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史作文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读书史作文(精选12篇)

我的读书史作文 篇1

小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读书,总是喜欢看看电视、打打游戏、出去玩玩或干点其它什么的。

小学二年级时,最令我头痛的就是写话了。因为不喜欢阅读,写话时总是东拼西凑,内容枯燥无味。 此事让爸爸妈妈伤透了脑筋,他们只好一有空,就陪着我引导我读书。 于是我慢慢地从一些漫画、 童话 故事书中找到了一些乐趣,读过了以后感觉到挺好玩的。渐渐地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精心指导下,我读书的兴趣更浓厚了。而且,我也不再满足于 读 那些童话和漫画之类的书了。读《十万个为什么》,使我的许多问题有了答案;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使我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惊人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到现在我已经读过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很多的中外名著。就这样我从被逼无奈的读书,到现在我自己主动地找读书了。读书不仅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而且增长了我的见识。

我酷爱读书了, 同学们都说我 是一个十足的:“小书虫”!每天读书成为我的“必修课”,现在一天至少读一小时的课外书,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书”真让我受益非浅。俗话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原来我是什么书都读,现在我是有选择性的读书,不是什么书都读的,我会选择一些对我成长进步有作用的书读了,每读一本书,都会写一些读后感和摘抄一些好词好句,日积月累,那些好词好句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它们都住在我的脑海里,待到我需要它们的时候都会争先恐后的跑出来,来到我的笔下,也就“笔下生辉”了,在写作方面我还得过几次小奖呢,本来让我头疼的.作文,现在是让我越来越喜欢了。

我的读书史作文 篇2

小人书店店面不大, 主要顾客是孩子们, 功能有点儿像如今的网吧。进了店, 墙上挂满编号的封面, 琳琅满目, 令人怦然心动。而一本本“裸书”再用牛皮纸糊成封皮, 上面是手写的书名与编号。柜台明码标价:每本每日借阅两分钱, 押金另计;在店内阅读仅一分钱, 不收押金。

困难时期, 小学只上半天课。下午分小组在家做完功课放了羊, 各奔东西, 小人书店即去处之一。三五结伴, 各借几本, 资源共享。虽说店里有不准交换的明文规定, 但老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贴墙是高低错落的双层长凳, 深棕色油漆磨损, 隐隐露出木纹。中间散放着小板凳。我们刷刷翻动书页, 时而惊叹时而低声议论, 交换读书心得。老式挂钟嘀嗒走动, 叮当报时, 提醒消逝的时光。天色暗下来, 要关门了, 在老板催促下, 我们向结尾冲刺, 不得要领。走出小人书店, 仿佛从另一世界返回人间, 不知哪个更真实。摸摸, 兜里还剩五分钱, 一激动, 冲向小吃店, 买个糖耳朵犒劳自己。

除了流行的《水浒》《三国演义》《杨家将》等连环画, 我更喜欢地下斗争或反特的故事, 比如《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五十一号兵站》, 不少是根据电影改编的。

小人书弥补了认字不全造成的阅读障碍, 更重要的是娱乐性。所谓娱乐, 说到底, 就是满足中等智商以下读者的阅读期待, 如我们这帮男孩。是非曲直黑白因果, 一目了然:英雄就义有青松环绕, 坏人总处在阴影中;叛徒从一开始就留下破绽, 最后准没好下场。

在小吃店旁阅读, 多少有点儿英雄主义色彩, 等于抗拒各种威胁利诱, 决不做叛徒。

从小人书到字书是我人生一大转折, 好像从猿到人的进化。

我父亲是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所谓业余爱好, 就是杂而无当, 逮啥买啥, 从不挑挑拣拣。我家有个棕红色木书架, 不大不小, 可放两三百册书, 位于外屋北墙正中 (按过去是供牌位的地方, “文革”中挂着毛泽东像) 左侧, 可见文化在我家的重要地位。

我的字书阅读首先从电影杂志开始, 特别是电影剧本 (包括供导演用的工作脚本) , 大概是由于文字简单, 以对话为主, 情节紧凑, 画面感强, 那是从小人书到字书的过渡阶段。虽说跟着一大堆专业术语———定格、闪回、淡出、长镜头、画外音、推拉摇移等, 但一点儿都不碍事, 就像不识五线谱照样会唱歌一样。

读剧本等于免费看电影, 甚至比那更强———文字换转成画面, 想象空间大多了。我后来写诗多少与此有关。依我看, 爱森斯坦关于蒙太奇的探讨, 与其说是电影理论, 不如说是诗歌理论。

再上一层楼, 我开始迷上革命小说。其中最激动人心的还是那些性描写。我得承认, 我的性启蒙老师首推冯德英。他的长篇小说《苦菜花》和《迎春花》是最早的性启蒙读物, 那些带有暴力、变态甚至乱伦的色情部分, 看得我心惊肉跳, 欲罢不能;由于阶级立场问题, 还伴随着强烈的负罪感。我相信, 我们这代人的性启蒙都多少与此有关———暴力与性, 是以革命的名义潜入我们意识深处的。

读字书, 为大人赞许。小小年纪, 哪儿经得住夸?记得小学三四年级, 母亲把我带到她所在的人民银行总行的图书馆。我从书架上挑了一本最厚的苏联小说, 七百多页, 坐在阅览室装模作样读起来。图书管理员大惊小怪, 引来借阅者围观, 好像我是外星人。在这个意义上, 我真是外星人, 读的是天书———硬着头皮在生字间跳来跳去, 根本无法把情节串起来。

《故乡》的读书史 篇3

首先,作者将对中国文学与对中国教育的研究结合起来,以《故乡》如何及怎样成为教科书为核心,运用解释学的理论,叙述了中国近代文学的产生、流通、消费、再生产的过程,探讨了文学与想象的共同体之关系。在“知识阶层的《故乡》——中华民国时期Ⅰ”、“教科书中的《故乡》——中华民国时期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时期的《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时代”等标题下,作者分四部分具体叙述、论证了《故乡》在上述不同时期被不同读者群阅读、理解的历史。虽然学界并不乏对鲁迅《故乡》的研究,但此书的研究视角与设计确实属少见。以《故乡》的读书史为线索,探讨文学与想象的共同体之关系,尤其是这种探讨旨在理解文学与新的国家、国民意识形成之关系,可谓独一无二。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洞察力,更为重要的是为文学与教育研究者进行独创性的研究开启了思路。

其次,该书考察、论证所涉及的资料极为丰富。从各章节资料的运用、注释,到书末有关《故乡》文献的一览,读者均不难发现此书所具有的资料性价值。它几乎涉及了《故乡》产生、流通、消费、再生产过程方方面面的资料,确实称得上是有关《故乡》作为教科书的全书。读者不仅可以读到《故乡》作为教材是怎样被教授的,在教师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被解释的,学者们对《故乡》教学的研究论文,以及书后思考题的设计、注释、考试题目、答案,甚至可以从作者对教科书中《故乡》一文插图变迁的考察中了解《故乡》的读书史。该书集研究性与资料性于一体,在开启新的研究领域的同时为未来可能的研究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日有些浮躁的学界,该书以如此丰富、翔实的资料叙述、分析鲁迅《故乡》的读书史,确实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

再次,该书提出的很多思考、结论,亦引人注目。例如,作者在谈到阅读鲁迅《故乡》的北大时,对二十年代北大培养的人才与日本东大培养的人才在各自国民国家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北大人成为文学革命、文化革命、改造当时社会的先锋;东大人是维护与建设当时日本社会的精英。这种描述倒是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比较研究的课题;在谈到共同体时,作者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共同体与民国时期北京城的四合院共同体及共和国时期单位共同体之演变,使读者思考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与文学、文化的流通及消费之关系;在考察《故乡》的读书史时,作者试图探讨《故乡》对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成长、成熟、变迁所起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鲁迅在塑造国民性中的特殊地位,作品《故乡》有助于共产党唤醒民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

当然,该书亦有很多值得商榷的论述。但这是作者对鲁迅《故乡》读书史的一种阅读。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作对错的判断,要去理解与分析。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他希望该书能够有助于中日间对各自国民性的了解,并为消除两国间的摩擦、形成两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型国家关系的想象共同体作出贡献。

我的家作文:我的家史 篇4

他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到20岁就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了,被迫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可是他这人

胆子小,从来不敢杀生,因为老实听话,最后也只能当个小排长。据爸爸所说,高祖上战场的时候,因为害怕

打死人,经常是朝天放枪的,他上战场也就是浪费子弹。

他虽然没杀过人,可是子弹是不长眼,他还经常受伤。有一次,听说还伤到睾丸,幸好在那之前已经

他已经有了孩子,后来被送到了南京治疗。

在亲戚朋友的印象中,高祖是个很和蔼的人。解放后,高祖经常被批斗,年纪大了还经常被拉出去当街示众。再后来,每次运动一来,他知道自己又该批斗了,每次都很自觉的,熟门熟路的,把牌子挂在胸前,手上敲着锣鼓,

就自己上街了,正因为他胆子小,没杀过人,所以每次运动也只是被思想教育,并没有被枪决,后来也就在宁波老家

度过他的余生了。

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爷爷的爸爸,他和太婆干的都是体力活,他们要养五个孩子,为了讨生活,所以

他们搬到了大上海了。但是,因为他们是外地人,干同样的事情,工资却要比当地的上海人微薄一些。这样

才有人愿意请他们做事。为了养孩子,他们省吃俭用,还是很困难。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爷爷的哥哥送给别人领养了,(后来至今都没能联系上了)。可能是因为劳累过度,太公太婆先后得了肺结核,很早去世了。

爷爷是兄弟姐妹居中的,二爷爷年纪最大,他出去当工人挣钱,供爷爷和兄弟姐妹几个读书,爷爷最争气了,

爷爷考上了华东师大,被分配到了四川,娶了一个四川的奶奶,这才有了爸爸。听说沿海城市好,爷爷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待在四川了不甘心,等爸爸大学毕业的时候,爷爷就托关系把爸爸送到温州工作。

我的篮球史作文 篇5

年龄: 四周岁

一天,爸爸、妈妈出去了,家里就剩我和爷爷了,我就抱着妈妈刚给我买的“大馒头”(篮球)跑到篮球场上“大显身手”。我一会拍球,一会儿想大哥哥们一样投篮,虽然没投进过,但精神可嘉。

年龄:一个吉祥的.数字:8(发)

爸爸见我对篮球的兴趣有增无减,是块打篮球的料,便给我报了个篮球班。一听到这个消息,早就想学篮球的我激动不已,因为班里很多同学都比我打地好,我一心想超过他们,于是,才央求爸爸给我报篮球班。我的“篮球生涯”就此拉开帷幕。

年龄:9岁

刚练了一个暑假的我,虽然会了点基本功,但仍不熟练。在比赛中用不上老师教的动作,胯下运球也运不好,因为它实在太难了,它需要你在运球的同时观察防守者移动方向,并作出判断,再运球。我练了几个回合也没练成,觉得自己练不好,就灰心丧气了,这时教练对我说:“万事功到自然成,一个著名的篮球运动员,每个动作都要练成千上万次,而你才练几次就气馁了。”我听了教练的话后受益匪浅。开始了又一个夏天的刻苦训练。

年龄:十全十美——(10)

如今,基本功练得如火纯青的我投篮姿势也正确了,胯下运球更能一下运十个来回以上都不坏。我还带领班级所向披靡,在年级里“称霸”。怎么样,我是当之无愧的前三甲吧!大家肯定以为我这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我的瓜好,我当然要夸。

尾声

我的英语史作文600字 篇6

在人生的旅途中,变化莫测,总免不了那大大小小的烦恼。回想自己的过去有过烦恼,有过痛苦,也有过悲伤。但这些都是一时的烦恼,时间久了,自然就会烟消云散。可以有个不大不小的烦恼,一直伴随我到现在。那就是学不会英语。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从乡小学毕业到县中学读书。最大的烦恼就是不管我怎么努力,不管我怎么学,老是学不会英语。这就得从小学说起,我毕业的小学在一个偏僻的地方,那里条件很差,没有老师给我们教英语。我依稀记得,仅仅有一次,那是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一个年轻的老师给我们上过一次英语课。她不像别的科目的老师那样死板,枯燥无味。而是用唱歌的形式教我们唱英语字母。我们很快乐的上完了一节课。后来就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位老师。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她被调到县小学教书去了。在课堂上,语文老师特别强调:“像她这样的老师,待在这里太委屈了,所以被调走了。以后没有老师教你们英语,你们要自学。”

自学,老师的语句在我心里等于打了一个问号。英语实在是太难学了,更何况现在还要自学。从此,我再也没有去学英语。就这样,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

当我跨进初中大门时,这里小学截然相反。英语要考试,而且有100分,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呢。上初中以后的第一次月考成绩单出来了。我其他科目考的还不错。就是英语这门科目拉风太大了。后来英语老师知道我小学时没接触过英语,就专门找我,并且给我辅导英语,我总是把英语字母和汉语拼音搞错。

外法史读书笔记 篇7

传统的专业性较强的外法史书籍,通常清晰明确地将法律史按国家地区区分好,按时间顺序,从古代的楔形文字法、印度法,直到近代的德国法、日本法一路排下去。在各篇章内部,也按渊源、内容、特点、影响等从各方面分析此种法律。而读者就顺着这种理性思维,提纲挈领地审视外国法制史。

然而,本书自有其独特之处。书名中有印记一词,自然,作者也是要带领我们边走边看,边欣赏边思考,法律的印记从古埃及一直到美利坚,而我们的足迹,也从古代到当今,只要法律曾经繁盛的地方,便有我们驻足的身影。读这本书,深感此种“移步换景”,从地中海沿岸到古罗马废墟,从英格兰原野到风云变幻的欧洲,沐浴新大陆的阳光,回味环球法旅中的点点滴滴,陪伴法律一同初生,沉埋,重生,蒙尘,成长,繁盛。。这种感觉是难以言喻的,作为读者,不是对着图书馆里厚重的书查阅浏览千年的历史,而是像时空旅行者那样,亲身参与法律千年的沉浮。

我很钦羡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所怀有那种激情,虽是写法律,又是写历史,却写出了一种昂扬与青春的气息,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著名的作家——房龙,以及他的那本《宽容》,同样如此,兼具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认知,能将读者带入法制史的风云变幻之中。写到这儿,不得不说些题外话。我们读与法律有关的书,有时是因为它的作者很有名,因为名气而形成一种先定的认知,然后读下去,边读边啧啧感叹写得不错。当然,不乏有些作者真的写得不错。然而很多时候,有些作者是为了写书而写书,为了研究法律而研究法律,久而久之,忘却了最初的梦想,最初的热情,展现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些条条杠杠。我想,法律并不是生硬的,也不是纯理性的,它是有血有肉的。所以学者研究法律,包括出书,不可或缺的,是那份对法律的热爱。

读了本书第一章中的第六篇,我更坚定了这种想法。此篇题为“法律的天问:勇敢地安提戈涅”,讲的是民主政治氛围中,极容易产生“恶法非法”的观念。作者带领我们游览雅典著名的酒神大剧场,欣赏2300多年前上演的一出著名的悲剧《安提戈涅》,剧中的主人公安提戈涅面对至高无上的国王,反驳:“你的说话也能算法律吗?宙斯并未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从未定下过这样的法律要人们遵守,因此,我不认为你说的话是有法律效力的。”原来,法律即是天理与人情,而不是有权有势的统治者们个人的喜怒和随意咆哮。秉承着这样一种自然的法学思想,摒弃制定法律中各种专权与独断,去除研究法律过程中各种功利的思考,便是我所希冀的最原始却也最崇高的境界。

说过作者,聊过热情,让我们再回到这本书,谈谈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因素。

首先要说的肯定是它的楔子,我不得不再次拿《宽容》与之作比较,因为我特别喜欢这两本书在娓娓道来前所下的这样一个引子。《宽容》中描述的是一个先知,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个先知。其实说的就是真理由被误解到最终被证实,会有人付出,甚至会有人牺牲,但当世界重新迎接光明的那天,一切都是值得的。而我们也要用一种宽容的态度,面对那些未被接受的真实,或是未被证实的认知。这样的一个引子在《宽容》整本书中起到思想引导的作用,或者说它是一种隐性的思想。而在此书中,楔子向我们展现一幅远古的画面,一串神秘的足迹,他们从何处来,又要往哪里去,这样的哲学上永恒的问题,激起我们探索历史的好奇心。不过,这个引子比起《宽容》中的引子,还是略显单薄,思想性没有那么深刻。

接下来,不得不说书中场面的铺陈和渲染,以及对人物传神地描绘。初写楔形文字法,作者提到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太阳历、一大堆写在纸草上的文学作品……我们便如同置身于古埃及浩茫的沙漠,面前矗立着那座刻着《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记载着巴比伦昔日的辉煌。石柱上的开首语令人印象深刻,“我在这块土地上创立法和公正,在这时光里我使人们幸福”。我不禁想到,不同年代、不同阶级、不同思想的人对什么是“公正”和“幸福”总会有不同的看法,但谁能否认汉谟拉比的这句声明,的却是超越一切时空地表达了一切法律最本质的价值精神?

在写罗马法时,作者这样写道,“现在,我们就站在这尊司法女神的雕像脚下,满怀崇敬地,仰视着她那二千年不变的庄严面容,只见她神情肃穆,一手执宝剑,一手持天平,双眼被布紧紧蒙着。雕像的背后,可有一句简洁的古罗马法律格言:‘为了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看到这儿,我记起了我们法学院在校运动会开幕式那天,就是呼喊着这句格言,当时还觉得挺好玩的,现在觉得这句话真是让人肃然起敬啊!

是的,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了正义,不怕天崩地裂,不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像在这本书中特地描写的,古罗马著名的辩护律师、执政官和法学家西塞罗,他研究和整理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文献,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学思想引入罗马,进而设计了古罗马从立法、行政和司法到诉讼、监察的一套法律制度,从而为罗马法学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然而,当他在罗马元老院里滔滔不绝地鼓吹“法治”、反对“人治”,鼓吹“公民自由”、反对“寡头政治”的时候,他被凯撒派兵赶出了元老院。可是,我们看到,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变幻,今日意大利,早已废除了君主专制,重新恢复了共和政体。昔日的凯撒、安东尼、渥大维及后世的罗马诸帝乃至墨索里尼等独裁者们,早已成为了万劫不复的粪土,只有西塞罗的共和理想和法治理想,超越了2000年的时空,依然像“润物细无声”丝丝细雨,飘荡在台伯河的两岸。

此外,本书除了讲述从古埃及到美利坚的法律史,还别出心裁地将其与中国做比较。中华上下五千年,拥有非常厚重的历史,然而,在法律史上,却是缺乏的。我们的历史,是人治的历史,而非法治的历史。就算现在,在“依法治国”的呼号中,我们的水平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三章中提到沉默权的起源,1639年发生在英国伦敦下的李尔本受鞭笞案。第五章又提到美国著名的米兰达规则,“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说的话将会用作不利于你的呈堂证据。你有权会见律师,如果你请不起律师,那么,政府可以为你免费提供。”与此,我不禁想到这样一句古老的格言“正义从未呼唤任何人揭露自己的犯罪”,古代英国也有一句异曲同工的格言,叫做“人无义务控告自己”。我国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也提出了沉默权,然而,没有相关机制的配合,此次沉默权在中国的实行前景堪忧,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读书笔记《心理学史》 篇8

心理学启示录——西方古典哲学

心理学有很长的一个过去,但却只有很短的一个历史

——题记

如果德谟克利特作为最后一位“物理学家”标志着古希腊早期哲学结束的话,那么著名的诡辩论者普罗泰哥拉就当之无愧地代表着以人事为中心问题的古希腊繁荣时期哲学的开始。

心理学思想是在哲学中孕育起来的。古代希腊哲学诞生于公元有8-6世纪。那时希腊已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有被奴役的奴隶和掌握生产资料的奴隶主。奴隶困于劳动,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家或代言人。奴隶主阶级有开明的民主派,也有顽固的贵族派。前者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后者倾向于唯心主义,以柏拉图为代表,形成了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路线的对立。

德谟克利特从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出发,世界的物质性,以为原子构成了万物,人的灵魂是由光滑的圆形的原子构成的,因为是圆形的,所以是能动的。既然灵魂是由原子所构成的,所以必然地要随原子的消灭而消灭。这种互相唯物论与宗教迷信的神秘思想是针锋相对的。

这个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继承者为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

与此相反,柏拉图则为客观的唯心主义者,认为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仿佛灵魂是永生不灭的。当神创造世界时,神就把理性放在灵魂里,把灵魂放在身体里。他以为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是个别事物之外,并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他把这些普遍性称为理念。因此,理念不是事物的映象,而是事物的根

源;相反,事物却是理念的一个不完全的影子。很明显,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心理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思想则动摇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以为这个理论只是把所要解释的对象加上一倍而已,例如有了一个苏格拉底,却又有一个苏格拉底的理念。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形式先于质料,引申出“形式的形式”作为宇宙变化的第一动力,这就使他向唯心主义靠拢了。

公元5世纪欧洲开始建立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思想。公元4世纪产生了教父哲学的杰出人物奥 古斯丁,他是禁欲主义的代表。他以柏拉图哲学注释基督教教义,重视灵魂的纯洁,放弃肉体的享受。他认为灵魂具有记忆、理知和意志3种官能,因此,有人以为官能心理学肇始于奥古斯丁。

阿奎那斯是它的主要代表。但是中世纪哲学上不是完全消极的。11世纪中展开了唯名论对唯实论的斗争。唯实论以为一般的东西或共 相可以离开个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不难看出,这正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再版。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独立 存在的,至于共相则只能存在于人的思想或语言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唯名论以相当高的评价。

从15世纪开始,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叫做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包括15、16世纪,按其社会性质来说,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所谓文艺复兴,指的是古希腊文化的再生。在这个时期内,对神的信仰根本动摇,而对人的信仰占了上风。先进的思想家要求人的个性从宗教和封建的专制压迫中解放出 来。这个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这是一个伟大的时期。这时期的杰出科学家有C.哥白尼、J.刻卜勒和G.伽利略等人,他们都和宗教发生激烈的冲突,受到了迫害。在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中,意大利的达▪芬奇以为外部世界是感觉和印象的源泉,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服从客观的规律;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概括对认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B.泰莱西奥主 张着重研究物质灵魂,使后来的心理学摆脱了神学的羁绊。西班牙的L.维韦斯注意观察心理现象,对病理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这个时期的成就为17、18世纪的心理学研究准备了条件.心理学科学研究的曙光从此照亮人类。

蒋林

读书笔记---化学史简明教程 篇9

《化学史简明教程》——张德生

《化学史简明教程》分为三章,第一章讲述古代和中古时期的化学,是化学的萌芽时期。主要介绍古代实用化学、炼金术和医药化学。第二章为近代化学的孕育和建立时期,主要内容有波义耳的科学元素说、燃素学说的兴衰、拉瓦锡建立科学燃烧氧化理论、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伽德罗的分子论、第一次国际化学会议等。第三章为近代化学发展时期,主要内容有近代有机化学建立、新元素的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近代物理化学建立与近代化学传入中国等。

“化学”这个词最早见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在公元296年发布的一张告示,告示中命令焚毁埃及关于Chemeia的书。意思就是下命令焚毁亚历山大里亚关于制造金银的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化学”这一名词。从这个告示中,也证明亚历山大里亚城是“化学”的起源地。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希腊文著作是现在所知最早的化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在希腊文字典中查不到的技术符号与术语。它们往往用奇怪的名称、符号来掩盖原意。希腊文化学著作中第一次出现了有趣的实用化学知识以及许多化学装置图,其中实验操作有熔化、焙烧、溶解、过滤、结晶、升华、蒸馏等,加热的方法有用活火、灯、沙浴、水浴等。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驱赶猛兽,充分利用燃烧时的发光发热现象。当时这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它的发展,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前进。化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一)化学的萌芽时期及炼丹时期:

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虽然炼丹家、炼金术士们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二)近代化学的孕育和建立时期:

从17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是近代化学建立与发展时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后期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前期是近代化学孕育建立时期,从1661年波义耳提出科学的元素概念,经燃素学说,到拉瓦锡的科学燃烧学说即氧化理论的建立,道尔顿创立科学的原子学说,阿伏伽德罗分子学说,1860年第一次国际会议大论战,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原子--分子论确定,近代化学建立。而后期是近代化学发展成熟时期。

(三)现代化学时期:

这个时期基本上从20世纪初开始,是现代化学时期。在原子--分子论指导下,近代有机化学进一步发展。电化学的诞生,光谱学建立,新元素不断发展,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近代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

20世纪初,物理学的长足发展,各种物理测试手段的涌现,促进了溶液理论、物质结构、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量子理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未决的问题,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理论逐步完善。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过去很难解决的蛋白质、酶等结构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生物化学等得到快速的发展。

自从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化学家们已创造出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到了21世纪初,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使人类得以享用更先进的科学成果,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化学现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化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化学的每项成就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集体劳动与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为此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一直是化学工作者认识物质、改变物质的重要手段。凡是有所作为的化学家,都是勤奋好学、百折不挠、不断实践、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科学的人。

不管学习哪一门学科,我们都需要从整体上掌握它的发展史,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历史上的那些研究人员的人品和研究方法,了解其发展的动力及原因。要学好化学,我们当然也要如此。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化学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并且了解一些化学的小故事、小知识,也可以增加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我的学习。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篇10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语文学研究,或称为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积淀时期。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开始叙述到解放以前,应视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严格来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王力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简单来说可称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这是封建主义文化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到1949年,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问世。

按照四个时期来说,第一个时期是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其中重要的著作《说文解字》、《尔雅》。秦汉时期有很多编纂的识字课本,当时国家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直到《说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童蒙识字课本阶段。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但读古书,在学校讲授经书,不能随便乱讲,《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读书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第二个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经义虽也还算重要,但主要不在于字义的辨析,而在于章句的阐述,于是语言学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以与文学上的声律,哲学上的佛教相配合。韵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莫有芝《韵学源流》说:“今韵者,隋唐以来历代诗家承用之谱也。”莫氏的话可以说明韵书的性质。在韵书为适应诗赋需要的同时,出现了超过这种需要,而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切韵》,虽然已经亡佚,通过学者的考释以及《广韵》前面的作者的《切韵序》,可以将《广韵》的语音系统看成是《切韵》的语音系统。王力先生认为《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另一部韵书《中原音韵》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由于是为北曲而作,使用范围狭小一些,影响也相对较弱,但是从中国语言学史上看,《中原音韵》的.价值,比起《切韵》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基本上是以实际语音为根据的。

第三个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经学家们遥承“汉学”,作风与“宋学”迥然不同。清儒在研究方法上超越前人,“小学”硕果累累,同时甲骨文的出土,铜器的增加,有条件认识汉人所未识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比汉人多了解远古的语言。清代是小学的黄金时代,《说文解字》的研究在这个时期最盛,因此,乾嘉间的《说文》之学被认为是文字学的复兴。清代说文之学,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校勘和考证的工作;第二类是对《说文》有所匡正;第三类是对《说文》做全面研究,多所阐发;第四类是补充订正先辈或同时代的著作,其中以第三类最为重要,并且出现了“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在甲骨文和铜器的影响之下,在清以后,出现了古文字学的极盛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这个时期是以资产阶级语言学为主流,语言学的领域扩大了,方法改进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从清末到解放前,西洋的影响,基本上是资产阶级语言学的影响,出现了中国真正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在模仿西洋语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汉语语法与拉丁语法、英语语法的差异。普通语言学传到中国,学者们对语言研究才有所转变,可以对现代语言学进行静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例如:记音的方法不再是用反切的旧方法而是利用音标。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描写语言学较早的著作。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谨严,观点新颖。在每一个分期之下,描述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其中援引了许多经典著作中的观点,同时也对每一时期的研究对象,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其重要的价值,历史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体现了王力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秦汉魏晋史探微》读书心得精选 篇11

之前看过陈寅恪先生论述汉末的历史,谈及曹袁之争乃是寒门与儒家豪门之争,此书继承陈先生观点又有所发挥,认为是两种政治态度的战争,也既是曹操的“唯才是举”重视才干而不是出身地位的政治路线与袁绍儒家豪门“以宽济宽”的豪强利益集团政治路线的战争。乱世当用此法,治世却还是需要儒门,这也是曹魏后期政治的变化。再后面论及蜀国政治,指出诸葛的隆中对可能战略路线的制定背后有收到受到东汉初白帝公孙述的影响,所谓跨有荆益云云。

蜀国新旧两派的调和(来敏“乱群”,李严被废)以及最终的处理结果,反映了蜀汉并不安稳的政治生态。论及孙吴,孙氏亦出身寒门,旧为袁术故吏,初涉江东,孙策杀豪强氏族,以威服江东,继承者孙权有所变,拉拢豪强,是如何一步一步从外来人进入江东,从而据有江东,完成了本土化的进程。

文中论及官渡之战,对曹操当时恶劣的内外环境有详细的描述;论及曹丕广陵之役,指出名为东吴,意在青徐二州,很有新意;论及夷陵之战,指出刘备连营陆路前进不走水路透露出的犹豫不决之心。

我的读书史作文 篇12

原深爱明月之作,而暑前往校之书社,竟圆愚梦乎!终见中天先生之作。仅阅只字,便狂叹见其过晚矣!实乃好书乎:作者易中天叙史,尽添其世界观,于史事作分析,异于今之众史乎。

作者将中国神话与欧洲信仰得出吾等皆为“蛙”之传人,中华文明、伊斯兰、现代西欧社会是为文明发展三要素;中国具有革命性的改革仅有三次:西周建立封建制度,秦帝国反封建建立郡县制度,近代反帝制建立民主制度;其他史书轻描淡写的夏商周时代,作者也用了大量笔墨叙述,而杂乱无章的春秋战国时期,则选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分析社会。

作者看来,秦汉为第一帝国,汉唐为第二帝国,明清为第三帝国,而其中的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便是社会制度碰撞的探索时期;汉朝赶匈奴,匈奴胜日耳曼,日耳曼灭了西罗马帝国,唐朝将突厥赶到中亚,突厥改名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灭了东罗马帝国,中国的汉唐间接地灭了罗马帝国,日耳曼民族定居在西欧,衍生出今天的英法德俄等国,英国移民美洲,诞生了美国,中国人还曾移民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么说世界一大半是中国人;作者在叙述唐宋史时,还为我们讲解了唐诗宋词的意义、平仄格律……

上一篇:假期秘密花园阅读心得下一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