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共8篇)
王胜俊在全国法院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2010-12-10 12:33:
4212月9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会上强调,全国法院广大干警特别是信访工作人员,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关切和期待,努力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不断提高涉诉信访工作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王胜俊在全国法院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
牢固树立群众观念 不断提高涉诉信访工作水平
作者: 罗书臻发布时间: 2010-12-10 08:38:34
------------------
12月9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会上强调,全国法院广大干警特别是信访工作人员,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关切和期待,努力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不断提高涉诉信访工作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王胜俊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最直接、最现实的群众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有效解决信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努力做好新时期的涉诉信访工作。
王胜俊强调,在涉诉信访工作中,各级人民法院要教育广大干警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刻认识到涉诉信访既是审判工作,也是群众工作,要不断探索、总结、推广新方法新经验,有效解决涉诉信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
王胜俊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下大力气解决涉诉群众的合理要求,尤其要重点解决民生困难,认真解决涉诉信访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一是要怀着深厚的群众感情开展涉诉信访工作。要有责任心、同情心,深刻体会群众疾苦,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提高息诉息访的成功率,保障当事人诉权和合理诉求的实现;二是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好信访工作。要结合各地实际,加强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研究探索,把先进经验转化为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三是要全力打好清积评查工作攻坚战,抓住重点,集中化解重复访案件,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从源头上化解上访。
王胜俊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高效、廉洁、文明的关切和期待,善于从群众信访中找出问题,找出改进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提高审判、执行和信访工作水平。要坚持能动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向当事人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他们维护自身利益。要强化审判公开,继续推行诉讼风险告知制度,加强对案件审理执行程序的释明,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理解和对司法裁判的认同。要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推进社会矛盾化解。要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尽量多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减少上诉申诉。要做好判后答疑工作,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诉。要树立审判质量、效率、效果并重的审判业绩观,强化涉诉信访工作责任,建立健全重大司法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加强信访工作自身建设,促进信访工作可持续发展。要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配齐配强立案信访部门的领导班子,加强对下级法院涉诉信访工作的监督指导,督促重大信访事项的办理,进一步完善领导接访和包案制度。要高度重视涉诉信访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信访法官的司法能力特别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激励他们在信访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
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主持会议并部署近期工作,副院长景汉朝传
一、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认识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和看法, 是共产党执政、国家权力运行、干部权力运用、党员思想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九十多年来, 我们党一贯坚持和奉行的群众观, 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历史的必然:人民群众是我党的力量源泉
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 我们党从一个50多人的组织, 经过90多年的风风雨雨, 现在成为一个8千多万党员, 领导着13亿多人口的执政大党。可以说,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征途中, 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 关键在于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像延安革命根据地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 淮海战役“是沂蒙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改革开放是“适应人民愿望, 根据群众创造搞起来的”。我们党的根基在群众, 血脉在群众, 力量在群众,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离开了人民群众, 我们将一事无成。
2. 现实的需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虽然,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最大优势, 但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这一优势越来越有弱化的征兆, 脱离群众是执政以后最大的危险, 这一危险越来越迫在眉睫。我们都知道, 不管是密切联系群众也好, 还是, 脱离群众也好, 这些都由谁来做?就是我们的党员干部, 那他们都做了什么, 让我们看到这些征兆和危险呢?我分析, 主要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官员说的话:官场雷语不断, 带给群众的感受, 一个字, 就是“凉”。
二是部分官员想的事:官意民意背离, 引起群众的反应, 一个字就是“火”。
三是部分官员做的事:暴力执法、贪污腐败高发多发, 引发群众的情绪, 一个字就是“愤”。
这些与群众相背离的官话、官意和官为, 其实都是当前“四风”也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一些表现形式。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 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也是疏离党群关系、消解党的政治优势的极强的腐蚀剂。面对这些现实问题, 习总书记说, 是“问题倒逼改革”, 同样, 我们看到, 党中央下大决心、以大力度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际上就是要聚焦在解决四风这类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上, 从而使党的肌体更健康, 党的队伍更纯洁, 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大。
3. 战略的考虑:群众观点是应对挑战、克服困难的根本法宝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越是在工作困难的时候越要依靠群众, 这就是我们克服困难的根本法宝。刘少奇曾经指出, 这个力量比“一万美国军队的力量都强”, 而如果我们在困难时候不依靠群众, 那比“一百万美国军队的力量还可怕”。
在新形势下, 我们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极端重要性。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 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才是我们克服各种阻力、抵御各种风险的最大保障和动力, 我们党也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当前部分干部群众观点弱化的成因
1. 群众的新变化, 客观上带来了践行群众观点的新难度
(1) 群众基础的代际更迭, 对党的认同方式发生转变
现在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的感情认同, 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在这种背景下, 不是你这个党主动不主动密切不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 而是群众还愿不愿意在你身边的问题。你靠什么获得群众的认可?那就是利益的认同, 你代表群众的利益, 群众认可你, 你不代表群众的利益, 群众就不认可你。
(2) 群众利益发生变化, 党整合群众利益的难度加大
1群众利益得失的参照系发生变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 群体间利益差别非常的小, 人们在看自己的利益得失的时候, 更多的采取的是一种纵向的比较, 就是人们更习惯拿新旧两个历史时期来进行比较, 那在这种比较当中呢, 人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新社会、新中国带给人们的幸福和满足。但在改革之后, 而且人们的思想开始多元开始开放了, 这个时候, 人们再来看自己利益得失的时候, 参照系就发生变化了, 开始横向的比较了, 邻居之间相互比较。在比较过程中, 容易使普通人, 大多数人产生一种心理的不平衡或者说是不满足感。这种心理上的变化, 就客观上加大了我们党今天代表和整合群众利益的这样一个难度。
2群体间利益诉求碎片化、多元化
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阶层分化, 利益主体多元化了, 碎片化了, 这个时候, 如何代表好、平衡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呢?当前我们走群众路线, 不等于简单地去满足、去迎合所有群众的所有要求。事实上这也根本做不到。真正要做的是, 到人民群众中去, 寻找共同利益, 打破固化利益, 满足合理利益, 并努力化解某些极端化的利益诉求。这需要建立起针对复杂利益诉求的沟通、协调、解决机制, 这也正是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之一。
2. 党员干部的新变化, 加大了保持为民本色的难度
(1) 部分党员思想认识偏位
我们有些领导干部, 虽然身份是“共产党员”, 但在信仰上不是“共产主义者”。对于入党动机不纯、思想认识上存在偏位的干部, 在过去战争年代的那种险恶环境, 他不会很久待在我们党的队伍当中的, 但是在今天来讲, 因为没有了战争年代那种险恶环境的大浪淘沙, 他这个入党的动机比较的隐性, 监督教育起来, 非常地困难, 所以在这里面, 无形当中就加大了今天党员教育, 党员管理的难度, 加大了保持我们党员干部为民本色这样一个难度。
(2) 执政环境发生变化
在执政之前甚至执政之初, 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血肉联系”、“鱼水关系”。党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 这是生存发展和夺取政权之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执政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 执政地位的居高临下和掌控着执政资源, 一些党员干部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失去了切身体会和认同。这种情况下, 无论你怎么对他进行思想教育, 他都入耳不入脑, 即便入脑也不入心。长此以往, 他们人生价值观就发生蜕变。所以, 我们看, 我们党将执政的考验放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之首, 这是有原因的。
3. 制度建设缺位, 监督落实虚位
在制度层面, 一些规定尺度不够严明, 履行程序不够严格, 督查考评不够严厉, 导到在实践中操作难以把握、落实难以到位、执行难以奏效。
四、新时期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 认清“谁是群众”, 找准联系对象
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空、不虚、不偏地落到实处, 首先要在思想上清醒、明白、不糊涂。因此, 搞清楚“谁是群众”这一基本问题, ”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课。群众就是代表进步方向的有共同利益的最大多数。只有在认识上搞清楚“谁是群众”, 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联系群众。
2. 转变政府职能, 创新联系方式
现在, 我们经常听到不少领导干部在感叹, 已经“五加二、白加黑”了, 天天加班, 为什么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相反却是群众的抱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想大家不妨先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 做的事情, 群众了解吗?
如果群众对你要做的事不了解, 那不了解就会不理解, 不理解也就不认同。群众不认同, 哪怕我们办的是好事、办的是正事, 群众也不会买账。而我们的决策要想执行效果好, 就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那就是十八大提出的要“三问于民”, 要,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2) 做的事, 群众需要的吗?
我们看, 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大事能办, 并且办得漂漂亮亮, 但是小事办不了, 所以老百姓的怨言一直不断。虽然我们五加二、白加黑, 可是你只要不为百姓做事再忙也是白忙活, 不围绕百姓做事再累也是瞎折腾。所以, 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 就是要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服务上来, 就是要扎实为民办事, 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的职能转变越到位, 我们的群众工作才能越好做。
3. 转变干部作风, 提升联系实效
(1) 把好“总开关”。要从思想深处把住为民务实清廉这个总开关。“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 解决“四风”很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 过一段时间又会以其他形式出现。只有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 补精神之钙, 增强政治定力, 永不动摇信仰, 才能长久地克服和纠正“四风”问题, 干部的整体形象才可能来一次大的改观。
(2) 加强群众监督。党员干部身上的问题, 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改作风决不能“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搞内部封闭循环, 而应当开门搞活动、开门接受监督。
(3) 坚持领导带头。古人说“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我们过去的作风建设效果不彰, 难以持久,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领导干部没有带好头。所以这次教育实践活动, 重中之重是解决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重点是领导带头、自上而下。要把以前的一级说给一级听, 转变为一级做给一级看, 一级带着一级改, 只有这样, 才能一级带着一级干, 推动作风问题的真正解决.
(4) 做好常抓不懈。任何一项工作, 抓而不紧, 等于不抓;抓而不常, 等于白抓。所以, 防止“反四风成为一阵风”,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改作风, 持之以恒, 一抓到底。
4. 健全制度机制, 强化联系保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写进《决定》。要实现密切联系群众的常态化、长效化, 必须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
(1) 动力机制
践行群众观、走群众路线的主体是领导机构, 领导者。那有什么动力让他去走呢?一句话, 谁授权, 就向谁负责, 因此, 在这个背景下, 就需要在一些真正需要选举类的岗位上, 加大群众的权重。有了动力机制, 解决权力授予的源头问题, 能让领导者眼睛光盯着上面的同时, 还要盯着下面, 愿意去走群众路线。
(2) 制约机制
对一些消极被动、得过且过、提拔不提拔无所谓, 甚至是违法乱纪的官员来说, 光有动力机制, 显然是不够的, 这时还需要有制约机制。让领导者不能不走、不敢不走群众路线。换句话说, 要解决好权力制约的问题。这个制约机制就是习总书记谈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那么, 怎么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呢?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的时候, 小平同志就给我们开出了药方, 他说, 我们的“总病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解决这个“总病根”, 在我国现阶段最有效的办法, 就是在正确理顺党政关系的前提下, 以权力控制权力, 以权利控制权力, 以民主监督权力, 以法律规制权力。
(3) 保证机制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关键是要让既有制度真正落地。其实, 现实生活中, 很多所谓的制度不健全, 不是说没有规定, 它是没有怎么落实、怎么保证的机制。制度只有不折不扣地严格落实和执行, 才能起到约束作用。制度严了, 领导干部可能会不舒服一点, 不自在一点, 可是只有这样, 老百姓的舒适度才会好一点、满意度才会高一点, 对领导干部的感觉就会好一点。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群众路线走好, 走实。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人民群众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实践两手抓, 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深植根于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在分析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当前部分干部群众观点弱化因素的基础上, 探寻新时期党员、干部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群众,作风
参考文献
[1]渠长根.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提升党的执政水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1-4.
[2]宋福范, 张怀海.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N].学习时报, 2008-11-10.
[3]张智猛, 张洪举, 罗志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N].解放军报, 2011-06-14.
[4]张晓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N].中国国门时报, 2004-05-31.
[5]裴义群.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N].解放军报, 2004-02-19.
树立生态决定人类文明兴衰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深刻论述了生态与文明的重大关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生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林业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我们要加快发展生态林业,全面改善生态状况,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树立生态就是生产力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生态与生产力的重大关系,作出了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科学判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的理论。我们要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树立生态就是民生福祉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论述,既是对生态产品的准确定位,又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林业带来的绿水青山和生态产品,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新期待,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将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奉献给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态福祉。
树立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的重要论述,立足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科学阐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回答了治理自然生态系统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态要素,共同构成完整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我们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造林绿化、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努力做到各项生态建设之间协调发展。
分享
创新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牢固树立正确群众观念》
敬爱的党组织:
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应当立足于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党的群众工作观念的方面要做一些转变,特别是在当前一些少数的地方、少数的基层党部,在群众观念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来更新群众工作的观念。
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一个做群众工作的行政强制,比较依赖于行政强制的观念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民主政治条件下这样一个民主法治的观念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党做群众工作比较习惯于通过行政强制的方式来做群众工作,比如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都是通过这样一个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这样一种做群众工作的理念,依靠行政强制的理念,对于提高群众工作的效率是有很大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在当前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再过度地依赖行政强制力量的推行来做群众工作,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
应当按照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理念,让党员干部牢固地树立起民主法治的理念和公平正义的观念,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通过民主法治渠道,妥善地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问题,化解党群关系当中存在的矛盾,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从领导群众向服务群众观念的转变,这是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念方面一个重要的方面。群众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人民群众。党员领导干部在我党取得执政地位,作为执政党之后,应当抛弃官本位的观念,应当增强为人民群众的意识,真正地摆正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其中服务型政党的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贯彻党的群众观念的转变,从领导群众向服务群众观念的转变。
免费
分享
创新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一项核心任务,真正地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措施贯彻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是我们在牢固地树立党的群众观念方面需要做思想观念的转变,真正地把从以往高高在上的领导群众向扎扎实实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实际,深入到群众当中,为人民群众服好务转变。
要从务虚到务实的理念的转变。以往我们在做党的群众工作的时候是比较侧重于、倾向于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推进,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教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党的思想方针路线,同时在灌输的过程当中,宣传的过程当中,还要向切实的解决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转变。要调整好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特别是整合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汇报人:读书人网
尊敬的党组织:
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要“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总书记态度坚决、掷地有声,对开好局、起好步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深入理解总书记的“三个更加”,就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绝不能空喊口号、简单化之、走走过场,而应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老老实实地把十八大精神从“政治宣言、行动纲领”化作踏踏实实的行动、实实在在的业绩,让“宏伟蓝图”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真学是基础,只有真学才能“学得更加深入”。要逐字逐句、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新党章,全面系统地掌握新理念、新要求、新论断,牢记宗旨,认准形势,把握未来,明确措施。在“韦编三绝”中领会字里行间渗透出的责任、担当和期许,以真学得真髓。
真懂是前提,只有真懂才能“领会得更加透彻”。要深入钻研、精益求精、融会贯通地理解十八大精神,在准确把握、领会实质上下功夫,在把握规律、免费
分享
创新
统一认识上下功夫,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下功夫,将报告精神入脑入心入言入行,以真懂得真知。
真信是关键,只有真信才能“贯彻得更加自觉”。要真诚笃信、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遵循十八大精神,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从思想深处认可、吸收、信仰报告提出的目标、道路、理论、制度,自觉指导实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畏干扰、不惧困难,以真信得真谛。
真用是目的,只有真用才能落实得更有成效。要求真务实、学以致用,迅速坚决地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把十八大精神真正转化为工作动力,转化为自觉行动,转化为工作措施,转化为实践成果。利用学习激发出的干劲与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确保出成果、见实效。
汇报人:读书人网
“十多年来,我经常在思考关于失败的问题,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任正非
《左传》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一种超前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清醒剂,能让人在危机来临之前保持清醒。昨天的辉煌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成功,人最好的时候可能是最不好的开始――“危机”往往就是这时悄悄来临的。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认为:“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险”。我们不能陶醉于以往的成功经验,“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会让我们不满足现状,持续不断地挑战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着忧患意识,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具有某些历史特征的企业,正在谋求着脱胎换骨投入新天地的企业,显得越发重要。因为它影响着人的求进意识,在思维里影响着我们的改革意识。
作为企业,树立危机意识,就要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甚至具有超前性的经营管理。有这样一个数据,在世界500强的企业名录中,每过10年,就会有1/3以上的企业从这个名录中消失,或
苟延残喘、或破产。在总结这些企业衰落的原因时,人们发现,这些企业往往在强盛时就开始衰落了,因为在这个时候,他们忽略了危机的存在,忘记了残酷的竞争需要他们不断自我激励。
反观在500强中长期站住脚的企业,则对危机意识有着深刻的认识。百事可乐公司在公司蒸蒸日上时,提出了“末日管理”的理论,在公司内部造成强烈的危机感,让员工体会到危机真的来临了,以此来激发斗志,并设定公司的年经济增长率目标。百事赶超可口可乐的业绩充分说明了“末日理论”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一篇华为的冬天震撼了商业界,其作者是深圳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华为公司保持的利润率远高于比海尔、联想。但就是这样一家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企业,其正处于春天的企业,却在研究冬天的问题人,研究危机,研究失败。用任正非的话说,“十多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感,而是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这句话,也真正道出了树立危机意识对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思。
作为员工,树立危机意识,就要加倍珍惜工作,尽最大努力胜任本职工作,不断追求进步。这种危机感体现在对工作的珍惜程度上。危机感强的员工,总会对工作倍加珍惜,他们总是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珍惜工作,不时刻保持危机感,自己的位置就有可能被别人替代,自己不珍惜工作,就如同冷水中的青蛙,面临被企业淘汰的危险。“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句话就是危机感的最好体现。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必须拥有强烈的
危机意识!当你在一个企业时,至少在你服务的期限内,你必须坚信它的产品和服务是最优秀的,并成为你工作的准则。
当然,员工危机感的树立也需要企业的推动,如果企业管理松散,没有合理的激励、晋升、淘汰机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或者有规章制度但不彻底的执行,员工处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会很容易丧失上进心,产生消极情绪,这对企业发展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果企业有了合理的激励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员工也就会自觉的树立危机意识,努力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企业的需要,并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发展越快,进步越大,意味着竞争越激烈,企业、个人要想在竞争中不被淘汰,立于不败之地,惟有树立危机意识,不断创新,不断追求进步,始终保持走在时代的前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是永远的生存之道。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征文】
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
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目标
二○○六年,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把在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站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目标,这是落实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区实施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
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为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目标,今年以来,××*区司法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前政法系统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全局干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群众,为社区居民、农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援助。为确保为民办实事目标全面按时按质按进度完成,按照市司法局《关于2006年在乡镇建立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站工作目标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积极开展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从强化组织领导、狠抓任务落实、规范服务措施、健全工作制度等方面着力,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高认识,树立理念,建立领导责任制度
在乡镇(街道)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和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是司法行政系统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群众,为社区居民、农村群众提供公益性、便民性法律服务的重要举措,是执法为民理念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为此,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为切实加强对为民办实事目标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法律服务机构负责人、司法助理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证律师工作科。建立了以基层法律服务所为主,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和司法助理员参与的法律服务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形成了优势互补、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成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应急服务队,妥善处理农民工法律援助突发事件。依托148法律服务热线,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受理、咨询、投诉热线电话并在网上公开。简化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申请、审查、受理程序,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实行了24小时内受理制。
二、周密部署,责任落实,建立工作报告制度
我局于2006年2月27日以青司发〔2006〕3号文,制定下发了《关于二○○六年在乡镇建立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站工作目标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积极开展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落实市、区为民办实事目标进一步加强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应急服务队的通知》等文件,4月28日,我局专门召开了各乡镇分管领导、司法助理员和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会议,会上对完成好该项目标任务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将目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6月13日和7月26日,我局又结合当前开展的执法为民法治理念教育分别召开了各乡镇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站负责人和司法助理员参加的专题会议,听取各乡镇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站负责人和司法助理员汇报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就前阶段督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并提出了整改意见,检查落实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局党组书记、局长××*就进一步完成好为民办实事目标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建立部门协调制度
为民办实事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为抓好这项工作,5月份,我局分别与协办该项目标的乡镇(街办)以及相关部门协调,落实了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站的办公场所和必备的硬件设施,我局在工作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近2万元解决各工作站的工作经费。5月30日前,我局按照规范化标准的要求统一制作了“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站”标识牌和“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站公示栏”,并分别送到各乡镇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站。各基层法律服务所也按照要求制作了法律服务联系卡,法律服务人员座牌,法律服务登记簿,各工作站已达到规范化标准,做到了“六有”。同时,建立健全了专人联络、定期联系以及各项登记制度。
四、加强督导,树立典型,建立督查通报制度
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纲领。1999年宪法修正案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努力,法制建设在中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毋庸讳言,在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里,企望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尤其是我国的法制建设真正发轫于七十年代末,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就建立起先进发达的法治社会,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在当今,权大于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悖于法治精神的言行,每每发生。这些不良现象,严重阻碍了法制建设的进程。此类问题的产生,不仅有体制上的根源,更存在着观念上的原因。在相当多公民的头脑中,包括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视法律为驭民之工具,无视法律的崇高地位,法律对己有利时便用,无益时就不执行。媒体报道:四川某县一位负责人,当检察机关准备逮捕他手下一位贪污、受贿的干将时,这位“大人”竟自恃“权威”,号令检察官:不经我批准,不准逮捕。后又百般阻扰,结果自己也因犯妨害公务罪而锒铛入狱。此类毫无法治观念的官员,在现实生活中,恐不少见。为了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笔者深感到,在我们的社会里,应大力倡导“法律至上”的观念,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在公民中,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牢固树立了这一观念,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将日趋完善发达,中国的前途将更加辉煌灿烂。正如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2月8日在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王家福讲授的《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后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是 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公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权益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的进程。”①因此,在当今,强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意义十分重大。而要树立起这一观念,首先必须认清提出这样一个论断的事实、法律及理论的根据。
1、没有法律至上的观念,也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可言,这是历史的 深刻教训。1949年2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彻底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我们党对法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更多倡导的是人治思想,因此,在“破”的同时,并未真正重视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工作。当时,党内外普遍认为,法律是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武器。当感到有用时,就重视法律的制定。当认为价值不大时,就将其弃之一旁。建国不久,国家领导人感到国家的政治体制亟需法律来加以确定,便于1954年9月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但从1957年开始至1976年,由于所谓阶级斗争的需要,党和国家由开始轻视法治发展到彻底抛弃法治,法律虚无主义盛行。十年浩劫,《宪法》名存实亡,公检法被砸烂了。大搞群众办案、群众专政,酿成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建设的悲剧,更是法制建设的悲剧。据1980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谈到复查纠正文革中冤假错案透露的数字,“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共判处刑事案件120余万多件。到1980年6月底,各级法院已复查113万件(其中,反革命案件27万件,普通刑事案件86万多件)。改判纠正了冤假错案25万多件,涉及当事人约26.7万多人。反革命案件中冤假错案比例约占64%,有些地区达70%——80%。普通刑事案件中冤假错案比例占9%。在改判纠正的反革命案件中,包括因刘少奇同志冤案受株连被判刑的案件2.6万多件,涉及2.8万多人。②这种肆意践踏法治的历史,固然有深刻的的社会历史原因,但与国家领导人及广大人民群众视法律为手中的工具,轻视法律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可见,没有法律至上的观念,也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的存在。
2、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也就是维护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法律至上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仅不相矛盾,而是高度统一的。一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明确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要加强 党的领导。《宪法》充分肯定了党的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是母法,任何其他法律都不得与之相抵触。因此,树立法律至上的观点,也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这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而法律也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是与党的性质是一致的。197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布了一个保证法律实施的文件,即《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其中说:“国家法律是党领导制定的,司法机关是党领导建立的,任何人不尊重法律和司法机关,首先就是损害党的领导和威信。”关于确立法律至上地位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关系问题,十五大政治报告做了科学的说明:“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
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对此,法学博士郝铁川讲得好:“依法治国意味着人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地位的确认、对党的执政权利的新的配置。”③所以,我们说,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就必须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第2页),忠实于法律,便是忠实于党,便是充分实践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违背法律,便是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便是对党的一种背叛行为。
3、法律至上的观念,也是《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所确立的。宪法在序言中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原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第五条又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在这里,宪法明确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为任何组织和个人没有法外特权,必然是以法前平等为必要条件的。而法律至上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逻辑结论。党章在总纲中表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党本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因此,党的章程明确要求全体党员必须是守法的模范,党没有一丝一毫的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可见,法律至上,是由国家根本大法和党的最高章程所确定的。
4、法是人民意志、利益的体现,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利益至上,法律至上是形式,人民 利益至上是内容。我国的法律,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其内容是反映了人民的长远、整体利益,是为了维护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的。法律只是反映人民利益的一种形式。尊重法律,便是尊重人民利益;维护法律,便是维护人民利益;亵渎法律,便是亵渎人民利益 ;损害法律,便是损害人民利益。对此,董必武同志指出:“我们国家法制是人民意志的表现,所以,违反国家法制,就是违背人民意志。列宁在论到签署土地社会化法令时曾指出:‘大多数人的意志,对我们来说,永远是必须执行的,违背这种意志就等于背叛革命’列宁这段话,对我们有极深刻的教育意义。”④因此,树立法律至上观念,便是树立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一个践踏法律的人,是从来不会把人民利益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的。
5、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才能有效地控制和约束权力,才能真正建立法治社会。众所周知,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切公共权力都受法律的控制和约束。郝铁川说:“法治与人治的分水岭,根本不在于是不是由人制定、靠人实施,而是权大还是法大。具体说,当法律与掌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最终控制、支配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若是前者,那就是法治;若是后者,那就是人治。因此,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通俗说来,就是能不能管住‘一把手’。能管住一把手的,就是法治,管不住一把手的,就是人治。”又说:“中国法治的关键是:管住‘一把手’!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不受制约的权力的存在!”⑤之所以要用法律来制约权力,是因为权力具有特殊性和人格化的特点,任何一种权力都是要有人去实施的,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感情,权力往往会被使用不当和滥用。西方政治学公认:权力有绝对腐败的趋势,而没有制约的权力绝对腐败。而法律,是治吏、约束权利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不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以权压法,用权弄法,那么,权力也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制约,就必然会被滥用,社会就无法治可言。因此,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用法律来制约权力,才能使公权真正为老百姓服务,才能建设真正的法治社会。
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在他的判词中说,“对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位臣民来说,不管他多么有权有势,我都要用上托马斯 富勒300年前的一句话:‘你决不是那么高贵,法律在你之上……’”⑥一位学者说得好:“法治秩序的确立必须要满足如下的条件:必须以建立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上的,体现了社会公平与正义原则的 法律制度为载体,必须 以法律至上权威为核心。”⑦在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每一位公民、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第2页)。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我们的检察官们,更要牢固树立这一法治精神。因为,我们肩负着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任。我们如果没有法律至上的观念,没有为捍卫法律尊严而勇于拼搏乃至献出自己一切的大无畏的气概,我们也就不配做一名检察官。一名优秀的检察官无不是把法律奉为圭臬、视法律为“上帝”的法的忠实的奴仆和忠诚的卫士。
注: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法制讲座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07页。
②《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文件汇编》,第2—3页。
③郝铁川著:《法治随想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75页。
④《马克思主义法学论著选读》,司法部法学教材编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217页。
⑤郝铁川文,《法治的关键:管住“一把手”》,1999年7月21日《检察日报》。
⑥丹宁著:《法律的界碑》扉页,中国法律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⑦江启疆著:《法治——中国市场经济的独特视角》,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着重强调了领导干部要牢固地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问题。这是打牢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基础、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极其重要的战略措施。
干部的权力观问题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新世纪之初,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建设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干部的权力观问题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从根本上说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能否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必须长期经受的根本考验,也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根本性课题。苏共失败就是一个惨痛教训。苏共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1990年苏联一家报纸在公众中调查“苏共代表谁的利益”,高达85%的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机关干部利益;11%的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党员的利益;认为党代表人民利益的,仅有7%。因此,与其说苏共是被敌对势力打倒的,不如说是被自己内部的错误倾向和腐败现象搞垮的,是因为严重脱离群众而被群众抛弃的。党的领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服务
一般说来,权力是指一定的社会主体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支配或制约客体的一种现实能力。简言之,权力是一种支配他人的力量。同权力相联系的权力观,就是人们认识、使用和对待权力的根本观点,它包括权力所有、权力目的和权力态度三个基本方面。权力所有,即权力属于谁,权力的使用权是谁给的,这是权力观的首要问题,它决定了行使权力的目的和对待权力的态度。封建地主阶级认为权力属于个人。一切封建专制统治者坚持“君权不可失落,君权不可转让,君权不可分割”的统治原则。“主权在民”的原则是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在反对建立专制统治斗争中提出来的,对此的解释是:人民虽然把自己的主权交由国家及国家工作人员行使,但是人民的主权意志不曾交出,政府只是主权者的执行人,人民的主权者地位始终不变。这种观点当然含有进步因素,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使“主权在民”至多只是一种形式,实质是“主权在资”,即权力成为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权力,人民只是一个陪衬而已。
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才从根本上真正实现了“主权在民”。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对权力拥有毋庸置疑的法定所有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人民掌握领导权的。党的领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服务。“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上级组织
委任干部,并没有改变干部权力受托于人民这一实质。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体制、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干部的任命、权力的获得仍然存在着背离群众路线的情况,个别人说了算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在少数干部心中造成一种错觉,手中的权力来自上级的“恩赐”,与群众无关,因而脱离群众,漠视群众。领导干部必须懂得手中的权,是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是公有的而非个人的权力。如果把使用权当成所有权,把人民的权力归为己有,用人民给予的权力去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完全可以取消他使用人民权力的资格。共产党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
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为民造福是行使权力的根本目的。所以,党的干部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要把全部心思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
一要重视责任。权力同时意味着一种责任。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人民给予他一定的权力,表明他对人民担负了一定的责任,人民对他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权力越多,职务越高,责任越大。干部为人民办事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而不是对人民的恩赐。
二要慎权,即正确、谨慎行使权力。要以一个人民勤务员的姿态,鞠躬尽瘁,恪尽职守,千方百计为人民办好事,使手中的权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决不能滥用权力。
三要无私。权力和私利连在一起,必然导致腐败。目前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少数干部利益观出现了错位,想问题、办事情忽视了广大群众的利益,甚至以个人私利作为出发点。对此,我们干部必须
明确,我们党领导的建设和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员干部应当享受制度和政策范围内允许的正当利益,但绝不能超出范围,谋取非分的利益。
四要把对领导机关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来自党的领导作用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一致性,来自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作用体现在提出正确的主张,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越正确、越有效,就越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人民群众越能发挥主体作用,也就越有利于党的正确领导的实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党的领导作用人格化的体现者,又是群众的组织者、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因而,党的干部应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经常出现模糊认识和行为扭曲,只讲对上负责,不讲对下负责,把对上负责曲解为对个别领导负责,唯上司之命是从,甚至对个别领导“效忠”。这些都是对党的宗旨的背离,也是对党的领导作用的歪曲。共产党人面对权力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服从人民的选择和党组织的安排,是共产党人对权力应该采取的基本态度。剥削阶级权力观表现为极度的权势欲和升官欲。对于执政的共产党员干部来说,剥削阶级的权势欲、升官欲是十分危险的腐蚀剂。
它会诱发以权谋私,甚至助长个人野心,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大危害。党的干部尤其是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共产党人面对权力应有的态度是:当人民需要和党组织安排你担任领导职务时,应勇挑重担,迎接考验,在有限的任期内为人民多办好事,把廉政、勤政和优政统一起来;当事业需要你离开领导岗位时,就应主动让贤,尽作为党员和公民应尽的义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伸手要官、跑官,用各种心思和手段为自己谋取职务。“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监督在,万目睽睽难逃脱”。党的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应牢牢记住陈毅同志这一告诫。
【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推荐阅读: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06-25
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落实好“两个责任”10-17
牢固树立五个认同的意识11-27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07-27
关于开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09-25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践行五条体会心得体会09-28
如何树立正确的群众观12-04
树立全局观念06-04
树立自我形象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