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公开课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角形的认识公开课(精选7篇)

三角形的认识公开课 篇1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P75例1情境图。

引言:同学们,我们从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到三角形么? 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然后再在图上描出来。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 2.导入课题

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分组运用准备的材料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做出的三角形,并汇报过程与方法,然后交流做三角形的方法,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沿三角尺的边画,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用硬纸剪…… 2.谁能说说这些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一切三角形是由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教师解释术语:首尾相接、围成。3,.完成P76“练一练”第2题

4.你能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完成画三角形

提问:你能试着给三角形的组成部分起个名字吗? 引导学生自学P75中间一段。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5.完成P75“试一试”

提示:先确定3个顶点再连线。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学生独立观察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2.组织交流

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米。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结合图形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教师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主,现在要找它的高。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就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4.完成教材7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76“练一练”第2题。2.完成“练习十二”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三角形的认识公开课 篇2

笔者数十年一直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 在管理教学和组织教研活动中, 进行“课例”研究, 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教研方式, 在教研活动实践中, 笔者对“做课”问题有些思考与认识, 不揣浅陋, 供商榷。

所谓“做课”, 其实是“教学课例”的展示和研究。根据不同目的, 课例大致分为“展示课”、“专题研究课”、“示范课”三类;按参与听课的人员范围又可分为校级、区级、市级和更高级别;按教学课型又可分为讲授课、实验课、活动课等不同方式。

无论是“展示课”、“专题研究课”还是“示范课”, 在备课中投入的精力、物力都比常态教学要多, 且范围越大, 级别越高, 投入就愈大。对“课例”展示和研究的这种高投入, 应与教学效益相对照去认识。为拿出一两节“课例”, 常要花费高于常态教学数倍的人力、物力, 但执教者本人在专业的领悟与提高上, 往往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从参与听课研究的教师来看, 这些参与听课的教师从中会得到启发, 从这点看, 公开课又有其积极的意义。

可见, “做课”的弊端应尽量消除;“做课”的提法应修正;“做课”本身不应全盘否定!

2005年10月, 天津市河北区确立了“案例+分析+研究”创新教研模式的研究课题, 在全区及各学校、各学段、各学科实践。初期, 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与教育部教育服务中心共同策划、举办了全国性“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大型研讨活动。这一活动的“基点”, 就是选取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课例”, 由与会者“品头论足”, 对课例进行分析、交流。同时, 邀请教学专家与执教者、与会者进行互动。两位执教者在广泛听取专家、与会教师评议后, 修改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 换一个班, 以同课题再次上展示课。而后, 专家对第二次展示的“课例”, 作重点发言, 深入剖析, 并再次和与会教师展开互动。

专家有针对性地评析和引领, 大大促进了教学的明晰化, 提升了教师智慧。与会者对“如何上课”, “如何提高教学成效”, “如何引发学生主动求知、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等问题都获得了可资借鉴、便于效仿、易于操作的范本。

最后一个活动环节, 由教学专家分别上一堂“示范课”, 从更高的层面上, 让大家感受教学艺术的魅力。全体与会人员都开阔了眼界, 提升了教育的品位。

这一活动, 以“展示课”和“示范课”为依托载体, 组织广大教师对话交流, 再由专家示范引领, 深入分析和研究, 构筑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充分显现出“课例”展示和研究的强大功能。

三角形的认识公开课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公开课;常态课;融合

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同属于体育课,同样在体育教学中执行体育的功能,让学生学会基本体育技术,提高技能,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会在活动中与他人交往,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主要目的各异:常态课主要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达到健康的目的;公开课主要目的在于展示授课者的教学技能,或给其他教师传递一种教学理念,提供学习的机会,或者让其他教师帮助授课者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在不同目的之下的体育课,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取的知识技能也不尽相同。

基于以上原因,公开课与常态课被有些教师视为互不相融的两种教学形式,认为公开课是给大家看的,没有实用意义,而常态课才是真正的体育课。笔者认为公开课与常态课应该缩小差距,公开课向常态课靠拢,而常态课则可以向公开课看齐。那么,如何让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呢?笔者谈几点思考。

一、让师生的合作更加自然

笔者在一节公开课上看到这样一种师生合作的场景:“同学们,下面进行分组练习,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适合自己的场地去……”学生们有序分开,并有序练习。此时我注意观察,他们居然每个组的人数相等,难道纯属巧合,学生这么配合教师的体育课?再看另一堂公开课:“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山羊分腿腾越,哪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一位学生站出来,动作娴熟,博得同学们的掌声鼓励。可是,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其他学生也都是这么熟练地完成动作。我感觉这一点也不像新授课,学生真的掌握动作这么快?另外,我们在常态的体育课上发现大多数的教师与学生合作都是要费一番周折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合作的镜头。这就是公开课与常态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个做得“过于好”,另一个做得却“不甚理想”,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应该是自然的,顺理成章的,每一个新的合作,都要有学生的一个适应过程,合作有成功,更有失败,在失败中才能体现合作成功的价值所在,事先安排的合作是虚假的,没有实际意义。而常态课中的“没有合作”更是不应该出现的,体育课上没有合作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二、场地器材安排与取舍更要符合实际

公开课与常态课在场地器材的取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公开课上,教师想方设法动用大量器材,甚至上课器材用“卡车”装[1],在一节公开课上,有一个教师上滚翻技巧课,上课前,我见垫子在旁边摞在一起有一人多高,另外还有一堆其他器材,可想而知,光搬运的时间就要花费不少。而在常态体育课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很少使用体育器材,只是“一个哨子几个球”,甚至屡屡可见不用体育器材的现象,有的体育课确实不需要用体育器材,但每堂体育课都不用体育器材就难免有点说不过去。

在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有些体育专家、学者对公开课大量施用体育器材与常态课不用器材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于是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我们细细观察,又会发现,体育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下面举一个例子:在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拿了几个沙包,还有四块面板,面板上是上课内容的图片。课上得很漂亮,听课者对其大加赞扬,特别是在体育器材方面教师们一致认为没有造成浪费,便于携带,没有给体育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其实不然,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教师为了制作这四个面板颇费了一番功夫,要取照、冲印,制作这一过程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完成的,而且价格也很高昂,上完这节公开课后这四个面板也就用不到了,造成时间与金钱的浪费。所以在器材的使用上,要注意器材的实用性与循环使用性,规格档次不要太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可以了。

三、让学生都能学到有效的知识技能

由于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所以在常态课上,教师态度不端正,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放任自流,有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看书、闲聊。在公开课上学生看似学有所得,其实不然,大多数教师的公开课都是表演课,学生要学的内容早在之前就排练好了,只不过是在公开课上重新表演一下罢了。如果将这样的公开课方式贯穿到整个学年的教学中学习,还可能有期末的成绩吗?显然这两者之间是矛盾的。[2]所以说,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公开课要做到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就要实实在在地去教学生,把学生当成公开课的主体,而不是让教师来展示,教师上得再好,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那这节课必定是失败的。在常态课中,教师如果能有这样的教学态度,能有这种敬业精神,把整个学年的常态体育课都上好,那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四、公开与常态的教学追求的是简单与高效

大家在看公开课的时候,都有一种紧张的感觉,上课的前前后后都很隆重,看课之后还有一种热烈的评课,这是公开课的特点之一。特别是授课的教师,在上课时为了尽可能地表现自己,为了把课上得无一遗憾而忙前忙后,唯恐漏了自己设计的每一点,也唯恐让评课的教师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有的教师把表面上看似完美的体育课上得不伦不类,重点贯穿了一堂课的始终,致使整堂课全是重点而看不到课的重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教师始终没有弄明白:“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看似完整,却很容易迷失方向。[3]常态的体育课需要简单、实用、高效,需要突出重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则需要教者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教材。

五、正确看待两种课的偶发事件

在公开课上一般很少有诸如受伤之类的偶发事件,而在常态课上这种事件就比较常见了。但是,在公开课上若出现偶发事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不知所措。在常态课上,教师处理偶发事件就很沉着,能用上课时间去处理,而且处理得非常好。但是反过来要问,偶发事件在公开课上为什么很少有,而在常态课却时常发生呢?这就是教师的上课预设问题了,公开课上教师组织很严密,学生都是在教师的监督与控制之下完成活动,而在常态课上,教师往往放松警惕,学生活动比较自由,容易在教师的视线之外而受伤。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偶发事件都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于偶发事件的处理,头脑要冷静,思维要敏捷、灵活,应变能力要强,教师要抓住现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把握住有利时机,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对已发生的偶发事件不要限制,要因势利导,将不利因素减少到最小或转化为有利因素,确保教学能按计划顺利实施,实现预期目标。[4]

总之,公开课与常态课都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把公开课与常态课两者孤立起来看是不符合学理的。公开课有它自身的优点,教师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它,不要只看到它的缺点,而忽视它的优点,应有效利用公开课的优点来弥补常态课的缺点,将公开课的理念指导常态课,用常态课的优点作为公开课的基础,将公开课与常态课有机结合,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体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庞燕.追求自然真实的体育课堂—我对体育公开课效应的一点看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6(12).

[2]郭彦彦.让公开课恢复常态[J].教书育人,2004(10).

[3]刘冰.公开课要增强常态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05(33).

[4]刘庆安,刘剑.设计体育公开课应考虑的十个因素[J].益阳师专学报,2002(03).

三角形法则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4

(三角形法则):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向量加法的定义,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并理解它们的几何义;

2.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学习向量的加法的几何意义;

3.通过对三角形法则的运算,提高运用基本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向量加法的运算(三角形法则),及几何意义; 三.教学难点:

对向量加法法则的理解;四.引入1:

五.引入2;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阅读课本5分钟)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阅读课本5分钟)aabbAC首尾相接ba则向量AC叫做a与b的和,记作ab,即 abABBCACB 已知非零向量a、b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作ABa,BCb,这种求向量和的方法,称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六.尝试练习一:(1)根据图示填空:EDCBACABBC_____BCCD_____AABBCCD_____ABBCCDDE_____

活动二:成语接龙

专心致志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特点:加法连接指向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CABAB+BC=AC

例题讲解:例1.如图,已知向量a,b,求作向量ab。ba

尝试练习二:(3)已知向量a、b,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作出ab①②baba 思考1:如图,当在数轴上两个向量共线时,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否还适用?如何作出两个向量的和?ab(1)ab(2)规定:0aa0a2018/5/27

根据图示填空:(1)a+b=________(2)c+d=________EeDdC(3)a+b+d=______(4)c+d+e=______gAfacBb

提升练习:

小结:

这一节课学习了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几何意义(三角形法则)

作业:

导学案P80 第1,4题

0的认识教案公开课 篇5

教材内容: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页《0的认识》

教材分析 :《0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教材先通过三幅画展示一只可爱的小猴逐次把2只桃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再利用直尺图说明0的另一个含义──起点;然后教学0的写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学生对“0”已有初步的感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力求体现: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联系生活使学生乐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会学。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没有提炼为数学知识,特别是对“0”表示起点的含义,知之甚少,所以这是一个难点。一年级学生以无意识注意为主,对生活中有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力求从生活实例引入,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0”,从而知道“0”不仅表示“什么也没有”并且还有“起点”的含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0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学重点:理解0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0”的两个含义与“0”的书写方法。教学准备:小红花、猴子吃桃子的图片、直尺。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出0)

1.找找花儿后面的数:师:老师手中拿了几朵花?(5朵),我要把这5朵花送个5个小朋友,每朵花的背面有个数字宝宝,拿到花的小朋友就要向大家介绍他手中的数字宝宝。

2.当老师把所有的花都送完之后老师手上还有花吗?当一朵花也没有了,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学生答:用0表示)3.小结:当一朵花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0”跟1、2、3……一样也是一个数,在这里表示一朵花也没有。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0”这个新朋友,学习有关“0”的一些知识。(板书:0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揭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1)创设情境,理解含义。

① 小朋友们,今天林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出示小猴子)② 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当小猴遇上2个桃,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呢? ③ 吃掉一个还剩几个?用数字几表示?请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④ 小猴把2个桃都吃了后,盘子里还有几个桃?用几表示? ⑤ 请举相应的数字卡片。有吗?(举起空白卡片)⑥ 生小结:什么也没有用“0”表示。师板书:什么也没有。(2)发散思维,巩固含义。

① 老师竖起1根手指,问:用几表示?竖起2根手指,问:用几表示?手握成拳头,问:用几表示?

② 我一根手指也没有竖起来,这时我指头的个数可以用0表示。谁能帮我把盒子里的铅笔变为“0”?

③ 你能不能用你身边的事物或学具来摆一摆、说一说呢? ④ 游戏环节:小朋友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一个拍手的游戏:老师手中有一些数字卡片,老师出示几你就拍几下,看哪个小朋友反应最快而且拍的最准确?(出示0,0表示没有,学生就不拍手)

⑤ 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数字“0”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2、揭示第二种含义——0还可以表示起点。

(1)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也没有就用数字 0 表示,直尺上也有“0”。请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直尺。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出示 直尺图)

师:直尺上的0在哪里?0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是呀,0 在尺子的最前面,表示起点。

小结: 0不但能表示没有,还能表示起点。(板书)师:请你读一读尺上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师:观察得真仔细。直尺上从“0”开始,往后数越来越大,离“0”越来越远。用直尺测量时,要用起点“0”对齐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这个物体就是有多长。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使用尺子。

(2)让学生举一些0表示起点的例子。

师:你见过还有什么表示起点的吗?的确,生活中用0表示起点的例子很多,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张生活中用0表示起点的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跑步和跳远的图。

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起点。“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师总结: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0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

(三)“0”的写法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0”,那你们想不想学着写一写“0”呀?我们应该掌握好“0”,写好“0”。1.请你说说0像什么?(鸡蛋)它有什么特点? 2.那么怎样写好0呢?老师演示写法。3.学生跟着教师边念儿歌边书空。(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一笔写成。注意0要封住口,要写得长而圆,要圆滑,没有棱角)4.评价,写0时要注意什么。

5.描一描,写一写。(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描一下,再翻到课本30页,在课本30页上的田字格里写一写)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看图说一说:(出示苹果树的图片)

2、说一说:看图说出相应的数

3、数一数:(练习四的第1题)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4、比一比: 0○1 2○4 3○4 5○4 3○0 2○0

5、排一排:操作活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给0—5排一排队,请个别同学上台摆一摆,鼓励有不同的排法(可从小往大,也可从大往小排)。

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小结: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0”表示什么也没有,“0”还可以表示起点。

2、拓展:你能用0说一句话吗?

3、延伸:我今年27岁,再过3年就30岁,请问“30”后面的“0”去掉行吗? 板书设计

0的认识

1.什么也没有 2.起点

作业设计:1.正确书写“0”;

2.比大小:0○1 2○4 3○4 5○4 3○0

小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本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而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

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小数

1、媒体出示文具标价牌

师:开学了,文具店里进来了许多新文具:

书包45.00元

文具盒18元

彩笔3.50元

橡皮擦0.20元

铅笔0.15元 日记本3元

2、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标价签,看看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3、引出新课,认识小数

师:像45.00元、3.50元、0.20元、0.15元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小数与我们学过的整数长得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都有个小圆点。

师:对了,这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一起来说说它的名字。(生齐读)师:别看它小小的,圆圆的,其实它的作用可大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而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它的家了。

(二)认识小数,感知意义

1、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观察价格签上用小数表示的价格,想一想:这些小数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提示:根据自己的经验,思考购物时是如何付钱的?)生汇报,课件出示如下:

分 5元9角8分

5.9 0元8角5分

0.8 2元6角0分

2.6

0(2)师小结: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当用小数表示的价格不够1元时,整数部分用0表示。(3)师:这些价格签上的小数,你们会读吗?(出示课本中的插图,学生试读)

观察:小数点把小数分为几部分?

小结:小数点把小数分为两部分,小数点左边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为小数部分。读小数时,小数的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部分则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

(4)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学生试说,课件出示)(5)巩固练习.(6)写小数: 师:对于小数的读法我们已经学会了,那小数又该怎样写呢?(出示题目,学生回答)小结: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依次写出小数部分。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1)出示1米长的米尺课件。

提问: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十分之一米)师指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实际上十分之一米和0.1米表示的都是哪一部分?它们表示的是同一部分,所以,它们都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也就是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师完成板书。

小结过程: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就是1∕10米,用小数还可以表示为0.1米。

延伸:1分米用小数表示为0.1米,那么3分米用小数怎么表示呢?要求学生回答并叙述过程。7分米呢?板书

(2)出示1米长的米尺课件。

提问: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几厘米?(1厘米)1厘米是几分之几米?(百分之一米)师指出:百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01米)师板书。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就是1∕100米,用小数还可以表示为0.01米。延伸:1厘米用小数表示为0.01米,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呢?要求学生回答并叙述过程。教师板书 18厘米,23厘米呢?

小结:像0.1米、0.3米、0.7米这样的小数因为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数,所以,我们就称它为“一位小数”。观察:一位小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一位小数表示的都是十分之几)同样道理:两位小数就可以用百分之几来表示。(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表示分米,第二位表示厘米)

(3)师:王东的身高1米30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老师板书.1.3米和1.30米一样高吗? 通过讨论得出一样高.(三)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做一做1,2(四)课外练习:1.2.(五)思考题:用2、0、3、5写两位小数,你可以写出多少个? 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十分之几 一位小数 百分之几 两位小数

1分米=1/10米=0.1米

1厘米=1/100米=0.01米

3分米=3/10米=0.3米

3厘米=3/100米=0.03米

7分米=7/10米=0.7米

18厘米=18/100米=0.18米

教学反思与点评:

1、由于整节课的容量较大,在教学中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后面有点“赶”教学的感觉,特别是在教授学生较难理解的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环节时,学生思考内化知识不够充分,以至于学生在后来的练习题中完成的不够好。

三角形的认识公开课 篇7

一、《铝的性质》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钠和镁两种金属的性质, 本节课先从复习钠、镁的化学性质入手,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根据钠、镁的化学性质并参照老师提供的药品自行设计实验研究铝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并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 为设计实验做好铺垫。)

2.分析问题, 提出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自行动手通过化学实验探究铝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出猜想, 让学生先根据可行的实验方案, 自行动手通过化学实验探究铝的性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投影实验的相关要求, 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进行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与观察,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体会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魅力。

3.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了铝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方案, 说说你的结论。

学生1:实验1:往放有铝片的试管中滴入稀盐酸, 发现铝可以和稀盐酸反应, 产生大量的气泡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2:往放有铝片的试管中滴入稀盐酸, 发现铝和氯化铜溶液可以发生反应, 在铝的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 有红色物质析出, 溶液的颜色变浅。

实验3:往放有铝片的试管中滴入浓硝酸, 发现刚开始时, 铝的表面有少量气泡, 但很快就停止了。

教师:那么, 根据这些现象你能得出铝的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1:铝可以与稀酸反应, 可以与不活泼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铝与浓硝酸不容易反应。

学生2:实验:加热铝和蒸馏水, 发现溶液产生气泡。说明铝可以和水反应产生气体。

教师:加热煮沸水和铝的混合物能否说明铝是可以和水反应的?其实铝可以和水微弱反应, 但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

小结:铝与氧气、水、盐酸的反应。

4.交流反思, 尝试应用

第一,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铝和浓硝酸“不合常规”的反应现象讨论铝与浓硝酸的反应。

学生3:铝投入浓硝酸时, 没有明显的现象, 但是如果对溶液进行加热, 发现生成了红棕色的气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异常现象”的讨论中, 体会到科学的严谨,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 教师解释铝与浓硝酸的钝化现象, 小结铝的性质。

教师: (过渡) 前面学习的Al2O3、Al (OH) 3具有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的性质, 那么铝是不是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 (设计意图:应用类比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知识的联想与迁移能力)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验证铝是否可以与强碱溶液反应, 回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师生共同交流: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分析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教师: (过渡) 铝在上述氧化还原反应中都起了什么作用? (生答:还原剂) 是还原剂就可以用来冶炼一些金属, 像钠可以用来冶炼钛, 下面我们介绍铝在这方面的用途。

演示:铝热反应

分析、总结:铝热反应。

学以致用:

(1) 铝能否与氧气反应?为什么铝不像铁那样容易被腐蚀?

(2) 铝能否与水反应?铝锅为什么可以用来烧水?

(3) 使用铝制餐具时, 为什么不能将酸性或碱性物质盛放在里面? (4) 一个铝制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 后往罐内注入足量NaOH溶液, 立即用胶布严封罐口, 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变瘪, 再过一会儿易拉罐又鼓起来, 请解释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这是化学学科的一大特点, 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阐析, 既可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体会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课堂小结:铝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反思

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只有深入到课堂教学层面, 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一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时候, 课程资源建设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刻, 课程资源的丰富内涵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1]。本节课, 学生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在做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会观察到一些异常现象, 在探究铝与酸反应时发现往放有铝的试管中加入浓硝酸没明显现象等, 然后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同时又很自然地引入对铝的特性的探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这节课堂教学以学生实验为线索, 通过教师引导, 由学生通过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经过处理、分析、归纳来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探索化学规律, 让学生参与到发现问题、科学探索、解决问题、运用新知的全过程中。学生在连续的设问和循环的探究中完成学习过程从而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实验探究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促使学生养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学习过程既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 也是收获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同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建立了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 2006 (6) .

上一篇:成语半途而废的故事下一篇:德城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