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课插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美术课插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通用13篇)

让美术课插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 篇1

小学美术课中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初探

摘 要: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一浪高于一浪的今天,在小学阶段,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力为主。

关 键 词:培养 儿童 美术 想象 创造 能力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很多教师却因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都比较重视技能训练和学生的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对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以下我就少儿美术教学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发展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一浪高于一浪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

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而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呢?在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

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角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

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

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

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传统的美术教学受图画课、美术专业课的影响,许多教师对“美术”这个概念缺乏思考与理解,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在辅导之中只注重客观对象的描绘或脱离实际生活的想象绘画,致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依葫芦画瓢或胡乱想象涂抹的不良学习习惯。美术创作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长远看肯定是相当有害的。看来,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趣味学习美术的审美教育理论框架,并在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兴趣辅导上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操作途径,已成为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

当今的儿童的业余文化被他们周围的电子媒体强烈地控制着,在被动的消费或主动的游戏中,学生们只是在虚构和假装中领略到一个迷人的现实,虽然它有时也能唤起儿童的创造愿望,但实际上主要是电子媒体在运作控制。学校门口地摊上的溜溜

球、彩色丝线和丝带等手工制作材料都具有多样性,学生在上学前利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了。这些几乎是他们最大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兴趣就是对美术特别喜爱的情绪。有了这种兴趣,在老师家长的鼓励支持下,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审美创造,儿童表现得更加大胆,一扫成人的惺惺作态。

可以说没有美术兴趣,就没有审美创造。仅仅有美术兴趣,就一定能进行审美创造吗?不一定。对儿童来说,还有一个过程。开始阶段,他可能无从下手。其实,美术创造并不神秘,那些被大人不屑一顾的儿童行为,如缝沙袋、折纸、粘贴画等等就是一种美术创造。当儿童用自己的手和思维来涂鸦自己的想法时,不同的学生有不风的表达方式,都应当得到鼓励和支持,一如成人的观点得到尊重和理解,这不仅仅是尊重这些乱七八糟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尊重儿童的个性,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我们曾多少次讽刺、挖苦爱因斯坦的小板凳,我们又曾多少次呵斥这些涂鸦,我们曾扼杀了多少个幻想,我们当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方法、教学过程时,我们又犯了多少次类似的错误,因此,我想在美术课上必许鼓励、支持儿童的美术兴趣,给他们机会表达自己,享受自己的成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唤醒他们的审美创造愿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鼓励欣赏学生有个性的作业画面,支持他们与众不同的画法,哪怕只是一个局部,从而唤醒潜在的审美感觉。在语

文教学中一个学生造一个好句子,用一个恰当的词语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而信心倍增,美术作业又何尝不可呢?教师的鼓励与表扬给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的态度可使之辉煌也可使之熄灭。这点点闪光就是学生的创造灵感,正确的引导可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创造行为,并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达到他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

(二)、倡导学生将自己的艺术兴趣带进课堂,让同学们来分享自己的创作情趣,同时学习他人的艺术创作经验,提高美术课的趣味性、生动性,激发全班学生的审美创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美术兴趣,如穿编丝线、撕纸、贴纸等行为。各显所长,能者为师,增长才干。这种艺术行为的结果往往是一些精妙的工艺品,而这个过程便是绘画的创作素材,这些亲身体验的素材学生们表现起来得心应手,画面就显得生动活泼,而他们也乐于积极主动地进行这样的审美创造,建立自己的画册、工艺品集,在老师的帮助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展览,给学生巨大的鼓舞,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

(三)、美术课适时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走进社区,看看社会的变化;还可利用便利,走进工厂,走进车间.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新世纪的学生不再是死读书的苦主,而要求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能力上.美术课 5

走出狭小的教室,走向社会大空间,利用环境优势,走进社区,看各色人生,体会生活,学生情感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孩子们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如教《温暖的阳光》一课,首先通过幻灯片欣赏印象派大师莫奈、毕加索的作品——《日出印象》、《干草垛》,通过教师形象的描述及色彩冷暖的启发,让学生感受阳光下绚丽多彩的自然美,以及阳光的生命力,激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欲望。然后,让他们怀着这种迫切的心情走入自然,观察太阳及阳光下的景色,把观察到的物体加上个性色彩,反映到画面上去。他们会惊奇地发现:阳光下的物体都变成了金黄色,太阳的色彩由玫瑰红—深红—桔红—黄—白而逐渐变化,不知不觉间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

三、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儿童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由地使用画具,自由地去观察、认识、表现周围的生活和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学手段也应是多方面的,如《秋天的景色》这一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界,体会秋的色彩以及丰收的喜悦,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秋》来激发学生,让其沉醉于秋的美景中,随着自然美的韵律,体会出不同的感受——有的表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色,有的表现出生命、韵律的线条……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

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在教学中,教师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从想象中进行创造性构思。举创作画“想象中的机器人”为例:我巧妙设疑,先让学生用猜谜语导入课题,这些机器人都有什么作用?提问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学生渴望得到知识的需要感。学生围绕这个“悬念”,讨论得热火朝天,各自发表不同见解,机器人能上天,能下海,机器人能演奏美妙动听的音乐、能做环保工作,能干家务活、能当警察、能招待客人……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机器人为什么这么能干?”学生思考片刻,抢着回答:我国科学家以他的知识渊博,设计了电脑软件,装在机器人身上,让它们干什么它们就会干什么?……我接着告诉学生,科学家发明机器人,目的是让机器人帮助人类完成复杂、危险、困难的工作,让我们挤出宝贵的时间、充沛的精力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今天老师也让同学们当一回科学家、美术设计师,想象出自己心中精明能干的机器人。当我展示几个外形不同的机器人玩具,演示其从事的工作(环境、背景)后,学生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增加了创造的可能性。“什么宇宙机器人、理发,餐厅机器人、环保机器人、潜水员机器人、消防,警察机器人、家务,庄园管理机器人……一连串的大胆构思,给画面增添了不少丰姿。经过二课时的创作,几

十张异乎寻常的 画面展现在大家眼前。特别是其中三幅作品《理发师机器人》、《庄园机器人》、《我的机器人朋友》构思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课后我将优秀作业展示在校园橱窗里,让学生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思维独特性,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方案。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美术创造活动都要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创造力与创造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训创造力最好的办法是多多开展创造活动。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限制,教师倾向的束缚,能随心所欲、独立自主地得以发展。因此,每学期我都设计适合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活动课。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我特地以家乡脍炙人口的民谣为创作题材,与学生共讨论,认真筛选,启发学生用联想,发散思维进行大胆构思,从中寻找灵感和创造动机。总而言之,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美术比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天地。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画“桔”的教学,可通过“吃、看、想、画”的方法进行。教师拿出桔子问同学:“桔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学生抢着答:“太阳”、“卫星”、“皮球”、“毛线团”、等等。)“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待到学生画差不多了,教师就剥开桔子,请学生吃,同时问:“桔子瓣像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的答道:“像月亮”、“小船”、“镰刀”、“香蕉”……)这时,学生的作业纸上就出现了许多联想出来的物体。像这样吃着、看着、想着、画着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美术课插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 篇2

少年儿童, 他们的头脑中充满着丰富的想象, 然而这种想象往往不现实, 幼稚可笑。学龄初期的孩子刚刚从略图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 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很低, 往往以个性形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表现在作品上则带有概括性, 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代替视觉的感受。比如学龄前儿童画一辆车, 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 车轮是圆形。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 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 有时用线代表嘴, 在圆形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 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三年级以后, 随着儿童年龄增加, 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加了, 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 越接近真实。他们经常由于想得多, 为制作不出来而苦恼。他们开始注意画面的空间感和教师讲授的透视知识, 开始注重物体的结构。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 经常拿自己的作业和成年人的作品比, 产生畏难情绪。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跟不上知识, 手跟不上眼睛, 所以他们的表现欲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一阶段, 他们的主体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于作品的自我评价, 外部比较与评价开始重视, 不积极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因此, 从整体看来, 这个阶段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应做好这一阶段学生兴趣的激发。

二、亲近生活, 激发创作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形象的呈现, 就没有创造活动。”一切想象都源于生活, 新《课标》也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 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绘画的想象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 到大自然、社会大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 从而萌发创作欲望。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全身心去体会、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感觉器官, 用眼、耳、手、心来体会和领悟, 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一) 用眼观察, 寻找灵感。

引导学生善于用眼观察。学会用“三只眼”看世界。第一只眼睛去看书本, 从书中吸取营养。多看美术类书籍以及中外名著、古今诗词等。第二只眼睛看自然, 以自然为师, 看风景、看色彩等。带他们欣赏日出日落、春暖花开、夏日荷塘、鸟兽鱼虫的美景, 感受"小桥流水人家, 枯藤老树昏鸦"的优美意境。其次,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人类文明的艺术美。第三只眼睛观察社会, 到社会中寻找画材, 产生灵感, 积累美术形象, 丰富想象力。带孩子欣赏具有传统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 如闹元宵、赛龙舟、木偶戏、迎娶新娘, 以及绚丽多姿、风情万种的民趣乡情等, 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中联想出许多往事传说, 产生创造的欲望。

(二) 用耳倾听, 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美术活动中, 我经常采用美术活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让学生听音作画, 把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 调动学生的听觉, 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 启动孩子想象的翅膀, 将音转化成形, 启发学生想象。如画《树叶贴画》时, 可放轻音乐《秋日私语》, 画小鸟时可放唢呐曲《百鸟朝凤》;有一次在欣赏《四小天鹅舞曲》时, 孩子们忍不住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活泼欢快的表演各种优美舞姿, 好像自己也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孩子们笔下的天鹅也千姿百态翩翩起舞于画纸上。放配乐的童话故事, 让学生根据寓言来画插图、创造童话人物形象;听新闻、广播、人们的谈话等来丰富想象, 进行创作。

(三) 动手搜集、扩展想象力。

引导学生平日多搜集、整理、积累资料、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如搜集精美图片、整理邮票、烟标、酒标、火花、卡通画、甚至树根、石头等。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学生创作资料。也可让学生采集动、植物标本, 如用树叶进行贴画、捕捉蝴蝶做标本, 创作“会飞的花朵”等。

(四) 用身心感受, 提高想象水平。

以活动促想象, 如:家务劳动、校内外劳动、体育锻炼、文艺演出、假期旅游等。让学生从各类途径中获得丰富的形象认识, 积累绘画素材, 从而丰富想象力, 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正确评价儿童画, 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追求成功体验

曾有一位贵妇对法国大画家马蒂斯所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 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 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 而是一幅画。”贵妇认为画得真实才好, 而马蒂斯却一语道出了绘画的真谛。在一年级美术课《小雨沙沙》的课堂习作中, 我发现一名学生在画面的一片云中画了一颗太阳, 当时觉得很奇怪, 便问“其他同学在画面中都看不到太阳, 你的画面中怎么下着雨还看到太阳?”她自信地说:“不是没有了太阳, 而是太阳躲在云里啦!”我非常高兴地表扬了这名学生, 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学习她作画时的爱想象的好习惯。事后我想, 这难道不是创造吗?对于孩子, 教育界的一贯态度是坚持正面引导, 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因此, 评价应是积极的, 而非消极的, 另一方面, 画画本身就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除了本身外, 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 可以发展诸多非智力因素, 锻炼手指的灵活性等等。因此, 画必有得, 只是有得此与得彼的差异, 有得多与得少的区别而已, 从这个角度出发, 评价也应是积极的。“你胡涂乱抹的什么呀, 乱七八糟的。”“画得一点也不像, 真难看!”只拿像不像作为评价一幅儿童画好坏的标准, 只能伤透孩子的心, 让他再也不敢大胆作画了。儿童画表现的是儿童的思维方式, 成人认识世界是凭着理性, 而孩子则凭着想象。新《课标》提出, “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 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教学任重道远, 我们只有在懂得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充分了解儿童的成长特征的基础上, 伴随着新的课改之风, 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才能使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快的发展, 更大的提高。

“世界有多大, 学生想象的翅膀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 学生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宽。”让我们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自由地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间。那么, 美术教育才会迎来红紫烂漫的春天。

摘要:丰富的想象力比渊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爱因斯坦的这一名言, 一直激励着世人创新奋进。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本文由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从亲近生活, 激发创作欲望, 突破定势, 扩展思维空间, 正确评价, 注重过程, 享受成功喜悦等几块论述, 给孩子展开想象翅膀的重要性。

让美术插上翅膀实现美的创造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 巧设情境 多媒体的运用 空间直感

一、美术教学巧设情境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氛围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理论,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

1、巧设美术课堂环境,营造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种体验,当你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院内特有的医药气味,医疗器械的撞击声音,医生、护士们的白大褂,以及人们的面部表情,都会使你有种莫名其妙的紧张与不安。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特定的情境会强烈地刺激人的心理,感染人的情绪,使人产生极大的想做这件事的欲望和动力,利用这一点,我在美术教学时注意对教学环境的布置。比如把美术专用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让墙上,黑板上,柜子里挂满或摆满各种绘画、工艺、雕塑和学生自已的作品。有时会根据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如在工艺课上,适当多摆些工艺作品,挂些工艺制作示意图等。对于桌、椅的摆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列队式的。有时是作坊式的,有时是长龙式的……让学生时常有新鲜感。另外在教室的前后墙上方,分别写上“爱、勤、悟、创”和“心悦、和谐、效率、创造”的标语,有了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步入教室就能沐浴艺术的海洋,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2、巧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诗,一段悠扬的音乐,还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因为这是老师创设的美丽情境。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训练,利于导行。所以我常在美术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常用的有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故事情境、竞赛情境等。

二、多媒体的运用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动态展示美术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通过计算机表现许多传统教学技术不能表现的事物和现象,如演示形象生动的动画,声情并茂的有声画面,色彩丰富的教学图片等。多媒体 可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在解决那些教师难以表述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上,动态展示变化的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在工艺与设计课的教学中,有关工艺制作的程序、步骤和方法复杂、严谨,技法的要点、难点较多,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教师要想利用课堂时间演示一个完整制作过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绘制“简单图案”教学,仅其中的上色环节,就不是一遍两遍能完成的,非常耽誤时间,而且没有办法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好口头教授,稍作演示,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不能掌握技法上的难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将图案制作的完整程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进行放映,从绘制草图、拷贝、涂色,到最后调整、修改,色彩转换,都非常方便、快捷,整个过程展示清晰明了又独特,学生边看放映边学习,印象深刻,教学难点轻松解决。

通过整合培养美术欣赏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历来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难点。把艺术作品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是形成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使用计算机,可以容易地将多种媒体融合在一起,并方便地展示给学生,突破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在计算机辅助的美术欣赏课中,把音乐和美术、电影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能充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如欣赏《格尔尼卡》时,如果只看课本中的小幅图片,学生会因为对作品内容及产生背景缺乏一定的认识,而印象不深,难以产生共鸣,影响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画子投影到大屏幕上,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通过鼠标指针,指点画中细节,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产生审美同情。

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计算机播放的背景音乐重新响起,以配合着教师的解说:“是谁在画面上呻吟?这呻吟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是人民在痛苦地扭曲。”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就会变得清晰,学生将获得艺术作品深层意蕴的更深领悟,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美术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

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

让学生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4

写好想象作文

kxqlxxzl 小学生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它包纳着许多梦想与渴望,他们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在写想象作文时,他们却常常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很难,最后不得不敷衍了事。对于这种情况,从教者该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呢?

想象作文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的形象,然后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作文类别。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先导。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之源,捕捉创设生活情景中的想象之点,选取引发联想事物中的想象之渠,阔宽培养能力的想象之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写想象作文的水平。

一、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图片、语言文字或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经过构思而在头脑中再造出某个对象的完整形象的心理过程。

课文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扩写、填充,这是培养学生学写想象作文的途径之一。

续写是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结尾部分加以分析,概括延伸出来的枝节。如《小摄影师》,正当小摄影师要给高尔基照相时,突然发现忘了带胶卷,然后又急匆匆地回去取胶卷,一直到晚上还没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在结尾部分引导,为什么这么久还没来,他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如果他来了,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放手让学生对这课进行续写,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活了学 1 生想象的火花,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扩写是把课文内容故事情节进行扩充,使内容更丰富。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天,身在异乡怀念亲人的情感。通过这首古诗,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那天,他们会一起到山上采摘茱萸。那么,他们采摘茱萸的场面怎样呢?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语言。然后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一篇扩写性的想象作文,使他们能更了解诗人在异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填充是对课文中一些空白的内容进行补充,设置整体形象的一种形式。《小珊迪》一文通过描写小珊迪为了换零钱,而被马车撞倒,撞倒后又叫弟弟把钱送来的事。而小珊迪是如何被马车撞倒,撞倒时小珊迪的可怜样,撞倒后又是如何在痛苦中爬回家叫弟弟把钱送给我的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是空白。教师教学这课时,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填充。从而增强学生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再造想象能力。

除此之外,课文中的插图也是培养学生写想象作文的不可忽视的内容。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它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有插图的课文,教师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插图进行察之其色,描之其态,如《同一名字》中的插图,图上画的是我在众多写有名字的纸条中抽到一张,而这众多的纸条上全写着一个人的名字。这时,教师就可让学生观察图中人物的神态,想象他们的动作、语言,用自己的笔描写出当时热闹的场面。

二、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想象是以生活为源泉,以意识为轴心,使思想千载,视通千里。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感头疼的就是“无米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的“无米”,而主要是学生没认真到现实去观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改革作文教学,特别是想象作文。而改革作文教学突破口就在于拓宽“源头”,引进“活水”。高尔基在《论笑谈及其他》一文中也说过一切想象都根源于现实,人不能凭空臆造任何东西。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尽一切可能安排时间,让学生走出课堂,主动去读社会,去读生活,去体验生活,用他们独特的视觉去捕捉生活,口味人生。把用眼睛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到的一切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当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千手观音》播放后,举国上下没有几个人不被这优美的舞姿所吸引,不为她们的命运感到同情。当学生也被这群聋哑队伍给感动时,他们的一种朦胧的想法正萌芽而生,那就是怎样才能献出自己的一份同情心。教师可以从这份同情心出发,让学生去想象,她们听说这样困难,居然还跳出这么感人的舞蹈,如果要你来帮助她们,你们会怎么做呢?有的说研制出聋哑人语言翻译机,有的说发明一种药丸,让她们吃了便好„„而像她们一样的人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教师就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从他们心灵感受出发,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随即就写一篇关于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想象性作文。有的是研制盲人自读杨,有的是残疾人多功能站立腿„„无所不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关爱残疾人的品质,还提高了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人读了就觉得他们在写现实生活的一个人,一件事。

(三)选取相关事物,围绕事物联想

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 3 的心理过程。它是打开沉睡在头脑深处记忆的最简便和最适宜的钥匙。

联想分为相关联想和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两种或几种不同事物,在某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比如大雁和鸭子,他们的相似点在于形相似,我们以形相似为着火点,启发学生观察大雁、鸭子的外貌,联想为什么外貌相似。有的会想到他们是同一个妈妈所生。那为什么大雁为会,鸭子只能在水里游呢?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说出理由,知道大雁能飞是因为勤学苦练,鸭子在水里游是因为它怕苦,怕热,整天在水里避暑,这正是运用了他们喜爱动物的特点,用他们善良的心灵来表达他们的愿望,表达他们对勤劳的赞美,对懒惰的批评。

我们还可以选取相关事物,让学生围绕关系进行想象组合,然后进行质问联想,这就是相关联想。如教学“小溪、河流、大海”这组看名称编童话式作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目前的热门话题——环保,想象他们有什么质同。学生霎时就联想到水污染,联想到这三姐妹对人类的呼声,联想到自己该怎样去做,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写此类想象性作文便会得心应手。

四、阔宽想象思路,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就像一只贝壳游海底,捧一颗石子看大山。“挖掘越多,就越丰富”。钻进历史的隧道探险,飞到未来的空间观光,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无边思绪,这是跨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思维素质——丰富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对无穷奥秘的探索,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想象中的场景、事物、人物,可以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因此,教师教学想象作文,一定要让学生阔宽思路,如教学《假如我是„„》想象作文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同 4 学们,在你们美好的心灵世界,一定装了一些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孙悟空非凡无穷的本领时,你也许会想,假如我有七十二变该多好呀!当你学习感到疲倦时,你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当你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人生命时,你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呀„„今天我们就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学生身临其境,想到“12·23”井喷事故所带来的灾难,就想象自己是名石油钻探工人,防止井喷事故的发生。想到开县特大洪灾冲毁了家园,就想象自己是神笔马良,画上坚固的大堤,以防洪水的冲击。有的甚至还这样写到,我知道我是差生,我也知道老师为我付出了许多心血,假如我是老师,我就让所有的优生去辅导差生,这样即减轻自己的负担,也使优生有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还提高了差生的成绩,真是一举三得„„这些,真是让人感动。设想如果不阔宽他们的思路,他们会有这么多的“佳作”吗?

让小学生在作文中插上想象翅膀 篇5

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应该多发挥想象力,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但是,时下小学生写起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

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

小学六年制第九册《积累・运用七》的作文练习中让学生围绕“未来――”进行想象,写一篇习作。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就十分抽象,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些想象都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勤观察,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设想一下,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它的空间过于狭小,能不能想象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该有多大呀!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

例如《凡卡》一文,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另外,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插图进行补充或扩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插图是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形象,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巨大痛苦都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侧面描写的,那么邱少云的心理感受会怎样,可引导学生观察他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

填补一些空白,设置整体形象

插上想象的翅膀作文 篇6

一天早晨,他们突然发现汉堡包不见了!怎么办?怎么办?

憨憨打着哆嗦说:“难道,咱们家有巫婆,用魔法把汉堡变走啦?”

乐乐说:“我和咪咪去抓小偷,你留在家里看守。”憨憨却说:“不行,我一个人在家,我害怕。”

于是,乐乐待在家里,憨憨和米米去抓小偷。

乐乐待在家里,非常灵活,四处观察,看看有没有小偷。

憨憨胆小如鼠,只要一听到有动静,就哆哆嗦嗦地躲到米米身后,而米米呢?行动果敢,只要哪里有声音,就往哪里走。

走着走着他俩看到一个身影,走到了树后面,憨憨吓了一跳,米米就朝那走了过去,憨憨像见了鬼似的,脸吓的苍白。米米走近才发现是一个小姑娘,正大口大口的吃着自己家的汉堡包,米米说:“你为什么吃咱家的汉堡包?”小姑娘说:“我太饿了,你能把汉堡包给我吗?”“那好吧!”于是他们一个也没有拿,就走了,憨憨知道后就气急败坏地说:“你一个汉堡包也不拿,我们会饿死的。”

小姑娘望着他们的背影点了点头,笑了笑。

米米和憨憨一进门,乐乐满面笑容地迎了出来,说:“你们是怎么办到的,怎么汉堡包全都回来啦?”

他们俩也很奇怪,便说出了事情的经过。

大家手拉着手,开心极了!

让美术课插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 篇7

一、由简到难, 操作想象有抓手

1.改变顺序, 有效分化难点

苏教版教材对节课是这样安排的:首先, 让学生拿正方体沿着指定的棱剪开, 得到展开图;然后, 依旧正方体沿其他的棱剪开, 得到多种展开图, 与同学交流;最后, 拿长方体纸盒, 沿一些棱剪开, 观察展开图。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其一, 学生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对应和切换上缺乏经验。其二, 正方体展开图情况复杂, 学生对于展开图的观察缺乏抓手, 不知道如何观察。其三, 学生不知用怎样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发现的图形之间的关系。而如果以长方体引入, 就能有效分化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和想象中建立表象, 初步形成方法。课始, 教师出示长方体, 示范将长方体沿棱剪开, 得到展开图。请学生观察展开图, 并结合回忆展开的过程, 提出问题:你能找到3 组相对的面吗?学生中的方法有:根据面的大小形状来判断, 因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或者回忆长方体展开的过程, 还有同学想象把长方体叠起来判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深化了对长方体面的特征的认识, 也初步发展了想象力, 构建了体和面联系的表象, 能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2.同与不同, 激发探索兴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形式和观察方法上有许多联系和不同, 从长方体过渡到正方体, 体现到了观察方法由特殊到一般, 认识由易到难的过程。学习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后, 教师可以通过小结巧妙抛出问题:“长方体六个面不完全一样, 可以根据面的特点来判断相对的面, 那如果换成正方体, 六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你还能很快找到3 组相对的面吗?”

学生马上兴趣饱满地投入到接下去的探究活动中。抓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不同, 便于学生在不断地观察、对比、想象等过程中, 明确本质, 发现特点。

二、由展到叠, 操作想象齐发力

1.多次变换, 发挥想象

从长方体的展开图过渡到正方体, 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结构, 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间建立了初步的联系。此时, 老师引导学生将一个正方体沿着指定的棱剪开, 得到展开图, 并为每个面标上序号。借此设计多层次地变换想象活动, 让学生在问题中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 逐步发现实质。第一层次:找出三组相对的面。提问:回忆我们展开的过程, 你能找到三组相对的面吗?第二层次, 指定一个面, 想象还原。如果①是底面, 相对的面是哪一个?该怎么样折叠还原呢?其他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如果①是前面, 怎么折叠还原?其他几个面呢?第三层次, 变换底面, 想象还原:如果②是底面, 其他几个面又是怎样的情况呢?第四层次:出示其他展开图, 同桌合作, 一人指定一个面, 另一人回答其余几个面各是什么面。

2.折纸验证, 清晰表象

把展开图折一折, 是个很直观的操作。但一味地折纸, 不展开想象, 会弱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如果只让学生想象而不进行操作, 学生想象中的错误就无法得到纠正, 也不利于发展空间想象力。所以, 可以在刚刚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 学生一旦有不确定或者有问题时, 请学生折一下, 验证一下自己的想象。

三、由做到画, 想象突破操作限

1.独立操作, 交流中发现规律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 就必须动之以手。”直观的操作, 便于学生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教师引导学生将正方体沿一些棱剪开, 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其次, 看着自己的展开图, 找找相对的面, 做好标注。随后,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很多学生的展开图,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下, 引导学生说说有什么规律。学生很快就能发现, 相对的面不相邻的规律。最后, 结合展开的过程, 让学生明白如果相对的面相邻, 就折不起来了。

2.展开想象, 画图中渐现类型

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 种情况, 比较复杂, 即使全班学生每人都剪开一个正方体, 完成一个展开图, 也不一定能把所有情况都表现出来。此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上下的两个小正方形还可以怎么放, 自己试着画一画。再追问:“刚刚是四个连成一排, 如果是三个连成一排, 又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画出一种, 随即通过头脑中“想象操作”判断能否折成正方体。在不断地作图、尝试与判断过程中, 锻炼了自己的空间想象力。

四、由认到辩, 想象先行有提升

1.个别标注, 为想象助力

学生经过多次的操作和想象, 脑海中已经建立清晰的表象, 通过对比辨析, 能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时, 鼓励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折叠的过程。如果有点困难, 可以先在一个面上标注为底面, 然后想象其余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

2.经典练习, 加深空间感

一些经典的判断, 可以帮助学生再认正方体的特征, 加深空间感。如, 学生可以利用标注想象的方法, 标注一个面为底面, 然后发现有两个上面, 就是不能折成正方体了。又如, 学生易发现一个顶点只能连接三个面, 连四个面肯定不可能。

空间观念的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 更离不开空间想象。脱离了想象的操作, 无法切实提高空间观念, 脱离了操作的想象, 无法建立清晰表象。所以, 只有将操作和想象有机结合, 以想象为主线, 让操作为想象助力, 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虚实之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参考文献

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8

所谓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头脑中对已有感性材料和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由此可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笔者以为:

一、引导想象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像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

二、补白想象

想象补白是一种情理交融的训练,它不仅包含着能力的训练,理性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使情感的浪潮得到更大的推动。它与情境创设相得益彰,使明理悟情交融,使感情朗读真情激荡。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后,我出示“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几个词,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想象画面,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仿照课文描写奇石的方法,说说这几块石头的样子。”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有孩子说:“一只巨大的天狗趴在山顶,仰着头,睁大眼睛,好像在看天上的月亮,还张着大嘴,不住地叫着,似乎在说:‘月亮真圆!。”我说:“你真棒,讲得多生动呀!请同学们继续大胆想象。”又有一个孩子说:“我介绍‘仙女弹琴。一位美丽的仙女盘着高高的头发,戴着漂亮的花,穿着绿色的纱裙,挽着长长的飘带,坐在山头弹着古筝。”孩子们跃跃欲试,连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几个同学也举起手来了。

三、假设想象

假想即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假想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基因。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是培养假想能力的好材料。如教《未来的房屋》我先用第三人称的口气,进行叙述和描绘,使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继而通过学习,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住在这样的房屋有什么感想?你“设计”中的未来房屋的外形是怎样的?你还希望这房屋里增加一些什么设备?这些房屋除了建在海洋、太空之外,你还打算设计在哪些地方?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情趣盎然地畅谈起自己的设想。假想能使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进一步的加深。

四、接续想象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能激发起学生的联翩浮想。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往往是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开展“接续想象”。学了《凡卡》一文后,我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作文,让学生展开接续想象,顺作者写作旨意写了凡卡种种可能发生的更为悲惨的遭遇。还有学习了《三人行》以后,我又以“黄元庆、小周就这样拉着王吉文吃力地拖着往前爬”为开头,让同学们继续展开想象,把故事情节想象下去。这样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扩展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用扩想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扩展。如教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时,在分别指导学生初看图和初步读文之后,抓住文中11个纤夫逐个具体描绘,图文对照,使学生认识作者是怎样对图进行“扩想”的。读完以后,我又结合写作的片断训练,要学生在11个纤夫中自选一个进行再次扩想,写成一篇短文。这样由看图到作文的两次扩想训练,有例有据,有仿有作,让学生把自己的某些生活见闻与感受同作品的形象联想出来,以增强作品形象性。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注意有机地挖掘课文中可以培养学生想象的“孔隙”,让同学们在想象中遨游,同学们就会喜欢上语文课,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作文也能得到较明显的提高。

插上想象的翅膀作文 篇9

消息一出,全世界的小朋友们都乐开了花,因为从此以后,小朋友再也不怕迟到挨骂了。小朋友都围在N博士身边,大叫道:“我要超光速飞行器,我要超光速飞行器!”N博士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过了好一会儿,大家终于静了下来,N博士接着说:“大家别着急,我要先让一位小朋友试验一下。”于是,他一把拉住了小明,给他背上飞行器,装好书本。

接着,博士按下了开始按钮,设定了终点:xx小学。只听一声巨响后,飞行器好像一条巨龙,带着小明来到千米高空,转眼间就不见了踪影。等我们赶过去时,发现小明早就在校园大门口了,看上去毫发无伤。看到他,我们全部一拥而上,七嘴八舌地询问着。当N博士问他体验感觉如何,小明兴高采烈地说:“真是又快又稳,最重要的是很安全。”N博士听了满面红光,无比骄傲、自豪。旁边的同学听了后也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嘴中还不由自主地念道:“太伟大了,太神奇了!”于是,N博士给所有小朋友都配了一台仪器。

插上科学的翅膀想象作文 篇10

不一会儿,一阵优美的铃声响起,原来我的电话响了。“嘿嘿,说曹操曹操到,”我按下接听键,开心地说道:“恭喜呀!钟博士,发明了这么伟大的一项科技,真为你感到高兴!”他开心地回复说:“哪里,哪里对了,我有件事想请你帮忙。”他欲言又止。

听他的语气我誓坦坦道“没事,你说,只要我能做到。”

“真的吗?我想邀请你来和我一起测验时光机。来不来?”当听到这个信息,我怀疑我听错了,我蹭地弹了起来,“真的吗?”我惊讶地问说“如果是,那真是我的荣幸,好呀!我正想体验一下时光机,你真是及时雨。”说完,我放下手机,像一支离弦的箭冲去他的实验室。

到实验室之后,我们谈了一阵话,之后,带我来到宏伟的一个专属实验地,一辆闪闪发光的时光机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激动不已地上前摸了摸,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捏了捏自己的脸,“疼”我吃痛的捂着脸喊了出来,接着,我们坐上了时光机,把时间调到了2130年5月1日。

通过时光机来到未来后,我发现城市变得更加美丽、高大,路上没有汽车,只有干净的隧道,我们问了一些人之后才知道,原来人们只需要穿过隧道之后就可以任意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实在太方便了!”我情不自禁地惊呼道。

这时,我们两个人的肚子咕噜咕噜地叫,民以食为天,我们到了一家餐厅,看到一些我们从未见过的菜,看到满目琳琅的食物,长见识了,就坐进去了,初来乍到,我们规规矩矩的等待上菜,餐厅里面是一个白色的房间,房间会随着我们的心情变化房间的样式和音乐,餐厅的食物也非常棒,我们吃得狼吞虎咽,食物桌上食物一扫而光,恨不得把盘子都吃了。

饭后,我们在花园里散散心,还发现里的花功能不同,有一些花的香味各式各样,还有一些花五颜六色颜会唱歌,还有很多花会随着人多而跳舞。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城市里灯火通明,还有很多烟花,各式各样,五颜六色,我看着渐渐着了迷,但是,博士扯了扯我袖子说:“我们现在必须走了,时间到了。”“啊,这么快?我还没看够呢?”有点不舍地说,迫于无奈,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走了。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1

关键词 音乐欣赏 信息技术 音乐审美能力 想象能力

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难上,是众多音乐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千篇一律,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挥、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音乐欣赏课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就会出现上课开小差、讲话、做其它作业和逃课等现象。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 的艺术,学生要欣赏音乐,必须要去倾听音乐。但学生由于认为听不懂音乐,就根本不去听音乐,则上好音乐欣赏课就无从谈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在教学上的探索,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打破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一、打消顾虑 ,积极引导,让学生敢听

有很多学生(包括很多老师和大量人群)都说,“我很喜欢音乐,但是我没有音乐细胞,听不懂”。

音乐真的很深奥吗?很难听懂吗?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听不懂音乐,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音乐细胞呢?还是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呢?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首先会告诉学生,要正确地欣赏、理解音乐,就要具备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要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有关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点、民族特征,……。然后在欣赏音乐时,要求学生不仅要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还要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内容、民族特征、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作出正确的评价。但实际上,我们要全面了解某一作品的所有相关知识是不可能的,要对所听的乐曲都作出与教科书上一致的解释、评价也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学生在思想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听不懂音乐的心理障碍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音乐欣赏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其音乐视野,培养音乐爱好者,而不是培养音乐理论家、评论家。因此,在音乐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太多的、与音乐作品有关的周边知识和音乐理论知识是无意义的、不必要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从繁重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去充分感受音乐的自律美,感受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带给我们听觉上的享受。

二、重“感”性,轻“理”性,让学生能听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在欣赏音乐之前,往往会给学生介绍一段关于音乐内容的解说,“乐曲通过……,表现了……”,音乐开始后,要求学生从音乐中把解说的内容听出来。在实际欣赏音乐的时候,有的音乐作品可以让人产生非常清晰的视觉形象,另外有些音乐作品,音乐本身没有运用任何模拟手法,不能让人产生任何视觉形象,但通过一些文字解说和提示,有时也能让人产生一些视觉形象,这时候,是不是说我们已经听懂了这些乐曲呢?表面上我们已经成功地理解了音乐的内容,但是这种用概念化、美术化、文学化的方式把握音乐的错误观念在我们的思维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巩固。音乐介绍、乐曲解说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空间,让我们远离了音乐。

由于不同听者的素质、层次和个人阅历存在差异,所以在欣赏同一首音乐作品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不同的内容理解。这就是音乐的“多意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就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阅历,让他们的心灵体验在音乐艺术中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

比如我在上二胡曲《江河水》时,先不给学生作任何解说,只让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并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听完后,我再提问:①乐曲的速度、情绪怎样?(学生答:速度缓慢,情绪很凄凉、很悲伤……)②根据乐曲的情绪展开想象和联想,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答:古战场战后尸横遍野的凄凉景象;大雪盖地,满目荒凉的景象;碰到伤心的事情;秋风萧瑟,落叶飘摇的萧条景象;旧社会穷人的凄惨生活;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头流浪的情景……)③你们为什么会想到这些相互没有一点联系的情景呢?(因为它们都能让人产生低沉、凄凉、悲伤的情绪)④你们认为你们这样理解乐曲对吗?……。当这个问题提出后,所有的学生都沉默了。这时,我开始讲解这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江河水》是根据东北地区的一个传说故事《望夫石》编写的一首民间乐曲,……这首乐曲曾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的岁月”,表现旧社会……接着播放《东方红》里的这一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再问学生:⑤为什么《东方红》可以用乐曲《江河水》来表现旧社会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呻吟和悲愤呼唤呢?(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情绪特征)。⑥刚才你们联想到的一些情景与乐曲也有共同的情绪特征,你们的理解对吗?(学生答:对!)。音乐有没有非常确定的内容呢?(没有)。欣赏音乐难吗?(不難)。……此时,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

三、基于教材,紧跟时代,让学生想听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流行音乐也借助于各种媒体充斥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其紧跟时代、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而被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因此,在音乐课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在课堂上欣赏或学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朗读 篇12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在朗读方面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 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 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 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 圆润的发音, 感情的把握都让人交口称赞, 但我们是否也为学生想想?在教师范读之前, 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 找出生字词, 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就读了, 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 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 就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 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 但他们真正了解了多少?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 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 形神皆备, 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话, 这堂课就算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又怎称得上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因此, 这样的朗读教学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 无新鲜活力。很多同行们在呼吁语文课堂教学不要“以讲代读, 摈弃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同时, 却往往忽视了在朗读教学时, 应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二.走出误区, 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针对上述失误, 我决定挑战传统的语文教学, 尤其是朗读。我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我的朗读教学。上课时, 我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 结合新课程提倡的“四步读书法”, 即读准、读熟、读情、读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 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为此, 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朗读实践活动。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我又是诱导, 又是激发,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时拥有一片畅想的天空, 真正达到“内明于心, 外达于人”的境界。

1、个性化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中有一点就是解放

学生的头脑, 即学生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 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学会思维, 这就需要创设个性化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阅读是一种过程, 是“你中有我”, “我中发现你”, 也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 我在朗读指导中没有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也没有使学生受到书本的限制, 而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朗读。

教学中, 我充分信任学生, 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 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 培养学习语文的乐趣。对于同一个内容, 让学生站在自己不同的角度去感受。

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 我把读的权利, 完全放给学生, 没有录音, 没有范读, 但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有的还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带, “四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又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同时也培养了想象力。

又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一教学片段中, 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 我一反传统的那种“请同学们带着怎样的语气或者说同学们要读出怎样的语气”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我要怎样读”, “我为什么要这样读”, 最后,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 我让学生模仿妻子、妾和客人当时的语气、神态来读一读这三人的话, 并让他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 讨论、练读, 然后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 说出感受、读出感受, 读的人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各自的理解也非常独到:有的说, 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 口气也不容怀疑;有的说, 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 口气有点拘谨;还有的说,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逢迎, 口气较平淡, 有点客气。

教学中, 我不仅让学生“解读”, 更引导学生“创读”, 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 学生们从读中体会了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 想法不同, 语气也各不相同, 从中体现的情感自然也不同:妻子是由衷的偏爱之情, 妾是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 从而达到了情感的陶冶, 也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 我也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也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从而使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扬。

2、情感性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初中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这一要求, 我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自然贴近作者感情, 还可以锻炼想象、联想能力。著名朗诵家瞿弦和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 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 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 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街市、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可见, 认真地朗读文章, 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 而且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而“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因此,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很多时候, 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 学生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 朗读装腔作势, 浮于表面, 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 抵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 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样, 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学生面前, 唤起学生的想象, 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 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 情感得到美的感召与升华, 也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样, 想象又能激发情感。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 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 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可见, 朗读时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何等重要。

3、情境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 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 教学生阅读, 千万不可支解, 不可嚼烂, 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 就失去熏陶的力量, 感染的力量。”

我在教学生朗读《乡愁》时, 配上舒缓、深沉的音乐, 将学生带入情境, 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象, 在无限的想象中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读、挑战读, 让学生体味诗意, 徜徉于文本的诗情画意间, 在读中培养想象力, 提升思维。

4、表演性朗读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表演性朗读也需要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 充分发挥想象力。只有给学生适当的自由, 亲自体味才能深刻领会文中人物的感情。我在教《公输》时, 让学生们三人一组, 自选角色分别扮演墨子、公输般、楚王, 并想象当时的情境, 揣摩人物的性格, 互读之后上讲台表演。结果学生们兴趣盎然, 表演得也栩栩如生:将作品注入了生命力, 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逼真地演绎出来, 尤其是人物的语言, 再现了墨子的足智多谋, 公输的阴险狡诈等。通过分角色朗读, 他们很快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接受到艺术的熏陶, 锻炼了自身的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读起课文不再是枯燥无味, 而是妙趣横生了。

加强朗读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 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 激发他们去想象, 能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朗读训练, 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是非常有必要的。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篇13

-------------《特殊的葬礼》环保教案

教材分析

《特殊的葬礼》一课围绕巴西总统亲自主持塞特凯达斯瀑布葬礼仪式的特殊事件,回顾了这条瀑布由“雄伟壮观”到“奄奄一息”的变化过程,以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不要使悲剧重演,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深刻的启示,是一篇学生练习朗读、积累语言、感悟事理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2.联系课文,想象出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壮观景象和枯竭后的样子及人们的心情。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咆哮而下”、“流连忘返”、“奄奄一息”、“不辞而别”等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能借助课文语言,想象出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壮观和枯竭后的样子。

2.通过塞特凯达斯瀑布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塞特凯达斯瀑布悲剧的原因以及葬礼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渲染气氛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个葬礼并不是给人举行的,而是给什么举行的?

2.虽然是给瀑布举行的,但葬礼却是非常庄严、肃穆,每个人的心情都显得特别的沉重。

3.我们一齐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两小节。(播放背景音乐)

二、创设情境,引发互动

1.读着,读着,我们仿佛来到了巴西,来到了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参加这特殊的葬礼。葬礼上,我们的视线一下子就被葬礼的主持人吸引过去了,那是谁?

2.是总统菲格雷特。作为总统,今天来参加瀑布的葬礼,看出了什么?他穿着黑色的葬礼服,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3.葬礼上还有谁来了?从“汇集”看出了什么?

三、披文入境,品味语言

1.(播放音乐)那天,天阴沉沉的,大家手捧着鲜花,静静的,这时,菲格雷特总统缓缓地走到台上,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回忆起塞特凯达斯瀑布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

2.总统菲格雷特回忆到了什么?瀑布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欢乐和骄傲?

(一)领略昔日瀑布的壮观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昔日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雄伟壮观)

2.再读课文: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划好的同学先练习朗读。

3.出示句子: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①指名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②指导朗读。

4.补充资料,体会瀑布的壮观。

5.师读第三自然段,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多媒体展示,让学生领略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风采。

7.看着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你会怎么赞美它?通过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这雄伟壮观的瀑布面前吧!

8.指名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感受瀑布的枯竭

过渡:塞特凯达斯瀑布以它壮观的气势,曾多少次给人们带去欢乐和骄傲,而今天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却让我们为它感到惋惜和痛心。

1.现在的瀑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板书:枯竭)

2.默读课文,想象一下,枯竭的瀑布是什么样儿的?

3.是的,什么听不到了?(咆哮的声音),什么看不到了?(一泻千里的景象)

4.此时的瀑布在我们的眼前就像什么?

5.出示: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

①轻声地读一读这句话,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难受?

②谁来把这一句话读一读?指导读好“生命垂危”、“奄奄一息”。

③如果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能说话,他会对我们说什么?

④这是多么令人惋惜、令人痛心呀!配乐齐读第5小节。

6.塞特凯达斯瀑布以前是何等的壮观啊,请男同学读第3自然段,如今塞特凯达斯瀑布却是一幅枯竭的样子,请女同学读第5自然段。

四、寻找原因,感悟提升

1.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可是现在却逐渐枯竭,生命垂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2.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

3.齐读第4自然段。

五、发出号召,升华情感

1.像塞特凯达斯这样的瀑布,世界上还有许多,它们也许正遭遇着同样的命运。

2.补充资料出示:

(1)一些受灾图片。

(2)一组数字。

人类已耗尽了2/3的世界资源,人类1个物种正在威胁着地球1000万其他物种的生存。

3.此时此刻,菲格雷特总统将会怎样去号召大家,号召什么?语气应该怎样?

同桌的同学互相练读。指名读。齐读。

4.面对现在逐渐恶化的环境,你想说什么?面对环保觉醒的地区取得的成绩,你想说什么?

六、布置作业

1.上网查阅有关环保的资料;或者实地调查,写一份调查研究报告。

2.练笔:想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吗,让大家都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吗?请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语。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特殊的葬礼》环保教案

河 口 镇 孔 堤 口 小 学

张翠芳

上一篇:保安的那些事儿作文600字下一篇:《爸爸去哪儿》初中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