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发展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文化的发展(精选9篇)

茶文化的发展 篇1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朝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他二人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所作《凡将篇》、杨雄所作《方言》,一个从药用角度,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了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能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因此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的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以及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茶文化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一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湛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联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如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

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了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很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气节,磨炼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璞归真。

茶文化的发展 篇2

主题酒店是指以某一素材 (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城市特色、艺术特色等) 为主题, 酒店从硬件 (建筑、设施设备等有形方面) 到软件 (氛围的营造、服务等无形方面) 都围绕主题展开, 带给客人有价值的、难忘的体验的酒店。其最大特点是赋予酒店某种主题, 并围绕这种主题建设具有全方位差异性的酒店氛围和经营体系, 从而营造出一种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 实现提升酒店产品质量和品位的目的。

在国外, 主题酒店 (Themed Hotel) 仅仅是独特概念酒店 (Unique Concept Hotels) 中的一种。独特概念酒店主要包括主题酒店 (Themed Hotel) 、设计酒店 (Design Hotel) 、生活方式酒店 (Lifestyle Hotel) 、精品酒店 (Boutique Hotel) 、联合品牌酒店 (Co-Branded Hotel) 、优质服务酒店 (Service Quality Hotel) 。

二、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是茶的故乡, 具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先辈以茶为载体, 以我国为中心, 向世界各国和地区传播包括茶的品种、茶的栽培和加工、饮茶方式、茶文化等。目前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事物, 常言道:“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 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又有人话说:“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种文化, 茶文化既是上层文化, 也是一种大众文化。茶, 是连接着各个职业、各个阶层、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的纽带。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茶的利用不单纯是冲泡饮用, 而是在茶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开展了更深、更广泛的研究和交流, 对茶的研究和喜爱, 也不局限于茶学者, 广大消费者对茶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茶文化主题酒店的成功先例

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所在地——雅安, 堪称天然氧吧, 秀水之都, 茶源之城, 是大熊猫的发现地, 茶马古道驿站。西康大酒店正是凭借着这特有的茶文化历史, 于2004年世界茶博会召开之际, 将茶与酒店文化融于一体, 从而打造出了中国首家茶文化主题酒店, 成为业界文化主题酒店的特色样板, 被评为2005年中国诚信示范单位, 向海外推荐的中国品牌饭店。2006年又标新立异的打造出世界尚无的茶文化健康养生房, 给入住客人带来的震憾, 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肯定, 为创造人类洁净环境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2007年被誉名为中央机关定点接待单位。

西康大酒店是中美合资安徽芜湖平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于2000年来雅安投资修建而成, 酒店依山伴水, 屹立城市中央, 交通极为便捷, 拥有豪华套房、茶文化健康山景房、江景房、情侣间等;配有多功能会议厅和议事厅;餐厅一次性可容纳400人就餐, 主要经营川、粤、徽菜系列及满茶全席;茶楼是雅安最高茶房, 在这里品茗可将雅安全景尽收眼底。

西康大酒店将给希望珍爱生命永驻健康的客人奉献茶乡的茶饮、茶膳、茶点和再现浓郁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茶语屋、茶语廊、物语屋、茶文化健康养生房, 让客人在品味与观览之时静心励志, 荡漾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之中, 陶冶着心境, 感受天赐的茶给客人带来的康乐感受。

四、茶文化主题酒店发展的策略

随着国内茶文化的复兴, 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茶文化会有更多的向往, 国内的茶文化主题酒店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可以从各个角度出发, 多方位的寻找适合本酒店的发展策略。

1. 茶文化与宗教的结合的策略

信仰佛教文化的人对于禅茶文化会有更多精神上的追求, 酒店可以在服务项目中增加禅茶文化的讲座、座谈会等, 开发新客源, 吸引佛教文化的信仰者, 为他们创造清净舒适的酒店环境, 聘请佛学大师教授佛客人禅茶文化, 让佛教徒有更多交流茶文化的机会。

2. 茶文化与健康养生的结合的策略

茶的功效在于人体的保健, 从健康饮食方面来讲, 茶叶中富含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等300多种有益物质, 有抗癌、杀毒、消炎等特殊作用, 推出适合客人的茶膳, 客人适当食用茶膳, 可预防食道癌,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惰肥胖的客人食用, 无疑对脾胃是一种奢侈的调养, 对于爱好养生的客人提供适合他们的酒店产品。

3. 茶文化与员工培训的结合的策略

聘请名师授课, 开发企业中的主管, 高级员工到酒店定点培训, 通过学习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让员工更有凝聚力, 懂得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培养耐性和修养。把茶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培训内容紧密结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管理学结合起来, 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4. 不同茶类分区与民俗的结合的策略

运用不同的茶类分区, 结合各地不同的民俗建成适合不同年龄层的人适合入住的酒店客房, 适合不同爱好的客人愿意消费的餐厅, 结合定期的民俗表演吸引客人。同时传承我国的茶文化, 传播茶叶的知识、不同茶叶的冲泡要领、品茶技巧, 体会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

摘要:我国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主题酒店是国外引进的新名词, 独特的概念使得国内的酒店业发展有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从茶文化与主题酒店开发的角度出发, 探讨如何以主题酒店为载体, 发扬我国茶文化, 创造更适合游客入住的新型酒店模式。

关键词:茶文化,主题,酒店

参考文献

[1]肖晓.主题酒店创意与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戈豪特.主题酒店[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茶文化的发展 篇3

一、引言

南北宋时期,自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王朝,人民大都安居乐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长足发展。茶文化也在唐代的基础上蓬勃发展。同时,诗词也得到发展,因此,在宋代多以诗、词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示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表达文人的志向追求。而且,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词人的基调风格也在不断变化。本文主要从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宋代词人与茶文化的联系及咏茶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几方面进行探析,对宋词与茶文化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

二、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一)宋代为茶文化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不难发现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繁盛时期。从经济角度看,北宋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得商人有更多的商业自由,商人可以自由选择营业的时间、地点及经营的品种。整体经济的发展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从文化角度看,宋朝进一步加强科举制度,并偏重诗赋,诗词得以良好发展。从政局角度看,宋代文人掌权是一大特色,宋代对文人和诗词的重视也为茶文化与词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契机。上述分析说明宋代为茶文化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为以后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二)茶文化的繁荣

宋代茶叶的发展重心在南方,建茶种茶的地方多集中在南方等地,茶叶研究和茶学著作也聚集在南方,茶学著作《茶录》《东溪试茶录》代表了宋代茶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茶事诗词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北宋时期,经济繁盛,文学上多华丽浮靡之风,欧阳修等人进入文坛进行文学革新,朴素平凡之风推行开来。在宋代,文学上盛行的是词,苏轼、欧阳修、范仲淹都是首屈一指的词作大家,词的空前繁盛使得宋代歌咏茶事的诗词较前朝更多,茶文化也多体现在宋代诗词当中。

三、词人与茶文化

宋代诗词歌赋和茶文化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涌现出很多在诗词上造诣很深的文人,对茶文化也有深入研究。以宋朝著名诗人词人苏东坡和秦观为例,探索词人与茶文化的渊源。

(一)秦观与茶文化

秦观与张耒、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秦观的词有种纤丽清新之美,因而被称为宋朝婉约派的一代词宗。一代词宗生活在茶文化鼎盛的北宋时期,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秦观在茶学上的造诣很深。我们可以他的歌咏茶词中了解到各种贡茶、名茶,如在《蒙顶茶》中可以认识蒙顶茶,在《满庭芳》中了解北苑茶和密云茶。同时在秦观的词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饮茶的方法,如在《满庭芳·茶词》中就可以了解到饮茶的方法。

(二)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轼也是宋代的文学大家,其诗文浪漫豪迈,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独爱武夷岩茶,在《叶嘉传》中把茶拟人化,大赞武夷岩茶,表达出对茶的喜爱。同时在诗词中不仅流露出对茶的喜爱,字里行间也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透露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品格修养。

四、宋代咏茶词的情感表达

(一)去国怀乡之情

思乡之情,是世人共同的情感。中国人又对故乡有着深深的依恋,古代人们往往因为工作等原因不得背井离乡,到处奔波。远离家乡的文人,会借诗词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宋代的词人中通过诗词来抒发思乡之情的众多。在词中最常见的寄托情感之物就是月亮,而茶因有“清神醒脑,去烦解忧”的功效导致茶作为化解乡愁的良药在词中出现。

(二)离别相思之苦

在宋茶词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思想主题就是离别相思之情。词人将自己的离别之苦融入词赋之中,来排解分离的痛苦。在咏茶词中不乏这样的杰作,词人会借咏茶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以离别为主题的词中,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送别亲人的离别愁绪,也有的表现男女的相思之情,还有的表现对已逝古人的相思之情。宋代情词往往凄婉动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宋代的咏茶词也是如此。

(三)超凡脱俗之志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兴旺、社会比较稳定的朝代,由于宋代君主重文轻武,使得文人在宋代政治制度中成为中心人物。而也有不少文人厌烦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放逐自己于山水之间,有着超凡脱俗的志向。而且,宋代文人对茶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情,放浪形骸之时,以茶自况,以茶的品性来表明自己的情趣志向,使得茶文化成为文人的精神寄托。

五、结语

茶,自古以来都是高尚、清白的象征,茶文化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成为茶文化发展变化的载体,记载着茶文化的变迁和文人对茶文化的由衷偏爱。本文就从宋词中来窥视茶文化的发展,以得到更多的收获。

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 篇4

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

文化生态是指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诸文化形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看,要建设先进文化,必须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主动推进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必须保持文化系统的开放性,加入世界文化潮流,始终体现时代本色和青春活力.

作 者:孙卫卫 作者单位:武汉通信指挥学院马列室,湖北,武汉,430010刊 名:理论探索 PKU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02关键词:文化生态 先进文化 多样性 开放性

茶文化的发展 篇5

1心理学内涵和发展历程研究认知

心理学是一门极为年轻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整个心理学理论在研究与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心理学理论机制,这就大大影响了整个心理学发展与应用的理想效果。从整个心理学的出现到应用,我们看到其已经有了百年发展历程。从冯特创立心理学开始,其已经从依附类学科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尤其是整个心理学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剥离,从而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客观的看,在心理学发展中,其中包含了系统化的规律和理论科学,从而逐渐构建了系统而独立的理论机制,而这也让整个心理学的应用得以深化。时至今天,心理学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科学。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整个心理学得以深化发展,但是在今天,其在创新发展历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其中缺乏统一的规则机制,尤其是未能构建独立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关于心理学发展模式的研究与认知,正是解决心理学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心理学发展内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形成的诸多理论都是从具体的心理现象角度出发的,而无论是具体的解释或者理论构思,实际上都是对大众行为解释的重要表现。但是心理学作为一种抽象性科学,任何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具体的心理学规律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所以我们在研究具体的心理学发展模式时,必须认知其中所存在的内涵不足。心理学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重要分支,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研究心理学的内涵及结构本质,以及心理影响下所诠释的心理规律和心理发展过程。就心理学内涵本身而言,其中包含诸多内容具体为:心理认知、心理情感、乃至具体的行为等等诸多元素,所以,在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进程中,如果想要实现整个心理学发展内涵的深层次理解与认知,其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心理信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感知其中所诠释的多种理念,并且将心理情感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与其他理论内涵所完全不同的是,心理学内涵所具体传递和表达更多是一种理念内涵,或者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感知。而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所具有的诸多内容,正是触及人们心理认知的核心内容,其更多在于对社会大众具体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此外,在对心理学内涵进行全面分析时,也存在明显不同。当然,就文化与心理学的驱动性看,如果我们能够将茶文化思维系统化应用到整个心理学发展模式之中,其必然能够为心理学理论发展提供铺垫。

2茶文化思维的内涵诠释表达

茶文化的发展 篇6

目前高校必要的文化素质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提升,这也为龙舟文化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的基础。

龙舟文化的起源与内容

1龙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龙舟运动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其传说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都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随着龙舟运动的兴起,龙舟文化也随之产生,有研究者认为,龙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是人们对“龙”的信仰与崇拜,即俗文化。其二,随着龙舟竞渡在民间的不断发展,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象征,即“精英文化”阶段[3]。其三,商品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龙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龙舟搭台,经贸唱戏”等等均体现了“商品文化”的价值内涵[1,3]。

2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

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龙图腾奠定了龙文化的根本基础,其中以水生态环境为依托的龙舟竞渡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深受人民大众所喜爱[4]。龙舟竞渡是图腾文化———龙为外型设计改造,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在不断融合嬗变中形成的多层次、多文化的复合体。龙舟竞渡以其所具有的精彩纷呈,颇具民间特色,融观赏、竞技、娱乐和协作等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决定了龙舟竞渡运动的大众化属性[5],龙舟文化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与大众基础。龙舟竞渡是生态文化,龙舟竞渡所依托良好水生态环境,激流勇进,两岸呐喊此起彼伏,为其生态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与人文基础[6]。

龙舟竞渡运动在宜春学院发展的现状

高校正在成为龙舟运动的一个重要营地,越来越多的高校龙舟队伍参与比赛的意义,并不简单的是要取得多么好的成绩和名次,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这是对龙舟运动人口参与面的扩大,是对龙舟运动技术含量的提高,是对传统龙舟队伍的一个挑战,是将龙舟文化更好、更全面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龙舟队将会促成龙舟运动的一次全面飞跃和提升,同时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龙舟运动一直以来多在民间活跃,随着中国龙舟协会对龙舟运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龙舟运动已经呈现出了新的面貌,龙舟运动本身具有的魅力,比如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毅力的锻炼等吸引了很多高校学生,促成了龙舟在一批高校起航。

高校在人才、知识等资源上相对比较集中,这对开展龙舟运动比较有利,另外,高校在训练中也会从专业角度对龙舟的技战术、训练手段等进行研究,这也是对龙舟运动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并赋予龙舟运动以更新的文化内涵,经过这个提高过程,再进行推广,对龙舟运动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7]。现代与古老,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是项目与文化发展中的一个自然转换现象,一个运动项目、一种文化不断前进需要在总结传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元素。

尽管高校龙舟运动的开展与认同只是近若干年的.新事物,尽管首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成员只有区区十所大学,但到目前为止,高校龙舟运动已经蓬勃开展,相关高校龙舟文化与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经常组队参加全国各种龙舟赛事活动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充分体现了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优势[8],龙舟运动因高校的参与会越来越具有活力,其发展也越来越快,龙舟运动已成为大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龙舟运动在高校的开展,龙舟文化也慢慢开展起来,许多大学生通过龙舟文化的熏陶,改变自己的不良嗜好,成为品学兼优的当代大学生。

龙舟竞渡运动在宜春学院延续与发展的措施

1开设龙舟文化选修课

高校是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与中学相比较,大学生具有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有关龙舟文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打下基础。同时龙舟文化公选课的开设,也为教师施展才能,传播知识,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科交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开设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知识讲座

目前,许多高校每年都会抽出大量时间与经费为本校学生开设各种知识讲座。龙舟文化在高校作为一个新兴的科目,尤其迎合了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民主意识较强的特点。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的代表,龙舟文化教育可以考虑采取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式”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研究龙文化与龙舟文化,探索龙文化与龙舟文化的渊源,体会龙舟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广泛招募龙文化热爱者积极参与龙舟训练与竞赛,引导大学生体会龙舟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思想。这也是龙舟文化在高校发展的意义所在之一。

3举办校园龙舟文化节

在端午节期间,开展维持一周的龙舟文化节等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学校龙舟队征集队标,鼓励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设计,并评选出1,2,3等优秀奖,给予奖励;开展龙舟文化有奖知识竞赛,不但可以宣传龙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并喜爱龙舟文化;举办龙舟文化知识展,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到场参观与学习交流;举行龙舟下水仪式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解龙舟运动与龙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比赛,通过观看比赛,让学生了解从龙舟运动中提炼出来的龙舟文化的真正含义。通过举办各种有关龙舟文化活动,在高校校园内掀起一片“龙舟热”。让更多的学生去喜欢并主动地传播龙舟文化。

4举办高校龙舟友谊比赛

我国已有50所左右的高校成立了龙舟队,在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完全可以举办高校龙舟友谊赛。通过比赛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了解彼此学校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同时,有龙舟队的学校的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学校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渐渐就会从关注发展到喜爱,并积极主动的去传承与发展龙舟文化。

结束语

茶文化的发展 篇7

1 美国动漫文化发展介绍

众所周知, 在世界动画史上, 美国动画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以主流动画为主, 有较强的主流化倾向。它一直引领世界动画片的潮流和发展方向。它拥有比较成熟的商业动画运作模式, 众多运作非常成功的制片厂以及世界一流的动画设计和制作的人才资源。说到美国的动漫, 就不得不提美国成熟的动漫市场。众所周知美国的动漫市场非常成熟, 并借助电影业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完善自己。比如闻名世界的迪斯尼公司、梦工场、哥伦比亚公司、华纳电影公司等, 在这些大师的笔下创作出诸如《白雪公主》、《米老鼠和唐老鸭》、《玩具总动员》、《狮子王》、《阿拉丁》等动画片, 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并诞生了众多动画明星, 这些明星的“赚钱”能力绝不亚于那些真人大牌明星, 贴着它们的产品成为动漫衍生产品中的重要收入来源。“当动画明星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可能出现像迪斯尼乐园这样的主题公园。”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和动画王国。也就是说动画形成作品、形成规模、形成产业都是起源于美国。

2 美国动漫文化特点

2.1 创作题材广泛, 老少皆宜

在创作上, 题材广泛, 情节曲折, 生动有趣, 塑造人物性格鲜明, 音乐优美动听, 引人人胜, 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 做到了雅俗共赏, 适合绝大多数观众的审美口味。多以大团圆结局, 悲剧性的影片很少。

2.2 美国式英雄主义

美国动漫作品成功之处在于满足了美国人渴望有英雄挺身而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幻想。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蜘蛛侠》 (Spider Man) 和《蝙蝠侠》 (The Batman) 。基于动漫作品的成功, 蜘蛛侠和蝙蝠侠都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而且大受欢迎。这类英雄主义动漫通常有一个特点, 就是主角都是孤身一人, 都以超能力或超级武器对抗罪犯, 拯救他人。在阅读这些动漫作品时, 观众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主角, 从而使自己成为英雄的幻想得到实现。

2.3 强调视觉冲击

美国动漫作品受欢迎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能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动漫特技制造出逼真与震撼的效果, 使观众沉醉于超现实的幻想世界中, 满足其对不可能的事的幻想与渴望。如3D科幻巨作《阿凡达》, 为我们完美展现出另一个世界样子, 在赢得票房收益的同时创作出巨大惊喜的体验, 同时, 美国动漫作品也善于加插能触动观众情感的情节。美国的动漫创作人往往能在旧有的题材上重新组合再创造, 从而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 加强观赏性。

2.4 动漫产业多元化

其最典型特征是从文化产品到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 将文化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票房收入以及主题商品:玩具、音乐唱片、主题乐园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链。从纯粹的文化产品到利润惊人的文化产业, 实现了美国入的实用主义的梦想、而我国的动画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 停留在对动画艺术用情专一的阶段。对动画事业片面的执著追求。不利于在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的文化产业的目标。

3 对我国动画文化发展的反思

3.1 我国动画文化的发展及当前面临的困境

中国动漫已经走过80余年了。早期的中国动漫以万氏兄弟为代表, 其标志性作品是1942年的《铁扇公主》。作为亚洲第一部动漫长片, 它曾影响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动漫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国动漫片又受到苏联、东欧等国动漫的影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猪八戒吃西瓜》、《神笔马良》等一系列影片的问世, 中国动漫的创作已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样式。其中1961年~1964年制作的《大闹天宫》可说是当时国内动漫的巅峰之作, 从人物、动作、画面、声效等等都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但在之后, 中国动画水平的整体滑落, 根本原因不在于技术的发达与否, 而在于故事和创作理念。中国的动画创作现在在动画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一个创作误区, 就是纯儿童展现。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了偏离, “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 思想僵化。

3.2 我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文化就是继承和教化。动漫这种有地域属性的文化商业模式的建立来源于3个支柱, 一是文明传承的精神;二是文化交流的意识;三是商业贸易的发达。同时, 结合我国自身动画文化发展需要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美国动漫文化特点及其成果的经验, 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重视和完善:

1) 在动画文化内容特色上, 不要盲目跟风, 要注重技术与人文并重, 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 进行“文化寻根”。制作含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作品。其中, 在创作上, 中国早期动画在形式上较多样化, 但在故事方面一般为现有的古典文学或民间传说为主, 创作方面较缺乏创意性, 一般都是剧场形式;

2) 在动画文化推广上, 要走市场运作、国际化道路, 从多方面考虑国际市场和观众的接受度与欣赏习惯;努力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国际市场的动漫创作道路;

3) 在动画行业产业培养上, 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二要与和其他相关产业相结合。走动漫、游戏、电影一体化、产业化道路;同时三要培养和储存相关专业人员。大力开展职业化教育, 通过校校、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优秀的人才;

4) 在动画传承传统文化上, 要在把握在正确的传达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不应使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任何的曲解。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们谈的“中国文化”是在“世界”基础上的文化。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当前美国动画文化发展特色及其取得的成果, 进而反思我国现阶段动画文化发展的不足及其原因, 并提出发展策略, 以期对我国的动画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国动画,美国动漫文化,传播思路

参考文献

[1]孙立军, 张宇.世界动漫艺术史[M].海洋出版社, 2007.

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篇8

关键词:篮球文化;体育文化;校园文化;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64-03

校园文化是以培养和造就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弘扬育人精神为目的的文化建设。篮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体育文化的亚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篮球运动的不断创新、完善与发展,现代篮球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今天集科技、艺术、文化于一体的新型文化载体。其功能已远远超过了只是健身、娱乐的价值,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功能融合到校园文化综合素质教育中,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修身养心、提高素质、开拓人的思路,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篮球文化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对改变篮球文化传统价值观,进而为校园文化主体价值体系的完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内涵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一种身体文化样式,是人体运动发展的产物,体育文化的英文为Physical Culture,国内最初直译为“身体文化”,后引用了日本“体育”这一词。卢元镇教授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1]体育文化归属于社会大文化范畴,具备了任何人类文化的共同征,人类体育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了体育物质文化,作用于社会,产生了体育制度文化,作用于人本身,产生了体育精神文化,它是通过各种体育现象与关系的研究,揭示出体育意识的形成、变化以及对体育发展作用的学科。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学校环境中通过教育、学习、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物。”[2]校园文化的受体对象是以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其特点是:以学校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以校园精神为主要标志。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文化、学习外国文明成果,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篮球文化内涵,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认为:“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3]李颖川等认为:“篮球文化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过从事篮球活动过程,围绕本体特征不断总结、创新、发展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物质与精神的内容与形式方法的总称。”[4]篮球是一种人类进步中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孙民治认为:“现代篮球运动升华为既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形态,又是一项现代高科技成分的智慧活动。”[5]它已超越了篮球是一种活动,一种身体运动的活动的功能和原有简单游戏的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关系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同属于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两种不同文化(图1),它们可以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文化体系,但是共同的价值观,相同的育人理念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参与为主体,以体育文化活动为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健身价值、育人内涵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辅助方式,使校园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包容性的特点,把握着校园体育文化朝着符合社会主流的方向发展。篮球运动起源于校园,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篮球的最初本意就是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篮球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不结之缘;篮球文化隶属体育文化的范畴,作为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篮球文化所具有的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功能为促进校园文化做出了具大贡献,在高校,篮球运动有着广泛的师生群众基础,表现出很强的亲和力。

3篮球文化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3.1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篮球文化对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文化是以宗法观念与伦理思想为主导,在人与人交往及处事中强调“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且重德教、贵友谊、注人治等,因此,体育文化注重向着养生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在高校,体育文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性、健身性、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发展。美国承接了西方的文化传统,以推崇个人、勇于探索,追求事物的多样性与矛盾性为特征,因此,体育文化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娱乐性的方向发展。其高校体育文化是以教育性、娱乐性,突出培养学生学个性发展和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从CUBA文化和NCAA的篮球文化模式(表1),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篮球文化对各自校园文化所产生的作用。美国NCAA的篮球联赛开展历史要比中国CUBA联赛早了近60年,两国篮球运动发展规模都在各自高校体育组织中位居第一,但CUBA的影响范围主要在校内,CUBA以大学生为主体,注重“篮球搭台,文化唱戏",将联赛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联系,如,在联赛期间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校篮球文化节、篮球艺术摄影、篮球文化沙龙、篮球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体现出了一个高素质、高品位的文化群体。NCAA的篮球文化不仅引领美国高校体育文化,而且在社会产生了具大反响,其“火爆”场面和影响力之大不亚于美国总统竞选和NBA的总决赛。在教育理念方面,CUBA和NCAA的篮球文化都十分重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由于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CUBA着重对大学生意志品质、集体荣誉等思想品德上的育人作用和“推动校园文化而服务”,提出了许多颇具创意的主题口号,如,“我要打篮球,我更要受教育”、“让篮球插上知识的翅膀腾飞”等,构建了校园“全面型人才”的新理念;NCAA的篮球文化虽然没有简明的口号,但它始终将篮球“作为大学教育计划不可割的一部分”,注重对个人能力、领导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培养。CUBA的组织机构是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它决定了中国高校篮球管理体制是由上至下纵向的网络服务系统,高校主管部门的重视对校园篮球运动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创办时间短,一些规章规制度在不断完善之中,大篮协秘书长龚培山教授表示:“一定要把CUBA办成中国最能体现公平竞争原则的联赛。”道明了CUBA要在校园弘扬正气的决心,成为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亮点;NCAA的篮球组织机构是由6所高校校长组成的全美大学生篮球联盟,这一横向的组织管理网络更有利于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长的发展历史,也使NCAA的篮球联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章程制度。经费是确保篮球运动健康发展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前提,NCAA的篮球联盟注重篮球产业化运作,通过大力宣传、报道、电视传播等传媒手段吸引大量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对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CUBA目前经费主要还是由各自高校自己承担,少部分由企业赞助,造血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以上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高校篮球文化模式中,可以看出,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CUBA文化和NCAA的篮球文化都为各自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2从文化学结构审视篮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就是体育文化的三个基本形式,也是体育文化系统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这是由人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关系的三个基本层次决定的。”[6]篮球文化同样也可分类成这三个层面:篮球文化的物质要素,也就是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实体层面,即物质文化;篮球文化的行为要素,也就是体育文化的行为方式、制度规范层面;即制度文化;篮球文化的心理要素,也就是体育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即精神文化。由此篮球文化的结构分成三大类或三个层次(图2)。体育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的,结构决定着功能,无结构即无功能。

3.2.1篮球文化物质层面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作用体育物质文化在体育文化系统中处于最外层,它不仅包括各种体育器材、用品和场地,而且也包括具有深刻内涵的物质成果,如体育歌曲、体育书籍等。在高校,篮球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空间中所有以篮球为载体而存在的各种可见的、有形的物器和活动方式。篮球场馆、器材设施是校园篮球物质文化突出标志,也为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它是校园人依据校园的空间、位置精心设计而形成的文明现象,与校园各种物质景观共同构成了优美的文化环境,促进了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篮球教材、书籍和科研成果等思想物化品在高校具有重要价值,是大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和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为大学生的篮球教育活动提供了内容与方法,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资源。篮球物质文化是篮球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基础,没有物质文化也就没有精神文化的存在,因此,篮球的物质文化丰富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

3.2.2篮球文化制度层面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作用体育制度文化在体育文化系统中处于中介层面。在高校,篮球的最高组织机构是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各高校的篮球协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系(部)及监督部门是构成学校篮球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篮球文化向着符合体育文化规律性和校园文化主流的方向发展;规章制度、规则是篮球运动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它蕴含着大量道德品质的教育内涵,这些规则、条例与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准则相类似,约束着校园人的行为规范,大学生可以在参与和观赏篮球运动中受到启迪,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和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篮球文化促进了校园制度文化层面的有序发展,也促进了校园人的行为规范。

3.2.3篮球文化精神层面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作用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系统的核心。“从体育的不同活动主体、不同活动方式、不同活动目标,我们可以把体育文化分为学校体育文化、竞技体育文化和社会体育文化三大类。”[7]学校体育文化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其价值观着重体现在体育文化的教育性,竞技体育文化是以对抗和竞争为主要特征,其价值观着重体现在体育文化的竞技性,社会体育文化是以大众参与为主要特征,其价值观着重体现在体育文化的健身娱乐性。

篮球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素质教育,是高校篮球文化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德育方面,篮球完善的竞赛规则和道德规范准则,约束了场上的每一个不理智的粗暴动作和不道德行为,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社会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场所;篮球的对抗性与集体性特点,使大学生认识到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中,团结协作和公平竞争的意义。在智育方面,篮球文化理论知识中复杂、多变的战术体系,帮助大学生在学习中,开动力脑筋,积极思维,在实践中亲身体会篮球运动中传球、投篮时机和战术配合的运用时机,培养大学生处事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在身心健康方面,篮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是由各种各样的跑、跳、投等基本技能组成,对促进大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神经中枢的灵活性、人体各感受器的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篮球运动也可使大学生从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忘却忧愁和烦恼,减轻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对自己产生的焦虑情绪等心理压力,使人心情舒畅、充满活力,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感。在美育方面,“篮球运动作为一门特殊的文化艺术,它以独特的活动形式最为形象地展示人体优美形态和心灵气质。”[8]现代篮球比赛已将运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NBA球场上世界顶级球星的表现,将篮球技术的运用升华到了艺术化的境界,运动员高超的扣篮、空中接力动作和个性奔放的性格,使比赛更具有观赏性;CUBA文化中大学生所表现的朴实、顽强、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球场上音乐美、口号美、环境美、思想追求美有机的融合,形成了当代大学生特有的内在美、理性美,使大学生在欣赏中,不仅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意识[9]。

4小论

1) 共同的价值观,相同的育人理念将校园文化、体育文化、篮球文化紧密地联系的在一起,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育人手段和方式;篮球文化隶属体育文化范畴,是体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高校不同的篮球运动模式,在教育理念上,NCAA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CUBA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NCAA的篮球文化制度较CUBA完善;在经费来源上,NCAA的篮球文化造血功能强于CUBA,但它们都为各自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 篮球文化结构中物质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精神是核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物质层面,篮球文化丰富了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在制度层面,潜移默化促进了校园制度文化层面的有序发展和校园人的行为规范,在精神层面,篮球文化以其文化形态渗透在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中,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著.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239.

[2] 赵正铭.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论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11):255-258.

[3] 李元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开创中国篮球新局面[N].中国体育报,2005-5-31.

[4] 李颖川,孙民治,于振峰.新视角下的篮球文化内涵、现状与趋势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726-730.

[5] 孙民治.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13-14.

[6] 易剑东.体育文体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6:157.

[7] 任莲香.体育文化论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30-31.

[8] 吴金元.论篮球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的教育价值[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2):144-146.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篇9

(一)文化产业的含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有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和服务。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尔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二)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首先,发展文化产业对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美国为首的强势文化借助全球化平台从经济领域开始全方位向外扩张渗透。在开放语境下,中国文化市场已成为具有诱惑力的庞大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尤其在当前文化需求,文化消费与攻击在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形成“战略性短缺”的现实境遇中,更是为国外文化消费品进入提供了市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的

1升级,以及随着产业结构下游化带来的需求上游化、高档化、文化化,特别是伴随着具有相当强消费欲望和自我想象能力的中产阶层的崛起,使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现实需要,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间,已经形成明显的“战略性短缺”,大量海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就成为大众的日常消费品,手中(尤其青少年)长期浸淫其中不但养成崇“洋”(美国货、哈日、哈韩)媚俗的口味,久之还会产生认同其价值观、以其为行事参照的思维意识,不自觉地抵消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因“战略性短缺”而不能使中国文化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境遇,所造成的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必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以及在多元化消费中培育文化理想产生极大影响,其结果就不是文化产业一个领域所能承担的。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向中起着积极作用,经由文化的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效应,增强文化影响力,以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以及经济形态的升级,我国已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成为制造大国。但在当前语境下中,廉价低附加值的产品并不能为我国企业赢得较大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切合整个世界经济形态的飞跃,以及我国经济快速平稳运行,我国企业面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向。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输出文化产品,借助中国文化推销中国“品牌”,并增加产品中的文化和科技含量来提升产品品位,依托海外7000多万人的华人圈,培育消费中国“品牌”的消费者,树立消费中国“品牌”观念,培养对中国“品牌”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使得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地位提升,进而借助文化竞争力立足世界市场。在此过程中文化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将对此进程起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

再次,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在实践中进一步理清理论上难以说清而又互相缠绕的问题,通过调整文化政策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文化在两个市场的涵摄力和辐射力。

最后,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并采取“走出去”的文化输出策略,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秩序的重组,在全球化平台上铸造和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家文化现象,以及复兴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工程中起积极作用。文化产业以其生产内蕴价值观和审美经验的产品的被消费来参与国家文化形象建构,并成为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途径和载体。尤其在海外市场,人们是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来了解这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基于一定了解和相互文化交流才能形成真实的国家文化形象。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

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国情出发,发挥优势,不断积累,突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在推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前提下融入共性。也就是说,既要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突出特色。其途径大

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威武史观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额指导思想。文化产业是精神文化发展的集中形态。由于其发展的高度综合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决定了其发展途径和研究方法的独创性。为此必须力求以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以马克思创立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研究形式为研究内容服务、研究内容有进一步拓宽研究形式的原则,从而形成文化产业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是以科学精神与时代精神、规律性和目的性相结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提倡科学、普及科学要坚持时代的观点,提倡科学精神。

三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应当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有年中国特色的、文明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始终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方向和目标,决不能偏离。

四是把机制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产业规律的导向机制。一是政治导向,文化产业的政治导向,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要求奥在时间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要变指令性为导引性。二是观念导向。其关节点是摆脱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上的误区,摈除把文化产业只作为政治附属物的观念;摈除把一切文化产品都意

识形态化的非商品性观念;摈除文化知识娱乐休闲的观念。从而确立文化产业具有必然性和现实性的观念;确立经济文明观、经济文化一体观的新观念;确立文化产业的市场观念;确立文化产业的全球观。三是产业导向。其目的是尽快确立文化的产业导向,构筑产业化发展框架,出台符合产业化发展的政策。

再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推进体制创新,加快文化产业立法,以实现经济关系的市场化,企业行为的自主化,宏观调控的间接化,经营管理的法制化。目前最重要的,一是理解产权关系,确立文化生产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完成文化企业的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上一篇:06180学校管理心理学下一篇:校舍安全自查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