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英语三课文翻译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英语三课文翻译(精选7篇)

综合英语三课文翻译 篇1

John Henry Collier 1

Alan Austen, as nervous as a kitten, went up certain dark and creaky stairs in the neighborhood of Pell Street, and peered about for a long time on the dim hallway before he found the name he wanted written obscurely on one of the doors.He pushed open this door, as he had been told to do, and found himself in a tiny room, which contained no furniture but a plain kitchen table, a rocking-chair, and an ordinary chair.On one of the dirty buff-coloured walls were a couple of shelves, containing in all perhaps a dozen bottles and jars.An old man sat in the rocking-chair, reading a newspaper.Alan, without a word, handed him the card he had been given.“Sit down, Mr.Austen,” said the old man very politely.“I am glad to make your acquaintance.”

“Is it true,” asked Alan, “that you have a certain mixture that has … er … quite extraordinary effects?”

“My dear sir,” replied the old man, “my stock in trade is not very large — I don’t deal in laxatives and teething mixtures — but such as it is, it is varied.I think nothing I sell has effects which could be precisely described as ordinary.” 6

“Well, the fact is …” began Alan.“Here, for example,” interrupted the old man, reaching for a bottle from the shelf.“Here is a liquid as colourless as water, almost tasteless, quite imperceptible in coffee, wine, or any other beverage.It is also quite imperceptible to any known method of autopsy.”

“Do you mean it is a poison?” cried Alan, very much horrified.“Call it a glove-cleaner if you like,” said the old man indifferently.“Maybe it will clean gloves.I have never tried.One might call it a life-cleaner.Lives need cleaning sometimes.”

“I want nothing of that sort,” said Alan.“Probably it is just as well,” said the old man.“Do you know the price of this? For one teaspoonful, which is sufficient, I ask five thousand dollars.Never less.Not a penny less.”

“I hope all your mixtures are not as expensive,” said Alan apprehensively.“Oh dear, no,” said the old man.“It would be no good charging that sort of price for a love potion, for example.Young people who need a love potion very seldom have five thousand dollars.Otherwise they would not need a love potion.” 14

“I am glad to hear that,” said Alan.“I look at it like this,” said the old man.“Please a customer with one article, and he will come back when he needs another.Even if it is more costly.He will save up for it, if necessary.”

“So,” said Alan, “you really do sell love potions?”

“If I did not sell love potions,” said the old man, reaching for another bottle, “I should not have mentioned the other matter to you.It is only when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oblige that one can afford to be so confidential.“

“And these potions,” said Alan.“They are not just … just … er …”

“Oh, no,” said the old man.“Their effects are permanent, and extend far beyond the mere casual impulse.But they include it.Oh, yes they include it.Bountifully, insistently.Everlastingly.”

“Dear me!” said Alan, attempting a look of scientific detachment.“How very interesting!”

“But consider the spiritual side,” said the old man.22

“I do, indeed,” said Alan.“For indifference,” said the old man, “they substitute devotion.For scorn, adoration.Give one tiny measure of this to the young lady — its flavour is imperceptible in orange juice, soup, or cocktails — and however gay and giddy she is, she will change altogether.She will want nothing but solitude and you.”

“I can hardly believe it,” said Alan.“She is so fond of parties.”

“She will not like them anymore,” said the old man.“She will be afraid of the pretty girls you may meet.”

“She will actually be jealous?” cried Alan in a rapture.“Of me?” 27

“Yes, she will want to be everything to you.” 28

“She is, already.Only she doesn’t care about it.”

“She will, when she has taken this.She will care intensely.You will be her sole interest in life.”

“Wonderful!” cried Alan.31

“She will want to know all you do,” said the old man.“All that has happened to you during the day.Every word of it.She will want to know what you are thinking about, why you smile suddenly, why you are looking sad.”

“That is love!” cried Alan.33

“Yes,” said the old man.“How carefully she will look after you!She will never allow you to be tired, to sit in a draught, to neglect your food.If you are an hour late, she will be terrified.She will think you are killed, or that some siren has caught you.” 34

“I can hardly imagine Diana like that!” cried Alan, overwhelmed with joy.35

“You will not have to use your imagination,” said the old man.“And, by the way, since there are always sirens, if by any chance you should, later on, slip a little, you need not worry.She will forgive you, in the end.She will be terribly hurt, of course, but she will forgive you — in the end.”

“That will not happen,” said Alan fervently.37

“Of course not,” said the old man.“But, if it did, you need not worry.She would never divorce you.Oh, no!And, of course, she will never give you the least, the very least, grounds for —uneasiness.”

“And how much,” said Alan, “is this wonderful mixture?”

“It is not as dear,” said the old man, “as the glove-cleaner, or life-cleaner, as I sometimes call it.No.That is five thousand dollars, never a penny less.One has to be older than you are, to indulge in that sort of thing.One has to save up for it.” 40

“But the love potion?” said Alan.41

“Oh, that,” said the old man, opening the drawer in the kitchen table, and taking out a tiny, rather dirty-looking phial.“That is just a dollar.”

“I can’t tell you how grateful I am,” said Alan, watching him fill it.43

“I like to oblige,” said the old man.“Then customers come back, later in life, when they are better off, and want more expensive things.Here you are.You will find it very effective.”

“Thank you again,” said Alan.“Good-bye.” 45

“Au revoir,” said the man.解酒水

艾伦·奥斯丁,紧张得像只小猫,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进了裴尔街区的一个楼道,黑乎乎的楼梯咯吱咯吱直响。他在昏暗的平台上停了下来,仔细张望了许久,才看到了那扇门,门上那个模糊不清的名字正是他要找的。

按别人说的,他推开了门,门里面是一间很小的屋子,屋里几乎没什么家具,除了一张餐桌,一把摇椅,还有一把普普通通的椅子。一面脏乎乎的暗黄色的墙上搁着两个架子,架子上陈列着十几个瓶瓶罐罐。一位老人正坐在摇椅上,看着报纸。艾伦一言不发把别人给的那张卡片递给了老人。

“请坐,艾伦先生,”老人礼貌地说。“很高兴认识你。”

“是真的吗?”艾伦问,“你真有那种药吗,有--嗯—很神奇效果的哪种药吗?”

“我亲爱的先生,”老人回答到,“我这儿的货不是很多—泻药、长牙药我可没有—不过,我的东西虽不多,品种可也不少。而且我的这些药,它的药效,严格来说,可没一样可以说是普普通通的。”

“嗯,实际上…….”艾伦开口说。

“像这一瓶,” 老人打断艾伦,指着架子上的一瓶药水说,“这瓶药水跟水一样没颜色,也几乎没有味道,掺在水,葡萄酒,或者其它饮料中很难被察觉。就算是进行尸体解剖,就现在所知的方法来说,要发现也很难。”

“你的意思,它是毒药吗?”艾伦惊恐的喊道。

“你要是愿意,称它手套清除剂也可,”老人漠然回答,“也许它可以清除掉手套,我没试过。或者称它生命清除剂也未尝不可,生命有时也需要清除,人类才能得以净化。”

“这东西我可一点都不想要,”艾伦说。

“不要更好,”老人说,“你可知道这东西的价格?一茶匙的量,也够用了,我卖五千美元,绝对不能少,一分也不能少。”

“你的药不会都这么贵吧,”艾伦忧心忡忡。

“噢,亲爱的,不全这么贵,”老人说,“像这爱情水,如果我开这么个价,那可不是个好标价。买爱情水的年轻人很少有五千美元的,要不,他们也不会需要爱情水了。”

“听起来真是让人高兴,”艾伦说。

“我这么想来着,”老人说,“要是一样东西让顾客满意了,当他需要其它东西时,就会再回来,即便是更贵的货物,只要是有必要,省吃俭用他也会凑足了钱来买的。”

“那,”艾伦说,“你真有爱情水卖?”

“没爱情水,”老人说,“我会跟你罗嗦那些吗。一个人要是没点能耐,别人怎会这么信任他。”

“那这些药水,”艾伦说,“他们不会只是--只是—嗯—”

“哦,不会,”老人说,“药效会持久存在,服了这药水,他的爱情之水将会绵绵不断如滔滔江水,偶尔心头掠过的那爱的小浪花,只会是那其中的沧海一粟,当然这种偶尔的爱的浪花自然也有,哦,是,当然包括在内。但他们会源源不断,持之以恒,经久不衰的。”

“哦,天哪!”艾伦说,竭力摆出一副置身之外的神态,“那真太有趣了!” “你再想想精神方面!”老人说。“好,我会。“艾伦说。

“她对你不会再漠不关心,”老人说,“却是忠心耿耿。也不会再吹毛求疵而是柔情蜜意。年轻的姑娘只要吃过这么一小点儿爱情水---掺在橙汁、汤汁或是鸡尾酒中,丝毫闻不出味道---不管她之前多会寻欢作乐,吃过后,就会像变了个人似的。什么都不会想,什么都不会要,只会想一个人跟你呆着。”

“真让人难以相信,”艾伦说,“她可喜欢呼朋唤友了。”

“以后她不会喜欢了,”老人说,“她会担心,你在聚会上会碰到漂亮姑娘。” “她真会嫉妒吗?”艾伦欣喜若狂,“会为我吗?” “会的,她会希望,对于你来说,她就是你的一切。” “她已经是我的一切了,早就是了,只是她不在乎而已。”

“服了爱情水后,她会在乎的你,会非非常常在乎你的。你将会是她生命中唯一的乐趣。” “太棒了!”艾伦叫道。

“她会想知道你所做的一切,”老人说,“当天你所发生的一切,字字句句都想知道。她会想知道你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你突然笑了,为什么你会看上去很伤心。”

“这就是爱情!”艾伦叫道。

“对,是爱情,”老人答,“她对你的照顾将会是那样的无微不至!她绝不会让你累着,绝不会让你在风口坐着,对你的饮食她也丝毫不会有疏忽。如果你迟到半小时,她会惶恐不安,担心你是不是被杀了,是不是被哪个狐狸精给迷住了。”

“真难想像戴安娜会成哪样!”艾伦喜不自禁。

“你不需要发挥你的想象力,”老人说,“另外,还有,因为这世上总是不乏狐媚妖艳的女子,万一你以后稍有放纵,也不用担心,最终她会原谅你的。当然,那是会带给她很大的伤害,但最后她还是会原谅你。”

“不会发生那样的事,”艾伦激动地说。

“当然不会,”老人说,“不过,即便发生了,你也用不着担心。她永远不会背弃你,噢,绝对不会!而且,她也绝对不会给你造成一点,一点点的不快。”

“那要多少钱,”艾伦问,“你这神奇的药水。“

“没那个贵,”老人答,“那个手套清除剂,或者我有时会叫它,生命清除剂。没它贵,那要五千美元,绝不能少给一分钱。能奢侈一下买这种药水的,年龄肯定比你大。得存上点钱才买得起这个。”

“那爱情水呢?”艾伦问。

“哦,这个,”老人答到,一边拉开餐桌抽屉,拿出一个看上去又脏又小的药水瓶,“这只要一美元。”

“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艾伦,看着老人把药水灌进小瓶,说。

“我非常乐意为你们效劳,”老人回道,“那么,如果你们以后生活宽裕点了,才会再回来购卖一些更贵的东西。拿好了,它的药效非常好,这点你以后会知道的。”

综合英语三课文翻译 篇2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在整个教学程序中是比重相对较大的部分, 也是学生接触相对较多的一部分, 大部分知识都是从读写教程中汲取的, 因而,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方法的使用决定了作为直接受众的学生对知识量的摄入效果如何。那么如何利用精讲部分的Section A课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笔者将从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Book II的U-nit 4为例来具体展示课文讲解步骤, 包括主题概括、背景知识、相关讨论、标题诠释、阅读理解及翻译练习。

一、主题概括 (General Topic)

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据Section A和Section B的文章内容总结并概括本单元所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即General Topic, 这样做有利于引导整个单元的教学思路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一个单元的主题不宜过长, 譬如一个长句子。最好是以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的形式概括, 便于理解, 且可以方便以此为核心话题往下进行。譬如:

Unit 4的两篇文章, Section A的“A Test of True Love”和Section B的“Love Under the Nazis”都是围绕着true love即真爱而展开的, 也就是说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真爱———true love。通常这一类的话题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 因而课堂的互动是比较容易的。

二、背景知识 (Background Information)

著名语言学家Goodenough (1957) 在Cultural Anthropologyand Linguistics (《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 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织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的主要工具,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2]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该单元主题的兴趣, 并有助于理解课文, 另外还可以在教师用英语展示背景知识的时候锻炼学生的听力。譬如:

这一单元的preview部分列出了一些名言名句, 都是关于爱情的, 例如:“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及“Absence to love is what wind is to fire.It extinguishes the small;it inflames the great.”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把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关于爱情的故事或传说简单地介绍一二。比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的梁祝、牛郎织女等, 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 对此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回应, 自然而然就有了兴趣, 进而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课堂教学。

三、相关讨论 (Discussion)

在教师把整个单元的背景知识简单地介绍之后, 需要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他们的想法, 从而给他们打造一个锻炼口语及培养英语思维的机会。教师可以从背景资料中选取一个与所学文章相贴合的话题, 抛砖引玉, 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其对于这个话题的见解和想法。譬如:

(1) What is true love?

(2) What does true love mean to you?

(3) What factors are important in love?

四、标题诠释 (Title Interpretation)

通常, 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眼印象。因为标题不仅是文章主题的概括, 这其中还是多重信息的集合体, 即读者可以从文章的标题中获得多个与内容相关的信息片段。因此教师可以在文章的标题上多下功夫, 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信息的能力, 以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譬如Book II Unit 4的Section A标题是“A Test of True Love”, 教师就可以直接把这个题目展示的两则信息交代给学生, 第一则信息就是中心词True Love, 它告诉了读者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真爱的故事;第二则信息是test, 这个词把故事细化了, 读者已经把故事主要的情节提取出来了, 就是这是一个关于考验真爱的故事, 必定在文章中会出现某个人对他或她的情人进行考验, 以了解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

五、阅读理解 (Reading Comprehension)

在课文讲解部分, 为了避免做翻译机器, 教师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把课文化解为一篇类似阅读理解的篇章, 为学生设计一些问题或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任务, 从而能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在这一部分, 教师也可以将文章的结构先行给学生总结出来, 方便理解, 亦有益于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譬如:

“A Test of True Love”的第一段是关于年轻的军官焦急地在火车站等着心爱的女孩出现。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对年轻军官的心理进行了描写, 另外还有女孩对于他的意义, 以及两个人缘起何时何事。所以教师在这一段可以设置四个问题:What was the young army officer doing? (waiting for the woman) ;How did he feel then? (nervous and excited)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to him? (special)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did they have? (pen friends) 。

六、翻译练习 (Translation Exercise)

每篇文章都不乏好的词语及句式,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机会, 把这些好的句子抛给学生, 让他们大显身手, 试着去翻译, 由此便有了练习翻译的一个机会。而且, 好词好句见得多了, 翻译得多了之后, 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记住,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写作的词汇积累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譬如:

“A Test of True Love”中的Para 6和Para 10就有对人物外貌的描写, 用词非常形象, 那么教师就完全可以把这两段交给学生去翻译。Para 6对年轻女人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Herfigure was long and thin, her spectacular golden 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 small ears.Her eyes were blue followers;her lips had a gentle firmness.In her green suit she was like springtime come alive.”][3]而Para 10对中年女人的外貌描写则是:“...a woman well past forty, and a fossil to his young eyes, her hair sportin g patches of gray.She was more than fat;her thick legs shook as they moved...”[3]这两个段落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在文中起到点睛的作用, 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年轻军官内心中的期待和无奈。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两段对比翻译, 更加突出其效果。

综上所述, 即使在精讲课文部分, 教师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当然这其中也涉及了英语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法, 例如交际法、任务法、角色扮演等。这些多样的教学法使英语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教师也不会只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播者, 还是知识的分享者和商讨者。最主要的是, 多样化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段新苗.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9.2, (1) .

浅谈高中英语课文综合法教学模式 篇3

综合法不同于任何一种教法。它避免了那种急功近利的违反语言学习规律的“讲读法”(语法学习法),也避免了“听说教学法”所带来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不适应考试的缺陷。笔者运用综合法教学的实践表明它适用于高中英语课文教学。现在我带的两个教学班的对比实验表明:实验班的英文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其竞赛成绩更形成了鲜明对照。2013年全国高考英语中,我校的同学获得优异成绩。

从高考英语成绩来分析,应用综合法的效果明显地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一、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是指导学生准确、迅速、深刻地领会课文要领的一个必要步骤。一般用一到两课时完成。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一些词汇,句式,还要掌握语言的底蕴,要能运用。因此课文教学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词句的操练上,而且要把握住文章的主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整体阅读能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语言、准确地理解语言要旨,避免了零敲细打式的传统方法所带来的割裂文意的弊病,它始终使文章成一有机整体。

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一般按粗读、细读、精读这三步进行。

粗读:课前十分钟内让学生迅速看一遍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细读:由教师指导进行的阅读。要求学生弄懂课文字面意义。一般以回答问题或正误判断来助读。题句设计以表达明显的事实为宜。课堂时值约20分钟。正误判断口头进行时,题句设计应简单明了,易懂,便于听说为准。其Fog指数应在5-6之间(参见第2节)。

精读:由教师指导进行的学生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在上两步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课文表层意义,因此精读就要学生向课文的纵深发展,理解课文要旨。根据课文不同体裁精读指导可用下列方式进行。

注:Fog指数=(ASL指数+M)×0.4

ASL=Average Sentence Length(句子平均长度)

M为阅读材料中每100个单词中含三个音节或多音词的平均数。

1.指导学生找Topic sentence(主题句)

2.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时教师可先给出每一部分的大意,再让学生划分;也可让学生自己概括大意。

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中Unit1 Great scientists时可给学生作如下的概括:

PartⅠ:The first suggested that cholera multiplied in the air.

PartⅡ:The second suggested that people absorbed this disease into their bodies with their meals.

PartⅢ:It seemed that the water was to blame.

3.概括主题:指导低年级学生做这种练习时可由教师先将主题概括出来,将一些关键词空出让学生填写。

如:学习The lost Necklace一课时可作如下概括:

The text mainly tells us

1.Why Mathilde borrowed the necklace

2.How Mathilde Loisel lost the necklace borrowed from Jeane Forrestier.

3.What the husband and wife had to do after Mathilde lost the necklace.

4.Not to do out of vanity what we are not able to do.

二、听说训练

学语言主要是为了交际。故高中课文教学也要适当地进行听说训练。听说训练可用回答问题,正误判别和模仿(imitation)等方式进行。其中模仿练习作为主要训练项目。模仿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养成讲英语的良好的习惯,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语感。在进行模仿训练时,由于学生相互之间存在一种竞争情绪,不愿在课堂上当“失败者”,故大脑皮层语言区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心理活动积极,注意力高度集中,气氛活跃,学习效力达到最高点。

下面以课文Sports and Games 为例简要说明模仿训练的具体实施模式。

首先将下面四个Topic Sentences报出让学生模仿。(不看书)

1 、 Sports are perhaps the most popular form of relaxation.

2.They should not be treated only as amusements.

3.They give us valuable practice/in helping the eyes,

brain and muscles to work together.(此句过长,可分为两部分进行练习)

4 、 Sports and games are also very useful for character training.

另挑出六个重点句式进行训练(例句略)。每一句只念三遍,然后由好、中、差学生依次进行模仿。熟练后再进行下一句的练习。听力则是听者积极主动接收目标语言,理解、筛选有用信息并存入长期记忆,逐步扩大听觉渠道的一个过程。听者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正确度十分重要。

总之,高中英语课文综合法教学模式值得提倡。建议奋斗在高中英语教学一线的各位老师借鉴,会让你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尹刚,陈静波.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范谊.英语学习方法指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综合英语三课文翻译 篇4

成长

课文A

我们写作时常常被告诫,脑子里要有读者,笔者所云一定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和兴趣。但有一位读者特别不该忘记。你能猜出是谁吗?当拉塞尔·贝克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他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大为惊讶。

为自己而写

拉塞尔·田克

从孩提时代,我还住在贝尔维尔时,我的脑子里就断断续续地转着当作家的念头,但直等到我高中三年级,这—一想法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在这之前,我对所有跟英文课沾边的事都感到腻味。我觉得英文语法枯燥难懂。我痛恨那些长而乏味的段落写作,老师读着受累,我写着痛苦。

弗利格尔先生接我们的高三英文课时,我就准备着在这门最最单调乏味的课上再熬上沉闷的一年。弗利格尔先生在学生中以其说话干巴和激励学生无术而出名。据说他拘谨刻板,完全落后于时代。我看他有六七十岁了,古板之极。他戴着古板的毫无装饰的眼镜,微微卷曲的头发剪得笔齐,梳得纹丝不乱。他身穿古板的套装,白衬衣领扣外的领带打得——丝不苟。他救着古板的尖下巴,古板的直鼻梁,说起话来—·本正经,字斟句酌,彬彬有礼,活脱脱一个橱稽的老古董。

我作好准备,打算在弗利格尔先生的班上一无所获地混上—·年,不少日子过去了,还真率出所料。后半学期我们学写随笔小品文。弗利格尔先生发下一张家庭作业纸,出了不少题供我们选择。像“暑假二三事”那样傻乎乎的题目倒是一个也没有,但绝大多数—样乏味。我把作文题带回家,——直没写,直到要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我躺在沙发上,最终不得不面对这一讨厌的功课,便从笔记本里抽出作文题目单粗粗—看。我的目光落在“吃意大利细面条的艺术”这个题目上。

这个题目在我脑海里唤起了一连串不同寻常的图像。贝尔维尔之夜的清晰的回忆如潮水一般涌来,当时,我们大家——起围坐在晚餐桌旁——艾伦舅舅、我母亲、查理舅舅、多丽丝、哈尔舅舅——帕特舅妈晚饭做的是意大利细面条。那时意大利细面条还是很少听说的异国食品。多丽丝和我都还从来没吃过,在座的大人也是经验不足,没有—个吃起来得心应手的。艾伦舅舅家诙谐有趣的场景全都重现在我的脑海中,我回想起来,当晚我们笑作—团,争论着该如何地把面条从盘子上送到嘴里才算合乎礼仪。

突然我就想描述那„切,描述当时那种温馨美好的气氛,但我把它写下来仅仅是想白得其乐,而不是为弗利格尔先生而写。那是我想重新捕捉并珍藏在心中的一个时刻。我想重温那个夜晚的愉快。然而,照我希望的那样去写,就会违反我在学校里学的正式作文的种种法则弗利格尔先生也肯定会打它—个不及格。没关系。等我为自己写好了之后,我可以再为弗利格尔先生写点什么别的东西。

等我写完时已是半夜时分,再没时间为弗利格尔先生写——篇循规蹈矩、像模像样的文章了。第二天上午,我别无选择,只好把我为自己而写的贝尔维尔晚餐的故事交了上去。两天后弗利格尔先生发还批改过的作文,他把别人的都发了,·就是没有我的。我正准备着遵命—放学就去弗利格尔先生那儿挨训,却看见他从桌上拿起我的作文,敲了敲桌子让大家注意听。

“好了,孩子们,”他说。“我要给你们念一篇小品文。文章的题目是:吃意大利细面条的艺术。”

于是他开始念了。是我写的!他给全班大声念我写的文章。更不可思议的是,全班同学都在听着他念,而且听得很专心。有人笑出声来,接着全班都笑了,不是轻蔑嘲弄,而是乐乎乎地开怀大笑。就连弗利格尔先生也停顿了两三次,好抑制他那丝拘谨的微笑。

我尽力不流露出得意的心情,但是看到我写的文章竟然能使别人大笑,我真是心花怒放。就在十——年级,可谓是最后的时刻,我找到了一个今生想做的事。这是我整个求学生涯中最幸福的——刻。弗利格尔先生念完后说道:“瞧,孩子们,这就是小品文,懂了没有。这才是一知道吗——这才是小品文的精髓,知道了没有。祝贺你,贝克先生。”他这番话使我沉浸 在十全十美的幸福之中。

第二单元

友谊

课文A

老朋友天各一方,你心有何感?你是否努力保持联系?有时候写信的事很容易会一拖再拖,总以为明天有的是时间。然而,正如这则故事所表明的,有时我们拖得太晚了。也许读一读这个故事会让你提起笔来。

出租车司机拥有的就剩一封信

福斯特·韩克洛

他准是完全沉浸在所读的东西里了,因为我不得不敲挡风玻璃来引起他的注意。

他总算抬头看我了。“你出车吗?”我问道。他点点头,当我坐进后座时,他抱歉地说:“对不起,我在读一封信。”听上去他像是得了感冒什么的。

“我不着急,”我对他说。“你接着把信读完吧。”

他摇了摇头。“我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我想我都能背出来了。”

“家书抵万金啊,”我说。“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因为我老是在外旅行。”我估量他有六七十岁了,便猜测说:“是孩子还是孙子写宋的?”

“不是家里人,”他回答说。“不过,”他接着说,“想起来,也可以算是一家人了。埃德老伙计是我最老的朋友了。实际上,过去我俩总是以‘老朋友’相称的——就是说,当我俩相见时。我这人就是不大会写东西。”

“我看大家写信都不那么勤快,”我说。“我自己笔头就很懒。我看,你认识他挺久了吧?”

“差不多认识了一辈子了。我俩小时候就一起玩,所以我俩的友谊确实很长了。”

“一起上的学?”

“都一起上到高中呢。事实上,我俩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一个班里。”

“保持这么长久友谊的人可真不多见啊,”我说。

“其实呢,”司机接着说,“近25到30年来,我跟他一年只见一两次面,因为我从原来住的老街坊搬了出来,联系自然就少了,虽说你一直放在心上。他在的时候可真是个大好人。”

“你刚才说他‘在的时候’。你是说——?”

他点了点头。“前两个星期过世啦。”

“真遗憾,”我说。“失去朋友真不是个滋味,失去个真正的老朋友更让人受不了。”

他开着车,没有接话儿。我们沉默了几分钟,可我知道他还在想着老埃德。他又开口时,与其说是跟我说话,还不如说是自言自语:“我真该一直保持联系。真的,”他重复道,“我真该—直保持联系。”

“是明,”我表示赞同,“我们都该与老朋友保持更多的联系。不过总是有事情冒出来,好像就是抽不出空来。”

他耸了耸肩。“我们过去总能抽出空来,”他说。“信里还提到呢。”他把信递给我。“你看看吧。”

“谢谢你,”我说,“不过我不想读你的信。这纯属私事。”

司机耸,一耸肩。“老埃德人都死了。没什么私事不私事了。念吧,”他催促说。

信是用铅笔写的。称呼写着“老朋友”,而开头第一句话让我想到自己。“早就想写信了,可就是——拖再拖。”信里接着写道,他常常回想从前两人住在一个街坊时的快乐时光。信里提到些事,可能对司机很重要,比如“那次蒂姆·谢打破窗子,那年万圣节前夕,我们把老帕克先生的大门拴了起来,还有卡尔弗太太老是在放学后把咱俩留下训斥的那阵子”。

“你们俩准是在一起度过了不少时光,”我对他说。

“就跟信里写的那样,”他回答说,“我俩在那个时候能花的只有时间。”他摇头叹道:“时间吓可。”

信里接下来的那段我觉得有点凄凉:“信的开头我写着‘老朋友’,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这对老朋友渐渐都老了。我们这些人当中留下的也不多了。”

“你要知道,”我对他说,“信里说我们这些人当中留下的不多了,说得一点不错。比如说,每次我去参加老同学聚会,来的人总是越来越少。”

“时间不饶人啊,”司机说。

“你们俩以前在一起工作吗?”我问他。

“不,不过没成家时我俩总在一起闲荡。后来,两人都成了家,就不时相互串门。可最近这二三十年来,主要就是寄寄圣诞卡了。当然,我俩都总在卡上写几句——通常是关于各自家里的情况,不是吗,孩子们在干些什么,谁搬到哪儿,添了个小孙子,都是这类事——可一直都没正儿八经地写过信什么的。”

“这一处写得好,”我说。“这里写道:‘你多年的友谊对我非常重要,远比我能说出来的重要得多,因为我不擅长说这样的话。,,我颔首称是。“这话准让你听着开心,是吧?”

司机说了句什么,可我没听明白,因为他似乎哽噎得厉害。于是我接着说:“我也真想收到这样一封老朋友的来信。”

我们快到目的地了,于是我跳到最后一段。“因此我想你一定想知道我惦记着你。”信末署名:“老朋友汤姆”。

我们在我的旅店前停下,我把信递了回去。“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我将衣箱从车上提下时说。汤姆?信的署名是汤姆?

“我节的你朋友叫埃德,”我说。“为什么他署名汤姆呢?”

“这封信不是汤姆写给我的,”他解释说。“我是汤姆。这是我在得知他去世前写给他的信。所以我一直没寄出。”

他神情有点悲伤,似乎想看清远处什么东西。“我想我真该早些写这封信。”

我进了旅馆房间之后,没有马上打开箱包。首先我得写封信——而且要寄出去。

第三单元

理解科学

课文A

霍金教授认为使每个人都了解科学是干什么的非常重要。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其中的缘由作了解释。

公众科学观

斯蒂芬.霍金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过去一百年间已经变化了许多,而且在未来的一百年里可能变化更多。有人想中止这种种变化,回到那个他们认为更纯洁更朴素的时代。但正如历史所表明的,过去并非那么美妙。过去对享有特权的少数人不算太糟,但即便他们也:无从享受现代医疗,而生育对妇女来说风险极大。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而言,生活是艰难、残忍而又短暂的。

不管怎样,即使有人想这么做,他也无法将时钟拨回到早先的时代。知识与技术不可能说忘就忘了。也没有人能阻止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即使所有用于研究的政府资金都被取消(现政府最擅此事),竞争的力量仍将继续带来技术的发展。更何况,没有人能阻止探究求索之士去思索基础学科,无论他们是否会为此得到酬劳。唯一能阻止进一步发展的办法或许是一个压制任何新事物的全球政府,但人类的进取心与创造力如此旺盛,即便这个政府也不会成功。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延缓变化的速度。

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无法阻止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至少可以努力确保科技带来的变化方向正确。在——个民主社会里,这意味着公众需要对科学有—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可以作出明达的决定,而不是把决定留给专家去作。目前,公众对科学存有矛盾之心。公众期望科技新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准的稳定提高能继续,但又怀疑科学,因为他们不懂科学。那个在实验室里设法制造弗兰肯斯泰因的疯狂的科学家的卡通人物清楚地体现了公众的这种怀疑。这也是人们之所以支持各种绿色组织的—个重要因素。但公众同时也对科学深感兴趣,尤其是对天文学,诸如《夜空》之类的电视连续剧观众不少以及科幻小说读者甚多就是明证。

怎么样才能利用这种兴趣,向公众提供所需要的科学知识,以便其在酸雨、温室效应、核武器以及基因工程等问题上作出明达的决定呢?显然,必须把基础建立在学校课程上。但在学校里,科学往往被教得枯燥乏味。孩子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他们看刁;出科学与他们的周围世界的联系。更有甚者,科学常常是用公式来教的。虽然公式是阐述数学概念的——种简单而精确的方式,它们却使大多数人望而生畏。前不久我写了—“本通俗读物,当时有人告诫我说,我每使用个公式就会使销量减半。我只使用了—个公式,即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公式,E=mc2:。如果;用这个公式的话,也许我能多卖出—倍的书。

私学家和工程师倾向于用公式阐述观点,因为他们需要知道量的精确值。但对我们其余的人来说,对科学概念有个质的认识就已足够,这可以用文字和图表来表述,大可不必使用公式。

人们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可以提供—个基本的框架。但如今科学进步的速度如此之快,个人离开学校或大学后新的发展层出不穷。我在学校从未学过分子生物学或晶体管,但基因工程和计算机是极有可能改变我们未来生活的两项发展。有关科学的通俗读物和杂志文章能帮助人们了解新发展,但即使是最畅销的科普读物也只有—部分人阅读。只有电视能赢得真:广大的观众。电视上有些相当优秀的科学节目,但其他的节目把科学奇迹简单地作为魔术播出,既不加以说明,也展现它们与科学观念的整体框架的关系。电视科学节目的制片人应该认识到,他们负有教育民众的重任,而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娱乐。

当今世界充满危险,因此就有了那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玩笑,说我们尚未受到外星文明造访的原因在于:但凡文明发展到我们目前的程度,它们往往就自我毁灭了。然而我对公众的明智充满信心,因而相信,我们将证明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第四单元

美国梦

课文A 美国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但对许多人,尤其是对移民而言,它意味着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对于他们,美国梦的含义就是才能与勤劳能让你从小木屋走向白宫。托尼·特里韦索诺并没有爬到那么高,但他成功地使自己的梦想成真

托尼·特里韦索诺的美国梦

弗雷德里克·c·克罗弗德

他来自意大利罗马以南某地一个满地石子的农庄。他什么时候怎么到美国的,我不清楚。不过,有天晚上,我看到他站在我家车库后面的车道上。他身高五英尺七、八左右,人很瘦。

“我割你的草坪,”他说。他那结结巴巴的英语很难听懂。

我问他叫什么名字。“托尼·特里韦索诺,”他回答说。“我割你的草坪。”我对托尼讲,本人雇不起园丁。

“我割你的草坪,”他又说道,随后便走开了。我走进屋子,心里有点不快。没错,眼下这大萧条的日子是不好过,可我怎么能把一个上门求助的人就这么打发走呢?

等我第二天晚上下班回到家,草坪已修整过了,花园除了草,人行道也清扫过了。我便问太太是怎么回事。

“有个人把割草机从汽车库里推出来就在院子里忙活起来,”她回答说。“我还以为是你雇他来的。”

我就把前晚的事跟她说了。我俩都觉得奇怪,他怎么没提出要工钱。

接下来的两天挺忙·,我把托尼的事给忘了。我们在尽力重整业务,要让一部分工人回厂里来。但在星期五,回家略微早了些,我又在汽车库后面看到了托尼。我对他干的活夸奖了几句。

“我割你的草坪,”他说。

我设法凑了一小笔微薄的周薪,就这样托尼每天清扫院子,有什么零活,他都干了。我太太说,但凡有重物要搬或有什么要修理的,他挺派得上用场。

夏去秋来,凉风阵阵。“克罗先生,快下雪了,”有天晚上托尼跟我说。“等冬天到了,你让我在厂里干扫雪的活。”

啊,对这种执着与期盼,你又能怎样呢?自然,托尼得到了厂里的那份活儿。

几个月过去了。我让人事部门送上一份报告。他们说托尼干得挺棒。

一天我在汽车库后面我们以前见面的地方看到了托尼。“我想学徒,”他说。,我们有个挺不错的培训工人的徒工学校。可我怀疑托尼是否有能力学会看图纸、用千分尺,是否胜任做精密加工工作。尽管如此,可我怎么能拒绝他呢?

托尼减了薪水当了徒工。几个月之后,我收到报告,他已从徒工学校毕业,成了熟练磨工。他学会了在千分尺上辨识一百万分之一英寸,会用镶嵌着金刚石的工具制作砂轮。我和太太都挺高兴,觉得他的事总算有了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一两年过去了,我在托尼惯常等我的地方又看到了他。我们聊起了他的工作,接着我问他有什么要求。

“克罗先生,”他说,“我想买房。”在小镇边上,他看到有房出售,完全是幢破房。

我去见——·位当银行家的朋友。“人品贷款你干不干?”我问。“不干,”他说。“我们承担

不起。没门。”

“哎,等等,”我应道。“有个人干活勤勉,人品端正,这一点我担保。他有个好工作。眼下,你从你那块地上—分钱也得不到。那块地空在那儿要好多年呢。至少他会付你利息嘛。”

那位银行家勉强开了两干美金抵押贷款,没要托尼首付就把房子给了他。托尼乐不可支。从那以后,只要我家附近有什么被人扔弃的零星杂物,坏了的屏风啦,五金器具啦,包装纸板啦,托尼都要收起来拿回家,看他这个样子真是有意思。

约摸过了两年,我在我们见面的老地方又看到了托尼。他身子似乎挺直了些,人也见胖了,样子挺自信。

“克罗先生,我卖房子!”他得意地说。“我得了八千美金。”

我非常吃惊。“可是,托尼,没了房子你住哪儿呢?”

“克罗先生,我买农庄。”

我们坐下聊了起来。托尼告诉我说,拥有一个农庄是他的梦想。他喜欢番茄,辣椒以及意大利菜肴中相当重要的其它各种蔬菜。.他把在意大利的妻子和儿子女儿都接来了。他在小镇周边到处找,终于找到一处没人要的一小块地产,有一幢房,还有间小棚。他正在把家搬到农庄去。

又过了一些时候,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托尼来了,他穿戴得整整齐齐。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另一位意大利人。他告诉我,他说服了儿时的,伙伴前来美国。托尼为他作经济担保。他眼里露出顽皮的神情,对我说,他俩来到他经营的小农庄时,他的朋友惊奇地站住说,“托尼,你是个百万富翁啦!”

后来,在战争期间,公司里传出了一个消息。托尼去世了。

我让公司的人去他家看看,确保各项事宜都得到妥善安置。他们看到农场上长着绿油油的蔬菜,小屋布置得舒适温馨,院子里有一辆拖拉机,还有一辆不错的汽车。孩子受过教育都工作了,托尼身前没有分文欠债。

托尼去世后,我一直想着他的经历。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越来越高大。最后,我觉得他就和美国那些最大的实业家一样高大、自豪。

他们都通过同样的途径,本着同样的价值观和原则获得了成功:远见、执着、自制、乐观、自尊,以及最重要的,正直。

托尼不是从最低——级阶梯往上爬的,他是从地下室往上爬的。托尼的事业很小,那些最大的实业家的事业很大。但究其实两者的资产负债表完全一样。惟——的不同是你把小数点点在什么地方。

托尼•特里韦索诺来到美国寻求美国梦。但他没有找到什么美国梦——他为自己创造了个美国梦。他的全部拥有是天宝贵的二十四小时,而他—刻也没有浪费。

第五单元

爱情

课文A

一个你从没有见过的人给你寄来一封信或打来一个电话,而你不知不觉地想象着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儿,赋予这个隐秘的声音一张面孔。这事儿你干得来吗?有时候是很容易搞错的。

爱情故事

道络·贝尔

约翰·布兰查德从长凳上站起身来,整了整军装,留意着格兰德中央车站进出的人群。

他在寻找一位姑娘,一位佩带玫瑰的姑娘。他知其心,但不知其貌。十二个月前,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图书馆,他对她产生了兴趣。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很快便被吸引住了,不是被书的内容,而是被铅笔写的眉批。柔和的笔迹显示出其人多思善虑的心灵和富有洞察力的头脑。

在书的前页,他找到了前一位拥有人的姓名,霍利斯·梅奈尔小姐。他花了„—番工夫和努力,找到了她的地址。她住在纽约市。他给她写了一封信介绍自己,并请她回复。第二天他被运往海外,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两人通过信件来往增进了了解。每——封信都如—颗种子撒入肥沃的心灵之土。浪漫的爱情之花就要绽开。布兰查德提出要一张照片,可她拒绝了。她解释道:如果你对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是诚心诚意的,那我的相貌如何并不重要。设想我美丽动人。我将会——直深感不安,惟恐你只是因为我的容貌就贸然与我相爱,而这种爱情令我憎恶。设想本人相貌平平(你得承认,这种可能性更大)。那我一直会担心,你和我保持通信仅仅是出于孤独寂寞,无人交谈。不,别索要照片。等你到了纽约,你会见到我,到时你可再作定夺。且记,见面后我俩都可以自由决定中止关系或继续交往——无论你怎么选择„„”

他从欧洲回国的日子终于到了。他们安排了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晚上七点,纽约格兰德中央车站。

“你会认出我的,”她写道,“我会在衣襟上戴一朵红玫瑰。”于是,晚上七点,他候在车站,寻找——位过去一年里在自己生活中占据了如此特殊地位的姑娘,„—位素未谋面,但其文字伴随着他、始终支撑着他精神的姑娘。

且让布兰查德先生告诉你接下来发生的事吧:

一位年轻的姑娘向我走来,她身材颀长纤细。一头卷曲的金发披在秀美的耳后;眼睛碧蓝,如花似玉。她的双唇和下颌线条柔和,却又柔中见刚,她身穿浅绿色套装,犹如春天一般生气盎然。

我朝她走去,完全忘了去看她有没有戴玫瑰花。

我走过去时,她双唇绽开撩人的微笑。“和我同路吗,水兵?”她小声问道。我情不自禁,再向她走近一步。可就在这时,我看到了霍利斯·梅奈尔。她差不多就站在姑娘的正后面,早已年过四十,灰白的头发用卡子向上别着,头上带着一顶旧帽子。

她体态臃肿,粗圆的脚髁上套着一双低跟鞋。

穿着绿色套装的姑娘快步走开了。我觉得自己好像被分成了两半,一方面热切地想去追赶她,但另一方面我又渴望那一位以其心灵真诚陪伴我并成为我的精神支柱的女人。

她站在那儿,苍白的圆脸显得温柔理智,灰色的眼睛透出热情善良。我没有迟疑。

我手里紧握着那本小小的让她辨认我的蓝色羊皮面旧书。这不会是爱情,但将是某种珍贵的、或许比爱情更美妙的东西,一种我曾经感激,并将永远感激的友情。

我挺胸站立,敬了个礼,并举起手中的书奸让那位女士看。不过在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失望的痛苦几乎使我哽咽。“我是约翰·布兰查德中尉,想必您就是梅奈尔小姐。很高兴您来见我。可否请您赏光吃饭?”

妇女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孩子,”她回答说,“可是刚才走过去的

那位穿绿色套装的姑娘,她央求我把这支玫瑰插在衣服上。她还说,要是你请我吃饭的话;我I

就告诉你,她就在街对面那个大饭店里等你。她说这是一种考验!”

梅奈尔小姐的智慧不难理解,也令人称奇。心灵的本质是从其对不美的事物的态度中反,习

映出来的。

“告诉我你所爱者是谁,”何赛写道,“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第六单元

动物智能

课文A

温饱,睡眠?它们的思维可能要比这深刻得多。

动物到底想些什么

尤金·林登

多年来,我写了大量关于动物智能实验、以及围绕这些实验所产生的争议的文章。动物真的有思想,即我们所说的意识吗?在考虑是否会有比设计教动物人类手势语的实验更好的方式探索动物智能时,我悟出了现在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一点:如果动物能思维,它们会在能为自己所用的时候,而不是在科学家让它们思维的时候作出最佳思维。

于是我开始与兽医、动物研究人员以及动物园饲养员交谈。他们大都不研究动物智能,但他们每天都碰到或碰刁;到动物智能。他们讲述的故事开启了我相信是研究动物智能的一扇新的窗口:即动物在对付樊笼生活和地球上的主宰物种一人类——时所表现的高超的思维技技能。

让我们做笔交易

请考虑这一情况:哥伦布动物园的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查伦·延德里觉察到一头叫做科洛的雌性大猩猩在玩弄一件可疑的物品。延德里走过去,给了科洛一些花生,却被翻了个白眼。意识到这是在讨价还价,延德里加大了筹码,又给了一片菠萝。这时候,科洛一边望着延德里,一边摊开手,露出了一根钥匙链。

见不是危险或珍贵物品,延德里松了一口气,把菠萝给了考勒。科洛真是个精明的还价者,它把钥匙链拉断,给了延德里一段,或许在算计着,要是每一小段都能换片菠萝,我干嘛要全都给她?

如果动物能在以物换物中显示技能,又何尝不会在使用钱币中再露一手?在田纳西大学人类学家琳·迈尔斯进行的一项手势语研究中,有头名叫夏特克的猩猩就这么做了。夏特克悟出,如果它干些诸如清理房间的事,他就能挣些硬币,好用来买好吃的,还可以坐迈尔斯的车外出兜风。但这头猩猩对钱币的理解似乎远远超出了简单的交易。迈尔斯一开始用塑料片充当硬币,而夏特克竟认定,它可以把塑料片拗成两片,以此扩大钱币供应量。而当迈尔斯改用金属片时,夏特克找到了一些锡箔,试图复制。

迈尔斯还试图教会夏特克一些好习惯,诸如节俭和与人分享。当我在它目前居住的亚特兰大动物园见到这头猩猩时,我果然见到它与人分享的一例,足以令任何人羡慕。迈尔斯给了夏特克——些葡萄,要求它与人分享,它很快吃完了所有的葡萄。随后,它似乎是想起了迈尔斯要它与人分享,便把梗儿递给了迈尔斯。

鲸鱼的故事

动物为什么会愿意与人合作?行为主义者会说,动物认识到合作于已有利时就会这么做。这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一解释尚不充分。

动物行为顾问盖尔·劳尔说起过她了解的一头虎鲸奥基。“在我照管过的动物当中,它是最聪明的,”她说。“它会审时度势,再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行动。”

比如有次它救了一个家族成员。奥基的配偶科基生幼鲸时,那条幼鲸一开始情况不妙,饲养员把幼鲸用担架抬出水糟,实施紧急护理。他们把幼鲸送回水槽时,出了事情。当工人把担架停在高出水面几英尺处的时候,幼鲸开始呕吐。饲养员担心它会窒息,但他们无法接近幼鲸提供帮助。

奥基显然看出了问题,它游到担架下,让其中一人站在它头上。这种事从来没有训练它做过。然后,奥基用尾部保持平衡,让饲养员接近,并松开了那条420磅重的幼鲸,以便让它滑入水中,获得帮助。

·

灵长目动物的骗术

有时动物的智能可以从其欺骗的企图中得以证明。西雅图伍德兰公园动物园饲养员海伦·休曼回忆道,一天她从喂食窗口给猩猩梅拉蒂扔了个桔子。梅拉蒂没有移动身体去接,而是眼睛直视休曼,伸出手来。休曼以为桔子准是滚到一边拿不到了,就又给了它一个。可当梅

拉蒂走开时,休曼却注意到原来那只桔子就藏在它另—只手里。

猩猩园的头领托温目睹了这个把戏。第二天,这头雄猩猩也是眼睛盯着休曼,装作没有接到桔子。“你肯定没拿到吗?”休曼问道。它仍直视着她,同时把手伸了出来。她让步了,又给了它—·个,随后却看见它把桔子藏在脚下。

智能究竟是什么?如果生命就是讲物种的生存——而智能是为了生存——那么我们根本无法与大脑只有豌豆大刁、的海龟相提并论,海龟早在人类出现很久之前便已存在,并经历了使恐龙灭绝的重大灾难而生存下来。尽管如此,想到除了我们人类,尚有其它物种,即便它们的视野比我们还狭小,却也能退后一步,清醒地审视周围的世界,不由人深感宽慰。

第七单元

突发事件

课文A

初看上去像是一个旧盒子或破衣裳。可紧接着他们就明白过来到底是什么了。

“铁轨上有孩子!”

左克·墨菲

1989年5月1日,星期一,新泽西州的拉姆齐上午天气宜人。凯特·普里查德俯身站在车尾行李箱前,费力地收拾着刚买回家的一袋袋食品杂货。她听到远处火车的鸣笛声。联合铁路公司的火车经过的地方离普里查德家不到三百英尺,可在后院与铁轨之间没有栅栏,只有一排长得密密的树木。然而,她的两个儿子,三岁半的托德和十八个月的斯科特,就在近旁私家车道上玩耍。

“就呆在这儿,”凯特说。“妈妈去把食品放好,然后我们进屋吃午饭,好吗?”

“好!”托德一面说,一面竖起大拇指,做着他以前看他父亲做的这个手势。

“好!”斯科特随声应和,试着模仿他哥哥的样子。

他们望着母亲提着几个袋袋走进屋子。

凯特关好冰箱门匆匆走出屋来。还好。两个孩子正在原地玩耍。

当她从车后行李箱里又提出几个袋袋时,凯特听见有一列火车疾驶而过——是特快客车,她根据车速判断。她又将几个袋袋拿进屋去。

火车的声音显然把两个孩子的注意吸引到铁轨上。两人穿过那排树木,爬上笔陡的路基,跪在地上玩了起来。

往西几千英尺处,一辆货车缓缓地朝两个孩子驶宋。头顶上的灯向司机里奇·坎普纳发出信号,指示前面那辆客车已经开走,他们可以每小时40英里的正常速度继续运行。司机调整了加速器,转身面对列车员安东尼·法尔佐。安东尼中等身材,长得结结实实,现年35岁,已经为联合铁路公司干了差不多十六、七年。

“你周末都干点啥,安东尼?”

“唉,不干什么。大多是瞎混——看点儿电视,然后睡觉。还能干什么?”

坎普纳笑了。“嘿,你最好悠着点,安东尼——你都快成派对狂了。”

两人哈哈大笑。就在他们大笑的时候,正以21英里的时速运行的机车开始加速。

里奇和安东尼在同——瞬间发现火车前方有什么东西。

“那前面是什么?”司机问道。安东尼没回答。他日不转睛盯着前方看,试图辨识前方铁

轨上那怪形怪状的东西。是盒子?还是旧衣裳?

猛然间,两个人都明白过来那是什么东西。里奇用尽全力猛地紧急刹车,并拉响了汽笛。

汽笛嘶鸣,与此同时安东尼大声嚷道:“铁轨上有孩子!”

安东尼冲出驾驶室,跳到车轮上方六英尺处一条狭窄人行踏板上,接着跑到摇摆的火车头前。他疾速攀下铁梯,停在梯子最后一级上,离他脚下飞速掠过的铁路路基有两英尺。

现在,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两个孩子,他们正坐在铁轨旁边。安东尼拼命挥手示意,并大声喊叫:“走开!走开!”

他心里计算着火车的减速速度,痛苦地哼了一声。我们绝对不可能及时停车的。

托德和斯科特正玩得起劲,没听到火车的声音。最后,当火车轰隆隆驶近时,斯科特抬头—看,惊呆了。

尽管火车在减速,安东尼知道车速仍比他奔跑的速度快。所以,他强迫自己等待,等到离孩子足够近的时候,他再一跃而下一把将他们抓住。在孩子与火车头前的犁雪机锋利的雪铲只有约十英尺的时候,安东尼从梯子上纵身向前一跃。他落在铁轨旁拳头大小的散石上,使尽力气才保持住平衡。他跨出两大步,几乎就要够着两个孩子了。两个孩子吓坏了,目瞪口呆地望着他。安东尼纵身跃起,朝他们扑去。

火车汽笛不停地嘶鸣,凯特·普里查德听着就像是被铁锤猛击了一下。“孩子!”她一声惊叫,冲出屋门。两个孩子不见了!

铁道,她心想。我得去铁道那儿!

安东尼身子砸下地时,他一边护着托德,一边伸出一只手臂去抓斯科特,好把他拉离铁轨。但火车压了过来。安东尼只见雪铲的黑色钢刃击中幼孩的下巴,将他的头往后一推,铲子从他脸上括过。顿时,鲜血从孩子额头溅出。

车身猛撞安东尼工作服的后背,把尼龙布都撕破了。但安东尼还是把斯科特完全拉到了自己身下。

他死了,安东尼心想。他毛骨悚然,一阵恶心。他的脸紧贴在石子上,使尽力气将两个孩子往下压,火车就从他们上面驶过,离他们只有几英寸。

凯特奔到停下的火车前,首先看到的便是托德。她的大儿子失去控制,在那儿乱蹦乱跳,大声哭喊。但凯特看出他没受伤。她抓过他紧紧抱住。随后她看见第三节车厢下一动不动躺着一个人。只见这人身子下面斯科特的脑袋上黑糊糊一片血污。凯特冲过去。“斯科特!”她尖声叫道。

安东尼扭转身子面对着她。“女士,”他对她说,声音很镇静。“回家去。叫警察和救护车来。”凯特没听进他的话,伸着手要抱孩子。安东尼又开口了,口气严厉了许多,“夫人,听着!回家打电话叫警察——叫救护车,快!”

凯特飞奔回家,打了电话,又通过寻呼机找到她丈夫加里。

第一辆警车到达时,安东尼仍然紧抱着年幼的斯科特。列车员从孩子的哭声知道他还活着,但斯科特可能有内伤,稍一动弹就有可能加重伤势。因此安东尼坚持让急救人员先对孩子进行检查,然后才放手。真是奇迹,斯科特伤势不重,只需缝十三针。

雪铲与地面之间只有十四英寸。记者后来问安东尼他在冒生命危险救孩子之前有否犹豫。“没有,”他回答道。“我当时所想到的就是那两个孩子前头还有整个人生,如果我不采取行动,他们必死无疑。我决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事故发生后不久,安东尼去普里查德家探望。他还记得他用双臂抱住托德和斯科特并将两人举起的情景。“这让我想起当时在火车底下我护着他们的情景。再一次抱住他们的感觉是奇特的——也是美妙的。”

普里查德夫妇说,自从第一次来探望之后,安东尼几乎成了他们家庭的一员。他们还说,现在有道栅栏把他们的街坊与铁轨隔开了。

第八单元

解决一个教育问题

课文A 本杰明.斯坦编了一个故事,以使美国青年彻底认识他们必须改变对教育的态度。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你是否认为它对我们大家同样也有教育意义。

关于懒散少年的语言故事

本杰明.斯坦

去年一个秋日,我文件夹用完了,便去杂货店买。我拿了一大把文件夹搁在柜台上,问一个十几岁的售货员多少钱。“不知道,”她回答说。“反正单价12美分。”

我数了数文件夹。“二十三个,单价12美分,总共2.76美金,不含税,”我说。“你心算的?”她惊奇地问道。“你怎么会算出来的?” “靠魔力,”我说。“真的?”她问。

略受教育的成年人没有谁不会为这样的经历难过。虽然我们的孩子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温厚和气,他们却如此无知——对自己的无知状况也如此无知——以至使我感到可怕。在我最近任教的一所私立大学,一个六十人的四年级班上,没有一个学生写短文时不犯拼写错误。没有一个学生例外。

更有甚者,他们对这种种的无知却毫不在乎,实在令人不寒而栗。一位朋友的聪明但却很懒散的十六岁儿子在解释他为什么不想上加州洛杉矶分校时说的话是对这种态度的高度概括。“我不想去那儿跟亚洲人竞争,”他说。“他们用功,什么都知道。”

其实,无论他是否愿意,这位年轻人都将不得不去跟亚洲人竞争。他不能永远躺在先辈积累的经济、物质与人力资本上。用不了多久,他懒于用脑的结果将严重影响他的生活方式,也将影响我们其他所有的人。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无法靠一支懒散、无知的劳动大军运行。飞机会坠落。计算机会出故障。汽车会抛锚。

为使这样的美国青年彻底认识到这„·点,我的愚见是:拍一—部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生动地描述我们国家的今天如何来之不易——而要丧失这—·切又何其容易。下面我奉献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开始时,我们的主人公凯文·汉利1990,一名十七岁的高三学生,正坐在自己房间里,心情痛苦。他父母—千定要他准备欧洲史考试。而他则想去买一副激光唱片随身听的耳机。他被迫要读的书——《各国的财富》——让他打瞌睡。

凯文进入梦乡,时值1835年,他是他本人的曾太祖父,十七岁,是爱尔兰克雷郡的——个农民。他住在小小的陋室里,睡在一头猪旁。他老是挨饿,总是要找吃的。他最大的心愿是学会读书写字,以便找一个职员的工作。有了固定的工资,他就能养活自己,贴补家用。但汉利的贫穷使他无从享受上学这样的奢侈。没有教育,没有钱,他无能为力。他惟一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如果他们能接受教育,他们就会生活得好一些。

我们的寓言故事快速展开。现在凯文·汉利1990成了他自己的曾祖父,凯文·汉利1928。他也是十七岁,在匹兹堡一家钢铁厂工作。他的父亲从爱尔兰来到美国,参加过纽约地铁的修建。凯文·汉利1928比自己的父亲和祖父境遇好多了。他能读书写字。他的工资比先辈在爱尔兰时的收入高多了。

接下来凯文·汉利1990梦见自己成了他自己的祖父凯文·汉利1945。他正在硫黄岛与死敌日本军队作战。他总是又热又饿又害怕。一天晚上他在散兵坑里与一个朋友讲自己为什么在那儿作战:“这样我的儿子、孙子就能生活在和平安全的环境里。等我回国了,我要勤奋工作,让儿子上大学,这样他就可以干脑力活/L,而不是靠卖苦力生活。”

接着凯文·汉利1990成了他自己的父亲凯文·汉利1966。他终日用功,这样就可以上大学,进法学院。他住在漂亮的房子里。他—„生在和平环境中过着富裕的生活。他对女朋友说,等他有了儿子,他不会像他父亲逼他那样逼自己的儿子整天读书。

就在这时,凯文·汉利1990被自己的梦惊醒了。他离开了爱尔兰,离开了那家钢铁厂,离开了硫黄岛,不由松了口气。他又睡着了。

他接着做梦,这次成了他自己的儿子凯文·汉利2020。枪声日夜不停。他那整个一代人忘却了过去为什么要有法律,因此现在没有法律了。人们丝毫不关心政治,政府不为工人阶级提供服务。

凯文2020的父亲,自然就是凯文1990本人,在日本人开的一家工厂当清洁工。凯文2020在一家专为有钱的欧洲人和亚洲人开的酒店里当行李工。公共教育到六年级为止。美国人早就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凯文1990最后梦见的是他自己的孙子。凯文2050没有有用的技能。日本制造的机器包揽了所有复杂的工作,没有什么体力活可做。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受过训练,他挣不到足够的钱养活自己。他住在贫民窟,没有暖气,没有卫生设备,无法不受四邻干扰,靠搜捡破烂度日。

总之,他的生活就像凯文·汉利1835在爱尔兰时一模一样。可是有一天,凯文·汉利2050与一位研究美国衰亡史的来访日本人类学家交上了朋友。那人跟凯文解释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钱,教育能提供积累金融资本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勤奋、教育、节俭、纪律能成就一切。“我们就是这样从一百多年前你们打败我们的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

“美国在战争中打败日本?”凯文2050问道。他惊讶之极。这听起来就像说巴西在1990年打败美国一样不可思议。凯文2050发誓,如果他有孩子的话,他一定要让他们工作、上学、学习并约束自己。“能凭自己的脑力,而不是靠偷窃为生,”他说,“那将会是个奇迹。”

凯文1990醒了过来,身旁放着他的那本《各国的财富》他打开书,跳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不能恰当运用人类智力的人极可能比懦夫更可鄙。”

凯文的父亲走了进来。“好了,儿子,”他说。“咱们去看耳机吧。”

“抱歉了,爸爸,”凯文1990说。“我得看书学习了。”

AppendixⅡ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ext B(Units 1-8)

参考译文 第一单元

成长

课文B

夏天打工时,作者常常替巴卢先生修剪草坪。惟一的问题是,巴卢先生似乎从来没钱支付工钱。然而,他实际上所给予的却远比工钱珍贵。

夏日阅读

迈克尔·多里斯

十四岁那年,我在暑假里替人修剪草坪挣些钱,不出几个星期,我就有了不少客户。客

户们种植的花卉我得记住不能剪去,他们会将东西遗落在草地上或故意插在地里,通过这些

我逐渐认识了他们。我对大多数客户了解至深,事先就能知道他们会抱怨些什么,哪些特别的要求不能掉以轻心。(1)而且,我从邻居偏爱的付款方式中了解到了一点他们的情况:有的按干的活儿给钱,有的按月支付——或者有的压根儿不付钱。

巴卢先生属于最后一类,而且他总有理由。有一天他兑不开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又有一

天他支票用完了,还有一天我上门时他干脆就溜出去了。撇开钱这档子事,他倒也还是个挺

不错的老头,每次看见我,老远就挥手或脱帽致意。我猜他退休金不多,可能出过工伤,整不了自己的园子。没错,我全都记着帐,可我对这点钱并没太在意。(2)也就是剪剪草,何况巴卢先生住宅外面的那一点草坪修剪起来花不了多少时间。

到了一年中最热的七月中旬,一天傍晚前,我走过他家,他开了门,示意我进去。门厅里凉凉的,帘子遮去了阳光,过了一会儿我的眼睛才适应室内的暗淡光线。

“我欠你工钱,”巴卢先生开口道,“不过„„”

我想省得他费神找新的借口了,就说,“没事。别放在心上。”

“银行把我的账弄错了,”他没理我的碴儿,接着说。“一两天里就会改过来。在这当儿,我想你不妨挑——两本书作为我的首付款。”

他朝墙那边指了指,我这才发现到处都堆着书。就跟图书馆一样,只不过没有分门别类罢了。

“别着急,”巴卢先生鼓动说。“读也好,借也好,留着也行。找你喜欢的。你平常都爱读什么书啊?”

“我不知道。”我的确不知道。我通常是弄到什么就读什么,从药房里买到的平装书,图书馆里借得到的书、杂志,到麦片包装盒背面的说明,还有连环漫画,什么都看。有意识地找出一本特别的书来读对我是件新鲜事,不过我觉得这主意挺不错——于是我开始在书堆中翻找起来。

“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啊?”

“这不算多,”巴卢先生说。“这根本不算多,只不过是我自己的藏书,都是值得再读——遍的。”

“那就替我找一本吧。”

他眉一抬,头一侧,望着我,就像是在给我量体裁衣似的。过了片刻,他略—“点头,便在一堆书中搜寻,然后递给我一本暗红色封面的精装本,挺厚的。

“《最后的正义》,”我念道。“安德烈·施瓦兹巴特著。是讲什么的?”

“你来告诉我,”他说。“下个星期。”

晚饭后我坐在室外一张不舒服的餐椅里打开了书。(3)读了几页,院子就消息了,夏夜也消失了;我一下子就进入了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一令人悲痛的惨剧中,进入了以一个正派人物为代表的善与恶之间非同寻常的冲突中。书译自法文,译文优美朴素,令人不忍释手。天色终于暗了下来,我回到室内,读了一个通宵。

时至三—卜年后的今天,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经历。那是我初次有心地接触世界文学,我被一部小说所能包含的集聚的力量深深震撼。但我缺乏足够的词汇表达我的情感,因此,第二个星期,当巴卢先生问我“怎么样”时,我只回答说:“书真好。”

“那就留着吧,”他说。“要不要我再介绍一本?”

我点点头,拿到了一本平装本的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

长话短说,无论当年还是次年,巴卢先生分文未付我替他割草的工钱,但我在达特默思大学教了十五年的人类学。(4)盛夏阅读不是我原先认为的仅仅借以消磨时光的娱乐,不是躺在吊床上无忧无虑、打开书本就什么都忘掉的一种消遣(虽然自从那个夏天以来我曾多次以这种方式自娱自乐)。一本书,如果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季节,在日常事务的间歇中出现在你的面前,就会改变你此后的人生道路。

第二单元

友谊

课文B

如果我不能挺住的话,我的朋友就会死在那里,老猎手比尔·麦金托什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

决不抛弃朋友

吉姆·赫奇森

“下午去看足球赛吗?”比尔·麦金托什问59岁的罗伊斯·韦丁。他们两人正在澳大利亚的虹镇尤里卡饭店喝啤酒。罗伊斯摇摇头。“我答应我妈给我家的一块地烧荒。”

比尔瘦削而结实,79岁,但看上去远没有那么老。他望着外面的炎热空气。——阵轻风自北向南吹,这条件最适宜烧荒了。不过比尔对罗伊斯独自干这活不放心。这个农夫有条腿不好,行走很费劲。

两人曾一起从一个农场走到另一个农场寻些活儿干,迄今已是30年的好朋友了。如今比尔独自一人住在镇东12英里处,靠打狐狸和野兔勉强过活。他两个星期一次前来小镇购物,会会帮着经管自家的农场的罗伊斯。“我帮你一把,”比尔说。

两人坐着罗伊斯的车动身了。没多一会儿他们就颠簸在一条沙土路上,朝一块面积120公顷、杂草丛生的田地开去。“火是除去这玩意儿的惟一办法,”比尔说。他们用根50英尺长的链条把一个旧轮胎绑在牵引杆上。比尔在轮胎上浇透汽油,划根火柴一点,便跳进车里。

两人从农田的南边缓缓开车逆风而行,所过之处留下一条燃着的草带。开到地当中,车猛地朝前——颠,没等察觉,就陷进了一个被草遮着的沙堆。

微风突然转向,朝两人身后吹来,而且越吹越强。火仗风势,烧得炽热,一条火带顿时就变成——道火墙,直扑两人而来。“咱们快离开这儿!”罗伊斯说道。

他拼命想把车倒出沙堆。可车轮在软沙里越转陷得越深。

火顿时就扑到两人身上。比尔推开车门,却听得一声巨响,油箱爆炸了,车子飞离地面三英尺,他自己则被抛到空中。车子摔回地面后,罗伊斯发现自己被方向盘卡住,动弹不得。这时,车座和车顶也都烧着了。

比尔躺在跌落的地方,摔得气都喘不过来。他的衬衣前襟、短裤、光裸的手臂和双腿都浸在燃烧着的汽油里。接着汽车着火了,见此情景他惊坐起来。“罗伊斯!”他边喊边挣扎着站起身来,向汽车冲去。

他拉开车门,在烟雾中抓住罗伊斯的手臂。“我给卡住了,”罗伊斯说。“你快走!”

(1)火舌舔着比尔的双臂、脸和双腿,但他紧紧地抓住罗伊斯不放。“我不会把你丢弃在这儿的,”他知道。

比尔两个脚跟扎在沙堆里,拼命用力拉。突然他仰面倒下,罗伊斯被拉出了汽车。他—把将罗伊斯拉开,便赶紧赤手去扑灭罗伊斯身上以及自己腿上、手臂上的火。

罗伊斯看着又一次爆炸把汽车震得直晃,车—下子被火苗吞噬。“要不是比尔把我拉出来,我这会儿就烧成灰了,”他暗想。他低头„—看,身上伤势之严重令他大为惊讶。他腹部及左臀严重烧伤。更糟糕的是,手指被烧得完全变了形。

比尔仰天躺在地上,也—样被烧得不成样子。前臂以及手和腿上,一块块烧得焦黑的皮肉挂了下来。

比尔朝自己的朋友望去,看出罗伊斯满脸绝望,便说:“我去叫人。你顶住。”罗伊斯点了点头,可当他看着比尔穿过焦黑的田地缓缓走开时,真不知道这位朋友怎么去走那几乎整整两英里的路,还要跨越三道栅栏。

(2)一辈子与居住在澳大利亚灌木地带的那些刚强的硬汉一起生活的人生经历,将两条准则永久地铭刻在比尔的心头:无论多么艰难,决不泄气,决不抛弃朋友。此时此刻,他每迈出一步,浑身上下便针扎似地疼,他完全是靠这两种品质支撑着。(3)如果我不能挺住的话,罗伊斯就会死在那里,比尔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

“那条狗怎么啦?”罗伊斯的老母维基·韦了说着朝窗外望去。听到身后响动,她吓了一跳,转身一看,比尔正倚靠在门上。

“天哪,出了什么事?”她惊问道,赶紧扶住正沿着门框瘫坐下去的比尔。

“我们遭火烧了,”他低声道,几乎说不出话来。“快去叫人。”维基扶比尔坐下,用湿毛巾敷在他身上以减轻烧伤的疼痛,随后便拿起了电话。

他们坐上汽车前往霍舍姆的医院,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颠簸的路途中,两位伤者只字未提自己的伤痛。“咱们真该去看足球赛,”罗伊斯开口说道,想让自己和朋友振作一下精神。比尔也轻轻——笑。

不久,比尔在镇公所被授予勇敢奖章,以表彰其勇救他人的壮举。(4)但真正最令比尔激动的时刻是火灾放生六个月之后,刚刚出院的罗伊斯走进尤里卡饭店,请他喝啤酒。

“咱们赢了,”两人举杯时,罗伊斯说道。“为生死之交干杯。”

第三单元

理解科学

课文B

科学发现成为新闻时,很少如新闻标题所显示的那么简单。新闻标题通常只字不提科学发现背后的长年努力。新闻报道也很少帮助我们认识,科学绝少提供最终的、经得住挑战的答案。

如何理解科学

大卫·H·利维

新药灭癌

厄尔,尼诺现象将带来毁灭———则警告

2028年10月26日下午6:30:世界末日的最后期限?

这些标题于今年见诸报端时,这类新闻便成为全世界的话题——既掺有乐观又带来混乱的话题。想象—F这些新闻为成千上万与癌症抗争的人们所带来的希望。这些新闻是否意味着这些人再也不用为癌症担忧呢?还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得为来自外层空间的大祸,或者更近—点,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灾难而忧心忡忡呢?

不幸的是,科学并非这般运作。科学极少提供最终的答案。与癌症搏斗的人们或厄尔·尼诺现象的受害者也许会觉得这太令人沮丧,但事实是,大自然并不轻易袒露其奥秘。科学研究是一步——步进行的,首先要有—个构想,然后用实验检验这个构想,人们希望其结果能成为知识的——种积累。

科学并非„—组无可置疑的结果,而是认识我们周围世界的„—种方法。其实际进程是缓慢的。(1)正如我们很多人在学校里所学的那样,科学方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某个目的,或某个有待解决或回答的问题。这包括一组材料,一套必须遵循的操作步骤,一系列有待进行的观察,最后是有待得出的结论。医学上,有人提出一种新药可能医治或控制某种疾病时,先是在随意挑选的大量人群中进行试验,然后将这部分人群的用药反应与另——组随意挑选的未用此药的人群的情况进行比较。两组人群的种种反应被一——记录,仔细比较,从而对新药的疗效作出鉴定。所有这些过程需要时间——以及耐心。

成为新闻热点的当然是结果,而非长年默默无闻的努力,而长年默默无闻的努力正是绝大多数科学探索的特点。在实验有了结论,或观察结束之后,其结果仍将受到严格的检测。结果送交发表时,会由一组科学家的同行审阅。如果成果相当重要,那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或会议—上宣读该实验报告之前,将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宣布。

世人也许会认为宣布结果标志整个过程的结束,其实不然。发表成果实际上是种挑战:“本人所作结论在此。请证其谬!”(2)别的研究人员会试图重复这一实验,实验成功的次数越多,其结果就越有可能是可靠的。爱因斯坦说得对:“再多的实验也永远不能证明我正确,而一项实验随时就能证明我错误。”

1996年8月,美国国家航天和航空局宣布在南极洲发现了——颗来自火星的陨石,其中可能包含着其他星球存在古老生命的证据。(3)正如克林顿总统那天所说,发现亿万年前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这件事,有可能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发现之—。

当兴奋和激动慢慢平息,首批论文发表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取自同颗陨石的样本。(4)有些人得出结论说,这些“生命的证据”大多来自南极冰的污染,或者说那块石头里根本就没有有机物。

这是某些新闻报道所鼓噪的科学的失败吗?

不!这正是科学研究以其应有的方式进行的—个范例。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布成果,其成果再由其他科学家加以检验。我们就是这样增进知识的。正如爬山,我们费力爬上三英尺,又掉下去两英尺。这是个充满失望与挫折的过程,但不管怎样,我们—直往前迈进。

第四单元

美国梦

课文B

他长大成人后,手术刀成为他的职业工具。但他年轻时,小刀几乎使他所有的梦想破灭。

本·卡森: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

本.仁森望着底特律市西南高中1988届的毕业班学生。那天是毕业典礼日。·仁森36岁,是—位杰出的脑外科医生,施行需要小心处理的挽救生命的手术。然而,19年前,他就毕业于这同„所市中心贫民区的学校。他——切记忆犹新——记得这是底特律市一个最贫穷的也是暴力犯罪最严重的街坊,记得那种压抑的环境。他知道这260名学生当中的许多人对未来有一种绝望感。

(1)几个星期以来,他一直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让这些毕业生相信,他们也能克服似乎难以战胜的困难获取成功,他们也能创造奇迹。此刻,他正起身作贵宾演讲,他举起了双手。“看到吗?”他问学生。“我过去并非总是用我的手作外科手术。在我比你们还年轻—点的时候,常常两于挥舞小刀恐吓别人。我甚至曾经试图杀人。”

学生们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本和哥哥柯蒂斯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一幢拥挤的公寓大楼里长大。母亲索妮娅13岁结婚,在本8岁时离了婚。她同时干两份,有时甚至三份低报酬的活儿。她想让:两个儿:子过上好日子,拼命地鼓励他俩。但两个孩子刚上学时都学得—团糟,尤其是本。

索妮娅知道本很聪明。他只不过是缺乏动力。“从现在开始,”有天下午她说道,“你们星期只能看两次电视。每星期你们至少得读两本书,要给我写读书报告,我好知道你们真的是读了。”

起初,本痛恨读书。后来,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崭新世界。(2)没多久,他母亲认真审阅读书报告。“写得不错,本尼,”她会对满面笑容的儿子说。她没有告诉本或柯蒂斯的是,她只上过三年学,根本不会读书。

“妈妈,”—天本说道,“等我长大了,我要当医生。”

索妮娅.卜森微微—笑,知道本准是刚读了一本有关医生的书。“心想事成,”她深信不疑地对他说。

有了目标,年轻的本的功课从全班最差跃升至榜首。他的老师都非常惊讶。但是有一件事,本似乎不能克服,那就是他的火爆脾气。(3)他满腔愤怒——对死去的父亲愤怒,对母亲承受的艰辛愤怒,对自己所目睹的身边所有荒废的人生愤怒。

—天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14岁的本跟—个朋友争了起来。本拔出—把野营用小刀

朝那个男孩捅去。钢制刀身扎在男孩的金属带扣上喀嚓——声折断了。本的朋友逃走了。

本站在那儿,呆住了。“我差点儿杀了人!”他默默地说。他当机立断。如果真的还想要

实现自己的医生梦,救死扶伤,他首先必须医治好自己的恶习。他决不再让自己的脾气失控。

1969年,本以全班第三名的成绩从西南高中毕业,并获得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耶鲁本科毕业后,他获得奖学金去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学习。这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并使他在33岁时便被任命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高级脑外科医师。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科医生都来向他咨询。

1987年4月,—位德国医生带着连体双胎、新生婴儿帕特里克和本杰明·拜恩德的病历前宋找本。两个男婴有各自的大脑,但在连接两人的后脑部,两人共用血管。孪生婴儿的母亲拒绝牺牲—个孩子挽救另—个孩子。医生们束手无策。在许多病例中,连体双胎在后脑部分割时,一个孩子存活,另一个则无法存活,或者将遭受严重脑力损伤。

卡森提出了—个使两个孩子都有最佳存活机会的方案:停止两人心脏搏动,完全停止:供血,直到两人被安全分离后再恢复血液循环。

整个手术花了22小时,投入了—个70人的医疗组。停上了两个婴儿的心脏搏动和供血后,卡森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宋分离业已损伤的血管。他娴熟快速地施行手术,将各种手术器械轻轻地切入两个婴儿的大脑深处。供血停止后二十分钟,他动了最后一刀。随后,他与医疗组合作,将用四·卜分钟时间重建被切开的血管,缝合帕特里克的头。另一组医务人员将对本杰明施行同样的手术。

就在一小时时限将到之时,两个孩:广被完全分离,两张手术台被分别推开。

疲倦不堪却又满心欢喜的·卡森医生来到等候室。“你想先看哪个孩子呢?”他问孩·:子的母亲。

底特律市西南高中的学生们静坐着,听本·卡森讲述自己从一个愤怒的街头打手成长为国际知名的脑外科医生的人生旅程。“重要的是要明白人生的道路多种多样,”—卡森医生告诫他们道。“成为一位脑外科医生是完全可能的。但你并不—定要当外科医生。机会无处不在。但你得要肯去利用。(4)要有雄心壮志!没有人生来就是失败者。如果你觉得自己会成功——于是发奋努力——你就会成功!”

本·卡森停顿片刻,朝坐在前排的母亲望去。

“我要为我取得的所有成功感谢我的母亲,”卡森最后说。

西南高中毕业班学生全体起立,鼓掌足足持续了五分钟。泪水从本·卡森的双眸涌出。

后来,索妮娅·卡森深情地搂住儿子。“真的没错,本尼,”她说。“心想事成。你已经做成了!”

第五单元

爱情

课文B

他迟疑着。是任由他俩各自追怀旧梦还是冒昧贸然将两人唤醒?

钱包

阿诺德·法恩

—年前的今天,我在街上发现一个钱包。(1)钱包里面有封信,看上去已经随身携带很多年了。信上署的时间是1924年。信封已经破损了,我所能辨认得出的只有寄信人的地址。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希望能找到些有关钱包主人身份的线索。

信的署名是汉纳,是写给一个叫迈克尔的人的。她写道,她不能再见他了,因为她母亲不允许。她将永远爱他,不过她觉得两人最好还是不再见面。

信写得很动人。(2)但是除了迈克尔这个名字以外,没有其他任何能确定信件所有人身份的线索。

寄信人地址就在附近,于是我就打了个电话。我问有没有人知道一个叫汉纳的,对方告诉我说:“噢,当然!这房子是我们前些时从她那儿买的。现在她住在养老院。”

他们告诉我养老院的名字,我给院长打了电话。(3)我解释了一下情况。他邀请我去走一趟。我到达时,他正在跟门卫聊天。寒暄之后,院长带我到大楼三楼汉纳住的房间。

那是位和蔼可亲的银发老妇人,面带热情的微笑,充满活力。我跟她说了捡到钱包一事,并取出那封信。她一看就认了出来。“小伙子,”她说,“这封信是我跟迈克尔伪最后一次联系。我再也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她转过头,沉思了片刻,接着说道:“那时我非常爱他。当时我十六岁,我母亲认为我还太年轻,与迈克尔见见面也不行。他真是一表人才。”

就在这时,有人叫院长出去,只剩下我们俩。“没错,他叫迈克尔·戈尔德斯坦,”她又开口道。“要是你能找到他,请代我向他问好。告诉他,我仍常常想他。告诉他„„”她迟疑片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说:“我仍爱着他。知道吗„„”她含泪笑道。“我一直没结婚。我想没人能比得上迈克尔。”

这时院长回来了。我向汉纳致谢后便告辞了。到了楼下,在前大门值班的门卫看到我便

问:“运气怎么样?老太太帮上什么忙没有?”

我告诉他,她提供了一些线索。“不过我得把这事搁一搁了。为了找这个钱包的主人,我都差不多搭上一整天了。”

我取出钱包,给门卫看。

门卫一见便说:(4)“嗨!等一下。那是戈尔德斯坦先生的钱包。这钱包到哪儿我都能认出来。戈尔德斯坦先生老是丢钱包。”

“戈尔德斯坦先生是谁?”我追问道,手都发颤了。

“他是住在八楼的一个老头。这肯定是迈克尔·戈尔德斯坦的钱包。你愿意的话我带你上去见他。”

我们在戈尔德斯坦先生的房间里见到了他,门卫问他有没有遗失钱包。

戈尔德斯坦先生伸手一摸后裤袋,发现口袋是空的,便说道:“噢,我的天哪。钱包不见了。”

“这是你的吗?”我说着把钱包递了过去。

他一见便如释重负似地笑道,“是的是的,就是这个。多谢你了。”

“不客气,”我回答说。“不过我得告诉你一件事。我读过里面的信了。”

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你读过信了?”

“我不仅读过信,我还知道汉纳在哪里。”

他脸色唰一下子变得灰白。

“汉纳?你知道她在哪里?她好吗?还像以前那么漂亮吗?”

门卫望着我,示意我别再说了。

我迟疑着。

“说呀,请快说!”他恳求道。

“她很好„„就像你当初认识她时一样漂亮,”我温言道。

“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他抓住我的手问道。“你肯定知道些情况„„当时我那么爱那位姑娘,因此,这封信一来,我的生活似乎就全完了。我一直没结婚。我想我会一直爱她。噢,她那么漂„„那么甜蜜,”他暗自笑了起来。

“迈克尔,”我说,“跟我来。”

我们三人乘电梯到了三楼。汉纳正独自坐着看电视。

“汉纳,”门卫轻声道。“你认识这个人吗?”

她扶了扶眼镜,望了片刻,什么也没说。

“汉纳,我是迈克尔。你还记得我吗?”

“迈克尔?真难以相信!迈克尔?是你!迈克尔!”

他缓步走到她身边。迈克尔搂着她的腰,她也紧紧拥抱他,轻声道:“迈克尔„„我亲爱的迈克尔„„”

两人在沙发上坐下,手拉着手,交谈起来。他们有六十年的衷肠要倾诉。我和门卫退了出去,我俩都流了泪。

三个星期之后,我接到院长的电话。“请你来参加一个婚礼。迈克尔和汉纳最终将用街同心!知道吗,他们两人同在这幢楼里住了好多年了,却从没见过面;或是见过面,相互没认出来。”

婚礼上,汉纳穿着一袭浅褐色的礼服,显得仪态万方。迈克尔身穿藏青色西服,站得笔挺,就像士兵一样。养老院给了两人一个特别安排的房间。要是你想看一看79岁高龄的新娘与一个81岁高龄的信两如何像少男少女一般如漆似胶,就来看看这一对吧。

第六单元

动物智能

课文B 动物也有情?这些令人注目的故事表明它们也许就是如此,不妨读后自作判断。

动物也有情?

杰弗里.M.马森

苏珊.麦卡锡

人类相信自己懂得什么是爱情,并高度珍视它。然而,许多动物行为研究者在谈及动物是否体验爱情时都非常谨慎,他们喜欢说动物表现的不是“真正的情爱”,而仅仅是受各自遗传因子的支配。

情况果真如此简单吗?如何解释那些终生相伴直至死亡的动物呢?进化论生物学家常说,配对是保障足够的亲本照顾的一种方式,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并不总是很清楚。有的动物不在生儿育女的时候依然相伴。而且它们在配偶死后表现出悲哀或是一种失落感。

研究鹅的行为特点的康拉德.洛伦茨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厄杜的配偶苏珊娜.伊丽莎白被一头狐狸咬死了。它默默地守着横躺在窝巢里被吃掉一半的尸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垂着头,目光也变得迷惘。由于它无心抵抗其它鹅的攻击,它在鹅群里的地位急剧下降。一年过去了。最后阿杜重振精神,另找了一个伴。

动物会戏剧性地相爱。据洛伦茨观察,幼时相知,而后分开,嗣后又重逢的两头鹅最可能‘堕入情网’。(1)他将此比作一位男士遇见一位女士,男士惊讶地发现此人正是自己过去常常看见、身着校服东奔西跑的那个女孩,于是爱上了他,并娶她为妻。根据鹦鹉研究专家

苏·埃森的观察,有些鹦鹉常常会一见钟情。

本能或许促使动物相爱,但本能并不叫它们去爱谁。埃森为了替——只雄鹦鹉找只配偶,买了只羽毛漂亮的雌性幼鹦鹉,并让两只鹦鹉相识。令埃森失望的是,“那只雄鸟表现得就好像雌鸟根本就不在房间里似的。”

几个月之后,有人给了埃森——只形象极其可怕、年纪较大的雌鸟。“它脖子以下就没有一根羽毛,”她说。“她的爪子都扭曲了。眼圈处还有皱纹。可那只雄鸟却认定此鸟乃其一生挚爱。”两只鸟很快就双飞双宿,最终还孵出了幼鸟。

(2)动物园的饲养员知道,许多种动物不会随便就与同类动物交配,他们对此一筹莫展。克利大兰动物园的„·头大猩猩蒂米不肯与介绍给它的两头雌性大猩猩交配。而当它遇见一头名叫凯特的大猩猩时,彼此一见钟情。考虑到凯特年纪太大不能生育,饲养员决定把蒂米送往另一个动物园,在那儿它或许有机会顺利交配。

动物园园长在为该动物园将两头大猩猩分开的决定作辩护时说:“当人们将人类的情感赋予动物时,本人深感厌恶。我们不能将它们视为某种了不起的人:它们仪仪是动物。人们在说动物有感情时,他们就逾越了现实的鸿沟。”简·古多尔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对黑猩猩的情感生活有所了解,但她在其著作中也写道:(3)“我无法想象黑猩猩之间会产生一种可以与最真挚、最深沉的人类之爱相比的情感,如温柔、呵护、容忍和心灵快乐。然而,一对对动物相互倾注的忠诚之中却有爱的明证。鹅、天鹅以及鸳鸯都是忠于婚姻的象征;野外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实际生活就是如此。常常被看作象征狡猾的北美郊狼也是完美的忠诚的象征,因为,自们也都白头偕老。观察表明,它们在性成熟之前就开始成双成对,相互倾情。

在他的北美郊狼研究文章中,霍普·赖登谈到可以看到成对的北美郊狼依偎在一起、共同捕捉老鼠、煞费苦心地表露情意。赖登描述了两只北美郊狼交配的情景。交配后雌狼用爪子拍打雄狼,舔它的脸。然后双双依偎而睡。这与浪漫的爱情颇为相似。无论人类的男欢女爱与动物雌雄相悦之间有多少区别,两者的本质常常是—致的。

一头被不同种类的动物抚养长大的动物长大后常常会对那种动物中的一员表现出情感。加文·马克斯韦尔谈到—头叫做蒂比的水獭。它是由·—位居住在苏格兰沿海一个岛上、借助拐杖出行的人饲养大的。此人患重病之后,便将蒂比带到马克斯韦尔处,托付他照顾。不久后他便去世了。

蒂比经常要逃到邻近的村子去看看。它在村里找到—个使用拐杖的男子。它试图在他屋檐下做窝,可那人把它赶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蒂比又失踪了。——天,马克斯韦尔接到一个电话,那人对—头行为怪异,甚至想跟他进屋的水獭感到惊恐不安。“你不会是使用拐杖的吧?”马克斯韦尔问道。

“是呀,”他回答说,声音里露出惊讶,“可你究竟是怎么知道的呢?”

(4)虽然科学界普通不接受动物间存在爱的看法,但是疑问并未消除。因为这些故事表明有些动物可能体验着和我们人类及其相似的快乐、爱情和悲伤。

第七单元

突发事件

课文B

中国常常遭受洪水之害。但是中国并不是惟一的洪水受害国。其它国家的人也

不得不学会接受洪水为害的可能性:他们家门口那条平静的大河也许有一天会漫溢出来,把他们卷走,并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

夜晚,河水漫溢

威廉·亨德利克斯

丹·迪克斯特勒站在十一岁的女儿詹妮弗身旁,长长的手臂挽住她的肩膀,两人从瓜达卢佩河畔的小木屋里望着大雨如注的茫茫夜色。

(1)雨已经下了差不多一整天乐,南得克萨斯河的河水猛涨,溢出了堤岸。不过看来不用担心。小木屋搭建在高出这一洪水泛滥地几英尺的柱子上。

“看来最糟糕的情况已经过去了,詹,”晚上十点钟光景,迪克斯特勒说。“咱们睡觉吧。”然而詹睡不着。她信赖爸爸,可还是忍不住回想起那些洪水肆虐的电视画面,人们紧抓着树顶,又冷又湿。辗转不眠几个小时之后,她去卫生间。她踩在地毯上,发现地毯湿了。

她停了下来,聚精会神地听着。那是什么声音?奇怪——像是湍流的声音。

正是湍流!而且就在屋子正下面奔涌。她冲到父亲的床边。“爸爸,爸爸,”她一面大声叫喊,一面拼命摇晃他。“醒醒。家里进水了!”

迪克斯特勒光着脚,只穿着短衣裤,走到门口,打开了门。眼前的景象顿时使他睡意全消。他们那条叫达奇斯的狗就站在门外,四条腿浸在六英寸深的水里。(2)这意味着河水已溢出河岸,泛滥到四百英尺之外,淹没了大路——他们脱逃的惟一途径。

他们被困住了。

冰凉的河水拍打他的脚髁。迪克斯特勒急忙把狗拉进木屋,使劲关上门。随后他抓过两

件救生衣。“穿上这个,宝贝,”他对詹妮弗说。

迪克斯特勒朝四周打量了一下。浑浊的河水顺着四壁护墙板一点点上升。“咱们怎么办?”詹问道,她声音在颤抖。

“咱们不会有事的,”迪克斯特勒回答说,尽力掩饰住自己的焦虑。“咱们到楼上去。”

他们攀上梯子般的楼梯,爬到起居间上面的阁楼。在上面,他们听见洪水在往下面的房间涌涨,并慢慢接近他们。窗子在水的压力之下爆裂。电视机被冲着撞上了墙壁。

突然,整个屋子像遇上地震似地摇晃着。接着木屋先是猛地朝上一掀,然后又摔下去几英尺。我的天哪,迪克斯特勒心想。咱们是在水里漂了。

从窗子望出去,他们看到自己在移动,屋子正被河水冲着走。(3)迪克斯特勒害怕木屋下沉会把他们一起拉到水底,于是决定离开木屋。他双臂紧紧搂着女儿,纵身跳进冰冷的水中。

木屋就在两人身后,在黑夜中紧追不舍。迪克斯特勒还没来得及避开,就被冲到—棵被淹没的树上。刹那间,木屋在河水巨大冲力的推动下,把他死死挤压在树上。他肋骨被压断。左腿喀嚓一声折了。他失声惨叫。

紧接着他的脑子失去了控制。迪克斯特勒只觉得自己是在远处遥望着自己。他看到自己和詹沉到了河底。他对自己的平静感到惊讶。“对不起,宝贝,”他说。“真对不起。”接着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他失去知觉时,屋子移动了一下,松开了他,打着旋漂离了他们。詹妮弗发觉自己顺水漂流而下,身边是不省人事的父亲。“不要死,爸爸!”她叫道。“千万别死!”

或许是小女儿的声音唤回了迪克斯特勒的意识。他轻轻捏了捏詹的手,她的心猛地——跳。

惨淡的月光下,迪克斯特勒——此刻清醒了些——看到缠在树顶上的一些垃圾形成的孤岛。他忍着伤痛,挣扎着逆流而上游了过去。詹爬到那一小堆木头上,把父亲从湍急的水流中拉起。他疼得倒了下去,浑身哆嗦,透不过气来。

他们还远远谈不上安全,詹对此很清楚。那堆垃圾随时可能漂散开来,把他们重新抛入水中。她真想蜷伏在父亲的怀里,可这只会增加他的伤痛。她明白,此刻,得靠她来救爸爸了。

就在这时,她惊讶地发现不知从哪儿现出一个身影。“达奇斯!”她高声喊道,他们的狗浑身湿透,这时爬了上来与他们呆在一起。有狗在,詹感到宽慰了不少。

夜里,每过几分钟詹就要查看一下父亲。“想一些会使人暖和的东西,”她对父亲说,“比如咖啡、火炉。”她为他唱歌,还为他祷告。

清晨来临,但仍无救援人员的踪影。他们痛苦地捱过一小时又一小时。上午十时左右有架飞机几乎就从头顶上飞过,却没有减速。一两个小时之后又有一架飞机飞过。后来,傍晚时分又有第三架飞机飞过。(4)每次詹都跳起来挥舞手臂并大声呼喊,而每次飞机都从地平线上消失,令她沮丧不已。

日光渐渐消退,詹意识到他们有可能要在这个孤岛上冉捱—个漫长而寒冷的夜晚。父亲会顶不住的。要是没有父亲,她知道自己也恐怕活不成。她—想到这儿,就觉得没了希望。“他们不来找我们了,”她绝望地哭出声宋。“我们要死了。”

就在这时,—个声音划破黑暗从远处山坡上传了过来。“嗨!那儿有人吗?” 詹跳了起来。她大声回应道:“喂!喂!” “我们去叫人,”那声音说道。“顶住。”

詹跪在父亲身边,揉着他的背,好让他暖和些。“咱俩一起顶住,”她对父亲说。半夜,一条小船终于在夜色中慢慢划到了他俩跟前。在小木屋被洪水从地基拔起卷走后十八个小时,詹、她父亲以及他们的狗达奇斯被从孤岛救至安全处。他们的小木屋再也未见踪影。

第八单元

解决一个教育问题

课文B

你认为学数学时使用计算器好吗?如果你认为好,也许这篇文章会改变你的看法。

扔了计算器

黛安.亨萨克

看着又一个学生,这次是个九年级学生,费劲地解一道需要运用简单的乘法运算的高级数学题,我暗自叹气。他苦苦地心算着5*6,眼巴巴地望着我桌头那个可望不可及的计算器,最后凭空猜测了一个答案:35。

课堂上使用计算器越来越多,这令我惊讶。我辅导的学生常常告诉我,他们的老师允许无限制地使用这一工具。全国数学教师协会积极鼓励使用计算器。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数学研讨会,会上一位教师随口说,教师已不再不愿意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计算器了。目前“人人”

都认识到了计算器的重要性,她说。(1)我听到教育机构谈论学校里使用这些工具的好处,听到越多,对于算术有困难的初、高中生需要家庭教师辅导几何、代数„事,我就越觉得不足为怪了。由寸:改行教书前我曾当过六年电气工程师,因此常常建议学生将来从事技术或科学:工作,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我不由深感失望。

教育工作者有诸多理由为使用计算器辩解,但每每都忽略了我们教数学的首要理由。数学能培养智力。我是说,学生能学会逻辑地、理性地思维,学会根据已知信息找到所需信息,进而变得既会运算又善于思维。这类技能是通过数学和科学课程传授的,对青少年

成长为善于思考的、有才·智的社会成员有着重要意义。

有教师争辩道,计算器使学生集中精力解题,而不为繁琐的运算拖累。(2)计算器并不能方便学生确定解数学题的方法。相反,计算器只会鼓励他乱试加减乘除的各种组合,而不考虑哪种纠合更加适当。我的一些小学生看某道应用题立刻就猜测加法是正确的运算方法。当我建议他们不依赖计算器用加法解题时,他们往往在继续运算前先思考一番。如果手里没有计算器,学生更有可能停下宋先对问题思考一番,以减少运算工作。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是必要的,不仅学数学如此,在生活中也一样。

一位中学教师曾对我洗“学生刁;会运算长除法又怎么样?给他个计算器,他就有办法了。”我不敢苟同。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背诵和反复解题在教育界变得如此不受重视。没有大脑中储存的大量信息,我们如何相互交流?更不用说创新出主意了。

数学要讲有哪些规则,更要讲这些规则为什么成立。不会做长除法的学生显然小理解长除法所依据的原理。真小理解了所以然常常使得死记硬背毫无必要,因为学生白己就能

算出这些规则。我的那些把乘法表看作——串不相关数字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困难远比那些懂

得乘法只是连加的学生多得多。计算器妨碍学生认识数学中这类自然结构和美。

学会心算的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解题上,然后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际运算。他对答案该是个什么样儿心里也更有数,因为经验使他把握了“数字感”,或者说数字间的关系。

一个伴着计算器长大的学生既要对付解题策略又要对付实际运算。三年级时借助计算器算出9 X 4的孩子到了高中仍在借助计算器做同样的运算。届时他们还得应付代数。(3)因为他们在孩提时代对数字计算从未感到过轻松,当他们试图攻读代数这一广义数学时就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允许广泛使用计算器会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停滞不前。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做那些计算器能代劳的简单的运算,又怎么能期待他们去解决计算器解决不了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呢?

学生自己进行数学运算所获得的收益远比依赖计算器多。我辅导过孩子做学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模拟试题,他们一坐下就拿计算器算。如果他们对手头的题目略加思考,就很可

能不需要倚靠拐杖就能找到„—种更简单的解题方法。我还观察到学生错把12+32当作112 +32输入计算器,对算出的明显错误的答案连眼都不眨—下。毕竟,他们用的是计算器,所以,一定没错。

教育家们还声称,计算器如此便宜而又普遍,学生必须学会熟练使用。新的数学教材有整节整节关于用计算器解题的内容。大多数人,包括年幼的孩子们,用大约五分钟就能掌握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计算器在学校之外的社会中的确有其地位,在高等数学课堂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们很难算得上是教育工具。

综合英语三课文翻译 篇5

克的学生交给我一张他母亲写的条子。该条子解释了米克前一天缺课的原因:

2〕“亲爱的麦考特先生,米克八十高龄的祖母由于喝了过多的咖啡,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我让米克留在家里照顾他的祖母和小妹妹,这样我就能脱开身去轮渡站点上班。请原谅米克的缺席,他以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又及:米克的祖母并无大恙。”

3)其实,我是看见米克扒在桌上写这张条子的,是用左手写的,以掩饰他的字体。我什么也没说。那时,我收到的大多数号称父母写的条子都是学生自己写的。他们从学会写字的时候就开始伪造请假条了。如果我要直面每一个伪造者,我将24小时不得歇了。

4)我把米克的条子连同许多其他学生的一道扔进桌子的抽屉里。在学生们测验时,我决定读一读所有这些原本我只瞥了一眼的请假条。我把它们分成两堆,一堆是真正由学生母亲写的,另一堆是伪造的。伪造的更多,有一大堆,有些极富想象力,有些则愚不可及。

5)我顿时悟出了点什么。

6)如若让他们就某一主题写200字的作文,他们会抱怨说太难。可是,当伪造请假条时,他们个个都是写作高手。这一现象不值得我们注意吗?我收到的这些请假条可以汇编成一本杰出的《美式请假条选集》。其所折射出的天赋在任何歌曲、故事或学习中从未体现。

7)对于这些虚构的亦或想象的宝石,我怎能视而不见?它们是绝佳的美国高中生写作范例—青涩的,真实的,急切的,简明的,然而又是撒谎的。我读过这样一些:

8)炉子着火了,墙纸烧了起来,消防队让我们彻夜滞留屋外。

9)阿诺德下火车时,车门夹住了他的书包,火车把书包带走了。他朝乘务员大叫,乘务员以粗话回击,火车飞驰而过。

10)他妹妹的狗咬了他的作业本,我希望作业本把狗噎死。

11)我们被驱逐出公寓,刻毒的治安官说如果我的儿子不停地嚷着要他的笔记本,他就把我们统统拘留起来。

12)这些请假条的作者们不知诚实的请假条大多枯燥无味:“彼得迟到,因为闹钟没响。”

13)有一天,我把十几张请假条打印出来,分发给高年级学生。学生们默默而专注地读着。“麦考特先生,这些是谁写的?”一个男生问道。

14〕“是你们写的,”我说道,“为了保护当事人,我删除了他们的名字。这些请假条是以你们父母的口吻写的,但是谁是真正的作者,你们和我心知肚明。米克,是不是?”

15〕“那么,我们该做什么呢?”

16〕“今天是学习写请假条技巧的第一课—是有史以来练习写请假条的第一课。我把你们最好的习作变为一门值得学习的课程,你们有我这样的老师实属幸运。”

17)大家都笑了,我接着说:“你们不愿老拿闹钟说事了。你们发挥了想象力。有一天当你们的孩子迟到、缺课或想恶作剧时,你们会为他们写请假条。那么,现在来试一试吧。试想,你有一个15岁的孩子,英语不及格,需要一个籍口。快写。”

18)学生们编造的籍口可谓天花乱坠,从16轮大车撞进房子到由学校餐厅造成的一起严重食物中毒。他们嚷着:“再多些,再多些。我们能再多写些吗?”

19)于是,我说:“我想请你们写亚当给上帝的请假条或者夏娃给上帝的请假条。” 学生们低下头,笔在纸上飞驰。

20)很快,下课铃响了。我平生第一次看到学生们如此沉浸于写作,以至于他们的朋友不得不催促他们去吃午饭。

21〕“唷,楞尼,快点儿。等会儿再写吧。”

22)第二天,每个人都写好了请假条,不仅有来自亚当和夏娃的,还有来自上帝和撒旦的。有一个女生为亚当经不起诱惑而辩护,原因是夏娃厌倦了在天堂里日复一日无所事事的生活,也厌倦上帝插手干预他们的事。

23)随之而来的是有关亚当和夏娃罪责和过错的激烈讨论。没有人对上帝发表微词,尽管有些暗示。有学生说上帝本该更加体恤世上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所处的困境。

24)我请学生们思考历史上有谁需要一个绝好的请假条,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些提示,如希特勒的女友:伊娃·布劳恩。

25〕“唷,麦考特先生,你能把老师们也写在上面吗?”一个学生问道。

26)随后,我听到有学生说:“麦考特先生,校长就在门口。”

27)校长及学校督导走进教室,我的心一沉。他们都没有与我打招呼,只是走来走去,不时凝视学生们的作文。督导随手拿起一篇作文,递给校长看。

28)督导皱起眉头,校长撅起嘴唇。他们离开教室时,校长对我说督导要找我谈谈。

29)这不,我思忖着,秋后算帐的日子到了。校长坐在桌边,督导站在一旁。“进来吧,”督导招呼着,“我只是想告诉你,你的写作课,你的方案,不管你称之为何物,真是太出色了。孩子们显然已达到大学写作水准了。”

30)督导转身对校长说:“我应向你祝贺。”他又转身对我说:“你的档案中将有一封信,作为对你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力的教学的佐证。谢谢你。8)炉子着火了,墙纸烧了起来,消防队让我们彻夜滞留屋外。

31)天哪!重要人物给予的褒奖。我是否应该在下楼时欢腾跳跃、飘然飞翔?第二天,在课堂上,我竟然哼起了小曲儿

32)孩子们笑了。他们说:“老兄,学校就该这样,我们写请假条,老师突然间唱起歌来。”迟早有一天,我思量着,人人都需要借口。同样,如果我们今天歌唱,明天也会歌唱,为什么不呢?你不需要为唱歌编造借口吧。

1)马吉瑞·拜尔过去曾拿自己的退休计划开玩笑。她没结过婚,也没有孩子,但她不想孤独终老—她和单身的朋友们将搬到一个想象中的家园,她称之为“魅力女孩之家”。52岁时,拜尔得了晚期脑癌,但正如她希望的那样,朋友和家人给了她关爱,直至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2)Chinese〕2006年7月的一个下午,拜尔的朋友李·拜伦斯和玛丽·赛尔科克在遛狗时看到一辆救护车停在拜尔家门口。拜尔突然发病,昏倒了。拜伦斯是医生,他立刻跳进自己的车跟在救护车后面一路到了医院,他希望在医生们诊断时他能陪在拜尔身边。医生们诊断完了,不是好消息:拜尔患上了胶质瘤,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脑癌。

3)拜尔的朋友们都成了她的看护,拜伦斯是第一个。在拜尔最后几周的弥留之际,她的弟弟菲尔放下在洛杉矶的家庭和工作来照顾姐姐,在此之前,拜尔的朋友们已经迅速组织起来照看拜尔,同时又能让拜尔保留一些她所看重的隐私和独立。

4)拜尔的好朋友露丝·恩里克领的头。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当时58岁的恩里克和拜尔都干出版这一行,还住在同一联体别墅里。恩里克是salon.com的副总编,尽管工作很忙,但她还是带拜尔去看医生,帮助拜尔应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使用电话答录机、电视遥控器、以及查找电话号码这些对拜尔来说已变得越来越神秘难解的事情。在恩里克发出一封求助邮件之后,一群志愿者报名接送拜尔做放疗。拜尔朋友圈中的其他人也各尽其能提供帮助:一位护士朋友设法帮拜尔从社保和残障保险拿她该取的钱;一位律师哥们帮拜尔处理遗嘱;在拜尔自己无法应付帐单时,一位做会计的老兄帮她打理。拜伦斯说:“我一直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在需要时总有最合适办那件事的人出现。”

5)这一切并不容易。“自始至终我必须知道谁会在拜尔身边,要判断马吉瑞接下来需要什么,所以这些事儿一直压在我心上,”恩里克说。“这是我想做的事儿,但这些事也一直在我脑子里盘旋”。所有的安排出奇地顺利,即使那一年拜尔丧失了阅读和书写的能力,也没法和别人谈话,她还是能独立生活,走路去市场,搭地铁去上绘画课,甚至独自一人坐飞机去爱荷华,看她的弟弟汤姆一家。

6〕“她为人慷慨,”另一位朋友伊丽莎白·维普尔说,“所以别人也以极大的慷慨回赠于她”

7)在美国,从人口统计来看,未婚妇女是增长最快的一族,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男士终身不娶。专家们担心当这两组人群日渐衰老时,该如何为他们提供照顾。如果拜尔朋友们的做法有指导作用的话,互联网可以有所作为。

互联网已经使创建看护者团体成为可能,这些看护者有一个共同点,即被看护者需要他们的帮助。通过诸如“海量援助”这样的渠道,人们已创建了很多个人“关爱网页”。在这些网

页上,朋友和家人可以上传需要完成的任务单,完成这些任务的志愿者,被看护人的最新情况。例如,随着拜尔所患癌症的进展,她的朋友们在雅虎上建立了一个网页,人们可以在那儿报名,给被看护者送饭或者跑跑腿。

8)显然,这些帮助还并不够。拜尔确诊后一年的一个上午,恩里克上班前去看拜尔,发现她倒在地上。尽管她脖子上戴着项圈,上面有紧急按钮,但她没按。“我不知道她在地上躺了多久,”恩里克说。

9)就在此时拜尔的弟弟也加入进来了。早先他和汤姆轮流去伯

克利照顾姐姐。现在家住洛杉矶、担任CBS摄影中心空调控

制中心主任的菲尔请了假,也向他善解人意的妻子请了假,来全天照顾拜尔。” 毫无疑问我将尽一切可能,包括代马吉瑞

受苦。“ 菲尔说。”这使我意识到我有多爱她。“

10)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菲尔白天照顾姐姐,安排夜间看护,和安养院协助医疗的工作人员沟通,帮着准备拜尔的后事。但即使此时,他姐姐那些忠诚的朋友们也是无可替代的,他说,他们给了(拜尔)实际的和精神上的支持。

11)拜尔去世时,有几个朋友在场。“我们都尽力使她走的安心,”维普尔说。“菲尔把手放在她的胸口,她就这样去了”。

综合英语三课文翻译 篇6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ext B(Units 1-8)第一单元

成长

课文B

夏天打工时,作者常常替巴卢先生修剪草坪。惟一的问题是,巴卢先生似乎从来没钱支付工钱。然而,他实际上所给予的却远比工钱珍贵。

夏日阅读

迈克尔·多里斯

十四岁那年,我在暑假里替人修剪草坪挣些钱,不出几个星期,我就有了不少客户。客

户们种植的花卉我得记住不能剪去,他们会将东西遗落在草地上或故意插在地里,通过这些

我逐渐认识了他们。我对大多数客户了解至深,事先就能知道他们会抱怨些什么,哪些特别的要求不能掉以轻心。(1)而且,我从邻居偏爱的付款方式中了解到了一点他们的情况:有的按干的活儿给钱,有的按月支付——或者有的压根儿不付钱。

巴卢先生属于最后一类,而且他总有理由。有一天他兑不开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又有一

天他支票用完了,还有一天我上门时他干脆就溜出去了。撇开钱这档子事,他倒也还是个挺

不错的老头,每次看见我,老远就挥手或脱帽致意。我猜他退休金不多,可能出过工伤,整不了自己的园子。没错,我全都记着帐,可我对这点钱并没太在意。(2)也就是剪剪草,何况巴卢先生住宅外面的那一点草坪修剪起来花不了多少时间。

到了一年中最热的七月中旬,一天傍晚前,我走过他家,他开了门,示意我进去。门厅里凉凉的,帘子遮去了阳光,过了一会儿我的眼睛才适应室内的暗淡光线。

“我欠你工钱,”巴卢先生开口道,“不过„„”

我想省得他费神找新的借口了,就说,“没事。别放在心上。”

“银行把我的账弄错了,”他没理我的碴儿,接着说。“一两天里就会改过来。在这当儿,我想你不妨挑——两本书作为我的首付款。”

他朝墙那边指了指,我这才发现到处都堆着书。就跟图书馆一样,只不过没有分门别类罢了。

“别着急,”巴卢先生鼓动说。“读也好,借也好,留着也行。找你喜欢的。你平常都爱读什么书啊?”

“我不知道。”我的确不知道。我通常是弄到什么就读什么,从药房里买到的平装书,图书馆里借得到的书、杂志,到麦片包装盒背面的说明,还有连环漫画,什么都看。有意识地找出一本特别的书来读对我是件新鲜事,不过我觉得这主意挺不错——于是我开始在书堆中翻找起来。

“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啊?”

“这不算多,”巴卢先生说。“这根本不算多,只不过是我自己的藏书,都是值得再读——遍的。”

“那就替我找一本吧。”

他眉一抬,头一侧,望着我,就像是在给我量体裁衣似的。过了片刻,他略—“点头,便在一堆书中搜寻,然后递给我一本暗红色封面的精装本,挺厚的。

“《最后的正义》,”我念道。“安德烈·施瓦兹巴特著。是讲什么的?”

“你来告诉我,”他说。“下个星期。”

晚饭后我坐在室外一张不舒服的餐椅里打开了书。(3)读了几页,院子就消息了,夏夜也消失了;我一下子就进入了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这一令人悲痛的惨剧中,进入了以一个正派人物为代表的善与恶之间非同寻常的冲突中。书译自法文,译文优美朴素,令人不忍释手。天色终于暗了下来,我回到室内,读了一个通宵。

时至三—卜年后的今天,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经历。那是我初次有心地接触世界文学,我被一部小说所能包含的集聚的力量深深震撼。但我缺乏足够的词汇表达我的情感,因此,第二个星期,当巴卢先生问我“怎么样”时,我只回答说:“书真好。”

“那就留着吧,”他说。“要不要我再介绍一本?”

我点点头,拿到了一本平装本的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

长话短说,无论当年还是次年,巴卢先生分文未付我替他割草的工钱,但我在达特默思大学教了十五年的人类学。(4)盛夏阅读不是我原先认为的仅仅借以消磨时光的娱乐,不是躺在吊床上无忧无虑、打开书本就什么都忘掉的一种消遣(虽然自从那个夏天以来我曾多次以这种方式自娱自乐)。一本书,如果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季节,在日常事务的间歇中出现在你的面前,就会改变你此后的人生道路。

第二单元

友谊

课文B

如果我不能挺住的话,我的朋友就会死在那里,老猎手比尔·麦金托什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

决不抛弃朋友

吉姆·赫奇森

“下午去看足球赛吗?”比尔·麦金托什问59岁的罗伊斯·韦丁。他们两人正在澳大利亚的虹镇尤里卡饭店喝啤酒。罗伊斯摇摇头。“我答应我妈给我家的一块地烧荒。”

比尔瘦削而结实,79岁,但看上去远没有那么老。他望着外面的炎热空气。——阵轻风自北向南吹,这条件最适宜烧荒了。不过比尔对罗伊斯独自干这活不放心。这个农夫有条腿不好,行走很费劲。

两人曾一起从一个农场走到另一个农场寻些活儿干,迄今已是30年的好朋友了。如今比尔独自一人住在镇东12英里处,靠打狐狸和野兔勉强过活。他两个星期一次前来小镇购物,会会帮着经管自家的农场的罗伊斯。“我帮你一把,”比尔说。

两人坐着罗伊斯的车动身了。没多一会儿他们就颠簸在一条沙土路上,朝一块面积120公顷、杂草丛生的田地开去。“火是除去这玩意儿的惟一办法,”比尔说。他们用根50英尺长的链条把一个旧轮胎绑在牵引杆上。比尔在轮胎上浇透汽油,划根火柴一点,便跳进车里。

两人从农田的南边缓缓开车逆风而行,所过之处留下一条燃着的草带。开到地当中,车猛地朝前——颠,没等察觉,就陷进了一个被草遮着的沙堆。

微风突然转向,朝两人身后吹来,而且越吹越强。火仗风势,烧得炽热,一条火带顿时就变成——道火墙,直扑两人而来。“咱们快离开这儿!”罗伊斯说道。

他拼命想把车倒出沙堆。可车轮在软沙里越转陷得越深。

火顿时就扑到两人身上。比尔推开车门,却听得一声巨响,油箱爆炸了,车子飞离地面三英尺,他自己则被抛到空中。车子摔回地面后,罗伊斯发现自己被方向盘卡住,动弹不得。这时,车座和车顶也都烧着了。

比尔躺在跌落的地方,摔得气都喘不过来。他的衬衣前襟、短裤、光裸的手臂和双腿都浸在燃烧着的汽油里。接着汽车着火了,见此情景他惊坐起来。“罗伊斯!”他边喊边挣扎着站起身来,向汽车冲去。

他拉开车门,在烟雾中抓住罗伊斯的手臂。“我给卡住了,”罗伊斯说。“你快走!”

(1)火舌舔着比尔的双臂、脸和双腿,但他紧紧地抓住罗伊斯不放。“我不会把你丢弃在这儿的,”他知道。

比尔两个脚跟扎在沙堆里,拼命用力拉。突然他仰面倒下,罗伊斯被拉出了汽车。他—把将罗伊斯拉开,便赶紧赤手去扑灭罗伊斯身上以及自己腿上、手臂上的火。

罗伊斯看着又一次爆炸把汽车震得直晃,车—下子被火苗吞噬。“要不是比尔把我拉出来,我这会儿就烧成灰了,”他暗想。他低头„—看,身上伤势之严重令他大为惊讶。他腹部及左臀严重烧伤。更糟糕的是,手指被烧得完全变了形。

比尔仰天躺在地上,也—样被烧得不成样子。前臂以及手和腿上,一块块烧得焦黑的皮肉挂了下来。

比尔朝自己的朋友望去,看出罗伊斯满脸绝望,便说:“我去叫人。你顶住。”罗伊斯点了点头,可当他看着比尔穿过焦黑的田地缓缓走开时,真不知道这位朋友怎么去走那几乎整整两英里的路,还要跨越三道栅栏。

(2)一辈子与居住在澳大利亚灌木地带的那些刚强的硬汉一起生活的人生经历,将两条准则永久地铭刻在比尔的心头:无论多么艰难,决不泄气,决不抛弃朋友。此时此刻,他每迈出一步,浑身上下便针扎似地疼,他完全是靠这两种品质支撑着。(3)如果我不能挺住的话,罗伊斯就会死在那里,比尔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

“那条狗怎么啦?”罗伊斯的老母维基·韦了说着朝窗外望去。听到身后响动,她吓了一跳,转身一看,比尔正倚靠在门上。

“天哪,出了什么事?”她惊问道,赶紧扶住正沿着门框瘫坐下去的比尔。

“我们遭火烧了,”他低声道,几乎说不出话来。“快去叫人。”维基扶比尔坐下,用湿毛巾敷在他身上以减轻烧伤的疼痛,随后便拿起了电话。

他们坐上汽车前往霍舍姆的医院,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颠簸的路途中,两位伤者只字未提自己的伤痛。“咱们真该去看足球赛,”罗伊斯开口说道,想让自己和朋友振作一下精神。比尔也轻轻——笑。

不久,比尔在镇公所被授予勇敢奖章,以表彰其勇救他人的壮举。(4)但真正最令比尔激动的时刻是火灾放生六个月之后,刚刚出院的罗伊斯走进尤里卡饭店,请他喝啤酒。

“咱们赢了,”两人举杯时,罗伊斯说道。“为生死之交干杯。”

第三单元

理解科学

课文B

科学发现成为新闻时,很少如新闻标题所显示的那么简单。新闻标题通常只字不提科学发现背后的长年努力。新闻报道也很少帮助我们认识,科学绝少提供最终的、经得住挑战的答案。

如何理解科学

大卫·H·利维

新药灭癌

厄尔,尼诺现象将带来毁灭———则警告

2028年10月26日下午6:30:世界末日的最后期限?

这些标题于今年见诸报端时,这类新闻便成为全世界的话题——既掺有乐观又带来混乱的话题。想象—F这些新闻为成千上万与癌症抗争的人们所带来的希望。这些新闻是否意味着这些人再也不用为癌症担忧呢?还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得为来自外层空间的大祸,或者更近—点,为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灾难而忧心忡忡呢?

不幸的是,科学并非这般运作。科学极少提供最终的答案。与癌症搏斗的人们或厄尔·尼诺现象的受害者也许会觉得这太令人沮丧,但事实是,大自然并不轻易袒露其奥秘。科学研究是一步——步进行的,首先要有—个构想,然后用实验检验这个构想,人们希望其结果能成为知识的——种积累。

科学并非„—组无可置疑的结果,而是认识我们周围世界的„—种方法。其实际进程是缓慢的。(1)正如我们很多人在学校里所学的那样,科学方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某个目的,或某个有待解决或回答的问题。这包括一组材料,一套必须遵循的操作步骤,一系列有待进行的观察,最后是有待得出的结论。医学上,有人提出一种新药可能医治或控制某种疾病时,先是在随意挑选的大量人群中进行试验,然后将这部分人群的用药反应与另——组随意挑选的未用此药的人群的情况进行比较。两组人群的种种反应被一——记录,仔细比较,从而对新药的疗效作出鉴定。所有这些过程需要时间——以及耐心。

成为新闻热点的当然是结果,而非长年默默无闻的努力,而长年默默无闻的努力正是绝大多数科学探索的特点。在实验有了结论,或观察结束之后,其结果仍将受到严格的检测。结果送交发表时,会由一组科学家的同行审阅。如果成果相当重要,那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或会议—上宣读该实验报告之前,将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宣布。

世人也许会认为宣布结果标志整个过程的结束,其实不然。发表成果实际上是种挑战:“本人所作结论在此。请证其谬!”(2)别的研究人员会试图重复这一实验,实验成功的次数越多,其结果就越有可能是可靠的。爱因斯坦说得对:“再多的实验也永远不能证明我正确,而一项实验随时就能证明我错误。”

1996年8月,美国国家航天和航空局宣布在南极洲发现了——颗来自火星的陨石,其中可能包含着其他星球存在古老生命的证据。(3)正如克林顿总统那天所说,发现亿万年前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这件事,有可能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发现之—。

当兴奋和激动慢慢平息,首批论文发表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取自同颗陨石的样本。(4)有些人得出结论说,这些“生命的证据”大多来自南极冰的污染,或者说那块石头里根本就没有有机物。

这是某些新闻报道所鼓噪的科学的失败吗?

不!这正是科学研究以其应有的方式进行的—个范例。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布成果,其成果再由其他科学家加以检验。我们就是这样增进知识的。正如爬山,我们费力爬上三英尺,又掉下去两英尺。这是个充满失望与挫折的过程,但不管怎样,我们—直往前迈进。

第四单元

美国梦

课文B

他长大成人后,手术刀成为他的职业工具。但他年轻时,小刀几乎使他所有的梦想破灭。

本·卡森: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

本.仁森望着底特律市西南高中1988届的毕业班学生。那天是毕业典礼日。·仁森36岁,是—位杰出的脑外科医生,施行需要小心处理的挽救生命的手术。然而,19年前,他就毕业于这同„所市中心贫民区的学校。他——切记忆犹新——记得这是底特律市一个最贫穷的也是暴力犯罪最严重的街坊,记得那种压抑的环境。他知道这260名学生当中的许多人对未来有一种绝望感。

(1)几个星期以来,他一直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让这些毕业生相信,他们也能克服似乎难以战胜的困难获取成功,他们也能创造奇迹。此刻,他正起身作贵宾演讲,他举起了双手。“看到吗?”他问学生。“我过去并非总是用我的手作外科手术。在我比你们还年轻—点的时候,常常两于挥舞小刀恐吓别人。我甚至曾经试图杀人。”

学生们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本和哥哥柯蒂斯就在这所学校附近一幢拥挤的公寓大楼里长大。母亲索妮娅13岁结婚,在本8岁时离了婚。她同时干两份,有时甚至三份低报酬的活儿。她想让:两个儿:子过上好日子,拼命地鼓励他俩。但两个孩子刚上学时都学得—团糟,尤其是本。

索妮娅知道本很聪明。他只不过是缺乏动力。“从现在开始,”有天下午她说道,“你们星期只能看两次电视。每星期你们至少得读两本书,要给我写读书报告,我好知道你们真的是读了。”

起初,本痛恨读书。后来,渐渐地,他发现了一个充满机会的崭新世界。(2)没多久,他母亲认真审阅读书报告。“写得不错,本尼,”她会对满面笑容的儿子说。她没有告诉本或柯蒂斯的是,她只上过三年学,根本不会读书。

“妈妈,”—天本说道,“等我长大了,我要当医生。”

索妮娅.卜森微微—笑,知道本准是刚读了一本有关医生的书。“心想事成,”她深信不疑地对他说。

有了目标,年轻的本的功课从全班最差跃升至榜首。他的老师都非常惊讶。但是有一件事,本似乎不能克服,那就是他的火爆脾气。(3)他满腔愤怒——对死去的父亲愤怒,对母亲承受的艰辛愤怒,对自己所目睹的身边所有荒废的人生愤怒。

—天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14岁的本跟—个朋友争了起来。本拔出—把野营用小刀

朝那个男孩捅去。钢制刀身扎在男孩的金属带扣上喀嚓——声折断了。本的朋友逃走了。

本站在那儿,呆住了。“我差点儿杀了人!”他默默地说。他当机立断。如果真的还想要

实现自己的医生梦,救死扶伤,他首先必须医治好自己的恶习。他决不再让自己的脾气失控。

1969年,本以全班第三名的成绩从西南高中毕业,并获得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耶鲁本科毕业后,他获得奖学金去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学习。这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并使他在33岁时便被任命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高级脑外科医师。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科医生都来向他咨询。

1987年4月,—位德国医生带着连体双胎、新生婴儿帕特里克和本杰明·拜恩德的病历前宋找本。两个男婴有各自的大脑,但在连接两人的后脑部,两人共用血管。孪生婴儿的母亲拒绝牺牲—个孩子挽救另—个孩子。医生们束手无策。在许多病例中,连体双胎在后脑部分割时,一个孩子存活,另一个则无法存活,或者将遭受严重脑力损伤。

卡森提出了—个使两个孩子都有最佳存活机会的方案:停止两人心脏搏动,完全停止:供血,直到两人被安全分离后再恢复血液循环。

整个手术花了22小时,投入了—个70人的医疗组。停上了两个婴儿的心脏搏动和供血后,卡森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宋分离业已损伤的血管。他娴熟快速地施行手术,将各种手术器械轻轻地切入两个婴儿的大脑深处。供血停止后二十分钟,他动了最后一刀。随后,他与医疗组合作,将用四·卜分钟时间重建被切开的血管,缝合帕特里克的头。另一组医务人员将对本杰明施行同样的手术。

就在一小时时限将到之时,两个孩:广被完全分离,两张手术台被分别推开。

疲倦不堪却又满心欢喜的·卡森医生来到等候室。“你想先看哪个孩子呢?”他问孩·:子的母亲。

底特律市西南高中的学生们静坐着,听本·卡森讲述自己从一个愤怒的街头打手成长为国际知名的脑外科医生的人生旅程。“重要的是要明白人生的道路多种多样,”—卡森医生告诫他们道。“成为一位脑外科医生是完全可能的。但你并不—定要当外科医生。机会无处不在。但你得要肯去利用。(4)要有雄心壮志!没有人生来就是失败者。如果你觉得自己会成功——于是发奋努力——你就会成功!”

本·卡森停顿片刻,朝坐在前排的母亲望去。

“我要为我取得的所有成功感谢我的母亲,”卡森最后说。

西南高中毕业班学生全体起立,鼓掌足足持续了五分钟。泪水从本·卡森的双眸涌出。

后来,索妮娅·卡森深情地搂住儿子。“真的没错,本尼,”她说。“心想事成。你已经做成了!”

第五单元

爱情

课文B

他迟疑着。是任由他俩各自追怀旧梦还是冒昧贸然将两人唤醒?

钱包

阿诺德·法恩

—年前的今天,我在街上发现一个钱包。(1)钱包里面有封信,看上去已经随身携带很多年了。信上署的时间是1924年。信封已经破损了,我所能辨认得出的只有寄信人的地址。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希望能找到些有关钱包主人身份的线索。

信的署名是汉纳,是写给一个叫迈克尔的人的。她写道,她不能再见他了,因为她母亲不允许。她将永远爱他,不过她觉得两人最好还是不再见面。

信写得很动人。(2)但是除了迈克尔这个名字以外,没有其他任何能确定信件所有人身份的线索。

寄信人地址就在附近,于是我就打了个电话。我问有没有人知道一个叫汉纳的,对方告诉我说:“噢,当然!这房子是我们前些时从她那儿买的。现在她住在养老院。”

他们告诉我养老院的名字,我给院长打了电话。(3)我解释了一下情况。他邀请我去走一趟。我到达时,他正在跟门卫聊天。寒暄之后,院长带我到大楼三楼汉纳住的房间。

那是位和蔼可亲的银发老妇人,面带热情的微笑,充满活力。我跟她说了捡到钱包一事,并取出那封信。她一看就认了出来。“小伙子,”她说,“这封信是我跟迈克尔伪最后一次联系。我再也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她转过头,沉思了片刻,接着说道:“那时我非常爱他。当时我十六岁,我母亲认为我还太年轻,与迈克尔见见面也不行。他真是一表人才。”

就在这时,有人叫院长出去,只剩下我们俩。“没错,他叫迈克尔·戈尔德斯坦,”她又开口道。“要是你能找到他,请代我向他问好。告诉他,我仍常常想他。告诉他„„”她迟疑片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说:“我仍爱着他。知道吗„„”她含泪笑道。“我一直没结婚。我想没人能比得上迈克尔。”

这时院长回来了。我向汉纳致谢后便告辞了。到了楼下,在前大门值班的门卫看到我便 问:“运气怎么样?老太太帮上什么忙没有?”

我告诉他,她提供了一些线索。“不过我得把这事搁一搁了。为了找这个钱包的主人,我都差不多搭上一整天了。”

我取出钱包,给门卫看。

门卫一见便说:(4)“嗨!等一下。那是戈尔德斯坦先生的钱包。这钱包到哪儿我都能认出来。戈尔德斯坦先生老是丢钱包。”

“戈尔德斯坦先生是谁?”我追问道,手都发颤了。

“他是住在八楼的一个老头。这肯定是迈克尔·戈尔德斯坦的钱包。你愿意的话我带你上去见他。”

我们在戈尔德斯坦先生的房间里见到了他,门卫问他有没有遗失钱包。

戈尔德斯坦先生伸手一摸后裤袋,发现口袋是空的,便说道:“噢,我的天哪。钱包不见了。”

“这是你的吗?”我说着把钱包递了过去。

他一见便如释重负似地笑道,“是的是的,就是这个。多谢你了。”

“不客气,”我回答说。“不过我得告诉你一件事。我读过里面的信了。”

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你读过信了?”

“我不仅读过信,我还知道汉纳在哪里。”

他脸色唰一下子变得灰白。

“汉纳?你知道她在哪里?她好吗?还像以前那么漂亮吗?”

门卫望着我,示意我别再说了。

我迟疑着。

“说呀,请快说!”他恳求道。

“她很好„„就像你当初认识她时一样漂亮,”我温言道。

“你能告诉我她在哪里吗?”他抓住我的手问道。“你肯定知道些情况„„当时我那么爱那位姑娘,因此,这封信一来,我的生活似乎就全完了。我一直没结婚。我想我会一直爱她。噢,她那么漂„„那么甜蜜,”他暗自笑了起来。

“迈克尔,”我说,“跟我来。”

我们三人乘电梯到了三楼。汉纳正独自坐着看电视。

“汉纳,”门卫轻声道。“你认识这个人吗?”

她扶了扶眼镜,望了片刻,什么也没说。

“汉纳,我是迈克尔。你还记得我吗?”

“迈克尔?真难以相信!迈克尔?是你!迈克尔!”

他缓步走到她身边。迈克尔搂着她的腰,她也紧紧拥抱他,轻声道:“迈克尔„„我亲爱的迈克尔„„”

两人在沙发上坐下,手拉着手,交谈起来。他们有六十年的衷肠要倾诉。我和门卫退了出去,我俩都流了泪。

三个星期之后,我接到院长的电话。“请你来参加一个婚礼。迈克尔和汉纳最终将用街同心!知道吗,他们两人同在这幢楼里住了好多年了,却从没见过面;或是见过面,相互没认出来。”

婚礼上,汉纳穿着一袭浅褐色的礼服,显得仪态万方。迈克尔身穿藏青色西服,站得笔挺,就像士兵一样。养老院给了两人一个特别安排的房间。要是你想看一看79岁高龄的新娘与一个81岁高龄的信两如何像少男少女一般如漆似胶,就来看看这一对吧。

第六单元

动物智能

课文B 动物也有情?这些令人注目的故事表明它们也许就是如此,不妨读后自作判断。

动物也有情?

杰弗里.M.马森

苏珊.麦卡锡

人类相信自己懂得什么是爱情,并高度珍视它。然而,许多动物行为研究者在谈及动物是否体验爱情时都非常谨慎,他们喜欢说动物表现的不是“真正的情爱”,而仅仅是受各自遗传因子的支配。

情况果真如此简单吗?如何解释那些终生相伴直至死亡的动物呢?进化论生物学家常说,配对是保障足够的亲本照顾的一种方式,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并不总是很清楚。有的动物不在生儿育女的时候依然相伴。而且它们在配偶死后表现出悲哀或是一种失落感。

研究鹅的行为特点的康拉德.洛伦茨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厄杜的配偶苏珊娜.伊丽莎白被一头狐狸咬死了。它默默地守着横躺在窝巢里被吃掉一半的尸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垂着头,目光也变得迷惘。由于它无心抵抗其它鹅的攻击,它在鹅群里的地位急剧下降。一年过去了。最后阿杜重振精神,另找了一个伴。

动物会戏剧性地相爱。据洛伦茨观察,幼时相知,而后分开,嗣后又重逢的两头鹅最可能‘堕入情网’。(1)他将此比作一位男士遇见一位女士,男士惊讶地发现此人正是自己过去常常看见、身着校服东奔西跑的那个女孩,于是爱上了他,并娶她为妻。根据鹦鹉研究专家

苏·埃森的观察,有些鹦鹉常常会一见钟情。

本能或许促使动物相爱,但本能并不叫它们去爱谁。埃森为了替——只雄鹦鹉找只配偶,买了只羽毛漂亮的雌性幼鹦鹉,并让两只鹦鹉相识。令埃森失望的是,“那只雄鸟表现得就好像雌鸟根本就不在房间里似的。”

几个月之后,有人给了埃森——只形象极其可怕、年纪较大的雌鸟。“它脖子以下就没有一根羽毛,”她说。“她的爪子都扭曲了。眼圈处还有皱纹。可那只雄鸟却认定此鸟乃其一生挚爱。”两只鸟很快就双飞双宿,最终还孵出了幼鸟。

(2)动物园的饲养员知道,许多种动物不会随便就与同类动物交配,他们对此一筹莫展。克利大兰动物园的„·头大猩猩蒂米不肯与介绍给它的两头雌性大猩猩交配。而当它遇见一头名叫凯特的大猩猩时,彼此一见钟情。考虑到凯特年纪太大不能生育,饲养员决定把蒂米送往另一个动物园,在那儿它或许有机会顺利交配。

动物园园长在为该动物园将两头大猩猩分开的决定作辩护时说:“当人们将人类的情感赋予动物时,本人深感厌恶。我们不能将它们视为某种了不起的人:它们仪仪是动物。人们在说动物有感情时,他们就逾越了现实的鸿沟。”简·古多尔的研究工作使人们对黑猩猩的情感生活有所了解,但她在其著作中也写道:(3)“我无法想象黑猩猩之间会产生一种可以与最真挚、最深沉的人类之爱相比的情感,如温柔、呵护、容忍和心灵快乐。然而,一对对动物相互倾注的忠诚之中却有爱的明证。鹅、天鹅以及鸳鸯都是忠于婚姻的象征;野外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实际生活就是如此。常常被看作象征狡猾的北美郊狼也是完美的忠诚的象征,因为,自们也都白头偕老。观察表明,它们在性成熟之前就开始成双成对,相互倾情。

在他的北美郊狼研究文章中,霍普·赖登谈到可以看到成对的北美郊狼依偎在一起、共同捕捉老鼠、煞费苦心地表露情意。赖登描述了两只北美郊狼交配的情景。交配后雌狼用爪子拍打雄狼,舔它的脸。然后双双依偎而睡。这与浪漫的爱情颇为相似。无论人类的男欢女爱与动物雌雄相悦之间有多少区别,两者的本质常常是—致的。

一头被不同种类的动物抚养长大的动物长大后常常会对那种动物中的一员表现出情感。加文·马克斯韦尔谈到—头叫做蒂比的水獭。它是由·—位居住在苏格兰沿海一个岛上、借助拐杖出行的人饲养大的。此人患重病之后,便将蒂比带到马克斯韦尔处,托付他照顾。不久后他便去世了。

蒂比经常要逃到邻近的村子去看看。它在村里找到—个使用拐杖的男子。它试图在他屋檐下做窝,可那人把它赶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蒂比又失踪了。——天,马克斯韦尔接到一个电话,那人对—头行为怪异,甚至想跟他进屋的水獭感到惊恐不安。“你不会是使用拐杖的吧?”马克斯韦尔问道。

“是呀,”他回答说,声音里露出惊讶,“可你究竟是怎么知道的呢?”

(4)虽然科学界普通不接受动物间存在爱的看法,但是疑问并未消除。因为这些故事表明有些动物可能体验着和我们人类及其相似的快乐、爱情和悲伤。

第七单元

突发事件

课文B

中国常常遭受洪水之害。但是中国并不是惟一的洪水受害国。其它国家的人也

不得不学会接受洪水为害的可能性:他们家门口那条平静的大河也许有一天会漫溢出来,把他们卷走,并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

夜晚,河水漫溢

威廉·亨德利克斯

丹·迪克斯特勒站在十一岁的女儿詹妮弗身旁,长长的手臂挽住她的肩膀,两人从瓜达卢佩河畔的小木屋里望着大雨如注的茫茫夜色。

(1)雨已经下了差不多一整天乐,南得克萨斯河的河水猛涨,溢出了堤岸。不过看来不用担心。小木屋搭建在高出这一洪水泛滥地几英尺的柱子上。

“看来最糟糕的情况已经过去了,詹,”晚上十点钟光景,迪克斯特勒说。“咱们睡觉吧。”然而詹睡不着。她信赖爸爸,可还是忍不住回想起那些洪水肆虐的电视画面,人们紧抓着树顶,又冷又湿。辗转不眠几个小时之后,她去卫生间。她踩在地毯上,发现地毯湿了。

她停了下来,聚精会神地听着。那是什么声音?奇怪——像是湍流的声音。

正是湍流!而且就在屋子正下面奔涌。她冲到父亲的床边。“爸爸,爸爸,”她一面大声叫喊,一面拼命摇晃他。“醒醒。家里进水了!”

迪克斯特勒光着脚,只穿着短衣裤,走到门口,打开了门。眼前的景象顿时使他睡意全消。他们那条叫达奇斯的狗就站在门外,四条腿浸在六英寸深的水里。(2)这意味着河水已溢出河岸,泛滥到四百英尺之外,淹没了大路——他们脱逃的惟一途径。

他们被困住了。

冰凉的河水拍打他的脚髁。迪克斯特勒急忙把狗拉进木屋,使劲关上门。随后他抓过两

件救生衣。“穿上这个,宝贝,”他对詹妮弗说。

迪克斯特勒朝四周打量了一下。浑浊的河水顺着四壁护墙板一点点上升。“咱们怎么办?”詹问道,她声音在颤抖。

“咱们不会有事的,”迪克斯特勒回答说,尽力掩饰住自己的焦虑。“咱们到楼上去。”

他们攀上梯子般的楼梯,爬到起居间上面的阁楼。在上面,他们听见洪水在往下面的房间涌涨,并慢慢接近他们。窗子在水的压力之下爆裂。电视机被冲着撞上了墙壁。

突然,整个屋子像遇上地震似地摇晃着。接着木屋先是猛地朝上一掀,然后又摔下去几英尺。我的天哪,迪克斯特勒心想。咱们是在水里漂了。

从窗子望出去,他们看到自己在移动,屋子正被河水冲着走。(3)迪克斯特勒害怕木屋下沉会把他们一起拉到水底,于是决定离开木屋。他双臂紧紧搂着女儿,纵身跳进冰冷的水中。

木屋就在两人身后,在黑夜中紧追不舍。迪克斯特勒还没来得及避开,就被冲到—棵被淹没的树上。刹那间,木屋在河水巨大冲力的推动下,把他死死挤压在树上。他肋骨被压断。左腿喀嚓一声折了。他失声惨叫。

紧接着他的脑子失去了控制。迪克斯特勒只觉得自己是在远处遥望着自己。他看到自己和詹沉到了河底。他对自己的平静感到惊讶。“对不起,宝贝,”他说。“真对不起。”接着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他失去知觉时,屋子移动了一下,松开了他,打着旋漂离了他们。詹妮弗发觉自己顺水漂流而下,身边是不省人事的父亲。“不要死,爸爸!”她叫道。“千万别死!”

或许是小女儿的声音唤回了迪克斯特勒的意识。他轻轻捏了捏詹的手,她的心猛地——跳。

惨淡的月光下,迪克斯特勒——此刻清醒了些——看到缠在树顶上的一些垃圾形成的孤岛。他忍着伤痛,挣扎着逆流而上游了过去。詹爬到那一小堆木头上,把父亲从湍急的水流中拉起。他疼得倒了下去,浑身哆嗦,透不过气来。

他们还远远谈不上安全,詹对此很清楚。那堆垃圾随时可能漂散开来,把他们重新抛入水中。她真想蜷伏在父亲的怀里,可这只会增加他的伤痛。她明白,此刻,得靠她来救爸爸了。

就在这时,她惊讶地发现不知从哪儿现出一个身影。“达奇斯!”她高声喊道,他们的狗浑身湿透,这时爬了上来与他们呆在一起。有狗在,詹感到宽慰了不少。

夜里,每过几分钟詹就要查看一下父亲。“想一些会使人暖和的东西,”她对父亲说,“比如咖啡、火炉。”她为他唱歌,还为他祷告。

清晨来临,但仍无救援人员的踪影。他们痛苦地捱过一小时又一小时。上午十时左右有架飞机几乎就从头顶上飞过,却没有减速。一两个小时之后又有一架飞机飞过。后来,傍晚时分又有第三架飞机飞过。(4)每次詹都跳起来挥舞手臂并大声呼喊,而每次飞机都从地平线上消失,令她沮丧不已。

日光渐渐消退,詹意识到他们有可能要在这个孤岛上冉捱—个漫长而寒冷的夜晚。父亲会顶不住的。要是没有父亲,她知道自己也恐怕活不成。她—想到这儿,就觉得没了希望。“他们不来找我们了,”她绝望地哭出声宋。“我们要死了。”

就在这时,—个声音划破黑暗从远处山坡上传了过来。“嗨!那儿有人吗?” 詹跳了起来。她大声回应道:“喂!喂!” “我们去叫人,”那声音说道。“顶住。”

詹跪在父亲身边,揉着他的背,好让他暖和些。“咱俩一起顶住,”她对父亲说。

半夜,一条小船终于在夜色中慢慢划到了他俩跟前。在小木屋被洪水从地基拔起卷走后十八个小时,詹、她父亲以及他们的狗达奇斯被从孤岛救至安全处。他们的小木屋再也未见踪影。

第八单元

解决一个教育问题

课文B

你认为学数学时使用计算器好吗?如果你认为好,也许这篇文章会改变你的看法。

扔了计算器

黛安.亨萨克

看着又一个学生,这次是个九年级学生,费劲地解一道需要运用简单的乘法运算的高级数学题,我暗自叹气。他苦苦地心算着5*6,眼巴巴地望着我桌头那个可望不可及的计算器,最后凭空猜测了一个答案:35。

课堂上使用计算器越来越多,这令我惊讶。我辅导的学生常常告诉我,他们的老师允许无限制地使用这一工具。全国数学教师协会积极鼓励使用计算器。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数学研讨会,会上一位教师随口说,教师已不再不愿意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计算器了。目前“人人”

都认识到了计算器的重要性,她说。(1)我听到教育机构谈论学校里使用这些工具的好处,听到越多,对于算术有困难的初、高中生需要家庭教师辅导几何、代数„事,我就越觉得不足为怪了。由寸:改行教书前我曾当过六年电气工程师,因此常常建议学生将来从事技术或科学:工作,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我不由深感失望。

教育工作者有诸多理由为使用计算器辩解,但每每都忽略了我们教数学的首要理由。数学能培养智力。我是说,学生能学会逻辑地、理性地思维,学会根据已知信息找到所需信息,进而变得既会运算又善于思维。这类技能是通过数学和科学课程传授的,对青少年

成长为善于思考的、有才·智的社会成员有着重要意义。

有教师争辩道,计算器使学生集中精力解题,而不为繁琐的运算拖累。(2)计算器并不能方便学生确定解数学题的方法。相反,计算器只会鼓励他乱试加减乘除的各种组合,而不考虑哪种纠合更加适当。我的一些小学生看某道应用题立刻就猜测加法是正确的运算方法。当我建议他们不依赖计算器用加法解题时,他们往往在继续运算前先思考一番。如果手里没有计算器,学生更有可能停下宋先对问题思考一番,以减少运算工作。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是必要的,不仅学数学如此,在生活中也一样。

一位中学教师曾对我洗“学生刁;会运算长除法又怎么样?给他个计算器,他就有办法了。”我不敢苟同。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背诵和反复解题在教育界变得如此不受重视。没有大脑中储存的大量信息,我们如何相互交流?更不用说创新出主意了。

数学要讲有哪些规则,更要讲这些规则为什么成立。不会做长除法的学生显然小理解长除法所依据的原理。真小理解了所以然常常使得死记硬背毫无必要,因为学生白己就能

算出这些规则。我的那些把乘法表看作——串不相关数字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困难远比那些懂

得乘法只是连加的学生多得多。计算器妨碍学生认识数学中这类自然结构和美。

学会心算的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解题上,然后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际运算。他对答案该是个什么样儿心里也更有数,因为经验使他把握了“数字感”,或者说数字间的关系。

一个伴着计算器长大的学生既要对付解题策略又要对付实际运算。三年级时借助计算器算出9 X 4的孩子到了高中仍在借助计算器做同样的运算。届时他们还得应付代数。(3)因为他们在孩提时代对数字计算从未感到过轻松,当他们试图攻读代数这一广义数学时就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允许广泛使用计算器会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停滞不前。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做那些计算器能代劳的简单的运算,又怎么能期待他们去解决计算器解决不了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呢?

学生自己进行数学运算所获得的收益远比依赖计算器多。我辅导过孩子做学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模拟试题,他们一坐下就拿计算器算。如果他们对手头的题目略加思考,就很可

能不需要倚靠拐杖就能找到„—种更简单的解题方法。我还观察到学生错把12+32当作112 +32输入计算器,对算出的明显错误的答案连眼都不眨—下。毕竟,他们用的是计算器,所以,一定没错。

教育家们还声称,计算器如此便宜而又普遍,学生必须学会熟练使用。新的数学教材有整节整节关于用计算器解题的内容。大多数人,包括年幼的孩子们,用大约五分钟就能掌握计算器的基本功能。计算器在学校之外的社会中的确有其地位,在高等数学课堂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们很难算得上是教育工具。

不少老师以及学生坚持认为,“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计算器?计算器永远就在身边,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会做长除法运算。”这或许是事实。大多数数学运算也都如此。我们当中没有多少人会出于实际需要而计算圆的周长或求解一项二次方程的因子。但那并非数学教学的惟一目的。(4)我们为培养思维和训练而教数学,这两者都能扩展思维,增强学生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课文翻译 AppendixⅡ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exts B(Units 1-8)参考译文 第一单元 学习方式 课文B

设法教育孩子珍惜钱财会是件难事。然而,大卫?欧文说,方法也很简单——开个银行就行。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这事并没听上去那么难,你读一读戴夫第一国家银行的故事就知道了。孩子与金钱 大卫.欧文

当家长觉得该教孩子们懂得如何对待金钱的时候,他们通常先为孩子开个储蓄账户。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颇感兴趣,因为他们想自己什么也不干银行还会付给他们钱,可当他们明白利率小得很,而且父母也无意让他们动用本金时,他们的热情一下子就冷却了。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储蓄账户只不过是一个吞没其生日礼金支票的黑洞。

孩子:“奶奶给了我25美金!”

家长:“太棒了。咱们把支票直接存到你的账户上去。” 孩子:“可这钱她是给我的!我要用!”

家长:“嗳,钱还是你的嘛。你只不过是要把钱放在银行里,好让它增多。” 孩子(狐疑地):“你说‘增多’是什么意思?”

家长:“哦,要是你把这25美金在银行里放一年,银行就会付给你75美分。要是你连本带息在银行里再放一年,银行会再付给你75美分,另加2.5美分。这叫做复利。这钱能帮你上大学。”

这类储蓄计划的主要缺陷在于,孩子本人一无所获。上大学还不知要过多少年,他们或许会想他们宁愿呆在家里。实际上,这类计划的真正目的通常不是促进储蓄而是限制消费。(1)孩子们在糖果、电子游戏上的花费之大令家长们十分震惊(或者更确切地说,孩子们的超支行为似乎是在竭力仿效父母、这令家长们十分震惊),于是家长便设法把孩子们的钱存起来不让用。毋怪乎孩子们很快就认定,大额钱款不是实实在在的钱,有了现钱要么赶紧花掉,要么藏在抽屉里。

为了避免我的两个孩子产生这——问题,我开设了自己的银行,名叫戴大第一国家银行。我用记录自己支票簿使用情况的同—个电脑程序给每个孩子开了一个账户。因为我希望孩子存款增长的速度足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便给他们一个诱人的利率——月息5厘。(2)以复利计算,年息达到70%以上。(不,我不接受外来存款。)零花钱在每月第一天自动存入。孩子们也可以把别的钱存进来,想存就存,想取就取。

戴夫银行经营了4年,一下子就把我的两个孩子变成了热心的储蓄者。至今我儿子在车里找到零钱仍会来找我说,“今天就把这个上账。”两个孩子的存款增长很快,两年之后,我不得不将月利率降至3厘。我宣布调低利率时两个孩子反对,可当我解释说供求法则同样适用于货币供应后,两人严肃地点头赞同。两个孩子帮我一起?计算他们的利息——这可是学习计算平均值与百分比的颇为有用的一课。(3)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我不加任何限制,不作任何询问,我还根据要求随时提供打印的账单。

高利率并非戴大银行惟一诱人之处。在孩子看来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的存款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存钱便会获利;他们想花钱也用不着获得许可。孩子对自己的钱没有自主权,就没有什么东西激励他们不去伸手要钱,不把到手的钱花个光。

?

帮助孩子们成为理性消费者的方法是,交给他们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自主权。我们去度假前,我通常额外多给孩子们20块钱左右存在他们账户上。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我们出发前用这笔额外的钱买T恤衫、存起来,或者花掉,或随便他们派什么别的用场——但在度假期间,他们就不会从我这儿再拿到任何额外的零用钱了(根据惯例被认为是度假享受的共同消费除外,如糖果、冰淇淋、电影票等)。由于他们花费的任何一笔钱都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我的,他们出手时就很谨慎。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在玛莎葡萄园的一家纪念晶商店,我儿子一声不响地仔细察看那些不起眼的商品,他的一个朋友则吵着让父母花5美金买了一把玩具枪,可几乎还没等我们回到车上,枪就坏了。我儿子最后花了33美分买了个未打开的空心晶球,后来他用榔头把它砸了开来——我看这钱花得值得。要是他花的是我的而不是他自己的钱,毫无疑问,他肯定也会要买一把玩具枪的。

儿童是天生的资本家。只要给予足够的自由活动余地,他们很快就会成为精明的理财者。如果家长的理财教育失败,那往往是因为他们出于自身的原因把存钱弄得似乎既痛苦又无聊。金钱是有趣的,而且几乎完全是不讲自明的。(4)教育孩子们看问题要有长远目光的惟一途径,是让孩子们近期内便能尝到某种甜头,从而激励他们去那样做。

第二单元 价值观 课文B

从小木屋走向白宫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可是,当吉米?卡特连任美国总统的努力失败后,他发现自己一下子被赶出白宫,回到了自己的小木屋。本文叙述了他是 吉米?卡特的复元 莎拉?帕夏尔

或许因为我本人也生长在佐治亚州的一个南方小镇的缘故,我觉得跟罗莎琳和吉米?卡特夫妇坐下交谈就如同在夏日午后荡在门廊的秋千椅上呷冰茶那么舒服。坐落于蓝岭山脉的卡特夫妇幽居的原木小屋前,恰好就有这样的秋千椅,往下看去是一条咆哮的山间溪流。和小屋里别的家具一样,这秋千椅是前总统卡特设计和制作的。卡特是一位手艺高明的木工,为了制作这些家具,他从其方圆160英亩的农庄上亲自遴选并砍伐树木,而后剥去树皮,将木料制成家具及其他用品。

“我父亲擅长使用工具,”他回忆道,“因此学习使用工具对我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要是有什么东西坏了,我们就得自己修。我们不会请人宋修理或换新的。我们有这种手艺——大萧条时期,农民都有这一手。”

多年来,卡特制作了约50件居家用品,差不多有一半已作为礼物馈赠他人。但有些制品仍留在普兰斯的家里,都用了30多年了。不过,他妻子赶紧指出,他的手艺在不断提高。“1953年我们刚从海军退役回家时,他做了只放在后门廊用的沙发。那时他还用钉子。现在他做什么都不用钉子了。他研究木工工艺,下功夫制作,他给家里做的家具真的非常漂亮,包括一张细柱床和配套的床头柜。”

卡特的木工才干在政治竞选中,尤其是在与工厂工人见面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你不用跟在工厂干活的人多说,他们就会明白,原来你本人也是个劳动者。你的手艺或许跟他们不一样,但在干体力活的人之间有种天然的纽带,就如同手足之情。”

卡特一路竞选当上总统之后,偶尔也设法悄悄溜到戴维营的木工场干上几个小时,因为在他看来,“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一些永远不变的要素。(1)我认为手艺——不管是耕地,造房子,做家具,拉小提琴,还是画图——这些东西不会因生活的起起落落而改变。至于我,回到农场种地或重返木工场一直是我增进基本技能的机会。(2)无论我在写书,从事政治活动,在爱莫瑞大学教书,还是处理国际事务,我总会设法抽空回到木工场,每次至少呆上几个小时。这对我十分重要。这是一种理疗,同时也是我生活中的一种稳定力量——是身心的完全休息。”

“在木工场的时候,”他接着说,“我不会去想正在写的章节,不会去想写不下去的段落或搁浅的思路。我考虑的是一件家具的设计,木料该如何嵌合,用什么样的榫头,还有工具是否锋利。”

(3)在吉米和罗莎琳.卡特最近出版的书名为《好处说不尽》的书中,他们直言不讳地解释了当他们遭遇痛苦的政治上的失败,突然告别华盛顿以及对茫然的未来感到惧怕时,他们是如何使用返璞归真的技能来面对和化解这些问题的。

“在书里,”吉米说,“出于几种原因,我们试图将我们的生活与普兰斯而不是跟白宫联系在一起。其一,是为了展示小镇的魅力;其二是要清楚地表明,这本书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对有幸成为美国第一家庭的夫妇的生活,它也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例如一个失去工作的人,突然遇到职业变迁的人,并非出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得不迁居的人,一个连自己最小的孩子也长大成人离家而去的人,或者是写给一对突然发现己届退休年龄、第一次得从早到晚而不仅仅是夜里厮守在一起的夫妇看的。”

卡特夫妇热情投入了诸如铺设人行道、在尚未完工的阁楼里铺硬木地板这类工程。在与两人最喜欢的一个机构“博爱居家”的共事过程中,罗莎琳学到了不少木工手艺。“博爱居家”是一项为无家可归的人创办的住房工程,帮助他们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建造自己的家园。

“我俩都在农场上花了不少时间,”卡特说。“我们护理林地。有时我们在林子里长时间散步。我或许会看到某棵我觉得适合制作四五把——也许七把、八把——椅子或别的什么家具的树。不过,我通常挑选离家近的树,因为我得自己把木料搬回到木工场地。

“我最喜欢的一件木工活是用湿材制作家具,不过这活要费很大的劲。你得处理好木料干燥后引起的不同的收缩率,以保证榫头紧固不松。我喜欢的就是这样的技术难题,”这位前核工程师说。

很显然,今天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像卡特当年那样,在日常生活中得学会“像呼吸一样自然”地使用自己的双手。但他认为,年轻人还是拥有他们父辈所没有的优势。

“过去,你16岁或18岁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死或者再也干不动为止。太阳一出来你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天黑。可如今,你一星期只工作40小时,还有两个星期的休息度假,然后到了55岁,60岁,或65岁,你就退休了。你有那么多的空余时间去干别的有趣的事。这些事有时可能是相当有益的,有时仅仅是好玩,有时则旨在服务他人。在《好处说不尽》一书中,我们试图展示一个普通人所能参与的广阔的活动范围。我们试图指出,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青年,中年,或退休之年——都有可能不断拓展兴趣的领域,找到新的刺激,迎接新的挑战,获得新的成功和尝试新的冒险。(4)在此书中,我们鼓励人们勇于开拓新天地,看起来也许非常困难,但你一旦投入进去,就会得益匪浅。”“如果你遭遇某种危机,”罗莎琳补充说,“最好的对策之一就是学习新事物。”

第三单元 代沟 课文B

与本单元开始的那场戏里的那位父亲不同,这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位颇能设身处地为儿子着想的父亲。然而,正如默顿所描述的那样,要做到这点往往并非易事。父亲未必英明 安德鲁?默顿

1983年11月25日,年仅23岁、缺乏临场经验的职业拳击手马维斯?弗雷泽在第一回合比赛打到2分57秒时被重量级世界冠军拉里?霍姆斯击倒。霍姆斯出左拳佯攻,弗雷泽防卫时右侧暴露。霍姆斯重拳出击,雨点般地连打19拳,弗雷泽挺着没有倒下。最后,在第一回合只剩三秒钟时,裁判叫停。当时,马维斯?弗雷泽的父亲兼经纪人、前重量级冠军乔?弗雷泽搂抱着儿子一遍遍地说:“没事儿。没事儿。我爱你。”

后来,有人批评他对儿子的实力估计过高,乔?弗雷泽回答说:“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1)尽管事实清楚表明并非如此,但乔.弗雷泽还是坚信马维斯能继承他的衣钵成为冠军,他的荣耀能通过儿子继续下去。

(2)这种通常比硬把儿子推上拳坛要微妙得多的对不朽的追求是一件让人苦恼的事。这常常不过是在期待孩子亦步亦趋地重复自己的童年。

1983年7月,我儿子加布里埃尔4岁,并且已经有了强烈的年龄意识。事实上,他的许多行为是以年龄来界定的:“4岁的孩子会自己穿衣服/’或是:“我能比迈克跑得快。因为我4岁了,他才3岁。”

当时我想,一个4岁的孩子可以去看全美职业棒球赛了。于是,7月16日星期六,我开车带他去波士顿看红袜队与奥克兰A队的比赛。

那是个晴朗、炎热的日子——事实上那一天非常炎热,气温达到97度,创下了波士顿当天的最高记录——但没有下雨,这在波士顿是极为罕见的。我装了一大袋果蔬。加布在前往波士顿的90分钟的车程里一直在睡觉,这是个好征兆,看球时他就会有精神了。还有一个好征兆:我找到一个合法的免费泊车位+我俩进场时,加布显得兴致勃勃。他郑重其事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先去厕所方便,这样在球赛当中我们就不必离开座位了。

当我们穿过体育场下的通道时,我想起了1952年在扬基体育场自己第一次看球赛的情景。当我和父亲走进阳光下的体育场时,那绿茵茵的巨大外场令我惊喜万分。一位名叫维克?拉希的投球手投出了一个又一个好球,扬基队球员乔?柯林斯击出一个本垒打,最后扬基队以3:2获胜。对手是历史悠久的费城竞技队,就是奥克兰队的前身。此刻,当我和加布走到阳光下,他第一次见到赛场时,我心中不由充满了喜悦与期待。加布没说话,但他一定也感受到了那份激动。

我俩找到了座位,在右外场侧面。位置不错,我们能看清场上的每一个部位。我俩提前了半小时入场,坐了下来看差不多就要结束的击球练习。加布说他饿了。我给了他一根胡萝十条,他开心地啃着。吃完了胡萝卜,他问我袋子里还有什么好吃的。我给了他一些葡萄,接着是一个苹果。在15分钟之内,他把袋子里的大多数食品都一扫而光。随后他说:“我想棒球已经看够了。现在我想回家。”

“可比赛还没开始呢,”我说。“你一点比赛还没看到呢。” “看到了,我已经看到了。我想回家了。” “那只是击球练习。你不想看正式比赛吗?” “不想看。”

我想怎么着都得呆下去。难道我和儿子的这一天就这么毁了不成?(3)但我还是比较明智,放弃了呆下去的念头,我很明白如果我坚持呆着不走,那他的一天就会因为爸爸想看球赛而过得十分扫兴。我情绪糟透了,让他骑在我的肩上,就在红袜队上场击球时走出了体育场。

“爸爸,我想吃冰淇淋,行吗?”

我不很情愿地给他买了个冰淇淋。我俩上了车,我开车退出那个宝贵的车位,仍然没有好气。他也很明白我不高兴;我能看到他脸上不安的神情,恐惧中夹杂着痛苦。我讨厌那副神情。可我没法摆脱自己恶劣的心境。我一点都不想开车回新罕布什尔去。

随后,在斯托罗街上,我瞥见波士顿科学博物馆,就在查尔斯河对岸。加布以前去过,而且很喜欢那个地方,不过一直到现在他还郑重其事地把它叫做“静默博物馆”。我压着一肚子火,勉强问了一句:“加布,你想不想去博物馆?” “想,”他说。

博物馆里几乎就我们俩。当我俩穿过一个个凉爽舒适的展厅时,我心里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多么希望加布能像我一样。(4)他应该为了我,而不是为了他自己喜欢这场棒球赛,当他辜负了我的期望的时候,我便对他生气了。不是加布的行为不当,而是这种期待不近情理。因此,必须改变的是这种期待。

我还反思了我俩刚才的对峙:球场上所发生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两种意志的对峙。他赢了。他坚持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做法。

我俩在博物馆里浏览,三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与实物一样大小的霸王龙,尝试宇航舱,造波浪,观看各种各样想象得出的展品。我也感到兴致勃勃。

儿子和父亲,两个人共同挽救了这一天——他坚持不放弃自己所喜欢的事物,而我,总算明智,最终认识到他是对的,并放弃了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

至少这一次是这样的。

后来我还想起了另一件事。我父亲带我去扬基体育场看棒球的时候,我是6岁,不是4岁。也许再过一两年„—

第四单元 虚拟世界 课文B

你以为与网友分享秘密不会出事儿吗?等着门铃响起来吧„„ 母亲恨死了网虫 卡罗尔.萨尔勒

嗒嗒,嗒嗒,嗒。这是入睡前最后听到的声音。遇到特别糟糕的日子,早上一醒来就听到这种声音。(1)这是一个原本安宁的家庭中惟一持续不去的不和谐音。女儿沉迷于互联网,我觉得这是一种疯狂的不端行为,而且凶险四伏。

她在别的哪个方面都不失为一个明事理的姑娘。她是夏天毕业的,天天上班,?晚上和朋友们在电话里聊天,周末和他们一起外出玩耍。但除此之外,近来她每天花两个小时光景与电脑厮守在一起。对此我深恶痛绝。

这不完全是对新科技的恐惧。当然,能随时获取全世界信息库中的信息是很有价值的,电子邮件正在完全改变人们相互间通信联系的方式。我的不信任感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使用互联网通讯与人们传统的相互交流方式相比实在大为逊色。(2)它使人们还未相识就已亲近,它不能保守秘密反而扩散秘密;而最令人担心的是,它是撒谎人传播谎言的工具。

最令我心惊胆战的是女儿对我的一切规劝都拒之不理。这在她的言谈间流露无遗。“我是一月份‘遇见’珍妮特的,”她说,“那以后我们就成了‘朋友’。”

有时,她又说“前几天我和亚历克斯‘聊天’,他‘说’„„”“不对,他没有说,”我争辩道;只有当你亲眼见过一个人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朋友才成其为朋友。她只是朝上翻了翻白眼。

你想象得到吗,上个月我正打算外出数日的时候,这位聪明的22岁的姑娘宣布打算举行一次聚会,客人包括各色网虫,他们来自各地,还要在我家过夜。

在我家里过夜?在这个有我珍爱的一切的家里,而女儿本身就是我的最珍爱的宝贝之一。

她说,“别傻。”她说不会有事的,因为她准备邀请的那些人都是“认识”了至少有一年的,而且她“了解”他们,就像了解我总的来说比较喜欢的她的其他朋友一样。(3)我说,他们啪嗒啪嗒“讲”给互相听的事情中,杀人的倾向或许就被忽略了,难道这不可能吗? 我说这话时尽量想做到通情达理,但不完全成功。

聚会不了了之。但我和她确实大吵了一场。

当我说那些人即使不是疯子也一定是些怪人时,她试图跟我争论。那我是不是觉得她就是怪人一个?绝对不是。既然这样,那他们为什么会是怪人呢?我是不是觉得她就是个谎言家?当然也不是。她抓住了主动权,开始反攻。

“还记得你最喜欢的那个讲一个—亡尉和一个女人的故事吗?那个他看到那女的读过的一本书便和她通过书信往来而认识的故事?记得吗,她拒绝给他寄照片,因为她认为如果他真的喜欢她,她长得怎么样并不重要?瞧,他们俩也没见过面嘛。”她得意地笑了。跟女儿争辩总是这个样,总是令你烦恼不堪。她们深知你的弱点,知道如何乘虚而入。

但我总是忘不了这个事儿,种种担忧萦绕心头。并不是说我有理由认为,他们作为个人,一定会撒谎。但他们可能会撒谎。他们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心态,甚至性别。的确,在美国显然有不少上网的男人常常自称女人,认为藉此可使其他女人更无顾忌地与他们讲知心话。

有一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脑子里虚构出来的最可怕的场景一幕接着一幕,就像一部恐怖片。于是我给一个好莱坞的朋友打了个电话:有没有谁想过用这个题材构思一部电影情节?他哈哈大笑。据他本人所知就有5部正在酝酿之中,一部已经进入制作阶段了。

于是,我对女儿说,我们就等着看生活去模仿艺术吧。我们现在安然无恙。谁知道什么时候被谋杀在自己的卧床上。

她大笑。“明天早上见,妈妈。我要上楼去跟朋友聊天了。晚安。”塔塔,塔塔,塔塔„„

第五单元 逾越障碍 课文B

磨难到底是能让我们显出内在的美德还是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有时一次偶然的遭遇可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十四级台阶 哈尔?马纳林

人们都说猫有九条命,我也觉得这完全可能,因为我现在经历的是自己的第三次人生,而我还不是猫呢。

我的第一次人生始于1904年11月一个晴朗、寒冷的日子,我来到世上,在一户农家8个孩子中排行第6。我15岁那年父亲去世,为了生存,我们苦苦挣扎。我不得不等到成家后才真正开始享受自己的第一次人生。那时我非常幸福,体格健壮,还是个运动好手。我和妻子生有两个可爱的女孩。我在圣何塞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在圣卡洛斯有个温馨的家。

那时的生活就像是一场美梦。

接着美梦终止,变成了一场可怕的噩梦,令你夜半惊醒,出一身冷汗。我得了恶化的进行性运动神经元病,一开始影响我的右臂右腿,后来又侵入身体的另一侧

就这样我的第二次人生开始了„„

尽管疾病缠身,我还是借助车上安装的特殊设备每天开车上下班。在某种程度上,我是由于14级台阶才得以保持健康的心态与乐观的情绪的。

无稽之谈?一点也不。

我们家住的是错层式的房子,从汽车间通往厨房门有14级台阶。这些台阶是我衡量自己的尺度,是我活下去的一个挑战。(1)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无法再抬起一只脚迈上一个台阶,再痛苦地拖起另一只脚——将这个过程重复14遍,直到精疲力竭爬上去——到那时我就会服输并躺下死去。

因此我坚持上班,坚持爬那些台阶。时光流逝。两个女儿上了大学,建立了美满的家庭,只剩我和妻子守在我们那个有着14级台阶的温馨的家里。

你或许会以为,这里生活着一个勇敢坚强的男子汉。„事实并非如此。这里一瘸一拐走着的是一个幻想破灭、内心痛苦的跛子,一个靠着从汽车间通往后门的那14级可怜的台阶才没有失去理智、没有丢—F妻室并坚持工作的男人。,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变得日益失望和沮丧。我想,当我执意谈论自己的人生哲学时,我的妻子和朋友一定都很难受。(2)我认为在这整个世界里,就我一个人被选中去受苦受难。我已经背了9年的十字架,只要我还能爬上那14级台阶,很可能我就要一路背负下去。

后来,1971年8月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人生。那天夜里我回家时天正在下雨,我慢慢地开着车走在一条车辆稀少的路上,雨水哗哗拍打着车身。突然,方向盘在我手里猛地一跳,一只车胎啪地一声爆了。我奋力停下车,呆坐着,心想,这下子麻烦可大了。我没法自己去换轮胎!根本不可能!

开车路过的人会停下帮忙吗?我马上就把这个念头打消了。为什么别人要停下帮忙呢?我知道我自己就不会。这时我想起前面不远处的一条小路上有幢房子。我发动了引擎,慢慢地开到了那幢房子跟前。接着我把车开上了宅旁车道,按了按喇叭,迎接我的是窗口亮起的灯光。

门开了,一个小女孩站在那儿朝我张望。我摇下车窗,大声说道,我有个轮胎爆了,需要有人帮忙替我换一下,因为我要靠拐杖走路,自己干不了。

她回到屋内,稍后裹着雨衣、戴着帽子又出来了,身后跟着个男的,愉快地跟我打招呼。

我坐在车里,舒舒服服,淋不着一滴雨,而那男人和小女孩却在暴雨里干得那么辛苦,我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得了,我会酬谢他们的。这时,雨似乎小了一些,我摇下车窗看着。我只觉得两人动作慢得出奇,我都开始有点不耐烦了。我听到车后传宋小女孩的声音。“千斤顶的柄,爷爷,拿好了。”那人轻轻地应了一声,车微微倾斜着被顶了起来。

接着有好一会儿,我听到车后的响声和轻轻的说话声,最后总算换好了。我感觉到千斤顶移开时车颠了一下,又听到后车厢盖啪地关上,接着两人就站在了我的车窗前。

那是位老人,身材瘦小,背有些弯。我看小女孩大约8岁或10岁,神情愉快,她抬头望着我,满脸的笑容。

他说:“这种天气又是夜里,车出了问题可真够呛,不过现在都给你修好了。”

“多谢了,”我说,“多谢。我该付你们多少呢?”

他摇摇头。“什么也不要付。辛西娅跟我说你靠拐杖走路。很高兴能帮上忙。我知道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你也会这样帮我的。不要钱,朋友。”

我拿出一张5美元的钞票。“那不行!我不喜欢欠人家的情。”

他没伸手宋接,小女孩凑近车窗,轻声说道:“爷爷看不见。”

(3)刹那间,时间凝固了,我感到万分的羞愧和震惊。我从来没有这么难受过。一个盲人和一个孩子!用又冷又湿的双手在黑暗中摸着那些螺栓和工具干活——对他来说,这黑暗很可能永远不能驱散,直至他死亡。

他俩替我换了一个轮胎——在风雨交加之中换着轮胎,而我则舒舒服服地倚着拐杖坐在车里。我不记得他俩道别走后我在那儿坐了多久,但时间之长,足以让我内心深刻反省,发现令自己深感不安的品行。

(4)我意识到我的自艾自怜、自私,以及对他人需求的冷漠,已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我坐在那里祷告。我祈求力量,祈求更多的理解,祈求对自己的缺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祈祷上帝保佑那位盲人及其孙女。最后我开车离去,心灵上震撼巨大,精神上羞愧难当。

现在我不仅每天努力去爬那14级台阶,而且尽我微薄之力去帮助他人。或许有——天,我能有机会去帮助一个同样处于困境中的盲人——一个跟我过去一样瞎的盲人。

第六单元 妇女半边天 课文B

当你发现自己被一份你根本不想做的工作束缚住时,很容易希望自己能重新开辟一条全新的路。不幸的是,说来容易做来难,新路往往充满崎岖坎坷。然而,对穆丽尔?L.韦特斯通来说,这一人生之路还是值得一走的。重新开始

穆丽尔?L.维特斯通

我曾经惧怕星期天。那时我从星期一上午八点半开始就盼着周末。

我痛恨我的老板。(1)每当我想起给别人回电话、打字,看到我出得主意和见解却让别人去受益时,常常整个星期都会闷闷不乐。我痛恨我的工作。我痛恨我的生活。我痛恨自己既没有勇气改换工作,也没有勇气改变我的生活。

当我的大多数的朋友都在计划上大学,欢聚至深更半夜时,我却在换脏尿布,抱着一个哭闹的孩子在屋里走来走去。才19岁,我就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可怜的小媳妇。多年来不管我做什么或是作出什么决定,我总得考虑我的这个家。

一晃我就29岁了,离30岁仅一步之遥。(2)这样的生活我能维持多久?肯定不会到我退休之时。我开始觉得,如果我不早日有所作为,马上行动的话,我就会苦闷而死。我决定去追寻儿时的梦想:我要拿到大学本科学位,做一个全职的记者。

我在我的一个美好的日子,一个星期五,辞去了工作。我的心中几乎马上充满了焦虑。我怎么跟丈夫说呢?他会怎么反应呢?我们如何付家里那些账单呢?我真是疯了,我心想。我已经不再年轻,没法从头开始了。我祈祷着,天哪,我都做了些什么呀?我怀疑自己是在经历某种早期的中年生活危机。如果我爬回去跪倒在老板跟前,恳求他原谅我一时神志错乱,或许他会让我复职。整个周末我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

然而,就在我对刚刚跨越人生之桥的举动深感不安之际,我同时也开始感到希望的复萌,觉得彼岸有种种机会在等着我。长久以来,我对与自己生活中的种种角色毫不相干的文字情有独钟。我与文字之间有一种默契:它属于我自己,并将永远是我的,无论外面的世界发生什么事情。我并不完全明白我的人生旅途中将要发生什么,但我对到达旅途终点之后的自己怀有信心。(3)我坚定地走下去,这条路将使我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认清自己生活的母的。我向丈夫坦陈自己的复杂心绪。他和我一样担忧,但同时也热情支持我。于是我走下桥来,踏上征途,紧张但却坚定。我很快发现,我热爱学习,利用一切机会汲取知识。这时候我会觉得我的决定做对了。但有时,每当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时,我又会由于自我怀疑和对未来捉摸不定而感到心情沉重。

我比个别教师年龄还大,几乎比所有的同班同学都大。差不多整整第一学期,我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外人。终于我遇到了一些大龄女生,她们和我一样都在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我们开始交流自己重返校园的体验,谈论怎么与丈夫、男友相处,怎么带孩子,怎么应付各种要付的账单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成了姐妹,通过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使自己获得勇气和信心。

我终于不得不找工作以贴补家用。事实上,在那两年里,我干过许许多多工作,连自己也懒得记数了。我常常不得不一手炒菜,一手拿着书看。好多次过重的负担几乎要把我压垮。在不顺利的日子里我哭泣流泪,但在顺利的日子里我也有许许多多欢笑。

然而,我不因流泪而后悔,也不想改变过去几年中发生的一切。这几年过得不容易:(4)从此,给我带来新的生活的,与其说是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虽然这也很重要),不如说是由于意识到自己具有潜在的能力可以做自己想做得事情。如今我感到自己更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再如风中的旗帜,随风飘荡。

我不再惧怕星期天,星期三也如星期五一样愉快。现在我出了主意,功劳就是我的;我讲的意见,别人认真聆听。我热爱自己的新工作。我重新热爱自己的生活。我清楚地看到,在不远的前方,一个全新的女人正在耐心地等着我去与她拥抱。

第七单元 了解英语 课文B

你怀疑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学英语是不是值得?本文列举充分理由说明完全值得。英语在21世纪的作用 梅尔文?A.哈斯曼

在过去的40多年间,英语在全球的传播引入瞩目。(1)这一过程在几个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英语使用人数的增加,英语在不同社会渗透的深度,以及英语功用的广度。

全世界有14亿多人生活在英语享有官方地位的国家。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讲英语。在2000年就有五分之一的人——超过10亿人——在学英语。全世界70%以上的科学家阅读英语。全世界约有85%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世界上各种电子检索系统90%的信息用英语储存。到2010年,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使用的人数将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这一趋势无疑会对英语产生影响。

使用英语的目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英语的词汇,语法形式,以及说写方式演变深受科技发展、经济状况,以及管理、文学、娱乐的影响。(2)大约1500年前,英语还只是那些入侵英格兰的鲜为人知的日耳曼部落使用的一种粗俗语言,如今它却遍及全球。

墨西哥飞行员在法国降落飞机时,与地面控制人员用英语通话。德国物理学家要将新发现通报国际科学界时,他们首先用英语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日本经理与斯堪的纳维亚商人做生意时,双方用英语谈判。流行歌手写歌时常常用英语。游行示威者要引起世界关注他们的问题,就打着用英语书写的标语。

有三个因素继续促进着英语的传播:英语在科技、商务上的应用;英语融合其他语言词汇的能力;对各种不同的英语方言的认同。

在科学领域,英语在二战之后取代了德语。(3)随着它在科技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英语先是在欧洲,继而在全球开始取得全面的主导地位。

今天,信息时代已经取代了工业时代,并缩短了时间和距离。这一情况正在改变世界经济使其从工业生产转向以信息为基础的产品与服务。信息革命不再受地域与国界的限制,正在重新界定我们的世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过去仅限于出版物的信息处理已经让位于计算机和X联网。借助于计算机的通讯交际正在弥合英语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距离。它鼓励人们使用更多非正式的会话语言,包容多样性和个人风格。

英语像许多浯言一样使用语音字母以及比较基本的语法。但最重要的是,它拥有?庞大且覆盖面宽广的词汇,其中约有80%是外来词。它从西班牙语和法语、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印地一乌尔都语和盂加拉语、马来语和汉语,以及西非和波利尼西亚等各种语言中曾经借用过并继续借用各种词汇。这一特点使得它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语言。

最后一点是,由于没有英语语言中央权威机构维护英语标准,因此形成了许多方言:美目英语、英国英语、加拿大英语、印度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就是众多的方言中的几种。英晤没有标准的发音。但在其多样性里存在一个统一的语法和一套核心词汇。这样,每一个讲英语的国家都能将各自的文化融入英语的用法和词汇中。

然而,英语的未来无从预测。从来没有一种语言像英语这样为这么多人如此广泛地传播使用。因此,没有先例来帮助我们预测,当一种语言取得真正的国际性地位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世界[处于变革之中,英语将会出现新的形式。英语及其使用将有所变化,将反映出它与其他语言交往的新模式,以及变化中的人际交往需求。

英语正在消除其自身的政治和文化的含义,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英语不是少数几个国家的财产。相反,它是一种全球通用的媒介。谁使用它,它就属于谁,不管用于何种目的或需要。,没有理由相信在未来50年内会出现任何其他一种语言取代英语。然而,英语在21世纪遭遇挑战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少数几种语言倒是有可能与之分庭抗礼——各有其特殊的影响地域。比如,由于贸易的扩展和美国国内拉丁美洲人口的增加,西班牙语的地位正在上升。这可能产生出一个英语和西班牙语共存的双语地区。

改换语言,即人们放弃自己一向使用的语言改用其他语言,是另一种可能。这种改换过程缓慢,难以预测。但在未来50年内,随着经济发展对更多国家产生影响,重大的语言改换可能会发生。

由于语言使用上的这些变动,更多的语言可能会消失。剩下来的语言将迅速为更多的人作为母语使用,其中包括英语。

用英语讲课的大学将会增多,并迅速造就一代中产阶级专业人员。经济发展只会壮大这个中产阶级,这一群体更有可能在工作中学习并使用英语。

(4)虽然英语、德语和法语这些语音曾经凭着各自政府的政治力量而成为国际语言,这种情况在经济和人口变化对语言的影响更大的21世纪不太可能发生。

英语成为国际语言至今仅有50年。如果英语的发展沿袭以往的语言发展模式,那么在一种新的语言主宰世界之前,英语仍可享有100年左右的主导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如许多人所担心的那样,英语正在或将会取代其他语言。相反,它可以作为其他语言的补充,或与其他语言并存,让陌生人跨越语言障碍进行交际。它可能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启机遇大门、扩展思路、接纳新思想的一种工具。第八单元

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课文B

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中,我们听取了反对过度保护环境的理由。接下来我们听一听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呼声。沙滩上出现的一个丑陋的新脚印

A.B.C.惠普尔

昨天,曾经有陌生人来到我们的海滩上,这是一个月来的第一次。我们沙滩上任何一个新脚印几乎都像《鲁宾逊漂流记》里所描写的那样罕见。我们是在大西洋的边沿上:在我们前面半英里的地方是个珊瑚礁,再向前直至西非便什么也没有了,只有3000英里大海一片。这是个荒僻的人烟稀少的海滩,海浪与往昔哥伦布途经时一样日夜不停地拍打着海岸,但这片海滩却已遭受污染。

航行在地平线之外的油轮对海滩的污染要比成百个野餐者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浮在海面上的片片油污漂到岸上,把珊瑚都染成了黑灰色。油污毁灭了黄道蟹和龙虾,在海螺精致的螺旋壳上涂上了一层黑色稠胶。油污凝固成柏油,一团团散落在海滩上,东一块,西一块,看上去就像是荒弃战场上的弹丸。岛上居民去海滩上捡拾千百年来被海水不断冲上岸的珍奇宝物时,现在也穿上旧鞋,以防同时冲上来的油污玷污了脚。

当你不得不想方设法逃离污染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污染的严重程度。几年来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的城市污染严重。时至今日再也无路可逃。如果连远离陆地的这个大西洋小岛上都出现了油污,那么差不多所有的岛屿都不能幸免。

这里的污染才初现端倪。岛上空气依然清新,但拟议之中的机场一旦造好,空气就不再会清新了。离岛远一点的珊瑚礁上面的海水仍呈蓝绿色,但已经比前几年脏了许多。如果说这块土地尚未受到污染,那只是因为当地的居民很少,还不足以将其污染。人会多起来的。(1)因此,目前在这个岛上,不妨说我们是环境开始受到污基的见证人„„

在我们荒僻的海滩遭受污染之前,人们简单地把一切归咎于“人口爆炸”。比如说,如果岛上的人口能够稳定地控制在几百人左右,那么这个偏僻的地方就不会有什么环境问题。如果没有太多的人使用环境,就不会有环境污染。因此,如果我们集中精力打赢人口过剩这一仗,我们就能为人类拯救地球。

但海滩上的油污证明这一简单的推想是错误的。那些油轮不是山于每分钟降儿厂过多的中国人或印度人而航行在那遥远的大海上的,甚至也不是由于美国人、欧洲人太多而引起的。他们是在运送石油,在海上清洗油舱,而将残余污油送1:了人西洋、太平汗的海滩,目的是为人类科技提供燃料——如今,那些让人类得以在地球上生存的工厂、发辆和发动机正为了人类生存而在毁坏地球。

岛上的渔民宁用舷外马达不使风帆,这样做一点也没有错。(2)这关系到他们的生计,马达尽管气味令人讨厌,却帮助渔民增加了捕获量,因而他们就可以有钱去掉远比马达气味糟糕的户外厕所。然而,技术的危害在于其自身的不断升级,而这里已经出现了这种迹象。你可以看到小镇码头漂浮水面的机油。发电机的声响已经压过了大海的涛声。虽然10英里长的公路上只行驶着二十多辆汽车,港口水域内已有一辆丢弃的破车在生锈。技术污染在这个小岛上已经开始升级,这与过去大陆城市的技术污染升级一模一样,而如今这些人陆城巾已被笼罩在烟雾之中。

(3)如果油污正在毁灭珊瑚礁顶部的生物,那它对于供给我们70%呼吸所用氧气的海洋浮游生物还有什么影响不会产生呢?海滩污染给我们的教训在于,我们甚至尚未意识到这—切已经为时太晚。人类因其技术的发展有可能需要比我们过去所想的多得多的人均空间才能在这个地球±:生存,但这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均多少平方码的问题。相反,这里有一个微妙的自然平衡问题,要维持不多几个人的生命,需要许多平方英里的海洋、植被和清新空气。到本世纪末我们就可能看到,我们生存环境的彻底破坏不是以饥馑为标志,而是以人们的窒息死亡为标志。(4)那个时候,技术——即机器——便确实地会像掐断潜水者的透气管一样毫不含糊地毁掉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层,无意中不知不觉地取得击败人类的最终胜利。

探索英语谚语翻译的综合因素 篇7

何谓谚语呢?谚语是一种民间自主创造、广为流传、简洁明了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中的内容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具有固定格式, 寓意深刻的民间用语。

学习英语不可能不接触谚语, 但是英语谚语是长期的文化和生活的沉淀, 特别是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大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理解谚语本身的意思及其涵盖的民族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且这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本人尝试从影响谚语翻译的因素入手, 通过比较, 对谚语的翻译做一些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制约了今天的谚语翻译, 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把握翻译的要领与文化内涵, 通过英语语言国的生存环境、天气气候、历史原因、宗教信仰等全方位考虑, 正确理解谚语自身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 生存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环境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 气候适宜。英吉利海峡是欧洲不少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入口, 这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 从而也造就了英国繁荣的航海业和渔业, 雄霸世界几个世纪。因此留下了很多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

例如: (1)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起风时就要扬起风帆出海。 (喻除虫如除草, 一定要趁早。) (2)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大鱼吃小鱼。 (喻弱肉强食, 自然淘汰。)

2. 天气气候

英伦三岛远离欧洲大陆, 地处大西洋之中, 属于海洋性气候, 湿气终年都比较大, 容易形成雾。英国以多雾著称, 首都伦敦更是被称为“雾都”, 可见雾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英国虽然气候温和, 但天气多变, 在一天当中也常常忽雨忽晴, 经常会看到在晴朗的早上有人带着雨伞出门, 所以英国人常说:“国外有气候, 在英国只有天气。”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性的话题, 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正因如此, 在英语中, 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也比比皆是。

例如: (1) April weather, 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一边日出一边雨, 晴雨无常四月天。 (2) All the months in the year curse a fair February.二月天气好, 全年气候糟。

3. 历史原因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众所周知, 古英语和中古英语, 就其语言的结构和运用来说都与现代的英语有很大的区别, 而这些变化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变化, 旧的语言不断消亡, 新的语言不断更新。今天我们再回头看去, 谚语的发展与变化就如同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 能清楚地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就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 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43年凯撒大帝征服英伦三岛, 罗马人统治不列颠人, 同时也将当时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传入, 公元410年罗马帝国自英国撤离, 罗马的占领和统治达400年之久, 罗马文化对英国的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今天的英语语言中, 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 在谚语中就有这样的表达。

例如: (1)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喻冰冻三日, 非一日之寒。) (2) while Rome is burning.大难临头依然寻欢作乐。 (喻对大事漠不关心。)

这两条谚语反映了语言文化的长期同化作用, 反映出罗马帝国对英语发展的深刻影响。

4.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 更是一种文化。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 是极其复杂的,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英国人的宗教信仰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基督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信仰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国教为基督教新教, 虽然英国人口中也有许多天主教徒, 但众所周知的基督教分支追随者——基督教新教徒却占据了英国大部分人口。因此, 英语谚语中带有基督教色彩的不在少数。

例如:If man proposes evil, God disposes of it.上帝会阻止想要为恶的人 (喻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或尽人事, 听天命。)

在西方国家, 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 因而上帝god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

例如: (1) God helps them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喻自助者, 天助之。) (2) Pay to Caesar what belongs to Caesar and God what belongs to God让上帝的归上帝, 让恺撒的归恺撒。 (喻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或做好自己的事。)

在英语谚语翻译中,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因素值得认真思索外, 翻译者还要考虑古代的寓言和神话、文学、艺术、体育等因素同样也会影响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结束语

英语谚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 是英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翻译时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以上种种因素, 巧妙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这样我们就能准确表达谚语, 就能全面地理解谚语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上一篇:特种设备复查制度下一篇:机关保密工作培训心得体会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