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精选8篇)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篇1

1、下列属于综合性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的是()

A、了解婴儿的基本状况

B、确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方式 C、实施教学计划的步骤

D、考评

2、设计编制个别化教学目标可分为()。

A、婴儿的几大行为领域的实际能力,已掌握的技能,感兴趣的问题 B、育婴师的直觉

C、婴儿的生活习惯

D、婴儿的表达方式

3、婴儿个别化教学目标可分为()。

A、大目标和小目标

B、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C、整体目标和分化目标 D、个体目标和团体目标

4、从整体上确定了一个年龄段的教育内容和范围的是()。

A、短期目标

B、分化目标

C、规范化目标

D、长期目标

5、短期目标是将()的过程分解为连续的若干个小步骤。

A、大目标

B、长期目标

C、整体目标

D、分化目标

6、()不属于实施教学计划的服务内容。

A、向家庭提供与实施计划无关的咨询与服务

B、向家庭提供与实施计划有关的的咨询

C、向家庭提供与实施计划有关的服务

D、向家长提供设计完好的教学内容和游戏方案

7、游戏记录包括()等内容。

A、活动中所用的玩具、教具和道具

B、婴儿一天的生活起居

C、教师采用每个游戏的原因

D、教师设定游戏目标的依据

8、总结性个别化教学计划全面反应了婴儿的发展情况,又针对()编制成书面教学计划。

A、婴儿的个别需要

B、家庭的特殊需要

C、全体婴儿的总体需要D、特殊家庭和特殊婴儿的需要

9、()等主要项目和内容是编制综合性个别化教学计划时要涉及到的。

A、婴儿基本资料和目前各领域能力水平状况

B、教学资料和婴儿将要达到的各领域的能力水平

C、关于婴儿家庭的所有资料

D、婴儿家庭资料和家长的工作能力

10、游戏活动是促进婴儿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

A、唯一形式 B、实施教育教学的唯一方式 C、实施教育教学的唯一手段 D、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11、对婴儿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体现出(),是因为婴儿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A、特殊性

B、单一性

C、普遍性

D、多样性

12、设计游戏活动是要本着活动性、游戏性:()差异性:环境育人和反复性等原则。

A、整体教育思想

B、部分教育思想

C、结果为重的教育思想

D、强调秩序性

13、婴儿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基本的活动是()。

A、思考

B、学习

C、观察

D、游戏

14、婴儿在游戏活动中,不能()。

A、操作各种材料,与各种物体和人相互作用

B、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

C、体验探索的乐趣和获得认知周围事物的机会

D、学习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5、整体教育思想的整体观在教育目标与内容关系上主要体现在()。

A、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互相渗透并有机结合 B、保留教育目标和内容纵向的系统性

C、考虑教学内容的横向有机结合 D、只突出某一领域的教学忽略其他的领域

16、整体性教育的原则不包括()。

A、教育目标的整体性

B、细化教育资源,保证婴儿的社会环境单纯

C、教育理念要渗透到各个领域

D、实现教育手段和途径的整体性

17、(),是对教育目标整体性的含义的错误理解。

A、为婴儿生长发育还不成熟,所以不能把其看成是独立的人 B、为婴儿设计各领域发展的游戏活动,促进其和谐发展

C、在活动的设计上要保留各领域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纵向的系统性 D、设计各领域发展的游戏活动要从身心两方面考虑 18.如果将实现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整体性()是错误的 A、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教育、B、科学安排婴儿的一日生活,充分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 C、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育

D、通过完整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对婴儿集中进行教育 19.()是婴儿教育的最终目标

A、促进婴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

B、促进部分婴儿在统一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C、促进所有婴儿在平均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

D、促进婴儿由最低水平提高和发展到统一水平上 20.()是良好的物质环境在环境育人原则中的体现

A、家长能够满足婴儿对物质上的任何需求

B、为婴儿的发展提供可感知的丰富的玩具和材料

C、父母、育婴员的情感和态度对婴儿的影响

D、父母、育婴员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对婴儿的影响 21.()是良好的精神环境在环境育人原则中的体现

A、为婴儿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如育婴员的情感、态度、观念等对婴儿 的影响

B、让婴儿顺其环境自由的发展,家长无需任何干预

C、为婴儿的发展提供可感知的丰富的材料

D、为婴儿的成长发育提供丰富而全面的营养 22.婴儿喜欢反复玩一种玩具;反复做一种游戏;反复听一个故事都体现了()这条原则

A、差异性

B、活动性、游戏性

C、反复性

D、整体教育思想 23.游戏目标要()婴儿的发展水平是确定游戏目标时的难易标准

A、持平于

B、略高于

C、脱离

D、大大高于 24.确定个体游戏目标不应采取的方法是()。

A、在临近或略低于婴儿的发展水平的位置确定各个领域的目标

B、在临近或略高于婴儿的发展水平的位置确定各个领域的目标

C、总目标的确定要以各领域发展水平的平均值为基础

D、要以婴儿发育评价为依据

25.总目标的确定以各领域发展水平的()为基础

A、最高值

B、最低值

C、平均值

D、极限

26.确定团体游戏目标以团体中()儿童发展水平的平均值为依据,而不是指某个个体

A、少数

B、所有

C、大多数

D、某个 27.不应以()来选择游戏素材

A、围绕婴儿的周围环境

B、围绕婴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需要与兴趣

C、围绕游戏的难易程度

D、围绕育婴师的生活经验和家庭需要

28.不属于编制、设计和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的注意事项的内容是()

A、设计游戏,要从本地、本园、个体条件出发,结合婴儿的实际情况

B、编制游戏,完全按照家长的要求

C、编制游戏,要考虑社会领域对婴儿的发展价值,婴儿身心特点两个要素

D、实施游戏,要以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婴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

29()是制定婴儿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基础和前提

A、对婴儿整体发展水平和各项能力发展水平及其发展速度进行科学评价

B、教育者要想象出婴儿的大体情况

C、了解婴儿父母的兴趣

D、让婴儿提出看书的愿望

30.婴儿发展是以()为共同特点

A、领域性和间断性

B、间断性和不平衡性

C、间断性和阶段性

D、阶段性和连续性

31.掌握婴儿个别特点是以()为目的

A、针对性的设计和编制个别化教学计划

B、编制团体教学计划

C、对婴儿进行超常教育

D、规范婴儿与众不同的个性,使之与大多数婴儿一样按模式发展

二、技能

1、请从五领域方面为4-6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2、请从五领域方面为7-9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3、请从五领域方面为10-12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4、请从五领域方面为13-15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5、请从五领域方面为16-18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6、请从五领域方面为19-21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7、请从五领域方面为22-24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8、请从五领域方面为25-27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9、请从五领域方面为28-30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10、请从五领域方面为31-33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11、请从五领域方面为34-36月的宝宝设计游戏,写明游戏名称、目的、玩法注意事项,并设计出至少3种训练方法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篇2

关键词:个别化教学,实施,研究,策略

与班级授课制不同,个别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它不强调学生发展的统一性,而是追求个性化的自由发展,强调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因此,个别化教学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命题。但从前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来看,个别教学的实施还面对重重阻力。因此,本文从教师观念、教育投入、课程、教师专业素养及评价五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推动个别化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更新观念,面向“个体”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还存在不少的教师缺乏“个别化教学”的教学观和教学理念较为落后的现象,而“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育观是影响个别化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1]。因此,教师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是有效实施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李希贵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文中强调,只有面向“个体”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而面向“个体”的教育,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1. 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新型的教学观是指在开展所有教学活动中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每个个体”为指导原则,要求教师创设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就是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鼓励并为每位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实施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要了解并把握学情,要把班上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每个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 树立新型的学习观

新型的学习观要求教师建立“以学文本”的教学理念,把每个个体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种意义建构和互动交往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机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学习者进行个体独立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也有学习共同体通过协商、互动和协作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面向每个个体,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和主题活动,以此充分调动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树立新型的学生观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是“弱势群体”,学生纯粹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接受教育的服从者,是教师教学的配角。这种陈旧的学生观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过分地抬升了教师的地位,面向个体、照顾差异,就无从谈起。新型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知识经验背景必然存在各种差异,所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存在差异之处。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基于差异、利用差异,形成学习共同体,让学生的差异成为彼此的一种学习资源,从而推动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增加教育投入,是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的重要保障,也是改善教学条件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个别化教学,基于当前个别化教学缺乏教学资源的情况,政府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教育投入。

1. 增加课程建设的投入,改善教学软件环境

课程是学校实施教学的重要媒介,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事实证明,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已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而多样性的课程是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基本前提。因此,开发基于本校学生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校本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开设多样化的、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的校本课程,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兴趣中快乐学习,并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学习潜能。同时,政府或学校应大力组织高校或者一线的课程专家深入到具体的学校当中,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做些具体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 增加教学设备的投入,改善教学硬件环境

教学设备是学校顺利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个别化教学要求班额小班化,没有足够的教学设备就无法顺利实施。如计算机、电脑、艺术器材、体育器材等,这些是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必备的条件。没有足够的教学设备,师生开展相关的课程就会屡遭限制,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个别化的教学更是无从下手。因此,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显得十分重要。政府和学校应该大力增加该方面的投入,使得教学的硬件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3. 增加教师补助的投入,改善教学心理环境

教师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关键人物,是引领学生成长的重要导航。个别化教学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并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因此,教师的工作量十分大。在深圳市,较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每个教师面对的生活压力之一,教师除了学校的工作收入就无其他的收入来源。而面对每个学生,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额外的一些教学资源、自行组织有利于每个学生成长的活动都显得十分困难。因此,增加教师额外的补助,对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既是一种肯定和鼓励,也为教师顺利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社会、政府及学校应该给予教师一定的教育补助,鼓励并推动教师大胆实施个别化教学,为教师解决物质方面的欠缺问题,改善教师的教学心理环境。

三、创建适合学生的课程,增强课程的多样性

实践表明,任何单一的课程模式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而只有多元化的课程,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4]。因此,多元化的课程才是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具体来说,“适合的课程,是面向每个学生的课程。……课程研发必须坚持学生立场,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5]因此,适合的课程,是基于个体差异而构建多样性的课程,而多样性的课程主要体现在班本的学科课程和多彩的活动课程的构建。

1. 基于个体差异,构建班本的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即国家要求开设的基本课程,它具有统一规定性,但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无法满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将国家课程具体化、班本化,将教材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的开发,最终构建符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具体课程与学科教学内容。同时,在任何一个班级,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开发班本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所需、学习所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班本课程的开发,使得班本的学科课程能够真正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样,一方面,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也能够激发每个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班本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对改善班本学科课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基于个体差异,创建校本的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弥补学科课程不能提供学生更多兴趣爱好缺陷的具有个性化的课程,因此活动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活动课程要基于本校学生的特点,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李希贵认为,要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挖掘本校的活动资源,事实上校长的社会活动也可以成为学生的课程[2]。开设校本活动课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学校及教师在开设活动课程之前要充分了解每个个体的发展需求及兴趣特征;(2)要重视活动课程类型的多样性,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课程需求;(3)要控制活动课程的班额,实行小班化课程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都有充分参与活动的机会;(4)要保证活动课程的课时,不能为了开设而开设,要充分意识到活动课程对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将个别化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在实施个别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因此,教师整体素质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不断更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应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念、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扎实的教学能力等。”[6]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路径才能有效加强一线教师对个别化教学的重视度、实施力度和效度,因此拓宽有效的专业发展渠道势在必行。

1. 引进专家型培训师

研究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十分有限。在访谈中有教师表示:“主要是培训者,他的质量高低,如果说有些培训,它确实没有什么意思的话,那肯定就不好。但是我比较喜欢参加那些高水平,确实有指导意义的那些培训。”因此,引进专家型培训师显得十分必要。具体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个别化教学离不开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中,对这些先进性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专家讲座并与专家互动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2)引进专家型培训师,可以提升培训内容的科研度。专家对教学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有着独到和深刻的见解,对教育改革有着满腔热血和赤子情怀,有着较为崇高的教育理想,所以在个别化培训的过程中往往会与科研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等关键词紧密结合,无形中会抬升本校对个别化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信心。(3)引进专家,对一线教师专业发展重视力度无形中会被抬升,势必会提高教师参与专题培训的积极性及有效性。

2. 开发校本培训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组成部分,学校的发展需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以学校为依托,即学校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7]所以,大力开发校本培训,根据本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情况,合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是有效推动师资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推进学校优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途径。对此,有研究者认为:“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试图将校本培训的形式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结合,使校本培训直接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8]有效开发关于“个别化教学”的校本培训,最为关键的是学校应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如构建校本培训教师团队、成立科研组、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和奖励体系等,以此促进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此外,学校领导及其他教师要积极深入课堂教学,了解教师培训的效果即落实个别化教学理念的情况,为教师改进个别化教学提供一些建议,也为校本培训体系的完善提供现实的依据。

3. 加强校本科研课题实施

科研课题是指为有效实施某一教育理念而以某专题的形式进行深入而较为持久的研究过程。有研究者通过比较发现,英美两国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成功与其重视个别化教学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6]。而事实上,国内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科研课题作用,也极少关涉。因此,为了个别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学校应该加强组织相关的科研课题,让每个教师都参与其中。

首先,学校要设计科学可行的方案。如:构建个别化教学的相关理论体系,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建立“个别化教学”科研课题的团队,可以按年级和学科进行分组,由年级组组长、学科带头人或者具备较高科研素养的教师来带队,引起全校老师对“个别化教学”科研课题的足够重视;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分别派生多个子课题,使得课题与学科紧密挂钩,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更加吻合;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视评价对改进教学的作用。其次,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强调专家参与和指导、同级或不同级教师之间的互动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最后,学校应该对在“个别化教学”科研课题中取得较好成绩(写作和教学)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一定的奖励,可以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实施多元化评价,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保驾护航

李希贵认为:“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2]传统评价重视对教师工作业绩和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主要是智育方面的评价,评价过于单一。多元化评价是在批判传统评价的基础上为适应教育本质、人才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的一种新型评价观。教师在评价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实施多元评价。

1. 激励性评价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期望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期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证明,被期待的值越高,学生的成绩越好,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越高。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充分挖掘每个个体的不同潜能和优点。采用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并肯定存在差异性的每个个体,尤其是后进生。弱势群体理论认为,只有弱势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才是真正的、完美的教育。所以,对于弱势群体,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充分挖掘这部分学生的各方面优势以弥补学业上存在的不足。动机理论认为,内在动机是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冲动的根本原因。因此,激励性评价是强化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

2.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在批判传统评价(外部评价和片面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强调了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每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个体,课程与教学评价更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片面评价。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差异,在差异中看到不同个体的优势与不足,以优促改,从而实现评价促进个体不断完善自我的功能。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首先教师要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灵活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长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与特殊评价相结合;其次,根据不同的评价结果给予不同个体及时的反馈,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鼓励;最后,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有意开发学生的特殊潜能,促进学生存在的互补性功能的发展,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3.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是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反映的一种工具,是教师改善教学和学生自我完善的重要依据。真正的评价,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片面的,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才能客观且充分反映个体的整体发展状况,才能推动教师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及正确地面向每个个体。因此,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

首先,以教师评价为主导。教师评价能够整体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坚持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对每个个体个性发展的激励作用。其次,倡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人本主义教育者认为最佳的评价方法,罗杰斯认为这是一种“最称心如意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强调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是师生合作的一种重要体现。再次,鼓励同伴互评。同伴互评是同伴互助的一种体现,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评价的信息;另一方面,同伴之间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别人的优缺点,以此自立自勉。最后,鼓励家长评价。提倡家长参与评价,是一种家校联合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家长评价,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以此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长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同时,教师与家长联合,可以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张道彬.个别化教学的实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李治国.增加教育投入坚持科教兴国[J].当代财经,1996(1).

[4]夏海明.学校多元课程类型及其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11(8).

[5]李臣之.适合的课程[J].教育科学论坛,2015(7).

[6]王德勋,皇甫素飞.试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J].成人教育,2007(12).

[7]熊焰.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的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个别化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3-02

当前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中,最突出的是两条:其一,让每个学生成功,加强“个别化教育”;其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由此可见,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是以人为本,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一、了解每个教育对象,构建课堂目标和内容

1、了解每一个教学对象的个体。个别化教学的前提是学生个性及个性差异的测查诊断,根据诊断安排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需要、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为他们安排灵活的课程和内容,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最大可能的得到发展。

2、建立适应性的学习目标。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个别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建立了适应性目标。适应性目标既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是永远达不到的,而是指经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身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

个别化教学强调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改“课堂”为“学堂”,改“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教”为“学”服务。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能力强者的学习目标层次较高,能力差者的学习目标层次较低,内容较简单。由于教师对学生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确定了每一个学生的适应性目标,所以不同的学习目标为不同的学生的“学”服务,以期达到人人发展目标。

3、提供可选择的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们提供可选择的多样性的教学内容。除了一般程度的教材内容外,教师可以指导能力较高的学生利用其它资源自行练习、阅读相关的资料。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能简化其教学份量及内容。

二、探索个别化课堂教学形式,形成个别化教学模式

1、营建个别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小班化教育环境为个别化教育的展开提供了自由的心理环境。心理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潜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个别化教育教学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和气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关系。课堂上,让学生不怕老师,让学生敢说“我不懂”,让学生会说“我认为”,让学生觉得“我讲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理解对大家很重要”,让学生提高学习需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中,给学生多一点的鼓励,多一点的空间;让学生兴趣发展、个性舒张,但对于个性过分张扬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扬“长”改“过”,一步步走向自我完善;对于胆怯自卑个性的儿童,坚持多肯定,少否定。

2、倡导交互型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个别化教学中积极倡导交互型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课堂中的一切因素,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使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可利用的空间与频率、密度都大大加强,活动的双方激情燃烧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碰撞不断发生,使每一个独特的自我得到张显,每一个个体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都有不同,但大家又能悦纳不同的观点,从而整个课堂摆脱静止,呈现动态。

3、安排不同的辅导策略。学生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相同,但能力差者需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适时的辅导。具体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辅导。课前辅导:根据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个别化教育对象自身特点,课前对个别化教育对象进行个别辅导,这里的个别化教育对象指的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内容可以包括教材内容的预习指导,并预估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为课中的及时辅导和反馈作铺垫,以降低他们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课中辅导: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特点,预估其掌握的速度、程度,预设教学反馈和调整教学过程的措施。课堂中,教师力求从课堂教学反馈中发现问题,随机应变,及时点拔;课后辅导:对课堂教学尚不够理解和掌握学生,则应进行课后辅导,可由教师负责,也可由合作伙伴担任,有时甚至可以是家长。对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和好奇的学生,教师应于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型的辅导。调整学生的学习速度。允许能力较高的学生自我控制学习速度,熟练一项内容之后,接着学习新的内容,以期加速学习。

4、开展“双休日”分层作业设计活动。从学校班级人数较少的实际出发,开展双休日分层作业设计。学生们双休日的作业是自助餐式的,有自己选择作业的余地,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通过双休日分层作业布置可以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使作业发挥出反馈、矫正及交流的功能,而不是成为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5、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只有父母才能做到,所以,在小学父母是学习困难学生的最好老师。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一般都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通过沟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建立“一对一”的家庭辅导机制,使学校教育在家中得到延伸,保证个别化辅导在家中也能实施。

6、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集体教学+合作教学+个别化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伙伴帮助、补偿教育等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结构。

这样,通过交替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以及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既满足了学生的个别需求,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个别化教学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三、展开过程评价,建立以个别化学习的评价机制

个别化学习的评价以发展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力图改变传统评价内容的单一性、统一性、被动性,评价根据多方面的内容,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过程评价,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评价时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亲子互动”。具体有:

1、自我评价。注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自我分析,从而实现自我调整。其过程为: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回顾、自鉴自评。小组互评:小组之间集体互评。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征求家长、老师的评价。

2、对话式的评价。教师和学生之间每天通过“家校联系册”上的“心情日记”和“留言板”进行对话。教师请学生当天的表现和对他的评价写在“留言板”中,学生则在“心情日记”中回答老师的评价,有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在“心情日记”中互相评价,互相激励。

3、评语式评价。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个别化的教学评价中,我们增设了两种评语——学科评语和即时评价。

(1)学科评语。各科教师结合各自学科教学为学生写的评语。学科评语打破了班主任包办代替的评价方式,真正把各科教学摆在了同等地位。如五年级第二学期老师们对学生郑燮园的评语: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篇4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科都存在“个别差异生”。所谓个别差异生是指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相对差异较大,导致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与大多数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严密性.使得这种个别差异较其他学科更加明显,每位认真负责的教师都很重视个别差异生的辅导。

一、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是转变个别差异生的关键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信息,并进行探索创造。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内容才能反映快,思维活动积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

2、创设情景,唤起兴趣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是每个学生都能唤起求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为学习分析应用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3、利用教具和实物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许多个别差异生的抽象思维相对弱,因此造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较慢,应用起来较困难。但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具和具体材料,充分的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减少学习过程中不必要的障碍,激发学习兴趣。

4、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让学生体验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使个别差异生在应用过程中加深理解,增加兴趣,同时也会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能力,又使得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个别差异生在应用中获得自信,保持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个别差异生的形成与学习习惯的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个别差异生的成绩必须培养、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计算仔细认真、独立完成作业。

1.学会听讲,养成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听讲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2.积极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培养计算仔细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三.及时与家长联系,密切配合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学生不是一个独立生存的个体,他受环境的影响要比成人大的多。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家长的、社会的责任。教师针对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对学生在校的要求也让家长明自,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使学生避免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不统一,形成教育的漏洞。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对于转化个别差异生更为重要。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篇5

一、教育对象的认识

1、目前我们所开展的随班就读的教育对象是:通过县教育局组织,县特殊教育筛查工作小组筛查鉴定出来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他们仅是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教师针对他对教育的不同需求情况,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及安置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以满足不同个体、不同程度儿童对教育的需求。

差生与智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可能会导致学习能力低或缓慢,但差生不一定就是智力障碍儿童。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闲谈中,要时时注意自己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流露出一句有伤学生自尊的言语或举动。

二、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一般特点

1.感知觉较迟钝、缓慢;知觉恒常性比正常儿童差。

2.记忆速度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或不准确;记忆的组织能力差,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3.思维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一般缺乏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容易受暗示,缺乏主见。

4.语言发展迟缓,词汇量少;思维的不灵活,对稍长的句子听起来有困难,发音不准、吐字不清。

5.个性的特点:意志薄弱、缺乏主动性,容易接受暗示,脾气固执;其次是高级情感发展迟缓。高级情感主要指诚实感、责任感、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自我牺牲精神等等。

三、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两点注意:

★不公开其学生的身份 ★学习要讲求实用

四、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1、个别化小组成员:

2、个别化教育的相关知识:

3、怎样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4、怎样实施个别化教学

5、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撰写

随班就读个别教学化计划的内容,包括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措施三部分。1、学生情况

学生情况是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的基础。学生情况的描述必须客观、辨证、简明和抓住问题的症结。前一学年(期)学生的考核评价的分析情况,是制订后一学年(期)教学目标和教学措施的依据。2、教学目标

制订教学目标,必须依据于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大纲(普通学校课程标准并参照弱智学校教学大纲或盲、聋学校课程计划),对教学目标作适当的减少内容(要点)和降低(层次)要求的处理。减少内容和降低要求的基本原则是:可接受性(随班生能够接受的)原则;实用性(随班生今后生活必不可少的)原则;后续性(降低要求后不影响以后继续学习的)原则。

在减少内容和降低要求的同时,增加和提高缺陷矫正补偿、职业技能训练和社会生活适应、个性培养发展等的内容和要求。3、教学措施

制订教学措施(策略)必须具体、明确、有针对性,便于执行和检查其效果。

二、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的落实 1、个别化教学(总)计划

个别化教学(总)计划落实于随班就读学生教学档案,实行一人一个案。该档案由随班就读教师负责填写,一式二份。一份交学校领导督促检查;一份由随读生教师会同和协调相关任课教师(语数教师和资源教师为主)共同执行。

每学期,学校领导必须对个别化教学计划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2、个别化教学(分)计划

⑴随班就读的学生接受教育有“合”和“分”的两种形式,即

其一:随本班级的其他学生一起(即随普通班)学习常规课程(或称为普通课程)及进行相应的“课内学科”的教学;(以下简称“课内”)

其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分别(即非随班)学习辅助课程(或称为特殊课程)及进行相应的“课外辅导”的训练。(以下简称“课外”)

⑵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安排“合”(课内随班)的时间多一些还是“分”(课外辅导)的时间多一些,应从学生的障碍及其改善的程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尽可能地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为原则。

常规课程的各科任课教师根据个别化教学(总)计划,制订“课内”教学的个别化教学(分)计划;

辅助课程的有关辅导教师根据个别化教学(总)计划,制订“课外”训练的个别化教学(分)计划。

辅导教师可由各科任课教师兼任,也可由专职负责资源教室的资源教师专任。3、教案:

⑴教案和个别化教学计划,必须是有机的整体,不能相互割裂和流于形式。

⑵在兼顾全班共性的同时,教案中涉及随班生的教学目标及教法、提问、练习设计等特殊要求,可以单列,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教案中(或在教案的边线旁)注明。

⑶任“课外”辅导和训练的教师的教案,必须有缺陷补偿等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每次辅导须作好包括时间、内容、效果等的记录。

三、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实施(一)、“课内”计划的实施

1、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在集体教学中有机穿插个别辅导。

2、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充分体现一体化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面对差异、利用差异,扬长促短、长短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要解决好差异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个体(点)与整体(面)的矛盾、竞争与合作的矛盾,使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成为可资利用的有效教育的教学资源。

3、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运用伙伴合作教学法、集体合作教学法、分层递进教学法、点面结合教学法等,恰当组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发挥其最大效能。

4、课堂教学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⑴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和挑战性(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两类学生相得益彰);

⑵教学过程的兼顾性和合作性(兼顾两种教学对象,体现合作中的竞争);

⑶教师素养的应变性和统筹性(使两类对象都学有所得,学有进步);

⑷教学效果的全局性和互促性(既不能弃个别随班生于不顾,又不能为随班生而丢整体)。

5、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注意以随班生为代表的“差生群”,正视个别差异,兼顾特殊需要,做到长短互补、普特互促、因材施教、点面结合,面向全体、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6、课堂坐位安排

应将随班就读学生安排在教师便于关心的座位上,并对其合作伙伴、小组分配方面做精心安排。

(二)、“课外”计划的实施

1、课外辅导和训练的目的

课外辅导和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课内集体教学的不足,应该允许甚至要求教师对随班生进行必要的课外辅导补课,但“补”是为了“不补”或“少补”。关键是:转变观念、提高师资水平,通过改进教法来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益:而不是仅仅靠通过有爱心和简单的加班加点来提高少数人(随班生)的成绩。随班生学习有困难,“课外”该补必须补,但也要克服“课内”教学效益差,仅靠“课外”补的倾向。

2、课外辅导的多样化形式

鉴于随班就读学生数量相对较少、个体差异较大,课外辅导应从兼顾教学质量与规模效益的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对教师的落实、时间的落实、地点的落实、对象的落实、内容的落实等作精心安排,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3、课外个别辅导的主要形式

⑴(本校)资源教室:当本校在某一方面有特殊需要进行辅导的学生在10人以上,应成立资源(辅导)班,班额10至14人为宜,可安排本校专职资源(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

⑵(进校)巡回指导:由区县巡回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下点对学校资源(辅导)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咨询、服务、指导;

⑶(校外)康复中心:各点的学生相对集中地定时到康复指导中心进行训练。

4、课外辅导的落实:

辅导训练必须做到计划落实、场所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方法落实,并做好记录,定期加以评价和检查。

5、实现教学辅导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组合

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学生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就业出路,因地制宜地、有侧重地培训有关专业教师,投资建设资源(辅导)教室,以有利于随班就读的顺利开展、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特殊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龙头,应重点加以武装,使之成为咨询服务和康复指导的中心。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点也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重点地建立若干技能训练的项目。各邻近的校、班、点可统筹安排,互相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普教的教学资源与特教的教学资源应实现资源共享。

四、处理好随班就读学生“课内”随班和“课外”辅导的关系

1、课内外时间(课程)的安排

随班困难较大(跟不上)的学生,可适当减少在普通教室常规课程中集体随班的时间,增加在资源教室辅助课程中个别辅导的时间。对学习确有困难的随班生,对其所学课程可作必要的调整,如:可免修外语等跟不上的课程改上其他适合的课程;也可将《思品》和《自然》合成《常识》综合课,使用辅读教材;也可语数课程使用辅读教材(个别分班上课),其他课程使用普通教材(集体随班上课);也可某些跟得上的课随原班级上课,某些跟不上的课随低年级班上课。

对视障、听障、肢障等学生的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等也可对其课程设置及其考核评价作相应的符合实际的特殊处理。例如,对听障学生的外语听力测试就应作变通处理。

2、课内外地点(教室)的变换

为了达到整体的最佳教学效果,教导处要统筹教师、学生、教室的合理组合,精心安排课表。

资源教室课表,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是补加式的,也可以是抽离式的。

资源教室的排课原则 排课方式 资源教室排课的科目、时段

当该生该课程在原班差异较小能跟上 补加方式 可以在原班自修午修晨会等时段补课

当该生该课程在原班差异较大跟不上 抽离方式 可抽离原班在资源教室上合适的课程

3、课内外内容的衔接

班主任和特教教研组应根据《个别化教学计划》,协调和衔接好课内外教育训练的内容。各科教师应积极配合形成合力,防止将《个别化教学计划》流于形式。

4、课内外结合的后援支持

⑴家长的合作:要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⑵社区的参与:要争取社区教育机构(如区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职业学校等)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教育训练或社会实践的条件。争取少年宫、少年之家、少科站等青少年活动场所所提供的服务和指导。

⑶志愿者组织的作用:要争取理疗医生、言语矫治医生、听力学家、学校心理专家、社会学家或社会慈善志愿者(义务工作者)等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咨询和服务。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篇6

怀远县龙亢农场中学:郎飞

在班级日常教学中,如何通过个别化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个别化是指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个别施教,是面向全体,兼顾学生差异的教学思想理念、方法策略的总称。在集体教学中只有“兼顾个别”,才能称得上“面向全体”。个别化教学是近代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但是以往的个别化教学,更多地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对于“情感”、“意志”及“个性”方面的问题也有所涉及,然而很少有人在集体教学中,对认知以外的其他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把个别化教学与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而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影响的。个别化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这里的个别需要,既有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的需要,也有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个别化教学的特点是:1)组织形式既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是小组的,还可以是集体的;2)教学目标依每个学生的现状为起点来确定;3)教学内容取决于学生不同的水平;4)教学方法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或个性特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得到充分的调动,智力水平得到最大发挥,心理状态在与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反过来又提高了认知、情感和意志水平,发展了个性,逐渐地使学生的心理达到--种最佳的状态,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不同就是“个体间差异”。由于个体间差异的存在,儿童在性格、兴趣、能力诸方面必然表现出差别,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每个学生的能力也不同,甚至有更显著的不同,此种差异就是所谓的“个体内差异”。例如:个体在理解力、说话能力、心理动作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关系能力、动机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在学习潜能,学习需要,发展风格,发展方向上表现出多样化。这种发展的多样化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别,就是个别化教学的立足点。更多地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即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待个别化教学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学生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如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能够了解学生的背景材料,有助于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灵活地教育教学,从而为成功的教学做好铺垫。个别化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中的一个教育教学形式,它侧重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情况掌握,只有老师对学生个体进行个别的面对面的接触,尝试建立初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班级的每一位同学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个别化教学手段,对他们每一位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摸排,找到适合他们自身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课堂提问,同时教师要及时地对他们的课堂表现进行积极恰当的评价。那么具体怎样进行个别化

教学呢?

我认为,以班为单位,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对班级中存在的利于心理健康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归类,总结,摸索出发扬积极因素的方法和途径,积极开发各类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然后将成功经验在全校推广,从而带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整个研究中采取了有系统的、有层次的、多元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对各类学生开发潜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应用个别化教学的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认知领域以外的,诸如情感、健康有关的问题,使“课堂渗透”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心理健康教育中“课堂渗透”的“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在集体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渗透。

将心理健康理论与教育干预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到课堂集体教学中,解决每个学生心理发展中的认知、情感、个性等问题。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在普通教育中接受个别化教学,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和“面向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义语,没有兼顾个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因此说,个别化教学不是独立的,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在尊重个别差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心情愉快地主动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整体素质可以得到提高,在通过个别化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个别化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城乡的教育差别,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均可以得到提高。

如何通过个别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对实施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的探析 篇7

一、统一货币政策实施的困境

货币政策统一是实施差异化的前提,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经济体,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还需通过统一的货币政策来实施。而实施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也是央行在一定程度解决货币政策对落后地区造成的负面冲击必须采取的对策。差别化的货币政策对于缩小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非均衡性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解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对策

1. 货币政策目标差别化。

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表明, 地区发展的差异与宏观经济波动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经济运行处于上升期时, 地区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而当经济运行处于下降期时, 地区差距则呈现缩小趋势。针对这样的特点, 在保障统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前提下, 央行可以考虑针对区域特点, 注重货币政策目标和作用对象的差异性, 明确整体目标和区域目标。

(1) 在保持整体目标下, 央行要关注差异性。我国货币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这是央行统一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 由于我国区域差异性明显, 对区域经济、金融资源协调配置进行宏观上的调控是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央行不仅注意整体目标的实现, 同时又考虑到地方特色。在具体操作上, 央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持币值稳定, 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实力差别较大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 央行可以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以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为目标, 制定差异化的政策。

(2) 建立反映区域特点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 基于自然禀赋的差异和人文历史的沉淀,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常形态和基本特征。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之间及其内部区域差别较大, 因此有必要针对区域特点, 在统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指导下, 制定区域货币政策目标体系。2003年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表述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对于不同的区域差异, 央行可以考虑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是不是可以调高或调低经济增长的速度, 以协调区域的非均衡发展。在保障整体目标的前提下, 适当考虑区域经济增长目标, 便于发挥整体目标和区域目标的协调统一, 既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施, 又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

2. 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是落实差别化货币政策的前提。现代银行体系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我国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再贷款。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对一般性货币政策的辅助手段, 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的行政干预、利率限制、消费者信贷控制等信用控制。对于这些货币政策工具, 要针对经济发展的态势和区域经济的状况来运用。

(1) 采取有差别的利率政策, 减少落后地区的资金外流, 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统一的利率政策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东部地区的利率优惠政策, 这主要是由于投资主体对投资都有收益的要求, 在经济条件好的东部地区, 基础设施完善, 配套健全, 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对其投资都有一个好的预期, 企业愿意到东部投资, 而银行也是如此。相反, 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对当地信贷预期相对较低, 导致银行“惜贷”, 资金外流到东部地区。如果央行能从货币操作的角度, 实施有差别的利率政策, 平衡不均衡的预期收益, 就会减少落后地区的资金外流, 从而能发展当地的经济。当然,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 有自身的供求决定机制。实施有差别的利率政策只是就某些领域或者某些行业, 不可能是全面的政策。

(2) 实施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有差别的信贷政策。存款准备金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银行信用量的大小, 存款准备金高就会紧缩银根, 从而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 使得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相应的减少。相反, 如果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 就是放松银根, 同样是通过货币乘数, 使得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相应的增加。就我国当前的情况而言, 东部经济相对发达, 西部经济相对落后, 二者经济发展的周期不可能同步。东部地区的货币乘数大于西部地区, 经济周期一般也早于西部地区。因此, 为了缩小统一准备金率对中国各个不同区域造成的差异性影响, 央行有必要实施有差别的准备金率。

(3) 灵活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调节金融资源的区域配置。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道义劝告、消费信贷等指标, 它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也有重要作用。窗口指导作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种, 尽管没有法律效力, 但是表达其政策意图。央行通过对商业银行发出口头或者书面的谈话或者声明劝说商业银行遵循信贷政策要求。消费信贷是中央银行控制分期付款的条件, 包括消费者采购耐用品的最低付现额和最长偿还期。结合我国区域差异的特点, 央行分支机构可以利用上述的选择性工具, 支持落后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对消费信贷可以实施有差异化的分期付款条件。

(4) 完善货币市场、西部票据市场的建设。资本市场是重要的金融市场, 它可以配置金融资源。因此, 加快发展货币市场及各个子市场, 建立一个多元化、高效率的货币市场体系是解决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手段。而我国目前货币市场参与对象存在在地区分布上东多西少的不平衡现象, 这影响资源的配置。因此, 优化市场参与者的结构和分布, 同时加强信息披露, 为中央银行进行全国性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通过票据贴现、再贴现能够连接企业、市场、金融机构, 以及中央银行,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而我国西部地区票据市场不发达, 中央银行即使实施差别化的再贴现政策, 却仍难实现其政策意图。故此, 中央银行应该培育和扶持西部票据市场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实施区域差别化货币政策的视角分析解决货币政策的对策, 以期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冲击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转轨经济中的非均衡区域金融格局与中国金融运行[J].改革与战略, 1998, (04) :21-27.

[2]张志军.中央银行应注意金融调控的地区差别性[J].理论研究, 1999, (06) :4-8.

[3]王满仓, 王里.中国货币区域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西部经济发展与东部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32-36.

实施个别化教学计划 篇8

长期以来,我们聋校的教学讲究整齐划一,过分强调了“同”,而忽视了“异”,这种划一性束缚了聋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优秀聋生也难以脱颖而出。如何改变这一种现状,我们学校几年来一直在这方面努力探索着,寻求一种质的突破。下面就语文学科教学中贯彻个别化教学原则的做法作了点探索。

一,为学生搭建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这些差异可能表现在感知、记忆、语言、思维、注意等认知过程中,也可能突显于兴趣、爱好、动机等个性倾向性上,更可能存在于情绪、意志、能力、品德、脾气等个性特征里。这就要求师者要利用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措施,为聋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充分调动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1在班级管理上让学生各尽所能,充分显示自我,创建团结、和谐的班风,为学科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一个班级中每一个聋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每个聋生都有一定的潜能可以挖掘;而且,学龄前的儿童、少年,普遍存在着要充分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因此,师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可能让各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每当新的班主任或新的任课老师上任之际,往往是那些原来教定格为“后进生”的学生表现得最活跃,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积极表现和加倍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形象,以赢得老师的关注和肯定。这一现象再清楚不过地表明:(1)每个学生都十分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2)每个学生内心都隐藏着自我表现的强烈欲望。因此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其首要任务是必须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并在班级管理上和学科学习上尽可能地给予每个学生积极表现的机会,如纪律、学科作业收缴、班级卫生和课外活动等都有一个学生负责,使班里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做到人人有岗位,个个有负责项目,并做到职责到人,从而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聋生的爱国、爱家、爱校、爱班级的意识,这样有利于平时的监督;有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营造了人人都行,人人都来参与学校、班级的管理氛围,有效地构建了和谐班级,更为重要的是使得班里以前一些“不如人”的同学能和那些“能人”齐肩井进,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使“后进生”充分利用这一良机进行展示。

2在学习上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的机会。每堂课都有板书、练习、作文等作业。在以往的日子里许多后进生,作业不会做,上课存在随班混坐,默不作声。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上经常关注到这一群体,把更多的赞赏,更多的目光投向他们,通过跳一跳摘果子的办法,让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也有机会“牛”一把。例如,在作业板演的教学环节上,也要让一些差生上板做一做,老师在旁边适当指导,使这些同学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老师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的喜悦,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消极学习的态度。

通过这些平台的构建,营造良好的班风,让全体同学互帮互助,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知识上来,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文化知识的积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老师与家长的鼓励不可忽视

对聋生的教育要及时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往往十分困难。这是因为:首先聋生家庭住处通常都离校太远,老师很少有机会与家长直接接触或沟通。其次由于语言障碍,聋生自身也难以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还有是部分家长对聋孩子的教育不重视,或过于溺爱,不配合。

上述原因导致班主任要取得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变得极为艰难。然而,对聋生的教育工作能及时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又是极其重要的。为解决这一矛盾,应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办法。

1变被动为主动。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因此建立正确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至关重要。现代特殊教育理念认为:聋生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依靠社会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力量,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教育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这学期刚好是新接这个班的语文学科教学,因此学生家长不太了解我这个新的老师。为了确保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必不可少。所以在开学初,我便主动向班主任获取每个学生的家庭地址及联系电话,经常与他们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随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学习及生活状况;同时也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通过这些真诚的互动与交流,不仅让家长们充分体会到学校和老师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同时也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孩子的具体行动中。

2实行试卷签名制。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适当地加大了单元考试力度。每次单元测试都严格贯彻个别化教育原则,即把试卷分为A、B卷,A卷是给学习水平中上的学生;而B卷是专门给中下的学生,即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卷子。每次考完后还要求学生必须把试卷交给家长签名,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同时也给学生增大压力,让他们明白,不努力学习会对不起父母。通过此举,班级的学风大大改观,各方面的表现取得较大的进步。比如有位同学,过去每次考试都是在30分至50分的水平,实行了上述措施后,成绩提高到80分左右。其长辈看到这样的成绩,加上周六、日亲眼目睹该生在家的表现,便及时地给予物质奖励。这一消息在班上传播,让许多后进生羡慕不己。许多同学也会努力,争取得到家长的奖励,同时逐步改变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的状况,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行的。

3在学生中开展尊长的教育。许多聋生对父母工作及生活的艰辛丝毫不了解;对父母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或者不懂;他们甚至认为父母的劳动和付出是应该的。所以要经常结合身边的例子经常开展尊长教育,帮助个别回忆个别父母的艰辛,指出自己对父母不够尊重的地方,由此来增强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进一步珍惜美好的时光。

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

许多聋生,尤其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的现象。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情

况,找出各个学生的不足及学习不积极的原因,以便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引导。

首先是注重多方了解,及时发现实际情况并给予正当鼓励。有的学生深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消极影响,对待学习始终提不起精神来。对这些学生,采用以本校毕业的那些品学兼优的校友为榜样,开导和启发他们,让他们真正懂得这样的道理:要想今后创业成功,现在学好文化知识是根本,“此来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学习确实困难,或学习方法不对头,便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学好功课的自信心。对待这些学生,主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行耐心的指导和扶持,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例如:在各单元的考试前一周便布置同学们自己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复习。在这周里,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复习的态度,尤其是那些过去学习成绩较不理想的同学,注重多方了解:老师不在的情况下,他们在早、晚自习过程中是怎样复习的,哪几个同学学习较为认真,作业能够按时并认真完成;此外还要与其家长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双休日在家的表现,并仔细询问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而且还能及时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们的学习态度——勤奋而努力。这样不仅让这些同学知道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们的成长,而且这些后进生还能在别的同学面前争了光(过去没得到老师的表扬,现在终于能出人头地,得到老师的赞扬)。此外他们也从心底里明白只有不断努力、勤奋学习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才能在其他同学面前傲然挺立。

其次是从最直观的分数上人手。在每次考试评分时,对部分后进生可给予一定的照顾,即打分标准适当放宽。例如,当了解到部分同学确实是在抓紧时间认真复习的,而成绩又不太理想时,在试卷评判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高抬贵手,采用等级记分方式。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体会到辛勤耕耘终获果实的喜悦心情,从而增强他们学好功课的自信心。由此让全体同学知道只有努力、勤奋、抓紧时间学习才能考出好成绩,才能多学到一些知识。

再次,树立榜样,形成合力,共同提高。在每次考试后,教师都要在班上进行小结,及时表彰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尤其重点要表扬取得进步的后进生。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回忆平时这些同学是如何认真学习,课后如何勤奋等等。从而使其他同学也从心里对他们的尊重,暗自佩服,逐渐改变对他们的看法。而后进生在这种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和谐的班风熏陶下,更加勤奋地学习,转变过去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逐步树立了自信,增强了学好文化知识的愿望与勇气。

上一篇:行政助理面试秘籍下一篇:公务员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