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重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

教学难点: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收集李白的古诗、生字卡片。

教学类型:精读课。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展示挂图,教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即筋节“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创设情境初读,激发读大诗人诗作的热情。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在当时称之为“诗仙”,他漫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写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你们读过他的诗吗?还想读他的作品吗?自由朗读本课李白的古诗和回想以前所学过李白的诗篇。

2、欣赏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感悟诗意。

①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什么样的景物。

②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相机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③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看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象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I(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l、让学生看图读问,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诵。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习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拔。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明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地方。

(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讲面上的船)

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在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找对应的词语,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一行厂黄鹂—白鹭、翠柳一青天、西岭—东吴千秋雪一万里船)

①师说生读 ②读词连诗 ⑧情境背诵④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谍后练习

l、出示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交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严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把写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二题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七、本课小结:

八、作业布置:

《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学会“庐、瀑、川”三个生字, 并能组词造句;能够在对重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句的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默写《望庐山瀑布》。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学生分组协作来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运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及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够在诗文诵读过程中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二、多元智能目标

言语语言智能:识记古诗中生字;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数理逻辑智能:课前搜索有关庐山瀑布的信息, 比较庐山瀑布与前面所学到的几个瀑布的异同之处。

音乐节奏智能:能够正确把握古诗的节奏、语速、重音, 能够读出诗的美感。

视觉空间智能:能从古诗中看出作者观察庐山瀑布的顺序, 并能对自己课前搜集到有关的瀑布信息对瀑布做简单描绘。

人际交往智能:能够较好地与小组成员合作, 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 表达自己的观点。

自知自省智能:能够准确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有自己的感受。

自然观察智能:学会如何观察景物, 重点练习观察景物的先后顺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 理解诗句含义。通过对教师播放的庐山瀑布一段视频的观察, 能够对庐山瀑布的景象进行简单描述。

难点:能够一边有感情朗读课文一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从课外书籍、网络中搜集有关庐山及庐山瀑布的文章、诗歌、图片、视频等, 对庐山及庐山瀑布应有大致的了解, 并比较庐山瀑布与以前所学过的瀑布有什么异同之处。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去搜集有关庐山及庐山瀑布的一些文章、诗歌、图片及视频等, 你们搜集到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呢?谁来描述一下你感受到的庐山瀑布。

三~五个学生描述。

师:同学们描述了自己所看到、听到的庐山瀑布, 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你看到的庐山瀑布与我们学到的瀑布有什么异同。

播放视频, 感受庐山瀑布的美景 (空间视觉智能的培养) 。

此段关于庐山瀑布的视频中包含有对庐山的简单介绍 (庐山, 位于江西省北部, 临长江、靠近九江市, 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以磅礴气势著称) 。

学生各抒己见:庐山瀑布与前面所学瀑布的异同 (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 。

师:我们已经观看了庐山瀑布的美景, 并让同学们描述了自己感受下的庐山瀑布, 那么大家想不想看看大诗人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呢?

2.作者介绍及解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教师板书) 。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大诗人李白的不少古诗, 大家对李白也一定不陌生了, 谁能介绍关于李白的一些情况?

学生发言。

教师对李白生平做总结 (应用做好的关于李白生平介绍的PPT, PPT采用图片加音频的形式。在对李白生平的介绍中包括李白写本诗的时间及时代背景) 。

师:下面我们来看题目:望庐山瀑布。为什么作者要用“望”, 而不用别的字呢 (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 ?

师:作者从什么角度观察瀑布, 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并做以总结。

3.学习生字 (言语语言智能的培养)

庐 瀑 川

学生学习这三个生字的音、字形, 并组词造句。

4.学生自读课文, 划出古诗节奏 (言语语言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

师:下面同学们先自己来朗读课文, 并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标注出你认为重读的地方 (3分钟自由朗读时间) 。

5.课文朗读 (言语语言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 看看自己对于古诗的节奏划分对了没有?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班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在朗读中注意把握古诗的节奏、语速、重音, 读出诗的美感来。

6.分组协作学习 (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每组讨论、自学一句诗文, 讨论结束后选出一名代表来讲解 (学生扮演教师角色) 。 (10~15分钟)

学生讨论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1) 重点词语的理解。

(2) 作者对词语的准确把握。

(3) 全句的含义。

(4) 作者描绘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

(5) 作者的思想感情。

7.汇报自学结果

四个小组分别选举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注意适当引导) 。

8.评价

小组间互评。每组都可对其他小组的讲解进行评价, 还可进行提问 (提问可在每组讲解后进行) 。

教师评价。教师对每一小组的讲解进行评价。

9.总结

对学生讲述中未讲到的知识点给予补充。

让学生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古诗所描写的意境有自己的感受 (自知自省智能的培养) 。

10.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作者对庐山瀑布的观察顺序。

师:同学们在平时习作中对景物的观察也要有顺序, 只有按顺序进行观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每个同学在课后可自选景物进行观察, 并练习写一个小片段, 注意观察景物的顺序 (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

11.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积累描写瀑布优美的诗词名句。

六、点评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内容

选自人教课标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大瀑布今昔的不同景象,了解造成瀑布悲剧的原因。

3能联系实际交流感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大家静心听老师带来的一段乐曲,看看你能从中听出什么?(播放悲哀音乐,)是的,在举行葬礼的时候,我们会播放这样的音乐,它寄托着我们对逝者的无限哀思以及深切怀念!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去参加一个特殊的葬礼。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环节,播放哀乐创设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悲伤的情感立即被调动起来,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学习课文,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读题质疑。明确问题

1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生自由谈。)

2请大家读一读课文前的提示语。说一说我们还可以讨论哪些问题?(生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提示语的作用,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寻疑导学,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读,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感知整体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粗知课文大意”。本环节教学重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识字。感知课文大意,自主构建文本表象。

四、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感受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的景象。

(1)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瀑布以前情景的词句。(生自由画,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补充: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2)生细读课文,交流感受。

(板书: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飞流直下、万朵莲花、飘飘洒洒、震耳欲聋。)

(3)指导朗读。你内心感受怎样?心情(高兴、骄傲、自豪)。

(4)欣赏奇观,训练说话。

播放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视频,请学生用几句话来赞美这人间奇观。

(5)引读:神奇的迷人风光令我们陶醉,同学们独特的见解也令老师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一次走进雄伟壮观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齐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感受大瀑布今日“奄奄一息”的情景。

(1)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大瀑布现在情景的句子。(生自由画,然后汇报交流。)

出示句子:“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2)点拨。

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想到什么?学生交流。(板书:生命垂危、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谈内心感受。心情(伤心、无奈、绝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读(引导学生要读出伤心、无奈、绝望),相机点评,范读引领。

师:是啊,塞特凯达斯瀑布犹如一位慈祥的老人,昨天还在亲切地与我们讲着故事,与我们在夜幕下数着星星,可突然,他闭上了眼睛,渐渐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他的音容笑貌吧!(生齐读。)而今,还是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雄伟壮观、震耳欲聋吗?(不是。)那留在我们眼前的是——(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3追问原因,唤起环保意识。

(1)同学们,曾经雄伟壮观的大瀑布如今已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目睹如今的大瀑布,许多慕名而来的游人无不惆怅满怀,失望而去。而几年前,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之中,感受这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这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真让世人惋惜、痛心啊!

(2)引导质疑:短短几年之间,是什么原因使大瀑布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生交流。(拦河大坝截住了大量的沙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森林被乱砍滥伐。)

指导读:是啊,正是这三大人为的破坏,导致了大瀑布的枯竭,也是这三大人为的破坏,扼杀了大瀑布的雄奇。读着人们这些愚昧的行为,我们的心是沉痛的、难过的、悲哀的,让我们带着这份复杂的心情自由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大瀑布曾经和现在景象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然后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使其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五、熟读课文,延伸问题

1创设情境,激情练笔。

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消亡的消息唤起了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人们纷纷加入到宣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行动中去,所以引发了这样感人的一幕。同学们,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不仅亲自举行了葬礼,而且还饱含深情地发表了演讲,那么他会讲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巴西总统的心声。

2明确目的,唤醒意识。

你们知道总统亲自举行葬礼的目的是什么吗?(唤醒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联系实际,内化情感。

(1)同学们,菲格雷特总统在演讲最后说:“愿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然而,现实中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仍在不停地上演。这些愚昧的行为,这些不良的做法,在我们身边存在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2)同学们,望着瀑布从悬崖上滴落下来的泪水,目睹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生态灾难,我们仿佛听到了大自然深沉的叹息、痛苦的哭泣和绝望的呐喊!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消失,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惩罚,痛在我们每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的心里啊!令人欣慰的是,环境破坏问题已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关注。(播放环保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既要走进课文,用心地去“会文”,也要学会从文本中跳出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完整,语文课才会有语文味。

六、总结升华,落实问题

同学们,从现在起我们也从身边小事做起,都来为地球妈妈做一件实事,老师坚信只要我们人人都对地球妈妈献出一点爱,我们人类的母亲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我们的家园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1)将你收集到的环保资料有选择性地剪下来,做成剪报。

(2)和学习小伙伴们合做一份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手抄报。

(3)开展“对我们周围环境的调查”实践活动,写一份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设置开放性作业,从而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学生实在的环保行为。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板块中的一首古诗。这首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望庐山瀑布》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爱美情趣。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聪明活泼,乐观好动,但还是带着农村孩子的害羞,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少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但由于处在多动年龄,所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这就要求老师上课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讲出教学重点,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多提问学生,提高他们听课的效率。这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在教学时适时进行点拨,注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认识二类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电教手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诵古诗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体会诗句的意境和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等各种可行的方法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情感,并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想象,以“读→想→悟→背”学法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次初读过程中,可以读通读顺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第三次朗读就要能读出气势,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必定能提高学生诵读水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大家坚持课外阅读唐诗,一个个都会成为小诗人的。

2、今天老师要带着小诗人们去游山玩水,咱们跟着画面好好地去游一游,看一看。相信你们一定会诗兴大发的!(出示庐山风光图片)

【百度搜索】庐山风景图片:

“三千尺”有多高? 3千尺相当于250层楼房的高度。在这里,“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谁能举出例子来?(相机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3、那么“银河”又是什么样呢?(出示银河图片)描述“银河”:农历七月,在晴天的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叫“银河”。

【百度搜索】银河图片:

&W1024&H820&T7657&S118&TPjpg

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大家想一想,李白在哪一首诗中也展开想象,用到“疑”字?

(相机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4、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5、现在请听配乐朗诵。

【百度搜索】配乐诗朗诵《望庐山瀑布》

http://you.joy.cn/video/1782920.htm

重点指导学生感受“三千尺”和“落九天”的读法。

(四)诵读

1、(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自由练读: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百度搜索】《高山流水》古筝曲

http://box.zhangmen.baidu.com/m?word=mp3,,[%B8%DF%C9%BD%C1%F7%CB%AE%B9%C5%F3%DD%C7%FA]&cat=0&g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9%C5%F3%DD%C3%FB%C7%FA%D3%E6%D6%DB%B3%AA%CD%ED%D6%AE%B8%DF%C9%BD%C1%F7%CB%AE+%B9%C5%F3%DD%C7%FA+%B9%C5%F3%DD%C7%FA1&si=;;;;0;;0&lm=-1&mtid=1&d=3&size=838860&attr=8,0&titlekey=1391415751,25934919262、(指挂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哪位小李白愿意上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生上台演读)

3、瀑布以它神奇的美感动着诗人,诗人以它神奇的诗句感动着我们。此时此刻,谁能够用上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画。让我们想象着这美景,再有滋有味地把它背下来。(看图背,齐背,赛背)

三、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的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学习后找时间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3、把自己喜欢的诗配上画。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和诗人豪放、洒脱的诗风相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

1、运用多媒体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播放庐山的风景图和动态效果的诗文赏析,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这为整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2、通过品味,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精湛的语言艺术,指导反复诵读,欣赏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相辅相成。真正的关注到了学生的发展,我感受到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丰富多样的激励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可以上得更好,我觉得如果在文白对读之前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诗的粗浅的感受并提出不懂的,再让学生自己在文白对读中解决疑问,就更好了!

遗憾的地方还很多。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庐山瀑布》,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指课题,齐读。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从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

友们去!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②认识生字:相机区别“庐、炉”。③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④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⑤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指名读。(2)男、女生赛读。(3)全班齐读。(4)师配乐读。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①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去游览一番吗?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师解说: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三、再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想想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吟读:细品诗韵,抒发胸臆

请小朋友们再读古诗,在充分感受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想想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妙?

预设一:“生”字的妙用。

师:“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儿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预设二:“挂”字的妙用。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生读。(1)学生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小结:你看,仔细一品,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3)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4)写一写。

(5)过渡: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6)个人读、配乐朗读。

(7)背诵: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谁能将古诗背诵下来了呢?

五、拓展:赠送诗文,课外延伸

1、小朋友们真棒,老师从小朋友们的吟诵中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歌送给大家。(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诵)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李白写的诗《望天门山》,喜欢吗?请自由读一读。

六、作业

1、背诵《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篇6

这首古诗选自人教版二下的第五组第十七课。这组教材的主题是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去感受乐趣,发现大自然的神秘。

二、教学理念

从题目入手,就让学生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与此同时,把握低年级古诗教学的特点,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诗的意境,从理解到感悟,到情感的升华,再到背诵,整个过程中,不要求逐字逐句的讲解,大体理解即可,并创设多种读的情境,如:自读,读正确;互读,读流利,赛读,读出感情,评读,读出韵味,熟读,达成背诵。读的充分了,读的入情入境了,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就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庐、瀑、炉、疑”4个生字。会写“炉、烟、流、银”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背诵古诗。

四、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读诗,体会诗中情境,感受自然之美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中国有无数的名山大川,你们去过的有哪些?(生说)

2、是啊,这些名山有的秀丽,有的雄奇壮观,可谓各有特色。今天林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位于江西的庐山(板书:庐山出示庐山云海、香炉峰等的图片)这山峰耸立,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就是——庐(lú)山。

3、庐山不仅有奇山,还有秀水。这如梦似幻的云雾就是水蒸气上升形成的。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先去看看庐山的水(板书:瀑(pù)布)

4、以前见过瀑布吗?跟小河里的水有什么不同?那我们就去看看大诗仙李白看到的瀑布是怎样的吧!(板书全课题、诗人,读题)

[这单元是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瑰丽,所以我把庐山瀑布放到美丽的庐山之中,在云雾缭绕中引出庐山瀑布,也对第一句古诗的理解作了铺垫,让他们感受到云烟缭绕的梦幻美]

(二)、初读感知

1、自己先去读读这首诗,不会读的字圈出来多读几次,整首诗读到你认为已经字正强圆了可以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反馈读,指名2——3个学生比赛读,有问题的正音,教师看情况范读,再齐读)

2、现在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肯定会比刚才更好了!还可以边读边参照这幅画,说说李白都看到了什么呢!能说的可以先说给同桌听听。

3、交流李白看到了什么?看谁把李白看到的景象描绘得最生动!

(说大概意思: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烟雾,一条瀑布从山峰上直泻下来,足有三千尺高,李白还以为是银河从天上掉落了呢! 教师适当点拨,不要求有一致答案,也不要求解释意思一样地解释出来)

[进入文本,我要求学生待读正确读流利后,默读课文,学习借助古诗中的注释,插图,自己理解诗意,给足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三)、研读入境

1、哦,李白看到了这么多这么特别的景象!你喜欢什么景象就多读几次,还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感受

2、交流喜欢的景象

a、日照香炉生紫烟

在阳光照耀下,紫色的烟雾飘飘扬扬,很轻很美,轻轻美美地读

b、遥看瀑布挂前川

a、你站在哪里看瀑布呢?(所以题目也叫望庐山瀑布)

b、你望见的瀑布像什么?(白布……)

小结:这么长这么重的布一下子挂下来,该多美啊!来,读好它!(读好“挂”)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你看到的瀑布什么样的?

b、读出宽面广(银河)、水势强(飞流直下)、落差大(三千尺,九天)。

c、指名读,学生互评;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配上瀑布的巨大水流声音,越来越近)还没看到瀑布,我们就听到瀑布发出的巨大声音,离瀑布越来越近了,声音越来越响,一转弯,我们见到了瀑布!一起来《望庐山瀑布》吧!(全班齐读)

[这里的教学主要看学生的感悟,不要特意拔高。重点是后面两句,学生自己的感受也会很丰富,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读得充分了,读得入情入境了,瀑布的雄壮美自然就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了]

(四)、指导书写

听着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庐山瀑布的气势如洪了!用这种气势肯定也能把这课的生字写好了!(出示“炉、烟、流、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让学生仔细观察范字,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展示评价。

锡崖沟瀑布观景流线的设计研究 篇7

关键词:水利旅游,瀑布,观景流线

我国8万多座水库所在地大多风景优美, 在青山绿水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具备旅游开发资源的占80%以上, 但已开发的尚不足40%[1]。近几年, 水利行业依托水利工程形成了大量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水体景观旅游工作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 各级政府将水利旅游与供水、发电并列为水利经济的三大内容。在以水体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2]。

(1) 统一规划, 严格保护。水体景观旅游开发必须防止滥用自然旅游资源, 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 充分估计景区的承载能力, 强调保护性开发。水体景观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前期工作不仅要考虑如何满足技术规范要求, 保证安全, 保护水环境, 还应考虑美化水源工程及附属设施, 更好地促进水景观风景区的形成。

(2) 独特的定位。世界旅游组织把独特性作为景区开发的第一要素。对水景观旅游景区个性的认识和把握要准确, 水景观旅游景区要有特色。独特性来自于对景区内涵的深刻挖掘、比较和揭示, 不断地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旅游开发主体应该深入调查、考证, 要围绕“水”这个水景观旅游的灵魂和得天独厚的水环境大做文章, 将水景观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水景观旅游景区的建设, 应该寓教于乐。使游人在享受现代水资源所提供的优美环境景观, 情操得到陶冶的同时, 能够进一步了解水文化、认识水资源、热爱水景观、宣传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使水景观旅游景点、景区对提高全民族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意识起示范作用, 成为展示水利工程特色景观风貌的窗口。

(3) 创新水文化。水在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的同时, 也在不断开启人们的思维和智慧, 为人们提供着精神营养。水与历史文化相交融, 形成了一个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依存的水文化。丰富而有民族特色的水文化积淀、凝聚、物化在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之中,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开发水景观旅游区, 不仅要维护、宣传, 而且要发掘、利用山水名胜的历史文化内涵, 不断创新水文化。新发现、新开辟的景区, 在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提高经济效益, 结合区域自身特色, 挖掘独特的水景观效果。

1锡崖沟瀑布景观概况

锡崖沟风景区地处豫晋交界处, 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大峡谷特色, 风景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开发潜力大, 是山西省旅游开发“十年规划”重点项目——王莽岭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 根据王莽岭风景区总体规划和锡崖沟景区景观设计要求, 在锡崖沟景区形成瀑布和大峡谷相映生辉的自然风光, 规划建设锡崖沟水库群, 通过在现有溢洪道下部开凿溢洪道底洞引水, 保证长时间内在锡崖沟水库下游红岩大峡谷形成美丽壮观的大瀑布。

锡崖沟风景区是以红岩大峡谷瀑布为中心展开规划建设, 形成以瀑布“奇”、峡谷“险”、上游库区水“静”的整体旅游区域, 经过极具太行山脉特色的悬崖“挂壁路”与王莽岭景区连接, 成为各具特色又连成一片的大风景区。

2锡崖沟瀑布观景流线设计

对于锡崖沟瀑布观景线路设计, 应结合自身的特色, 打造与众不同的品牌效应, 发挥其独特性, 因此, 设计观景线路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2.1充分利用现有的景观资源

在设置景观平台的过程中, 利用红岩大峡谷独特的地势和水势, 尽量减少毁坏当地的自然景观, 以及减少破坏现有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锡崖沟瀑布地处红岩大峡谷, 已存在部分观景平台资源, 即红岩大峡谷右岸顶部 (高程986 m) 、右岸悬崖壁 (高程962 m和高程957 m处) 等三个已建旅游观景平台。因此, 将现有的三个观景平台融入整个锡崖沟瀑布观景平台体系中, 成为观景平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2.2体现锡崖沟瀑布自身特色

锡崖沟瀑布的特色为峡谷瀑布, 红岩大峡谷雄伟、壮观, 峡谷窄、深, 由于来水量主要靠锡崖沟水库所控制10 km2流域面积降雨, 径流量受降雨所限, 瀑布泄流量相对国内其他著名瀑布而言较小, 瀑布水流所产生的气势不是很磅礴, 因此, 锡崖沟瀑布以恬静、典雅为特色, 体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之态。在设置景观台的时候结合瀑布本身的特色, 呈现静态、平和、典雅之美, 所以设置多个观景点, 随着旅游路线和高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瀑布景观。

2.3从美学、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安排观景流线

锡崖沟瀑布宽达20多m、落差达到90 m, 从不同的视角观赏会体现不同的景观效果, 因此, 在安排观景线路时, 将各观景平台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角度和高度不断变换的观景流线。流线上观景台的布置体现不同角度的观景效果变化, 比如, 高处俯视瀑布、半景斜视瀑布、半景正视瀑布、45度角仰视全景瀑布、平行侧视全景瀑布等。由于瀑布的碰撞、发散, 会在红岩大峡谷里充满水雾, 阳光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 由于水珠的反射和折射, 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 从谷底仰视瀑布, 便可能见到彩虹, 出现佛光等特殊自然现象, 所以, 整个流线中在可能出现彩虹、佛光等自然奇观的地方布置多个观景台效果会更佳。

2.4从旅游开发、品牌推广

锡崖沟瀑布景区的开发就是围绕瀑布为核心点来建设的, 因此,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融合太行山大峡谷的俊美、雄伟、壮观,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注重锡崖沟瀑布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提升、品牌推广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设置观景流线, 增加旅游观赏时间, 从单纯的旅游项目开发过渡到区域整体开发的阶段, 形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餐饮等综合性的旅游圣地。

结合上面几点基本原则, 对锡崖沟瀑布观景流线布置如图1所示。

3锡崖沟瀑布观景流线设计方案与效果

(1) 库区水静美。

锡崖沟瀑布观景流线为:游客从锡崖沟水库左岸的公路下车, 首先耳中听到的是隆隆的水声, 沿着开敞式溢洪道上交通桥款步走来, 眼中却看到库区水面在阳光下如一面银镜, 微风徐徐、波光粼粼、鱼儿在水中游, 鸟儿在湖上飞的美丽景色, 拱坝犹如一道彩虹, 横跨水库左右两岸, 景色如此静怡, 水声从何而来?

(2) 瀑布水动美。

带着好奇和探究的心情, 跨过彩虹桥, 来到水库右岸的悬崖步梯边, 拾级而下, 只见对面是陡峻的峭壁, 红色的页岩层层叠叠, 峡谷深不可测, 隆隆的水声既是从谷底传出, 沿着石级下行来到第一个观景平台 (986 m高程) , 突然眼前一亮, 20多米宽的瀑布从岩缝中潺潺流出, 俯视峡谷瀑布, 以山体为依托的瀑布, “犹抱琵琶半遮面”, 山水共依, 引人心仪。

(3) 谷底幽深美。

观景台4和观景台5均位于932 m高程, 两台以景观桥连接, 桥上游为瀑下深潭, 飞瀑如蛟龙入海, 溅起汹涌波浪, 点点飞雨迎面而来, 令人心旷神怡。桥下游急流浅滩, 湍湍水流汇入锡崖沟下库。观光栈道在峭壁上向下游延伸。游客可沿栈道游览下游诸多景点。

4结语

锡崖沟瀑布观景流线是王莽岭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王莽岭风景区总体规划, 在锡崖沟景区形成瀑布和大峡谷相映生辉的自然风光, 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张优美的风景名片。

参考文献

[1]廉艳萍, 傅华, 李贵它.水利风景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1) .

[2]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EB/OL].http://218.83.152.122/policy/390468200460 11086021563671.html.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篇8

【摘要】《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描写优美的紫藤萝,为再现其优美,设计采用余映潮先生“文中集美”阅读法,用阅读逐步将学生带进灿烂辉煌的意境之中。根据散文文体特点,将散文阅读“四步法”有机融合在朗读之中,以读代讲,完成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关键词】《紫藤萝瀑布》;“文中集美”;散文阅读四步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立足于散文文体特点和写作特色。以散文阅读“四步法”为重点,贯穿整篇教学设计;以余映潮先生“文中集美”阅读法为切入点,让学生边阅读边欣赏,进而熟读文章语言、明晰文章结构、归纳文章特色;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有效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完成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迸溅、仙露琼浆、沉淀、伶仃等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掌握散文阅读“四步法”、借景抒情和“文中集美”阅读法;

情感目标:知道“生死迷、手足情”的含义,珍惜亲情和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散文阅读“四步法”,掌握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掌握“文中集美”阅读法,情感教育的创新实践。

四、教学过程

(一)文字导入

在电视中,经常看见这样一幅场景:一泓瀑布从山间倾泻而下,你追赶着我,我追赶着你。前面的瀑布,撞击在岩石上,碎化成朵朵水花;可是,后面的瀑布却依然勇往直前,前仆后继。其生命力之顽强,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如此生命力顽强的紫藤萝又怎会让作者宗璞心中顿生焦虑和悲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紫藤萝瀑布》一探究竟。

(二)展示教学目标,介绍散文阅读“四步法”

散文,一种清澈空灵、潇洒活泼的文学体裁。阅读一篇散文,可以领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感。那么,如何鉴赏散文呢?可以从四个步骤入手:

1.感受文章意境

意境是意象汇聚,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是主观情感和文章所描绘的景象结合产生的审美境界,这时,客观景物就具备了某种主观的象征意义。如陆蠡《囚绿记》中,一株普普通通的紫藤萝,经过作者手里,妙笔生花,具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生命力、希望、快乐、坚强、向往自由和蓬勃向上的象征。

2.分析文章结构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特点。散文的鉴赏,结构艺术是一个关键,追踪蹑迹、理形摄神,沿着文章线索,看作者是如何用巧妙构思,将丰富感性材料组织起来的。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无论选材,还是结构、表现手法,都表现明晰的“形散神聚”特点。它选用材料是零散的。文中细致描绘了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的景物,有训鸽飞声、碧绿天色、花下槐蕊、秋蝉残声、清秋佳枣,它们之间都因为清、静、悲凉的格调有机结合在一起。

3.领悟文章立意

立意,就是作品所确立的文章主旨,它既可以是对事理的昭示,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说,立意是散文的灵魂。如《箱子岩》一文:作者对十五年前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感受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对比描写,目的是通过一正一反的强烈反差来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在文化失落和文明断裂的伤感中引发对于一个理想社会的发展前途的忧思。

4.品味文章特色

文章风格的定型,是作家成熟的标志。衡量散文艺术性高低优劣的标准很多,其中风格独特尤为重要。如鲁迅的辛辣讽刺和严峻批判、冰心的清婉明丽、余秋雨文化底蕴深厚、矛盾的深刻严谨……鉴赏时,要抓住风格进行细细品味。

(三)读佳句,感意境

1.介绍“文中集美”阅读法

所谓“文中集美”,是由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提出的散文课美读方法的一种。具体步骤分为:(1)仔细阅读文章,筛选文中优美语句;(2)可以打乱优美语句顺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3)组合后的文章,能够形成一篇微型美文;(4)微型美文和原文一样,要能为原有标题所驾驭。因此,“文中集美”阅读法优点是:直观形象展示课文描写顺序,助推学生感受文章意境,有效明晰文章结构;缺点是颇费教师的心力,且有失败风险。

2.微型美文展示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经过整理,最后形成微型美文如下:

《紫藤萝瀑布》

宗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船,船舱鼓鼓的/我伫立凝望,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我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止在我的眼前,也在我的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中集美”展现了明晰顺序:从花瀑──花穗──花朵,它是按照从宏观──微观顺序对紫藤萝进行细致刻画的。“文中集美”直观形象地展示文章意境:作者描写了壮丽花瀑、分层花穗及饱满花朵,通过细致地描绘,给读者营造一种辉煌灿烂意境。微型文结构:赏花之情(欣喜)──思花之感(欢快)。

(四)读全文,析结构

1.默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时间默读,思考:微型美文结构和全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全文结构

全文结构分为赏花之情──忆花之憾──思花之感。

3.对比提问

微型美文和全文相比,少了忆花之憾。请问:(1)这个“憾”点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课文中画出具体词汇;(2)面对这辉煌灿烂、气势宏大的紫藤萝,作者因何而悲?

4.参考答案

(1)“焦虑和悲痛”;(2)文中线索:①课文练习题二提及此文写于1982年,而文中第8自然段写道“十多年前家门外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那么文章写作时间应该发生在“文革”时期。②文革性质:文革初衷是好的,可是却出现一些让人痛心疾首之事,不论是非、颠倒黑白,连美丽紫藤萝花也难逃此劫,更何况是人?③文章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82年。作者在《铁箫人语·哭小弟》中写道:“那是一段焦急悲痛的日子。”宗璞一家,“文革”中深受迫害。写作此文时,她小弟弟,一位娴熟科技、文艺,为中国航天航空事业贡献血汗,才华横溢的工作者却身患绝症,离作者而去。④总之,作者看见眼前稀落伶仃的紫藤萝,联想到挚爱的小弟遭受不公正待遇和悲惨结局,怎能不触景生情?

(五)读标题,明主题

1.提问:标题中,作者运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暗喻,将“紫藤萝”比喻成“瀑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参考答案。紫藤萝繁盛茂密、参差不齐,给人一种流动之感;而瀑布是自上而下流动,这是最大的相似点。

3.教师要求。根据相似性“流动”,请同学们画出含有“流”字或有“流动”含义句子,仔细揣摩紫藤萝特点。

4.画出句子,概括特点。如下:

①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特点:繁盛、茂密、蓬勃生命力、光线照耀下颜色不一)

②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特点:花给人带来新、力、乐、美的感受,壮美)

③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了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特点:生命力顽强)

作者想出了一条绝妙的比喻。他把“紫藤萝”生动形象地比喻成“瀑布”,这里“紫藤萝”也具有象征意义:繁盛、壮美以及能给人心灵抚慰的紫藤萝象征着顺境;生命力顽强的紫藤萝,象征着逆境。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文章的主题。主题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六)读深入,品特色

1.介绍名言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

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2.景

用“这是一片_____”的紫藤萝来概括它的盛景。这是一片辉煌灿烂的紫藤萝;这是一片气势宏大的紫藤萝;这是一片流动的紫藤萝……用排比句,从多个角度概括,加深学生对紫藤萝的印象,增添紫藤萝形象性或美感。

3.情

文章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或是赞美,或是焦虑和悲痛,或是遗憾,或是喜悦。

4.小结

在作者的笔下,紫藤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这种表现手法叫做“借景抒情”。需要指出:“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是异曲同工,区别只是在于景和情关系的主次不同,如是而已。

(七)作业布置

1.找出对紫藤萝进行生动细致描写的句子,说明采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中好处。

2.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感悟?结合感悟和实际,写一篇300字小文章。

李白望庐山瀑布优秀教学设计 篇9

一天,李白来到庐山游览,当他看到太阳照在郁郁葱葱的香炉峰上,峰顶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瀑布好像大河般高高地垂挂在山前,长长的流水像飞一样奔泻而下,真让人以为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一首诗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诗。

二、解读课题,检查预习

(一)解读课题

1、大家齐读课题。

2、谁能加个词,把题目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李白望庐山瀑布)

3、读课题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看出李白到庐山瀑布干什么?(生朗读时,强调“望”字)

4、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生朗读时,强调“瀑布”二字)

(二)小组合作,检查预习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预习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同学评价。

3、指名朗读古诗,相机纠正读音,标注节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品读一、二两行诗。

1、指名读第一行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2、指名读第二行诗“遥看瀑布挂前川”

(二)品读三、四两行诗

1、指名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

(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3、出示挂图,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4、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诗句。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评读,配乐诵读等读好第三行诗,读时要求语调稍扬,重点指导朗读“飞流直下”,要求读时语速快速而响亮,给人以水流很快之感。)

6、“三千尺”有多高?假如我们的教学楼一层有4米高,3千尺相当于250层教学楼的高度。在这里,“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谁能举出例子来?

(相机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7、再读第三行诗,看看“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

(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8、我们在《北京亮起来了》这课中学过“银河“这个词,谁能说说”银河“是什么?

9、出示图片,描述“银河”:农历七月,在晴天的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叫“银河”,瀑布看上去跟银河很相似。

10、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大家想一想,李白在哪一首诗中也展开想象,用到“疑”字?

(相机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11、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请同学们一起想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一起读读第四行诗。

( 朗读第四行诗时,要求语调平稳有力,带着神往的表情,“落九天”要读出给人以瀑布很高很长之感。)

四、赏读古诗,深悟诗情

1、(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自由练读: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李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指挂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哪位李白愿意上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生上台演读)

3、做诗人还应自然些,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生起立,师生配乐演读。)

4、小结:诗人李白写出了他所见到的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并展开大胆想象,整首诗色彩明丽,想象奇特,像一幅壮美的图画。让我们想象着这美景,再有滋有味地把它背下来。

5、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背诵整首诗。(看图背,齐背,赛背)

6、瀑布以它神奇的美感动着诗人,诗人以它神奇的诗句感动着我们。此时此刻,谁能够用上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练习书写生字:炉、烟、流、银

1、让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师生评议。

2、教师相机重点指导学生从笔画、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

3、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师生评议。

《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 篇10

古诗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它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写景写人记事抒情。通过学习古诗让我们陶冶情操,体会意境,同时也感受到汉语文化的丰富!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时所作。原诗两首,这是第二首。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诗的大意是: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缭绕着紫色的云烟,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瀑布从峭壁上一泻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

这首诗用词十分精妙: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现出来;一个挂字描绘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写出了瀑布飞流而下的壮观气势。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鹿柴》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作品,主要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本诗的大意是: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这首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后两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夕阳的明亮衬托山林的幽暗,愈加让人感到幽暗。这首诗以诗、画、音乐相结合,具有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一贯特点。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注意疑、响、深。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望庐山瀑布》

一、激趣导入

庐山,风光绮丽,景色秀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畅游于此,写词赋诗,描景状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设疑自探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庐山在哪里?

庐山瀑布是什么样?

2.出示自探提示,学生自探。

(请大家拿出笔,借助工具书,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解决。在读诗句时结合文中的注解,独立学习,认真体会。)

1.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

2.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尝试体会诗中的意境。3.《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的思想感情?

三、解疑合探

1.首先看看我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大屏幕,谁能起来读一下这些字词?

(教师随机找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认读。特别是瀑和疑。)

看来大家对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得很不错,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画出重点词看看庐山瀑布是什么样子。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重点抓住:紫烟,川,三千尺,九天等词。可以看到瀑布磅礴的气势。)

2.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诗中感受到什么?(视学生回答情况,师相机补充)

(同桌交流后回答。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困难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点拨。紫烟展现了水气升腾的样子;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九天使人想想到瀑布的气势多么壮阔。可以得出诗人见到庐山瀑布那种惊叹,赞美之意。)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站在什么位置观察?你以为哪些词用得格外好?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作者应是远眺,通过遥字可以看出。)

4.指名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同学们在大脑中想像到什么样的景象?

5.现在谁能完整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呢?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庐山瀑布的壮观磅礴气势,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由衷赞美之情,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质疑再探

1.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1.诗句中哪一句是在远处观察,那一句是在近处观察?

(2.对于这首诗的写作修辞上都有哪些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疑。

五、运用拓展

1.请你为自己的同桌或同学设计几道题。

(预设: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解释词义

疑:

生:

直下:)

老师也为大家出了一道题:

请拿出你的小画笔,把诗文用图画展示给大家。

板书设计:

36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

一、设疑自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首。

1.板书课题:《鹿柴》,指导朗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感知课题: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

3.介绍作者。

4.同学们,学习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1.《鹿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2.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下面就请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读懂意思,体会感情。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探提示。(10分钟)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鹿柴》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你能体会到吗?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二、解疑合探。

接下来,大家一起交流下自学效果。

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诗句意思?

(预设:青苔是什么意思?

返景是什么意思?

复照如何解释?)

(指名回答。)3.大家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同时老师也可做适当补充。有山林,阳光,青苔等,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副画。)

4.在诗中哪些是听到的,哪些是看到的?

(指名回答。第一句是听到的,第二句是看到的。)

5.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同桌交流,讨论。通过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可以看出山间的幽静和空旷。意思是:空寂的山中,看不见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

6.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你能体会到什么?

(分小组讨论,教师可做引导。以光亮反衬幽暗,可以看到山林的幽暗。)

7.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回答,如果不完整,可以找学生继续补充。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那么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全班交流讨论。主要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那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何收获?

(组织学生讨论。

预设:1诗中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2写出了山林的美丽。

3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赞叹!)

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三、质疑再探 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真不少,那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谁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可以提出来。

(预设:1柴是多音字吗?为什么在这里念zhai?

2诗文是如何以动衬静?)

四、拓展运用

1.请大家互出几道题考考同桌或同学。

(1诗文中哪句是写听到的,但闻中的但是什么意思?

2默写古诗。)

老师也有道题,请大家来做一做。

1.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讲给同学们听。

2.接下来在课后自学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板书设计:36古诗两首

鹿柴王维

诗中有画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青苔

《望庐山瀑布》:李白的不得了 篇11

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连一向自持得要命的苏东坡也止不住夸赞,但是终究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还是要费一番口舌的。

首先要说的是,真正的诗人,一定是有整体意识的,有的人锦言绣句,但是正如后人评论吴文英的词所说,“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李白的这首诗,是整体的美。为什么这么说?且看: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你可以去考据“紫烟”之类的出典,但即便不这样看,第一句也是“仙风道骨”的,庐山之神奇,为瀑布之出人意表的壮丽奠定了心理基础,比如下文原本“俗”的喻体,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前提,也就不俗了。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因为遥看(去观察景物当然是由远及近的啊),所以无法看清瀑布的动态,所以专注于写瀑布的完整形态(它的体积感),那个“挂”字何等天真烂漫,将瀑布比作晾竿上挂着的白布,是一个很俗的比喻,但是却不矫情,和“前川”放在一起,又有了别样的气势——那是多大的一匹布啊!注意,这里专注的是瀑布的“静态”。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则写动态,“飞”“直”是着力于速度的,“三千尺”是着力于高度的,这里唯独没有写整个的体积感啊,为什么?因为近距离观察的时候,完全被水声水势慑服,绝计不能定心观察它的体积感的。

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总摄全篇,“银河”自然是仙气所在,银河又有着巨大的体积感,而既然是“河”,落于九天之外,这种速度与高度是可想而知的,这样这一句话居然就将前面三句笼罩起来。前两天在读《源氏物语》,读到内大臣庶出的女儿所写之诗时,紫式部评价说:“本末不称”(我不懂日语,这是丰子恺先生的翻译,也可能日语就是这样表达的),当时不懂何谓“本末不称”,现在谈到李白这首诗,就知道这是“本末相称”的典范了。

——看似随意挥洒的四句诗,却有着这样完整缜密的结构,而李白又不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人物,这样想来,他是不是不得了啊?

其次要说的是,真正有才的诗人,是挥洒自如的。天真自然,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掉书袋这种事情,不是李白这样的脱略洒然的人物肯做的事情。比如有人会去考证“紫烟”的来历,——据我所知郭璞的《游仙诗》里大概有“驾鸿乘紫烟”之类的诗句,但是是烟而且紫,是不必把我们的视线引向郭璞或者其他什么人的。为什么呢?“紫烟”这种东西如果再巧妙地与“香炉”连在一起,实在是贴切自然得不得了的。李白骨子里那种敏锐的观察力和发自内心的幽默气质不知道诸君是不是能够感受到呢?至于说敢于用俗言俗物入诗的自信则是绝大多数文人所不敢妄想的。

再次要说的内容,只是凭我浅陋的学识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那就是对于范式的革命。我们读到的绝句,大多数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式,那就是前两句铺垫、渲染、比衬(辅),后两句直破主题,或惊心动魄或意味深长(主)。但是李白这首诗,总起—分说—力括,结构上迥异于其他诗人。如果我的这个结论不遑巨谬的话,则足以想见李白超越时代的才情。

《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 篇12

课内不可放松:美词妙语深深悟

语文能力的培养自然离不开课堂, 教师要立足课堂引导学生细细地读, 慢慢地嚼, 从词语的运用, 到篇章结构的安排, 从表现手法的精妙, 到主旨的提炼和升华……每一个方面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加以具体指导。同时我们一定要明白:阅读的过程绝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应该是努力去解读、积极去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分析, 去解读, 进而完成知识上的掌握、能力上的提升。

解读, 从字词入手。一篇文章最基本的构成是字词, 这一点是不可忘记也不能忘记的。虽然字词的解读不是僵硬的, 但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字词的学习和感悟。“黄果树瀑布, 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一个毫不起眼的“真”字, 是不容置疑的肯定, 表达出作者对黄果树瀑布发自内心的赞美。“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 也完全沉醉了。”“沉醉”连用两次, 恐怕不是无心之举吧?我们和徐霞客虽属于不同的时代, 但面对黄果树瀑布这一人间美景, 怎能不为之吸引, 为之陶醉?沉醉, 也就在所难免了。

解读, 关注关键语句。所谓关键, 一是有过渡作用的, 一是描写精美的, 还有那些揭示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这些都不可忽视, 需要细细体味, 慢慢咀嚼, 一旦品出其中的奥妙, 掌握其精髓, 则善莫大焉。

黄果树瀑布为何能让古今的人们为之沉醉?就在于它的壮观, 它的奇美。而这些都是借助作者的描写和渲染。你听:那“像是微风拂过树梢”的“从远处飘来”的“哗哗”水声, 那近处的“像潮水般涌上来, 盖过了人喧马嘶”的一片喧嚣;你看:那“透过树的缝隙”“好像一匹宽幅白练”的瀑布, “水花, 如雨雾般腾空而上”;你试试:那“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 凉丝丝的, 舒服极了。”……这些, 怎能不让你陶醉?沉浸其中, 语语精妙, 句句优雅, 激荡着我们的心。

解读, 悟出作者的用心、文章的主旨。因黄果树瀑布的美, 作者为之心动, 因作者的精彩描写, 我们悠然神往, 作者就是要借助这些描写来表达对黄果树瀑布的赞美, 对祖国山河的喜爱, 让更多的人们去游览, 去热爱。它让人感受到“生机”, 体会到“活力”, 让人“沉醉”。是的, 每一篇文章作者总不会是无病呻吟, 总会有所企求, 我们要让学生在咀嚼中体会, 在分析中理解, 当然不可以贴标签, 不可以强加于人, 那只会适得其反, 增加学生心中的“厌恶”。

解读, 要明了文章布局谋篇的匠心。虽然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巧于谋划, 力求写出独具风采的佳作。但都离不开开头和结尾, 都要力求过渡妥帖, 所以, 文章首尾的处置, 过渡上的用心, 是需要我们斟酌一番的。“黄果树瀑布”一文也是如此, 从开头的由衷赞美, 引出对黄果树瀑布的一系列描写, 最后到“沉醉”的悠然, 中间, 由远而近, 由看而坐, 有声有形有感觉, 整篇榫严缝合, 有机统一。

……

课外有所拓展:华章佳篇时时来

“书犹药也, 善读可以医愚。”汉代的刘向曾经留下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是的, 善于读书、会读书的人能够从书中汲取到智慧, 获得安身立世的本领, 而不善读不会读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不言而喻, 那就是足以致愚。

是的, 虽然“书中自有黄金屋”, 却不是每一个人想挖就能够挖掘到的, 只有那些巧于、精于挖掘的人才有望觅得那些令人艳羡的“宝贝”。由此我们自然会想到, 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也并不应是随意的, 不可率性而为, 而要当延则延, 能伸则伸, 既拓得开, 还能展得当。那种不顾学生实际, 不顾教学实际需要一味堆砌课外读物的做法是愚蠢的, 可笑的。我们的给予一定要把握应有的“度”, 该给则给, 需要给才给, 同时作为教师不可以放任自流, 应给予方法上的有效指导, 要知道, “死灌”的结果, 只能“灌死”, 即使美味佳肴, 也要一口口吃, 也要假以时日去细嚼慢咽。

给予拓展延伸的自由。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 可以有不一样的要求。有的可以多点、深些, 有的则需要适当限制。

时间上要有保证。周日、假期可以适当多些, 课内也可以提供一些时间保证课外内容的延伸, 虽然课内的内容不提倡占用课外的时间, 但课外的内容不一定非要课外去做。放到课内, 有时候效果会更好。

沟通课内外。如何把课内的阅读技巧转化为课外的阅读能力, 这是教师应该加以用心的地方, 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巩固课内, 更好地延伸课外, 才能让学生读之有趣, 读之有味, 读之有效。

上一篇:埔筏小学师德建设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书让我陶醉的中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