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部门的改进建议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部门的改进建议(精选8篇)

对部门的改进建议 篇1

一、政府部门干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式

目前,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干预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干预审计业务的委托。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拥有对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管理权,企业在改制或资产评估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部门能否为其开绿灯。这些有权的部门自然可以为本系统有审计需求的客户指定会计师事务所,以使“肥水不流外人田”。有的政府部门或单位对自己管辖领域内的行政干预,则可能是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努力”的结果。如深圳某银行要求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必须将报表送深圳市xx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致使32家会计师事务所联名状告该银行,这便是行政权力干预客户业务委托的一个典型例证。脱钩改制以后,会计师事务所尽管已完成与原挂靠单位形式上的脱钩,但其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切断的。就目前多数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如果离开原挂靠单位的暗中支持,几乎是难以生存的,所以他们不愿切断与原挂靠单位的关系,原有的行政干预仍然存在,只不过形式变得更加隐蔽、不易察觉罢了。

2、干预审计收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模式,价格标准采取“固定价土浮动%”、固定价格、固定下限或上限等方式确定,各地具体的收费办法由当地财政部门会同物价部门确定。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会计市场的恶性竞争等原因,实际收费普遍较低。即使这样,有的政府部门在某些由其牵头组织或有权检直的审计业务(如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国有资产评估、国有企业改制、股份公司上市、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质量抽查等)中,还再压低收费标准,如要求事务所按统一收费标准的一定比例或按固定数额收费。事务所迫于生存压力,不敢得罪这些部门,只能违心接受。

3、干预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报告的内容。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其中,“合法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这就从总体上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和工作重点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财务会计法规,是否具有公允和一贯性,审计报告的内容也只是对这几个方面做出声明。但有些职能部门出于自身工作的需要,利用行政权力强制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审计,如主管财政机关要求对其特别关注的事项(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收入等)是否存在错弊进行审查,税务部门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所得税纳税调整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进行审查,外汇管理部门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外汇内容表》的编制是否符合《外汇管理条例》进行审查等,并且要求上述审查内容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揭示,否则就不接受该审计报告,企业就不能在各种年检中过关。这种做法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审计中普遍存在。在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出现一些与独立审计准则不一致的规定,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正常工作,干预了正常的审计范围和重点,改变了标准审计报告的格式,使注册会计师感到无所适从。

4、干预审计意见的类型。为了本地区的利益和任期内政绩,各地方政府自然倾力支持当地企业争取上市资格、配股资格等。有时在他们眼里,将会计师事务所在这个过程中肯不肯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开绿灯,与事务所肯不肯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直接划等号。哪个事务所敢硬冒天下之大不违,不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于是,在关键时刻,大多数事务所都抵制不了这种压力,不管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不实情况如何,几乎别无选择只能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些年发现并处理的上市公司造假、骗取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的案件无不与注册会计师有关,注册会计师成了造假的“帮凶”,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类现象,不少是行政干预的恶果。

5、干预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随着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审计机关面临的审计覆盖面过大与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但又出现了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对审计报告质量的多头监督、重复监督。目前,国家财政部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政府审计部门、国家税务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在对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报告质量实施监督,使会计师事务所陷入了循环监督的怪圈。这种循环监督的效果很难说是理想的,既容易出现监督空白,又人为加大了监督成本。

二、原因分析

导致政府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任意干预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驱动。(1)金钱利益:干预业务委托,强行指定审计事务所,以便搞收入分成。(2)政治利益:对审计过程和审计意见进行干预,以便满足政府部门追求任期政绩的需要。(3)股票发行和上市利益:在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看来,发行股票实质上是圈钱,因此欲望十分强烈。因此一些地方政府乐于出面协调,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会计和审计“处理”,从而达到发行股票和获得上市资格的目的。

2、惯性驱动。在我国会计市场发育初期,借助政府权力推动会计市场、强制企业接受和认可民间审计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但在会计市场发育逐渐成熟时,政府权力推动方式应当逐渐淡化,而主要应利用市场的力量进行调节。然而,目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干预意识仍有一定的惯性,政府对市场自身的力量信任不够,当了“催产婆”之后,还一直想当“保姆”,将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一直置留于自己的“襁褓”之中。而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吃惯了计划经济的强制饭,也不愿花费精力去参与市场竞争,仍想靠政府干预来获得业务收入,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正常发展。

3、管理体制不顺。当前,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严重,有关法规之间互相矛盾,政府部门各管一摊,缺乏全局观,缺乏协调配合。如中央有关部门对社会审计的管辖权限看来似乎划分得很清晰,但却又“剪不断,理还乱”,各发各的文,各搞各的法律依据,让人无所适从。

4、注册会计师审计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受审计成本和审计技术的制约,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所有法规的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不能绝对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可靠;并且由于标准简式审计报告的容量有限,只能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财务会计法规及是否公允、一贯表达意见。这样,相当一部分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包括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行政权力干预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和审计报告的内容就带有了一定的无奈性。

三、改进建议

笔者认为,根据以上分析,消除行政干预必须在经济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下进行。近期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廉政建设,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一旦查出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干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而产生行政腐败和权力寻租行为,就应当查明原因,从严惩处,以形成注册会计师良好的执业环境。

2、进一步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真正切断政府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联系。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工作必须严格把关,确保人事、财务、业务与名称等方面真正脱钩,防止出现“名脱暗挂”、“权力加盟”现象。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主要按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来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政府只起以间接手段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作用。比如审计收费问题,我们可以逐步借鉴国际五大注册会计师公司的做法,采取商定收费制度。即由委托人与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审计业务的性质、复杂程度等确定工作时间,再以工作时间为依据,按照不同级别专业人员的收费标准,直接商定基本收费金额。

4、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建议国务院重新梳理、界定各部门(包括财政、审计、证券监管、工商、税务、人民银行等经济管理部门)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权责,然后据此清理现有法律法规,该废除的废除,该修订的修订,该重新制定的重新制定,使之互相协调,真正消除当前多头管理、多头监督的混乱状况。同时,注册会计师协会也要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职能,健全审计法规,严格审计质量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行业自律作用。

对部门的改进建议 篇2

一、部门决算的主要作用

(一)部门预算是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财政预算拨款的重要依据

通过事业单位的部门决算可以了解事业单位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情况,分析考核预算执行情况和业务工作成果,预算安排和具体开支水平是否合理,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制定资金使用计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部门预算是相关部门了解、监督的重要基础资料

部门决算是审计、税务部门了解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实施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了解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工作的重要资料。

(三)部门预算是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通过部门决算,可以反映事业单位各项预算指标和计划完成情况,分析预算执行进度,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基础,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目前部门决算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预算轻决算倾向普遍存在

预算经费的执行体现的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是在实践中进行的。事业单位往往关心经费是否能保证业务的正常进行,是否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决算的认识只停留在一个年度终结后整体决算的层次,片面地认为决算只是对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的事后汇总,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对编报工作往往重视不够,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大打折扣。

(二)决算数据不完整、不真实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

经过认真分析,笔者认为导致决算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的原因有3个:

1.决算时间安排不当

每年岁末年初,单位行政工作安排多,会计人员既要参加单位的活动,又要对账目进行结转和新建,同时不能间断新年度的正常业务,加上有的单位会计人员少、业务不熟练等情况,导致会计人员一到年末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特别是业务多、下属单位多的事业单位,部门决算往往出现了简单汇总、敷衍了事的现象。

2.会计核算错误

会计基础工作没做好,账目设置不科学,导致数据失真。比如主管部门在不同预算单位间调整使用结余资金。事业单位上交结余资金时是减少事业基金,事业单位收到调剂资金时,增加了调剂收入,主管部门在汇总报表中,把调剂资金全部纳入收入总额,虚增了收入。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未能正确划分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 把金额较大的配件维修费用在会计核算上列入资本化支出,做固定资产的新增和处置,固定资产余额虽然未发生变化,但是固定资产的发生额却发生变化,导致会计账与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发生额产生差异。

3.财务人员思想认识和业务技能水平低

部分财务人员认为只要财政收支余额的总额能够对上,决算能通过基本逻辑审核就万事大吉, 更有甚者,对审核出现的问题不分析,不管报表的勾稽关系,只改数据,虽然报表审核通过,但是报表和账务数据存在差异。

(三)部门决算与预算不衔接,决算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促进预算管理的作用未有效发挥

作为预算管理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决算长期以来只停留在报表的数据汇总及审核上,决算完成后基本处于封存状态,对数据的挖掘利用和统计分析却极其浅显。部门决算与预算不衔接,对决算中暴露出的预算管理问题未能及时分析解决,致使决算促进预算管理的作用未有效发挥。每年财政部门从下到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编制的部门决算往往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未能充分利用部门决算资料来检查、检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的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二是部门决算数据未成为编制部门预算参考依据。

(四)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无法满足部门决算的编制要求

部门决算政策性较强,技术性高,要求编制口径一致、报表格式一致、软件应用一致。要想提高部门决算的编制质量,不仅需要科学化、精细化的日常核算做基础,编制人员的高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技能也不可缺少,编制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全面核算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写作、学习新知识、开拓创新和熟练会计电算化的能力,运用老知识、沿用老规矩是难以做好部门决算编制的。

三、问题解决的对策和途径

(一)思想高度重视,精心做好决算编制组织工作

部门决算是事业单位全年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它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执行共同构成单位预算管理的内容,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要以科学的理念加强部门决算管理,突出决算工作在预决算闭环控制链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决算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制定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充分认识部门决算的重要作用和对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二)会计基础工作常抓不懈,确保部门决算编制质量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日常工作的基本业务和基本环节,要善于在会计日常核算中对会计数据的加工整理,养成业务不拖拉、工作不推诿、遇事勤思考、问题常总结的好作风,扎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为部门决算的编制打下坚实基础。

1.做好有关前期基础准备工作

一是及时清理,核对收支数字,清理现金和银行存款,清理往来款项,清查财产物资;二是要及时进行期末对账、结账和转账。做好这些工作以后, 才能正式编制部门决算。

2.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日常财务核算与管理

严格按照《预算法》和《会计法》的要求,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做好日常财务核算与管理。科学设置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在决算数据准确的前提下保证各项收入、支出、结余的支出功能科目正确,使“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的收、支、余更加明晰,减少对决算数据的拆分和重组,同时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的区分要更加明确,减轻财政资金对账压力。

3.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注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业务技能的提高,鼓励会计人员通过多种渠道参加学习,注重会计岗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完善内部控制程序, 使各岗位既明确职责,又能够相互监督、相互配合, 保证决算数据真实、完整、可靠。以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为契机,积极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明确填报口径,领会政策要求,熟练掌握决算编制流程和决算编制软件。

(三)重视和加强决算分析,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部门决算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全面、客观,可以运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和差额分析法4种方法,对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人均基本支出、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进行计算,并根据单位实际增加符合单位的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资产负债的构成及资产使用情况、收入支出情况、定员定额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在编制部门决算说明或报告时,对事业单位收入及其支出、结转、结余及其分配、资产负债变动、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考评等情况予以关注, 对重大的经济事项进行披露说明,对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总结,对财务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结论。决算分析报告应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也不能夸大成绩或文过饰非。根据决算报告的结论,对决算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和行之有效的措施。要重点分析各项费用使用情况是否合理和项目支出的绩效是否达到目标。通过分析决算数据,反映和揭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注重对决算数据的利用,切实发挥决算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数据背后问题的揭示和研讨,一是要拓宽决算分析思路,在对部门决算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收支活动;二是逐步健全决算与预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机制。通过反映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查找薄弱环节,深入分析原因, 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为预算编制、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提供参考依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促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要建立部门决算和部门预算的衔接机制和反馈机制,为加强财务方面的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五)坚持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确保决算编制质量

对部门的改进建议 篇3

笔者认为,“圆锥的认识”在小学阶段虽是最粗浅的,但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规范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材中提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1.用直尺“竖直放置”测量圆锥的高,不利于学生把握是否放得竖直,因为学生的操作及认知水平有限,有时会放倾斜,测量数据有较大出入,对“竖直放置”这一生活概念无法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在教师演示及表达时不易阐述。

2.“过圆锥顶点放一平板和底面一样平”,读出平板下缘的数据即为圆锥的高。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和操作时把握“平板与底面一样平”呢?笔者认为有较大难度,而且会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度或引起学生的争议,即使是教师测出的数据也难得到学生的认可。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个人的感受,但笔者认为,如果改为如图1、图2中的测量方法,会避免师生在学习中出现以上问题。

3.将“直尺竖放”改为“直角三角板横放”,利用三角板直角边理解“竖直放置”即为“垂直放置”,学生易于把测量中的干扰因素剔除,集中精力测量数据。(如图1)

4.把“过圆锥顶点放一平板”改为“过圆锥顶点放一直角三角板,使之与另一三角板互相垂直”,形成一个有支撑的、稳定的长方形框架,避免了直尺与平板形成易动的无支撑的长方形框架,更容易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演示实验,更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了更科学规范的测量方法。(如图2)

以上为个人的教学反思及教材改进建议,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个人工作总结及对部门的建议 篇4

转眼间一学期就这样过来了,从大一进入学校就加入了校园的节目推广部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我喜欢这个部门的工作。相对于上一年来说这期的工作少了很多,还有自己这期的事比较多,好多工作给耽搁了和没有参加做。对此我感到很是抱歉。我对任何事都很认真,工作的态度是很认真的。我明白态度决定一切。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都会抱着认真的态度。在下期工作中我会全心全意的投入,积极的对待。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发展我们的部门。让我们的部门更强大和谐。

对于我们节目推广部我觉得我们部门的成员都很好,对工作都很积极。只是希望以后有什么事大家可以商量着来做。

对部门的改进建议 篇5

活动背景:

通过10号召开的关于各部建立同商户沟通机制商讨会中,一些部门负责人不清晰自身部门的服务内容、沟通方式及管控节点,这样的结果是:矛盾点出现后不知道去从始至终负责,可能相互指责相互推诿,最终未达到运营及运转良好效果。目前这是我司问题出现无人负责或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

活动内容:

先从部门经理对所分管的部门及区域进行服务内容、沟通方式及管控要点进行论述,论述的内容均应围绕实现本部门或企业的核心任务为目的;以讲演培训的方式召集本部人员参与学习并给与评判;

内容要求:

1、确定本部门的核心结果导向是什么?完成核心导向的手段是什么?即清晰

服务内容、娴熟掌握沟通方式及管控节点;

2、所陈述的内容要求:服务内容原点闭合、实现有效沟通、强化结果导向;

3、讲演人讲演前要拟定讲演培训提纲并与分管领导进行磋商确定,不能违背企

业的主方向或有错误的导向;

讲演培训方式:

1、部门经理以上人员讲演(目的培训)时,部门全体人员参加,总经办人员参

加,由讲演人出具评分标准及对应评判内容(本部门确定的核心导向是否准确清晰、服务内容是否围绕核心且全面、沟通方式及管控手段是否适用有效、具体举措是否体现结果导向);讲演培训完毕后讲演人现场自评,参会人员亦

对讲演人的表述进行评分;

2、现场部门人员或其他人员可采取咨询解疑、互动优化的方式与主讲人进行对

接;

3、讲演人可用PPt或黑板进行全脱稿讲述;时间为30分钟;

讲演培训目的:

部门工作有效推动及良好效果与部门第一负责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通过讲演考评部门经理是否清晰部门工作职责;是否具备带领团队及协同作战水平;是否有清晰的表达思路;是否有培训的能力,使公司了解部门负责人目前工作的基本掌握状态及水平;

通过讲演(目的培训)大家共同检视目前部门核心职责不清晰的节点,调整确定有效的工作推进方式、提高效率、优化人员;不适合岗位的人员要进行培训提升及淘汰,减少因部门负责人职责不到位给企业造成的工作滞后及成本浪费;

讲演的延展:

1、第一步先行对部门经理以上人员通过职责梳理、目的培训清晰本部门职责,能力部门负责人得到员工认可;

2、第二步对主管以上经理以下人员采取专题演讲的目的培训提炼了解主管岗

位是否围绕部门核心工作有效高效的运转,且有思路、有方法、有激情,公司储备相关的人才;

3、第三步通过演讲比赛提升全员围绕核心工作目标的工作激情;

对部门的改进建议 篇6

1.课前精心备课。根据5~6岁幼年儿的年龄、心智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做到教学目标正确,教学难度适中;充分准备教学图片资料、教具、学生实训器材等。不上无准备的课,对学生尽心尽责。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重视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抓住关键知识,突出核心知识与基础绘画方法。注重讲练结合,边讲边练,或先讲后练,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不千篇一律。

3.重视发挥教师的教学示范和榜样作用。如在《画花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亲手在黑板上示范,边画边讲解,介绍花瓶的形体结构特点、各部分大小长短比例、水彩画特点、水彩着色基本技法和有关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观摩老师绘画中获得美的享受,获得鲜明直观的印象,产生“我也想动手画”的冲动。学生年纪小,头脑里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教师先在黑板上贴出几张从电脑上下载打印的黑白《花瓶》画,就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画水彩花瓶,只能是“乱涂鸦”,学生竟然没有一件像模像样的作品。这种“成人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在幼儿身上,“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学生既学不到东西,又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经历一个打基础、模仿学习的过程,然后才有可能去创新。决不能一蹴而就。

4.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和学习难度。教师精心筹划,控制好每堂课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使学生每堂课上下来都能立竿见影拿出一定的学习成果,都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的收获,他们便可获得一种可贵的成就感,心中的喜悦油然而生,再加上老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必然会激发出强烈的绘画兴趣和巨大的学习动力。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学得少学得浅了,但实质上却是学得更好更扎实了。阿〃托尔斯泰说得好:“重要的是知识的质量,而不是知识的数量。”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时间比例,大致为1:2,应保证学生充分的动手绘画练习时间,老师全部讲解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为好。贯彻“精讲多练”原则。

5.加强课堂实践指导。应配备1~2名辅导老师,让学生能得到老师的及时具体指导。近20人的教学班级只靠一个人去指导,实在是“心有余而人力不足”,难免顾此失彼。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课前必点名考勤,编定学习小组,固定座位,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开展小组间的学习竞赛,比出勤率、课堂记录、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初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

7.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生:爱整洁、爱卫生、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器材,不随意浪费;上课按时,不讲话,不乱走动,听从老师指挥,按时完成作业;课后整理课桌椅、绘画工具器材。从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既教书,又育人。

以上建议,只是我们家长的一些看法,不一定全对,与任课老师切磋商讨,仅供参考。王老师是一位富有教学经验、美术造诣很高的老师。相信一定会用心尽力把我们的孩子教好。

美术班家长

对部门的改进建议 篇7

企业利润分配是企业收益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12月4日修订后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第五十条明确了企业利润分配的对象和利润分配的顺序。应当肯定的是,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企业财务通则》)对利润分配的规范更为科学、更加清晰明了,更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但笔者认为,一些认识上的局限性在修订中仍未得到有效地解决,对此仍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再认识。

二、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1. 关于企业弥补以前年度经营亏损的问题

《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年度经营亏损, 依照税法的规定弥补, 税法规定年限内的税前利润不足以弥补的, 用以后年度的税后利润弥补, 或者经投资者审议后用盈余公积弥补。”

依据其规范,对于以前年度发生的经营性亏损,应当首先用税前利润弥补;不足部分由公司决策机构在用税后利润弥补和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之间抉择。

但200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却是这样规定的:“公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

依据其规范,企业如果存在以前年度发生的经营亏损,应当首先用公积金弥补,不足部分再用当年利润弥补。显然,,有关用什么资金弥补亏损的规范,《公司法》和《企业财务通则》是不一致的。

《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和《企业财务通则》第五十条中均采用的是“公积金”的表述。虽然公积金的表述涉及到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两个具体概念,但与利润分配与弥补亏损有关的公积金,显然指的是盈余公积金。

无可置疑,首先用利润、还是用盈余公积金来弥补以前年度的经营亏损,对利润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意味着可以将当年获取的利润更多地用于向投资者分配。所以如果不存在必须首先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的硬性规定,企业决策机构应当将弥补亏损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结合在一起进行。

2. 关于用利润弥补亏损的问题

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是否需要在财务规章制度中明确应当用税前利润弥补、还是用税后利润弥补的规定?

笔者认为, 如何弥补经营亏损, 属于财务规范的范畴;而经营亏损能否从税前扣除, 则属于税法规范的范畴。自1994年初开始实行新的税制以及1994年6月财政部《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发布, 意味着财税分流的框架已基本建立。就本问题而言, 其关键点不是用什么利润弥补亏损, 而是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经营性亏损, 能否作为本年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项目?

关于经营性亏损扣税的问题,《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1993]137号)、《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国家主席令第63号)对此都有相关规定。虽然不够具体,但基本含义是明确的: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发生的亏损,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007年12月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十条则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所称亏损,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这意味着,税法中的亏损概念,并非是财务上的亏损概念。

由于分别依据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和会计利润之间存在着暂时性差异和非暂时性差异,所以在弥补或扣除以前年度经营亏损前,有可能出现下列事项:

(1)由于企业财务规章制度允许将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列入当期损益,但税法却不允许将其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则当企业本年度没有会计利润、甚至出现了会计亏损时,仍有可能具有需要依法纳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这意味着,企业虽然没有会计利润,但以前年度税法认定的部分或全部亏损仍可能在本年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也就是说得到了“弥补”。显然,这种状况下税务亏损的弥补和用会计利润弥补会计亏损并无联系。

(2)如果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在当期确认发生了资产减值损失,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其金额不能再计入当期损益,但依据税法规定却能将此金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则意味着企业本年度虽然有会计利润,但仍有可能没有需要纳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对此企业虽然有会计利润,也可以采取用当年会计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会计亏损的财务处理,但却不能用以前年度的会计亏损扣税。

可见,以前年度税务亏损发挥的扣税作用和用企业会计利润弥补以前年度的会计亏损来计算出可供分配的利润,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行为,不应当将此混淆。

所以,在企业财务规章制度中,不应当规范本应在税法中规范的内容。《公司法》有关公司制企业财务、会计的规范中,就没有涉及纳税问题;《企业财务通则》及其相关财务规章制度中的规范,也应当如此。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会计亏损的概念应当属于财务问题而不是税务问题;税法上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损失”,就不应当解释为“经营亏损”[1] (1) ,与会计亏损相混淆。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年度的税务亏损,应当属于税务问题,与企业利润分配无关。

3. 关于计提盈余公积金的问题

虽然进行了修订,但《公司法》和《企业财务通则》仍然都保留了“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的划分,这让笔者感到迷惑不解。笔者认为,正如法定资本的概念一样,财务制度规范中法定盈余公积金概念的建立是为了明确计提盈余公积金的最低限度。这意味着企业可以超出规定的比例提取盈余公积金,但提取比例不得低于法定盈余公积金的比例。

所以,除非“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在提取和使用上具有不同的规定,一般没有必要将企业实际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人为地划分为“法定盈余公积金”和“任意盈余公积金”两部分。《公司法》中也分别规定了一般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度,实际上也建立了“法定资本”的概念。那么是否有必要把企业筹措的资本也划分为“法定资本”和“任意资本”两部分?

三、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

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既然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适用于非金融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和部分小型企业已经属于公司制企业,其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也将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逐步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因此完全有必要按照《公司法》的规范来修改和完善企业弥补亏损的规定。否则,按照“如果下位法的规定与上位法出现矛盾,应当执行上位法”的执法原则,公司制企业在弥补亏损时只能执行《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的作用将大打折扣。

对此笔者建议,如果不存在其他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可以将《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九条修改为:“企业发生的年度经营亏损,应当首先用企业的盈余公积金弥补;企业的盈余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应当用当年净利润弥补亏损。”

但强制要求企业必须首先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也未必科学。所以对《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九条修改的另一个建议为:“企业发生的年度经营亏损,经投资者审议决定后,可以首先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不足部分用当年净利润弥补亏损;也可以首先用当年净利润弥补,不足部分用盈余公积金弥补。”

这意味着可以由企业投资者决定经营亏损的弥补方式。

如果赞同以上修改意见,本文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如果认为企业有权在用当年净利润或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中做出抉择,则有必要修改《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中的相关规定。

针对第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赞同笔者的观点,并且不存在其他方面的障碍,则有必要对《企业财务通则》中的下列条款进行修改:

1. 可以将《企业财务通则》第十八条修改为:“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可以用于弥补企业亏损或者转增资本。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后留存企业的部分,以不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为限。”

2. 可以将《企业财务通则》第五十条第二款修改为:“提取盈余公积金。企业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企业净利润弥补经营亏损后余额的10%。盈余公积金累计额达到注册资本50%以后,可以不再提取。”

取消第五十条第三款以及“国有企业可以将任意公积金与法定公积金合并提取”的表述。

由于《公司法》中也采取了划分“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的表述。所以,如果赞同笔者的观点,同样涉及到修改《公司法》相关条款内容的问题。

参考文献

对部门的改进建议 篇8

【关键词】:土地调查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进,市场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我国的土地面积较为固定,且进一步开发利用土地的可能性成本较大,因此,对土地做好保护和有效率利用工作是极为必要的,其中,对土地进行调查时保证我们有效利用土地、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进步提供强大的后备资源支撑。

一、我国土地调查的概述

土地调查工作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土地调查逐渐成体系性和专业性,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土地调查的对象相对单一,主要体现在一些重点地区的土地调查,而没有包含全国范围。而在八十年代之后,我国开始重视土地调查工作,调查的对象内容页不断扩大。2007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这次调查包括了我国几十年来土地的变更、利用等情况,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调查。

二、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存在的问题

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突破了之前土地调查的弊端和范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土地变更、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了解,为我国制定土地政策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这次土地调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调查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第二次土地情况的调查过程中依然采用了传统的地类划分的方式,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划分的不同土地类型,采用不同的调查标准,而没有充分考虑土地的实际属性。以地类划分的调查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区分不同地区的情况,也具有一定的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不够细致,不能充分考虑土地的使用属性及与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而在获取的数据方面不够准确;另外,在地类土地划分中也可能存在属性混淆不清的情况,致使在土地的调查过程中出现数据重复或者偏差。

2.主观性的调查方式影响了调查的质量

这一问题是在地类划分调查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土地调查中对土地进行分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由于不同的工作人员、不同的知识背景造成在对土地进行划分时出现不同,这就是经常所说的地类判别过程中的主观性,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那么,就就有可能出现对同一块土地进行类别划分时,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对整个土地调查工作产出不利的影响。

3.调查缺乏灵动性

在第二次土地调查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在调查的对象内容、调查的组织方式等都有一些变化,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土地利用调查、城市地籍权属调查和各种土地专项调查。但是,在这些变化的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调查过程中只是按照既定的方式方法和内容进行,而没有深入地区的实际对土地的情况进行调查,这就造成在数据搜集方面的偏差。

三、我国土地调查的改进建议

针对我国土地调查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改进土地分类方式使之与土地调查更加契合

针对我国土地分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国在土地调查过程中应该重新梳理一些土地分类与土地调查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种合理的关系网络,以有利于在土地调查过程中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比如针对过去较为依赖土地划分的土地调查方式,应当进行改进,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过分依赖土地类型的划分已经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且,这种划分具有很大的主观意识性,客观性不强,因此,在土地调查过程中,应该将土地调查还原为客观全面的土地属性调查和记录,使之成为土地分类体系建立、土地归类的依据。

2.建立标准化、定量化的土地分类体系

因为我国的土地调查现阶段还是依靠土地的分类,因此,在改进的过程中也不应当一概抛弃土地分类的方式,但是,我国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制定一种标准化程度高且定量化的土地分类体系。比如,改变过去土地划分的主观性和知识认知不一致的划分方式,形成统一的标准化分类,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类型划分之前,形成一系列划分的体系,这一划分体系,应当充分考虑了我国现实的发展和国家土地的整体运行、发展实际。所谓标准化,即通过土地属性特征来决定其类别;所谓定量化包含两层意思:在分类体系建立之时,引用定量化的分类方法;在地类判别时,明确类别划分的属性阈值。

结语

土地调查工作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做好土地调查也是进一步有效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在土地调查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整体土地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但是,基于我国土地发展的历史和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切实完成这一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张中华、李乃新、黄丽梦、周凡坤:《土地利用更新与我国的土地调查》。载《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第11期。

2.冯耀兵、杨慧琪、陶冶:《试论市场经济下的土地调查方式改革》。载《中外房地产导报》。2011年底5期。

上一篇:音乐表演专业毕业晚会策划书下一篇:大学新学期开学典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