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意义(精选8篇)
国家公祭日,我们将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但我们知道,这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超越了个体、家庭和小圈子,也超越了血缘、社交圈与乡土的情感,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共同在悲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让民族精神提升,让我们更加爱国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12月13日
随着时代的进步, 城墙的原生价值及其意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近代, 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浪潮的冲击, 以及火、兵器的飞速发展, 人们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的城墙, 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甚至卷起过大面积拆除城墙的热潮。同时受风雨侵蚀, 很多城墙表面脱落严重, 引发墙体坍塌。
南京明城墙, 为明代初期洪武、建文、永乐 (至永乐十八年以前) 三朝帝王的都城城墙, 是我国第一个在江南定都的统一王朝的首都象征, 在中国古代建都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在冷兵器时代, 为守卫南京城做出过巨大贡献。
南京明城墙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它不仅对开发南京旅游产业有重要意义, 对吸引海内外投资和南京的文化建设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墙风光带的开发和建设, 以城墙为中心的旅游活动日益增多, 据南京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 从目前开放的台城、中华门、阅江楼这三个景点来看, 每年仅门票收人约200万元, 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南京明城墙还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门瓮城上被侵华日军炮火轰塌的铺楼, 中山门北侧、下关小桃园、中华门等处城墙壁上累累弹痕, 像一部无字文书昭示后人居安思危, 莫忘国耻。
1 南京明城墙的现状
现在的南京明城墙, 东傍钟山, 西据石头, 南凭秦淮, 北控后湖, 周长96里, 现存约21km。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墙, 也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墙, 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南京城初成时共有四重城墙, 由外向内分别为外郭 (外城) 、内城 (京城) 、皇城和宫城, 现在所说的南京城墙指内城城墙。外郭为土筑, 原有18座城门, 周长约60km, 早已湮没无存, 仅余城门地名流传至今[5]。所以, 今南京城墙, 系指京城城墙。
从国内现存影响较大的古城池来看, 大都建有城楼, 而且大都是参考原状新造的。而南京明城墙现有城门缺少城楼, 严重影响南京城墙整体形象的视觉美。南京城墙本体与周边环境存在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不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 不乏现今违章建筑。
2 南京明城墙历史意义的变迁
2.1 与明城墙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2.1.1 明城墙的修建
明朝定都南京后,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 (1374年至1378年) 修建京城城墙, 拉开了明城墙的历史序幕。
2.1.2 城门的加建
随着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南京明城墙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 增加城门、拆除皇宫城墙的呼声越来越高。1895年, 张之洞为配合新建的南京港, 自“仪凤门外下关淮口以西新设码头起, 修造马路至城内碑亭止, 计长十五里”, 从碑亭巷到两江总督府延伸至通济门, 成为贯通南京城区南北的主干道。1909年, 两江总督举办“南洋劝业会”, 在临近会场的明城墙上增开了一座新城门—丰润门 (现称玄武门) 。这座城门打通了通往玄武湖的通道, 使玄武湖成为南京的“后花园”。1914年, 由南京下关商埠局首先倡导下, 为开辟新的街市, 在仪凤门以南又新开海陵门 (现称握江门) 。可见, 整个清朝时期, 城市化规模的扩大, 人们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 使得明城墙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
2.1.3 拆除明城墙的前奏
辛亥革命以后, 由于狭隘的民族意识, 南京发生了拆除满城 (含皇城和宫城大部) 城墙事件。拆下的城墙由南京筹办旗民生计局变价作卖, 这种“以工代贩”性质的拆城, 成为后来拆除南京城墙的前奏。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 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 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拆除自神策门至太平门之城垣。此议因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而终止, 加上南京城北有大片空地为当时城市发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因此城墙对南京城市的发展问题还不算过于突出。但是, 南京城墙的保护与城市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己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
2.1.4 明城墙得到重视与保护
到20世纪50年代, 约1/3城墙被拆除, 近8000万块城砖散失。20世纪70至80年代后, 全社会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南京明城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也因此得到了关注。南京明城墙潜在的多元价值正在逐步得到挖掘和整理, 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了明确定位。有关部门对保护南京明城墙进行了立法, 1984年编制完成《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南京城市规划纲要》等文本, 在强调南京城市布局中突出古城格局及环境特色时明确指出旧城的标志最有价值的当属明代四重城池。此后的城市规划、建设和舆论, 对南京城墙的保护意识和力度不断强化。
20世纪90年代南京市从旧城改造进入新城区开发的历史性跨越, 其核心在于跳出明城墙将南京城维护封闭的单一中心城市空间, 转变为多中心城市格局。这一转变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南京古都风貌, 也为南京城市未来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2 功能的变迁
南京明城墙的意义一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变迁, 原因有三:一是政权更迭的影响;二是攻城器械的发展;三是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南京明城墙的认识表现为对其实用功能的失落, 然后才是文化价值的发现。
2.2.1 明城墙建成之初的创新意义
南京明城墙是我国第一个在江南定都的统一王朝的首都象征, 在中国古代建都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南京明城墙所包含的皇宫前朝后廷及整体的布局, 不仅成为洪武初年明中都 (今安徽凤阳) 的范本, 也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 (1420年) 建造皇宫的蓝本[4], 对明、清皇宫的建造思想和京城及其他城垣的建造、维修工艺产生巨大影响, 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南京明城墙的布局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传统的堪舆术, 以实战防御、实用为建筑原则, 依据地形险要, “皆据岗垄之脊, 控江湖之势”。南京地处江湖丘陵交汇之处, 地形复杂。南京明城墙总体布局摒弃了方整规矩的古都城型制, 依地形地势大胆采用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型”。
内瓮城是南京明城墙城门特有的附属建筑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的瓮城置于城外的惯例, 将瓮城设置在城门内侧。内瓮城不仅体现了“国之利器, 不可示人”的道家思想, 还另筑藏兵洞以增强城门的防御能力, 是中国古代瓮城建造史上的创新之作。
南京地层松软, 地基是为稳定明城墙所采取的一项加固措施。南京明城墙周边某些地段不适合建造负荷过重的建筑物, 建造者们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挖松软土至原生层, 再以杉木为桩密集夯入;上铺“井”字形木排, 用来转承城墙负荷;木排上再以巨石为基。城墙地基这种处理方式, 为全国古城墙所少见。
护城河护卫南京城和南京明城墙。它不同于其它护城河由人工开挖, 而是充分利用南京周边的河道、湖泊, 再人工开挖使之连接。因此, 南京明城墙的护城河不仅宽阔, 而且带有明显的自然风光。
水关与涵闸。南京明城墙的水关设计精巧、合理, 反映了明初精湛的筑城工艺和城市水利运用思想。直至今天, 不少水关还在使用中, 发挥着调节城市河道水量的作用。
2.2.2 防御功能的衰落
南京明城墙是冷兵器时代优秀的军事作品, 工程庞大而精密, 气势磅礴。南京明城墙是当时最大、最为坚固的平战结合的防御体系实例:城墙高14m~22m, 顶宽4m~9m, 最宽处达18m, 包围面积41km2。中华门城堡堪称我国城市防御设施之最, 规模宏大, 结构坚固, 能攻能守。
朱棣迁都后, 南京作为“留都”, 政治地位下降, 城墙建设开始不受重视。至清朝和民国时期,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明城墙陆续遭到破坏。历史的风云变幻, 使得曾经固若金汤的明城墙面临近代战争中子弹和炮火的考验, 同时也见证了历史的脚步。南京明城墙起初的军事防御功能在先进的火炮面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实用功能的失落却导致了文化价值的浮现。
2.3 历史文物实物价值与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2.3.1 历史文物价值
南京明城墙是唯一修建在南方的城墙, 其充分利用了山水资源, 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
城内依石头、马鞍、鸡笼、覆舟、龙广等山筑城墙, 城外将外秦淮河、玄武湖作为宽阔无比的护城河, 山水城林融为一体。
城、河、桥组合景观。环绕南京明城墙的护城河, 是南京明城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城河的水源, 来自秦淮河、清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前湖和琵琶湖等, 经对城垣外侧河道疏浚、开挖, 引导河水入濠而成。宽阔的护城河水面, 衬映高大坚固的南京城墙, 再加上城门外护城河的桥梁, 形成了一道秀丽的城垣风光。
据初步估算, 南京明城墙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城砖用糯米汁、桐油和蓼草灰拌合的夹浆粘合而成, 一般长40cm~45cm, 宽20cm, 厚10cm~12cm。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 少则一字, 多则69个字。刻字手法有阴刻、阳刻、空心刻、双线刻。字体有楷、行、草、隶、篆等, 五行均可见到。城砖铭文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 包含了为南京城墙烧造城砖的区域、各地制砖工艺和制砖泥土样本、姓氏文化、简化汉字、民间书法和篆刻艺术等多元文化信息, 有的铭文材料还可弥补史料的遗缺。南京明城墙城砖上大量的铭文内容是一座活的明初资料库。
2.3.2 历史科技艺术价值
明城墙有着合理的断面结构设计, 严格的选材与质量监督机制, 加上严密的施工技术与科学的粘接配方, 这是明城墙历经600多年风雨、震灾与兵乱而依然屹立的原因。其处理手法灵活而独具一格, 如瓮城的设计、水关的处理, 尤其创造了利用自然山岩外壁贴城砖的方式, 是明城墙独特景观之一。
周密的防排水系统。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 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区的防排水系统, 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
2.4 明城墙的多元潜在意义
2.4.1 逐渐从局部改变南京城的格局
清末, 张之洞修造马路贯通南京城区南北, 突破了自明代以来以明城墙划定城区的格局。随着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南京明城墙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 增加城门、拆除皇宫城墙的呼声越来越高。
20世纪90年代南京从旧城改造进入新城区开发历史性跨越, 其核心在于跳出原始的明城墙将南京维护封闭的单一中心城市空间, 转变为多中心城市格局。这一转变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南京古都风貌, 并且为南京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
1992年, 南京市建委会同规划、园林、文化等多个部门组织编制了《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 这是明城墙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保护规划, 局部上改变了南京城的布局。明城墙风光带规划的构思是以保护、利用与保护体系为基本出发点, 以全体保护为基本原则, 从城墙、城门、城河三个方面分别对城墙本体保护、环境保护、景观视野保护, 以及明城墙风光带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进行详细规划。而在南京城的整体规划中, 对靠近明城墙部分的规划要以保护明城墙为首要目的, 并且要将南京明城墙更好地加以突出、衬托和修饰, 所以就在局部上影响了南京城的布局。南京市的发展从城墙内以皇宫为中心的一中心格局到现在的多中心格局, 如图1。
2.4.2 经济价值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化大趋势下真正有实力的城市才能生存下去。南京号称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 拥有明城墙、中山陵、总统府等全国甚至国际知名的景点, 同时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这些优势资源加上周围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旺盛的旅游需求, 无疑使南京成为一块具有无限吸引力的宝地。而拥有620多年历史的南京明城墙, 则是南京的标志。
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城中的古城墙上, 它以独特的形象最为生动地成为南京古都极具代表性的标志对今天南京古都形象的强化和塑造, 具有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南京明城墙对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着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价值和地位。1998年以来先后有南京邮电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扬州大学、南京第十三中学、南京昆仑路小学等在南京明城墙挂牌, 明城墙成为大、中、小学生爱国教育基地[4]。
2.4.3 提高了南京市的国际知名度
广泛宣传作为南京城标志的明城墙是使南京推向全国, 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随着南京明城墙申遗工作的有续开展, 南京明城墙的历史和现状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全方位展示。树立明城墙历史与现代文明的新视觉,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南京的国际知名度, 促进南京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改善南京的整体投资环境, 促进南京对外开放招商引资, 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结语
文章主要从南京明城墙外貌现状上的变化和历史意义的变迁历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重点针对防御功能的衰落、历史文物实物价值、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多元潜在价值等可以明显突出明城墙意义的要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南京明城墙外观的局部改变使得它的历史意义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首先, 在时代逐渐走向和平的历程中明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衰落;其次, 从开始人们只重视明城墙的文物实物价值而忽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逐渐发展到今天文化艺术价值得到社会认同;再次, 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明城墙也逐渐显现出多元化的潜在意义, 例如对南京城布局的局部改变、科学技术研究上的价值、发展南京旅游产业等经济价值、提高南京知名度以及提供爱国教育活动基地等等。
明城墙在这六百多年间的历史意义变迁轨迹表明, 对南京明城墙存在价值的认识与其他历史文物一样, 在漫长的历史中, 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需要走一段又一段的弯路, 才能认识到明城墙由初建时单一的军用价值转变为历史文物、社会、经济等多元价值的深刻意义。
充分认识明城墙历史意义的巨大转变一方面是要指引我们加强对明城墙的保护, 更重要的是防止我们步入保护方式的误区。如今拆城墙已是被认知的误区, 那么, 造假城墙则是因为无知而走向的另一个误区。为了发展旅游业赚钱, “合理利用”城墙的坍塌、豁口处新建和复建的混凝土城墙是一种功利的保护方式, 严重破坏了明城墙的文物价值。而这个问题则需要在明城墙历史意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彭蓉, 张永生.浅谈中国古城墙保护[J].山西建筑, 2005, 7 (13) .
[2]徐彦文.中国古城墙保护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1.
[3]刘正平.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J].城市规划, 2001 (4) .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意义
革命纪念馆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崭新、浩大且富有系统性的工程,涉及信息化技术、档案管理、计算机技术以及博物馆学等等诸多学科知识,有赖于专业人才以及专业技术支持。随着当前网络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率重大变革,日常生活方式也因此而彻底改变。同时在不断涌现的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信息化以及数字化领域也随之进入崭新的飞跃式发展阶段。对于革命纪念馆而言,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其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低成本下的高效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本文在认真分析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与重要性。
一、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的特点分析
革命纪念馆主要是搜集整理革命战争年代的各类文物,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后配以图片、展板或者模型展示给参观者,以求真实、全面地反映战争全貌、记录战争进程,以缅怀先烈,发扬其革命精神。实体博物馆通常是通过文物藏品来实现其价值的,然而文物属于无可替代品以及非可再生物品,因此不少纪念馆尽量控制藏品所受认为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其维持藏品原状而长久保存。但这同时也形成了重“藏”而轻“用”的管理倾向;此外革命纪念馆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诸多资料,例如入库凭证、分类账、编目卡以及鉴定资料等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不利于我们对藏品的有效利用。因此,我们应推进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进程,跳出参观时间、建筑以及陈列等诸多因素的束缚,创建时间与空间优势,为参观者提供便于获取的藏品信息,从而推动传统革命纪念馆信息查询工作以及藏品管理工作实现根本性变革。笔者总结了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特点如下:
第一,对现代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予以充分利用,为参观者提供高效而快捷的展出工作,受众参观面得以扩大;
第二,传统展出模式得以改变,档案编制从纸质过渡到电子化,进而发展为数字媒体。对于未来革命纪念馆发展而言,高质量采集文物影像、存储并远程传输是其中一个无法逆转的潮流;
第三,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工作是一个持续性过程,在此过程中还应不断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应在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下不断调整自身工作,转变传统展览与陈列的思维定势,以满足公众需求。
二、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与重要性
我国各地建设有大量的革命纪念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博物馆分支,充分象征着我们悠久历史文明以及光荣革命传统,从此类纪念馆中我们不难发现革命英雄先烈的记忆以及历史重大事件,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不可或缺、极为珍贵的构成部分。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革命纪念馆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存馆藏文物,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并确保展览内容形象而生动,确保战争进程得到完整且全面地反映,而易于观众理解,成为现阶段革命纪念馆管理工作人员应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中,数字化建设是当前革命纪念馆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数字化建设工作可实现档案以及文物收藏管理的智能化,推动展览陈列工作更为高效,不断提高革命纪念馆工作管理水平。同时在数字化虚拟技术的支持下,观众还可通过互联网浏览展览与陈列内容,革命纪念馆固有的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保护以及宣传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笔者基于此总结了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与重要性如下:
第一,有利于提高展览与陈列效率。就革命纪念馆陈列与展览工作而言,其收藏的可移动文物均存放在库房以及展厅内对外展示,而展览工作的真实写照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即“展什么、看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参观者与馆藏物品的接触面,而数字化建设则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可移动以及非可移动性藏品展示给参观者,从而为参观者提供自主选择权,展陈效率由此提升。
第二,纪念馆受众面得以扩大。传统革命纪念馆直接为观众提供面对面服务,因此参观者容易受到时间以及空间因素影响,而数字化革命纪念馆则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因素的限制,参观者能够借助互联网随时随地浏览馆藏文物,其由被动性观赏变为主动浏览。数字化革命纪念馆的呈现方式,适应了新时期人们快速便捷了解和掌握新事物的需求。通过一个网址、一条链接,观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纪念馆所提供的展览与陈列服务,这种便捷性使得纪念馆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受众面也随之扩大。
第三,有利于保护文物。在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容易受损的馆藏文物以及年代较为久远的藏品予以永久性保存,采用计算机绘制技术可以对文物修复后的完整影像予以模拟展示,从而对修复技术是否可行做出精确检验。同时,更多文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得以展示,其实体则得到有效保存,有效避免了文物实体因为年代久远及人为损坏而失真的情况,从而使馆藏展品文化传承寿命随之延长。
三、结语
数字化建设对于革命纪念馆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利用虚拟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为参观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全面的服务,推动纪念馆日常管理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同时也更利于充分发挥纪念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保护以及宣传教育等各项功能,我们应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加大软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推进革命纪念馆数字化建设进程;同时还应做好信息管理工作,重视信息安全,积极与其他革命纪念馆沟通交流,展开有效协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纪念馆数字化建设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支出,推动数字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丰富馆藏陈列与展览内容,从而能够对革命历史予以完整而全面地反映,以更好地实现宣传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党政军,王卫.革命类纪念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例[J].学理论,2014,(7):169-170.
[2]董珊珊.浅谈革命纪念馆讲解员队伍素质的建设——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3,(13):165-166.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行进在前往南京屠
杀馆的路上,一路天空是那么的晴朗,环境是那么的和谐,可这一切的一切对于今天的我而言都只会负荷我的心灵,紧绷的神经,悲伤与恐怖,愤怒与同情萦绕在我的心头。该面对总是要面对,屠杀馆伴随着我思绪的沉重而浮现在了我的眼前——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便是后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掀开那段充满绝望与恐怖的历史页章,让我们再一次共同闵怀我们的同胞;再一次认清历史;再一次感受国强则民强.国弱则民殃的社会自然法则。摊开纸,拿起笔,久久不能落下,面对洁白的稿纸,我只想哭……纵观现代文明史,几乎找不出比这更黑暗的一页——南京大屠杀,曾经的南京,六朝古都。他美丽,他气派,他宏伟。但就是这么一个天堂,被一群禽兽变成了人间地狱。早已知道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但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日英三种文字刻的“遇难者300000”让我们的心沉重不已。那一幕幕骇人的画面将那不忍目睹的历史瞬间拉至我的眼前,如同飓风席卷大地,留下满目苍痍。
摧残的屠杀来自于野蛮。然而一个
现今世界经济第三,人文素养人人称道的日本,竟会用最原始、最野蛮的手段干出如此令人发指的事情!被摧残的南京惨不忍睹,他们将2000余人押至中华门后用机枪扫射,然后纵火焚烧;5000余名难民押至中山码头用机枪扫射,然后抛入江中,将57400余人用铅丝串联,机枪扫射,然后用刺刀乱挑,汉中门、汉西门、花神庙、中华门、雨花台等地都成了杀害中国人民的屠杀场。据调查,南京集体屠杀事件最少有300多起,人数达19万人,此外分散屠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至少2000余案,人数在15万人以上……看着纪念馆这些血淋淋的史料,我只想哭。大门外那位双手紧抱已死的孩子的母亲雕像,她的精神和肉体已经被无情的摧毁。无助与绝望使得母亲在死神面前已经无所“畏惧”。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受难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全市的小记者游世博夏令营,游览了南京、上海、杭州,第一站到达南京,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刚入馆内,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座石雕,每座雕像仿佛都在描述着那个悲惨的年代、叙述着那些悲惨的故事……一位母亲抱着两个孩子,一个儿子背着老母亲,正焦急地跑着,想要躲避纷飞的炮火,可到处都被日本侵略军炸得惨不忍睹、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死难者的尸体,他们又能往哪跑呢?看到这里,我不禁怒火中烧,真想大声质问那些侵略者:你们还有没有人性?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国家?杀害我们的人民?难道你们就没有父母、亲人?
往里走,我们又看到了一座被破坏掉的楼房,房里有一对蜡像,样子是妈妈抱着女儿。导游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南京被轰炸后,眼前这座楼就是李昌鼎的家,当时他一岁半的女儿幸存着,她坐在地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哇哇地大哭着,茫然无助地守候在自己母亲的身边,过了许久,昏过去的母亲苏醒过来,可是母亲身受重伤,动弹不得,只能将女儿抱在怀里,母女俩就这样拥抱着,慢慢的,妈妈的血流光了,闭上了眼睛,可怜的孩子也因饥饿和妈妈一起走了……这座雕像就是当时的真实情景,听完这个故事,我的眼睛模糊了,苦
难深重的旧中国啊,你的儿女们是多么凄凉啊……
再往里走,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画作,名为“恶、生、佛”,它是由三幅分画组成的,右边画着两个鬼子正在进行“三光”(抢光、杀光、烧光)政策,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惨无人道,这一部分的画称为“恶”;中间部分画着一个男孩从死人堆钻出,那代表着新的希望,称为 “生”;右边部分画着一个人不断地掀开死难者的尸体,想找出存活下来的生命,这部分称为“佛”,三幅画完整地勾勒出了南京大屠杀的情景,真实地再现了1937年底的南京有如人间地狱般地惨状。透过窗户,我看到了一片荒地和一片长满绿草的土地,如同生命与死亡在对抗。
走出纪念馆,同学们的心情都很沉重:南京大屠杀,是旧中国的屈辱,更是日本侵略者犯下的不可饶恕的历史罪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想不被别人欺负,就要牢记历史,只有强大才能不被欺负,才能保卫国家、保护人民。我们有幸成为新中国的接班人,就应该努力学习、发愤图强,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不再受到别国侵略;我们更应该号召全世界人民热爱和平,让21世纪远离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
学生姓名:段博文
走到纪念馆正门前,有好几尊铜像,这些都是遇难和逃荒的难民们。其中第一尊铜像,是一个妈妈抱着儿子的尸体,抬头仰望苍天,仿佛在绝望的哭喊。我顿时感觉到了悲凉气息。
步入纪念馆,眼前一片漆黑。往里走,我看到了当年日本人屠杀中国人时用的刀枪。再往里走,一个布满人骨头的大坑出现在我面前。坑里非常的阴冷。这就是日本人活埋中国人的地方。天哪,这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坑,这是一个令人悲愤的坑。坑里布满的是真人的骨头。我能想象出当时那惨不忍睹的场景和绝望的哭泣声。
说实话, 刚下火车的时候有些失落,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 宁波和杭州的差距不大, 但是临时搭建的火车站、老去的建筑、破烂的出租车, 打破了我对这个城市美好的幻想。看到马路上幸福的小情侣和绚烂的玫瑰花, 我就在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去错时间了, 我们要拜访的对象, 是否也急着回家过情人节呢?
来到预定好的宾馆, 前台服务员笑容满面地送上1枝巧克力玫瑰, 在我的软磨下, 又给了1枝, 霎时对宁波人民有了莫名的好感。
热情好客的宁波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 宁波的生活消费水平高, 房价高、吃饭贵, 忐忑的我们来到1家看着不算低档的川菜馆, 翻开菜单, 心定了, 还行嘛, 跟南京差不多。热情的老板娘看我们俩姑娘一起过情人节, 还张罗着给我们介绍对象, 泪奔……
整个出差行程非常顺利, 不管是分公司经理还是经销商, 还是厂家老总, 对我们都很热情, 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 在此衷心地表示感谢, 也希望你们有机会能来到南京, 让我们一尽地主之谊。
宁波发达的经济在全国都是有名的, 丰富的海鲜特产也是外来客的最爱。作为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 宁波相对早也相对快地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 在我们江苏空调还鲜见的时候, 宁波人已经懂得装空调可以冬暖夏凉。到如今, 空调行业已逐步成熟时, 一些先进的空调技术和新产品也能较早被宁波消费者接纳。大多数被访者都认为家用中央空调在宁波消费者的心目中已极为普遍, 加上新楼盘在设计时只留出1个外机箱的位置, 经济宽绰有余的宁波人相对多地选择家用中央空调, 家用中央空调逐步取代壁挂机的位置, 成为1种趋势。
国家新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对宁波的房价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效果不是那么明显。老城改造, 城市新建都离不开空调, 我们有理由相信, 宁波的中央空调市场还有着无限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也真诚地祝福在这个行业里奋斗, 不断取得进步的空调人, 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短短的4天调研结束了, 我们的调研报告只是在每期杂志中对某1个城市的中央空调市场现状做1个简单的阐述, 我们知道做出来的报告不一定准确, 但不出去走走, 做出来的一定是不准确的。
70年前,我们输给了谁?
那些不幸遇难的中国人不再只是银幕上简单的活靶子——他们反抗过,他们勇敢过,他们互相帮助,他们曾舍己救人
一场英法百年战争,让英国和法国结成了世仇,至今在足球比赛中,人们仍然喜欢用英法大战、世仇这样的字眼形容两国球队对阵。
在亚洲,一场甲午战争,一场中日八年战争,也让中国和日本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中成为了一对冤家,这个结,到今天也没有完全解开。
4月份,新片《南京!南京!》的上映,又勾起了我们对这日本这个老冤家的惨痛记忆。1937年的南京,国都沦陷,70年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依然是一道抹不去的巨大伤痕。
“日中不再战”,日本岐阜市市长松尾吾策曾于1962年在西湖边的一块石碑上写下这样的语句。
如今,这个愿望在现实中已经得以实现。
而在银幕上,我们的战争还在继续……
《南京!南京!》。
70年过去了,再回望南京大屠杀,你也许不忍心去看。但是,你绝对应该去看。这是所有中国人为了忘却的记忆,也是所有中国人值得思考的问题——70年前,我们到底输给了怎样的民族?70年前,我们的年轻人又有过怎样的反抗?
南京!南京!
陆川:还原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真实南京
《南京!南京!》和之前的南京大屠杀电影有什么不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很真实。
其实2006年影片筹拍时,同时有好几部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在候审,《南京!南京!》之所以能最终突围,就是因为它对历史的处理、感悟实在够老练、够真实,让电影局很难拒绝,陆川当时对电影局的领导说,“其他本子我也看过,都是在哭诉,恰恰是我们这本子没有在哭诉,我们是在讲中国人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个历史里面没有中国人。您翻翻我们所有的教科书,里面没有中国人的事儿,中国人就是被杀,这不叫事儿……这么一个核心的事儿上,进入公众记忆的就只有德国人(编者注:指德国商人约翰•拉贝,他在被攻占后的南京建立了安全区,收留难民,救出了约20万中国人),最后被我们孩子记起来的就只有一个德国人救了20万中国人。”
南京大屠杀,死了30万以上的中国人,毁了一座几百年历史的古都,功劳却给德国人(别忘记,当时的德国还是纳粹时代)占了,这不行。
所以,这是一部属于中国人的南京大屠杀电影。《南京!南京!》的很多场景,都是直接改编自著名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程瑞芳日记》、《东史郎日记》,以及许多日本将军、士兵的日记、照片、文字资料等。与传统的《二战史》、《抗战史》等宏大叙事不同的是,这些史料记载的都是琐碎、真实的事件,都是关于一个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的故事。透过这些资料,《南京!南京!》中的那些不幸遇难的中国人不再只是银幕上简单的活靶子和尸体群众演员,而是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反抗过,他们勇敢过,他们互相帮助,他们曾舍己救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京!南京!》其实是一部关于很多南京人的个人史,他们不幸死于非命,但也只有他们,才写就了真正的历史。
为什么,这是一部黑白电影?
“我在家里,看奶奶留下来那时的照片,它都是黑白的。当我做这个电影的时候,我闭上眼睛一想,它就是个黑白的电影。因为我不知道那个时代的色调,给我感觉只能是黑白的,南京在我脑海中是个黑白的瓦砾的废墟的海洋,我没想过彩色是怎么样的,我不知道彩色该怎么拍。”
“在黑白的画面里,血是黑色的。我不想用鲜血淋漓的场面去刺激观众,而是要用这段历史告诉观众,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宝贵。”
“黑白电影更有感觉,对历史是更好的解读。难题主要是要说服制片方,我要证明给他看大银幕上黑白片是好看的。这是一次绝对值得的冒险。”——导演陆川
关于《南京!南京!》的真实历史断片
1.中国守军的反抗
一直以来,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书对中国守军的抵抗都是语焉不详,或者干脆说“南京守军没有抵抗就投降”。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南京保卫战相当惨烈,这在《南京!南京!》中有非常大的篇幅。有一段日本士兵的日记可以对证,日军某小队进南京后发现一辆德式坦克,上面有一具尸体,他们就没在意,结果小队过去后,坦克里面的中国士兵伸出机关枪将他的同伴全杀了,之后日军蜂拥而上,坦克里的两名中国士兵奋力反击,打到最后没弹药了,两人全被日军火焰喷射器和汽油烧死,以身殉国。这段描写出自日军日记,可信度非常高,类似的真实描写还有很多,也可以说,是为历史翻了案。
2.小豆子
影片中有一个叫小豆子的小男孩,在城中帮助国民党守军运送弹药,他的原型来自一张题为《少年兵俘虏季万方》的旧照片,而从史料来看,这样的少年兵当年的确存在,有一篇题目《街头巷尾的冷枪》的日军士兵日记写道:“窗台那边叭的一枪打死一个日本兵,把那人拖过来一看,说是一个完全没发育好的一个小男孩,然后一刀就给砍了。”那个小男孩当时穿的,正是中国士兵的衣服。
影片中的小豆子,最终逃离了南京,而历史上的那位无名小战士,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
3.烟花女子,也是最可爱的人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特别令人感动,日军到难民营里索要100个女人,若不从,就准备大开杀戒,危急关头,一个叫小江的妓女率先举起了手,接着又有更多的妓女举起了手 这个情节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在《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中都有提到,拉贝写的是“(日本人来要女人),我们让他们带走了”,魏特琳的日记里则说,“有些妓女自己站出来,我就让他们走了。”
本是最令人瞧不起的烟花女子,却成了最可爱的人!
4.为什么让刘烨死去
如果没有刘烨这个大帅哥,也许很多女性观众并不会很情愿去看一部那么残忍、灰暗、充斥着强奸与虐杀的影片。但是,没想到,刘烨居然在影片三分之一的地方就被杀掉了。陆川对此的解释,倒很简单,“你知道,像这么一个1米86的帅小伙要能活出南京城几乎不可能,那是属于拉网式的对青壮男子的屠杀,而且反复地筛,就是差不多看见适龄的都杀掉了,所以不太可能活出去。”为了尊重史实,只能委屈一下刘烨了。
5.为什么拍那么写实的屠杀
除了砍头,基本上你在历史书上见过的日军杀人手法,影片中都有所保留,为什么拍的那么残忍?
因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日军当时的屠杀,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家一家的慢慢杀,或者在街上盲目的杀,而是有详细的杀人计划,有秩序、有命令、有计划的屠杀,据日军日记记载,杀人的时候,一百人被拖出去杀掉,余下的还活着的人就在不到30多米的地方等着,然后眼睁睁的看着同胞被杀,轮到自己被带走
那为什么不丑化一下日本军人呢?陆川自有答案:“这电影我可以把他们拍成贴着人丹胡子的跳梁小丑,可这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侮辱,70年前你的确是败在这些人手里。难道你败在小丑手里?我想给中国观众知道,在70年前我们输给了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6.认亲救人
影片中还有一个感人场景,某次日军搜索安全区时,宣布男人必须有女人认领才能留下,否则都划为士兵身份拉走处死,姜淑云(高圆圆饰)虽然跟别人非亲非故,但却主动去救人,认一次回来换衣服再去,第三次她被日军发现了,于是被处死。这段故事源自《程瑞芳日记》,程瑞芳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日记并被发现的中国人,据她写于1937年12月29日的日记,“今日在此登记男人,把全城的男子都弄到此地来登记,留下一些年青人是他们所疑心的,(让)这些女难民出来承认是他们的父兄、丈夫或亲戚。有一个老太太有胆量,出来认了三个人,其实她也不认得他们,就是要救他们。有一个年青女子也出来认,说是她的哥哥,回来里面换件衣服,又出来认她的亲戚,此人真是可佩……”
可叹,可敬!
相关推荐
值得一看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屠城血证
类型:故事片
公映日期:1987年(中国)
导演:罗冠群
主演:陈道明、翟乃社、沈丹萍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表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影片。影片最后的镜头十分震撼,在一个刚刚活埋完毕的土坑里,一对遇难者的双手露出土堆,双手一开始在挣扎,之后慢慢垂下,银幕打出满屏大字,300000。无声控诉,震撼世界。
南京大屠杀
英文名:Nanking 1937
类型:故事片
公映日期:1995年(中国)
监制:吴宇森
导演:吴子牛
主演:刘若英、秦汉
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与台湾龙祥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刘若英、秦汉主演。影片的拍摄颇具有象征意义,开机日特地选在1994年12月13日,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忌日57周年。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也译为《南京梦魇》)
英文名: The Massacre of nanjing
/Rape of Nanking
类型:纪录片
发行时间: 2005年06月27日(美国)
由美国朗恩·乔瑟夫博士制作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也是首部个人制作的该题材纪录片。乔瑟夫博士是在看了张纯如著名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后萌发了制作一部纪录片的念头,该片所有的制作经费近十万美元全部来自于乔瑟夫自己的积蓄。
南京
(又名:被遗忘的一九三七)
英文名:Nanking
类型:纪录片
公映日期:2007年(美国)
美国拍摄制作的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该片收集了大量文字、图片、录像史料,其中有一段由当时身处南京的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录影带,直接真实的记录日军暴行,是该片最珍贵的部分,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又一铁证。
拉贝日记
英文名:John Rabe
类型:故事片
公映日期:2009年6月中旬(中国)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意义】推荐阅读:
朗诵纪念南京大屠杀01-18
纪念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心得06-08
南京南京影评11-09
南京南京影评范文10-17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介绍05-24
《南京!南京!》观后感600字精选作文12-28
游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09-20
《南京南京》初三优秀观后感作文800字10-22
观南京大屠杀有感09-27
南京大屠杀发言稿10-0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