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经济增长方式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想经济增长方式(共8篇)

感想经济增长方式 篇1

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培植产业优势。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抓园区经济、招商引资和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使镇域经济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明显。镇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不发展,其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结合当前的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实际,找准特色定位,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努力培植壮大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镇域经济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长足的发展。

二、坚持抓投入上项目,靠合力扶工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工业是镇域经济的支柱,项目是工业发展的抓手。几年来,我镇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正确处理全局与重

点的关系,在产业发展上变平衡用力为重点突破,通过大力实施优势品牌战略,采取企业带动、投入支撑、政策扶持等“多管齐下”的方式,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在繁荣镇域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项目建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骨干企业更是一方经济的有力支撑。正是抓住了这些工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我镇经济才得以不断膨胀发展。

三、强化招商引资,走借力发展之路。经济要发展,资金、项目是关键。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和银行信贷资金紧缩的情况下,资金问题更是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在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实现自我膨胀发展的同时,继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走借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才能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狠抓园区建设,打造承载镇域经济发展平台。园区是产业集约快速发展的载体,也是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平台。近年来,我镇把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来抓,立足各自产业和区位优势,突出一二三产业发展,相继规划了一批特色园区,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经济园区作为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聚集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目前在项目用地总量紧张的情况下,园区在承接外来投资项目上的优势

更加凸显。只有立足产业定位,切实加强园区建设,搞好功能配套,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才能更好地保障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坚持“把硬环境做强、软环境做优”的原则,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经营秩序规范、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等工作重点,镇域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夯实了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以完善道路建设为重点,带动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条件。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点突出引导和服务这一核心,不断提升优化软环境。突出表现在,积极引导企业按产业布局规划发展生产,并在信贷扶持、土地征用、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帮助协调,促进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实行党政成员挂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对每一个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服务,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及时为引进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排忧解难,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镇村干部的选用上,对优秀机关干部侧重于向经济管理部门倾斜安排,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选用标准首先必须懂经营、会管理,使一批有头脑、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从而提高了镇村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法查处“三乱”和各种侵权行为,依法打击各种侵商、扰商、袭商行为,为镇域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

感想经济增长方式 篇2

(1)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增长理论。斯密认为, 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的效率。在这两个增长途径中, 斯密更强调劳动效率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其次, 对于如何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斯密认为主要取决于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的数量, 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 也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根本原因。但是分工却取决于交换这一人类的天性, 而交换又取决于市场容量的大小。即斯密的经济增长的理论路线就是市场容量——交换——分工——经济增长。另外斯密也很重视资本积累, 因为它能使扩大资本存量以及劳动数量, 从而直接带来经济的增长, 这正是今天各国都重视储蓄率的原因所在。

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经济均衡增长的理论。如果人口得到增长, 在边际收益递减的作用下, 产出增加量减少, 从而生活水平下降, 进而导致出生率下降, 死亡率上升。在均衡状态下, 人口增长率为零, 从而经济增长也为零。

(2) 新古典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其分析工具的改进上, 而不是经济思想的提供上, 新古典增长理论主要以索洛模型、索洛——米德模型为代表:用a和1-a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对总产出的贡献, △K/K为资本增长率;△L/L为劳动增长率, 该模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G=a △K/K+ (1-a) △L/L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 经济增长率G由资本和劳动增长率及其边际生产力决定。这一模型将斯密的经济增长系于劳动数量和分工、资本积累的重要思想用公式模型下, 这也得益于边际革命这一重大分析工具的发展。依据这一模型, 人们可以通过调节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 即调整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 来调节资本——产出比率, 以实现理想的均衡增长。

(3)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 新增长理论更广泛地探究了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机制, 它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赖于持续的规模收益递增, 而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动力可以分为四类:技术类模型、分工类模型、贸易类模型和制度类模型。可见, 新增长理论已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所强调的动力因素, 转而强调比较“软”的动力因素。同时, 新增长理论也突破了传统的增长动力机制, 提出了垄断性竞争机制和正费用交易机制。

2 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1) 亚当斯密是强调分工与专业化、绝对优势;李嘉图强调了比较优势与自由贸易;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熊彼特强调了创新, 尤其是熊彼特强调的“破坏性创新”;而索罗等人则强调生产要素;贝克尔和舒尔茨则强调了教育与人力资本;新增长理论中, 罗默和卢卡斯则强调内生性增长, 特别是规模报酬递增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 其实质应当是内生性技术创新;诺斯等人则强调了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近, 鲍默尔的新书中强调了自由市场机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关键,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民主制度才是最为重要的。

(2) 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变量函数, 决定经济增长至少有以下四个变量: (1) 制度, 如产权保护、民主、法治等等; (2) 自然资源, 如石油、矿产储藏, 交通等; (3) 劳动力, 如数量、成本、素质等等; (4) 土地。这四大要素中, 任何一项越多, 该国的经济增长就可以越快。同时, 这四大要素互相之间又有替代性, 一个经济体只要一个或几个要素非常突出, 即使其它要素相对较差, 其经济仍然可以有很大的发展。民主制度、法治制度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已。

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重道远

(1) 高投入、高消耗。

自2002年以来, 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 但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马车。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在过去4年里持续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目前投资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4%, 而消费率 (消费占GDP比重) 却一路下降至53%, 较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2006年, 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5.5%, 而中国消耗的能源占到了全球能源消耗的15%, 这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巨大的潜力。

(2) 产能过剩。

与投资——消费结构扭曲相关联的一个结构性扭曲是外向型部门与内向型部门之间的严重失衡。追求GDP的超常规发展导致的过剩的投资, 只能通过出口找到宣泄口。于是, 出口在整个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也导致整个经济增长的整个社会福利分配格局趋向一种结构性扭曲。因为这种增长是权力推进、投资驱动的, 因而, 它的福利分配的主要特征是向资本倾斜、向政府倾斜, 而普通民众就无法同等比例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

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必然途径

(1) 大力发展服务业。

有经济学家早就指出, 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 工业所占比重就呈下降趋势, 农业的比重也会降低, 而服务业的比重会提高。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以及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各个部门的改造 。服务业降低了交易成本, 服务业发展背后的本质问题是, 生产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 依靠的是合理分工。在自耕自植、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没有分工, 就不需要交易, 要降低生产成本就要深化分工。分工越深化, 生产成本越低, 随之而来的便是交易更频繁, 交易要投入的资源就更多, 增加交易成本。服务业的功能首先是为市场交易提供基础设施, 信息通讯技术改造各个部门, 它不仅提高了生产部门的劳动效率, 节约了生产成本, 又使服务业信息化, 提高效率, 节约了交易成本, 服务业是高质量的经济层次, 也是我们当前的必然选择。

(2) 自主创新。

“十一五”规划明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从根本上说,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上存在的诸多弊端, 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障碍。比如, 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造成的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 投资体制不合理导致的建设规模的盲目扩张, 还比如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 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政策, 促使耕地急剧减少等, 都是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浪费的根源。转变增长方式, 发展集约型经济,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 解决深层次矛盾, 为其发展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

摘要:经济增长是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 当前中国飞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让世人瞩目, 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纵观各种经济模型, 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和源泉, 是由各个国家的特定发展阶段和国情决定的具体的特定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分析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阶段与演变以及最新成果,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增长理论,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

经济发展方式VS经济增长方式 篇3

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又有怎样的联系呢?笔者试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

在国际上,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也并非一开始就加以区分,如20世纪50年代,以刘易斯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家就将经济发展完全等同于经济增长。后来在实践中,有些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甚至是“负发展”的现象。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改革的有机结合。在理论上明确了经济增长有别于经济发展,进而把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相区分。笔者认为,两者的区别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增长”和“发展”的含义有明显的差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前者指“增加、提高”,注重于量的扩张;后者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或扩大,这里既包括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

其次,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有本质的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要素结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或质量改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而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涵盖要素结构的变化,又包括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变化,也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可见,经济发展方式涵盖了通过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行的数量扩张,而且还包含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并进,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以及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仅仅着眼于通过本行业本领域本企业自身内部要素结构的变化来推动经济增长,仅是微观的;经济发展方式则突破了自身要素结构的变化,并向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寻求发展,因而是宏观的。

再次,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也有明显的不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通常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如投资、人员、设备等)的投入、追求产品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长方式,又称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又要求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当前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主要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最后,两者的目标和结果有根本的区别。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在于追求和实现经济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扩张。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资源消耗巨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并积累了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三产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及收入差距扩大等诸多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协调,其本质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是有根本区别的。我国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调整,正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遵循了客观规律,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既然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有显而易见的差别,那么,两者还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

二、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的双方又是统一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也不例外,它们对立着同时也统一着。

其实,从上述前三点的区别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两者的联系:“增长”注重于量的扩张,“发展”既注重于质的提高,也需要量的扩大;经济发展方式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基础。因此,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总结和发展。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历史表明,就经济发展方式的演进规律而言,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总是沿着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的经济发展即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道路演进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单纯的高经济增长率毕竟不能包治百病,在高增长背后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倡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其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也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以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基础。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当前,要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唯其如此,才能逐步形成国民经济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的格局。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作为经济发展的两种模式,它们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使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

可见,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内在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既有根本区别,又是紧密相连的。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次飞跃,也是一次创新。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课程感想 篇4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种现象,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这些必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某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只要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都会从其中探寻到固有的规律。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猪肉价格的上涨,所卖物品的成本和收益,产品的销路、如何推销„„其中的规律需要应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

对于认知经济学的规律,通常我们会通过参考各类的书籍来学习,但我们不能一味的从书本上、别人的文献来汲取知识,因为这只是些“死”的东西,它们往往不能将我们领到正确的路子上。所以这要求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去认知规律,通过自己的大脑,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思考,再应用以数学逻辑,得到自己的观点。这时,在经过自己的筛选过后,参考相关有用的文献内容,对这些经济学规律进行科学的解释,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这种“活”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比那些“死”的理论更重要。

学习经济学,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分析。经济分析的起点是个人,个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解释以个人行为为前提,个人是理性的。经济学中有对机会成本的分析,有对包括会计成本、隐性成本、总成本在内的各种成本的分析,对利润和亏损的分析,成本和收益分析„„各种分析帮助我们学习和了解经济学。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经济函数和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学。例如研究投资股票,我们可以建立股票投资风险模型,来求最大化收益;研究铁路修建的成本和收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最大收益„„经济函数和模型在学习经济学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感想经济增长方式 篇5

小 订阅摘要:钢铁产业是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如果不从技术进步入手提高其能源、水资源等使用效率,解决好环保问题,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是一个巨大问号。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从90年代起就引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不断加大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的投入,促进了各项耗能指标全面下降;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开展削减污染排放总量的治理工程,使环境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探索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济钢钢铁产业

一 引言

(一)济钢集团概况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始建于1958年,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现有资产337亿元,在职职工3.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济钢发展步伐不断加快,1991年产钢100万吨,1996年超过了200万吨,2000年超过了300万吨,现已形成了集工业、贸易、科研、开发、服务于一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二)济钢发展循环经济背景

钢铁产业是个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每年能耗占全国l0%左右,其中电力消耗1400亿千瓦时,约占工业总消耗的11%,洁净水40亿吨,约占l0%;粉尘排放约110万吨,也占到13%左右”。[1]钢铁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和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如何真正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每一个钢铁企业都是一个需要直面的命题。济钢作为国内的钢铁大企业,同样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曾经是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的写照,10多年前,由于严重的烟尘粉尘、废水污染,废渣堆积如山,济钢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曝光,济钢集团由此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能源、资源压力和舆论压力。为了走出困境,十年前济钢集团开始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济钢集团实施煤气、钢渣、工业水、余热等四项闭路循环利用。十年来,济钢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水零排放、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42%,全公司经济效益提高13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像济钢一样,摆脱了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很多钢铁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粗放型增产发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内外条件因素的制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钢铁产业就慢慢地陷入发展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在困境中生存发展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 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钢铁作为高污染、高耗能的的产业,它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压力,陷入了困境。

(一)环境压力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而不管环境的治理,造成环境的日益恶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开始变的日趋严格,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污染物排放,尤其是限制污染物排放。我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受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限制和制约,特别是二氧化硫、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控制和排放。“因为我国钢铁工业目前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70%的比例,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

硫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为推动能源合理利用、遏制酸沉降污染恶化趋势,改善城市空气污染,国家对工业部门控制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大量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因此,钢铁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就必须要适应对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的要求,转变生产模式,提高社会效益

(二)资源压力

我国资源压力主要是资源、能源严重短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不足。“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位于世界第109位,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很少的13个贫水国之一,被联合国机构称为处于严重缺水地边缘。”[3]目前,我国有16个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在我国的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2.矿产资源短缺。“截至2000年底,我国保有铁矿资源总量458.94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25.54亿吨、保有基础储量235.19亿吨。我国人均保有铁矿资源储量36.23吨,而世界人均保有铁矿资源储量51.19吨。”[4]我国对铁矿的进口量已占到世界铁矿交易量的50%,而且其中的70%受世界排名前三的钢铁供应商控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钢铁企业的安全发展。

3.能源短缺。主要表现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方面的不足,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是靠进口,而对于煤炭,虽然储存量较大但是开发浪费严重、利用率低,已出现紧张状态。电力不足已是我们能够经常感受到的,拉闸现象常常出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我国铁矿资源不足,利用进口铁矿满足国内钢铁生产需要已成必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安全。因此国家在鼓励国内企业扩大进口的同时,应该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过去那种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提高矿产的利用率,促进钢铁产业高效健康发展。

(三)竞争压力

目前,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钢的生产能力已超过3亿吨,并且在建产能还有1亿吨以上,而这些在建产能也将会在今后几年陆续释放;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针对钢铁投资过热进行宏观调控,将会导致钢材需求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进而会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5]。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之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各种优势也将随之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直接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市场竞争形势十分严峻。

所以在如此众多的压力下,钢铁产业将如何发展,将何去何从,是继续走传统发展模式进行粗放型生产,还是转变现有的的生产模式,走新型的发展道路?也许我们从济钢摆脱发展困境的发展模式中能够作出准确的选择。

三 济钢走出困境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这个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共识。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6]。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就是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7]。而吴绍中则认为循环经济就是要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8]„„,当然对于循环经济本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大都承认循环经济是以“3R”为原则的,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因此,笔者以为:循环经济就是针对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

济钢是在“九五”期间开始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济钢面临着内外部压力,自身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排放大,积极效益低下,而国内外市场竞争又极其激烈,原燃料价格上涨,钢铁产品价格下滑,企业利润空间急剧缩小,同时,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正是面对这种两难的困境,济钢开始探索一条既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途径,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终于找到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道路。它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1.淘汰落后工艺,更新旧设备,精料减量,大力实施节能降耗。“九五”期间,济钢抓住降低成本不放松,不断深化节能降耗。投入大量资金对旧式设备的更新改造,围绕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实施“四全一喷”(炼铁全精料、炼钢全精炼、全连铸、轧钢全一火成材、提高高炉喷煤量)[ 济钢发展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效果 胡新亮,孙德民,李洪福节能环保 200510],淘汰落后工艺,缩短工艺流程,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它体现的是“减量化”原则

2.以环境为关注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为了减少废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济钢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精、最强、最美’的发展思路。坚持“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污染资源化治理”的方针,制订了《创建节能清洁型工厂规划》,大力推行清洁生产”。[9]建立了“四闭路”循环系统,即:“煤气闭路、钢渣和含铁尘泥闭路、工业用水闭路、余热蒸汽闭路”[10]。通过“四闭路”的实施,基本上可以是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构筑产业链,实现从自发性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为科学性发展循环经济。济钢刚开始走循环经济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加深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意识到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科学的循环经济的道路。于是,企业的关注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以产品为关注点,着力提高产量、质量和品种为核心,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改善环境为核心。它通过构筑产业链,实现从单个环节的循环升级为整个大系统的循环;从一般意义上的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转变为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最后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济钢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环境资源意识。钢铁产业是个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业,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钢铁企业能否实现清洁生产,保护好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生存,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所以济钢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不断加强环境意识,通过节能降耗、源头消减来实现环境保护,不仅没有增加环境成本,且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坚持“三种”创新,突破瓶颈制约。

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济钢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实践中,树立“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创意无限,资源无限”等观念,改变环保必然增加成本、减少效益的传统观念,“对渣、尘、水、气等工艺代谢物实施“四闭路”系列措施,进行资源化治理,实现了废物资源化、轧钢加热炉和烧结机点火无油化、锅炉无煤化、取暖制冷余热化的“四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年创产值2.5亿元。”[11]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是中国钢铁企业的技术之路,也是中国钢铁缺乏竞争力的根本缘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钢铁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济钢较早认识到了这一点,自1996年以来,济钢先后就投入7亿多元研发费用,自主开发了120多项节能清洁工艺技术,形成专利117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7项。其

中干法熄焦技术研究与应用和热能资源高效梯级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不仅是济钢走在技术前列,而且还成为济钢经济效益的增长点。

以管理创新为保障。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引入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各部门珍惜资源能源,促进高效利用。引入绩效管理模式,为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创新的平台。

3.关注社会责任,延伸循环经济链条。积极承担社会义务,回收处理社区生活污水,用于生产和绿化。通过不断拓展消纳处理社会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功能,实现社区友好、社会友好。

(四)济钢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效益

近十年来,济钢坚持不懈地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成本、质量、环境、资源、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为企业争取了发展可能空间,为社会减轻了环境负荷,同时促进可社会的发展。

1.降低了能耗物耗,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初期,“济钢主要生产工序中只有2个工序达到了特等工序能耗水平,大部分都是三等及以下工序。目前,全公司17个主要生产工序中,有11个成为特等工序,3个一等工序,3个二等工序,消灭了三等及以下工序。2004年吨钢综合耗新水比1995年降低了77%,年节水1.13亿立方米,节水效益2.8亿元以上(用水成本2.5元/吨);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42%,累计节约标准煤1300万吨,价值90亿元以上”[12]

2.削减了污染排放,促进了环境保护。2005年与1995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工业粉尘排放总量降低了53%,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济钢先后建成了省级清洁文明工厂、省级环境友好型企业。

3.促进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坚持开发清洁工艺、生产清洁产品。济钢先后研制开发了“X52、X60管线钢、JG590高强度钢板、贝氏体钢等高强度、清洁型新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比例超过了60%。”[13]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初步实现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 济钢模式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借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济钢逐步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观念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为保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追求企业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14]。这种模式使得济钢从一个地方级的钢铁公司发展为总体规模全国排名第九的大型钢铁集团,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对我国钢铁产业起了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借鉴之一:加强组织领导,企业领导要决策正确。领导决策要正确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地发展思路。济钢就有很多好的理念,如“创意无限,资源无限”、“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等等。而这些理念首先必须在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中树立起来。并将其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做到:1.思想落实,即要把理念灌输到每个成员的意识中,人人树立起正确的观念。2.业务落实。即要把理念付诸实践,制定资源节约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如何节能、节水、节电、节约谨慎、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进行重点研究,并一一落实。3.组织落实。即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建立资源节约责任制,加强管理。

借鉴之二: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创新,以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钢铁企业要摆脱“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技术发展模式,就要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济钢自1996年以来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开发出一大批先进技术、先进产品,不仅使企业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技术的研发,为走循环经济之路提供了可能。发展循环经济,它要以技术为支撑,没有相应的技术就无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无法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通过设备更新和改造,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

后生产设备,研发出或引进高科技含量的环保设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设备保障。其次,要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研究和引进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加大资源再生技术的开发力度,实现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循环利用。借鉴之三:

借鉴之四:构建钢铁产业链,建造循环经济圈。正如济钢集团自身构筑产业链,实现内部的循环一样,我国的钢铁产业也要构建产业链。走循环经济到路,笔者认为:企业决不能各自为战,只在企业内部小范围循环,只是“闭路循环”,他所产生的效益只是局部的,而且是有限的,它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只有把整个钢铁产业构建成产业链,实现整个产业的大循环,形成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生态经济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所在。

五 结语

济钢的发展模式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方向,它的发展历程表明钢铁产业走循环经济道路是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它走循环经济道路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

[1]江涛.从济钢环境治理历程看企业公民的时代使命[J].企业环保.2005(05)

[2]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何去何从?——论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大因素[J].中国冶金报.2004(02)

[3]马莉娟.试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2(04)

[4]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何去何从?——论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大因素[J].中国冶金报.2004(02)

[5]赵燕娜,朝霞.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8)

[6]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A].论循环经济[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

[7]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

[8]吴绍中.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A].论循环经济[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72

[9]http://xmxh.smexm.gov.cn/2005-7/2005710175057.htm

[10]程鸿文,叶冰.济钢的循环经济帐本[J].环境经济杂志.2005(06)

[11]济南钢铁集团:探索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12]李长顺.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13]徐大立,李广海,赵国杰.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2006(10)

感想经济增长方式 篇6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格雷戈里等分别测算了英、法等国家的经济增长总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估算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所以说,衡量政府财政能力是早期估算一国经济增长的本源要义。伴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演进过程,经济增长理论不断丰富,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学说,发展到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再到索洛的“余值法”,对经济增长概念和内涵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但总体而言,其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定义主要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动力与效果的研究。这些经济理论很难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重要论述,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对干解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文选》深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一般增长的不同层次问题,多次提出“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并突出强调必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强调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求与总体思路早在“九五”计划时期,我国就正式提出了两个转变的目标要求,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随后的10多年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看效果并不理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在延续,而且在某些领域还有恶化的趋势。今年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30点渔扮该11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写人了《**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更加充分表明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实际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最终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标志应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高三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指标要有明显改善,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是经济运行稳定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出现过五次明显的波动,“调整、失调,再调整、再失调”的恶性循环没有实质性改善,这说明转变增长方式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三是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达标。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虚拟经济的安全性,因为在开放条件下,其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也是防范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关注生产安全状况的改善,逐步消除资源制约和缓解环境承载压力。四是经济增长的全球竞争力明显提高。

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新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总体思路是,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革和完善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一方面,建立完善反映市场运行过程的相关指标:GDP、利润、税收等;另一方面,建立起特别的制度约束指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尽快解决这些指标明显缺失的问题。二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统筹性和协调性。建立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与决策程序,抑制集团利益,解决部门“自主立法与以法打架”问题。三要尽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引导市场主体转变经营行为,因为增长方式转变不是一个行政导向过程,而是一个市场竞争导向过程。四要转变政府职能。树立“尽可能市场、必要时政府”的观念。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增长方式转变,其结果必然是吸收全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国际化、市场化的过程。否贝l],“东南西北中,一起打冲锋”、“体制不转变,增长靠行政”,就难以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质量效益的提高。目前,我们从价格审批到项目审批,政府在配置资源中行政性手段仍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扭曲了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与运行规律,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很少出现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科技虚置、效益低下等问题。所以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变是同一的。当前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人们一般比较重视研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科技进步等问题,但严格意义上说,这只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而不是我们要采取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注重完善政策设计和优化制度安排,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着力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国际竞争压力日趋加剧的形势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消除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建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机制。

〔一)推动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是转变的基本前提导致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落后的资源配置方式一一行政性投资决策、行政性配置资源。凭行政计划安排项目,其结果必然是权责相悖、投资与风险收益不对称,不能与市场需求“祸合”,客观上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和不经济,也是一种抑制创新的体制。因此,必须加快改革现行投资审批体制和机制。政府主要采取经济、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设置环境保护和安全指标等措施解决经济的负外部性,建立和完善“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投资决策机制,而不应行政性审定投资项目,要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控制。

浅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 篇7

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进步,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综合生产要素质量的改进和优化配置, 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为此, 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1.1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 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第三产业占经济的比重大, 但层次低, 大多为生活服务业。因此, 我们要着力提高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细化深化专业分工, 加快迈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如物流业、信息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 还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 继续发展主要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 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 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1.2 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

信息化应用水平,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对于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 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改变以往大量依靠要素投入来推进工业化的做法, 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 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 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 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

1.3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大力开发对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带动意义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 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重点技术和配套技术。重点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工业节水技术、节能技术、高效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应抓紧研究制定专项规划, 确定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措施, 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 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2 促进节能减排

2.1 重视源头控制。

把节能评估、环境评价作为市场准人的强制性门槛, 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 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实施范围。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建立新开工项目审批问责制, 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 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 (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人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 , 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大力开展项目建设, 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在全市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建设, 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问题打下良好基础。以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农村农业节能、交通运输节能为重点,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2.2 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死看死守, 加强

管控治理, 着力促动重点耗能排污企业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放在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管控和治理上。抓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和制度建设, 努力解决能耗居高不下的问题;加大对高耗能行业企业的检查监督;对全市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严查监控, 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和削减目标责任制。

2.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 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 建议制定专项制度和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应用节能技术, 实施清洁生产, 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及设备, 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加大对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监管和限期治理的力度, 使企业形成内在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其次, 建立循环经济的试点和示范工程, 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活动, 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第三, 区、县 (市) 政府应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规划和政策引导, 在招商引资中慎重选择项目, 坚决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落户。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 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 积极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 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3 深化体制改革

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另一方面, 又要注重发挥政府引导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科学制定规划, 完善产业政策, 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财税政策, 调整污染收费政策, 促进“两高一资”产品承担其应承担的社会成本。

3.1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 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节约用地作为市场准人的强制性条件, 达不到最低能效和排放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对新上项目, 按照国家“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有保有压”政策, 严格执行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程序。

3.2 加快财税、金融、价格体制的改革。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 篇8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换

目前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不断向工业化目标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我国人口多资源紧缺的国情现状注定了我国要依据国情实施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当前我国经济由粗放型转变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中所存的问题依旧没有消除,在极大程度方面,转换增长方式与排除问题的重点在于科技进步与政府职能的转变。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把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当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关键,大力促进企业经济结构的整合,在以构建提升劳动者素质、高效使用资源、减低环境污染、关注质量效益作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上,找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从而达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产率的提升,另一个则是要素的积累。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即一个经济体在达到经济增长时生产率提升与要素积累贡献之相对大小。

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收益了极大的成效。企业产业结构逐渐升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许多行业、企业与产品的能耗、物耗水平大幅度降低。可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拉动,对外出口拉动面临挑战,科研创新能力水平逐渐降低,金融行业、物流行业、公司营销行业等高增值性服务行业发展落后,与经济增长相伴的高能耗、污染未出现变化。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度增长,却未完全使“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同时全国单位能耗下降不但没有超过预期,反倒污染物排放量尚有一定的上升。民生日渐艰难,环境破坏污染严重愈来愈不适宜居住、民众利益受到侵害却未得到台理补偿、公民劳动的“得不偿失”现象等,间接的体现是公民的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经济繁荣的背后则是公民买房难、公民就医难、公民上学难等的压力愈来愈重。此部分问题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非常突出。

三、我国应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曾明确指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此规定的颁布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素质与竞争力,加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衡快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即两低(低投入和低消耗)與两高(即高产出与高效益)。

1.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

现阶段,我们一定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经济建设,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构成科技与生产紧密融合的长效机制,逐渐增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企业自主研发及技术创新的能力,把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有机融合,达到市场扩大、技术创新与生产经营一体化。

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必须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应当不断深化改革管理体制,努力清除阻碍经济增长方式实规根本性转变之体制性障碍,正确解决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变,在更大程度方面起到市场调配资源的基础性功能;应当不断降低政府对资源调配与价格构成的干预,逐渐构建以市场定价为主的资源价格构成机制。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若更好地达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一定要发展循环经济,促成社会、经济与生态之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倡发展循环经济,遵从“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原则改善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加工工艺,架构税收、贴息、补贴等系列政策,协助企业开展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资源与资源综合利用等诸多方面的技术改造活动,逐渐淘汰浪费与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以及产品等,尽快探究架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之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性能效标准,彻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窘迫现状,促成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宏伟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4.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应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劳动者素质是达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之一。达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高素质的劳动者的紧密关系脱离不开,因为其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教育投资属于人力资本构成与累积的主要渠道,教育的内容应当全面,不但应当传输科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强化劳动态度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培训。为经济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下人才基础与智力支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我国经济达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同时亦是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求。若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当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全面考虑,从宏观方面要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有助于市场公平竞争与资源优化配置的良性运转机制;从微观方面要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企业内部倡导清洁生产,进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崇胜,张光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J].理论探讨,2011,(2)

[2]贺立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与动力探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2)

上一篇:初级中学中考备考工作汇报下一篇:谈读书议论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