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英语教学计划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二册英语教学计划(精选7篇)

第二册英语教学计划 篇1

一、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从内容形式方法插图及装祯设计等方面都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宗旨。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选择话题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需求,本册书共6个单元,2个复习单元。本册教材的特点是:1.强调语言运用。2.注重能力培养3.突出兴趣激发4.重视双向交流

5.融合学科内容6.重视灵活扩展7.实现整体设计。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基本能适应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掌握所学内容,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同学较为突出,能适应高一层次的教学要求,有少数几位男同学的基础不扎实;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呈两极分化,部分孩子已养成较好的听说英语进行复习预习的习惯,也有几位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听课习惯差。

三、教学目标要求

1.能听懂会说12组对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说认读50个单词和听说读写26个字母,并能简单运用;

3.能听做6个TPR活动

4.能学会小制作;

5.能唱8首歌曲。

6.能听说唱7首歌谣;

7.能完成8个自我评价活动;

8.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9.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四、创新教学设计

1.教师时刻注意用英语作为课堂教学工具,用英语来教英语,使学生习惯于从情景中,从表情、手势、辅助教具中去领会意思,理解内容,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2.采用多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培养、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游戏、比赛、唱歌、小韵文、诗歌、角色表演等,或改变座位放置,鼓励自由会话等到,使学生对英语的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好学动力,使他们对语言的爱好转而形成为对语言的饥饿。

3.坚持教改实验,强调听说领先,积极创设一切条件让学生多说英语,爱说英语,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4.利用多媒体设备,创造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强化听的训练,帮助学生学到正确标准语音语调。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二册英语教学计划 篇2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 细读课文,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读懂课文内容, 感受春笋顽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读”、“悟”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和蓬勃向上的气势。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巩固旧知

出示词语:一声冲破石块外衣迎着笑脸一节再见

1.学生多种形式认读。

2.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一读,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把句子读通顺。

二、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

(一) 细读第一自然段

1. 学生自由读, 边读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 春雷公公是怎样唤醒小春笋的?如果还是叫不醒, 可以请谁帮忙? (学生用各种拟声词来演一演)

(2) 春笋是怎样钻出地面来的?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用课件播放春笋破土而出的画面) 板书:冲破掀翻冒

(3) 指导学生演一演春笋冲出地面的动作。

2. 指导朗读。

(1) 你们能把春笋这强大的生命力读出来吗? (学生自读, 互读)

(2) 指名朗读, 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一声春雷”要读得稍慢, 清晰有力。“唤醒”要重读, 突出“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这几个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动作。

(3) 指名朗读, 全班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3. 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1) 学生自背, 互背。

(2) 指名背, 全班齐背。

(二) 细读第二自然段

1. 学生自由读, 边读边想:从这段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2. 你知道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

出示第一句:引导学生看图理解“裹”、“浅褐色”、“嫩生生”等词。

(1) 看到图上的春笋娃娃你感觉怎样? (多可爱呀!真讨人喜欢!)

(2) 你们能把喜欢的感觉读出来吗?自读、指名读, 教师指导。

(3) 有感情地齐读第一句。

3. 它们又是怎样生长的呢?长成什么样子呢?

(1) 看着图, 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演示春笋在春风、春雨、阳光中茁壮成长的情境) 板书:迎着笑长

(2) 谁来读一读它们快乐、顽强生长的情境?指导朗读第二句。

4.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小春笋在地面上看到了什么?它们之间会说些什么? (指导学生找好朋友互相说一说, 演一演)

(1) 是啊, 它们你争我赶地往上长, 都不甘落后。板书: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2) 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3) 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自由练背、同座互背、指名试背、全班背。

三、回归整体, 指导诵读

1.配乐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指导背诵全文。

(1) 学生自由练习、同桌互背、指名背。 (2) 配乐有感情地齐背课文。

四、赏读课文, 内化精神

小朋友们学了这篇课文,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小春笋吗?想想我们从春笋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分析字形, 指导写字

1.指读生字卡片。

2.学生给生字找朋友 (组词、扩词) 。

3.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教师归纳总结。

(1) 冲、破:左右结构, 可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2) 声、笑:上下结构, 可采用比一比的方法识记。

4.师范写:“破”、“迎”, 学生练写。

5.学生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册基础巩固检测 篇3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炮烙(páo)咀嚼(jué)

憎(zēng)恶间或(jiàn)

B.塑造(sù)晌午(shǎng)

吮吸(shǔn)蹒跚(pán)

C.怂恿(sǒng) 滑稽(jī)

供奉(gòng)俨然(yǎn)

D.碾坊(fāng) 嗾使(sǒu)

兴味(xìng)自诩(x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商量……

B.这部小说的构思既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

C.这部长篇小说确实来得不易,作者披肝沥胆,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写成。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举国上下弹冠相庆,真是大快人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央和地方14家报纸今年2月全月出现了不规范字达4256个。统计结果显示,那些不规范的字主要是繁体字和旧字形,也有些异体字和错误字。

B.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C.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有27个国家数百位科学家参加的第三届国际固氮学术会议上,这两个模型受到了高度重视,给予很高的评价。

D.不难看出,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和崛起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

4.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①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a.脸色青黄;b.青黄脸色),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

②每逢深秋时节,(a.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b.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A.①a ②bB.①b ②a

C.①a ②aD.①b ②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5—7题。

①总之,我们要拿来。②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③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④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的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5.甲文中“新宅子”比喻什么?“新文艺”与乙文中哪个句子相应?

答:

6.甲文中的五句话,主要是围绕其中哪句话提出的问题展开的?(只答序号就行)乙文中哪些语句与之相应?

答:

7.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使用”“存放”“毁灭”这几个词共同论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处理方法。

B.乙文中“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C.两文都认为要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遗产。

D.两段文字都使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繥(粳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繥。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陈寿《晋书》)

赞曰:黔娄①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意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②之民欤?葛天氏③之民欤?

(陶潜《五柳先生传》)

【注】①黔娄(见《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爱卿相之聘的高人。②③“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况:比拟

C.造饮必尽 造:置备

D.以亲老家贫亲:父母

9.选出能体现陶潜主要性格特点的一项()

①博学善属文②造饮必尽,期在必醉③起为州祭酒 ④悉令种秫谷⑤以为彭泽令⑥解印去县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0.联系全文看,下列对“赞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是传后所附的一种评论性文字。

B.此篇的“赞”和前面传文内容都肯定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

C.“赞”中写陶潜“衔觞赋诗”,与《晋书》中写五柳先生“性嗜酒”的用意一致,都是通过写嗜酒,表现五柳先生深知酒趣,不拘世俗礼教,表现他率真的隐士风度。

D.“赞”中之所以提到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是想说明陶潜有古人之风,当今时代是难得的理想社会。

四、(23分)

11.翻译上面选文中画线的语句。(10分)

⑴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译文:

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在评论这首小诗时认为,这一“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用得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察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13.填写下列名句或名段中空缺的句子。(任选两句填写)(6分)

⑴斩木为兵,揭竿为旗,_____________,

________。(贾谊《过秦论》)

⑵夫秦王有虎狼之心,____________,

_______,天下皆叛之。(司马迁《鸿门宴》)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⑷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17 题。

平单位一个领导,挺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起来,平很是不解,领导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还去贪污受贿呢。一天,平看见了朋友乔,平喊住乔,把心里的疑问告诉了乔。平说我单位有一个领导,很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平还说这领导不仅人好,家庭条件也好。他自己是正处级,妻子副处级,儿子女儿都在好单位,一家人正常收入都比人家多得多,他根本用不着贪污受贿,可他偏偏去贪污,你说这是为什么呢?乔听了,看着平笑笑,还说你怎么会想到这些呢。平说我实在是不明白,才问你,还有,有些领导官当得很大了,比如某某某已经算得上国家领导人了,又比如某某某是一个省级干部,他们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吧,可他们却大肆贪污受贿,最后连命都搭上了。你认为他们为何要这样。乔这时不笑了,很严肃地看着平,乔说我刚刚看了一篇小说,是作家刘国芳的《过河》,我跟你说说这篇小说吧。平说我未问你小说呀。乔说你别打岔。平不解地看看乔,不做声了。

乔便讲起那篇《过河》的小说来。

乔说河边住了一个孩子,总在河边玩,河边有条堤挡,堤挡上草色青青,花儿点点,还有蝴蝶蜻蜓满天空飞。孩子很迷恋这儿,总在堤挡上玩得很开心。孩子的母亲,不反对孩子在堤挡上玩,但交代孩子,不要到堤下去,更不要到水边去。孩子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就在堤上玩……

平这时打断了乔,平说我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说孩子的事。

乔说有些大人还不如孩子哩,你听下去吧。一天,孩子在堤上玩着,忽然看见河对岸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大很大,红红的。孩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花,便一直盯着花看,看了很久,孩子就想去摘这朵花,但那朵花在河对岸,孩子过不去。孩子很乖,过不去,孩子就在这边找,想在河这边找到那种花。但孩子失望了,河这边根本没有那样的花。因为这边没有,孩子越想摘到那朵花。孩子于是下了堤挡,还来到了水边……

平这时又打断了乔,平说你今天怎么啦,我在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喋喋不休老说那个孩子那朵花……

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耐性,往下听呀。那孩子走到水边,站住了,这边离对岸近一些,那朵花好像越好看,孩子看了一会,便想过河了。当然,在过河前,孩子往水里看了看,孩子看见水并不深,水里全是沙子。看见水不深孩子胆子大了,脱了鞋下水了,慢慢往前走。水真的不是很深,但走到河中间时,水深了,孩子脚踩下去,便没过了胸部。水一没过胸部,孩子便站不稳了,孩子随即被水冲走了。不过,在被水冲走前,孩子终于看见那朵花了,那根本不是什么花,而是缠在草里的一个红红的塑料袋。

平知道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平说现在你说完了孩子的故事,该回答我问你的那些事了吧。乔说我不是回答了吗?平说你今天哪根筋不对,说话东拉西扯,你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有事,不跟你说了。

说着,平走了。

过后,平便把这事忘了。

大概三个月后,平又碰见了乔,平这天满脸高兴。乔见了,就说:“怎么这么高兴,捡到钱了吗?”

平说:“比捡到钱还高兴,告诉你,我当上主任了,官不大,但也是个正科级。”

乔也一脸高兴,连忙说祝贺祝贺。说完,脸一变,又非常严肃地说:“你千万莫过河呀。”

平说:“过什么河,你说话怎么老是东拉西扯。”

14.“平”向“乔”询问了哪些事情?(5 分)

答:

15. ⑴“乔”喋喋不休地讲述“那个孩子那朵花”的故事用意何在?⑵“孩子”指谁?⑶“花”又指什么?(6 分)

答:

16.小说末尾,“乔”对“平”说,“你千万莫过河呀”。这话有何深刻含义?(6 分)

答:

17.下面对这篇小小说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这篇小小说语言平实,却在文中巧妙地虚拟了一个过河的故事,耐人寻味。

B.这篇小说语言干巴,缺乏文采,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较差。

C.读完小说,我们也会有“平”的那种感觉,就是觉得作者说话老是东拉西扯,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严谨的结构。

D.“乔”由于自己也难以说清“平”所问的那些事情,所以就跟“平”东拉西扯,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风马牛不相及。

E.假如那个孩子没有被淹死,他长大了说不定就成了“平”。

六、(15分)

18.把下面长句改成4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4分)

我是通过由到过杭州的一位前辈带到乡间来的上面印着一幅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的题目叫做“人间天堂”的游览图的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

答: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合乎逻辑。(字数不得增减)(5分)

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度的汲取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发扬我国原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才能培育出全新的人文精神。

答:

20.根据上下文,从神态、动作、语言三个方面分别用一句话加以具体描写。(6分)

在东南电视台打擂,她刚演唱完,看到评委们的亮分,不禁为自己的成绩而难过,________,_______,______。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闯过第二关。

七、(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会到达河边。”

螃蟹走了老半天,还是没走到河边,后来,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到:“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子。”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要求】1.细读寓言故事,归纳出一个观点,或扩写成螃蟹问路的故事,或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想,或议论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2.题目自拟,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提炼主题,全文不少于700字。

提示:从螃蟹角度看:1.没有正确方向,就很难达到目标;2.没有正确的方法,“横着爬”是很难实现理想的;3.没有正确的态度,不自究自查原因,一味责怪别人指导错误,都无济于事。

从青蛙角度看:1.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2.提建议要有真诚的态度;3.指导别人要具体,要耐心。

【答案及解析】

1.D “碾坊”的“坊”字读fáng。

2.A “无可厚非”是不必做过多的指责;“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句中可改为“呕心沥血”;“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3.B “好容易”在这里相当于“好不容易”。A项“了”应改为“的”,“那”应改为“这”;C项“给予很高的评价”缺主语;D项语序不当,“繁荣”与“崛起”应互换。

4.A ①句中选项前后都是用主谓结构的短语来陈述“她”的情况的,为保持结构上的一致性,自然要选“脸色青黄”了。②句中,两选项的差别细微,语序相同,但“俯瞰”一词的位置不同。从内容来看,“俯瞰”的应是“槐榆丹枫”与“松竹山茶”等全景,而非“槐榆丹枫”一景;从“音节和谐”这一要求来看,“俯瞰”之后用逗号,后面四个语言单位字数相同,自然体现了“音节和谐”的特点。

5.“新宅子”指经过对文化遗产的选择和创新而成的新文化;“新文艺”与乙文中的“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相应。(大意对即可)

6.第①句(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本段的中心句)。“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7.C 两文都谈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只不过鲁迅说的是封建文化,毛泽东说的是外国的进步文化。

附参考译文:

(一)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做过武昌郡太守。陶潜年少时就志趣高尚,学识广博,善于词章,聪颖洒脱,而无所拘束,性格率真而不矫情掩饰。受到乡邻的敬重。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用以比况自己,他说:“先生不知是哪里的人,也不知他的名姓。他家宅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他安静少言,不羡慕荣华利禄。喜爱读书,但又不追求太过于深刻的理解,每有心得体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天生好饮酒,却由于家贫又不能常得到酒。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备酒请他,他去了就一定得喝到尽兴,期望一醉方休,直到醉了才走,从来没有客气过。(他的)家中四壁皆空,房屋遮不住风吹日晒。身上穿着满是补丁的粗布短衫,盛酒食的器具屡屡空着,但他却安然自在,(他)经常写些文章自娱自乐,表达自己的心志,而不考虑利害得失。他这样一直到老。”他的自序文章如此,大家认为这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没有一点虚构。

由于父母年老,家里困难,他出任江州祭酒,但他受不了公职在身的拘束,不多日子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召他做主簿,他不干,在家种田维持生活,落得瘦弱多病,后来又做了参军。他对亲朋说:“想弄个县官做做,为我隐居田园讨碗饭吃,可以吗?”州里执事听说后,任命他为彭泽县令。县里的公田他让全都种上可以酿酒的秫谷,说:“我能常陶醉于美酒,就满足了。”他的妻子坚决要求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陶潜向来简慢自尊,不私下讨好上级。郡里派督邮到县里巡察,属吏提醒他,要穿戴整齐,拜见这位督邮才是,陶潜叹口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恭敬地侍奉一个乡里小儿!”义熙二年,陶潜解印离县回乡,于是撰写了《归去来》一文。

(二)作者评论道: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乐于发财做官。”这句的含义莫不是说这种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趣,而感到无比的快乐——这样的人大概是无怀氏时期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时期的百姓吧!

8.C “造”,到,往。“属”有一个基本义项为“连接”,而把文字连缀起来就是写文章,因此可引申为“写作”;“况”可联系现代汉语中“比况”一词来推断;“亲”字解释为“父母”也是合适的,因为在古代,父母年老了在职的人员就要辞官养亲,以尽孝道。

9.B ①跟性格无关,只是说学问好;③⑤都是交代履历,也不能说明性格问题;只有②④⑥三项能体现陶潜的性格特点。

10.D 作者用古史传说指代理想时代、理想社会,并非指“当今时代”。

11.⑴先生不知是哪里的人,也不知他的名姓。他家房屋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

⑵(陶潜)向来简慢自尊,不私下讨好上级。

(前一句翻译的难点是“因以为号”;后一句中“简”是指礼节少,“贵”是指不屈膝,很自尊,“事”在这里为动词,有“讨好,为……做事”的意思)

12.同意。通过这一“看”,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独行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可以体味到抒情主人公涌起的阵阵酸楚,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

13.⑴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⑵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⑷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

14.平单位上的一个领导怎么会去贪污受贿;有些高级领导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为何还要大肆贪污受贿,甚至连命都搭上了。

15.(1)旨在说明贪欲过多会自取灭亡。 (2)“孩子”指有着种种贪欲的人,如平单位上的那个领导,某个省级干部,甚至国家领导,当然也包括平自己在内。(3)“花”指的是各种所谓的美好的东西,如金钱、地位等。

16.欲望就是一条条河,没有哪条河不淹死人。乔说这番话是要劝诫平不要被贪欲所左右,以免重蹈覆辙。

17.AEB .作家追求的是语言平实的作品风格,这并不等于语言干巴,更不能据此断定作家的语言功底就差;C.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妙就妙在它的“东拉西扯”,以实喻虚,虚实相映;D.乔是深知其中奥秘的,但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委婉含蓄地道出个中真谛。

18.①我是通过一把劣质折扇初识西湖的。 ②这把折扇是由一位到过杭州的前辈带到乡间来的。 ③折扇上印着一幅题为“人间天堂”的游览图。 ④它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

19.必须发挥我国原有的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适度的汲取西方人文精神的合理因素,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20.她双眉紧锁(或“她眼睛里噙满泪花”等),两脚不自然地挪动着(或“捶了捶脑袋”等),对走过来笑微微的主持人说:“我坚信:有志者,事竟成。”

美术第二册教学计划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美术教学计划安排了四个新的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即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美术教学计划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设计、应用”:美术教学计划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梅花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组部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这些课程内容新颖,版面美观,贴近学生的生活,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爱。

二、学情分析及措施

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作画时初步培养了观察习惯,对于想象画、命题画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的描绘。

完成作业的速度不一,部分同学习惯于带回家去完成少数同学形象表达能力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水平。措施:

1、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特别让他们记住在准备工作,上课纪律,及作业等方面的一些要求。抓住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无法长时间端坐的特点可以结合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本学期教学的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要点

(1)感知各种随意形状。

(2)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

(3)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4)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5)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3、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1、五彩的烟花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色彩的初步知识,进一步认识各种颜色。

2、初步学习油画棒(或蜡笔)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涂色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

3、观察烟花的色彩变化,表现节日烟花的美,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习惯。

重点: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画法。

难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能较自如地表现对烟花的感受。课时:1 教学准备:教师:范画,图片。学生:油画棒等作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激趣。(1)学生回忆过年过节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放烟花的情景或者看到的漂亮的烟花.(2)出示烟花图片,提问:你觉得烟花美吗?为什么?你还见到过怎样的烟花,请你来描述一下。(3)今天我们一起来描绘漂亮的烟花,揭示课题<<五彩的烟花>>.二、欣赏。(1)出示教师的范作,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一幅,并说明喜欢的原因(从色彩,形状和构图等方面进行描述)。(2)学生思考:怎样表现放烟花时的美妙情景?你认为还可以加上什么更加漂亮?(如人物,星星等)

三、指导。(1)教师示范创作步奏:用油画棒画出烟花,(注意要画上各种不同的烟花,并且要有大小,高低的分别),用水彩涂底色(特别强调注意运笔的力度,色彩搭配,主题的刻画和整体的意境等)。(2)欣赏范作,学生体会创作的过程。

四、创作。(1)主题:画出放烟花的情景(没有放过烟花的同学可以想象中的烟花)。(2)建议:可以画节日中五彩的烟花,也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烟花式样,还可以适当地夸张想象,表现自己对烟花的感受。(3)学生创作(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以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五、小结。(1)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2)评价建议:是否能够教好的处理画面,是否表现出自己对烟花的独特感受,是否与众不同。

六、拓展。课外留心一些有关烟花的美丽图片,进一步欣赏烟花的美。

2、水彩游戏

课时:1 教学目标:1.了解染、吹、淌、滴这些不同水彩技法产生的效果。2.初步学习运用染、吹、淌、滴这些水彩技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水彩画。3.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学习水彩游戏的各种玩法。

难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水彩技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水彩画。教学准备:(学生)水彩颜料、纸张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范画、盛有稀释的红、黄、蓝三种水彩颜料的大杯子及一些空杯子供(学生分组及教师示范创作用)等

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1)出示红、黄、蓝三杯颜料水,并提问:这三杯颜料水任意倒出两种互相混合,会出现什么效果?(2)指名四位学生上台表演水彩游戏的实验,其他同学台下尝试。

2.欣赏范作。(1)出示使用染、吹、淌、滴技法的范作,提问:这些画使你想到了什么?(2)让学生谈谈不同作画方法带来的效果。(3)学生比较各幅画的不同之处(色彩、纹样、技法等)。

3.学生创作。(1)学生说说创作计划。(2)提出建议:选择一种或几种水彩技法随意或有意地进行创作,作品完成时可以适当地综合,并将作品作整体调整。(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讲评与拓展。(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评价建议:水彩图案是否与添画协调一致;题目是否适合画面内容;是否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等)。(2)拓展:混合其他的水彩颜料,做做水彩游戏;尝试运用不同作画工具及底板创作水彩画。

3、缤纷花布

教学目标1.认识点、线、面等美术元素,知道它们不同的组合形式和作用。2.通过对花布的观察和欣赏,能运用点、线、面进行巧妙组合,大胆地运用蜡笔(或油画棒)水彩画等形式涂色,能设计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花布。3.通过对点、线、面的综合感知、设计、制作,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利用点、线、面巧妙地设计花布。

难点:设计时能够做到形状和色彩的和谐统一,富有情趣。

教学准备:(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点、线、面的花布,准备蜡笔、纸、水彩颜料等(教师)各种花布若干块、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学生交流由点、线、面组成的物品(着重说说花布)。(2)教师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花布传统工艺(有蓝印花布、扎染花布、蜡染花布等),展示各种花布实物范品,使学生感受花布的美。(3)出示课题:《缤纷花布》。2.讲授新课。(1)提问学生喜欢哪种花布图案,并说明理由。(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花布的图案,提问:花布图案在排列上有哪些规律?(3)分析花布的种类、图案、色彩等。3.欣赏范作。出示范作,引导学生欣赏、思考与分析。

(1)分析花布的图案,花布的图案来源可归纳为植物类、几何纹样类、生活用具类等。(2)用不规则的散点式去组织图案。(3)分析花布的色彩可用单一的颜色去画,也可用多种颜色去画,色彩鲜艳明快的有华丽感,而色彩较淡的则有朴素感。4.学生创作。(1)提出作业主题:设计自己喜欢的花布(华丽或朴素均可)。要求:构思巧妙;用蜡笔去构图,用水彩颜料涂色;最后总体调整(还可以给自己的花布取一个名字)。(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表扬。

5.作品展评。请学生互相评评,谈谈所创作的花布准备如何用来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手工布艺课)。6.课外拓展。(1)注意观察由点、线、面组成的自然界中的物品,尤其是花布,体会其中的规律。(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做花布,并用自己制作的花布装扮生活。

4、美丽的盘子

教学目标1.欣赏各种盘子,认识盘子的特点和种类,了解有关盘子的历史。2.通过对不同盘面的花纹、图案进行设计,并运用添画或拼贴等技法,培养学生大胆设计、动手制作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重点:设计制作一个美丽的盘子。

难点:对盘面进行装饰设计,使之更具有装饰性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学生)硬纸板、彩纸、剪刀、胶水、水彩笔等(教师)盘子(实物)、范作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1)欣赏盘子作品,谈谈感想。(2)出示课题:《美丽的盘子》。

2.欣赏范画。(1)欣赏书本作品及教师范画,说说喜欢哪个盘子及原因。(2)结合课本讨论:盘面的画与一般的画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作品中圆盘子的图形一般由中心花纹和花边组成连续和重复图案。这是花边构成的重要方法之一。)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教材中的范作,学习用添画或拼贴的方法装饰盘子。(3)指导学生选一个单独纹样去制作盘子的花边部分。

3.制作盘子。(1)在卡纸上画圆,然后剪出来,贴在硬纸板上,自制盘面(有现成的纸盘子可以带来)。(2)构思出一组美丽的装饰图案。(3)在彩纸上剪出图案拼贴,有的可以直接把装饰图案画上去。(4)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及时指点和表扬。

4.讲解作业。(1)师生一起交流作品,交流制作体会。(2)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盘子。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卡纸、剪刀、彩泥或黏土等(教师)纸盘子、范作等

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讲述上节课创作的问题与优势。

2.启迪思路。(1)谈话引出用彩泥拼贴的方法装饰盘子,展示教师范作。(2)学生描述出自己心中盘子的装饰图案。3.动手创作。(1)指导学生粘贴盘子:先设计装饰图案(可在纸上设计,从不同的花样中挑选最美的图案);用浮雕、圆雕等方法去粘贴;边粘贴、边观察、边修正,直到满意为止。(2)指导学生互评作品,互动解决问题。4.编讲故事。发挥想象力,为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回家可以讲给父母听,让父母共同分享创作的乐趣。5.课外拓展。(1)将自己制作的美丽的盘子用来布置教室,美化环境。(2)制作可以实用的盘子。

5、粘贴小动物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准备彩泥(或黏土)、底板(纸板或木板)等工具材料

(教师)小动物图片、课件、小动物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

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认识动物名称,熟悉外形特征。

2.知识竞赛。

分组进行知识讲座的比赛,说说动物的知识和小动物的故事(注意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等)等,学生评分,教师总评(提示学生注意:可以用树枝、牙签等进行创作、添加、刻画等,同时告诉学生泥塑的不同形式,可以制作平面的,也可以制作立体的,还可以挖空,本课以平面为主,最后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创新意识及与动物和睦相处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3.欣赏动物。(1)教师带几只小动物供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说说特征。(2)教师出示各种范作(有浮雕、圆雕、透雕等作品,以浮雕为主),学生欣赏。(3)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彩泥小动物。

4.方法传授。讲授操作方法,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注意它的头、眼、嘴、耳、身体、尾巴等特征(形状、色彩、结构等)。(1)先搓泥条,围出动物的基本外形,再粘贴动物器官和花纹(粘贴时注意色彩搭配)。(2)用浮雕的方法。先压泥片,再用小刀或另外的制作工具刻出动物外形,然后逐一去粘贴动物的细部。(3)播放动物各种动态的课件,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要注意小动物的动态处理:如跑、跳、游等。另外,还可以进行大胆想象,粘贴出形态奇怪、色彩鲜艳的小动物,也可为我们的小动物们创造一个漂亮的乐园,在乐园里“种”上花草树木,这样会使整个造型更丰富多彩。(4)教师边示范边解说,同时强调还可以用圆雕和透雕的形式进行制作。

5.作业指导。(1)学生创作时,教师及时巡视指导。(2)学生展示作品。(3)师生互评,为自己的小动物编小故事或诗歌等。

6.课外拓展。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做一系列美术作品。

6、船儿出航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船的特点;收集有关船的资料,体会航行中船的魅力;准备油画棒(或蜡笔)、水彩笔、纸张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1.认识航船。播放课件:航行中的船。思考:航行中的船有什么特点?怎样表现航行中的船(教师强调航行中的船与环境的变化)?

2.欣赏范作。(1)播放课件:欣赏美术作品,体会各种各样的船和航行中的船的特点等。思考:这些作品用了哪些表现方法(构图、造型、技法、情感、创意)?(2)师生共同讲讲有关航行中的船的故事。(3)教师小结。

3.学生创作。(1)创作主题:船儿出航。(2)学生提出创作意向。(3)教师建议:可以以故事单幅的形式画出航行中的船,也可以画触礁或风浪中的船,还可以画各种形态各异的航行中的船。(4)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4.评价作业。(1)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如作品名称、创作过程、想法等)。(2)采用自评、他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

5.回家作业。回家修改自己的船,下节课用手工的形式创作出来。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各种拼贴材料工具(如剪刀、纸张、布、胶水、两面胶等)

(教师)船的模型、课件等

教学过程

1.评价作业。让学生上台介绍回家修改后的绘画作品,说说存在的优缺点。

2.比较异同。(1)播放实物投影:绘画的船与手工的船。思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2)播放课件:船儿出航了(进一步体会手工船的特点)。(3)师生共同小结,理出创作思路,可以创作多功能的船、外形美观的船、有创意的船等。

3.示范制作。(1)播放课件:以剪贴为例的手工船的制作过程。思考:这条手工船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有什么优缺点?(2)教师强调制作手工船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整体观察、剪、贴、安全等)。

4.学生创作。(1)提供创作主题:航船在我心中。(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评价作品。(1)以自评为主,他评和教师评为辅。(2)评价建议:船的造型是否独特美观、富有创意。(3)进行思想教育,如:假如你是船长,遇到危险时怎么办?(4)举办一场航模比赛,看谁制作的船最棒。

6.课外作业。收集有关船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航模比赛。

7、“蘑菇”家园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了解有关蘑菇的知识(如蘑菇的种类、生长环境、特点、形状、色彩、用途等),准备美术课常规的作画工具等(教师)课件、录像、范作等

教学过程

1.交流特点。(1)播放录像:蘑菇的生长过程。思考:蘑菇是怎么长大的?(2)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分组交流课外了解到的蘑菇知识(如说说蘑菇的造型特点、写蘑菇的观察日记、讲述有关蘑菇的故事等)。教师小结。

2.作品分析。(1)播放课件:蘑菇作品。提问: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2)提供欣赏意见:画面整体的处理,蘑菇的造型、色彩特点,作者的情感。(3)学生当小老师上台尝试分析作品。(4)教师小结。

3.学生创作。(1)提供创作主题:美丽的“蘑菇”家园。(2)提出创作建议:用绘画的方法进行创作,可以联想、想象、夸张,融入自己爱家园的情感。(3)学生创作,同桌互相帮助,指出存在的问题。(4)作业讲评:教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4.回家作业。(1)回家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2)准备下节课的纸塑工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橡皮泥、小装饰物等

(教师)“蘑菇”家园模型图、课件、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分析问题。(1)师生共同分析上节课存在的问题。(2)明确本节课任务:用泥塑的方法创作“蘑菇”家园。

2.欣赏范作。(1)欣赏“蘑菇”家园模型,提问:这座“蘑菇”家园你喜欢吗?你觉得哪一部分最漂亮?有什么地方存在不足,需要修改?(2)教师小结(强调创作时的注意点)。(3)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创作目标。

3.学生创作。(1)学生创作“蘑菇”家园(可以个人创作,也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2)教师巡回指导,多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4.讲评作业。(1)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展示作品,小组自由交流。(2)教师评价小结。(3)学生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4)同桌或小组合作,介绍自己的家园或表演有关的小节目。

5.课外拓展。课外进一步探索蘑菇的特点,发现新的秘密。

8、各种各样的树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不同的树的特点,准备常规的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1.交流认识。(1)师生交流有关树的知识(如树的结构、外形、种类、色彩等)。(2)播放课件:大森林。提问:课件中的哪些树是你认识的或喜欢的?请为大家介绍一下。(3)课件展示树的结构图(抢答激趣)。

2.树的变化。(1)播放课件:不同季节中的同一组树。要求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2)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

3.欣赏范作。(1)播放课件:画家眼中的树。思考:这幅画哪里画得最好?(2)教师小结:强调画面中艺术家的情感处理和树的精神品质。

4.学生创作。(1)创造主题:各种各样的树。可以画一棵树或一组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变化,也可以画树的生长过程,还可以画各种各样的树。(2)学生说说创作思路。(3)教师提供创作意见:注意树的形状、特点、色彩、肌理,可以结合速写等形式,加入自己的想象也行。(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1)师生互评作业(从树的特点、形状、色彩、肌理、构图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讲)。(2)课外调查树的作用。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各种颜色的布和纸、剪刀等工具

(教师)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1)播放课件:树的作用。思考:树有哪些作用?(2)学生交流,代表汇报,教师小结。

2.保护树。(1)播放课件:人类对树木的保护。提问:你还知道人类为了保护树木采取了哪些措施?(2)教师小结:强调要保护树,学习树的精神。

3.学生创作。(1)提供创作主题:保护树木,保护我们的家园。(2)提出创作建议:可以运用拼贴的方法,可以全体制作,可以手工与绘画结合(小组合作和个体创作结合也可以)。(3)学生创作,讲评作业。

4.课外拓展。(1)课外收集有关树的诗歌、散文、故事等。(2)说说我们要如何保护树。(3)在教室里布置绿色家园,宣传有关保护树的知识。

9、卡通宝贝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卡通的录像资料、故事等,准备纸、水彩笔等常规作画用品,准备一件自己喜欢的小物品

(教师)录像、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欣赏作品。(1)播放当前流行的卡通作品。提问: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2)介绍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3)教师小结,揭题:《卡通宝宝》。

2.分析特点。(1)播放课件:可爱的卡通人物。提问:这些卡通宝宝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哪个最可爱?为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描述板书其中特点,并小结。

3.设计形象。(1)教师示范设计一个卡通宝宝,强调将宝宝的头画大,身子画小,宝宝就会显得更可爱。(2)师生共同欣赏其他卡通形象。

4.学生创作。(1)学生拿出自己的小物品,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2)提出创作建议:设计一个或多个卡通形象;可以用连续的故事形式作卡通设计;可以设计一个卡通的多种形象。(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5.评价作业。(1)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2)教师小结。

6.课外拓展。在班里举办一个卡通形象展览会。

10、信封玩偶

课前准备

(学生)废旧信封、各种纸张(或布)、胶水(或两面胶)等

(教师)信封纸偶数个、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欣赏纸偶。(1)教师出示信封纸偶数个。提问: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2)猜一猜这些纸偶是怎么做成的。(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信封纸偶》。(4)思考:各种形状的信封适合做怎样的纸偶?

2.设计制作。(1)播放课件:雄狮纸偶。提问:你能说说信封纸偶的制作过程吗?(2)教师总结:先完成纸偶的头部,再把信封口朝下,接着,把头部和信封连接起来,最后完善纸偶,进行细节处理。

3.学生创作。(1)提出创作建议:制作一个或一组纸偶,巧妙地利用各种材料(布料、纸张、毛线、橡皮泥等)进行创作。(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3)师生互评。

4.表演活动。分组合作,为所做的信封纸偶创作一个小故事。

11、“东西南北”

课前准备:(学生)彩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师)课件及示范作品等

教学过程

1.作品欣赏。(1)教师出示“东西南北”的范作供学生欣赏。(2)提问:其中的制作方法怎样?(3)揭题并板书:《“东西南北”》。(4)部分学生玩“东西南北”,其余学生欣赏。

2.讲授新课。(1)介绍我国折纸的悠久历史。(2)讲述“东西南北”的生动性和艺术魅力。(3)播放“东西南北”的制作过程,教师示范,学生欣赏,注意第四步的折法(主要步骤有:一是将正方形的纸沿斜角对折两次后打开;二是分别将四角往内向中心的交叉点折;三是将纸翻过来,再将四角往内折一次;四是再将纸翻过来,把四角拉开;五是插入手指,“东西南北”就会动了;六是发挥想象,用添画或拼贴的方法做成头像)。(4)想象、添画或拼贴:让学生用添画或拼贴的方法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小动物头像或其他形象来装饰,并交代要求形象生动、巧妙、富有情趣,并注意卫生、安全。(5)播放音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3.作业讲评。(1)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2)个别玩、同学互玩。(3)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拿用制作的纸偶表演纸偶剧。

4.课外拓展。(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开展其他折纸活动。(2)学生回家后和父母一起玩。

12、纸拎袋

课前准备

(学生)旧挂历纸(或旧画报纸)、剪刀、胶水、绘画常规用具、粗毛线(或绳子)

(教师)教学课件、旧挂历纸、剪刀、胶水、范作(包括礼品、鞋服的拎袋)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1)检查学具,调查:你们的美术学习用品是用什么东西装来的?(2)出示拎袋范作,教师从袋子里拿出剪刀、胶水、绘画用具等物品,展示袋子:“漂亮吗?”“这是老师自己做的。想知道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的吗?”(3)揭题。

2.引导欣赏,分析讨论。(1)你见过哪些形状的纸拎袋?它们有什么用途?(2)出示课件:作品欣赏(服装、酒、保健品等纸拎袋)。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说说最喜欢的袋子。(3)分析纸拎袋的特点及基本形的制作方法。

3.选材识图,激发创意。(1)自主探究:你认为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表达。(3)你认为纸拎袋的外形可以有哪些变化?怎样变?袋子里面如何设计与制作?(如各种几何形、仿生设计的水果形、卡通形象形等)(4)怎样装饰?用什么材料?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5)拎带的制作:①确定形式;②选料、制作绳子;③对称式打孔或取点;④串、粘带子(注意带子的牢固度,可在内侧绑一根小棒)。

4.独立制作,装饰美化。(1)提出作业要求:用不同的纸制作一只漂亮的小拎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美化。(2)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并使设计的纸拎袋实用、新颖。(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业,学习评价。(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6.整理打扫,保存作业。(1)保存学生作业,整理打扫。(2)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3)在拎袋内放一些小礼物或花草作为礼品赠送给好朋友。

13、热带鱼乐园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蜡笔等常规作画工具

(教师)录像、范画等

教学过程

1.播放录像。(1)播放录像《海底总动员》。提问:热带鱼有什么特点?(2)播放课件:热带鱼与普通鱼。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3)师生共同小结热带鱼的特点。

2.欣赏范画。(1)播放课件:热带鱼的作品。提示:热带鱼整体造型独特,线条流畅,身体表面图案自然和谐,色彩鲜明。(2)教师小结并指出作画要点。

3.学生创作。(1)提供创作主题:美丽的热带鱼。(2)提出创作建议:创作一条或几条热带鱼,可以适当地夸张、想象。(3)学生尝试创作,教师巡回指导。(4)评价作业,并进行热爱海洋的教育。

4.课外拓展。(1)收集有关热带鱼的分类、特点和生活习性等资料。(2)准备好下节课的拼贴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拼贴的材料(布料、纸张、蜡笔、水彩笔等)

(教师)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拼贴作品。(1)学生分两人一组拼贴一幅热带鱼作品。(2)创作建议:可以适当添画;可以夸张、变形与想象;可以创作故事作连环拼贴等。(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并指出注意点。

2.互相交流。(1)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热带鱼乐园。(2)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3.装扮教室。全班同学一起装扮一个热带鱼乐园的教室。

4.课外探索。对热带鱼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热带鱼和海洋的秘密。

14、神气的大公鸡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的常规用具、有关鸡的图片、玩具

(教师)课件、范作及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猜谜揭题。(1)听听(鸡叫的)声音,猜猜是什么动物。请两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形象。(2)揭题:《神气的大公鸡》。

2.欣赏提问。(1)出示课件,欣赏、评述各种公鸡的图片。(2)提问:从外形上看公鸡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小组分类研究。(1)每组自主选择鸡的一部分,研究鸡神气在哪里(但每个部分至少有一个组研究)。(2)提示:头——顶上有锯齿状的大红肉冠,眼睛圆圆的,嘴又尖又利,嘴下有肉髯,特别威武。颈——长又圆,长满了美丽的羽毛。身子——胖又肥,背上有短短的翅翼,满身披着美丽的羽毛。尾巴——特别美丽,尾巴上的羽毛特别长,颜色丰富多彩。脚——金黄的色彩,粗短有力,脚上生爪。(3)每组选代表交流,组员补充。

4.听听图画里的声音。(1)首先让学生观看徐悲鸿的《风雨鸡鸣》和陈大羽的《雄鸡图》,提问:“这两幅画中有什么景物?”“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谁能模仿这种声音?”(2)请学生表演。(3)老师讲述两位画家画公鸡的历史背景及画面表达的意境。

5.欣赏比较。欣赏课件中古今中外艺术品中的公鸡形象,并同真实的公鸡进行比较,体会艺术品之美。

6.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进行作业赏评。

7.课后研究、拓展。收集鸡的有关素材,如鸡——吉——吉祥,属十二生肖之一。

15、剪拉花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及各种彩纸

(教师)各种拉花范作、剪刀、胶水、订书机、橡皮筋及各色彩纸等

教学过程

1.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出示一根橡皮筋和一条纸带。演示:拉一拉橡皮筋。(1)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剪的方法使一张纸变得可以像橡皮筋一样有弹性或者像橡皮筋一样能变长呢?(2)学生相互研究,寻找方法,得出结果,交流演示。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1)出示不同造型的拉花,提问:这是什么?有什么用?(2)展示拉花,分送给各小组,引导观察:教师的拉花是如何剪制的?并请学生将教师的范作装饰到教室的一角。(3)拉花可以美化我们的教室和居室。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制作拉花的方法。揭示课题:《剪拉花》。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1)提问:怎样表现拉花?用什么工具和材料?(2)学生思考教材中拉花的剪制方法,尝试用各种纸张剪制。提示:①可以进行小组讨论;②尝试比较用折一折、折二折、折三折后的纸剪制的拉花有什么不同。(3)寻找拉花制作的规律,探求新的剪制方法。提问: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4)学生上台表演,教师讲述并补充。

4.剪制拉花,巡视指导。(1)尝试制作花样,并互相交流。(2)变化各种拉花,可以将拉花连起来,也可以变成另一件装饰物。(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美化教室。(1)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将自己剪切的拉花组接起来美化教室的四角(2)用拉花打扮一个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3)教师小结。在视频展示台上投影出各种形式的拉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新花样。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1)尝试制作其他样式的拉花,并用拉花美化及装饰环境。

(2)课后探究拉花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剪制。

(3)想想有哪些物品和拉花很相似及拉花的其他用途。

16、彩旗飘飘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旧画报纸、旧挂历纸(或各色彩纸)、筷子(或小木棒)、常规画具

(教师)课件、各式彩旗的范作、剪刀、胶水、彩纸等,在教室的上方拉好线(挂彩旗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说说在生活中、电视电影里、画报图书资料上见到过的古今中外的各式各样的彩旗。

(2)说说你见过的旗子有哪些形状和颜色。

(3)说说这些彩旗的用途。

2.观察比较,欣赏评述。

(1)播放课件,展示古今中外的各式彩旗。

(2)展示教师范作,分组讨论后,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

3.分析特点,学做彩旗。

提问(供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

(1)彩旗由哪些部分组成?(一般由旗面、旗穗、旗套等部分组成。)

(2)旗面的形状特点是什么?

(3)形状与用途有什么联系?

(4)旗面图案设计与用途有什么关系?

4.交流讨论,创作表现。

(1)提问:彩旗的形状还可以有哪些变化?

(2)选择合适的表现方法(绘画或拼贴)制作一面小彩旗。

(3)小组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创作一组或一面彩旗。提示:一组彩旗可以是一个活动主题的内容,如2008北京奥运会、国际服装节等;一面彩旗指可以四人创作一面旗帜,如小队旗、小组旗、童话王国旗等,旗帜可稍大些。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示,点评布置。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把彩旗挂在吊绳上或粘在小木棒(或筷子)上,全班评,教师小结。

(3)创作小队旗的小组,还可举行简单的升旗仪式。

提出评价建议:彩旗的形状是否别致,图案设计是否新颖以及色彩是否鲜艳、协调、有变化;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联系用途或创作主题展开评价);彩旗的悬挂效果及小组合作的愉快程度等。

(4)整理场地,保存学生作品。

6.课外拓展,探求新知。

(1)收集、观察生活中的小彩旗。

(2)了解中国国旗的含义及其他国家的国旗图案等。

(3)考证一下古代旗子的种类和作用。

17、面具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彩色卡纸(或各种挂历纸、广告纸、彩色纸等)、松紧带等

(教师)课件、自制面具范作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用课件播放藏戏或傩戏录像,提问:他们头上戴了什么样的道具表演?它叫什么?看到它你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面具》。

2.感受体验。

(1)讨论:面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播放面具课件。课件演示不同地域的面具,重点指出夸张、特点突出的部分。

(2)引导学生欣赏书中范例。四人小组内交流:在这些面具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自主探究。

(1)出示教师范作,请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假如让你做一个面具,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2)借助图示了解制作步骤,小组交流:如何找准面具上眼睛的位置?

(3)欣赏书中的学生作品,拓展制作方法。

4.设计制作。

(1)提出作业要求:小组或两位同学合作,做有特色的纸面具。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提示:做好后想想用什么办法把面具戴在头上?建议参考教师范作的制作方法。

5.展示表演。

戴着自己做的面具与好朋友一起玩,说说自己喜欢的同学作品。

6.课后拓展。

用课件展示其他表现形式的面具作品,鼓励学生课后可以试一试、画一画。

18、画画亲近的人

课前准备

(学生)最亲近的人的照片、常规画具等

(教师)课件、人物作品、常规画具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帮助回忆。

提问:你最喜欢、最亲近的人是谁?他(她)长什么样?喜欢做什么事?

2.引导欣赏,观察评述。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父亲》。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提问:画面表现的是谁?画中的人在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它表现了亲密无间的关系?《悄悄话》中的小女孩在讲什么呢?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

(3)欣赏课本中小朋友的画,说说最喜欢哪一幅及原因。

(4)提问:你能用别的方式表达你对亲近的人的思念或爱吗?(如:唱歌,跳舞等。)

让学生通过欣赏,认识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学习观察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作品展开联想,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要珍惜这份爱,同样用真心去回报他们、对待他们。

3.捕捉特征,激发创意。

(1)明确学习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最亲近的人。

(2)传授方法。

①观察和回忆亲近的人的形象特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脸形、发式、五官和服饰等。每个人性格不同,他们在外貌上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如憨厚、精明、温和、严厉等。

②启发造型。从脸形开始,再到发型,根据五官在脸上的位置逐一表现。

③思考如何从动作和表情上表现出亲近的感觉。

(3)引导学生尝试色彩也能表达人物的情感。

(4)要求学生把自己画进去。思考:自己在画中干什么?安排在什么位置?

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视觉符号表现,教师不要示范五官的具体画法。

4.选择形式,表现“亲人”。

(1)学生用线描或色彩的形式表现想要表现的人(可以参考带来的照片)。

(2)提问:怎样表现你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心呢?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说说你表现的是谁,你是如何喜欢他(她)的。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自己的感受;作品是否有爱心,是否与众不同;线条、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1)把画好的画送给最亲近的人,请他们收藏并评价。

(2)做一件小礼物,写上一句“知心话”,送给最亲近的人。

(3)回家画画另几个同样亲近的人,告诉他们:“我爱你。”

19、夏日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体验夏日,分组表演以夏日为主题的节目,准备油画棒、水粉颜料、水彩笔、画纸等常规作画用具

(教师)范画、录像、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感受夏日。

(1)让学生听夏日的各种录音(或观看录像)。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提问:你眼中的夏日是什么样子的(注意气候、植物、动物等变化)?

(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夏日》。

2.欣赏范画。

(1)出示范画的课件,并提问: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感受?这幅画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夏日的主题?

(2)出示教材中的学生作业,说说这些画是怎样表现夏日的。

(3)欣赏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作品,师生互评。

3.表演夏日。

分组表演对夏日的感受,师生小结。

4.学生创作。

(1)提供主题:我心目中的夏日。

(2)提出创作建议:在现实基础上可以适当夸张、想象,表现自己对夏日的感受;在作品的恰当位置或反面写上自己的创作思路。

(3)学生边听轻音乐,边创作,教师指导。

5.作业讲评。

(1)出示一段本地夏日的录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夏日的感受。

(2)讲评作业,提出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夏日的特点;色调是否和谐、统一;是否表达了一定的感受和心情;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

(3)教师小结。

6.课外拓展。

(1)记录夏日的天气温度变化。

第二册英语教学计划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2、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578个生字/

(2)掌握本册课本安排的69个常用偏旁。

(3)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313个,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

4、口语交际:

(1)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

(2)能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

(3)能按照要求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情。

5、阅读:

(1)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3)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4)正确地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5)能想像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二、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由“识字”和“课文”两种类型组成,都注了音。“识字”安排了两个单元,“课文”安排了六个单元,每单元后面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

1、关于识字

“识写分流”是本册安排生字的一个特点。小学低年级的识字量,过少,会拖阅读、写作的后腿;太多,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采用“识写分流”{即多识少写}的方法,就能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多识一些字,从而缓解了识字与读写之间的矛盾。

全册生字分两个途径安排,一是随课文分散识字,每课安排生字9——21个,其中要求写的6——9个;二是集中在“识字”中安排,每课安排生字7——20个,其中要求写的为5——9个

“识字”课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看图读韵文识字。

(2)看图会意识字。

(3)字族文识字。

三种安排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渗透汉字的造字规律,激发儿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关于课文

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其中韵文5篇(包括古诗2首)。大体上按一下内容分为6个单元:“春光篇”(1——5课)描绘了无限美好的祖国春光;“学习篇”(6——10课),意在使学生懂得:刻苦努力,从小打好基础,是做人、成材的根本;“亲情篇”(11--14课),赞美了

真挚感人的各种亲情;“劳动篇”(15--19课),给学生以的“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教育;“智慧篇”(20--22课),意在对学生进行益智教育;“时代篇”(23--27课),意在反映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

本册课文的篇幅都比较短小,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而且课文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从体裁看,不但有记叙文,还有诗歌、寓言、童话、民间故事,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课文的练习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3、关于练习

本册共安排了8个练习,包括汉语拼音、字词句、熟记成语、朗读背诵、写字和口语交际等内容。特别是在书记成语方面,一组一组的成语在内容上既有一定的联系,有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积累,增强了文化底蕴;在背诵方面,安排一些“读读背背”的内容,继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另外,本册教材比较注重写字的训练;而口语交际让学生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练习说话,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措施

1、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上好课,做好教学的六认真工作。

2、根据当前教改形势,结合班级实际,努力进行课堂教学的推陈出新,屏弃以往不利于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做法,把轻松愉快的气氛带入课堂,让学生乐学、会学、会用。

3、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去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拓展他们语言知识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4、注重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训练,养成良好的坐,写姿势,并且培养学生能专注做事的好习惯,同时也使他们受到书法艺术美的熏陶。

5、关注班级中学习落后的同学,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平等的鼓励和帮助。附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培智一年级第二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6

胡春桃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班共有11名学生,其中男生8人,女生3人。这11人的情况极为复杂:他们在普遍存在智力障碍的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有三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多动症;有一个还存在轻度自闭症。

学生的特殊情况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经过一年的教育教学,学生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很好,行为养成教育难度很大。

二、工作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一”到“十”的音、形、义。

2、正确掌握七种笔画的名称、书写。

3、学会几首儿歌。

4、认识一些常见生活用品并学会使用方法。

5、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亲人、朋友,教导他们做个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懂文明礼貌、讲卫生的好孩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把握生字表中的31个字词的音、形、义

2、教会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

3、引导学生做个团结同学、尊敬师长、讲卫生、懂文明礼貌的好孩子 难点: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四、主要措施

1、利用生动形象的卡片,吸引智障孩子的眼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2、借助多媒体课件,将书中知识浅显化,便于学生掌握。

3、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4、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反复复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二册英语教学计划 篇7

一、课前针对学生特点, 讲清历史背景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向初级中学过渡的小初衔接阶段, 他们经过六年的语文学习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是零碎的, 他们对历史常识的含混不清或者张冠李戴, 给学习这一类的课文带来不少障碍。教者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的语文课既不能上成思品课, 也不能上成历史课,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但是面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必须考虑它的特殊性, 了解到这一点, 利用课前预习的时候讲清课文的历史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操作上可以是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查找相结合。六年级学生具备了利用网络等手段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者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仔细研读。

比如《卢沟桥烽火》讲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即“七七事变”。可以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和日本侵华史, 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 了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多么艰苦卓绝,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从而让学生对先烈产生敬意, 更加珍惜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半截蜡烛》讲的是法国人民智斗德国纳粹、递送情报的故事, 情节曲折, 气氛紧张, 扣人心弦。学生可能对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和希特勒的罪行不甚了解, 教师在这里可以介绍一下二战的背景, 使学生了解到希特勒及其纳粹组织给欧洲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了解法国人民以及戴高乐将军的有关事迹, 从而对文中“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军队”等有更加清楚的认知。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讲述的则是在抗战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百团大战期间, 聂荣臻将军在战场上救起两位日本孤女的感人事迹, 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德报怨的伟大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胸怀。我们反对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 对日本人民是友好的, 正如聂荣臻元帅所说:“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 所以坚持抗战, 誓死抗日者, 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 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 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 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 打倒日本军阀、财阀, 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诚然, 日本孤女是无辜的, 她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聂元帅的话鞭辟入里, 大义凛然, 分清敌友我, 正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到这一点, 读读聂元帅的这些话, 对于理解课文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学中要抓住细节, 品味文字, 和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在课文赏读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当中感受人物的伟大品质, 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比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 注意以下几个细节: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 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 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日军恼羞成怒, 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一段描写活画出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暴和嚣张跋扈的嘴脸, 读来令人义愤填膺, 心中充满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恶之情。当读到“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 冒着敌人的炮火, 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顷刻间刀光闪闪, 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 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当天晚上, 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 腰佩手榴弹, 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 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 看刀!’日寇猝不及防, 一个个人头滚落, 尸横桥头”这一段描写时, 一股壮志豪情油然而生, 我们的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毫不示弱, 视死如归, 和凶残的日军做殊死的搏斗, 这是多么壮丽的史诗, 足可以惊天地, 泣鬼神, 战士们以山岳崩颓、风云变色的斗志击败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猖狂的进攻, 一个战士倒下了, 他的战友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 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 抛洒下最后一滴热血, 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了生命!学生读到这里, 自然会被战士们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文章最后强调:“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 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 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一心救中国。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中国人民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学生读到这里自然产生了热爱党、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感, 这里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 在读中自然而然就会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再如《半截蜡烛》一文中从“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 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伯诺德夫人知道,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 秘密就会暴露, 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 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烛焰摇曳, 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可以看出当时险象环生。伯诺德夫人全家为了打败德国法西斯, 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对敌斗争的过程中, 伯诺德夫人全家机智、勇敢, 随机应变地保存了机密, 巧妙地骗过了狡诈的敌人, 这又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扮演文中的人物则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深对文章的深层次解读。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课则更深层次地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分清敌友我, 善待日本孤女的博大革命胸怀。文中“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 至仁至义, 有始有终, 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表现了人民军队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 我们抗战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日本帝国主义, 为人类和平而战, 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人民是友好的, 明白了这一点, 学生自然就能理解聂将军救日本孤女这一行为的伟大意义。这里只要抓住细节, 多读多思, 学生和文章表达的情感自然就会产生共鸣, 以语文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上一篇: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作文说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