维持体面生活的薪酬, 这是他们在消费观念转变、生活成本上升之后的自然反应。据调查发现,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以工资1500-2000元为理想目标, 而遇有节假日, 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发放, 如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水平, 就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跳槽。

二、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农村劳务经济发展, 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 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必要的剖析。

(一) 劳动力职业技能素养低, 外出务工受到从业要求的限制

我市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由于知识积累不足, 加上职业技能培训不够, 仅有12%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受过专业培训, 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受到较大限制。而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对务工农民素质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务工者岗位技能要求,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 外出务工的难度不断加大。低素质、低就业、低报酬已经凸现, 目前, 农民工外出务工面临学历、技术、素质要求的挑战。调查结果显示, 我市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有40%从事建筑业。

(二) 劳务输出无序流动普遍, 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我市农村外出劳动者, 有74%是靠亲戚朋友介绍就业, 这种高比例无组织的自发外出加大了有关部门对务工人员管理和服务难度, 使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一旦发生劳资纠纷无法保障打工者合法权益, 同时, 盲目外出人员往往就业困难, 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调查资料显示, 仅有25%的外出劳动者和雇主签有劳动合同。缺乏劳动保护、工作环境恶劣、签订不平等合同是少数用工单位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另一种表现。调查资料显示, 仅有25%的农民工与雇主签订了劳动合同。在社会保障方面, 96%的农民工都参与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但是由于新农合目前的发展现状, 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是享受不到新农合的。没有任何农民工在务工地点参加医疗保险, 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仅有12%, 仅有4%的农民工参加了新农村养老保险。

(三) 留守儿童是农村外出务工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这些年来, 虽然各级政府在进一步做好和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制定了优惠政策, 吸引了不少务工者, 但由于城乡教育制度的不同, 使得许多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经商或在家照顾子女之间犹豫徘徊。农民工外出务工后, 其子女教育问题日渐成为影响农民工外出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加上监护人没有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相关知识, “留守学生”出现生活失助、学习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倾向, 不少人性格抑郁、孤僻。有的甚至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气, 成为问题少年, 逃学、辍学人数不断增多, 给学校教育和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 这是农村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四)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灵活, 制约了劳务经济的发展

目前,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 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已不再把土地当作命根子, 而是成了负担, 外出务工的农民心挂两头, 既想外出多挣点钱, 又不能荒废承包的土地, 这种状况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工农忙季节在家忙, 农闲时间在外干, 成了“季节型”、“侯鸟型”务工群体, 造成了人为的人力、财力上的浪费, 加大了劳务输出的成本。

三、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濮阳市有着巨大潜力, 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加大发展力度, 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今后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 突出扩大有组织输出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两个重点, 加快实现从农民到工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劳务品牌建设、劳务基地建设, 推进劳务输出组织有序化、信息网络化、培训市场化、输出规模化、服务一体化, 全力推动农村劳务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 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以培训促就业

劳动力素质不高, 不能适应输入地就业的需要, 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项重要原因, 当务之急是要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劳务输出培训, 把培训做实, 通过扎扎实实的培训, 是外出务工人员有一技之长, 能够“走得出、稳得住”。在培训力量上, 要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种办学机构, 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等各类培训机构,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完成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农村科技创业星火计划、雨露计划的培训任务。在培训方式上重点推行订单式培训、引导式培训、项目定向培训和企校连办培训四种培训模式, 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 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二) 加强服务平台建设, 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一是建立完善工作运行平台。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网络建设, 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 巩固扩大市外劳务基地, 努力形成政府牵线、中介搭桥、能人带领的劳务输出新格局。二是建立信息发布平台。整合政府网站、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报纸等资源, 建立县、乡、村互联互通的劳务信息体系, 及时发布用工信息, 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输出、自主创业。三是建立维权保障平台。坚持一手抓输出, 一手抓维权, 认真组织开展以《劳动法》、《合同法》及权益维护知识为主的维权教育, 不断增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开通维护农民工权益举报投诉热线, 定期组织整顿人才市场秩序、整治非法用工、追讨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执法检查, 及时查处群众举报案件, 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三) 深入推进体制创新, 积极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按照“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原则, 积极探索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体制, 千方百计增加非农就业岗位, 从而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一是结合发展民营经济, 通过吸引和鼓励外出成功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业, 大力发展“回流”经济, 走出一条“外出打工—积累资本—自我发展—回乡创业—增加就业”的发展路子, ;二是结合推进城镇化步伐, 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鼓励劳务人员进城落户。三是结合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吸引外出劳务人员回乡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促进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有效转移。

(四) 做大做强劳务品牌, 提升劳务输出层次和水平

耒阳市农村党员发展经验材料 篇8

我村远程教育接收教学点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将远程教育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有力的推动了和谐新村建设步伐。

一、按照“五好”要求,规范站点建设

我们多方筹措资金8万余元,对党员活动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先后扩建了党员活动室,购置了办公桌椅,添置了投影仪、电视柜,配合电信部门技术人员,对网络信号线、电源线进行重新布局,支部研究制订了远程教育工作三年规划和、季度及每月学习收看计划,修订完善了设备使用管理、学习收看等规章制度,确定了一名责任心强、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党员担任专职管理员,活动室达到了“八有”、“五防”、“五好”的建设标准。

二、改进学习方式,抓好播放收看

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求“实”。我们把远程教育内容划为党建理论、种植养殖、劳务输出、政策法规、文化娱乐等五大块,做到学习有计划,教学有提纲,课前有考勤,课中有辅导,课后有实践,使教学内容服务于不同产业、不同人群的需求。

二是在学习时间上求“活”。支部除每周三定期组织集中学习收看外,结合农村生产生活习惯,根据全村阶段中心工作和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学习收看内容,不定期向党员群众开放。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四个一”工作法,即:每月组织一次科技讲座、每月安排一次课后实践、每月提供一次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每月组织收看一次娱乐节目。

三是在学习形式上求“新”。主要是将以前“灌输式”向“菜单式”延伸;将“远程网教育”向“互联网教育”延伸;将收看节目向专家辅导延伸;将课堂教学向基地实践延伸,增强了教学的开放性。

四是在学习对象上求“异”。对老龄党员群众,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和文化娱乐方面的学习;对年轻党员群众,重点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实用技术等方面学习;对村“两委”班子成员,主要提高开展基层工作和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学习教育;对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等知识,组织产业大户“重点学”;对有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的党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学”;对有特殊需求的党员,安排他们“随时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远教的吸引力。

三、围绕新村建设,抓好学用活动

一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根据我村生产分散,信息不灵,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产业大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对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培训,对党员群众进行政治理论、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培训活动,努力培养“懂耕作、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使群众在家能增收,在外有创收,拓宽了增收的渠道。

二是培育富村产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教育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拓展致富门路。目前,全村良种核桃建园累计560亩,优质柿子建园累计300亩,大红樱桃建园102亩,种植药材398亩,预计年收入90余万元。蛋鸡存栏5万只,发展千只以上养鸡大户45户,其中万只养鸡大户1户,年饲养量6万只,年收入120余万元,千头养猪大户3户。

三是抓好政治理论培训,促进乡风文明。针对农村大部分年轻有文化人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些文化偏底的老人和儿童,导致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等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加大对农村政治理论、法律法规、风俗文化、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四是进行文明新风教育,促进村容整洁。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为236户接通了自来水,改造硬化村组道路4.5公里,修建便民桥2座;建成标准化党员活动室、村级文化室、农民图书室和规范卫生室,修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和文化长廊。实施庭院、门户改造222户,修建垃圾池9座,建沼气130口。投资20余万元村标志性建筑望云亭和溪园垂钓休闲园即将完工。栽植花果型庭院经济树木4500株,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村环卫队,形成了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彻底治理了“三乱”、“三堆”,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面对着农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发出了内心的感叹:“现在走路不湿鞋、饮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庄靓起来”。

五是加强“两委会”自身建设,促进农村管理民主。把远程教育看作是“两委会”成员的培训提高基地,坚持先学一步,逢会必学,加大对村班子成员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党性教育、业务知识等培训,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素质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目前,我村“两委会”成为全镇民主议事、集体决策、勤政务实、群众满意、共谋发展先进典型。

农村能源建设经验材料 篇9

云南省**县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推广“曲流布料”先进沼气技术以来,目前全县13个乡(镇)169个村已有34000口沼气池,占全县总农户的42,实现了村村有沼气。由于该县沼气建设面广、质量技术高、总量居全省县级之首,**能源站被省领导称为云南农村能源第一站,连续几年被省林业厅表彰为沼气建

设先进单位,并赢得了2001年、2006年全省农村能源工作会两次到**召开的殊荣。

适宜的资源条件是农村沼气建设的基础。**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有“思茅的粮仓”之称。农村家家户户发展种、养殖业,丰富的桔秆、畜禽粪便为建沼气池提供了天然的原材料。较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桔秆、粪便转化为沼气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湿度。一家一户庭院式的畜禽养殖,为沼气池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按每户建立一口沼气池算,全县可建沼气池8万多口。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复苏,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农户建沼气池提供了资金保障。据2005年统计,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已达1500元左右。

真抓实干是沼气建设的关键。历届县委、县政府均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把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紧抓实。集中表现在“两个重视”、“三个争取”、“六个结合”上。“两个重视”。一是重视能源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工作上协调配合。二是重视县农村能源工作队伍的建设,通过不断调整充实、培训,县能源站由1984年成立之初只有两三个人的状况,发展到今天拥有20名在职在编的农村能源工作队伍。在全县农村中组建了一支取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上岗证的104人组成的农村沼气池建设能手。“三个争取”。即争取领导、争取群众、争取资金。县能源站靠扎实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成效,取得了领导的肯定与支持,赢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争取到了国家、省级、市级项目资金。据统计,**县“十五”期间共争取到国债项目沼气池5520口,扶持资金600万元,争取到省、市项目沼气池20950口,扶持资金1043万元。“四个统一”。即按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检查验收。2005年,国家财政部工作组在事先不通知县里的情况下,亲临农户家中随机抽取验收考评,**县沼气池建设达标率居全省前列。“六个结合”。即农村沼气池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单位挂钩扶贫相结合、与产业建设项目相结合、与工程移民项目相结合、与易地扶贫项目相结合、与外援项目相结合,以上六个结合共建沼气池7000多口。

巨大的效益是农村沼气建设的根本诱因。

1、直接的经济效益。全县3400口已建成使用的沼气池,使用沼气灶做饭烧水,每年可节约18.32万立方米烧柴,把节约出来的木材变成商品材或纤维原材料,价值7200万元;沼气池废料出池后,仍可作为还田还地的优质有机肥,按一口沼气池一年的废料能替代300公斤化肥计算,全县因沼气池使用一年就能减少化肥用量1万吨左右,价值1200万元。每口沼气池每年为每户农户带来2500元左右的经济收益。

2、广泛的社会效益。一是可以节省农村劳动力,据统计,全县因沼气的使用可以减少农户砍柴工183万个。二是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即建一口沼气池,同时改厕、改圈、改厨)建设,改变了农村过去那种畜粪遍地流、蚊虫苍蝇满天飞、猪鸡随意放的脏、乱、差的面貌,村容村貌整洁了,人们的卫生习惯变好了,精神生活提高了,条件稍好一点的农户家中还配套建设了太阳能淋浴室,劳动一天的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洗上热水澡。三是伴随着农村沼气建设规模的扩大,必然带动运输业、建材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为当地解决部分劳动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县每年因沼气建设为全县农民技术工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为300辆农用车解决运输难等问题。四是农村沼气的建设协调缓解了一些农村矛盾。诸如农民烧柴与依法护林的矛盾,农户间畜禽相害的矛盾等。

3、长远的生态效益。森林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之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保护森林,也就保障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县长年气候四季如春、山青水绿、原始生态林密布,是世界黑冠长臂猿及几百种国家珍稀动物的栖息地,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仍高达66.8,居全省、全市之前列,不能不说这与全县大力兴建农村沼气池,每年少砍烧柴用树木有关。

综上所述,**农村能源建设紧紧围绕发展大局,充分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大兴沼气建设,让农民真正得实惠的举措,可谓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范。

村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篇10

大全村位于牌坊乡南端,幅员面积9.6㎞2,耕地面积3116亩,辖11个村民小组、1065户3870人,是省、市、县(市)三级农业部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市)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实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预计今年该村人均纯收入5450元,比上年增长13.2%。

一、新农村建设主要措施

(一)抓规划,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在农村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乡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并深入研究,协同村、组干部科学制定了《大全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规划》,确立了2011年以加强示范村村容村貌整治、实施户办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112户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指导性,克服了盲目性。

(二)抓宣传,在谋求群众支持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牵涉到千家万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至关重要。该村采取墙报、印发宣传单、标语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政府“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群众自筹800余万元,掀起了群众自愿出资参与建设的热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抓督查,在强化干部责任上下功夫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进度,乡党委、政府确定了示范村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的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三天听取一次汇报,每周对村建设情况现场督查一次,形成了乡党政班子——驻村干部——村干部上下联动、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工作机制。由于措施得力,该村11条组组通水泥路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全部竣工。

(四)抓质量,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是民心工程,为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群众满意,乡党委政府还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质量监理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聘请大竹县兴宇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人员、抽调财政所负责人等相关单位人员任成员,同时组织村委会群众代表组成监理小组,从而自上而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建设、监理网络,杜绝了干部在建设过程中徇私舞弊,杜绝了“包工头”、“游击队”,让具备建筑资质的企业承担建设任务,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五)抓长远,在建设标准上下功夫

为进一步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该村加强了新修的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路肩的培护,由村委会提供土源,住户负责门前的硬化、绿化。同时,着眼于长远,坚持示范村高标准起步,该村建成了“新农村农民休闲广场”,起到较大示范引领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效果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该村按照“五用”方法,结合实际,调整结构,发挥优势,积极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预计2011年农业增加值增长7%,基本形成以蚕桑和莲藕两大特色产业的“一村一品“,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1、蚕桑产业快速发展。该村现在有蚕农825户,2011年通过农民自筹、资金整合投入83万元,通过“扩、改、建、培、扶、发”六大措施,推进蚕桑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扩”大桑园面积:2011年春新增集中连片优质桑园810亩,目前全村桑树面积达到XX亩,户平达1.61亩;“改”良低产桑园:购进优质桑苗穗条改良低产桑园300亩,目前全村桑树优质率达98%;“建”设专用蚕房:为减少蚕病发生,号召实行人蚕分离,积极推广使用专用蚕房。2011年已建成专用蚕房 2500m2 ;“培”训专业人才:加强了技术培训力度。2011年已开办蚕桑技术培训6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丝业公司技术人员,采用在桑园、蚕房现场指导、讲解及发放养蚕技术书籍等方式培训蚕农,受训群众达1500余人次。基本实现了户均1名以上蚕桑技术人才,建成了蚕桑“一村一品”。“扶”持蚕桑协会: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蚕桑协会队伍的壮大,更多蚕农加入了协会。协会加大了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为助农增收做好了基础工作;“发”发展专业合作社,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新发展了“富民蚕桑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农户面达80%,大力推动了该村的蚕桑产业发展。预计,2011年蚕桑产业共增收172.6万元,人均增收446元。

2、莲藕产业喜获丰收。今年在大全村新发展莲藕产业,连片种植开封白莲、南京大白莲100亩,成为大全村的田园风景,打造成生态农家休闲旅游兼种植业品牌的新产业。2011年,每亩单产 2500公斤,总产量达到25万公斤,总产值达51万元,种植莲藕给该村莲藕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尝到了改变种植模式的甜头。今年新成立的“大全莲藕”协会队伍也逐渐发展。全村正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二)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来,该村通过自筹和部门扶持等各种形式,筹集1000余万元建设资金,巩固和加强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一是水泥硬化通村、通组公路3条12㎞,硬化泥结碎石组道4条 7公里,新建入户碎石路5㎞、入户便民路5㎞,达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民生产路,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村域公路网,全村公路总里程达 29.6公里,且全部硬化;二是建成1处农村客运招呼站。被大竹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村公路示范村。

2、农田水利建设。维修整治病险山坪塘10口,新建、维修灌渠 6公里,新建机电提灌站1个、微水池45口;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整理土地650亩,坡改梯60亩。目前全村农业基础设施运转良好,已初具现代农业雏形,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旱涝保收的能力。

3、庭院建设。新建沼气池120口,沼气用户率达到72%,建垃圾池11个,以此带动改厨260户、改厕280户、改圈120户、改房100户、改水300户,实现了人畜分离,新村居民点建设规范、美观;硬化院坝150块 2500m2,建花台230个,美化、亮化房屋530户1400间 4XXm2;自来水覆盖面增加,新增用户70户;打机井300眼,农村安全饮水率达100%。同时,充分利用家庭院落空间,房前屋后各种资源,坚持种养结合、果蔬结合,大力发展莲藕、果树、渔业养殖、生猪养殖。80%的农户实现“六改”,人畜分离、无“六乱”现象,牲畜圈养率100%,85%的农户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每户一个经济园、一口卫生井、一口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块水泥院坝、一条进出农户的硬化路),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目标。

4、道路绿化。在通村、通组公路两旁种植树木、花卉2500余株,建成了公路绿化带,美化了居住环境,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村民安居乐业

1、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两基”和“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

2、农村卫生事业及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巩固和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成果和基本保证制度,“新农合”参合率、“农村低保”率、“五保户”供养率均到100%,保障了群众“看病难”和基本生活;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扎实做好计生服务工作,符合政策生育率100%。

3、农村公共服务。广播电视:增加光纤覆盖面,新增光纤用户95户,目前全村光纤电视用户22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用户845户,实现了广电通畅率100%;通讯:全村9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或移动手机,实现了信息畅通;因特网:因特网入户率达到5%;农民休闲活动广场:为解决群众休闲、娱乐需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2011年在大全村新建了一个XX㎡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

4、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在大全村阵地活动场所建成1处农民技术培训室,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建成农民书屋1个,添置了农村适用技术书籍1000册,配备了、电视、电脑及卫生接收设备,组织村民接受远程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5、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实实现新农村新风貌,大全村开展了扎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重点清除了房前屋后杂草,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在各农户院中推选了一位讲卫生、爱整洁的农民为院长,负责指导、督促本院的环境卫生工作。环境卫生工作实行每周评比制度,卫生评比结果均公布上墙。

6、新型农民培育。依托县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培训等项目,由县农广校、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局等部门代培300人次,参加了电脑、电子、家政、烹饪、机械等技术培训。乡、村自主办班培训9期,推广蚕桑、莲藕、李子、柑桔、鱼、生猪等农村实用新技术6种,在全村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户有1-2名技术型人才。全年新型农民培训达到XX人次,占全村总人数的55%,其中农民工培训达72%。

7、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农资服务连锁店1个,农村百货超市2个,新发展个体经营户50户、运输专业户30户,全村服务体系健全,经济繁荣。

(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1、党的建设得到纵深推进。“三村建设”载体落到了实处,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班子战斗力,提高办公事效率,提升班子综合形象。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民主生活会。村务工作班子成员互相通气,集体决策。本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分别向乡党委政府述职。

上一篇: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平台下一篇:节约国旗下讲话演讲稿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