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伤害防治措施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暴力伤害防治措施(精选8篇)

校园暴力伤害防治措施 篇1

(一)创设情景

中学生处在人生道路的一个特殊时期,欲事易冲动,常用简单的暴力手段解决矛盾。例如:最常见的校园暴力是打架斗殴。

(二)感受校园暴力事件

这就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即使是一次,即使是非常短的时间——都会给受害者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

青少年成年后,作为公民,应时刻做到遵纪守法,理性解决生活中的矛盾,而非简单粗暴处之,否则触犯法律将后悔莫及„„所以我们要远离暴力,做个有修养的人。

(三)讨论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教师: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下面我们请各个小组的同学畅所欲言,我们一起来探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防范于未然。讨论结束后请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你们的观点。

小组代表观点摘要:

1、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2、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3、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4、社会不良青年敲诈勒索,渗透校园。

4、没有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早恋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

5、中学生普遍存在易冲动、易偏激的性格特征,不懂得妥善处理矛盾与摩擦。

6、部分同学法律意识不强,纪律观念淡薄。教师小结:

1、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3、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

4、法制道德教育滞后.5、自我控制力脆弱。

(四)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教师小结: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轻者要受到学校纪律处分,重者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不少这样的学生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残疾甚至导致死亡;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五)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1、远离以刺激和暴力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游戏。

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

3、学会宽容,保持一颗善良、豁达的心,与人和睦相处

4、“吾日三省吾身”—— 反思自己的言行,提高个人修养(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提问:想一想自己最近做过的哪件事情使自己很后悔?

小结:

(六)心灵的承诺

五、课堂小结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打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校园暴力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对我们来说是双重伤害,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思想安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但发生事故以后,结果的残酷性。可是思想道德的残缺比身体上的不安全事故更可怕。那些失去健康的精神追求、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空有一架活着的躯体的人就是思想残缺的产物;这种“产物”充其量只能是没完没了地吸取消化父母亲血汗的机器,只能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废物,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危险品。

校园暴力伤害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网络,暴力伤害,小学生

一、网络对小学生暴力伤害的影响

1、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虚拟的网络世界,往往挤占了课余运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长时间的面对电脑,不仅伤眼,也容易造成背部损伤和腰部损伤,对身体发育极其不利。长时间生活在烟雾弥漫和酒气熏天的污浊空气中,会直接引发肺病,同时还会降低人的免疫能力。

2、影响小学生的学业

小学生易受蛊惑。一些小学生长期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中小学生容易受到这些污浊内容的影响。小学生有可能荒废学业。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又不善于取舍,沉湎于网上浏览而荒废学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而影响中小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3、影响学生之间的交流

网络还会导致小学生疏于交流,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中小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由于网上的交流并不真实可靠,所以容易使小学生产生说谎、虚拟的心里和行为,从而影响现实中正常人际交流。

4、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网络给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来了解外面的世界,网上消极文化泛滥的现象十分严重,存在大量的黄色下流和无聊的网站和栏目,内容虚假,颓废,网络语言庸俗。因此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正确取向得不到保证。

二、网络对小学生的暴力伤害的原因

网络越来越深入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给传统的德育教育体制,尤其是班主任的教育方法带来不小的挑战。诱发网络暴力伤害的原因有很多,如下:

1、家庭方面

现在许多孩子缺乏家庭教育,来越多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都有心理阴影,没有健全的道德价值标准评判体系,很容易受到网络的诱惑,也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尤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现在家庭中主要都是独生子女,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而网络上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更加扭曲了其价值观,认为功利主义,安乐享受才是生活的主流。

2、生活的氛围

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现在许多教育的缺失,难以解决素质教育的问题,使小学生一旦接触网络游戏便无法使自己自拔,就非常上瘾。许多积极向上、健康的内容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较小,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也不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在业余时间空虚无聊,流连于网吧,使自己深陷其中。

3、小学生的心智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的心智并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也很差,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旦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容易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动摇,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容易沉迷于暴力等感官刺激的游戏等。他们只图一时的痛快,不会计较后果,因此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4、网吧的经营管理

现在许多网吧的经营管理很不规范,很多业主只为赚取钱财,谋夺更多利益,全然不顾孩子的健康成长。许多网吧专门在学校周边建立网吧,为了留住上网的孩子,许多网吧还专门提供吃住,通宵经营,帮孩子逃课、逃学,甚至帮助孩子欺骗隐瞒老师与家长,做出许多违背道德的事情。

三、网络对小学生暴力伤害的防治对策

1、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就是人们使用网络时必须遵守的一些网络运行准则。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网络观,是当今校园中的新问题。学校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改革传统的德育手段,应充分利用网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工作。

教师要大力宣传正面的事物,给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建立寓德育于其中。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校园网及各种优良网站;可以通过网络德育课,向学生介绍和宣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制度措施,在头脑中建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意识,认识到浏览网页上的色情、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性,知道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违反规章,从而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自觉遵纪守法。

2、教师应积极的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当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大,使得小学生大多都喜欢网络世界上丰富多彩的内容,很容易使自制力差的小学生上网成瘾,不能自拔,这就需要教师或家长对其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针对时下纷纷沉溺网络的青少年群体和由此而滋生的种种网络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也势在必行,并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里,应适时的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情感交流,多开展协作学习和集体活动,改变平时学生学习的枯燥环境,可相应减少对网络的迷恋,开班会教师多多讲解网络有什么样的危害,防治上瘾;对已经患上网瘾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早的矫正孩子的心理障碍,适当的控制上网的时间。

3、教师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作为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正确引导他们上网,控制他们的上网时间,让他们明白网络并不是应付空虚生活打发无聊时光的工具,每次上网都应该有所收获和家长一起促使学生上网前后列出计划,计划中应包括上网的时间,上网的内容以及上网所学到的知识慢慢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拒绝沉迷网络,使得网络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良师益友。

4、社会的积极配合

社会上应发展良好的网络文化引导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道德。网络已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积极倡导主流的、健康的网络文化,正确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树立与时代合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5、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暴力伤害的管理

目前社会上最需要净化网络空间,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政府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要对网吧经营者进行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力度,使他们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经营,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中日校园暴力防治措施的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校园暴力;防治措施;中日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8-0046-05

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但最初的研究结果认为校园暴力问题还没有严重到必须加以注意的时候;到1975年,美国司法部青少年犯罪调查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关于校园暴力的报告,最后的结论是:校园暴力行为已达到引发危机的程度,已经严重威胁到教育机构实现其重要功能。此后,关注校园暴力的国家逐渐增加,到20世纪末,校园暴力已经被认为是全球性的社会公害。中日两国校园暴力在数量和归因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具有可比性。本文在对5所日本和中国的薄弱学校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两国学校所采取的防治暴力的措施进行比较。

一、校园暴力研究视角的转变:关注学校因素

早期对校园暴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比如:施暴者和受害者个体本能、染色体、荷尔蒙变化、人格特质与暴力行为之间的相关等。这种关注个体研究的视角很快受到了社会学研究者的批评。他们认为,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地位差异、文化差异、阶层差异等)才是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比如:Miller的下层文化冲突理论认为,下层文化社会中的青少年在合法的社会秩序中很少有机会获得成功,只能在下层文化中追求个人的地位与满足。下层文化社会中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往往被中上阶层认为存在偏差或有犯罪倾向,他们通常以打架、对抗权威或社会正常体制来肯定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校园暴力研究从关注个体的生理、心理方面转向关注个体所处的环境方面,从个体研究转向群体研究,从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转向社会学的研究,大大拓宽了研究视角。

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发现了“校园暴力丛生”的现象。1990年美国学者Burquest、Farrell和Pease发现,1/3以上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在12%的学校。1997年英国学者Lindstrom也从调查中发现,将近一半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在8%的学校;2000年美国教育部和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进行的“美国校园犯罪与安全研究”发现,50%的暴力事件发生在7%的学校,75%的暴力事件发生在18%的学校。大量的统计结果表明,大量的校园暴力事件集中发生在一小部分学校。

社会学理论偏重于从同类群体的社会背景进行归因,按照这一思路,“校园暴力丛生”是因为“不良”学生群体在数量上的集中(这里的“不良”是指在主流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主要表现在: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结构残缺,社会关系纽带不强,与主流文化存在差异和隔阂,学习成绩比较差等。根据社会学理论,这类群体比较容易发生暴力偏差行为),即因为一些学校集中了大量的社会经济地位偏下、家庭教育功能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属于“易发暴力”的群体,所以这些学校才会出现“暴力丛生”的现象。这种解释显然不尽符合实际,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把视角转向学校层面,从学校的组织结构、人际关系、管理制度等方面来考察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的科层制组织结构

米歇尔·福柯指出,学校类似于监狱和军队,作为一种“规训社会”而存在。在学校中,“用等级来规定人在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分配形式”,“纪律创造了既是建筑学上的,又具有使用功能的等级空间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校是由各种仪式、纪律、惩罚而支持的科层系统。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依据国家法律规定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社会人。学校的这种固有特征导致其必然会采取严格、统一的管理制度,对个体差异的容忍度较低。在中国和日本,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正是学校的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校园暴力行为。西方社会学家批评学校“虽然不完全是封闭的军事化的组织氛围,但却是一个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权威性机构,在这种氛围中发生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二)支配型的人际关系

东方文化的传统是推崇“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权力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这种权力支配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必须服从学校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要求不可避免地会遭到青春期学生的抵制甚至反抗。而维持纪律不仅是教师的任务,而且是评价教师的一个维度,教师会因为维持纪律不佳而被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冲突在所难免。日本学者Naito认为,教师是被驱动着以暴力和威胁的手段来控制学生,学校的结构使得这一切合理化。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的一门隐性课程,教师对待和惩罚学生的方式通过“复印机效应”,被学生用来对付同伴,甚至教师,包括语言攻击、体罚、给他人贴标签等。无论是教师使用的暴力,还是学生使用的暴力,其实质都反映了学校中人际关系是依靠赤裸裸的权力准则而运行的。由此,Naito总结说,学生生活在学校的3种权力结构中,一是正式的学校规章制度,二是教师以维持纪律为名使用的暴力,三是学生间的暴力。

(三)管理制度与规则

分析中日两国的学校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整齐划一的要求。学校像一个标准化生产的大工厂,统一的着装、统一的姿势,这是对学生外在方面的要求。虽然近些年来个性化和主体性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标准化和整齐化仍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管理要求。

(2)集体管理。学校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班主任对校长负责;而班级内则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长对班主任负责。这种管理产生了一种连带责任,即集体内任何一人违反规则,整个集体成员都会受到惩罚。这种集体管理“不良”学生处于众叛亲离的孤立状态,从而诱发同伴欺负,甚至是暴力行为的发生。另外,为了更好地控制学生,学生通常被固定在一个教室(Sugeno将其称为“家室”里度过大部分时间,学生的交往空间受到限制,这使学生感到压抑,也容易导致欺负和暴力行为的发生。

(3)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对学校专制的管制方式非常不满,但是学校的管理制度中没有给学生表达观点、与教师谈判以及自

我管理的空间。感到压抑和不满的学生,在群体中失去责任心,从而产生暴力行为。

(四)其他因素

很多研究者都提出,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是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学生的学业压力和暴力行为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即校园暴力并不是学业压力的必然结果。数据统计的结果也显示,在一些师生都关注学业成绩的学校中,校园暴力发生的数量比较少。因此,学业压力和暴力行为之间有一个中介,即学校的理念。学校的理念可以调和压力之下学生的情绪,也可以激发矛盾的发生,让压力转化为暴力行为。

学校分层也和校园暴力有明显的相关。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一部分学校由于历史、政策或管理等原因处于劣势地位,这些学校被称为薄弱学校。薄弱学校集中了大量的“差生”,学业压力自然比较大。再加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以学业成绩为主,使得薄弱学校不得不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校的这种做法使得一部分学生逐渐厌学,进而引发学生暴力行为。

二、中日校园暴力防治措施的比较分析

(一)可比性的基础

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基本相同,但是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大相径庭,因此防治的方式也应当不同,否则可能出现背道而驰的结果。比如:在日本,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容易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因此可以采取更换教室的方法来减少暴力;但在美国,校园暴力的发生却与更换教室的次数成正比。究其背后的原因,乃是美国的校园暴力通常发生在不认识的群体中,而日本的校园暴力一般发生在亲密的群体中,这才产生了统计学上的悖论。因此,比较研究的前提是两者具有可比性,即校园暴力发生的概率相近,发生的原因相似,采取的措施才有可比之处。

根据文部省的统计,1983年日本初中校园暴力的数量为3547件,到1986年降低到2148件,随后开始缓慢增长,1996年达到8169件;之后进入快速增长期,2000年达到最高点27293件;然后出现了缓慢回落的趋势,2006年又上升至27540件,涉及36.1%的初中。中国没有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相关统计,但2003年司法部徐久生等人的调查表明,有38.3%的初中学生承认自己在近半年内有过校园暴力行为。总体上来说,在中国和日本,初中校园暴力问题不像美国那么严重,但也涉及1/3以上的学校和学生,属于中等严重程度。

从学校归因方面讲,中日两国具有相似性。这是因为两国同处于东亚文化圈,与西方教育体系相比,两国学校都比较追求统一性的教育,追求权威和教师中心,属于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学生读书升学的压力都很大。

为了考察两国学校防治校园暴力的具体措施,笔者选取了大阪市的两所市立初中和北京市朝阳区的3所初中作为研究对象,这5所学校均为薄弱学校,具有可比性。

(二)日本校园暴力的防治措施

笔者所调查的两所大阪的市立学校,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A校),一所位于市中心(B校)。几年前这两所学校都属于“差校”,校园欺负和暴力现象较严重。新任校长上台以来采取了综合治理与专门治理相结合的措施,现在学校基本恢复了教育教学秩序。

1综合治理

学校从整体上采取措施,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构建信任、合作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1)改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校园暴力的最根本措施。A校坚持“不落下一个学生,不落下一节课”的理念,教师要保证学生每节课都能跟得上,让他们不会觉得上课无聊。B校采取分层上课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的班级,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就比较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这一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室”的弊端,有效地减少了暴力行为的发生。

(2)形成共同体。学校认识到,校园暴力问题应当由整个学校的成员共同来解决。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学校动员所有的力量协助班主任,用全体的力量指导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作用力。A校校长坚持“一个人走100步,不如100个人走一步”的理念,在所有的教师中形成对学校的共同理解,构建教师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校长信任教师,教师才信任学生,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和学校。师生间能够相互信任,能够共同面对问题,学校的气氛就很融洽了。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从刚入校开始,就要接受基本的礼仪教育,要“学会打招呼”。在这两所学校里,学生兴趣班(或俱乐部)都会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际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除了礼仪,学校卫生也是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学校认为,干净漂亮的校园会使得学生更加爱惜学校,“学校扫除”成为学校师生共同参加的一件大事,学生会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备加珍惜。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4)学生参与管理。强化学生会的职能,让学生来制订规范、制订计划、自我管理,也是缓和学校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B校校长总结说:“在初中阶段,让女学生干部管男学生,比教师管的效果要好。”

(5)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共同保障校园安全。学校通过家访(通常每学期初进行一次)、家长教师联系会等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也学会正确的家教方式。让警察进学校,是这两所学校都采取的一种综合治理方式,警察在处理一些紧急事件、协助沟通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地区的儿童相谈所、青少年指导机关也会协助学校辅导学生,为学校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提供专业支持。

2专门治理

针对校园暴力的特点和类型,进行事前的行为干预和事后的处理。

(1)事前的行为干预。这两所学校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有“Peer Support”(同伴支持)和“CAP”(Child AssaultPrevention,预防学生攻击)计划。这两个计划是大阪市教育委员会针对学校普遍存在的欺负和暴力问题而设计的。“Peer Support”是利用同辈群体的力量来帮助学生,鼓励不同年级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这种同伴支持中,学生有些不愿意跟教师讲的话可以向高年级的同伴倾诉,同时也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关心美德。“CAP”计划,由对学生的计划和对教师的计划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是一体化的、不可分割的。对学生的计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权利意识和人权教育,然后是通过情境教育,教会学生在遇到暴力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概括起来就是“no-go-tell”,即“要学会说不,在危险的时候离开,要告诉别人”。对教师的计划包括培训教师,能够早期识别学生的危险反应,创造让孩子把事情说出

来的环境。

(2)事后的处理。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学校会视情况而决定是否叫警察,并且协助学生之间沟通。对暴力事件的当事人采取的处分措施包括训告(警告)、自宅学习/自宅谨慎、出席停止、停学、退学或转学几个等级。但是,在学生停学期间,学校会组织教师去学生家里给学生补课,以达到挽回、教育的目的。

经过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目前这两所学校的暴力事件明显减少,家长和社会都比较满意。

(三)中国校园暴力的防治措施

笔者所调查的3所初中是北京市朝阳区的薄弱学校,都位于城乡结合部,属于“师资弱、生源差、校园氛围不好”的学校,校园暴力现象比较多,但对学校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学业成绩上不去。目前这些学校所采取的防治校园暴力的措施包括:

1严格的学校制度管理

为了预防学生在学校发生暴力行为,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包括校服制度、进出校门制度、门卫制度等,以保证学生的安全。课间休息时间班主任要巡逻,及时制止学生打闹等不良行为。其中有一所学校在教室、楼道和学校偏僻角落都安装了监视器,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2强化班主任的作用

当学生出现暴力或其他偏差行为时,科任老师常常把这些学生送到班主任处。因此,班主任实际上担当了门诊医生的角色。学校设立了“优秀班主任奖金”,在校内树立一种“改造一个偏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的理念,鼓励班主任了解学生,并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学生。3所学校的管理者都举出了优秀班主任转化“差生”的案例。

3加强学校德育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一直呼吁的,强调教师不能体罚学生,要敬业爱岗;德育主要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实施,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荣誉感,提倡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

4争取家长和警察的配合

虽然几所学校都反映学生家长的素质不高、教育方式不当,但是学校还是通过班主任尽量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督促学生,以帮助偏差学生改进。另外,每所学校都有一名法制副校长,由当地派出所的政委兼任,负责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警校合作保护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减少社会不良青年的聚集。

5制订安全预案

200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3条规定,学校应当制订突发事件的预案。根据这一要求,3所学校都制订了相关的安全预案,并配有紧急疏散图和相应的演习。

6事后处理

一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班主任首先要对施暴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且对受害学生进行安抚;比较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会由学校德育处、甚至校长亲自协调处理。对于施暴的学生,学校的处分措施有警告、记过、记大过、转学等。因为这3所薄弱学校的生源分为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两种,所以学校的处理措施一般有所不同:对外地生源比较严厉,问题严重的就采取退学的处理方式;而本地生源因为不能退学,所以至多只能劝其转学,实在不转也没办法。一名校长透露出这么做的苦衷:“我们也不想这样,但是上级也好,社会也好,只向你要学习成绩,否则就认为学校不努力,校长不胜任。学校不把这些学生消化掉,就很难顺利进行教学和管理;即使转化再多的‘差生,花了再大的心血和精力,都没有用。”

三、结论

中日两国在防治校园暴力方面的共性表现在:

(1)制定具体的学校规章制度。

(2)借助校外的力量。

(3)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日本学校通过礼仪教育、卫生教育等加强学生的品质培养,提升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感;中国学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班级建设,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品质。

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学校所采取的防治暴力措施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1)社会参与的力度不同。虽然两国都致力于对校园暴力的社会综合治理,但是在中国,综合治理只限于本校学生家长和学校所在社区的派出所,而日本还包括学校所在的社区、校外的青少年辅导机构、热心公益的民众组织等。

(2)学生参与的力度不同。在中国薄弱学校的防治暴力措施中,学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而在日本,学校管理者积极借助学生的力量,特别是学生会、学生干部的力量,让学生广泛参与到防治暴力的制度建设和实施过程中。

(3)制定专门的干预措施。日本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了专门的干预计划,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干预措施。

总体而言,日本的校园暴力防治措施以“疏导”为主,中国以“压制”为主,两种措施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结合中日两国学校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以“疏导”为主的方法预防校园暴力更为有效。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日本的校园暴力和校园欺负主要发生在关系密切的人群中,往往涉及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在这样的氛围中,日本学校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同伴支持等很可能出现负面的影响,导致暴力的升级。但是,毕竟学校在积极探寻解决之道。而在中国,校园暴力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的校园暴力防治措施大多基于学校管理者的经验,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借鉴日本的经验。

校园暴力伤害防治措施 篇4

一、伤害事故的发生

社会不良青年对学生进行敲诈、报复等或者不法分子来校利用恶劣、残忍手段,造成师生伤害或者死亡事故的发生。

二、处置措施

1、不管是教师、学生发现情况,马上报告校长室或者拨打110报警电话。

2、采取措施,迅速组织教师抢救受伤师生,直接利用拨打 “120”救护车,送医院处理。

3、利用一切手段稳住不法分子,防止再伤害事故的发生。

4、如果学校有能力制止不法分子的活动,要果断采取一切措施,制止不法侵害行为。

5、配合公安干警制止不法分子,直至抓获。

三、事故的预防

1、加强门卫管理制度,外来人员进校要严格把关,实行登记、预约等制度。防止社会闲散人员及其他无关人员进入校区。同时防止学生无故离开校区。

2、加强老师值勤制度,发现行迹可疑人员或确定不是校内人员要及时劝其离开学校。劝阻无效且有扰乱学校秩序或引发危险的,及时与当地公安派出所联系。

3、加强综合治理,与社区和公安部门加强联系,摸清周边环境和人员情况。

校园暴力伤害防治措施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2018年海城市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为意见,深化学校法治建设,营造全体师生学法用法,依法治校、依法从教的良好氛围。

二、工作目标

法治宣传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坚持预防为主,进行网络文明教育,强化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责任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实现法制教育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小公民的道德修养,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加强网络文明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不健康网站,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落实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责任制,健全帮教工作机制,保证帮教工作不留死角。

(三)法制教育宣传深入家长学校,让每个家长明确家长在未成年人保护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要求与法律责任。

(四)加强校园及校园周边地区的治安综合治理,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1.以十一月份法制宣传月为抓手,认真分析新形式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晨会课、班队活动课等为主要阵地,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

2.切实从校园常规训练入手,与学校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创建文明校园相结合,增强教职工的法治教育责任心,教育学生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3.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活动、讲座、出小报、调查问卷、讨论等形式,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网络文明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我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4.努力做好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帮教工作。校园内,要求各班主任不仅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社区情况。对父母离异、单亲的、家庭出现变故的学生要格外给予关怀和温暖,对不良行为学生从心理障碍上进行分析,给予耐心的疏导。5.加强与公安、司法、关工委、街道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社会作用。通过邀请法制教育副校长到学校作讲座等形式,指导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综合治理,协助学校做好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工作。6.学校要积极利用家长学校,采用面授、讲座、交流等形式,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家长的监护职责和法律责任,与学校、社会配合共同做好子女的教育保护与预防犯罪工作。

7.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综合治理,积极争取公安、派出所的支持,加强对娱乐、子游戏、网吧等经营场所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主要活动安排 三月:

1.学雷锋教育。2.植树节教育。四月:

1.爱祖国家乡教育。2.社会实践活动。3.环保专题讲座。五月:

1.劳动节教育。2.珍爱生命教育。3.自护情景剧创作 六月: 1.禁毒教育。2.爱心教育。3.暑期法律知识讲座 七月、八月:

1.暑期给家长的一封信 2.完成法治暑假作业 九月

1.重温《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庆祝教师节,尊师教育。3.“新生教育月”活动。十月:

1.结合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十一月:

1.科普宣传教育。2.法律知识竞赛 十二月:(法制教育月)1.开展法制安全讲座。2.观看法制安全录象。3.进行法制实践周活动。(1)班级主题活动:安全伴我行。

(2)出刊黑板报:跟我学法。

一月:

1.评优争先活动。2.寒假安全教育讲座。3.法制学校工作总结。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铧峪小学

7.4防范暴力伤害主题班会教案 篇6

七年级三班

教学目标: 通过主题班会要学生知道和了解暴力事件发生时逃生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伤害.教学重点:如何防范和应对暴力伤害。

教学难点:如何防范和应对暴力伤害,保护自身安全。教具: 图片、课件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一些社会、家庭、校园的暴力伤害,具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但他们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有限, 因此,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出当遇到暴力伤害时,如何进行防范,保护自身安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展示昆明暴力事件的图片,引出防范暴力伤害这一主题.2.请同学谈一下对昆明暴力事件的看法.3展示更多暴力事件的图片, 以上这些都是暴力行为,它对我们少年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知道的暴力事件。

2、小结。同学们谈的这些暴力事件都属于暴力伤害。它发生的地点在社会、家庭、校园,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连。这些犯罪行为直接危害着同学们的人身安全。那么我们怎样来进行自我防范呢?这节课我们一块来探讨如何防范暴力伤害。

板书课题

防范暴力伤害

三、防范社会上的不法侵害

我们先来学习防范社会上的不法侵害。

你们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意识较差,往往会成为坏人侵害的对象。目前,社会上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主要有偷窃、抢劫、绑架、拐卖、扣押人质等。这些犯罪行为直接危害着未成年人的生存安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当你遇到以上不法侵害时,你应当怎样防范和应对? 集体交流讨论的结果。

四、防范家庭暴力

同学们,你的妈妈打过你吗?打的狠吗?为什么打你?你认为妈妈这样做对不对? 是呀,她是为你好,才这样做的。你恨她吗?

你心里想过,即使自己错了,妈妈也不应该打你吗?妈妈能不能变个方式告诉你,你哪个地方做错了?那不是更好吗?

老师看的出来,同学们都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不想说妈妈的不对。可是,老师今天告 请看这几个家庭暴力案例。

同桌说说你怎样防范家庭暴力伤害呢? 全班汇报交流讨论结果。课件显示汇报结果。

怎样防范家庭暴力伤害呢?

1、要认真对待第一次家庭暴力。对第一次家庭暴力如果采取容忍的态度,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会有更多次,而且会一次比一次严重。因此,要在第一次家庭暴力发生时就说“不”。

2、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如果自己被严重伤害,要大声呼救,寻求其他家庭成员的保护;或尽可能让邻居听到,并寻找机会拨打报警电话110,向警察求助;或设法脱身,尽快到 驻地派出所,请求保护。

3、如果因暴力受伤,要及时去医院诊治,告诉医生自己受伤的原因,请求医生详细、准确地记录伤情,为进一步寻求司法鉴定做好准备。)

出示问题

(1)有家长说:“孩子是自己的,打自己的孩子不犯法,谁也管不了。”(2)有家长说:“我打孩子是为他好,不打不骂能成才吗?”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展示辩论结果。

五、防范校园暴力伤害

校园暴力有外来的,也有内部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探讨来自内部的暴力伤害。校园暴力多来自青少年。

请同桌说说你平时见到的校园暴力行为。同学们以上谈的都是校园暴力。你是一名高年级学生,你该怎么做?

生:(高年级的学生要文明待人,爱护小同学,不做伤害小同学的事)假如你自己受到伤害时,你会怎样应对?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全班交流。

课件显示讨论结果。

(1、采取避让态度,放学后应及时回家,不在校园里和路上逗留,不给对方纠缠的机会。

2、千万不要和对方发生激烈冲突,以免自己受到伤害。

3、如果对方得寸进尺,更加频繁、过分地纠缠自己,就应当及时报告老师或家长。)除了以上这些学生之间的暴力伤害外,你是否受到过个别老师对你的伤害呢?

别怕,大胆地说。只有说出来,老师才会改正缺点,老师才会进步,师生关系才会更融洽。

同学们说的这些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体罚通常是罚站、打手板等。

变相体罚多是不让回家吃饭、罚写作业等。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对我们好,要求严,想让我们多学点知识。)虽然老师的用意是好的,但这些做法损伤了同学们的自尊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害。

以后,如果你发现哪位老师做的不对,你会怎么办? 同学们说的不错。

你要敢于提出批评,或者告诉校长、其他老师、家长,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七、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当你受到暴力伤害时,会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的人身安全吗?

论高校校园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 篇7

杨立新认为, 校园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或者死亡和在校学生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死亡的事故。殷红敏认为,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就是指取得高校学籍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受到意外的损失或者灾祸。本文认为, 高校校园伤害事故是指由于高等学校或者第三人的故意和过失, 造成在校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二、高校校园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1、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是引起高校校园事故的概率较高的因素之一。典型的是体育课、物理或者化学实验课等这类有一定危险性的教学活动中。在此类教学活动中, 如果教师没有提醒学生, 危险的存在或者学生不听警告, 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还有就是大学生自发的活动。当今高校校园就是一个典型的小社会, 各种学生组织、社团、协会等等应有尽有。高校为了丰富大学校园生活, 往往尽力支持这些活动, 但是往往只是在经济上予以支持, 而没有指导老师。学生在这种平台上尽情的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带来的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 有危险动作的表演活动等。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警惕心理。在高风险教学活动开始前, 要告知学生活动的范围, 并时刻监视学生的举动以免发生意外。比如, 在体育课上, 教师应当详细介绍体育器材的适用规范, 并示范操作。在学生操作时, 应当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在物理化学实验课堂上, 教师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应当告知学生危险操作的后果。

2、定期对各项设施进行安全检查

高等教育机构有义务为在校学生提供有安全保障的、不会伤害期人身安全的各类教育教学设施和各类生活设施。学生在主观上是基于对高校各项设备设施的信赖, 才会进行各项活动, 比如说去教室上课、去实验室实验、在体育场打球等。如果这些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都会造成学生的伤害事故。

在新生入学之前, 学校要对本校各项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进行安全大检查, 符合验收标准才能开学;请专业人士对学校的相关设备设施进行评估, 制定定期检查的时间表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设立学生意见箱, 对学生及时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解决。因为学生是在这些设施中学习和生活的人, 他们能最先发现安全问题也最有发言权。淘汰落后的设备, 升级安全性能更高的设备, 比如, 淘汰老化的用电线路, 防治因电路老化引起的火灾。

3、加大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力度

高校是个人口密集的地方, 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动辄上万人。人多的地方, 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安全都是头等大事。很可能引起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传染病事故等。学校餐厅的餐具消毒设备很难清洗一些病原体, 很容易在学生之间传染。还有就是学校商店卖出的食物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之一。据了解,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后勤集团, 学生的餐厅都承包给了外面的餐饮公司, 学校行政部门对饮食卫生的监督工作非常松散, 很容易出现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或由食品卫生引发的各种疾病。

高校管理层要设置专门的行政组织专项整治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定期对学校餐厅、餐馆、出售食品的商店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轻微问题可以予以警告剥夺期校内营业资格的处罚, 违法犯罪的移交卫生部门或公安机关处理。学生组织中设立监督站接受学生对餐厅食品卫生的投诉, 投诉过多的, 高校应当更换餐饮服务公司。

4、加强校园安保工作

由于大学校园的开放性, 除学校和受害大学生以外的任何对在校大学生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个人和组织都有可能对在校大学生造成人身伤害。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有保卫部门, 有的是住校警务室、有的是聘请的保安公司。但是这些在岗的门卫大都是已退休的大爷、大妈, 甚至是临时工, 有些则是因待遇低不安心工作, 更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缺乏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技能。

高校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 社会上任何人员都可以进入, 都有机会接触到在校大学生。这给高校安保工作带来了挑战。学校应当聘请青壮年人担任学校门卫工作, 在上岗之前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 让他们熟练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购置专业的安保器材, 比如警棍、巡逻车辆等, 并培训安保人员熟练运用这些器材。保障能够在侵权事件发生时及时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另外, 加强与所在地公安机关联系, 形成联动机制, 保证侵权行为发生时便是公安机关出警时。

5、设置学生心理咨询室

大学生作为刚刚从未成年人成长为成年人的特殊群体, 在心智方面还不是很成熟, 在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感情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 做出一些自杀自伤的不理智行为。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 加之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生活环境比较优越, 没有经历过多少挫折, 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差, 一旦碰到挫折,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有的甚至轻生。因此, 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 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帮助学生减压。

基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心智不成熟的特征, 高校应当设置心理咨询室, 由专门的心理老师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问题。另外, 辅导员作为班级负责人应当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 如果确实无法解决应当尽快通知学校和家长。有学者建议, 高校可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定期开展心理辅导, 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帮助大学生解开心结, 缓解压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举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保持心理健康。

6、建立学生身心信息档案

有学者建议, 应当建立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档案, 包括身体、心理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以便学校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好预防措施、及时解决突发事件。这个档案可以预防一些特殊体质、特殊疾病、特殊心理情况的学生遭受不必要的人身伤害。比如, 某大学生李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学校就可以在李某参加剧烈体育活动时予以劝阻或者减少其活动量。

综上, 多数的高校校园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防患于未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校应该针对容易造成高校校园伤害事故的各种诱因建立完善的预防体系, 进而防止高校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高等学校和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陡然增加。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社会矛盾不断增加, 造成高校校园侵权事故频发。本文探讨能够有效预防高校校园侵权的各种防范措施, 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校,伤害事故,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释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殷红敏.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制度的法律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 2009 (3) .

校园暴力伤害防治措施 篇8

【关键词】校园伤害 学校 家庭

2010年3月23日早晨短短一分钟内,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门口,一名中年男子手持凶器一连伤害13名小学生,8个孩子不幸殒命;2010年4月7日晚7时左右,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某学生宿舍内,一男生陈某用手中水果刀伤及另一男生王某右侧颈动脉血管,王某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这也是四川大学继3月30号之后,短短九天内发生的第二起校园案件……近段时间,我国校园伤害呈现恶化的趋势。给众多的学生、家长造成了身心伤害,给学校、社会造成动荡和恐慌,使和谐社会不和谐。此种现象任其发展蔓延,必将危害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一、校园伤害产生的背景原因

校园伤害案件已经引起下到学校基层、上到中央高层的重视,为学校派驻校警、定期巡查校园等一系列安全措施已经实施,对学生已广泛开展了以生命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心理、知识教育,校园伤害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校园伤害案件的出现有其复杂的原因,任何悲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因素交错在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身上所产生的 。

(1)学校教育因素。①应试教育模式。②德育工作不到位。③心理健康教育薄弱。④相关法制不健全,教育力度不够。⑤生命教育的缺乏。

(2)家庭因素。家长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家庭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孩子的心里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心理畸形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孩子产生不健康人格。

(3)社会因素。一是“暴力文化”泛滥。大众传播媒体往往有意无意地渲染暴力,新闻报道中过度或过细地再现犯罪分子的作案经过和具体情节,极有可能对青少年产生不当模仿的负面影响。学生遇到矛盾,就用最原始的“刀子”来解决问题。二是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一些社会适应力弱的人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二是总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另外,盲目的所谓报复社会。

二、具体有效的防范措施

(1)坚持德育为首,加强法制教育。首先要转变“智育至上”的传统教育理念,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的学习和生活当中。采用多层次评价体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发挥他长处的机会。其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在学校里设立黑板报、专刊、文化橱窗、读报栏,开辟法制教育专栏,使校园内处处见法;利用校园有线广播和闭路电视系统,自办节目,定期播出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和法制单位共建校外法制教育基地等等。要形成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以铲除校园暴力的产生土壤。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情感体验最丰富、最多变、最微妙时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如压抑、自卑、焦虑、烦恼、厌恶、惆怅、懊丧、厌学等。学校应设置专门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通过心理辅导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宣传栏等形式,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疏导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

(3)提高教师素质,营造和谐校园。良好师生关系是防止校园暴力的有效方式。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对自身心素质的认识,促使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调适,自觉优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起带头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试与研究,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联合社会机构,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活动,调整教师的心态。此外,学校应当教育学生客观地评价教师,发展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通过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他们的挫折感,从而有效地抑制和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4)调动社会资源,控制家庭暴力。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组织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电台、新闻出版、文化、网络媒体等阵地,关注问题家庭,尤其是受到家庭暴力侵犯的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重视他们的氛围,倡导用爱心、责任来教育实施暴力的长辈,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青少年所在学校、家长所在单位或居民委员会应当关注家长及其子女的日常表现,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青少年、家长,及早介入,消除家庭暴力的源头。

(5)加强家校联系,营造教育合力。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既是家校联系的渠道也是提高家长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定时间定内容,有针对性地办好家长学校,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家长会、座谈会、家长开放日、家教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广泛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营造强大的教育合力。学校家庭共同配合,加强重点学生管理。学生管理部门应掌握有劣迹、有暴力倾向行为的学生的名单,情节严重的必须向家长通报,寻求家长支持,共同配合教育学生。学校有关部门对重点学生必须跟踪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中学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阶段。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他总会有合理的解决方法,就不会采取极端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教育不仅仅是管理学生三年或六年就完成任务,而是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重任。全社会必须团结协作,努力创造一个优良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意识、公民责任意识、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加强媒体与文化载体的管理,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加大对校园内外治安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让校园伤害永远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傅涛.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上一篇:查封异议申请书范本下一篇:三年级我身边的好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