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一轮复习教案(共6篇)
2.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并会利用简谐运动图象求振动的振幅、周期及任意时刻 的位移。
3.会利用振动图象确定振动质点任意时刻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及回复力的方向。教学重点:简谐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难点: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振动图象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 1.定义
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 动,叫简谐运动。表达式为:F =-kx(1简谐运动的位移必须是指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也就是说,在研究简谐运动时所说 的位移的起点都必须在平衡位置处。
(2回复力是一种效果力。是振动物体在沿振动方向上所受的合力。
(3 “平衡位置”不等于“平衡状态”。平衡位置是指回复力为零的位置,物体在该位置 所受的合外力不一定为零。(如单摆摆到最低点时,沿振动方向的合力为零,但在指向悬点方 向上的合力却不等于零,所以并不处于平衡状态
(4 F=-kx是判断一个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的充分必要条件。凡是简谐运动沿振动方向的合 力必须满足该条件;反之,只要沿振动方向的合力满足该条件,那么该振动一定是简谐运动。
2.几个重要的物理量间的关系
要熟练掌握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位移 x、回复力 F、加速度 a、速度 v 这四个矢量的相互关系。
(1由定义知:F ∝ x ,方向相反。(2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 ∝ a ,方向相同。(3由以上两条可知:a ∝ x ,方向相反。
(4 v 和 x、F、a 之间的关系最复杂:当 v、a 同向(即 v、F 同向,也就是 v、x 反向 时 v 一定增大;当 v、a 反向(即 v、F 反向,也就是 v、x 同向时, v 一定减小。
3.从总体上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振动的最大特点是往复性或者说是周期性。因此振动物体在空间的运动有一定的范围, 用振幅 A 来描述;在时间上则用周期 T 来描述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须的时间。
(1振幅 A 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一定要将振幅跟位移相区别,在简谐运动的振 动过程中,振幅是不变的而位移是时刻在改变的
(2周期 T 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频率 f =1/T 也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周期由 振动系统本身的因素决定,叫固有周期。任何简谐运动都有共同的周期公式:k m T π2=(其
中 m 是振动物体的质量, k 是回复力系数,即简谐运动的判定式 F =-kx 中的比例系数,对于弹 簧振子 k 就是弹簧的劲度,对其它简谐运动它就不再是弹簧的劲度了。
二、典型的简谐运动 1.弹簧振子(1周期 k m T π2=,与振幅无关,只由振子质量和弹簧的劲度决定。(2可以证明,竖直放置的弹簧振子的振动也是简谐运动,周期公式也是 k m T π2=。
这个结论可以直接使用。(3在水平方向上振动的弹簧振子的回复力是弹簧的弹力;在竖直方向上振动的弹簧振 子的回复力是弹簧弹力和重力的合力。
【例 1】 有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则(A.加速度最大时,速度最大 B.速度最大时,位移最大 C.位移最大时,回复力最大 D.回复力最大时,加速度最大
解析:振子加速度最大时,处在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子的速度为零,由 F =mg =ma ,越往下弹力越大;在平衡位置以上, 弹力小于重力, mg-F=ma, 越往上弹力越小。平衡位置和振动的振幅大小无关。因此振幅越大, 在最高点处小球所受的弹力越小。极端情况是在最高点处小球刚好未离开弹簧,弹力为零, 合力就是重力。这时弹簧恰好为原长。
(1最大振幅应满足 kA=mg, A =k mg(2小球在最高点和最低点所受回复力大小相同,所以有:F m-mg=mg, F m =2 mg 【例 4】弹簧振子以 O 点为平衡位置在 B、C 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B、C 相距 20 cm.某 时刻振子处于 B 点.经过 0.5 s,振子首次到达 C 点.求:(1振动的周期和频率;(2振子在 5 s内通过的路程及位移大小;
(3振子在 B 点的加速度大小跟它距 O 点 4 cm处 P 点的加速度大小的比值.解析:(1设振幅为 A ,由题意 BC =2A =10 cm ,所以 A =10 cm.振子从 B 到 C 所用时 间 t =0.5s.为周期 T 的一半,所以 T =1.0s;f =1/T =1.0Hz.(2振子在 1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为 4A。故在 t =5s =5T 内通过的路程 s =t/T×4A =200cm.5 s 内振子振动了 5个周期, 5s 末振子仍处在 B 点,所以它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 为 10cm.(3振子加速度 x m k a-=.a ∝ x ,所以 a B :a P =x B :x p =10:4=5:2.【例 5】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周期为 T A.若 t 时刻和(t +△ t 时刻振子运动速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 Δt 一定等于 T /2的 整数倍
D.若 t 时刻和(t+△ t 时刻振子运动位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 △ t 一定等于 T 的 整数倍
C.若 △ t =T /2,则在 t 时刻和(t-△ t 时刻弹簧的长度一定相等 D.若 △ t =T ,则在 t 时刻和(t-△ t 时刻振子运动的加速度一定相同
解析:若 △ t =T /2或 △ t =nT-T /2,(n =1, 2, 3....,则在 t 和(t +△ t 两时刻振子 必在关于干衡位置对称的两位置(包括平衡位置 ,这两时刻.振子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等均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但在这两时刻弹簧的长度并不一定相等(只有当振子在 t 和(t-△ t 两时刻均在平衡位置时,弹簧长度才相等.反过来.若在 t 和(t-△ t ,两时刻振子 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动量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 △ t 一定等于 △ t =T /2的奇数倍.即 △ t =(2n-1 T /2(n =1, 2, 3„.如果仅仅是振子的速度在 t 和(t +△ t , 两时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不能得出 △ t =(2n 一 1 T /2,更不能得出 △ t =nT /2(n =1, 2, 3„.根据以上分析.A、C 选项均错.若 t 和(t +△ t 时刻,振子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量等均相同,则 △ t =nT(n =1, 2, , 3„ ,但仅仅根据两时刻振子的位移相同,不能得出 △ t =nT.所以 B 这项 错.若 △ t =T ,在 t 和(t +△ t 两时刻,振子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等均大 小相 等方向相同, D 选项正确。
2.单摆。
(1单摆振动的回复力是重力的切向分力,不能说成是重力和拉力的合力。在平衡位置 振子所受回复力是零,但合力是向心力,指向悬点,不为零。
(2当单摆的摆角很小时(小于 5°时,单摆的周期 g l T π2=,与
摆球质量 m、振幅 A 都无关。其中 l 为摆长,表示从悬点到摆球质心的距离,要区分摆长和摆线长。
(3小球在光滑圆弧上的往复滚动,和单摆完全等同。只要摆角足够小, 这个振动就是简谐运动。这时周期公式中的 l 应该是圆弧半径 R 和小球半径 r 的差。
(4摆钟问题。单摆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利用单摆振动的等时性制成摆钟。在计算摆钟 类的问题时, 利用以下方法比较简单:在一定时间内, 摆钟走过的格子数 n 与频率 f 成正比(n 可以是分钟数,也可以是秒数、小时数„„ ,再由频率公式可以得到: l l g f n 121 ∝=∝π
【例 6】 已知单摆摆长为 L ,悬点正下方 3L /4处有一个钉子。让摆球做小角度 摆动,其周期将是多大? 解析:该摆在通过悬点的竖直线两边的运动都可以看作简谐运动,周期分别为 g l T π21=和 g l T π=2,因此该摆的周期为 :g l T T T 23222 1 π =+= 【例 7】 固定圆弧轨道弧 AB 所含度数小于 5°,末端切线水平。两个相同的小球 a、b 分别从轨道的顶端和正中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轨道底端所用的时间和动能:t a __t b , E a __2E b。
解析:两小球的运动都可看作简谐运动的一部分, 时间 都等于四分之一周期,而周期与振幅无关,所以 t a = t b;从
图中可以看出 b 小球的下落高度小于 a 小球下落高度的一 半,所以 E a >2E b。
【例 8】 将一个力电传感器接到计算机上,可以测量
快速变化的力。用这种方法测得的某单摆摆动过程中悬线上 拉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由此图线提供的信 息做出下列判断:① t =0.2s 时刻摆球正经过最低点;② t =1.1s 时摆球正处于最高点;③摆球摆动过程中机械能时而增大时而减小;④摆球摆动的周 期约是 T=0.6s.上述判断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注意这是悬线上的拉力图象,而不是振动图象.当摆球到达最高点时,悬线上的 拉力最小;当摆球到达最低点时,悬线上的拉力最大.因此①②正确.从图象中看出摆球到 达最低点时的拉力一次比一次小,说明速率一次比一次小,反映出振动过程摆球一定受到阻 力作用,因此机械能应该一直减小.在一个周期内,摆球应该经过两次最高点,两次最低点, 因此周期应该约是 T=1.2s.因此答案③④错误.本题应选 C.三,简谐运动的图象 1.简谐运动的图象:以横轴表示时间 t,以纵轴表示位移 x,建立坐标系,画出的简谐运 动的位移——时间图象都是正弦或余弦曲线.2.振动图象的含义:振动图象表示了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图象的用途:从图象中可以知道:(1任一个时刻质点的位移(2振幅 A.(3周期 T(4速度方向:由图线随时间的延伸就可以直接
看出(5加速度:加速度与位移的大小成正比,而方向总与位移方向相反.只要从振动图象 中认清位移(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就迎刃而解了 点评:关于振动图象的讨论(1简谐运动的图象不是振动质点的轨迹.做简谐运动质点的轨迹是质点往复运动的那 一段线段(如弹簧振子或那一段圆弧(如下一节的单摆.这种往复 往复运动的位移图象.就是 往复 以 x 轴上纵坐标的数值表示质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以 t 轴横坐标数值表示各个时刻,这样在 x—t 坐标系内,可以找到各个时刻对应质点位移坐标的点,即位移随时间分布的情况——振 动图象.(2简谐运动的周期性,体现在振动图象上是曲线的重复性.简谐运动是一种复杂的非 匀变速运动.但运动的特点具有简单的周期性,重复性,对称性.所以用图象研究要比用方 程要直观,简便.简谐运动的图象随时间的增加将逐渐延伸,过去时刻的图形将永远不变, 任一时刻图线上过该点切线的斜率数值代表该时刻振子的速度大小 大小.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大小 正时沿 x 正向,负时沿 x 负向.【例 9】 劲度系数为 20N/cm 的弹簧振子,它的振 动图象如图所示,在图中 A 点对应的时刻 A.振子所受的弹力大小为 0.5N,方向指向 x 轴的 负方向
B.振子的速度方向指向 x 轴的正方向 C.在 0~4s 内振子作了 1.75 次全振动 D.在 0~4s 内振子通过的路程为 0.35cm,位移为 0 解析:由图可知 A 在 t 轴上方,位移 x=0.25cm,所以弹力 F=-kx=-5N,即弹力大 小为 5N,方向指向 x 轴负方向,选项 A 不正确;由图可知过 A 点作图线的切线,该切线与 x 轴的正方向的夹角小于 90°,切线斜率为正值,即振子的速度方向指向 x 轴的正方向,选项 B 正确.由图可看出,t=0,t=4s 时刻振子的位移都是最大,且都在 t 轴的上方,在 0~4s 内完成两次全振动, 选项 C 错误.由于 t=0 时刻和 t=4s 时刻振子都在最大位移处, 所以在 0~ 4s 内振子的位移为零,又由于振幅为 0.5cm,在 0~4s 内振子完成了 2 次全振动,所以在这 段时间内振子通过的路程为 2×4×0.50cm=4cm,故选项 D 错误.综上所述,该题的正确选项为 B.【例 10】 摆长为 L 的单摆做简谐振动,若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取作 t=0 ,当振动至 t= 3π 2 L 时,摆球具有负向最大速度,则单摆的振动图象是图中的(g 解析:从 t=0 时经过 t = 3π 2 L 3 3 时间,这段时间为 T ,经过 T 摆球具有负向最大速 4 4 g 3 4 度,说明摆球在平衡位置,在给出的四个图象中,经过 T 具有最大速度的有 C,D 两图,而 具有负向最大速度的只有 D.所以选项 D 正确.四,受迫振动与共振 受迫振动与共振 1.受迫振动
物体在驱动力(既周期性外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受迫振动.⑴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⑵物体做受迫振动的振幅由驱动力频率和物体的固有频率共同决定:两者越接近,受迫 振动的振幅越大,两者相差越大受迫振动的振幅越小.2.共振
当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要求会用共振解释现象,知道什么情况下要利用共振,什么情况下要防止共振.(1利用共振的有:共振筛,转速计,微波炉,打夯机,跳板跳水,打秋千……(2防止共振的有:机床底座,航海,军队过桥,高层建筑,火车车厢…… 【例 11】 把一个筛子用四根弹簧支起来,筛子上装一个电动偏心轮,它每转一周,给筛 子一个驱动力,这就做成了一个共振筛.不开电动机让这个筛子自由振动时,完成 20 次全振 动用 15s;在某电压下,电动偏心轮的转速是 88r/min.已知增大电动偏心轮的电压可以使其 转速提高,而增加筛子的总质量可以增大筛子的固有周期.为使共振筛的振幅增大,以下做 法正确的是 A.降低输入电压 C.增加筛子质量 B.提高输入电压 D.减小筛子质量 解析:筛子的固有频率为 f 固=4/3Hz,而当时的驱动力频率为 f 驱=88/60Hz,即 f 固< f 驱.为 了达到振幅增大,应该减小这两个频率差,所以应该增大固有频率或减小驱动力频率.本题 应选 AD.【例 12】 一物体做受迫振动,驱动力的频率小于该物体的固有频率.当驱动力的频率 逐渐增大时,该物体的振幅将:(A.逐渐增大 B.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C.逐渐减小 D.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解析:此题可以由受迫振动的共振曲线图来判断.受迫振动中物体振幅的大小和驱动力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之差有关.驱动力的频率越接近系统的固有频率,驱动力与固有频率的差值越小,作受迫振动的振子的振幅就越大.当外加 驱动力频率等于系统固有频率时,振动物体发生共振,振幅最大.由共振曲线可以看出, 当驱动力的频率小于该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增大驱动力频率,振幅增大,直到驱动力频率等 于系统固有频率时,振动物体发生共振,振幅最大.在此之后若再增大驱动力频率,则振动 物体的振幅减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例 13】如图所示,在一根张紧的水平绳上,悬挂有 a,b,c, d,e 五个单摆,让 a 摆略偏离平衡位置后无初速释放,在垂直纸面 的平面内振动;接着其余各摆也开始振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一、 定语从句的概念
定语从句是在复合句中修饰主句中某一名词、代词或句子的从句。它所修饰的词叫做先行词。关系词既引导从句又代替先行词在从句中充当句子成分。(因此从句中不能再出现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所替代的名词、代词或词组。)
二、 定语从句的分类
定语从句有两种: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它们的区别是: ① 形式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用逗号分开;而限制性定语从句与主句之间不用。 ② 意义上,限制性定语从句是先行词不可缺少的定语,如果省去,主句的意思就不完整或不明确;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只是对先行词作附加说明,如果省去,主句的意思仍然清楚。 ③ 语法上,限制性定语从句可以用that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不用that而用which引导。 ④ 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作宾语时可省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作宾语时不可省略,介词后的关系词也不能省略。 ⑤ 限制性定语从句一般只修饰先行词;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可以修饰先行词,也可以修饰其前面的整个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例如: ① She failed in the exam again, which made her mother very angry. ② I have finished the novel that you lent me yesterday. ①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关系代词which代指前面的整个句子,不能用that也不能省略,去掉从句句意完整。 ②是限制性定语从句,先行词是the novel, 在定语从句中担当动词lent的直接宾语,若去掉从句则句意不明确。
三、 定语从句中的主谓一致
注意下面例子中定语从句中的主谓一致:
1. I, who am your best friend, can give you a hand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先行词是I, 所以从句中的be动词该用am)
2. There are 40 students, two thirds of whom are league members. (先行词是students, 动词用复数)
3. He is one of the boys who/that are diligent. (先行词是the boys, 所以谓语动词用复数)
4.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boys who/that is lazy. (先行词是the only one, 所以谓语动词用单数)
四、 定语从句与名词性从句的区别
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 ① 名词性从句中的that是连接词,它没有任何意义仅起连接作用,在从句中不担当句子成分。而定语从句中的that是关系代词,它必须在从句中担当句子成分; ② 名词性从句中的when、 where、 why、 who、 which等是特殊疑问词,其前无名词或代词做先行词。例如:
1. As is known to everyone, the moon travels round the earth once every month. (定语从句, as在从句中作主语,且代指后面整个句子的内容)
2. It is known to everyone that the moon travels round the earth once every month. (主语从句, that是连接词,它仅起引导作用,不做句子成分)
五、 定语从句与强调句型的区别
强调句型是: it is/was/could be ... + 强调部分 + that/who + 句子剩余部分。判断是否是强调句型最简单的办法是:把it is/was和that/who去掉后,还能还原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就是强调句型,否则就不是。而定语从句里的that/who是关系代词要担当句子成分。
六、 定语从句与状语从句的区别
状语从句中,容易与定语从句相混淆的是where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 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和that引导的结果状语从句。
1. 看有无先行词
当where, when引导定语从句时,其前必定有一个地点名词或时间名词。但当where, when引导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从句时,则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从句前没有名词,另一种是从句前有名词,但从句并不修饰该名词。例如, ① Bamboo grows well at the places where there is plenty of rain. ② Bamboo grows well where there is plenty of rain. 例①中where前有表地点的名词places, 故为定语从句。例②中的where前则没有表示地点的名词,根据句意,应为地点状语从句。
2. 引导词不同
当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前面有so/such修饰时,常用as替代that/which作引导词, 在从句中担任一定的句子成分,一般不省略。当状语从句中含有so/such ... that结构时,that是从属连词,引导结果状语从句,不担任句子成分。例如, This is such an interesting book as all of us want to read. 句中as引导的是定语从句,其中的关系代词as指代先行词book, 在定语从句中作动词read的宾语,但不能省略。而This is such an interesting book that all of us want to read it. 句中that引导的是结果状语从句, that在从句中不担任成分,因此从句中仍然保留了宾语it。
总之,定语从句是高中英语学习中的一个语法重点,学生做题时容易把一些形式上与定语从句相似的句型也当作定语从句来理解,结果产生错误。因此,从某个方面来说,解答定语从句题的关键是弄清它和易混淆句型之间的区别。
七年级
1、适应新生活
2、完善自我
3、孝敬父母
4、新型的师生关系
5、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6、自强自立
7、法律的含义、特征
8、未成年人享有的特殊保护
9、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10、犯罪的含义,一般违法与犯罪的联系
11、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12、我国刑罚的种类
13、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
14、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八年级
15.自尊自信,克服自卑、自负、虚荣 16.明辨是非,做有良知的人,与人为善 17.做有责任感的人 18.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20.理解与宽容,欣赏与赞美 21.正确看待生活的竞争与合作
22.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3.公民的含义
24.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7.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28.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30.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1.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32.道德规范和正义 33.做有正义感的人
34.负责任对社会及个人发展的意义 35.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九年级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时间
29.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
25.依法行使权利与自觉履行义务
19.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3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3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9.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4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42.科学发展观 43.科教兴国战略 45.可持续发展战略
44.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46.“四个尊重”的方针 47.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48.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4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50.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必要性 5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 52.“三个代表”的含义
53.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54.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 55.依法治国
56.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57.评价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 58.先进文化的方向
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60.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6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64.当今时代的主题
66.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68.国际竞争归根据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72.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 74.时代精神的核心
6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63.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67.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7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5.经济全球化
70.我国从建国以来形成的新型的民族关系
7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77.青少年如何落实爱国的行动 79.艰苦奋斗
75.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的关系
76.做坚定的爱国者必须弘扬民族精神 78.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80.适应新时代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一课时复习要点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能知道集体的重要性,并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完善自我。
预习作业
1、集体的作用
2、集体荣誉感的实质
3、怎样维护集体荣誉
4、怎样完善自我
教学过程
1、集体荣誉(七上P19-20)
①集体的作用:班集体是我们成长的园地。班集体可以满足我们的心理需要,如交往需要、自尊需要;班集体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拓展视野,培养性格,陶冶情操,等等。良好的班集体对我们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形成集体主义精神、义务感、责任感、主动精神,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培育奋发向上的情操。
②集体荣誉感的实质:是个人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③怎样维护集体荣誉:集体的荣誉需要大家自觉去维护;在集体里,除了自觉遵守集体纪律,服从集体利益外,我们还提倡张扬个性。
2、完善自我(七上P27-28)
①认识自我: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七上 P25)。
②悦纳自我: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③完善自我:方法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适当展示优点,发挥长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勇于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体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一、课堂检测
1、“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说明()A一万人的力量比不上一千人的力量B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必然同心C集体的凝聚力决定着集体的力量D一万人没有一千人有用
2、“放进一滴黑颜料,可以染黑一杯清水。”这句话如果说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A
在集体中不允许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B集体荣誉是集体的事,与每个个体无关C个人对集体不可能产生大的影响D个人对集体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种看待人的眼光是()
A 全面的B发展的C陈旧的D传统的
4、两只一模一样的小花狗,站在不同的哈哈镜前,于是一个“高大”起来,从此自命不凡,神气活现;另一个呢?畏首畏尾,自惭形秽。这两只小花狗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就是()
A 没有正确评价自己
B没有正确评价别人C没有与他人作比较D不该站在哈哈镜前
5、下列观点中,对集体的错误理解是()
A 集体具有凝聚力
B社会生活离不开集体C集体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D没有集体也可以生存
6、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喻恰当的一组是()①一滴水与大海②流沙与塔③钢筋水泥与高楼大厦④一棵树与森林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7、“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结合班集体建设,你认为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每个同学在班级中都是独特的个体B每个同学在班级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C班级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同学们就有了不懈的动力D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建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8、要完善自我,就要①不断仿效别人②我行我素③努力保持和发挥优势,向更高目标前进④经常自我检查,改进不足()A②③④B③④C①②D①③④
二、课后作业
略
第二课时复习要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孝敬父母,化解与父母间的冲突;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二、预习作业
1、我们为何要孝敬父母?
2、我们应当怎样孝敬父母?
3、评价并化解爱的冲突。
4、新型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三、教学内容
3、孝敬父母(七上P48—50)①原因:
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给我们衣食和爱抚,使我们健康成长。在这个世界上,为我们付出最多的就是父母。
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本分,也是法律的要求。②怎样孝敬父母?
用心领受父母的教诲与期待; 诚心体谅父母的忧虑与烦恼; 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 以同样的行动去孝敬其他长辈。③与父母间“爱的冲突”
评价:这种冲突的发生是正常的、自然的,是渴望独立、渴望尽快成熟的表现。但这种冲突也会影响亲子关系,破坏亲子沟通,不能以“正常”为由任其发展。
化解方法:需要彼此理解。理解的途径是沟通。
感悟:亲子关系是我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亲子之间的爱永远不变。
4、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七上P58)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关于亲子矛盾的观点,正确的是()A导致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 B导致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子女 C亲子之间的矛盾无法调解
D经常沟通有助于化解矛盾
2、消除与父母之间冲突的最佳做法是()A投父母所好,讨其欢心
B坚持自己的原则,让父母妥协
C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 D与父母谈心,加强相互理解和沟通
3、“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这句话说明()
A严父出孝子 B对严厉的父母,子女未必要服从
C教育子女要注意方法 D打得狠是爱得深的表现
4、我们照料父母是()
①孝敬父母的表现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子女应尽的义务
④回报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体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美国赫尔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胜于子女对父母的爱。”这说明()①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无私的
②父母用于子女身上的钱,要比子女回报的多 ③子女一辈子都偿还不了父母的爱
④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与他们获得的回报无法等同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
6、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①我们快乐地学习
②我们身心的发展
③激发我们求知的愿望 ④取得老师的信任,当上班干部 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
7、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的基础上 A学生胆大B教师威严C规章制度D平等尊重
8、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这样的()①人格平等②互相尊重,亦师亦友 ③互相学习,教学相长④师道尊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五、课后作业 略
第三课时复习要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懂得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能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二、预习作业
1、为何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2、为何要自立自强?
3、怎样自立自强?
三、教学内容
5、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七下P4---6)
①原因:生命是自然界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精彩动人。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相互依存、相依为命,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②怎样珍爱生命、善待生命?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善待其他生命。
6、自立自强(七下P44---46)
①原因:自立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对个人:一个人自立才能走向自强,自强才能不畏困难,才能志存高远,为理想目标执著追求。对国家民族:自强不息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国家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②怎样学会自立?克服依赖心理;懂得管理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③怎样培养自强精神?要志存高远;勇对困难;在磨砺意志中自强进取。
四、课堂检测
1、国际鸟类联盟发表的«2004年世界鸟类状况»指出,由于无节制的农业扩张和不可持续的森林开采方式,全球约有1211种鸟类面临灭绝,其中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目前已经罕见。这表明()
A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B鸟类的减少直接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必然导致生态的破坏 D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2、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我们应当()
①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身心负责③善待其他生命,保护野生动物④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小明和同学完成了书本中“本地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具体建议。在这一活动中,小明和同学()
①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②直接挽救了大量动植物的生命
③为改善当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④行使了公民的建议权,承担了社会责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不算是好汉!”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人生需要自立②只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自立
③自立就一定要拒绝别人的支持和帮助④只有告别依赖,才能走向自立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5、下列对生命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B生命的意义在于时间的长短C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D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生命
6、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通过他对()的合理需要的满足和贡献来体现的。①自我②他人③集体④社会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要探索人生的意义,就必须:()
①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②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全力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④充分利用有限的今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缺少自强自立的品质,就像搁浅的航船,难以驶向成功的港湾。”这句话的意思是()
A航船需要港湾停泊B依赖是人生的第一大敌
C远大理想的实现离不开自立自强D远大理想与自立自强无关
五、课后作业
略
第四课时复习要点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能理解法律的含义、特征,知道未成年人享有的特殊保护,并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预习作业
1、法律的含义、特征
2、为何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
3、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4、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
7、法律的含义、特征(七下P53-----54)
①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②特征: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第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第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8、未成年人享有的特殊保护(七下P54----55)
①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第一,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个人权益易受侵害。第二,家庭、学校、社会都存在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第三,未成年人犯罪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②具体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③具体保护:(七下P61----62)家庭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学校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方面,举足轻重。(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社会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司法保护-----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9、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七下P68----70):防火,防水,防气,防盗。
四、课堂检测
1、“如果没有一个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法权也就等于零。”列宁的这句话体现了法律是()的行为规则。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与道德密不可分
2、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我国农村将全面推进税费改革B厦门特大走私案犯被执行死刑C环保部门倡导不要随意丢弃废旧电池D教育部宣布放宽高校报考条件
3、列宁指出:“法律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这表明()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B法律是统治阶级中少数人的意志的体现C法律只对被统治阶级有约束力D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4、卢梭说:“法律必须具有普遍性,并在其命令范围内对全体人适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B违法者必然受到刑罚处罚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D法律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
5、有人认为:“自己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就与自己无关。”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我国正在建设法制社会B否认了法律对每个公民的保护和约束作用C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立起来了D肯定了青少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6、下列行为中,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是()①班主任体罚违反班规的未成年学生②某企业招收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打工③某中学规定不许学生进入游戏厅、酒吧等场所④父母强迫七年级的女儿中止学业,外出打工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7、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门在网络游戏中推行防沉迷系统,这是对未成年人实施()的表现A司法保护B社会保护C家庭保护D学校保护
8、在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是()A«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B«刑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C«宪法»和«刑法»D«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9、辨析: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即使犯了法,也应受到它的保护,所以未成年人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
10、辨析: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国家和法律的特殊保护,有了这些保护,未成年人就一定能够健康成长。
五、课后作业
代数部分 第一章:实数
教学目的:
1、掌握数的概念及分类,正确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
2、熟练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概念,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会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
4、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指数、科学记数法等概念。
5、会熟练灵活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6、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基础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有理数数实数 正分数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p的形式,其中p、q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q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特定意义的数,如π、sin45°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的相反数是-a;(2)a和b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
(1)实数a(a≠0)的倒数是
1;(2)a和b 互为倒数ab1;(3)注意0没有倒数 a3、绝对值:
(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a,a0,a,a0a0a0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0,称a叫a的平方根,a叫a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3)立方根:3a叫实数a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可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1)两数相乘,同号取正,异号取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n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个非0的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
(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做被除数。
5、乘方与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6、实数的运算顺序: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加、减是一级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不同级的运算,先算高级的运算再算低级的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运算。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科学记数法:设N>0,则N= a×10(其中1≤a<10,n为整数)。
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精确度的形式有两种:(1)精确到那一位;(2)保留几个有效数字。例题:
例
1、已知实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且ab。化简:aabba
n分析:从数轴上a、b两点的位置可以看到:a<0,b>0且ab 所以可得:
解:原式aabbaa 例
2、若a(),3433b()3,433c()3,比较a、b、c的大小。
4433分析:a()1;b1且b0;c>0;所以容易得出:
34a<b<c。
解:略
例
3、若a2与b2互为相反数,求a+b的值 分析:由绝对值非负特性,可知a20,b20,又由题意可知:a2b20
所以只能是:a–2=0,b+2=0,即a=2,b= –2,所以a+b=0 解:略
例
4、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c与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1,求解:原式=0110
abcdm2的值。m11ee1994ee 0.125199
4(2)例
5、计算:(1)822解:(1)原式=(80.125)199422119941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六课—一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分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和图片入手,提出课堂探究,引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然后表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第二目从文字和史学典籍角度论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并从其特有的包容性,论证其原因;第三目分析中华文化的衰微原因和怎样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具体材料入手,提出课堂探究,然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了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觉学习,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七课包括两个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一框共有三目。第一目从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为切入点,引发出中华民族精神,并重点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第二目主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讲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突出表现;第三目以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的核心地位为切入点,在讲述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四、单元导语:
综观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我们不禁会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些就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2)文字的作用、意义(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7)不同区域的文化(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1)举办讲座或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和我园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资料,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征。
(2)考察或参观有关的生产工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建筑工程等,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通过搜集或演示各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风俗等资料,深入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地缘因素,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种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的认识,姓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撰文:“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六、【课文导语】: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们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中华各民共同创造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新课教学】: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探究提示:图中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发源于古代的古巴比论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这些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相继衰落、中断、湮灭;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 殷周 春秋战 秦 汉 隋唐时期 宋元明 明清
时期
天命神权思想、“敬文化思想
德保民” 思想 国时期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古代中华
儒家
文化高速
学说
发展,并
确立
以博泛吸
至尊
收外域文
地位
化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正式形成
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你能为这个结论作出进一步佐证吗?
◇点拨:“文化名人”介绍我国儒学宗师孔子的生平,主要评析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及其每一时期的特点。在中华文化发辰吏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泰朝,它统一了多民族文化.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化.相比以前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而言.是时代文化的飞跃。故选B。其他三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是题干的所指,故不选。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课堂练习: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问不同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菥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
①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点拨:“相关链接”描述了我回汉字的发展过程。方言、民族的多样化与汉字的统一性,深刻表述了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民族凝聚力中的巨大作用。
(2)史书典籍。
①意义: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原因: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③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民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吏书其籍.我固的史书其籍种类多、规模大、存留丰富、影响深远,记戴传承中隼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古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①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②是从汉字上证明.③是从史学其籍上证明。④不符题干要求,故选C项.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客性的相关知识。其中②明显错误.故选D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大冲,中华文化也经历衰微的过程。
◇课堂探究:
(1)忆一亿,17、18世纪的地界发生哪些变化?(2)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3)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父系? ◇探究提示:
(1)①在政治上:欧洲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开始取代封建主义
②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产生工业革命,开始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继文艺复兴后产生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冲击封建统治,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展开殖民掠夺与,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①清朝统治者极力提供程朱理学,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②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现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③人们封建落后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④以中因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浙渐稿失。
⑤西学大量传入中田,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晨,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3)①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②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反映了国家衰落.不利于国家发展。◇课堂练习:
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衰微的原因,故①②正确。③④恰相反,维新运动有助于思想进步,洋务运动有助于国家强大。故选A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本知识点教材从三方面分析论证:第一层论证了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重要因素;第二层论证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曲折探索中得到的结论;第三层论证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注意:
在近代中国·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固沦为半殖民地丰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强之路。事实证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进行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课程标准】: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二、【新课教学】: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课堂探究:参考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可否对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作出描述?
◇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们生活,也贴近百姓;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荣显青;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居世界前列,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实现科技划时代的发展.
(2)对世界的贡献: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及传播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中国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费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戴独特民族传统。
◇点拨:相关健接说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内容博大,语言雅俗共赏,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皮影戏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反映中华民族丰富创造力。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答案:D 解析: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位王,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材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这一知识点。第一层从科学技术与民族文明的关系分析;第二层分析了巾国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证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科学技术在古代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和富
有创造力的民族。
◇课堂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学们交流共享。
◇探究提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课堂练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的看法正确的是()A.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体现了我国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故A、B项不选。题干强调的是“对中华文化重要性”,故C项不选,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这里讲述了我国不同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的绚烂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1、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教材从三个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文化的成因,其次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最后分析其具体表现。(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点拨:“相关链接”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影响较大。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课堂探究:
(1)你能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的意义上,说明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吗?(2)如果把这些文化与你的家乡文化相比较,你还会发现什么新的特点吗? ◇探究提示:
(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
◇课堂练习:
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答案:A 解析: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我国的雕刎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例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2)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例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为三大英雄史诗。◇注意: 民族文化深深地体现着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面貌,通过一定的物质展现,可以表现在建筑、民族文学、舞蹈、习俗、信仰、衣着等方方面面。
◇点拨:“相关链接”中提到的《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郝英雄史诗。史诗的篇幸结构、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具有蒙古族说唱艺术的特点。从民族文学角度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绚丽色彩。
◇课堂探究:
(1)你还知道哪蝗少数民族舞蹈?它们务有什么特点?(2)你能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著名曲目及演奏的乐器吗? ◇探究提示:
(1)新疆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活,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北疆以伊犁为代表,它的赛乃姆舞蹈,吸收了一些其他民族的舞蹈成分,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不时出
现戛然静止和幽默风趣的小动作;东疆以哈密为代表,这里的赛乃姆音乐比较缓陧,节奏中保留了不常见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稳重,手腕的变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由于各地区的赛乃姆风格特点不同,所以群众习惯在赛乃姆前面冠以地名以示区别,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手鼓在赛乃姆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掌握速度,又以响亮流畅的鼓声渲染气氛,鼓舞人心。
(2)蒙古族音乐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马头琴,代表曲目《马头琴》。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维吾尔民间音乐向套曲形式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维吾尔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它包括古典叙咏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蹈乐曲和器乐曲340多首,长期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维吾尔族的古老乐器是弹布尔,主要曲目为《乌扎勒》。哈萨克族著名的《玛依拉)Ⅺ我的花儿》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此知识点教材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分析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第二,分析了民族文化的地位;第兰,分析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总结其意义。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点拨:“教材插图”说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既有本民族的色彩,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博大、深厚。
◇课堂练习: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义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尤认同感 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义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c、D项都正确表达了民族文化的意义、特点,只有B项错误,民族文化虽是本民族特点的深刻表现,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强大的表现。
◇本课小结:
1.本课宏观把握捷径:本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具体原因、表现;然后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如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和不同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从而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华文化的全貌。
关键词:高考;离子反应;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91-01
考纲解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实质,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能够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并判断正误。
3、能够利用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来解决离子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离子反应的复习,提升归纳、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化学的兴趣,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
命题方向:1、离子反应的条件。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问题。3、离子推断。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有量限止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判断正误是本节的难点。
直击高考:因为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绝大都是在电解质溶液中进行的,大多属于离子反应,所以有关离子反应的内容,在高考的各类题型(选择、填空、计算)中均有出现,并且每年所占分值比例均很大。解决这部分问题的关键是要牢固掌握概念的内涵和规律性,注重灵活运用,对复杂问题可以采用分层次解决,各个击破。在今后的高考中仍将继续,在题量、题型、分值和难度上将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设计了如下环节进行了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知识回顾:
1、什么是离子反应?它的实质是什么?并举例说明。2、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可以分为几类?具体有哪些?3、按条件写出一下离子反应方程式。(1)Ba(OH)2与CuSO4反应(2)氯化铝与少量氢氧化钠反应(3)氢氧化钠与足量的二氧化碳反应(4)少量NaH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4、请问下列离子不能共存的是:A.NH4+、Al3+、SO42-、NO3- B.K+、Na+、Cl-、NO3- C.K+、NH4+、MnO4-、Cl- D.Na+、H+、NO3-、CO32-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A.用稀硫酸清除铁锈:Fe2O3+6H+=2Fe3++3H2O B.铜粉放入硝酸银溶液里:Cu+Ag+=Cu2++Ag C.食盐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Cl-+Ag+=AgCl↓ D.硫化亚铁放入盐酸中:S2-+2H+=H2S↑
知识点梳理:
学生看书并完成:复习资料中(一),电解质和电离方程式
展示高考热点: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1、离子方程式的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示的方程式。
2、离子方程式的意义: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1)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2)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3)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除;(4)查: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是否相等
学生练习2、离子方程式书写练习:
(1)实验室制取氯气(2)铜片加入浓硝酸中(3)钠与水反应(4)铁与盐酸反应(5)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6)碳酸钙加入醋酸溶液中(7)醋酸与氨水混合(8)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9)碳酸氢钙溶液中滴入少量NaOH溶液(10)碳酸氢钙溶液中滴入过量NaOH溶液(11)澄清石灰水和少量二氧化碳反应(12)澄清石灰水和足量二氧化碳反应(13)H2SO4和Ba(OH)2溶液反应(14)NaHSO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15)NaHSO4溶液中加入过少量的Ba(OH)2溶液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投影(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的方法):
学生练习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 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 H2SO4 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学生练习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aHCO3溶液显碱性:HCO-3+H2O H3O++CO2-3B.KOH溶液吸收少量SO2:2OH-+2SO2===2HSO-3 C.Na2O2与H2O反应制备O2:2Na2O2+2H2O===4Na++4OH-+O2↑D.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醋酸:CO2-3+H+===HCO-3
【机械波一轮复习教案】推荐阅读: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复习11-14
功和机械能总复习11-14
机械工艺复习资料含答案12-08
机械能守恒定律总复习10-08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06-24
机械autocad教案09-27
机械基础课程教案10-13
汽车机械常识教案12-13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全11-23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doc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