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团队意识(精选9篇)
1.在旧的观念中,以职务为中心。以职务划分部门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横向联系,现在新的观念是如何将部门之间的断层衔接起来的很多公司经常文山会海,天天发红头文件,天天在开会,如果互相合作的很好,断层衔接的好,就不需要频繁地开会,这就是缺乏团队意识的表现。
2.什么是团队;是由多人组合在一起工作而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具有良好的自主性。思考
性。合作性。叫团队.3.怎样才算一个团队;
4.群体,英文;Ghoup,团队在英文中team 群体与团队不同,群体可能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具备有高度的战斗力,而团队则是有核心的,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的组织。衡量一下自己的团队算不算一个优秀的团队就看他们能不能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1.自主性2.思考性3.合作性
主动-领导不在,不多动脑:员工做事作为一名拥有团队 用打电话请示能自主不用领导下达意见或动脑精神的员工不但愿 的把事情做好。筋,也能把事情做好意动脑筋,愿意自主的做事,而且要
善于和周围的人合作,这才真正拥有
1 足球运动的特点
1.1 对抗激烈
为了把球在比赛中踢进对方的球门当中, 围绕着争夺控球权, 进行激烈的竞争, 特别是在罚球区附近的争夺更为的激烈。
1.2 技术动作多
足球是一项非周期性体育运动项目, 它的技术、战术会受到对手的直接干扰与限制及抵抗, 技、战术主要根据赛场上的情况来进行灵活运用及发挥。
1.3 战术复杂难度大
足球主要是用脚来控制与支配球, 所以在技术动作难以掌握, 比赛中只要守门员与在罚球区时可以手臂以外其它队员都不能用手臂触摸球。足球赛场的人较多, 赛场的情况也是千变万化行动很难统一调和。
1.4 比赛时间较长能量消耗大
一场正式的足球比赛时间为90min, 在比赛中一个运动员的跑动距离约为6000~10000m以上, 无论有球无球都要做上百个动作, 体能消耗很大。据分析, 一场足球比赛能量的消耗约在2000卡左右, 体重下降约3~4kg。
2 足球的基本战术
足球主要是靠用脚来支配与控制球, 它的技术动作也是很难把握的, 足球比赛参加的人数也较多, 赛场的情况也是随时会出现千变万化、瞬息万变, 如果人个及团队足球意识不够强的话是很难打好一场比赛的, 而足球战术就是在比赛中为了战胜对方时, 根据客观情况来采用的集体配合组织的方法与采取的个人行动, 它主要分为:整体进攻术与防守进攻术二大方式。
2.1 整体进攻术
整体进攻术主要方法有:快速反击、中路、边路、转移、破密集体防守进攻等。
2.1.1 快速反击
快速反击是最普遍的一种进攻战术, 当快速收缩半场防守对方全部压出, 对方后场空虚, 缺乏精神防备的客观有利条件下, 一旦断球后, 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突击, 快速反击中后场传球要及时准确, 队员意识要好, 切入时要快, 个人应变能力要强。
2.1.2 中路进攻
中路进攻主要中间地带正面对着球门, 一旦突破防线可直接威胁球门, 射门角度也大。因些中路进攻时, 必须要两边锋拉开, 牵制对方的两个后卫诱使对方中间能拉出空间, 给中路提供良好的有利条件。
2.1.3 边路进攻
边路进攻是在对方半场两边地区发展的进攻, 比赛全攻各全守的总体式的打法, 主要是在防守时要做到以多防少, 中路地区的防守员队员较为集中, 但边路地区防守队员一般情况下相对少一些, 可利用空隙较大的空间进行有利的边路进攻。
2.2 整体防战术
整体防战术有:区域防守与人盯人防守及综合防守。
2.2.1 区域防守
所谓区域防守就是指全队在防守时要层层设防, 形成层层盯人加保护的整体防守体系。区域防守是由攻而转为守时, 根据场上运动员的位置分布, 防守的每个队员都守好一个区域, 在对方某一队员攻入自己的负责的区域时, 应积极防守防止对方进攻活动的配合方法。此方法虽然能节省体能, 其缺点是进入自己区域的对方队员, 是可以任意交叉换位, 容易造成局部地区以少防多出现被动局面。在区域防守体系中, 每个队员都是在自己相对稳定的返回手区域内进行盯人防守。主要是对进入自己防守区域的对方队员实施盯人防守, 当对方进攻队员交叉跑位到另一个防守区域, 一般不越区盯人不会受到对方的牵引。防守队员的保护由在其身后的队员来保护和支援。当对方强行突破或无球跑动切入接球时防守队员就要紧追盯防。
2.2.2 人盯人防守
人盯人防守是指攻守时每个防守队员盯住一个对手封锁对方进攻的线路, 防守对象跑到那, 自己就得追到那, 不交换防守对象也不受防守区域限制, 后方队员间的保护主要由最后的拖后中卫进行区域保护和补位, 可控制对方的活动与传控时机的配合方法。
2.2.3 综合防守
综合防守是指人盯人与区域防守相合的防守方法, 由于区域防守与人盯人防守各有其优点各缺点, 为了克制人盯人防守和区域防守的弱点所采用的综合防守方式。
3 足球意识的具体体现与分析
足球运动不光是靠技、战术来支配比赛, 良好的足球意识也是完成整个比赛的必要流程, 意识的培养与技、战术的运用有着紧密的关系, 无论是在教学、训练、比赛中对运动员的运动行为都是直接调节支配, 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足球意识提高的技、战术水平有着共同的重要性。每场精彩的比赛, 都是由有有着良好足球意识的球员来完成的, 意识在足球运动中体现了现代足球运动的特点, 它不仅要求每个运动员都要具备进攻防守等方面所需要的一切能力, 也是对一个运动员对一个运动团队水平高低衡量的重要标志。而足球意识又分为人个足球意识和团队足球意识。
3.1 个人足球意识
个人足球意识不仅仅是只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有以攻、守对抗取胜的观念, 也要合理又迅速的运用技术, 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决定最佳行动方案的能力。足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每一个活动都属于战术性活动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个人战术意识是足球战术意识的核心, 是运动员正确合理运用体能、技术、战术的先导和前提使运动员的行动更具有目的性和预见性。
个人足球战术意识包括三种。 (1) 进攻战术意识。进攻战术意识主要有:个人进攻意识。如射门、运球掌握突破的时机, 配合传球意识, 无球时的跑动方向和时机的选择, 射门时的补射、跟进意识等。 (2) 防守战术意识。防守战术意识主要有:站位、保护的意识, 防守中的变化协防和紧逼的意识, 与同伴相互间的补位意识等。 (3) 守转换战术意识。攻守转换意识指的是运动员对比赛时攻守转换规律性的认识, 由攻转守由守转攻的变化都是足球比赛中的重要战术环节。攻守转换意识主要是队员头脑中的一种思维的反映, 为了应付赛场上的瞬息万变的激烈对抗, 队员要按照一定的攻守战术目的, 能正确合理的运用技术、战术行动。能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中能够充分的发挥个人能力, 把握好驾驭攻守转换的能力方法争取比赛的主动性, 运动员较强的攻守转换意识是快速进攻与退防的重要前提。
3.2 团队足球意识
足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 对球队和球员的团队意识与战术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 特别强调整体攻防, 进攻要如潮水一般, 在对方禁区配合默挈, 要做到让对手防不胜防;防守要做到如铜墙铁壁牢不可摧, 令对方无计可施。团队意识的主要重要性是它能充分发挥团体内成员各有的所长以形成最大合力。好的团体也是为个体的发展创造了好的环境条件。团队意识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球队的精神风貌, 更是深刻地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气质甚至文化底蕴, 也会让大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很快的适应企业团队化模式。
4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所谓团队是指一个团队相互之间互助互利团结一致为同一个目标和标准而坚毅奋斗到底。对于一支球队来讲如何发挥团队精神呢, 首先是要确定好战术搭建好平台, 根据球员们不同的特点充分去发挥他们自身潜有的价值。在足球赛场场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位置及明确的任务, 每个位置的队员都要严格遵守整个的战术安排, 大家一起共同作战, 互相给与队友充分的信任。当球被攻到本方禁区时, 将球踢到远离自己球门的位置是不光只是守门员和后卫的职责, 而其他的任何一个队友都有义务去帮助后卫和守门员将球踢出危险的地带。同样将球踢到对方的门里也不光是前锋和其他进攻队员的职责, 而后卫们也可以适当插上进攻, 从而做到协同进攻、协同防守, 无论任何时候大家要为了完成共同的一个目标互帮互助。
5 结语
团队精神无论在比赛中、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提高大学生足球意识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让大学生学会融入集体、面向社会从中培养锻炼自己的团队精神, 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足球意识是指运动员在进行技术战时头脑对外界条件的自我反应,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 不光要有精湛的技术运动, 还要具备优良个人足球意识及团队足球意识。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 一个人的技术在好, 终究无法完成一场比赛, 团队精神在足球比赛当中起着至关重要性。
关键词:足球,意识,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新刚, 丁文, 陈令伟.足球意识[J].体育学刊, 1998, 3.
[2]关学雷, 王智明.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中的足球意识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2) .
很多时候,灰椋鸟并不聚集在一起。可当一只灰椋鸟发现一个地方有很多害虫后,它会立刻发出一种很特别的声音。不久,一批又一批灰椋鸟便会聚集到这里.加入捕捉害虫的行列。灰椋鸟的团队意识更多时候体现为乱中有序的调整能力。当发现一个地方有害虫聚集的时候,刚开始飞来的灰椋鸟乱成一团,每一只都在拼命地捉虫。不久,这些灰椋鸟便会有序地组织起来分批捉虫,当一批鸟捉虫捉到一定数量后,便会退到一边休整和消化食物,另一批鸟再上前捉虫,忙而不乱。
灰椋鸟的团队意识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那就是如果有同伴在忙碌中意外受伤,其他灰椋鸟便会将它围起来,然后叽叽喳喳地叫,随着叫声越来越大,聚集在伤鸟周围的灰椋鸟越来越多,它们不再捉虫,只是围着这只伤鸟转,时不时就有一只鸟来到伤鸟的身边,轻轻地用头蹭一下它的身体,以示对伤鸟的关爱。
(据《河北农民报》2016年1月7日,程刚/文,刘为民/荐)
各位同事,我今天要讲的是团队精神,团队协作课题,所谓的团队精神就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共同承担集体责任,齐心协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从而战胜困难,克服难关。我们都应该玩过“拔河”的游戏吧!我觉得那是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运动,每个人都会付出100%的努力,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紧密配合,相互支持,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势不可挡,战胜对方。
我上小学时,我们老师曾问过我们一个问题,怎么样让1+1大于2呢?当时我听有同学回答的是在算错的情况下,当时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因为我想不明白怎么会1+1大于2,后来我们老师说1+1可以等于任何数,因为我们小他也没深入解释,等渐渐大了,通过很多案例分析和平时观察,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团队力量所带来的效果,试想一下,如果一个集体,一个机关,一个团队,如果每一个分子都充满了团队精神,那么这个集体,这个团队就一定是个和谐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工作起来就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这就是1+1为什么会大于2的原因,但是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呢?我认为要形成一个坚实的团队,就必须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补台,相互谦让。
相互信任就是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应该相信其他团队成员,不能怀疑有人心生暗鬼,或者怀疑有人背板了团队,因为不信任你的团队有时可能会造成很大损失和误会,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的是刘备打了打败仗,正在哭泣,他的小舅子有来报告说“反了长出赵子龙也,投曹去了!”刘备说:“子龙是我故人,安肯反也?”不相信小舅子的话,猛张飞在旁边说:“可能赵子龙贪图富贵,去投降曹操了。”刘备说:“子龙与吾从患难之时心如铁石,岂以富贵能动摇乎?”他的小舅子又说:“我亲眼见他引军投曹去了”看看,证人都出来了,但是刘备却说:“子龙必有原因,再说子龙反者,斩之.”因为这样的信任,赵子龙七次杀入敌阵,杀敌无数,敌人闻风丧胆,救出了刘备之子,让刘备转危为安。我想如果任何一个团队要是能做到这种信任的话,我们可想而知这个团队会创造怎样的成绩。
相互包容,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可能做错事,这时只有包容才有和谐,才能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和谐共事,才能成就大事。俗话说:“牙齿还有咬到舌头的时候,在一个单位共事,难免有发生矛盾和误会的时候,这是就需要我们有一种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的博大胸怀,非原则的问题不要斤斤计较,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中国有句古话说:“天下事,何时了,有些事,不了了,一定了,不得了”所以非原则问题,就难得糊涂一次吧,较真不仅影响工作,影响感情,最主要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相互补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要做到相互补台,就要求团队每个成员都要树立全局观念,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要将个人的利益融入团队总体目标利益中去,在现代社会中,我想一个再复合的人才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须学会成员之间相互补台,敢于承担责任,以大局为重,诸葛亮挥泪斩马稷后,上书自贬三级,收到了怎样的效果相信不用我说各位都知道吧,所以做好相互补台有时对消除误会,挽回大局是非常重要的.相互谦让,其实就是一种见困就上,见见名义就让的精神,或许现在 很多人认为这是傻子才做的事,其实在我看来,如果是知足,懂的反省的人,有团队精神的人,他看到的谦让,他也会懂得谦让你的。反之,他也不会谦让你的.这都是相互的,要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就必须要做到这点,不然每个人都斤斤计较的话那就不叫是一个团队了。
一个团队的每个人,能力素质可能不同,岗位角色可能不同,生活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只要挑战极限的勇气相同,勇创一流的志向相同,捍卫团队的行动相同,这个团队就一定能创造出一片天地。
我还听到这样一个案例,不知道各位听到这件事情,有什么感想呢?就是西安杨森制药厂的几名员工陪他们的客户在美丽的丽江游览时,正谈的欢声笑语,兴趣盎然时,突然下起了大雨,眼看大家的衣服就要被淋湿,员工们不约而同的脱下了自己的西服,用手撑开,围成人伞,使客户免受风雨。
5月31日,风和日丽。经过人力资源部半个多月以来的策划和组织,公司20多名员工一早就开赴广州笑翻天拓展乐园,进行为期一天的拓展训练。此次活动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部分领导如财务总监涂凤翔、行政人事总监陈邓宏等全程参加了第一期培训。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郊游或者娱乐活动,而是活泼生动而又非常具有教育和纪念意义的体验式培训。有研究表明:人类对听到的大约可以记住10%,对看到的大约可以记住25%,对亲自经历过的大约可以记住80%。一天的训练,使平时耳熟能详的“团队精神”变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训练带来了心灵的冲击,引发内心的思考。以下我把自己的心得和感受与所有的同仁们进行分享。体会与分享:
1.每项工作都有它的规范和流程,正如每项游戏都有它的规则。在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必须去了解、熟悉规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2.工作中,我们可能会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甚至想超越规则而自行其事。然而,个人的鲁莽和造次,都有可能会给整个团队的业绩带来损失。因此,时刻要记住,我是团队的一员,我的任何举动,都会给公司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3.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却不知道别人的生日。于是,沟通成为一种必需。面对一项任务,大家会产生各自的想法,但是如果各行其事、缺乏沟通,行动中不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更容易出现混乱和矛盾,甚至产生分歧和冲突,从而导致内耗和争斗。
4.当杨升超站在队前,示范下蹲动作的时候,他已经成为这个游戏的领导者。团队需要有一个领导,而领导者需要了解团队的目标、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找到合适的方法。同时,他必须站在队前,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方法,说明领导者必须对团队思想、行动进行统一,指明方向和方法,并且进行强有力的执行。
5.也许下蹲的方法不是最好的,甚至是笨办法。但是在没有更好的方法提出来或者被大家接受前,原来的“笨办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能做的,就是保留各自的意见,无条件地服从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任何阻挠、非议、一意孤行都会导致组织的管理系统和员工行动的紊乱。
1 团队意识
近几年来, 团队在不同的地区, 定义也是不同的。比如说, 部分学者认为团队指的是一切集体活动的形式, 例如班级、小组、校队、理事会、居委会、会议等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团体。有部分的书籍中把团队定义为一种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足球形成的正式群体。由于讨论的是足球教学中团队意识培养, 所以后者对于团队的定义是本文开展足球团队意识培养的条件。团队意识可以称为团队心理或者团队精神, 也就是团队中的成员集体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 是突显团队中所有成员的士气和斗志的意识, 同时也是团结团队与促进团队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 足球教学训练中, 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非常重要。[2]
2 足球团队意识教学的作用
(1) 丰富教学内容,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团队合作学习对于学生互动观的乐观态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可以把教师和学生同时归纳进教学的进程中, 更好的拓宽教学交流的范围, 丰富教学的内容。这种共同教学活动, 不但可以减少教师自身的工作量, 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还会增加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团队合作学习属于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寻求教学内容在情感及技术的目标上达成共识。有资料表明, 学习的过程是为满足个体自身需求的过程, 将教学定义在满足学生自身需求的基础上, 才能让教学活动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是可以改变, 可以依照教学的环境变化而发生转变。老师要做好规划, 学生要积极响应, 尽量把多的教学时间给学生自行消化, 让学生有时间互相学习, 一起提升。
(2) 提升学生合作与自学的能力。传统的教育过于重视人的理智教学, 过于偏重提升人的认知能力, 而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不够重视。而团队意识的教学, 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合作与自学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动机,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团队中所有成员的团队精神与个人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团队精神与个人能力都是促进团队强大的动力。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足球教学课中, 团队意识的教学可以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因为足球技术的难度较高, 短时间内要想独自一人掌握足球技术的要领非常困难, 所以在教学中, 团队中的成员在集体荣辱感的带动下, 相互讨论与学习, 准确及时的给予错误纠正以及正确的评价, 加快了足球技术的要点掌握, 在教学中, 观察团队中其他成员足球技术的同时, 相当于对老师讲解示范动作的一次回顾, 加深了对于足球技术的理解, 以此在脑中建立起准确的足球技术概念。如此, 对于学习足球技术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且相应的增加了学习训练的运动量、时间以及密度。[3]而团队中的成员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团队中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共同活动可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足球技术的主动性, 让学生处在一个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和谐氛围中, 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运用足球技术, 加深对于足球技术动作的领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足球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足球教学中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不明确。足球教学训练中, 学生往往过于重视带球过人, 过于偏重个人能力的展现, 使得学生的视野过于狭窄, 对于队友所处的位置或者跑位动向观察不足, 而对对方防守布局的观察也不够;而无球的队员也不明白该如何进行站位及跑位的配合, 对于球的接应不足, 比赛中常常出现扎堆的情况;足球的传接配合难以实现, 较好的转移更难, 处于一片混战的情况。由于目的性不明确, 导致错过传球的最佳时机, 会导致队友的主动性受到挫败, 降低全队的士气, 致使技战术无法正常发挥。
(2) 战术意图过于明显, 隐蔽性不足。学生在足球比赛中, 对于足球假动作的技术掌握程度不足, 无法达到迷惑对手的目的, 同时技战术意图太过简单, 对手很容易判处传接球的线路, 失误就相对增加了。而对于整个队伍来说, 通常都不会应用迂回战术, 转移的战术难以实现, 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3) 团队整体配合意识不足。学生对于团队意识的理解不够, 导致比赛中过于注重个人表演, 而在进攻的时候, 通常过于喜欢单打独斗, 不能发现其他队友的站位及跑位, 传接球配合不足。而防守时, 补位和协防的意识不足, 特别是在丢失控球权的时候, 相互职责, 团队意识荡然无存。
4 在教学中培养团队意识
(1) 强化成员与团队的角色意识。团队是靠许多个体构建而成的, 角色承担着在团队中扮演的相对应的权利以及责任。团队不但需要每一个角色都履行好自身与角色地位相符合的权利与责任, 每个角色都要遵循其行为规范, 还需要每个角色都可以高质量的完成其对应的权利与责任。团队就是经过这种对于每个个体的要求来进行相应督促的。在足球教学训练中, 要依照教学的内容及任务的需求, 实施团队的划分, 开展分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团队教学训练中持续加强团队意识。所以, 在进行足球团队意识教学时, 要重点关注学生的角色意识培养, 让学生的主观意识及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自主的支配控制以及完成自身分担的角色任务, 失败可以允许, 但必须避免团队中的相互指责。比如说, 足球教学训练时, 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学生分成几个队来开展教学比赛训练, 前锋的责任在于进攻, 中场的责任在于组织, 后卫的责任在于防守, 门将则作为防守的最后屏障, 如此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责任, 同时履行自身的责任。
(2) 足球教学进程中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建立一个好的团队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桥梁。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倾听其他学生的意见同时主动回应他们的意见, 同时对别人的意见给予足够的重视, 才可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以此形成团队精神。进行足球教学的进程中, 教学方法和内容虽然非常关键, 但是作为教学主导者的老师, 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老师的素质以及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情感交流十分重要。足球团队意识教学中, 老师要尽量加入到学生的学习训练中, 比如, 在足球教学时, 设置一个抢球游戏, 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开展游戏, 老师要积极参与, 配合学生进行游戏。这样不但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足球教学中注重学生规范意识的培养。足球教学的足球场是培养学生规范意识的最佳地点, 足球教学的进程中, 对于遵守足球的规则是学生规范意识的体重表现, 培养学生遵守足球规则的意识, 等同于培养学生遵守规范的意识。[4]因此在教学中, 对于学生遵守团队的行为规范要严格要求, 并且要奖罚分明。比如在教学中, 将连带责任的观念传授给学生, 对于团队训练, 要求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以身作则, 履行规范, 如果其中一人出现违规行为, 这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要受到惩罚, 让学生明白个人对于团队的影响,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团队意识的目的。
(4) 参加比赛提升足球团队意识。要在日常教学中尽量多的组织学生参与足球比赛或者足球游戏, 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足球游戏或者比赛时将自身的技术展现出来, 并且锻炼自己与队友配合的默契度。在进行足球游戏的时候, 要为学生设计一个需要整个队伍互相帮助, 并且在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的目标, 而这个目标凭借个人实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在组织足球比赛的时候, 要多注意锻炼团队的配合能力, 任何行动都要跟随团队来进行。比如说, 在进行足球比赛的时候, 让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战术来执行, 在比赛中使用撞墙式配合以及下底传中等等基本配合来锻炼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这样就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并且增加了学生对于足球的兴趣, 让足球教学始终处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5 结语
在足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精神、情感交流及合作品质等。伴随着社会的突飞猛进, 世界上各个层次工作的合作越来越密切, 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 持续研究并累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方法与经验, 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兰士飞.浅析体育教学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2) .
[2]廖放.体育教学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2) .
[3]杜邦胜.高校足球教学中比赛式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
一、竞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我们的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知识和信息的多元化要求有不同个性和专长的人才,层出不穷的意念将之赴诸实践,竞争成了选人才的必然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促使他们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潜力、才能及先天限制。他们都有机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力、觉察力、创造力的有价值的人。竞争教育便是在教育各环节中以比较的方法,通过引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自我的欲望,激发他们观察、思考、尝试、创新等能力。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孩子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平均水平,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产生提高自己的欲望。更有价值的是,与因教师或家长的要求而产生的学习欲望相比,学生因希望在竞争性的学习中取胜而产生的学习欲望更具有自发性,因而学生也更容易在其中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只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竞争教育的具体形式、措施时,确实发挥重视实践能力、确保良性竞争的指导作用,学生表现自我的勇气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比传统教育方式更大的锻炼。
二、在竞争教育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曾经有人觉得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和重视竞争会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团结精神相矛盾。其实任何层面单一的教育形式都是不完善的,一种健全的竞争教育模式不单应该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间的竞争,更应包括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利用校、级、班、组等不同的组别,开展集体间的竞争不但是竞争教育的形式多样化,还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求同存异的思想。现在的中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特别有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或有家庭问题的孩子,由于有优越感或对周围的人缺少信任感,更不容易做到宽容待人,团结同学。竞争并不是攀比,更不是抬高自己、轻视别人。在竞争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孩子们认识到集体中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和缺点,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慢慢地学生学会了接受不同个性的同伴,也更能接受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对集体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当自己的集体要参与竞争时,就会把尽自己的一分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让集体更具向心力和凝聚力,让集体中的成员自觉、有效率地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工作,这正是团队精神的实质所在。
三、竞争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结合和互相促进
竞争教育中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又可以结合和互相促进,形成一个积极的循环。首先,在民主的学习气氛和个体与个体的竞争中,学生往往在不自觉中表现、发挥出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对于个体来说的创新。当个体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参与集体间的竞争,他们个人的智慧会集中起来,完成从个体创新到集体创新的过程:个体意念+个体意念——集体讨论——反馈个体——集体调整或个体调整——得出集体意念。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思考水平又同时得到提高。再进一步看,集体之间的竞争、比较使集体各成员有更多机会合作、切磋,反过来又促进了集体内团队精神的巩固。
四、在竞争教育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一
个小实验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班会课上,我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老师收集各组同学的生日。游戏的要求是同组同学按生日的顺序排座位,按怎样的顺序由自己组决定,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可以按年月日,也可以只算月日,看哪一组最快完成,但重点是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可以发出声音,否则就丧失参加游戏的资格。结果有的组很快就排好了,有的组却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游戏有结果后我让优胜的组介绍一下他们的方法,再让其他同学回忆自己的做法,与之比较。发现,很快达到目标的组都有一套方法,有的看嘴型,有的用笔写。我接着让他们回忆这种方法是怎样产生的。发现都是其中一两个组员想到的,这种情况的组有两个。最后我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情况下,其中一组会优胜呢?原来这组的同学都很有秩序地听从一位同学的指挥,按顺序坐好,而另一组有的同学只顾手舞足蹈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反而影响了排位的速度。然后,我让全体同学想一想,通过这次小比赛,能不能说出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一项工作。最后得出结论:要高效率地完成一项工作,必须有以下的条件:科学、创新的方法,有力的领导者和团体协作的精神。
这个小竞赛看起来只是游戏,但它的可操作性很强,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中领会到比较抽象的道理,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向,同时也显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有一种动物却演绎出迥然不同的故事:酷热的天气,山坡上的草丛突然起火,无数蚂蚁被熊熊大火逼得节节后退,火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渐渐地蚂蚁似乎无路可走。然而,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紧紧地抱成一团,很快就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蚁球滚动着冲向火海。尽管蚁球很快就被烧成了火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一些居于火球外围的蚂蚁被烧死了,但更多的蚂蚁却绝处逢生。
如果说一个班集体是一艘大海中航行的巨轮,那班主任则是指挥驾驶巨轮的船长。如果说一个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那班主任则是教养子女的母亲。巨轮要在大海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不仅需要船长的智慧,也需要全体船员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在进行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必须进行爱与爱的教育,心与心的交流,德与德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融合师生情感,也只有这样班集体才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
一、架起爱的心桥
现在,我们不时看到这样一种家庭:兄弟姐妹为一己之私而争得面红耳赤,头破血流,而母亲就只能在一旁束手无策,对他们没有好好地进行教育。他们缺乏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同样,我们一个班,如果同学们都不动情,即使满腹经文又有什么用呢?班主任应该教会学生爱: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爱周围美好的一切„„
很多孩子在享受父母那无私,不求回报的爱时显得那样理所当然。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让学生们留心观察父母的言行后交流:你的父母爱你吗?你从哪些事情中感觉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我们怎么来爱爸爸妈妈呢?除了让学生在父母生日或节日送上礼物和祝福,就是多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家长会时,我也提出:希望每个家长每天都要有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事后,一些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以前从不做家务,现在只要他工作回家迟了,都能吃到孩子做的饭菜;还有些孩子以前经常和家长顶嘴,而现在孩子能为他们着想了。在学校,我利用晨会、课外活动、班队活动时间给学生讲述社会上关爱他人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然后,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每学月大家互相交流一次。活动后,很多学生在谈感受时都说了这样一句话:“帮助他人之时,我自己也收获了快乐!”
我觉得一个人最应该爱的是她自己。只有懂得爱自己,才懂得自尊、自强、自信。而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得尊重别人。这样,学生在学会关爱自己的同时也关爱着他人。
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本学期一开学,我就和全班学生制定这学期的奋斗目标:爱学习,期末考试进入级前三;爱劳动,每天按时打扫清洁卫生,并搞好个人卫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可几周后我就发现问题:卫生打扫时,同学没有按时打扫却无人伸出援助之手;生活中,同学为一点小事就破口大骂,大打出手。我突然意识到,一个班级如果不团结,学生们就容易养成一种事不关己,自私自利的习惯,没有颗宽容的心。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于是,我利用思想品德课《团结合作》引导学生:学校篮球赛上,我班同学奋力拼搏,勇夺冠军。如果他们不合作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吗?然后让学生们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发现许多事情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就趁热打铁,让班长带头制定“团结向上班级之班规”的条款以及相应的惩罚。每个同学都能按班规要求自己,同学间互相监督,自觉受罚。
在课外活动、班队活动中,我班开展了“两人三足”“同甘共苦”“小组阅读接力赛”等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小组评比,获胜的小组获得一面红旗。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团结热情,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现在,学生们做事都能互相帮助,团结协作了。小周肚子痛,同学们都嘘寒问暖,甚至拿出零花钱给他买药;运动会上,全班同学都为我班的运动员加油,嗓子都快喊哑了;大扫除中,同学们自觉拿起抹布、扫帚干了起来„„
三、加强班干部的凝聚力
家中姊妹多的人都知道,孩子小时没时间带,全是大娃娃带小娃娃。其实一个班级也是一样,如果什么都靠老师去做,老师累倒了,事情却没处理完,那怎么办?别忘了班干部,他们可是老师的左臂右膀,是老师的眼睛,是老师的耳朵,一定要把他们给调动起来。老师不可能随时跟随着同学,及时地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但班干部就不一样了,一有动向就可及时处理或告诉老师,减少事故的发生。
很多学生都想当班干部,可不是人人都能当好,所以选好干部是关键。班干部的好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班集体的面貌,选择干部应有相应的特长和能力,这样才能让同学心服口服。班干部也有情绪,因为他们有时是沙滩里行船——进退两难。调皮的同学的冷嘲热讽让他们想放弃工作。这时,教师要给班干部足够的“权利”,让他们放手去做自己的工作,教师要在后面默默地支持他们。这样,他们才能主动,灵活去处理班级事务。上次,班长小童看到自习课纪律很乱,就去阻止几个男同学,小杨嘲讽说:“不就当了个官嘛,有啥了不起,就在我们面前炫耀!”自尊心强的小童一听,眼泪都流出来了,一屁股坐在座位上,不管了。于是我在班上宣布,任何班干部都有权利阻止违反纪律的同学,哪些同学不接受批评,就是不愿在我们班学习生活,班干部就可让他们离开教室!以后那几个调皮鬼也乖乖听话了。班干部也有犯错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要掌握分寸,既不能滋长他们的不良习惯,又不能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教师多与班干部交流沟通,还可让他们互相汲取经验,使他们掌握方法。首先要教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只有与老师、同学搞好关系,真诚地对待他们,在给同学提出意见或者批评他们时,同学才会觉得你是真正关心他们,不会产生抵触情绪。然后要教会班干部先严后松。同学第一次犯错时要严格按班规处罚,要让同学知道:做错了事就该受到惩罚,要想不受惩罚就尽量少犯错。如果同学不小心犯了错误,就要给他改错的机会,让同学觉得班干部有一颗宽容的心。
班集体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要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的集体,班主任就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一、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的原因
现在中小学生之所以集体意识淡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社会因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但是学生判断是非对错的意识不强,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进而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进学校,这些不良风气刚好与学校提倡的优良传统相抵触。
(二)家庭因素。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是家长外出打工,性格孤僻、内向;有的学生则出入有小轿车接送,全身名牌,零用钱也有几百元。
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团队管理的观念,因为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人们已无法只凭个人的力量去圆满地完成任务,实现既定的目标。社会的发展需要团结协作,任何一个组织、集团的发展也需要团队的合作,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团队的合力已展现出了强大威力,我们今天要培养的学生,决不仅是将来学会单独做好一件事的能力,更需要学会跟一群人合作做好一件事。在眼下的班级管理中,培养团队精神,不仅有益于班级管理,还能培养学生未来参加工作的合作意识。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是一个团队精神的高效能团队,大家会充满活力、会不畏挫折、会充满责任、会共同前进,这样的集体对大家有极大的好处,因为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和精神的存在,并无声地影响、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业成绩的高低,更重要地是会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它对每个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管理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一、班级团队精神构建模式
接手一个新班、或一学期刚开学,组建强有力的班委会和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是第一要务,是团队建设的必要的“刚”的东西。但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还必需有“柔”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包括《班级宣言》、《班级精神》,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自主开展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每天坚持开晨会,如“一日常规播报”、“小事点评”、“一分钟演讲”、坚持写成长日记等。另外,开展“音乐欣赏”、“美文推荐”、建设“书香班级”。通过这些形式,形成一个具有崇高统一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的纪律意识、优秀的传统作风的班集体。
二、班级团队精神的培养
一个集体,坚不可摧的力量来自于大家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来自于大家为集体作贡献的热情,所以班主任要不断地灌输“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的思想,要与学生一起商量制订班级发展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要本着“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思想来制定这两个目标。目标确定以后,就是开始实施这些方案了。首先大家知道: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才能立而不倒,怎样才能让学生高速旋转起来呢?我们通常可以把班上学生分成以班委主要干部为组长的合作竞赛小组,让他们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不断激发他们的斗志和热情,并不断地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与人合作”,“诚实守信”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与大家一起形成共同的目标,形成相互信赖、相互影响、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的集体氛围。逐步培养其团队意识,自觉为这个团队展劲出力。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对学有困难的同学,要关心、帮助,使之共同进步,以促进班级的整体提高;对思想、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要有同情心,要主动为之解疑释难,克服具体困难;与同学间发生矛盾时要学会自制,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化解矛盾。通过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对团队的情感,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馨,从而对班集体有归属感。
三、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对团队的情感。
班级中的团队精神是通过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良好地氛围表现出来的。班级集体和个人的成功,又能进一步加强班级的团队精神。个人作品的展出,班级奖状、锦旗、奖牌等都会使班级成员感到一种公开的、持久的激励,也是班主任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途径。
四、组建班级核心,凝聚团队精神。
一个班级的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班团干部的作用和能力,取决于能否把全班同学凝聚在这个核心的周围。所以班干部一定选好,要选择那些学习优良、有能力、善于团结人并能与人合作的学生担任。在方法上可以采用班长组阁制,轮流制等民主方法,组建班委。为实现班级目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干部能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进程等做出决定,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同时班干部成员之间要充分信任,增强团队领导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班级的效率。
五、开展好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巩固团队精神。
班级活动、集体活动是最能体现出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地方。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经常开展一些生动活泼、富有感召力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和熏陶,体现团队精神的作用,与他们一起欢呼、呐喊、拼搏,从心灵上捏住他们脉搏,当好他们的合作者。
六、关注个体心理,引导个性发展。
在工作中,一些学生的状态与老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总有很大差距,班主任就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的偏差,经常找学生谈心,引导学生健康阳光地发展,使学生的个体行为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这是班主任要真正做好的工作。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萧伯纳
有一次,闻一多先生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然后,闻一多先生问道:“大家谁知道二加五等于多少?” 学生们有点疑惑不解地回答:“等于七嘛!” 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说到这里,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国画给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由此可见,组合起来后的力量是无穷的。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人真诚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人到天堂和地狱参观,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天堂和地狱里的人都坐在同样的桌上,用着同样的餐具,吃着相同的饭菜,但是,天堂里的人满面红光,精神愉快;而地狱里的人却面容憔悴,精神萎靡。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这个人无意中发现,天堂和地狱里的人用来吃饭的餐具都是二米长的勺子:地狱里的人用勺子盛了丰盛的饭菜给自己吃,但是,由于勺子柄太长,怎么也吃不到勺子里的饭菜;而天堂里的人呢?他们舀起饭菜不是给自己吃,而是给别人吃,这样,每个人都乐于把自己勺子里的饭菜给别人吃,每个人都吃得红光满面。原来,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不是合作。天堂里的人个个愿意与他人合作,生活过得非常美好;而地狱里的人,个个非常自私,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只想到自己,结果过得非常凄惨。
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合作的力量总是大于每个部分的总和。可惜的是,中国人的合作精神非常的差。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因此,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尤其重要。
团队和团队构建
[ 2005/7/22 17:04:00 | By: 曾飞 ]
0
推
作者:曾飞
团队与团体的区别
有人认为,时下时髦团队,于是随着“团队”成为时髦用语,它开始替代适用面更广的一个词:团体。人们无论讲团队还是团体,似乎是流行之所至,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如果两者有区别的话,至多是团体的人多一些,团队则人少一些,似乎只是规模大小的问题。而所谓的团队精神也不外是集体精神、合作精神的翻版等等。
对于团队与团体的区别,许多论者认为最好先用一个简单的词——规模(size)来说明之。也就是说:团体人数的多少,随着团体中人数的增加,每个人的身份以及他在团体中的特殊角色在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团体的身份以及团体的功能。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团体成员将依赖他们的领袖,屈从于团体规范,迫使团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从众行为,或盲目地追随领袖。而这种约束力随着外部敌人(另一个团体)的存在而得以强化。人们可以从政治活动或宗教团体上看到实例。
但论者也由此而清楚地看到,团队也出现了一种明显不同于团体的情况:“有几个人带着不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每个人,理想的说,都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个人在这个社会群体中要寻找各自的身份(笔者注:角色)。所以,从行为上看,团队与团体中的个人行为截然不同。”量的差异,引发了质的变化。
差别的确存在。“集体的精神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迫使年轻人选择某种时髦式样的衣服,即使这些衣服在某些场合很不合适,或穿着很不舒服。这些标准迫使个人采取群体所确认的标准化生活方式。”团体心理学不像团队那样强调在合作中各人角色的不同,它只是高举共同行动的大旗。注重团体效应的作用。对于团队与团体的不同,有人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把这两个词区别开。他们对经理们讲:“团队是管理学从体育那里借来的一个概念。在管理人员的等级结构中从未使用过团队一词。”典型的团队的确出现在体育竞赛中。也很有可能它是管理界引入团队概念的源头或渠道。
论者进一步分析认为,团队比团体小,根据经验,团队的最适当人数是4人。个中的想法是,4个人中一个人可位于正方形或长方形桌子的一边。桌上没有上下级之别。每个人都不能坐着,以鼓励他们行动。这样的安排,就是一个团队。让5个人或6个人组成一个团队也无不可。超过6个人,个人的贡献就会变得更不平衡,某个人可能成为支配者。随着人数的增加,少数人的支配地位加强,而个人的贡献价值下降:随大流的局面出现。出现这种情况就形成了团体的局面,到这时候,就可能出现一个实权人物充当组织的领袖,他的地位也因为其他人追随他而得到加强。团体的智商实质上至多等于首领的智商。强调规模的重要性与体育团队的竞赛中的经验是一致的。每一个竞赛团队都有适当的人数。限制人员的数量是为了使每个运动员在团队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足球运动中,每一队当然不可能有30个球员参赛,否则,赛场会是一片混乱。但如果赛场上球员太少,他们就得拼命奔跑,直到精疲力尽。所以,每一活动领域都有一个理想的“玩家”数量。规模的重要性又与规模与效率在脑力工作中的密切关系有关。人数从一个人上升到少数几个人,效率趋于大幅度提高。正如古话所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分担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荐
有机配合增加了群体的智力。人数再多,增加人就不再增加群体的智力,而是开始降低其价值。当人们描述较大的群体时会使用乌合之众等贬义词,从中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体育的团队活动与一定数量的人走到一起做出决策、采取行动存在重大的差别。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运动员可能分散在场地中,最明显的是球场两边的队员在比赛过程中,他们相互很少沟通。但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的成员彼此间需要不断地沟通。管理团队作为一个公司的实体,充当的是公司的头脑。这一头脑的问题是,它有几个大脑。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只有限制大脑的数量,才能向躯体传送适当的信号。在存在很多大脑的情况下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近乎一片混乱,要么是一个大脑接管全部事务,其他的大脑受到压制。(笔者注:这就是A型组织的选择:领导者集权,层级组织)。团体思想清晰度的下降是通过欧文·贾尼斯(Irving Janis)的研究加以明确的。贾尼斯在一项证据充分的研究中表明,某些政治失败或产业失败,其根源在于决策过程。他细心地注意到了失败症状的共同特点,把其称为“团体思想”。这些症状包括:幻想团体保持一致,坚不可摧,对团体之外的人持成见,幻想团体之内的人都是优秀的等等。这些现象在西方的宗教斗争中表现得很明显。团体的整体的表现无法呈现局部的能力。而论者特别注意到在团队中很少出现类似的现象:每个成员的能力能够呈现为团队整体的能力。(注:以上引用的一些观点主要来自梅雷迪思.贝尔宾著《超越团队:团队与团体的区别》一文)。
论者所指出的这种现象的确存在。在比如刘邦、张良、韩信、萧何组成的团队,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组成的团队,还是克罗克、桑那本、马丁诺、透纳、史恩勒和康利六人构成的麦当劳团队,都明显地表现了这种特征。
在规模之外,论者还特别认为区别团体与团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人员的选择(selection)。在这一点上,与足球运动是一样的。如果一个足球队不断让其支持者失望,他们会怎么办?答案无疑是球迷们会要求解雇球队的经理。经理并不踢球为何要解雇球队的经理?其实很明白,经理的重要性在于挑选球队的人员。球员挑不好或者选中的球员不能彼此配合,当然打不好比赛。正因如此,挑选球队人员的经理才是关键所在。其次的当然是教练,因为他帮助球队角色和角色之间相互配合方式的形成。
总之,团队具有球队的两大特征:适当少的数量和人员的适当选择与整合。由此使群体内部的角色分工和有机配合成为可能。
其实质是一个自组织: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选择具有不同能力的成员(远离平衡)来组成团队,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和协作,这一系统就会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一个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这正是M型组织的选择,以此为起点形成一种新型的组织。
因此,可以说,团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小型的团体。明确的目的性、小型化和协同结构是团队区别于一般团体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使团队的组织形式具有高功能、经济实用的特色而广泛被企业所采用。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精神
人们很清楚,一个成功的球队,必定具有一种顽强的精神,一种很强的内聚力。这种团队精神或内聚力是什么呢?
很多人会说是集体主义精神或合作精神,整个球队舍弃个性,服从整体,团结合作,因此能够成功。
其实,正好相反,不是舍弃,而是张扬个性,把个性张扬所形成的各有特色的个人能力,整合成协同结构,从而突现整体的超越局部总和的整体能力。其间的精神,并不等于集体主义或合作精神。
王立在《团队精神就是集体主义?》一文中特别指出:我们社会的精神境界一贯强调“集体主义”,可它究竟是什么呢?人们认为:“集体主义”是与“个人主义”相对的基本道德原则,是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它要求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集体利益的道德权威性,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尽管它也提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结合与协调,要求二者辩证统一地发展,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长期以来,以传统集权思想为本的中国社会,更注重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样的价值取向发展到极点,集体主义的独特表象就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它追求趋同,而埋没了人最本质的东西——个性与特长。以趋同为基础,我们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绝对要求,有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舍己精神,有了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这些本无可厚非,但最怕的是物极必反,久而久之的结果是:多数服从少数,惟命是听,惟命是从。而人的个性创造、个性发挥,最终则被扭曲和抹杀掉了。
王立的观点不无道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求“和”不求“同”。消灭个性,服从共性,同而不和的局面必然要发生:同性相排斥,“窝里斗”势在必然。共性高于一切,个性必然消弥。也就是对待组织中的每一个人务必“一视同仁”,排斥“区别对待”。由此形成的只能够是平衡态的、死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的功能自然低下:“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它的生动写照。
王立还认为:一些人总认为区别对待的做法会严重影响到团队精神,但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通过区别对待每一个人而建立一只强有力的团队。瞧瞧球队,每个人都必须在比赛里有自己的一份特殊的贡献,这意味着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区别对待,各自发挥他的独特的作用。赢得比赛就是如何有效地配置最好的运动员。谁能够最合理地配置运动员,加以“区别对待”,谁就会成功。这一点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任何不同。成功的团队来自于区别对待,即选择有特色的,剔除平庸无能之辈,而且总是力争提高标准。
王立进一步论述说:我们再来看看韦尔奇提到的典型团队——运动团队,不难发现:其一,团队最基本的成分——团队成员,是经过选拔组合的,是特意配备好的;其二,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干着与别的成员不同的事情;其三,团队管理是要区别对待每一个成员,通过精心设计和相应的培训使每一个成员的个性特长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并发挥出来。这是名副其实的团队。这样,团队与一般性集团鲜明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创造团队业绩。团队业绩来自于哪里?从根本上说,首先来自于团队成员个人的成果,其次来自于集体成果,一句话,团队所依赖的是个体成员的共同贡献而得到的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里恰恰不要求团队成员都牺牲自我去完成同一件事情,而要求团队成员都发挥自我去做好这一件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最不可忽视的团队高效率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形成,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设置不同的岗位,选拔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待遇、培养和肯定,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特长,都表现特长,而这样的氛围越浓厚越好。目的就是为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的业绩,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
总之,团队精神的基础是“ 挥洒个性”而不是“消弥个性”。不是在成员间求“同”的结果,而是在成员间求“和”的结果。这就是发扬中国的优秀的传统:“和而不同”。只是近代的中国,趋同似乎成了“传统”。这种反中庸的极端思想造成了中国社会近代的一段阴暗的时期:一片死寂。没有和谐、协力,唯有表面的“万众一心”和暗地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表面的团结和实质上的一盘散沙。
因此,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保证就在于才能互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注重流程,使之产生协同效应。于是,团队的所有工作成效最终会不由分说地在一个点上得到检验,这就是协同精神。这种协同精神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合作精神。
其间的仔细描述,可以借助于对策论或博弈论模型来加以解释。
不管博弈各方是竞争还是合作,博弈论模型的求解目标就是使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解建立在对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为前提,各方最终达到一个力量均衡,也就是说谁也无法通过偏离均衡点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博弈论求解的本质思想。
根据各方得益的不同情况,分为零和博弈和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各方追求自身的利益,且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对方失败的基础上:我胜你负,竞争是绝对的。变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争取双赢的局面,各方寻求自己的利益,也主动考虑并照顾对方的利益,以互利为关系基础,寻求一种无创伤行为,是一种能够保证自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行为。
西方的所谓“合作精神”,实质上存在于这种变和博弈中争取双赢局面的合作关系中。而团队中的成员,其前提并不是利益争夺的双方各自谋取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的情景。它更符合协同作用的概念。哈肯发现系统中呈现许多合作现象,从而得出协同作用的概念。即一个由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协作,这一系统就会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在宏观上产生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或使时一空结构达到新的有序状态,这就是非平衡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结构的产生是必然的。
协同,或称协作,即协同作用的意思。协同学所研究的是由大量的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序参量的竞争终将导致只有一个模式的存在。这种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与竞争决定着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这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也是协同学中的协同的真正含义。协同现象在宇宙间一切领域中都存在。没有协作,人类就不能生存,生产就不能发展,社会就不能前进。协同导致有序,无论是宇观系统、还是宏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只要它们是开放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呈现出非平衡的有序结构,都是协同学的研究内容。所谓系统出现了协同是指序参量——领导者与其他参量——追随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或联合作用形成。某些系统,可能有几个慢变量同时存在,他们不但与其他参量之间有竞合作用,而且他们之间也有竞合作用,几个序参量之间达到某种联合态势,共同控制整个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和结构的形成,使整个系统形成协同一致的局面。
役使原理是协同学的最基本原理,这就是慢变量控制快变量而达到系统协同的原理。“慢变量”最终役使“快变量”的原理表明,系统中只有具有足够的自由能,也就是具有足够的能力和品格的智者才有可能作为“慢变量”最终役使“快变量”而处于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成为系统的“序参量”,使系统形成协同结构。
因此团队精神的核心是所谓的协同精神。它是符合协同形成的必备条件的精神:开放、能力主义以及能力互补三种观念的总和。而不是简单的变和博弈模型中“双赢”、“共赢”式的合作精神。
开放精神就是无宗派性、地域性,只要是有特别能力的人才,就无成见地随时加以选择并安置在适宜的位置上;
能力主义是选择人以他的适用的实际能力为主,而不是用小圈子中的人,或用高文凭、有苦劳等“标准”选择人员;
能力互补就是所选择的团队成员每个人各有专长,而且互相不雷同、重复,使每个人的长处足以补其他成员的短处。
这些观点无疑是重要的,没有了协同行为,耗散结构、自组织也就不存在,现代的团队就徒具虚名。至于促使协同行为存在的动力是什么呢?则还需要近一步阐明。
现代团队精神的文化根基
王立认为:团队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而奋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向心力、凝聚力,一定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我们很难想象在没有展示自我机会的集团里能形成真正的向心力;同样我们也很难想象,在没有明了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下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
我不否定“共识的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但以此解释内聚力,更重要的是获得团队的内聚力,那并不够,也很可能停留于一种口号式的状态。
必须注意到,不同的文化,对于群体内聚力或动力的形成,在方式上都有所偏重。从最典型的东西方两种文化类型来看,西方文化更倚重于群体内部人的利益获得的合作关系和共同对抗外部威胁的需要。而东方文化更倚重于群体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同舟共济的凝集作用。因此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团队还表现出某些差异:
盛洪在《理解公司制度》一文中指出:“据说张光直先生将世界文明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中国式的,一种是西方式的。他认为中国式的是一种普世的形式,而西方式的则是特例。我没有具体钻研过张光直先生的著作,依我猜测,所谓中国式的,是以家族制为基础的,而西方式的,则是以民主制为基础。家族制传统的诞生和演进是自然生发的,而民主制的出现则是偶然的。在传统中国,家族制几乎主导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精神层面有祖先崇拜,道德教化则靠宗族祠堂,经济活动以家族企业为主,政治上则是“家天下”。“桃园三结义”和“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没有血缘关系时,模拟家族也能成就事业。民主制的出现注定是更艰难的。西方早期民主制的产生也许与家族制的不够成功有关。频繁的战争和海外贸易的不确定性,可能使希腊人不能形成稳定且持久的家族体系。然而,希腊的覆灭,罗马帝国从共和走向专制,也证明了早期民主制的失败。但西方的家族制从来没有达到像中国这样成熟。
“由于缺少亲情与友善的资源,政府民主制和企业民主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1)如何将众多个人的意志转换为一个集体的意志,从而使这些人能够在集体中联合行动;以及(2)如何为了决策效率和行使强制性权力而建立权威,同时又约束他不滥用权力。民主制的基本技巧就是权利界定、程序主义加互相制衡。正是因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要大于有血缘关系的人,前者之间的合作也要难于后者之间的合作,所以公司制度是在互相怀疑的基础上锤炼出来的。尽管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小集团内的文化仍是民主制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总体而言,民主制是一种互相防范的合作制度。甚至与民主制相匹配的文化也持一种“见怪不怪”的态度:把这一制度包含的怀疑视为当然,就像今天人们经过机场安全检查通道时,没有人认为这种将每个人视为潜在劫机犯的制度是对自己的侮辱。”
中国从张扬人性善的一面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亲情与友善的资源”,利用血缘关系或模拟家族关系的“仁爱”的内聚力来协调个体的行为;西方则是从顺从人性恶的一面,却欲望的满足为出发点,利用“权利界定、程序主义加互相制衡”的方式来构成利益获得的合作态势,尤其是在敌对势力的威胁之下,形成内部不得不合作,一致对外的内聚力。而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就分别以儒家的“仁爱”观念和基督教的“普爱”观念为核心。
西方的基督教讲“普爱”。所谓的普爱是“爱一切人”,但这里的“一切人”是一个“团体”的概念,指同一个宗教内的教友、同一个国家内的国民、同一个团体内的成员等等。在西方根深蒂固的两分法的思维习惯下,人类也被划分成人与魔两大类,“一切人”的概念自然而然地被限制于“团体”内部人的范围内;“团体”:宗教、国家、企业、团队之外的“人”,基于利害冲突,时常被罩上“魔”的阴影,而不属于“一切人”的范围,此时仇恨、敌视替代了“普爱”,对“魔”的恐惧使团体有了内聚力。因而,对团队内的普爱和对团队外的仇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团队”的凝聚力更多的是依靠外力的挤压,也就是对外“恨”的力量,而不是内部爱的吸引。西方企业时下流行的“团队精神”其内涵也就自然含有浓重的西方文化底蕴,它并非以“仁爱”的人伦相互吸引力为主导,而是以个人的竞争力,以及它对团队竞争力的贡献为主导的。
西方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明确地认为:“常有人强调说:要成为一名优秀经理人,必须能爱人,能帮助人,能与人共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不足够。在任何成功的组织中总能找到那种上司,他并不能爱人,并不能助人,也不与人融洽相处。他甚至冷酷,不讨人喜欢,对人苛刻,但他却比别人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他比那最爱护人的人赢得了更多的尊敬。他们严格要求别人,也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只问事情对不对,而不问谁对谁不对。一个管理人员如果不具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那么无论他是多么爱人,多么能帮助人,多么和蔼可亲,甚至多么能干和有才华,那也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他明确的指出,在西方当前的管理团队中,明显表现出“能爱人”并不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而更为重要的因素恰恰是“只问事情对不对,而不问谁对谁不对”,“对人苛刻,但他却比别人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使这些人能够具有更高的“个人的竞争力,以及它对团队竞争力的贡献”。
中国的仁爱是“仁者爱人”,基于东方的整体思维习惯,此处的“人”只能是人群的整体,并不强行划分为人魔两大类。其中依照阴阳思维的习惯自然也区分了君子与小人的两种趋势,但要求“君子学道则爱人”,非但没有敌视的意味,而且学了“道”就要能“爱人”。爱人是自然之道——人的本性、规律之所在,只有还没有学“道”的人才不懂得爱人;学了道,人人能成为君子,没有强行把人群划分为相互对立的两类的意图。所以“团队精神”在中国也就难以以西方的爱和恨、满足欲望的合作的观念为根基。此时“团队精神”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仁爱”、“亲亲”的传统文化观念。所谓亲亲,就是按亲近的程度爱有差等,亲疏有别,越近越亲,越远越疏。孔子说:“近者说,远者来”。说,悦也,身边的人因倍受关爱而心悦诚服,人伦影响力作用在近者身上,起了吸引的作用,而这些近者又依次照办去关爱他们身边的近者,这就扩展了更广泛的一层吸引作用。似此,层层传递,关爱之力就由领导核心通过中坚层层层向外传递,而至于无穷,有效地弥补了吸引力随距离的加大而减弱的缺憾。这是一种与自然界的引力相类似的从中心层层向外扩展的吸引现象,它与“团体”不一样,它有中心而没有边界,依靠吸引力而凝集整个群体,不必借助边界外的外力的威胁来“团结”内部,不必寻找假想敌作为依托。“君子”以此通过自己的班底来影响下属,自然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勾结;周,团结。君子用人伦影响力团结众人,堂堂正正,根本就不需要勾结成小团体来与他人对抗,以便利用外力逼迫内部的人就范,以图私利。因此孟子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有也。”这也就可以说,用外力的挤压为主的西式“团队精神”或“危机管理”等等办法虽然也可以集结人群,形成暂时稳固的团体,以应付燃眉之急,急图近利;但不用仁爱的办法,用人伦影响力从内部形成凝集力,就难以凝集团队内外的人共同成就事业。而现代的团队,追求的不仅仅是把一群人集结在一起,谋取暴利而已,而是团结在一起,为顾客服务,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因而,以人伦吸引力为主,以遵从角色互补安排为辅的观念也就是中国式的“团队精神”之所在。
作为东方的兵圣则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强调仁爱的凝集作用。这足见东西方在团队内动力、凝聚力的问题上,各有所偏重。尤其是利用敌对势力的外部威胁,形成内部不得不合作,一致对外的内聚力方面,西方更加倚重,而东方只在不得已的情境下借用。对此孙子说:“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视为一种非常手段而用之。不像西方时时借助于“假想敌”来巩固内部。
总之,无论在东西方,团体的组织形式虽然早就存在。属于团体范畴的团队之所以近年来在日本和西方的企业中盛行,是由于随着企业的人才结构的智能化,传统的管理难以适应,而且多变的市场环境,更难以适应,因而有求于团队式组织。而团队组织形式的利用,要与各国的文化相适应。因为团体凝集力的形成不外来自三个因素:共同的目标,外部压力和内部成员的相互关系。无论东西方,这三个因素都存在,这是共通的地方,因此团队组织方式可以相互移植。先是在东方文化的日本产生,而后移植到西方文化的美国。西方社会的团体一向很发达,共同的目标和外部的压力对群体的凝集作用占主导地位,以企业目标和竞争的压力为主来构建团队,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是相适应的,因而有相应的效果。而东方的团体不发达,家族才是社会主要的组织形式,传统的群体凝集力以内部人伦关系为主导,虽然也不乏孙子兵法所指出的利用共同的目标和外部环境的压力的有效方式,但主次还是有别于西方。如《孙子兵法》所指出的:用人伦关系凝集——“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上下同欲者胜”。用目标凝集——“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用外部压力凝集——“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三者兼用,但主次有别。因此在构建团队时,务必注意到文化的差别,才能有成效。而且要特别注意到现代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成果“整体观”和“系统论”,它是现代团队精神的重要基础。
现代团队的构建
既然团队的形成有赖于成员选择、角色分工和互补整合,团体凝集力的形成则来自共同的目标,外部压力和内部成员的相互关系三个因素。同时需要团队精神——协同精神的支撑。那么,现代团队的构建一般需要如下的流程:
组合团队→团队磨合→团队完善。
我们从麦当劳公司的事例来观察这种过程:
速食的发明者是麦当劳兄弟,但构建麦当劳公司的却是克罗克。是克罗克成功地组织了一群出众的人才构成了优秀的管理团队,从而创造了麦当劳速食公司。据宗瓦、蔡天舒编译的《麦当劳商法》一书描述:在克罗克创业困难的时候,“就跟东方出现了曙光一样,又一群人闯进了克罗克的麦当劳世界,并被看作可以和他共建事业。”克罗克千方百计地物色人才,首先选择了理财的怪才桑那本,并且把麦当劳速食公司理财的大权授予他。而后又物色了人际关系专才马丁诺,并把处理人际关系的事务交给马丁诺。由这三人形成第一个“管理铁三角”,尔后,又慧眼识人,重用了透纳、史恩勒和康利等三人,形成第二个“管理铁三角”。最难能可贵的是,麦当劳的Q.S.C(即品质、服务、卫生)虽为克罗克首创,这方面的管理既是速食业的要害,又是克罗克的特长,克罗克竟能够放手让透纳去做。在“克罗克设定了‘品质、服务、卫生’的大原则之后,透纳立即开始着手订立标准,由此掌握了营运的全部。”“与此同时,他也制定出了一套考核加盟者的办法。使一切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麦当劳的规范化及不断地扩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透纳在建立麦当劳那著名的连锁品质和一致性上的功绩,足以跟克罗克媲美。”而史恩勒和康利的营业和技术专家的角色也随后确定,六个具有各自专长的出色的人才,就这样整合在一起,各自扮演各自所擅长的角色,充分互补,结合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麦当劳速食公司的管理团队,完成了组合团队的流程。
但是,这样的一群“奇人异士”,管好了,其力无穷;管乱了,如狼似虎。“有人认为,集权管理会是最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克罗可从一开始就坚决地拒绝了这种所谓完美的结构形式。他知道自己有能力雇来这么多人才,就一定有能力驾驭他们。”“克罗克以‘发泄精力’的方式来驾驭他那些基层经理们。重大的责任下放使他们无暇他顾,还争什么争,吵什么吵?自己管好自己那档子事已属不易,谁愿去再生事端?”克罗克还发展了自己的一套控制手段,包括令行禁止的规矩,“一家人”的亲切感和忠诚,以及“在公司梢有好转的时候,克罗克则毫不犹豫地给他们股份,替他们加薪”的实惠。于是“一个分权组织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似乎并不是克罗克刻意去追求的。”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关系,水到渠成,很自然地形成了——团队磨合的流程至此也完成。
克罗克用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让他们自己犯错误,并从错误中成长。对团队的成员实行这种制度,这种方式,唤起了他们的成就感和危机感,也会更热忱地为公司卖命。事实证明,在这种方式之下,麦当劳的第二代经理也表现出同样的热忱和协作精神。尤其是麦当劳从早期就从企业的使命感发展出来的“一家人”的亲密感,有效地避免、消除了许多内部摩擦、竞争以及利害冲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局面已经形成。就这样,麦当劳管理团队顺利的走过了团队完善的流程。
构建多层团队系统:M型组织
Dan Dimancescu, Nick Rick, Peter Hines在合著的《多层团队》一文中提出了多层团队的概念:“多层团队系统令人耳目一新,它能将企业上下凝聚在一起。它精干地将整个企业建立在高层团队、流程团队及行动团队的三级架构基础上。每级团队都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相应的,针对每个团队建有不同的评估标准。
“要弄清这种多层团队系统,可以用国家奥委会做个类比。奥委会作为行政单位,它的目标可以用在预算范围内运动员所获取的奖牌数量来衡量。它可被比为高层团队。
“国家奥委会的下一层是专门负责运动项目的团队,在这里就是流程团队。他们的工作是管理整个训练过程,以缩短团队当前水平与可达水平之间的差距。
“再下一层就是行动团队。教练每天训练参赛队员,使他们缩短与极限水平的差距。他们采用动态标准来决定热量的摄入量、训练时限和耗氧量等。
“从这一范例可以演绎出一个多层团队的框架,其中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的团队是主角。高层主管确定总体目标,指导下属团队。他们定期调整这些目标,以适应外部因素或内部能力的变化。
“战略流程团队由高级管理层任命,并常常包括高层团队的成员。他们承担跨部门的职责,负责特定流程的有效实施。流程团队的成员履行日常职责,但需花部分时间监督他们所负责的流程。
“行动团队是最后一个群体。他们的职责是缩小业绩差距。这种团队快捷高效,如今在全球顶级企业中极为盛行。”
这种由三层团队构成新型组织的新趋势,笔者在《M型领导构架》一文中已经将其归结为M型组织。
它的领导构架我们用四个维度把它界定为:
第一维度:领导者具有用自己勇于承担群体苦难与重大责任,以及恭谦待人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领导权威。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定职位来维持这种权威。
第二维度:领导者拥有通过考验,凭干部本身的业务能力和品德入选的、结构合理的班底。最高领导者除了全局性的用人、拿主意和协调等职责之外,能通过充分授权使他们分担重任,而且地位显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坚力量,而不仅仅是承上启下的中间层。而且,中坚干部还可以有自己的班底,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构成自己的中坚力量。依次类推,构造出一种人人都觉得自己处于居高临下地位的奇妙的分形结构。
第三维度:领导群体明确划分为高阶、中坚、基层三个领导层次,三个层次各有所职,分工而合作,形成完整的领导结构体系:高阶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使企业内外和谐而能生存和发展;中坚注重安人遂事而使企业有实效;基层注重章法,善于协作,具有效率而使企业得到实利。三层次的合理结构产生完善的企业整体领导功能。
第四维度:有明确的纵向迁升阶梯及横向回报规则。新的包括职位和知识层级的迁升阶梯保留了层级制对企业成员的约束力;合理的回报规则调动企业成员的活力。两者编织出领导者稳定组织的网。(给予在管理和技术上有特别能力、绩效的员工奖金或赠股是目前常见的回报方式;知识工资制度是新的迁升阶梯。)
在这种四维M型领导构架下形成的M型组织比传统的层级组织(A型组织)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M型组织将是未来企业中的典型组织形式。
论合作团队精神
2006年10月29日 星期日 01:1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企业管理层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而合作团队-在这里简称为“团队”.的建立正是旨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保持组织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一、团队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它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集体责任。没有这一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作出这一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此外,工作团体常常是与组织结构相联系的,而团队则可突破企业层级结构的限制。高效出色的团队具有如下的特点:
1、目标一致。这一共同的目标是一种意境。团队成员应花费充分的时间、精力来讨论、制定他们共同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深刻地理解团队的目标。以后不论遇到任何困难,这一共同目标都会为团队成员指明方向和方针。
2、具体目标。将团队共同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衡量的行动目标。这一行动目标既能使个人不断开拓自己,又能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具体的目标使得彼此间的沟通更畅通,并能督促团队始终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努力。
3、承担责任。建立一种环境,使每位团队成员在这个环境中都感到自己应对团队的绩效负责,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具体目标和团队行为勇于承担各自共同的责任。
4、关系融洽。团队成员之间应该互相支持,善于沟通,彼此之间坦诚相待,相互信任,并勇于表达自我。
5、齐心协力。团队成员应为实现团队目标作出共同的承诺,能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并在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
6、和谐的领导艺术。团队的领导者要能够做到使对任务的需求、团队的凝聚力以及个人需求达到平衡、和谐。
7、短小精悍。团队的规模不宜过大,应短小精悍,其规模一般不超过10人。
8、技能互补。出色的团队应具有如下/种技能:-#.拥有技术专家型人员;-!.拥有善于解决问题和果断决策的人员;-/.拥有善于人际交往的人员。各项技能的正确组合是团队成功的关键。
9、行动统一。团队成员必须平等地分担工作任务,并就各自的工作内容取得一致。此外,团队需要在如何制定工作进度、如何开发工作技能、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以及如何作出或修改决策等方面,达成共识。
10、反应迅速。团队应该着眼于未来,视变更为发展的契机,把握机遇,相机而动。
二、采用团队模式的动因和时机
企业采取团队模式,主要受到外部和内部的两个因素的驱动。
外部因素有:
1、客户的期望值更高。如对物质超所值,多样选择,以及对包括质量、服务和技术支持在内的整套产品的需求。
2、更加复杂的市场和产品。如市场的多样化,以及产品和产品功能的不断增加。
3、商业不确定性更大。如不断变化的市场,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以及对用户需求作出反应的需要。
4、市场竞争加剧。
内部因素有:
1、允许高级管理层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采用团队模式可把高级管理层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能集中精力思考重大问题,从事更多的战略规划工作。
2、加快决策速度。通常情况下,团队成员比高级管理层更了解与工作有关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对团队成员来说更有切身利益,因此以团队方式作出各种决策的速度,要比将工作分派给个人的方式快得多。把决策权直接下放给团队,可使组织在迅速作出决策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3、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团队中,成员们必须对于如何将个人力量更好地贡献于集体目标具有统一的理解和认识,并建立起共同的承诺,使团队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有机地团结凝聚在一起。
4、追求创新。由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个人所组成的团队将会产生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设想,而且作出的决策要胜于仅仅由个人作出的决策。可以说,团队具有这样的潜能,即能把各种技能、经验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个组织或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团队。而且,如果对于团队没有具体的业绩要求,那么建立一支团队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如果团队不能有效地得以利用,则将会造成时间和精力上无谓的浪费。是否建立团队的一个关键性判断是:组织中个人工作的简单集合,是否是以应对眼前的工作挑战。如果通过每个人出色地完成个人工作而实现预期的业绩标准,则不必要采取团队模式;反之,则建立团队是可行的。在下述情况下建立团队是必要的:
1、当企业试图解决一些经营、技术、生产等疑难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答案却无人知晓的时候。
2、在对能否完成任务没有把握,因而更需要与他人共同努力,一起克服困难的时候。
3、当需要人们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时候。
三、团队业绩的评估和激励
为了确保企业各个团队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管理层有必要制定适用于团队模式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在这里,最基本的前提是制定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必须是针对整个团队而不是个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团队的价值。在制定评估体系时,我们要明确评估的目的是:促进团队工作业绩,让成员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以及明确要做的工作,鼓励成员提高能力和进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纠正行动上的偏差,培养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感。根据这一目的,我们可制定如下评估体系:
1、团队内部成员互相评议。每个成员的贡献由其他成员来进行评议,这些评议反映成员对团队所做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沟通、达成新的共识,以利于下一步采取更有效的行动。
2、用户满意程度。由外部用户以及内部用户评估团队的表现。-、自我评估。由团队成员评估团队的表现。.、团队负责人评估。由团队负责人/主管人员评估每一个成员。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负责人要注意是以平等交往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与成员进行沟通。
【提高团队意识】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团队士气12-08
如何提高团队的士气06-14
如何运用沟通提高团队效率?07-19
提高团队精神的名言10-12
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方法06-18
增强责任心,提高执行力,加强团队管理12-21
团队意识培训内容07-12
企业如何强化团队意识12-04
团队意识心得与体会借鉴11-18
素质拓展 教师团队意识 新闻稿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