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通用8篇)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迁安市第五实验小学 石伟
德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改进提高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的同时,一些不良现象和不道德的行为在互联网上传播,如暴力、色情、信息垃圾、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所有这些,都对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把他们的才能和智慧应用在各种事业的发展上,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目的之一,现将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从细节抓起,制定了严格机房管理规定,教育学生爱护机房设备,对故意破坏机器设备的举止进行严肃的批评处理。同时反复向学生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防止操作不当引起的设备损坏。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计算机的使用规程,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者应当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实践教学的每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计算机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学科不感兴趣主要存在两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中学计算机基础薄弱,学习进度跟不上整体进度,进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了恐惧感。另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沉迷于网络和游戏。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我耐心地启发和指导他们迎难而上,鼓励他们大胆地操作,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此类学生在反复操作中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积极求索的精神,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在机房座位安排上,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形成“一帮一”的局面,督促学生之间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
对沉迷游戏的学生,我们不横加指责,而是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让他们能够通过兴趣进行有效的学习。如利用金山打字游戏促进学生的打字练习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在实践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带着比赛的任务完成自己的作品。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的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在于,任何一个大的项目仅靠一人是很难完成的,团队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对此,我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选出一名组长,交流评价按组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德育与各种渠道的思想教育效果都是一致的,只要我们都能在学科中渗透进德育教育,学生在知识、品德、心智各方面就都会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德 育 工 作 总 结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优势, 科学评价, 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课堂教学应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我特别注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在道德情感发展上, 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学生在这个阶段, 道德发展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非常重要, 不科学的评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与我们教育目的本身相悖的结果。
在高一下学期, 时值学校的法制宣传月, 我要求学生制作一份法制报刊。学生们在学习制作电子报刊的过程中, 不但体会了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的快乐, 也增强了法律意识。在高二上学期, 学生们学习动画制作, 兴趣特别浓, 尤其喜欢自由创作那几节课, 可也有的学生选择恶作剧、搞破坏的动画主题。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对作品进行点评时, 我不但注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技术性评价, 还注意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 例如亲情、友情, 和谐的大自然……,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引起学生思想共鸣, 激发积极情感
作为班主任, 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内容和素材可以从网络上直接借鉴或者获得。例如新生入学时, 针对学生对职业学校生活不适应及对学习缺乏动力的现象, 我从网络上选择了部分职专毕业生成功创业的例子, 通过介绍这些人的经历和创业的过程, 让同学们从感性上对学校、对自己树立信心, 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在教育学生团结友爱, 尊老爱幼的美德时, 可以从“妙音动画”等中华传统美德网站上查找相关动画短片, 选择中华美德故事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教师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讨论故事深刻内涵的同时, 对动画制作软件和制作技术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鼓励他们认真学习, 日后也会做出高水平的动画。另外中华传统的水墨画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大师之作及富教育内涵。如齐白石大师的作品, 取材简单, 寓意深刻。在一次教育学生团结友爱的班会上, 我采用了大师的一幅小鸡图, 简单的宣纸上, 寥寥数笔将两只小鸡争虫刻画的惟妙惟肖, 点睛之笔是大师的题款——“他日相呼”, 题句诙谐巧妙。今日争虫互不相让, 他日相呼……学生在感叹大师独特创作魅力的同时, 也净化了心灵。这样的课堂, 不但不会偏离德育教育的轨道, 反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注, 激发共情, 促进道德情感发展
德育的最终目的, 是帮助学生达到知情意的高度统一。网络上的资源丰富, 形式多样, 只要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 地震到来时, 学生们神秘又兴奋互相报告着:“知道吗, 汶川地震了……”。我认为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 地震第二天我召开了主题班会, 地点设在多媒体机房。首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了相关报道, 浏览了部分灾区的照片。当同学们看到学校操场上摆满遇难学生遗体的照片时, 看到母亲伏在孩子身上悲痛欲绝的照片时, 看到父亲用满是鲜血的手扒开废墟寻找孩子的照片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分明看到有的学生在擦眼睛。接下来的日子里, 同学们都特别关注灾区的情况。面对大灾大难, 国人众志成城, 精诚团结, 排除万难的救灾场景给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当看到年轻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怀里的小宝宝、看到妈妈用手机记下的最后遗言时, 每个人心底最敏感的弦被触动了, 这样的唤醒是单纯的说教不能比拟的。
【摘 要】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成动态,抽象化为具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容量和效果。但现代信息技术给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尤其是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针对网络的负面效应,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学生带来的损害。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职院校;德育;及时性;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18-0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识、情感、思想与心理。这种影响也快速而广泛地覆盖了教育领域,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的更新,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动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因此,信息技术好比一把双刃剑,在德育工作中应该深入探讨如何实现对信息技术利用的趋利避害。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德育的及时性与互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彻底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陈旧做法,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习活动为载体、以综合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手段,使教学过程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成动态,抽象化为具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容量和效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德育手段和德育资源
在德育课堂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变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声像技术为一体的信息集成技术,能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进行各种处理,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听觉等虚拟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图形、动画乃至声音、音乐或影带、VCD、各类软件等手段进行教学,比单纯的文字表述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可以营造动态的、直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的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学生获取知识带来了便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大自身认知空间,增加信息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几乎任何需要的知识。通过互联网可以支持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着手借助各种媒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德育的及时性与互动性
信息网络传输平台为迅速传递各类数字化教育内容提供了迅捷的传递通道。这样,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利用网络,就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无需中间媒介地把全人类最新的各种信息资源调到自己的网点上,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在网络上寻找自己所需要资源。同时,也可以及时便利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联系。通过设置辅导员电子信箱、网上热线等形式,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监控网上行为,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及个性发展,对网上情况能迅速作出反应,进行正面思想灌输和引导,帮助他们抵制错误思想信息的误导,维护校园、社会的稳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通过交互式沟通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从原有的被动接受型模式向平等对话型模式转变。教师可以和学生就一些困扰学生的问题随时通过网络进行探讨。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获取各种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及时利用网络沟通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信息的双向反馈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二、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拓展德育工作时间和空间的具体途径
计算机 、多媒体 、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方式,构建了崭新的德育环境,拓展了德育的时空,为师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一)建立德育专题网站
利用校园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其他教育资源,创建面向全体学生的高职院校德育专题网站,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校园德育网站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对学生施以不同目标、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引导。要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德育教育的热点,精心设计德育网页。大力开发道德教育工作信息资源,不断扩大信息的输出量,同时注意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主动的关注和思考,使德育工作由原来的学生被动接受到自己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学习,丰富知识,端正认识,净化心灵,实现德育工作美化灵魂、陶冶情操的最终目的。
(二)建立班级网页
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由学生自己动手在校园网上建立班级网页。班级网页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集体活动过程,每位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劳动体现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树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信心,从而获得人格修养中必需的自尊。也可通过相互间的共同合作,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同时,班级可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班级建设情况,设置不同的栏目,如班级建设、思想动态、学习园地、知识之窗、荣誉榜等,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开展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另外,还可通过班级网页评比,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班级网站建设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丰富网站内容,美化页面设计,提高班级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开辟网上论坛和开设电子信箱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ICQ、E—Mail、BBS、NetMeeting、Blog等网络工具,创设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和答疑等德育活动,实现心灵的沟通。学生与老师间、学生与学生间可通过这些网络媒介,讨论学习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可以剖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端正统一思想,提高认知水平;可以针对学校建设展开讨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好的建议;可以协调师生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教与学的统一,提高学习效率等。网上讨论隐去真实的姓名,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降低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威给学生带来的威压感,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可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向,有利于及时发现思想问题,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把各种不良思想的苗头消灭于萌芽状态。通过网络交流工具,有效避开了面对面的尴尬,为打破心理障碍,实现人际间的充分沟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沟通渠道。
(四)利用综合手段加强网络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给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尤其是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网络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问,但网络上各种思潮的任意泛滥易导致青年学生不能明辨是非,行为上出现盲目性。网络是一个超时空的无政府状态,各种不同价值观将对社会主义主体价值观产生冲击,对传统民族道德观、文明观提出挑战,面对纷繁、浩瀚的各种信息,每个青年学生都会依据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并根据个人的好恶来取舍。如果青年学生受负面信息的影响过多,将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越来越少,少数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沉浸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这有可能导致同学关系疏远,传统的亲情、友情等道德情感淡漠,社会化程度降低。面对网络上的万千气象,有的学生缺乏自控力,长时间的聊天、玩游戏,更有甚者通宵达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荒废了学业。网络对青年人的毒害是不容忽视的。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6�7�6�7,这些都是信息技术 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正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容易忽略之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做好登记工作,检查电脑设备是否有损坏,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 中正确的关机步骤,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当计算机关闭结束还 需要把键盘,鼠标和凳子归回到正确的位置,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今天,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事实上现在的中学生对“黑客”这一角色已经有所了解,但是他们对黑客是持着敬佩,偶像的态度,如果教师能在讲计算机病毒时把黑客这一角色引用进来,并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角色的性质,非但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道德的教育。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教育学生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要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 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说我们在上初一第4 课《过好打字这一关》的时候,就可以鼓励 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等。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在“聊天室”随心所欲地“侃大山”,或在“游戏天地”里尝试“虚拟人生”。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上网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去上一些黄色网站,有些学生设置利用学校与家长勾通的软件,在上面发布黄色信息,严重影响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也有不少学生在网上搞一些恶作剧,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6�7�6�7。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比如,课堂上教师布置较复杂的自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或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五、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等,都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一、知识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空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的渗透德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啰嗦大王改游记》是泰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上)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Word软件的基本功能和窗口的组成,也学会了Word文档的新建和保存操作。本课的内容主要掌握删除、插入、移动、替换文字等编辑技术操作,用编辑技术修改文章的内容;掌握电子化编辑的高效,体验自动更正等技术对提高文章质量的作用。为Word排版知识做铺垫,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Word排版知识的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础之一。根据课程整合的思想和原则,我把语文课中的相关知识融合到本课进行学习,加深了学科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修改文档让学生充分体会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方便和快捷,从而对信息技术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节课,作为Word排版知识的起始课,在主要教学环节中,突出的德育渗透点是科学精神。所谓科学精神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感受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努力探究学习,积极实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尝试猜想、假设、推理、实践、验证、应用等科学探究方法,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接下来,我结合本课的教学过程,解读一下如何在《啰嗦大王改游记》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一)巧设开篇,导入新课时是渗透德育的极好时机。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开篇,虽然只有一两分钟甚至几句话,却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来。通过提问:“你们喜欢去动物园吗?”这个问题,引出能能和大强游动物园写游记的得分情况,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能迅速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好胜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中,这就是科学精神的无形渗透。
(二)在探求分析中,灵活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点:积极实践、锻炼能力、增强自信心)
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来完成。
1.在“删除啰嗦语句”关卡中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首先让学生找到标记为红色的啰嗦语句,通过提问:“删除语句的方法有几种?”然后根据锦囊一自主探索删除语句的方法,同时要求小组中先完成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这一要求适用于所有关卡)。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实践,能促进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先完成的同学帮助没完成的同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这都是德育在教学中的潜移默化。回顾梳理知识点时,总结删除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剪切;二是“Backspace”键或是“Del”键,更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了“实践出真知”。
2.在“替换相同错别字”关卡中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在巡视过程中能发现,大部分孩子们可以较好的完成替换功能的自主探究。通过提问:“谁愿意为同学们讲解演示?”“这么多同学举手,让我们把机会让给暂时落后的小组吧!”这一连串的问题,鼓励不愿意表达的学生,到前面讲解演示。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语言表达会有不完整、不严谨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同时,可以多找几位同学补充表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品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这样一个一个关卡完成下来,学生也在无形中逐步掌握了“删除、插入、替换、移动”等编辑技术的操作。
3.在“合作应用,检验效果”的环节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在学生掌握“删除、插入、替换、移动”等编辑技术的基础上,我设立了这个检验环节。还是以小组合作为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有质疑、有实践,互帮互助。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学习正确的面对失败。文章修改完成后展示作品环节中又让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这也是科学精神在教学中的体现。
(三)知识延伸中加强德育渗透(德育渗透点: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在检测完学生修改的文章后,我由知识点往外延伸到了让学生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同时播放一段视频加深印象。“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动物,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植物不但美化家园,植物还供给我们食物,供给我们呼吸的氧气……”,“爱护动植物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学生们都有触动,也能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之结合起来。通过这种生生交流的模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在这种热烈的交流氛围中,我提出了课后让学生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做一篇“保护动植物的倡议书”,向更多的人宣传。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资源共享中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
(四)畅谈收获中巩固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点: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在小结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各抒己见,感受信息技术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快捷,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渗透了科学精神。然后,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过程,梳理知识脉络,提炼了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板书在设计上要呈现出“思维导图”的模式,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
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三、回顾全课
整节课知识点比较容易,学生掌握较好。在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中,我主要通过各种激励语言,例如“你的表达清晰流畅,真棒!”“咱班同学都是电脑操作的小高手,老师为你们点赞。”……和以小组为单位奖励小徽章,为了使本小组的徽章更多,学生都积极帮助本组同学,大胆发言,本节课共计给学生提供了20多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呈现了一种紧凑激烈的节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探究热情,也使孩子们始终处于快乐自信的学习氛围中。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此时,学生们就会期盼一节又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到来,合作意识也再次得到了升华。这正是学科德育中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
孟子岭小学
赵红英
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纷纷竞争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互联网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工作、娱乐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的教育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网络信息自我教育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开发了学生德育教育途径不足的问题,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提供又一平台,是对传统教育的一大变革。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不仅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方法及方式变革,而且为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提供了更加灵活快捷的平台。
据调查,我国目前上网的人大致有三种,一是看新闻,或者是获取信息,能够比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二是玩游戏,游戏对智力的培养是有很大好处,但是如今游戏的逼真与刺激,非常容易让人沉迷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三是网上QQ聊天“交网友”。在我们小学生中,为上网废寝忘食者大有人在。根据调查,本地区小学生中有5%—10%的每周上一次网,假期中有25%左右每周上一次网,甚至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所以说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认识到,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已成一种趋势,网络环境中德育教育应该从小开始,在丰富的教育资源库群所形成的教育环境下,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发挥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优势,拓展学校德育途径,构建新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是我们面临的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教育者要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德育教育能力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学校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强调德育在各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以育人为已任的教育者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者,而是教育的引导者、育人的设计师。德育工作再也不单一的班主任的工作。而是全校教职工都应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只有齐抓共管,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懂得现代管理与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关键。一方面培养跨专业学科的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教育者,让他们多去实践,结合网络,发挥自身一职多能的优势。另一方面,必须转变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师生共同学习,并引导学生辨别良莠信息,抵制负面影响;变单向授课为相互合作,教育者与学生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软件,既促进了学生发展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将德育知识层层渗透;加强家、校联系,帮助、辅导家长掌握网络基本知识,边学习边研究,教育者要不断地培训自己,切实承担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二、改进德育方法才能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换心、鼓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其过程应建立在“动情”的基础之上。无爱之教育必定是失败的教育。只有根植于挚爱之中的教育,才能生情,才能有感,才能躬行。中学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它既是一个由知到行的心理内化过程,又是一个师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爱”对学生的感染和激励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是否具有“爱心”是提高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基本保障。
小学生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状态是影响道德教育接受效果的关键。小学生的心理机制既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还包括意志、能力、气质、性格、情感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包括感觉、知觉、记忆等思维形式特征。小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是衡量接受效果的关键。但是,由于受小学生心理机制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活阅历的不同,致使思想教育的接受效果出现明显的差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构建者,成为品德养成的主体,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和遵循接受规律,不断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而网络在这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网络教育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参与式德育,使学生从灌输式学习转变为参与式学习。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少讲,多提问,让学生自己找出应遵循的网络道德规范,让社会主义道德观嵌入他们的脑海中;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德育内容由教师强迫命令转变为学生自主行动的对象,我们必须利用网络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网络把当前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在网络中阅读有益书刊,刺激小学生道德智力的发展,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完善班级网站、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利用网络优化思想品德课,组织各种网页比赛、主题班会课,开办网上展览,接受爱国、爱校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培养学生处理分析网络信息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部分
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挑战,我国政府提出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通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和终身学习的工具。但在络时代的今天,学生如果不能学会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为己所用的知识,就势必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推行网络教育,就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他们的网上思维能力,教会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要求和知识结构;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然后在学习资源中选择有利于充实自己、促进自我发展的信息知识,并以此提高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活动水平。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者选择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其信息选择、信息判断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小学生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引导和培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培养学生处理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构建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去探索、去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生,道德教育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的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 互联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了。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事业,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更是不可或缺。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而人才的培养是全方面的, 不仅要培养其学科知识, 更要培养其良好的人格和品德。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日益深化, 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必然要发现新的变革。
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 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网上, 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经过分析、参与、整理、创新, 很快便有所获。这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现代科技的热情都大有益处。
网络技术的发展, 第一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 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 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 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 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二是促进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及价值观与行为规范, 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 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 顺利参与社会生活;第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从中获得养料, 完善知识结构, 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 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 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 网络这一虚拟现实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在这里可以大胆尝试、不断开拓;第四是网络有利于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网络技术对学生发展的不良影响:
1) 网络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存有潜在威胁。网络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内容庞杂、良莠不齐, 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 这就使他们头脑中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 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倾斜。长此以往, 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形态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社会安定形成一种潜在威胁。
2) 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 脱离现实, 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随意发表言论, 又不受任何法律法规的约束, 并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 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 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夜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轻者视力下降, 精神萎靡不振, 学习成绩下滑, 重者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更有甚者, 许多青少年学生以及大学生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中, 逐渐在生理和心理发生了严重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的变化, 表现为, 精神不振、对于生活没有兴趣以及运动功能失调等后果。互联网在带给我们生活极大方便的同时, 也将我们引入了“电子海洛因”的世界。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对于这个严重的现实问题, 我们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
二、网络技术时代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一) 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 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 深入分析青少年学生迷恋上网的原因, 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 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首先, 必须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 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 引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莠, 增加思想免疫力;其次, 培养一批跨学科的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网络德育工作人才, 利用网络媒体, 改变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教师进行教育时, 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促使青少年学生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最终教师要不断加强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问题的探索研究, 能够胜任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工作, 最终将成为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主要施行者。
(二) 家庭教育: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 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 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 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 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 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 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三)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落脚点
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 自我提升的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 是人人“从我做起”。只有网络主体通过实践, 学习与思考, 把握了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握了自己的真实道德需要, 明确了自己的道德权利、责任与义务;通过反省, 发现、克服了自己的恶念与陋习;并在实践中改造自身, 躬行、践履道德规范, 锻造高尚的人格;才能达到道德自律阶段。
(四) 社会教育: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1) 发挥国家伦理职能, 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国家对人的道德需求的正当、合理和合法地完成确认过程, 也是实现国家伦理职能的过程。国家在社会公共道德生活方面推出的每项具体的政策, 都加强了个人的社会道德特征, 成为一种完善现代伦理关系的有效措施, 从而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现实基础。
2) 迎接道德教育挑战, 建立青少年绿色网站。目前, 我国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 吸引力不强, 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力不大。青少年网站的质量对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上信息应当突出对社会中焦点问题的关注, 因为它所折射和反映的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 必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 对道德人格的培育起着典型引导作用。
3)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丰富营养。要继续深化“手拉手”、“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等富有成效的道德实践活动。要为未成年人提高丰富的精神食粮, 新闻出版单位要创作编辑未成年人喜爱的读物和作品。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拓展学校德育途径。学校德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 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 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 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把握问题的关键, 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 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2001.
[2]向阳.浅谈网络技术与学校德育的整合.中国科技信息, 2005.
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成功有效的教育,总是需要大量的材
料、信息。如果德育教育的讲授过程中信息
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这样很
难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因此缺乏说服力,
教育的效果就不好。而德育内容在网上是非
常丰富的,教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德育
资源,还可以在网上共同探讨、交流问题。
如“绿色环保”的主题班会,可以要求
学生利用课前和课后上网去查询环境保护
的有关资料,学生收集资料后教师可以组
织环保知识竞赛、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班
会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所收集的资料,踊
跃参与。
再如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观看加入
WTO、“神州五号”成功发射、申奥成功等影
像资料,了解我国各个方面的成就,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会让
学生深刻认识到,要强国必须先自强,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将受到的教育内化为一种心
理需求,而后深入探讨当代青年学子所应
肩负的历史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
习目的,让时代责任感在学生的头脑中根
深蒂固。
二、信息技术下的各种活动具有灵活
性和互动性,为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
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
育工作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基本上是一块
黑板、一枝粉笔、和老师一张嘴,对学生没
有什么吸引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各
种活动不仅仅有文字,还有声音、图片、动
画、影视画面等,学生还可以与专家、信赖
的人交流思想,进行心理咨询,解决思想上
的障碍,这种新技术不仅给德育的手段、方
式、条件和效果等带来了全新的变化,而且
使学生多方位感知,强化了德育内容的学
习,达到了最佳的教育效果,也大大地改变
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手段。
如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
断乳期,过重的学业负担、人际关系方面的
困惑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他们需要诉说、安慰和宣泄内心的苦闷。网
络具有新颖性、主动性和匿名性的优势,为
学生跨越时空进行交流提供了方便,学生
乐于接受。因此,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给予
学生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尽
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
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可以实行以下一
些措施:
1.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主页上开辟有关
栏目,并把它与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链
接,实现共享网上资源。
2.学生可以在“聊天室”就一些不便直
说或不愿透露姓名的事情直接向心理健康
教育老师或班主任倾诉,这样既可以使学
生的情感得以宣泄、减轻心理压力,又可以
帮助班主任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还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一些
特殊的学生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每周进行
跟踪辅导、调查,记录其个性心理发展轨
迹,以便对其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
理论和实践依据。
4.邀请心理咨询老师通过“校园广播”、
“校园电视”、“网络心理教室”等渠道为学
生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学习上的
压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可选择性,能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彻底地改
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
在德育教育中,将信息技术和面对面
教育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改
变以往在教育中的从属地位,利用课余时
间,通过多媒体去搜集多方面的资料,这样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充分体现
了学生在德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有人说:“道德产生于交往,倘若一个
学生没有时间去和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
没有时间去和他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那
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由这种交往所发生的
心灵体验。没有交往,没有体验,一个人不
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信息
时代为学生的交往、自我发展开辟了绿色
通道。为了有效地利用校园网实现其教育
功能,我们可以开辟思想道德教育专区,把
与德育资源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
料进行知识化、结构化重组,寓知识性、趣
味性、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于一体。绝大
多数内容可以由师生共同在搜集、检索、整
理、加工的基础上建立。这些专区学生可以
随时打开,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与其他同
学进行及时交流,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
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开辟了学生
自主教育、自我发展的空间。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因材施教,因
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在每个孩
子身上发现其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
人发展根源的兴奋点,使孩子能够充分发
挥他的天赋,以取得卓越成绩。那么怎样找
到“兴奋点”呢?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
但可能他们打字速度快,或排版技术好,或
画图水平高,可以给他们机会表现,比如成
立电脑小组,建立班级主页,出班级刊物,
打表格,为生日的同学设计电子生日贺卡
等等,以发现或激活学生的兴奋点,给他们
一个表演的舞台,这样他们就会找回自信
和自尊,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利用网络,
给出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收集有关的资
料,发挥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
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改变和丰富了
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
了很好的条件。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了一个家校
互动的德育环境,形成了家校合一的教育
合力
在校园网中创设学校与家庭、教师与
家长密切配合的互动教育信息平台,通过
平台家长能随时更多了解学校的发展,孩
子的成长,让网络平台成为沟通教师与家
长、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心灵的一座桥
梁,成为开展民主治校的一条畅通渠道,是
拓展家长学校的重要途径。让家长了解教
育、了解学校,在学校与家长、家长之间、家
长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互动,
形成教育合力这正好是发挥网络的最大优
势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拓展了学校德育的时空,把
居高临下的简单说教变成一种自主的道德
体验,使德育工作从单向传递变成双向反
馈,把德育内容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调动
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
可以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经验总结06-29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12-06
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10-12
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遍开德育之花12-01
信息技术师德总结01-04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07-02
小学信息技术工作方案07-19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总结10-25
信息技术远程培训总结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