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答案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答案(通用4篇)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答案 篇1

这篇文章让我有了很多话想表达出来,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而我的父亲和这篇文章里的父亲截然不同。我的父亲不是特别具有和孩子玩的童心,而文章里的父亲很随和,也很爱画画,而他也从不指点孩子,他也不强求他孩子的成绩 ,作者初恋的时候,给情人写情书,父亲也在旁边出主意。作者十几岁就会喝酒抽烟,他父亲喝他也喝,他父亲抽烟他也抽,别人看到这种现象一定觉得怪,这是因为一句话:多年父子成兄弟。而这种现象我很羡慕,我是多么希望我也能和自己的父亲谈谈自己的心事,我也和父亲讨论他以前的经验,把他所有的本领交给我,我和父亲的感情像他们一样,我就很满足了。

文章里的父亲很随和,很少发脾气,但是我的父亲动不动就会发脾气,有时还很凶呢,我是多么想自己的父亲像作者的父亲一样,春天,他带着我到田里放风筝,放的是我们自己的蝴蝶风筝,而且还会给我做南瓜灯,我可以提着它照路,别人一定会羡慕我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你说谁不会羡慕呢?要是我的话我一定羡慕。我更羡慕的是作者的父亲对作者成绩很关心,但他也不勉强作者,作者数学不好,他父亲也不责怪,只要及格就行了,我也想要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

文章里的父亲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还会摆弄各种乐器:琵琶、胡琴无一不通。他觉得乐器里的胡琴最难,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他养过蟋蟀、金铃子、花。并且能做皮衣。我读到这儿的时候,竟没想到他这样细心,而且他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我希望能和自己的父亲多沟通感情,能和父亲分担一些事情,他做的事情可以让我帮助他解决,可以把我当成作者一样,我有了什么难题,他就帮我出主意。我们就像这样互帮互助。

多年父子成兄弟 篇2

尽管在那样的时间讨论那样的问题任谁都会烦,可是看在他平时很少主动找我征询意见的份上,我还是尽量藏住声音里的不耐烦:“那你想叫什么?”

“张朝阳,怎么样?”他的言语里透着少有的热情。

我知道,他想发财都想疯了:“拜托,发不发财不在乎叫什么名字,如果你功成名就了将来也会有人把你当成理想的标本,甚至连你的名字张旗也会是一种时尚!”

我们住的是一套两居室的小公寓,他住小的,我住大的。屋子里的卫生基本上都是我打扫,他太懒。每次让他拖地,他总是嬉皮笑脸地找借口溜走:“太忙顾不上,改天放假再说。”要么就是:“你年龄大些,怎么能忍心看着我干?”

这样懒下去岂不是在害他?有一天我趁他高兴时激他:“你要是能连续拖一个月的地,我付给你一百元钱。”也就是说说,料他也不会干的。没想到第二天他就开始拖地,唉,我忘了他的财迷本性。

不过,那一个月我真是过得惬意啊!每天晚上回去,像皇帝一样,只管大腿跷到二腿上,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看到他在我周围忙前忙后的,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郭达在小品《机器人》中的台词:“蔡明啊蔡明,你也有今天啊?爽!”有时候他也想撒赖:“我今天实在太忙了,你能不能替我一次?”我呸,小子,我过的桥可是比你走的路多!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笑着接过拖把:“好啊,按约定一次扣10元。”

他听到这话,一把夺回拖把。拖把一到手,他立马收回谄媚的嘴脸,开始毫不留情地讥笑我太土,和我争抢遥控器。我常常被他贬得一无是处,自信心全无。有一次,真的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我只好怯怯地把自己发表的大大小小的文章拿出来撑门面。

“切,这年头发表文章容易得像从网上下载个手机铃声!”他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

眼看硬的斗不过他,只好改用糖衣炮弹去拉拢腐蚀他。趁着那天得了一笔可观的稿费,我破天荒地拐进了商场,忍痛给他买了一件衣服,想他至少也会吃了咱的嘴软啊!

不曾想,我得到的还是讽刺:“你还没有老到这种程度吧?品味那么差啊!”

不管他怎么嘴硬,好像那件衣服还是起了作用。有一天,我听到他在隔壁和他的朋友们聊天:“可别小看隔壁那个其貌不扬的人,好歹会写文章!那可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他语调里满是因我而生的自豪,害得我激动了一宿。

在一个屋子里住着,难免会发现他有太多我看不惯的东西,他总是满不在乎地回应:“不要把你的想法强加在我身上,难道你的朋友个个都得按你的标准生活?为什么你没有你的同事职位高挣钱多?”

你也许知道了,他是我儿子。他吃准了这一点,所以在我面前为所欲为,美其名曰“新时期的父子关系”。

可是,他毕竟是孩子,也有淘气犯错误的时候。那次他逃学去上网,我打了他。像天下所有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一样,我把平日对他的不满全泼洒了出来。他哭着说:“我不就上一次吗?再不上了不就行了!”

我厉声驳斥他:“这不仅仅是上网的问题,你知不知道找不到你,老师和家长都急成什么样子了?!”

“你不也一样吗?你知不知道你喝酒后骑摩托一样让我们担心?我有什么不良习惯还不有你的一份功劳?遗传!”

他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上前将他搂在怀里,没有再斥责他。

还有一次,我和他妈吵架,他放学回来看到地上扔着我的衣服,就捡了起来,走近还在生气的妈妈:“妈,别扔爸的衣服好吗?以后爸的衣服我洗!”

他话说得像个大人一样,其实那之前他连自己的衣服都没洗过,哪怕是一双袜子。他妈妈后来向我讲起这事时,忿忿地说:“平时老粘着我,原来关键时刻还是亲他爸啊!”

一晃,儿子已经十四岁了,在我工作的学校读高一。由于基础没有打好,成绩不理想,有时候,饭桌就成了我们教育儿子的阵地。他更伶牙俐齿了,我们内心得承认他并不是胡搅蛮缠:“什么前途,还不是为了你们的面子!”

可不是,父母都是教师,儿子功课上小去,多没面子啊!儿子这句话让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了很久。其实,他应该算是个好孩子了,独立性强,想象力丰富,人际关系好,有同情心,喜欢做公益事业……一个国家还讲究综合实力呢,对于孩子,哪能只单单盯住分数?

我开始有意识地走近他的内心世界,和他下象棋,买他喜欢的魔幻小说,在他电子琴班结业时参加他的汇报演出……人都说儿子大了就特爱扮酷,不像女儿跟父母那么亲呢,一点都不假,我费尽心机还是赢不了他的心。下班回来,想让他给捶捶背,他头一别:“又不是老了!”我心里就酸酸的,幻想着,如果他是个女儿该多好!

我打乒乓球时没注意把脖子扭了,好几天都是别着头走路。老婆在我脖子上揉了几下就喊手都累疼了,恰好他放学回来,接了班。让我倍感意外的是,下午他放学回来,第一句话就问:“爸,脖子好些了吗?我再给你揉揉吧?”我闭上眼,女儿也不过如此吧。如果每天都能听到这样关切的问候,我宁愿一辈子做歪脖子,恣意享受他带给我的天伦之乐。

前段时间我特消沉,不喜欢学校的工作氛围,写作也没情绪。他弄了10个纸签让我抽,说是上回去山上向寺庙里的和尚求的,挺灵验的。我不忍拒绝儿子的一片诚意,便信手抽出一张。他接过去,兴奋地念:“35岁以后一定会生活美满,工作顺心!”

我迎合着他的情绪,笑了。

朋友来借书,我带他去儿子的房间找,发现了那些纸签的秘密。

“你的才气在40岁以后助你功成名就。”

“你一定会成为名扬全国的大家!”

“你的儿子会如你所愿幸福健康。”

“等你老了,你的儿子会像你现在爱他一样孝敬你。”

我本想在莫名其妙的朋友面前掩饰自己的感动,却夸张地把眼泪都笑出来了。我知道,纸签上的话,全是儿子心底对他老爸的祝福和深情……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篇3

汪曾祺

教学目标:

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

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汪曾祺;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

4、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5、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大家思索后能够实话实说。(1)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印象,你会用哪一个词?(2)现实生活中,你们父子(父女)有着怎样的关系?(3)你理想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又是怎样的?(4)你认同父子(父女)之间成为兄弟(兄妹)样的关系吗?请学生畅所欲言。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解决字词音、形、义

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重要成语,请学生回答意思。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2、走近作者

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补充资料:

汪曾祺(1920-1997),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他的作品曾被看作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学生通读全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文中写了几对“父子”?分别是谁和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3)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兄弟”式父子关系?

【明确】:文中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我”和父亲,“我”和儿子,我们之间的关系都不错,正如“我”的父亲所说,“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的主旨句: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第3个问题学生只要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文章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哪几节内容?在哪一节中,作者表明自己对父母与儿女的关系的看法?一起来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题目的由来,引领全文。第二部分(2—4节):写“我的父亲与“我”。

第三部分(5—7节):写“我”与“我”的儿子。第四部分(第8节):“我”对父子之间关系的看法,总结全文。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各部分具体内容。

4、研读课文,把握父亲和“我”的特点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先看第一部分。

【提问】:第1节仅有一句话,“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这”指的是什么?

【明确】:多年父子成兄弟

既然这句话是父亲的名言,也就意味着“我”的父亲提倡父子之间可以成为兄弟样的关系,句首第一句话可谓是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请学生浏览2—4节,勾画出每节的中心句,看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并板书】:

第2节——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第3节——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第4节——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请学生齐读第2节,概括父亲的绝顶聪明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父亲心灵手巧,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会刻图章,会画写意花卉,会摆弄各种乐器,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

可见,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个重情义的人。学生朗读第3节,请学生【思考】:该段文字突出父亲的特点是“随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提问】:父亲带着孩子玩,都有哪些玩乐项目?从这些项目可看出父亲的什么才能?孩子们对父亲是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领着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糊的蜈蚣风筝,线是用胡琴老弦做的。(2)做各种形状的工艺品,里面养金铃子。(3)做各种各样的灯,如重瓣荷花灯、西瓜灯。

父亲做风筝、工艺品、灯等充分表现出他的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奇思妙想,有童心,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骄傲,从而赢得了孩子们的佩服和赞美之情。

请学生默读第4节,【提问】:父亲对“我”的学业持什么态度? 很明显,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这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父子间的关系。父亲对孩子采取的是赏识教育,孩子写出了好文章,“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孩子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父亲还非常重视发展孩子的兴趣,“我”喜爱书画,他就从旁加以指点,“我”喜欢戏剧,他就当配角,做伴奏,为孩子们助兴。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父亲与“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好的,成为兄弟也就水到渠成了。

【思考】:该段文字结尾处列举了抽烟、写情书、喝酒等几个生活情节,这些内容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形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明确】:常理来看,有些事是父子间不会分享的,比如恋爱,有些事是长辈不大容许或者鼓励孩子做的,比如抽烟喝酒,但这些事都在“我”和父亲之间发生了,突出了父亲对孩子的宽容,他的作风的随和以及两代人亲密的关系,很自然地推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旨。

第三部分:请学生朗读5—7节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和儿子的关系也不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两代人间的一次“分歧”是缘于什么事吗? ③“使我非常为难”的原因是什么?

④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什么?其基础是什么? ⑤两个“没大没小”含义一样吗?

学生讨论回答后,师生一起【明确】:

①这句话在文中的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父亲和我的关系是不错的,也提示下文内容将着重说明“我”和儿子的良好关系。

②在敏感的政治时期,儿子春节带回了一位不能回北京的同学,而“我”怕担干系就责备了儿子,没能理解儿子和同学之间的情谊,这使儿子既委屈又伤心。

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是重点“革命”对象,自身难保,而儿子带回的“黑人”随时会被公安局或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举报,究竟是顾全儿子的同学情谊,还是考虑家庭的安危,这让“我”非常为难。

④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闻而不问”,即了解但不干涉。这种做法的基础源于“我”和儿子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⑤两个“没大没小”的含义不一样。前一个“没大没小”出自“我”的亲家母之口,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没有像样的规矩,是一种批评的口吻;后一个“没大没小”是“我”认为现代化、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应该是讲究平等关系的,不见得非得从称谓上将长辈和晚辈区分开来。

【提问】:从以上作者叙写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我”在处理父子关系方面的成功处是什么?

【明确】:作者把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运用到“我”和儿子的身上,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

第四部分:【提问】:最后一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结尾处的议论简单有力,掷地有声。

作者批评了那些试图用自己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的父母,指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

本文以叙述为主,说故事,拉家常,但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却无不蕴涵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主题思想的提出水到渠成,颇具匠心。

请学生尝试概括本文的主旨。【明确】:

本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事例充分表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描述父子关系的散文。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中国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地心领神会。就这样在沉默中,双方度过一生。临了,回头一看,说是父子,莫若兄弟!这应该是中国父子关系比较好的状态,显然与西方不同。本文作者和他的父亲,和自己的儿子之间的关系,很明显就是非常不错的父子关系。课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做父亲的能尽量保持一点儿童心,与儿女处成兄弟、兄妹一般的关系,或许是人伦关系中一种较高的境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3遍;

2、解释成语;

3、请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说明你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板书: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一、开篇点题——引领全文

二、父亲与“我”——平等、友好、成兄弟

三、“我”与父亲——继承民主、平等关系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答案 篇4

关键词: 《多年父子成兄弟》 反思 文本 教学拓展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语言质朴,看似简单平常,但淡墨中却蕴藏着深情。作者通过很多事例向我们展示了汪曾祺先生与父亲、儿子之间如兄如弟的父子之情。

执教这篇文章后,又听了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王江艳老师上的一节散文阅读课,我深深感悟到教学中,文本拓展是一种艺术,如果拓展游离文本、不扣住教学目标,则会画蛇添足。

设计教案的时候,考虑到本文记叙的琐事较多,没有必要非逼着学生把每件事都找出来,只需稍微点拨,学生找到几处即可,更能节省课堂时间。所以将目光聚焦在本文的情和理上。课上我做了很多拓展,希望学生通过拓展补充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文本阐述的道理。

我在“我”和儿子研读部分设置了一个问题:文中哪里能看出“我”和儿子关系也不错?答案很容易找到,但学生对文中“文化大革命”、“右派分子”、“黑帮”、“牛棚”、“黑人”等历史特有名词似懂非懂,所以我把“文化大革命”设置成了教学重难点。在讲到“黑帮”、“黑人”的时候,特地补充了一句“这个黑帮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黑社会,黑人也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非洲人,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然后又投影“文化大革命”相关知识。

当时,很多老干部、知识分子及无辜的人民群众遭到迫害,被强加上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分子、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罪名,这些人被统称为“牛鬼蛇神”。各个基层单位常常私设监狱,不经任何法律程序便剥夺“牛鬼蛇神”们的人身自由,包括办公室、学校、地下室、农场等,对他们进行批斗,强制劳动改造。后来,这种非法关押“牛鬼蛇神”的地方就简称为“牛棚”。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著有《牛棚杂忆》一书,以真实的回忆,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在1957年反右斗争时,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党员干部等批为“右派分子”,人数多达55万。“黑帮”指所有被打倒的“牛鬼蛇神”。“黑五类”指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这些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体会在那样黑暗混乱的“文革”背景下,即使作者已被打成“右派”,但儿子始终不愿与父亲“划清界限”,仍旧亲密的原因和本质。我认为这一部分的拓展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主旨:“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我拓展的是一则真实故事,讲述一位成功母亲一味望子成龙,希望女儿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成才,但最终酿成了悲剧。

故事是这样的:

王妈妈是在党校给地方官员上课的老师,工作很优秀。可她的女儿却有自闭症,总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愿跟人说话,现在她已经退学在家。王妈妈说女儿以前学习挺好,对女儿的要求很高,要一定要考上清华或北大。就因为这个目标太高,女儿的心理压力太大,后来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得出了文中最关键的观点:“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接下来我设计的问题是:汪曾祺的父亲有没有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孩子?学生回答“没有”,说完原因之后,我直接插入汪曾祺的资料。我本想把理讲清楚,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处理得有些生硬,精心找来的材料似乎还没发挥作用就戛然而止了。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计的问题应把拓展材料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学生从材料中感悟到用模式塑造孩子的严重性,阐明父亲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原因,如果我能就这个问题继续品读文本,分析父亲是如何对“我”,由此归纳出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那么我想这节课也不至于忽略了文章的前半部分,不会导致我专门花时间分析汪曾祺父亲的形象,导致课堂时间前松后紧。

文章第三段提到父亲会扎纺织娘、做荷花灯、西瓜灯,于是我有意识地从网上找了图片插入。初始意图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分析汪曾祺父亲有童心、心灵手巧的特点,实际上我是做到了。但课后回顾这一教学环节,引起了思考:到底拓展多少是合适的?是不是文中提到什么都要拓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假如文中涉及的每样东西都放一张图片上去,那么目的是什么,想突出什么,文章的重点又是什么,所以拓展应为理解文本服务。

后来我听了王老师上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她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我认为她的拓展对理解文本是有必要的,并且恰当、合理。在讲到父亲重情重义的时候,文中写到“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父亲因母亲去世所以不再养花,也许父亲是因为母亲才养花,也许这株兰花是父亲与母亲共同种植的,总之花让他睹物思人。王老师把养花这件事与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联系起来。一个是不再养花,一个是当初共同手植的枇杷树如今已生长得非常茂盛,同样是对妻子的思念和爱,王老师将二者相类比,更能引起学生思考。

品味汪曾祺其人时,王老师不仅从文本入手,还给学生们拓展阅读汪曾祺《随遇而安》中的片段:

1.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2.我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没有领导,不用开会,就我一个人,自己管自己……天渐渐凉了,马铃薯陆续成熟,就开始画薯块。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一块马铃薯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3.有人问我:“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大概觉得我的精神状态不错,有些奇怪,想了解我是凭仗什么力量支持过来的。我回答:“随遇而安。”

这些片段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与本文相照应,使学生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汪曾祺和他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汪曾祺拥有这种达观、追求自由、随性的特性,所以本文中才会有他十多岁和父亲像兄弟一般一起抽烟喝酒的情节。

拓展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拓展,而是有理由的拓展。教师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应有思考的背景,要有思考的价值,而不是随性地拓展。

2.拓展应有思维的范式,可以紧扣作者延伸拓展,可以分析主题延伸拓展,可以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延伸拓展,还可以把握细节类比延伸。

3.拓展应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这样,拓展就既立足文本又高于文本,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教师精心寻找的资料就能更有效地为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燕萍.立足文本有机延伸——谈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J].作文教学研究,2009.3.

[2]汪志刚.关于语文课堂拓展问题的思考[J].现代语文,2010.2.

上一篇:餐饮消费心理调查问卷下一篇:解决业务员问题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