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内容与要求(精选8篇)
一、社会实践报告内容结构
实践调查报告的内容及其顺序依次为: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六大内容。
题目:应能概括整个实践报告最重要的内容,具体、切题、不能太笼统,要引人注目;题目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20字以内。
2.摘要、关键词:摘要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等,语言力求精炼,并另起一行注明3-5个报告的关键词。
3.正文:是社会实践报告内容的主要部分,包括基本理论概述、实践调查概述、分析阐释等内容。
4.结语:主要包括形成结论、提出看法和建议。这是报告最有价值的部分,要求内容精炼,字数不宜过多,结论正确,建议切实可行。
5.参考文献:只列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的写法应该遵循规范。
二、书写格式要求
1、封面
社会实践报告封面全校采用统一格式。(见附件3)
中文题目:二号黑体字
学院、年级、专业、姓名、学号:仿宋4号
2、题目、摘要、正文的格式、字体、字型及字号要求
题目(居中,黑体3号)
姓名(居中,仿宋4号加黑)
摘要(仿宋4号)
关键词:3-5个,中间用“,”号分开,(黑体小4号)
正文:2000-2500字(仿宋4号)
3、页眉居中插入“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样。(楷体5号)
4、页面底端居中插入页码
5、正文段落及行间距一律取“固定行间距20pt”。
6、页面设置及打印规格:实践报告页边距上3.0厘米,下2.5 1
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页脚1.5厘米。(A4纸打印)例文:
关于农村规模化经营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邓伊一
摘要:本文是关于农村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索,对如何解决规模化经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农村,规模化,经营
当前农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国际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一)技术的原因导致的是什么样的关系
技术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生产方式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要的系统知识,而这些系统知识是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表达的,是能够传授的。
1.在国际实施中的运用
(1)
(2)
2.在贸易中的使用
(二)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如何使用
二、TPIPS的主要内容和规则
TPIPS的来源: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代表于1987年10月提出,有关知产权规范的谈判,不能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各项协定和世界版权协定作为
三、规模化经营现状
结论: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生态管理,主要内容,对策
林业生态管理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 然而近几年这一领域被许多学者关注。这是由于近几年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们开始重视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而林业生态管理不仅仅能从表面上或者在短时间内维护、重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更能从根本上维持自然环境的循环, 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1 林业生态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林业生态管理就是以提供、维持一个能够自身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为根本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和方法, 运用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学科理论, 加之人为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实现的过程。林业生态管理与其他保护手段有非常大的不同点, 一是其采用的科学原理和使用的方法不是单一的, 某些甚至是跨学科。二是林生态系统的建立不仅仅能够保护环境, 还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 使其对自然环境有不间断的贡献。三是林业生态系统对环境的作用能够扩散, 带动或者改善周边的自然环境, 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四是林业生态管理具有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多种效益。
2 林业生态管理的内容
2.1 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指的是林业生态管理是站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去进行的, 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 或者是单纯的某种方法。它是一个总体的计划, 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部分, 有些可能是相关的、有些可能没有任何关联、有些甚至较为矛盾。而林业生态管理就好似要将这些部分进行管理, 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整体。例如, 在林业生态管理中不仅要考虑短期的成果, 还要能够有长远的规划, 二者不产生任何冲突。最重要的是, 在林业生态管理中, 不仅要实现其根本的目的, 即对环境的优化, 还要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控制好投入、效率、产出和影响。
2.2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主要针对的是林业生态系统实施的地点。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区或区域实施林业生态系统的方法、选择的方式、采用的模式、所种的树木都是有着较大差异的。对我国而言, 因地制宜这一内容更是非常重要。我国地域广阔, 不同的地区气候、温度、土壤情况、相对湿度、降雨量等自然情况的差距非常大, 甚至在同一天里面不同地区的温差会接近20°, 这更对林业生态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 在林业生态管理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因地制宜的去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适合的植物, 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如果在林业生态管理之前没有能够做好充分的调查, 使得未能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模式, 则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 甚至有可能整个林业生态管理没有任何作用。
2.3 层次设计
在林业生态管理中, 林业生态管理实施不是一个空洞、平行的、没有顺序的。良好的林业生态管理计划是一个层次分明、顺序合理的统一体。然而, 不可能每一个部分在林业生态管理中的作用或者承担的角色都是相同的, 要有一定的主次顺序、一定的大小、一定的实施顺序, 而这就要求林业生态管理一定要有层次性, 并且层次分明。无论从哪个角度, 或者哪个方面看, 林业生态管理都是有顺序、有计划、有主次。
2.4 动态规划
林业生态管理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可循环的环境系统, 并且这个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交流或者物质交换。所以说, 林业生态管理的内容中一定要有动态规划这一个方面, 因为外界的环境并不是静止不动, 而是在一个不断地、不定速度地变化之中的。如果我们将林业生态管理进行静态的管理, 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管理的内容或者计划实施的项目、计划的方法、模式不能与环境相适应。因为在制定计划的同时, 外界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变化。这里的外界环境, 不仅仅包括林业生态系统管理中涉及的自然环境, 还包括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即社会环境的需求、所对应的要求等因素。所以, 在林业生态管理中我们要进行动态的规划和管理, 对其所处于的外界环境进行监控, 同时不断对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
2.5 最优方案选择
最优的方案选择针对的是林业生态管理中物质投入和产出的部分。在林业生态管理中, 会涉及到许多物质的投入, 人员、资金、资源等, 同时还有与生态条件协调情况, 包括温度、湿度、土壤情况等, 还有最终的目的, 即产生的效益。在众多的元素或者目的之中, 有些相互矛盾, 我们不可能同时关注, 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个最优的方案来进行选择。哪些较为重要, 哪些影响较小, 哪些不需要关注, 都需要详细分析之后决定。值得注意的是, 最优方案甚至是不可能同时将所有的优点集中, 一定会存在某方面的影响, 我们要做的是将影响降到最低, 或者选择最不重要的方面。
3 优化林业生态管理的对策
3.1 做好充足的调研和准备
没有充足的调研和良好的准备, 林业生态管理工作很难顺利的开展。在林业生态管理开展之前, 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考察、采样和分析。对当地的气温、空气湿度、土壤结构、雨水量进行调查, 进行数据分析, 从而确定适合的模式、方法和方案。还要对当地的其他情况进行调查, 包括社会需求、人口数量、技术情况、某个技术的成熟度, 人员素质等。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调查、分析,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当地的情况, 从而确定出适合的方法和方案, 掌握林业生态管理的根本目的, 了解需求、解决问题。
3.2 加大过程监督的力度
首先, 对林业生态管理的监督要有专人负责, 每一个管理的环节都要有明确的人员负责监督, 不能够出现没有负责人的情况。其次, 要求负责人要熟悉整个林业管理的设计安排、当地的自然条件, 能够对管理过程中不合理或者不符合计划的部分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 以避免有更严重的偏差或者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最后, 在项目验收阶段基本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专门的检查, 这是林业生态管理中的最后一个部分, 也是保证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具体的实施上, 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评估、成立专门的检查部门等方法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 绝对不可以发生因为前期的检查或者监督较为严格就忽视项目完成时的验收, 这是林业生态管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监督手段。
3.3 加强后期跟踪
加强后期的跟踪就是在林业生态管理项目验收或者完全交付之后, 要进行后期的跟踪和监督。也会有人认为这是一项没有必要进行的工作, 或者说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然而, 这项工作却非常有必要。林业生态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其初步完成之后可以进入一个自身可循环、可持续的状态。可是, 外界的环境会不断的发生变化, 虽然大部分的变化较为微小, 不足以影响林业生态管理的结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一定会对林业生态管理的结果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破坏管理的结果, 使其内部失去循环或可持续的能力。所以, 对林业生态管理进行后期的跟踪和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发现问题或者产生变化的初期可以采取适当的途径去改善或者解决, 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并且, 后期的跟踪还能记录相关的数据, 为以后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使林业生态管理的结果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高建中, 林业生态工程与项目管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1 (9)
[2]王智平, 论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经济概念与原则[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 (9)
[3]孙秀兰, 李凤平.浅谈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 科技向导, 2011 (11)
关键词:初中科学;初中化学;教学衔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3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理科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提出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中小学十二年的科学教学体系,应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及能力培养交融在一起的螺旋结构。在这“合-分”一体的体系中,六七年级的科学课程是第一阶段综合教育的后期,九年级化学则是第二阶段分科教育的前期。做好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随着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理清两门学科的相关主题、各自的内容和要求,并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相同的实验探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和比较,是衔接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线教师实施衔接教学的重要抓手。
2 内容和要求的梳理
2.1 确定共同主题
初中科学和化学是以各自的主题编排的。化学学科是以分科知识确定单元主题的,而科学学科的主题是融合型的,它是以物质、能量、信息为基本结构,以科学、技术、社会为综合的基本线索,以跨学科领域确定主题的。也就是它们确定主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确定共同的主题呢?就必须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及相同的科学研究方法去编排共同的主题。根据这样的原则,在研究中我们共确定了七个主题: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能源、水、空气、溶液、金属。
2.2 理清学习内容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两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有很多,有些内容还分散在不同的主题中,那么在梳理时,怎样在共同的主题下,来编排两门学科的相关内容呢?在研究中,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原则。
2.2.1 核心知识梳理原则
有些主题的知识很多,涉及的面很广。如主题“水”,其中水的分布、水的含量、节约用水等知识,由于不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对此没有进行梳理,以确保梳理内容的精炼化。
2.2.2 分散知识整合原则
有些知识分散在几个主题中,为了便于两门学科的比较,我们将分散知识进行了整合。如主题“空气”,我们把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灭火”知识整合到第二章“浩瀚的大气”中,这样就和科学学科的主题保持一致,便于进行比较。
2.2.3 知识点编排原则
在具体的编排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各自的主题有差异之外,其知识内容的编排也是不同的,为了使两门学科的教师都能方便对照,我们采用了按知识点编排的原则,这样避免了按某一学科编排的不足。如“实验探究”主题,我们按知识点分成:了解实验室、实验技能、实验设计。
3 明确各自的教学要求和相互关系
3.1 明确教学要求
科学学科与化学学科有许多主题涉及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充分体现了内容主题下知识点内在的发展性。所以必须正确把握各自的要求,并且以比较清晰的方式把各自的要求呈现出来。这里我们以专题二“构成物质的微粒”为例说明该主题下两门学科所对应的学习内容的各自要求[1~2],见表1。
3.2 明确学习内容间的关系
通过梳理和比较,我们发现科学与化学的内容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研究衔接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帮助,在研究中我们初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3.2.1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递进的关系
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3.2.2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对接的关系
如:溶液
3.2.3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补充的关系
如:水
3.2.4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完善的关系
如:金属中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科学与化学学科相关内容的要求不同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符合“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体系。使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及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成为交融在一起的螺旋结构。
4 教学建议
在理清了两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后,如何很好地进行两门学科的衔接教学呢?
4.1 注重知识的正确把握
正确把握知识,就要做到认知要精准,理解要到位。如科学“溶解”一节教学中,对溶液的组成,我们只要求掌握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不必掌握。对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是初步学会,还没有到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程度。
4.2 注重三维目标的全面提升
梳理和比较更多呈现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所以在具体的衔接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衔接研究,实现三维目标的螺旋上升。例如初中科学和初中化学都有“溶液的酸碱性”一节的教学内容,内容也十分相似,但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见表2。
4.3 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之后,最后还要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设计上。通常情况下,教师比较注重化学课如何衔接好科学课,至于科学课如何更好地为化学课的衔接做好准备研究较少,所以要做好化学与科学学科的衔接,两门学科的教师要对各自学科和衔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要认真研究,通过备课活动研究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下面以“物质的溶解”一节的整体设计为例,说明整体设计的重要性。
由图1可见,科学课设计每个活动时把学生引向“做”中学、“想”中学和“用”中学。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亲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打下扎实基础。化学课设计教学时,对科学相关内容作了充分的了解,在原有学生能力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实验技术,将学生易混淆、较抽象的知识显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历。
此外,我们还要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规律,考虑学生的实际起点,注重衔接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只有这样,衔接教学才能接得准、接得顺、接得好。
参考文献:
[1]王运生.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9~20.
一、社会调查的目的和要求
社会调查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应该在本学期利用二周左右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符合要求的调查报告。各任课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提出相应要求。在课程结束前2周,由各班级学习委员收齐,并按学号从小到大排好后交给任课教师。
二、社会调查参考题目(任选其一)
1.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2.家乡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调查
3.当地群众对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看法(感情)调查
4.当地群众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调查
5.“大跃进”时期或人民公社化时期家乡的状况调查
6.当地群众医疗状况调查
7.当地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现状调查
8.当地某一国有企业改革调查
9.当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调查
10.家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
11.家乡农村税费改革调研
12.家乡农村医疗改革调研
13.当地居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
14.当地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15.当地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三、书写与装订要求
1.文体必须是“调查报告”,不能写成其他文体。
2.调查报告要有标题,要有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单位)和调查内容以及作者对调查事物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或结论等。
3.稿纸手写,字数要求2000字左右,书写格式要求如下:
⑴装订顺序:封面——正文。
⑵封面。标题应“居中”,若有副标题从主标题下一行以破折号领起;封面中要有***年级***专业***姓名。⑶重要资料要有出处,要求按顺序以脚注形式注明。
四、成绩评定
1.分为优(≧90)、良(≧80)、中(≧70)、及格(≧60)和差(≧40)五个档次,具体分数在各档次内给定。
2.凡是直接从网上下载,或简单拼凑或抄袭者,一律评为“不及格”。
3.不是调查报告文体、或字数2000字以下、调查地点不具体不可行的,均评为“不及格”。
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申报流程
确定课题方向 —— 组队 —— 确定指导老师 —— 制定计划 —— 填写项目申报书—— 通过初复赛的项目参加公开答辩 —— 参加出征仪式(项目组与团委签订协议)——项目领取启动资金 —— 项目实践
申报表最迟在下周之前上报到分团委,分团委将申报的项目初审排序后筛选出优秀的项目上报至学院团委,由院团委进行复审及终审答辩。申报表上各项一律打印填写,不用笔书写(指导教师签名一栏必须要指导教师亲笔填写)。
初审考核项目:
1、项目申报材料齐备。项目数必须包括:项目名称、项目预算、组队及联系方式、成员名单、活动资金申报的合理性分析,项目的宗旨、目的、意义,成员的必要知识准备和安全保障情况,项目进程安排,带队教师意见和院系意见等。
2、项目质量排序。初审中主要评价尺度为项目的可行性与意义。
(注:项目书内容要言简意赅,实事求是。)
启动资金
启动资金在项目实践前发放一半,实践结束后发放另一半。经费预算要遵循节俭原则,按实际情况分清条目,详细如实填写。
指导教师没有资金支持,但每位指导教师有20个工作量,10个教研分。
关于组队要求:
1、团队成员人数在4人以上(包含4人),有指导教师。
2、组建形式:寝室组团、班级组团、支部组团、课题组组团、社团组团、学生组织组 团、兴趣组团等多种方式自由组团。
3、团队的实践主题必须积极向上、健康、合法,紧密结合学院社会实践主题和社会热点。
未签到班级:
光伏112班汽电112班自动111班楼智111班
物联112班中韩电气111班
分团委:刘明
教育实习内容与要求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三个方面。
1、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中心任务,目的是使实习生初步掌握中等学校所实习学科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教学实习在原科任教师指导下进行,主要要求是: ①要充分锻炼提高自已,根据各实习学校实际情况,以多上课为宜。一般要求讲授新课10节以上(不包括重复课),其中6节独立课(不需要教师指导,独立写出教案上课)。提倡与鼓励上重复课、跨年级、跨专业、跨校上课,②每个实习生必须认真钻研所实习学科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力求弄懂弄通。
③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写出详细教案,要进行集体备课。为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每节课上课前必须进行检查性预讲,同组实习生参加听课,并邀请原科任教师参加。预讲后由听课师生提出意见,实习生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送原任教师审阅批准后方能试教。
④坚持互相听课和评议制度。在备课、预讲上课等活动中,应该虚心向原科任教师学习,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特别是同一备课小组和同下一个班的实习生,必须集体备课,必须互相听课,互相评议,并认真做好听课和评议的记录。实习生互相听课和教学评议的情况将作为考察实习生态度和教学能力的依据之一。
⑤认真做好批改作业和下班辅导中学生的工作,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疑难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作出统一正确答案,送原科任老师审批,然后才着手批改作业,作业批改后,应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防止错漏,或批改后送回原科任老师审阅后才发给学生,对于作业中的普遍错误,要进行集体辅导,个别错,个别当面改。应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⑥每个实习生都要组织和指导中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应用本学科知识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知识讲座、文学、艺术、体育等课外读物。
2、班主任工作实习
班主任工作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实习生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特点和做法。原则上一个实习生下一个班,班主任工作实习要在原班主任领导下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①在1~2周内了解掌握全班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订出班主任工作计划(包括班主任工作目标要求、班活动安排、主题班会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集体工作措施)。
②领导班集体,对班集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班、团干部开展工作,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③每个实习生上一次主题班会课,独立组织一次班活动(包括班课、团课、班干部会议、班、团活动)。④做好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如知道早读、早操、文体活动、检查教学日志、检查卫生、批改周记、家访等。⑤认真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每个实习生必须在全面了解全班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一个后进生的学习、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情况,做好个别学生转化工作。
3、教育调查和教育科研
每位实习生在搞好教学和教育实习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教育调查或教育科研,锻炼调查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调查研究必须在取得实习学校同意后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①从实习学校和当地情况出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可结合当地情况加以选择。例如,实习学校的某学科的教学传统风格、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中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开展素质教育情况等的调查研究。
②教育科研可以对某学科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合作共同进行某
项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③写出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五千字左右)。此项成果作为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优秀调查报告或教育科研论文,可作为毕业论文。
第二份
教育实习分为三个方面,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社会调查,各方面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教学工作实习
教学工作实习包括以下工作环节:备课、编写教案、试讲、听课、上课、指导实验、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与讲评、考试与成绩评定、组织课外学习活动、进行教学专题总结等。
实习生须按照以下要求做好各项教学实习工作:
1、写出教案初稿后,送交指导教师查阅,并按指导教师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2、按照审批合格的教案进行试教或准备实验。如反复试教仍达不到基本要求的,不得上课。
3、讲课时要贯彻启发式原则,克服满堂灌的现象,要注意语言及板书的规范化,要用普通话教学。不用普通话教学的,教学实习成绩降一等。
4、同一备课小组的实习生必须相互听课,课后要认真开好评议会,以改进各自的教学工作,同时还应主动多听实习学校教师的课。
5、认真研究作业的正确答案,并送指导教师审阅。对作业下批语,应持慎重态度,注意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一至二次较为详尽的讲评。
6、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有的放矢进行辅导。并认真听取学生对讲课的评价,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7、实习期间至少用新教案上足6节课,达不到此要求者教学实习成绩降一等。
二、班主任工作实习
班主任工作实习包括学习班主任工作基本方法、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特点(包括了解班级情况,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开展班级活动等)、学会教书育人。
实习生须按照以下要求完成班主任工作实习:
1、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熟悉班级情况,制定实习班主任工作计划。
2、按规定的时间下班辅导。班级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应及时报告原班主任和实习学校。
4、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严禁对学生实行体罚和变相体罚。
5、开展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办好墙报、专刊、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6、写好班务日记和观察日记,实事求是地总结班级工作。
三、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包括了解实习学校的历史、现状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调查优秀教师的事迹;教育教学经验及教育改革的情况;研究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学习态度与方法,知识结构与知能水平及德智体状况;调查农村、乡镇厂矿企业的改革发展情况等。
实习生须按照以下要求做好社会调查:
1、开展社会调查,应先拟定调查计划,送指导教师或实习学校审批后执行。
2、实习生应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就一个专题写出切合实际的调查报告。
3、调查报告的内容要真实,要有观点、有典型材料、有分析,且字数不少于3000字。
4、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导言(前言):简要说明调查的目的任务;调查对象、范围、地点、人数与时间采用的方法、手段与过程;对问题的陈述及分析;结论与建议。
教育实习总结
1、最后一周的后三天,实习生对自己的教学实习工作、班主任实习工作、社会调查和遵守实习纪律等方面的表现作出总结,写出实习总结报告。
2、实习生填写实习鉴定表并交由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指导教师及学院带队教师写出评语。
第三份
实习内容
一、教学工作
1.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备课、编写教案,并进行试讲。实习期间,实习生每人上课不少于10节。每节课都要编写教案,在上课前两日送指导教师签字后,方能讲授。授课后要组织评议,每生不少于两次。未评议的课,实习生也要征求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及同学的意见,以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2.实习期间,实习生都应认真听课,并做详细记录,评议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实习期间,各专业在各实习点要有计划地举行一次实习公开课,并进行认真的评议,以提高实习生的上课质量和观察分析能力。
4.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应参加实习学校有关的教研活动,并对实习学校的教育改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参考之一。
二、班主任工作
1.每个实习生应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制定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班主任工作实习时间,应不少于1—2周。
2.实习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
(1)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劳动和身体健康情况等。
(2)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根据青少年特点,组织主题班会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 看似不成问题,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对老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话题, 一节课上什么, 主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 锻炼什么能力, 培养什么情感, 是备课时老师必须要考虑的内容。但要实现课堂内容的有效选取, 大多数情况下, 我认为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学情,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首先, 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是指立足于目标, 把高难度和量力性有机结合起来, 使内容的难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难度太高, 学生认为他们的能力不足以达到目标, 那么对成功的期望值就会降低, 他们也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 虽然丰富的教学内容可能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教给学生。所以, 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知识与学生本身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关系, 课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比如新课程的设计思路就是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 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 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 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就是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入手, 从学生最熟悉的社区入手, 让学生在介绍杜鹃和王朋家位置的同时, 让学生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和表示方位的八个词语。
其次, 考虑学生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指课堂教学内容蕴涵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显著成分与价值,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明显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的一种趋势。知识是课堂教学的显性内容, 但传授知识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通过知识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之一, 而且这个能力目标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在当今科技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比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中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名字, 更重要的是在地图中找到它们, 并且要会描述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通过在世界地图中寻找和描述, 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选取教学内容或鼓励学生组织教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要使自己具备用“学生的心灵”去接受, 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 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有深入了解学生, 找准教学的起点, 联系学生实际, 学会用换位思考的原则去选取、充实教学内容, 才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比如在乡村与城市这一课内容的学习中, 我所选取的内容就是余姚四明山山区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案例———大岚的丹山赤水, 以丹山赤水的村落的分布及形态, 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房屋的建筑风格为线索来学习乡村聚落。由于所选取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 贴近学生的实际, 所以上课的效果非常显著, 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换位思考这一思想的指引下, 我也积极地创造条件, 给予学生参与组织、选择教学内容的机会。在往来于区域之间这框内容的学习中, 我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案例出发,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 比如有的学生就选取了余姚杨梅、榨菜的外销, 有的学生就选取了余姚每年召开的塑料博览会等等一些内容, 这些都是区域交流在当地的表现。学生自己选取教学内容, 不仅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家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只有关注学生的视野, 做到眼中有人;关注学生的“现有视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关注学生的“盲点视野”———学生不知道的是什么;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有一个底线———《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教育均衡发展, 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要认真学习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性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了明确的规定:一、明确规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建立良好的关系, 而且注重素质教育;二、体现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三、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 发展技能, 拓展视野, 活跃思维, 展现个性;四、体现实践第一的思想,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的方式, 发现学习规律, 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不断地调整情感态度,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次课程改革中制定的课程标准,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强调这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目前《历史与社会》中一些教研活动的开展采用的都是以标上课的形式, 课标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 同样课标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也非常重要。新课标的理念让教学内容的选取有很大的伸缩性, 教师可以选用教材中选取的内容, 也可以自己组织选取教学内容, 但也要求教师有过硬的知识素养、聪慧的识别能力。课程标准就是自己组织选取教学内容的底线和框架, 所选取的内容一定要依据课标, 而不能偏离或脱离课标。比如七年级第三单元总的课标的要求是: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 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在上到《现代化的大牧场》这一框内容时, 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填充, 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澳大利亚是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凸显出其牧场的现代化, 而且通过展示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图片, 让学生认识到澳大利亚还是“世界古生物博物馆”, 同时出示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图片, 让学生认识到澳大利亚还是“躲在矿车里的国家”。让学生从各个角度, 各个方面了解澳大利亚。我之所以敢放开来讲, 主要就是课标的要求1-2-8明确指出: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 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对于澳大利亚有关内容的扩展完全符合课标的要求, 能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澳大利亚, 同时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纵向上与时俱进又要横向上由近及远
首先, 在时间上要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不仅有历史的内容还有地理和社会的内容, 特别是社会方面的内容, 需要不断地更新, 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 他们总是较易对新的事物发生兴趣, 因此选择近期出现或发生的现象和问题能较明显吸引学生的关注,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再加上, 与不断出现、变化的现象和问题相比, 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较为迟缓。故此, 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工作来进行, 及时更新、补充更富时代性和说服力的教学内容。对于那些以事物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内容, 将现在和过去呈现的现象进行对比, 使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其次, 在空间上既要关注自己的家乡又要放眼世界。先从学生身边的、具有地方特色内容选起。学生对出现或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和问题的关注程度明显要比其他地方高, 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比如在学习文明的中心———城市, 这一单元内容时, 就可以自编教材关于余姚这个城市的教材。从余姚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文化特色, 生活习俗等角度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选取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更能体现新课程中贴近学生生活, 促进自主发展的理念。在关注家乡的同时也要学生学会立足家乡放眼中国和世界。在《往来在区域之间》这框内容的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关注本地与外地之间交流与合作的事例, 在这个基础上, 又补充了我们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像南北方之间的南水北调工程, 北煤南运工程, 还有东西部之间的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工程。然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放眼全球, 让学生又了解在全球范围内国与国之间有合作交流的案例。比如区域性的交流与合作, 像亚太经合组织 (APEC) , 欧洲联盟 (EU) , 金砖五国 (BRICS) 等, 还有全球性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像世界贸易组织 (WTO) , 联合国 (UN) 等在国与国的交流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由近及远空间上的展开, 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视野, 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有效选取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 是教师备每一节课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能否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有效选取除了要遵循一些必备的因素外, 还需要教师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游刃有余, 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使常态课出高效。
【参考资料】
摘要:对于教师来说, 每节课教什么, 怎么教是备课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如果说怎么教是形式的话, 那么教什么就是实质, 是关键, 是核心, 千万不要舍本逐末, 一味追求教的形式而忽略了教的内容。能否选取有效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是否是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有效选取,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英《浅析教学中的换位思考》2011年04期《教学研究》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2004年5月广东教育出版社
一、把握教材有效解读——预约精彩
(一)读“厚”文本,教“薄”教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否顺利开展,关键是看有没有适合教学的素材和内容。活动题材的确定,必须以教材为线索。作为教学的有心人,教师应有“大教材”的观念,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整个小学阶段各册的分布情况、知识体系情况,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对不同教学内容应采取什么教学方法,用力多少,学生起点怎么样,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师若要解读教材,笔者认为可以从梳理教材开始,寻求素材的来源与线索。下面是笔者以四年级上册为例(本文涉及的综合实践素材是以北师大版教材为蓝本)整理出的相关专题情况(见表1)。
(二)合理取舍教材,守候有效课堂
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上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素材,在编排方式上有的安排在教材的正文之中,有的放在练习巩固中,有的单列实践专题。对于教材中形式灵活、与生活联系紧密、适合学生探究和体验的活动素材,可以就地取材,为我所用。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实践活动“激情奥运”,可以利用学生对刘翔、郭晶晶等奥运明星的喜爱,将有关小数的加减法及其混合运算的学习与奥运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猜想、实验和验证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不可否认,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材上的所有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风情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合理取舍,对不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要进行适当调整、挖掘和拓展,对学生身边适合学习的素材,也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将其引进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55页的“分类”: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对农村学生来说,明显缺少这样的条件,倘若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这时教师就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完全可以让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看一看,或者看看家里衣柜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厨房里的用具是怎样分类的,等等,这样的活动给农村学生的学习体验创造了条件,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目标定位张弛有度——凸显本色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具体到某一节课或某一专题,究竟该“综合”到怎样的范围、怎样的程度?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弹性空间,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不同专题做不同的目标定位,只有真正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凸显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色。
(一)不是简单的告诉
“实践与综合应用”既不是新课,也不是单纯的“解决问题”课,更不是练习巩固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告诉学生怎么做,而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感受,在适当的时候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100页“图形中的规律”时,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这种避开活动过程“删繁就简”的做法,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无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n个三角形的小棒总根数为什么是2n+1呢?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活动经验,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显然不可取。
(二)不必刻意拔高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地体验来感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教师认为,教材挖得越深就是思维训练的层次越高,正由于这个误识,很多课堂成了“奥数训练课”,比如鸡兔同笼、图形中的规律等。这样的话,无形中增加了对学生思维的挑战,许多后学生几乎无从下笔,这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的做法,自然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挫伤其学数学的积极性。
(三)力求“保底”而“不封顶”
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思维水平不均,因此很多课堂中只让优等生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充当“看客”旁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真正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36页“数图形中的学问”,教材呈现的是三个三角形的组合图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实践活动:数线段、数角——基础题;数三角形、开展握手活动——略有提升;设计车票、设计循环赛等——挑战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不同的问题,以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三、还“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以数学味——把根留住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实施后增加的新领域,正因为是全新的领域,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以前的教学中未曾遇到过的,甚至有些是教师自己未曾学习过的。因此,教师缺乏对这些内容深层次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上成了缺乏学科特性的看图说话课、手工课、游戏活动课、科学课、品德课、资料汇报课等,这样已经流失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最本质的东西——数学味。
(一)着力于数学本质
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就是做数学的集中体现,是以解决某一生活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课程形态。教师在涉及每一个专题活动时,都应考虑到底以什么样的数学知识为依托,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把根留住”。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72页“数字的用处”中,在教学了邮政编码及身份证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这样追问:“邮政编码为什么四级要用六位数而不用四位数呢?”“身份证必须全国人民每人一个号码,那么身份证至少要有多少位数字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为什么我国身份证不用十位数而要用18位数呢?”这些问题的设置就透出了浓浓的数学味,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邮政编码及身份证的设置问题,最值得一提的是它能将排列、组合、有序思考等数学思想融入到活动中。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维水平得以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着眼于数学素养
“实践与综合应用”虽然存在难检测、难操作等问题,但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并非只是做一道习题或考题那样单纯,学生要“动”起来,不只动脑,还要动手,还包括参与其他的活动。这些活动要综合考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能否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积极思考、参与合作?能否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狭隘地将考试分数作为自己教学的唯一价值追求,应该有“大数学”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行为应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扎扎实实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落到实处,积极从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别于其他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在解读教材、目标定位、体现数学本质等诸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学价值。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324000)endprint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变化之一,就是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单元,其目的是想通过简单的事例或变化的图形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教材的编排中,只有相关的框架性目标与个别活动案例,不仅教师在把握教材方面存在困难,而且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本文试就相关问题做如下思考。
一、把握教材有效解读——预约精彩
(一)读“厚”文本,教“薄”教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否顺利开展,关键是看有没有适合教学的素材和内容。活动题材的确定,必须以教材为线索。作为教学的有心人,教师应有“大教材”的观念,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整个小学阶段各册的分布情况、知识体系情况,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对不同教学内容应采取什么教学方法,用力多少,学生起点怎么样,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师若要解读教材,笔者认为可以从梳理教材开始,寻求素材的来源与线索。下面是笔者以四年级上册为例(本文涉及的综合实践素材是以北师大版教材为蓝本)整理出的相关专题情况(见表1)。
(二)合理取舍教材,守候有效课堂
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上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素材,在编排方式上有的安排在教材的正文之中,有的放在练习巩固中,有的单列实践专题。对于教材中形式灵活、与生活联系紧密、适合学生探究和体验的活动素材,可以就地取材,为我所用。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实践活动“激情奥运”,可以利用学生对刘翔、郭晶晶等奥运明星的喜爱,将有关小数的加减法及其混合运算的学习与奥运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猜想、实验和验证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不可否认,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材上的所有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风情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合理取舍,对不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要进行适当调整、挖掘和拓展,对学生身边适合学习的素材,也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将其引进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55页的“分类”: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对农村学生来说,明显缺少这样的条件,倘若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这时教师就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完全可以让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看一看,或者看看家里衣柜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厨房里的用具是怎样分类的,等等,这样的活动给农村学生的学习体验创造了条件,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目标定位张弛有度——凸显本色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具体到某一节课或某一专题,究竟该“综合”到怎样的范围、怎样的程度?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弹性空间,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不同专题做不同的目标定位,只有真正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凸显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色。
(一)不是简单的告诉
“实践与综合应用”既不是新课,也不是单纯的“解决问题”课,更不是练习巩固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告诉学生怎么做,而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感受,在适当的时候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100页“图形中的规律”时,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这种避开活动过程“删繁就简”的做法,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无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n个三角形的小棒总根数为什么是2n+1呢?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活动经验,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显然不可取。
(二)不必刻意拔高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地体验来感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教师认为,教材挖得越深就是思维训练的层次越高,正由于这个误识,很多课堂成了“奥数训练课”,比如鸡兔同笼、图形中的规律等。这样的话,无形中增加了对学生思维的挑战,许多后学生几乎无从下笔,这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的做法,自然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挫伤其学数学的积极性。
(三)力求“保底”而“不封顶”
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思维水平不均,因此很多课堂中只让优等生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充当“看客”旁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真正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36页“数图形中的学问”,教材呈现的是三个三角形的组合图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实践活动:数线段、数角——基础题;数三角形、开展握手活动——略有提升;设计车票、设计循环赛等——挑战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不同的问题,以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三、还“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以数学味——把根留住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实施后增加的新领域,正因为是全新的领域,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以前的教学中未曾遇到过的,甚至有些是教师自己未曾学习过的。因此,教师缺乏对这些内容深层次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上成了缺乏学科特性的看图说话课、手工课、游戏活动课、科学课、品德课、资料汇报课等,这样已经流失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最本质的东西——数学味。
(一)着力于数学本质
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就是做数学的集中体现,是以解决某一生活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课程形态。教师在涉及每一个专题活动时,都应考虑到底以什么样的数学知识为依托,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把根留住”。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72页“数字的用处”中,在教学了邮政编码及身份证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这样追问:“邮政编码为什么四级要用六位数而不用四位数呢?”“身份证必须全国人民每人一个号码,那么身份证至少要有多少位数字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为什么我国身份证不用十位数而要用18位数呢?”这些问题的设置就透出了浓浓的数学味,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邮政编码及身份证的设置问题,最值得一提的是它能将排列、组合、有序思考等数学思想融入到活动中。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维水平得以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着眼于数学素养
“实践与综合应用”虽然存在难检测、难操作等问题,但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并非只是做一道习题或考题那样单纯,学生要“动”起来,不只动脑,还要动手,还包括参与其他的活动。这些活动要综合考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能否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积极思考、参与合作?能否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狭隘地将考试分数作为自己教学的唯一价值追求,应该有“大数学”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行为应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扎扎实实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落到实处,积极从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别于其他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在解读教材、目标定位、体现数学本质等诸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学价值。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324000)endprint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变化之一,就是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单元,其目的是想通过简单的事例或变化的图形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教材的编排中,只有相关的框架性目标与个别活动案例,不仅教师在把握教材方面存在困难,而且在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本文试就相关问题做如下思考。
一、把握教材有效解读——预约精彩
(一)读“厚”文本,教“薄”教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否顺利开展,关键是看有没有适合教学的素材和内容。活动题材的确定,必须以教材为线索。作为教学的有心人,教师应有“大教材”的观念,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整个小学阶段各册的分布情况、知识体系情况,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对不同教学内容应采取什么教学方法,用力多少,学生起点怎么样,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师若要解读教材,笔者认为可以从梳理教材开始,寻求素材的来源与线索。下面是笔者以四年级上册为例(本文涉及的综合实践素材是以北师大版教材为蓝本)整理出的相关专题情况(见表1)。
(二)合理取舍教材,守候有效课堂
北师大版教材在编写上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素材,在编排方式上有的安排在教材的正文之中,有的放在练习巩固中,有的单列实践专题。对于教材中形式灵活、与生活联系紧密、适合学生探究和体验的活动素材,可以就地取材,为我所用。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实践活动“激情奥运”,可以利用学生对刘翔、郭晶晶等奥运明星的喜爱,将有关小数的加减法及其混合运算的学习与奥运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猜想、实验和验证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不可否认,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材上的所有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风情的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合理取舍,对不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要进行适当调整、挖掘和拓展,对学生身边适合学习的素材,也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将其引进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55页的“分类”: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对农村学生来说,明显缺少这样的条件,倘若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这时教师就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完全可以让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看一看,或者看看家里衣柜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厨房里的用具是怎样分类的,等等,这样的活动给农村学生的学习体验创造了条件,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目标定位张弛有度——凸显本色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具体到某一节课或某一专题,究竟该“综合”到怎样的范围、怎样的程度?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弹性空间,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不同专题做不同的目标定位,只有真正做到张弛有度,才能凸显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特色。
(一)不是简单的告诉
“实践与综合应用”既不是新课,也不是单纯的“解决问题”课,更不是练习巩固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告诉学生怎么做,而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感受,在适当的时候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100页“图形中的规律”时,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这种避开活动过程“删繁就简”的做法,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无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n个三角形的小棒总根数为什么是2n+1呢?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活动经验,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显然不可取。
(二)不必刻意拔高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地体验来感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教师认为,教材挖得越深就是思维训练的层次越高,正由于这个误识,很多课堂成了“奥数训练课”,比如鸡兔同笼、图形中的规律等。这样的话,无形中增加了对学生思维的挑战,许多后学生几乎无从下笔,这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的做法,自然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挫伤其学数学的积极性。
(三)力求“保底”而“不封顶”
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思维水平不均,因此很多课堂中只让优等生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充当“看客”旁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真正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36页“数图形中的学问”,教材呈现的是三个三角形的组合图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实践活动:数线段、数角——基础题;数三角形、开展握手活动——略有提升;设计车票、设计循环赛等——挑战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不同的问题,以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三、还“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以数学味——把根留住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实施后增加的新领域,正因为是全新的领域,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以前的教学中未曾遇到过的,甚至有些是教师自己未曾学习过的。因此,教师缺乏对这些内容深层次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有的教师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上成了缺乏学科特性的看图说话课、手工课、游戏活动课、科学课、品德课、资料汇报课等,这样已经流失了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最本质的东西——数学味。
(一)着力于数学本质
作为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就是做数学的集中体现,是以解决某一生活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课程形态。教师在涉及每一个专题活动时,都应考虑到底以什么样的数学知识为依托,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把根留住”。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72页“数字的用处”中,在教学了邮政编码及身份证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这样追问:“邮政编码为什么四级要用六位数而不用四位数呢?”“身份证必须全国人民每人一个号码,那么身份证至少要有多少位数字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为什么我国身份证不用十位数而要用18位数呢?”这些问题的设置就透出了浓浓的数学味,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邮政编码及身份证的设置问题,最值得一提的是它能将排列、组合、有序思考等数学思想融入到活动中。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思维水平得以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着眼于数学素养
“实践与综合应用”虽然存在难检测、难操作等问题,但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并非只是做一道习题或考题那样单纯,学生要“动”起来,不只动脑,还要动手,还包括参与其他的活动。这些活动要综合考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能否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积极思考、参与合作?能否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狭隘地将考试分数作为自己教学的唯一价值追求,应该有“大数学”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行为应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扎扎实实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落到实处,积极从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别于其他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从教学实际出发,在解读教材、目标定位、体现数学本质等诸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发挥其教学价值。
【社会实践内容与要求】推荐阅读: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格式与要求09-24
社会实践要求稿07-21
《概论》社会实践选题及要求09-15
个人简历社会实践写作要求07-04
8.社会实践总结材料撰写要求07-27
大学社会实践,内容,格式06-28
大一寒假社会实践内容07-04
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要求和写作步骤09-20
社会实践策划书封面及格式要求09-21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记载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