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肴之战》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秦晋肴之战》(共3篇)

《秦晋肴之战》 篇1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春秋》为“五经”之一。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二、“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是以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左传》记述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大都描绘得有声有色,《殽之战》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教学时,要先简介发生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本篇记叙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殽山,故称为殽之战。战前的有关情况是:公元前7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当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曾经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穆公之女文赢为妻,关系比较亲密。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晋逐渐强大;秦自穆公以来国势日盛,急于争霸。殽之战前两年,秦晋联合国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派大夫把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发生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到了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去世,秦国为了与晋争霸,便乘晋国新丧及姑子等当时在郑颇得信任,为郑掌管北门钥匙能为内应的便利,不听受叔劝阻,悍然向郑进军。秦的东征军要越过晋境,晋对于趁机伏击秦军是有准备的,秦的东征军来到郑,知郑有备,只好顺路“灭滑而还”,途经殽山,遭晋军伏击。秦晋殽之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两点:

(1)所谓“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崤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三、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行军前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受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这样的事我还)没有听说过。军队(远征)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主人对秦军的进攻已作防备,(这)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必定了解,(军队)劳苦却没有用武之地,一定会有违背军纪不服约束的情绪。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集盂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出征。蹇叔对着出征的秦军哭,说:“孟子!我(今天)看着(我们的)军队出征(日后)看不到我们的军队回来呵!”秦穆公(听到这话)派人对他说:“你懂得什么!如果你只活到七十岁,(那)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蹇叔的儿子参加了(这次出征)队伍,(泰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定在殽山伏兵截击(我们秦国的)军队。帮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的一座,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肯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骨头。”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军)。

鲁信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国的军队经过周都城的北门,战车上左右两旁的武士(虽然)脱下盔甲下车,(但是上车时)跳跃登车的有三百辆兵车(的士兵)。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现象,就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肯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不讲礼貌就纪律不严。进人险境而纪律不严,又不讲谋略,能够不失败吗?”

(秦军)到了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 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上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到敝国,愿意慰劳您的部下,(这点东西)不成敬意。敝国因为您的部下要来停留,住一天就供给(你们)一天的饮食用品;(如果你们的队伍)要开拔,(我们)就准备好一夜的保卫工作。”并立即派人到郑国报告。

郑穆公派人去查看花子等人住的地方,(原来花子、逢孙、杨孙这一帮人)已经收拾好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淮备给秦军做内应了)。(郑穆公)派皇武子辞谢(记子等人),说:“你们久居我国,因此我们的干肉、粮食、牲口都供应完了。在你们将要走的时候,郑国有兽园,就像秦国有兽园一样,你们可以(随便)猎取其中的糜鹿(供你们在路上食用),使我国得到休息,怎么样?”(听到这话,)把子逃到齐国去,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去。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如果)去攻打它不能取胜,(如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就顺路)灭了(小小的)滑国回秦国去了。

晋军统帅原珍说:“秦国违背了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劳苦,(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会)。送上门的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可(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讨伐秦军!”荣枝说:“(还)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却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原驳说:“秦国不哀悼我国新丧举哀,却进攻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有什么恩惠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留下祸患。’(攻打秦军是)考虑到子孙的利益,(这)能说是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发姜戎的军队。晋襄公穿上染黑的丧服(出征),(让)梁弘(为他)驾驭战车,(让)莱驹担任车右护卫。

(这年)夏季四月辛已(这一天),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凯旋。于是,以黑衣为丧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穿黑色丧服。文赢替(孟明等)三个元帅请求,说:“这三人的确是挑拨我们秦晋两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能得到这三人,吃了他们的肉还不解恨,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去在秦国受刑,以满足秦国国君的愿望,(你看)如何?”晋襄公答应了她。

先转朝见晋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到哪里去了)。晋襄公说:“夫人为这件事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转气愤地说:“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 回来,妇人几句话就从都城把他们放走了,毁弃了自己的战果而长了敌人的气焰,(晋国)灭亡不要多久了!”(说罢,)不顾是在襄公面前,就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盂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经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的马,假托是晋襄公的命令,拿马送给孟明(想把他诱到岸上,以便捉住他们)。盂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被囚系的臣子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如果)敝国国君把我们杀了,(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如果赖晋君的恩惠,敝国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君的恩赏。”

秦穆公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着军队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们有什么罪?并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你们的大功。”

四、内容结构分析

全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秦军东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叙述秦穆公利令昏,不听騫叔劝告,出师伐郑: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叙述秦军途中发生的两件事:王孙满断定秦军必败,弦高犒师使秦袭郑阴谋败露;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记叙晋国伏击秦师,秦师败于崤,主帅被俘,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记叙战后晋国释放三帅,秦穆公承认错误,表示要吸取教训。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騫叔哭师是情节的发生,即开端;王孙满观师和弦高犒师是情节的发展,晋军败秦师于崤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秦穆公哭师则是情节的尾声。

从“崤之战”这一事件入手。正式叙述秦晋崤之战的进行及其结果是第4自然段,之前是写战前情况和行军途中的情况,之后是写战后情况。

简单总结1.蹇叔谏袭郑2.蹇叔哭秦师3.王孙满观师 4.弦高犒秦师 5.皇武子巧词逐客 6.原轸力主击秦师 7.原轸斥文嬴纵囚 8.秦伯痛哭并认错

五、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

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 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晋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2.深究文章写法。(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全文蹇叔论战为中心,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把八个场面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编织在一起,以印证蹇叔对战争的判断和分析的预见性。(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无不性格鲜明,跃然纸上。

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灵活、王孙满的观察敏锐、聪颖过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表现出来的。

常为人称道的蹇叔的三段话,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谏诤秦穆公,但因说话对象不同,语气大有区别,符合特定的语境,使蹇叔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亲、丰满完美。

原轸在崤之战前与栾枝的论辩,显示了他的辩才和忠心,而在崤之战后又公开地与文嬴发生争执,并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表现出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粗鲁暴烈,竟不顾君臣之礼。

至于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外交辞令,也是各肯特色;弦高于委婉中露锋芒,暗示郑国已知悉秦军偷袭企图,早已作好战斗准备;皇武子于幽默中寓严肃,导 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于谦卑中藏杀机,表现出三年后将兴师报仇的决心。

《秦晋肴之战》 篇2

春秋时代, 既是礼乐不断被僭越、践踏的时代, 也是礼乐被重新坚守、维护的时代。但总的来说, 始于西周的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在此期正逐渐萎缩。孔子歆慕先代的礼乐秩序, 始作《春秋》,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仪表, 贬天子, 退诸侯, 讨大夫, 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 为后王立法。《左传》继承并发扬了《春秋》的礼乐精神和表现手法, 其对战争的描写往往贯穿着浓厚的“礼”的色彩, 寓意褒贬分明。“礼、乐, 德之则也;德、义, 利之本也”。 (《左传·城濮之战》) 在《左传》中, 作者表现战役, 对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等无不以“礼”之道德伦理来评判。

《秦晋骰之战》写晋文公卒后, 秦国欲趁此机会越过晋国远袭郑国, 面对是否趁机给予骄秦以打击的问题, 晋大夫原轸和栾枝出现分歧。栾枝的观点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其为死君乎?”认为在还没有报答秦国先前的恩惠的情况下反而去攻打其军队, 是对不起先王 (晋文公) 的。而原轸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则无礼, 何施之为?”言秦国不顾念晋国国君新丧而去侵略晋国同姓国家, 无礼在先, 理应给予打击。截然不同的观念却都出于同样的考量, 即这样做是否符合礼仪、符合通行的伦理道德。稍前, 当秦师初过周北门时, 王孙满见其“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 遂断定其“必败”。而原因是“秦师轻而无礼, ……轻则寡谋, 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能无败乎?”对于“礼”这一道德标准的强调, 在《左传》中多方可见, 如城濮之战, 晋文公为报楚国恩遇而“退避三舍”, 也是其在道义上的胜利。

总之, 在《左传》的战争叙事中, 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符合礼义要求之事, 常有吉兆出现, 而悖于礼义之事, 则常有凶兆。“礼”的作用在《左传》中被反复强调, 体现出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道德立场和伦理依归。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兵者, 国之大事。”春秋时期, 诸侯之间兵戎相见实是常事。但比刀光剑影血腥的战乱场面更有意义的, 其实是战争所反映出的诸侯间外交斡旋和政治倾轧的原因、历程和结果。《左传》描写战争并不聚焦于残酷的战争画面转述, 而是更多的把战争和政治、外交相结合, 把战争置于诸侯逐鹿的复杂政治背景中, 通过典型细节的动态描写, 把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双方的战略战术, 甚至交战双方将士的性格都作以细致精当的交代, 从而揭示出蕴涵于战争背后的深层内涵。

在《殽之战》中, 作者首先别具匠心地交代了晋文公卒事件, 通过颇为神异的显灵描写, 预示了秦军过境和秦晋交战的结果, 使整个战争笼罩在一种历史的神秘和庄重氛围之中。杞子告密是整场战争爆发的诱因之一, 因为有了杞子的“内应”才诱发了秦穆公“潜师”东来的意图。有了这样的意图后, 穆公理所当然希望得到臣属的支持, 由此则爆发了行文的第一个小高潮。穆公访诸、蹇叔哭谏, 充分揭示了秦军在此战略上的不利地位:“劳师以袭远, 非所闻也。师劳力竭, 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 郑必知之。勤而无所, 必有悖心。且行千里, 其谁不知?”当远袭开始以后, 作者并不是立即拉开紧张纷乱的战争帷幕, 而是颇具深意地荡开一笔, 写了王孙满观师一事。通过王孙满的视角, 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秦军必败的原因, 从而使整个战争叙事显得更加饱满和生动。

弦高犒师是秦军远袭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当秦师行进至滑时, 偶遇郑国商人弦高。聪明的商人表面上殷勤地以牛和牛皮犒劳秦军, 并大加恭维, 而背地里则火速派人回国报信, 使秦国的远袭计划被迫落空。《左传》对于战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有合情合理的论述, 反映了其进步的战争观念。此处当为一例。

面对涉远返归的秦军, 晋国是攻与不攻, 此时成为晋国上层亟待讨论的问题。作者在此处同样花费相当笔墨著录了晋原轸和栾枝的辩论, 交代了晋国讨伐秦国的原因, 即敌不可纵, “一日纵敌, 数世之患也。”至此, 秦晋双方交战的政局背景就告一段落, 对于双方作战的正义与否、战前各自的军事情况是文章关注的焦点。正如前述, 具体的战争画面在《左传》中并不是其强调的重点。在殽之战中也只是用略略数语进行了简单交代。与之相反, 对战后晋国对于俘虏的处置问题作者却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文嬴释囚、先轸怒唾于朝、盂明谢辞和秦伯悔过虽是战争的后续, 却为以后的秦晋矛盾埋下伏笔, 使整个战争过程更加完整丰富, 故事的波澜迭起和人物的饱满生动也得以实现。

正如清王源《左传评》所言:“左传叙战, 每将权谋方略铺叙于前, 而实叙处不过一二言, 简练直接, 决不拖带。总之, 着神于虚, 省力于实。所以虚实不测, 灵怪百端。”《左传》叙战的全局视野和高超技法对后世史书、小说描写战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史记》、《汉书》以至《三国演义》莫能例外。

人物是战争的灵魂, 是一场战争得失成败的关键。能否刻画出活跃于战前战后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往往决定了一场战争描写的精彩程度。清人冯李骅在《左绣·读左卮言》中所说:“读其文, 连性情心术, 声音笑貌千载如生。”即是对《左传》写人的激赏。纵观《左传》全书, 我们可以看见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如宽容大度的秦穆公, 爱民宽厚的楚庄王, 狡诈阴险的齐桓公, 忠贞勤恳的子产, 贪婪成性的楚令尹子常……在《秦晋殽之战》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很多富有个性的战争人物。

在《殽之战》中, 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生动人物应该推蹇叔。面对急功近利的秦穆公的垂询, 蹇叔言辞恳切而委婉, 冷静分析了秦、郑、晋三方的局势, 指出“劳师袭远”是绝不可行的。“师劳力竭, 远主备之”, “师之所为, 郑必知之”,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决定了秦国如果发起战争必然要面对的失败局面。蹇叔此处的分析可谓因势利导、曲折尽情, 一个智谋远略忠贞勇毅的老臣想象跃然纸上。但是, 作者对蹇叔的刻画并不仅限于此。蹇叔哭孟明, 曰“孟明,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此处虽明哭孟明, 实际上是对秦穆公的再一次劝诫, 直接将作战的结果预示于人前, 具有格外强烈的警醒效果, 老臣之用心, 令人动容。

当如此真挚的谏言终究没被采纳之后, 面对儿子的出征和秦军的必然溃败, 蹇叔显示出了与进谏穆公时不一样的亲情流露。蹇叔哭子, 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 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 余收尔骨焉。”一片真情, 催人涕泪。至此, 一个老成持重、深谋远虑而又真诚感人的秦国老臣形象终于刻画完毕。值得注意的是, 《左传》在描写蹇叔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 通过蹇叔在面对不同对象时所说的不同话语, 揭示出其深沉的性格内涵。西晋杜预注解《左传》时评价:“左氏之传, 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 高深若山海。”其中人物辞令的精妙当时杜氏盛赞《左传》的原因之一。

在《秦晋殽之战》中, 蹇叔以外还有许多同样描写精彩的历史人物, 如刚愎自用而又勇于自责的秦穆公、勇武直率的原轸、聪明老道的商人弦高等等。此外还有不少一笔带过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如皇武子等, 显示出《左传》高超的人物刻画能力。

清人章学诚描述《左传》:“……离合变化, 奇正相生, 如孙吴用兵, 扁仓用药, 神妙不测, 几于化工。”冯李骅《春秋左绣》中也曾说:“左氏极工于叙战, 长短各尽其妙。篇篇换局, 各各争新。”通过对“秦晋殽之战”在战争伦理、人物塑造和战争的具体写法上的分析, 我们对于《左传》反映出的道德理念、战争理念和叙事方法当可见一斑。

摘要:《左传》是先秦史学的集大成者, 其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尤其令人激赏。通过对“殽之战”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左传》描写战争重视对其进行伦理道德的评价, 表现出“崇礼”的创作立场;在对战争进行具体叙写时, 《左传》并不简单聚焦于残酷的战争场面的转述, 而是将战争作为政治的延伸纳入到整个诸侯争霸的国际政局之中进行表现;《左传》还善于通过典型细节和行人辞令来刻画战争人物, 对后世文史创作影响甚巨。

关键词:之战,《左传》,战争艺术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 1990.

[2]、孙绿怡.<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一) [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肴之战字词整理 篇3

1、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

2、以间敞邑:同“闲”,使……休息

3、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同“餍”,满足,甘心

4、堕军实而长寇雠:同“隳”,损害,毁坏

5、不以累臣衅鼓:同“缧”,捆绑犯人的绳子

6、乡师而哭:同“向”对着,向着

7、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同“砺”,原义磨刀石,此指磨砺 二、一词多义:

1、之:

击之 代人,代秦师

郑必知之 代事,代秦师袭郑一事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的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主谓之间取独

2、其: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代词,他们的 其南陵 代词,那

吾子取其麋鹿 代词,那里的 其谁不知 表反问语气,难道

吾其还也 表祈使商量的语气,还是

3、以:

以乘韦先 介词,用 而以贪勤民 介词,因为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介词,因为 以闲敝邑 连词,表目的,来 以逞寡君之志 连词,表目的,来 遂墨以葬文公 连词,表修饰

以辱二三子 连词,表结果,以致

4、焉:

使皇武子辞焉 兼词,于之,向秦帅 公辞焉 兼词,于之,对蹇叔的意见 君何辱讨焉 代词,之,代秦帅 殽有二陵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余收尔骨焉 兼词,于之,在那里

击之,必大捷焉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同“砺”,磨砺(3)子墨衰绖:染成黑色

(4)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孝服

(5)晋于是始墨:同上(6)秦师遂东:向东行进

(7)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8)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9)武夫力而拘诸原:用尽全力,花大力气(10)先轸朝,问秦囚:上朝

(11)秦伯素服郊次:穿白色的服装

2、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2)入险而脱:险境

3、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行装

4、为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为……哀伤(2)蹇叔哭之:为……哭泣、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疲劳

(2)而以贪勤民:使……辛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以间敝邑: 同“闲”,使……休息

6、名词用作状语(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尔何知(尔知何)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犒师(十二牛)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3)吾子淹久于敝邑(4)败秦师于殽(5)使归就戮于秦(6)将殡于曲沃

4、主谓倒装:(1)不腆敝邑

5、判断句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3)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4)孤之罪也。(5)天奉我也。

(6)可谓死君乎。可以说是……

6、省略句:(1)必死(于)是间

(2)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五、固定结构:

1、何施之为? 为什么……呢?

2、无乃不可乎 恐怕……吧。

【《秦晋肴之战》】推荐阅读:

上一篇: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教研组总结下一篇:恒大集团宗旨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