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地区环境放射性现状调查与评价(精选4篇)
大渡河下游地区地下水放射性环境水平现状调查
通过对大渡河下游地区地下水放射性环境水平状况的`调查,得出大渡河下游地区地下水环境放射性水平处于国家限值范围内,U含量在0.16μg・L-1~1.74μg・L-1,Th含量水平极低,Ra在0.016Bq・L-1~0.031Bq・L-1之间.通过分析,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受河流水位变化影响较大.
作 者:徐志明 傅永杰 申燕 XU Zhiming FU Yongjie SHEN Yan 作者单位: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分析测试中心,成都,610503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年,卷(期):29(4)分类号:P641.12关键词:放射性环境水平地下水 水环境 大渡河
1 环境概况
大石桥市位于辽东半岛南部, 营口市的东北部, 辽河下游左岸, 总面积1640.61km2。大石桥市西临老边区, 西北与大洼县隔河相望, 南与盖州市相接壤, 东与海城市、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相毗邻。土地总面积239.5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78.3万亩, 林、牧地面积83.5万亩, 荒山荒地面积20万亩;有自然水域23万亩, 天然和人工河流30条左右, 较大的河流有辽河、大清河、劳动河。有大小型水库14座, 总容水量为5, 004×104m3;大石桥市已探明的矿藏有27种, 其中非金属矿石有菱镁石、滑石、硼石、石灰石、硅石等21种;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矿藏有金、银、铜、钴、铀、铁6种。
2 监测和评价
2.1 环境质量监测情况
按照监测技术规范我们分别对黄丫口村、前汤池村和平村的环境空气、地下水饮用水源、土壤环境质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地表水和自然生态状况进行了环境质量监测。
2.1.1 监测结果
三个村庄人居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所属级别均为二级, 空气质量所属类别为良, 达标率为100%, 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所监测的23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Ⅲ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质量级别为良好。采集的15个土壤样品所监测的5项无机污染指标镉、汞、砷、铅和铬均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二级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为Ⅰ级, 无污染。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口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二级标准。地表水监测结果表明:大清河板长峪断面的24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Ⅱ类水质标准, 虎头山断面的24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 两个断面水质均达标, 达标率为100%。
2.1.2 评价结果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日平均值评价得出空气质量级别。三个村庄人居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所属级别均为二级, 环境空气指数为80;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环境指数为60;土壤环境质量指数为80;地表水水质指数为80。
综上按照农村环境状况指数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评价, 大石桥地区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指数为76。
3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出, 营口市农村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65.39。级别为一般 (50≤RQI<70) , 农村环境质量综合状况为轻度污染, 生态环境一般。较适合生活和生产。
4 污染状况分析
评价结果表明, 大石桥地区的林地面积为541.03km2, 草地面积为8.28km2, 植被覆盖率为33.4%, 生物丰度指数偏低。大石桥地区为内陆地区, 水资源量为3.2×108m3, 河流长度564.57 km, 湖库面积49.82 km2, 水网密度指数偏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人类干扰指数偏高, 因此大石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5 问题和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垃圾污染问题。
一是生产垃圾污染。田间地头存在堆放白色垃圾 (地膜) 、丢弃的农药瓶等现象。二是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无序和露天堆放, 占用了农村土地资源。三是垃圾处理造成再污染。很多村组偏僻街边散堆小垃圾场, 有的村口因修路导致垃圾暂时无法运出, 路人纷纷绕行, 甚至将垃圾集中露天焚烧, 污染了环境。
5.1.2.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一是畜禽粪便污染。分散的农户养殖禽畜粪便污染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二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不少村在种植蔬菜和其他农作物时使用地膜, 不少废弃地膜半埋在泥土里。施用农药不科学, 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 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 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6 建议
6.1 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
做好土壤污染修复试点工作, 严格控制基本农田的污水灌溉。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实行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用途。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灌溉水源、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基本农田的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监测。
6.2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利、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 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 保护天然植被。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 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 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营口市大石桥地区2013年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和监测, 评价该地区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级, 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也为今后该地区农村建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参考文献
[1]2014年辽宁省农村环境质量实施方案.
关键词:仪征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416-04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农药、化肥等各种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尤为突出。重金属污染物难以被微生物降解,且多数重金属性质稳定,在土壤中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对农作物品质、产量有一定影响,并且可以通过水、植物媒介的传递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人类健康。这些重金属容易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化合物,甚至可通过食物链的“生物富集效应”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人体长期摄入铅(Pb)、镉(Cd)、汞(Hg)、铬(Cr)、铜(Cu)、铁(Fe)、锌(Zn)等重金属后,会引起癌症、骨痛病、肾病等。因此,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深入分析其来源、特征,并对污染进行正确评价,对于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5]。江苏省仪征市历来有“鱼米之乡”之称,位于江苏省中西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 ℃,年平均降水量1 015 mm,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之势,地貌多样,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北部、中部为缓岗丘陵区,土壤pH值为5.1~7.9(平均值6.1)。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仪征市58个取样点位土壤样品中的Cd、Hg、砷(As)、Cr、Cu、Pb、Zn、镍(Ni)等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评价相应监测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完善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为土壤防治、环境保护及政府宏观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2010年1月,按照4 km×4 km网格布点在仪征市加密(按调查的精度可选择2.5 、5.0 、10.0 、10.0、40.0 km,网格范围越小点位越密,越能反映真实情况,一般对开发利用强度较大的区域实施4 km×4 km的网格加密布点)采样,共计58个点位(图1)。采样时选择25 cm左右深度的表层样,清除土壤表面腐殖质,用木铲采集。去除砂砾、动物残体、植物根系等异物后,自然风干,用四分法弃取,玛瑙研钵研磨,过100目尼龙筛,备用。
1.2 土壤微波消解
称取0.1 g左右的样品于消解罐中,加少量超纯水润湿,依次加入6 mL硝酸、2 mL 氢氟酸、2 mL双氧水,轻微振荡,待反应平缓后,加盖密封于微波消解炉内消解。微波消解条件(6罐以上):1.2 kW;5 min升至120 ℃,稳定5 min;再8 min内升至195 ℃,保持20 min。冷却后将消解罐置于电热板上,145 ℃左右赶酸,近干后用1%硝酸定容至50 mL,摇匀静置后取上清液备测。
1.3 分析项目与方法
分析项目包括土壤样品中的Cd、Hg、As、Cr、Cu、Pb、Zn、Ni等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其中Cd、Cu、Pb、Zn含量采用微波消解-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法(ICP-MS)测定;Cr、Ni含量采用微波消解-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Hg含量采用热分解齐化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As含量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
1.4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1.4.1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有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6]、GB18407.1—2001《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7]、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8]。其中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颁布时间较早,要求相对较低,但该标准包含了本研究评价的8种金属元素;GB 18407.1—2001《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但缺少对Cu、Zn、Ni的评价;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要求更严,但缺少对Zn、Ni元素的评价。GB 18407.1—2001《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与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基本一致,缺少对Cu、Zn、Ni元素的评价。综合已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耕地生产作物的基本要求,本研究的评价标准分为以下3级[9]。一级:优,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该标准中未涉及的Zn、Ni元素采用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二级:良,符合GB18407.1—2001《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该标准中未涉及的Cu、Zn、Ni元素采用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三级:不合格,测试值超过二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见表1。
1.4.2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1.4.2.1 单项污染指标评价方法 单项污染评价采用指数法进行评价,单项污染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Pi=CiSi。(1)
式中:Pi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单项污染指数;Ci为土壤中污染物i含量的实测值;Si为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Pi<1表示土壤未受污染物i的明显污染;Pi>1表示土壤受污染;Pi越大,表示受污染程度越重。
1.4.2.2 综合污染指标评价方法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计算方法如下:
P综=(Ci/Si)2max+(Ci/Si)2avg2。(2)
式中:P综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Ci/Si)max为土壤污染中污染指数的最大值;(Ci/Si)avg为土壤污染中污染指数的平均值。
即是:
Pi=1n∑ni=1Pi=(Ci/Si)avg;
Pi=1n∑ni=1Pi。(3)
综合污染指数全面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又突出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本研究计算的综合污染指数中各单项污染指数均按一级标准来计算,按综合污染指数最终评定,划定质量等级(表2)。
1.4.2.3 土壤污染累积情况评价方法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计算公式:
Pi′=CiCi0。(4)
式中:Pi′为土壤污染累积指数;Ci为土壤中污染物i含量的实测值;Ci0为土壤中污染物i的背景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
由表3可见,仪征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含量分布情况为:Cd含量为0~0.39 mg/kg,平均值为0.11 mg/kg,标准差为0.07 mg/kg,Cd含量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Hg含量为0.01~0.80 mg/kg,平均值为009 mg/kg,标準差为0.14 mg/kg,Hg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As含量为2.69~14.85 mg/kg,平均值为8.02 mg/kg,标准差为2.23 mg/kg,As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Cr含量为45.40~82.80 mg/kg,平均值为64.25 mg/kg,标准差为8.28 mg/kg,Cr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Cu含量为12.52~51.41 mg/kg,平均值为25.38 mg/kg,标准差为6.99 mg/kg,Cu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Pb含量为 13.90~5085 mg/kg,平均值为22.77 mg/kg,标准差为 6.39 mg/kg,Pb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Zn含量为36.70~131.75 mg/kg,平均值为63.20 mg/kg,标准差为18.25 mg/kg,Zn含量符合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Ni含量为 19.41~56.95 mg/kg,平均值为33.33 mg/kg,标准差为 7.05 mg/kg,Ni含量符合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2.2 污染累积评价
从污染累积指数(P综)平均值(表4)看,仪征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累积指数都小于1,多数未超出自然背景值。从单项指数来看,As、Cr的所有样品都未超出自然背景值;Pb有1个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Hg、Zn分别有2个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Cu有3个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Cd有4个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Ni的累积情况最严重,有6个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即10.3%的样品超出自然背景值。因此,仪征市土壤8种重金属无明显积累现象。从超标样品比例来看,仪征市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顺序为:Ni>Cd>Cu>Hg、Zn>Pb>Cr、As。
2.3 单项污染指数评价
根据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模式,按照表1的标准计算出仪征市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Pi)。表5给出了仪征市土壤重金属元素Pi的分布范围、平均值、超标样品数。从平均值看,8种重金属元素的Pi平均值都小于1,都符合一级标准,即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就单项指标看,所有土壤样品的As、Cr、Cu、Zn全部符合一级标准;有1个土壤样品的Cd含量超过二级标准,分布在十二圩镇;有2个土壤样品的Ni含量超过二级标准,分别分布在朴席镇、新城镇;有3个土壤样品的Hg含量超过二级标准,分别分布在朴席镇、真州镇。对照上述评价结果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得知,Cd、Ni、Hg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超过二级标准可能与农业面源污染及灌溉污水的污染密切相关。
2.4 综合评价
由表6可见,本研究调查的仪征市的58个土壤样品中,有89.66%的土壤样品(52个)的P综≤0.7,处于安全等级,污染水平为清洁;有5.17%的土壤样品(3个)的P综为大于0.7小于等于1.0,处于警戒等级,污染水平为尚清洁;有517%的土壤样品(3个)的P综为大于1.0小于等于2.0,处于轻污染等级;没有土壤样品的土壤污染指数大于2。属于轻污染等级的样品分布在真州镇、十二圩镇、朴席镇,综合污染指数与Cd、Ni、Hg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超过二级标准有关。
2.5 土壤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状况的空间分布能够表明土壤环境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将58个样点分乡(镇)统计后,利用 Arc Map软件绘制2009年仪征市8种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图。由图2可知,土壤Cd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土壤Hg含量较高的地区为真州镇以东、朴席镇以南;土壤As含量较高的地区为青山镇;土壤Cr含量较高的地区主要为朴席镇、长江以东,还有青山镇;宜化集团、新集镇;土壤Cu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大仪镇;土壤Pb含量较高的地区为真州镇、朴席镇东南;土壤Zn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西南、真州镇东南交汇处;土壤Ni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刘集镇。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污染累积指数的分析,仪征市土壤中8种重金属的平均累积指数都小于1,多数未超出自然背景值。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顺序为:Ni>Cd>Cu>Hg、Zn>Pb>Cr、As。
通过对污染累积指数的分析,所有土壤样品的As、Cr、Cu、Zn含量符合一级标准;有1个土壤样品的Pb含量超过一级标准但符合二级标准;有1个土壤样品的Cd含量超过二级标准,不合格;有2个土壤样品的Ni含量超过二级标准,不合格;有3个土壤样品的Hg含量超过二级标准,不合格。
通过对综合污染指数的分析,发现有89.66%的土壤样品(52个)的P综≤0.7,处于安全等级,污染水平为清洁;有5.17%的土壤样品(3个)的P大于综为0.7小于等于1.0,处于警戒等级,污染水平为尚清洁;有5.17%的土壤样品(3个)的P综为大于10小于等于2.0,处于轻污染等级;没有土壤样品的土壤污染指数大于2。
土壤Cd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土壤Hg含量较高的地区为真州镇以东、朴席镇以南;土壤As含量较高的地区为青山镇;土壤Cr含量较高的地区主要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其次还有青山镇、宜化集团、新集镇;土壤Cu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大仪镇;土壤Pb含量较高的地区为真州镇、朴席镇东南;土壤Zn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西南、真州镇东南交汇处;土壤Ni含量较高的地区为朴席镇、长江以东、刘集镇。
本研究样品数量有限,如果采集更多样点,空间分析结果将更加可靠,原因分析也将会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赵艳红.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2012(3):225-226.
[2]李 静,常 勇,潘淑颖.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研究[J]. 农业灾害研究,2012,2(4):50-52.
[3]夏利亚,来俊卿.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J]. 能源环境保护,2011,25(4):54-55.
[4]左彦东. 牡丹江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及评价[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51-53.
[5]罗战祥,揭春生,毛旭东.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应用[J]. 江西化工,2010(2):100-103.
[6]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
[7]GB 18407.1—2001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S].
[8]NY/T 391—2000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S].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技术工人的主体,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其环境素质的高低将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为此,笔者对南通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环境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增强环境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的院校有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职业大学、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高职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行为、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及学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共计22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82份,回收576份,总回收率为99.0%,剔除无效问卷16份,有效样本为560份。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本次调查涵盖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在校高职学生。
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学生环境意识分析
环境意识是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参与保护环境的动机和基础,将直接影响学生探求环境知识的愿望、环境价值的判断及良好环境行为的形成。本次调查从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对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的敏感程度两方面考察高职学生的环境意识。
调查发现,有88.6%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问题很关注或较为关注,仅有11.4%的学生不太关注或从不关注环境问题,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南通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10.3%的学生认为南通地区环境质量很好,60.1%的学生认为南通地区环境质量尚可,学生所做出的判断基本符合当地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南通市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问卷设计了7个可能导致环境恶化的因素,让被调查者选择一个他所认为的最严重的环境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见图1。学生认为,南通市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其次是大气污染及噪声污染。显然,学生对日常生活环境较为关注,认为应当优先解决的都是经常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
为了考察学生的环境态度,调查问卷中请学生选择对“高职院校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掌握一定的环境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这一观点的看法,有70.1%的学生选择了“完全同意”,12.7%的学生选择了“基本同意”。
(二)高职学生环境知识分析
环境知识是指人们对有关环境、环境问题、环保事物的了解及把握程度,是环境素质教育的基础构成部分。
在环境知识方面,本次调查设计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包括世界环境日、温室效应和蓝藻形成的原因等相关内容。每一个内容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是否听说过这些概念,第二个层次为是否了解相关概念的具体内容。
统计表明,有86.5%的学生听说过世界环境日,95.2%的学生听说过温室效应,87.8%的学生听说过蓝藻事件;而对第二个层次,只有51.2%的学生确切知道世界环境日为6月5日,72.9%的学生知道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碳,而对于蓝藻形成的原因,回答正确率只有38.6%。可见,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入性和全面性,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从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上看(如图2所示),广播电视所占比例最高,为26.9%,其次是网络及课堂教学,分别占22.6%和16.1%。当今社会各种媒体传播途径多,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对普及环境知识是非常有利的。而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渠道,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显示,仅有5.4%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获取环保知识的主要途径,认为家庭教育是获取环境知识的主要途径的仅占1.1%。
(三)高职学生环境行为分析
环境行为是综合环境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环境素质高低的最直观指标。本次调查从学生日常环保习惯和参与环保行动的愿望两个方面对学生的环境行为进行了调查。
对学生日常环保习惯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六种日常环保习惯中,学生习惯倾向最强的是“随手关紧水龙头”,这一行为已成为绝大多数人能经常保持的习惯行为。与之相比,能经常做到“将废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桶”及“使用节能产品”的人数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0%左右,而经常做到“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购物时尽量不使用塑料袋”的人所占比例不足被调查人数的20%。由此可见,在高职学生中,能真正将环境保护行为作为一种习惯行为的人数偏低。
关于高职学生环保行动的参与愿望,调查显示,有89.1%的学生表示积极参加或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环保参与愿望较强。
(四)高职学生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需求状况分析
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需求,反映了高职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主观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能否对学生顺利实施环境素质教育。本次调查分别从学生对学校开展环境素质教育的认识及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两个方面考察学生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需求。
对“环境素质教育是否是实现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问题,有91.6%的学生答案为“是”,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已充分认识到加强环境素质教育、提高环境素质在实现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对“高职院校是否应该开展环境素质教育及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问题,有87.1%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开展环境素质教育,有81.2%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可见学生接受环境素质教育的积极性较高。
关于“学生最乐于接受的环境素质教育方式”,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课堂讲授的方式学习环境教育课程,说明高职学生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环境知识,学校环境素质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
(五)学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情况分析
对学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笔者主要从学校开展环境素质教育的频繁程度、主要形式及环保知识在各专业学科中的渗透状况等方面加以考察。
关于“学校是否经常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有28.3%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开展这类活动,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较少开展这类活动。学校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校园内,校内媒体的宣传居于首位,其次是校内活动和课堂教学,而社会实践活动所占比例较少(如图3所示)。
关于环保知识在各专业学科中的渗透状况,调查发现,尽管在各专业学科教学中均会包含一定的环境素质教育内容,但情况并不理想,只有27.8%的教师上课时会穿插讲解与专业及课程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可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1.高职学生总体环境意识较强,具备积极的环境态度,对环境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环境问题较为关注。
2.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但在知识的全面性及对深层次问题的认识上明显不足,获取环境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社会媒体,其次是学校教育,而社会实践及家庭教育所占的比例很小。学生具备较强的参与环保行动的愿望,但良好的环境行为远未养成,环保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从对环境素质教育的需求状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已认识到加强环境素质教育的作用,认为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开展环境素质教育及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学生接受环境素质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为高职院校环境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对于单一的课堂教育,学生更愿意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接受环境素质教育。
4.从学校环境素质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半数以上学生认为学校较少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在已有的活动中,主要是校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大多数教师还不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知识的渗透。
针对本次调查所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完善学生的环境知识结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入性和全面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将环境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可结合专业实际,从各专业选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合并成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专业选修课。同时,作为学生获取环境知识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应选取合适的教学形式完善学生的环境知识结构。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找到环境素质教育的最佳渗透点,将环境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素质教育。
2.注重学生良好环境行为的养成,引导学生实现从环境态度向环境行为的转化。环境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行为规范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及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针对调查显示的高职学生中存在的“环境意识、态度超前,环境行为滞后”现象,在环境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正确环境行为习惯的引导,促使学生完成从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向良好环境行为的转化,从而实现环境素质教育的目的。
3.拓展实践活动的途径。实践性是环境素质教育的基本特性,最有效的环境教育实施途径是在环境中的教育。调查显示,实践活动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环境素质教育方式,在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途径中,实践活动所占比例极少。因此,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如组建大学生环保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组织学生对所在地区的生活污染、工业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4.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学校、家庭及社会的联动作用。学校作为环境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围,将环境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家庭教育是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加强家庭对高职学生环境素质教育的配合和支持。社会是环境素质教育的延伸和归宿,学校环境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力量的配合和支持,同时,学生在校所学的环境知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向能力的转化,体现环境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伟辉.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8):37-38.
[2]邵凤娈,王永贵,王慧.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9):152-157.
[3]姚红,肖雪琴.非环境专业在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32-34.
[4]杨方.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状况调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2):37-40.
[5]王芳,杨雄.上海市民的环境意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11.
[6]张秋根,魏立安,魏洽.江西省部分高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52-56.
【丹东地区环境放射性现状调查与评价】推荐阅读: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丹东市发展规划07-18
地区发展现状研究报告12-02
油田地区保护环境的作文:绿01-17
苏北地区融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09-22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说课稿01-20
中山地区薪酬调查报告09-20
地区事业单位调查报告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