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如果容易群体传染,多是病毒。细菌很少这样。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溅等方式传播。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和脓痰的形成原因很有关系。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比较急,并且症状不稳定,而细菌感染则开始轻后来重。这也是和病毒和细菌的机理和大小有关系。因为细菌个体大,所以开始进入比较缓慢,但是感染了,则后果严重。
5、白细胞计数,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如果临床不做血像检查,就难以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白细胞的多少是判断两者的区别之一。这和白细胞在人体内的作用有关。
1 病史
1.1 年龄与发病季节
病毒感染主要侵犯小年龄组,7岁~14岁显著减少;而细菌特别是支原体则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混合感染特别多见于婴幼儿。其发病率较学龄儿童高3倍以上,腺病毒多发生于冬春季,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多发生在夏秋季,而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高峰在晚秋,流感病毒流行季节多集中在冬末春初。
1.2 流行趋势
了解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对鉴别诊断有极大帮助。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性,易引起暴发流行。因此,临床上同一时期内遇到相当数量的症状相同的患者,则为病毒感染的有力佐证。而细菌感染则以散发性发病多见。
1.3 起病
一般讲病毒感染起病急、发热高而全身中毒症状轻微;而细菌性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与菌血症相反,在许多病毒性感染,病毒血症发生于潜伏期,此时患者尚无症状。
1.4 呼吸道症状
病毒性感染一般开始鼻部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而细菌性感染则咽部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咽部红肿,局部有渗出物,较大儿童可自诉嗓子痛。
1.5 消化道症状
病毒性感染,特别在婴幼儿多同时伴有腹泻,而细菌性感染则少见。
1.6 病程
病毒性感染病程较短,如无合并症,病程很少超过2周。相反,细菌性感染如未经有效抗生素治疗,病程往往较长。而混合感染则为“病毒打先锋,细菌步后尘”,致使病程迁延,屡有反复。
2 体格检查
2.1 咽部
咽部为整个呼吸道的大门,咽部充血发红,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体征。病毒感染咽部水肿比充血明显,可伴有淋巴滤泡增生,无脓性分泌物,而细菌性感染则以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明显,可有渗出物。
2.2 皮肤及黏膜
许多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猩红热等均有其特异的皮肤黏膜改变。而许多其他病毒感染亦可出现皮疹,如肠道C病毒及埃可病毒亦可出现皮疹或荨麻疹,腺病毒有时亦可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细菌感染则皮疹较少见,但金葡萄球菌也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等。
2.3 淋巴结
细菌性咽部感染时常伴有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及压痛,而病毒性感染则极少见。
痰: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直接证据,铁锈色痰提示肺炎双球菌感染,红棕色胶水样痰提示肺炎杆菌感染。而病毒性感染多为干咳而少痰。如病程中出现多痰即提示混合感染。
2.4 肺部体征
病毒性感染肺部物理体征出现较晚,临床症状与肺部体征往往不同步,一旦出现则发展迅速,而且音消失慢。而细菌性感染临床症状与肺部物理体征同步,早期肺部即可出现广泛的湿音,随着病情好转,音消失得也快。
3 实验室检查
3.1 细菌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多较升高,但亦有不升高者;病毒性感染发病12 h以后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增高,但发病12 h内亦有升高者。白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病毒感染不升高,细菌感染升高)亦有助于鉴别。
3.2 肺部X线检查:大多数呼吸道病毒感染在X线检查时,肺纹理可发现其特殊表现。流感病毒为双侧肺纹理粗糙,这是由于大血管阴影和肺门阴影扩大的缘故。腺病毒的肺纹理呈斑块状和条索状阴影,这是由于一系列支气管壁增粗和支气管淋巴结炎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由于毛细管破裂,引起肺气肿,副流感病毒感染肺纹理的改变不明显。如果病变已发展为肺炎,则各种病毒感染的X线表现无明显区别。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X线表现亦各具有其特殊性,如肺炎双球菌所致肺炎为大片状阴影均匀而致密,肺炎杆菌肺炎病灶以上叶后段及下叶尖较多见,常并发肺脓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X线表现为两肺下部呈扇形、云雾状浸润阴影。
4 注意对治疗的反应
4.1 对抗生素治疗的反应
细菌性感染对正确的抗生素治疗皆可显效;而病毒性感染则无效。
4.2 阿司匹林试验
若系病毒所致上呼吸道感染,往往能得到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同时全身性情况亦见改善。但对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等患儿服同样效量的阿司匹林,退热效果差,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
4.3 对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
激素对因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往往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而对病毒性感染则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目前,无症状感染者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只需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无症状感染者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根据情况开展血常规、CT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符合确诊病例诊断标准后,则订正为确诊病例,按确诊病例治疗管理。
针对无症状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具有传染性,而且传染具有隐匿性。
疾控专家提醒,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放松警惕,要持续加强自我防护:
◆ 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不聚集等健康生活方式;
◆ 积极接种疫苗,构筑免疫屏障;
◆ 主动配合完成社区开展的核酸检测筛查;
◆ 如个人核酸检测阳性后也不必恐慌,及时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健康监测和隔离医学观察。
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
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主要还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途径传染给别人。
◆ 传播隐匿性。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在人群中很难被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传播,预防难度较大。
◆ 就诊不主动。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症状轻微或不典型,感染者可能误认为自己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不会主动去医疗机构就诊。
◆ 难以被发现。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采用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难以发现全部无症状感染者,现有的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通过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主动筛查、感染来源调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对高风险人员的主动检测发现的。
根据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个别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样本量的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与确诊病例没有太大差异。
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
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新冠居家需要准备哪些药物
?成人: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右美沙芬。商品名不全一样,注意区分+勿重复服药。
?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出现症状的可能性大,也是对症治疗为主,主要是退烧、化痰、止咳、缓解鼻塞:氨溴特罗口服溶液、0.5%呋嘛滴鼻液。
?此外,有些医院的轻症医疗用到了几种常见的中成药,清热解毒那些: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豉热清热颗粒、双黄连口服液、连花清瘟;口服维c。
?没有打加强针、基础病史等一些人,出现肺炎比例稍大于普通人群(别被一些主持人骗了什么绝对“不进肺”)。比例很小,但总数不少,能不能在病情进展下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治疗是一个问题。所以提前摸清楚紧急情况下去医院路线有必要。确定进急诊的地方政策。
?普通人群尽量减少重复感染几率:去人员密集场所戴防护力高的口罩如n95、打加强针或第四针、居住和工作环境勤通风(空气不流通、CO?浓度高的餐厅利于病毒传播)、勤洗手。
蜂蜜阻止新冠肺炎的潜在作用
蜂蜜中含有类黄酮,某些类黄酮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一种阳性意义,ssRNA病毒)的有效抑制作用是随后引起人们特别关注的研究领域。此外,许多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是HIV-1蛋白酶的抑制剂。有效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包括病毒聚合酶抑制,病毒核酸结合或病毒衣壳蛋白结合抑制,数项研究表明,类黄酮具有抗病毒作用,例如,针对HSV,脊髓灰质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抗病毒潜力。据报道,在蜂蜜中也发现了植物提取物中的类黄酮橙皮苷和迷迭香酸,它们在基于研究的计算分析中显示出抑制SARS-CoV-2 3CLpro的潜力。有趣的是,分析表明橙皮苷是唯一可以与S蛋白的RBD结合的天然化合物,因此可以中和ACE2和刺突-RBD结合。因此,含有橙皮苷的蜂蜜可能具有阻断病毒与靶细胞粘附的潜在作用。
另外,COVID-19和流感病毒,即流感病毒的呈递是相邻的。换句话说,它们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从无症状疾病或轻度疾病到严重的状况和死亡。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蜂蜜通过有效地抑制流感病毒在体外的复制过程,具有有效治疗流感病毒的高活性。使用蜂蜜可改善COVID-19患者的症状,病毒清除率和死亡率,对蜂蜜中的酚类化合物进行计算机分析表明,咖啡酸,咖啡酸苯乙酯(CAPE),高良姜精和菊花蛋白具有良好的潜力抑制病毒3-胰凝乳蛋白酶样半胱氨酸蛋白酶(3CLpro)酶,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在500μg/ mL的浓度下,蜂蜜对HSV的体外抗病毒活性最高,在100的浓度下病毒载量降低微克/毫升。此外,蜂蜜被证明在局部使用上可有效治疗由HSV引起的复发性皮肤病变。据报道,COVID-19感染的严重程度与淋巴细胞减少有关,死于COVID-19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幸存者。这些数据表明,淋巴细胞介导的抗病毒活性抗COVID-19的效果较差。
尽管发生了淋巴细胞减少症,但在感染COVID-19的患者的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过程中,有证据表明促炎性细胞因子(即IL-1和IL-6)的释放过大,加剧了该疾病的临床过程。因此,预计蜂蜜将在增强免疫系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对感染COVID-19的患者的支持治疗以及对健康个体的预防措施。如前所述,蜂蜜的杀病毒成分可能会破坏其抗病毒活性。
(1)高热、尿路刺激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体温在38.5℃以上者,可用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肌肉注射柴胡等降温药。按医嘱服用碳酸氢钠可碱化小便,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2)给予足够热量、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输液以保证入量,使患者多排尿,达到冲洗尿路的目的。
(3)用药前,先做中段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利合理使用抗生素。最好取清晨隔夜尿,以膀胱穿刺法取尿标本为最理想。
(4)注意观察药物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报告。
(5)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病人往往对此病认识不足,有的不重视,不按医嘱要求治疗,有的过度紧张,精神压力大。护理人员对病人要关怀体贴,根据不同情况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影响治疗的心理因素,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西瓜,黄瓜绿斑驳病毒,症状,防治
黄瓜绿斑驳病毒病是一种危险性病虫害, 根据《植物检疫条例》有关规定, 将该病确定为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病除危害黄瓜外, 还危害西瓜、甜瓜、南瓜等多种瓜类作物。新民市植保站经过连续3年的试验, 总结了西瓜感染黄瓜绿斑驳病毒的田间症状及防治措施, 现介绍如下。
1 感病西瓜症状
西瓜种子接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带毒, 种子出苗后, 幼苗的瓜蔓先端幼叶出现不规则褪色或淡黄色花叶, 继而绿色部分隆起, 叶面凹凸不平, 叶片变细变小。定植后接种病毒的病株经10~15d开始显示病症, 叶片硬化凹凸卷曲, 有时黄化, 出现斑驳, 植株高与结实率均比正常西瓜小一半以上, 且不能食用, 斑驳是该病最主要也是与多数常见瓜类病毒病相区别的显著特征。若西瓜生长初期感染该病, 则蔓生长不良, 植株生长不繁茂, 瓜果小;若生长中后期感染该病, 老叶及成熟叶症状不很明显, 但与健康叶相比多略显黄色, 新生叶片症状明显 (图1) [1]。
果实与正常西瓜大小没有差别, 病果表面有的发生浓绿色略圆的斑纹 (不典型) , 有的发生坏死斑点, 典型症状是在果梗处多发生褐色坏死条斑。果肉周边接近果皮部呈黄色水渍状, 种子周围的果肉呈紫红色至暗紫水浸状, 果肉中有明显黄色纤维, 成熟果果肉全部变成暗红色, 内有大量空洞, 果肉变劣, 几乎不能食用, 完全成熟的瓜果商品价值大为下降, 以致绝收 (图2) [2]。
2 防治方法
黄瓜绿斑驳病毒 (CGMMV) 通过种子 (西瓜及砧木种子) 、土壤、汁液等途径传染, 但主要传染途径为带毒种子。因病毒活力极为稳定, 所有农事操作如嫁接、移植、定植、整蔓、授粉、摘果等均可传播, 其他受污染的支柱、花盆、旧薄膜、农具、刀片均可传毒, 病土也是重要侵染源。所以在防治上最根本的方法是切断第一侵染源, 实行严格检疫。
2.1 严格进行植物检疫
对疫区内或者有疑似病例的种植区, 检疫机构要对所辖区内所有出售瓜类种子和砧木种子的部门逐一清查, 抽样化验, 如发现带毒种子立即销毁不得出售。同时要追查种子源头, 从源头上处理带毒种子, 并依法执法,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 使从事瓜类作物育种、品种推广、经营种子的人员充分认识到检疫性病虫害的危险性, 在引种、制种和销售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2.2 建立无病毒育苗基地, 培育和使用无病毒种子
在种子处理时, 可在70℃下干热处理3d或采用10%磷酸钠溶液浸渍10min, 进行种子消毒, 使病毒完全钝化。实行统一育苗、统一管理[3]。
2.3 土壤和农具消毒
在发病区或者疑似发病区土壤和农具要用90℃以上蒸汽消毒30min, 或用溴甲烷40~80g/m2熏蒸。
2.4 加强育苗管理
发现病苗及时拔除;嫁接时随时用奶粉洗手和清洗刀片;移植前可应用抗血清或RT-PCR进行检测, 确保无带毒苗进入大棚。在生育期间要定期检测, 随时拔除病株, 清除棚内侵染源[4]。
参考文献
[1]赵世恒, 李明福, 张永江, 等.引进优质西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检测[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 (2) :32-34.
[2]任小平.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鉴定与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 2007 (5) :41-43.
[3]冯兰香, 谢丙炎, 杨宇红, 等.检疫性黄瓜驳花叶病毒的检测和防疫控制[J].中国蔬菜, 2007 (9) :34-3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我院接诊的肝炎综合征新生儿66例, 年龄1~9个月;平均年龄 (92.3±7.9) d;病程 (61.2±8.7) d。根据患儿是否CMV感染分成CMV感染组39例和非CMV感染组27例。其中CMV感染组男24例, 女15例;非CMV感染组男19例, 女8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CMV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消化组制定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方案》[1], CMV感染时血清抗CMV-Ig M阳性。
1.3 治疗方法
CMV感染组即血清抗CMV-Ig M阳性的患儿给予抗病毒治疗, 使用利巴韦林或更昔洛韦治疗和吸氧、卧床休息等其他辅助治疗。非CMV感染组给予一般辅助治疗。以肝功能好转作为治疗的有效指标, 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下降值≥40U、总胆红素下降值≥34μmol/L和 (或) 肝脾缩小≥1cm为治疗有效。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肝脾大小、肝功能 (ALT、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和直接胆红素) 和肝胆B型超声等。肝功能采用由奥林巴斯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巨细胞病毒采用美国生产的stat Fax2100酶检测仪测试。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CMV感染组治疗的有效率为71.8%显著高于非CMV感染组的4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非CMV感染组比较, *P<0.05
2.2 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CMV感染组ALT水平显著高于非CMV感染组, 且脾脏大于非CMV感染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肝脏大小、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类婴幼儿高发疾病, 主要原因可能为病毒和细菌及钩形虫等感染或由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因素造成, 其中最常见的是巨细胞病毒的感染。肝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无公认的学说[2]。 (1) 病毒感染时, 肝细胞受病毒直接和免疫间接损伤, 使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 (2) 细菌感染时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导致败血症, 毒素使肝细胞受损。 (3) 肝内胆道发育障碍时, 引起肝内胆汁淤积, 进而影响肝细胞的营养代谢而发生病变。 (4) 各种代谢障碍引起时, 常为毒性代谢中间产物损伤肝细胞。由于婴儿肝细胞的双核居多, 肝细胞破溃后, 肝细胞核易被巨噬细胞吞噬, 形成巨多核细胞, 是新生儿和婴儿肝炎的一种特殊病理征象。CMV属于人疱疹病毒β亚科, 是人疱疹病毒中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 呈球形。CMV只有一个血清型, 具有明显的宿主种属特异性。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差, 当紫外线照射5min或65℃加热30min等均可被灭活[2]。由于病死率较高, 严重的危害着母婴的生命安全, 如治疗不彻底, 感染若干年也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聋哑、智力低下、运动失调等躯体或精神发育障碍。CMV感染与年龄、生活环境、地区和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3]。CMV的防御措施是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身体的体抗力, 孕期妇女也要适当的锻炼, 减少CMV对孕妇和胎儿的感染。对于有慢性疾病、身体素质差的孕妇要远离人群聚集的场所, 减少感染机会。对于哺乳期妇女如检测到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抗体阳性应禁止哺乳, 防止将其传染给婴儿。当母体初次感染后通过胎盘传递给婴儿时称为婴儿的先天性感染;当新生儿出生时由于产道CMV感染婴儿或出生后通过乳汁、唾液和其他体液导致感染时称为围生期的感染。CMV广泛存在于受染患者全身各组织器官内, 感染后可导致受染宿主细胞直接损伤, 还能通过免疫机制产生致病效应。
注:与非CMV感染组比较, *P<0.05
CMV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预防性地给予抗CMV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可降低CMV感染的发生,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改善预后。此外, 妊娠者应在妊娠期做好CMV感染的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巨细胞病毒 (CMV) 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方法 将有肝炎综合征新生儿66例根据是否CMV感染分成CMV感染组39例和非CMV感染组27例, 分析2组胆红素等生化指标以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CMV感染组治疗的有效率为71.8%显著高于非CMV感染组的4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MV感染组ALT水平显著高于非CMV感染组, 且脾脏大于非CMV感染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肝脏大小、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生儿CMV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对新生儿应做好CMV感染的预防与排查, 一旦发现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抗病毒药物治疗, 以防发展致病婴儿肝炎综合征, 妊娠者也应在妊娠期做好预防CMV感染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感染, 巨细胞病毒,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
参考文献
[1] 王凤枝.婴儿肝炎综合征87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0) :150-151.
[2] 李廷顺.婴儿肝炎综合征90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09, 8 (9) :565-566.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症状有哪些】推荐阅读:
《细菌真菌和病毒》教学反思01-25
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11-30
如何预防诺如病毒感染07-10
县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广播讲话07-03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预案07-18
有感染力的团队口号07-02
感染科工作总结和年计划01-25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