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精选11篇)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教学的组织技巧让学生在小组里通过合作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术性和社会性的学习目标。以往在完成一个功课的时候,往往是小

组里能力高的学生将所有事情做了,能力低的同学只管抄作业,到头来什么都没

有学到。因此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在中国,老师上课自己讲,然后学生回家背熟,明天回来考。这种授课的方

式大概40分钟就可以教会学生某种知识技能。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大

概要花几倍到几十倍的时间才能学会及掌握相同的内容。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实践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教室里“嗡”

声一片,热闹非凡。仔细一看,合作探究并不合作,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

发言,多数学生一言不发;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

表达自己的意见;要么缺少主见,人云亦云。如果有实验操作的内容,还会出现

你争我夺的现象,谁都想争到一个器材动动手,有时互相指责。到汇报时,常常

听到是“我觉得”,而不是“我们觉得”,试问,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真的有效

吗?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效能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倘若处理好了小组合作的问题,整个教学就相当的有价值,学生学得开心,知识掌握的牢固,对待科学更是充满了一种我要学的心态。那么无论是对于成绩

好的学生还是学困生来说都是极其有帮助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鼓励教师创

造性地探索新的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

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又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

见的形式。

2.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性格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漠然型。并且,人的性格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相吻合时他就能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把这个研究结论运用在小组成员的组合划分

上是科学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合作学习可以非常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知识掌

握,并且让学生自主探究更加不容易遗忘知识。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

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这一基本的理念决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

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它是

国家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也决定了小学科学的学习组织形式,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倾听意识、交流意识、探究意识至关重要。

4.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

构新知识,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

学习的探讨。目前,课堂上教师积极尝试构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大致有

三种形式:即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自主选择伙伴合作。这样的形式满

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

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创造了多维互动的思维平台。

合作学习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异质分组前提下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有助于学习探究,而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更是迫在眉睫。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预期目标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这一基本的理念决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讨论解决问题,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建立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和团结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学生的合作学习是社会性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由此激发出学生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积极承担起共同完成的责任,形成荣辱共享的合作意识。

2.强化组内不同角色

合理搭配小组成员,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在小组中设立不同的角色,比如记录员、口头报告员、资料管理员和组长等。而且,不同的任务必须经常的轮换,以便可以让学生共同发展。要让每个成员明确本组的共同任务,围绕任务,做好有效分工,落实责任。尽可能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

3.老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4.合理评价促进学习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后,教师应该根据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等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用心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和感受到了些什么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对学习过程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与调控,就可以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在曲折的探究中获得深刻的过程性体验。

5.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为人们发现,由儿童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如果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步骤地合作学习。

2.实践性原则:科学课堂是以实验为主的,理论知识为辅。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过之后才能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3.整体性原则:合作学习是科学课堂中的主要学习方式。那么只有合理分配好,才能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效益之和远大于部分效益之和。充分发挥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使实验结果更充分。

4.趣味性原则: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因此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有一种想要学的愿望,这样才能是整个教学有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的外在行为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感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究新知识以及验证知识点时合作学习的效果。

2.文献法:查找有关小学科学小组合作的研究资料,在有关专家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与比较,探究最恰当的合作方式。

3.问卷法:制定问卷,选取某一阶段的学生与相关老师为被调查对象,把他们对合作学习的感受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以此提供本次研究的资料,以便开展活动。

(三)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9.9-2010.10.29):准备阶段

1.定课题,请老师指导。

2.在查找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供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0.10.30-2010.12.3):实施阶段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依据研究计划组织实施,不断探索研究方法,优化研究途径,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力争研究取得实效。

1.开展调查研究问卷,发送问卷,收集问卷,选取有效问卷,对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优化研究方式。

2.参加听课,评课等活动,有效观察课堂活动,发现问题,及时交流。

3.及时总结

第三阶段(2010.12.4-2010.12.30):总结阶段

1.编写关于“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的论文。

2.请老师对本课题的成果进行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需要开展本次课题调研的成员以及课题组长,一定的经费,必要的物质保证。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2

一、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活动要到位

科学课本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来自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 我根据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摸、去观察, 发挥小组的作用, 让学生能在小组中通过讨论、记录、分工合作, 获取知识。如在讲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保护环境”这一课前, 我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 同时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所见所闻, 并收集所看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如何保护大自然。在活动中, 让学生体验到小组合作的作用, 每一位学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记录员、观察员、分析员等等, 学生自己探究, 加以教师的指导,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所以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最好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因为通过探究的过程即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探究知识的理解, 也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但是, 小学生因为在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上的欠缺意味着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高效有针对性, 慢慢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够形成科学的探究过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要注意“度”, 切勿包办过多、急于求成, 一切要本着学生成长的需求, 促进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学生的探究要科学合理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在小学阶段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来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当前小学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模式, 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在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时, 教师抛出的问题非常重要, 问题难度太大或者问题难度过于简单, 都会影响讨论的结果。在教学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加重要。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 即使是错误的或不得要领的, 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生的探究问题要科学合理, 要尽可能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探究, 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思维深度和知识价值, 而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其次要注意学生的自身问题的呈现,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堂有实效的课, 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 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了、提出了多少个问题, 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 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这才是真正实现了探究的价值。

三、创设融洽的探究思维

教学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探究性学习更是如此, 大量的事实证明良好的氛围, 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满足, 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在教“让灯泡亮起来”一课时, 我给每组准备一个灯泡, 一节电池, 一根导线。要求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并在记录本上画出连接方法。我走入他们中间参加活动, 和他们一起学习, 没过一会儿, 大多数小组小灯泡都点亮了。但是我发现其中有一组没有亮起来, 看他们好像有点着急, 我及时过去安抚他们:“不要急, 慢慢来。”我给他们指出了几点建议, 一试果然亮起来了, 他们很开心。

在合作前给足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只有当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无法解释时进行合作才是最有效的。在教“光与热”一课中, 我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光与热的联系。首先, 给每一小组提供材料:温度计、平面镜、记录表。其次, 给学生宽松的时间, 让他们自由讨论。要求学生认识实验的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注意事项等。然后, 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互补充, 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修改各组的实验方案。这时, 时间一定要充分, 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使不同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的发挥, 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同时为下面的实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大限度取得实验的成功。

四、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效

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成效, 大体上要从三点入手。首先, 使学生要善于倾听, 要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 所以在小组活动中要耐心地听同组同学的发言, 学会取其精华。其次, 学生在听小组发言者讲话时要敢于质疑和提问, 这样有利于对于知识的深化理解。最后, 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大胆地创新,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这三方面, 让学生养成习惯, 使学习效果最优化。

合作学习虽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 但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根据以往的经验, 我认为以下情况很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对同一问题出现不同意见。2.学生学习任务较多, 需要分工协作。3.学生思路不开阔, 需要相互交流意见, 是小组合作学习最好的时机。记得在教“呼吸与交换”一课中, 我要求各组用图文的形式绘制出器官的联系。我知道完成这个任务是有难度的, 所以应充分地发挥小组合作优势, 先给小组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修改的时间, 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 开阔思路, 最后再完成任务,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 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教师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加以合理运用, 不仅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促使学生间的情感得到交流, 学习效果共同提高。这样就能够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切实地发挥小学科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 促进小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科学教师用书.冀教版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2.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通常当小学生个体遇到某个数学问题得不到解决时,进行合作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后,就直接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了,并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来,这样导致了组内学生发展不平衡,根本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的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明确小组的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下内容结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详细的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给每个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积极的与他人进行讨沦、沟通,从而锻炼了小学生的沟通技巧,逐渐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将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散思维,与小组内成员互相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共同探讨交流、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等,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不适当的时机。在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仅仅注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而不结合学生的现状与教学知识实施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充斥一些缺少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像是一些教师设计过易的教学知识进行讨论以及在一节课中组织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等。

2 .不合理的分组。一些教师未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组和思考学生的学习习惯,经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这就导致了各个小组之间数学水平差异较大,这对于优化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是不利的。

3.不够清晰的规则。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在教师提问学生之后,教室的气氛迅速地活跃起来,然而这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现象。有的小组仅仅是少数人发言,有的小组在开小差。这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不够清晰造成的,教师的讲解不够明确,学生不知道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不能够迅速地将新的知识跟固有的认知有效地统一起来。

4.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够。学生在未经过思考的前提下进行讨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够反对或者是支持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也难以完善自己的见解。这种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够,跟合作学习的本质是相悖的。

5.不均衡的参与。在小组合作中,优生的地位是主导性的,而学困生被忽视。在合作学习中,优生常常具有合作沟通的能力,变得非常活跃,从而能够有效地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可是学困生缺少参与的机会和积极性,思考问题比较迟缓,常常是难以表现自己,这不利于学困生的表现、思考与发言,他们的学习权利被剥夺,所有的学习问题大都是由优生来解决的,而学困生变得非常被动,因而不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6.不够充足的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不久就要求学生合作学习,然后再过几分钟就要求学生“停止”。这个时候,有的小组才刚刚进行合作学习,这不利于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每学期调整一次。将学生的座位按异质小组适当调动,然后按座次就近组合,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且小组成员相对固定。

2.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合作学习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学生们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此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找出合理的合作时机,例如当学生学习时不能独自完成任务时,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或者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时,侮个学生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与组内的同学共同交流、探讨,互相补充,最终找出一个最全面、合理的答案。

3.筛选合适内容,合理调控时间。明确具体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每次的合作前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好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任务,任务要贴近知识重点,并且要明确告知学生合作的任务,让学生明白合作的意义,给予足够合作的时间,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最基本也应包括下面几个部分:学生的自学,形成自己观点的时间;;小组成员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且形成一致见解的时间等。只有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合作才能达到效果,才能和谐。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以评价促发展。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而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子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特别是对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应尽量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否则,在评价过程中将极易挫伤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完善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一步步的量变而达到质变。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努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去提高。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黄艳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上),2015(08).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4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靖宇小学 邵长洁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到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5

龙游三中

何啊玲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并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课改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徒有合作的外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有时往往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求实际效果,而忽略了其本质。我们一线教师还有很多疑惑和问题,特别是对课堂中生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抱有疑问。什么内容要合作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国外的学者把师生互动合作行为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国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这种内在教学情境而进行的。它们所研究的是学生互动行为,理论性很强。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情感等几方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层次,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它容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间构建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力求体现集体性教学与个体性教学的统一。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的教学活动环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有所获,达到培优与补差并举的结果。它着眼于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并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1)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2)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投入,使学习成为在已有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3)任务导向明确,学习成功率高,达到了预期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合作方式的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合作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学生合作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2、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作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选择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4、促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理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学生合作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重难点分析

(1)我校班级人数较多,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分组和分组后的管理我们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2)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习偏弱的学生大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的掩护下随声附和,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更好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解决个别学生身上存在的思维依赖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把握合作材料选择的“度”,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更有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四、本课题的预期价值

经过研究实验,初步找出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策略,及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如何通过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的合作技能,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认真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合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科学做好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正确定位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让教师自主更新教学观念,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基本途径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快摆脱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为难境地,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学生进步,教师发展、教学相长。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学习阶段(2015.3-2015.4):

(1)、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2)、课题组成员重点研究“合作小组”学习的特点及理解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构和要素。(3)、学习研究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

2、实施阶段(2015.4-2016.11):

(1)、调查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2)、具体制定各类有效性检测表。

(3)、实施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方案。

3、反思阶段(2016.11-2016.12):(1)、各成员完成本阶段总结材料。

(2)、总结研究方案得失,汇总材料,写出结题论文。

六、前期准备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实施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构建学习小组结构图、成员责任分工表,教学过程的反思等;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6

一、课前合作预习

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预习的内容进行交流,并共同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小组内无法解决的向教师提问。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的课前预习布置,老师要求学生以四个人为单位开展合作预习学习,学生合作讨论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计量单位,应如何正确应用等,为教师正式进入课文教学打好基础。

二、课上合作展示

教师需要和学生交流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并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小组交流结果,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教师要求学生前后桌分成小组,利用学习工具自制圆柱体,然后交流怎么计算出其侧面积,并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求出面积过程。学生通过这样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课后知识应用

教师结束课堂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自行分成小组,教师提出实践内容。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认识》的学习后,教师安排小组根据近期的家庭活动内容制作一份年历,让学生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合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叶小雅。小学数学快乐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董鸣。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7

一、合理分组是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亲手去实践, 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学习, 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我们认为分组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 这样便于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 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织的竞争。分好小组后, 由组内确立或教师指派本组的组长, 同时分设组织员、监督员负责组内工作。

1.分组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2.把学生分到小组。每小组人数大致为4-5人。按学习成绩、男女比例、性格特点和实验操作技能进行分组, 尽量合理。最后小组自己确认或教师委派的方式选派首任组长, 同时分设组织员、协调员、督察员, 以后每月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 以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 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实验表明:组员基本稳定有利于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3.定期分别召开小组长、组织员、协调员、督察员会议, 既培训交流又收集反馈信息, 教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寻求改进的方法。会议可先密后疏的方式进行。

二、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作用是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合作学习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课堂中的价值。但在有的课堂上, 合作学习成了教师课堂作秀的工具。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小组合作学习规则的制定, 同时还要注重指导和培训, 引导每个学生尽心尽职, 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比如, 我在“探究小车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猜想小车的摩擦力与其质量的关系, 为了寻找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我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每个成员为了完成好自己在实验中的角色, 对于教师的指导都能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实验过程中由协调员分工, 谁负责仪器操作, 谁负责记录, 谁负责数据处理等任务, 监督员督促本组成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实验过程, 并能准确地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最后由小组长公布本组的实验结果, 以供全班交流。当学生看到各小组用不同的数据能归纳出同一个结论时, 都非常兴奋, 成功的喜悦将是他们后继学习的最大动力。

三、合理运作,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 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一) 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包括准备工作) 的一种合作方式。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 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 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 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 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 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二) 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 小组内的成员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发表见解, 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发言, 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 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总结报告员等。

(三) 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 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对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延伸的问题在作进一步的探讨;还可以为了了解 (或解决) 某一问题 (比如课题研究) , 需要进行实验或调查研究, 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优生辅导差生, 小组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 同教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担负起更大的调控和管理职责。

四、小组成绩的评定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催化剂

传统评分的弊端只关注学生在整体中的位置, 通过分数排名来比强弱胜负, 这种各自独立的学习和排位, 不仅使学生间相互疏远, 还会使成绩差的学生因自尊心受到损伤而对学习毫无兴趣, 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整体评价的。尽量做到“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把传统的个人竞争转移为组间竞争, 形成组内合作的新格局。为了小组荣誉, 每个成员都会竭尽全力, 教学效果要比教师单调地重复强很多倍。

信息时代, 知识裂变, 未来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的人”, 失败者将是不会合作的人。合作就会产生竞争, 课堂的良性竞争, 必将活跃课堂气氛, 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生动场面。时代呼唤教改, 让我们不断探索, 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 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亚敏.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04) .

[2]庄严.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活动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12) .

[3]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8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不断进行着发展与变革,小学也逐步建立了高效化的课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作为小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科技常识,塑造科学的认知观念,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将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与小组合作教学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让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时效性。因此,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效率和资源优化。

一、做好相应的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通过对班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写作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因此,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一般来讲,在学生分组之前,教师应当对全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现有的科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做出全面的分析与掌握。在分组时要注意男女比例均衡,而且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应当是兼具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的结构,这样才能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互助。不同小组之间则应当遵循“同质化”的标准,使得各个小组之间得以公平的竞争。比如,笔者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将学生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分组,每组成员应当在5-6人,而且从中选拔出组长、监督员和汇报员等人员,但是这个“职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月轮换一次,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另外,笔者还对小组定期召开组内会议,对小组的优劣势等情况进行分析,并不断总结本组在合作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优化组内成员结构和资源分配,让小组成员内部达到和谐稳定的平衡,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

二、促进小组成员发挥主动性

在合理分配小组以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各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位学生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这样才能确保小组的活力、价值和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当通过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合理設置课前导人,适当的“置难”,给每一个小组或者所有小组制定不同的或者统一的学习主题,让小组成员待着任务和目标,通过搜集资料、分析信息和小组内部讨论等途径,设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做好引导者和指导者,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向性和效率性。比如,笔者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候,选择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作为科学课堂中鲜明的教材,向各个小组抛出“为什么在冰上走路会打滑”这一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大胆发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摩擦力。笔者还开展了研究活动,带领学生通过鞋子的底部观察鞋子底部为何要设计一些花纹和图案,引导学生联系摩擦力知识,让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三、进行小组评价

科学的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综合的、全面的、公正公平的评价,是对小组成绩的评定,更是促进下一步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新课改要求对学生进行多主体、全方位、过程化的评价,而不是单一的仅仅以成绩定优劣。比如,笔者在小组评价时,坚持以鼓励为主,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并且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团队奖励,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拉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情感。而对于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欠佳的小组,笔者还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对他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的改进建议,以激励他们变得优秀。学生成绩不佳并非单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笔者还鼓励小组内部成员加强团结,共同学习,互帮互助,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学会互相尊重,以提高小组的竞争力。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9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

【前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学科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随处可见,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的绝对权威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自主探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探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它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人人有机会发表意见,人人有机会动手实践,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课堂实践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往往是老师一宣布讨论或实验,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几大要素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显然,这些要素在上述的课堂上都不具备,这样的小组讨论就是不完全形式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才能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小学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

一、合理组建小组,让学生学会交流。

小组的组建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按共同的兴趣,自主分组。但学生在组合时又往往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喜好来分组,有时可能会出现“强强联手”和部分学生“没人要”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集中指导和调整。教师做调整工作时,尽量尊重学生意见,并让学生明白分组是应考虑的问题。一般考虑:

1、小组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不同年级、不同合作内容,所需人数也不一样。

三、四年级的合作一般为较简单,如《植物的叶》、《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等活动,一小组4人即可,人数太多将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

五、六年级的合作内容趋于复杂,如《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电磁铁的磁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等,一小组可安排6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活动的开展。

2、各小组力量均衡,为合理分工做好准备,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分组后,小组要推荐活动小组组长并进行分工,这时需要教师在方法上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分工技能。分工的基本原则是遵循优势互补,要尽量考虑个性差异,让每个同学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通过合理调配及教师对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做了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他人。此次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对于高段年级的同学,不同的合作活动还可采用动态轮换的分工方法,这样可以保护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也保证了给每个同学平等发展的机会。

二、创设合作氛围,让学生学会体验。

在做好组建和分工工作后,还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小组活动氛围,它是完成合作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和谐的小组关系需要所有小组成员一起维护,小组内的成员要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首先合作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沟通。教师要提供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小组成员要掌握一定交流技巧。没有一定的小组交流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没有一定的交流技巧,合作活动也一定会崎岖不平。通过组内交流能增进互相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其次要及时处理合作小组内的问题与矛盾。在合作小组活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成员推卸责任,或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的情况,这样就会使合作活动会陷入困境,这需要教师及时处理。处理这些问题时也就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会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在坚持真理的同时,认真虚心地听取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定能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活动小组,从而发挥出小组团结的力量。如在学习《电磁铁的磁力

(一)》一课中,要求小组共同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关系,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每组只有一套实验器材,有些学生就有意或无意地把一些电磁铁移近自己,有的干脆抓在自己的手中。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及时引导,要求小组长发挥作用,让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动手的机会。但如果实验材料充足,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还出现这种现象时,我们又要引导他们,不光要会做,还有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三、选择合作时机,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等等,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同时,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一课中,在介绍完自己带来的树叶后,我引导“如果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把你们的的树叶放一起,你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呢?”我话音刚落,前后四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凑到一块儿,唧唧喳喳地讨论起来。讨论结束的交流中,学生甲说“我们小组共有32片树叶,来自8种不同的树。”同学乙说“我们的树叶又多又不一样,它们的颜色有黄的、绿的、红的、紫红的等好多种呢!”同学丙说“我们有四片树叶像扇子,还有9片像手掌,这种树叶数量最多了,”„„在三年级上册这个刚刚起步的年级,合作活动较为简单,教师没有必要可以要求合作,只需要选择好有效的合作内容,就能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并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四、不断调控,让学生获得过程性体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又如何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做好评价调控的作用呢?本人以为当教师预计到这样的合作探究会发生困难时,需要做好指导调控的准备,比如,为学生准备好一些建议卡片,及时分发到小组内;当小组内发生意外的问题时,教师就要以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及时给予帮助;当小组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时,教师就要对小组成员的这种敢于质疑的行为表示赞赏,然后再以一个公正人的身份参与小组的讨论与分析;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地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及操作程序;当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建议组长设置一个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些;当小组探究活动由不顺利变为顺利时,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合作有成效,以示鼓励;当小组记录的数据都是规范操作和仔细观察的结果时,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他们善于尊重事实依据;当小组的研究偏离了主题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及时纠正。还有,为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组织评价调控时,可以充分使用互动性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处理问题。等等。这样的评价与调控,就可以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在曲折的探究中获得深刻的过程性体验。

五、及时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能够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坚持以评集体为主,评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比如,到探究结束时,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通过鉴别评定小组学生的参与行为与效果,给予价值肯定,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如何不断“碰撞、对接、融合”,就可以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因此,用好这个评价调控机制,也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对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评价调控问题更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要以为小组自己会合作探究了,教师就清闲了,其实此时的教师更忙了,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的评价与调控,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苏霍母林斯基所说的:“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不是一对一的对白,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只要我们在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相信,合作学习必将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产生巨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科学(3 ~ 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2、《浅谈在科学课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伏卫兵

小学科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篇10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辅助学生促进生物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借助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理论与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上,使生物教学到达理想的效果,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初中生物教育目标。

一、科?W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生物知识接受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组建实力均衡的合作学习小组;可以将6人分为一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们积极参与生物合作学习活动,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展理论知识践行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例如,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指导组长和组员一起学习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按照具体流程逐步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加强实践技能与合作能力。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顾全大局,对每个小组进行恰当的指导,为其提供思路,同时要处理好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注意独立与合作学习的平衡,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

二、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

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活动,提升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全面认知合作学习对自身的要求,准确定位自己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位置,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完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这样方能确保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其次,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前准备工作,重视实现当代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准确判断本次合作学习活动是否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及能否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实践人才。再次,教师要全面观察合作学习的进程与效果,了解学生的进步程度,做好合作学习的点评工作,并结合学生的进步程度和知识与实验技能缺陷予以相应的表扬、鼓励和指导。

此外,教师应不能忽视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综合指导学生认知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的具体学习状况;告知学生要努力克服生物学习困难,争取更大的进步,理应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活动中,不断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促进其在合作学习中优势互补。

三、选择挑战性学习任务

教师应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精选合作学习内容,为学生布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工完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交流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全面提高生物实验技能。例如,在讲解“了解生物圈”这一章知识时,让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植物细胞”的生物实验(每个合作小组有六名学生);在开展课堂实验之前,由两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室外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做好其保鲜工作,并在进行课堂实验过程中,让两名学生调节显微镜,然后将提前采集的植物置于显微镜下,接着让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发表自己的所见所感;实验活动结束后,由另外两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同时,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在报告中认真撰写实验分工、流程、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实验心得体会和针对本次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弥补传统课堂模式的缺陷、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和书面成绩均纳入评价标准范围内,以此确保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五、结束语

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着较强的目标导向性,能够使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进行探讨、钻研,并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帮助小组中的学生完成共同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同时,由于合作学习追求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因此对于调节课堂学习氛围、改善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培养学生良好品质都有极好的效果。

一、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合作学习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体系中得到了重点提倡,在许多的课例展示之中都能够见到。尽管许多教师都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了这一模式,但其对于合作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导致了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降低。

1.缺少真正实质性的合作

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教学工作时,因提出的问题没有学生回答,导致教学进程难以继续向下进行,教师往往就会选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该问题进行讨论。笔者在细心观察之后发现,一些学生虽然确实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了讨论,但存在各说各话、各自为政的情况,合作效率极低,还有一些学生则直接借此机会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这实际上并不能在既定目标的指引下达到较好的合作学习效果,而只是帮助教师顺利地推动教学环节的进行,自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

2.合作内容难度不当

若合作学习的难度太低或太高,将很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以笔者的实践经历为例,在带领学生学习“电磁铁的磁力”时,笔者安排学生搜集各种材料,并分别通过实验来确定磁力与铁芯的粗细、长短以及电流大小之间的关系。由于每组学生研究的问题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准备的材料也就不同,学生所要做的实验也不一样。上课时笔者为了确保能够照顾到每个小组,忙得不可开交,常常刚点拨完这一小组,另一小组的学生也开始喊笔者过去。尽管在笔者看来二十分钟的时间已比较充裕了,但在下课时依然有几组学生未能完成实验,这跟笔者所选取合作内容的难度偏高有很大关系。

3.只有少数学生能参与到合作之中

在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实验过程中,常常能够发现这样的情况:学习成绩突出或性格比较外向、开朗的学生独自把握实验的全过程,而其他学生则彻底成为了观众,甚至存在着严重走神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的情况。而在实验结束后的汇报环节,真正参与进来的依然只是那少数几个学生,许多学生都被排除在了合作学习之外。

二、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改进策略

1.科学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在大多数小学科学课中,教师都是按照座位将相邻的若干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这在进行各种讨论时有着方便、快捷的优势。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座位往往是按照学生的身高排列的,因此在划分小组时很难合理地对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也无法实现学生间的优化组合与互帮互助。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因此对所学内容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恰恰能够为学生提供互动与交流的机会,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小组人数控制在4到6人之间,便于开展合作学习;②依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知识能力等指标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位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共同进步;③结合课堂活动的变化来调整小组的划分,鼓励学生自由组合,从而保障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和新鲜感,为学生提供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2.合理制定小组合作学习规则

尽管许多教师都为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普及和实践付出了许多努力,但小学科学课中仍常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学生在教师提出了相应问题之后立刻展开激烈的讨论,虽然看起来整个教室中的气氛都十分热烈,但经过仔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这仅仅只是表面上的活跃,而活跃的背后则是一片混乱,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阐述自己的理解,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十分集中,认为这是“好学生”的任务,与自己并没有什么相干,这自然很难得到有价值的讨论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规则,才有可能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独有优势。

在展开讨论之前,教师应在每个小组中任命团队意识较强、组织能力过硬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由他们引导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节奏和进程,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更顺畅、更有效率。同时,还应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个写字快、字迹工整的学生作为记录员,在学习过程中对重要内容进行记录。最后,还要选择表达能力强、思路清晰流畅的学生作为发言者,并将归纳总结本小组讨论成果和向其他同学进行汇报的任务交给他们。只有小组成员之间做到密切配合、彼此支持,才能高效地完成预期任务,更好地培养和发挥团结精神。

3.选择恰当契机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少数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认识不够透彻,在小学科学课中无论讲授何种内容都一味采用小组合作。而实际上,若问题足够简单,则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解决,若问题太难,即使给学生整节课的时间讨论可能也得不到什么结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使用契机十分重要,教师必须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实现其效果的最大化。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在新课标改革中也有所体现。这种模式能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展开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彼此帮助,进而实现共同进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强化对这一模式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小组的合理划分、规则的及时制定以及合作契机的科学选择等策略实现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强化,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空间,最终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奉安.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与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7):4-5.

[2]张德宏.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3):285-285.

上一篇:军校四年总结下一篇:初级保安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