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共12篇)
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我们作为21世纪青少年,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应珍惜祖先们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祖先们的优良传统,让礼仪洋溢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让礼仪永久地保存在中华大地。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立足于教育学的视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构建和谐校园最终价值的追求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什么是和谐校园呢?借用胡锦涛同志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来具体指出和谐校园也就是:民主法治,公平争议,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学校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要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美德中,儒、道、法等各家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一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实现人与校园和谐的保障。孔子主张“和而不同”的人际准则,把“仁”(即“爱人”)作为一切德性的总和,并提出仁、义、礼、恭、宽、信、忠、恕等一系列道德准则来保障和谐环境的实现,而墨家宣扬“兼爱”的社会行为,佛家张扬“因缘和合”的思想等等一切,也是提倡以宽和的人际交往,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正是基于和谐校园的文化根源及其价值追求,胡锦涛同志特别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可见,完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还是 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石。其原因在于: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体系的灵魂。人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只有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有德是成才之前提,因此“德”是素质的灵魂,自古以来都备受重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鞭辟入里地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矣。”毛泽东同志也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由此可见,要培养建设和谐校园的人才,完善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石,而完善思想道德素质,关键要靠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全面提高人素质的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和谐校园的牢固基石。
二、传统美德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促进作用。
其一,塑造诚信友爱的道德品格
塑造诚信友爱的道德品格即倡导所有同学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学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道德规范,并把这种道德准则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内化为人们的道德精神,既增强人们内心的 诚实守信 意识,又培养他们文明礼貌、平等待人、助人为乐等友爱行为。这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首要任务和作用,因为:首先,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和谐校园的发展最有价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培育年青一代自觉形成这种高尚的道德品格,为人与人、人与校园的和谐关系提供内在的精神保障。再者,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伦理文化中,诚信一直被视为人之为人最根本的道德标志,是做人立世最基本的要求,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亦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可见,诚信对人具有价值本源的意义,它是一切道德原则之本。而自古“仁爱”、“爱人”、“兼爱”的思想就是要发扬平等友爱、和睦相处、乐于助人的美德,中华民族的博爱精神,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倡言中达到了极致。思想道德教育以此作为首要任务,使诚信友爱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能够传承给下一代,把诚信友爱的道德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其二,培养民主法制意识
学校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民主法制教育,它传授公民的基本知识,强化社会主人翁的义务和权力,培养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习惯。社会公民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才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仅做到遵纪守法,还能依法 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可见,传统美德培养一代代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为加强校园民主法治,推进校园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三﹑强化公平正义的思想
我国传统美德中包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能强化人的公平正义思想。它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和地位,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树立人与人之间公平的观念,人们只有公平待人、公平处事,才能实现正义,公平是正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另外,教育公平是实现强化公平正义思想的德育目标之前提,只有让学生在公平正义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才能深刻认识公平正义的意义,使之内化到自我意识之中。
其四﹑鼓励充满活力的行为。
传统美德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重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由发展,以促进人性完善为根本目标,这样的发展方向呼唤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以满足学生多元的道德发展需要。突破政治说教的传统美德教育,能为学生创造丰富、自由的道德实践机会,并鼓励充满创造活力的道德行为。
其五﹑培养和谐至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传统美德中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严重影响着人对自我、他人、社会、世界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也影响着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美德本身就是倡导崇善价值观的,正如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培养和谐至善的人生观不仅是弘扬传统美德,还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我国传统教育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使人养成和谐至善的人生追求,现代美德教育也应该继续培养学生这种崇高的价值理想,从而影响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和谐的价值信念。总之,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理想,来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实践培养具有和谐思想观念的建设主体。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基和重要精神支柱。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构建整个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确立和弘扬,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
第一,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中华民族确立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倡导了这样一种道德理念,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公道正派、诚实守信,这就为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也是传统美德历经2500多年经久不衰而且能够不断地得到发扬和光大的重要原因。
第二,有利于改善校园风气。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我们的校园应该是和睦相处、真诚相待、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而是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有助于清除一些不良风气,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使整个社会洋溢着和睦、和谐、和平的和煦春风。这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三,有利于造就优良品格。“仁、义、礼、智、信”要求每个人都要克服不良习气,端正不良行为。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仁、义、礼、智、信”这样一种传统美德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确立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谦虚、谨慎等优良品格。
第四,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我国保留了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文化。为什么我们不断走向文明?就是因为我们具有道德支柱和精神力量。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应当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而学校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归根结底是弘扬传统美德。总而言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文明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文明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文明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文明和谐的校园乐章终将奏响。
让我们在文明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让我们在文明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
一、弘扬儒家优秀文化, 创造和谐美好人生是实现“和谐德育”内在要求
重庆三十四中在研习儒家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深知, 只有懂智慧、知礼仪、讲忠孝、行仁义, 才是深谙儒学精髓。我们以儒家文化核心范畴——仁与礼为统领, 弘扬儒家文化忧患、乐道、和合、人本、笃行五大人文精神, 吸收借鉴儒家优秀文化, 树立“修齐治平”的理想之道, 设计“三十而立”的人生规划, 陶冶“泰而不骄”的心灵, 构建“仁者爱人”“过犹不及”的为人处世之道及“直谅多闻”的交友之道, 运用“仁智勇省”的君子风范, 创造属于三十四中人的和谐美好人生。
教师更加注重形象, 学生言行更为儒雅。我校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形成了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 熟悉传统文化内容, 熟悉教学方法, 有独立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人格魅力的师德形象;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终身学习品质的学习形象;具有广博丰厚的知识与开放的知识结构的智能形象;具有精湛的教育技巧与较强的团队工作能力的工作形象;具有端庄高雅的仪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健康形象。学生更加热爱学校、关心学校, 能做到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 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女生文静淑雅, 男生温文尔雅, 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使用体态语言:微笑、点头、鞠躬、握手、鼓掌、右行礼让。积极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 塑造三十四中学良好的学生形象, 为学生自我健康成长、成才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高扬儒家人本精神, 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是实施和谐德育的切入点
儒家思想涵泳人文关怀。我校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 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学习培训机会, 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提升师生综合素养, 提高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创设展示自我贡献学校的机会平台, 尝试成功体验, 增进幸福指数。
学校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明天的社会, 未来的社会, 是人文主义精神浓郁、知识经济特征显现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要求其成员具有深厚的传统人文素养, 迅速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因此我校把“培养既具有传统人文素养, 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优秀中学生”作为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传统人文素养包括立大志、善修身、务博学、思报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优秀中学生应涵盖以下内容:学而不厌, 构建和培养终身学习观念和能力;精益求精, 掌握扎实的现代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优秀中学生。基本内涵为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协调、持续、自主发展。我们的措施是着眼于未来, 着眼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教师良好的教学方法、适度的教学手段, 良好的班集体,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良好的关系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和潜能, 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和谐发展;重视德育工作, 汲取儒家教育思想, 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精选鲜活的内容, 具有吸取力和感染力的手段, 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谐发展。
制定了教师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热爱教育事业、思想政治好、教育教学水平高、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教育质量高。基本内容是全体教师都得到发展, 教师都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都协调发展。具体策略: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及内容;做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逐步实现专业发展目标;唤醒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步入自主发展轨道。
三、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和谐文化, 是和谐德育的追求
儒家先进教育思想是构建和谐三十四中的基石和泉源, 将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与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 寻找到儒家先进教育思想与特色校园文化的契合点。
儒家思想强调“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从“择邻而居”的故事中我们深知环境对人的教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修建了可容纳60个教学班的综合性大楼和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 配备了先进完善的教育教学及办公设施和场地等, 加强了学校硬实力建设。
我校加强了制度建设。通过职代会、教代会、工会群团组织, 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反复论证,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校务公开制度, 校务质询制度, 教师专业技术晋升评分细则, 教职工年度考核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评优评先的激励评价制度, 充分体现了我校制度建设的规范化、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学校开展儒家优秀文化知识讲座、儒家知识竞赛、构建和谐校园征文演讲歌咏比赛、励志标语征集活动、教职工趣味运动会、设置儒家文化墙等活动, 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 充实精神世界, 营造和谐文化。
我校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纵横驰骋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仁爱”的情怀。主流价值观:学思观, 道德观, 实践观, 中庸观, 幸福观, 和谐观, 快乐观等。如快乐观, 快乐是一种美德, 微笑是一种力量, 歌唱是心灵的阳光, 简单就是享受;优秀是一种习惯, 成功是一种心态;洁白是温柔的枕头, 幸福是灵魂的香味;微笑力量最大, 爱能战胜一切。
确立了三十四中的员工文化:毋忘在莒, 守正出奇, 方圆做人, 万众归一, 不断创新。毋忘在莒:永远不能忘记一起创业的艰辛和苦难,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珍惜现在, 展望未来。昔日和今天的苦难, 是我们终生进步的阶梯, 是我们终生进取的不竭动力, 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路。守正出奇:守住正派之风,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创造奇迹, 掌握未来。方圆做人:为人做事, 该方则方, 该圆则圆。方即是大事要方, 小事要圆;对己要方, 对人要圆。方是做人的脊梁, 圆是处事的锦囊。方中要容得了圆, 圆中要不失方;方是以不变应万变, 圆是以万变应不变。万众归一:围绕三十四中的发展目标, 人人事事都责任到位, 扮演好在促进三十四中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角色。学校要发展, 学生要发展, 员工个人也要有发展;别人有发展, 自己也会有发展。万众归一, 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不断创新:一切成绩都已成过去, 未来永远是一片空白, 要以终为始, 不断创新。创新是生命的延续, 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制订了“一训三风”。校训:仁智勇省。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省者不疚。校风:尚德修文、扬善达美。修炼品德, 崇尚高尚道德, 推崇优秀品行。教师修身养性, 师德高尚;学生努力修为, 内化修养;安和修文德, 加强文化建设, 培育文明风尚, 彰显儒教风范;心怀善意, 推己及人, 弘扬正义, 凸显人性光辉, 实现“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厘规;引领师生求真、臻善、达美, 努力构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和谐共生”的和谐三十四中。教风:静心教书, 潜心育人。心怀教书育人之大任, 情系三十四中之发展, 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敬业乐业, 无私奉献, 守望教育人生的美丽。学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终生学习, 兼容并包, “泛爱众, 而亲仁”;学则以疑, 思疑而进;辨明真伪, 甄别良莠;践履所学, “知行合一”。
四、秉承传统文化教育, 积极推进艺术教育, 彰显办学特色, 创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和谐德育的目标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行家抓手。三十四中人在儒家优秀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的浸染之下, 攻坚克难、励精图治、锐意进取, 办学特色已初步形成, 为社会、为巴南、为李家沱地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中考、高考圆满完成教委下达的各项指标, 尤其是高考成绩在区内同类学校中高居榜首, 有的指标还超过区内联招校。
我校强化艺术教育, 成立了合唱团、美术社会、体育俱乐部、广播站等学生艺术团体, 艺术类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 加强国学读本诵读, 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形成了艺术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办学特色。艺术教育成绩突出。美术教育, 我校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 成绩优秀, 每年参加高考都有10余人美术学生考上高一级学校。音乐教育, 我校音乐社团学生酷爱音乐, 每年参加高考有近10余人上本科线, 高2009级苏祥利参加全国钢琴比赛获金奖。体育教育, 我校田径队参加巴南区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我校遵循“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文化养校”的办学思路, 通过锐意改革、开拓创新, 激发活力, 增强核心竞争力, 实现学校跨式发展、越式进步, 走内涵发展之路。近两年教师论文获奖超过100余人次, 受各种表彰奖励50余人次, 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获奖超过100余人次。
一、校长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引导者
在学校教育中,校长是龙头,全体师生是主体,课程是载体。
一位成熟的校长,不仅要善于继承这所学校的优良传统,而且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时代的精神不断地开拓创新,引领学校教育步上新的台阶。对于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能做到摒弃与继承相结合。一位有作为的校长,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具有全面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有前瞻性,面向未来。也就是说,应该具有战略家的眼光,以教育家的风范,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机遇,去构想、设计学校发展的蓝图。这蓝图必须有创新性,有超前意识,才能立足于时代的潮头。
二、教师是实践校园文化的主导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实践校园文化的主导者。
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培养研究型素质。要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和观察,让学生学会表述,懂得运用。学校教研组要设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究、验证、总结、提高,从中锻造一支训练有素、能征善战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的中青年教学骨干。有了强师,才能“固本”。
三、学生是接受校园文化的主体
学生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服务的对象。当今社会,学生群体千差万别,决定了教育的多元化、复杂性和艰巨性。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摒弃那种不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的眼光不仅要投向学习好的学生,还要更多地投向“后进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容纳不同的个性,尊重不同的个性;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天赋、不同兴趣因材施教,学生有什么合理需要,教师就提供什么服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和谐的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乐园,成为教师施展才华的沃土。
四、课程是实施校园文化的载体
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向学生施教。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是逐步实现校本管理,这就为学校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充分的余地。作为校长,就应该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能体现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秋季,我们已先后编印了《大吕丰碑》、《对联讲座》、《达埔镇姓氏概览》三辑校本课程系列教材,目前正着手编辑传统诗词课本。借助这些反映当地人文以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辅助教材,让学生适当了解当地的历史、风俗民情及人文知识,对于培养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这在学校内部,在社会各界都有着较好的反响。
多年来,我校致力于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美化学校环境,充实更新教学仪器、电脑等教学设备和设施,紧跟时代,向教育现代化迈步,以优秀的校园文化主导学校教育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春县达埔中心小学
2010—无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
筹备工作方案
一、大讲堂主题
弘扬传统美德 构建和谐社会
二、大讲堂宗旨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为指导,按照中央关于“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宣讲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八荣八耻教育,孝亲尊师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使大讲堂成为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公民道德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
三、时间地点:
2010年12月11日—14日灵山.梵宫
四、主承办单位
1.主办单位:
中共无锡市委统战部
无锡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
2.承办单位:
无锡市喜洋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3.支持单位: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孝文化传播基金管理委员会
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经贸工作委员会
(无锡市其他各支持单位待定)
4.媒体支持单位:
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
五、特邀嘉宾
凌孜: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经贸发展工作
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华母亲节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叶剑英元帅之女。
李宝库: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孝文化传播基金管理委员会会长。
沈国放(外交部原发言人、驻联合国大使、部长助理):全
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软实力
六、拟邀请大讲堂部分老师及讲课内容(最终课程表有调整):
1.高昌礼部长:(司法部原部长,党组书记)
2.李宝库副部长(民政部原副部长、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原常务
副主任):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
3.沈国放大使(外交部原发言人、驻联合国大使、部长助理):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软实力
4.刘余莉教授(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5.钟茂森教授(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兼任
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百善孝为先
6.靳雅佳老师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一生不能错过的音乐课
7.肖先华(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助理,世界儒商联合会秘书长)
课程内容待定
8.张发主任(海南省政协法制办主任):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扎牢守规矩的根
9.田永胜处长(中央文明办调研组信息处):新世纪健康饮食
10.李幕松总裁(菲尼克斯亚太电气(南京)有限公司):中华文
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11.郭立中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12.刘苏老师(全国献血女状元):爱是红色的13.王希海老师(大连中华孝亲敬老之星):26年只为父亲活
着
14.吕明晰导演(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和谐社会·媒
体有责
15.刘芳老师(青岛芳子美容连锁机构总裁):涵养女德·幸福
人生
16.王琦老师(吉林松花江中学弟子规推广老师):课程内容待
定
17.张瑞局长(山西大同市地税局开发区分局):《弟子规》在党员干部中的作用
18.马涛老师(全国传统文化公益大讲堂著名主持人)
19.傅冲(国家著名演员):传统文化拯救了我的家
20.张宏伟(上海东方集团董事长):不授课,属于邀请贵宾
21.陆心棣(北美投资信息交流协会会长):不授课,属贵宾
七、开幕式及大讲堂
1.时间:2010年12月11日-14日共四天。
2.地点:江苏省无锡市灵山梵宫
3.议程:分为开幕式和大讲堂两部分(另行设计)
4.活动:参观世界第二届佛教大讲堂胜地灵山梵宫
八、网络直播
组建网络直播小组,大会进行全国网络直播
九、会议内容
1.请部分领导做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报告
2.请专家、学者做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报
告。
3.请部分企业家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4.请部分学校校长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5.请部分亲情教育基地的代表分享心得体会。
6.请各行各界的代表分享学习体会。
结束语
巍巍中华,一个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在进入二十
一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能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所有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奉献心智的人
们,让我们携手共塑孝亲、爱国、振兴民族道德精神的中华魂!
无锡传统文化公益大讲堂组委会
一、活动目的:
弘扬雷锋精神,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培养青少年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掀起我校学雷锋活动新高潮,根据学校本学期德育工作重点和思路,结合上级教育的精神,我校今年学雷锋活动将立足校园,制定2013学雷锋活动方案。
二、活动主题: 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
三、活动时间:2013年3月5日—3月25日
四、活动内容:
1、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向雷锋同志学习”,激励全班同学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以便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2、在活动期间,各班出一期以“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黑板报,宣传雷锋精神,发扬雷锋精神。
3、举行以“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手抄报设计比赛,要求主题鲜明,版面布局合理,内容积极向上,突出主题。每班参赛作品不少于10份,并请各班于3月25日前将作品收齐送交辅导员处。
灵台一中创建于1940年,2004年过渡为独立高中,2013年2月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现有73个教学班,4027名学生,265名教职工。
根据县纪委和教育党工委关于加强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指示精神,学校按照廉政建设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要求,以“敬廉崇洁”为主题,以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广泛传播廉政文化和廉政知识,培养了广大师生廉洁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了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勤俭办学”;教师“廉洁从教、服务学生”;学生“敬廉崇洁、诚信守法” 的良好氛围。
一、全局性领导,多举措部署
为使我校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学校成立以校长周建荣为组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玉敏为副组长,各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为成员的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分工及工作职责,做到了分工合作,齐抓共管,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工作之中,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在对廉政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灵台一中“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灵台一中教职工十不准”等规章制度。
二、全校性发动,多渠道宣传
为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切实把活动的目的、意义宣传到位,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利用广播站、橱窗、校园网站向师生进行敬廉崇洁意义的宣讲,提高全体师生对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教职工例会和政治学习,组织教职工学习有关文件,并用典型事例阐述腐败行为给国家、给社会、给家庭带来的危害,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净化校园风气,营造爱教、爱生的良好氛围。利用班会课、黑板报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传统道德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通过典型示范、榜样引领,培养学生的高尚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三、全方位拓展,多领域渗透
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进行了全方位拓展,多领域渗透,做到了八个结合。即“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把依法执教,廉洁从教贯穿始终;与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使学生明廉耻、重诚信、守信用,从小培养浩然正气;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廉政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二者结合起来,加载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敬业精神等内容;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教代会制度,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廉洁从教一票否决制;与队伍建设相结合,把廉政文化嵌入队
伍建设之中,弘扬奉献精神;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作用,有意识挖掘廉政教育资源,使学生既学文化知识,又接受廉政文化教育;与规范办学行为相结合,严格执行财经制度,搞好校务公开,特别是收费公开,严禁教师向学生及其家长暗示或索要礼品、滥订资料、有偿补课等行为;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采用发倡议书、开家长会等形式,请家长给学校工作提意见,欢迎家长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监督,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四、全面性活动,多样化载体
在党员干部教育方面,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教育,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等材料,实行领导班子公开廉政承诺,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组织进行全体教职工进行拒绝有偿家教签字仪式。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推行校务公开。对学校的一些重大决策、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教代会,集中民情民意、决策科学民主。学校在坚持民主管理的同时,实行阳光工程,做到办事内容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会议等形式虚心接受家长的监督。在国家助学金、中央
福利彩票资助金、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校内贫困生资助等方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公示,做到程序合法、操作透明。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收费前做好收费标准的公示,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群众监督。
在教师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并把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相联系,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廉洁奉公的积极性。组织全体教职员工签定廉洁从教承诺书,承诺不有偿补课、不乱征订教辅资料、不乱收费、不收家长财物。注重把廉洁教育始终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一、充分酝酿,达成共识
国学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随着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重新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严,弘扬亘古常新的民族精神,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新时代赋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神圣使命。为了找到教育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我在普小担任课题负责人时,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不知道体贴父母、尊敬长辈, 不懂得兄妹谦让、长幼礼数,不知道待人接物、择友交往,不懂得勤俭节约。 鉴于此,课题实验中,我们把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作为抓好德育的突破口, 确立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给学生以做人、 做事、做学问和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新课题和新思路,在全校开展以“国学经典名著” “美文佳篇”为主要内容的诵读活动。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经典名著诵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为此,我们提出诵读的基本原则是不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诵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让它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和外地经验,给各级学生规定不同数量和内容的诵读任务,确定各学段的诵读目标,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晨读,每周拿出一节作为诵读课,每学期开展一次诵读会,每学年组织一次专项诵读达标测评。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是整班背诵,渲染气氛。 在规定的诵读时间,领读员带领大家先读熟再背诵。同学之间、班级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二是组织队会,人人参与。召开以经典名著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由学生策划、自找资料,或介绍诗人的轶闻趣事,或讲著名诗人的故事,或赏析名诗名句,或谈自己背诗的体会,生动活泼的班队会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选诗配画,陶冶情趣。四是表彰奖励,及时评价。采取各种形式的背诵检查方法,测评学生背诗数量和质量,评选出班级“背诗小能手”和优秀班集体”。我们组织的千人经典诵读活动,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意义深远,颇受点赞。
三、知行统一,注重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开展好经典诵读活动,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实效。首先,激发学生主动性,是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发挥效益的核心。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积极性,我们把诵读活动与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谁背得多就奖谁“诵读章”; 在班级设擂台赛,谁背得多谁就是“擂主”。还争取家长配合,让学生逢节日和家人生日时背几首古诗作为礼物献给亲人。同时,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引领,不断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学生背诵古诗初觉新鲜,但不得要领的问题,我们从实际出发,摸索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针对学生背诵一段时间感到枯燥、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师们从背诵中找规律,先从简单的开始,从琅琅上口的开始。先领诵,然后齐诵,再全班反复诵读, 在诵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几年的风雨兼程,我们收获到了耕耘的快乐和追梦的成功。
一是校风正学风浓。朗朗的书声遍布校园,学习氛围日趋浓厚。学生读懂了惜时,读懂了“温故而知新”,主动学的多了; 迟到的少了; 小小古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使学校风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是学生人文素质普遍提高。通过持续开展诵读活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语言文字能力和朗诵水平。特别是开展经典名著诵读年级 “手拉手”互动活动,使低、中、高年级学生了解了各自的生活,加深了友谊, 增进了情感,学会了共处。
三是达到了教学相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教师和家长是实施经典名著诵读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学生诵读主动性的增强,使得老师和家长在教的过程中,不得不先去补好这一课。这样从最初老师和家长看着学生读,逐渐发展到老师和家长辅导学生读,一起读,真正达到“教学相长”,使得老师、家长的传统文化水平在“教与带”中提高。我们认为,经典名著诵读活动看似是一项实施对象针对性很强的活动,实际上它正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和延伸,在社会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经典诵读”这一课题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摸索的行动研究过程,需要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要求应因人而异,重激励,忌强迫,不让学生觉得是负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要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携手并进,勤奋研究,经典诵读这一国粹必将得到有利传承。开出更为绚丽的生命之花。映出美丽的中国梦,映衬亘古的华夏文明。
摘要:国学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弘扬传统文化,和谐发展,不断探索以经典诵读为切入点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这草长莺飞的时节,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也迎来了我校学雷锋活动主题教育月。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四十七年来,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提起雷锋,很多同学都非常熟悉。我们从书里和电视剧里都曾经知道过他的故事。这名普通的中国士兵,在他短短的二十二年的人生岁月中,为他人、为社会做了无数的好事,为人们送去了无数的温暖和安慰:例如帮车上的列车员拖地、打扫候车室,为丢失车票的妇女买票,给家庭困难的战友家中寄钱等等。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奉献爱心,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只有大家都来奉献爱心,我们的大家庭才会充满友爱,充满温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雷锋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在此,我代表学校团委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一、学习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努力创建节约型校园。自觉抵御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同学间不进行物质条件的攀比,用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充实自我、陶冶情操。
二、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
要团结同学,友爱互助,热情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将学习雷锋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学会感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为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学习雷锋“严于律己”的精神
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课堂秩序、积极营造校园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自觉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主动拣拾废弃的垃圾并投入垃圾箱;不乱采花草和践踏绿化带;自觉抵制在学校的墙面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等不文明行为,爱护公共财物,自觉维护校园环境,树立“校园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
四、学习雷锋渴求知识、发奋学习的“钉子”精神
珍惜时间,勤于钻研。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保证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后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复习,提高课后的学习效率;自觉培养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面对学习中的种种困难,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诚信接受每一次的学习检验。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丁家桥小学
一、活动背景: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机整合,学校将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活动的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创新型融为一体,让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的心灵,不断提高师生文化素养。
二、活动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学自强的优秀品质,与小学作文教学个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我校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三、活动意义:
1、引导学生诵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经典诗词、论语,吸取终生受益的知识精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2、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
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使高年级学生感受经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学生养成天天诵读的习惯,逐步使学生能够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3、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全面提高师生的人文素
养。
四、活动内容:
《经典论语》、《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以及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经典故事等。
五、活动实施:
1、组织领导
组长:崔连俊
副 组 长:郑立娟
组员:各班语文老师
2、职责:
组长负责全校经典诵读的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诵读活
动的开展与日常管理、检查;组员负责协调经典诵读工作的开展和本班学生的诵读活动,以及活动安排与落实。
3、活动时间及方式
(1)每周安排两次诵读时间,分别在每周二、周四第二节课后时间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坚持学习、诵读国学经典。
(2)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经书不厌百
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对于一些典故和字的读音,教师要做适当指导。
(3)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创造性的开展
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充分利用诗歌朗诵比赛、经典诵读比赛以及德育系列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4、活动展示
(1)集体诵读展演:定期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经典诵
读比赛等形式展示教师、学生在参与诵读经典上获得的喜悦与成绩。
(2)读书笔记展示:主要以学生习作为载体,展示读
书心得,彰显人文教育。
“美德在道德生活中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哲学家和道德理论的门外汉都对它极为重视。”[1]所谓传统美德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一定社会、阶级等的“那些肯定性的好恶倾向”,“其中包括道德理性、谦和、同情、礼貌和友好等。”[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国历史中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不仅包涵五千年中国古代优良的传统道德,也包涵“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道德。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有: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作贡献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倡导伦理关系中的诚信为本,讲求谦敬礼让;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视为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即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能动作用。而中国革命传统道德,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为主体的革命的仁人志士,在整个中国现代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身体力行的新型的优良道德。其基本内容有:一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乃至为人民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三是英勇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四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认真严肃地做好细微琐碎的工作。
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根基和底蕴,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二者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的文化来源。
二弘扬传统美德是和谐社会的应然诉求
1弘扬传统美德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而弘扬传统美德的内容与和谐社会建设又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有之意。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生活的和谐、社会阶层的和谐、社会秩序的和谐、社会组织的和谐、与国际环境的和谐等,这些方面的建设,需要传统美德的支持。比如与国际环境建立和谐的联系,“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精神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科学阐释和谐社会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认识与合理构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理论创新。如何诠释这一社会价值观,使社会广大民众认同并转化为自我的价值理念,使之落实在行动中,弘扬传统美德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客观依据和伦理价值基础,一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其他各种社会条件。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消解这些矛盾的要求即和谐的理念必然成为社会主导的理念。而对这一社会价值观的诠释还应有一个重要根据,这便是和谐是我国传统美德中的一种基本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就有对和谐社会的理想———“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天下为公”(《礼运》)的大同社会;就有“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思想———人与人之间应该“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就有“中庸之道”的道德境界———中庸之道被古人认为是尽善尽美的和谐之境,意味着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并防止过犹不及。从传统美德中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上来诠释,更容易满足人们的社会伦理需求,人们更容易理解接受,使和谐社会价值理念得以复归与超越。
3弘扬传统美德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条件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人际环境。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不仅没有社会的和谐可言,甚至连追求和谐的机会都不存在。而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的诸多矛盾,包括人与社会集体、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矛盾,其中人际之间的矛盾特别复杂,这些矛盾的存在或处理不当,都可能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此期间,“我们的确不能对美德和道德做出决定,然而,我们可以进行美德和道德教育。”[3]“我们自己首先要重新自觉地推崇美德。”[3]通过弘扬传统美德,使现存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性化,就可以化解各类与人相关的社会矛盾,创造社会和谐的条件。由此,必然会有力保证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和谐社会是弘扬传统美德的出发点和归宿
1弘扬传统美德要不断强化宣传“和为贵”的理念,以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中华民族讲究“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里的“礼”,即指人们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而“礼”的最高价值便是“和”,“和为贵”就是以和谐为贵重、珍贵。“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要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与苟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或者承认事物在有差别的前提下的统一与和谐。这种“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只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就会有利于重建中华“礼仪之邦”。今天,我们宣传“和为贵”的理念,要为“和”赋予新的内涵:“和”即是要建立“和以处众”的人际关系、倡导“和衷共济”的社会公德、践行“和气生财”的经营观念、实践“和善为民”的行政理念、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对这种“和为贵”的理念多角度、多方位、反复宣传,常抓不懈,则必将直接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2弘扬传统美德要不断强化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以根本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弘扬传统美德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四有”公民,就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就是和谐发展的人,没有这样的人是无法建设和谐社会的。而现实是我们的教育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忽视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注,忽视对人的灵魂与美德的关怀,凸显出道德教育的缺陷。因此必须加强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教育,特别是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使人们坚定、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坚持“以义统利”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养成如何做人的社会基本道德。一句话,就是培养“四有”和谐新人。这是历史的启迪,现实的需要,也是未来的呼唤。
3弘扬传统美德要不断强化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和谐,增强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以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社会带给人们的一个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就是把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作为教育的着眼点,立足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把教育的主体和重点落在每个教育对象的身上,尊重他们,依靠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要避免教育的着眼点只是“管理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始终处于被动的情况,以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层次。
二是坚持中庸之道的方法。“中庸之道的方法论是一种智慧的行为处事方法,它对于克服行为中的极端倾向,以及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是大有裨益的”。[5]人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社会。人与社会的发展既矛盾又统一,不能只看到矛盾的一面,而看不到一致的一面。在以矛盾性理念为主的教育思想之下,教育的过程往往是在对立的思维中展开的,其结果很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事与愿违。坚持中庸之道的方法,就是既要从人与社会相矛盾的方面考虑,也要从相一致的方面考虑,以和谐的思路引导教育对象去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对教育工作必然会产生新的积极意义。
三是坚持“三贴近”要求。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教育对象,才能发现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共同点,了解教育对象全面和谐发展的实际需要,设计出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方案,使道德教育能够真正满足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比如,如何使富裕的教育对象能够帮助贫困的教育对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贫困教育对象解决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无疑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增强了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2]R·赫斯利普.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44, 73.
[3][4][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02, 220.
东港市合隆乡中心小学
2017.9.25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养成教育水平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归纳为五个方面: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 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文明礼貌,仁者爱人。而传统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因此我们将五个方面的传统美德融入36个习惯培养当中,分为四个方面: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学习的习惯、交往的习惯。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确实提高了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水平。
一、以弘扬传统美德为核心,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我校研究传美教育由来已久,“九五”开始就参与到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栾传大教授领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当中,历经20多年。在不同的时期都确定了不同的研究课题,“九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探索如何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教育的研究》,“十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探索如何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求索创新教育》,“十一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研究》,“十二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十三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研究多次被总课题组评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先进集体。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深深的感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摸索出了我校传美教育的思路与途径,就是与习惯培养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二、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合隆中心小学地处龙头山脚下,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分布,一年四季鸟语花香,风景秀丽,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校园文化围绕传统文化整体设计,寓美德教育于文字、图片之中,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高尚追求。
文字宣传。学校大门镌刻习总书记的三句话“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把“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作为校训,镌刻成红色大字悬挂于教学楼顶,将36个习惯布置于三个楼层,让学生处处看得见、摸得着。在楼
梯口,食堂里,设置了温馨提示语,如:文明带来和谐,亲善给你友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
图文结合。学校西面围墙绘制国学经典图画与文字,将儒家精髓“仁义理智信,温良恭俭让”绘制上墙,并配有代表人物,赋予其新的解释,提示孩子的为人处世之道。“读好书,做好人”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现实目标,把“中国梦,读书梦”及孔子的图像绘画于显眼处,背衬青山绿水图案,让孩子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同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的中国梦与孩子的读书梦相结合,既简单又清晰易懂,默默回味道理无穷,让孩子清楚上学就是要把书读好,为实现人生之梦积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内随处可见,让师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
满族文化。合隆乡是东港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镇,而满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将学校南面外墙布置成满族文化墙,把墙顶镶上了琉璃瓦,墙面雕刻了满族文化浮雕,包括服饰、饮食、节日、信仰、文字、艺术等。同时合隆乡文化广场建有满族文化长廊,让孩子们了解到满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彪炳千秋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不可多得的东北民族精神文化资源。
三、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
2014年编写了“满族文化读本”,2015年编写了“好习惯我养成”传统美德一至六年级12册读本,“读本”紧紧围绕传美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案例、图片等阐释传美要义。搜集和整理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材料,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美德故事等,以年级为单位精编成册,每册包括爱国孝亲、诚信守纪、修身处世、勤学立志、自立自强等篇章,作为传统美德课程校本教材,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美德教育课,班主任担任美德教育教师,从人员、课时、内容上提供保证。这样,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对校本教材的拓展阅读,系统地去感知传统美德故事,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习惯我养成”校本
教材获得东港市2016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另外还编制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弟子规》、《唐诗宋词》、《书法》和《同步主题阅读》。
开设道德讲堂。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道德讲堂,教育开放周、家长会、家访都是宣讲家文化的好时机,每次家长会全校400多名家长和孩子都全员参加。学校开展家庭教育道德讲堂,刘校长亲自作“弘扬传统美德,养成良好习惯”讲座,邀请家长代表进行了“构筑家文化,让孩子健康成长”讲座,邀请了教育专家到校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讲座。每次讲座家长都全数参与,家长还与专家进行了互动,他们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传媒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意义,还明确了家庭和谐对于祖国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作用。
四、以弘扬传统美德为目标,构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1、形成培养体系。
成立了以校长、副书记为正副组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工作中坚持党支部、关工委、工会、教导处、少先队、值周教师、班主任齐抓共管,做到人人树立传统美德培养观念,人人制订培养计划。建立各项制度,将美德培养纳入习惯养成教育之中,制定了《习惯培养实施方案》、《习惯养成框架体系》。
在《习惯培养方案》中规定了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既有所区别,又有提升,让学生的习惯养成呈阶梯上升状态。领导、老师、学生及家长明确要求,做到人人学习惯、心中有习惯、行动见习惯。要求学生从掌握文明语言起步,走廊里张贴《小学生“十个”文明习惯》和文明习惯用语,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最朴素的动作“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中传递的和睦举止;把“不打架、不骂人、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和健全的法纪意识的保证;传颂“爱国、诚信、正义、为公、奉法、尊长”的美德故事,使传统美德精神深入人心。
2、加强常规训练。
将美德教育内容细化规范为一个个训练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本着“小、实、活”的原则,出台了包含礼仪常规要求、劳动教育要求、公德要求、诚信要求、学习要求等内容的《合隆小学学生习惯养成要求》,把美德教育内容细化分
解为阶段性的习惯养成目标和文明礼仪要求。制定《一日常规》,内容渗透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床、上学、回家、卫生、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标准,分周训练实施,定期检查反馈强化常规训练。实行“周过关”制度,设立了“课前准备周”、“眼操周”、“执笔周”、“文明乘车周”、“安全周”、“文明就餐周”、“弟子规诵读周”、“读书活动展示周”等进行专项达标训练。首先由班主任利用晨会时间进行详细地讲解与操练,让学生掌握具体要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中、日常生活中随时关注和考核学生的习惯达成情况。
3、构建激励机制。
为保证传美教育的有效落实,从“学生、班级、学科教师”三方面进行督导与评价。实施“星激励—奖状奖励—习惯好少年”的递进式评价。对学生的传美养成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为自已成功的付出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全校开展“弘扬美德,培养习惯,争获星级少年”的活动,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可获得一颗 “良好习惯”星。班级每周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十名学生,颁发“姿态规范好少年”、“书写认真好少年”等奖状。每月由班主任汇总学生各种“星”的数量,累计10个小星可获得一张“好习惯”奖状。学期末,综合考评学生习惯养成情况,每月均获得“好习惯奖状”可获“习惯好少年”的称号,并在门厅的展示板上公布。学校少先队大队每学期开展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做合小美德少年”为主题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推选出一名思想道德良好的学生,在全校进行表彰。通过开展这项活动的开展,少先队员们对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一个文明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会了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培养了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广大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美德形成习惯养成
1、经典阅读活动。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在册册图书中得到传承与宣扬,学校开展 “让人生因阅读而精彩”的经典阅读活动,让孩子在阅读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阅读中感染孩子们的品德修养,继而影
响他们的言行。学校规定阅读书目,读书内容以《三国演义》、《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为主,每天要求孩子阅读一小时,其中在学校有早读和午读,一共集中阅读了半小时,每周一节阅览课,每日在家阅读半小时。班级每天检查读书情况,学校每周检查一次阅读情况,纳入到学生形成性评价和教师业务考核当中。每学期安排读书汇报活动,有阅读主题、阅读指导、阅读汇报、有活动测评和活动总结。开展“悦读童年 立德立志”亲子阅读活动,以“家的故事”为主题,邀请东港市朗读协会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朗读,对孩子们进行朗读指导。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一起编排朗诵节目,共同登上舞台,述说家庭故事,展示家庭文化。在读书汇报活动中,孩子们表演了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剧、相声等,去年承担了丹东市“十二五”第二届教育科研开放周活动,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展示。2017年6月份,东港市深度阅读现场会在我校召开,让孩子在系列读书活动中聚文化气养高尚魂。
2、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我们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享受节日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比如每年清明节都组织学生到东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岗头惨案遗址”、“合隆万人坑遗址”、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东港市烈士纪念碑公园等开展“不忘国耻、展望未来”活动。重阳节学校组织学生收集“重阳节来历”,让学生了解中华尊老、敬老传统文化,安排以 “九九重阳”为主题的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孝心演讲等,营造了敬老氛围。召开主题班会,畅谈老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自己感谢之情,交流了敬老想法。每年重阳节,学校都邀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回到学校,参观学校的变化,观看孩子们的演出。学生们感念亲恩纷纷付诸行动,或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或给家长洗一次脚,或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或到敬老院表扬节目、购买礼物、打扫卫生等,这些都闪烁着学生稚嫩的孝心。把敬老从物质生活延伸到精神世界,真正演绎了“孝”的宽广内涵。文化的力量是神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学生身上转化为实在的行动,我们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期待如约而至。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电视台到我校录制家文化创建,并在丹东市现场会播放。中国教育电视台、丹东市电视台和东港市电视台《阳光地带》对我校开展的活动进行了专题播放,《丹东日报》多次进行了报道。
3、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学生们践行的最好方式,学校一方面通过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培养良好习惯,一方面让良好习惯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巩固与发展。在国家乡村少年宫资金的支持下,学校安排具有传统特色的社团活动:剪纸社团向学生传递传统手工艺的无穷魅力,象棋社团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棋类的独特风采,满族舞蹈社团让孩子们领略满族舞蹈的独特魅力,还有珍珠球、古筝、笛子、葫芦丝、演讲、书法、写作等。丹东市财政局与我校开展了“走进校园,走进社团,手拉手活动,他们参与到各个社团,与孩子们一起活动,还进行了指导。满族舞蹈社团在东港市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腰鼓社团被邀请参加丹东市喜迎十九大庆祝演出。社团是熔炉,锻炼孩子身心;社团是练兵场,锤炼孩子们言行。
4、体育艺术文化传承活动。
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与体育艺术完美结合,多年来我校在大课间活动时安排扭秧歌和腰鼓、太极扇训练,音乐教师为孩子们设计了传统服饰,编排了舞蹈动作和队形,让孩子们背着腰鼓、手持太极扇,在舒缓的音乐中,在跑动中,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2017年3月3日,教育部面向全国各类学校组织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节目征集,我校的团体操“鼓舞扇情”在全国4万多个上报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15个被选中的节目中的开场演出,于2017年10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放。6月15日,受教育部的委托,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一行14人来到学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拍摄工作。其中83名同学又参加了在虎山长城进行的拍摄活动。孩子们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系着腰鼓,在长城上尽情地展示着民族风情。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流淌着汗水,也流露着喜悦,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赢得了央视导演摄制组的肯定,更是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也是学校多年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缩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华美德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并且通过良好习惯体现出来,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传美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周年百佳示范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美德教育先
七年级七班 冀雪丽 指导老师 刘慧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在专辑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它是我们的名族之魂。对高山你定会赞美她的高达苍劲,俯看小草你定会称赞他的坚忍不拔。是的那是因为它们身上饱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顽强意志。那是因为他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顽强,靠的就是正气磅礴,荡气回肠的铮铮铁骨,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名族精神。
人,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加美丽。国家,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加和谐。世界因充满美德而变得更缤纷,然而真正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什么呢?
语文老师说:“中华美德是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数学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条长长的线段,它连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过去,艰苦奋斗的创造灿烂今天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地理老师说:“中华美德位于地球的东半球,它是中国山川秀丽,晴空万里与第一轮阳光所组成的,它是东方不败。”
历史老师是说:“中华美德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气节,”美术老师说:“中华美德
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它的颜色是光芒而耀眼的。”
音乐老师说:“中华美德是一首歌,它的音色美妙动人,他激励着所有中华儿女努力拼搏。”
我说:中华美德是五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是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之魂。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文明进步”成为了最重要的中华美德。当我们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我们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我们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我们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我们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我们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我们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矢志爱国、善待自然、宽以待人、尊师重道的事迹如中国的瑰宝,数不胜数,“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站在新世纪的起点,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胸中沸腾,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滚滚流淌。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从身边事做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相信中华美德会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留下足迹;中华美
【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校园】推荐阅读:
“缅怀先烈 弘扬传统”活动总结06-06
弘扬传统文化朗诵稿09-21
1614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10-31
弘扬传统文化诵读国学经典06-27
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体会09-25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0-1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05-26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