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知识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知识(精选8篇)

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知识 篇1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标语篇1

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2、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按照“xx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

3、防治地质灾害,人人有责。

4、普及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5、防灾减灾,开启幸福生活每一天。

6、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7、防灾减灾人人有责,以人为本科学预防。

8、灾害无小事,预防要及时。

9、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0、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标语篇2

1、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防灾求得平安在,减灾换得幸福来。

3、唤起全民防灾意识,构建和—谐平安社会。

4、防灾减灾,人人有责。

5、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6、全民动员,群测群防。

7、远离高陡边坡,汛期实行避让,确保人身安全。

8、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

9、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0、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事业,构建平安校园。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标语篇3

1、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

2、防灾减灾,构建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3、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4、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5、防灾减灾手牵手,中国心连心。

6、防灾减灾,人人参与。

7、搞好防灾减灾,促进社会稳定。

8、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9、大手牵小手,防灾一起走。

10、手牵手积极防灾减灾,心连心构建和睦家园。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标语】相关文章:

1.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标语

2.防灾减灾宣传标语

3.防灾减灾的宣传标语

4.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活动简报

5.防灾减灾标语

6.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简报

7.气象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8.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知识 篇2

关键词:气象,科普,泥石流,防灾减灾,宣传

1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现状

目前, 公众获取常规气象信息的渠道已经非常丰富了,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网络、手机, 我们都可以非常方便的得到所需要的天气情况、气象信息。而对于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却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最近, 我们深入到平山县的农村, 发现大家获取气象知识的渠道极为匮乏, 在我们走访的这个村子, “大喇叭”并未覆盖这里, 村广播也并不是可以清晰的传到每一户, 电视只能收到有限的几个频道, 网络更是无从谈起, 也几乎看不到任何形式的气象科普宣传。该村曾在1996年发生过泥石流灾害, 村民们对灾害性天气的破坏力深有感触, 认为灾害性天气到来前的预警和防御措施很有必要, 渴望得到相关的预警信息和预防办法, 并且一致认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非常重要。

与广大的农村相比较, 城镇在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中已经有所表现, 有些省已经利用气象科普馆进行气象科普宣传,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利用电视、手机、广播等媒体宣传气象科普知识也已经成为共识;气象日宣传活动以及各种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 也成为科普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所有这些宣传工作共同的弊端, 是宣传形式单一, 尚未形成体系, 没有连续性, 风格变幻不定, 就事论事的成分比较多, 覆盖面和到达率没有形成规模, 例如遭遇某种灾害性天气甚至极易引发气象地质灾害时, 会进行相关介绍及防范建议。但并没有使科普宣传工作成为一个系列的活动。这样就使公众的认知过程缺乏连贯性, 科普宣传也显得有些支离破碎, 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2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目的和意义

2.1 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河北灾害性天气多, 种类全, 仅2 0 0 9年一年, 河北就遭受了干旱、冰雹、大风、低温冻害、高温、雷电、局地暴雨、连阴雨、大雾、暴雪等诸多的气象灾害, 损失达144.16亿元。造成53人死亡, 156人受伤, 其中仅在雷电灾害中死亡人数就达到了24人。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 将大大促进公众对气象灾害的了解, 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2 帮助公众了解所在地的地形特征及气候特征。

河北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基本囊括所有地势地貌, 从高山到河谷, 从丘陵到平原, 从沿海到内陆, 各有不同。而不同的地理特征也造就了气候特征的多样性。复杂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加强了进行科普宣传的必要性。针对公众对于一般天气气候一知半解, 对于特殊天气知之甚少的情况, 及时有效地开展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 有助于他们在获取更多常识之后, 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活在不同地势地貌条件下的人们, 要面对的气候特征不尽相同。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内容多样的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突出针对性, 也让气象防灾减灾更具功效性。

2.3 突出并深化以公众服务为导向的理念。

随着公众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 气象科普宣传已经从初期的信息发布逐渐转为涵盖广泛的气象知识的介绍。根据群众需要, 广泛开展除日常天气之外的气象知识的宣传介绍, 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内容, 也是服务于民的重要举措。

2.4 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的公众关注度。

通过户外大屏幕、网络、手机、电视、广播、农村大喇叭等多种渠道, 拓宽科普内涵, 打造河北气象科普宣传的第一品牌, 使气象科普知识、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 大力提高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的公众关注度。

2.5 树立完善的气象科普宣传品牌效应。

建立健全科普工作管理网络体系, 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 建立气象科普宣传试点, 根据科普工作对象,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树立完善的气象科普宣传品牌效应。

3 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措施

3.1 给极易发生气象灾害的地方做评估报告。在上面提到的曾发生泥石流的这个村子, 有几户人家确实仍处于危险地带, 三面环山, 又处低洼, 尽管我们没有能力帮他们解决最实际的搬家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从气象角度给这里做一个评估, 阐述危险性, 上报政府, 引起重视, 也算从我们的角度给了他们一点点帮助和希望。

3.2 为村民讲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性, 普及自救防御知识。也可以在台上亲身示范演习, 告诉大家遇到什么样的灾害, 该怎样应对。比如泥石流来了该往什么方向跑, 遇到雷电的多种防雷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之后可以增加有奖问答环节, 奖品可以是有实用价值的印有科普知识的小奖品。

3.3 可以择期下乡搞一些小型演出, 比如把一些小知识拍成有故事性的短小品, 让大家乐于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受过灾的群众亲身讲述, 然后我们再告诉大家, 在某些情况下, 也许多了解些气象知识灾害就不会发生, 或者受灾的程度就可以降低。

3.4 发放灾害性天气防御手册, 设立科普宣传栏, 这种形式的关键是所选位置要具有传播的广泛性。不过这种形式传播效果未必好, 主要是宣传册很可能当废纸丢弃, 时间久了, 宣传栏恐怕也形同虚设。可以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印到一些有用的小东西上发放, 比如:小扇子、扑克牌、日历等。比起宣传册来可能不会随意丢弃, 而且方便携带。

3.5 安装大喇叭, 不定期广播气象科普知识, 特别是针对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的防御措施的广播, 可以让主持人将气象科普知识, 防灾减灾常识录成多段音频, 用磁带、光盘或mp3在村委会每日定时播放。

3.6 在村民的聚集日 (比如赶集的日子) 进行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的科普宣传, 由我们的工作人员亲自给大家讲述气象知识。在平时没有什么业余文化生活的地方, 大家还是愿意凑这个热闹的, 只要听, 有意无意也会接收一些知识。这种形式的效果取决于讲解是否生动。

3.7 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 并在气象灾害发生前, 通过大喇叭或手机短信提前做出预警, 并给村民解释清楚灾害的严重等级, 危害程度, 指导村民如何进行防御或转移。

3.8 对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山区, 能够接收的电视频道非常有限, 每天能够正常收看常规的天气预报节目都成为一种奢望。我们可以定期组织气象节目主持人下乡, 走进普通百姓人家, 给不能看到天气预报节目的群众来段现场播报, 提高对气象的关注度。

3.9与当地电视台合作, 开发气象科普专题栏目, 播放气象科普专题, 邀请专家讲解天气成因、介绍气象灾害防御办法, 并采用有奖问答的形式激发公众参与度, 提高收视率和关注度, 使气象科普宣传真正达到行之有效。

3.1 0对试点手机用户群发“气象大讲堂”, 内容涵盖:“气象词典”、“生活气象”和“气象灾害应对办法”等方面的内容, 普及气象常识, 增加气象短信业务互动性。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生涩的科普知识展现于广大手机用户。

3.1 1在车站、村口、商场、超市设立LE D电子显示屏, 结合近期天气、季节有针对性的播放气象科普知识, 当有重大天气过程时,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并给出相关的预警知识, 防范措施等。

3.1 2建立气象科普馆向公众开放, 采用视频、图像、文字结合的形式, 介绍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气象知识、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气象与防灾减灾、气象与环保、气象与农业等内容。

3.1 3与当地的学校合作, 设立气象科普日, 邀请气象专家举办气象科普讲座, 并就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开展由专家、老师、学生和家长组成的座谈会, 请专家现场答疑解惑。

3.1 4在当地报纸开辟气象词典小专栏, 每期介绍一到两个气象名词, 并设立互动小版块, 内容包括本期问题和上期问题答案, 并公布上期幸运读者, 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确保气象科普宣传的效果。

3.1 5开辟气象防灾减灾网站, 使公众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最新的气象科普动态, 气候变化, 防灾常识等等, 同时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与气象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定期举办“气象知识小测验”、“科普宣传满意度调查”等活动。

4 小结

为使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普及更有效, 更有针对性, 可以选择一个气象灾害多发地作为试点, 深入开展各项工作, 并及时回访, 获取第一手回馈信息, 并针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调整方案, 以确保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普及效率最大化。试点运行成熟后可以向更大的范围推广, 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普宣传的覆盖面。

参考文献

气象如何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 篇3

关键词:气象;农业;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66

气象是现代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手段之一。当今农业正由传统的单一化向集约化转变,近年来,受全球大气变暖的影响,低温冻害、冰雹、旱涝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区,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服务工作。

1对气象部门服务农业防灾减灾现状的分析

1.1气象信息不准确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主要指的是气象部门对未来天气预测和预报的准确度。目前,各级气象台都建立了人机交互,利用相关数值对未来的天气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技术。其中,由于计算机软件不能对大气变化情况进行实际的模拟,导致气象信息存在不准确的情况。

1.2农民接受气象信息渠道闭塞

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农民接受气象信息的渠道仍然是有限的,一般都是通过电视的天气预报或是自行打电话到气象局询问天气情况,气象台只能对大区域范围的天气进行预测,还缺乏小范围的天气预测服务。农网和农村的信息化程度还存在很大不足,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信息的服务。

1.3气象信息不能有效地传播

农村一般处于较偏远地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相对比较分散,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存在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情况,这使得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受到了限制,不能及时的获取气象信息。

2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2.1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2.2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2.3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发布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气象服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对农业的防灾减灾服务职能,加强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现代农业的体系结构,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部门预报信息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对农业气象的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郝东敏. 气象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中国气象学会,2011:5.

[2]花纯伟,何悦,刘杰. 立足"三农"防灾减灾需求破解气象为农服务难题——关于进一步做好苏北农业大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S1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中国气象学会,2012:5.

[3]张建新,杨再强,赵小艳,李芬,侯润兰. 我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09,21:82-85.

[4]陈刚.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促进湖南农业生产发展[J]. 湖南农业科学,2011,14:45-47+54.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4

2011在县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气象会议精神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2011年县局下达的目标任务,我镇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努力落实,将各项工作及时全面铺开,圆满完成2011年的气象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责任到人

按照上级要求,为应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影响,我镇非常重视,特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并成立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领导小组,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副镇长总抓创建,各线、各所站负责人具体抓落实,机关、所站、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全员出力,自上而下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在各村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配有信息联络员,使各项信息得以及时传播发布,使各项创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配套硬件、分级管理

我镇特设固定的场所,并配有气象服务设备一套,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员负责发布信息、组织培训、定期考察等工作,有保证通信畅通的值班场所,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每项制度都是针对我镇特有气候和条件所设定,并形成长效机制,分级管理,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保证将人民群众的损失最小化。

三、及时传播、应时而动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定期发布本地的农用天气预报,特别是防汛、防灾期间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同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相关科技和市场信息,支持农产品的产销供业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实际问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及宣传板报橱窗、条幅标语、广播等各种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防御能力,提高农民使用气象信息的技能,及时收集当地气象信息并定期反馈,使预报信息走进百姓生活。

四、广泛宣传、整治队伍

坚持把气象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思想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全面推进,大力加强公共服务系统、预测预报系统、综合观测系统、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建设。一抓思想建设,主要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制定《xxx镇气象信息服务防灾减灾实施方案》,并向村和企事业单位公布,使整个工作有了鲜明的指向性和科学的操作性;制作宣传小册子,在村科普宣传栏宣传挂图,提高气象信息的知晓度和群众参与度。二抓制度建设,通过政府发文,印发《xxx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气象站工作职责和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并上墙或发放到人,使各级协理员的责任更加清晰。三抓队伍建设,通过竞争上岗和民主推荐等方式,重新调整了镇、站所气象协理员和村级信息员,切实提高了队伍的思

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四抓硬件建设。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镇从财政中播出专款,用于硬件设施改善,为气象站配备电脑,落实专人负责气象设备的运转和维护,发放协理员报酬等,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乐成街道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 篇5

一、总则 1.1 目的

为了保证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制定本预案。

1.2 工作原则

1.2.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环境气象的原则。

1.2.2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应当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2.3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应当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全力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1.2.4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应当实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应急合力。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气象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1.4 适用范围

1.4.1重大气象灾害,是指暴雨、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环境气象的灾害。1.4.2 在乐成街道范围内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应当遵守本预案的规定。

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部的组成与职责

街道办事处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的领导,设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其他组织和个人应当服从街道办事处的安排,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

2.1 应急指挥部组成

乐成街道办事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作为全街道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常设领导机构,统一组织、计划、协调和指挥全街道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主要承办指挥部日常工作,传达指挥部指示和命令,负责全街道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传输。2.2 指挥部的职责

指挥全街道气象灾害预防、预警、减灾和救灾工作,在发生全街道性重大气象灾害时,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具体为:

组织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组织制定、实施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 决定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指挥和协调有关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

决定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重大事项。2.3 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传达、落实指挥部的决定;

为指挥部启动和终止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组织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的发布,并及时有效地提供气象服务信息;

负责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估、审核和上报工作; 具体协调处理和及时报告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实施中的有关情况; 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承担其他应急预案中规定的相应职责; 承担本应急预案的修订与解释工作。2.4 其他有关部门职责

建立相应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流程和制度; 贯彻落实指挥部的决定; 做好职责范围内灾情收集上报;

按照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的有关工作。街道农技、国土资源、林业、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部门:及时提供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环境监测等信息;对易于发生气象衍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

街道社会事务办:综合组织协调救灾工作,负责气象灾害情况的检查、核实、上报,组织指导灾后转移安置灾民,安排落实灾民生活,负责组织协调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组织指导社会捐赠;

街道农业经济办: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街道防洪、抢险工作。对主要河流、水库实施调度,安排、指导灾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及时提供畜牧灾害监测信息,组织、协调和指导灾后畜牧业生产自救; 街道人武部:按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的规定,组织协调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街道综治办: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 街道财政办:做好应急资金以及应急拨款的准备;

街道规划建设和环保办:组织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燃气、城乡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协调有管辖权的部门对被破坏的供水工程进行修复;

交通部门:尽快恢复被毁坏的公路和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运输;

通信部门(街道电信、移动、联通分公司等):组织协调尽快恢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通信畅通;利用手机、小灵通短信和卫星、网络等快速传递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街道卫生院:迅速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负责协调医药经营企业为灾区配送所需医药用品,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水、食品等;

供电部门:协调电力企业应急工作和电力供应保障;

广播电视站:及时准确的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预测、警报和预警信号等信息,做好有关广播电视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其他媒体做好相应的宣传动员和新闻报道;

三、预防预警机制 3.1 信息监测、预测与报告 3.1.1 气象灾害信息来源

街道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做好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及时提供警报、实况监测和气象灾害情况。

民政、农技、林业等相关部门和其他组织及个人提供的气象灾害情况。3.1.2 气象灾害信息审核

3.1.2.1 指挥部办公室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报送县气象局和街道办事处。

3.1.2.2 有关部门对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经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及时报送街道办事处。3.2 预警级别的确定

按照灾害性天气气候强度标准和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确定为四级预警:

3.2.1 Ⅳ级预警。市气象部门预报预测本行政区域内出现暴雨、气象干旱、寒潮(含低温冻害)、大风、高温热浪、雷电灾害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省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的,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4级的,或者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死亡人数3(含3人)人以上,小于10人;倒塌房屋200--300间;农作物绝收面积300-1O00公顷(其中病虫害绝收面积50-100公顷);四大牲畜死亡3000-6000头(只);山坪塘出现垮坝事件;灌面10000亩以上渠道中断供水。

3.2.2 Ⅲ级预警。市气象部门预报预测本行政区域内出现暴雨、气象干旱、寒潮(含低温冻害)、大风、高温热浪、雷电灾害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省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的,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的,或者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死亡人数10(含10人)人以上,小于30人;倒塌房屋300-400间;农作物绝收面积1000-2000公顷(其中病虫害绝收面积100—l000公顷);四大牲畜死亡6000-1万头(只);小(二)型水库出现跨坝事件。3.2.3Ⅱ级预警。市气象部门预报预测本行政区域内出现暴雨、气象干旱、寒潮(含低温冻害)、大风、高温热浪、雷电灾害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省气象主管机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死亡人数30人(含30人)以上,小于50人;倒塌房屋400间以上;农作物绝收面积2000公顷以上(其中病虫害绝收面积1000公顷以上);四大牲畜死亡1万头(只)以上;小(一)型以上水库出现垮坝事件;森林火灾、森林病虫灾受害面积1000公顷以上。

3.2.4 Ⅰ级预警。市气象部门预报预测本行政区域内出现暴雨、气象干旱、寒潮(含低温冻害)、大风、高温热浪、雷电灾害等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出现、可能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死亡人数50人以上。3.3 预防预警行动

街道办事处收到市气象局气象灾害监测、警报、预报预测信息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会审,属于可能发生气象灾害的情况,立即进行相关工作部署,党工委、办事处各级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别从思想、组织、人员、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做好启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准备,确保预案的顺利实施。

3.4 预警支持系统

3.4.1街道办事处加强气象灾害预警支持系统建设,保证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3.4.2街道办事处支持市气象机构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和现场指挥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3.4.3 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和完善本部门互联共享气象灾害紧急处置信息系统,保证指挥部紧急调用救灾资源。

四、应急预案启动与响应 4.1 应急预案启动

街道办事处确认发生或可能发生Ⅳ级预警以上气象灾害的,决定启动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启动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上报市人民政府。

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警报由气象局发布。当市气象局监测和预报(预测)到发生或可能发生一般(Ⅳ)级预警以上气象灾害时,报街道办事处和上级气象机构,街道办事处决定启动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将启动预案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报市人民政府。

4.2 应急响应

4.2.1 街道所属应急响应,由街道指挥部依照本级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响应程序并组织实施。

4.2.2 气象灾害在本行政区域发生或可能发生后,街道办事处可向市人民政府请求灾害应急救助。

4.3 信息共享和处理

4.3.1 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服务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街道指挥部办公室处理,其它街道所属相关部门在收到气象灾害信息报告时,应及时抄送街道指挥部办公室。

4.3.2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4.3.3气象灾害涉及境外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时,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涉外机构通报。4.4 应急通信方式

4.4.1 参与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的单位应当保证通信畅通,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4.4.2 街道指挥部应当将值守电话和辅助通信方式报区应急指挥部。

4.5 紧急处置

气象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指挥部的部署,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4.5.1 紧急处置措施

指挥部办公室立即发布启动内部相关的应急程序的命令,各岗位应急人员全部到位,全程跟踪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滚动预报、跟踪服务;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救灾现场,做好相关的灾害监测、现场服务等工作,并参与现场抢险救灾;

及时向上级气象机构、指挥部报告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预报服务情况。

4.5.2 相关部门的紧急处置措施

迅速调派紧急处置和救援队伍,进入救灾现场;

按照预定方案设立紧急避难所,转移和疏散受灾人员,做好受灾群众的就地安置,保证必需的生活设施和食品供应;

紧急调拨和配送救灾所需生活必需品、药品等物资和抢险专用设备、器材;

做好现场紧急医疗救护,维护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

根据指挥部的决定,通知相关单位停产、停业、停课。4.6 动员社会力量

4.6.1 街道办事处和街道所属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工作。4.6.2 其他组织或个人应当服从安排,主动参与气象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4.7 气象灾害评估

4.7.1 街道指挥部办公室在区气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气象灾害评估;其他相关部门应提供因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造成损失的实时和历史资料。4.7.2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上级气象机构和市人民政府。4.7.3 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气象灾害救助、赔偿的依据。4.8 新闻报道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启动后,指挥部应当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灾情和救援情况等信息。

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信息,必须使用指挥部统一发布的信息。4.9 应急结束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终止,由指挥部办公室提出建议,报经指挥长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五、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5.1.1 民政部门组织指导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灾民安置和救济款物的接收、发放和使用的管理工作,确保受灾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5.1.2 公安部门应当及时对灾情现场实行道路交通管制;交通部门应当迅速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道路设施进行抢修;必要时,指挥部可紧急动员和征用其他部门及社会交通设施装备。

5.1.3 卫生部门及时组织实施气象灾害现场救护,做好疾病控制和卫生防疫工作。5.1.4 公安机关应当维护救灾现场治安秩序,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5.1.5 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在对受灾情况、恢复重建能力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计划,进行恢复重建。

5.2 社会救助

5.2.1 设立气象灾害救助基金,积极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捐助救助基金。基金的来源、使用情况应当定期向捐助人和社会公众公开。

5.2.2 民政部门以及公益性社会团体和组织应当广泛动员和开展互助互济和经常性救灾捐赠活动。积极吸纳对口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救助款物。

5.3 气象灾害成因分析

街道指挥部办公室应当组织人员对气象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加强对策研究,分析报告报上级气象机构和市人民政府备案。

六、应急保障 6.1 通信与设备保障

6.1.1以现有的气象通信网为主体,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有线和无线、地面和卫星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稳定可靠的气象信息通信系统。6.1.2建立反应快速、灵活机动的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期间通信畅通。

6.1.3街道指挥部应当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现场建立移动式气象监测站或现场气象服务保障系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气象保障。6.1.4 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对重要通信设施、传输线路和技术装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配置备份系统,建立健全紧急保障措施。6.2 应急支援与实施保障 6.2.1 加强城乡应急工程设施建设,组织实施防御暴雨、高温、干旱、低温、冰雹、雷电等防护工程的建设和应急维护,注重紧急疏散避难场所和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完善紧急疏散避难场所的指示标志。6.2.2 街道办事处酌情组建和管理气象灾害专业抢险救援队伍。人武部、公安、卫生等部门应当按照要求,做好气象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6.2.3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所需的财政经费,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解决。

6.3 宣传、培训和演习

6.3.1街道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的宣传

6.3.2 广播电视、文化、学校等有关部门应当配合气象机构开展与应急工作相关的社会教育;制定应急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教育;对本部门的应急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6.3.3街道办事处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各种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演习。街道指挥部应当定期组织相关业务技术人员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

街道办事处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保证各项应急措施及时到位。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单位,责令改正,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

七、附则 7.1 沟通与协作

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交流与合作,提高防灾减灾预警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与上级气象机构和相邻乡镇的合作,提高联防、联动水平。

7.2 奖励与责任追究 7.2.1 奖励

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省、州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追认烈士。

对因参与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7.2.2 责任追究

指挥部成员单位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四十条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街道办事处或者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知识 篇6

今年以来,在x市气象局的严格要求和工作指导下,我镇齐心协力贯彻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全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任务。现将xxxx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群众带来的影响,我镇设立气象服务站,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三星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村(社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并确定信息联络员,确保各项气象信息及时传播发布、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序开展。

二、层层落实责任

我镇设有固定场所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并确定专门的信息员负责传播发布信息、组织村级(社区)信息员培训、指导村级(社区)信息员工作等。同时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执行并形成长效机制,落实分级管理,保证在发生气象灾害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宣传

构建有效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篇7

1 建立组织机构与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

不论是省、市、区以及县和镇而言都应该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办公室, 来进行上层传递下级防灾减灾的工作。并配备相应的气象专员, 负责电子显示屏的录入和气象警报以及手机短信的发送等工作。还可以开展气象志愿者的活动, 志愿者的任务就是协助气象专员开展一系列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的构建。

1.1 采用手机短信的形式来发布气象防灾减灾的信息

在气象灾害通知系统中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手机短信,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手机运营商几乎将国内的通信网络系统都覆盖了。通过与手机运营商的联合, 利用这个通信系统将气象信息及时发送到每一位用户手机中, 有效的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采用电台来进行防灾减灾信息的传播

现代社会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不管是在出租车还是私家车, 不管是通过收音机还是手机等。都是可以收听电台的, 气象部门可以与当地电台合作, 将每日的气象信息通过电台的形式进行传播。

1.3 建立警报接收机系统

针对一些通信条件比较差的地方, 气象部门可以建设无线警报接收系统。这种预警的系统就由气象专员或者是部门来进行信息的播报, 这类的气象服务形式还能用于一些企业以及用户的防灾减灾。

1.4 通过网站的形式传播气象预警信息

就目前而言, 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使用, 人们可以不用出门, 在网上就能了解想知道的信息。气象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 将每日的气象消息发布到网络上, 向精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个方法也是气象预报的主要方式之一。

1.5 安装电子显示屏来对气象预警信息或警示器进行播报

在一些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 比如广场、车场等地区, 可以安置相应的电子显示屏来对1周之内的天气进行预报, 以及临时气象的预警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电子显示屏上播放一系列气象防灾减灾的知识, 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各小区、企业、学校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装置气象警示器。在遇到紧急情况下, 可以通过警示器来提醒人们进行防灾减灾措施, 做到有备无患。

2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的预警能力

对于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部门要加强其研究的力度, 最大限度将灾害性天气预报出来, 提前让人们知道并做好防范措施。

2.1 在各个地区建立进行气象科普的宣传,

加强人们对于一些基础的气象知识的了解, 比如红色预警以及橙色预警代表的是什么, 如何有效的进行气象防灾减灾。通过科普宣传的方式, 向群众宣传气象知识, 提高其防灾减灾的意识以及防御能力。还可以通过展览板、宣传画以及气象知识手册发放、电子显示屏、网络等方法来进行宣传, 对气象灾害进行预防。

2.2 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应急机制

从以往的气象灾害以及专家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气象灾害系统也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的。一个灾害系统的形成势必将引起上游的地区的反应, 所有将上下游地区相结合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机制。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 要联系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灾情出现时, 采用应急机制来提高人们的御灾能力。

2.3 在学校、企业等人群集中的地方, 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

提高人们在面临气象灾害时的处理能力和应急能力。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的演练活动, 让人们可以进行实地的了解。

2.4 气象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流动气象车或者是当地气象站

发生严重的灾情时, 可以将流动气象车开往灾情比较严重的地方, 再通过先进的气象设备来对当地的气象进行预报。

2.5 可以通过电视来查看每晚的天气预报

或者是通过手机打电话的方式拨打12121等天气预报的号码以及手机天气预报短信进行查询。做到及时掌握天气情况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的自动化、日常化。

2.6 建立一套灾情上报系统

当各个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灾情时, 第一时间将资料上传到灾情上报系统中, 使得气象负责人能够及时的了解灾情并做好救灾活动的准备工作。当然, 这方面也可以由志愿者或者气象专员来完成。

3 气象灾害专项资金的设立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对于各级地方的气象部门需成立防灾减灾的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其体系的建设。地方政府拨出一部分资金以及通过社会渠道来进行资金的筹集。具体一点就是, 主要的经费还是由政府财政部门拨出, 建设的经费就由当地的企业或者建筑单位、旅游景点等盈利性的部门各自承担一部分。再以政府牵头, 气象部门从旁协助的形式来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

4 结语

对于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报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及时发布的这一点上, 还有待提高。通过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来对预警信息发布的一些盲区进行消除。在进行防灾减灾的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及人们自身对于灾害的防御能力。气象部门要做到将监测后的防灾减灾信息及时的发布到各类传播设备上, 使得人们都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防范措施。对于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需要政府以及各级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共同做好灾害的防御工作, 落实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工程建设。

摘要:气象灾害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也是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气象灾害具有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且频频发生的特性。对防灾减灾加强其建设, 提高其防御能力。强化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能够加快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 对其科技水平进行全面的提升。本文主要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在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构建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杰, 何丽.农村防灾减灾中的气象信息服务[J].吉林农业C版, 2011 (6) :204.

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知识 篇8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防灾减灾能力

中图分类号:S42;F840.6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0-2

1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存在的问题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实行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决策,它在稳定农民生活、补偿受灾农民经济损失、帮助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但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1.1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律法规滞后

虽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规,都明确指出要支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的发展,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有关的农业保险制度,但是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规中,都没有对农业气象灾害的保险做出明确的规定。法律法规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健康发展[1]。

1.2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不规范

我国的农业保险一直沿用一套固定的模式,即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市场运作的形式进行,即政府财政提供一定的补贴,让委托的商业保险公司办理有关业务。这种保险的模式存在很大弊端,我国地域比较辽阔,并且每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差异,农业生产面临的气象灾害也不尽相同,政府的工作也就很难因地制宜的展开,再加上有些商业保险公司以谋利为主,在经营农业保险工作时积极性不够,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规范化增加很多困难。

1.3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机制与农民需求不适应。

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非常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主要依靠农业资源,气象灾害的发生将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很多农民本来生活条件不错,但是因为农业灾害返贫,农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小。从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机制来看,保险的赔付比例比较低,还没有覆盖到所有地区,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需求。

2 决定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成败的关键

2.1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中的政府参与程度

我国开展和实施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农民的利益,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收入,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增长。农业保险是一项需要政府财政大力支持的事业,单纯的依靠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不能保证一切工作的有序进行,农业保险的风险性也会增加,所以政府的参与必不可少。

2.2 自愿参保的程度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其他保险形式一项,需要在双方自愿的条件下建立,农民自愿参保的程度将会对它的推行造成直接影响[2]。从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民一般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对于气象灾害保险的了解和认识,再加上农民外出务工成为时代的主流,实现了农村经济收入的多元化,农民逐渐摆脱了以往靠地吃饭的形式,这样一来就造成资源参保的意愿不够强烈,甚至有些农民不愿意参保。

2.3 促进农民保收增收。

农业生产直接依靠的是自然条件,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造成农民收入的减少,严重的年份和地区甚至会出现绝收的情况,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致命灾害。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是保证农民收入,帮助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当保险的推行让农民从中受益时,便可以加快推广的步伐。

3 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的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律法规

农业灾害保险的推广和实施,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和依托,保证其能够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良好运行,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举步维艰。所以就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有关的法律,并且在推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让农业灾害保险有法可依。明确农业灾害保险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经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对灾害的评估和赔付比例做出具体的规定,加快气象灾害保险标准体系的建设,增强气象灾害保险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2 培养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专业人员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推广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国家和政府需要从实际情况着手,由农业推广部门来承担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培养一批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进入农村基层,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解农业保险的内涵和优点,达到让农民接受和支持的效果。经营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商业银行也要选拔专门的人员,在熟知农业保险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业务能力,在处理有关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赔付工作时能够游刃有余[3] 。

3.3 引入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市场竞争机制

我国农业灾害保险采用的是政府补贴,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保险公司把它当作是追求利润的有偿服务,有利润就免不了存在竞争。为了保证农业灾害保险的有序发展,调动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就需要适当的引入一些市场竞争机制,把农业保险的机会留给那些业务能力强、信用度高、赔付及时的保险公司,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信用度和工作效率,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进来。

4 结语

农业保险是一项惠及农民大众、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树立对农业保险的正确认识,政府和保险公司都要做好各方面工作,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保。

参考文献

[1]张恒,鲍文.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

[2]邓永辉,陈观发,张俊芬.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及其范式[J].北京农业,2013(10).

[3]鲍文.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及其范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

上一篇:巡察组工作动员会讲话下一篇:综治平安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