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数据模型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模型(精选10篇)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模型 篇1

通常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藏书量比较大,管理工作繁琐,手工进行管理往往费时费力,而且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图书管理系统应用十分广泛,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使用关系数据模型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来管理图书,可以达到快捷,高效,准确的效果。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处理书籍信息,包括书籍的类别、出版社信息、书籍的作者、借出信息、图书的查询、相关借出书籍的学生信息等等功能。

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典型的查询操作包括查看某种类型的图书、浏览指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检索指定作者的图书等,典型的更新操作包括登记新书信息、作者信息等。作为一个在存储几百万图书和大学图书馆,如果没有管理图书的信息系统,那么借阅一本书的时间可能需要一个星期。这种管理大量图书的管理系统的技术基础是使用关系数据库技术。

图书管理系统的任务是用计算机管理和维护书籍信息,提供各种查询功能。

l 实现图书馆图书自动化管理。减轻工作人员和借书人员等工作量。

l 采用窗体程序设计方法,便于系统功能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又便于补充和维护。

l 具备数据库查询和报表打印功能,及时根据需求进行数据的检索、打印各种基础报表等操作。

如图所示是本书示例数据库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的E-R图。在该图中显示了图书管理中所要使用实体集、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联等重要信息。

图书管理系统E-R图

建立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主要任务是用计算机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管理。依据系统的总体要求及系统概述,图书管理系统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有:

l 采购新书时,将新入库的图书登记入数据库。

l 图书借出时,记录相关信息。

l 浏览库存图书信息,提供各种方式的查询。

l 提供指定需求报表的打印,例如,打印出所有已借图书信息。

l 在借书和还书之间进行关联,删除预定需求,并在图书明细信息上做记录。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模型 篇2

关键词:电子,图书馆,数据,规划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书刊情报资料中心,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服务的机构。图书馆工作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由此可见,学校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教育机构,它不仅仅是图书的借借还还,以及为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职能,它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机构,要管理育人、图书育人,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它应有的贡献。图书馆既要向学生广泛宣传图书,指导阅读各种书刊,又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各种参考资料。具体来讲,学校图书馆具有以下四个比较重要的职能:(1)培养品德,陶冶情操;(2)配合课程,辅助教学;(3)扩大知识面,开发智力;(4)独立思考,培养能力。

图书馆的职能并非仅仅是以上所说的这几点,一个高校的图书馆,它对于学生的思想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对于学生扩充知识面、接触教学外的内容、完成课业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来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可以通过图书来与时代接轨,了解时代的技术发展。当然,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图书馆进行自修,自己学习非课业教导内容,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此外,图书馆对于大学生完成课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有关的资料,扩充自己在所需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当下最新科技,从而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论文设计。

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图书馆了解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从而完善自己,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图书馆进行其他专业的学习,以便于考取双学位甚至多学位。当然这不仅仅是要靠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还要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首先从图书馆的位置上看,图书馆位于校园的西南方向,靠近校门口。学生经过这个位置的目的性很强,一就是去图书馆,二是进出校门口,所以这个位置不能很好地截住一批人流。如果图书馆紧靠着宿舍,是不是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呢?毕竟可以将这段路程缩短。还有,宿舍是高校人流量最多的地方,图书馆建在这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人流量,截取这段人流量,所以,单单说图书馆的地理位置就已经很值得人思考了。

好的一方面是,我校东区图书馆主要分为3层,3层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图书馆一楼放置的主要是文学、语言方面的书籍,供给大家提高文学修养,加深对各类语言知识的学习,并且可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增加历史底蕴和民族认同感。图书馆二楼放置的主要是各类工科专业知识的图书,用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的知识,并且向他们展示这个时代最新科技的知识成果,扩充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图书馆三楼有一个电子阅览室、一间报告厅和两间自习教室。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来网上阅读,也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进行一些文档的编辑和修改,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进行创作。而自习教室则供给学生借阅图书时读书所用,可以让学生不将图书带出图书馆也能进行阅读、摘抄、标注等,给学生读书提供了便利。而图书馆3楼的报告厅,则有着极大的用处。经常会有教授、专家在图书馆3楼为广大学生做报告,扩充学生们的知识面,为大学生讲解前沿科学技术,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具有极大的好处。

我们从图书馆调查的数据显示,我校图书馆的图书种类约22种,涵盖了社会科学、数理科学和化学、经济、政治、法律、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学、生物科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综合性图书等众多类别。我校图书每年的借阅量,也达到了17万册。然而,我校图书馆的图书种类虽然看似十分齐全,但是在不同图书的收集上依旧有些不足。我校所收集的图书大多是偏向于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化学工业、经济、语言、文学等较为热门并且与我校大多数专业相近的几类图书,而图书馆中的其他类别图书则仅仅只是占据了寥寥几个书架。从图书馆的借阅数据来看,学生借阅的重点也是偏向于工业技术、文学、经济、哲学等几种类别,而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图书的借阅量则极低。那么,我校图书馆到底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图书的种类存在局限性,专业性不强

我校图书馆的图书种类看似十分丰富,实则在繁多的种类之下,大多数的图书数量十分稀少。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身的专业技能,也要对其他专业有所了解,还要完善自己的认知世界,所以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对其他科目、非本专业的图书进行借阅了解。因此理论上来说,学校图书馆各类科目的图书借阅数据都应该是很多的。然而,由2011年至2014年的学生借阅数据可以看出,即便是当下比较热门的航空航天技术,该类别的图书借阅量也是寥寥可数,2011年内的总借阅量只有12本,2012年是19本,2013年是16本,2014年也不过是27本。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尽管不属于航空航天这一专业,仍旧应该会有许多学生愿意了解这一类别的只是。那么,为何图书馆的借阅数据如此之低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我校该类别的书目种类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借阅需求,才导致该类别的书目借阅数据如此之低。有相似的还有天文学、地球科学、自然科学、农业科学,这几类书目的借阅量也是极低的。以上种种都表明了我校图书馆的图书种类及其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借阅需求。没有足够多的图书,便没有足够多的借阅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阅读量的下降,也间接地导致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竞争能力的下降。一个大学的好坏,与其藏书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北京大学而言,大学图书馆内的藏书量已逾800余万册;清华大学图书馆内的藏书量也有600余万册;武汉大学图书馆内的藏书,已达到了570余万册。再来看看我校图书馆的藏书,据我校官方网页上的数据显示,我校图书馆的藏书量约是110万册,而实际的藏书量是否达到110万册,不得而知。我校图书馆的藏书量相较于我国其他大学图书馆存在数百万册图书的差距。一个大学的藏书量,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大学的底蕴,我校图书馆偏低的藏书量是我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尤为显著的一个现状。

高校图书馆规模一般不是很大,规格层次也相对适中,但是图书馆资源相对来说并不健全。同学们无法找到可以真正需要的图书,因此对图书馆的使用兴趣减少。在乌兰《高校图书馆资源浪费研究综述》,彭林《关于新一轮高校浪费图书馆浪费之思考》,边建芳、陈恒玉《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利用率的几点思考》等文献中,以上学者均表达了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采购的文献不符合学生们的需求这一观点。

二、碎片化和信息化的到来,图书馆不能迎合社会大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大环境急速变化,中国开始与外国对接,我们已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中国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成了世界大国,十年前和今天变化巨大。再抬头看看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成为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社会发展带来的极大变化,让人们开始意识到碎片化时间的处理,也更加了解了碎片化时间的多效,更加重视和利用起碎片化的时间。传统的学习常常是一整天、长时间的,然而带来的往往是学习效率的降低。学习效率降低就不能确保可以学到知识,学不到知识就无法促进学生再次学习。这样极易带来一种现象:看,我已经在认真学习了,可是我长时间的投入并没有带来更高的回报,所以,学习是没有多少效用的。这样看来,对于一整天的学习带来的疲劳感,人们更加热爱在碎片化时间里学习到的东西。

想想这样的场景,学生在等公交和坐公交的时间里,打开手机阅读,读在图书馆里下载下来的书籍,在这样的时间里学校,是不是既方便又有意义呢?所以,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正在改变,这点不容忽视。还有就是技术发展带来了种种好处,解决了种种不便。例如网上阅读不仅方便有效,也变得更加时尚。网上阅读解决了空间位置的不协调,释放了人们的自由。所以,拥有一个学校的网上图书馆也是一种趋势。

以青少年为首的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推动和使用的主力军,这也导致了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浪费。现如今的信息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我们又要如何从里面找到袭需要的信息呢?除此之外,在这个高速转动的社会中,又如何去快速地找出自己需要的,可以给出自己最直观答案的信息呢?答案是网络查询。网络以其简单迅速的方式逐渐为人们所喜爱。由于网络的发达,各高校也逐渐重视数据图书馆的建设,很多高校都购买了类似于中国科学引文库、INSPEC等数据库资源。各种相得益彰的检索系统,层出不穷的网站都在表达一个信息:人们都在向网络的快速查询方式倾斜,尤其是正处于互联网发展热潮中的青少年们。事物的双面性理所当然地影响了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我们从调查的数据中发现,高校确实拥有网上数字图书馆,但是让人很惊奇的是,几乎没有人知道高校拥有网上的数字图书馆。事情做了,但是只是摆在那,与不做又有什么区别呢?好酒也怕巷子深,当今时代,充分的营销推广是必要的,不然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做的事并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却只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我已经做过这事,这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是很多图书馆管理的通病。我们应该转变态度,不仅仅要做这件事,还要去思考,怎样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能。教育学生是一件伟大而神圣的事情,应该积极地去引导他们,把每一步走好,成功将会更近。

除了这些,就文献资料来说,就算是一些比较正规的机构在现如今的社会大潮之下,也很难保证那些销量不高但却有真正用途的书籍的再版和持续上架。各种五花八门的图书大行其道,占据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当同学们在翻阅图书资料时,他们往往不能抉择资料是否是正确的,尤其在碰到同样的领域却存在分歧的时候。市场的经济调控使我们丧失了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图书馆即使有再多的文献或者数据库似乎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应该利用哪一方的观点较好,这样也会导致图书馆的利用率降低。

三、图书馆之间独立性太强

在高校图书馆中,想进入图书馆必须持有相关的证件,有一些需要刷卡或者学生证等,仅仅向本校师生开放。这样就导致了图书馆资源不能互相利用,最起码在高校之间没有流通的现象。根据相关数据,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总藏量超过6.6亿册,文献利用率却不足30%。此外,大学图书馆藏书流通率平均低于35%,个别的甚至低于20%。这些数据意味着一大部分资源被束之高阁,不能实现其利用价值。如果到了寒暑假,进馆阅读者锐减,大学图书馆甚至闭馆。

学生们的信息处理能力降低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要提高同学们的信息筛选能力。这个可以通过图书管理员的帮助,无论是进行课堂的讲解或者是大型的讲座,要教给同学们正确查阅资源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向同学们介绍图书馆的书籍质量能在多少程度上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和数字资源都是通过相关的认证和审核的,最起码不会出现根本性的错误误导学生。

所以图书馆的文献资料购买时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核,数据资源购买时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核。除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之外,也要保证对大学生的效用性,这样可以减少同学们对资料准确性的判断。虽然购买了数据系统,但是图书馆还要进行资料检索系统的完善,根据本校的情况以及同学们反馈的意见等进行调整也是有必要的,以方便同学们查阅,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或者是建立起专门用于高校所需要的书籍再版的出版地,进行周期性的再版。各高校可以周期性地提供所需要的书籍名单,进行分类整合,然后进行再版,满足高校的需求。同样,此类书籍也可以在市场流通,虽然利润不高,但是适用于现状。可以通过社会捐助或者政府扶助的形式维持这样的出版场所。

高校还应该多举办图书馆相关的活动,来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此外还要展开教育,图书馆管理员要严格防止图书馆变成自习教室。

参考文献

[1]李玉安.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评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6.

[2]马海群.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的职业道德规范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4,(1):2-5.

大数据与图书管理结合初探 篇3

关键词:大数据;图书馆管理;结合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图书馆则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途径,所以,图书馆管理面临着新时期带来的巨大挑战。传统处理图书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今的图书管理工作,因此,研究如何将大数据与图书馆管理结合起来,使大数据更好的服务于图书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数据与图书馆管理结合的意义

(一)利于构建庞大的图书资源

大数据可以处理海量的数据并能够通过数据仓库、云计算等降低数据处理难度。运用大数据可以让图书馆将海量图书资源存储在云端且不怕丢失、不必备份、任意恢复,所需软件无需下载并自动升级;大数据无所不在的计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登录后都可以进行计算服务且具有无限空间和无限的速度。大数据的这些特点能够让冗余的图书资源得到迅速的清理,实现高效的图书管理工作。

(二)利于实现高效的图书管理

电子书时代的来临并没有大量减少读者对纸质书籍的需求,传统的图书管理工作则是通过人工对纸质图书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存贮、统计、保管、检索、汇编加工和开发利用,这种传统处理图书的方法加大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且易造成数据冗余。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为图书馆设计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提高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依靠识别、组织、高智能、高速度的优势,简化图书管理程序,推进各个环节的高效进行。

(三)利于推行精细的图书服务

在数据挖掘中常用的是分群,我们要把这个类分到每一个具体的人。服务领域就是一个服务目标极小化,而这种极小化的服务模式第一步是收集大数据,第二步进行数据分析,第三步通过数据结果做预测。图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结果了解目前真正畅销的优质图书,了解性价比最高的图书供应商,了解每位读者的个性图书要求等,给读者创造一个温馨优质的图书软环境。

二、大数据与图书馆管理结合举措研究

(一)建立机制,共享信息

图书馆应着力打造信息畅通渠道,清除数据获取的障碍,使数据具有流动性和可获得性,实现省级图书馆、地方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之间的数据共享,运用大数据处理,将图书馆内冗余的馆藏图书进行合理分流,让每一个图书馆内馆藏图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同时,图书馆可以将海量的电子图书存入云端,呼吁乐于阅读电子书的读者通过图书馆云端查阅图书,减轻图书管理人员“借阅”、“图书归位”工作量及降低纸质图书引进成本。

(二)搭建平台,增值利用数据

面对海量的数据,单靠人工处理无法完成。只有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实现馆藏图书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智能对比、自动检验和实时预警,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图书馆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搭建“智慧图书”管理平台,实现图书馆的新书引进、旧书冗余处理、破损书籍处理等工作的全面监控。解决以往因数据来源不畅、质量不高、利用效果不好、软件之间相互孤立、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间逻辑关系不足等问题。利用大数据搭建的智能管理平台能有效解决数据冗余、传递拖沓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使数据利用达到最大化。

(三)挖掘数据潜能,构建智能图书

“随着大数据的出现,数据的总和比部分更有价值。当我们将多个数据集的总和重组在一起时,重组总和本身的价值也比单个总和更大。”如大数据的定义所述,大数据的特征是一切皆可量化、数据不过时、数据类型繁多、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大数据的价值并非单纯源于它的基本用途,而更多源于它的二次利用,通过创新性的分析来释放其内在价值。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重视对大数据分析人才的聘用和培养,同时借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多种力量,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智能信息分析平台,深入挖掘数据潜在价值。进而对获取的海量数据研究、发现、理解信息内容及信息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实现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挖掘数据潜能,构建智能图书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与图书馆管理的结合,可以解决图书馆在新时期下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能够让图书馆海量资源得到无限且稳定的存储空间,让图书馆管理工作变得高效便捷,让图书馆的服务更加精细人性化。尽管运用大数据将使传统的图书管理流程和工作方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但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未来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大胆革新,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图书馆目前面临的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严浪.大数据在图书馆的应用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 2014 (5):7-8.

[2]刘春颖.大数据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与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10):21-23.

[3]陈臣.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安全体系构建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4(11):20-21.

[4]江云,李凤兰.大数据在我国图书馆的应用及推进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6):15-17.

[5]韩翠峰.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J].图书馆, 2013(6).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模型 篇4

软件工程与数据库 课程设计 任务书

学院名称: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课程代码:_6014419_ 专

业:

级:

一、设计题目

图书管理系统

二、主要内容

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包括图书馆内书籍的信息、学校在校学生的信息以及学生的借阅信息。此系统功能分为面向学生和面向管理员两部分,其中学生可以进行借阅、续借、归还和查询书籍等操作,管理员可以完成书籍和学生的增加,删除和修改以及对学生,借阅、续借、归还的确认。如:

图书室有各种图书一万多册。

每种图书都有书名、书号(ISBN)、一名或多名作者(译者)、出版社、定价和内容简介。

借书证记录有借阅者的姓名、所在单位、职业等。

凭借书证借书,每次最多能借8本书。借书期限最长为30天。实现新进图书的数据录入。

实现对所有购进图书的分类查询和分类统计。能够按书名、作者等分类查询现有图书的数量。

记录借阅者的个人资料和所借图书的书名、书号数据等。

三、具体要求

1、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

通过需求分析确定系统需要处理的数据的需求,要求使用数据库的辅助设计工具(PowerDesigner等),建立业务处理模型。

课 程 设 计

2、完成系统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数据模型(CDM)用于完成数据库的设计,与人和数据库平台和具体数据存储结构和工具无关。首先选择局部应用画出分E-R图,最终形成系统的E-R图

3、完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按照E-R图转换成关系模式的规则,将CDM转换成逻辑数据模型,并为每个关系模式设计主键、外键。分析关系模式中的依赖关系,对关系模式规范化处理

4、完成系统物理结构设计

为每个关系分配存储长度,建立数据库的索引和视图,定义关系中的主码和外码,写出关系创建和查询的SQL语句。

5、编码 选择你自己熟悉的开发工具完成一个DBS系统的编码工作。源代码格式规范,注释不少于三分之一

四、主要技术路线提示

1.仔细阅读设计指导书内容,认真掌握任务要求2.需求分析 3.概念结构设计 4.逻辑结构设计5.物理结构设计6.编码.2.后台推荐采用SQL server或Oracle;前台开发环境不限制。可采用ADO,ODBC,OLE DB或JDBC连接数据库,并调用系统存储过程、自定义存储过程、函数等。

五、进度安排

第1周: 数据库系统概念模型、数据模型设计,创建数据库以及相关对象; 第2周: 前台程序开发,撰写报告,接受检查。

六、完成后应上交的材料

1. 源程序一份(包含数据库)

2. 课程设计报告一份

七、推荐参考资料

1.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闪四清.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 程 设 计

3.周龙骧.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4.张海藩.软件工程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5.陈明 编著.实用软件工程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6.成先海.数据库基础与应用-SQL SERVER2000.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模型 篇5

为应用GIS技术建立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评价的.多源地学信息系统,本文对物化探信息按GIS技术上的要求,建立了科学、规范、实用的数据分层标准及数据记录格式.将物化探信息分成重力、航磁、化探、物探异常、化探异常等5个大类,及11个主题图层.制定了分层和命名规则.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编制了数据纪录格式.

作 者:刘展 王万银 黄继先 马志民 作者单位:刘展,王万银,马志民(长安大学,)

黄继先(中南大学,)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模型 篇6

科研数据包含了科研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能够存储的数字资源,以及能够转换为数字形式的数据,如遥感勘测数据、仿真数据等。学术图书馆开展科研数据管理,不仅能够避免科研数据丢失,实现科研数据的长期存储和共享,也是满足科研人员动态信息需求和促进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措施。2.1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学术图书馆独立构建数据仓储进行科研数据管理的案例并不多见,一方面与图书馆在资金、技术方面存在不足有关[5]。另外,面对E-Science时代学术资源开放、共享的趋势,图书馆领域更加推崇协同合作,营造科研数据管理的硬件环境,采取资源互补、技术共享的方式共同建设机构仓储。学术图书馆也可以与科研项目机构合作,借助外部设备和项目的支持,构建满足不同学科需求的数据仓储,使科研数据管理跨越单个机构的限制,帮助科研人员获取更多有用资源。例如,澳洲国立大学图书馆与其他院校、机构知识库合作,共同搭建科研数据管理的硬件环境,可以为大量科研项目提供数据存储服务。2.2科研数据集成服务科研数据产生于数据生命周期的任意阶段,与科研活动、科学文献等都存在关联,只有通过关联分析发现内在规律,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学术图书馆是科学文献存储中心,在数据集成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很多学术图书馆已经可以利用智能化工具,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关联组织和个性化推荐服务。科研数据作为具有极大应用价值的信息,必然要求图书馆通过科研数据关联集成,将某一类型或某一领域的数据集和科学文献结合起来,帮助科研人员发现不同数据的潜在联系,进一步利用好各类资源。此外,图书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处理科学文献,如学术专著、会议纪要、发明专利等,以数据生命周期模型为纽带,将原始数据与再生数据关联起来,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汇聚,也方便科研人员迅速获取有价值信息。2.3科研数据存储服务在开放获取运动的推动下,很多国家对于信息机构的科研数据都要求开放共享[6]。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图书馆作为长期提供科研数据服务的场所,自然要求顺应开放获取的发展趋势。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多学术图书馆正在尝试开展科研数据开放存储服务,而科研人员也乐于借助图书馆存储科研信息或成果。在科研数据存档方面,学术图书馆构建专门的机构知识库,通过IR拓展的方式为科研数据管理提供支持,也可以建设科研数据档案库,引进专门的软硬件设施开展科研数据服务。由于E-Science背景下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需求日益增长,学术图书馆必须尽快拓展科研数据存储空间,并且通过寻求政府部门、基金会的支持,以解决新增业务带来的成本增加等问题。

浅析图书馆数据安全管理 篇7

一、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数据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在的问题

(1) 认识不到位。

这个主要是因为许多图书馆在建设图书馆网络时普遍存在重硬轻软、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 对图书馆网络数据安全的深度认识不足。认为配个防火墙, 装个软件, 杀杀病毒就高枕无忧了。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数据的完整性、重要性性等深层次的安全问题。要知道图书馆建设的再漂亮如果没有充分的图书数据那也只能是形同虚设。

(2) 专业人员素质跟不上。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工作都是由广大管理人员手工操作来完成的, 是一种技术含量较低的经验性的重复劳动。各馆在建网初期很少有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担任, 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很多都是经过简单培训后改行上岗的人员, 技术谈不上, 经验也不足, 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系统运行中的故障和问题, 影响了系统正常运行和功能的最佳发挥。

(3) 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网络都没有制定出图书馆网络数据安全保障制度。由于图书馆网络中所有的信息资源基本上是免费为公众用户提供服务的, 较少含有经济价值或政治、军事机秘。相对而言也很少发生黑客恶意攻击等重大安全破坏事故。因而它也就不像其他行业的网络系统那样, 从一开始就制定了统一的管理标准和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这就造成了内部安全管理上的混乱和漏洞, 为图书馆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带来不便。

2、外在的问题

(1) 网络计算机病毒

它主要通过磁盘、网络、电子邮件等途径传播。利用电子邮件传播计算机病毒隐蔽性强, 令人防不胜防。图书馆的数据库如果不小心被这种病毒侵入将会对数据造成损失, 运气好的话可能修复, 差的话就会造成极大损失, 所以数据录入人员一定要小心使用电脑, 养成一种认真仔细的科学的态度。

(2) 网络黑客的攻击。

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离不开网络, 因为要资源共享, 虽然安装有杀毒软件, 但它的整个系统安全系数相对较差, 防护措施又不完善。虽然网络黑客目前不屑对它进行攻击, 但也不能排除黑客的无理取闹, 毕竟图书馆的资料还是比较宝贵的, 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偷去之后后果可能无法想象。

(3) 来自内部的威胁。

因为工作关系, 管理人员较多地接触和知道图书馆网络各种操作应用系统的信息密码, 工作中的任何大意都会给图书馆网络数据安全带来危害, 尤其是不良的操作习惯。所以图书馆的安全机制一定要明确, 不该自己知道的密码就不要去打听, 做好份内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对故意泄露安全密码的人员也要严肃处理。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数据安全的管理措施

1、构建图书馆数据安全防护体系

(1) 广泛应用防范技术

(1)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由明文、密文、算法和密钥组成, 即利用该技术将原始的明文数据按照设定算法的变换法则转换成必须由密钥方能解析的密文数据, 以避免数据失窃和被篡改。

(2) 权限控制技术

权限控制是确定用户的合法性和对计算机系统资源享有哪些访问权, 并通过特定的技术设置访问路径, 防止非法用户进人系统以及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口令控制技术是运用口令设置技术来判断用户的身份和用户享有使用资源的权限, 防止黑客随意人侵。安装服务包和补丁程序是有效的控制手段, 数据库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要及时安装服务包和补丁程序, 更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默认设置。

(3)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主要包括防火墙、病毒防治、信息泄漏防护、薄弱环节检测等技术。防火墙将是图书馆网络的第一道防线, 但防火墙不能提供实时的人侵检测能力, 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安装人侵检测系统。立建全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组织。每个馆可视本馆具体情况设置人员, 并给予一定的权限进行系统管理工作。强化对人的管理。一方面各种安全措施要靠人实施;另一方面, 有相当多的威胁数据安全的行为出自内部人员。因此, 必须强化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

(3) 建立安全服务机制。

安全服务一是指图书馆为保障本馆网络数据安全向不同用户提供服务时所采取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二是指为保证用户能安全方便地使用图书馆网络而对用户进行的宣传、培训、指导工作, 让用户了解图书馆网络而给予的操作权限和范围。

2、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

(1) 对集中访问者的鉴别

如果条件允许就建立全网通信的身份识别系统, 实现用户的统一管理, 统一授权, 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非法使用系统资源, 对于对网络访问者的集中鉴别。

(2) 网络防病毒措施

网络防病毒工作主要包括预防计算机病毒侵人、检测侵入系统的计算机病毒、定位已侵入系统的计算机病毒、防止病毒在系统中的传染、清除系统中已发现的病毒和调查病毒来源。在网络环境中, 病毒具有扩散面广、破坏性大、传播性强和针对性强等特点, 威胁力和破坏力不可估量。预防病毒技术、检测病毒技术、消除病毒技术应在网络防病毒工作中全面采用。

三、数据备份问题

定期备份数据是目前保障图书馆数据安全公认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技术措施, 只要按时、正确地进行备份, 就完全可以防范大部分数据安全事故的发生, 或使得损失减到最小。然而, 仍有一些图书馆, 特别是小型图书馆, 经常忽视定期数据备份, 导致备份数据不全或过期严重。比如, 一些小型图书馆由于人员较少, 无法配置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 数据备份往往由其他工作人员兼职完成, 而这些人员对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只要机器能用就没有问题, 加上更无旁人检查, 结果是想起来就做, 忙起来就忽略, 备份时间大大滞后, 形同虚设, 碰到意外事故, 自然损失惨重。数据备份是一项严肃谨慎的工作, 备份包括网络通信运行系统的备份和网络设备、通信线路的备份。网络通信参数、配置的备份应根据网络的重要性制订详细的备份计划, 确保故障发生后可快速地恢复运行数据。设备和线路的备份可根据网络运行的故障率准备一定冗余, 在网络某部分发生故障时, 其他部分可自动启用或迅速切换。

1、不及时更新安全软件

有些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为安装上防病毒软件、防火墙后只要让它们自动更新就万事大吉, 殊不知忽略了其中的种种潜在问题, 如网络是否通畅、能否下载、版本是否支持等, 试用版还有期限限制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致命的, 因为病毒、黑客一般只能破坏联机数据, 只要保证备份数据的及时、安全、可靠, 即使系统被破坏, 也能很快恢复, 损失不大。然而, 事实上, 此类情况却往往和备份问题一起出现, 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在现实中, 不乏由于杀毒软件长久没有更新, 引起病毒泛滥, 使得机器失效, 而备份又早已过期, 在双重因素作用下, 最后数据大量丢失的实例。

2、盲目更新、安装软件

有的计算机维护人员对图书馆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过分自信, 从事维护工作时, 在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的情况下, 盲目进行软件的更新、升级操作, 甚至格式化硬盘、重新安装系统等, 导致原来的问题没有解决, 反而引发了大事故。

四、问题原因所在

1、工作人员自负心理

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我也发现, 一些数据库录入专业人员对图书馆工作存在偏见, 不屑于对有关业务流程进行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 过于自信, 认为凭着自己的能力水平肯定可以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把图书馆人员的善意提醒当作耳边风, 忽视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和防范措施, 违背规程而擅自进行有高度风险的操作, 从而造成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

2、管理制度不到位

虽然数据安全工作意义重大, 但它在图书馆中只是一项, 没有出现问题谁也不会想到一个诺大的井井有序的图书馆的背后是有很多日日夜夜奋战的数据库录入人员的, 平时不显山露水, 涉及人员也少, 因此往往难以引起管理层的注意和重视, 表现为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奖惩手段, 和工作人员缺少沟通等, 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结论:

有关管理者应该经常向有关人员灌输“数据安全, 责任重大”的理念, 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标准来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同时, 要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 提高员工的觉悟和能力。

参考文献

[l]王洪武.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构想.现代情报, 2004 (5) :48一50

[2]经渊, 胡海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数据安全问题与对策.晋图学刊, 2003 (5) :9一12

[3]皇海潮.谈图书馆计算机数据的安全问题.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115一117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模型 篇8

关键词:数据挖掘;图书馆;图书管理;决策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39-01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信息化速度的加快,图书馆数据挖掘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工程,并且其不仅在图书管理方面受到大量关注,其在制造业、零售业、供应链分析和电子商务等领域也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图书管理系统当中每天所产生的数据大都是一些关于读者兴趣、借阅习惯及学科关联等信息,如果能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那将会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好处,因此,加强对信息的数据挖掘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数据挖掘概念

数据挖掘技术是近些年来跟随数据库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全新信息技术,这项技术主要可以从大数量的信息当中获取人们所需要信息以及一些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技术。近年来随着自动化产业的普及,自动化管理在现代图书馆当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对每位学员在使用期间所应用的程序以及使用建议全部备案在册,这些信息对于图书馆的发展是有非常大帮助的。

图书馆数据挖掘系统也可以称之为知识发现系统,因为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对其所需要信息进行筛选与总结,即可以智能化的实现查询服务,从而更好的帮助决策者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数据。数据挖掘系统根据其对事物分析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类,其中最常见的分析方法有关联分析法、决策树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等。

二、数据挖掘及其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图书管理系统中主要是通过查看大量阅读者的阅读数据,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得到一些关于图书利用率、特定类型读者借阅需求、图书管理效率等相关的信息,这就为合理规划图书馆馆藏、提高图书利用效率以及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提供了保障。举个例子,在某高校中,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系统对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关系做出简要分析,然后图书馆管理者就可以根据这些供需关系来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配备他们所喜爱的书籍,这不仅会使得同学们的阅读效率、借阅效率都得到明显提升,并且还可以通过借阅数据挖掘各类图书在不同馆藏数量下的流通情况,从而确定合理馆藏数量,提高流通效率。

(一)关联分析法。

关联分析就是寻找数据库中各数据项之间存在的关联规则。关联分析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实现,关联规则一般定义为,对于需要分析的各种项集合,实际数据中一定存在某些事务集合,用事务集中同时包含两项或多项的概率来表示某关联规则的支持度,用包含某项的事务集中同时包含其他项的概率来表示置信度,若设定一定的支持度阈值和置信度阈值,则可判定两项或多项的关联规则。

分类和预测是两种数据分析形式,可以用于提取描述重要数据类的模型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在进行数据分类之前,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一个数据类或者概念集,例如对于图书管理数据,可以用时间周期和借阅量来描述一个热门书籍的概念集,然后以借阅数据库作为训练数据集,通过查询分析获取该概念集的分类规则、判定树或者数学描述公式等分类判据,通过该分类判据可以判断某类书籍是否属于热门书籍。预测则是通过描述历史数据某种属性的变化曲线或者趋势,然后评估或者预测该属性的可能值或者区间,例如我们针对某类书籍的借阅历史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描述借阅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然后通过对回归曲线的拟合分析,可以预测未来某个时间段的借阅量。

(二)读者服务。

1.为读者起到导读的作用。

在图书馆中,读者导读一直属于一项工作重点。当前属于数字化时代,信息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速度和来源上,相对以往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我们读者容易产生信息过剩反而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导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来说,分类技术能够对数量庞大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聚类技术则可以对杂乱无序的信息进行归类,进而给其标引或者建立一个相应数据库,这能够帮助信息用户群的不同信息需求。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以用户角度出发,对用户在何种情况下需要何种信息解决何种问题进行了解,也就是对用户信息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确定信息使用模式,然后设计更为有效地信息服务系统。

此外,在读者检索的过程中,传统的信息数据库定题情报服务当前存在着很大的难题,对于一些排列不规范或者无序的电子信息要要在不同平台上操作,效率很多。而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对各种数据进行整合,把不同平台电子版信息及纸质图书利用四种规则建立一个统一平台,这能够极大地提升检索效率。

2.服务竞争情报。

当前随着市场化的加剧,图书馆服务更为重视经济及社会效益,使得不论是高校科研教育服务,还是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竞争性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竞争情报起到服务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专题情报价值数据挖掘、面向集成竞争情报系统数据挖掘等,可以说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三、结语

数据挖掘在数据组织与分析和知识发现以及信息深层次挖掘等方面体现出整体优势。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自动化管理系统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统计数据,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图书管理信息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详细分析决策和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图书流通和图书采编工作的决策支持作用,以期用于指导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得以进一步优化和利用,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显恒. 数据挖掘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12,26.

[2]姚磊. 基于数据挖掘的图书管理决策系统研究与实现[J]. 甘肃科技,2012,21.

[3]高勇. 利用数据挖掘为高校资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J]. 广东科技,2013,14.

[4]李刚. 基于数据挖掘的图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9.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模型 篇9

发布日期:2013-05-15

 浏览次数:419

2012年7月5日修订

为更好的提高文献类数据库资源使用效果,保证采购工作质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学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按照《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管理办法》要求,结合电子资源采购工作的特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文献类数据库采购人员机构组成

成立跨部门文献数据库订购小组,明确职责、任务和操作流程,使文献数据库订购业务规范化。

成员:馆长、副馆长、资源建设部和技术支持部负责人

在实际订购过程中馆长可根据需要指定某个专业馆员加入到数据库的订购工作中,各部门负责人也可以根据需要指派其他人员参与。

二、工作职责

1.馆长:负责全面工作,负责与CALIS全国中心、BALIS北京中心和数据库公司等建立广泛联系,获取最新数据库应用动态,负责数据库订购最终决策,合同谈判和签署等;

2.副馆长:配合馆长工作,负责制定文献数据库建设方案,组织实施文献数据库订购工作;

3.技术支持部负责具体实施工作,(1)负责制定文献数据库建设方案计划。

(2)负责搜集、汇总最新文献数据库的相关信息,(3)组织新资源的试用、调查和评估,根据试用效果做出评估报告,并形成订购建议,(4)订购事物(含订购回执、合同文件)的处理,对已购资源的使用进行测评,并写出测评报告,(5)数据库的安装和维护,(6)数据库使用中的技术支持,IP段的变更通知,代理服务器的使用等,(7)组织资源使用的培训讲座,并通过专业馆员向系、部师生推送相应信息。

三、文献数据库订购原则

1.权威性原则:首选国内公认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权威性的数据库,应尽量选择包库形式或建立镜像站点, 以方便读者的使用和资源的共享,慎重购买不提供永久使用权的数据库。

2.实用性原则:采购的电子资源要适合学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优化馆藏电子资源建设。

3.系统性原则:采购的电子资源要形成系统地、科学地、合理地馆藏结构体系。一是电子资源的专业覆盖比例要适当;二是电子资源种类要多类型、多样化;三是要与纸质文献协调发展,发挥资金投入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4.先试用原则:电子资源试用是采购前的必备环节,为了保证电子资源的采购质量,在正式订购之前应充分的试用。通过试用,对电子资源的内容、检索功能、使用率和数据商的服务等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购买,从制度上限制随意性。

5.科学性原则:针对电子资源采购的特点,构建一个科学、规范的电子资源采购程序与评价指标体系, 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6.不重复购置原则:内容形式相类似的数据库不考虑重复购置。

7.连续性原则:购置的有些数据库是我校使用量大,使用率高的资源,读者已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依赖程度很高。同时,这些产品服务连续,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水平逐年提升,作为老用户,每年还可享受一定的价格优惠政策。因此,应该重点保证这些数据库使用的连续性。

四、文献数据库采购模式

1.联合采购方式与单馆订购方式相结合; 2.资源订购和资源服务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3.专业馆员参与。

五、电子资源试用及订购流程

1.除联合购买、续订的电子资源外,新种类电子资源推介商来我馆推荐时,一般由技术部进行接洽,并根据文献数据订购原则决定是否试用。凡对我校读者有用的专业性电子文献资源以及拟订购的电子资源都要求试用; 2.凡对决定试用的电子资源,由技术部负责安装提供试用,负责与数据库商联系协商宣传培训事宜;

3.电子资源试用时间:3个月—6个月。

电子资源试用期接近结束时,由技术部结合试用情况提出该数据库的综合评价意见。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情况、收录内容、功能特点的描述,与同类数据库的比较,试用统计和读者反馈意见,服务方式和国内同行使用情况,以及是否推荐订购等;

4.凡有意向订购的电子资源,由馆长安排副馆长负责调查了解数据库相关信息,并指派相关人员写出详细调研报告。内容包括:数据库简介、主要内容、检索功能、并发数、资源保存方案、售后服务情况、读者试用反馈意见、读者荐购意见、相关同类资源的比较、相关图书馆的购买情况、价格方案、订购建议等;

6.测评报告报馆长审批; 经馆长审批同意后、作项目申报程序。

六、数据库需求认证细则 1.资料搜集阶段

信息获取渠道:外文数据库:CALIS全国中心组团信息、数据库公司或代理公司的推介;中文数据库:数据库公司推荐;读者推荐;兄弟图书馆购置情况。

信息处理方式:不同来源的信息汇总至电子资源订购小组,由技术部牵头进行处理。技术部经过初步调查和筛选确定处理办法,即:进入试用阶段、暂缓试用、拒绝试用等;

2.数据库试用阶段

(1)申请试用:由技术部负责,实行单馆联系试用;试用时间一般为3—6个月;试用内容包括全部数据或部分数据;

(2)组织试用:由技术部负责提供试用数据库的运行环境;试用时间一般选择3-6个月,避开寒暑假时间; 并进行数据库试用宣传与培训工作

(3)试用反馈收集与统计:试用统计数据搜集: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后台统计功能进行数据库使用统计,全面了解读者对试用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访问频次、时段分布等方面情况;统计项目包括总点击次数、月点击次数、日平均点击次数、每日点击次数、每日点击IP统计,每日读者访问时间段统计等;(4)使用反馈信息的搜集:开拓多种反馈意见收集途径,电子邮件,现场调查、个别访问、网上调查和专业馆员到各个系、部调查;

(5)实施部门:技术部及其他部门专业馆员配合。统计软件和网络调查表由技术部实现。

(6)试用数据库评价

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读者评价和专业馆员评价采用定性评价等主观方法,资源订购小组成员评价采用定量方法。

评价原则:馆员评价和读者评价相结合。馆员评价包括专业馆员、资源订购组成员的评价;读者评价包括普通读者评价、特定读者评价;读者评价和馆员评价各有侧重,前者关注内容和使用便利性,后者关注综合性能。

七、退出机制

订购的数据库使用到6个月时,由技术部负责检查所订数据库的功能、质量和数据量等指标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通过专业馆员和读者反馈途径收集应用信息,并将用户访问次数、供应商售后服务质量及数据库发生故障等情况写成书面报告,上报馆长。每年采购项目申报之前,技术部结合检查结果,写出是否续订该数据库的报告,对应用较少,供应商培训服务不到位的数据库实行淘汰退出机制。

图书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评价研究 篇10

作者运用结构化工作分析问卷和行为事件访谈(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BEI)探讨了图书编辑的胜任特征模型.首先用职业信息网络系统(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O*NET)问卷进行工作分析,后进行专家访谈,确定初步的胜任特征编码表.接着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并根据编码表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最后通过对效标群体的分析,得到图书编辑的.胜任特征,包括编辑策划、关注客户需求、市场意识、成就动机和问题敏感.

作 者:吴红岩 李文东 谢义忠 时勘 WU Hong-yan LI Wen-Dong XIE Yi-zhong SHI Kan 作者单位:吴红岩,李文东,谢义忠,WU Hong-yan,LI Wen-Dong,XIE Yi-zhong(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时勘,SHI Kan(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上一篇: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日心得与感悟下一篇: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