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说课稿

2025-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雪的说课稿

雪的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雪》,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诗。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明朗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江南雪”与“朔方雪”两幅雪景图,在雪花纷飞与凝思的幻想中,为人们谱出了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编者把它放在这个单元第一课,主要是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含蓄,寓意深邃,体现出散文诗的突出特点。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是想让学生在前个单元最后一课《再塑生命》中,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习抒情性语言,对本单元散文诗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二是想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合作探究,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情感态度目标: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阅历较浅,心理不够成熟,理解感悟能力偏低。再加上鲁迅先生内蕴深刻,生涩难懂的作品风格,学生阅读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邃寓意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情境导入,反复诵读,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分解、弱化难点是教学的一大关键。

基于这点考虑,再结合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而把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作为难点。

2、这首散文诗我安排1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拓展延伸”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诵读感悟”“四边对话”“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是我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

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 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3、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4、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5、利用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五、教学流程

㈠、情境导入:(播放〈塞北的雪〉)

这一首歌曾经传唱过祖国的大江南北,打动了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的心,因为洁白的飞雪,不仅孕育出秀美的春天,而且令人遐思万千。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对雪的感觉是怎样的? (等学生说完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表达也非常贴切。雪花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为雪花的纯洁与漂洒所陶醉,为它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优美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再去感受另一番雪世界的美妙与精彩。

(这样设计导语的目的:用图片音乐、文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迅速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兴趣)

㈡、教师解题,介绍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㈢、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说原始体验。(学生可能会说文章语言很美,或把雪写得很美等)

2、如何把美的语言用美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学生简单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要注意朗读感情处理,确定感情基调;二、要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三要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3、小组合作,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4、教师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明确:本文要以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来读:首先是江南的雪的部分,应读得柔婉,温和。而北国就得像东北大汉豪爽,大气。所以读北国的雪应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气势。

5、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图面。

6、分角色朗读,女生读江南雪部分,男生读北方雪的部分。

(这一环节安排一系列的朗读活动,是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对话,学生容易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 ㈣、合作探究,品味内涵

1、两幅雪景图为我们描绘出两种独特的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雪,你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为什么?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2、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赞美哪一个地方的雪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作者借朔方的雪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层层深入的话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深邃寓意。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

运用多媒体投影有关鲁迅思想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斗争精神,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并学习散文诗借景抒情的写法,突破难点。)

㈤、深层研读,妙点揣摩

1、用圈点批注法,勾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特点。

(教师应在师生对话中,围绕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补充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探究领会,从而更深地品味文章内涵,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品味完语言后,引导学生积累,让他们背诵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作美词佳句积累卡,扩大词汇量。

㈥、体验反思:

在黑暗的社会现实前,鲁迅先生选择了不屈斗争,这是最伟大的精神。如果给同学们一个选择,问问你的心灵最深处,你会选择什么:假如你的脚下出现了两条路:一条平坦宽敞,路旁开满了美丽鲜艳的花,眼前仿佛已有成千上万的蜜蜂在嗡嗡地飞着。另一条路却芳草萋萋,落叶满地。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将会选择哪一条路?希望同学们说出你们的心底话,做出慎重的选择。

(这一环节,是想灵活把握教材的弹性度,培育学生思维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种触角,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㈦、作业设计:阅读选自柯蓝的《朝霞短笛》中的散文诗《雪》,试比较在写法上与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

(设计这一作业,是想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角形内角和》的说课稿 篇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相关知识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及本单元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开展有效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对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学生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来获得。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更好的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啊?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验证结论的意识;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在探索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导出过程,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啊?

(二)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学具: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量角器和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改理念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主要采用情境激趣,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想验证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我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在经历感知、验证、理解到概括总结的过程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啊钡慕崧邸U庋冉谈搜剿髦兜姆椒ǎ痔逑至硕质导⒑献鹘涣鞯刃碌难胺绞剑治暮笮按蚝媚芰 =翁没垢顾钦嬲晌翁媒萄е兄匾牟斡胝哂氪丛煺摺?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探究的欲望,我设计了一个隐含矛盾冲突的情境: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自然地引出了课题。这样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之中。在学生强烈的质疑、争论中进入了下一个学习环节。

(二)自主探究,操作验证

1.通过前面“谁的内角和大”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学生猜测后,鼓励验证猜测。我将引导“三角形有无数个,要想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埃迷跹プ瞿兀俊贝耪飧鑫侍猓柚延械闹督辛硕淘莸慕涣鳎懒丝梢酝ü掷嗬囱橹ぃ矗喝窠侨切危苯侨切危劢侨切巍H缓螅攀秩醚ゲ饬咳切蔚娜鼋牵⒓扑愠鋈鼋堑暮汀T诩扑愕墓讨校岱⑾郑蛭饬恐谢岢鱿治蟛睿饬康慕峁皇呛茏既罚蛔阋灾っ鹘峁N医徊揭肌坝忻挥懈玫陌旆ɡ囱橹つ兀俊狈攀秩醚俅翁致邸⒉僮鳌⑻骄俊⒔涣鳎岱⑾滞ü簟⑵础⒄鄣确椒ǘ伎梢匝橹と我庖桓鋈切蔚哪诮呛投际?80€啊5贸鼋崧酆螅俜垂唇饩隹吻啊八哪诮呛痛蟆钡奈侍狻;乜壑魈猓由盍硕浴叭魏稳切蔚哪诮呛投际?80€啊!闭飧鼋崧鄣睦斫狻?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我把放手让学生操作和引导有机地结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不同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的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运用提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设计了以下题目:

1.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两个三角形在拼成大三角形时,有两个角不再是大三角形的内角,所以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仍然是180€埃皇?60€啊8徊嚼斫夂凸塘吮窘诳蔚慕崧郏靼兹魏稳切蔚哪诮呛投际?80€罢庖豢蒲Ы崧邸#?

2.他们说的对吗?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埃?

任意锐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埃?

等腰三角形沿高对折,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啊?

【设计意图:本题是判断题,根据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和内角和去判断对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

3.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埃蟪鏊谋咝巍⑽灞咝蔚哪诮呛汀?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一个拓展练习,通过对本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既对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四)互谈收获,分享成功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也是总结。学生可自由发言,收获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对学到的数学知识的梳理,也可以是对学习探究方法的总结等等。)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形散而神聚”的教学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设计有层次性,让学生在经历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读碑》的说课稿 篇3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三维目标的要求出发,“知识与能力”一块设定为: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读碑的感受变化过程,从而弄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在生活中由浅入深的理解和认识生活的方法。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过程与方法”一块设定为:学会重点解读要点内容,根据句段,个体体念联想的方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进而理解主题。同时还要把合作交流贯穿其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块设定为:走进文本体会文章悲壮深沉的情感和思想。这是教学重难点。

情感体验是本文教学的一条主线,中国的革命历史对于现在的学生似乎已经太遥远,他们无法体会和理解历史的那份沉重感。在教学时一方面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品味、朗读,领会文章的情感和深刻内涵,让悲壮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中去解读、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本课的教学过程有三大步。

(一)、设悬念导入:

我根据文本内容本身的一个契机设悬,引带学生进入文本基本内容,可达到一引二入的效率。

(二)、学习课文:

此步骤的目的主要是完成本课内容。它将内容、情感、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协同共进。以问题为载体,体文本特征为内在驱动力,把“南泥湾”一节作为突破口,以文字带动情感,以内容拓展人物,从而丰富夯实学生的内心体验,如问题4、5、6、7、8,形式多样,最终达到作者和读者的共鸣。理清思路是本文的一个不难掌握的点,但发现作者读碑中的理解认识生活的方法是难点,不容易。

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答案也许会很不同,教师要充分发挥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生成性),同时更要在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灵活掌控,让课堂实在真是生动深刻。当出现难点问题时,可以给他们时间讨论。必要时,教师应范读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增强文本的感染力。

(三)、作业。课文延伸,题目难以适度,既在学生心里,又有拔高性。

板书的预设:板书是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变动。

四、设计的综合考虑:自觉把握文本特点和采取的相应掌控应该是正确的,也是合乎学情的,只是问题量可能多点,因此课堂上调控好节奏是关键吧?

五、教学后记:课后要即时发现并总结课堂,为以后改进做准备。

《童趣》的说课稿 篇4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说茶》的说课稿 篇5

《说茶》是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第二十四课。本课的阅读重点仍然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还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按三方面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写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时的种类很多。第二段(3、4、5自然段),写饮茶的作用与好处。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的行文结构相似,每个自然段开头的句子仅领本段内容,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与上一自然段密切地联系起来,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习作训练的好教村。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39个新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说分述的方式说叙的段落内容。

(3)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教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脉络清晰,又根据阅读教学的定义即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馈的过程,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文章是由许多句子组成的,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读懂文章中的句子。《说茶》一课中,有许多长句子,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难点是“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和重点句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意将多媒体教学引进阅读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所以我准备的教具是课文录音、投影片、小黑板。我准备安排三课时的教学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文章语言形象,衔接自然,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先引导学生直接抓住过渡句,由过渡句向上下文探索文章语言表达的过程,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教学2、3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启发式讲读法。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3)读写结合法。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使读与写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运用“读、想、划、找、议”的方法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选择法。通过词义的选择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迁移法。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总分关系构段的习作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同学们,中国是茶的故乡,是第一个栽种茶树,饮用茶水的国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说茶”中的“说”又是什么意思呢?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商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要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按下列要求轻声读课文:注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词义;看课文练习2,思考课文“说”了茶的哪几个方面?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朗读课文,正音;讨论课后习题2,你认为课文介绍了茶的哪几方面内容?启发学生了解课文的第1、2自然段写了“茶的历史悠久,茶叶种类很多”,即第一方面内容。课文3、4、5自然段写了第二方面内容,即“饮茶的好处很多”。课文第6自然段“说”了茶的第三方面内容“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讨论以上内容后,让学生分段并依照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强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三)读与结合,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说我国是茶的故乡?首先让学生理解“故乡”在课文中的意思。按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了解第1自然段两句都是围绕“我国是茶的故乡”写的。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划想想:a.茶的种类有哪些?b.第l句是什么句式?它的作用是什么?c.让学生在这一句中加上“不但……而且……”的关联词,以强化过渡句的认识。以上步骤的教学,充分体现语言的训练不光是理解内容,而且还包括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

(3)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l句与下面3句在写法上是什么关系?强化对“先总说后分述”段落的认识,为学习下文作辅垫。

2.学习课文第置段。

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文中的两句过渡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饮茶的好处真多”的。投影出示过渡句:“饮茶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引导学生剖析以上两个过渡句: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它们是过渡句?第一个句子中,哪个分句总结上文,哪个分句启示下文?第二个句子去掉“还”算不算过渡句?告诉学生第二个过渡句省略了总结上文的分句。

这个训练比较深刻地渗透了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过渡句能提纲挚领,比较容易地理理上下文的内容。同时,这个训练既能理解作者的思路又能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作用。

(1)学习第3小节。

“饮茶到底有哪些实际价值呢?”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并划出这段的中心句。投影出示第三小节。围绕中心句,学生讨论学习:饮茶的实用价值是能解渴消暑,帮助消化,清醒头脑,保护视力。

出示“消暑”的“消”的词义选择。用“.”圈出—对联系“清醒头脑,保护视力”的关联词(既……又……)。用上这个关联词说说“解渴消暑,帮助消化”这两方面实用价值。再用上这个关联词,自己说一句话。

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优化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在这里,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用“既……又……”说话,而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连贯性、层次性,符合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学习第4小节。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小节,划出一个能充分体现饮茶带给人们高尚的精神享受的词。(乐趣无穷)出示“乐趣无穷”的“穷”的词义选择。再读课文,用“~~”线划出描写品茶顺序的句子。出示投影:“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飘逸;最后尝味,回昧甘甜;”让学生用“.”标出描写顺序的词,用“——”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这样扣词析句,词句落实,语言训练扎实、朴实,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且,这一过程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时闪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这段话对仗工整、用词贴切,是一段难得的佳句,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后,我采用“引背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例如“师:先观茶姿——生:清水绿叶。”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已引起众多教师的重视。我在教学中。让背诵训练引进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接着让学生说一段话,用上“先……再……最后”。知识的迁移在这里得到体现。

(3)学习第5小节。

首先总结3、4小节的学法:划、找、想、读。请学生根据3、4两小节的学法,自学第5小节。教师点拨反馈。这一步骤的设计说明语文教学要强化个体学习,讲究实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4)片断练习:模仿第三小节的写法,以总分关系构段,写一段话。

读写结合的心理机制是学习迁移。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习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3.学习课文第三段。

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述了中国的茶具?讨论后,让学生朗读头尾两句,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茶具很讲究,所以品茶更有趣味。除了头尾两句外,其余部分写了什么呢?引导步骤如下:先让学生读第2句,提问这句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接着让学生读3、4两句,读后提问3、4两句主要写什么?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最后,结合课

后练习4题中的第(2)小题,引导学生从造型和雕刻理解“中国茶具造型优美”这一内容。

至此,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文道结合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总体回顾,总结全文。

1.理一理结构相近的段落有哪些共同要素。概括学习这种段式的步骤、方法。提示学生,把几个记叙同一方面内容的几个自然段归并为一段。

2.指导朗读全文。

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朗读基调:对中国条文化的悠久历史的赞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课堂作业:有选择地完成练习册中部分习题。

整篇文章的教学,我采用了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为两翼的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让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说板书设计

说茶

历史悠久种类很多

实用价值

“说”——饮茶的好处真多精神享受增进友谊

茶具造型优美

《望月》的说课稿 篇6

1.教材编写特点

A、《望月》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语文课本第十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六组是由三篇课文一个“练习”和“习作”组成。

B、

《望月》是一篇角度独特,构思新颖的写月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调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目标的确定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B、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C、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感受和反映世界。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分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4.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指导背诵全文。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投影机、幻灯片。

二.教学思路

1.教学方法:

A、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理解重点句。

B、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形式多样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

2.学生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宋祖英演唱的MTV—《望月》。通过视、听效果,创设情境,把学生巧妙地引入课文,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带着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自学要求。

a、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b、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

c、对不理解的问题做上记号,以便讨论。

B、检查预习情况。

a、交流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这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通过自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c、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段落。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C.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3.情境体验,学习第一段。

A、出示一张“月光江景图”幻灯片。

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所看到月光下的美丽江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B、指名读第一段,划出描写月光的句子,图文对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赏析比较:读了这些描写月光的句子,你最喜欢的是哪句呢?通过咬文嚼字,体会作者写月光运用拟人手法,以及按江面—江两岸的写作顺序。

D、你还能想象出月光下的江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通过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

E、配乐朗读,指导背诵。

4.作业

四.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第二段

A、自读课文,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B、你的印象中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找一找,划一划书中的句子。

C、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D、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读懂的呢?

E、分角色朗读*5—11,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配乐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孩子的天真、好学。

F、指导读诗,并背诵。

G、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它们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无比舒畅。

a、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b、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H、联系生活,积累诗句。

你还能背出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山的诗句或水的诗句吗?

过渡:小外甥的爱幻想表现在哪?让我们继续学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三段

A、请人读

B、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小外甥的爱幻想你是从哪儿读懂?他的想象怎样?自由读、指名读,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提高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原则。

C、继续读课文,作者除了从小外甥的语言中看出他爱幻想,你还从其它地方读出了什么?让学生有感情读小外甥说话时动作,神情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D、分角色朗读。

E、齐读第三段。

过渡: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闭上眼睛。)

3、学习课文第四段

A、引导学生想象。

《金属》的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金属》这一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金属》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第4课。本课是根据小学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里的物体性质”的相应内容编写而成的。是以金属为题,引导学生探究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即金属的共性。本课在结构上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的金属属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用金属制作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利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性质,即有金属光泽、容易传热、有延展性。最后,以拓展的方式补充常见金属性价。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学内容:

《金属》这一课安排这几方面的教学内容:

(1)、认识常见的金属制品,讨论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2)、利用实验探究金属性质;

(3)、了解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考虑它们的性能,还要考虑它们的价格等因素。

3、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于金属并不陌生,但对金属的性质、价格、性能、优缺点并没有作专门的研究,虽然是很熟悉的常见材料,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初步接触科学,让其独立探究,还是有一定难度,尤其《金属》与前面的几课相比,要引导学生探究同类物体的共性,更具有挑战性。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介绍一些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4、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容易传热、有延展性的性质。

(2)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能,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也要考

虑价格等其它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通过实验研究不同金属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教学重难点:

金属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难点是: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

6、教学准备:

本节课用到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很多很特殊。要用到开水、铁丝、铜丝、铝丝、水槽、小锤、石块、塑料棒、竹筷等。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所有材料和工具都由老师准备,并把烧杯换成塑料保温杯,各组加一个水槽,防止学生实验时弄倒杯子,被开水烫伤。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金属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刚刚接触科学,所以我又加以必要的指导。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具体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根据“先学后教,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按照“主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本节课分四个教学环节,即独立自学、互动交流、总结评价、运用拓展。

1、独立自学:

上课一开始,我出示学生比较常见的金属制品铁碗和铜号,让学生说一说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再导入本节课课题,然后接着出示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即问题生成单。这样教学的好处是实物展示能引人入胜,让学生见识丰富多彩的各种金属制品,迅速激发学生探究金属的欲望。接着出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自学,关键是尊重学生的心里

感受,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问题生成单”的指引下,限时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初步把握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其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主参与学习。

2、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每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本节课我分三个小环节来完成。第一个环节:引导交流常见金属制品。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同时补充金属制品的图片,接着出示铁碗和铜号,提出:“为什么铁碗用金属铁做,铜号用金属铜做,而不用其它材料制作?”的问题。这个环节我先采用创设感官情境,期望学生发现金属在日常生活的更多的运用,揭示其金属的优越性。同时重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了对金属共同性质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环节:引导实验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领学生利用三个实验来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

(1)、金属有金属光泽实验:

我让学生用砂纸对铁丝等进行打磨,让他们仔细观察,得出金属有金属光泽这一特性。在这一组的实验活动当中,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有我的演示实验,再加上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已经对金属的性质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学生由看一看、做一做,自然明白了很多,同时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金属容易传热实验:

这是学生所做的第一个有关金属导热性的实验,需要用到开水,而要保证学生的实验安全。所以,我把烧杯换为塑料保温杯,各组加一个水槽,在实验时,把保温杯放在水槽里面,防止学生弄倒杯子,使开水烫伤学生。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安全实验,又能保证实验有明显的效果。当学生用手去触摸,发现铜丝、铝丝很热,而塑料棒和竹片没有变热,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铜丝和铝丝很热呢?这热是从哪来的?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原来热通过铜丝和铝丝传到了我们的手上,揭示金属容易传热(导热性)的性质。

(3)、金属延展性的实验:

关于金属延展性的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让学生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地观察,认识金属的延展性。我为学生准备了铁锤、石块,

铜丝,铝丝等实验器材,但考虑到学生年龄小,只选择比较容易敲扁的铝丝给学生敲打,实验更容易做一些,效果也明显。在这一实验中,学生未必能准确说出延展性这一概念,我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直接揭示,因为我认为科学课堂上,有时候,一些准确的科学概念,是有必要向学生直接传输的,而不能始终停留在一种模糊的操作阶段。

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能,知道性质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也要考虑价格等其它因素。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谁知道哪种金属传热最好?哪种金属延展性最好吗?哪种金属最昂贵?”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学生更能准确地获取知识。

3、总结评价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简要进行学习总结,然后老师进行点拨评价,补充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4、运用拓展

我让学生做三题巩固练习题,做一题拓展练习:(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其目的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进行目标检测,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本课时,最后形成的板书是:

《赶海》的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赶海》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我着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帮助学生领会思想感情,训练学生的语感。

(二)、课时安排:

全文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导学第2—6自然段,体会赶海的乐趣。

(三)、目标:

根据本课内容和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考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想像,练习说写。

(四)重、难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出了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把抓螃蟹、捏大虾描写得生动具体,富有童趣,因此感受童年赶海的乐趣成为本课的重点。但“赶海”这一生活情景离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可能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语言,借助图片、朗读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感悟赶海的乐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

在本文教学中,我以语言描绘、图画展现、表演体验等不同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对话,才能深刻领悟课文内容。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用读读、圈圈、议议的方法,以读悟语,以读促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学生在课堂上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我主要分成三个板块进行教学,分别是:借助歌曲,图片激发乐趣;品读感悟,体验乐趣;拓展延伸,升华乐趣.

(一)、借助歌曲,图片激发乐趣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引导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去海边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品读感悟,体验乐趣;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通过描写浪花的句子去品读“追浪花“的场景,感受追浪花带来的趣味。

2、默读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哪个场景最有趣?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渎感悟能力。

3、导读重点场景,体验乐趣:

(1)摸海星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句子比较。从“摸呀摸呀,嘿...!”中体会到抓小蟹给我带来的乐趣。

(2)抓住两个“原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感画面。通过第一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第二个“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忍俊不禁的情形。

(3)导读“捏大虾”时,抓住写大虾样子的句子,通过图片感受大虾和武将之间的相同点,体会大虾的神气、威武,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样子,抓住“一捏”这个动词,体会抓住这只大虾的轻而易举,在逐句指导后,再向学生提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带上表情读,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喜悦心情。

4、指导读好“嘿、哩、咦、哦”等语气,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5、多媒体出示赶海画面,学生想象赶海还有那些趣事,引出文中“有的......有的......“句式。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通过教师朗读,配上夕阳西下,沙鸥点点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情境:“我”提着“战利品”,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四)、围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 “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等成语。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一件事。

《古诗》的说课稿 篇9

教学要求:

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收集一些自己能读懂的古诗,增加语文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凉州词》。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7、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板书设计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风的说课稿 篇10

《东北风》是九年义务教材辽宁海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东北风情的欣赏曲目,此单元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突出东北音乐风格和音乐文化。

器乐小合奏《东北风》是根据同名的东北民歌改编的一首新民乐作品。作曲家将东北地区音乐中常用的特色乐器与电脑音乐制作相结合,统配出了既有浓郁东北风格,又有崭新时代感,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器乐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术能目标

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音乐与地方方言,音乐要素的变化对音乐表现的作用,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乐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欣赏体验音乐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模仿,演唱,舞蹈,创编等创新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东北音乐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音乐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的联系,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说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的民族乐器和音乐的表现作用。

难点:体验音乐基础上用音乐要素来分析理解作品。

四、教学方法

欣赏提问、讨论比较、游戏贴图、简谱视唱、表演创作法等。

五、教学用具

扇子、图片、笛子、多媒体等。

六、教学程序

1.导入部分

边聆听歌曲边欣赏老师表演的舞蹈,说说是属于哪一地区的。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很自主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教师板书。

2.认识我国的民族乐器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乐器的种类,一共分四种,即拉弦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结合图片聆听声音来理解这四种不同种类的乐器,重点讲解二胡与板胡和区别。

3.分析作品

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来处理。

A完整欣赏器乐小合奏《东北风》,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有一件乐器,当你听到音乐中是你所有的乐器就将图片贴到黑板上,这样用新颖的形式引起学生的认知,刺激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索的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接着视唱间奏,并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B分析乐曲的结构,分段聆听,启发引学生用音乐要素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情绪和意境。

C感受全曲,听到奏击掌助奏。

4.拓展延伸

学生讨论东北人的性格,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东北的相关文化,东北三省,东北三宝,东北三怪,东北的二人转等,让学生更形象,更直接的了解东北。

5.创作表演

听老师吹奏的两段秧歌曲牌,说出其情绪特点,然后学习十字步,并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现这段秧歌曲牌,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创作能力,展现各自优美的舞姿,抒发各自内心的情感,从而加深对东北音乐风格的认识。

【雪的说课稿】推荐阅读:

上一篇:游园不值改写下一篇:交通运输学课程论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