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约翰学院及通识教育
作者:纪语
前几天友人提醒说网上有篇回应我讲通识教育的文章。看了以后引发了我的一些新的感触。综合人们最近跟我的讨论,在这里再写一点感想。
这里只写我经历过的圣约翰学院似的教育,暂且就叫它“圣约翰学院的通识教育”。至于它和其他地方谈的一般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等概念的相同和差异,我没有研究过,所以不懂。所以我只谈我经历过的“通识教育”,还有一般的liberalartseducation。
1、即便是圣约翰学院的通识教育也并没有排斥专业教育,也没有否认专业教育的价值。它只是认为,专业教育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再说。我想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本来就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的关系。只不过因为今天专业教育的强势和通识教育的薄弱(即便在美国,类似的通识教育也正遭遇着危机),才有强调通识教育的必要。至于通识教育到底是两年还是四年还是多久,我想这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的问题,跟通识教育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当然,对于我个人最理想的本科教育是在圣约翰学院四年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加上某些专业教育。我个人对圣约翰学院唯一一个大的不满就是它在其他专业方面资源的不足。这样的学院如果能在一个正常的大学里面,或者哪怕在一个正常的大学旁边,我们便能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去修一些自己想修的其他专业性的课程,甚至旁听一下都好。当然圣约翰学院的课程本身已经非常繁重,再加其他东西可能没有几个人吃的消了。
2、我在上篇文章中着重讲了原典和讨论在圣约翰学院的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但是仅有这两样当然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通识教育。
(1)、首先当然还需要好的老师和同学。讨论必须有一个领导者。理想的讨论的领导者不仅要有足够的智慧,修养和“硬”知识,还要有足够好的倾听、表达和组织能力,甚至还有经验。他不应该把自己的个人意见强加入讨论,但是又必须给予讨论以足够的支持和控制。这对讨论的领导者是个非常高的要求。光有满肚子学问是根本不够的。即便在圣约翰,一般也只有一些老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水平。
至于同学。我想一个班上有几个水平相当的同学一定是必要的。如果上面那样的老师真的找不着,那么与水平相当的同伴的讨论是最起码要有的。
不管是什么教育,不管是文科理科,水平与你相当或是比你高的师友的激励和刺激,一定是教育中最好的部分。
(2)、圣约翰学院也许有时候会给人一种印象,我们就是成天读书讨论开心就好,我们不学任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实我们讨论经常在老师严格的控制之下,有时候碰到难的文本,讨论就是一字一句在老师的帮助下疏通文意,对照各个译本和原文;我们每门课都要写论文,大论文每学期都要答辩;学希腊语法语都要记忆听写背诵,把原著一字一句地翻译成英文;学数学和科学都要做题和推导。我们的数学和理科课上的的很多时间都用来做实验,和在黑板上进行推导和演算。简单的说,我们所进行的远远不止是泛泛的读书和讨论。通识教育肯定不是大家一起读读经典那么简单。
3、谁要接受通识教育,或者甚至像圣约翰学院这样的极端的通识教育。
以前我问过自己通识教育到底是给“精英”还是“大众“这样的问题。但是后来我一想,谁是精英谁是大众?当然考试好,去名校读热门专业的孩子成为所谓“精英”的概率更高一点。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以后会成为“精英”还是“大众”,或者有资格去判断哪个年轻人以后有可能成为“精英”或是“大众”。
至少圣约翰学院招学生,就是看是否是真正想来读书的,分数什么的都是其次。招进来的人和其他学校一样,各种智力或家庭条件的人都有,穷学生一般能多拿到点奖学金。四年的讨论课,班上什么水平的人都有。除了量子力学或者黑格尔等等极端情况外,课程进行的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不顺利。极难的课程如相对论,班上至少一半人跟不上了,我们的办法是一手读爱因斯坦为当时最顶尖物理学家写的论文(当然包括推导里面的每一个步骤!),一手读爱因斯坦为普通读者写的科普。
我们课堂讨论也没有达成任何什么精英“共识”,也没有谁给我们灌输这样的“共识”。圣约翰的学生毕业有去最顶尖的研究生院的,也有去挣钱养家的。对于前者,我没见他们得意地觉得自己成了精英;对于后者,我也很少听他们说读书耽误了他们挣钱或学习实用技能的时间。当然,是否接受这样的教育,我想归根结底是一个极为个人的选择问题。读点古希腊语,黑格尔或者量子力学,并不能让人就成为“精英”,我们读了之后也没觉得自己就高深了或者高人一等了。
4、关于那些经典本身
至于有人问我怎么证明那些书的就是真正的所谓“大书”。我说我没办法证明。莎士比亚的著作能让人第一遍读的时候就深感震撼,但是大家如伍尔芙都只能说,我写了那么多文字才发现,莎士比亚真的让人无法超越。爱听海菲兹的人不计其数,但是斯特恩说你只有拉琴拉到我这个份上才能领略海菲兹的伟大。从这个角度讲,圣约翰的阅读体验简直给我开启了一个个广袤无垠的宇宙。对于那些经典来说,除了谦虚地、放下身段和师友一起去读以外,没有其他了解的办法。
而阅读当然包括各种不同方法的阅读。不管怎么读,四年当然不够,一辈子时间都不够!
5、这种通识教育的价值
我想简单的说,就是在人心智刚刚成熟的阶段,和同伴毫无功利的读读好书而已。不为生计、导师还是课题,而且也不仅为了好玩,就是为了你自己。至于有人说这样读书无法深入,我想,这样读书的第一步其实训练的是你自己的思考,即使不小心犯了些小错误也不要紧,只要这些错误是你自己的,也比看似正确的、但是是别人灌输的东西中能学到的东西更多。有了自己的解读,然后你再去读二手文献,读别人的解读,或者掌握更多的“思维工具”。圣约翰的这种阅读和“专业阅读”我认为不是互相代替的关系,它们应该是互补的。
能站到伍尔芙或者斯特恩的高度看文学或音乐的人当然很少,但是这完全不等于说他们下面的人都白读书白听音乐了。很多经典作品的一大魔力,就是它们在不同层面的,不同人群的阅读,都有可能给人以收获和教益。即便在需要专业性训练很强的理科中,我不止一次地听到专业人士说,从事理科当然需要很 2 专业化的长期训练,但是对于一些根本科学观念的深入了解(当然是高于“科普”层面的理解)却并不要想象的那么多专业训练。
对于很多书,有时候头几遍阅读的体验甚至是以后的“专业阅读“不能代替的。我记得我们亚里士多德有一节的伦理学的讨论班,大家讨论到一种入迷的境界,整个讨论后期所有人明显地被某种东西震撼到了,原来两个小时的讨论最后进行了快四个小时,临近午夜,还有人说,我真的想永远讨论下去。我们的宿舍里经常柏拉图到量子力学的对话一直午夜之后,那种上课思考后的momentum有时候使人根本难以停下。B老师曾经说,他在圣约翰看到的学生身上的那种共同思索钻研的那种热情和渴望,即使在他以前在过的常青藤学校里也极少见到。而那种热情和渴望正是被阅读与讨论所激发出来的。这种阅读和讨论已经不是简单的对文本解读的对错的问题了。即使你若干年后不完全记得文本具体的内容,那种文本所激发出来的你自己的东西也许已经在你一辈子的心智发展上留下了烙印。
6、通识教育的理想的实现与现实
圣约翰学院从老师到学生几乎都承认,理念是理念,实现起来当然是不一样。圣约翰的program已经七十多年的历史,大体是没有变,但是有些小的具体内容一直在想办法改革:尤其是科学和音乐部分。讨论到底要控制多严,到底要加进多少必要的“背景”或者“专业知识”,有时候每个老师的看法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课堂同一帮人,阅读和讨论的质量也不是完全可控的,从学生到老师都一直在满意或不满意中学习和成长。
我们的一位老教师说,圣约翰学院满意的课有三分之一——对此他已经比较满意了。
关于通识教育的现状。在who killed the liberalarts?一文中的结尾,作者谈到了失去通识教育的危险(文章结尾也提到了圣约翰学院):
Thedeathofliberalartseducationwouldconstituteaserioussubtraction.Withoutit,weshallnolongerhaveasegmentofthepopulationthathasaproperstandardwithwhichtojudgetrueintellectualachievement.Withoutit,noonecanhaveagenuinenotionofwhatconstitutesaneducatedmanorwoman,orwhyoneworkofartissuperiortoanother,orwhatinlifeisseriousandwhatistrivial.Thelossofliberalartseducationcanonlyresultinreplacingauthoritativejudgmentwithrivalingexpertopinions,thevauntingofthesecond-andthird-rateinpoliticsandart,thesupremacyofthefaddishandthefashionableinalloflife.Withoutthatglimpseofthebestthatliberalartseducationconveys,anationmightwakeuplivingintheworst,andnevernotice.这样论述通识教育“优越性”的“老腔老调”也许有些人也许见得多了:通识教育为一些人提供见识,教养,智性(但如我所说,我不觉得这意味着“精英们”的、排斥别人的“共识”),没有通识教育就只剩下了专家、二三流的政客与流行文化。有人还是要问这个话我们为什么要信?我想,通识教育归根到底基于的是对于人的精神的某种固执的“信念”。这种信念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强加给任何一个人。要是哪一天没有人信了,那么也许谁也做不了什么改变。
通识教育的载体有很多,主渠道还是课程。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进行通识教育的课程主要两种:一是公共必修课,课程开设较早,有独立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各项管理制度以及考核机制体系都较为完善。二是公共选修课,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从2013年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开设时间较短。本文主要探究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中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情况,探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于2013年上半年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开设课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状态。与2013年上半年相比,2016年上半年增设选修课程124门;学生选修课程的人数,由最初的不到两千人次,增长到现在的九千人次;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授课教师的数量与开设课程的数量差量逐渐增大,反映出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设2~3门选修课程;2013年上半年首次开设选修课程时,课程内容涉及小语种、历史、文学等。2016年开设的144门选修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包括中外传统文化、历史、小语种、舞蹈、计算机、体育、文学、法律、礼仪、网络以及个人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无论是课程的增加,选修课程教师队伍的扩大,还是学生选修人次的增加,都反映出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是有必要且受欢迎的。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是不难看出,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多数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时,主要从教师的兴趣或者自身专业特色出发设置课程,但是极易出现课程重叠的现象,例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中,与韩语小语种相关的课程就有《趣味韩国语》《韩语语音入门》《韩国语》三门,教师的授课内容也有重复,学生即使在不同学期选修其中课程,也容易学习到重复的知识,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另外,课程学分低、课时少等现象也凸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结构的不合理。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多为1.5学分或者2学分,一周两课时,学分少、课时少使得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根本不重视,也达不到系统传授知识,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
2. 制度不完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管理不足。
与必修课相比,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配套制度管理不健全。虽然有明文规定上下课时间、课堂管理相关制度、学生选课原则等,但是涵盖通识教育选修课发展、课程设置、上课制度、学生选课制度等较为系统全面的制度体系尚未形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作保障,无论是体系建设还是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3.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缺乏高职院校特色。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虽然打破了学科之间孤立的状态,将不同的专业学科进行融合,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并未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点。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2014年上半年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例,开设课程有文学类、体育类、法律类、音乐类等,很多课程也确实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如,商务社交礼仪、计算机二级教程、演讲与口才等。但贴合学生专业发展、个人发展,特别是职业技能发展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寥寥无几。
三、完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对策
1. 加强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重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性质特殊,往往没有专业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受重视。完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加强对于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要认识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能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更多解决的是学生心灵的问题,帮助大学生不断完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帮助他们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
2.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当前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虽然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是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完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如果不在制度的约束下发展,肯定会衍生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才能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建设发展纳入“规矩”中,才能让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学习以及课程的发展迈入正轨。
3. 构建模块式课程分类体系。
通过构建模块式的课程分类体系,细化课程类别,能够有效地减少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重复的现象。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学生专业情况以及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划分模块课程分类体系。如,历史文学类、语言类、体育类、教育心理类、哲学类等,教师进行课程申报时依照模块课程分类体系进行申报。一方面,构建模块式的课程分类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弥补专业知识以外的空缺;另一方面在既有的模块下结合制度保障体系要求开设课程的独立性,也能有效避免教师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重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鲍贤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
[2]刘华艳.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2.
一、理论背景
随着广西经济的日益国际化发展, 社会急需大量基础扎实、知识面广, 外语、实践技能都具备的高素质人才。广西的高等教育已发展到了一个特殊时期, 但在继续推进教学改革的思路基础上, 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高校要将教改进一步深化下去。
通识教育 (GeneralEducation) 的概念最先是在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的 (罗索夫斯基, 1996) 。该概念源于欧洲的自由教育, 其成形则在美国, 确切地说是美国大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性的产物 (王生洪, 2007)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指大学本科阶段非专业教育领域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 最早发端于哈佛大学的本科课程设计。哈佛核心课程是哈佛本科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 (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 , 是一种通识教育课程, 体现着哈佛大学一贯的教育宗旨和理想, 在美国也极具典型意义 (孙美花, 2010) 。
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在大学阶段是指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高尚道德的陶冶、个性品质的训练, 以及人所共需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化, 倡导人类的和平与文明也是通识教育向来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体上来说, 通识教育强调教学生“如何做人”, 专业教育强调教学生“如何做事”。因此,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 相得益彰 (黄坤锦, 2006) 。
通识教育理念和核心课程设计, 为国内外诸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各高校在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应增强课程内涵建设, 开设出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 实现语言习得和文化获取的平衡, 不但培养高校学生的语言能力, 还要教授人文知识、传播国际文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想观点表达的内容和深度;与此同时还需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一系列有效的学习策略。
随着广西经济形势的发展, 广西独立院校的教学要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 开设与东盟各国经济文化相关的课程, 推广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通识教育, 把培养熟悉东盟各国国情、文化并具有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通识化教育与课程设置改革思路是当前广西独立学院教学必须要考虑的一大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 除了专业知识课程, 我们还要开设通识教育课以有利于学生了解东盟国家文化、政治和风土人情。但广西独立学院的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方面, 是很多学院还没有合适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材;另一方面, 很多独立学院非常缺乏具有多文化视野、具备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能力的教师。
二、广西独立学院教学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其地位和作用毋庸质疑。要推行通识化教育,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缺乏主人翁意识。广西独立学院目前的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是聘用母体高校的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校外的专业人员和独立学院聘用的专任教师。因为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是相对分开的, 所以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就存在了一定的障碍。短期聘用的教师对独立学院没有归属感和共同的价值观念, 缺少责任感、缺乏主人翁意识, 也不去关心独立学院的建设, 独立学院创新识教育的发展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而独立学院自己聘用的很多年轻专任教师虽然学历都比较高, 但教学经验和方法还是比较欠缺, 仍然很难独自担当独立学院的教学重任。
2.师资短缺。和全国的诸多高校一样, 广西的独立学院也经历了为期几年的快速扩招, 在校学生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各个学校部分专业学科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快速增长, 但是教师的数量却受到学校聘用制度的影响, 因而不可能按照招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比增加。为了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 有些学校就增加部分教师的课时, 而有些学校则增加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 这无形中就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繁重的教学任务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科研的积极性。
3.教师网络信和息技术落后。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独立学院学生在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地方通过网络联系世界、获取信息早已不是稀奇的事情。对于网络, 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有用信息, 开展学习交流, 而不是因为担心网络不良信息而把网络拒之于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应该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建立一种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问题是很多独立学院的教师还是比较缺乏进行这种教学模式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技术。
4.缺乏具备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能力的教师。当前广西人才市场上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同时又熟悉外贸业务、东南亚国家法律、金融知识、东盟国家风土人情和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区域性特色人才。为了培养出这方面的人才, 广西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就势在必行。
三、独立学院教学师资培训的对策
广西独立学院要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要的区域性特色人才, 那么,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特点, 突出创新。根据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及其师资建设该有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途径进行解决:
1.加大独立学院骨干教师培训力度。要办成一所具有特色鲜明、能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学校, 独立学院必须有一支稳定的教学队伍。因为很多独立学院的教师是外聘的, 部分教师比较缺乏责任心;而很多独立学院的年轻专任教师都还比较缺乏教学经验, 所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应用型学术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不仅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而且是培养今后独立学院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学核心人才, 又是学校建设的未来。因此, 独立学院要根据学校学科梯队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 加大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2.引进社会相关专业人才。办学时间不长的独立学院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自己的优秀教师是很不现实的。一方面, 人才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另一方面, 人才培养需要学院做很大的投入。为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道德的陶冶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广西的独立学院应该开设一些有助于学生了解东盟国家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的通识课程。但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自然带来教师角色的转变, 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开设这样的课程, 学院最好有大量外语能力好又熟悉这方面领域的教师。但是一方面独立学院不可能有这么多能力突出的教师;另一方面, 客观地说, 教师不可能通晓所有领域的知识, 也不可能具备传授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的能力。学习, 更多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求知识, 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教师只不过是这个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策划者。因此,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独立学院应通过引进国内外熟悉这方面领域的优秀人才以弥补自身师资力量的缺乏。在通识教育的初期, 我们可先外聘国内外通晓外语的各领域专家来授课, 本校英语教师跟课学习, 条件成熟后再独立授课。
3.加强海外培训。为了开设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通识课程, 培养出符合这方面要求的教师, 广西独立学院就要加强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意识。广西的独立学院一方面要加大力度为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创造出国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国外文化并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 广西的独立学院可以利用与东盟国家有着地域与政策的优势, 加大互派访问学者的力度。选派外语教师到东盟各国考察了解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风俗等来开阔他们的跨文化视野。互派访问学者不仅可以促进校际学术交流, 也可以让学科带头人和应用型骨干教师学习具有东南亚各国特色的教学方法, 并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视野。此外, 广西的独立学院还可以开设了解东盟各国经济文化的讲座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跨文化内涵。相信广西的独立学院有朝一日一定能培养出胜任通识课程的教师。
4.提高教师的网络课程教学技术, 建立具有跨文化特色的网络平台。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资源的建设, 教学团队的提升和支持网络的提供, 其根本目的是大学生课下学习、适当增负, 学习任务主要在课下完成, 课内时间主要用于活动展示和互动答疑。
在教学模式改革的情况下, 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只有懂得熟练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并熟悉相关的网络课程教学理论和方法, 才能适应以网络为基础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才能对参加网络课程的学生进行辅导答疑、作业评改、成绩管理等工作。因此, 独立学院一方面要加快英语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另一方面还要对教师的网络课程运用技术进行培训。
为了提升计算机和网络的利用效率, 同时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效率, 我们要建立一个网络平台, 把有助于学生了解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和法律等的课程学习资源尽可能一次性集中安装到语言学习中心的电脑终端甚至学生的私人电脑, 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离线学习。如果学习过程中有疑问, 学生还可以随时与教师开展在线交流。
5.提高独立学院教师学历层次。学历层次是教师队伍质量和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科研方面的发展潜力。当今国内外高校, 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然而, 由于广西独立学院历史的短暂性, 大部分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很少甚至没有, 如果独立学院不重视青年教师的学历提高, 势必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 要制定政策, 鼓励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 并对本科学历的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督促他们进行继续教育, 提高学历层次。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广西对外贸易经济飞速发展。面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 广西的独立学院应该合理定位, 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实施相应的教学改革, 把培养能服务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区域性特色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的贯彻与实施, 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立, 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只有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才能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才能培养出符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所需要的特色人才。
摘要:师资培训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特点, 结合通识教育对高校教师的的基本要求, 师资培训必须注入新的因素, 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关键词:通识教育,师资,独立学院,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美]罗索夫斯基, 亨利.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176.
[2]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 2007-10-30 (10) .
[3]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5.
[4]孙美花.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J].教学研究, 2010, (1) :8.
[5]刘遵义.大学通识教育[J/OL].http://ww.fdcollege.fudan.edu.cn/p ic/adm in/.2008.
[6]王国平.经济全球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J].经济师, 2005, (6) :123.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由于在生源质量上相对其他本科高校有一定差距,如何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变知识传授为基于知识的思维的传授,将计算机教学的关注点由计算机及其通用计算手段的应用向支持各学科研究创新的新型计算手段、应用计算手段为各学科的研究和创新服务,真正体现其作为一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本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1 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学院近三年新生入校计算机基本能力的调查研究,入校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逐年提高,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基本的输入、Windows操作和Word的基本应用都能入手,但是对于深入一些的应用以及电子表格应用明显不足;二是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中举一反三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三是男女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别较大;四是中学阶段能将计算机课程落实的学校不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国家要求中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将课程落实不够,使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计算机应用基本上是零起点;大多数学生虽然接受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但应用并不十分熟练,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而目前在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使得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处于吃不了的状态,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兴趣;而动手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少量同学却吃不饱,课堂教学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过于简单,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对大学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的兴趣不大,逃课率高;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计算的愉悦——计算原理的相互影响以及问题有效解决的思维方式。
2 计算思维视角下独立学院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实践
针对独立学院中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如何建立一个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独立学院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有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
2.1 建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分层教学方案
按照“计算思维培养,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培养,使得教学针对性更强,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体现计算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特点,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要求,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开设《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ACCESS及其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课程供学生和专业来选择,在课程的教学中每门课程也分成普通和提高两种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来选择不同层次和内容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按需发展,教师因材施教。
2.2 构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变应用性、技能性的实践课程为应用性、技能性基础上的思维教学,使得知识随着“思维”的讲解而介绍,“思维”随着“知识”的贯通而形成,能力随着思维的理解而提高。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实践教学中注重信息搜索与分析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从素材的选取到最后的整理加工过程全部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自己在网上收集信息,自己根据需要整理加工成文档,再拿到课堂上讨论。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处理数据、输出数据的能力,弥补常规教学中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相关知识能力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设计能力联合开展与其专业需求相关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开放式实践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如何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实践教学中开放式实践教学资源的建立,将不同层次、不同模块的资源网络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层次和能力有选择性的选择实验作业,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自学,建立网络化的预习和自学体系,充分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依托各系、团委、学生会,组织学有兴趣的同学建立计算机技术团队,积极参与到课外创新活动中。
2.4 实现以上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
以上机考试系统为依托,逐步建立起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上机考试改革,使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鼓励他们进行创新,积极争取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各院系的支持,对于课外创新活动在课外学分、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及课程考试中予以加分提高他们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计算思维视野下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是目前计算机教育的趋势,针对独立学院的实际特点建立的以计算思维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使得学生能主动走进课堂,培养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进一步完善这一改革模式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倪海英.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探讨——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1(3):53-55.
[2]吴宁,崔舒宁.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7:107-110.
[3]乔晓华.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2):55-57.
[4]杨彩云,王军华.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高教论坛,2012,2(2):73-75.
[5]陈旭生,郭颂.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5):55-57.
[6]董琴.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08):139-140.
[7]陈刚,颜彬,刘军波.江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3):91-94.
【关于圣约翰学院及通识教育】推荐阅读: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书笔记06-21
经济管理学院关于开展07-13
关于对二级学院纪检监察工作巡查的方案07-20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问卷06-13
关于教育学习的语录09-29
关于感恩的教育案例10-19
关于学前教育大专10-27
关于学前教育的论文05-30
关于家庭教育心得资料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