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化项目(通用12篇)
划
书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举国关注的“两会”刚刚结束,连续8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给予“三农”全面引导和扶持。2012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实施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决定在自己的家乡组建实施巴彦垠泰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化项目。
二、项目单位介绍
项目以节地、节水、节肥农业为轴心,整合从事大农业群体,构建农业循环经济,达到贸工农一体化行经营模式。以农业科技为先导,立足农业,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连锁销售、会员配送及餐饮渡假、会议、科技培训和农业技术领域研发等多元农业产业集群。项目引进多项农业专利技术及国内领先的农业技术合作项目。
三、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宗旨及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农业技术创新应用
致力绿色安全食品
2、宗旨:以科技创新农业为先导,以技术服务为基础,以合作联社+公司+订单农户协作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连接成股份制经营的商业模式,走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高附加值产业链为发展目标。
3发展目标:按规模化生产要求可带动农户1.2万户,种养殖(植)面积50万亩,小流域治理目标100万亩。年销售35.94亿元,解决农转工就业5万人,解决城镇就业1万人,累计临时用工10万人次。
联营饲料企业、有机肥、净菜加工、屠宰、米厂、油厂、酒厂、水产养殖、山地小流域治理等企业加入,立足本地,辐射全省拓展国内国
际市场,建成科技型贸工农一体的农业联合经营体系。造福家乡,走共同富裕的高效农业之路。
四、项目具体内容
1、温室蔬菜基地建设项目
本项目规划占地6600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2000栋,年产各类蔬菜60000吨。本项目规划建设五个园区,一是观光园建设,通过发展智能恒温功能蔬菜示范园,重点种植尖端技术新品,引进有机硒技术生产富硒蔬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生态园建设,发展采摘农业,开发生态旅游;三是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净菜加工,保障供应优质蔬菜并保证配送渠道畅通;四是会议培训中心建设。五是生活园建设,吸引家庭旅游,对接超市、餐饮、旅馆、银行等企业入驻搞定向种植,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通过规划五园建设,树立巴彦县兴隆镇蔬菜品牌,将兴隆镇逐步建成集生产、加工、配送、旅游、观光、餐饮服务为一体的蔬菜之乡。
2、蔬菜物流园建设项目
本项目占地20万平方米,建设蔬菜物流园为温室蔬菜净菜加工、甜玉米冷链、屠宰、粮食、饲料等提供物流配套;建设办公区5000平方米,加工、仓储、装卸区50000平方米;购置物流配送车及其他配套设施。
3、特色猪联合养殖项目
本项目以养猪合作社为项目实施单位,养殖民猪、黑猪、香猪等特色品牌猪,年预计出栏30万头成猪,公司采取委托合作养殖,由垠泰公司提供幼猪、养殖技术、饲料等,并回收成猪的运营模式。公司已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获得关于一种用于养猪的复合菌剂发酵床的制备方法,属于饲料添加剂领域专利,专利名称:一种复合菌剂发
酵床的制备方法(关于养殖、饲料方面),专利号:ZL200810137169.6。
4、粘红酵母饲料蛋鸡联合养殖项目
本项目以养鸡合作社为实施单位饲养笨鸡100万只,公司采取委托合作养殖,由垠泰公司提供鸡雏、养殖技术、饲料等,并回收鸡蛋及成鸡的运营模式。公司已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获得关于一种用于养鸡的粘红酵母饲料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010251117.9。粘红酵母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用作饲料添加剂,可有效地改善动物营养状况,还能改善蛋黄、家禽肉类及皮肤的色泽。该发明一方面综合利用了有机农副产品,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开发出一种功能性着色饲料,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绿色保障,为高品质肉、奶、蛋的生产提供了饲料来源,必将为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5、7、“格凌1号”有机饲料生产加工合资项目
本项目整合饲料企业在通过与江苏浩波农业科技幵发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其专利产品“格凌1号”生产有机秸秆饲料。该饲料可替代45%的粮食饲料,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一个有效解决途径,即改变秸秆还田的方式,实现秸杆养畜,过腹还田。此举不仅可增加畜产品产量,为农田增加大量有机肥原料,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经过使用“格凌1号”有机菜叶不仅可以达到国际农残合格指标,而且成为一种含有富锌富硒的功能性秸秆,此种有机功能秸杆可以成为发展有机饲料、有机禽畜蛋、有机猪、牛的源头性资源。年生产饲料5万吨。
8、有机化肥生产项目。
本项目将于五常市惠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建厂,依托黑龙江农科院、东北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引进马来西亚菌种,每吨菌种98000元。生产有机生物活性菌肥。有机物质大都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牛粪、秸秆、食品加工废料等)以及腐植酸应用耗氧发酵原理加入微生物菌剂,使其成为有机活性肥料或功能性肥料。
9、冷库建设项目
为了配合生态园区的整体发展,需建设配套的冷藏库,冷藏库容量为5000吨。二期项目:垠泰浩波科研中心;格凌1号制剂厂;万头牛场项目;精米加工项目;水产、林蛙养殖、小流域治理;
五、项目用地、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情况
1、用地:生态园区用地40万平米。
2、项目总投资:项目总体投资预计26亿元(土地、机械设备、原材料、建设费用、技术服务等等)。
3、资金筹措情况:公司自筹6亿元、银行贷款6亿元、联合经营投资8亿元、需要政府支持6亿元。
六、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1.技术贡献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带动巴彦县及全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生态示范园区的技术推广及辐射,可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接受技术培训,可较快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科技应用水平。2.综合社会效益
本项目建成实施后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加快提高城镇化进程,预计每年可提供10万个就业工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可为城乡居民提供绿色优质的农产品,丰富城镇居民的餐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项目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每年可增加农民人
均收入约2000元。提高当地农村医疗、教育、养老等,并拉动税收使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3、生态效益
本项采用节水、节地、节肥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不但不会产生环境污染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以种植、养殖、林下资源利用的生态模式。不仅可产生大量优质有机肥生物肥供用菜田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可产生沼气,为示范园提供燃料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实施前,充分论证调研,对个个项目的生态效益具体化,达到定量分析、科学评价实施生态农业产生的效益,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七、项目进展情况
1、公司早在2011年就对整个园区的项目建设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及论证。
2、公司与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农大、黑龙江农科院、浩波农科、硒谷科技等多个科研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及专利的转让与技术学习。
3、公司组建了研发部、项目部、策划部、市场开发部等多个部门。
八、需解决的事项----以下项目单位共同组建巴彦县农业科技产
业化经营联合社。
巴彦垠泰养鸡专业合作社,社员1000户,总产值1.5亿元。巴彦垠泰养猪专业合作社,社员3000户,总产值7.5亿元。
巴彦垠泰养牛专业合作社,社员500户,总产值1亿元。巴彦垠泰有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1000户,总产值2亿元。
巴彦垠泰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3500户,总产值3亿元。
巴彦垠泰有机甜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3500户,总产值3.2亿元。
巴彦垠泰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20户统一耕翻,联合收割。巴彦垠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500户,总产值1亿元。
巴彦垠泰林果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500户,总产值1亿元。项目具体实施方:
黑龙江垠泰集团,注册总资金1.1亿,下设直属子公司: 绥化市大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具体执行安居工程开发建设,现已规划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医疗、教育、幼儿园、社区文化、商业、金融等行业,预计安置6000户合作社成员,按经济适用房价格配额安置。为解决城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黑龙江垠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实施项目农业科技观光园、养殖、农家乐、会议中心。
黑龙江垠泰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经营项目蔬菜、果汁、甜玉米、屠宰加工等。(办理)
黑龙江垠泰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经营饲料、大米加工、米糠油、仓储等。(办理)
黑龙江垠泰科技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格凌1号”制剂生产、小流域治理、林果药立体种植、水产林蛙养殖等。(办理)
其他签约合作配套的关联企业:
巴彦县巴彦镇兴利农场,注册资金500万,占地400亩,阳光催芽室一栋、日光温室3栋、大棚82栋总面积57000平发米。
五常市惠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34万元,占地40000平发米,为哈市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为项目配套生产有机肥30000吨。
黑龙江西子盛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与2010年,注册资金100万元人民币。主营:互联网网络制作、软件技术开发、电信增值业务、农产品研发销售、设计、代理、发布国内广告,网络经营及技术交流服务等业务。其中与黑龙江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共同创建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商务网,并进行后期的运营。黑龙江绿色食品商务网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指定“三品一标”认证产品信息发布的政府权威网站。
项目核心技术单位:
浩波农科集团(江苏浩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九年七月,下辖连云港赣榆分公司、海南浩波水产研究所、海南浩波食品安全研究有限公司,现有农业及水产专家12名,其中以东南大学硕导,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孔宪中教授和水科院淡水中心研究员,蟹类专家周鑫教为核心的高级职称专家4名,中级职称5名,技术员12名,法人代表王进波本人系研究员、教授。企业的技术总顾问是我国著名农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法箴。公司的技术支持单位:
1、中科院土壤研究所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4、南京农业大学
5、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
6、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7、美国海洋研究所(O.I)
8、美国夏威夷大学分子生物试实验室 项目核心技术及价值: 浩波农科集团江苏浩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团队经十多年的努力,研发出一项消除农药残留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技术体系,它有别于“有机生产管理体系”和“HACCP”管理体系,是完全崭新的技术体系,定名为“格凌1号”,已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该项技术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在不改变原有农作物生产模式的情况下,实现优质、安全、无农残农产品成本降低的目标,便于大面积、多品种广泛推广。十多年来的成果表明,我们的专家团队成功地解决了粮食、蔬菜、瓜果、茶叶、中药材、烟叶等农作物彻底清除农药残留污染和重金属污染这一难题。
1.“格凌1号”技术降解农残的作用机理
2.“格凌1号”技术降低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机理
3.“格凌1号”改善农作物品质、增产增收的机理
黑龙江垠泰集团
陇县在实施2013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过程中,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按照陕财办农字【2013】22号《陕西省财政厅关于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和陕财办农字【2013】23号《陕西省财政厅关于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文件精神, 强化“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培训服务”五项管理措施, 严格执行项目实施方案, 累计完成投资5 261.89万元, 其中财政专项资金971.89万元, 整合涉农资金1 800万元, 自筹资金2 49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 重点支持了高标准建园、生草覆盖、集雨窖、灌溉管网、果园机械等关键环节, 全面提升了苹果产业标准化管理水平。., 加强组织协调。县政府成立现代农业苹果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将项目建设任务纳人县级目标责任制考核, 实行月检査、季考评、年终考核工作机制, 协调整合农业、水利、国土资&源、财政、扶贫、果业等各类资金1 800万元, 召开项目实施推进会6次, 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議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制定了《陇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细则》, 明确了资金系管理的责任主体、使用范围、资金拨付和报帐程序、运行机制。对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海了资金管理法规和报账制度知识培训。印制了《陇县现代农业苹果项目资金预拨申请单》和_《陇县现代农业苹果项目资金报账申请单》, 设立专账专人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 严格·按省批方案和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加强项目工程管理, 健全完善了《财政资金使用暂行办法》、《档案管理制度》、《项_目管理办法》、《项目领导小组议事会议制度》、《项目考评办法》、《项目验收办法》、《果园机械使用管理办法》、《整合涉农资金方案》共八项制度:实行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明确由财政局牵头, 果业局实施的工作机制, 聘请了中介代理机构, 召开g招投标会议8次, 完成了苗木、果园机械、竹竿等共10项的项目建设内容;聘请工程监理公司对集雨窖、灌溉管网及立架格网安装工程质量进行了监理。严格执行实施区域公示制, 共张贴项目公示公告55处186张, 对项目实施区域及建设内容在省市媒体发布信息专版26条-丨创新实施模式。扶持陇县盛源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及绿源果品等5个专业合作社参与项目实!施。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果园机械及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6个, 完善企业及合作社与I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采取租赁、调换、承包、托管等流转方式, 集中连片流转土地489户1 837亩, 发展100亩以上大户5个。强化培训服务。采取部门包村、技术员包户包田块的办法, 举办培训会35期, 培训果农5 000人次, 发放技术资料6 200份, 指导项目区建设主体全面落实高标准建园、成龄园提升管理等关键技术措施。大力宣传现代农业苹果项目对苹果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广泛宣传项目重点支持环节补助政策.多角度报道项目建设工作动态、典型经验, 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向果品基。地建设投资。图片说明:1、县政府、果业部门领导督查指导项目建设进度2、县政府、县果业局领导现场指导项目建设3、省果业局专家郭民主培训指导4、项目区果农到凤翔县苹果示范园参观学习5、项目区配套的果园机械6、强力推广立架格网栽培技术7、成龄园提升管理成效显著强化措施严格管理全力实施现代农业苹果产业项目建设-一陇县实施现代农业 (苹果) 产业项目纪实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成长
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全国40%以上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带动各类生产基地规模占全国农业生产总规模的60%以上,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5.7万亿元,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额的80%以上,所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龙头企业不断强化良种繁育、原料基地等上游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拓展包装储藏、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等下游环节,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地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大幅提高。各类产业化组织通过自建、与农户共建等方式大力发展高标准原料基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目前,各类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占全国60%以上,带动畜禽饲养量占全国70%以上,带动养殖水面占全国8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目前,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原料采购值之比达到2∶1。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建立。龙头企业顺应市场一体化的需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业态,推动了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目前,流通型龙头企业市场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近3倍。
推进农业科技加速进步
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开发新品种,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加大科研投入,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2002年以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投入科研经费年均增幅10%以上,2011年超过200亿元。建立研发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90%以上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60%的企业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认定或奖励。加快科技应用和推广,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平台。龙头企业通过建设高标准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2011年,每个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平均投入45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加强人才培养,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撑。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产学研基地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组织技术骨干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目前,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科技人员达到38.5万人,占全国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总量的36.8%。
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
南辛店乡党委、政府:
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公司负重爬坡艰苦创业不断取得新成绩,已发展成为中原地区较大的蛋鸡养殖企业。为进一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公司拟在黄河套村西规划建设集生态养殖、有机果蔬、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项目简介如下:
项目名称: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暂定名)
建设地点:拟建在黄河套村西、大广高速以东区域,具体四至坐标由乡政府决定
占地面积:1200亩左右
建设期限:3年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量力而行 投资总额:3亿元 资金来源:自筹为主,积极争取县农牧、开发办、产业办、林业、水利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
建设原则: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量力而行,适度超前 建设方案:扩大现有养殖区规模,发展生态养殖;种植1000亩果树,树下种牧草种蔬菜,草上放养柴鸡;建设农家乐饭店旅馆,发展乡村旅游;开展电子商务,网上销售有机农副产品。最后建成林间建鸡舍、林下种草种菜、鸡粪综合利用、沼气发电取暖、沼渣沼液肥田、发展观光农业于一体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近期急需解决问题:
1、建设种鸡舍,完善现有场区配套设施;
2、流转部分土地建设苗圃场;
3、建设进出项目区的通道问题;
4、协助办理项目前期论证问题。以上请示妥否,请指示
邯郸市鑫冠禽业有限公司
一、单选(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现代农业的特征,下列错误的是?
A.生产要素不断变化 B.有商标 C.有品牌 D.有统一价格
2.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珠海模式的特点?
A.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运行 B.改革创新管理的技术
C.全面招商引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D.以现代高科技为支撑,提高园区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多选(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1.中国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哪三匹马车?
A.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B.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C.农业发展体系 D.农业教育体系
三、判断(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现代农业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产业发展的理念。
正确 错误
当今,在农业领域里具有很大生命力的工厂化高效农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技术,是向传统农业发起的一场挑战。它的兴起和发展,将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专家们预测,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一种新型农作物、蔬菜、花卉、草药、牧草和苗木等现代化、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一、向传统农业发起的新挑战
工厂化高效农业生产是国内外新兴的一项产业技术,它系指在人工控制或创造的环境(设备场所)条件下,不依赖太阳和土壤,而利用水体(藻类等),使动物(主要是养殖业)、农作物、蔬菜、花卉、苗木、牧草、药草等不受大自然因素的制约,进行有计划的、程序化的如同工业品一样连续生产。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把上述这种靠电气化、自动化,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培育植物生长的设施叫“植物工厂”。狭义的“植物工厂”就是指无土栽培。而广义的是指利用环境控制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进行植物全年生产的新体系。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工厂化农业来看,就是采用无土栽培、克隆增殖技术体系与对植物细胞培养、集约化种养殖等技术方式,旨在可控制条件下,高效益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将设施农业发展为高新技术集成的工厂化高效农业,实行企业化、机械化、生产自动化控制与管理,以达到可控的先进设施式的连续性生产。它的类型主要有:一是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的阳光利用型;二是全靠人工照明的完全控制型。按栽培方式划分,则有水栽培、喷雾和固定栽培三类。实行工厂化生产,尤其在人口聚集的城郊,建设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可像生产工业品那样连续生产农作物和蔬菜等,同大田、温室以及与水耕法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工厂化高效农业的环境由人工控制,可一年365天连续生产,无淡旺季之区分;农业环境最适优化,不受自然因素影响,生产速度快,发育良好,成熟早,生产周期短。如工厂育苗比露天生长快2-4倍,且产量显著提高;光照养分供应充足,作物不必争光争肥,栽培密度高;在密闭室内生产,避免了害虫和细菌病菌侵入,不需施用农药,其农产品是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产品,且包装质量好和保鲜程度高;节约土地,占耕地极少,可在一切少土或无土的地方(如沙漠盐碱地和人口稠密的城郊均可开发成高产“良田”),花劳力较少,可获较大的全效益(即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运输方便等。
工厂化高效农业的关键技术是环境控制技术,在环境控制装置中设有多种传感器。诸如:肥料、温度、湿度、光量传感器等。人工操作环境控制设施,给作物创造优化的最适生长发育条件,可根据作物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自动化的给予及时施用不同肥料、温度、光照等的需要。它的具体要求是:对植物根区有补氧装备,满足植物生长中所需各种元素的供应并保持平衡;有稳定的植物根系的结构和能严密地对培养床进行清扫及对基质消毒。
与工厂化高效农业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简单地讲就是靠天吃饭,靠太阳、土地或水体为载体,凭经验、拼体力、手工作坊式生产农产品的过程。受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季节性强,可控性差,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量低而不稳,正因为如此,工厂化高效农业必然发起对传统农业的一场挑战。
二、国外工厂化高效农业态势
国外的工厂化高效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向实用化、产业化迈进,创造出了不少成功的新鲜经验,涌现出了不少典范,且发展迅速。
1957年世界第一家植物工厂诞生于北欧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郊区的斯滕森农场,并最先实际投产运行。它生产的是一种生吃的叶菜,从播种到收获平均只需6天时间。产品的年上市量为500万包,可满足哥本哈根市需求的8成,年销售额约为400万美元,该厂只有20名工作人员。日本是世界上工厂化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据统计,1996年,日本的植物工厂大约有700公顷,迄今也只有少数蔬菜和花卉达到了产业化生产程度。按目前实用化产业化程度,可分为三类,即已经完成实用化的主要是萝卜苗、鸭儿芹、蘑菇、豆芽菜等,相当程度上进入实用化普及阶段的有沙拉菜、生菜、小葱、紫菜、番茄。少量普及的有茼蒿、小松菜、西芹、香菜、菠菜、油菜、韭菜、甜瓜、西瓜、茄子、豆角、青豆、荷兰豆、秋海棠、仙客来、洋兰、香豌等。据报载,日本一座800平方米的小蔬菜工厂,栽培速生菌苗和小白菜,每天可收蔬菜130公斤,折合每亩生产10万公斤,而这个植物工厂只需2个工人管理,可见效率之高。近年来,日本不少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方针中,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发展工厂化高效农业。据日本通产省的调查,1986-1995年10年中,日本工业企业在发展工厂化高效农业中投资平均递增25%,大大超过了对其它非主营业务的投资增幅。据统计,过去10年,日本自西欧引进的有关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价值约150亿日元。日本浜松光电公司,采用激光核聚变所开发的新技术,栽培水稻实验获得成功,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实验证明,若用2.5叶龄的秧苗采用激光栽培法3个月即可收获。通常大田插秧所用秧苗的叶龄多为5-6,如果使用这种秧苗,水稻的生长期可缩短,可实现1年5熟耕作。而这种激光栽培法与高压钠灯植物工厂相比其电费可节约90%,使水稻种植工厂化有望实现。目前,日本一些大学、研究所和企业科研人员试验将一些植物的叶、根或细胞块组织在大型工业罐内培养基质中进行灭菌快繁,从中提取高价值药物、色素和香料等。如日本三井石油化学工业公司从紫杉中提取一种抗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紫杉碱新药的生产技术已获得成熟;美国在60年代,利用组织培育扩繁兰花,已实现了商业化。美国通用面粉公司于1980年在芝加哥郊外的迪卡布建立了一座植物工厂,实行企业化生产,平房式的厂房面积为4600平方米,分隔上下两层,每层各设2条包括从育苗到包装全过程的生产方式,这个工厂仅有39名工作人员,生产的品种为菠菜和西兰花,每年上市量为30万箱。美国新近在洛杉矾的圣波拉兴建了一座“树苗工厂”,该厂已开始从一个个的细胞培育出了一棵棵苗木,在饭盒那么大的容器里可容纳50-100株。美国虽非农业生产国,其农业人口仅占全美总人口的2%,但美国生产的农产品占到全球农产品总产值的12.7%,农产品大量剩余,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出口国。其主要措施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像生产工业品那样使生产农产品工厂化,有效地弥补了美国贸易逆差,每年可减少数百亿美元的外汇支出。英国的工厂化无土栽培技术,每平方米可生产番茄36公斤,每亩年利润可高达人民币11万元之多。英国达雷卡德设施农业工程公司,发明了一种工厂化栽培果树的新方法。此法不是把果树栽在土壤中,而是把枝条插在像树枝形的胶管上,以营养液输送养分,开花结果成熟后,只需在胶管中输入脱落素,果实则自行脱落收获。每根果树枝可以用2-3茬,1年能收3-5次。目前已用苹果、梨、桃的树枝建立了实验生产线,硕果累累。位于欧洲西部的荷兰,土地面积仅37000平方公里,但农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法),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业工厂化生产。目前荷兰已建成1.1亿平方米的玻璃温室(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5%,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专门用于种植蔬菜和鲜花。据悉,该国日光温室生产量很可观。如:辣椒每平方米单产达30公斤,番茄每平方米单产为60-70公斤。巴西电子工程师皮奥威森创建的番茄工厂,占地4000平方米,预产210吨。他的研究试验证明,番茄60天后可产果,寿命达12个月,保存期是普通番茄的近2倍。新加坡采用气耕法,种出了第一批蔬菜。气耕法不同于土耕法和水耕法,它不需要土壤,植物“种”在生长箱上,只有根部需要一些水分,而所需水分由电脑控制,且可再循环利用,通常种植3次蔬菜才换1次水。生产实践证明,气耕法是一种省电、省水、经济、实用价值高的新技术。气耕法培育的蔬菜与土耕法和水耕法相比,其蔬菜质量没有区别,甚至含有更高的钙、钾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奥地利的奥斯纳公司一直注重研究开发植物工厂作物的对象有蔬菜、花卉、牧草、草药和苗木等,为工厂化农业生产品种的多样化显示出了美好的前景。印度近年来用无土栽培生产大麦青苗作饲料,他们把大麦一粒一粒的播在塑料盘中,安放于支架上,9天后青苗即可收割。其质量好、成本 低、周期短,且可随时调节生产量。
三、我国工厂化高效农业的现状与前景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农业大国的实际,本着立足国情农情、集成创新、超前示范、引导发展的原则,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厂化高效农业势在必行。
我国于70年代就开始了海带的工厂化育苗,80年代对水稻、蔬菜的工厂化育苗以及马铃薯、甘蔗、香蕉、大蒜、苹果的细胞快繁生产和工厂化养鸡等。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从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5年来,已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区、工程示范区和辐射示范区,完成基地建设面积4.2万多公顷,示范区已生产蔬菜5.1万吨,实现产值1.9亿元。其中无土栽培面积达48万平方米,蔬菜产量比一般常规提高5倍以上;温室常规蔬菜高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黄瓜亩产达1.5万公斤以上,日光温室番茄亩产超过2万吨;生产花卉1630万枚,实现产值0.8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示范区蔬菜亩产明显提高了40%-50%,节水25%-30%,劳动生产率提高125%,农药用量减少20%-30%,产品商品率提高了10%~20%,投入产出比达1∶3.43,无论是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均为可观。据悉,截止2000年10月,北京市组织实施工厂化高效农业以来,北京市科技人员通过研究、筛选出兼具欧亚品种特点的黄瓜工厂化生产专用品种和10余种名优蔬菜品种,建立起工厂化育苗规范技术和商品苗质量标准,实现了蔬菜商品苗工厂化生产。据布点的7个示范区统计,总共生产蔬菜19739吨,花卉657万枚,种苗2000万株,创产值17886万元。我国实施的这一农业科技产业化工程,瞄准了21世纪世界工厂化高效农业发展新趋势,集成现代工业工程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的产前中后相互衔接、科技生产经济一体化超前先进的示范区模式,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进程。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对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还将带动我国农业科技产生一个全局性突破和跨越式的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也有不少企业开始进军农业,用工业武装农业,一些农业项目已成为企业投资的热点和开辟多元化经营的新领域。所谓大企业进军农业是指一些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开发或现有的大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领域,拓展企业发展的新天地,以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真不失为一条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借鉴国外这方面的经验,我国工商企业应加快步伐进军农业。
四、存在问题与改革方向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10-30年内,将有相当一部分作物、蔬菜、花卉和苗木等必然会由半靠天型转换成人工控制型,作物的生产可由田间移到温室再移到可全控制环境的大型工厂内;所需作物的原料可由植物种子到育出,更可由育苗到单一来源的细胞。这种发展的新趋势,会使农业生产走向高科技化、大型工厂化和产业化。目前工厂化高效农业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虽有很大的生命力,但也有许多不完备之处,它的发展极不平衡,差距大,产业化程度尚低,且在实施推广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主要存在问题
(1)耗资大。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费用高,一次性投资大,往往超出农户的承受能力,因受资金和工业水平的影响,现阶段的工厂化农业生产还不能代替广阔的田野生产,只能是试验示范和小型化,这是当前发展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2)成本高。用人工光照调节温度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成本高,因而产品价格与大田蔬菜相比尚缺乏竞争力,导致企业利润不高。
(3)品种少。目前国内外工厂化农业可培育的农作物、蔬菜等品种较少,尚满足不了人们生活和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4)如何诱导产生有效成分。在研究开发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在实验室进行小规模培养实验时,增殖的细胞能够产生原细胞的有效成分。但是,当移入大型培养罐内后,却不产生有效成分。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生产特性,培养的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创造一个怎样才能适合细胞生长的环境,使其在大规模培养条件下能够产生与亲体细胞相同的有效成分,是目前急待研究攻克的一个问题。由上可以看出,工厂化高效农业在前进中,仍须不断改革,探索新路子,总结推广新经验。
2.今后改革方向
(1)努力提高作物的综合生产力。据科学测定,植物生产的干物质9%-95%是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因此,农业工厂化的效益就取决于充分挖掘植物的光合作的潜力,即让工厂最大限度地捕捉光能。如:奥地利的鲁斯纳公司,采用立体施转移动栽培法,建造了充分利用太阳光的大型工厂;日本日立制所已利用太阳光作为光源,由于阳光是不断变化的,而使用电脑可对光照进行控制。另外,在厂房中使用能吸收红外线的玻璃,可让阳光中只对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有效光线通过;美国惠苏克公司采用分层栽培法等等都旨在使作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2)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许多废弃物。为了消除污染、增加效益,应开展多层次再循环利用,创建扩大食物链基础的生产模式。最理想是把包括沼气池、水产、畜禽养殖、真菌和藻类培育以及传统的大田作业等连接为一体,实行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如:最近,日本政府方面开始实施的计划,拟规模化开发利用城市粪便,加工成适合工厂化农业所需的高效有机肥。
(3)不断改进栽培技术。目前温室一般采用空气加温法。但在北方等寒冷地区,这种方法只能使室内空气温度达到一定高度,可土壤温度难以达到要求,蔬菜生长依然缓慢。目前,日本三井物产公司等联合研制开发给土壤加温的“辐射暖气系统”提出了新方向,从而可提高地温,促进早熟,增加产量以及前面所述的立体施转移动与分层栽培法等等。
(4)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工厂化高效农业投资大,必须要有更好的效益才有推广价值。其方向是强化优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产出和效益。因此,在近期内最好种植那些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的蔬菜、花卉、种苗等成熟实用项目和品种。同时还要积极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一些适合于特殊环境下的名、优、特、新、稀的高产物种,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现实选择。
(5)增加生产项目和品种。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农业工厂化生产项目和品种,主要涉及的范围是蔬菜、花卉、牧草、药草、苗木和水稻等,规模小、品种较少,尚不能大量供应,一时难以满足人们生活和市场大量的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应开辟新生产项目不断增加品种,使农业工厂化呈现出多样化生产格局。
(6)引导和激励大企业进军农业和加速培养专门人才。在大企业进军农业方面,日本在世界前列。如:90年代初,日本已有数百家工业企业开始发展工厂化农业,其中不仅有大财团,也有中小企业。据统计,1997年,由工业企业生产并上市的农产品已由80年代末的10多种增至100多种,农产品产值已达500亿日元。在人才培养造就上,日本全国现有8所大学设有工厂化农业专业,为企业培育专门人才。我国首先应在农林大学的专业科目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增加工厂化高效农业的新内容乃是当务之急。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人民政府确立的民族牛羊产业大县之一, 也是肉羊产业示范县之一。以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羊产业项目实施为有力助推, 项目累计实施4年来, 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场 (小区) 达到780个, 扶持建设县级龙头企业8个, 较大型养殖示范园区2个, 建成绵羊常温人工授精站点139个。天祝县畜牧部门还对各乡镇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开展部、省、市、县不同层次的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 截至2015年5月天祝县累计创建标准化养殖场部级1个, 其中省级8个, 市级37个。已经创建的肉羊标准化示范场覆盖了全县大多数乡镇, 成为天祝高寒牧区一个个肉羊产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引领助推着天祝牧区肉羊标准化养殖的快速升级发展。“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化规范成为县乡政府和所有规模养殖场户的共同努力建设的目标。
特别是2014年的天祝牧区再次迎来了中央现代农业肉羊产业项目投资扶持的机遇, 整个项目总投资4 803.5万元, 其中现代农业资金投资500万元, 市县配套750.51万元项目整合资金768.5万元项目户自筹2 784.49万元。整个项目覆盖全县8个乡镇22个村组的23个新建或改建的肉羊规模养殖场。总之, 中央现代农业肉羊产业项目的实施为天祝牧区草食畜牧业转型发展以高速化的引擎拉动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的活力, 所有实施的规模养殖场在天祝县县乡畜牧主管部门和单位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下,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合理、肉羊良种化程度得到了全面提高、高标准的饲草料加工储藏和转化设施趋于配套、肉羊消毒免疫及无害化处理成为程序化步奏、养殖场建立了完备的档案资料和健全的运行制度。在项目实施中县畜牧主管单位还对所有实施的养殖场区负责人进行了多次卓有成效的技术培训, 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成为科技明白人, 有些还直接成为了肉羊养殖的土专家。通过项目的实施, 实现养殖场区以标准化管理运行, 从根本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再次提升, 也为当地树立了标准化养殖的典范, 将继续引领天祝高寒牧区畜牧业快速迈步标准化养殖、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化征途。
关键词:产业化经营 风险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 敏感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2-0070-03
我国从1988年开始实施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在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革,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具有措施多样性、效益综合性、目的多元性的特点,它包括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和部门项目。其中,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包括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
1产业化经营项目风险概述
项目风险是指由于投资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实际投资和预期结果或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如果控制不好,就会由潜在的风险转变为现实的损失。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风险包括4个方面。
1)自然资源风险。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统一,对土地、水源、气候等自然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对于种植业而言,虫害等自然灾害会对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造成重大影响:养殖业亦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极端天气一方面易造成饲料等短缺,另一方面也对饲养动物的发育不利:加工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原材料价格的风险所致。
2)市场风险。农产品生产具有周期性与季节性,有些鲜活农产品不易储藏或储藏困难,应及时销售。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市场风险构成因素包括宏观的经济环境变化风险、项目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所处行业的稳定性、现有的竞争对手如何等。
3)管理风险。项目管理风险是指在项日运作管理中,由于管理者能力不足、企业凝聚力差等原冈而导致的损失。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企业家的能力和经验、管理团队层的整体素质、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员工的素质等。
4)财务风险。农业项目投资实施周期长,很多项目的资金投入期会因受季节和气候等方面的影响而有所间断,对自然资源的预测及调控能力比较有限,因此项目效益往往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2项目风险分析方法
产业化经营项目风险分析的依据是项目单位编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的论证、项目财务报表估算,进行财务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风险分析。目前有2种风险分析方法: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2.1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是在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研究项目产品生产成本、产销量与盈利平衡关系的方法。它主要分析项目投产后收人和支出平衡时所必须达到的最低生产水平和销售水平,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盈亏平衡点越低,项目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不确定性因素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承受能力就越强。
盈亏平衡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建立成本与产量、营业收入与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对这2个函数进行分析,找出盈亏平衡点。
根据年产量的盈亏点公式:
BEPo=F/P-V-T(1)
得出盈亏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
BEPr=F/(P-V-T)XQX100%(2)
式中:P为单位售价;Q为产销量;F为固定成本总额;V为单位变动成本;T为单位产品销售税金。
从而得出经营安全率:
BEPs=1-BEPy(3)
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一般不应大于75.OO%;生产经营安全率一般不应小于25.00%。
盈亏平衡分析的优点是简便、直观,缺点在于它是一种静态分析法,即没有考虑资本的时间价值。
2.2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通过研究项目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发生变化时,项目经济效果发生的相应变化,找出其敏感因素,确定其敏感程度,以便对不确定性因素实施控制,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敏感性分析的步骤为:1)选定需要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产品产量、产品售价、经营成本、主要资源价格、固定资产投资等;2)确定进行敏感性分析的经济评价指标,如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划等;3)计算因不确定因素变动引起的评价指标的变动值;4)计算敏感度系数,并对敏感性因素进行排序。
敏感度系数的汁算公式为:
β=?A/AF(4)
式中:β为评价指标A对于不确定因素F的敏感度系数;AA为不确定因素F发生AF变化率时,评价指标A的相应变化率;AF为不确定因素F的变化率,%。
敏感性分析有助于确定在决策过程中及各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与控制的因素,其缺点是难以确定多个敏感因素同时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
3实证分析
3.1项目简介
本文选取的项目为辽宁省C市3000万株苦参育苗及200hm2苦参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新建项目,该项目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试点项目,总投资为1800.00万元,建设期为1.0a。
3.2财务分析
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年产苦参苗3000万株,年产苦参3000t,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10.00万元,其固定成本309.10万元,变动成本691.58万元,利润总额714.00万元。该项目免交企业所得税、营业税金及附加,净利润714.00万元,投资利润率39.67%,财务内部收益率47.40%,税后财务净现值3477.74万元,税后投资回收期3.2a,财务上可行。该项目可带动种植户20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增加就业人数50人。
nlc202309040109
3.3风险分析
3.3.1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为:
BEPY=F/(P-V-T)XQx100%=27.89%(5)
经营安全率为:
BEPs=l-BEPy.=72.11%(6)
该项目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平衡点的生产能力利用率远小于75.00%.经营安全率大于25.OO%当生产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27.89%时,项曰可保本:高于27.890/0时,项目可获得盈利。项目盈利可能性较大,对不确定因素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承受力较强。但对项目进行估算时,假设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及销售收入在达产期每年数据相同,未考虑种植条件变化、价格变化、需求变化等引起的风险。
3.3.2敏感性分析1)该项目在财务评价基础上,选取不确定因素为销售收入A、经营成本B和建设投资C;2)确定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净现值(FNPV)及投资回收期(Pt);3)该项目以敏感性因素在+5%和±10%范围波动进行敏感性分析;4)计算敏感度系数β。敏感性分析结果见表1,敏感度系数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1和表2可知,各因素的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影响项目的财务指标。其中,各评价指标对销售收入的反应最为敏感,财务净现值对销售收入的敏感度系数最高、为3.97%,财务内部收益率敏感度系数为3.01%,投资回收期敏感度系数为1.29%。
销售收入是影响项目收益的最大因素,销售收入的较小增长能给项目带来较大收益,销售收入的降低造成项目收益较大幅度减少。项目营运期应及时关注产品市场需求,关注竞争者和替代品相关信息,运用营销策略保证销售收入实现,防范市场风险及财务风险。
经营成本的变动对各项财务指标的影响居中,敏感度系数较低,说明该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经营成本的变动对项目效益影响相对较小,项目估算时间较长,影响成本变动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项目组应及时制定预案应对通货膨胀、自然灾害等导致的成本问题:同时提高项目组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素质和效率,节约运营成本。
项目建设投资1478.00万元,建设期1.0a,建设投资变动对项目效益影响程度最小,如财务净现值敏感度系数为0.38%,建设期短,风险容易控制并可采取合理措施规避。
总体来说,该项目以±5%和+10%为波动范围,各因素波动在合理范围内,未出现内部收益率低于0或高于100%及财务净现值为负值的情况,敏感度系数较低,项目面临不确定情况时能及时进行风险应对,承受风险能力较强。
4项目投资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为使项目投资取得更好的效益,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完善的产业化服务体系。政府应通过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规范、引导企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行为,以防其陷入误区;发布、传播科技信息,减少企业进行产业化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与信息风险。
2)建立项目风险检测预警机制。项目领导小组应提高环境辨识意识,及时关注政策变动及市场变化,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项目实施人员风险意识。
3)购买农业保险。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水源、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变化可能造成项目损失严重,因此项目可通过购买农业保险进行风险转移。
4)加强项目组织管理。管理者应进行科学决策,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项目运营过程中,加强员工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对项目涉及的农户进行生产培训,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5)注意协调项目企业与当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实行可研报告中承诺的分红制度,当地政府负责监督,使项目与合作社结成联系紧密、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达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海军.谈农业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方法[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6):29.
[2]孔荣,李艳玲,涉农企业投资风险的计量与分析[J].财经论丛,2006(5):64-68.
[3]马咏梅.农业项目投资决策的财务与风险分析[J].安徽科技,2006(7):28-30.
[4]唐炎钊.国外风险投资综合评估理论与方法概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129-131.
RiskAnalysisof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ManagementProject
LIPei,BAIDonghui
Abstract:Thearticleexpoundstheriskexistingin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managementproject,introducestwomethodsofprojectriskanalysisbreakeverianalysisandsensitivityanalysis,reachesprojectrisktoleranceandsensitivityfactorhyanalyzingpracticalexample,andgivessuggestionsforobtainingbetterbenefits.
Keywords:industrializationmanagement;riskanalysis;break-evenanalysis;sensitivitvanalysis
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4号)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国农办﹝2016﹞46号),结合我区实际,现将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指南公布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改革发展要求,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为扶持对象,以贴息、补助等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为手段,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着力构建高标准农田和配套产业有机结合、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扶持范围
依据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大力扶持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优先扶持以基地 建设、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种养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
三、主要政策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包括一般产业化发展财政补助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和产业化发展贴息项目。一般产业化财政补助项目和试点项目财政资金全部实行“先建后补”的补助方式。
(一)一般产业化发展财政补助项目。
1、扶持对象为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项目一般安排在农业综合开发县。
2、一般产业化发展财政补助项目申请财政资金额度不高于自筹资金额度。涉农企业项目财政资金补助额度为70万元至42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财政资金补助额度为42万元至140万元;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项目财政资金补助额度为14万元至42万元。
(二)产业化发展贴息项目。
1、贷款贴息采取“先选项后结算”方式,由盟市农发办建立拟贴息企业名录。
2、贴息范围为列入2018年拟贴息名录的项目单位在2017年会计实际发生并已经支付的贷款利息。
3、贴息期限为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贴息率不高于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档次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单个贴息项目的财政资金贴息额度不高于500万元。
4、扶持对象为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
1、扶持对象为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申报单位应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产业链完整,带动范围广泛。
2、项目申报主体为涉农企业或具备同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支持与涉农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合作申报项目。
3、项目财政资金补助额度为700万元至14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的70%用于涉农企业,30%用于合作申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项目自筹资金不低于财政资金。
(四)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1、扶持对象为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申报单位应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产业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带动范围广泛。
2、申报项目单位应列入地理标志产品或原产地保护产品目录。
3、项目申报主体为涉农企业或具备同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支持与涉农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合作申报项目。
4、项目财政资金补助额度为420万元至7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的70%用于涉农企业,30%用于合作申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项目自筹资金不低于财政资金。
(五)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项目的实体工程建设及设备购置。不包括劳务工资、技术转让费、科技措施费、人员培训费、土地(草场)流转租赁费、种植(养殖)项目的土地平整费、用于项目工程建设的固定资产贷款利息、带动力装置的农机具、种苗(种畜)及其它非生产性支出。
四、项目申报要求
(一)一般产业化发展财政补助项目。
项目要符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有助于补齐农业产业链条短板,提高农业产业整体发展能力和竞争力;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市场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显著带动农民增收,预期效益好;建设方案、产品技术和工艺路线合理,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求,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土地流转用地或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合法。
(二)农业综合开发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项目符合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及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农业基础设施、良种繁育、农业污染物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体系及品牌建设;重点扶持辐射范围广泛,产业融合发展增收明显,带动农牧民多重受益的项目;积极支持与涉农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
(三)产业化发展贴息项目
1、优先支持符合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的产业。对于未列入产业规划,但市场发展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其他产业,也可列入扶持范围。
2、贷款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用途符合国家金融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扶持范围。
3、贷款期限、贴息期限及额度等符合规定要求。
(四)项目单位条件
龙头企业:2015年12月31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持续经营能力,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自筹资金能力。没有不良诚信记录;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机制,管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12月31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没有不良诚信记录,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和相应的项目建设与经营管理能力;符合农民合作社有关规定,产权明晰,章程规范,运行机制合理,示范带动作用强。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经有关部门认定,且持续经营一年以上,没有不良诚信记录,示范带动作用强。
(五)不予受理的事项
1、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的相关项目(参见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本〕》)。
2、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动植物加工流通项目。
3、截止到2016年底,同一项目单位(包括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不同公司但同一法人代表)已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连续扶持(含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类项目)满3年的(合作项目除外),不在2017年申报范围。
4、已申报2017年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的,不在此次申报范围。
5、有不良诚信记录,或被列入监管黑名单的企业不在申报范围。
五、其他要求
(一)申报程序和时间要求。1.具备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可根据本指南相关要求,向所在地农发机构申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其中,一般产业化发展财政补助项目、“两类”试点项目于2017年3月15日前申报;产业化发展贴息项目于2017年2月底前申报。
2.同一项目单位只能申报一种扶持方式。3.越级申报、逾期申报,不予受理。
(二)需提供的相关材料。
1.一般产业化发展财政补助项目及“两类”试点项目。涉农企业申报须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申报须提供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同时须提供电子文档(PDF格式)及附件资料彩色原件扫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申报书编制内容及相关附件要求参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印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龙头企业可研报告及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申报书编制参考大纲》。
2.产业化发展贴息项目:产业化贴息项目备案申请表、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及银行贷款意向书。
(三)其他要求。
1.一般产业化发展项目由盟市农发机构统一组织专家评审,项目评审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执行竞争 立项程序。
2.盟市农发办按规定程序选定的拟立项项目,需在盟市级主要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完毕报自治区备案。
3.旗县、盟市农发机构要确保项目申报材料的完整性与真实可靠性。如发现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不当行为,将按《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财发[2011]7号)等规定严肃处理。
肉牛产业建设项目实施协议
协议甲方:灵台县畜牧兽医局
协议乙方:
为了确保2013年灵台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牛产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灵台县畜牧兽医局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商定,就该项目的实施签订如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委托乙方全面作为实施主体,全面负责完成本乡(镇)2013年灵台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牛产业建设项目 的具体建设内容。
二、乙方同意全面负责及时足额落实自筹资金,积极配合,督促管理,按照省市,县三级的有关批复和管理要求抓好项目建设内容的实施。
三、甲乙双要密切配合,同心协力,按有关要求和程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本协议壹式两份,双方各执壹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负责人(签字):
乙方(盖章):负责人(签字):
全面提升产业基础打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本底
(一)打造产业基地,保障资源供给。
园区依托特色菌蔬产业片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做强上下游产业,重点包装好农福菌业有限公司、和江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两个食用菌标准化制种、制袋企业和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灵芝种植项目。目前,好农福菌业以制种和种植特色菌类为基础,成立社员达150余人的巨福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了“集中制袋、分散出菇、产品统一回收、菌渣高效利用”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恒邦公司以灵芝种植为基础,食用菌研发为引擎,成立社员达200余人的田源山珍菌业合作社,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包括统一引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提供信息、统一采购生资、统一销售的管理流程,进行食用菌种植及制种。目前,园区年产袋装食用菌达5000万袋,产值近4亿元。
(二)完善联结机制,带动共同发展。
为保障加工农产品原料优质,园区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企业+基地+种植大户”、“企业+基地+家庭农场”等运作模式,建立专用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优价收购农户、合作社的农副产品,不断提升企业效益的同时,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同时,宜家食品有限公司、恒邦公司等有条件的企业自建原料基地,构建“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模式,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了加工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目前,园区宜家食品与本区人和乡农户达成合作协议,优价收购农户种植的优质蔬菜、食用菌进行精深加工,保障了农民种植的菌蔬销路畅通,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
不断优化园区建设搭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平台
(一)完善园区规划,实现科学发展。
目前,园区已正式纳入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2013—2020),成为全市“一心、六园、十基地”中十大农产品加工基地之一,为进一步建设好园区,区级相关部门正展开深入调研,进一步做精做细食用菌园区规划,明确发展任务和时间节点,促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现园区面积已达1000余亩,其中食用菌加工区300亩,特色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700亩。同时,集成使用各类涉农资金投入园区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目前,贯通园区各企业的产业化道路已经建成,排水沟渠实现全覆盖,企业对外开放的大门全面打开。
(二)制定管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
园区建立了“招、建、管”一体化机制,实行“园区+平台公司+主导产业+市场”模式,将原料企业、加工企业、科研单位、原材料和产品营销大户等联系在一起,有效增强农产品市场抗风险能力,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合作社和企业为纽带,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在保障农户初始利润的基础上,公司、合作社、农户按比例进行利益分配。并成立了食用菌联合会,由联合会对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成本、生产利润、生产水平和工艺流程等进行核查,树立统一的园区品牌,确保利益最大化。目前,园区食用菌加工企业7家,标准化制种、制袋企业2家,菌文化展示企业1家。
做大做强园区企业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载体
(一)注重招大引强,做强龙头企业。
鼓励康祖食品有限公司、宜家食品、恒邦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青白江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快速发展。并注重招大引强,根据园区产业发展特色,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方面下功夫,瞄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涉农企业、农业行业10强企业、农业上市公司,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市场前景广阔的在产业链条上做得好的战略型、龙头型、税源型企业,不断提高青白江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实力。目前,园区有市级龙头企业4家,宜家食品为省级龙头企业,形成食用菌加工能力10万吨/年,年产值近5亿元,加工企业常年解决劳动力2800余人。
(二)引入技术装备,强化科技支撑。
以科技为导向,以现代装备为依托,积极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引入专家团队、先进技术和优质种质资源,为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注入科技力量。园区恒邦公司与中科院广州粤微公司签约灵芝孢子粉系列产品深加工新产品项目;宜家食品采用厌氧发酵技术进行农产品加工,引进 2条国内泡菜行业最先进的清洗、杀菌、烘干设备进行生产,实现了产业的高端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康祖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四川大学食品学院先进加工技术,并使用获得专利的分选机进行生产,充分保障产品质量。
(三)打响产业品牌,提升产品效益。
依托产业基础,鼓励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提升加工产品品牌价值。目前,园区成功打造了“康祖”、“蓉上坊”等一批知名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蓉上坊”牌蔬菜制品(酱腌菜)、“康祖”牌山椒凤爪获得了“四川名牌产品”称号;康祖食品、宜家食品成功申请“成都市著名商标”;“蓉上坊”品牌在“2012田园成都生态农业大联播活动”中获成都市十大成长性品牌称号,园区充分带动了“青白江造”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全区加工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充分保障资金投入充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后劲
1 导入信息技术, 升级管理水平
学院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优势, 与苏州市望亭虞河蔬菜示范区结对, 组建了2个服务团队, 望亭虞河蔬菜示范区无线网蔬菜监测管理系统服务团队及创新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团队, 在地方园区实现信息行业与到农业行业的对接。目前服务团队已为示范区设计了智能农业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农业远程控制系统和温室视频全球眼监控系统等3个智能系统, 建立了1个网络销售平台, 建立并丰富了企业门户宣传推广网站, 优化了网络引擎排名, 使园区管理更加快捷方便。
2 推广良种模式, 提高经济效益
常熟海明蔬菜园艺场等7个服务团队有分别围绕园区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经充分的市场调研, 引进黄瓜、番茄等蔬菜、金鱼草、古代稀等花卉、枇杷、无花果等果树和南粳46、苏香粳1号等水稻新品种50余个, 较好地丰富了园区的种质资源, 开拓了其市场空间。
苏州市胥王山庄生态农业园等服务团队根据园区的生产情况, 分析限制园区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采用蔬菜轮作、立体种养、有机栽培等模式改变其传统的生产方式, 增强了园区的造血功能, 提升了竞争力。草莓立体无土栽培是常熟海明长江基地的特色, 但该园区以前栽培模式是草莓12月上市, 5月下旬采收结束。草莓采收结束, 再种瓜果类, 这样季节就错过。常熟海明蔬菜园艺科技团队在立体草莓栽培基础上, 2~3月份在草莓畦间套种黄瓜、番茄, 4月上市, 采收到7月, 调整后的栽培模式明显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同时提高了效益。
3 开发饮品产品, 刷新销售市场
产品的升级换代是企业永葆活力的一条途径。苏州昆山巴城万亩葡萄生产基地服务团队和江苏众诚鸭业集团服务团队以产品的推陈出新为出发点, 为园区量身定做新产品, 以增添园区产品市场的新卖点。苏州昆山巴城万亩葡萄生产基地服务团队围绕葡萄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从葡萄酒的酿制、富硒葡萄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品牌提升等产业化开发的关键环节入手, 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支撑, 加大技术研发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江苏众诚鸭业集团服务团队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形式, 按照“民有、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 积极培植富硒鸭养殖户、组建富硒鸭生态养殖合作社, 在技术推广、资金服务、信息传播、产品销售方面强化服务, 坚持市场为导向, 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为该集团开发富硒鸭产品打下坚实的后方基地。
4 通过项目培训, 增强造血功能
项目合作是服务团队与园区深度合作的又一重要内容, 通过合作申报项目, 为园区发展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成果的取得。引导园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为农业示范园区、示范村多方争取科研经费, 引导园区制定省市地方标准, 申报各类专利, 保护知识产权。
通过农民培训传授技术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将生产技术留在园区是一条增强园区造血功能的途径。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有机茶生产基地等服务团队不定期举行农民技能培训, 将老师们的专业技术手把手的传授给他们, 实现了技术常驻园区的梦想。
5 深化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
我院教师在大力开展科技结对服务的同时,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激发企业参与教育合作的活力, (下转P89) (上接P105) 大力推进“厂中校”合作模式, 与吴侬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吴中区胥王山庄、苏州西部生态城玉屏山庄等多家公司建立校外实训实践基地, 并设立奖教金。学院聘任企业导师,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各类教学实践活动, 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向常态化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新内容, 尤其需要产学研环境熏陶, 在这方面, 我院在吴中区胥王山庄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搭建实践教学、科研训练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基地, 为学生体验创业的“学、练、创”真实过程提供便捷条件。因此, 通过科技服务, 我院走出一条彰显特色、依托行业、贴近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摘要:介绍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苏州市政府为桥梁, 与地方农业产业园区对接, 开展院区科技结对工作情况。院区科技结对根据各产业园区发展的自身特点, 以行业对接、良种模式推广、新产品开发等为切入点开展技术服务, 提升了管理水平、拓展了销售市场、也提高了园区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高源, 科技创新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途径研究[C].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与环首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专题调研座谈会论文, 2012, 8 (1) :287-297.
[2]罗必良、胡荏光, 以产业园区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东莞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南方农村, 2007 (5) :4-10.
【巴彦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化项目】推荐阅读:
巴彦淖尔市简介07-07
现代农业产业化问题调研报告01-23
现代农业产业园汇报03-31
浅谈以现代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11-28
巴彦南路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网格化工作职责12-28
淮滨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12-04
现代动漫产业论文05-25
现代产业指导意见09-19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现状01-28
现代煤化工产业链综述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