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育案例(共8篇)
2008.15.18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是人人皆知。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中小学教育中更是普遍受到重视。因为良好的健康心理是发展健康个性的重要方面。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健康的个性已成为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之一。自然也就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十分必要而迫切的任务,作为教师责任尤为重大。因此,多年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心理健康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它需要老师付出一定的爱心、耐心和艰辛。下面通过一个实例向大家介绍一种如何转变一个调皮好动学生的方法。
一、案例简介
刚接三年级这个新班时,我发现我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留守孩子---林守阳同学,是个独生子。他个子不大,人也挺聪明,一双薄嘴唇,能说会道,但生性懒惰,活泼、好动,也可算是班级的有名的小调皮。上课时,他的一双手脚简直没地方放,不是搞小动作,就是转到后面拿别人的文具玩,搅得别的同学也上不好课。他的作业不是没有完成,就是马虎应付,写作文常找不到草稿本。除此之外,打架、骂人、恶作剧样样齐全。1 学校、班级的黑名单上常常少不了他。班干部一见他就头疼:告他的状,他事后报复,没好果子给你吃;不告他的状,他又变本加厉,以为大家拿他没办法,更加胆大妄为。老师对他的教育他是口服心不服。表面上认错态度蛮好,过后照旧我行我素,反反复复,像耍猴似的,跟你搞马拉松赛跑,弄得你哭笑不得,筋疲力尽。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虚心接受,坚决不改那一类型的人。且手脚有点儿不干净,喜欢随随便便到同学的文具盒或书包里拿自己喜欢的东西,为此,同学们对他的意见很大。他也知道这样做不好,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二、初步诊断
林守阳虽然调皮好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意志不够坚强,具有双重性格。好表扬,自尊心特别强,死要面子,犯了错误,若当同学的面批评他,结果肯定糟糕透了。但如果让他做他喜欢的事,他却能完成得很出色。其实他也想做好事,只是毛手毛脚,老做不好。另外,他特别喜欢表演,且有一定的表演天赋。通过对以上种种心理问题的分析,我认为林守阳本质并不坏,只是属于具有调皮好动行为的人,如果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一定会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决定先进行了认真的观察,细致的调查,再对症下药,予以纠正。
三、咨询与治疗
经过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调查,得知林守阳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爷爷、奶奶对他特别溺爱,凡事处处护着他。他爸爸长期在外做工,无法管他。他的妈妈又是个急性子的人。她爱子心切,恨铁不成钢,对他要求挺严厉的,只是教育方法不够妥 2 当,动不动非打即骂,故林守阳最怕老师家访,以免遭受皮肉之苦。再加上其母和爷爷、奶奶之间有矛盾,故造成家庭教育步调不一致,使林守阳从小养成较古怪的双重性格。
针对以上了解到的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步,找林守阳谈话,指出他身上的种种优点,帮助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与他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努力为他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尝到成功的甜头。平时注意捕捉闪光点,一有进步及时表扬,发现缺点诚肯指出,帮助他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培养顽强的意志,学会自控。如有一次上公开课《嫦娥奔月》,我让他和另一位女同学一起表演《逢蒙逼药》,就一天时间,他就把台词背熟了。表演时,有的台词忘了,他也能随机应对。结果,他的表演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课后,他迫不及待地问我:“老师,我今天表演得怎么样?”“棒极了!”我的话刚出口,他就欢呼雀跃起来。“以后有表演再让你上,怎么样?”“OK!没问题!”他爽快地答应了。瞧他那高兴劲,我看到了希望。后来我还奖励了两颗特别好吃的糖果给他,并告诉他这虽然只是两粒糖果,但意义不同,是同事从北京带回来分给我吃,我舍不得吃,现在奖给你的。他高兴极了。其他同学也很羡慕。我还处处为他寻找成功的机会。有一次,我教他背诵,我用提问的方法启发他,结果他很快就能背下来。于是,我将计就计,向班上同学推荐了这种方法,并说这种背诵方法是林守阳发明的,准备在班上推广。然后,我让林守阳来给大家提问。他愉快地接受了,并且提的很好。同学们在他的提示下很快背熟了课文,大家都很高兴。我让同学们用掌声对他表示感 3 谢。他连声说:“谢谢!”我发现他充满笑容的脸上洋溢着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从此,他背课文的热情更高了。我再也不用为他完不成背育作业而烦脑。平时,他犯了错,我就单独一个人把他叫到一边慢慢跟他谈。有一次他手又痒了,打了同学。我对他说:“守阳,太可惜了,本来你今天表现得很好,老师正想在上课时表扬你。可你又„„唉,白白丢了一次表扬的机会,这不是太可惜了吗?”听了我的话,爱表扬的他也觉得可惜,当即表示不再打人了,并主动向同学道了歉。若是在课堂上犯错,我就摸摸他的头,俯在他耳朵旁悄悄告诉他做错了,赶快改正。由于我给了他面子,他反而能马上改正。别的同学还以为我跟他说什么悄悄话,可他却乐了。第二步,找家长,密切家校联系。我先做他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再做他妈妈的思想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家访时,我首先向家长报喜,把守阳的点滴优点“放大”后告诉家长,让家长觉得这学期孩子变了,而且是变好了,让家长也树立自信心。接着再和家长探讨有关问题。这样家长不但便于接受,而且很乐意配合。由于在家访时,我不但不告状,还把他的优点夸大表扬了一番,使他免受皮肉之苦,这下守阳感激不尽。记得第一次家访结束时,守阳坚持送我,走了一段路,他抬起头来,很认真地说:“老师,我真得有你说得那么好吗?”我望着他那充满信任的脸,诚恳地说:“当然有。你聪明,有上进心。只要你能约束自己,改掉那些坏毛病,成绩肯定不会比A组的同学差。而且同学们也会喜欢你。你应该要有信心。你不会使老师失望吧?”他听了高兴地说:“老师,我听你的。我一定会加倍努力的。” 4 听了他的话,我对进一步教育好守阳产生了更大的信心。我还针对他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进一步制0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我召开了班干部会议,分析了林守阳的种种情况,指出了他近来的种种优点,要求大家多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对他的缺点要善意地、耐心地给予指出和帮助,别伤了他的自尊心,多注意工作方法。而后我又专门召开了班会。我事先做好他的思想工作,让他在班会上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心理问题:“我学习成绩不太好,又调皮好动,还常和同学打架,常惹大家生气。其实我也很想改,只是老管不住自己,希望大家能帮助我,帮我改掉各种毛病。”然后,我进行游说:“同学们,守阳同学今天有勇气提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请求大家的帮助,这是对大家的信任,让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他,谢谢他对我们的信任。”在掌声中,我发现林守阳异常激动和高兴。接着,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向他提出了改正缺点的建议,并表示愿意帮助他。以前常和林守阳打架的陈龙同学也主动向他道歉,表示今后也愿意帮助他。看到他俩重归于好,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
四、治疗效果
从此,守阳进步很快。为了奖励他,我让他当值周班长,当升旗手。他都完成得非常好。后来,我又让他担任班级的垃圾回收站的站长,他和搭当配合得非常好。而且在工作中尽心尽职,受到大家的称赞。多次的成功,使他找到了自信,自尊。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毛病改了不少,自制能力也增强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为此,我建议他母亲给予他适当的物质奖励或带他去福州动物园去逛一次。他高兴地跳起来。从此学习劲 5 头更足了。他母亲也高兴地说:“守阳长大了,懂事了。”他的名字也渐渐地在黑名单上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他为班级、为学校做好事的各项记录。同学们也为他的转变感到高兴万分。为此,我还特意指导全班同学以《守阳变了》为题目写了一篇作文。
五、教育启示
像这种好动、调皮、性格双重的孩子,并非不可救药,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方寻找心理病因,对症下药。双管齐下,多法兼用。
2、多一份爱心、耐心、关心,和他们做知心朋友。
3、多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各种信心。
4、多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
樊某是我校05级形象设计班的女生, 十七岁, 身高1.65米左右, 外表文气。入校一个多月, 她就引起了老师甚至同学们的关注, 这种关注首先来自她的课堂表现。老师发现她特喜欢在课堂上找同学聊天, 老师一次次提醒, 她却一次次重犯, 甚至老师越提醒她讲得越起劲。班主任找她谈话也用处不大, 没办法, 班主任只好“曲线救国”, 转而找她周围的同学谈话, 希望通过她们的“不理睬”起到一点效果。初始还有成效, 她找不到谈话对象安静了一阵子, 然而没多久, 她周围的同学渐渐遭了殃, 有的发现东西少了, 有的发现书本被撕掉了, 还有的连书包都找不到, 最后在垃圾桶里发现了。老师经过调查发现全系樊某所为, 同学们都很气愤, 她却淡淡地说开个玩笑而已。时间长了, 班里没什么人愿意理她。渐渐地, 大家发现她跟老师的关系“日渐亲密”, 先是从任课老师开始, 没事她就到办公室找你闲聊, 没话说也坐你边上, 然后是发展到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 只要是跟她打过交道的都开始受到她的频繁“拜访”。结果是有些老师看到她来都有些害怕, 她会没完没了地跟你说话。后来, 她从学校通讯录上抄了些老师的电话号码, 于是常有几个老师深更半夜地接到她的倾诉电话, 时间久了, 老师们忍无可忍找班主任告状, 请他帮忙制止……班主任通过家访和其他渠道也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但教育效果不明显。发展到后来, 她由找老师聊天发展到谩骂, 先后写过三张攻击该班教师的材料并张贴在办公室门口, 把老师气得够呛。最后班主任将该生带到了心理辅导站, 请心理辅导老师们协助教育。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 心理辅导站的老师们通过各种途径对本案对象进行了观察、了解, 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该生存在“心理孤儿”现象。
二、“心理孤儿”现象
所谓“心理孤儿”现象, 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心理学家认为, “心理孤儿”现象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的自我封闭, 通常的表现是游离于集体, 家庭亲子关系冷漠, 怯于交往, 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等, 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心理孤儿”现象不仅存在于儿童和青少年之中,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 它也逐渐扩展到成年人。简单地说, “心理孤儿”现象就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精神家园的封闭, 是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或不当引起的正常关系链的脱节。其形成原因大致包括家庭、社会 (包括学校) 和个人。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问题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 社会压力增大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存在某些性格缺陷等都可能让一个人的心灵陷入孤独之中。
本案中樊某跟通常的心理孤儿表现不同, 通过多方观察与了解, 发现本案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表象:
(1) 倾诉欲望强。她一有空就和朋友电话聊天, 基本上每天聊至凌晨一两点, 一旦有人愿意听她倾诉, 她会滔滔不绝地说上很久, 不分对象和场合, 并且一有机会就来找他。她还是杭州市现有的对外公布的心理热线的常客, 能快速报出所有的心理热线号码。很多心理热线专家听到她的声音就知道她是谁。
(2) 自我意识强, 认准的事情很难劝其改变。对于高中生来说, 冲动之下做出的不合理举动往往在冷静下来之后有所认识, 但本案对象却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比如她晚上给同学打电话到半夜, 最后同学不愿意听把电话挂了, 她第二天一见面就去骂那位同学。类似的事情发生多次, 老师怎么跟她说她都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3) 报复欲望强, 多次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 并三次使用出格的方式辱骂老师。一次上形体课, 由于一位同学笑了笑她的扭胯动作, 她就冲上去动手打人。
从表面看来, 她很热衷于跟人沟通, 似乎也没有游离于集体, 但实际上她的种种表现恰恰是心理孤独的表现。她一方面希望能与人沟通, 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 她并不会真的敞开心扉, 她害怕别人触摸到她真正的内心。另一方面她沟通的方法也是极端的, 采用了自以为合适的手段但效果却是让自己离集体越来越远。她希望引起关注, 但越引起关注她越孤单。掩盖在这种表象背后的正是心理孤儿的痛苦。
三、“心理孤儿”现象的矫治策略
1. 多了解情况, 寻找突破口
对症下药是矫治的关键。“心理孤儿”形成的原因很多, 其表现也多种多样,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摸清其根源才能找到下手的契机, 准备得越充分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鉴于所了解对象的心理特殊性, 我们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动声色, 以免引起反感。所以在了解的途径、谈话的对象、谈话的契机以及内容的选择上, 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本文开头的案例中, 我们并没有一开始就找樊某正面谈话, 缺乏了解的仓促谈话很可能会让对方产生不信任而影响接下去的矫治效果。一切的了解都从外围开始。我们很快注意到该生十分害怕家访, 所以原定的家访计划立即取消了, 相关的信息我们都是通过同学反映以及到原来就读的初中了解获得的, 我们发现该生之所以对家访如此抵制, 原因有三:一是她经常性地隐瞒自己的事情, 特别是她认为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 所以很怕这类事情被揭穿。二是她父母在得知某些事情真相后情绪会异常激动, 打骂罚跪都会发生, 令她无所适从。三是家庭状况也让她有些自卑, 不愿别人了解。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 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尽量避开类似的敏感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她对班里其他同学的一些不良行为很反感, 说明她主观上是非曲直观念很明确, 只是这些观念落实到自己身上就不具有原则性了。我们就抓住这个突破口, 每天听她讲述班级情况, 和她一起分析其他同学的错误或正确的言行, 再逐步推人及己, 慢慢引导到她自己的言行方面, 让她明白自己的不足。例如有一次她讲到班里的钱某仗着自己家境好经常会无故欺负他人, 叫别人给他做作业或是故意把别人的东西弄坏等等。事实是自己有时也喜欢把别人的东西藏起来或趁着没人注意将他人物品 (书包、眼镜等) 扔进垃圾桶里。就通过跟她一起分析钱某行为的不当让她慢慢产生反省意识, 逐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并加以纠正。当然, 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要在不知不觉中渗透, 以免引起她的不悦或反感。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了解, 我们基本了解了个案的生活背景:
(1) 父母都是聋哑人,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她虽然和正常人交流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仍存在口齿不清和听力略有障碍等情况。
(2) 特殊的家庭状况使她从小跟父母缺少正常的沟通, 但同时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这种宠爱不仅来自父母还有亲戚。尽管家里条件不太好, 但她还是享受到了正常的物质生活待遇, 读初中时就有了小灵通电话。
(3) 父母的先天缺陷使得家庭对外沟通等事项基本由她做主, 所以她从小就比较有主见, 自我意识强, 自主空间也比较大, 她父母对她的很多事情都缺少了解。
(4) 家庭的特殊和她本人的特殊情况使得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受过歧视。为此她和同学多次发生过纠纷, 小学时就跟同学打过架, 初中还和老师发生过冲突, 到现在还扬言如果有机会要把那个老师杀了。
随着对她了解的深入, 我们对她的种种表现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她是一个在心理上缺少寄托的孩子。表现在言行上就是她对交流的渴望。所以一有机会, 她所爆发出的交流欲望是极端强烈的, 同时由于她本人有些口齿不清, 很多人不愿意和她交流, 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一旦有人愿意她就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 (如上课经常找同学讲话, 导致最后没人愿意和她成为同桌) 。这样的家庭又使得她从小自卑又敏感。别人言语稍有不慎就会令她产生不悦, 导致听不得批评, 否则就心怀恨意乃至产生报复行为。例如她在读小学时曾受过一位老师较严厉的批评, 至今她仍几次说到要叫人把那个老师打一顿。但我们认为她的本性还是善良的, 总体来讲该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是比较正统, 思想也比较单纯, 对是非善恶有明确的认识, 甚至比一般的学生更爱憎分明。如当她看到同学有不良行为发生时, 她会立即报告老师。
2. 多关注言行, 多给予关爱
心理孤独的孩子都特别渴望理解和关注, 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获得。他们或者是由于不知如何与人相处而产生畏惧, 或者是曾经的伤害让他们失去了信任, 也许是某种自卑导致他们不愿敞开心扉。平时我们看到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 不能和同伴正常交往的孩子, 对他人特别有抵触的孩子, 其实他们的内心都期待周围的人能理解他们。所以, 我们的理解关心和爱护是帮助他们走出孤独的良药。当然这种爱要给得恰当, 给得适时, 给得自然而不刻意。
案例中的樊某是幸运的, 因为老师们并没有因此嫌弃她, 都给予她特别的关爱和宽容, 包括曾被她辱骂的任课教师。只要她愿意, 找任何教师反映问题或寻求帮助, 老师都会耐心帮忙或倾听。如我校为了更好地帮助困难学生, 实行领导帮扶办法, 一对一地帮助他们。和她结对子的就是我校的马校长。只要她碰到什么困难, 马校长都亲力亲为地帮助她。我们也特别关照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她, 多与其交流, 给她表现的机会, 请班主任多让她参加集体活动 (如在今年举行的红五月大合唱比赛中, 班主任根据她的长处在合唱中加入了手语, 并由她带领大家表演, 获得二等奖) , 并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她, 让她享受到老师父母般的关爱, 消除对他人的抵触情绪。这使她逐步得到自己的认可和他人的认可。
3. 多挖掘优点, 早树立自信
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根源往往在于儿童期对信任的缺失。这种缺失首先表现在对自身能力的不信任, 曾经交往的失败、曾经遭遇的挫折都会使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是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 包括对整个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产生信任危机。这一切导致他们无法和周边环境产生正常的互动, 从而使心理陷入了孤独。所以自信心的建立是帮助他们重新和外界建立正常关系的重要条件。自信心的确立主要来源于外界对其优点和能力的认可,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去发现并帮助主体认识、欣赏自己的优点, 同时要想办法提供相应的展示平台, 让主体在展示过程中赢得他人的赞赏, 并在展示中逐步学会敞开心扉和他人建立起健康融洽的关系。
我们常说要用放大镜看待学生的优点, 事实上我们平时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对案例中的樊某来说也是如此。她对集体的关心, 她的自我保护意识, 她的“打抱不平”, 她的乐于助人等等都是我们帮她树立自信的契机。除了平时的观念灌输, 我们曾经和班主任一起组织了一次班会, 主题为“感恩”, 让大家能意识到无论父母贫富贵贱, 他们对孩子的爱都是同样伟大的, 希望借此消除部分孩子的错误思想。希望通过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 改变她的自卑心理。同时我们跟她一起寻找兴趣爱好, 帮助转移注意力, 使其找到健康的娱乐方式。平时她比较喜欢看课外书, 我们就给她提供书籍;学校每周有两节选修课, 政教处的徐老师开设了手工课, 我们就鼓励她报名参加。慢慢地, 我们把她的注意力成功地引导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4. 跟家庭携手, 让效果巩固
“心理孤儿”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家庭教育的缺陷导致, 其根源就是父母和孩子缺少正常有效的沟通。家庭关系不和睦可能导致孩子生活在紧张不安之中, 一些单亲家庭不能正确处理遗留的相关问题让孩子缺少安全感, 这都可能导致孩子有问题之后不敢、不愿或是不懂得如何去沟通, 时间一久, 孩子的心灵可能逐步封闭, 进入学校和社会之后其交流沟通能力也会受影响, 严重的就成了“心理孤儿”。因此, 教师要深入了解这部分孩子的家庭情况, 分析、了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家长合理、科学的建议, 经常和家长沟通、交流, 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和快乐。
本案中樊某的家长因其特殊原因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他们与孩子的沟通较普通家庭有很多的障碍。为了改善这一局面, 我们在充分取得樊某的信任之后定期家访, 樊某懂手语, 我们的沟通都是通过她进行的。所以我们的家访也有别于一般的单纯跟家长交流, 而是三方的交谈, 将樊某在校的点滴进步告知家长的同时对樊某本人也是很好的激励, 同时我们对家长的建议不仅是家长在做, 家长对樊某的要求也不仅是家长在监督, 我们自己也参与了其中。一个学期以后, 这种家校携手的方式开始显现出效果。我们发现她有了变化, 比如她对老师的辱骂攻击行为基本未出现, 上课基本上能不干扰同学, 平时在校园里也很少看到她打电话, 也能将一些真心话倾诉给自己信任的老师, 跟父母的交流沟通也多了, 人变得开朗了。我们相信她会慢慢地成为一个正常的孩子。
5. 借集体力量, 促真正融入
采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心理孤儿融入集体, 这既是矫治的手段也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建设一个具有包容心和爱心的集体是接纳的前提, 在此基础上, 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创造主体和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 如一次小范围的聚餐, 一次外出的社会实践, 一场需要合作的游戏, 一次有意安排的聊天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为主体提供和同学交往的策略, 克服其或羞怯或无助等复杂心理, 帮助其自然地走近同学, 逐步融入集体。同时我们可以找合适的同学主动伸出友谊之手, 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她, 关心她, 让这种融合从小范围开始逐渐扩大。通过个体和他人以及教师三方的努力, 主体会逐步打开心结, 接纳他人, 成为班级的真正成员。
四、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了解基础上的尊重。作为德育老师, 我们最应该懂得的就是给对方最需要的东西。所以, 了解, 尽可能全面的了解是我们开展辅导工作的第一步。特别是对那些处于心理脆弱期的孩子来说, 我们一定要在充分尊重对方感受的基础上给予合理帮助, 这样可以避免好心办坏事。否则糟糕的局面一旦形成, 后面的工作将很难继续。
(2) 亲近基础上的信任。获取信任是开展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这样才能让对方敞开心扉, 坦诚地跟你交流, 你也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你的“良药”也才能真正用到他的心坎上。
(3) 协作基础上的帮助。这类孩子缺少爱, 教师要充分调动家庭的力量和集体的力量, 让他感受到真情, 感受到自己的重要, 这样, 快乐的情绪自然就能生成。
(4) 预见基础上的干预。德育工作者要具备发展的眼光, 尽可能在危机到来之前做好干预、应对工作, 即使不能避免危机的到来也可以让当事人提早做好心理准备。而时间的宽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情绪波动的强度, 也就能达到减少伤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金鸣.拯救自己心理咨询手册.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3.
[3]王春晓.今天怎样做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如今,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大多衣食无忧,物质的供给充足,可在品德素养方面却存在缺陷,尤其是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只是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任务。英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有关邻里关系、慈善救助等内容。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教学,则既能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品德教育效果。
二、背景
2013年3月我新接了一个班的英语教学,经过两个多月的教学,这个班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美中不足的是,通过观察课堂活动和课下行为,我发现该班大部分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行为,班级打扫卫生时很多同学不愿干脏活累活,课堂上小组活动时经常因为任务分配不均而吵吵闹闹。
三、教学过程
Step1 Lead-in
I showed some pictures to help my students to learn the new words.
Students talked about the pictures and read the new words.
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导入本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学习新单词。
Step2 Presentation
Students watched a video about the comic strip and answered some questions.
Students read and acted the dialogue.
从单词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漫画的学习中来,观看录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漫画内容,重点理解can的用法,便于下面活动的开展。
Step3 Free talk
Students worked in pairs to have a free talk:
What abilities do you have?
What abilities do your classmates have?
Step4 Discussion
Part A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in the park?
S1: We can clean up the park.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on the road?
S2: We can help the old people and children cross the road.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on the bus?
S3: We can give our seats to other people.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at school?
S4: We can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 What can we do for the others in our community?
S5: We can do some shopping for the old people.
S6: We can look after little children for their parents.
S7: We can help the pupils with their homework.
S8: We can ...
此处运用了头脑风暴的方法,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给出不同的答案。
T: But sometimes some people do like this.我用电脑播放了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图片
e.g.
Students watched the pictures and laughed.
T: Are they performing correctly?
T: Have you ever done like that? Will you perform like that?
Ss: Er.../No...
此时,有学生大声地回答“不”“没有”;有部分学生迟迟疑疑地支吾着,还有部分学生脸上露出尴尬的神色。
Step5 Practise
Part A: I showed some pictures and said: We talked about what we can do around us just now, but as we know, there are many children in poor areas. What can we do for them?
S1: We can give them some money.
S2: We can send them some clothes.
S3: We can buy some stationery for them.
S4: ...
Then students finished Part B on Page 81.
经过第四环节的头脑风暴和图片对比学习,到本环节时学生能想到的帮助他人的方法越来越多,语言的输出量也会越来越大,情绪上也受到感染。
Part B
I showed some pictures of Ya’an Earthquake and said: Now what can we do for the people in Ya’an?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talk about what we can do.
我播放的雅安地震的一些画面让学生再次震惊。学生都沸腾起来,有的学生甚至掏出了书包里的零花钱。每个小组都想出多种帮助灾民的方法。语言的输出量很大,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Step6 Exercises
Students did some exercises to grasp some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is lesson.
Step7 Homework
四、结论
本节课先从自己的能力谈起,后来谈论日常生活中能为身边的人提供哪些帮助,进而讨论我们能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哪些救助,最后探讨我们能为雅安灾区提供哪些爱心援助。随着教学步骤的推进,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爱的本能也得到激发,学生对他人的关爱意识和品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感想
新时代的德育导师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最让学生崇拜、最有成就感的,做什么样的德育导师才受学生欢迎呢?
教育是人类最具理想、最具热忱、最具智慧的劳作和耕耘,教师既是开拓者,也是播种人,是将良种播植孩子心田的人。因此人们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园丁培育花草需要精心,耐旱的花草不能多浇水,爱湿润的花草不能暴晒,如果园丁不掌握每种花草的特点,花园里就开不出艳丽多姿的花。
班主任尤其是德育导师也是这样,要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培养每位学生的良好习惯。万平老师在《教育是温暖的——做一个播种幸福的班主任》中让我们看到老师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不忽略每一个学生,她每隔两个星期就将全班学生姓名默写一遍,一时想不起来的学生就在下星期有意识地跟孩子聊聊天,让孩子懂得自己的点滴进步都在老师心里。她还利用文字点亮学生的心灯,利用网络走进学生心灵,利用家教沙龙鼓励家长,鼓励学生。针对弱智学生,设计各种动手练习。连如何进教室,进座位,如何收拾书包都指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把孩子当作种子,耐心等待他的发芽,生根,长叶。多精心的园丁!园丁不偏袒哪朵鲜花,也不放弃哪颗弱苗,花园才会多姿多彩。老师把自己的光和热普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班级就会温馨和谐,蒸蒸日上。老师如果放弃了一个学生,意味着放弃了一个班级,因为一个班要乱,一个学生就够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是何等的重要。
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既是义务,更是责任。巴特尔曾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持之以恒,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当然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通过召开班会课,动员同学们一起去帮助他,让他感受到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小学生德育案例启示
某某小学 某某某
小学生德育工作,需要我们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精心谋划,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通过每一个生动的实例来不断提升德育能力,这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教育工作,下面就我在教育实践中的一则案例谈谈自己对德育工作的看法。
案例回放
我班有个学生叫小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要么抓头、抓鼻子,要么就偷偷的跑到最后一排,等老师转身他又已经跑回座位了;平时又爱跟同学闹矛盾,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只要他一犯错就知道我会批评他,于是拉着我的衣角摇来摇去,还主动要求放学了留下来打扫卫生,让你又气又笑„„。于是,我在课余时间找他谈话,希望他在上课时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平时多跟同学沟通,多向同学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然而,事与愿违,他每次都说好,我以后改正,实际行动中却依旧保持一贯的作风。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各科竟然不及格。看到他这样自暴自弃,没有长进,我都决定放弃对他的说教了。当我不管他的时候他就更加放肆的闹。这时候,我发现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改变他。
我知道,要想改变他,必须要有计划,有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工作的实效。首先,我专程到他家家访,了解他家的具体情况。通过了解,得知他他爸爸常年出差在外,妈妈上班很忙,每天回家又晚,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接着,我试图接近他,跟他拉好关系。通过不断的观察,我发现他小小年纪,非常热爱打乒乓球,这正好是我的强项。于是,到了课外时间我就主动约他打乒乓球,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边跟他讲我国乒乓球的发展情况,有哪些乒乓球健将,一边跟他讲一些学习的道理。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俩的关系变的越来越好,甚至成了好朋友,但是他在课堂纪律上的变化不是太大。第三步,我加大了对其学习上的教育力度。在打乒乓球的过程中教他一定要遵守课堂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依时上交,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起他。
因为他的课堂纪律上表现好起来了,所以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这个时候我进入第四步,我安排他和班长、学习委员同桌,让班长和学习委员在学习上多帮助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奇迹出现了,他不但不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课后跟同学一起玩游戏,学习也非常认真了。这个时候我让他当班上的纪律委员,他不但以身作则,还把上课纪律管的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之下,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该学期期终测试成绩平均达70分。现在,每当我看到他认真听讲,履行纪律委员的职责,管理班上不遵守纪律的同学,看到他打乒乓球的样子„„我会心地笑了起来。
案例分析: 首先,平等对待学生
学生的成绩好坏不能说明他一无是处,每个人都可能成才,如果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正眼看那些学困生,这是不对的,也说明你不是一个好老师。通过对小齐同学的教育,我也明白了,现在之所以一些学困生越来越差,不仅仅是学生家长的责任,主要是老师的责任,如果我们不带着有色眼镜对待学困生,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如果我们多关注他们,像对待优秀生一样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跟他们交朋友,他们也是可以改变的。作为教育者既要培养尖端人才,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
其次,尊重和爱护学困生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只有他们得到尊重,才会更加主动去学习,发挥自己的潜能。尤其是对学困生,你尊重他们,他们就有一种向上的动力。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多关爱他们,帮助他们积极改正,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他们也有可能成为优秀生的。我上面所谈的小齐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宽容待之
老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对待学困生。小学生年龄很小,更多的需要鼓励,都不喜欢老师太直率,特别不喜欢老师过于严肃的批评。所以,我同小齐同学一起打乒乓球,从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我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不能要求每个小学生都十全十美,大人都会犯错,别说小孩了,因此,我们要宽容对待他们的错误,积极的引导他们改正错误。既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这样,将会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只要循循善诱,学困生也能变优生
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我们老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行为习惯,不同爱好,根据学习落后的原因制定不同的德育计划。小齐的家庭情况特殊,因为没有父母平常的关爱,爷爷奶奶又十分溺爱。因此,我抓住他喜欢打乒乓球的习惯,跟他在打乒乓球中建立友谊,抓住他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循循善诱,并让班长和学习委员帮助他„„总之,我们每一个老师要用真诚的关爱打动他们,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形成自身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从而由学困生变为优秀生。
通过两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齐同学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一个“调皮蛋”转变成一个纪律委员,还成了优秀学生干部,彻底从一个后进生变成一个先进生。
教学案例
北站小学
尹倩倩 2015、9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很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不可分离。在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小说的情中有理,还是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案例】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株紫丁香》。这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而且特别将这篇课文安排在教师节当天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
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星期四的下午,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美术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下午你上了四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
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案例思考】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
说实在的,绝大部分的老师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是学生必须有的礼貌。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要由衷地感谢老师。这也是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一项内容之一。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却难以感受得到老师的辛勤付出。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首经典小诗写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想想我们的老师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思索怎样在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于“深”处。
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因为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
就如,本课中就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要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另外,还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寻找课文主人公雄日的闪光点,教育学生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做一个诚实的人,使学生受到品德的感染。再如,课文《蓝色的树叶》,通过记叙李丽向林园园借绿色铅笔的故事,表现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中可以仅仅扣住“团结互助”这样一条情感主线,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二、立足“实”处。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尊师爱师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依然“涛声依旧”;班会上高谈阔论的学生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外却总是惹事生非,令老师头疼„„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的爱。
如果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不能联系学生实际,那么这德育就是无效的的德育,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记得在一次口语交际课《我的希望漂流瓶》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理话,学生大都说父母管束太严,管束太多还把自己当小孩子。其实自己已经长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听了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动。“对,是该让父母放手了!我们要让自己的行动让父母看到我们的成长。”孩子们一呼百应,大家大谈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壮志。
我也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不到一星期,我发现有一位母亲打电话告诉我,孩子顶嘴连连,说是再也不让她了解学习情况了。这样的德育就是一种高估学生的能力而引起的负面的德育。
三、攻在“恒”处。
其实,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急功近利,妄图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那么,做好“拉锯战”“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就非常必要了。在这“持久战”中,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其实大部分都是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毕竟我们语文课堂还是占据着小学教学的主阵地的位置,教师完全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阵地,运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使一些“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仍采用上节课乘车的情境,为了突破进位的难点,教材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把10根小棒变成1捆的过程,直观地反映出个位上的两个数相加满十进“1”的方法。教材采用合作探讨、交流等方法,大家共同从实际计算中总结出计算方法,淡化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学情分析】
上一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即对位和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而本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进位加法的新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的方式突破新课的难点,从而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探讨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新知识。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
(1)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2)通过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方法、新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小棒、课件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了同学们乘车去活动的情景图,让学生知道在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又动口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观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策略】
1、题材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研究身边的人与事学到知识。呈现出的材料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为学生主动探索,深入理解,并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2、在主体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体验和发展。本节课是上节课的延伸,所以本节课教师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适时点拔引导。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本节课通过让摆小棒这一直观做法,将较难理解的进位简单化,明了化,突出了重点为,突破了难点。让操作与思维相结合,让操作成为培新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的确,只有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也才能收到恴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复习旧知识,巩固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1、笔算下面各题 25+42= 36+21= 24+35=
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来上节课大家学得不错,如果每辆车准乘70人,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知识与上节课知识串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在情境中巩固旧知识,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6+35(1)尝试计算
师: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么算的?从哪位加起呢?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怎样写呢?十位又怎么样加呢?
2、引导学生摆小棒解决难点。
设计意图:进位加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弱,直观思维强,所以教师采用直观教具、学具的方法,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当个位满十时好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小组长合作
师:摆过之后,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根据上面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学生回答,师板书竖式写法 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1)、从哪一位开始计算?为什么?(2)、个位6加5得11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要小组合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3)、请同学在练习本上试算,同桌互说。
(教师介绍“进1”时“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
3、小结算法:
(1)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反复说过程,为后面的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做好铺垫。(2)例3和上节课学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举止,对做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扬与鼓励,注意评价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4、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师: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概括出法则。并能懂得在什么情况下采用笔算。
5、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再现课本情境图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出外活动时要有秩序,上下车要排队,注意安全,做个文明的好孩子。培养守秩序的美好品德。
教学意图:在数学课上适当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注意从平时的行为做好,养成好习惯。
三、实践应用
1、第11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第3、4题。
3、列竖式计算 36+35= 47+44= 29+36= 教学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教学反思】
1、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精神较分散,通过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知识,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教学思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学会计算进位加法的笔算计算方法。
有一个姑娘……
有一位这样的学生, 从开学的第一天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个子小小, 长得可爱而乖巧, 扎着歪歪的小马尾, 在开学第二天的班委自荐中, 她推选了完全没有班委经验的自己做班长。我查看了她的个人资料, 发现竟是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情, 我认命她做了我们班的副班长, 从此也记住了她的名字——陈XX。
在后面的学习和工作中, 我渐渐发现这个小女孩, 许多和别的学生不一样的特质。她自信, 在别人都在紧张的复习备考时, 她很悠闲的在翻课外书, 说自己有把握考好;她有个性, 永远梳着的她标志性的“歪冲天”, 对待老师也像同学、朋友一样无所顾忌;她也有点“坏”, 会捉弄老师, 会因为小事情心情烦躁, 会爆粗口。随着相处得越来越深入, 我对她甚至有一点的偏爱, 偶尔的小错, 我也会看在她成绩优秀、认错态度良好的份上, 不予追究。但是, 我没有预料到接麻烦会接踵而来。
她有一些“暴力”……
10月中旬, 学生们迎来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就军训的第二天, 就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小马, 你班级的学生把营销班一个宿舍的门踹坏了, 是一个扎着歪辫子, 个子小小的女生”我立马知道这是谁, 我非常惊讶, 为什么会是她。
军训结束后, 我通过询问学生, 确定踹门的“凶脚”就是陈XX。我立即找她到了办公室, 又一次让我很惊讶的是, 她竟在我还没说什么前就主动承认了错误, 并把事情的原委都向我交代清楚了, 并且理性地分析了自己的犯错的原因。诚恳态度和理性的言语让我感到, “她是一时冲动, 她知道错了”, 于是我在对她进行的几句叮嘱教育后, 就把此事了结了。这样草率的判断也间接地引发了第二件事。
她还有一些“无礼”……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工作日, 我正在办公室里备课, 突然我班的数学任课老师, 闻老师领着陈XX进了我的办公室, “小马, 这个学生太不尊重我了, 你看看教育一下她吧!”。闻老师是出了名的好脾气, 这次她会发火, 肯定是陈XX做了什么过分的事。原来是课前闻老师插投影的插头时, 碰掉了陈XX的手机充电器, 因为已经上课了闻老师就把充电器放在桌子上, 这时陈XX口气很冲地来了一句:“什么人啊, 没素质!”闻老师当时跟她理论了, 但是她死不认错, 态度恶劣。
了解到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我可以很理性地判断责任都在陈XX, 但是这个小丫头, 还是一脸气愤和不削, 全无悔改之意。我知道了事件的严重性, 立刻打电话给了陈XX的妈妈, 让她赶往学校。在等待她妈妈这段时间里, 我跟陈XX分析事件的性质, 讲了许多尊师重道的道理, 但是她还是不认完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陈XX的妈妈来后, 我简单叙述了事情的经过, 她的妈妈听后情绪非常激动, 讲着讲着就哭, 陈XX也被妈妈吗的眼泪所动容, 开始啜泣。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知道能够触动她的“点”找到了,
我对陈XX说“换做你是闻老师的女儿, 你知道了有学生这样对待自己妈妈, 你作何感想”
她的妈妈听后也立刻问她:“我要是在工作中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羞辱, 你什么感受!”说完这一句, 她和她妈妈的眼泪都决堤了。
这时下课了, 闻老师走了进来, 我立刻对陈XX和她妈妈讲, 在学校里, 学生犯了错误老师都是会给她改正的机会的, 只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且诚恳地向闻老师道歉, 闻老师肯定会原谅你的, 并且还会向以前一样喜欢你的, 闻老师也立即认可了我的话。最后陈XX收拾了心情, 写了检讨书, 并当面向闻老师承认了错误, 得到了闻老师的原谅。
学校的日子依然每天平凡而精彩的过, 你依然可以看到美术班有一顶着个“歪冲天”的小丫头疯疯癫癫地撒丫子乱跑, 只是她不再暴力、不再狂躁。疯丫头一如既往地疯, 但是她懂得了控制情绪、尊重他人, 疯丫头懂事了。
二、案例分析
(一) 晓之以理, 联系实际。中国的童话大王, 皮皮鲁和鲁西西之父——郑渊洁, 在谈到关于儿子的教育时, 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犯错, 错不在孩子, 是大人没有告诉他这么做是错的”。所以, 他创作了一系列的普法、教育类的故事书, 告诉孩子没这个世界的是非黑白。我们的学生, 家长对于他们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太少或者不当, 而学校教育又往往太过侧重于学科教育, 导致了学生们从小到大都没有接收到完整地是非观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所以学生经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对于犯错的学生,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 不应该是批评和惩罚, 而是应该向学生说明道理、分析性质、解释厉害关系。千万不要忽略一些浅显的道理, 往往是你认为浅显的道理, 其实学生并不一定真正的理解。同时在教育学生时, 千万不要通篇“之乎者也”的大道理, 学生对于大道理心理上会抵触。
(二) 动之以情, 换位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体态度的核心因素, 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在上面的案例中, 该学生最终就是因为情感方面的有了触动, 才能正视自己的行为, 最后反思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在使用情感因素时, 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找到学生的触动点;进行换位思考。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特性, 对自己不关心、不在乎的事物“麻木不仁”, 所以只有找到学生们在意的“点”, 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达到教育效果。其次, 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现在多数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体谅他人的感受。通过教师言语的引导, 体会他人在自己的不当行为中的感受, 从而引发学生的自我审视和反思, 然后纠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我校地处盐城市闹市区,共有43个教学班级,近3000名师生员工。学校门前是一条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巷道,长约120米,宽不足5米。然而就在这狭窄的巷道两侧,却有二十多家小商店占道经营,使得门前的巷道拥挤不堪,学生行走举步维艰。特别是到了雨天,交通情况更为糟糕,学生进不得、退不出,险象环生,这严重影响了我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了我校师生的交通安全。由此,老师和同学们产生了解决该问题的想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向有关部门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议。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何不让他们试试!于是,我们决定让学生以“关注周边环境 探寻改善对策”为主题,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时间及活动目标
1.活动时间。本活动约需4周时间,先由教师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再成立调查小组,活动过程中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2.活动目标。开展“学校周边环境调查及改善对策”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价值感。通过活动,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社会,初步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教师设计活动方案并与有关部门协商沟通,以方便学生完成本次实践活动;学生组成调查小组,了解学校周边环境,召开小组讨论会等。
四、活动过程
1.教师简述学校周边环境概况,激发学生开展该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自由组合,组成不同的调查小组。
3.各小组开展调查,教师参与其中的一些小组当参谋。调查内容大致如下:①了解学校周边环境的基本情况。(如卫生、绿化、交通、居民、商业区、无证摊点……)②采访当地的居委会干部,了解育红巷的历史。③采访城建部门,了解市政府关于我校周边建设的远景规划。④采访学校领导,了解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⑤走访交通警察,了解有关交通管理法规。(如:商贩是否可以在此经营,摩托车、三轮车是否可以在此通行)⑥对小商贩所售食品进行采样,请市防疫站化验分析。
4.各个活动小组内部交流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整理成调查报告。
5.各个活动小组内部审议调查报告,并讨论、研究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对策。
6.教师深入各调查小组,了解各小组的调查研究情况并对各小组的调查研究情况加以指导。
7.班级召开交流会,邀请当地居民、社区领导、学校领导参加。各活动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及改善对策。学校领导、社区领导讲话肯定同学们的成绩,并对同学们的调查报告及改善对策进行具体的指导。
8.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交给学校、社区及有关政府部门。
9.各活动小组在老师、校领导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分头落实各自提出的改善对策。
五、活动成果的交流与总结
1.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育红巷交通状况的报道,投到当地报社,以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该报道已发表在《盐阜大众报》上)
2.为缓解学生行路难的问题,建议学校增开东大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东大门已开设并由学生自己管理)
3. 给市长写一封信,从而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已落实)
4.建议工商、城管等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活动,取缔无照经营的摊点。(工商、城管部门已经两次联合开展执法活动)
5.建议市质检、卫生部门对学校两侧所售的食品进行质量卫生检查。(已经两次建议)
6.建议学校向学生供应物美价廉的午餐。学生提出多种营养餐方案。(由于多种原因未能落实)
7.组成红领巾绿化护林小组。与当地居委会协商社区的绿化工作。(已落实)
8.向当地居民印发一份倡议书,建议广大居民重新使用菜篮子,尽量减少白色污染。(已落实,有一定效果)
9.设计校园发展的远景规划图。(学校部分采纳了建议)
10.因学校地处闹市区,交通拥挤,部分学生提出迁校的主张,并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了可行性論证。
11.社区内开展一次以宣传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已举办)
12.社区内开展一次宣传遵守交通法规的活动。(已开展)
13.建议学校设立红领巾“金点子”信箱,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建设学校及改善学校周边环境的建议。(已落实,已收到一些好的建议)
14.班级召开总结会议,表彰奖励活动积极的学生。
六、活动评析
【一个德育案例】推荐阅读:
一个班级的德育活动09-26
中学德育案例06-21
中职德育创新案例07-13
学科德育渗透案例10-06
优秀特色德育案例11-18
优秀德育教育案例07-19
体育学科德育渗透案例07-23
班级德育教育案例09-24
小学生德育案例09-26
一个后进生的转化案例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