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助残志愿工作机制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助残志愿工作机制(通用7篇)

社区助残志愿工作机制 篇1

我社区目前有150名残疾人,占全社区人口总数的2.59%,其中重度残疾人60人、低保残疾人50人,扶残助残的任务相当繁重。残疾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特殊群体,迫切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怀和救助。志愿者助残行动开展以来,社区一直把助残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长抓不懈,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现将近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

一、建章立制,使助残工作更具生命力

为切实做好社区志愿者助残工作,三机社区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为助残工作全面展开作好前期准备。一是成立助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社区主任担任组长,通过工作抓重点,工作负责到人,分工负责,目标管理;二是召开助残志愿服务专题会议。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定志愿者助残服务工作重点,社区多次召开会议,集思广义,群策群力,明确工作思路,将“助残”工作作为志愿服务的经常性项目来深化。



二、多种形式,服务社会促和谐

在助残工作中,我们将长期助残与短期助残,重点帮扶与一般扶助,物质帮助与精神帮助有机结合起来,使三机社区的助残工作内容丰富多彩。



1、以助残日为契机,抓好助残活动。在助残日期间,社区组织志愿者义务为残疾人做家务、生活照料等,服务残疾人12人次。

2、开展慰问活动。组织志愿者到重残及一户多残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慰问,帮助残疾人家庭解决困难,增强重度残疾人家庭战胜

困难的信心,使他们很受感动。每年农历新年来临之际,组织志愿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献爱心” 助残扶贫活动,通过扶残、助残、帮残,为残疾人送上节日的关心和关爱。



3、加强残疾人能力建设。在助残工作中,我们不但注重从物质上帮助残疾人,更注重培养残疾人自主创业的能力。组织志愿者对残疾人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指导,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增强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能力;组织志愿者宣传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知识,提高残疾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宣传优秀残疾人的先进事迹,使青年残疾人树立身残志坚的思想,克服战胜各种困难,最广泛地融入社会大家庭中来。

三、今后的工作

近年来,我社区扶残助残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扶残助残的队伍日益广泛和扩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了更好的服务残疾人,使残疾人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今后,我们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1、继续扩大社区助残志愿者队伍;



2、扩大志愿者“一助一”、“多助一”长期结对服务面,使帮扶工作惠及更多残疾人及其家庭;



3、大力创建志愿者服务站,进一步规范、完善志愿者助残联络站,并按照“常设、规范”的原则,健全志愿者助残工作服务制度建设。

社区助残志愿工作机制 篇2

1.1 服务对象和社区对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认可度不高

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地方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过分信赖, 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志愿者在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等方面的局限, 导致实际服务效果与设想差距很大, 使得社区和受助老人对志愿者产生了不信任感。也有一些地方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从一开始就抱着怀疑和抵触的情绪, 把志愿者拒于千里之外, 挫伤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公益热情。

1.2 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的载体和形式单一

当前,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的内容比较单一, 大部分只能提供一些诸如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说话等服务, 只有少数专业院校的志愿者能够提供健康检查、常见疾病处置、心理咨询辅导、法律援助等较为专业和深入的服务项目, 这使得很多受助对象对志愿服务活动不感兴趣。

1.3 养老志愿服务项目变化快, 队伍不稳定

虽然“雷锋叔叔没户口, 三月来了四月走”的情况现在已经少了很多, 但由于大学生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影响,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大一、大二有时间、有热情, 但到了大三、大四, 往往就没有很多的精力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一些很好的养老服务项目没有几年就夭折了, 志愿者也大多是没有经验的“新手”。

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缺乏清晰定位

志愿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一种形式。但究竟志愿者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些问题还一直困扰着志愿者、社区甚至是受服务的老人。应该正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局限, 但也应看到他们的优势和前景, 应重视这支队伍的规划、培养和管理, 使其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补充。

2.2 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缺乏整体规划

当前,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称、培训资源紧缺等问题, 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整体的规划。政府应该将志愿者纳入到社会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 搭建有效平台, 统筹社区和高校的“供需”要求, 统筹人、财、物等各类资源, 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2.3 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门培训

在很多地方,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空有一腔热血, 但实际社区和服务对象的认可度并不高, 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养老服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所以, 加强志愿者的系统培训是提高其养老服务水平的最直接和主要的途径。

3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对策

3.1 营造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良好氛围

各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志愿者在社会养老服务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是要统筹规划好辖区内的志愿者资源, 搭建起养老服务校地合作平台, 促成高校与社区的有效对接;二是要落实相关政策, 协调各方面力量为志愿者组织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提升、资金扶持等各项服务, 确保社区养老服务自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能长效坚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可以鼓励和扶持部分组织健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向非盈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3.2 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愿和热情

孔子曰:“孝, 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行也。”要继续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尊老、敬老、爱老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的形式上要通过身边真实事例和人物来感染和影响学生, 引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要设计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从孝敬自己的长辈亲人开始, 把敬老爱老作为自己的责任;要大力挖掘和表彰敬老爱老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并以此来鼓励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中。

3.3 丰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志愿者在参与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老人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比如: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方面, 可以拓展老年人健康领域的相关服务, 如简单的健康检查、常见健康问题处置、健康知识宣传等;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方面, 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特别是独居、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方法、有技巧地帮助老人认识和化解心理问题。

3.4 提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可以与医学类院校合作, 对志愿者进行一些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方面的培训;二是可以与专业的养老机构合作对志愿者进行基本的行业道德、业务技能的培训;三是利用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优势, 开发养老服务专业课程, 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学校开展。此外, 社区和各类养老机构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活动, 安排有经验的社区干部和养老服务专业人士为志愿者们提供实践指导, 引导和帮助志愿者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和服务水平。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凸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区养老”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已经在实践中进行了有效尝试。要使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形成长效机制, 就要对服务的整体规划、氛围营造、途径拓展、人才培养等不断进行完善。

社区助残志愿工作机制 篇3

〔关键词〕志愿者;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 C91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6-0086-05

〔作者简介〕毕素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00。

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是未来世界潮流,是先进国家社会成长的重要指标。(1)在当前中国的社区治理中,志愿者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广泛出现在各个领域,从普通的扶弱济贫到专业的医疗救助,从微小的垃圾处理到高层次的环境保护,他们不仅在切切实实解决着社会各类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他们正在慢慢地建构起社区居民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精神,建构起人们奉献国家和社会的热情,而这对于中国的社会资本建设来说显得尤为珍贵。在当下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在利益的纠葛中不断分化和激烈,社会风险系数也有爬升的势头。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加强社会信任和志愿精神的建设,建构起人们对这个社会的认同感。而社会信任和志愿精神的建设不仅要从宏观上宣传造势,更要从社会最基层着手进行,这就要求加强对社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关注。而关注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要研究社区志愿激励的问题。研究社区志愿激励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对志愿者的激励和对志愿组织的激励。 

一、社区志愿激励的个人层面:对社区志愿者的激励

“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志愿服务的人。”(2)社区志愿者具有类似的特征,我们可以将这些特征总结如下:自我奉献、不计报酬、推动进步、增进福祉。对于社区志愿者,我们该如何激励呢?下面将从激励内容和激励主体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激励内容分析: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价值激励

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对志愿者最直接的激励方式。虽然志愿行为应该是与金钱无涉的,志愿者的道德付出并不期待有什么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如果能够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无疑会极大地促进志愿者的志愿行为。物质激励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金钱的形式,也可以是实物的形式,还可以是就业岗位等间接的形式。但是,在使用这种激励方式的时候必须切实注意度的把握。志愿者领取一定薪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度或者滥用物质激励的手段,就可能使人们产生误会,影响志愿者的形象。

精神激励——这里的精神激励包括认同、尊重、感谢、荣誉、政治待遇等。精神激励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激励方式,也是我国一直倡导的主要激励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精神激励对于形成和促进人们的志愿行为具有强大的作用。而且使用精神激励的方式也是一种很安全的方式,因为它不像物质激励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比较符合志愿精神和志愿行为的价值伦理要求。

价值激励——志愿者的行为就是一种非营利行为,物质激励能够从广度上激励志愿行为,扩大志愿者参与的规模,也可以从深度上激励志愿行为,扩大志愿者参与的领域,提升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和频率,但是却无法从效度上激励志愿行为。要提高志愿服务行为的效度,就要对志愿者进行价值激励,将志愿行为内化进他们的价值观。德鲁克指出,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不是靠“利润”动机的驱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和引导,通过能反映社会需要的“使命”,获得各方面拥护和支持。(3)

(二)激励主体分析:自我激励、组织激励、社会激励、政府激励

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一种由成员自行进行的激励方式,难以从组织层面掌握。自我激励不容易在短期内实现,但是一旦形成,就会是最有效果的一种激励方式。因為,只有自我认同、自我选择,才会形成持续的、坚定的行为动力。内部动机理论认为,当人们体验到选择感、胜任感、意义感和进步感时就出现了内部动机。让志愿者自我激励就是为了让其在自我选择、自我胜任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行为的进步和意义,从而形成强大的志愿服务的内部动机。

组织激励——每个人都需要组织的归属感,渴望获得自身所处的组织的认同和激励。志愿者的行为基本上是以志愿组织为单位开展的,因此,他们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动力就会深受所处志愿组织的影响。志愿组织并非都是内部团结、士气高昂、凝聚力强大,它们的水平也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一个管理有序、运转顺畅的志愿组织,要比一个管理混乱、没有凝聚力的志愿组织更有吸引力,更能留住志愿服务人员,更能深入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而组织激励正是志愿组织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社会激励——志愿者的行为不仅需要组织的激励,同时也需要社会的认同。这里的社会既包括志愿服务的对象,也包括一般的社会公众。在一个志愿精神昌盛的国家,必然会有大量的公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在这种人人参与、媒体和民间组织全力支持的社会网络中,志愿者就会感到强烈的荣誉感。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不足够强大。在追名逐利物欲喧嚣的时代,很多人从来没有参与过志愿服务,这种匮乏的行为体验导致许多人对志愿服务感到陌生,甚至不理解,这是一种很不利于志愿服务开展的社会舆论氛围。

政府激励——政府对志愿者的激励主要体现在政府倡导——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形成强大的良好的志愿服务舆论氛围;政府规划——包括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的设立完善,志愿服务项目的规划,志愿服务组织间的沟通协调;政府投入一是财政拨款投入,二是社会募捐投入,志愿服务虽然是非营利的,但是它的运作却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于既有助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又有助于塑造社会友爱氛围的志愿行为,政府应该不吝投入,积极作为。

(三)美国和欧洲国家社区志愿者激励状况借鉴

谈到社区志愿者,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美国,美国被公认为是规模志愿服务最悠久的国家。在托克维尔关于美国社会的经典描述中,我们就依稀可以看到志愿精神的火焰,一直都跳跃在美国社会的历史星空中。托克维尔曾这样写到:“在法国,凡是创办新的事业,都有政府出面;在英国,则由当地的权贵带头;在美国,你会看到人们一定先组织志愿社团。”(4) “只要美国的居民有人提出一个打算向世人推广的思想或意识,他就立即会去寻找同道;而一旦找到了同道,他们就要组织社团。社团成立之后,他们就不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一个远处的人也可以知道和行动将被人们仿效的力量。这个力量能够发表意见,人们会倾听他的意见。”(5)

张庆武在《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6)一文中指出,源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美两国在志愿者激励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将这些差异归结为五个方面:激励理念上的差异、激励方式上的差异、激励来源上的差异、激励过程上的差异、激励目标上的差异。应该说,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其中某些差异不仅仅是差异的问题,也是我国志愿者激励不够完善的表现。比如说在激励方式上的差异,作者指出,“参加为美国服务的志愿者,服役期为1年,服役期满后可得到 2个学期的奖学金 9450美元(但不能以现金形式支取,仅用于缴纳学费),而且选择联邦职业时可免除考试资格。参加‘全国民事社区服务队’的志愿者,年龄在 18至 24岁,10个月的服役期满后可得到 6000美元的津贴及 23625美元的一次性奖学金。”这种不避言利的激励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的社区志愿者中就可以考虑推广开来。当然,目前我国在志愿者物质激励这一块之所以还做得不好,除了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外,财政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激励资金的筹集体制还不是很完善,筹集渠道也不够顺畅,因而导致财政资源的短缺,无法形成发挥物质激励的优势。

欧洲国家志愿者发展状况的描述,在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一书中描述得较为详细。根据萨拉蒙的研究,1990—1995年间英国广义志愿部门的支薪职员占经济领域内全职支薪就业人口的比重从4%上升到61%。(7)可见经济手段在刺激志愿者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规模方面已经越来越广泛被利用了。荷兰的非营利部门在相对规模上远超过其他国家。据统计,荷兰非营利部门的就业人数占非农就业人口的126%。这一比例已经相当高了。这主要得益于荷兰完善的志愿者激励机制,除了经济手段的刺激之外,荷兰政府的积极态度和社会氛围也是强大的支持性因素。1995年荷兰公共部门对非营利部门的财政投入占到非营利部门全年总收入的60%,(8)这足以表明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另外,荷兰自独立以来就是一个自由民主国家,政府的干扰性作用很小,志愿精神十分昌盛,这样的社会氛围也是对志愿者志愿行为的极大激励。爱尔兰的志愿激励模式则是一种类似于慈善的模式,而不是政府主导的模式,因为在爱尔兰,私人赠与占非营利部门现金收入来源的10%。(9)私人捐赠的强大,体现的正是一种对志愿者尊重和信任的社会认同,这种社会认同反过来又会提高志愿者服务的热情和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志愿氛围。

二、社区志愿激励的组织层面:对社区志愿组织的激励

要从组织层面對志愿组织进行激励,就要把握志愿组织的特征,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将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10)志愿组织的特征大体与此相似,志愿组织是一种社会范畴的概念,具有非政府性。因此,对社区志愿组织组织层面的激励研究可以从政府和社会两大视角出发。

(一)社区志愿组织激励的政府视角

政府和志愿组织的关系定位深刻影响到志愿组织的发展,从志愿组织的独立性来看,我们可以将志愿组织粗略地分为独立性强的志愿组织和独立性弱的志愿组织。由于现有的政治体制和长期以来的历史因袭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志愿组织独立性较弱,对政府较为依赖,甚至呈现出一定的“行政化”色彩,这种“行政化”色彩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志愿失灵的现象。所以,正确处理志愿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志愿组织发展的激励。

1.财政激励——正常运转的保障与独立性的侵夺

一般来讲,社区志愿组织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会费收入、慈善捐助、政府投入三种主要类型,虽然世界各国政府对志愿组织的投入力度不一样,但是在资金上给予社区志愿组织支持是各国政府的共识和惯例。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行政理念都是政府包办社会事务,对社会民间组织较少关注,对社区志愿组织的支持在政府议程中无法占据适当的地位。所以,“我国志愿组织的经费主要是通过会员交纳一定的会费以及社会的捐助,由于志愿组织筹资能力的不足以及筹资渠道的单一,大多数志愿组织都存在经费不足的困境与问题。”(11)强大的志愿精神是志愿组织运行最根本也是最主要的动力源,但是充足的物质条件支持对于社区志愿组织也是极为必要的。更多的财政收入是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足够的经费保障也有助于社区志愿组织鼓舞士气,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志愿者在提供各种志愿服务的时候,也应该享有应得的基本权益保障,这有助于促使志愿行为持续有效。从此角度来看,志愿经费也可以看作是对志愿者基本权益的保障。

但是,过多的财政激励又可能导致志愿组织独立性的不足,这也是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投入在志愿组织中所占比例不高的原因,就是为了规避政府的控制,很多志愿组织选择不接受或者较少接受政府的资助。所以,政府对志愿组织的财政激励在保障志愿组织正常运转的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志愿组织独立性削弱的不良后果。所以,必须慎重权衡政府对社区志愿组织的财政激励。但是就我国目前阶段来看,资金支持的正效应要远大于负效应。所以,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其对志愿组织的财政激励。

2.政治认同——精神的激励与自由的限制

在我国的志愿组织管理模式下,志愿组织政治合法性的认定权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政府也乐于行使这一权利,经常举办一些对志愿组织表彰或是评比的活动。从经济人的角度来思考,这其实也是政府彰显政绩的一种表现。与此同时,这种表彰评比也起到了鼓励社区志愿组织的作用。因为,受到奖励和表彰就代表这些志愿组织通过了政府的政治鉴定,因此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一方面容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被志愿服务对象所接受,从而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从这一角度来看,政府的政治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社区志愿组织的精神激励。

从另一方面来看,政府的奖励和表彰未必一定会对此形成正向激励。志愿组织属于社会领域的范畴,政府和党组织属于政治领域的范畴,或者称之为国家领域的范畴。两者分属不同的范畴,因此其行事逻辑和遵循的价值标准,也必然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志愿者的行为动机都是自愿自发的,有行政权力进行认定表彰,其实质就是在对志愿者的行为作出评判,从更大的角度来讲,其实是对原本属于社会领域的事物指手画脚。这正是强行政权过度扩张的一个体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政府的表彰和奖励,有些时候并不是所有志愿者都乐见的。在志愿者的内心深处,他们的志愿行为并不期冀从政府那里获得肯定或者认同,他们的行事是建立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的。政府的表彰和奖励未必会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源于理念上的差距可能使得志愿者对政府的政治认同并不抱有积极态度,反倒会将其当作一种负担。必须建立起一种能够获得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认同的激励机制,在这种激励机制中,他们乐于接受主体授予的奖项,并将其真正看作是对自己的肯定。所以,政府可以考虑将政治认同权转交给志愿者组织内部的联盟或者权威组织,形成志愿组织内部的合法性认定权。

3.政策激励——更少的干涉更多的扶持

目前,我国的志愿组织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体制内志愿组织和体制外志愿组织,体制内志愿组织是我国志愿组织的主体。“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统计,北京市志愿组织绝大多数是体制内的组织,占超过80%的比重,而体制外民间组织仅占一成多。”(12)体制内的志愿组织在人员、资金、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的确定上往往需要听取行政组织的指挥,从而也就带有强烈的对行政组织的依附色彩。即使是体制外的志愿组织,由于准入法规的诸多障碍、行政管理的严格规范,导致我国很多社区志愿组织并没有登记在册,游离于法律规范之外。这大大抑制了社区志愿组织健康发展的积极性。借鉴西方志愿组织的管理模式,在英国志愿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一些组织是联邦制,一些组织是垂直型,一些组织是科层制,其他则是集体、合作、网络或者联盟型的组织……同时,地方性组织往往通过志愿服务理事会等中介网络,或者通过志愿组织联合理事会等全国性机构联系在一起”(13)。所以,政府在对社区志愿组织的管理上要“松手”,给社区志愿组织更多的自主权、更少的干涉。让志愿组织学会自我管理,“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都分别有自己的大型伞形组织,负责对全国志愿组织进行管理和服务。其中,英格兰志愿组织理事会(NCVO)是英国目前最有影响的志愿组织联盟,甚至在欧洲也比较有影响。”(14)更少的干涉,相信社区志愿组织能够自我组织好,更多的扶持,在政策层面给予它们有利的发展政策,也是对社区志愿组织的极大激励。

(二)社区志愿组织激励的社会视角

良好的公民社会氛围就是对志愿者的无形激励。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情景环境型塑了人们的行为。对于社区志愿组织来讲,同样如此。社区志愿组织从事的活动不同于经济活动的以利润追求為导向,而是其组织成员自愿自发的行为。如果没有外在的社会环境的支持,这种自愿自发的行为就会缺少持续性和稳定性。所以,加强对志愿组织的激励,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社会认同、慈善捐助和社会自治三种激励要素。

1.社会认同——志愿文化的激励作用

任何形式组织的发展都要依托其所在的环境,社会认同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境要素。对于社区志愿组织来讲,社会认同有很多体现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志愿文化。志愿组织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繁荣的志愿文化。志愿文化的水平高低,就是整个社会对志愿组织悦纳程度的反映。现代西方社会发达的志愿组织水平,是与其社会中浓厚的志愿文化氛围分不开的。这种志愿文化孕育于基督教的一系列思想和教义之中,基督教劝诫人们要爱上帝、爱邻人,“仅仅因为上帝一开始是无条件地爱我们的,我们才会被命令去爱上帝,才能够坚定地爱上帝,也才能够像爱我们自己一样爱邻人”(15)。《新约》中“慈爱”描述了三种人际特征:“(1)对他人之善的无条件的承诺; (2)平等地照顾他人的福祉;以及(3)热情地服务他人,为了他人之故而自我牺牲。”(16)可见,正是这种源远流长的基督教文化塑造了奉献爱人的志愿文化。而这种奉献文化反过来又会强化志愿行为。所以,塑造一种积极的志愿文化,是对社区志愿组织的很好激励方式。我国虽然没有西方基督教孕育的志愿文化,但是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同样也在讲述一个奉献爱人的故事。儒家思想倡导人们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对自私自利的行为也是大加批判。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形成一种志愿风尚、志愿文化。当每个人都沐浴在志愿文化的春风中时,志愿组织的发展必然就会突飞猛进。

2.慈善捐助——资金支持与精神声援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慈善不仅是最卓越的美德,而且是所有其他美德的“形式”,以至于如果没有慈善或善良意志,它们无法被严格地称作美德。在美国,“95%信仰上帝的美国人,把慈善理解为一种无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否则就是整个国家的耻辱、社会的悲哀,人自身也会因上帝震怒而受惩罚。”(17)这种强烈的慈善信念,促使美国人积极奉献自己的财物、精力、时间来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在自己无法亲身参与社区志愿组织的时候,他们也会捐赠志愿组织,通过志愿组织来实现自己内心的行善意念。正是这种对慈善的执著信念,使得美国的志愿水平领先世界。在慈善捐助中,主要是个人的慈善捐助,“从慈善捐赠的来源结构看,美国慈善捐赠中75%以上来自个人,来自公司的慈善捐赠只有约5%;而在中国,来自个人的慈善捐赠不到20%,大部分慈善捐赠来自企事业单位”(18)。不仅在美国,世界上其他一切志愿组织水平较高的国家,都离不开慈善捐助的支持。慈善捐助的意义远不止于为志愿组织的发展增添物质基础。因为在物质捐助的背后体现的正是一种精神,一种肯定。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也激励着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不断发展。 

3.社会自治——社区志愿组织的成长土壤

“社会自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公民的主体意识,培养公民的新型政治文化,调动公民的参政积极性,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提高公民的治理能力,塑造公民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团结。”(19)社区本身就是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的自治程度与社区志愿组织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自治程度高,社区自治就发展得比较完善。而完善的社区自治同时也是志愿自治发展的积极促进因素。因为,志愿组织是一种成长于民间的自下而上的组织形式。社会自治正是其成长起来的肥沃土壤。“民间组织的成立、运行和解散是组织成员平等和自由意志的结果,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科层结构,内部治理的根基不是强制和暴力,而是自愿合作的契约精神,因而,民间组织的内部治理体现出一种民主精神和合作。”(20)社区志愿组织是一种典型的民间组织,它的成长规律和运作机理也同样遵循自愿合作的社会自治精神。所以,促进社会自治的发展,也是激励社区志愿组织的一种方式。从另一角度来看,社区志愿组织的发展水平也是公民社会自治能力的一个表现。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都有渴望参政的意愿。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参政议政创设了诸多渠道,可是,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的兴起,制度化的参政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要求。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组织,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所以,综合来看,社区志愿组织和社会自治是密切相关的,促进社会自治的发展会对社区志愿组织形成激励。 

〔参考文献〕 

〔1〕 江明修.第三部门:经营策略与社会参与〔M〕.台北:智胜出版公司, 2000. 26.

〔2〕李图强.志愿者与志愿精神: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在动力〔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3〕〔美〕詹姆斯•P•盖拉特. 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张誉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5.

〔4〕〔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56.

〔5〕〔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639.

〔6〕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08,(8).

〔7〕〔8〕〔9〕〔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7,132,116. 

〔10〕 黄健荣.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94.

〔11〕党秀云,蒋欢.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困境、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0,(3).

〔12〕孙婷.志愿失灵及其校正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行政管理,2010,(7).

〔13〕Geoff Poulton,Managing Voluntary Organizations,JohnWiley&Sons,1988.

〔14〕丁开杰.英国志愿组织联盟与志愿者参与实践——以英格兰志愿组织理事会(NCVO)为例〔J〕.理论月刊,2009,(3).

〔15〕〔16〕Timothy P. Jackson,Wayne Proudfoot, Love Discon-soled, Meditations on Christian Charity (Cambridge Studies in Religion and Critical Though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p. 12,p.15.

〔17〕黄家瑶.中西方慈善文化的渊源比较及启示〔J〕.学术界,2008,(4).

〔18〕葛道顺.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05.

〔19〕俞可平.更加重视社会自治〔J〕.人民论坛,2011,(6).

〔20〕 李茂平,阮东彪.民间组织的伦理价值诉求〔J〕.湖南社会科学,2011,(1). 

加强志愿者助残工作 篇4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志愿者助残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辖市、区残联:

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强志愿者助残工作的意见》予以印发,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做好志愿者助残工作。

二○○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残疾人 助残 意见 通知

常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 2009年3月30日印发 共印25份

关于进一步加强志愿者助残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深化助残行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团中央、中国残联《关于“十一五”期间继续做好“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工作的意见》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等工作,帮助残疾人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残有所助,难有所帮,权有所维,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二、工作目标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招募助残志愿者,二年内使注册的助残志愿者达到8000人;继续巩固和发展“一助一”、“多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形式,基本涵盖有需求的残疾人及其家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志愿者助残工作的组织网络,形成志愿者助残工作的长效机制,努力使有志愿服务需求的残疾人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志愿服务。

三、工作内容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完善志愿者助残组织网络。按照“以人为本、自我服务、因地制宜、自愿参与”的原则,逐步构建起运转灵活、协调一致的志愿者助残组织网络。助残志愿者实行市志愿者总会助残分会——各辖市、区助残志愿者服务大队——街道、镇助残志愿者联络站、志愿者助残服务基地——社区、村助残志愿者服务站分层管理体制。市志愿者总会助残分会设在市残联,负责制定全市助残志愿服务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各项措施和制度;各辖市、区残联应组织建立助残志愿者服务大队,负责当地助残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各街道、镇残联建立助残志愿者联络站,以社区、村助残志愿者服务站成员为主体,吸收辖区单位负责人参加,负责助残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及其社区、村的志愿者助残工作;各社区和村残协建立助残志愿者服务站,由辖区助残志愿者组成,负责社区的志愿者助残工作并参加街镇联络站安排的助残活动;由各辖市、区残联牵头,以康复中心、工农疗站、托养看护等残疾人服务机构为依托,与大学团委及其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型企事业团委联合建立助残志愿者基地,长期开展助残活动或专项开展助残活动。要不断拓展思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志愿者助残组织联系残疾人和志愿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

2、健全助残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一支稳定的助残志愿者

— 3 — 队伍。志愿者的注册是把志愿者切实组织动员起来,完成所确定的志愿服务任务的重要环节。助残志愿者的招募按照组织动员与自愿参与的原则进行招募,根据需要进行新老更替。各辖市、区残联要与各地志愿者协会紧密配合,做好招募、登记和注册工作。助残志愿者在街镇志愿者联络站、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登记,由各辖市、区残联负责做好注册工作。要按照《常州市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规范推行助残志愿者注册制度,掌握助残志愿者的基本资料及可以提供服务的项目和时间。坚持普遍号召和重点发动相结合,重点动员大中学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干部职工等加入助残志愿者队伍,带动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志愿者助残活动,建立一支以青年人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稳定的助残志愿者队伍。

3、做好调查摸底工作,详细掌握残疾人需求和志愿服务资源。要充分发挥好社区(村)居委会、社区(村)残疾人协会及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作用,认真做好基础性调查统计工作。对辖区内每个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注册志愿者的特长优势及可以提供服务的项目和时间要详细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牵线搭桥工作。

4、重视残疾人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更多残疾人参与助残行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也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必须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

— 4 — 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对有能力、有愿望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残疾人,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肯定他们的愿望,鼓励和引导他们加入助残志愿者队伍,帮助他们找到参与助残志愿服务的适合方式和途径。各级残疾人专职委员可承担志愿者助残服务联络站和服务站的联络服务工作。

5、深化“一助一”、“多助一”长期结对服务,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长期稳定的帮扶。按照就近就便、力所能及、持续接力、务求实效的原则,为残疾人送温暖、献爱心,通过“一助一”、“多助一”长期结对形式,努力为残疾人排忧解难,为残疾人提供长期稳定、扎实有效的服务。对已结成的“一助一”、“多助一”对子要加强指导与服务、监督与评估、考核与表彰。进一步巩固服务成果,完善接力机制,对长期需要志愿服务的残疾人,做好助残志愿者的轮换接替工作,在志愿者和残疾人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帮扶和受助关系。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作用。各辖市、区残联要专人负责志愿者助残工作。各辖市、区助残志愿者服务大队,由各辖市、区残联分管理事长担任大队长;各街道、镇残联助残志愿者联络站,由街道、镇残联理事长兼任站长;各社区和村助残志愿者服务站,由残疾人协会主席兼任站长。各级残联要与共青团组织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志愿者和残疾人之间牵线搭桥的工作,加强志愿者助残服务基地、联络站、服务站的指导,开

— 5 — 展好助残行动,使有志愿服务需求的残疾人真正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服务。助残志愿者活动以联络站、服务站、基地为单位,根据当时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残疾人工作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

2、围绕服务需求,提升服务水平。要通过深入调研,详细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和志愿服务资源,围绕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助残志愿者的资源优势和特长,在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服务、法律维权援助、科技教育培训、扶贫就业创业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困境、自强自立。

3、强化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要建立培训制度,加强对助残志愿者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要规范管理,对残疾人和助残注册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和提供志愿服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登记造册、科学分类,加强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各辖市、区助残志愿者服务大队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情况于每年12月20日前报市志愿者总会助残分会;要完善表彰制度,开展志愿者助残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评选活动。通过加强各项制度建设,逐步构建助残服务长效工作机制。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其它方式,抓住“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和“国际志愿者日”等契机,大力宣传助残行动,宣传助残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扩大助残行动的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

社区助残志愿工作机制 篇5

天宁城管行政执法大队

今年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们积极开展党员争先创优活动,以天宁城管打造“品德、品质、品牌”的三品城管为目标,天宁城管行政执法大队在今年五月十一日与天宁区残联进行了结对启动仪式,正式开展了城管志愿者“助残帮困”先锋行动,具体行动落实如下:

一、开展“扶残、助残”便民服务活动。

今年五月是全国助残月,天宁城管执法大队创立 “爱心服务车、爱心服务队”,在残联组织的“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中,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了车辆接送,后勤保障,并参与组织活动,现场维护秩序,提供便民利民服务等,得到了残疾人朋友和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二、开展“无障碍设施”畅通示范街创建活动。

今年六、七月,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和省级示范街创建活动,天宁城管执法大队首先选定延陵路,局前街,和平路等主干道开展“无障碍设施”畅通工程试点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出动城管人员200余人次,定期针对道路两侧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清理和管理,重点对非机动车压盲道的情况进行拉网式整治,整治内容包括划线定点停车,疏导车辆进入固定停车场,零星车辆确保排放整齐,车头一致,不压盲道。通过两个月的突击整治,违停情况明显减少,并已将创建成果移交属地城管中队进入长效管理模式,此次活动为残疾人出行消除了安全隐患,提供了良好的市容保障。

三、开展残疾人“再就业”咨询和交流座谈活动。

今年十月,在文明城市创建“国检”结束后,根据残疾人群体中具有一技之长人员的需要,并结合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要求,天宁城管执法大队开展提供残疾人就业“疏导点”的规范、审批、管理等业务咨询,为部份残疾人开展“不出门的创业、家门口的就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快速通道。

同时在十一月初开展“王德林道德讲堂基地”参观学习活动,一方面学习王德林等自强不息残疾人的坚韧不屈,身残志坚的精神,促进城管队伍的道德建设和自身建设;另一方面也向残疾人群体宣传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使命、艰辛和成果,积极营造和谐的全民城管氛围。

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 篇6

志愿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有生力量,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社会应急机制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持。将志愿服务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率和参与度,使志愿服务日益转化为每个人的日常习惯、自觉行为。结合街道实际,围绕环境保护、健康卫生、文化教育、大型赛会、交通治安、扶贫助困、应急服务等领域开发公益实践项目,加大志愿服务公益实践项目的开发、管理和服务力度。

一、加强街道社区两级志愿服务工作中心、站建设,充分发挥其指导、协调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作用。

街道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中心设在办事处XX楼、各社区、村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社区社区、村办公场所,发挥平台作用。按照有专、兼职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者,有适于开展工作的场所并配备办公设备,有投入经费和运行经费,有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有经常性的志愿服务项目,有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六有”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着力打造志愿服务与需求的对接平台。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实现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工作经费专项化和办公场所专门化。

二、健全机制,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探索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最便捷、最快速、最有效、最实在的服务活动。

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提供领导机制保障,二是提供激励机制保障,如制定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关规定,建立社区志愿者星级评定和优秀志愿者表彰制度,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等。三是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建议将政府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资金投入和经费支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或成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制定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规划推动志愿者服务工作在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把志愿者服务事业做实做强。

四、开发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充实服务内容

1、突出服务重点设立项目,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发、拓展、培育符合社区居住人群特点的特色服务项目,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创新项目运行方式,大胆探索社区志愿服务新方式,借鉴香先进经验,将社区养老、助残、助弱等工作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给志愿服务机构,由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推行志愿者与困难群众中需要帮助的人开展“手拉手”活动,使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尽可能的得到帮助。

五、充分发挥党团员、公务员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动员他们踊跃注册,成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骨干力量。

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壮大服务力量。选拔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志愿者,专职负责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面向社会招募、培养一批有时间、有精力并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充当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骨干;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不断扩大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比例。大力发展各类社区志愿者团队,支持义工联等志愿者组织以及其它公益机构开展工作。组织经常性、专业化的志愿者培训活动,提高志愿者素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队伍登记注册制度,为壮大志愿者队伍提供合法性身份认同。加强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完善志愿者招募制度,规范人员登记办法。要教育志愿者诚信为他人服务,并接受服务对象和社会的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律力。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根据群众需求,不断调整服务项目和方法,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社区助残志愿工作机制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

1 志愿服务社区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体现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一个“全息缩影”,是指城市一定生活空间的居民所形成的以区域为纽带的社会共同体。[1]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作为城市社区外部的、次要的利益相关者,高校具有志愿者活动、培训、讲座、社区共建等角色功能。[2]在这些角色功能中,高校依托专业优势成立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提供特色服务,是重要角色功能,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体现。

当前,占据全国高等院校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志愿服务城市社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推进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课题。这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高职教育事业的完善、城市社区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开展结对共建,搭建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项目平台

所谓“结对共建”就是有共建意愿的双方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把抓好共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按照协议的要求开展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加强指导。共建单位党组织根据活动的工作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3]

自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信息技术学院与苏州横塘街道青春社区结对共建以来,双方立足实际,共同研究制订共建工作计划,积极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工作内容,有序地开展各种共建活动,保证共建任务的落实。作为共建活动之一,共建双方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共同确定志愿服务项目,做到年前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专人、专项管理,积极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进程。

按共建要求,假期在社区服务中心定期开展“七彩假日,快乐成长———假期辅导”“周末课堂”,深受家长好评;定期走进社区对孤寡老人进行帮扶,陪老人聊天、做一些家务等,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定期对社区贫困、学困“双困生”进行结对帮学和结对帮扶,对孩子们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做好心理帮扶,促进社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定期通过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卫生常识宣传,营造人人爱卫生的舆论氛围;依托专业建设,在社区定点开展空调保养、小家电维修,方便广大区民……在志愿服务项目化的推动下,各项志愿活动做到长期服务与短期服务结合、集中服务与分散服务结合、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结合,实现学生志愿服务青春社区常态化。

3 采用矩阵型结构,确保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项目实施

针对院区双方所确定的项目化志愿服务,机信学院采用矩阵型组织结构(见下图)确保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项目的实施。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型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一套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4]

矩阵型志愿服务社区组织模型

图中,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是根据志愿服务需求所成立的相关职能体系,它能够使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提高决策执行力。根据共建要求,方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由院、区共同组建5个职能部门。双方团委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志愿服务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检查跟踪、验收评价;具体工作由办公室负责安排;宣传部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前、中、后宣传工作;保障部负责人、财、物及时间的安排等;考核部按考核体系,对各项目组成员表现及整个团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全程考核。

横向的项目管理系统,是根据共建双方所确定的不同志愿服务项目,由学生按各自专业、兴趣成立团队,以学生干部为主进行项目化管理。它使得各项目团队明确权责,团队成员可发挥各自特长,工作开展具有一定灵活性。例如,空调、小家电维修、保养志愿服务项目因涉及专业技能,其成员将从应用电子和制冷专业志愿者中选拔;“周末课堂”项目成员可来自各专业,但前提是其语、数、外基础课学习较好。

4 结论与思考

通过几年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信学院学生在苏州高新区横塘街道青春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发现,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要做到常态化,要充分认识:

(1)制度设计是前提。要在党建共建大框架下,完善志愿者招募原则、团队建设、服务评价考核体系、汇报总结等工作制度,形成一整套制度体系,严格按制度要求实施。

(2)服务项目是中心。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科学谋划志愿服务项目;要围绕志愿服务项目,根据学生的兴趣、专业、特长合理组建一支具有一定的专业服务水平、扎实的工作态度、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项目团队。

(3)组织安排是保障。要针对项目成立相应的培训工作机构,委派专业老师或行业专家对学生志愿者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与长期的素质培训的双线结合的专业培训;要定期开展志愿服务评优活动,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全面考评志愿活动的过程与取得的效果;要把志愿服务纳入到学生综合评优中,成为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指标,要把参加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实践环节,探索形成志愿者“推优入党”机制,使之成为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量化指标;要设立志愿服务专项经费,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物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柳钦.论现代城市社区的内涵、特性与功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徐延辉,龚紫钰.城市社区利益相关者:内涵、角色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

[3]赵武.社区与机关的联姻[J].云南支部生活,2005(5).

上一篇:旧县中学教育科研计划下一篇:路灯管理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