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运作系统(精选8篇)
21世纪,超市的竞争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竞争已不再是规模的竞争,而是技术的竞争、管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技术的提升和管理的升级是超市业的竞争核心。零售领域目前呈多元发展趋势,多种业态:超市、仓储店、便利店、特许加盟店、专卖店、货仓等相互并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扩大销售额、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成为超市营业者努力追求的目标。I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supermarket competition also entered a brand-new domain, the competition is no longer the scale of competition, but competiti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ompetition, talent competition.Improvement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upgrading is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the supermarket industry.The retail sector i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 many kinds of forms: supermarkets, warehouse stores, convenience stores, franchise shops, stores, warehouses and other coexist.How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to increase sales, reduce operating costs and expand business scale, become the supermarket business goal.1.3项目确立1.3 project establishment针对超市的特点,为
了帮助超市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提高小型超市的竞争力,我们将开发以下系统:前台POS销售系统、后台管理系统,其中这两个子系统又包含其它一些子功能。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ermarket, in order to help resolve the supermarket now facing problems,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supermarkets, we will develop the following systems: the POS sales system, background management system, this two subsystems which also contains some other functions.1.4应用范围1.4 scope of application本系统适应于各种小型的超市。This system is suitable for various small supermarket.1.5 定义The 1.5 definition(1)商品条形码:每种商品具有唯一的条形码,对于某些价格一样的商品,可以使用自定义条形码。(1)the commodity bar code: each commodity has a unique bar code, for some of the same price goods, you can use a custom code.(2)交易清单:包括交易的流水账号、每类商品的商品名、数量、该类商品的总金额、交易的时间、负责本次收银的员工号。(2)the transaction list: including the transaction flow account, each kind of commodity, quantity, name of the commodity,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transaction
time, responsible for the cashier staff number.(3)商品积压:在一定时期内,远无法完成销售计划的商品会造成积压。(3)the backlog of goods: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o complete the sales plan, far cannot cause the backlog of goods.(4)促销: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商品会按低于原价的促销价格销售。(4)the promotion: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some commodities will according to sales promotion price is lower than the original price.库存告警提示:当商品的库存数量低于库存报警数量时发出提示。Inventory alarm: when the number of goods inventory is lower than the inventory alarm quantity issued tips.(5)盘点:计算出库存、销售额、盈利等经营指标。(5)inventory: calculate inventory, sales, profitability and other business indexes.2.1系统功能 2.1 system(1)、零售前台(POS)管理系统,本系统必须具有以下功能:(1), the retail front(POS)management system, the system must have the following features:商品录入:根据超巿业务特点制定相关功能,可以通过输入唯一编号、扫描条形码、商品名称等来实现精确或模糊的商品扫描录入。该扫描录入方法可以充分保证各种电脑操作水平层次的人员均能准确快
速地进行商品扫描录入。The entry of goods: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supermarket
business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functions, can input a unique number, bar code scanning, name of the commodity to commodity scanning input precise or fuzzy.The scanning input method can fully guarantee all kinds of computer operation level personnel can goods scanning input accurately and rapidly.收银业务:通过扫描条形码或者直接输入商品名称(对于同类多件商品采用一次录入加数量的方式)自动计算本次交易的总金额。在顾客付款后,自动计算找零,同时打印交易清单(包括交易的流水账号、每类商品的商品名、数量、该类商品的总金额、交易的时间、负责本次收银的员工号)。如果顾客是本店会员并持有本人会员卡,则在交易前先扫描会员卡,并对所购物品全部实行95折优惠,并将所购物品的总金额累计到该会员的总消费金额中。会员卡的有效期限为一年,满一年未续卡者,该会员卡将被注销。Cashier: by scanning bar code or directly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modity(similar to multiple items with an input plus the number of ways)automatically calculate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transaction.In the customer payment, automatically calculate the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print transaction list(including transaction flow account, each kind of commodity, quantity, name of the commodity,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transaction time, responsible for the cashier staff number).If the customer is our membership and hold my membership card, the transaction before scanning membership card, and the goods all the 5% off discount,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items purchased the cumulative total amount of consumption of the membership.Valid membership card is one year, not continued card full a year, the membership card will be cancelled.安全性:OS登陆、退出、海吉布换班与操作锁定等权限验证保护;断电自动保护最大限度防止意外及恶意非法操作。Safety: OS landing, exit, shift and operation lock authorization protection;power off automatically the maximum protection to prevent accidental and malicious illegal operation.独立作业:有的断网收银即在网络服务器断开或网络不通的情况下,收银机仍能正常作业Independent operation: some fault net silver in the network server disconnect or network access conditions, the cash register can still work
normally(2)、后台管理系统,本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2), the backstage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the system must have the following functions进货管理: 根据销售情况及库存情况,自动制定进货计划(亦可手工制定修改),可以避免盲目进货造成商品积压。按计划单有选择性地进行自动入库登记。综合查询打印计划进货与入库记录及金额。Stock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sales and inventory, to automatically formulate purchase plan(or manual Amendment), can avoid blind purchase caused the backlog of goods.According to the plan of single selectively automatic registration.Integrated query print plan of purchase and storage records and the amount of.销售管理: 商品正常销售、促销与限量、限期及禁止销售控制。风冷冷却器综合查询各种销售明细记录、各地收银员收银记录以及交结账情况等。按多种方式统计生成销售排行榜,灵活察看和打印商品销售日、月、年报表。Sales management: commodity sales promotion and limited, normal, within a time limit and prohibit the sale of control.Integrated query various sales subsidiary records, all cashiers silver record and check etc..In a variety of ways statistics generated
关键词:口碑,口碑传播,口碑营销,运作系统,管理系统
国内对口碑营销开展研究已经十余年,虽然其间沉寂过一段时间,但学术界和实业界都没有完全停止对其进行研究。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应用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迅速普及,口碑营销再一次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口碑、口碑传播和口碑营销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并构建口碑营销的运作与管理体系,这对丰富市场营销理论,帮助企业运用口碑营销这一新的营销策略有效的开展营销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口碑、口碑传播与口碑营销
口碑、口碑传播和口碑营销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概念,不能等同对待。在实际生活中这三个概念往往容易被混为一谈,特别是口碑与口碑传播。为了深入研究口碑营销理论,有必要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口碑与口碑传播
口碑,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1]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比喻群众口头上的称颂(称颂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碑上的):口碑载道”。[2]口碑载道后来逐渐被口语化为“口碑相传”,泛指众人的议论,群众的口头传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口碑源自于群众、形成于共识、传颂于基层,从当代通俗意义上来说,“口碑”等同于“评价”。目前,国人将英文“opinions”、“public opinions”、“public praise”、“word of mouth”等意译为“口碑”,而它们在英语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如“opinions”泛指众人的见解或“对某人或某事物给予好的(高的,低的,坏的)评价”;[3]“public opinions”泛指公众意见、公众观点、舆论;“public praise”多指公众的赞美、表扬;“word of mouth”则表示口头传达的、口头表达的、口头的消息等,强调的是口头传播。当“口碑”刚引申到经济领域时,主要是指非商业的相关个人间如亲戚、朋友、同事等强关系人群对于产品和企业进行的面对面的交流,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运用到市场营销领域,口碑则成为一种影响顾客判断和购买行为的重要营销工具以及顾客重要的信息来源途径之一。
在市场营销领域,对于“口碑”和“口碑传播”国内外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
Rosen认为,“口碑是关于品牌的所有评述,是关于某个特定产品、服务或公司的所有的人们口头交流的总和”;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口碑使市场营销的重点再次发生转变,从个体顾客的关系转变为顾客之间的互动性。[4]Arndt指出,口碑是“影响消费者决策与行为的重要变量”,是“人与人之间的对于某种产品,组织和服务的非正式的交流”;口碑传播是指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口头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且接收者认为传播者关于某个品牌、产品或服务的口碑是非商业性的。[5]Westbrook将口碑定义为“发生在消费者之间的关于某种服务或产品的特点的非正式沟通”。Tax等认为口碑是“消费者之间关于供应商和/或其他的产品/服务的特点的非正式的沟通,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这一定义将口碑的内容进一步扩大.提出了口碑的正负性。[6]黄孝俊,徐伟青认为,“口碑传播是指一个具有感知信息的非商业传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和服务的非正式的人际传播”。[7]刘建新,陈雪阳认为,口碑传播是“消费者之间关于供应商或它的产品/服务的特点的、可能会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的非正式沟通”。[8]对于二十一世纪营销学意义上的口碑传播,黄英和朱顺德作了如下的定义:“是由生产者、消费者以外的个人,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不经过第三方处理加工,传递关于某一特定或某一种类的产品、品牌、厂商、销售者,以及能够使人联想到上述对象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信息,从而导致受众获得信息、改变态度、甚至影响购买行为的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行为”。[9]
通过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口碑”的特点决定了它自身具有“传播”的性质,因而很难将“口碑”与“口碑传播”进行严格的区分。当强调的是人们对某一企业或某一特定产品在相关群体中给予评价时,可以界定为“口碑”;而当强调的是将这种评价在相关群体间进行非正式的沟通、议论、传播,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和其他通讯平台进行交流,并形成一种影响相关群体成员判断和购买的“公众意见”时,可以界定为“口碑传播”。
(二)口碑营销
Sachinlee等认为,口碑营销是“企业在调查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为消费者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制定一定的口碑推广计划,让消费者自动传播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良好评价,从而让人们通过口碑了解产品、树立品牌、加强市场认知度,最终达到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目的”。[10]洵磊认为,“口碑营销就是把口碑的概念应用于营销领域的过程。即吸引消费者、媒体以及大众的自发注意,使之主动地谈论你的品牌或你的公司以及产品,并且在谈资的基础上,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一种良好效果。同时得到广大人民的一种认可,从而升华为消费者的一种谈论的乐趣。”他并指出口碑营销“是具有自发性和主动性传播的,从而也为媒体提供了报道的价值所在。由此形成这种良好品牌效果的过程”。[11]李健认为,“口碑营销是企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生成、制作、发布口碑题材,并借助一定的渠道和途径进行口碑传播,以满足顾客需求、实现商品交易、赢得顾客满意和忠诚、提高企业和品牌形象为目的,而开展的计划、组织、执行、控制地管理过程”。[12]祁定江指出,“口碑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策略,同传统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一样,都是针对具体的市场情况而采取的创新策略”。[13]而有学者提出:“以口碑传播为途径的营销方式,称为口碑营销”。[14]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口碑营销是把口碑概念应用于营销领域并以口碑传播为途径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策略。它是企业在调查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为其提供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制定一整套口碑传播计划,并借助一定的途径和渠道发布口碑题材,引起消费者、社会公众尤其是媒体的自发注意,使其主动地谈论、自动地传播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并由此得到良好的评价和认可,从而最终提高企业和品牌形象、赢得顾客满意和忠诚、实现商品交易的营销管理过程。
首先,口碑营销应是企业有意而为之的一种信息传播管理行为。企业应该主动的、有意识的寻求口碑题材,制定传播渠道、媒体关系和顾客沟通等方面的行动计划和控制方案。促进有利于企业和产品的口碑传播,防止和控制不利于企业和产品的口碑传播;其次,口碑营销是一种公共关系管理行为。企业不仅仅要做好客户关系管理,还要处理好企业与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再次,口碑营销是一种双向沟通管理行为。顾客通过口碑传播获取企业和产品的信息,而企业也由此得到顾客的反馈,实现企业与顾客的双向沟通;最后,口碑营销是一种满足顾客需求的行为,通过与顾客的沟通,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使顾客体会到归属感和荣誉感,赢得顾客满意和忠诚,提高企业和品牌形象,最终实现商品交易。总之,口碑营销是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策略或方式,是企业有计划、有组织、有执行、有控制的营销管理过程。
二、口碑营销的运作与管理体系
企业在运用口碑营销这一新型的市场营销策略组织市场营销活动时,有必要构建完善的口碑营销体系,以保证口碑营销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正能量”、“正效应”。口碑营销体系应该包括口碑营销的运作系统和口碑营销的管理系统。
(一)口碑营销的运作系统
口碑营销的运作系统应该包括口碑生成、口碑传播和口碑监控三个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作为口碑营销运作系统的三个环节,共同构成了口碑营销的运作流程,即口碑生成→口碑传播→口碑监控。
1. 口碑生成
口碑生成是口碑营销运作流程的第一个环节,口碑营销首先需要生成口碑。口碑的生成有多种可能的根源和动机,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经验性口碑、继发性口碑和有意识口碑。最常见的形式是经验性口碑,“通常在任何给定的产品类别中都占到口碑活动的50%~80%”,[15]它来自于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直接经验,当这种经验偏离消费者的预期时就生成了口碑。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是继发性口碑,即消费者直接感受传统营销活动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时所生成的口碑。这些信息对消费者的影响常常比广告的影响更强,因为在覆盖范围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口碑传播相对广告而言会更大。以上两种口碑是自发生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主动去制造并培育口碑。有意识口碑就是企业主动地利用其卓越的产品品质、完善的质量保障、良好的企业形象、独特品味的企业文化、注重社会和自然的企业价值观、优质的服务来制造并培育的口碑。企业主动地利用(突发的)特殊事件来制造并培育的口碑,也是一种有意识口碑。
对于以上三种形式的口碑,企业都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了解和衡量其影响力和可能的结果。应关注自发生成的口碑,并加强对这类口碑的引导,使其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同时,企业更应注重主动去制造并培育口碑,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口碑题材并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和编辑,以此来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迎合人们的传播兴趣。
2. 口碑传播
口碑营销是通过交流、传播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来实现的,因此口碑生成后要使其能够快速、有效地传播开来。口碑传播这一运作环节主要涉及口碑传播主体的确定和口碑传播媒介的选择。
(1)确定口碑传播主体。
识别、选择和确定口碑传播主体是口碑传播的重要一环。口碑传播主体一般包括顾客、员工和经销商。[16]
顾客传播大致上又可以分为大众引荐和意见领袖。大多数专家学者强调口碑传播应充分重视意见领袖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认为任何一个消费群体都存在意见领袖,他们大多数是群体的领导者或者革新者。意见领袖不同于跟随者,他们总是最先尝试新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其推广。获取这些意见领袖的认可,可以迅速的占领一个市场。这些专家学者强调“集中教育和刺激小部分传播大众(小众)上,即教育、开发口碑意见领袖”,因为“成本要低得多,且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企业要更有效地利用口碑传播,那么相关的营销活动都应该首先针对这些更愿意通过口头语言、传播企业产品信息的意见领袖群体,首先向这一群体传播信息,也就是向意见领袖传播信息。因为意见领袖也是普通的公民,公民对营销行为的关心常常会引发公众关注和立法建议,所以,意见领袖的口碑传播作用举足轻重”。[17]也有学者认为应将大众引荐和意见领袖“两者有机组合才能相得益彰,发挥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应”,特别是“在产品上市的最初阶段,应以群众引荐为主,压服意见首领购置产品,同时,尽量让更多人理解产品”,“随着称心顾客的增加,会呈现更多的‘信息播种机’、‘意见首领’,企业博得良好的口碑,久远利益也就得到保证”。[18]
员工传播是口碑营销不能忽视的传播主体。只有满意的员工才会有满意的顾客,当员工对企业充满了忠诚,才会对企业的产品具备极大的热情。进而去掌握必要的服务知识与技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自觉地成为口碑的传播者。企业要重视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调动员工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地承担起口碑传播的工作。
经销商也是重要的口碑传播者。因为经销商直接与顾客接触,比较了解顾客的心理和行为,在为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了口碑传播者的角色。而企业要想利用口碑传播这种形式必须与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经销商自觉地承担起口碑传播者的角色。
企业在确定口碑传播主体时,一方面应根据口碑营销目标的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选择性地利用大众引荐或意见领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员工和经销商作用,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的担当好口碑传播者的角色。
(2)选择口碑传播媒介。
口碑营销传播的媒介是社交媒体,主要是网络传播平台。对口碑传播媒介的选择就是指对网络传播平台的利用。
人类信息传播方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传播平台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工具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如微博、博客、BBS、QQ、MSN、SNS、飞信以及搜索引擎等等,都可以利用为口碑传播媒介。而且,这些现代传播媒介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其传播速度更快、覆盖更广、成本更低、形式更多、内容更丰富、影响力更大。在利用这些社交媒体时,应对它们进行评价。N次方网络整合营销(北京)有限公司相关人员通过收集资料得出了缩写为CIR-CLE的6个定性指标,[19]即Content(内容丰富性)、Interactivity(交互性)、Redistribution(可转发性)、Context(上下文丰富性)、Life Cycle(生命周期)、Exposure(曝光度)等,构成了针对社会媒体的评价体系。企业可以根据这个评价体系对社交媒体进行评价,选择适合企业口碑营销的传播媒介。
对社交媒体的运用还应注意几个问题:要以真诚和开放的态度运用社交媒体,并懂得市场总在监视企业的行为;要能够参与到网络社区的数字化和即时、真实的网络对话当中;企业要甘愿放手,因为对社交媒体的对话控制越紧密其应用价值就越小;要注重对话中发作的质化反响,而非页面阅读量或者下载量;要关注企业员工,谐和企业内部;在开始参与网络对话时要有较高的活泼度,因为活泼度越高以后未知的风险就越低;将社交媒体从深度上运用到企业中,如高管与员工和公众的交流、客服与顾客的互动等;将社交媒体从广度上运用到企业中,如互联网、企业外部网、企业内部网等;从顾客生命周期的角度拓宽工具的时效等等。[20]
3. 口碑监控
口碑进入传播过程后,不能“放任自流”,而必须对口碑的传播进行监控。口碑传播的监控是口碑营销运作流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在两个方面,即传播效率的监控和传播效果的监控。
传播效率的监控主要是对传播速度、扩散范围、覆盖人群等“数量”方面进行的监控。诸如微博的评论数、转发数、“意见领袖”的粉丝数等;BBS的回帖量、点击量、转载量等等。
传播效果的监控主要是对影响力的大小、传播的内容、产生的效应等“质量”方面进行的监控,特别是对传播产生的效应进行监控。因为无论是从哪一条渠道、利用哪一种社交媒介进行口碑传播,其都是建立在一个开放平台基础之上的传播,而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上,任何人都有发言权,企业很难完全控制传播的内容,这就使得口碑传播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两面性的特征。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口碑传播的监控,尤其要加强对口碑负面效应的监控。
(二)口碑营销的管理系统
要使口碑营销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企业还必须构建口碑营销的管理系统。笔者认为,口碑营销的管理系统应由目标管理、风险控制、舆论引导三个子系统构成。
1. 目标管理
企业开展口碑营销必须根据其发展战略设定一个全面的清晰的口碑营销目标。与同企业的广告活动一样,企业的口碑营销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口碑营销目标是通过口碑营销活动想要达到的某种预期目的。它着重揭示口碑营销活动的行动方向和发展方向,提出衡量效果的标准。任何一家企业,如果要对其口碑营销活动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就必须首先设定预期所要得到的某种结果。口碑营销是一种大众沟通,沟通的目的就是通过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产品的特性、消费益处、品牌形象等信息,使其能够在产生购买行动前就对产品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如对产品的肯定认识、积极的情感反应、购买意向等。口碑营销目标主要包括:创造品牌知名度,增进品牌知识与兴趣,树立良好的品牌态度,建立品牌形象,激发购买意向等等。并且还可以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制定短期、中期、远期计划,甚至更为细致的月度计划、季度计划、年度计划等等。同时,要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对待企业的口碑营销目标,即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口碑营销目标。在确立口碑营销目标时,要注意口碑营销目标与企业的整体营销目标相一致,要符合企业的整体营销目标的要求。同时要注意口碑营销目标必须能被测量,必须切实可行,目标既不能定得太高,难以达成;也不能定得太低,很容易达成。
2. 风险控制
如前所述,口碑传播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两面性的特征,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在进行口碑营销时,应充分考虑到口碑传播的负面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并建立负面口碑危机处理机制。加强对负面口碑的管理,以降低风险、规避风险。第一,提供的产品要做到使消费者满意。如果是新产品则需要先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测试和消费者体验,以获得消费者的支持。第二,尽可能对在网络平台上的对话、评论等进行筛选。删除一些无用的评论,挑选出消费者真实的声音。第三,尽可能的专注某个领域的传播媒介(或微博或SNS或QQ等),即使用单一的网络传播媒介以利于企业的把控。第四,主动给消费者提供投诉便利的条件,减少投诉的障碍,以便于他们能及时把“怨言”发泄出来,适时释放积聚心头的“怨气”,进而减少负面口碑传播的影响和压力。第五,对于消费者的投诉要进行妥善的处理,积极进行服务补救。否则,消费者的“怨气”会更大,负面口碑会更加严重。经过企业成功的服务补救,为消费者提供称心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使负面效应转为正面效应,带来更正面的口碑传播。
3. 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主要是指对正面口碑传播内容加以管理与引导,以增进正面口碑的传播与再传播。如前所述,口碑的生成有多种可能的根源和动机,因此正面口碑的生成也就有多种可能的根源。有的是企业精心策划、主动去制造并培育而形成的,如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广告宣传(即“有意口碑”)以及媒体正面的新闻报道等。有的是企业及品牌的优异表现经历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如消费者对良好的企业形象或品牌形象的传颂、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赞扬等。有的则是一些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带来的,如企业对一些偶发事件的得当处理而引发的社会议论等。虽然不同根源的口碑其可控性不同,有的可控性强(如“有意口碑”),有的可控性弱。但企业应该加强对正面口碑传播的管理,制定正确的放大口碑效应的策略,进行舆论引导,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增强口碑的趣味性,使口碑的内容与网络媒体的特性有机结合;让首次接受者有兴趣和意愿向更多的人进行传播,并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口碑的再传播者;增强口碑来源的信任度,引导和鼓励“意见领袖”在网络上传播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等。
三、结语
在开放的环境和心态下,在产学合作的总体框架下,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根据配送中心的工作内容与流程确定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再结合特定的综合运用确定学习领域,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确定的目标。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培训,同时也要结合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平台和长效机制建立的探索
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是一种直接面向就业和工作的教育。目前学校都是通过组织教师对企业进行调研的方式来总结归纳职业与工作的内涵与要求,但囿于调研的深度与教师对行业与职业的理解度都达不到的真实要求,教育与职业还是脱节。离开了对工作和职业的准确认识,效果就不会好。
要做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改,建立产学合作的平台和长效机制是关键。这里的关键点,是找到企业与学校的相互需求点,在局部领域形成学校对行业的影响,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也就是说要找到这样的切入点。
三、商科教学中通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
另外,《配送中心运作与管理》课程方案必须要放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通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总体方案下。作为一个商务管理人员,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基础,要想获得职业的长久发展,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与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以及利用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十分重要,同时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十分关键的,这些都需要有具体的课程和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落到实处。这方面的安排应放在课程方案的前面,这个也是本文的观点,只有这样专业知识才能有用武之地,这是商科不同于功课之处。
上述两个方面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配送中心运作与管理》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两点,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好本课程的。
四、课程目标
本文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配送中心运作与管理》课程的目标分为:
(一)知识性目标具体包括:正确理解配送、配送中心的基本概念,能熟悉了解配送中心的基本作业流程及流程中各项工作任务的特点与相互间的关系,能说明配送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二)技能性目标具体包括:学会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完成配送作业各环节任务,通过对工作效果的评价与分析,提出改进策略以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学会配送信息系统操作,熟练应用条码、RF、GPS、及电子标签;学会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要求选择和使用搬运、输配送等物流设备,高效率完成任务。
五、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课程内容来支撑。为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对配送中心工作过程典型工作进行提炼,并形成相应的学习领域。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配送中心运作与管理》课程的理论内容安排
本方案将课程分了十个教学模块,具体如下:
(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在理论教学之外,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实践训练,具体安排了:物流综合实训、ERP供应链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训练、自动化立库及信息技术实训、物流市场调查、岗位实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同时与中远物流、中外运、中铁快运、锡柴动力、威孚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六、教学方法手段
(一)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配送中心运作与管理》课程教学方案,采用理论教学,课内练习,专业实训,项目训练(这方面只是做尝试)到最后的顶岗实习。主要体现学中做和做中学,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最后获得技能的掌握。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包括小组讨论、参观认知等多种手段,反复传递信息,加上强化练习、实训,达到学习的良好效果。
七、课程建设的保障
课程建设的保障主要通过教材、教师、实训条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一)教材:在吸收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编写教材。
(二)教师:争取在学院的总体安排和支持下,能够深入合作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同时探索与企业进一步深入的教学合作,实现校企合作与提升教学质量的良性互动。
(三)实训条件:在学校加大投入实训室的同时,细化实训室开展实训项目,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和服务能力,为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开展科研服务打下基础。
(四)实习基地:有针对性建立和维护一批实习基地,比如有利于开展建立产学合作长效机制的基地,有利于扩大学生及学院教学在行业中影响力的实习基地。
八、总结
总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配送中心运作与管理》课程建设需要在产学合作背景下,通过教师不断深入了解工作过程,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并在有效服务企业,为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所有的探索,都将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通过组织愿景的建立让组织的目标聚焦,通过掌握情境领导让管理者面对不同的下属都能照样游刃有余,从根本上解决员工执行力差、没有耐心跟随公司长久发展、团队士气低落等问题,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领导力系统,进而提升领导者的思维与管理方法,提高团队的执行,提升企业业绩。
二、内容纲要
模块一:领导统御 领导力的觉醒
1.领导力认知五大雾区领导与管理的认知
2.领导者特质
3.什么是领导力?
模块二:领导力养成与提升--一切从零开始
1.第一阶段 真诚付出 提升领导力的五大习惯
2.第二阶段 影响他人 逐步建立相同的价值观
3.第三阶段 贯彻领导力 朝着共同的愿景不断前进
4.领导者自我评价测试及胜任度评量
模块三:贯彻领导力 企业远景的实现
1.设局布局 融入企业(项目)蓝图
2.起势造势 绩效腾飞前造势
3.落法执行 凝聚共识按订计划实行
模块四:领导思维 事半功倍的六大管理效应
模块五:领导技术与工具 一系列有效和实用的领导人教练技术
1.领导用人工具---部属的工作效能象限
2.情境领导工具---有效和实用的员工能力开发方式
3.问题管理---团队问题发觉、预防与处理
模块六:领导力修炼 领导人的魂与魄
1.成就罗马
2.领导者之路
3.领导者不活在过去活在未来
模块七:授课总结与活动总结
1.我的下一步计划
2.团队的下一步计划
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额连创新高,电子商务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相关服务业蓬勃发展、支撑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增强。电子商务正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规模性发展阶段,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大,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
1.1第三方物流内涵
第三方物流的定义是“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生产、销售和消费,物流活动日益庞大和复杂,而第一、二方物流的组织和经营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同时,为参与世界性竞争,企业必须确立核心竞争力,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把不属于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外包出去。于是,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
第三方物流有个五个基础特征:
服务个性化:首先,不同的物流消费者存在不同的物流服务要求,第三方物流需要根据不同物流消费者在企业形象、业务流程、产品特征、顾客需求特征、竞争需要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提供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其次,从事第三方物流的物流经营者也因为市场竞争、物流资源、物流能力的影响需要形成核心业务,不断强化所提供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以增强物流市场竞争能力。
功能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所提供的是专业的物流服务。从物流设计、物流操作过程、物流技术工具、物流设施到物流管理必须体现专门化和专业水平,这既是物流消费者的需要,也是第三方物流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
管理系统化:第三方物流应具有系统的物流功能,是第三方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三方物流需要建立现代管理系统才能满足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关系合同化: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物流经营者与物流消费者之间关系的。物流经营者根据契约规定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契约来管理所有提供的物流服务活动及其过程。其次,第三方物流发展物流联盟也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明确各物流联盟参加者之间权责利相互关系的。
信息网络化: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基础。物流服务过程中,信息技术发展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促进了物流管理的科学化、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和物流效益。
2电子商务环境介绍
电子商务的定义是,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增值网(VAN,Value Added Network)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电子商务是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各国政府、学者、企业界人士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对电子商务参与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但是,电子商务不等同于商务电子化。电子商务即使在各国或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关键依然是依靠着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进行的商业模式,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它已不仅仅包括其购物的主要内涵,还应包括了物流配送等附带服务。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货币交换、供应链管理、电子交易市场、网络营销、在线事务处理、电子数据交换(EDI)、存货管理和自动数据收集系统。在此过程中,利用到的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外联网、电子邮件、数据库、电子目录和移动电话。
首先将电子商务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为,使用各种电子工具从事商务活动;狭义电子商务定义为,主要利用Internet从事商务或活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都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是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平台,没有了网络,就称不上为电子商务;二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是一种商务活动。
狭义上讲,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是指:通过使用互联网等电子工具(这些工具包括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商务贸易活动。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广告商、消费者、中介商等有关各方行为的总和。人们一般理解的电子商务是指狭义上的电子商务。
广义上讲,电子商务一词源自于Electronic Business,就是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的商业事务活动。通过使用互联网等电子工具,使公司内部、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利用电子业务共享信息,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电子化,配合企业内部的电子化生产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生产、库存、流通和资金等各个环节的效率。
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即B2B),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即B2C),个人对消费者(Consumer-to-Consumer,即C2C),ABC分别是代理商/Agents、商家/Business、消费者/Consumer,企业对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线上对线下(Online To Offline),商业机构对家庭消费(Business To Family),供给方对需求方(Provide to Demand),门店在线(O2P商业模式)等8种模式,其中主要的有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2种模式。消费者对企业(Consumer-to-Business,即C2B)也开始兴起,并被马云等认为是电子商务的未来。随着国内Internet使用人数的增加,利用Internet进行网络购物并以银行卡付款的消费方式已日渐流行,市场份额也在迅速增长,电子商务网站也层出不穷。电子商务最常见之安全机制有SSL(安全套接层协议)及SET(安全电子交易协议)两种。
电子商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IBM公司于1996年提出了Electronic Commerce(E-Commerce)的概念,到了1997年,该公司又提出了Electronic Business(E-Business)的概念。但中国在引进这些概念的时候都翻译成电子商务,很多人对这两者的概念产生了混淆。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及内容是有区别的,E-Commerce应翻译成电子商业,有人将E-Commerce称为狭义的电子商务,将E-Business称为广义的电子商务。E-Commerce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E-Business是利用网络实现所有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
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第三方物流作为企业作业管理的协作者、物流服务的整合者以及物流外包的契约人,日趋成为现代物流主流服务模式。一个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代表着本国物流的发展进程。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服务既是推动我国经济质量升级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我国传统运输物流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伴随现代物流理念传入我国以来,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的特征有:
(一)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潜力巨大: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物流和公众物流服务仍然是社会物流的主要形式,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短时期难以明显改观。同时,第三方物流在中国已经有了大约十年的探讨过程和发展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中国正在成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根据有关分析,预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达到5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与此同时,社会物流外包比例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销售物流外包以5%-10%的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的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的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这些都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需求的不平衡性较强:不同企业间的物流理念以及物流需求层次差异性很大,先进的与传统的物流模式并存。一方面中国日趋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进入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分销业产生高端的物流需求,第三方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资领域。这些企业物流理念先进、物流外包水平高、供应链管理要求严格且自主性较强,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迫切、要求高。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依然较低。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物流形式、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制造业为例,根据有关机构调查,我国内资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大约是14.1万平方米,平均自有仓储面积8.2万平方米,租用的仓储面积是5.9万平方米,分别是外资企业的4.9倍、3.4倍和12.3倍,也就是说我们的外包明显不足。内资企业的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66台,装载设备38台,分别是同期外资企业的3.7倍和1.5倍,明显反映出国内外企业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方面的理念和实际运作差距。这种先进与落后物流形态并存的现象造成我国物流需求的多元化和社会物流结构的不均衡性。
(三)行业集中度较低:根据咨询机构的分析,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大约有18000多个服务商和终端,排名前十位的服务商占市场总额仅13%(这可能是很粗略的估计),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说明我国物流行业尚未实现充分的整合。在竞争模式上主要体现在成本与价格竞争,而对第三方物流所带来的供应链增值效应关注不够,低水平的过
度竞争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家在行业中可能都感觉到这种竞争压力。根据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目前利润率为3%-8%左右,行业利润空间尚未完全挖掘出来,和国际上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第三方物流比重偏低: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 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 13%。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 58%,且需求量仍在增长。
(二)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不明显。
(三)物流渠道不畅:企业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同时企业信息技术落后,互联网、条码、EDI 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四)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不高: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没有真正形成网络服务的优势。
(五)物流人才匮乏,高素质人才少: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经营意识与市场要求相距甚远,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积极性。
(六)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 定要求。
4.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的出现给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交易各方不用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实施交易,而是通过网络,将遍及全球的用户连接起来,全天候的为客户提供服务。第三方物流是随着物流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出现的,是物流专业化、一体化的必然产物。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照特定的价格向使用者提供的个性化的系列物流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企业之间是联盟关系。电子商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全天候的服务。电子商务这种跨区域、跨时域的特点,要求物流活动也具有跨区域、跨时域的功能。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够自己完成这样的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提供门到门的服务,并且拥有相关领域的专业资源和经验,可以较低的成本,保质保量的完成物流任务。因此,第三方物流是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蓬勃地发展起来。
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是第三方物流的电子化,即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服务三者的统一。电子商务与三方之间的联系:第三方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是电子商务优势正常发挥的关键。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换过程中,都需要物流活动的支持,缺少了物流配送过程,电子商务对消费者的作用无异于零”。只有通过物流,才能将商品真正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商流活动才告终结。而且,物流的成本和效率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和质量。随粉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扩大,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高,使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的瓶颈。电子商务将改变第三方物流的竞争状态,使物流更加高效化、合理化、系统化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市场竞争的优势将不在于企业拥有的物资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它能调动、协调整个供应链。
5如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改如何发展
1.构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予能力,才能在与国际、国内竞争同行的争夺战中保持优势。构建核心能力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知识技能的积累,技术体系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文化的建设等。
2.进行资产重组,建立区域联盟。实现资产重组可以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增强其活力;建立区域联盟可以将各自独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实现互补和共享,同时还能使优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其运作成本。
3.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充分应用。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信息化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信息是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诸如条形码(BC)、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已得到充分应用。至于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RP)、公司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理论和技术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同等重要。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有力手段。
4.与物流劳务的供需双方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西方,工业或商业企业与物流企业长期结盟形成较稳固的战略伙伴关系已相当普遍。在日本,这种物流配送方式几乎占到社会总物流量的80%。我国企业应尽快建立这种战略联盟参与竞争,最好是强强联盟,这样才比较容易确立竞争优势。
5.跟踪市场节奏,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在当今市场变化越来越快的形势下,对物流的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特征。电子商务巨大的发展前景,给物流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可以预见,能否抓住服务于电子商务的经济增长点,将是物流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的关键。
6.培养综合型人才,提高服务水准。目前,我国这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经过有计划的吸收、改善、淘汰,建设具有综合素质的员
09080504101609市营(4)班张健
婚庆,具体来说指的是婚礼庆典策划。婚礼策划是指为客人量身打造的婚礼。它涵盖各种婚礼形式或是各种婚礼形式的组合体,它是根据每位新人的不同爱好、追求或诉求点而不同为新人量身定做的婚礼。
婚礼策划着重点在于婚礼本身,会场布置着重点在场景的布置,婚礼大于会场布置,一场好的婚礼,会场布置是为婚礼服务的,它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婚礼而设置的一个元素,正如一场电影为表达主题而设置的周围环境布置一样,会场布置是为做好一场婚礼服务的。如果做一场婚礼把重点放在会场布置而忽略婚礼本身的话那结果是使更多的人注意现场布置而非注重婚礼本身带给人的感觉。一场好的婚礼是应该两者都兼顾,还同时兼顾其他很多的元素的。具体请参考何为婚礼策划。
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两个人的甜蜜事业”早已通过商业化运作成为一种产业而存在。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第一家婚庆公司成立至今,婚庆市场的蛋糕是越做越大,并牵动了婚纱摄影、美容美发、首饰礼品、烟酒餐饮、交通旅游、家居用品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全国每年因结婚产生的消费总额高达3500亿元。到2010年,我国的婚庆综合消费能力将达数千亿元人民币,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婚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全国已到了火爆的程度。北京、上海、广洲、深圳,婚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上海婚庆协会的成立,正式标榜婚庆行业正朝专业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
婚庆产业正逐渐成长为一个新的朝阳产业,婚庆消费市场的婚纱礼服、婚纱摄影、婚礼服务、婚宴、珠宝首饰等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并与新婚消费的其他行业如家电、家具、床上用品、室内装修、房地产、汽车、银行保险等40多个关联行业,逐步形成令人瞩目的婚庆产业链,充满了巨大潜在商机。在婚庆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品牌服务和规模经营,婚庆的高层次服务也在增多,整个行业都在为满足当代青年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追求浪漫服务的需求而努力,婚庆产业大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在新婚消费方面,88.4%的新人需要拍摄婚纱照;49.14%的新人计划请婚庆公司为他们举办婚礼;78.74%的新人准备到酒楼举办婚宴;36.83%的新人要为新娘购买婚纱;67.66%的新人安排蜜月旅游。
自古以来, 我国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 重大自然灾害更是不断这困扰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过去的几年里, 中国就接连遭受了多次的重大自然灾害, 对人民群众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抢险救灾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 在第一时间把需要的粮食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是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 这就涉及到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及运作研究。我们需要对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及运作进行研究, 以保证在紧急事件发生时, 在最快的时间解决生存需要, 从而减轻灾难所造成的损失程度、缩短灾害持续时间、加快灾区重建进程。
二、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
1. 应急物流的概念
在国内, 2003年非典的爆发才使我国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开始重视起来, 但是, 目前为止对应急物流尚无统一的定义。"应急物流"这一概念起初是由欧忠文在国内提出的, 即"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 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2006年发布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定义为:应急物流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 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
2. 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原则
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是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 以最低的成本将所需要的应急物资, 用恰当的的运输工具, 经过合适的运输路线, 送达需求地, 并以恰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有如下五条原则:
(1) 事前防范为主, 事后应急为辅。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应该遵循事前防范与事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更重要的是坚持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2) 快速反应, 通过时间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现在的突发事件, 往往破坏力度大、蔓延迅速、难以预料, 如果不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就会加大事件的影响程度, 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要时刻保持警惕, 对突发事件必须快速采取措施, 尽量减少事件的损失, 控制事件的蔓延。
(3) 将人的生命放在首位, 确保社会稳定。在任何的应急行动中都要坚持这样一种原则, 即"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确保人的生命安全是应急行动的关键与核心。
(4) 加强整个应急物流系统的统一指挥, 各方协调一致。在构建应急物流系统时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 除此之外还要依靠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 保证应急物流系统的统一指挥, 整体协调一致。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运作
为了应对诸如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对物流速度的需求, 在实际中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时, 将各个环节、各个实体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体。从整体出发, 对系统进行全方位分析, 统筹规划、协调和控制, 尽一切可能充分发挥应急物流的时效性。应急物流系统设定以下几个环节:
1. 应急物流指挥机构
发生紧急性突发事件时, 对应急物流产生极大的需求, 应急物流系统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是重中之重。其主要负责筹集、运输、调度、配送各种应急救援物资, 对应急措施进行统筹规划, 整体协调, 全面指挥整个应急物流系统有条不紊地工作, 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 应急物流信息情报系统
该系统主要负责及时准确地搜集关于突发事件以及应急过程中的信息, 辅助救援物资的采购、筹措、运输、配送及路线选择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使得整个应急物流系统协调一致, 高效统一, 有条不紊地运作。
3. 应急物流配送中心
主要负责应急物资的配送工作。根据突发性事件的具体需求, 将救援物资进行分拣、加工、包装, 并且运用适当的交通工具通过合适的交通路线, 将救援物资尽可能快的送达灾区人民的手中。
4. 物资储备体系
应急物流系统的物资供应端不是单一简单的, 而是多元复杂的。物资供应商除去日常的合作伙伴, 在紧急情况下还要临时与其他供应商合作, 以提供充足的救援物资。此外, 应急物资的储备仅仅依靠政府也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依靠地方的储备, 家庭的储备也是非常重要的。
5. 物资需求端
通常灾害的发生导致信息流通阻塞, 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获取准确详细的信息, 因此必须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通过搜集整理各种资料, 根据历史信息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同时, 在应急行动开展的过程中积极搜集信息, 不断地对救援物资的需求量进行调整, 切实有效地满足灾民对应急物资的需求。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国内也在不断地完善对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 下面就今后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第一,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进行应急物流研究时更加注重实用性。其次, 注重整体性, 注重应急物流系统的协调性、统一性。系统优化应急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 统筹规划, 优化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金天皓.基于过程方法的应急物流运作体系探析[J].物流技术, 2009.
[2]韩松.《应急物流理论与实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3]仝新顺.应急物流的系统分析与构建[J].物流技术, 2008.
[4]李靖.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2.
[5]母海林.浅论我国的应急物流系统建设[J].管理创新, 2010.
[6]孟参.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物流技术, 2006.
[7]左小德.《应急物流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
关键词:绿色营销政府主导型模式策略
1绿色营销的内涵
绿色营销提出于80年代并兴起于90年代,肯·毕提(Kem-peattie)于1992年在《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中提到:“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要,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
绿色营销在传统营销强调“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更强调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社会环境压力,并在兼顾于此的同时,注重于从中寻找市场机会。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2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面临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目前,注重绿色营销已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新筹码,实行绿色营销已形成一股强大的世界潮流。但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环境政策等方面的阻力和障碍,使得我国绿色营销的开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普及和推广绿色营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1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未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意识在绿色消费意识没有上升到一定水平时,个体消费者会认为环境问题与自己的直接关联不大而不愿意采取积极的态度,消极逃避,甚至继续破坏。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是绿色产品。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多数停留在初级阶段,他们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
2.2绿色产品价格过高,绿色需求程度不足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有30%以上的消费者声称很在意企业的产品是否“绿色”,但是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却很少能达到3%,有学者把这个现象称为30:3综合症,这一综合症使得目前绿色消费市场有曲高和寡之憾。
2.3资金、技术制约企业开展绿色营销,导致绿色产品供给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以重速度,轻效率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追求产量增长,环境保护成为次要因素,许多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以“资源无价”为前题,导致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淡漠。许多企业在决策中普遍存在着环保意识差,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现象,他们只关注直接的近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社会利益,其短期行为比较严重。
2.4环境保护法律急待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强我国目前在环保立法上仍然存在“立法不严、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问题。更为严重的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执法者素质低下,致使环境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普遍。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可以总结为三项:政府监管职能的缺失;企业资金、技术的短缺;消费者意识的弱化。而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正好是影响和决定绿色营销运作模式的三种主要力量。
3结论——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运作模式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现阶段应该实施以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运作模式。因为,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社会主义国家,消费者绿色意识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反,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依靠政府的力量,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可以起到迅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目的。政府的宏观调控是解决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发展困境的重要力量。绿色营销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的作用则是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一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公平、完善的商业环境。
实施政府主导型绿色营销,笔者拟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3.1清理改革现行制度及规范为了推动企业绿色营销,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政治传统进行重新构造和改革,很有必要。急需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3.1.1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政府官员考核体系和制度将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到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考核之中,通过计算环境资产和环境折旧,逐步完善绿色GDP统计制度和体系,从体制和制度上克服GDP拜物教。
3.1.2改革企业的会计准则和定价方法政府应主持修订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定价方法,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将资源和环境成本尽可能地反映到企业经营成本之中。
3.2利用政策及法律,加大对企业的控制,支持企业发展绿色营销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这一经济杠杆来规范企业行为,如开征环境税、包装税、排污权交易等;还应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如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企业营销活动的负外部性,使其外溢的成本内部化,从而走上绿色营销之路。
3.3教育消费者,培育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我国现有的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少和环境体系脆弱的现状决定了要倡导和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3.1通过价格、税收等手段来影响消费行为。目前我国除了对消费者征收垃圾处置费以外,几乎没有其它环境税费。今后可借鉴国际经验,在消费环节开征垃圾税、生态税,对商品包装(包括像废旧电池这样的商品)实行回收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对水、电等由国家管制定价的资源性商品实行递增型定价。
3.3.2对消费者进行教育。要在全体公民中倡导和形成珍惜生命、关爱环境的可持续消费观和消费文化。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在大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教育,在新闻媒体和社区建立更多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宣传窗口,大力支持民间环境组织的发展,发挥其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及社会监督的作用。
3.4加强政企合作,积极参与绿色营销的实施政府应该成为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的示范者和先行者,通过制定相关购买政策,对绿色产品的采购实行倾斜和优先。
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环境友好技术,由于其投资巨大、风险大,通常需要政府亲自参与或主持。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争在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下取得大的突破和进展。
【营销管理运作系统】推荐阅读:
会议营销的运作流程和运作方法09-13
运作管理论文生产运作管理论文06-01
运作和管理10-21
生产与运作管理思考07-07
专升本运作管理07-21
项目管理运作反思09-21
生产运作管理作业答案10-13
生产与运作管理认识11-07
现代商业企业物流运作管理09-14
生产与运作管理复习题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