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之历史学复习方法(共11篇)
一、首轮复习梳理脉络
历史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其中,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也会体现在以上各个部分之中。以上每一部份内容都要选择两本以上的参考书来看。由于历史学科要求记忆量较大,很多知识是需要大家记忆的,所以大家在暑期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梳理好知识点脉络,为第二轮的复习巩固和第三轮的强化巩固打下基础。
二、选择使用好参考书
由于大纲并没有指定考试参考书目,所以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尽量选择一套与考试联系紧密的参考书。参考书最好选择一些大家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经常用的,而且被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教材。这样的历史教材多出自史学大家或同一个高校教师组成的团队之手,几经修订,错误极少,观点统一,有助于考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推荐书目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朱绍候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 李侃等著 中华书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何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 人民出版社
世界史:
《世界史》(六卷本)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朱寰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 孔祥明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拓展书目:
《中国历史文选》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简明中国历史文献》 张传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史学概论》 庞卓恒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 蓝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 郭小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使用参考书的时候,由于每一个版本的历史参考书,它都有一个自己的脉络体系,所以大家在构建整体知识脉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融会贯通。
三、做好计划全面复习
选择好一套参考书后,先要看一下书的前言部分。通常在前言部分里,作者会对整本书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些介绍虽然不是非常的详细,但却是这本书的精华和最好的总结。通过前言中作者的介绍,会使考生自己对这套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对作者的一些观点也会有所了解,有助于考生更好的理解全书的内容。
其次做一个小的计划,一天看几章或一天看几节,按着自己的计划进行系统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总结,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要作上标记,比如:经济改革和政治变法就相对重要一些,可以做读书笔记,不一定要写几千字,几百甚至几十个字就可以。全面复习切忌图快,一定要稳扎稳打。这一阶段是整个历史复习的基础,是以后继续学习提高的保障。
四、抓住线索做好总结
在全面复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写每一章时都会有一定的规律,比如:中国史中每一时期都会按着其兴盛的原因、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对外政策、衰落原因等进行介绍。世界史中对各国的政治(宗教)改革、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外交政策和实力变化等介绍得最为详细。
最后,考生要学会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去总结,进而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构架起系统的知识点网络,为知识点的永久性记忆打下基础。
什么是联想法呢?巴甫洛夫认为:“联想是由于两个或几个刺激物同时地或连续地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暂时神经联系。记忆必须以联想为基础, 联想又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它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
众所周知, 世界上的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事物与事物之间互相影响, 互相作用, 任何事物与现象都不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历史事件与现象也是一样的, 它们不可能突然就没有任何联系而发生或消失, 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它与其他貌似无关的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如果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联系, 展开联想, 就能把历史事件整体、系统地归类, 使它们形成联想的整体。
所以, 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联想的方法, 这样, 可以使学生在历史复习中事半功倍, 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历史复习是在学生经过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 在历史复习中运用联想的方法是非常可行的, 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在把握历史事件及背景时更加游刃有余, 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以下为笔者多年利用联想法的一点体会及看法。
一、整体联想
整体联想, 顾名思义, 即是指把历史知识看作一个连续的整体, 一个由点线面所组成的整体。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 历史本就是一个由无数历史事件和各种关系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因此, 在复习历史知识时, 不能只掌握某些零碎的知识, 要抓住历史事件的线索, 把大量的历史事件、概念等组合成整体来把握, 这样才能全面地掌握历史事件, 深入地领会精神。
例如, 对中国古代历史, 在把握其整体时, 我们就可以从一个朝代开始, 用其政治、经济、文化等作为线, 串起这条线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这些线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面, 而无数朝代之间的面又是有联系的, 这些面组合起来就成为了一个整体。这样, 在复习时, 可以从最简单的一个历史人物这个“点”, 联想到一条“线”, 进而联系到整个“面”。然后由“面”到整体, 这就是整体联想。当然, 说起来是很简单, 但这些是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 不然, 连历史事件中最简单的“点”都没有搞清之前, 是不会有清晰的“线”, 更不用说“面”和整体了。学生一旦能整体把握“面”及整体时, 就不会轻易忘掉一些“线”或微小的“点”, 这也是整体联想的极大好处。
二、纵横联想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有其原因的, 或纵深或横向等方面的影响, 而这些纵横的事件互相交错, 互相影响, 就构成了历史。所以, 学生在复习历史时, 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看问题, 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用历史的眼光来复习, 从纵深面事件的始末到橫向面事件的影响都要考虑, 这样才能抓住历史事件的本质。
纵横联想法还可以细分为微观纵横、宏观纵横和阶段纵横三种方法。
微观纵横是只针对某一历史事件, 如陈胜起义, 不但要从当时陈胜起义的产生找原因, 还要探索它对于其他历史事件的影响。
宏观纵横联想是指从整个人类历史中找出目的事件产生的源头, 要全方位地探索, 不但要掌握从时间方面的纵深及同时代的事件现象, 还要掌握从空间方面探索其他地域同时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及现象, 把握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阶段性纵横联想是指在复习历史上某个阶段的历史时, 既要抓住其建立、繁荣、衰落、灭亡这一阶段性纵的线索, 还要从其同时代其他方面进行掌握, 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当时其他外族情况等等。如秦朝的统一, 就可以利用此法来进行掌握、整理。
合理运用纵横联想法, 可使学生在复习历史时, 能够不因某些零散历史事件而忘掉其背后深刻的历史背景, 使学生能够轻易地将零碎事件、现象进行有机整合, 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历史分析、综合能力。
三、对比联想
事件与事件的发生总是有相同之处, 有不同之处, 如同为资产阶级革命, 为什么有的成功了, 有的失败了?同为农民起义, 它们之间的产生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可以推动朝代的更替, 有的却被镇压?
这就是对比联想法, 它指在复习历史事件或人物时, 以与其相近或相似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对比, 从而对其之间的关系、联系进行探索、分析, 得到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比联想, 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历史事件, 更深刻地加深对事件的认识,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 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 在历史复习中, 运用联想的方法是很有效, 很必要的, 除了以上方法, 还有其他种种联想方法, 不一一列举。无论什么样的方法, 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联想法的必要性,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 打好历史基础, 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按英语单词词性分类记忆单词。高频英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每一词类可以按其常用前后缀、固定搭配及特殊用法加以归纳并结合例词反复记忆强化。以形容词为例,要熟知其常用后缀,如,-able,-al,-ed,-en,-ful,-ic,-less,-ly等,同时要掌握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后缀。名词might(力量)通过添加后缀-y可构成形容词mighty;同理,常用动词persist加上后缀-ent后,它就可以当作形容词“坚持的”,在句中充当表语或定语了。其次,要注意区分词性及词义相近的形容词,respectabe(受人尊敬的),respectful(恭敬的),及respective(各自的)虽词形相近但词义相去甚远。
考研试题经常考查考生对英语文章中一词多性、一词多义及熟词生义用法的掌握,因此,在背诵英语词汇时一定要有意识地留意观察并归纳总结上述情况。如,cloak作为名词,表示“披风”,但在2011年考研真题中它变为动词,表示“躲藏、掩盖”;cell常用的含义“细胞”,但它另一个词义为“牢房”;学生熟知code“密码,代码”的含义,但在法律用语中则表示“规则,法典”。
随着词汇量的日益積累,联想记忆法会成为有趣且可行的好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联想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表示人的后缀ant时,学生会联想到accountant(会计),老师可引导学生复习open an account(开户),从而引出反义词组deactivate an account(取消账户),除了对这个新动词记忆深刻外,学生还会加深对反义前缀de的用法及含义的理解,进而轻松地记忆由它构成的高频词汇,如decrease;deforest,degrade,devalue,defrost等。可联想记忆的单词还包括deposit and withdraw money(存取钱);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等。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上述方法可以高效愉快地记忆枯燥乏味的生词。
最佳选择题(分肯定型和否定型两种)
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是”、“标志”、“开始于”、“性质是”、“反映出”、“错误”、“不正确”、“不是”、“不正确”、“不属于”、“无关的”等词语。
解题策略: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这种题型在中考中最常见。例如:日本明治维新的最主要作用是
A、改变了日本闭关锁国的政策B、使日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C、加强了日本政府的中央政权D、使日本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
解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最主要作用”的含义。明治维新是一个社会改革,如果能改变国家性质,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次改革就算成功。经回忆可知,明治维新达到了,故选B。
这就要求学生理解题意
又如:从15世纪开始,欧洲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外探险运动,史称“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最重要意义是
A、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B、张扬了人的个性
C、哥伦布到达美洲
D、证明了欧洲人敢于冒险
组合型选择题
特点: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题策略: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 1
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在对外正当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此题用排除法做,因为①②③④四个备选点,都分别在三个备选项中出现,因此四个备选点只有一个是错误的,知道③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的规定,就可排除包含③的选项,就可得出正确答案C。
又如: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著名人物,他的主要活动有
①1799年发动政变②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③颁布《法典》④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再如:以下哪些节日的产生于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
①建党节②劳动节③建军节④青年节⑤国庆节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因果型选择题
特点: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目的”、“是为了”等表示。
解题策略: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
例如: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对美国的敌视和压制
B、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不断激化
C、林肯当选为总统
D、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此题要求辨别美国南北战争发生的原因中哪一项是“根本原因”,因而要理解:根本原
因强调其“决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强调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强调其“连续性”。选项A与题干无关,C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D项是由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衍生出来的。所以选B。
又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处死专制国王B、创立了议会民主制度
C、建立了君主立宪制D、1649年建立共和国
比较型选择题,近几年在中考中出现较多。
特点: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题干中常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也有反映程度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
解题策略: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组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
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所以选D。材料型选择题,这是最近两、三年才在中考中出现的题型。
特点: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
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策略: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不过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的材料选择题来看,都是很基础的。
例如:“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篡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这段文字出自下列哪一文件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法典》
本题的考点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及其革命成果。其中题干可提取到的信息是:国王权力要受到国会的限制。而这种情形在英、法、美三国中只适应于英国,而B、C、D分别体现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及拿破仑独裁时代的统治。在有了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筛选和排除,便可得到正确答案是A。
又如:“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本大臣”是指()A、邓世昌B、关天培C、林则徐D、左宗棠
排序型选择题(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等)
特点: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其形式有序号式和非序号式两种。
解题策略:解答此类选择题可采取首项判断法(找出最早的一个)、末项判断法(找出最后一个)一般就可以找出答案,再就是首尾两端法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例如: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 美国南北战争②《共产党宣言》发表③ 巴黎公社建立④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A ①②③④B ①④②③C ②①③④D ②④①③
此题如果知道最先是②就可排除 A、B。你再知道最末是③,就可以选出答案 D 又如:某学校利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请选出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瑞金----遵义----会宁----吴起镇
C、瑞金----吴起镇----遵义----会宁
一、注意复习顺序
历史学是一门十分重视时间和顺序的学科,历史就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前后相承,又不断损益的结果。历史是环环相扣的,要看清楚来龙去脉,必须追本溯源。
提醒考生要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复习:古代史-近现代史、中国史-世界史,这样既能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又便于联系记忆。
按照《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的要求,试卷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大科目,这四大科目及各自所占的比例分别是: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
有些同学在复习世界史的过程中,先挑分值比重较大的世界近现代史来看,然后再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在基础阶段,这种复习顺序是大忌。
二、参照大纲,把握框架
相对于世界古代史而言,世界近代史的脉络并不是十分的明晰,相反会让人感觉有些乱,无法理出一个大概的思路。更夸张的是,几乎每本参考书都是按照各自的线索串联,每本书的内容都不同,这也更增加了理出大概知识框架的难度。因此,建议大家最好根据大纲所列的框架来记。
在熟悉框架的基础上再往里面套具体的知识点,并结合参考书进行复习。8月份结束世界通史开始复习中国史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中国古代史的框架要比世界近现代史的框架明了一些。
就中国古代史而言,其顺序无外乎就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金辽-元-明清”。无论是复习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掌握的要领都是不变的。首先要有一个总体的框架,然后再逐步理解,这样有了总体的概念和宏观的把握,回答问题时也不容易被困于一个有限的范围。
三、从各个角度把握史实关系
首先,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纵向联系就是从时间推移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事件的过程及因果关系,从而探索历史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是相关知识点的发展脉络。
比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之争,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工业革命等。如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来科举制度的演变,考查了19世纪以后全球民族国家建立的四次浪潮,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对知识点的发展脉络有比较清晰的思路。
其次,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就是通过空间拓展的方式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间其他地区出现的类似或相反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或者是将某一历史现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关历史现象进行有机的联系和综合。
比如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与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前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在60年代都出现了改革运动等等,通过这种横向的联系比较,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把握了历史的宏观面貌,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期盼已久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终于面世了。可是,当大家拿到这个复习备考的权威指导文件时,可能会不知如何去充分、有效地利用它。鉴于这种状况,为了帮助广大考生们准确无误地把握今年的考试大纲,吃透大纲精神,使自己的复习有的放矢,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教研团队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家的带领下对此进行了详细解析。
一、历史学统考的背景分析
这是当前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需要。众所周知,历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从去年开始实行专业课全国统考的方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考试与培养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历史学领域实行这一改革呢?这显然是与历史学专业在今天社会上的地位与原有的历史学入学考试体制的弊端分不开的。毋庸置疑,历史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它作为一门长线学科、一门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学科,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被严重地边缘化了,致使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冷门”专业。其结果是报考历史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数少得可怜。而在这为数不多的报考者中,有很多又是为了寻求镀金而投机的“跨专业考生”,而推动这部分人报考的原因无非就是历史学研究生“好考”,“学位”好拿,考历史学研究生就是为了廉价取得学位。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大量的跨专业考生投入到历史学考研队伍中来。据我了解,有些考生的专业确实跨得有些邪乎,按说中文、政治及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考生跨到历史学专业来倒也说得过去,可是有很多是学理工科专业――如生物、环境等专业的考生。试想,这些专业考生的历史学基础和素养会是怎样一种状况了。虽然,这类考生的勇气值得赞许,但他们却无疑在严重制约着历史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鉴于生源不足的严峻现实,在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自己命题的旧有体制下,一些二流或三流院校或科研部门为了能保证自己的生源,保住自己的硕士点不被撤销,一些名气不大的硕士生导师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只能降低初试的门槛,降低试题的难度,如此就使得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很难以保证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历史学研究生的质量差,便更加恶化其社会声誉,而其社会声誉的恶化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历史学研究生招生的困难。因此,统考方式的实行首先就是出于保证历史学研究生质量的需要。
二、08年历史学大纲的变化趋势
第一,在原先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体制下,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科目不统一,虽然前此教育部曾于做过统一要求,但仍难于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即很多单位的初试试题过偏、过窄,主要是按照各单位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来命题,因而考生在报考哪个单位时,只需对这个单位的导师情况及往年考题加以研究,就会大体确定自己的复习范围,结果由于只去注重这一狭小方面内容的复习,就把应有的大量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给自觉地抛弃了。一个连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都把握不起来的硕士研究生又怎能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研究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须知,“专”只能是建立在“通”的基础上,离开了通的“专”只能是空中楼阁。在以往的硕士研究生队伍中,这种状况大量地存在着。有很多研究生只知道自己专业方向的那点东西,比如研究隋唐史的就只知道隋唐方面的`内容,而即使是中国古代史其他时代的历史就知之甚少,更遑论语之相关的中国近现代或是解释方面的相关知识了。如此水平的研究生又怎能作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呢?在以往考试制度下招收的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中,在做论文时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学术界称之为“硬伤”)、闹出学术笑话来的比比皆是。这不能不说是原有硕士研究生招生体制的一大弊端。为此,由原先的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到今天的教育部统一考试,实在是一大进步,它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一弊端。基于此,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08年考试大纲在基础上予以调整的动机所在。亦即,从08年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范围上看,它比07年的涵盖更广,从而使得历史学科体系显得更加完整,更加合理,进一步讲,更加体现出考试的基础性和选拔性。
第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客观要求并与国际社会接轨,在借鉴国际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我国对研究生培养制度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其基本点就是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而将培养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任务放到了博士生阶段上。为此,国家一方面从20始实行了硕士生的大规模扩招,另一方面又缩短了硕士生的学制;而对于博士生,则稳定其招生规模,同时又陆续增加其攻读年限。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初试的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可以讲,它呼应了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的这一趋势,而08年的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则是进一步顺应这一趋势的产物。亦即,它通过对07考试范围的整合、调整与增删,进一步体现了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为侧重的基本特征。
三、对08年的考试方向及其特点的预测
一、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要求:
1.以周计划为单元, 周日不在计划之列, 留作调控。
2.越临近考试, 历史学习时间越应适当增加, 可以每15天为一复习阶段调时。第一天预习, 第二天精习, 第三天复习, 这种方法大大优于在一天中三者连续并举。
3.每天要保证有5~10分钟的时间回头复习近来复习过的内容, 逐渐加快回顾速度, 进行“滚雪球”式学习。
二、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要求:研读目标:知晓了解、归纳、理解、分析、评价等行为动词的操作含义, 细化背景、原因、内容 (过程) 、影响 (结果、作用、意义) 的知识层次。
三、采用实用的学习操作方式
(一) 会看课本
我们每天都要读书, 怎样读才能记得更多的东西, 记牢更多的东西, 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对于学习效率, 读书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不起决定作用, 读书是心灵与文字的沟通、交流过程, 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怎样读书, 下面有一些好的建议, 你不妨参考一试:
1. 看书要眼到 (注意力) 、口到 (念念有
词) 、心到 (集中精神) 、手到 (划划、圈圈、标标 (1) (2) (3) ……, 原因、目的、性质、内容、结果、作用、……不动笔不看书) 。
2. 注意:
课本中每一目 (或每一自然段) 都有一个“中心”, 抓住“中心”, 并归纳多角度说明这一“中心”的知识点是我们读书的基本任务。如“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中心包括 (1) 背景; (2) 目的; (3) 建立过程 (有什么特点?) ; (4) 内容 (两个组织及区别) ; (5) 作用。看书应做到条分缕析, 标点划线。先一块一块“雕刻”, 去粗取精, 再组合起来, 回应笔记中的知识体系, 就能点面兼顾了。
3. 看书要做到“全”“细”“准”。例如:
一战时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迎来“春天”的原因
“全”———指各方面原因都能知道: (1) 辛亥革命推动作用; (2) 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3) 爱用国货运动; (4) 实业救国思潮; (5) 民族资本家爱国心的驱使; (6) 利润的刺激。
“细”———如: (1) 中具体化还有:a.推翻帝制;b.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c.民国政府采取了发展实业的措施;d.华侨投资;e.实业团体纷纷建立。
“准”———如: (2) 准确掌握是“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欧洲的”“暂时的”“经济的”。
4. 要养成“回忆”的习惯。
看了一课或一单元, 规定自己在某个时间闭目回忆。“短路”了就及时去翻一翻, 再接着去“回放历史”。直至能将课本所归纳的 (或笔记) 内容“刻”在脑中。
5. 学会变换花样学习。
如专门看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比较看容易混淆的历史内容;纵向看某一国家的历史 (在三本书中的体现) , 如英国、美国、俄 (苏) 国。
(二) 会看错题
从每次做错的选择题, 综合题的某一问中, 针对性地具体地反思总结, 从知识掌握角度 (反馈到看书出了什么问题) 、审题技术角度, 写出10条8条, 引以为鉴。
(三) 抓点理线, 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
抓点:在夯实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全面落实要点。
理线:将零散的知识串成线, 形成链条, 复习便可“顺藤摸瓜”。
例:《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线 (藤)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辉煌、衰落。
点 (瓜) ———城邦建立、梭伦改革 (内容、影响) 、克利斯提尼改革 (内容、影响) 、伯利克里统治 (表现) 、民主制度的作用和形成条件、民主制度的局限。
(四) 概括综合, 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系统化
概括:把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剪去枝蔓, 拧干水分, 析出学习内容的精华。用点时再舒张开来。
综合:把分布在不同章节、不同课本, 互有联系的知识点混合聚拢, 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概括:击匈奴、平南越、订秦律、一币制、一文字、统车轨, 度量衡, 修驰道, 凿灵渠、筑长城、大移民。
综合:“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涉及3节内容, 可分为“中央”———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内容) ;“地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内容) 。
(五) 联系比较, 将历史知识网络化、深刻化
联系:以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历史和分析历史。有横向 (中外) 联系和纵向 (远近) 联系。例:阅读必修 (一) “编者的话”第一段文字, 明确政治 (必修一) 经济 (必修二) 思想文化 (必修三) 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揭示同类历史事件的异同, 有效避免知识间的相互混淆, 答题时的张冠李戴。
如美国议会与德国议会的比较, 雅典公民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
一、关于复习期间的科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迎考复习。复习管理包括复习安排、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试的范围和次数、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课外时间的占用等方面。
九年级的新课一般在11月底或12月初结束。我们的复习教学按依考点复习、专题复习、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三个阶段进行。
按考点复习。年前按考点复习,一般复习完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即地理知识部分。到第二个学期的5月初,我们基本将全部考点(包括思品部分)复习完。在这一阶段,为了强化基础知识,备课组成员会分工按考点出一张16开纸的填空题,让学生进行过关(80分以上)训练,并对后进生进行督促完成。每复习完一个章节,如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就分别由教师把学生平时易混淆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易写错的字词打印出来,供学生复习。这一举措非常好,加强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专题复习,就是按政治、经济、文化(包括科技)、生态、外交、军事等方面,从古代、近代、现代的不同时期进行整理复习。由于许多内容与第一轮复习有重复,所以一般用1周多时间(不超过8节课)就可结束。
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就是运用热点材料,通过设问,检测相关的重要考点的知识。为了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我们每位教师还要分工对专题内容进行补充,然后出一份占16开纸大小的材料题。
由于要考到乡土知识,所以我们会整理一份乡土知识及其练习。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注重基础与系统,第二阶段体现专题全面,第三阶段紧扣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与课标重点。最后一周回归到考点的主干知识。考点的不同要求则是三个阶段的复习方向。
对于集体备课,经过预先通知,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备2小时左右,有人主讲。不同的复习阶段,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第一阶段是备对考点的解读、重难点的确定和易混点的区分,并提供课件,集体修改填空题。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专题内容是否全面、系统、科学。第三阶段备各项热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补充的材料和练习是否重要、设问是否合理,经修改后,再印发给学生。
复习阶段的备课,既要重读教科书,又要阅读2本以上复习用书,再根据学情进行纸质备课。对其他教师会提供相关课件,我们都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取舍和调整,使两者相一致,并争取一情境多利用。
考试的范围和次数。九年级刚开始本学科用不着进行暑期作业情况检测。因为复习本学科的知识容易忘记。九年级的寒假过后,检测小范围的难点内容即可。平时按章节进行检测。中考采用开卷考试,但平时采用闭卷考较好,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准确表述。然而在距中考一个半月,可采用开卷考试,旨在让学生适应。命制试题先以个人单独进行为好,旨在培养教师命题能力和减少客观上带来的命题教师考前复习的意向性,从而更利于发现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经常参与命题的负担。而到中考前的几次考试,则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命制。
对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一是复习用书,我们选用一本,对其中的练习进行取舍。二是外来的试卷,我们备课组让每位教师从两份试卷中选取好题拼成一份,然后印给学生训练。这既分担了任务,又共享了校外较好的试题资源。
对课外时间的占用。我们一度由于复习的内容多,课时紧,因此许多练习要放到课外完成和讲评(一般在晚自修讲评)。这样势必会占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其实我们这门学科平时却不需多占用课外时间,在临近中考的一个半月,倒需要年级组给历史学科增加一定的时间。
时政宣讲的安排功过参半。九年级一开始每周讲一次实无必要,因为历史内容很难与时政相结合(假如先上思品内容是可结合的)。进入总复习后,分工让教师提供时政材料,大家补充和共享,可以作材料题的背景材料,有可取之处。将上一年11月(我市这样规定)到当年4月期间较重要的时政内容印发给学生,是需要的。
任课教师自身也有科学管理的问题。例如自修课、晚读和晨读要在黑板上明确内容和要求;要发挥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交作业前要检查,要及时催交拖拉的同学完成等;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例如晚自修前或上课前或在中间段,建议班主任来教室巡查,这样学生容易及时静下来等。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
所谓有效教学则体现在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有效的备课、中心与主导关系的把握、课标考点的合理解读、讲解和练习内容的正确取舍、基础与能力的恰当掌握、较为合理的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是关于复习课教学模式。有的采用学案教学法,即备课组教师重新编印练习,学生做后,发现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提到班内解决。我觉得此模式有时可采用,但常用会消耗教师因编题而花费过多精力,会造成资源浪费。有的采用先师生共同解读课标和考点,再让学生通过自学(默读),然后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和易混淆的问题,最后先小组后全班予以解决。这种方法较好,但也要灵活运用,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易偏、易宽泛、会超出难度,常会导致拖堂。对此,我会将学生的提问放置在重难点处,并用恰当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据此提问。这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犹如给学生的提问设定了一个范围,拴上一根线,避免了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
二是关于对考点的解读。解读时,我先让学生讲出“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了解(a)或理解(b)或应用(c),而且说出考点的“关键词”,然后具体讨论可能涉及哪些问题。这里需着重强调的是,并非“c”级要求所涉及的问题全是“应用”,其中有的可能是“了解”,有的可能是“理解”,有的才是“应用”。对新增的考点更应关切。现列举如下:
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考试等级为b级;关键词有理解、原因。
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其认知过程,见下表。
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 涉及的主要问题 认知过程
谥号、年号了解(a)列举史实运用(c)
太平盛世的时期识记(a)对现代的启示分析(b)和评价(c)
太平盛世的表现识记(a)表现或原因的异同理解和分析(b)
理解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理解和分析(b)表现与原因之关系分析(b)
重点:“理解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尤其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包括共同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谈谈其对现代的影响”。
2013年衢州市中考有道选择题提到《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西汉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C.生产上使用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D.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直接考到的是西汉出现粮食富足的原因(答案为B),但是也间接考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使用的新型灌溉工具(C)。因为B、C两项概念容易混淆,C项明确了,确定B项就不难。由此,把三个太平盛世(封建治世)的原因作为重点,方向是准确的。
三是关于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和教学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要作取舍,如第三阶段时政热点与考点、重点汇合复习时,仅做复习用书的选择题。至于作业的批改,正常情况下全部批改,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对于作业问题严重的学生,就把他叫到面前进行讲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如实中肯地指出其错处,帮助其纠正不足。考试过后,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填写“走向完美评价表”,以利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有利于减少重复错误。
错误程度具体错误类型有几处
较低级
的错误
答题卡上下题错涂或答案错位写
没注意,漏做、漏答
写错别字
可争取
克服的
错误
角度不全,答不完整
针对性不够, 表述太笼统或太繁杂
知识错答(张冠李戴)
从材料(文字、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不够
没有分段分要点答(没写序号、分号)
根本原因
总之,复习课应做到知识网络化,表述准确简约化,易混问题明晰化,重难点情境化,问题解决主体化。正确处理好讲与练、基础与能力、学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三、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考试范围、次数与课外时间的占用问题。对此,学校教务处、年级组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好本年级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哪门学科多考或少考,课外时间的多占或少占,都要进行协调,科学安排。
对于外面征订的资料(作业和试卷)也要进行剪裁拼凑。要布置给学生作业,教师课前应先做,以便对难题和易混淆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渗透、分解。这能减轻学生解题的负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因而也间接减轻了教师自身的负担。
关于怎样对待文本(主要为教材)知识的问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基本概念、核心概念应理解,主干知识要掌握。但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遇到公认的权威性的学术问题或新表述,要大胆采用。命制试题时,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而不是仅依据某一版本的教科书的内容(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有规定)。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做到与时俱进。
关于资源共享。上、下届备课组的资源应共享。这会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备课组教师之间资源更应共享,这样可发挥集体的智慧。
任课教师应重视本班的平均成绩,但更应重视日常的教学工作,更应透过分数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对问题严重的后进生,要靠每天的教育、辅导、督促工作,并争取班主任、相关同学、家长和亲友的配合。
综上所述,要取得迎考复习的最大效益,既需要任课教师个体的努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也需要学校不同层面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或人员的认真协商、科学筹划和有效实施。
》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生的数学统考试卷中,尽管概率统计和线性代数所占分数比例完全相同。但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得分一般均低于线性代数部分,更远远低于它在数学试卷中占的比例。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考生在复习和答卷时,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放在最后,常因时间紧迫,思虑不周而造成准备不充分,进而导致答卷失误。还有些数一的考生根据几年以前的试题分析,认为数一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考题比数三和数四的容易,但是他们忽略了近两、三年来,这一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比如今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两个大题,数一的得分率远远低于数三和数四的得分率;再一方面就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身的特点,使一部分考生在复习时难得要领,与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相比,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所研究的不是确定性现象,而是随机现象。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它不但要求学生善于运用形式逻辑,而且必须掌握较强的直观分析技巧,这也就使得考生在复习和解题时感到困难。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考分分布不仅均值偏低,而且“方差”也大。根据多年的考试成绩分析,中等及中上等考生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成绩相差并不是很大,他们之间在数学成绩上的差距主要来源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一些竞争在不稳定边缘上的考生甚至因此而失去被录取的机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对多数考生来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是考生在数学统考中的一个弱项,是关系考生在选拔性考试中竞争力强弱的关键一环,对中等水平的考生来说,尤为如此。我们认为考生在数学科目的复习安排上,要先从最薄弱的一环开始,也就是说,在整个数学课程复习之初,要按照最新考研大纲规定的内容,先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再学习一遍,要一节一节地复习,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领会,一个题一个题地做,以达到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阶段复习时,不要轻视对教科书中一般习题的练习,一定要配合各章节内容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总结一般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思路。在此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去追求难题、技巧,要脚踏实地、全面仔细地复习,凡是考纲上有的内容,就要不遗漏地弄会、搞透。这个阶段虽然涉及综合性提高性题型不多,但基础打得好将为下阶段全面综合复习创造一个有利前提,更何况,很多综合性、灵活性强的考题,其关键之处也在于考生是否能够适当运用有关的最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总之:无论是考得好,还是答得不好的,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在解题过程中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因此,看完了命题形式与思路之后,我们发现大纲对于完形填空的考察形式、考察角度、考察难点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规定。具体来说,结合近十年完形真题,我们可以发现大纲对于完形的规定的是考察考生要在能够读懂整篇文章的基础与前提之下,对于具体英语知识的运用,包括我们常说的完形填空的词义辨析、逻辑推理等等能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纲对于完形知识的考察更加侧重的是考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而并不是单纯的考察完形的具体某个或者几个词义的辨析能力,所以,由此可以得出,考生要想在完形上取得成功,要将文章选项放置于整个文章之中,由此,我们考生在平时一定要训练自己的西方文章的阅读能力,这也是与阅读理解的要求不谋而合。
其次,在训练自己阅读西方文章的前提下,还要不断熟悉西方的英语语言特点与思维方式,这是一个能体现基本功的训练方式与角度。那么,既然完形的出处是西方文章,那么其文章结构基本上都是总分结构,基本上都是抛出一个观点并在后面篇幅不断印证此观点。因此对于我们考生而言,我们需要将文章首段或者段首句读懂,方可进行具体的答题。那么,能够读懂段首句或者文章首段的前提就是能够辨识这些单词,完形通常考察的词汇属于核心词汇,那么,考生一定要掌握大纲规定的5500词汇+1XX前后缀+专有名词,只有在宏观上掌握了词汇之后,才可进入语句的理解,最后才可进入语段阶段,利用逻辑关系将文章读懂,这样才可以选择出最适合的单词作为答案。因此,这也能从侧面烘托出完形填空具体考察学生的无外乎词汇辨析、长难句分析以及语段逻辑的推理这三大能力。
因此,介于完形考察的这三大能力,我们需要逐级进行分析,考生由此应该开始对考研英语的词汇引起高度重视,毕竟词汇是基础,词汇对于考研英语的任何题型而言都非常重要,毕竟完形填空大约70%的分值都是词义辨析,而且考研英语中关于词汇最常考察的就是熟词生义,最后由词汇引申至长难句,再连句成段,将文章能够读懂读顺,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出最合适的答案。
1.考研英语复习计划
2.考研英语复习计划
3.考研英语复习计划
4.暑假考研英语复习计划
5.考研英语完形填空出题思路以及复习规划
6.2018考研英语五月复习重心及复习计划
7.考研英语的复习规划
8.2018考研英语全年复习规划
9.考研英语总体复习规划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方法
中考在即,历史学科复习量大、内容繁杂、头绪众多的特点使许多考生甚感棘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是九年级毕业生备受关注的问题,那就得注意复习方法。中考历史试卷考查学科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若单靠死记硬背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所以同学们在中考复习中,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注重基础,把握重点,形成网络,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做到有的放矢。本文就中考历史复习方法做一些粗陋的探索,请各位专家和同仁不吝踢教。
一、科学方法
中学历史是一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认知目标的课程,记忆量大,因而死记硬背曾一度被当作最好的复习方法。现已被广大师生否定。我省的中考政史试卷是闭卷考试,单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掌握更科学的方法。第一步:快捷定位找考点。对于任何一个考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那一册课本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七年级内容,以后是八年级内容,世界史是九年级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第二步:渐进分化细致梳理。在复习时应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渐进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教法上说,要加强针对性和计划性,在每一轮复习前都要明确目标与要求,一轮比一轮深入,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配合一些多选、列举、名词解释和材料解析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
第三步:综合贯通再提高。为考核考生的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在第三步的复习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线索。如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强化这条线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以线带面。二是勤作比较。如比较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二、明确考纲
要结合《考试说明》和课标要求进行复习,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就是中考的要求层次。也就是说,考试说明里面属于识记部分的知识点正常情况下是考在选择题和辨析题。那么这一部分的复习就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不必过于深入和延伸。考试说明里面属于理解和运用部分的知识点一般情况下在材料题和问答题呈现,有时在选择与辨析题中也考查到,那么这部分的复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纵横联系、学会拓展,和学以致用。
三、复习要关注热点,联系现实
如:改革开放、汶川地震、奥运会、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建国60周年、金融危机、三农问题等,结合教材与之联系。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一些有跨度的问题,重视审题能力的锻炼,加强题目的变异能力训练等。注重知识的整合。
四、夯实基础
人间没有空中楼阁,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也要从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基础入手,才能构建博大精深的历史科学殿堂。对每一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都要听清楚、理解透,为以后的复习奠定基础。切忌盲目赶进度,吃夹生饭,否则将后患无穷。如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只有分别记清楚国别史中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才便于复习。
五、提升能力
在把握基础知识后,同学们可通过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综合复习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单元复习:总结出单元中各课的共性和特点,从而确立每个单元的主题。
专题复习:打破单元复习的内容框架,按事件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专题,可把中国史的单元内容纳入到世界范围内复习,因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由此可设多个专题:三次科技革命及对中国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下设国别史、大国崛起、两次世界大战)、民主与法制、革命与改革、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抗争、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近现代史科技思想文化等。
综合复习:包括历史学科内中外史的综合复习及跨学科的史政综合复习。这要求高度综合,抽象思维,构建宏观框架。如,三次科技革命认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三农问题联系中国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民主政治与法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
六、精选精讲练习题
现在中考资料满天飞,精选一套有价值的符合中考需求的资料是当务之急。教师可以适当精选资料,要尽量选系统引领中考复习,体现中考新思路的,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同时要注意,一些资料整体上难度大、挖掘深,有许多高中试题下放到初三,对于拔高能力是有益的,但切忌拔苗助长。尤其对中考题研究透,对中考的题型、命题思路、命题规律、命题方向都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试题要当经典试题操练,从而找到捷径。做题宁精简勿杂乱,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七、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
要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作者简介:
【考研之历史学复习方法】推荐阅读:
历史考研复习经验09-29
考研高等数学之极限复习方法09-23
历史学考研真题i06-01
2024年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10-06
考研数学 高分复习方法05-28
考研数学的复习方法12-01
2024考研复习:考试时间分配方法06-20
考研专业课复习技巧与方法07-04
考研英语 全面解读阅读复习方法11-05
考研政治复习常见误区与应对方法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