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精选10篇)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篇1

农业推广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和服务等形式,运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和新信息传播扩散、普及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把潜在的生产力尽快有效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即农业推广人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改变农业生产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即农业劳动力),转变推广人员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效,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随着国家近几年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众多实用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实践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但还有很多科技成果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没有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因此,加强农业推广工作已势在必行。

1加强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建设,树立正确观念

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具备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身思想修养、个性品质等培养,才能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对待工作中的挫折等方面,能够自觉地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控制和调节心理波动与情绪变化,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常保持一种稳定、冷静、清醒的精神状态,进而恰当地分析、稳妥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正确地分析推广对象的心理活动。然后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时刻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和优良的业务素质,从而使农业推广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预期目标的实现[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加快,农业推广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推广人员应树立如下新观念:①系统观念,即整体观念;②战略观念,即长远规划;③文化观念,即爱岗敬业;④创新观念;⑤市场观念;⑥管理观念,即要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稳妥进行;⑦信息观念;⑧法制观念,也就是要知法、用法、自觉守法;⑨人才观念;⑩效益观念[3]。

2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做好农技推广工作,需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因为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周期长、见效慢,若业务水平不过关或存在指导失误,就会造成损失。因此,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如玉米螟的防治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对辽宁地区而言,最省人力、省物力、成本低、防治效果好、具有其他防螟措施所无法比拟的是采用赤眼蜂防治方法。技术员在向农民介绍防治方法时,应注意不同防治方法的区别。药剂防治是化学防治方法的一种,在害虫大发生时,化学防治是重要的应急措施,可以将害虫消灭在造成危害之前。但农药防治也有其局限性,如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农作物发生药害,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及杀伤天敌,污染环境,使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农药残留还会对人畜安全造成不良后果。这种化学农药防治方法成本较高、危害很大,不能作为首要推广的技术[4-5]。只有扩展知识面,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起到对农民增产、增收的作用。

3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篇2

关键词:增收增效,现代农业园区,广元七绝

广元古称利州,地处四川盆周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 历史上都是川陕甘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是革命老区和盆周山区,又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素有 “ 入川门户,蜀北重镇”之称。 1985年建地级市,辖苍溪、旺苍、剑阁、青川四县和昭化、朝天、利州三区,幅员面积1.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4万,农业人口245万,现有耕地面积234万亩。 近来年,全市坚定不移地实施“ 生态立市”战略,着眼农业产业化,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以特色农业为方向,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突出生态特色,积极探索山区现代农业增收增效新途径,有效推进山区农业长足发展。

一、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现状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广元紧紧把握调整农业结构这一主线,按照“ 面向市场、因地制宜、政府引导、群众自愿、 合理规划、特色多元”的原则,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主攻优势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将农产品好的调多、多的调好、品种调特、质量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一是农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2013年农业增加值94.31亿元,增长3.6%; 农民人均纯收入6442元,增长14%。 二是特色种植业发展迅猛。 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着力发展绿色、特色、生态产业。 2013年,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288万亩。 其中,核桃127.5万亩,实现总产量6.4万吨;新栽油橄榄1.8万亩; 新建猕猴桃基地8万亩,实现总产量7.8万吨;茶叶产量6200吨;烟叶产量20万担;新建蔬菜基地55.3万亩,实现总产量230.4万吨。 三是畜牧养殖业不断优化。 培育出一批以“ 剑门关土鸡”为代表的特色畜禽产品。 2013年共出栏土鸡3020万只, 生猪405万头; 水产品产量达5.6万吨,产值8.2亿元。 四是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广元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8%以上,排名稳居全省前列。

2、农业园区初具规模。 广元坚持“ 产村一体,园村相融”的工作思路,围绕“ 3+5”现代农业产业结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现代农业园区。 一是产业集中连片。 目前已建成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61个,核心面积达61.8万亩。 二是生产要素集聚。 共培育入园企业1个、农民合作组织160余家,整合各类国家项目资金35.7亿元,吸纳社会资金30.8亿元,总投入66.5亿元。 三是设施配套齐全。 共建道路1206公里、蓄水池2253口、沼气池15590口,整治山坪塘1795口,配套渠系1298公里。 四是辐射带动强劲。 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强力引擎,共覆盖7县区115个乡镇24万农户。 五是民居风貌优美。 对园区范围内的民居进行高标准的风貌塑造,共计改建1万余户。

3、科技水平逐步提高。 广元立足本地实际,深挖农业潜力,在科技示范、农技推广、农技培训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科技推广成效明显。 2013年, 全市推广50个农作物主导品种和30项农业主推技术。 推广粮经复合套作技术,建成“ 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46万亩;推广病虫害物理防控、三诱杀虫等技术, 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45个、25万亩;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43万亩次,免耕覆盖51万亩;推广新型农机具1.1万台,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39.7%。 二是农技培训扎实开展。 广元全面完成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对723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施了知识更新全员培训,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 三大”培训工程。 培训新型农民1.13万人, 培训骨干农民1.907万人, 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15.79万人次。 三是土地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广元粮食播种面积为27.47万公顷,产量148.8万吨,与2007年相比,粮食播面增加2%,产量增长8%,粮食单产明显提升, 土地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

4、品牌打造成效明显。 广元坚持“ 一主一园三突破”的三农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以“ 三品一标”、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成功打造出一批以“ 广元七绝”为主的特色品牌。 一是创建区域品牌。 2009年12月,在深入分析本地农业资源和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整合“ 广元七绝”区域品牌,广元首个区域品牌由此诞生。 在西交会、西博会、农交会等大型会展上,“ 广元七绝”光彩夺目,赢得各级领导、品牌专家、媒体精英的高度评价。 2014年1月,“ 广元七绝” 被评为四川20个最具影响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二是培育驰名商标。 2010年1月,“ 川珍”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 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广元市“ 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此后,紫云猕猴桃 ( 2011.12) 、苍溪红心猕猴桃( 2013.12) 、朝天核桃( 2013.12) 也先后获得“ 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目前,广元获“ 中国驰名商标”产品4个,“ 四川名牌”产品18个,“ 广元知名品牌” 75个。 三是打造地标产品。“ 广元七绝”产品均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苍溪红心猕猴桃、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苍溪雪梨、广元橄榄油、剑门关豆腐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困难

1、产业总体规模需扩大。 一是特色产品产量偏低。 2013年陕西眉县猕猴桃总面积达28.6万亩, 总产达40万吨, 广元全市红心猕猴桃总面积26万亩,产量仅9.2万吨。 二是经营主体缺失。 本地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大,在家务农者多是老人、妇女,劳动能力低下且文化素质较低,无法有效接受新观念和新技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经营方式落后。 大部分种植园区由农民合伙经营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生产方式大多以农户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为主。四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不大,组建的合作经济组织受资金、规模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合作组织运行困难或名存实亡,难以发挥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2、产业发展基础需提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 渠系、防旱池等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靠天吃饭” 现象依然严重。二是土地综合利用不够。一些适宜园地、林地的沟、坡、 滩被闲置,不少可以开发的荒山、荒坡未得到开发利用。 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 广元地形地貌复杂,地块较小,在客观上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开展作业的空间。 部分农民观念陈旧,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农业机械推广受阻。 四是土地流转不畅。 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户土地流转没有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务工农户通常是将土地无偿送给亲戚、好友或邻居耕种,送不出去就撂荒,忽视复种的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信息化程度较低。 广元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的网络化信息平台,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仍处于初级阶段。

3、龙头企业实力需增强。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27家,其中国家级仅2家、省级仅24家。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 大多数企业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的要求规范企业管理。 三是企业技术力量薄弱。 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才,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与科研部门联系不紧密, 局限于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简单合作方式。 四是企业融资困难,抵押不足,担保又难。 企业没有充足的抵押品,或信用状况不透明,难以找到金融部门认可的担保人。 五是企业家进取意识不强,存在小富即安的求稳心态。 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老板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住既得利益,怕担风险,对扩大规模、上项目异常谨慎。

4、产品研发力度需加大。 一是产品品种单一。 广元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 无法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要。 二是产品效益较低。 产品多以原生形态、原料的形式简单出售,产品利润低,创利创税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生产环节分割严重。 产品的生产、购销、加工等环节大多还处于分割状态,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广元农业增收增效的建议

1、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一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依靠争取项目、 创新措施和整合项目等途径加快推进10个万亩亿元园区建设工程。 适度提升已建成的生产基地, 杜绝重建轻管,坚持谁享受、谁管护。 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坚持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功能拓展,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服务联动发展。 鼓励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 三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 推广应用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改良生态环境、培肥耕地实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努力提高农民各项收入。 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依靠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房屋所有权等, 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 促进土地规范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是大力扶持农村专合组织。 积极培育农村专合组织,逐步形成“ 专业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三是完善“ 三农”投入机制。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并轨。 严格兑现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四是加大精准扶贫力度。 找准对象,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深入实施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方式,切实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3、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在用地、资金、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搭建农业科技交流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转化。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成本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 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三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兼并重组是实现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的途径。 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环境,改善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推动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格局。

4、积极打造广元特色名片。 一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引进购买、自主研发,充分挖掘“ 广元七绝”等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 二是完善农产品标准化加工体系。 完善“ 广元七绝”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落实产品安全生产,严格产品市场准入,实施产品质量追踪,树立高质量产品形象。四是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集散地、中转收购点和季节性交易市场, 与大型企业签订产销合作协议,实现产销对接,提高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农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类过度消耗化石资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业是与自然环境双向互动的产业,它最直接地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同时也通过源源不断地排放温室气体,加剧着气候变化。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显现,“低碳经济”的方兴未艾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1.气候变化使农业发展面临新危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指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百年来,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根据中国科学家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随着气候变化,干旱、洪涝、高温、冷冻等异常灾害发生的频率会增加,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2050年间,由于气候变化和气候极端事件会使粮食生产总量下降约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将发生重大调整,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和品种布局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气候变化同时也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由于农药、化肥施用量、灌溉用水量以及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费用的增加,因而农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也会随之提高。

2.农业源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在讨论气候变化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会把农业当成是受害者。我们的惯性思维会将施加者和受害者独立起来,于是便很少考虑到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实际上农业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阐述,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农业领域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排放量的14%。农业排放甲烷(沼气)占人类活动造成的甲烷排放总量的46%,氧化亚氦占58%。在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约17%,因此也是“排碳”大户。

据专家估算,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9.5亿t,如果将各种温室气体换算成CO2当量,会占我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7%。其中包括:反刍动物,如牛、羊、骆驼等和动物粪便甲烷排放量为1414万t,相当于3亿t CO2;动物粪便氧化亚氮排放量为19万t,相当于0.6亿tC02;稻田甲烷排放589万t,相当于1.2亿tCO2;农田排放氧化亚氮78万t,相当于2.4亿tCO2:放牧、秸秆燃烧等排放COg当量2.3亿t。以上的计算过程还未考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此外,农业生产作业时的农业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3.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依赖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然而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显现。它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带来了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现代农业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

面对变幻无常的气候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粮食和石油市场的不稳定状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依靠水土为中心的传统农业将接近或达到承载能力的临界状态,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不依赖于农用化学制品而保持持续的供应能力的农业经济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农业部,2009)低碳农业与现代农业逆生态的生产过程完全相反,它是一种顺生态的生产过程,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基础之上的,通过土壤营养物质的调节,保持碳库平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保证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

笔者认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改变施肥结构,降低化肥农药使用

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大碳库,它储存的有机碳量约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四分之三,储存的形式就是土壤有机质。也就是说,要让土壤多存碳,就要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保护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具体方法有:

增施有机肥。老祖宗保持地力,地力常新壮一个重要秘诀之一就是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最常见、来源最广是动物粪肥,其次是可直接作肥料用的饼肥、油料的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残渣以及土肥、泥肥、绿肥和骨灰、骨粉。这些传统的肥料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

推广秸秆还田。就作物残留物的管理方式而言,焚烧秸秆不仅直接释放碳,还会加快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秸秆还田则可以缓解土壤有机碳的下降。减少农m--氧化碳排放的最直接有效措施是提高地面秸秆还田的比例。美国秸秆还田率近90%,我国仅约15%,其结果是,美国农业土壤中有机碳量逐年增加,而中国土壤有机碳量逐年减少。如果地面秸秆还田比率由当前的15%增加到89%,中国农田的碳平衡将会转亏为盈。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作物收获的过程中,利用农业机械将秸秆粉碎撒在地表上,然后翻耕将其埋入土中,秸秆腐烂分解后就成了滋养地力的有机肥。

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简单地说,就是先进行土壤测试,确定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然后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需要,制定一个氨、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施用量的配方,按照配方确定的各种肥料的合理配比施肥。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

种植可以用作肥料的植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绿肥,绿肥多为豆科植物,如绿豆、豌豆、蚕豆都很常用,此外苜蓿、田菁等也是很好的绿肥。施用也很简单,就是种植以后,直接将新鲜的植物茎秆叶等就地翻压埋入土中,或者沤肥、堆肥后移到其他地块施用。

推行缓控释肥。缓控释肥被称为2 1世纪高科技环保肥料,代表了化肥产业的发展方向。缓控释肥在传统肥料外层包一层特殊的膜,这层膜可以控制和放缓养分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按照作物的生长规律,根据作物的需求同步供给养分。采用缓控释肥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和次数,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山东农业大学的实验证明,如果用缓控释肥料,在减少氮肥30%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减产。如果肥料质量更好的话,减少50%用量也是可能的。

3.2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要求,其精神实质就是集中力量在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粮食核心区,建设长期稳固的大粮仓,藏粮于田,这是当前和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中心”和“投入”的重点。

高标准规划设计。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建设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

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

建设生态循环型农业体系。生态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就是利用农业系统内部和农业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物质能量的转换和循环利用形成功能完善的网状经济系统,以“4R”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制化”为原则,通过现代技术耦合、循环生产工程、管理方式刨新和机械配套等,改造并完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方式,科学配置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单元,推行绿色有机投入和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形成各种各样物质、能量梯次和物质、资源、能量多层次、高效循环利用的农业经济体系和产业化结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加工等各个产业环节的价值增值和市场顺畅流通,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清洁的一种生态循环型现代网状经营体系,是实现农村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和谐永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发掘新型资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

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一个户用沼气在南方高温地区,每年最大可减少温室气体2.0~4.1t二氧化碳当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篇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逐渐由起步走向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使得素质教育校本化应运而生。各地校本课程的开展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校本课程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探索的问题,而有些学校尽管重视实践但是与知识的结合又不够紧密,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就是忽视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

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采用校本课程项目化也能够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途径。所谓校本课程项目化是指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课题的运作,使学生有效地运用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该项目(课题)不仅涉及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同时还要求参与项目的所有学生共同协作经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一、提出校本课程项目化的思考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我们提出这一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首先是基于对素质教育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应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样的认识引导着我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们发现个体不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中,都是通过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接一个不同的项目或任务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在这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个体会用到不同的技能、知识以及经验。既然每个人今后的生活模式都基本如此,为什么不在个体接受学校教育时就为他们做好这样的准备呢?于是我们提出了实施校本课程项目化的建议。

(二)对现存的校本课程模式的改进

前面已经提到,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学校在校本化的研究及开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形成了各自较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但是,现有的校本课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知识,轻“实践”

目前,多数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停留在“学科拓展”这样的思维模式上。于是,相应的校本课程往往采用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相关知识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教学模式进行。当然,这类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也会有实践环节,但我们所说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学生自主地运用知识、经验,协同合作完整地完成较复杂项目的能力,这是为学生今后解决各种问题打基础的能力。因此,重知识、轻“实践”的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憾。

2、实践与知识结合不够紧密

也有不少学校开始意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开发了一些专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技能、生产生活技能的校本课程,不少学校在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进行了非常巧妙的设计。然而,这类校本课程的设计依然存在着与知识学习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进行这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与多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包括物理、化学以及语文、数学等,那么学生对相关技术的掌握会更为扎实,理论基础会更强,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3、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

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校本课程的教学依然沿袭学科教学的基本方式,更多时候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指导,学生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打基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设计一些“用”的课程,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无法灵活地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了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我们有必要增加一些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项目式课程,从而训练他们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项目化校本课程需要通过一个一个的项目的实施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积极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因此需要在课程开发的每一步做好各种准备。

(一)提升参与者对项目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形式上讲属于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1],但是在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却离不开已有课程的支撑,这是项目化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开发以前,需要所有参与者充分认识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编写特点、实施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

首先,学校的管理者要了解开设项目化校本课程的意义。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将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知识的合理运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课程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校管理者要在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协调好参与者各项职责、程序的衔接。同时,学校应该注意课程开设的延续性,不能因为牵头组织者职务变化或工作调动而终止。而课程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课程的开发需要征集众多项目,仅仅依靠几位课程开发者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全校师生的智慧形成课程的“项目库”。而根据项目编写的教材或课程指引则需要协调各科的老师共同参与,最后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教师们进行磨合……

总之,所有参与到项目化校本课程中来的人都要认识到合作的意义,都要重视与他人的沟通,才能使课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并真正成为架设在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注重项目选择的多元化与实用性

开发项目化校本课程首要的问题是要有丰富的项目和课题以供教材编写,那么在选择项目之前我们不能无的放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展课程编写的讨论或相应的问卷调查使学生将自己的期望、需求、兴趣充分表达出来。同时,由于学生的提议存在着盲目性与随意性,我们还需要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多层面、多视角的调查最终形成课程的“项目库”。

当然,课程中项目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由于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学生群体的,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前就需要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以便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适当的项目。另外,有些项目对工具、场地等的要求较高,也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酌情考虑替换方案。

(三)结合学科知识编写项目实施计划

这个部分是课程开发最核心的部分,“项目库”建立后需要对每个项目所蕴涵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且提炼出适合学生理解的部分,最终根据项目主要涉及的知识类型对“项目库”项目进行分类。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配合完成。对于“项目库”中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知识点分析,这个步骤应由不同学科老师进行集中讨论来确定。以“去郊游”项目为例,在该项目中拟订“郊游计划书”,撰写“郊游笔记”等就涉及到语文知识尤其是写作的运用;郊游之前的费用筹措、经费分配等就会涉及数学知识的运用;活动的具体人员职责的分派等则涉及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及团队组织合作能力的锻炼;倘若学生们想制作与郊游相关的视频、图片集等等,也许还会涉及计算机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讨论可以发挥各科老师的特长,将项目中蕴涵的知识、技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但是,仅仅把知识点罗列出来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同样的在“去郊游”项目里,低年级学生可能就偏重于写作、数学统计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可能就要对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训练。那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项目的知识点训练细分,从而确定同一项目在学生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使同一项目的学习循序渐进的进行,就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更熟练。

通过以上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据项目实施的步骤将每个项目的详细实施计划包括每个步骤涉及的知识点、训练科目等编辑成文,成为不同年级使用的校本课程参考材料。

三、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项目化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涉及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涉及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就需要采用分组实施、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形式来实现课程目标。

(一)分组实施

分组实施是项目化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即在项目进行的整个环节学生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由于课程中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参与者共同协作完成,因此需要学生们进行一定的组织和配合,通过磨合形成默契。同样以“去郊游”项目为例,由于整个过程包括策划、筹资、分工安排、活动组织、事后总结等等都非常烦琐,需要一位领导者来进行统筹,这就要小组成员共同协商选择组织的领导者,然后再由领导者来安排各项事宜。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争吵、猜疑,也会有无奈、妥协,但是正是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们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多学科教师参与

在项目化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多学科教师的参与是项目达到较优效果的重要支持。由于每个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都会分解出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同时也会拟订不同年级的重点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亟需各科教师共同配合。当然,由于相同项目在不同年级所侧重的知识点不同,那么各科教师在配合过程中,不同年级的项目实施就由该侧重学科的教师牵头组织。

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在课程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们更好的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同时能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另外学科协作也会促进教师的交流,增强学科互动,有助于扩大教师们的知识面,打破过去“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分界。

(三)实施过程中的师生有效互动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开发之初就需要各方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充分互动从而确定适合各年级使用的项目,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师生的有效互动来实现课程目标。那么在项目进行中师生如何互动呢?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抛出课题引导学生们思考、互动。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逐渐地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激发出来,使他们对整个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项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后,教师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团体在实施项目中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及时地跟进,发现并帮助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技能等反思,并总结经验。

四、项目化校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的促进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不论是项目的选择还是项目对应的知识点的分析,包括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都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课程的学习往往是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项目化校本课程中,学生是整个项目的运作者,他们主导着项目实施的方向和效果。当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尊重,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课本上查找相关知识,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项目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一旦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就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项目化校本课程重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独木难成林”,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金字塔尖的精英,我们更要培养的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才。因此,项目化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团队的形式来实施。让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并乐于扮演这样的角色。

从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来看,我们认为由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将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①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页.参考文献: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篇5

1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再好再先进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便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就更谈不上提高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也是一样,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许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大大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1.1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的主观原因

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非常先进,世界领先,但是整体农业生产力水平却较低下,究其原因,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最直接的关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其对农业技术掌握的.程度、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否尽心尽力推广等,都无时不在影响着农业技术的普及。但纵观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于受各种社会环境和背景的制约,首先是文化程度普遍不是很高,这对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根本上的影响。其次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比较薄弱。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处于单打独斗的模式,没有形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技术推广队伍,就力量上而言,难以实现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这些都是制约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

1.2农业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的客观原因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篇6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有着它的必然性。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向农民朋友推广经济效益好、营养价值高的农作物产品,调整并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了解农作物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在人才的储备和分配上还有着严重的缺陷,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

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2、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程度较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又因为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3、认识不到位,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必要的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各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挫伤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而在政策上的一系列措施,又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热情。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其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阻力,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了不便。

二、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

农业技术推广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都应该积极的配合,但是一些领导和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很浅薄或是根本没有认识,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

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尽快的完成推广工作的目标。

2、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在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

3、加大投入,建立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持久、稳定的推广下去,除了上面我们所谈到的几点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中途夭折。另外,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能够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还应建立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才能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篇7

关键词:城乡统筹,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探究

伴随着城乡统筹试点的逐步展开, 我国农业经济又将实现跨越式发展。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 不难发现:由长期剪刀差抑制农业经济的发展;演变到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来拉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现在将农业经济发展纳入到城市经济发展的体系内。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 须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受到我国各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影响, 在展开城乡统筹实践过程中, 还应根据本区域的特性, 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综上所述, 本着以上农业经济发展原则, 笔者将就商丘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

一、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正如上文指出的, 城乡统筹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将城市与农村经济隔离发展的态势, 通过将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中, 在城市与农村经济能量的耦合过程中, 实现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中, 农村经济又主要以农业经济的形态存在着。

由此可见, 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以阐述如下:

(一) 农业经济产业化的要求

农业经济产业化可以被理解为: (1) 农业生产企业化; (2) 农业生产规模化; (3) 农业生产与城市需求形成有效的供应链。其中, 农业生产企业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仍然缺乏。将过去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 转变为企业生产模式, 才能通过分工、协作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考察农产品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可知:农业产品生产由技术因素所决定, 其最小有效规模偏大。为此, 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 方能在技术层面趋于最优经济效益目标。对于第三个方面, 则是城乡统筹的应有之义。

(二) 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互补性的要求

本文并不强调, 农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类型之间的严格分工。因为, 这

种严格分工将使农业经济发展类型, 被锁定在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上。最终, 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 城乡之间一定的经济互补性, 可以通过一种耦合联动, 推进各自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 在整体上增进了经济福利水平。

二、基于内在要求探究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导向

上文已从普适性层面阐述了“城乡统筹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目光转移到河南省商丘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上, 还须进一步探究其目标导向。最终, 为商丘农业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够建提供思路。

(一) 培育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

河南省的经济若要实现腾飞, 则需要省域各经济增长极所建构的节点, 在此基础上完成各节点间的线型经济覆盖, 最后在线型交叉中形成网状结构经济覆盖, 方能实现全省经济全面发展。因此, 商丘市处于河南省东部边缘, 通过联动本市农业经济发展, 将够建出河南东部经济增长极, 成为推动河南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 建立沟通周遍省份的枢纽

河南地处中原, 缺少区位优势。从资源禀赋条件来看, 其农业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全国面食加工行业中, 河南省也处于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比较优势面前, 河南省须通过商丘市的区位优势, 在该区域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来开展与周边省份的经贸活动。

三、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

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阐述, 有关商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 如下:

(一) 建立外向型农业加工生产基地

建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 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 (1) 满足河南省对农产品的需求。这一需求, 在本省经济发展体系内, 完成商丘农业经济能量的积累。 (2) 建立与外省市及国外的农产品供给联系。伴随着商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效率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已无法被河南省所完全吸纳。为此, 须通过商丘市政府的农产品对外公关活动, 实现过剩产能的外部消化。最终, 获得农业发展资金。

(二) 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

城乡统筹实则促进了, 城市与农村在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价值联系。其物化的外在表现则是:供应链体系。在加速资本周转的内在要求下, 惟有完善联系城乡经济的物流体系, 才能实现。在物流体系的构建中, 须把握这样几个技术要点: (1) 不改变原有城市与农村的物流体系架构; (2) 着重构建连接城市与农村物流体系间的节点; (3) 由于农村物流体系承担着农用物资下放, 及农产品上收的双重任务。因此, 与城市物流体系连接的节点应设计为两个。

参考文献

[1]赵奕凌.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资金缺损的机制分析与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9) .

[2]安永学.红古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 2011 (6) .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途径

当前,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减小,但社会对它的要求却比之前要高,明确强调农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性。然而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提出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了首要任务。

一、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颁布实施了各项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并对农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从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1.农业经济基础有待强化

农业经济基础水平低下是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性原因。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区域的农业均存在生产工具落后于经济发展步伐的现象。绝大部分农业生产工具没有更新换代,缺乏先进性,难以发挥生产收割作用。此外,有不少生产工具年代久远且损坏严重,对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不强,大大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

2.农业资源缺乏

在农业生产中,我国一直存在“竭泽而渔”理念。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该理念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这种理念下的生产方式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应摒弃陈旧的思维,采用现代化设备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3.农业生产方式跟不上时代发展

由于实际采用的农业生产方式源于60、70年代,很难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果当前注重规模化生产的现代社会依旧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将很难提高规模化生产效率。大部分区域的农业生产依旧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在生产加工农产品时,依旧停留于加工食品方面,严重的降低了国内农业生产品的国际竞争实力。

4.农业建设资金不足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实施了减免农业税收等各项惠民政策,不仅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增加,而且还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热情。然而随着农业税收水平降低,致使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再为农业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建设进程,而且还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1.强化经济基础建设

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做好基础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我们都知道,农业生产工具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所以必须丢掉过去陈旧的农业生产工具,方可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这就需要我们鼓励农业生产企业构建具有创新意义的研发中心,采用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落实综合化的生产线,优化调整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系统。同时,构建完善的基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风险投资系统,确保农业生产工具的顺利开发,防止生产经济链发生断裂,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满足新形势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

2.丰富农业资源

农业生产方式只有实现连续性使用,才能彻底解决农业资源不足现象,进而推动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稳定发展。并且还应充分发挥我国各优势资源,合理使用现有农业资源来造福广大的农业生产者,实现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这一过程,使广大的农业生产者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而不再使用该方式,逐步朝着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向迈进,营造环境优美、节约型的氛围,为丰富农业资源提供保障。

3.转变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为了切实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积极转变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集约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制定多元化的农业发展目标,实现农业发展的持续性;(2)实际运行的农业生产目标应充分考虑增强农产品的生产水平,大力推广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的农产品;(3)完善农业生产发展的功能,加快农业经济快速发展;(4)农业生产应注重生态性,在农产品生产中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

实际中,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才能强化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时刻掌握核心问题,通过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发挥先进的农业技术优势,落实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带动农业发展。

4.保证农业建设资金的充足

当前,政府应加大农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结合各区域农业建设状况,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资金,购置大量的水利设备和兽医防疫设备,从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同时,政府还应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和环境条件制定相配套的农业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的一体化,为广大的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落实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标,有助于解决农业资源稀缺问题,有助于加快农业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健康稳定发展。要想真正贯彻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摒弃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采用集约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陶迎春.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2]代青.新形势下我国农业补贴的国际比较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国际贸易),2013(12).

[3]王晓璇.新形势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5).

[4]潘东静.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34).

作者简介: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篇9

剑阁中学 刘天琼

在新课改不断加快的今天,多媒体手段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直观,好比语文教学中无形的“魔术师”,变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生动,直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多了一份乐趣和色彩,易为学生接受,因而赢得了众多语文教师的青睐。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一文中告诫说。

确实如此,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也好,网络环境也好,大多数教师使用的仅仅是它的演示功能。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就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那么,怎样才能将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由“拼凑”提升到“整合”,在教学中有效使用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在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望海潮》时,先播放配有江南小调乐曲的钱塘大潮、西湖美景等图片,吸引学生在美的音律、美的景致中去先感受钱塘在柳永笔下呈现的脱俗之美,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认真删选课堂内容,化难为易。

使用多媒体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深思熟虑,化难为易,力求准确高效。

首先,所选内容要贴近文本,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它的内容必须贴近文本,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所选内容与文本出现偏差甚至背道而驰,就会将学生的思维引上歧路,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如讲解《蜀道难》时,由于学生对本地名胜剑门蜀道较为了解,所以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搜集整理和蜀道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其他名句诗歌等,课堂上由学生展示,再联系作品中体现蜀道险、高、难、奇等特点的句子用动态图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理解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其次,所选内容要贴近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出发,选取合适的内容。

如:高中学生正出于十五六岁的年纪,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阶段,在和同学相处时也难免会有一些矛盾,分析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搜集历史上爱国忠贞之士的故事,培养其爱国情操;同时学习朋友相处之道,引导他们建造一个和谐团结的班集体。

三、实现有效互动,因时促教。

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去主动获取知识,远远胜过教师单方面的死教猛灌。由于课堂上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思考的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叫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认识,所以老师可以建立一个班级群,运用多媒体集中某个时间进行互动交流,如此,在很短的时间里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发言,通过显示在屏幕上的文字,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观点,思考空间大,辩论针对性强,这样,学生可以在短时间里更全面透彻地理解问题。

如学习《苏武传》时,谈论“有人认为,苏武是忠诚的代称,有人说他是愚忠,你如何看待苏武的忠?”有的同学认为他是大汉的脊梁,是民族的英雄;有同学认为他是不识时务不懂变通,各自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堪称是一场激烈的辩论。

同时,针对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选修中的《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指定一些阅读篇目,让学生在课下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感想,增加对文本主旨情感的理解,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量,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虽然,多媒体的运用为我们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但是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时,必须注意多媒体演示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帮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优选、加工、存储、共享、利用、创新,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提炼和升华,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整节课就好像放录像课,教师就只起到了解说员和放映员的作用,而起不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采用多媒体,遵循适当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让“好钢”用在有效备课上,才能对教师的“教”能起到推动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 篇10

摘 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市场上也暴露出了一些不确定因素问题,而各个高新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点。笔者通过实践及经验就如何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

一、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的舞台,其具有高的智力性,高的风险性,高的投入、成长、创新性,高的回报性。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需要拥有高的学历、高的智慧、高的才华。在高新技术人才这个庞大的队伍里,主要分有四类人:一是主攻研究和开发、创新思维,综合性技术强的人才。这一类人对于研发东西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致力于研发新技术和产品,让企业拥有独立的技术和产品,在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擅长控制、管理、处理风险的人才。这一类人拥有渊博的技术才智和平衡、领导、作出决定的才能,能够准确定位市场的需求,为企业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开发有潜力的市场,更能够调整好企业之间的关系,让企业在一个紧张又舒适的环境中平稳发展。三是十分了解企业技术的销售人才。产品开发、制作出来,如果没有一群好的销售人员,也不能达到企业盈利为主的目的,且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产品的工序过程十分烦冗复杂,这就需要销售人才要对产品有一个十分透彻的理解,明白每个技术环节的原理,以便于更好地对客户的提问作出合理、满意的答复,乃至售后服务。同时,销售人员还要精通销售心理学和市场学等其他与销售有关的学科知识。四是专门从事产品生产的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都有着十分冗杂的技术过程,这就意味着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有对产品特殊的知识、严格受过特殊技术训练,同时对他们的学历要求也比较高,对技术操作的熟悉程度要求很高。这类生产技术人员的素养和能力对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是把技术转变成为产品的主要领军人物。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根据我国对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高级科技人才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年?p技术人员人数明显在增长,许多企业都有博士学位的年轻科技人员把关。这大都归功于改革开放至今,企业先后制定了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奖优罚劣、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下岗分流”减少失业率等,推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建设。还有的企业中西结合,向西方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再结合我国的技术,不断努力创新改革,取得了相对好的成果。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

(一)人本管理中组织与管理

第一,人和组织的关系。一个组织由多个人构成,一个组织定下的目标能否顺利完成主要看组织的成员是否努力,想要让组织很好地发展下去,就需要建立成员的责任、权利、利益都保持一致的制度。由于种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组织经常需要进行改革,其中成员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更加注重内部员工的满意度。同时,组织里的成员都应该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发展的。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结构的关系。组织结构的不断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区别,组织结构的不同,使得管理者发挥的作用在不同的方面存在着差异,收取信息、交流、薪酬等都存在不同的特点。

(二)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础,在现代经济时代中已经远超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主要体现在人的技能、才识、能力体力等,以人的质量、劳动时间以及人的数量来算。有价值的人力资本是通过一些投资的方式,掌控有绝对的知识和能力的人力资源,如果把这种资源转变为财富,在财富再创造中将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实际上就是在人力上的投资,转换成钱财再用在人力的各种开销上,如读书教育的开销、平时生活的各种开销等。

(三)薪酬管理

薪酬就是员工们付出劳动完成目标后所得到的回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工资、分成、津贴等。它的作用就在于鼓励、保证、协调员工的工作。薪酬具有适度性,其既符合国家或省份市区及地区的规定,又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薪酬具有公平性,无论是对于企业内外还是员工个人都要公平公正;薪酬具有接受性,薪酬的规定要得到大部分员工们的认可,方能起到鼓励作用,如果大部分员工不满意薪酬安排,就难以保证工作的积极性,难以完成目标。

(四)绩效管理

绩效是指员工在一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和所取得的工作结果,体现了员工履行工作职责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员工能力与其职位要求的匹配程度。而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持续改善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改善企业绩效而进行的管理活动都可以纳入绩效管理的范畴之内。应该说,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渗透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涉及企业文化、战略和计划、组织、人力资源、领导、激励、统计与控制等各个方面。绩效管理作为企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它在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绩效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主要控制手段。根据绩效管理的四阶段模型将绩效管理分为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反馈、绩效考评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有利于员工更好、更快地达成目标,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第一,健全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体制。“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木桶里能够装下多少的水就在于最短的那根木板的高度,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企业中存在的缺点,就好比木桶中那块短板,牵制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通组建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机构,加强对企业高新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第二,建立一个创新、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人才引进和开发的体制,前提是得有实用的人才管理机制和鼓励机制作铺垫,适当的鼓励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自我满足感,也是员工积极工作的动力,他们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得到了赞赏,才会更加积极地去完成目标,提高工作效率。第三,选拔人才的方法是通过公平的比赛挑选出来的,而不是直接挑选出来的。企业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职位竞选,给每个人一个展现自己才华又不影响每个人之间的交流关系的机会。和竞选相对的另一个鼓励机制就是,绩效考核结果在最后一位的将其淘汰出局的方法,有利于加强员工的忧患意识,努力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养,也有利于企业始终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第四,鼓励企业中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人才继续进行学历深造。企业提供资金给技术人才外出进行深造,学习更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更多创新产品的核心科技,等到完成深造学习以后,依据企业出资时与技术人才签订的培养协定,再回到企业进行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创新研发,并将所学知识教授给一般技术人员,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整体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五、结语

新世纪的企业竞争,归根究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只有把握好人才的建设,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有了人才的注入,企业产品技术才能得以革新、得以突破,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为广州市鼎安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在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海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