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画像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师画像(精选8篇)

老师画像 篇1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会遇见许多的老师,他们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很严厉,有的知识渊博,有的很幽默,有的很温柔,有的很负责任……我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画画像”了,请看看我怎么给的老师“画画像”的吧。

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我语文课的唐老师,她个子很高,又很瘦,一看她就觉得她很能干。我很喜欢上她的语文课,因为她讲课很生动,语速很快。而且唐老师很严厉,每当有同学不写作业或是不听讲的时候,她就给那些同学起外号,让他们无地自容,比如说:“三不大师、老油条”等等,他们就只好乖乖的写作业和听讲,只不过有些同学他们不听唐老师的话,唐老师不管他们了,照我的理解来看,对付这种学生,老师的行为叫做乐观,所以唐老师也很乐观。唐老师除了乐观还很幽默,有几次,老师让我们记住一个字的字形,就来编故事给我们听,比如说老师叫我们记住“歪”这个字,老师编的故事是:记住“歪”这个字就要想,不正就歪。每次编的故事都使我们开怀大笑。唐老师还很关心我们,同学生病了,唐老师会问一下,了解情况,给同学们提个醒,唐老师对我就是这样的,我感冒生病了,一连请假了一个星期,当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唐老师温柔的对我说:“你多喝点水,润润嗓子。”,还有,同学的作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唐老师会把学生叫到身边,耐心的听同学们的解释。

这就是我心目中敬爱的唐老师,看看像不像啊!

老师画像 篇2

讲了几个多音字后, 一个男生向您发难了:“老师, 汉字复杂多变, 统统用拼音, 来个文字改革怎么样?”您笑了笑, 走下了讲台, 轻轻地拍了拍那位同学的肩膀说:“不可以。五千年来, 汉字的博大精深就在于此。比如, 有‘财’并不一定有‘才’, 有‘得’并不一定有

‘德’, 获‘利’者未必‘尽力’, 表‘忠’未必都由‘衷’;再比如, ‘人’才未必‘仁’, ‘士’者未必‘仕’, ‘官’者未必‘管’, ‘朽’者未必‘羞’。汉字是不可乱用的。”一番话让同学们茅塞顿开, 心服口服。

后来才知道, 您本来为了照顾重病的丈夫而提前退休, 但学校里缺少老

师, 校领导不得已登门求援, 您竟然爽快地答应了。大家都认为你一定很后悔, 没想到您却如此坦然:“写字难写最后一笔, 听曲难忘袅袅余音。生命的最后时段每个人的表现都不尽相同, 有最后的热忱, 最后的微笑, 也有最后的冷漠, 最后的狂躁, 我的选择当然是前者。”不错, 您是选择了前者, 您用一撇一捺写出了完美的“人”字, 这不凡的结尾给我们无尽的回味。

初中毕业我曾经向您发誓, 我一定给您画一幅最美的画像。然而我稚嫩的笔却始终画不出完美的您。

一个深秋的夜晚, 在异地的我备感寂寞。仰望苍穹, 我看到一颗明亮的星, 像一朵静默的雏菊, 又仿佛是夜的眼睛, 在群星之间静静地闪烁。注视着它, 我感到母亲般的温暖。不知不觉中, 那颗星化作一个熟悉的笑容, 我的心猛地一颤:“老师, 那不是您吗?原来, 您一直注视着我, 鼓励着我!”望着这颗星, 我的眼里噙满

了感激的泪水。不会错, 一定是您——一颗照耀我灵魂的星。

汉画像石、画像砖浅析 篇3

一,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分布及其艺术特色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常用的雕刻技法有:阴线刻、凹面雕(主要图像轮廓内凹,细部用阴线表示)、凸平面雕或减地平面阴线刻(保留主要图像轮廓以内部分不动,将其余部分减地,细部再用阴线处理)、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根据现有出土资料,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四个中心地区:一、山东、苏北、皖北区;二、豫南、鄂北区;三、陕北、晋西北区;四、四川地区。此外,北京、河北、浙江海宁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与画像石类似。其制作工艺是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待半干后去掉木模,用刻有图案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大型图案用几个印模多次印压,部分图像用利器刻划而成。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种。一般认为画像砖始于战国,盛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产品数量、制作水平都特别突出。这个时期的画像砖艺术盛行于中原、西南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尤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最多。砖上的画像均模印而成,原来施彩绘,但出土时多已剥落。

画像石、画像砖因其内容庞杂,记录丰富,而被许多学者视为一部先秦文化和汉代社会的图像的百科全书。其中比较常见的题材大致可划分为三类:一类与墓主有关的各种活动,包括表现墓主庄园各类经济活动的农耕、放牧、狩猎、纺织等:还有与墓主人经历或身份有关的题材,如车马出行、随从属吏、谒见、幕府等:以及有关墓主生活的内容,如燕居、庖厨、宴饮和乐舞百戏等。另外两类,一类是宣扬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主要为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和古代圣贤;另一类是神话故事,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四神、奇禽异兽等,还有被天人合一思想和谶纬之术认定为吉祥的事物,如神鼎、祥云等;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辰和云气也多有表现。

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石,共分五层:第一层为山墙锐顶部分,刻西王母和奇禽异兽,西王母作蓬发戴胜状,画面右方有玉兔捣药场面。第二层,自右至左刻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桀等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及帝王图像。第三层,自右起刻曾母投杼、阂子骞失棰、老莱子娱亲、丁兰刻木等孝子故事。第四层,自右起刻曹沫劫齐桓公、专诸刺吴王、荆轲刺秦王等义士故事。第五层,刻车骑人物。此壁画像内容,称得上是经史故事的集大成。图二为汉墓中常用的表现天空之图像。日月合璧是祥瑞,用之符合常理。但表现东、西方天象,不用青龙、白虎,而用青龙与毕宿图像则很特别。汉代“毕”为田猎之长柄网具,用于掩兔:汉画狩猎图中极常见此物。毕又为西天区七宿之一,由八颗恒星组威:其象即如田猎掩兔之毕。周武王灭殷前有祭毕的仪式,可见毕宿有主战事、助军威之用。此墓主人表现西天区弃白虎而用毕宿,有可能与尚武有关。图三刻画的是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图四则是普通的骑射、田猎,图五是百姓罟鱼的场面,图六、图七表现了乐舞百戏的场景,图八是一组水陆攻占图的场景。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汉代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座高峰。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汉浪漫主义传统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伟大艺术传统。

刘汉王朝不仅是新生的充满活力的大型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也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雄心勃勃的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汉中期以后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迈奔放、雄浑有力的气势。它们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这一点不但表现在主题的庞杂上,而且也表现在运动、气势和古拙的艺术风格上。如图九所示,此图为龙阳店汉墓出土的多块群兽画像石之一。这些不停涌动、纠缠的群兽所产生的力,使人感觉画面容纳不下,有一种向外扩充的动势和张力。二十世纪前半叶,包括艺术史家在内的学者研究汉画,多重画中故事及典章制度,对其艺术风格着墨不多。西方学者在这方面却比较重视。常任侠先生四十年代所作《重庆附近发见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一文,引法人色伽兰论汉画:“汉朝为强健战斗生气活泼之皇朝,其艺术之特征亦同,即在造墓艺术之中,从未稍露死丧之意。其特征即在其威猛常用动物表现之。汉代大兽姑不论其种类如何,尽为长身之兽,胸大腰耸,筋力呈现,大致以牡类体状居多。……各种兽畜,互相追逐,互相战斗,生动之状,虽在墓所亦然。”龙阳店汉墓群兽图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造型,图十一中的白虎,图十二中的神兽仙人,图十三中的异兽,图十四中的龙虎,都体现了一种强悍的动势。

汉代的艺术作品风格朴素、雄浑奔放,而且无论是处理大场面人物群像或是独幅画面,均能恰如其分地刻画人物各自不同的神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图上既能表达繁复而又富于韵律的巨幅画面,也善于处理某一主题所需的小型画幅。创作者经常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如图十五所示,第层刻的是管仲射齐桓公,第二层是荆轲刺秦王,第三层刻的是伏羲和女娲。其中荆轲刺秦王尤为精彩,荆轲被抱住后的瞠目大怒,秦王“绕柱疾走”的狼狈逃窜,倒在地上惊恐万状的秦舞阳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中间穿过堂柱的

匕首,简直要从画面上破空而出。整个画面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图十六至图十八表现了人与人、人与兽激烈格斗的瞬间场景,给人深刻的印象。

由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瓦当等反映出的汉代艺术尽管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二、有关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学术研究

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研究汉画的学者,时至今日,已形成专门的汉画学。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汉画学也成为—个学界瞩目的研究焦点。

汉画像真正进入文人书斋成为研究对象,直接的原因是它上面的文字,即所谓的榜题或称题榜。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洪适等人,清代金石学家黄易、翁方纲、阮元等人重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上的榜题文字。榜题对于正确解读图像内容,了解图像的布局,探讨图像的艺术功能等很有帮助。因此,图像内容与榜题的考释就成为研究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方法。

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史料性质在上个世纪初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这种史料性质不仅在思想史上有巨大意义,而且对研究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诸如当时的经济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思想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因此发掘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史料价值就成为对其研究的重要内容。

为了探究汉代人对坟墓建筑进行装饰的意义和目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汉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功能。对这一功能的阐释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它整体功能的论述。蒋英炬指出“汉画像石艺术功能的终极结果,是从属并满足着人们对死的观念和欲求,抚慰着生人的灵魂。”。二是对单体建筑整体功能的研究,巫鸿把这称为“中层研究”。巫鸿在1989年提出“中层研究”的方法论时认为:以往对汉画的分析多在高低两个层次上进行。低层研究专注于对单独画像的形式内容分析,而高层研究则关注汉画的发展以及与社会、宗教、意识形态的一般性关系。他所倡导的“中层研究”应专注于代表性的墓葬、享堂、茔域,细致分析题材的选择、题材之间的联系、以及装饰部位的意义。这种研究一方面可以显示流行题材在特定墓葬建筑中的特殊意义,另一方面又可突破宏观的社会学解释,把画像与墓主及其家庭的地位和思想进行确实有据的联系。巫鸿以此方法论作指导,在对武梁祠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三是对具体图像意义的阐释,尤其是对汉画像石上伏羲、女娲和西王母、东王公两对主神的研究。

总之,对汉画像石、画像砖的研究可以清理出四种不同的研究范式。这四种范式为;一,金石学式的研究;二,考古学式的研究;三,文化学式的研究;四,艺术学式的研究。这四种研究范式各有侧重:金石学的研究仅是著录、考订;考古学的研究,注重实证的考据,但对其意义的理解往往是遮蔽的;文化学的研究,重视的是从政治、经济、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对画像外在因素的探讨;艺术学的研究虽然分析了画像本身的艺术特征,但没有深入到汉代的艺术精神、审美观念上来研究。近年来利用图像学和符号学对汉画像石、画像砖进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开辟了研究的新方向。

为老师画像作文 篇4

我们班的历史老师幽默风趣,才华横溢。每次等到历史老师来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异常兴奋,上课也十分的活跃。

记得第一次上历史课的时候。那天刚做完眼保健操,大家见老师还没来都在下面窃窃私语道:“不知道历史老师长什么样,人凶吗?”话音未落,历史老师就进来了,哇!我一看就呆住了,历史老师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那双粗糙的手也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还有那头发,别看外面全黑的,里面却别有洞天:一根根银发占据了大多数。我在心里寻思这历史老师起码60岁了吧,可是刚刚他在进门的那一刻神清气爽,朝气蓬勃,活像一位少年。

我坐在第一个,老师走到我面前:“上课!”。我赶忙起身,只见他一个鞠躬,把身子弯成了90°,嘴里还念着:“同学们好!”。顿时把我吓了一跳,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了。这还不算什么,每次老师提到上阵杀敌时我都激情高昂,可是他一句本地话就把我从梦境打回了现实,我就像一只没了头的苍蝇晕头转向,像这样日复一日,我倒听得自在了,渐渐地,他说的`什么我都能听懂了!更有趣的是,他还有一个习惯性动作,用一只大拇指把头发往左边甩一甩,大家都说这老师也会赶时髦?

他讲课的时候,我总会听得格外认真,因为老师讲的好多历史故事我都没听过,这只是其一,还有其二就是老师讲课很是幽默,他总能把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称作——阿公、阿婆、妃妃等等,一个学期过去了,因为老师的不拘一格的教法,我的脑子里已经装下了许多的历史故事及人物,这多亏我的历史老师——浦老师!

给老师画像作文 篇5

老师的鼻子非常敏锐。有一次,下课了,老师刚走出教室,马上转身回来大声的说:“是哪位同学往教室里带了辣条?”那位同学连忙把手里没吃完的零食包起来,装在口袋里,站起来说:“老师是我带的,我不吃,回家吃,下次再也不会带零食来学校吃了!”

师的嘴唇很薄,笑起来很漂亮,当然于老师也很幽默,有一次一位同学忘记带书包了,老师微笑着说:“你怎么不把自己忘记在家呢?”我们听后都哈哈大笑!

给老师“画像”作文 篇6

在我记忆的深处,她的那一句话在我心中永远散不去,拿不走,灭不掉。那也是令我记得最久的一句话:我今天还要开会,你们走吧,下次不许这样了。或许你没听懂这句话,我来给你讲讲这件事。

那一次,我没有写作文,曾老师让我补。我有一点事,没有听进去,便慢慢让繁多的事务,一件一件地盖过它。下午,老师要收作文了,我才想起作文没有写,不敢与老师对视。我看了其他人,好像也有几个人没有写。下课时,老师把我们叫到她的办公室。她没有干些什么,只是让我们排成一列队罢了。但是别人是这样想,我可不一样。我咬着十分干裂的嘴唇,手心出了许多擦不掉的汗,甚至开始紧张地开始搓衣角,我当时要急哭了,心里幻想着不止一万种可能:她会骂我吗?她会生气吗?她会认为我是一个坏学生吗?她会讨厌我吗......我的内心十分无奈,也十分难受。等轮到我的时候,老师只是叹了一口气,说到;“晚上留下来吧。”到了晚上,同学们全都走了,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老师送班队离开后,回到教室,只说了一句话,就是:“我要开会,你走吧,下次不要这样了。”后来我知道,老师没有开会,只是......

老师画像 篇7

汉代绘画大量出现于宫廷、军营、陵寝冥器、画像砖石棺等。汉代重视葬礼, 以厚葬为德。在汉墓中出现大量的汉代画像与画像砖等汉代艺术品, 均为装饰墓穴只用。包括, 表彰死者功德的绘画活动, 如帛画“非衣”被认为是一幅死者灵魂升天的作品。所用绘画作品及画像砖数量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此类作品的认同。古代文字作品对此均有记载。东汉赵岐在活着的时候, 就为自己的坟墓设计选用壁画, “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 又自画其像居主位, 皆为赞颂” (《后汉书·赵岐传》) 。现代出土的许多汉代墓室中的壁画、汉画像石、帛画等现存绘画实物也验证了书中记载。由此可见, 汉画像石和画像砖对现代艺术研究依然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题材内容丰富

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的内容广泛, 涉猎众多领域, 包括王侯将相、文人士大夫、出征礼仪、祭祀、神话传说和市井活动的内容。通过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 为现代人们展示了汉代社会面貌, 生动刻画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同时也为艺术研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一) 神话传说

1. 伏羲女娲像。

此像是人面蛇身的人类始祖的象征。伏羲:又曰庖牺, 据《拾遗记·春皇庖牺》云:“庖者包也, 言包含万象, 以牺牲登荐于百神, 民服其圣, 故曰庖牺, 又曰‘伏戏’。”被认为是“三皇五帝”之首, 相传发明了八卦, 可以通神明, 亦可联系人间万物, 还是打鱼狩猎的始祖, 开辟了结绳为网的生活方式。

2. 四灵。

四灵为世人所公认, 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人认为, 此四物为天上的四个神灵。在不同朝代, 四灵形象均有所变化, 从具象到抽象都有体现。常用于瓦当、画像砖的素材。

古人认为, 四灵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起着“定四方”作用。汉代人尤其喜欢四灵, 频繁出现于壁画、帛画、铜镜、瓦当、印章等。 (1) 青龙:蛇身、马头、鹿角、鱼鳞、兽足等组合而成, 为人们想象的神明形象。龙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 也成为东方人的象征。 (2) 白虎:“虎者, 百兽之长, 能执博挫锐, 吞食鬼魅”, “德政”方出。 (3) 朱雀:即凤凰。常见形象为鸡头、蛇颈、龟背、鹤翅、五彩色。身高七尺, 常有百鸟朝凤之说, 为鸟中之王。象征着吉祥、幸福, 为人们所喜爱。 (4) 玄武:为龟蛇合体, 传说神龟可活五千年到一万年, 因其长寿, 古人认为它可以先知先觉, 经常用龟甲来占卜吉凶。同时, 古人敬重玄武为神明, 仰慕其长寿。在四灵中, 玄武主北方, 以黑色为代表。

3. 日、月、星像。

羲和主日, 常羲捧月,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等, 以“阳乌”代表日, 以蟾蜍表月, 日、月同现为吉祥, 且出现日、月交食形象, 另有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彗星等天文图。

(二)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也是汉代美术重要题材之一, 在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中均有历史故事题材的作品。因古人常用历史故事警示后人, 弘扬善举, 起到了“善以示后, 恶以诫世”的作用。亦因此作用, 这类题材的应用政治色彩浓郁。

画像砖石所绘历史故事, 多围绕帝王征战, 孝子烈女、文臣雅士、忠臣义士的故事开展。例如山东武氏祠画像砖、孔子见老子车马出行, 展示了文人学者相互崇敬、思想沟通的现象。

(三) 市井生活

山东曲阜出旧县出土的画像石, 描绘了汉代市井人家的生活状态, 有歌舞游戏、对弈等活动。生动描绘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状态。此画像砖已经有了立体的构图效果, 脱离了平视体构图。

二、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雕刻技法

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的雕刻技法丰富, 各地均有其各自特点。其中, 雕刻技法最丰富的是山东、苏北地区。尤以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最多, 式样也最全。纵观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五种:

(一) 阴线刻

主要特点是在石料上用凹陷的刀法来雕刻所要描绘的形象。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 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还可在物像轮廓内施刻虚线、麻点或鳞纹, 以突出质感。也有少数画像石线刻物像内不再刻点、线、纹。

(二) 凹面线刻

凹面线刻即在物像轮廓内雕成凹面, 而物像轮廓用阴线刻成。嘉祥画像石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物像外石面则方法不一, 有的光滑, 有的则刻成竖线纹。

(三) 减地平面线刻

物像轮廓外减地 (有深有浅) , 凸出的物像轮廓平面上再刻阴线或用朱线墨线勾绘, 表现物像细部。如嘉祥宋山、邹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陈村、滕州西户口等地, 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

(四) 高浮雕

减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较高, 细部起伏明显, 有较强的立体感, 如山东安丘墓门额的卧鹿像。

(五) 透雕

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镂空, 使之类似立体的圆雕, 如安丘墓中柱的人物像。

三、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装饰特点

首先, 注意以形写神, 且画面多以人物活动为主。例如山东武氏祠画像石、孔子见老子车马出行图, 以简练、大气的线条体现出了孔子温文尔雅。车马出行以简单雄浑的构图, 体现出汉代大气、雄浑的画像风格。

其次, 形象刻画上常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 注重飞扬的气势, 简略了细节刻画, 采用动态把握, 使作品生动、古拙又富生命力。例如, 渠县出土的东汉沈氏石阙阙身浮雕, 线条古朴大气, 形象变形夸张, 气势磅礴, 虽无过多细节刻画, 但作品极富生命力, 以意送神。

再次, 在构图上常以云气纹的曲线及斜线、直线分割画面, 即采用分割法构建作品。形成装饰区, 通过散点透视托大表现空间。同时, 丰富了内容情节。

最后, 利用填充法完成装饰区的处理, 常用内容包括以多姿多彩的人物、动物、星宿云气, 将其井然有序地安排进画面, 形成大小相间, 动静对比。通过填充法, 使汉画像砖极富装饰美。

概言之, 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兼具“质、动、紧、味”的风格。即:古拙质朴, 拙而不板, 质而不陋, 异常单纯简洁, 称之为质;戏剧性的快速运动中体现出豪放气质, 称之为“动”;画面紧凑, 王侯将相、平民百姓纷纷登场, 称之为“紧”。所制形象高度提炼, 精心处理, 作品耐人寻味, 极具装饰性, 谓之为“味”。赏汉画像石和画像砖, 既享受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更增加了对历史时代艺术特色、社会风情和生活状态的探究。

摘要: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众多艺术形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无论其欣赏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内容丰富, 涉猎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局面等。汉画像石和画像砖雕刻技法极具特色, 既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 又有浅浮雕、透雕和高浮雕。其中浅浮雕为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的主要雕刻技法, 影响至今。加上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的极强艺术欣赏性, 更是受到了汉代和现代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汉画像石,汉画像砖,题材,雕刻手法,装饰特点

参考文献

[1]张俊慧.飘摇灵动的冥府之音——综合文化的多角度解析汉代画像石纹样.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2]陈晓华, 王瑞.有意义的形式——对汉画像形式美的理解与思考.美与时代 (下半月) , 2007 (3) .

[3]李东风.陕北剪纸与汉画像石的比较——兼论民间美术对本原文化的传承.民族艺术研究, 2006 (6) .

[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2.

[5]巫鸿.马王堆的再思.礼仪中的美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为“太平官”画像 篇8

王金山谈到某些官员的传统思维:满足于当“太平宫”,做“太平事”——抠条文在行,找出路不行;管死的办法多,促活的办法少;人家能办成的事,在他那里办不了;遇事“难”字当先,遇难“退”字当头;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意见,有了意见等经验,有了经验等支持。更有甚者,自己碌碌无为,却要干涉基层的改革创新(中新社2006年3月29日电)。这显然是一幅典型的庸官画像。

—些官员习惯做“太平官”。他们患得患失,办事情、想问题总以个人安危为出发点。凡是有损自己形象和利益,即使是与广大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十万火急的事,他们都会说“不”;凡是能为自己脸上贴金,即使是劳民伤财的事、群众反感的事,他们都会广开绿灯,亲自披挂上阵。一些事关群众利益的事办不好或拖着不办,也与“太平宫”习气密切相关。正如王省长所说:“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最后,问题哪里来哪里去。”可见,一些人“太平官”做惯做悠了,对人民群众的痛痒不关心了,对时下的社情民意听不进了。“太平宫”是游离于群众之外、游离于改革之外的庸官。庸官误国,不可等闲视之。

“太平官”喜欢教条主义,钟情于本本。他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照本宣科。凡是文件没有的,他们不想动,一切在等,等到目分之目的保障,等到万无一失。而今,在实施《行政许可法》后,一些“太平宫”习气浓郁的人,不是从正面去理解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反而认为“讲多错多”,索性等下去,等下级催促,等“好时机”到来。等的背后,时间白白浪费,问题件件堆积,群众意见点点累积。可见,要打掉“太平宫”习气,就必须与教条主义作斗争。

“太平官”与妒忌结缘。王省长说:“一些人自己碌碌无为,还要干涉基层的改革创新,害怕对自己的权力和利益造成冲击”。这种状况的逻辑就是:我无能,你也不能有能;我办不到的事,也不能让你办到;我不想改革创新,也不许你多搞改革创新。之所以害怕下属改革创新,除了担心下属名声超过自己外,重要的是担心改革的大潮冲倒了“太平椅”。因此,对新风气、新经验,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耳。这种忌妒心态严重阻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阻碍改革开放的推进。

上一篇:总部落户协议书下一篇:爱惜粮食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