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献教育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丹心一片献教育(精选6篇)

丹心一片献教育 篇1

——博爱县育才学校初中数学教师 乔阿丽

我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从教近十年来,同许多普通教师一样,从事着最平凡的工作,既没有震撼人心的举动,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每一天,都默默实践着心中不变的誓言——以教师为荣耀的职业、以教育为终身的事业。

忠于职守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从走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天起,我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着。我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地做好领导交给的每一项工作。

记得那次正处于紧张的复习中,年迈的公公突然瘫痪住院。俗话说:“百事孝为先。”然而,为了全班学生,为了即将来临的质量检测,我强忍泪水,违心地没去照顾病重的公公。我爱人常年在北京工作,此时作为儿媳理当到老人的病床前尽孝,理应为婆婆减轻负担。可是质检在即,作为教师,我怎能弃全班学生于不顾?一边是亲情,一边是工作,我心里很矛盾。为了给学校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仍坚守岗位,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因为婆婆要照顾病重的公公,不能再帮我带孩子,我只好将刚满一岁的儿子送回娘家……

可能我不是个好儿媳,不是个好母亲,但是我无愧于学生,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只要学生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学生是成功的,我才是优秀的。

我认为教师的岗位就是战士的阵地,是不能轻易放弃的。因此,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提高自我为人师表

为了促进教学工作,我十分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勤于钻研,乐于学习,并做到学习有计划,有记载,有实践,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我在心里经常告诫自己: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并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作表率,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我坚持和学生一起上早操,和学生一起扫地擦窗,和学生坐在一起参与主题班会的讨论,看见地上的垃圾就主动捡起来等等。通过一言一行、潜移默化来培养学生的品行。

我认为:治学先治人,凡事德为先。每学期一开学,我一定会抽出时间与学生谈心,做好工作笔记,建好问题学生档案。特别是对“双差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寻找他们身上蕴藏的闪光点,从而找到教育的着力点。在平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坚持友好、平等的态度,尤其是对待差生,我能用爱心、耐心、信心感化他们,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允许其在改正错误中有所反复,并通过班集体的力量,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消除厌学的心理。我还经常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组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体会到老师的关心与期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迎头赶上前进的步伐。

工作扎实成绩显著

有耕耘就必有收获,凭着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努力,近十年来,我在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和班级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作为班主任,我所带的班级稳定,纪律良好,学生心智健全,成绩稳中有升。在2006年5月,我班获得“省级文明班”的荣誉称号。

作为任课教师,对待教学工作我从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了能在2010年春季质量检测中取得较好成绩,生活上,我每天和学生同吃住,以校为家;工作上,迎难而上,一心扑在备考上。课堂上为学生细致讲解重难点知识,课下与学生认真讨论疑难问题,课余时间,我用心搜集历年质检试卷及相关资料,总结常考题型和知识点,再将其巧妙灵活地运用到复习中,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其做到举一反三。付出总有回报,终于在今年的质检中我班的数学取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近十载,我将青春绘在了三尺讲台。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教书,全心全意育人,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多项成绩:

2002年8月,被评为防近工作先进个人;

2004年8月,被评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2005年9月,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

2006年10月,被评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

一位学者说过:“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的所在。”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有力地印证了这句话。我工作,我快乐。在三尺讲台上,我勤奋踏实地耕耘,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今后,我仍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因为,我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丹心一片献教育 篇2

在李建的心中, 教育是一个良心工程, 是一份责任。为了恪守教育职责, 为了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 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殷切期望, 李建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教育工作当中。

梦想的力量

小时候, 李建就有了当老师的梦想。

上初中时, 由于家境不太好, 语文老师茹富华对李建特别关照。茹老师给李建交学费, 有时还带他到家里吃饭。在学习上, 茹老师更是对他关爱有加, 每次写作文后, 李建的作文本上总会有比其他同学更多的批语。但这些批语大多和作文无关, 是帮助他树立信心和志气的。李建在课堂上的反应比较慢, 记忆力不太好, 学习效率较低, 但茹老师却一直鼓励着他, 让他树立了信心。对茹老师, 李建有父亲般的感觉。

从茹老师身上, 李建看到了教师的伟大, 觉得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李建是会宁人, 会宁是一个尊师重教风气很浓的地方, 受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 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老师, 把这种伟大的精神传递下去, 让更多和他一样的儿童改变命运。

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建发奋地学习。

高考填报志愿时, 李建选择了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师范类学校———兰州师专, 学的是英语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要花费好多的时间去学习, 学校的花园里、操场上、教室里留下了他苦读的身影。毕业时, 他的英语基本功, 包括语言、词汇、语法都非常扎实。同时, 他也具备了当老师的基本素质。

2004年师专毕业时, 李建在就业志向调查表上坚定地填写了自己的愿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老师。这个决定让很多人费解, 但李建却为将要实现多年的梦想而兴奋。

就这样李建来到了宕昌县第一中学, 到学校后, 李建发现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在陇南市是倒数的。但他却觉得宕昌一中很适合自己, 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梦想, 发挥自己的作用,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凭着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和坚强的毅力, 他在这儿一呆就是7年。

李建到宕昌一中报到时, 学校刚从旧校区搬迁到新校区, 学校里除了一栋教学楼之外, 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校园还没有彻底建好, 到处是石头。李建和其他老师住在新校区对面农中废弃的破教室里, 三人一间“宿舍”, “宿舍”之间用木板隔开。宿舍周围杂草丛生, 平时老鼠在旧顶棚里跑来跑去。由于房屋年久失修, 下雨时, 屋子外面下大雨, 屋子里面下小雨。

当时, 学校没有自来水, 老师们只能用桶子从井里打水, 而且打上来的水味道很腥, 遇上雨天, 打上来的都是黄泥浆。学校周围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 所以学校给老师们办了一个大灶, 但饭菜单一, 大多数老师因为胃痛, 所以只好靠方便面凑合了。学校到县城极不方便, 交通工具只有当地人所说的“奔奔车”……

“面对这样的条件和环境, 我没有退缩, 更加感觉这儿的学生需要我。”李建在回忆起那段往事时这样说道, “希望我能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下去, 将会宁‘三苦两乐’的教育精神发扬光大, 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儿童改变命运。”

“学习是终身的事”

李建平时喜欢研究课堂教学, 通过多年的努力, 他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 尤其在高考英语辅导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案。“英语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 如果教师死扣课本, 学生死记硬背, 是绝对出不了好成绩的。”李建深深地体会到, “教学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其主动学习”。因此, 李建的英语教学是“活”字当先, 不拘一格, 敢冒风险, 敢闯禁区, 不拘泥于课本中的例子, 而是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

正是因为这种“活”字当先的教学法, 所以不管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习题剖析, 还是单调刻板的语法讲解, 都在他的精心设计下变得灵活、有趣而有新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也特别喜欢他的课。

“在任何岗位上, 我们都要艰苦创业、勇于探索, 这样才会取得辉煌的成绩。”正是这种对人生和事业负责的态度, 李建所带班级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年来, 他辅导的十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及省级以上的英语征文大赛中获奖,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 他连续四年获得宕昌一中“高考功勋教师”荣誉称号。

除了搞好教学工作外, 李建平时还喜欢搞教研。他始终坚持着“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的教学理念, 因此他不但学教得好, 教研也搞得好。2008年, 李建与人合作完成了课题《宕昌县农村中学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填补了宕昌县没有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空白;2009年, 他编写了适合宕昌县英语教学现状的《高考英语考查热点与应试策略探究》一书, 填补了宕昌县没有校本教材的空白……

李建说:“学习是终身的事, 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 在业务上高人一筹, 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他是这么想的, 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在百忙之中, 他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去挤时间。“在过去的这几年, 晚上11点之前我几乎没休息过,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能力备好每一节课, 整理好所需的所有资料, 力争让每堂英语课都上得‘有声有色’, 让我的课堂拥有阳光和彩虹。”他笑着说, “累但充实, 趁着年轻, 多干一点, 等老了就干不动了。”

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建在教育教学中关爱每一位学生, 经常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位学生。他认为, 鼓励远比批评的效果好得多。

一个名叫李斌 (化名) 的同学对待学习不认真, 作业非常潦草, 成绩也差, 其他老师一看到他就发愁, 拿他没办法。李建从李斌写的糟糕的字母中找出几个好看的加以表扬, 并加上表扬的批语:你的进步很大, 字比以前漂亮多了, 继续努力!慢慢地, 李斌改掉了粗心的毛病,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成绩也提高了。

李建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总是主动伸出热情的双手。比如平时帮贫困生买菜, 送给他们书籍, 尽力去帮助他们, 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在教学中, 李建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有一个叫刘欣 (化名) 的同学偷了别人的书。其他学生知道了, 他感觉很丢人, 开始躲避同学和老师的目光, 上课睡觉, 下课后坐在座位上, 也不出去和其他同学玩, 还有了不想上学的想法。李建跟刘欣进行了交流, 谈到古人的“偷书不算偷”, 相信刘欣是为了看书而不是为了占有。之后, 李建在班会上告诉其他同学, 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 不要随便用“偷”字, 并且要学习刘欣的这种对知识渴求的态度。从此以后, 班上的同学养成了资源共享的习惯, 刘欣也慢慢地走出了心理阴影, 把注意力放到了学习上。

李建和学生的关系很和谐, 课后学生很少叫他“老师”, 而是用“大哥”来称呼他。“李老师经常像个大哥哥一样对我们嘘寒问暖, 提醒我们调节好学习与休息的时间, 建议我们搞好和家长的关系。他是我们的‘铁哥们老师’。”一位学生这样评价李建。另一位学生说:“李老师从来没指责过学生, 也几乎听不到他的批评声, 取而代之的是他和学生的娓娓谈话声。”

甘洒热血献青春 一片丹心为教育 篇3

敬业奉献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保亭县什玲中心学校

黄照冲

甘洒热血献花青春,一片丹心为教育。这是我爱岗、敬业、务实、无私奉献、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的写照,自1989年踏上平凡的三尺讲台,而在不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走过了24个春秋的教书育人的生涯,享尽了教书育人的苦与乐,在这期间,我曾经多次拥有党和人民给予我全国优秀教师、县级先进个人、镇优秀党员的称誉,但我从不图企名利而忘记职责,更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多年如一日,总是那样无休止地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回顾耕耘的足迹,感受万般极深。

一、服从安排,尽职尽责

多年来,我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树立榜样。24年来,任16年教导主任,先后连续不断地任六年级双班数学,六年级语文及三年级数学兼副科,周平均总课时数达18课时,除了学校的各种材料(含督导)、表册、教研教学等工作,亲自带头主抓,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参与处理,还兼管主抓全中心学校(含十所完小)的“两基”工作,如表册填写指导、检查、核对及统计数字工作,填写“两基”年审报表,走访镇委镇政府、镇农财所了解有关“两基”上报数字,甚至撰写镇教育 工作汇报材料(自查报告)上送到教科局督导股进行验收等一切工作,年年如此,如此年年,工作虽然繁重,但我总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夜以继日地工作。记得1998年省对我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验收合格后,为迎接国家督导团莅临我县保质三年检查验收期间,第二天正好是全省在三亚举行“说课”评估活动,由于我肩负着全中心学校(原学区)十所完小“两基”表册档案管理,而无法脱身参加说课,再说,年年申报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间隔时间不同,2003年我申报的条件不足,结果我申报晋升小学数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化成了泡影,不幸告吹了。那时,有人说:“黄照冲,真傻!”“不得晋升高级职称,就不得晋升„„楼工资”,是的,我确实有一点傻,可是如果我不为公忘私的话,也许会给全省、全县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很大的麻烦。我感觉到傻得充实,傻得有价值有意义。如今,2005年3月15日我也晋升小学数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如愿以偿了。可是,又有人在背后说:“黄照冲,你已经得小高级教师(中一级)教师了,全国优秀教师也封顶了,还求什么呢?,完成本校的‘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就行了,就不用去做中心学校(全镇十所完小)的‘两基’工作,自找苦吃。”也有人说:“对,完成自己(本校)工作,不用管别人的工作,不是轻松吗?图个啥?想出风头吗?”尽管他人非议如何,我一直把他当作耳边风,一吹而过,振作精神,除了完成自己该做的一切工作,还服从组织的安排,协助中心学校完成各项工作,尽了 一位人民教师的天职。

二、苦劳留给自己,功劳让给别人

2006年,由于我校主教体育课吴光胜老师到海口参加提高班培训学习一年,抽水的黄禄召老教师也退休了。每天早上带操(含平时集中列队)、抽水(含中、小学)、每月收缴私人用户水电费等工作,前段是由吴老师负责兼管,他一走,留下这些无偿劳动的工作,谁也不愿意承接,校长在会议上一提,无人举手,给学校留下一道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教师平时的生活用水用电就会产生混乱,同时也会影响教学正常工作的运行。那时,我在会上见势不妙,站起来说:“居然无人开口,那就让我试一试吧”!至今,抽水、收水电费等杂工,我一直在扛着。当教导的工作,多做一份工作,身上的重担就多一份压力,有时沉得寸步难行,累得筋疲力尽。但我深深知道,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应该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处处为榜样。常言道:“领导是一面镜子,会得到感恩的报偿。你负出多少代价,就有多少收获的价值。”结果,在2006年至2007年学第二学期期未参加学校评县级先进个人评优中,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我以最多票数赢得了全体教师的评价。但由于县级先进个人名额有限,最后,我让给了得票排第三名的黄海霞老师,中心学校黄朝阳副校长说,还是决定我评选为县级先进个人,可我坚决拒绝说:“我已多次获奖了,这次应让给别人吧!”。近几年来,我一直是这样做的,为了让学校骨干教师或青年教师进步,未来充分得到发挥骨干职能,宁愿把苦劳留给自己,功劳让给别人。

三、协助学校,抓好教学管理工作

几年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新课改实践下,先后完成如下课题研究内容,即:目标教学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新课程之磨课-新课程之磨课联片教研。这些一系列课题,我身为教导,以带头人起模范作用,“指导、研究、管理”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取得一定的成绩。博得县小学教研室的好评和肯定。每个教师编写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都是优良作品,在新课程磨课中,人人都能磨出一节精品课。学校多次被评为县级教研先进单位,教学质量年年有所提高。

四、情系教育,无私奉献。

教导的一天是繁忙的,尤其是今年,这是我一生中教书育人的生涯,任务最艰巨,工作最辛苦的一年,除了忙着学校本着“两基”工作,本着完成学校“督导材料”工作还要兼抓中心学校的“两基”工作,核对、统计、写汇报材料等,一连串接踵而来的工作,有时忙到深夜,半夜4:00再加班,累得我身体象“散架”似的,工作劳累过度,经常感冒、头晕、腰酸、胃痛,但从未轻易离开讲台半步。生命是可贵的,但我把自己的生命摆在工作上,用心血浇灌祖国的幼苗,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上个月,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时,一位女同学林娇娇肚痛,忍哭在课室,她的同桌大喊:老师,林娇娇病了。经过了解得知她吃一点带有辣味而 不卫生的零食引起的,然后,把她带到自家,取出土霉素2粒,用开水送药,一会儿,肚子不痛了。并用摩托车亲自送其回家。结果,当天下午,这位女同学照常上课,下课时,这位女同学在我的背后说声“谢谢老师对我的关爱”,小小年纪,能有这份感恩的心,心里总是说不出的一种感受,这是奉献的结晶,也是教师的收获,望着学生蹦蹦跳跳的笑脸,我仿佛从学生的笑声中和进步中得到欢乐,得到了报偿,自己获得了别人所得不到的快乐——那就是尽一位教师的天职所负出的一切代价换来的价值。

多年来,我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创新,与时俱进,逐步形成个性化凸现现代化教学艺术的独特风格,年年创造辉煌的工作业绩,多次荣获省小学数学论文奖,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下,实施目标教学课题研究中,在全县教研工作大会上作经验介绍,推广经验交流,学校被评为县级教研工作先进单位,本人被评为先进个人,连年专业技术职务考核为优秀,连年被评为镇中共优秀党员。

五、锐意创新,再创辉煌

丹心一片颂祖国 篇4

甲:八十年前,中国诞生了共产党,灾难沉重的中国从此有了希望。她像沉沉黑夜中的星星之火,把亿万人民的心儿照亮。

乙::她像茫茫雾海中的一盏灯塔,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新中国!

甲:六十年前的十月,祖国妈妈获得了新生。

乙:六十年后的今天,祖国妈妈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甲:我们,写过多少动人的篇章,歌颂您!

乙:我们,唱过多少甜蜜的歌谣,赞美您!

甲:作为中国人,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乙:因为她有着优秀的子孙,有着永远爱她的祖国人民。甲: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乙:我们为生在祖国的怀抱而自豪,祖国因为有了我们而更加精彩!甲;我们勤学苦练,我们努力钻研,乙:学好本领,强健体魄!

甲:用我们的赤诚,乙:用我们的丹心,合:歌颂祖国,赞美祖国,报效祖国!

《我爱你,中国》

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你——中国》。

在我人生道路上走过的9个春秋里,我一直认为自己很幸福,我的生活时时充满着欢乐,处处铺满着鲜花。谈起这些,妈妈对我说:“你这么幸福,是你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老师对我说:“只有祖国的富强,才会使我们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华”。

翻开历史我看到:没有祖国,就没有了家,没有家就没有我们,祖国不强盛,人民就遭殃。是啊,当祖国贫穷落后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挨饿受冻、受辱被欺;当祖国繁荣富强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快乐幸福、昂首挺胸!祖国和她的人民,正如母亲和儿女,荣辱与共、血肉相连!我们的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亲最爱的祖**亲!她有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她有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她有饮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她有三山五岳的秀美江川„„这一切都会使我——祖国的儿女,为有这样母亲而骄傲和自豪!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那“烽火连三月”的日子,不会忘记那黄浦江上的外轮,不会忘记那颐和园中的八国联军,还有那一箱箱的鸦片„„

.祖国的儿女在黑暗中摸索、在痛苦中企盼、在屈辱中抗争。虎门销烟、太平天国、义和团起义„ „无不表现了祖国儿女寻求解放与和平的坚强意志。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祖**亲踏上了新的征程!我们的祖**亲已经60岁了。60年,弹指一挥间,旧中国的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已成过去。

今天,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科技硕果累累;我们的教育日新月异;我们体育突飞猛进;我们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这些都在向世人昭示:我们的祖国是腾飞的蛟龙!我们的祖国是屹立的巨人!

60年啊!祖国的天“春风杨柳万千条”;祖国的地“青山着意化为桥”;祖国的儿女啊!“遍地英雄下夕烟”。

60年的励精图治,60年的上下求索,如今的祖国早已挺立在古老的东方,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昨天是一页翻过的历史;

今天是一个崭新的起点;

明天是一幅宏伟的蓝图。

丹心一片育桃李(名师人物通讯) 篇5

甘洒热血写春秋

--记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校长 肖宗应 ●陈昌学

2014年8月31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第八场争夺战。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的六名学子代表湖北队击败了中国台湾代表队、新疆代表队和山东代表队,挺进了半决赛,进入了全国九强。亮相全国,走进央视,这可是麻城教育史上的第一次。消息传来,杜鹃花城一片欢腾!不俗战绩,缘何取得?这还得从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及其掌门人肖宗应校长说起。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年轻的九年一贯制市直公办寄宿学校,于2012年8月建成。办学短短三年来,在肖校长的带领下,思源人团结一心,锐意进取,学校先后获得了“麻城市德育示范学校”“麻城市文明单位”“麻城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黄冈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黄冈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湖北省课题研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佳绩。麻城思源,名声鹊起!

现年48岁的肖宗应校长身材魁梧,微黑透红的方正脸膛上,一双浓眉大眼折射出智慧之光,眉宇间透出一股刚毅与干练之气。参加工作30年来,他先后在铁门、顺河、盐田河等地方工作,做过中学物理教师、班主任、政教主任、副校长、校长。无论身处哪一岗位,他始终做到热爱学生,勤奋工作,为人实在,办事公正,以踏踏实实的言行和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良好口碑。作为一名从普通教师逐渐成长起来的校长,肖宗应同志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勇于创新。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在城区工作,他始终坚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勤恳务实的工作作风,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麻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翻开肖校长的履历,你会发现-----谦虚好学,他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肖宗应同志是铁门人,十八岁那年,从麻城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红旗岗中学工作。刚参加工作,初出茅庐的肖宗应满腔热血,热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但是,他志存高远,并不满足。因为他深知:学习是安身立命之本,成就事业之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他来自农村,学习是他进步的阶梯。只有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干好工作。

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1986年至1989年,肖宗应同志积极参加了黄冈师专物理专科函授学习。当时,乡村教师工资不高,家庭经济也不宽裕,但是他宁可省吃俭用,也要花钱买各类教育教学书籍,加强学习。每年寒暑假,当别的教师休息娱乐的时候,他却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学习;几年下来,仅读书学习笔记就有十几本近40万字。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知识的积累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肖宗应同志很快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在教学中,他认真钻研教材,大胆尝试教育教学改革,根据 学生学情,培优辅差,因材施教,使红旗岗中学的学科竞赛和预录工作一直走在麻城乃至黄冈前列。1995年至1999年,在红旗岗中学担任物理学科竞赛教练其间,肖宗应同志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对学生严格要求,努力搞好学科竞赛训练。他凭着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物理课教得有声有色,连续五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竞赛获奖,并荣获“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2001年8月,因工作业绩突出,肖宗应同志出任红旗岗中学校长。铁门岗乡素有麻城粮仓之称。粮乡教育,任重道远。面对着新的岗位,怎样搞好学校管理,怎样带好学校团队,在新的起点上作出新的成绩,他感到“责任更大了,担子更重了”。教育是一门育人的艺术,只有在学习当中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游刃有余的搞好工作。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他又开启了新的学习征程。一方面,积极参加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函授学习;另一方面,又订阅了《物理教学》、《教学与管理》、《湖北教育》、《教育发展研究》和《心理学》等书籍,加强学习,积极撰写教育管理论文并有多篇在省市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工作之余,他阅读了大量教育教学专著和专业书籍,每年都有计划地精读几本最新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同时,还坚持博览群书,阅读报刊杂志,在政治、历史、哲学、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有所涉猎,时时鞭策自己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育工作者。

自2007年起,肖宗应同志又先后任顺河、盐田河中心学校 校长。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结合实际,深入调研,勇于担当,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盘活了当地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他始终坚持学习,学物理,学政治,学党史党章,学法律法规,学教育管理,学有关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各地教育发展情况,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通过学习,他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通过学习,他在中师学历的起点上,取得了大学物理专科、本科文凭;通过学习,他逐渐由一位普通教师变成为麻城教育战线上的一名专家。

严谨务实,他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2012年是麻城教育的改革之年。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市教育局在全市实施“教育两规范两调整”。一方面调整城区学校布局,另一方面在黄金桥开发区新建一所思源实验学校。

作为全市公推公选的思源学校首任校长,肖宗应同志担负着指挥协调思源学校的建设任务。为了完成筹建工作,保证学校如期开学。他与各标段的指挥长战斗在一起,日以继夜地工作,跑部门、办手续,巡工地、查质量,陪领导调研、接同行来访,协调村组关系,处理工地突发事件。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边加紧施工,一边积极采购学校设施设备;一边筹备学校教师招聘,一边积极搞好学生招生。尤其是2012年8月期间,由于临近开学,尽管学校大部分建设已经完工,但仍有一些附属设施设备还没有安装到位,开学准备工作事务又相当繁 杂,时间紧,任务重。那段时间,天气炎热,肖校长天天忙得团团转,每天早上早早出门,晚上九点多才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一个月下来,人晒黑了,也变瘦了,但无怨无悔。创业艰辛不畏难,拓荒只期育良才。功夫不负有心人,400余天风霜雨雪,400余天滚滚红尘,在香港言爱基金会的倾力援助、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座气势恢宏、布局合理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思源学校,硬是在短短400余天的时间里如期开学。今天思源人都说,肖校长是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的“拓荒者”。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是一所承载着麻城义务教育太多梦想、太多希望的学校。作为一校之长,肖宗应同志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了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管理科学高效、教学质量优良、环境优雅美丽的鄂东名校,肖校长团结带领一班人,恪守“思慧还源,言诚志爱”的校训,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加强考勤管理,强化纪律观念;加强学校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意识;规范办学行为,狠抓德育教育,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每天清晨,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思源校园里总有一个身影在升旗台前久久伫立,那是肖校长在巡查校园卫生,督导各年级学生的早操和晨练;每天晚上,当教学楼内灯火熄灭,学生们陆陆续续回到寝室休息的时候,宿舍楼前总有一个身影被灯光拉得老长,那是肖校长在督查学生的晚寝纪律。

在教育教学中,肖校长要求加大教研教改力度,积极推行高效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编写导学案、讲评示范课、检查“五认真”、召开家长会等等,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他都亲自过问,检查督导,亲力亲为。2014年,思源实验学校启动了新一轮课改,向北京市十一学校学习“选课走班”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摸着石头过河”。学校先后选派了两批教师前往北京实地考察学习。肖校长认为,教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分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推行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学研导航”关键是要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任务编写导学案,处理好学生的“学”与老师的“导”的关系,即在教学中,要“以导说法,以法领学、以学促学,以学活学”。自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麻城市各中小学相继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为了使这项活动扎实进行,取得实效,肖校长常常深入课堂,推门听课。记得2015年5月的一天,程小龙老师正在电教室给九(6)班上历史中考复习课。学生们都在认真听讲,讲台上程老师讲得眉飞色舞。一节课快结束了,全班师生方才发觉肖校长坐在教室后面听课。课后,肖校长及时与程老师沟通,交流课堂教学情况。正是在肖校长的指导下,如今思源实验学校的课改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一股浓郁的课改之风已吹遍校园。

勇于创新,他是特色教育的“引领者”

思源实验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高举“探索体教结合之路,打造4610德育品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高举课程改革大旗”四大特色教育旗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作为校长,肖宗应同志对办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坚持。他认为,教育的要义在于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成全生命。因此,他把“以人为本”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指南---以学生的成长为根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核心,注重特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围绕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肖校长提出了一道关于素质教育的等式:素质=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创新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实施特色教育则是实现这一教育理想的途径。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上,一方面加大教改教研力度,加强体文艺科教育;另一方面加强阅读,高度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写字教育。通过开展感恩、励志、诚信以及求真向善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打造书香校园。近年来,学校举重队多人次在省地级大赛上获得佳绩;2013年,全市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思源实验学校成功举办,学校被评为“麻城市德育示范学校”;2014年、2015年,思源实验学校的汉字听写代表队两次获得湖北省团体总分第一名,并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汉字听写大赛,亮相央视。为了培养孩子毅力,增强学生体能,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兴趣,今年3月思源学校抢抓湖北省创建足球示范校的机遇,积极申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组建了少年足球队,如今足球训练正在校园内如火如荼的进行。近两年,思源实验学校 学生的中考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学校努力打造一支优良的干部教师队伍。为了更好的引领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肖校长高度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和外出交流。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市内外各种教育教研活动,有赛必参,有奖必夺;另一方面,积极加强校本教研,鼓励各学科教研组申报各类教科研课题,鼓励全校师生加强阅读,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教研学习氛围。近三年来,思源实验学校教师在参加湖北省、黄冈市各类教学讲课比赛中,先后有30余人次获得一等奖,在全国、省市各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0余篇。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肖校长的引领,离不开以肖校长为首的领导集体对特色教育的高度重视。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从严治党的新常态,肖校长团结带领思源学校一班人,努力践行“三严三实”,狠抓党建工作,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规范办学依法治校,率先垂范严于治教,廉洁自律作风民主,心系学校情注师生,全校上下呈现出人心齐,干劲足,风气正的大好局面。

肖校长就是这样,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教师甘为人梯,对学生充满爱心;他以严谨认真、务实创新的精神坚守着一个教育人的使命,履行着一个校长的责任,谱写着一曲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乐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他将一如既往的用自己的理想和汗水浇出更多更美丽 更鲜艳的花朵!这真是:

步入教坛三十秋,书山学海任遨游。

一支粉笔解疑惑,三尺讲台竞风流。

专功织靓少年梦,俯首甘为孺子牛。

丹心一片育桃李,甘洒热血写春秋。

(文/陈昌学)

丹心一片献教育 篇6

今年, 我又候鸟式地来到晋南旧居度夏, 过着“颐养天年”生活, 心情本很安宁。夏至后第三天, 突然接到卫生部医政司老司长张自宽寄来的新著《亲历农村卫生六十年》。我不顾天气炎热, 立即展卷翻阅, 用了4天时间把它读完。我的心境不平静了。白天在想, 晚上在想, 他, 为什么要拼着老命编写出版这本书?这本书能传给人们什么?于是, 我便写出了此文。

为扶众黎出寒塘

我与自宽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结识, 在卫生战线上, 他在殿堂, 我在乡野, 对于农村卫生工作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对于他毕生为农村卫生事业奋斗的情况, 我自认为是比较了解的。在他编写出版《论医改导向:不能走全面推向市场之路》一书时, 我曾赋诗一首赠之。诗文是:

为扶众黎出寒塘, 背箧百度下农乡。

骨硬不怕风瑟瑟, 志坚何惧雪皑皑。

激流搏浪人共仰, 云帆直落船未央。

丹心融入丛刊里, 化作书香送万家。

意思是说, 他的一生风雨兼程, 跑遍全国农村, 甚至顶着巨大政治压力前进, 全是为了解除广大农民群众缺医少药之苦。离休之后仍然不忘此责, 不能直接指导卫生行政, 就积极创办学会和协会, 编印书刊, 撰写文章, 传播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的卫生方针政策和群众实践经验, 赢得各方尊敬, 所以我说他是“激流搏浪人共仰, 云帆直落船未央;丹心融入丛刊里, 化作书香送万家”。

至于他编印出版这本书, 起初我是劝阻的。因为他已进入耄耋之年, 且又重症在身, 老伴和女儿也都有病, 体力和心态都经不起过重的耗损。现在, 读了他的这本书和随书给我的信, 我的心颤抖了。他在信中说:“为了出版这本书, 我耗费了2年多的精力, 而且是在向癌症作斗争的情况下完成的。我之所以这样做, 是为了尽到一个为新中国农村卫生事业奋斗终生的一个老同志的责任。”

读到这里, 我不只是闻到了这本书的浓烈的香气, 而且看到了他那股“为扶众黎出寒塘”的激情还在继续燃烧。

六十年是一甲子, 是一个人能够工作的全程。亲历农村卫生六十年, 而且六十年如一日是多么不容易啊!我想, 在我国卫生界或许没有第二人。单凭这一点, 就足见这本书的珍贵。

三件“法宝”守护神

这本书全面收录了张自宽六十年来 (也可视为他的一生) 对农村卫生工作的调查报告及相关文稿, 以及在工作中的思考、心得和体会, 真实反映了新中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曲折过程, 其中有些是与某些领导人的错误导向作斗争的产物。他在给我的信中说:“说老实话, 我在1980年代主持医政司工作的八、九年间, 日子很不好过, 经受的责难和压力很大, 从本书收录的《对如何正确引导农村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在卫生部党组整党座谈会上的发言》、《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同中央保持一致》等几篇文章及附录中的《自谴》、《自嘲》、《青玉案·读某公讲话有感》等诗词中便可了解我当时的心情和处境。”

张自宽是个坚持原则的人, 在原则问题上他从不妥协, 不管你官有多高, 权有多大, 他认为不对的事情和言论他都要反驳, 绝不随风倒。据我了解, 在改革开放初期, 他与某些领导及所谓的权威人士处于不协调甚至对抗状态, 主要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道路的认识和做法上, 具体体现在是坚持还是否定合作医疗制度, 乡村医生队伍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上。

这三件事, 是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指引下, 农民群众、基层干部、卫生人员为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问题而创造出来的新生事物,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注下逐渐推广, 基本上普及全国农村, 为解决农民群众“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虽然是低水平的。因此, 人们就把这三件事称作解决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三件法宝”。后来又有人把它叫做建立社会主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三根支柱”。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都要遭受挫折, 这“三根支柱”也是如此。尤其是合作医疗制度更是屡遭磨难。先是把它当做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而予以否定, 后来又把它列入“增加农民负担”的范畴而加以限制。所以, 张自宽在给《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创刊15周年致贺词时, 就鼓励他们做“三件法宝”的“守护神”。实际上, 他自己就是这“三件法宝”的最忠诚的“守护神”。

改革开放初期, 他重新回到卫生部主持医政司工作, 农村卫生事业何去何从, 正处于关键时刻。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对农村卫生事业特性认识不足, 某些领导人及部分专家学者曾一度错误地把卫生事业与工商企业等同起来, 欲以改革工商企业的办法来改革卫生事业, 剥去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使其走向商业化、市场化, 从而使已形成一定基础并在逐步提高的合作医疗制度, 乡村医生队伍和乡、村两级基层卫生机构分崩离析, 广大农民群众又陷入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状态。

面对这种形势, 他作为全国医政工作的负责人, 认识到责任在身, 没有沉默, 没有顺从, 对已经中央某领导人肯定的山东即墨县所谓“吃饭靠自己”的卫生改革经验, 他做实地调查后随即公开提出质疑。对此, 有的领导人指责他与党中央不保持一致, 他说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为人民负责就是同中央保持一致。

为了维护“三件法宝”的作用, 使它们在中国农村大地上继续发出光辉, 他在卸去医政司司长官职之后, 立即创办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和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退休干部、专家、学者, 编辑出版《中国乡村医药》、《中国乡镇卫生院》、《中国医院》等刊物, 举办各种会议、讲座和培训班, 宣传党的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为“三件法宝”呼叫呐喊。不仅如此, 他还晋见国务委员彭云、副总理吴仪, 上书国家主席江泽民直陈自己的意见, 充分体现了一种老骥伏枥之志、壮士暮年之心。

源头活水哪里来

近10多年来, 尤其是“非典”以后,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密切关注, 医疗卫生改革提到重要议程, 经过多方反复研究论证, 农村卫生工作的“三件法宝”重新得到确认并有所充实、发展和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已遍及全国, 合作医疗已从农民集资为主发展为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农合, 乡村医生队伍已从“赤脚”变为“穿鞋”并正在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相衔接, 向进一步提高防治质量和水平的目标前进。

历史发展事实证明, 张自宽所坚持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是完全正确的。

《亲历农村卫生六十年》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就在于:它像一把梳子, 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脉络;又像一面镜子, 全面地反映出我国农村卫生工作曲折前进的足迹。宋朝理学家朱熹写过一首《读书有感》的诗, 诗文是:

半亩方塘一鉴开, 山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宽同志的这本书也就像清澈明净的一方水塘, 把六十年来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经验与教训都如实地反映了出来。那么, 它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是从哪里来的?我费了几番思考, 觉得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实践。

他自新中国成立伊始, 特别是在1954年担任卫生部医疗预防司农村医疗预防科长时起, 就从事农村卫生状况调查和蹲点工作, 亲身体验到农村缺医少药状况, 明确提出农村卫生工作应以解决广大农民“看不上病, 看不起病”为主要任务和起点。在当时国家和社会都非常穷困、卫生人才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怎样迅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从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等地发动农业合作社和农民群众集资兴办保健站之事得到启示, 认识到把散在农村中的私人开业医组织起来, 选拔一些在乡知识青年培养为半农半医, 并由社员群众交纳相当于年收入1%左右作为合作医疗的基金, 社员们即可享受免费的预防保健, 看病时免收诊费, 减免一些药费, 这是普遍可行的办法。在他的倡议和当时卫生部的老领导贺彪等同志的支持下, 经有关部门研究, 逐渐形成一种理念和政策, 在各地推广。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卫生事业的最早胚胎。

为了使这个胚胎发育成形, 不久, 他又随同贺彪老部长到山西稷山、湖北麻城等地长期蹲点, 进行以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培训半农半医、办好合作医疗为核心的新型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的试验工作。经过反复试验, 终于形成“三位一体”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三位”是指合作医疗、乡村医生、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一体”是指这“三位”必须相互依存才能形成合力。它的优越性逐渐显露出来, 即是:以较少的卫生资源支撑了庞大农村人口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上世纪末, 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说:中国以低于发达国家170倍的医疗卫生支出, 使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该组织并依据我国经验向全世界发出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号召。

张自宽是创造这个农村卫生模式的自始至终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所以, 他对这个模式怀有特别深的感情和非常高的自信。

第二是学习。

主要是学习党中央及主要领导人对卫生工作的言论、指示及决策性文件, 深刻领会其精神。这是张自宽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方向道路上, 敢于与一些权势人物较劲的主要力量源泉。

例如:1993年卫生部制定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中没有“以农村为重点”。自宽同志就反复学习毛泽东关于卫生工作的一系列言论, 认识到, 毛泽东在1965年提出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不是一时之想, 权宜之计, 而是其大卫生观的基本点, 是针对我国是农业大国而设计的卫生工作总路线, 应贯彻到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能随意割舍。因而, 他积极建言卫生部党组和国务院, 将“以农村为重点”纳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中, 并应列为首位。他的意见得到了采纳。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型时, 卫生界一些人士也随之主张把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推向市场, 实行商业化, 甚至提出“国退民进”, 将一些县、乡镇医院拍卖给私人经营。在此情况下, 张自宽反复学习了邓小平1985年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强调文教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自宽同志从这个讲话中领悟到卫生事业与经济事业不同, 不论在任何经济体制下, 都应以民为本, 以提高人民健康为中心, 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体现社会公平。为此, 他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 大声疾呼卫生改革要坚持正确方针和导向, 决不能改掉其公益性, 并把卫生工作的社会效益表示为下列三点, 供人们参考:

一是通过宏观调控和经济的发展, 增加国家和集体对卫生的投入, 保证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二是根据社会需求,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并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 避免或减少浪费;

三是改革不合理的、有缺陷的医疗保险制度, 使国家、集体、人民群众都能承担得起, 避免因医疗保健费用过度膨胀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这个表述, 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卫生经济界人士的首肯。

2000年前后, 他以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身份深入四川、湖北、浙江、广东、山东等省农村调查乡镇卫生院情况, 发现在改革大潮中, 有不少乡镇卫生院陷于衰落、破败甚至解体或被拍卖;但也有许多卫生院办得很好, 业务、服务能力及资产都获得很大发展。为何在同一个天底下却出现两种情况?这时, 全国正在学习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给他以启示。他立即策划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乡镇卫生院长大会, 总结经验, 表彰先进, 他在大会上作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振兴乡镇卫生院而努力奋斗》为题的主旨报告。报告中依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对农村卫生工作性质和意义作了新的历史定位。他说: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积极办好乡镇卫生院, 保护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 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积极钻研医学科学技术知识, 改善医疗保健措施, 不断提高防治疾病水平, 就是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实行防治结合, 中西医药并重, 建立三级卫生机构合作管理机制, 树立优良的医德医风, 就是符合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

这次大会和这个报告极大地鼓舞了农村卫生工作人员。

第三是研究。

“非典”疫情发生之后, 从中央领导人到一些专家学者, 都对我国卫生工作进行了一番检讨。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说, 通过抗击“非典”斗争, 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 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

张自宽根据胡总书记的这个论断和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并参阅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专家们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的文献, 对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把他几十年来从事农村卫生工作的实践经验, 上升到科学理论上予以阐述, 撰写了许多篇论文, 提出了不少可圈可点发人深思的观点。这些都蕴藏在这本书里, 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里, 我要着重提出的, 是他于2004年5月4日写给《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的一篇论文, 题目是“以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问题”。

他写道,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都要讲综合平衡。邓小平就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 不能单打一”。科学发展观就是综合平衡的发展观, 它体现在“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上。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解决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问题, 必须从以下四个层面同时切入。

一是提高人们对卫生事业特性的认识, 正确处理卫生与经济的关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大量资料分析, 健康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双向的互为作用的, 正如经济发展推动了卫生发展一样, 卫生发展也同样推动了经济发展。据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在20世纪80年代测算, 农民体质的增强 (即健康投入) 所创造的价值, 在农村经济增长总量中占的比重约为20%~22%。因此, 国家在增大农业生产经费投入的同时, 也须适量加大农村卫生的投入。

二是改善政府卫生经费投入的机制, 使卫生服务的供需双方都得到一定的补偿。过去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偏重于解决供方即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近来又有人提出要投给需方, 像城市职工医疗保险一样, 补贴给农民医疗消费者, 至于供方——医疗卫生机构, 可按市场机制由业务收入补偿。作者认为, 这两种做法都失之于偏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统筹兼顾”原则, 使供需双方都得到政府适当的补偿, 补偿幅度应随着国家财力增长情况不断调整。

三是国家在给供方进行投入和补偿时, 在整体上应按照“防保与医疗同步发展”的原则, 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投入和补偿的同时, 应设定一定的预算项目投入和补偿县、乡 (镇) 医疗机构, 以提高农村卫生网络的整体功能和服务能力。

四是改进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支援农村的办法, 使它与经济和行政体制变化相适应。因为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城乡对立和分离的二元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 许多地方的经济建设正在由城市向乡村辐射, 形成以城市带农村的新格局。因此, 过去那种派医疗队下乡的做法也应有所调整和改善, 探索建立以城市带农村、城乡齐步前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从近7年来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看, 张自宽的上述愿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综观张自宽的一生, 或许可以说主要是办了一件事, 那就是在党的领导下, 积极参与创造了中国式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模式。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 而且为国际医学界所推崇, 他也两度被选举为亚洲农村医学会会长和国际农村卫生学会副会长。

上一篇:抗洪抢险宣传报道下一篇:《劝学》一体化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