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自救常识教育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震自救常识教育(精选9篇)

地震自救常识教育 篇1

1.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1)、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2)、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秩序地撤离出去。

(3)、正在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4)、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混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外疏散。

3.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

在地震时的应急防震工作 室内应急防震行动

防地震伤害主要是防震坏建筑物及震落物品的砸伤。如果有临震预报,就可按政府通告行动,离开建筑物。但在多数情况下,地震是突然发生的。在12秒钟之内通过自己的应急行动,要得到最好的防护效果。其办法是:一旦发生地震,如在家里,应立即关闭煤气和电闸,将炉火扑灭。若住在平房,且离门很 近,则应冲出门外。如住在楼房,可以躲到结实的床、桌下,或 躲进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或厨房,或设支撑三角形空间(可参考第三课中的室内防护动作)。要注意保护头部,以防异物 砸伤;要用口罩捂住嘴和鼻子,身体取低位。注意千万不要跳 楼、跳宙,以免摔伤或被玻璃扎伤;不要上阳台,不要去乘电 梯,不要下楼梯,不要到处跑,不要随人流拥挤,这些地方容易 崩塌垮掉、发生挤压踩伤。特别是对于有感地震,尤其要防止盲目行动,听从指挥,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有室内人员在初震过后,都要尽快撤出,在广场、公园等地,以避余震。在地下商场时一定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千万不要慌乱拥挤,应避开人流,防止摔倒;并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随人流行动时,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要解开衣领,保持呼吸畅通。也可躲在柜台、框 架物中,蹲在内墙角及柱子边,护住头部。

若在电影院、体育馆 等地方,可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物保护头部3注意避开吊 灯、电扇等悬挂物。人防工程防地震的效果极好,已为唐山、包 头地震实践所证明。所以只要来得及,就可以进入人防工程或地 下室。因为地震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核爆炸冲击作用有许多相 同之处,防护原理和防护方法也很相似。在行驶的公共电、汽车上时,要抓牢扶手,低头,以免摔倒 或碰伤;可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以防发生意外事故。要等 车停稳、地震过去之后再下车。司机要关好车窗,不锁车门,车'钥匙应留在车上,并和同车人一起行动。

如果人员被埋在废墟里,则要设法移动身边可动之物,扩大 空间,进行加固,以防余震。这时不要用明火,防止易燃气泄漏 爆炸。要捂住口鼻,防止附近有毒气泄漏。然后找机会呼救,等 待救援。

室外人员的应急防震行动

地震发生时正在室外的人员,应双手交叉放在头上,最好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跑到空旷的地方去。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墙的高建筑物、烟囱、水塔、广告牌、路灯、大吊车、砖瓦堆、水泥预制板墙、油库、危险品仓库、立交桥、过街天桥等。还要注意避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等危险之地。此时人员可以进入路旁大楼里,以免砸伤。地震时正在郊外的人员,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地,以防滑坡、地裂、涨水等突发事件。骑车的下车,开车的停下,人员靠边行走。收听关于震情和行动指南的广播。

平时的防震应急准备工作 当政府有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后,人们应立即行动起来开始应急防震准备。主要工作有:

在家里或学校教室内采取安全加固措施。例如加固立柜防止倾倒,固定柜门,防止物品掉下伤人,用透明膜或胶带贴玻璃,防止碎片伤人,将重物低位存放。加固梁柱、屋顶和水泥板墙。保管好危险物品。准备消防灭火器具。这些工作的目的是增加室内安全程度。

和人民防空应急一样,要备好个人应急包和帐篷材料。

按照家庭、学校或单位的应急分工预案,确认工作职责、搞清学校或家庭的安全部位,以 便应急躲藏、避难。

学习自救、互救、灭火、抢修、找、抬伤 员的技能相知识。确定邻里、单位人员震后集中的位置、制定应 急抢救的计划。

地震自救常识教育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预调查了解干预前知晓率为80%,预期干预后知晓率达95%,根据两样本率抽样公式计算样本量为103人。采用方便样本,考虑学生对本次活动的接受能力和参与度,选取某小学四、五年级共计114名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剔除信息不全的问卷后,回收112份,有效率为98.2%。其中男生65名,女生47名,分别占总人数的58.0%和42.0%;四年级学生63名,五年级学生49名,分别占总人数的51.8%和48.2%。

1.2 方法

2012年10月9日,由统一培训的人员,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和干预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前问卷调查、现场干预和即时评价。

干预前问卷包括需求评估和地震逃生与自救知识知晓情况两个部分,其中知识知晓情况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类题型,共12道题目,每道题目回答正确记“1”分,错误记“0”分,统计每个研究对象的总得分。干预后问卷包括地震逃生与自救知识知晓情况和研究对象满意度两部分,题型、题目数量与干预前问卷一致。干预前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3,干预后为0.898。

干预过程历时35 min,通过以幻灯片、动画片、现场演示、游戏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地震正确逃生及自救相关知识的讲解,包括在教室、家中、室外的正确逃生方法和躲避地点及姿势,以及被困后的正确处理方式等内容。同时于干预前、后进行“地震来了你怎么办”的情况模拟,让研究对象自主选择逃生方式及躲避地点,并观察其反应和表现。

2012年10月31日,采用干预后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

1.3 质量控制

干预方案经相关专家论证,重点对干预现场、干预对象的选择、干预措施进行反复讨论。广泛查阅文献[7,8],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论证,对问卷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反复修改后采用。

1.4 资料分析

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χ2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基线调查

96.4%(108人)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有关地震逃生知识的学习和演练,3.6%(4人)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干预前地震逃生与自救知识总得分平均值为(6.30±1.79)分,其中半数以上题目知晓率不足50%。选择地震时躲避在桌椅之间、床边、书桌旁为正确躲避地点的学生数分别占总人数的8.0%,14.3%和13.4%。

关于地震情景模拟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72.8%)在教室中选择桌子下面为躲避地点,部分学生(6.2%)慌张无措而难以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合适的逃生方式。

2.2 干预后即时评价

干预活动结束后,立即进行相关知识的调查、地震情景模拟及满意度打分。其中地震逃生与自救知识问卷平均分为(10.23±0.91)分,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95,P<0.01)。经χ2检验,除“避免体力消耗过大”外,各题目干预前与干预后即时评价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情景模拟中,选择躲在内墙角及桌椅之间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7.7%,从门逃出的10人均选择排队出门。

干预后90.0%的研究对象对活动形式和内容表示满意,94.6%的研究对象对活动的意义表示满意。

2.3 干预后二次评价

干预活动结束3周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问卷平均分为(9.86±1.11)分,与干预前、干预后即时评价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072,3.243,P值均<0.01)。经χ2检验,除“教室中可以躲避的地点是内墙角”、“尝试寻找支撑物,但量力而行”外,其余题目干预前与干预后二次评价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2次评价结果χ2检验显示,各题目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内数字为知晓率;χ21值为干预前与干预后即时评价的比较,χ22值为干预前与干预后二次评价的比较,χ23值为干预后即时评价与干预后二次评价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研究对象认为对地震自救与逃生知识进行相关教育非常有必要,但同时对于地震自救知识尤其是正确的躲避地点缺乏了解。小学生作为地震灾害的主要伤亡群体之一[5],常由于在地震时惊慌失措,造成不必要的伤亡。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小学生地震防护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且已有的教育策略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9,10]。因此,在小学生这一群体中开展针对地震逃生与自救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35 min的时间内,研究人员有效统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设施,在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场所的情况下,通过提问、现场模拟以及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自觉预防地震伤害的积极性,增强对地震逃亡方式的认识。Soffer等[11]认为,对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教育时,讲座与演习相结合的方式比单独使用两种方法之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相关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逐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减少地震等灾难中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Gugglberger等[12]对苏格兰地区学校健康教育促进措施进行的综述认为,学校作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有效地点,在各部门充分协调的前提下, 应针对

自身情况开展不同的活动。学生对本次干预结果有很高的满意度,干预后相关问题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课堂是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良好平台之一,以课堂为基础进行小学生地震自救干预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对地震自救方式的认知。学校等部门应设置相应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防灾自救的安全教育活动。

研究显示,干预后即时评价与二次评价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此次干预获得了较持久的效果,大部分知识能够被小学生有效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在小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但干预后二次评价中问卷总分较干预后即时评价有所下降,提示随着干预结束后时间的延长,知识被逐渐遗忘,导致干预效果下降。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和加强,减少知识的遗忘和混淆。

本次研究由于研究人员能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问卷和方案设计及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不足,经过改善和更为系统的论证,将为同类干预活动提供信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马玉宏,谢礼立.关于地震人员伤亡因素的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00,9(3):84-90.

[2]徐春迪,周旗,郁耀闯,等.普通公众对汶川8.0级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测评研究:以陕西南郑为例[J].地震研究,2010,33(3):336-343.

[3]赵振东,崔迪,余世舟,等.汶川地震人员伤亡评估[J].世界地震工程,2012,28(2):20-25.

[4]陈洪富,戴君武,孙柏涛,等.玉树7.1级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调查与初步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31(4):18-25.

[5]李永强,杨杰英,杨东生,等.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人员死亡的社会学特征[J].震灾防御技术,2011,6(3):284-290.

[6]孙璐.安全应急体验教室在四川成都推行[J].中国应急救援,2010(3):55.

[7]孙莉.地震人为灾害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措施[J].科学之友,2011(12):145-146.

[8]韩敬,马迎华,易铁慈,等.某市135名中学生突发公共事件逃生与自救技能知识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19):3683-3685,3688.

[9]白莉,曹士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和伤害防范中的薄弱环节与对策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5):385-390.

[10]李开勇,冯维.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10):86-87.

[11]SOFFER Y,GOLDBERG A,AVISAR-SHOHAT G,et al.The effect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on schoolchildren's knowledge ofearthquake protective behaviour in Israel[J].Disasters,2010,34(1):205-213.

地震自救常识教育 篇3

设计背景:

根据《纲要》的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一提法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深远的实践意义。当前全球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灾害来临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毫无防备。现在资讯发达,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媒介知道了“地震”,也对“地震”感到陌生和好奇。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设计了本次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幼儿知道地震中的自救方法:就近躲避。

2、在情景演练中,幼儿将自救知识转化为自我保护能力。

3、能积极参加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准备:

1、布置日常生活场景。

2、课件:地震来了、地震中自救方法的视频、沙画“为玉树祈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捐款图片,引出话题:因为玉树发生地震了。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灾害。地震会造成哪些灾害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

二、播放视频:地震来了

小结:房屋倒塌、森林着火、海啸、山体滑坡、人员伤亡。(定格画面:人员伤亡。)

提问:“人被倒塌的房子压住了,小朋友你们知道地震时,房子是怎么倒的么?

三、演示房屋倒塌:

提问:“房屋是哪一层先倒?想想看。”

教师实验。(结果是一楼先倒塌)

教师:“小朋友来亲自体验下。” 幼儿实验。

小结:“经过我们的实验,地震时,一楼最先倒塌。如果发生地震时,我们在一楼,应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室外,向空旷的地方跑。如果在一楼跑不出去的人和住在楼上的人应怎么办?”

四、播放室内自救视频;

小结:地震发生时,楼上的人千万不能往楼下跑和乘电梯,还不能跳窗。(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

提问:我们应该怎么做?

幼儿回答

五、情境演练:地震中的自救

(一)室内自救:

放置房屋、墙角、卫生间等。

(二)室外自救:

1、提问: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在室外,又怎么办?(幼儿讨论)

2、请看视频,学习室外自救知识。

小结:原离建筑物、躲在空旷的地方、保护好头部。

六、为玉树祈福,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自救知识,当地震来时不用怕!我们只有多学习和演练自救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小朋友们,记得把我们今天学到的自救方法与家人、朋友分享,好吗?”

教师:请小朋友们系上黄丝带。欣赏沙画作品:“玉树祁福”。

教师:“每一条黄色的丝带里代表了我们对玉树同胞的哀悼、思念、希望。

祁福表达了小朋友们对灾区人民的良好祝愿,让我们面向西北方向。(这是玉树发生地震的方向)默默地祈福吧!”

教学反思: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如何培养孩子的防灾意识,必须通过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让孩子如临其境,感受到地震来临时的可怕!并且懂得一些自救的方法。活动中,以上目标已达到。在组织演示房屋倒塌环节中,我借鉴了日本防灾教育专家的实验。让孩子通过实验,知道地震时,房屋是从一楼最先倒塌。如果发生地震时,我们在一楼,应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室外,向空旷的地方跑。如果在一楼跑不出去的人和住在楼上的人应怎么办?”自然导入下个环节。这个实验脱离了说教,是活动的亮点。在结束环节,我通过欣赏沙画作品:“玉树祁福”,让孩子们为玉树祈福使大家情感得到升华!活动各个环节,衔接紧凑。不足的是自救环节中场景不够真实,要是能有一个象日本的地震研究所的模拟地震场景中去体验效果更好!

旅游遇险自救常识 篇4

夏季旅游,在野外遭遇雷雨的情况比较常见。

特别提醒:汽车内是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就算闪电击中汽车,也很少会伤及人。

2、暴雨天气驾车安全减速第一

夏季暴雨多发,雨天行车时,车速不可太快,驾驶员一定要适当降低行车速度,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时,车速一般应比晴天时降低20%左右,增加跟车距离,同时要打开汽车前灯,特别是在下大雨时应开灯行驶。

雨天路滑,不可实施紧急制动。

特别提醒:刚下雨的头几分钟是最危险的,这时行车应该降低车速,要特别注意不能急刹车。

3、山洪暴发高地逃生

如果遇到有积水以及即时涨水的路段,自驾车需要立即掉头,离开当前位置,不能硬闯;如果汽车不慎涉水,且在水里熄火,乘客及司机需要马上撤离车辆,而非继续点火;如果汽车落水,在车辆下沉的过程中,应尽快打开车门,离开车辆上岸,否则会有在车中窒息而亡的危险。

特别提醒:如果山洪暴发,已无法前进或返回,要选一高处平地或高处的山洞,离行洪道远的地方休息求救。

4、遇泥石流 往两边山坡上跑

交通事故现场自救常识 篇5

翻车或坠车时:

1.尽快跳车,不要朝翻车方向跳车,以防跳出车外后被车体压住。

2.无法跳车时,尽量固定身体,驾驶员抓紧方向盘,两脚勾住脚踏板。

3.伤员被压时应抬离车体后再急救。

车落入水中时:

1.紧双手紧抓扶手或椅背,身体后仰,紧贴靠背,随车体翻滚。

2.车辆下沉时最好立即从车窗逃出,尽快发出求救信号。

3.车辆坠落时,应紧闭嘴唇,以防咬伤舌头,关闭车门和所有车窗,阻止水涌进。

4.逐渐下沉中,保持镇定,耐心等待,不要急着打开车门。

5.当水位不再上升时,尽快开门逃生,若门无法打开,可用修车工具或受伤缠上衣服后打破车窗玻璃逃生。

紧急救护:

1.先抢救后治伤,先重后轻,充分利用现场资源。

2.对脊柱受伤者决不能随意移动,否则会导致瘫痪,严重时会当场死亡。

3.颈椎受伤时,尽快上颈托,避免随意晃动颈椎。

4.可使用四人平托法或脊柱固定板搬运脊柱骨折的.伤员。

小学生自护自救常识 篇6

一、开设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课程《小学生自护自救常识》正式基于这样的认识进行开发的,它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实施校本课程,可以使学校办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财尽其用”;也可以使教师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人尽其才”;更可以是学生个性获得自主发展,实现“学习解放”。由于各学校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需要都有特点,因此,实施校本课程还是走特色办学的必经之路。

《小学生自护自救常识》开发的理论基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和中央综治委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昨天、今天喝明天》,这个报告真实的论据证明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并指出今天世界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引领世界教育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中央综治委要求:各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管理,着重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小学生自护自救常识》在确定目标和内容时,基本遵循上述理念,为培养具有较强生活能力、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建设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纲要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4年级至5年级学段,提出“阶段目标”,体现小学生自护自救常识课程的价值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生存能力、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相互平行,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学会自护、自救、自卫和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懂得人情,助人为乐等良好的人文素养。初步学会料理家庭生活,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在落实知识与目标技能时,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阶段目标

1、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动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自护自救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自我保护、自我救护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通过实践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广大家长和监护人,教师及学生树立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3、通过情境的模拟,加强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会互相帮助,关爱他人,达到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四、课时安排

开设时间为一学期

每周一节课,全学期共22课时,期末考核不算入其中。

五、(一)课程内容

绪论

(二)火灾中的自护自救常识

1、单元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火灾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并且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科学、有效的进行自护自救,最大程度地降低火灾对学生的伤害。

2、单元内容

1>消防标志、消防工具的识别(一二节合为1课时)

课时目标:简单的知识。首先注重加强了学生的消防敏感意识,善于在身边了解消防。2>火灾的主要类型及引起的原因

课时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火灾情况,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加强防火意识,防患于未然。

① 生活火灾(如:大功率电器、玩火、连接电线、燃烧爆竹、违规操作等)

② 自然现象火灾(如:雷电、物质自然等)

③ 人为纵火

3>针对校区附近统计火灾造成的伤害(1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给学生以警示,能更还的重视此课程。

① 生命危害

② 财务损失

③ 分析事故发生率

4>火灾自救逃生方法(2课时)

课时目标:培养学生在火灾发生时的生存能力,并从逃生中的相互帮助发展学生的情感,学会在困难中坚强、勇敢、互助、理智的面对灾难的发生。

①被困时如何求救

②掌握火灾自救逃生方法

③懂得正确的灭火方式

④熟悉校园的通道出口,有序逃生

5>观看相关影视资料(1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生动真实的画面来巩固学生对火灾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之正规化。章节技能考核实施方案:模拟火灾逃生情境(2课时)

1、首先,由校方协调,请求社区和周围消防单位的支援,提供充足的演练设施

和良好的环境。

2、请专业消防人员对教师线展开培训,包括怎样模拟火灾,怎样有序组织人员

逃生,教师在此过程中如何指挥等。

3、请相关消防人员与所有教师一同配合指挥等。

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1、消防单位有可能不愿意配合?

学校可以和消防单位说明利弊,并协助社区为消防单位作出相关宣传。

2、在逃生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拥挤会出现混乱,造成危险?

在专业消防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后,合理布局逃生路线,并提前安排好所

有老师的分工。

3、为了营造火情现场,可以再每班后点少量纸屑,有烟雾后,统一听警报后老师开始组织大家逃生,另一个老师专门负责留下灭火。

(三)地震的自护自救常识

1、单元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以及地震发生时积极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能力,并在确保自身安全后如何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单元内容

1>学习地震发生前的征兆与异常(一二节合为1课时)

2>地震的形成及我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与地震的关系

课时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使学生能理性分析地震时的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3>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1课时)

①生命危害

②财产损失

③环境危害

4>地震求生方法(2课时)

课时目标:培养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生存能力,并从中发展学生的情感,学会在困难中坚强、勇敢、互助、理智的面对灾难的发生。

①地震发生的自我解救

②被困时的自我解救

5>观看地震的相关影视资料(1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生动真实的画面来巩固学生对地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使之正规化。并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通过老师的辅导能够在灾难发生后进行简单的心理调整。

章节技能考核实施方案:模拟地震逃生情境(2课时)

(四)运动中的自护自救常识

1、单元目标

学生在学校的活动范围广泛,发生意外伤害的种类较多。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意外发生时做出合理的自护自救措施。

2、单元内容

1>运动中常见的身体反应及处理(2课时)

课时目标:在运动中能够洞察自己及同伴的身体反应,并做出正确及时的处理措施 ①过度紧张(定义、原因、征象、急救、预防)

②低血糖症(定义、原因、征象、急救、预防)

③晕厥(定义、原因、征象、急救、预防)

④运动中的腹痛(定义、原因、征象、急救、预防)

⑤肌肉痉挛(定义、原因、征象、急救、预防)

⑥中暑(定义、原因、征象、急救、预防)

2>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2课时)

课时目标:使学生能够在运动损伤发生时作出正确的处理措施,以预防更大损伤的发生。① 擦伤(定义、原因、征象、处理、预防)

② 撕裂伤(定义、原因、征象、处理、预防)

③ 刺伤和切伤(定义、原因、征象、处理、预防)

④ 挫伤(定义、原因、征象、处理、预防)

⑤ 肌肉拉伤(定义、原因、征象、处理、预防)

⑥ 关节韧带扭伤(定义、原因、征象、处理、预防)

⑦ 骨折(定义、原因、征象、急救原则、固定方法、伤后训练)

⑧ 关节脱位(定义、原因、征象、急救原则、固定方法、伤后训练)

章节技能考核实施方案:(1课时)每章结束后请学校校医一名的专业人员在班里为同学们进行现场受伤情景处理的指导,并和教师一起进行考核。

(五)社会中的自护自救常识

1、单元目标

针对小学生在生活种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向小学生介绍了一些基本简单的自护自救常识,提供了预防以及应付各种危险的常用措施和方法,提高学生自护自救常识,锻炼他们机智勇敢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的能力。

2、单元内容

1〉交通安全(1课时)

课时目标:“行”是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而且现在交通拥挤,司机横行,这就要求小学生必须掌握各种交通标志及交通法规。

①上学路上的安全(在道路上、集体外出、如何避让车辆)

②骑车安全(学会检修自行车、学习行驶交通规则)

③乘车安全(乘车安全常识)

2〉社会生活安全(1课时)

课时目标: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复杂,社会不良因素过多,加上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因此,通过本章节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其次,才是如何自护自救,远离危害。

①受到不法分子侵害如何报警

②外出或在公共场所自我防范要注意什么

③怎样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

章节技能考核实施方案:(1课时)进行知识问答

五、课程实施

1.课堂上教师对论知识的直接讲授。

2.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生动的图片音像教辅资料,丰富教学。

3.利用校园内有效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模拟情景,达到理论设时间的双重结合。

4.通过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签署家长建议书。

5.通过开展不同的“安全教育周”为学生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巩固加强已习得知识。

六、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① 学习过程的评价(模块评价):

Ⅰ知识问答:

根据学生参与的积极度来初步预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Ⅱ 演习考核:

合格:能被动接受老师指导,安全逃生(能对伤口进行简单处理)。25分

一般:在听到火警警报后能主动积极有序逃生(会在处理伤口后进行包扎等技能)。25~30分

良好:在积极有序逃生过程中还能互帮互助(在一般的基础上,能够说出此类问题属于那种运动伤害)。30~35分

优秀:在以上基础上还可以帮助教师组织逃生,临危不乱,勇敢热心(在良好的基础上能对处理的伤害进行讲解并知道其造成原因以及预防方法)。35~40分

② 学期末评价:(属于Test的课程评价)

试卷考评(理论试题和开放性试题)

注:校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方式:

成绩=考勤(20%)+学习过程(40%)+结业考评(40%)

最后根据成绩和中和表现评定出

2.对教师的评价:

① 教师是否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核评价记录

② 教师是否按校方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③ 教师应保存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档案资料

④ 在考核后应对学习有一个整体评价和总结

3.对课程的评价:

小学生消防安全及逃生自救常识 篇7

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严重威胁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建设发展造成巨大损失。消防安全十分重要,消防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火灾的预防;二是灭火。对此,我们小学生都应该有所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一、防火应注意什么?

预防火灾的措施很多,我们首先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1、不玩火。

2、爱护消防设施。为了预防火灾,防止火灾事故,居民楼、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沙箱等消防设施,还留有供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的安全通道,要自觉爱护消防设施,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

二、在家中如何注意防火?

家庭中的火灾常由用火不慎和使用电器不当引起,同学们要注意:

1、使用家用电器要符合安全要求,不乱拆卸,以免造成安全性能下降,引发火灾。

2、使用发热的电器(如电熨斗)要小心,不可使其引燃易燃物品。

3、电器使用完毕或人离开时,要及时关闭电源,以防电器过热而发生危险。

4、使用煤气器具要防止煤气泄露,使用完毕应关闭气源

三、在学校如何注意防火?

在学校里也有防火安全问题,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进人校园,也不带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物品进入校园。

2、实验课需要使用酒精灯和一些易燃的化学药品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去做,时刻小心谨慎,严防发生用火危险。

四、发生火灾,如何报警?

如果发现火灾发生,最重要的是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扑救,控制火势,减轻火灾造成损失。

1、火警电话的号码是119。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在全国任何地区,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的电话号码都是一样的。

2、发现火灾,可以打电话直接报警。家中没有电话的,要尽快使用邻居、电话亭或者附近单位的电话报警报火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单位或地点,讲清所处的区、路名、门牌号码或乡村地址,还要讲清是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样。

3、报警以后,最好安排人员到附近的路口等候消防车,指引通往火场的道路。

4、不能随意拨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五、遭遇火灾如何正确脱险? 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

1、一旦身受火灾危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

2、身处一楼时,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如火势较大则可以采取保护措施,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再离开火场。

3、身处楼房的,发现火情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也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

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7、如身上衣物着火,可以迅速脱掉衣物,或者就地滚动,以身体压灭火焰,还可以想办法用水将身上的火熄灭。

小学生地震自救知识 篇8

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对策。

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环保知识

1、烧菜做饭少用煤炉,改用液化气,炒菜时不要等油热得冒烟时才放菜,尽量减少空气污染。

2、家中的阳台上多种花草盆景,经常打扫房间,经常晒被,保持家庭环境空气清新怡人。

3、减少噪音污染,尽量减低说话或录音机播放时的音量。

4、正确处理废弃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合理排放生活用水。

5、保护野生动植物,不吃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6、奉劝家人、亲友不吸烟,不随意焚烧垃圾,维护家人身体健康,保持洁净环境。

7、塑料瓶、废纸等收集起来卖给收废站,减少垃圾排放。

8、家中养的宠物要看管好,防止影响邻居休息及粪便污染,维护和谐的生活社区和环境。

9、洗米水可浇花或洗菜、冲厕所。

10、将废电池投入回收箱或收集送往回收站。

节约用电,保护资源,减少污染。

电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也是我们每天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的,但是现在消耗惊人。所以用电时的一举一动,都要从节约出发。

在我国,发电主要靠燃煤,而地球上的煤是有限的。按现在的耗用速度,全球的煤将在250年内消耗。到那之后,我们将无任何煤留给我们的后代。

节约用电,就是节约煤,也更是直接为减少大气污染做贡献。因为酸雨是因煤炭燃烧形成的,它能强烈的腐蚀建筑物,并能使土壤和水质酸化,导致粮食减产,草木鱼虾死亡。据计算,我国仅西南,华南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达140亿万元。

节约用电,能够减缓地球变暖。由于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像一个罩子一样阻隔地面的热量向天空外散发,产生了温室效应,如果地球温度升高,会引起干旱或洪水,还会使冰山融化。如果地球上的冰山全部融化,海拔较低的国家和岛屿就会消失。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肯定要迈入下一个世纪的,他们很多都为全球日益变暖而脆弱。德国192所学校的13.5万儿童发誓要让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中造成温室效应的有害气体减少10%。他们换上节能灯,拒绝用空调,放弃用汽车,选用自行车。经过7个月的努力,他们已达到了目标。

转眼间,我们又进入了美丽的六月,这是植树造林,绿化国家的大好时机,为了创造良好的绿色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我建议同学们:

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珍惜动物。

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积极宣传环保,把环保意识带给千家万户

如今,通过各种媒体,每个人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存在。许多人都听说过热带雨林的消失、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贫困、难民潮、食物危机等问题。但对许多人而言,这些事都发生在遥远的地方,不会发生在本地的环境中。

可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有许多就发生在当地,甚至在校园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作为社区的成员和现在的或未来的公民,教师和学生同时又是社区发展的负责人,有责任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如果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作一条跑道的话,那么在这条跑道之外是没有观众的,所有的人都是运动员。环境和发展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大家的事,个人的事。

环保知识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为了使师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央宣传部下发的《关于环境教育行动纲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近几年,开发区中学全面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把环保教育列入学校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真正将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融入到师生们的心中。

在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学校始终重视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在学校、家庭中倡导绿色文明,落实环保行动。在抓好普及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坚持在德育、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领域对学生灌输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注重“绿色”宣传

消防安全 防火要点

小学生消防安全知识

小学生不得玩火,不可以随身携带火种:一:不能带火柴或打火机等火种;二;不得随意点火,禁止在存放有易燃物品处用火;三:不得在公共场所燃放鞭炮、烟花等危险物品,更不允许将点燃的鞭炮乱扔。在火灾现场,小学生等未成年人要有秩序地逃离。

一、如果有避难层或疏散楼梯,可先进入避难层或由疏散楼梯撤到安全地点。

二、如果楼层已经着火燃烧,但楼梯尚未烧断,火势并不十分猛烈时,可披上用水浸湿的衣被,从楼上快速冲下。

三、多层建筑火灾,如楼梯已经烧断,或者火势已相当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落水管或竹竿等物品逃生。

四、如各种逃生的路线被切断,应退居室内,关闭门窗。有条件时可向门窗上浇水,以延缓火势蔓延过程。同时,可向室外扔出小东西,在夜晚则可向外打手电,发出求救信号。

五、如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又无其它自救办法时,可用绳子或床单撕成条状连接起来,一端紧拴在牢固的门窗格或其它重物上,再顺着绳子或布条滑下。

六、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威胁严重,被迫跳楼时,可先向地面抛下一些棉被等物,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落地。

七、要发扬互助精神,帮助老人、小孩、病人优先疏散。对行动不便者可用被子、毛毯等包扎好,用绳子布条等吊下。

及时灭火

家中起火,不要慌张,应根据火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果炒菜时油锅起火,迅速将锅盖紧紧盖上,使锅里的油火因缺氧而熄灭,不可用水扑救。当房间内起火时,不能轻易打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形成大面积火灾。纸张、木头或布起火时,可用水来扑救,而电器、汽油、酒精、食用油着火时,则用土、沙泥、干粉灭火器等灭火。若火势已大,必须立即报火警。被火围困时,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脱离险境。如俯下身体,用湿布捂鼻。

及时报警

如果发现火灾发生,最重要的是报警,这样才能及时扑救,控制火势,减轻火灾造成的损失。火警电话的号码是 119。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在全国任何地区,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的电话号码都是一样的。根据这个号码,每年的11月9日,被确定为消防安全日。不能随意拨打火警电话,假报火警是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应大声呼喊或采取其他方法引起邻居、行人注意,协助灭火或报警。

火场逃生

遭遇火灾,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

(1)一旦身受火灾危胁,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地确定自己所处位置,根据周围的烟、火光、温度等分析判断火势,不要盲目采取行动。

(2)身处平房的,如果门的周围火势不大,应迅速离开火场。反之,则必须另行选择出口脱身(如从窗口跳出),或者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水淋湿衣服、用温湿的棉被包住头部和上身等)以后再离开火场。

(3)身处楼房的,发现火情不要盲目打开门窗,否则有可能引火入室。

(4)身处楼房的,不要盲目乱跑、更不要跳楼逃生,这样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可以躲到居室里或者阳台上。紧闭门窗,隔断火路,等待救援。有条件的,可以不断向门窗上浇水降温,以延缓火势蔓延。

(5)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6)因火势太猛,必须从楼房内逃生的,可以从二层处跳下,但要选择不坚硬的地面,同时应从楼上先扔下被褥等增加地面的缓冲,然后再顺窗滑下,要尽量缩小下落高度,做到双脚先落地。

(7)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将绳索(也可用床单等撕开连接起来)一头系在窗框上,然后顺绳索滑落到地面。

(8)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同时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向外逃生。

火灾逃生自救十法

一、要了解和熟悉环境。当你走进商场、宾馆、酒楼、歌舞厅等公共场所时,要留心太平门、安全出口、灭火器的位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疏散和灭火。

二、要迅速撤离。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被火围困时,要立即想法撤离。

三、要保护呼吸系统。逃生时可用毛巾或餐巾布、口罩、衣服等将口鼻捂严,否则会有中毒和被热空气灼伤呼吸系统软组织窒息致死的危险。

四、要从通道疏散。如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室外疏散楼梯等。也可考虑利用窗户、阳台、屋顶、避雷线、落水管等脱险。

五、要利用绳索滑行。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床单被褥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后将其拴在牢固的暖气管道、窗框、床架上,被困人员逐个顺绳索滑到下一楼层或地面。

六、为低层跳离,适用于二层楼。跳前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头、床垫、大衣等柔软的物品,以便“软着陆”,然后用手扒住窗户,身体下垂,自然下滑,以缩短跳落高度。

七、要借助器材。通常使用的有缓降器、救生袋、网、气垫、软梯、滑竿、滑台、导向绳、救生舷梯等。

八、为暂时避难。在无路逃生的情况下,可利用卫生间等暂时辟难。避难时要用水喷淋迎火门窗,把房间内一切可燃物淋湿,延长时间。在暂时避难期间,要主动与外界联系,以便尽早获救。

九、利用标志引导脱险。在公共场所的墙上、顶棚上、门上、转弯处都设置“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火警电话”和逃生方向箭头等标志,被困人员按标志指示方向顺序逃离,可解燃眉之急。

地震自救常识教育 篇9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

较研究

王东明1),2)李永佳2)陈洪富3)黄宝森1)张云昌1)胡卫建1)

1)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2)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 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比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后问卷调查数据,对震后灾民自救互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2)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人数比例较高,说明经过汶川地震后,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参与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救生工具和经验,并且救援工作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不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全面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地震;问卷调查;自救互救;应急救援;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引言

地震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世界诸多国家均面临如何减灾的问题,并且也都在积极努力提高减灾水平,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中仅仅造成2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说明新西兰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后半年内再次发生强震时(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6.3级地震)却造成该城的严重破坏,截至到3月6日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66人,预计最终将会超过200人,这又说明了震后房屋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刻不容缓,不能忽视叠加效应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失。2011年3月11日本本州岛海域发生9.0级地震,诱发了超过10米高的海啸,在岩手县宫古市姉吉地区达到了38.9米,不仅冲刷了日本东北部海岸建构筑物、船只、汽车等所有地面物品,还引起了火灾、核电站设施爆炸、核泄漏,截至到5月1 日16时(当地时间)死亡14 704人,失踪10 969人,其中90%的遇难者死于海啸溺亡;日本的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员伤亡、失踪远低于国际类似地震、海啸的数量。新西兰和日本两国人民在震后表现出高度的镇定和自觉精神,临危不乱,这与政府部门为应对地震所采取的一整套长期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政府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包括对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这是取得如此好的减灾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地震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近来的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均十分惨重,给灾民甚至全国人民都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但是,尽管人类目前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仍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采取各种减灾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要实现此目的,公众作为突发事件的收稿日期:2010-11-30;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玉树7.1级地震科学考察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080805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K50B03-01);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034)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主体,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处在第一时间的公众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和运用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将能很好的降低伤亡人数,实现减灾的根本目的。

根据国内外震害经验,自救和互救是大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在地震废墟中的灾民约为63万,通过自救与互救扒救出的群众大约有48万,占被埋压群众的80%左右。唐山大地震[1]震后半小时的救活率高达95%,第一天的救活率也在80%以上,第二天、第三天急剧降低到30%-50%,一周以后被埋压者生存的可能性极小,生存十几天的只有个例。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Northridge)地震[2,3,13]后,加州不仅有正规的救灾队伍,同时还拥有训练有素的民间救援组织,他们迅速地投入自救和互救,组织进行了房屋危险性评估,还在安全地段建立了几十处救助中心,负责心理咨询、分发救灾物资和抢修水、电、气等项工作,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地震[4,5]后,日本各级政府由于对灾情估计不足造成反应迟缓,协调不力。虽然震后一小时兵库县就成立了“地震灾害对策本部”,但自卫队救灾主力在第二天才开始开进灾区,而首相也是在地震后第三天才到灾区视察;并且地震发生后几天,日本政府都拒绝许多国家救援队的援助,使震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严重滞后,致使应急救援工作只能依赖于当地灾民的自救互救,据统计数据显示,3.5万获救人员中共有2.7万人为近邻救出。1999年台湾921集集地震[6]后,由各地消防队和自发的志愿者所组织的救灾队伍,从受损或倒塌中的建筑物中救出超过5000人。由其可见,自救互救在震后抢险救灾中起着重大作用,而目前在自救互救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使得自救互救效率不高或无法有效开展。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众在地震自救互

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的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数据,我们专门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自救互救情况调查,以便分析目前我国在自救互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以后的自救互救提供对策,制定出更具有实际效果和意义的措施。

1.两次地震中自救互救情况比较分析

1.1 应急救援总体情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除了灾区政府迅速调集本地的各种救援力量解救受困人员,积极组织灾区干部群众自救互救之外,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各种专业救援队充当了救人的主力军(如图1所示),其中专业救援队数量达到 95 支。救援力量总人数达到了17万多人,其中军队武警救援人数15.7万人,各种专业救援队参加救援人数约 1.8万人;各地(包括军队、武警)共向灾区派出14950 名医疗卫生人员,共投入医疗卫生人员约 9.13 万人,其中投入一线6.5万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组成小分队于5月 14 日中午到达全部受灾县,15 日 24 时到达全部重灾乡镇,19日14 时28分到达灾区所有村庄。由于此次地震灾区范围大,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不断,交通阻断,震后的前两天外面救援力量主要集中在映秀、汶川、北川等极重灾区,边远地区的当地民众抗震救灾活动主要依靠自发、及时的自救互救。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汶川地震救出总人数约8.7万人余人,其中自救互救约7万人,军队救出约

1万人,专业救援队合计救出7439人[7]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致使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46842人受灾,波及范围约3.5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灾区面积4000平方公里、极重灾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全国有34支、12603名抢险力量全力以赴、全覆盖展开生命大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搜救,同时先后有83支医疗卫生队、3464人到达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地震救援中,最多的时候共有1万6千多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3700多名公安和消防边防官兵、27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1400多名专业救援队员在救援现场。整个救援期间,72小时黄金救援期,从废墟下救活1433人;黄金72小时过后,继续不遗余力地搜救生命,又救出22人;抢救压埋人员2008人,累计转移到外地的3109名重伤员,紧急转移困难群众22.5[8]

万人。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时序图地震14:28灾区市县消防救援队和武警部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邻省救援队、消防和矿山救援队自救互救灾区学校、警察和政府灾区矿山救援队成都军区部队较远省份救援队20个省国际救援队救援开始0.0小时0.5小时1-2小时8.0小时13日14日15日救援结束20日

图1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时序图

2. 问卷调查情况对比分析

汶川和玉树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的科考组在主要重灾区开展了现场问卷调

[9]查,其中汶川地震获得有效问卷1624份,[10]玉树地震获得有效问卷为1013份。问卷调查覆盖的区域广泛,涉及的民众包括城镇和农村人口,以及部分极重灾区异地安置人员,同时对埋压和获救等情况也进行了调查。鉴于制定的问卷调查内容较全面,对一些信息进行了延伸调查,因此,被调查的人员涵盖了多方面人员,包括公务员、工人、农民、个体业者、学生等,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经过对调查表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得出了两次地震后与自救互救相关的调查结果。图2表明,在关于汶川地震埋压人员获救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中,了解到约347名被埋压人员(包括延伸调查)中,共有约63%人员未被救出,25%通过自救或家人、亲友获救,而且军队救出的人员数量超过专业救援队所救人员,这与以往的经验是一致的,印证了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值得考虑的问题是由当地政府组织

力量救出的人数最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部分瘫痪或忙于协调等其他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专业救援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对人命关天的应急救援工作在震前并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应急措施。

图2 汶川地震埋压人员的获救方式

而图3所示的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情况表明,有47%人主动寻找家人和亲友,33%的人帮助救助邻居和附近人员,说明震后绝大部分人员最先联系得是自己的家人、亲友或邻居,最先采取的行动也是寻找他们,而且积极开展帮助和解救近邻人员,这两种情况的人员比例占到80%。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汶川地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震中超过60%的人在震后一周内参加了生产生活自救和营救幸存者或转移伤员的行动,但仍有约30%左右的人未参加任何互救行动。而在玉树地震中,除了4%左右人没有参加自救互救外,其他人都参加了不同情况的救助活动。

图3 玉树地震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显然,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群

众自救互救参与度较高,主要原因包括:1)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震级小、震中烈度低,灾区影响范围小(结古镇),且结构类型单一,主要为砌块结构和土木结构,倒塌废墟相对容易搬运和清理,易于开展自救互救活动;2)经过了汶川大地震,在事隔两年后的玉树地震中,经过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参与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玉树地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寺院多,僧侣占人口比例大。在地震袭来的时候,许多寺庙也都遭到严重毁坏,一些僧侣也不幸遇难,但是各寺院在组织自救的同时,都自发组织僧侣去救助被困群众,无偿提供食物、饮用水和灾民避难场所,帮助政府分发抗震救灾物资,成为自救互救队伍中一道主力军,发挥了十分积极地作用。

a)汶川地震调查结果 b)玉树地震调查结果

图4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一周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但是,尽管在这两次大的地震中积极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较高,均超过约65%,但其中也凸显出二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救援中没有工具设备,二是由于缺乏救灾经验和知识,不知道该如何救援(如图5所示),在抢救埋压人员过程中效率较低,对及时挽救受灾人员的生命带来遗憾。在图6所示的急需的救援工具方面,对铁

锹(因其简便能为多数人所使用)和大型机械设备(如挖掘机和吊车等)的需求更为急迫。1976年唐山地震和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时,由于救灾技术和救灾手段落后,基本单靠双手或简单工具自救或互救,严重影响了救灾的实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a)汶川地震调查结果 b)玉树地震调查结果

图5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情况调查

图6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急需工具调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单位都能在第一时间清点人员、迅速组织人员开展自救互救行动,一些单位还成立了有关指挥机构,分设不同小组各负其责开展紧急救灾行动,主要包括:抢救埋压人员、搬运转移伤员、抢修道路、购买急需生活物资、临时搭建帐篷等,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更为可贵的是在组织单位内部救灾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周围的救灾行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汶川和玉树这样强烈的地震紧急救灾救援工作中,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差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值得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在今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改进,避免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停留

[11,12]在书面上的“救援”行为。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玉树地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相对薄弱得多,特别是农村地区,当地的房屋结构鲜有采取抗震措施,但值得欣慰的是,汶川地震的减灾经验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较以往明显增强,灾害损失也得到了显著降低。针对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的震害救援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当地民众是地震事件的“第一响应人”,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民众应急救援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第一响应人的响应水平。2)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来看,玉树地震参与人数比例更高,可以说明在经过举全国之力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洗礼之3.主要结论和建议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后,全国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大幅度增强,特别是全国各地政府近年来举行不同层次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次数明显增多,这都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迅速提高。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问卷调查中发现,主要的困难在于没有简便有效的救援工具和缺乏救援基本技能,另外自救互救中的无序状态,都会造成自救互救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针对我国应急救灾的现状,以下几方面工作亟待加强:

1)政府要在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中逐步完善自救互救系统,设立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搞好药品、简易救援工具(如铁锹等)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一旦地震发生,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保障自救互救得以顺利开展。例如,1989年美国洛马普里埃塔(Loma Prieta)地震发生后,由于该地区震前就设有应急组织、制定了细致的应急方案并进行了训练和演习,因而使遭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得以及时修复、震后火灾等次生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了地震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救灾效率和效益[13]。2)抗震抢险需要政府和公众同心协力,一方面政府要利用科普基地、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和普及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组织培训、进行演习和演练等,另一方面,公众要积极的参与和学习并宣传相关知识。否则光有意识,没有科学方法来指导,是没有成效的。例如,日本全国经过多次地震的教训,对地震时的自救互救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日本各级政府通过法规、规划和政策,明确规定了市民防灾组织、市民家庭以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具体责任,各个企业和机构都相应制定了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方案,编印了很多防

灾用书,各家庭普遍准备了防灾包,定期进行灾害演练。日本的防灾减灾教育,强调如果政府机关遭到破坏,无法提供及时救援,3天之内必须依靠自己和邻居互救互助。这些措施后来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国多年来始终重视对公众及在校学生进行地震知识教育,提高地震灾害中自我保护的能力。美国小学都安排有如何应付紧急情况的课程,其中就包括在地震中如何逃生的内容。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后,让台湾的居民了解地震的威力,政府亦在此次地震后开始正视防震教育,加强防震防灾的宣传,并将此次教训编入教材中。

3)强震巨灾的应急救援需求巨大,专业

救援力量不足,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应该相互协调,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的应急救援来看,中国参与救灾的人数众多,可是有经验的救援人员相对缺乏。专业的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在各个部门,与如此巨大的救援需求相比,专业救援力量严重不足,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救援力量的专业抢险救灾训练和应急救灾演练不足,救援力量的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巨灾应对的需要。救援装备车辆的缺乏使大量救援队员集中在某一个重灾点,不能就近展开救援行动,救援队在短时间内寻找不到新的救援目标,造成了救援资源浪费。4)成立社区应急救援队,完善基层医疗

组织,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整个社会应急能力的基础。灾区当地人离受灾点最近,最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同时他们也最清楚受灾地区局部的情况,这部分人参与救援工作,会大大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效果。公众防灾减灾观念淡漠,减灾知识缺乏,自救能力不强,社区减灾机制不健全,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此外,由于多数地方没有成立社区救援队,重灾区人员紧急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疏散后,造成震后初期缺少救援向导,严重影响了外来救援力量开展搜救工[7]作。在日本本州岛海域9.0级地震中,以当地居民为主的自主防灾会等公共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在应对本次地震灾害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5)总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抓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实用化和可操作性,促进应急救援演练常态化和

参 考 文 献

[1] 苏幼坡,徐美珍,刘英利.自救与互救-严重地震灾害后扒救灾民方式.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33-35 [2] Louise K.Comfort,Risk

and

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结合,搞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震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注重基层特别是社区的自救互救体系建设,落实应急救援准备和条件保障工作,是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作者电子信箱,王东明:zf_wdm@163.com)

Taiwan Earthquake Event Report.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Inc...2000: 6-7 [7]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汶川地震救援工作报告,2009,34-41 [8] 强卫.玉树不倒、青海常青——关于玉树抗震

救灾的形势报告(青海民族大学).2010年9月

4日,(http://)

[9]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汶川科考组.第二专

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应急避难与救灾需求调查[报告],2010

[10]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玉树科考组.应急救

援响应实施情况和救援救灾需求调查[玉树地震科考中期进展工作报告],2010 [11] 徐德诗,黄建发.我国地震应急与救援发展的思考.国际地震动态,10,2006,1-8 [12] 高建国.中国地震紧急救援理论研究.华南地

震,26(1),118-124

[13]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地震应急的影响因素

分析.灾害学,2005,20(2):27-30 Resilience-Northridge Earthquake Learning Following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of January 17, 1994,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1994, Vol.2, No.3:174-188 [3] Kathleen Tierney, Social Aspects of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Preliminary Paper #225 of Disaster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Delaware,1995:1-13 [4] 栗林荣一,蔡之瑞译.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地震(兵库县南部地震)调查报告.世界地震工程,1995,2:63-73 [5] The City of Kobe.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Statistics and Restoration Progress, 2009:1-3 [6] Chi-Chi Reconnaissance Team.Chi-Chi,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status of self-help and mutual aid in Wenchuan and

Yushu earthquakes,2)Wang Dongming1), Li Yongjia2), Chen Hongfu3), HuangBaosen1),Zhang Yunchang1), Hu Weijian1)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1)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NERSS), Beijing 100049, China

上一篇:卓越工程师计划申请下一篇:2008年高考英语试题(浙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