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精选8篇)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篇1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政务/02A文秘工作/政府文件/报告/ 索 引 号:135/2011-00002 发布日期:2011-09-26 主题分类:

文 号:水府[2011]2号

发布机构:水口镇

关 键 词: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报告

水口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古蔺县政府教育督导室:

按照古蔺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安排,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于今年对我县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根据《古蔺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认真落实川教督〔2006〕2号和泸教局发〔2005〕25号文件的通知》(古教督〔2007〕1号)要求,严格按照《古蔺县(乡镇)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细则》进行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水口镇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川黔交界的赤水河北岸,与国酒之乡茅台镇隔河相望,是黔北入川第一镇,也是红军四渡赤水第三转战的地方,蔺(四川古蔺)仁(贵州仁怀)公路横穿境内,赤水河流经镇内八个村。幅员面积198.33平方千米。政府所在地水口寺距县城98千米,辖15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2009年总人口4.329万,其中农业人口4万。2009年全镇实现人均国内2919元,年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064元。农民年人均收入3066元。

二、水口镇教育基本情况

全镇现有各级各学校22所,其中中学1所,农技校1所,片区中心校3所,村级小学14所,民办幼儿园3所。全镇在校学生总数9282人,其中小学在校生5763人,初中在校生2757人,幼儿在园762人。全镇有公办教师191人(未含特岗教师23人),代课教师57人。

水口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科教兴镇”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教育工作列入镇委、镇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目标责任,明确提出了“打造教育强镇”目标。坚持办好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想,办特色学校,每年办好五件实事。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抓村级小学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实行轮岗、竞争上岗和机关干部联系学校制度;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实施“两全普九”工程,分类规划、分步推进“两全普九”;二是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示范性学校建设工程;三是实施教育质量和目标管理督导评估工程。办好“五件实事”,一是党镇领导一对一救助一名贫困学生,逐步完善贫困救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每年召开一次骨干教师座谈会,加强教师队伍建;三是党镇领导每年深入课堂听一节课,强化教育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为学校办一件实事,逐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五是每季度召开一次教育联系会,研究教育工作,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实现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2007年,顺利通过县政府“教育督导”验收,去年“两全普九”合格。近三年来,我镇在狠抓巩固提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两全普九”规划,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义务教育阶段“四率”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办学水平日益提升。

三、接受教育督导评估自查情况

A1、领导职责

B1、“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C1、镇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切实承担起统筹镇内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职责。制定了《水口镇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水口镇学校建设规划》并制订了分实施计划。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列入政府计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任务。镇政府对义务教育承担了相应责任,村民委员会承担一定责任,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镇级部门、村委协同配合抓教育的工作机制。

为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镇政府先后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两全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实施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建立了镇政府领导和镇级部门联系学校制度,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水口镇教育工作目标责任》,《水口镇人民政府实施素质的措施》,《水口镇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实施“两全普九”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有力,全力推进全镇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C2、按照县政府全面统筹管理教育经费的有关要求,及时下拨各种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长期以来,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全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为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拨付,保障学校必要的公业务费支出以及办学条件改善,我镇教育经费实行“统一管理,分级核算,工资直发和经费专拨”,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无拖欠、挪用现象。

为确保教育经费用于教育,结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制定了《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为教育经费的安全运行和使用效益提供了可靠保障。

C3、镇政府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严格学校领导干部的聘用和管理,积极向教育局推荐基层领导,积极向人事部门及教育局争取教师。

B2、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C4、积极实施“教育强镇”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制定了近期、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并将发展目标纳入政府的工作任务,教育工作列入镇委、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镇政府成立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每年召开涉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会议达到4次以上。针对危房改建工程、贫困生资助、“两全普九”的实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现场会议,切实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C5、镇政府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工作计划和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水口镇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教育强镇”奠定了良好基础。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水口镇建设规划》,并按照要求按时完成全镇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任务,并作为政府实事工程。

C6、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镇党镇班子领导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调研教育工作,关心教职工,各部门努力为教育创造发展的宽松环境,解决学校的具体问题。社会各界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全镇上下形成了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镇政府专门建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严禁部门对学校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全镇未发生过部门对学校的“四乱”行为。每年教师节,镇上都要表彰一大批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镇政府设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并在重阳节召开教师座谈会,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大计。

B3、目标责任制

C7、实行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组,明确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副镇长为具体负责人,按照《对乡镇人民政府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路线履行镇政府的职责,按照评估标准开展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由镇政府与中心校及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完成情况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C8、建立了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定点联系学校工作制度,每年召开两次以上镇政府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联系学校座谈会,通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镇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口联系一所学校,每年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学校了解办学情况,帮助解决学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帮助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帮助协调解决贫困生入学、农民工子女入学、留守儿童入学等问题,确保适龄儿童按时入学。镇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深入联系学校或村社看望留守儿童。

A2、教育改革与发展

B4、各类教育发展

C9、镇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改造薄弱学校的规划及措施》,坚持“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镇政府对镇内中小学的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力度,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教师互动活动,做好困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就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全镇义务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镇镇所在地学校与村校学校之间,片区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质量上差距已明显缩小,水口镇提出了办特色学校的要求,目前水口小学已经启动创建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水口中学开展英语角活动,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带头示范作用。

C10、2000年水口镇通过县政府“两基”验收后,镇政府把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来抓。2006年制定了《关于实施“两全普九”“两基”巩固的总体规划》,镇政府坚持把控辍保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来抓,把学生巩固率列入对学校的重要考核内容。镇政府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纳入“两全普九”。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圆满接受义务教育,并不断提高普及程度。每学期开学,镇教育主管领导把镇内的控辍保学列入议事日程。学校把开学第一周作为追流工作周,确保了控辍目标的完成。2009年制定了《“两全普九”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县政府“两全普九”验收。2009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5%,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100%,小学生年辍学率0%,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22%,初中学生年辍学率0%,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00%,普及程度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指标。

C11、镇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全镇义务教育阶段有留守儿童1000多人,印发了《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并制定了教育和管理工作计划,各学校都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全镇上下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关心、教育和管理留守学生的机制。

C12、镇政府按照《古蔺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普高和职高协调发展的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提出大力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普职高协调发展的目标。三年来初中升高中阶段人数逐年上升。2008年全镇升入县职高39人,2009年全镇升入县职高94人,2010年全镇升入县职高281人,合计414人,三年升入普高351人,超过普职招生入学比例1:1要求。

C13、镇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有职能股室专人专门负责学前教育工作。2006年印发了《水口镇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及措施》,每年对民办幼儿园实现年检,2010年水口镇中心幼儿园被县教育局认定为县级合格中心幼儿园,进一步规范了各类幼儿园的管理,基本做到全镇各类幼儿园协调发展,管理规范。各乡镇也相应地制定规划和实施意见。全镇学前三年入园率2008年为29%,2009年达29%,2010年达30%。

B5、教育教学改革

C14: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管理的首要位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工作指导,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建设。我们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以开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教育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县政府《对乡镇政府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目标考核评估办法》的要求,切实加强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学校体卫艺场地、器材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积极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保证了“两课”、“两操”和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积极参加举办校级中小学生田径、篮球等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县级体育比赛。认真开展对学校食品、饮水和传染病防控工作检查,建立完善了学校卫生工作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坚持开展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工作,全镇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认真抓好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保证了学校艺术课程开齐,课时开足。结合每年“六·一”、“一·二九”等节庆、纪念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2008年水口中学编制的舞蹈《床前明月光》在“迎接北京奥运,庆建县百年”中学生艺术大赛中获二等奖。

C15、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镇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泸州市教育局新修定的《泸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和泸州市教育局《关于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息时间的通知》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根据教育局《古蔺县课改年级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方案》,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形成了“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

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学校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并积极组织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各学校坚持落实“聚焦课堂、关注学生、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并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开展活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纵深发展。我镇现有在研立项国家级课题4个、县级课题6个,微型课题40个;2008年,优秀论文评选中,我镇教师获县级一等奖的有 2篇,二等奖的有 6篇,三等奖的有 14 篇;赛课获市级二等奖1人,县级一等奖1人,县级二等奖3人,县级三等奖2人;2009年,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市级二等奖1篇,市级三等奖3篇,县级二等2篇,县级三等奖3篇,赛课获市级一等奖1人,市级二等奖1人,县级一等奖2人,县级二等奖 3人;2010年,优秀论文评选中,我镇教师获市级三等奖的有 1 篇,县级二等奖的有 1篇,三等奖的有 3 篇;2010年县级微型课题评选中,我镇各有一个课题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C16、镇委政府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办学政策、平等待遇、招生、师资力量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扶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法按程序审批民办学校、规范管理民办教育。我镇现有民办幼儿园三所。

高度重视成教、职教、基教“三教统筹”工作。镇教育部门也制定了“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和稳步发展的工作意见,以及拓展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等具体发展措施。2008年全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全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非农就业培训人,党政干部科技培训人。

A3、经费投入与管理

B6、投入与保障

C17、镇政府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C18、按照县财政的相关要求,每月按时将教师工资存入个人账户。每年按时缴纳教师的住房公积金。

C19、学校按照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筹安排公用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C20、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建设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镇政府按照《古蔺县关于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好校舍维修改造的资金及专项资金。

C21、把贯彻落实“两免一补”作为“惠民”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学校通力配合,严格审核,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确保农村家庭贫困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

2010年秋,补助贫困学生寄宿生活费164人,金额4.1万元;秋季学期补助中职贫困生助学金全部补助到位。县教科局等部门还建立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制度,积极鼓励、倡导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进行“结对帮扶”,通过帮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县未出现因贫困而辍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C22、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普九”债务偿还工作,全镇未发生债权单位或个人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事件。每年均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偿还“普九”债务,逐年偿还。

C23、引资46万元改善浮云小学条件, 引资60万元新建天富小学(已经进入招投标阶段)。

B7、教育经费管理

C24、全镇义务教育经费定期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并依法向县人大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执行情况,接受人大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每年,县政府均向县人大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执行情况,并接受了县人大的监督和检查。

C25、学校按照相关规定编制规范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使中央这一惠民政策在全县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确保了我镇所有适龄儿童入学。

C26、我镇加强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无截留、挤占、挪用各种教育经费现象。

C27、学校按规定的范围、标准,开支使用教育经费。近几年以来,全镇学校未发生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不规范的问题。

C28、制度健全、操作规范。严格按照省定《推荐用书目录》征订教材,禁止学校统一为学生组织征订教辅资料,公开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学校坚持教育收费公示制、校务公开制、定期督查制、责任追究制。学校收费均先报物价局审批,在取得《收费许可证》后,按《收费许可证》上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进行公示。学校对外公示达标率达到 100%,代收费按时结算100%。

A4、办学条件

B8、学校布局

C29、镇政府高度重视全镇校点布局工作。2007年1月,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十一五期间中小学布局规划的意见》,撤、并了规模小、效益差、布局不合理的各类校点6(木林小学、铁炉小学、瓦房小学、柏杨坪小学、怀场小学、樟树小学)个,2010年重点打造马跃新农村校园。2008年3月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经一步规划水口镇学校标准化建设。

C30、我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均衡,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逐步缩小。镇政府制订和下发了《关于改造薄弱学校的规划及措施的通知》、近几年来维修加固九岭小学教师宿舍、环山小学教学楼共550平方米,拆除重建庙林小学教学楼、回龙小学教学楼、浮云小学教学楼、水口小学厕所、马跃小学教学楼、台沙小学教学楼、密腊小学教学楼、水口中学教学楼等共计5141平方米,多方筹措资金400多万元,各学校积极筹措经费50多万元,硬化马跃小学、台沙小学球场近200立方米,砌堡坎16立方米,建围墙450米。学校规划教师定点支教,组织骨干教师下村小献课活动等,在人力上加大对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在业务上加强对薄弱学校指导等。通过校点布局调整、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日趋缩小,按新的《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我镇将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

B9、校园校舍

C31、镇政府印发了《校舍勘察鉴定、鉴定和改造的工作制度》、《水口镇学校危房维修改造制度的通知》,全镇学校校舍在县房屋安全鉴定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勘察、鉴定,对D级危房进行封存、撤除,杜绝使用D级危房。2007年至2009年县政府投入改危资金400多万元无D级危房使用。各学校加强学校校舍的管理与监控,目前,全县校舍未出现险情,也未发生过因校舍安全原因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件。

C32、全镇小学占地31959平方米,建筑面积1521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56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2.65平方米;初中占地面积1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454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7.2平方米、建筑面积2.8平方米。

B10、设备设施

C33、加大图书装备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小学藏书12733册,价值72332.5元,中学藏书5000册,价值20000元,各中小学均制定图书管理制度和图书借阅管理办法,管理规范,充分发挥图书育人功能。

C34、加强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实施的装备和实验室建设,全镇学校实验室仪器和音、体、美、卫劳器材按标准配备。全镇小学教学仪器价值83100元,中学价值13700元,音体美器材小学价值42686元‘中学价值182850元,全镇统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登记制度,并按部颁标准开其课程,开足课时,年终将此项工作纳入考核目标。各个学校建立了仪器设备管理和规范使用的各项制度;各种设备实施管理规范,利用率高,充分发挥了教学功能。

C35、我县从2004年起全面实施“国家三部委”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现有模式一:17套;模式二:8套;模式三:2套,全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率80%。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用房7间,共350平方米。三种模式应用达90%。现代远程教育对推进课堂教学手段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巨大作用,2009年水口镇庙林农校被泸州市教育技术装备所评为先进集体。

C36、镇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及饮用水等配套设施的改造改建工作。通过积极向上争取教育专项资金不断促进学校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现有办公用房1458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506平方米。为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A5、队伍建设

B11、队伍结构编制

C37、高度重视教师学历达标培训工作,2010年全镇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是100%,具有专科学历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为54.55%;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6.30%,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为33.33%。

C38、我镇中小学各学校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地评职称、聘职务。2010年小学初级职务比例达38%,中级达38.2%,高级达1.8%,初中初级比例达42%,中级达30.9%,高级达2.5%。

C39、认真落实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和实施办法,将教师逐一核到校,并加强编制管理。未发生机关、事业单位占用中小学编制情况。

B12、队伍管理培训

C40、严格聘用程序和准入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聘用制度。每年我镇按规定时间组织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员报考、认定教师资格,严格认定的条件和程序,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加强教师聘后管理,每年对聘用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论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并将考核结论和多项奖励挂钩。认真搞好岗位设置,严格岗位聘用制度。

在师德教育上,每年进行暑期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整顿活动。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县级师德标兵以及各种先进的推荐、评选、命名和表彰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政治思想和师德水平,激发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倾心育人的工作激情。未发生教师违法、违纪事件,塑造了良好的师德形象。

C41、坚持开展教师支教轮岗活动和村小教师上挂锻炼,发挥了教师资源优势,支持了农村教育事业。每年开展教师定期到村小支教活动,促进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C42、按照县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规划校长参加培训,积极选派校长到县教师进修校、泸州职教院和省委党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校长培训率达100%,校长提高培训小学达75%,初中达100%。

C43、学校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培训,严格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登记制度。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中5%用于师资培训的规定,2007年至2009年划拨教师培训经费28.0787万元,教师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实际使用25.99705万元,占93%,由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使用5万元,培训费使用超过规定标准。同时,不断充实和更新培训内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中小学教师参加规范性培训和灵活性培训达到了规定学时,继续教育完成为100%,完成了教师继教任务。

A6、教育管理

B13、依法治教

C44、各中小学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不招收择校生,不办重点班、实验班、特长班,不组织以分班为目的的考试。全镇公办中小学校未发现有乱招生、乱办班的行为。

C45、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建立学校管理章程,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严格按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办学。在全镇各中小学广泛开展普法和依法治校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步入了依法治校的轨道。各都进行了四五普法、五五普法考试,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提高了管理水平。

C46、各学校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县有关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全镇教育管理,加强教育法制建设,镇委政府承办上级相关部门交办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协调教育和其它部门的关系,共同办好教育工作。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C47、镇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对镇级相关部门下达了目标任务,严格按照教育督导室的要求认真开展工作,按要求规范建档。

B14、校园周边环境

C48、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为切实抓好整治工作,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水口镇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整治方案》,成立了《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共同研究制定和落实我镇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方案。对全镇中小学周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摸排梳理,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治安、交通、网吧、游戏厅、固定及流动摊点等重点问题,特别针对学校周边学生寄宿点进行多次排查,组织业主进行培训,对学生寄宿点的条件、环境等综合评价,优化了学校周边环境。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配合开展综合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为学校师生构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C49、各学校采取与当地村委密切合作,共同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的办法,由学校与当地社区联合制定维护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学校和社区沟通合作计划”、成立学校与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制定“学校与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章程”,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对校园周边治理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安全管理网络,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B15、安全工作

C50、为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领导,解决学校安全及周边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水口镇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学校街道安全工作负责制责任分解方案》,成立了水口镇中小学安全工作政府负责制领导组,由分管教育副镇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安全工作实行“一岗双责”,发生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

C51、全镇中小学幼儿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各学校开设安全教育课。从镇政府到学校都成立了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部门、学校“一把手”工作职责。制定了《安全工作事故追究制度》《一岗双责分解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月报制度和重大事项专报制度。积极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大力开展中小学交通、消防、卫生等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各学校制作并悬挂了安全宣传横幅、标语,召开师生大会,印发安全宣传资料。近年来,全镇校园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附件一:水口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情况自查评分表

附件二:水口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调查表

二0一一年一月四日

附件: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古蔺县人民办公室 主办 古蔺县政府办信息中心 承办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篇2

政府信息公开,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授权和委托的组织, 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 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 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政府信息公开》从基本原则、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等方面进行规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 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体现, 让公众能够从法律上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从而扭转了人们固有的政府信息密不可透的观念, 公众能够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

一、政府信息公开使公众知情权得到保障

公众知情权, 是民主与法治社会中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从行政法角度考虑, 行政部门作为受人民委托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其应尊重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将掌握的信息告知公众。

信息公开是民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信息公开过程中, 政府占主导地位, 政府的自觉性决定公开的内容和性质。公众一般在这个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要想公众能够接受政府的作为方式, 政府必须变主动为被动, 站在公众的角度, 看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可。政府信息的公开, 能够让公众知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从而使公众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 政府对于公众不太清楚的问题, 也需要及时地解答, 从而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条例》实施以来, 公众申请公开的信息数量不多, 这也反映政府公开的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完整度问题。虽然, 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了解决, 但实际操作过程仍然很难。

二、明确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了政府信息发布必须协调, 强调必须遵循公正、公平与便民原则。《条例》将信息分为三类:主动公开的信息、依申请公开的信息、不得公开的信息。除了不得公开的信息, 其余两类比较好分辨。任何信息的公开都不能侵犯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正当权益, 政府信息在公开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法律进行严格审查, 对于个人隐私、国家秘密等是不能公开的。除此以外, 国家权力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应该具有公信力, 应该保证公众按照公开的信息实施的工作, 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现代社会中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强大, 公务公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能够使公众清楚国家政策, 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投资方向, 事实也证明, 经济发展迅速的地方, 政务公开程度也比较大。

三、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如果政府信息的公开, 不管公众的接受程度, 那么《条例》的宗旨“为了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 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促进依法行政, 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就没有体现出来, 信息公不公开没有任何区别, 这是不可取的方式;所以政府首先需要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工作, 为公众提供信息的场所, 方便公众及时了解信息。公众不能得到想要的信息, 会造成公众不能理解政府决策、立法等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 公众参与度不够, 进一步影响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随着时代的进步, 《条例》在立法位阶和立法价值目标上会出现偏差, 使政府信息公开主体受局限, 从而变成效率低、实施困难的一部法律。所以, 《条例》应该不断得到完善, 使《条例》具有操作性, 能够保证公众能够获悉社会动态, 保证信息的利用率。

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可以增加对信息公开监督力度。虽然《条例》第四章有关于监督的相关规定, 但要想得到很好地实施, 监督力度还需加强。诸如, 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怎样的信息公开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并没有进行规范性说明。监督力度的不够, 必然导致《条例》流于形式, 实现公众知情权、公众受法律保障也不能落到实处。要想公众能够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中, 必须让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扭转传统的权力主导观念, 从思想上认识到政府信息公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公众都对政府信息享有知情权, 任何人不得随意剥夺, 并且履行政府信息公开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要想构建和谐社会, 打击腐败、犯罪分子是必然的, 政府信息的公开是反腐败的有力途径, 要坚持自己廉政作风, 敢于接受公众的监督。转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后, 公众参与到信息公开中的意识也有待提高, 想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顺利进行, 公众必须转变和扭转过去那种漠视政治的旧观念, 提高自己的权利和民主意识, 树立积极的参与意识。但从《条例》实施以来, 公众申请信息公开的数量不多, 公众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政府就应该针对公众这种被动接受的情况, 制定对策, 如加大宣传, 在公众咨询、了解的过程中虚心听取公众的意见, 让公众知道自己拥有的这项知情权, 并且这项权利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 使公众愿意并积极主动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

政府信息公开需要以公众参与为基础, 才能促进政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以便行政机关在立法与政策方面得到及时地调整, 以最大限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需要借助更多平台让公众参与到政府信息公开中来, 最终, 政府信息公开由最初的提供信息给公众转化为公众主动索取信息, 这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信息公开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玲.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公民知情权的充分实现[M].财经政法资讯, 2009, 05

[2]苏君华、周雅春.政府信息公开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权的制度保障[M].档案, 2010, 03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篇3

关键词:公众需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分类体系;改进建议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政府信息公开时代。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是指根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依法将对社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按一定编排体系编制而成的信息条目的汇总[1],它指导公众更加快捷地获取政府信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类目划分主要使用主题分类、机构分类、体裁分类及服务对象分类四种方法。基于公众需求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存在一定问题,由此必须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进行改进。

一、对我国公众政府信息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关注情况。调研主要为了解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情况、不同人群对政府信息的关注度及关注点、个人与团体对政府信息关注点的差异三个问题。过程中使用问卷调查法对政府信息的服务对象即公众进行抽样调查,同时采用访谈法选择较为典型的组织群体进行重点调查。

问卷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对政府信息的关注频率、获取政府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关注的信息内容和类别。其中,将年龄划分为“17及以下”、“18-29”、“30-40”、“41-55”、“56及以上”五个年龄段;职业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划分为九个大类,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军人”、“学生”和“其他”;政府信息归为“交通出行”、“家庭生活”、“社会保障”、“经济活动”、“公共安全”、“生活服务”、“教育就业”、“文体”八个类别,每个类别下提供若干相关信息项供被调查者选择,如“交通出行”所含信息项为“出入境”、“旅游”、“气象”、“公共交通”、“车辆驾驶”。

将问卷统一收集统计后,又从性别、年龄和职业这三个维度着手,分别与关注频率、获取渠道、被调查者各类政府信息需求取向进行交叉分析,计算出各题中选择各选项的公民占其所属性别、年龄、职业的百分比,并选择能很好表示变量离散程度的方差值作为判断标准,分别计算其方差,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职业列方差均值最高,且在多数情况下都高于性别与年龄的方差,是影响公众政府信息取向的最重要因素。调查还发现,男性对政府信息的关注程度略高于女性,“至少每周了解一次”的概率分别为81%和75%。年龄方面,30-55岁人群对政府信息关注最频繁,85%被调查者至少每周获取一次政府信息;未成年人对其关注度最低;相较于年轻人,年长者偏向选择传统媒体获得资讯;17岁以下及56岁以上人群政府信息的取向往往与其他年龄段差异较大。

访谈对象涉及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商业机构、公益团体,主要为了获知社会中各组织对于政府信息的关注点。政府机关对于政府信息的关注主要在国家出台的惠民政策上,体现其“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而教育机构、商业机构、公益团体认为政府信息对其发展及战略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偏向了解自身所涉领域的相关信息。

(二)对公民政府信息需求取向的分析。(1)职业不同对信息需求取向造成的影响较大。人对信息的需求也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首先要满足与自己生存有关需求,达到稳定生存的状态后才会追求更高层需要,即去关注其他信息。因此工作薪资多少、社会地位高低会影响公民对政府信息的关注重点。不同职业的公民在工作中经常关注的信息、技能知识、政策等具有定向化特点,大部分民众在长时间接触后便逐渐会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信息需求。如公职人员对各类政府信息都抱持不低的关注度,并且其60%的被调查者每天都会关注政府信息,其他职业皆未达半数;而农民、工人等基本只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在“交通出行”中他们对“出入境”的关注率远低于其他职业,仅为5%左右,但在“生活服务”中对“水电气”的关注率却高达58.5%。信息化时代,公民可用的信息来源很多,但真正可靠的信息来源却太少。[2]政府需要全面考虑不同职业的公民对政府信息的需求取向,提高信息公开的宽度与广度,成为公民信赖的信息来源。(2)对特殊群体要特别关注。调查中,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此类较为特殊的人群,其信息取向较之其他年龄段人群尤其不同,如对“住房”,其他年龄段对其抱持50%以上的关注率,“17岁以下”人群仅为17%;而“56岁以上”人群对“纳税”的关注率只有14%,为所有年龄段中最低,相差较大。还有一些特殊群体也应受到特别关注:如外籍人员,他们对信息有需求,政府也对他们有特殊的政策或限制;残障人士,国家对他们有特殊的保障政策;烈士遗属、现役军人等作为国家抚恤、优待工作特定的保障对象,他们希望、应该得知的信息也与常人有所不同;部分宗教信仰者、国家交界地区居民,因为文化、经济、政治上的差异容易被主流忽视、排斥,但作为公民他们也享有政府信息知情权。政府关注特殊人群,不仅确保信息传出的完整性、服务对象接受信息的全面和合理,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全社会的和谐稳定。(3)组织群体对政府信息的关注点与个人存在差异。组织群体对政府信息关注点的存在特殊化,它对政府信息或其他类型信息的需求实际上来源于内部需求,而个人与组织在数量、性质方面有明显区别,相应产生的信息需求在数量、性质上也会有出入,进一步导致关注点的差异。组织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组织对政府信息的关注点和个人对政府信息关注点的差异由此引出。组织既然是以实现一定目标为目的而存在,在关注政府信息时并不会单纯地考虑某个人的需求,而是整合成员的需求并上升到与具体目标相关的高度,以此为出发点去关注政府的信息。也就是说,个人对政府信息的关注面只是与自身相关的狭窄面,而组织关注面更深远、广大。以政府的社会保障信息为例,个人关注与自身相关的保障信息,而组织会关注作为组织成员身份的个体可以获得的医疗、保险等方面的保障。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1)类目设置缺乏统一规范。在浏览国内各级行政地区政务网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各网站的类目设置并不统一、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同时欠缺规范化的技术处理。类目设置的巨大差异使政府资源共享成为难题,影响各行政区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降低政府办公速度;此外,未经统一的分类方式也为民众查询信息、利用资源带来不便。(2)分类方法缺乏科学性。我国政府信息目录分类缺乏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各分类法发展不均衡,分类方式单一。提供多维度的查询途径是信息目录科学性的体现,但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分类目录体系仅以主题分类法使用最为普遍、类目最为完善。截至2013年,我国50个政府部委级门户网站中45个采用了主题分类法,其中18个只选择了按主题进行分类,采用机构、体裁分类法的分别为29个、16个,只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建立了服务对象分类。虽然我国政府现加强了对其他分类法的重视,但发展不均衡问题依旧存在。2)类目体系划分较粗略,还需深入细化。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向下展开不够深入,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提出的基本主题分类表中,只划分到二级类目。分类粗略导致目录下设类别的信息覆盖面过大,欠缺针对性,降低信息获取效率,而一个完备、科学的目录体系应有足够细致的多级类目,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开展较好的美国,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目前已有三个分类层级,详细地将政务信息资源全面覆盖。3)部分类目设置欠合理,未经仔细考虑。目录划分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类目意义模糊和类目覆盖范围交叉。如广州市设置“人才”作为其服务对象的一个分类,但是政府对于“人才”并没有鲜明界定,无法确定其内涵,也与同级的“高校毕业生”一项在覆盖范围上有所交叉。类目的不合理划分给用户获取信息带来不便,而不友好的查询体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形象。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1)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起步晚。时间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相对于国外许多国家起步较晚,正处于发展时期。早在18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研究,1966年美国便制定了《信息自由法案》,在其影响下英、德、日、韩等过也相继步入政府信息公开时代。而我国到1998年才将政府信息公开作为研究机构课题在国内立项,其间差距可见一斑。(2)各级政府各自制定目录标准。我国领土面积较大,人口众多,各地实际情况差异较大,为了保证建立一个相对于地方而言较为稳定的目录分类体系,政府往往会在类目设置时融入本地实情,造成类目划分及命名出现差异。如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按主题将信息主要划分为旅游住宿、社区家庭、医疗健康、餐饮消费等10类;而上海市则为社保服务、医疗服务、交通服务、招商引资等13类。此做法虽然为地方政务管理带来一定便利,但不利于全国政府信息资源连通网络的构建。(3)相关专业领域人才匮乏。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在制定过程中与专业知识结合稍欠紧密,而专业人才方面的缺失使得其研究难以深入,造成最后问题不断、难以得到及时解决的局面。在制定分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用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相关知识,但国内教育对此类缺少重视,发展缓慢。由于前景不受看好,许多高材生选择转行,同时部分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却又无专业背景,导致了本行业专业人员的缺乏,加上受国外档案学、图书馆等领域先进研究吸引,我国此方面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4)与民众的实际需求未真正契合。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已开展多年,但是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设计理念来看,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只是被视为一种政府办事制度,目前也对此也以宣传为主,未完全落到实处。我国目前信息公开程度不高,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社会信息资源的80%, 3000多个数据库, 但大部分还是“死库”;笔者对多个行政区的政务网站进行浏览,发现他们提供的部分类目只是空有其名,并无内容。我国政府并没有真正做到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需要,未将目录分类与民众实际需求相契合,导致他们无法及时获取政府信息。

三、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改进的建议

(一)制定统一的政府信息分类标准。信息分类是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的基础及核心。统一的政府信息分栏体系可以实现目录分类规范、编码统一、分级管理、信息共享、归档便捷、方便使用、节约投资,易于检测各级政府信息资源的作用,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未来建成全国统一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否则,又将形成一系列新的信息孤岛。我国地广人多的国情势必会给政府信息分类标准的制定带来困难,笔者认为可以在保证一、二级类目确定的前提下,各级政府照各地实情对下级类目进行适当的添加或删改。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有整体观,不能割裂,其存在并遵循特定的标准和规范,以达到“物理分散,逻辑统一”。

(二)加强与图书馆、档案馆的合作,融合相关专业知识。作为从事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的专业机构,图书馆在参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设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擅长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熟悉信息标引和编目工作;具有完善的信息分类体系和丰富的目录分类经验;拥有成熟的信息发布平台和有力的技术支持;拥有专业的高质信息服务人员,可以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因此,在以服务对象为主体进行政府信息资源分类时,可以参考图书、档案管理领域中成熟的分类思想,如《杜威十进制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提高对政府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也可在图书馆、档案馆提供政府信息查询入口,让其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布场所,增加访问路径,帮助用户快速查询到有效的政务信息。

(三)推进服务对象为主体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方法。笔者认为,只有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分类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与公民需求契合。与其他分类法不同,它是根据受众的需求量体裁衣而来,公民只需找准自己的定位就能获取想要的信息,不仅使政府信息资源得到更高效合理地利用,而且公民获得良好的查询体验后将对政府工作产生进一步的信任,从而增强政府公信力,减小政府在群众间推行政策、开展工作的阻力。

通过对我国公民政府信息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笔者认为以职业作为基本分类标准再进行补充扩展,是较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服务对象主体的分类方法;同时,考虑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及信息种类、分布情况,建议可以将一级目录定为如下形式:(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工作人员;(2)企业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商业人员;(3)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4)其他职业;(5)特殊人群;(6)外籍人员;(7)社会组织。其中,其他职业包含学生、无业者、退休人员等;特殊人群包含弱势群体(含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及低保户等)、优抚对象(含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役军人及其家属、烈士遗属等)和边缘人群;社会组织包含盈利组织(如: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如:公益团体)。此外,将信息资源按照受众的不同分割时,还可考虑与主题分类法结合,在下级类目中提供相应的主题信息。

切实推进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方法,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发展的一种有效措施;使用服务对象分类法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是对新时代国家政府机关落实“以民为本”宗旨最合理的手段。今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势必要逐渐走向服务为主、宣传为辅的道路,发展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标准会是大势所趋,同时也将成为改革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分类目录体系的里程碑式之举。

(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存在许多不足,与其发展时间短密切相关。虽然缺乏相关经验,但是在该领域有先行者可以供我们取长补短。如英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就开始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有不少可学习之处,比如分类标准规范、使用多个维度进行分类、重视公民的知情权等。但对于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经验,也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制宜,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科学、完善的目录分类体系。人才短缺与专业知识匮乏问题也可以通过加强与国外交流解决。国内各高校可以学习国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研究进步,也阻止人才外流现象加剧;我国还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参与相关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1] 冯璐,陈琳:对我国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的编制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23期。

[2] 宋霞: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取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卉,咸容禹:政府信息公开尚需序化和整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设情况调查[J],信息化建设,2013年第11期

[4] 张德青:基于电子政务标准的省级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商晓帆: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看政府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6] 张新民: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及其分类系统的几点思考[J],电子政务,2009年第5期

[7] 陈明文,朱勤东,施友连:省级政府信息目录编制实践与探索[J],电子政务,2010年第1期

政府和公众服务类热线的资源整合 篇4

政府和公众服务类热线 的资源整合模式

作者:伦伟 infoCRM

政府服务和社会公众服务热线的特服号码一般以“123”开头,如工商服务热线12315,纳税服务热线12366,政府服务热线12345等。

通过政府服务热线集中受理社会公众的咨询、疑问、求助、意见、建议和投诉,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且提供政策法规、办事程序、生活指南及查询有关部门职能范围等咨询服务,通过通讯和网络系统的支持,将所有来电的意见都详细记录,并且进行录音。同时通过自动语音系统,为市民提供完全自助的语音导航提示,实现政策法规查询、组织机构电话转接、投诉处理结果查询等;通过电话留言和传真系统,在无人值班的时候,可以记录来电者的电话号码,进行信箱留言、实时投诉录音等,真正做到了每周7 天,每天24 小时的全天候值班。

由于政府服务热线一般由政府出资进行建设,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都会给于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无论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还是实体资源、数据资源,都能在呼叫中心建设初期得到充分保障。下面笔者就从资源整合角度对政府热线的规划和建设应该关注的重点进行讨论,以期建成后的呼叫中心能够充分实现提高政府效率、反映社会民生的公益作用。北京亿伦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统一电话门户:12345,有事找政府

12345政府热线系统是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信息的一个重要桥梁,是政府为民办事的一个窗口,也是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信息产业部1999(56)号文件规定:“12345”作为各地方政府热线号码使用。

所以笔者建议政府热线系统的设计目标即是为城市政府提供实现“一个号码对外”的统一服务渠道,建立“一体化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务”。把市/区/县各级部门的职能统一到一个服务平台上,市民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号码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一站式的综合服务,也可查知预计所需的办理时间以及进度。公众事务服务热线电话(12345、12366、12315等)与处理紧急事务的电话(110、119、120、122)一起将成为城市管理的高效优质电话服务系统。

成功案例:

深圳市12345热线的就是统一电话门户成功的案例。深圳12345热线2007年开通,开通之初深圳市政府就提出了“12345,有事找政府”的服务理念,因此在深圳,12345热线话务最忙、知名度也最高,仅开通一年就接听市民来电126万个。

12345公开电话整合了56个部门和单位的96个服务咨询电话,是市政府处理行政机关职能范围内非应急事务的公开电话服务平台,主要负责行政机关职能范围内市民咨询、反映、建议、求助、投诉等来电的处理。电话开通以后,将全天候24小时为市民提供包括普通话、粤语、英语等多种语言的电话服务,从而解决政府各部门电话号码难记忆,电话难打通,咨询或投诉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的问题。对市民来电中咨询类的问题,将直接由前台接听人员利用各部门预先录入资料库中的规范答案回答市民的提问。通话资费按普通市话收费标准计收。统一社会资源:96180,有事一拨灵

据了解,目前城市公共服务各类服务电话以及各部门设置的投诉电话近百个,在各个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但却存在设备落后、渠道不畅通等问题,老百姓反映电话号码多、难打难记、不方便等。各部门各自为政,市民无法掌握办事规律,导致得到的答复和服务差异很大。北京亿伦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政府热线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将要整合现有的全部政府部门公开电话资源,将所有的此类电话统一为一个号,使政府公开电话服务范围覆盖到政府公共服务的全部领域。通过电话网络将各级机构服务电话资源进行互联(市区县政府、公安应急和非应急电话、社保局、民政局、建设局、规划局、国税局、地税局、教育局、卫生局、文体局、旅游局、交通局、房产局等),这样市民就不用再被这些部门上百个不同的电话号码弄得无所适从,也不会因为弄不清楚事情归哪个部门管了。

成功案例:

南京市96180生活服务求助热线的成功运作,创造了公共服务产业新模式,将信息技术与强化服务生产组织建设的手段相会,实现供需双方的无缝连接,不仅对传统服务业进行公共服务产业化改造,而且容纳了政府服务、企业支持服务等非社区服务的新内容,创造了公共服务产业的新秩序。

96180作为一个纯公益热线,2008年由政府出资再次进行中继扩容和业务改造,以期更高效的提升南京市政务服务和市民服务的水平。系统基于infoCRM业务构架,包含政务服务和生活服务两方面的内容:政府服务方面,整合市民政局、教育局等几十个部门和数百个电话资源,人工坐席实行24小时人工接听,集中解答和转办各种电子政务业务。生活服务方面,96180加盟的400多家服务单位无需向政府缴纳任何中介费用,但热线的工作人员会对每一个服务电话进行跟踪回访,如果一个加盟企业连续3次被服务对象评为不满意,热线就取消该企业的会员资格,从而保证了服务质量。北京亿伦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统一受理流程:构建完整的“闭环”服务体系

政府服务热线不仅仅是话务中心、咨询中心,更是指挥中心、协调中心、督查中心。热线由政府主导建设运行,政务服务中心内设监控指挥中心,统一协调、监督、管理。

市民拨打政府服务,工作人员在接到群众来电后,将根据反映事项的性质和类型,予以快速处置:一是对咨询电话能够立即答复的当场答复,对一时答复不了的待了解情况后给予答复;二是属于部门办理职责范围的相关问题,由呼叫中心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办理;三是对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以及涉及面广、比较复杂的问题,立即呈报政府领导,并按照领导的意见进行快速处理落实;四是群众反映的所有问题,将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到投诉人,同时按照《信访条例》规定报批交办或直接协调督办。在市民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间实现沟通,实现业务处理流程化和闭环化。

同时政府热线系统应该落实“首问负责制”,与各部门和多家单位进行联动。联动单位在接到热线处理转办事项指令后,必须立即赶到现场处理,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热线,提高了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社会急救、求助事项的快速反应、处置能力。

成功案例:

北京市12345服务热线在这方面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的网页上,“我们日夜在聆听”7个红色大字被摆在醒目的页首。12345热线的200个座席接到群众来电之后会对电话受理内容进行分类处理:咨询类,座席通过知识库检索立即答复市民;紧急转办处理的问题,座席立即通过电话联系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并进行电话跟踪回访;而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一定处理时间的,座席记录工单并形成转办,然后按照职能分派到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在7—14天内作出回复。

同时12345还会将热线中市民反映较多的问题编撰成《市长电话要情》,报送至市政府领导。2007年9月,北京市的区县和部分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委办局、公共服务企业共51个分中心挂牌成立,成为市中心的有力支撑。最大限度地保证社情民意顺利通达,成为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举措的决策依据。北京亿伦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统一媒体资源:丰富的多媒体服务渠道

随着通讯方式的多样化,客户和社会公众,都希望能够跨呼叫中心、Internet网络、手机等服务渠道享受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多媒体渠道功能,为客户应用提供了多媒体服务处理能力,是一个融合电子邮件、互联网、短信、网络电话等多种通信方式的接入和呼出功能平台

丰富的多渠道服务手段,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多种表达方式自由运用,满足随时、随地、随需的要求,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便利条件和各人倾向,选择不同的服务手段。同时也可以实现多种服务方式协作。比如市民可以利用上网条件,与座席一边通电话咨询,一边启动web的页面导航进行文本交流、网页协同、Email收发、资料传输等,多种服务方式可同步协作进行。

座席在需要向市民传递、发送服务信息时,也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内容特点,选择不同的服务渠道。比如向客户催缴对于实时性和结果确认要求较高,优先采用自动语音外拨的方式;法制宣传、业务知识订阅等,主要内容以文字、图形形式,则优先采用Email发送的方式。统一服务渠道:“呼叫中心+门户网站”的互动模式

政府服务热线以呼叫中心结合门户网站和业务流程整合,创新了电子政务应用模式,将传统的电话服务和网站信息管理及协同办公工作流程技术等结合,建立了统一的面向公众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实现“一站式”服务,完全符合电子政务的信息化框架。

市民可以向政府各个部门咨询问题、说出自己对某一件政府行为的感想、投诉某些部门、举报某些行为、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政府服务热线将受理的投诉事项全部上网公开,促进了政务公开.哪个部门受理、处理结果如何在网上一清二楚,群众和政府主管部门随时在网上监督办事流程,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同时建立政府服务热线网站”可以及时公开投诉事项受理情况、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北京亿伦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升级后便民热线的统计功能还增加了考核项,使考核结果更加公开、透明。群众和政府主管部门随时在网上监督办事流程,消除了信息不对称。

成功案例:

福州市便民呼叫中心12345是为及时解决福州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福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经营中所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一个政务服务平台。通过电话、网站、Email、短信、传真等方式和信息技术手段,为福州市人民群众提供互动式的政府在线服务。

福州市市民可以向政府各个部门咨询问题、说出自己对某一件政府行为的感想、投诉某些部门、举报某些行为、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市委、市政府通过福州市便民呼叫中心关注民生、了解民意,把政府的服务第一时间送到企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提升福州市面向公众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建立强有力的效能监督约束机制为福州12345保驾护航,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福州便民服务热线受理流程 北京亿伦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福州便民服务网站(结合呼叫中心)完整服务群体:“城市服务+农村服务”的新格局

最后我们要考虑到往往容易忽视却又是最终要的服务群体:农民。随着电话和网络在城市和市民中的普及,呼叫中心系统也渐渐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和“绿色途径”。

对基层农民来说,他们往往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和营销者,对管理决策信息、实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等有着巨大的需求。充分利用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多种网络体系和电话信息终端,根据用户类别和爱好定制用户所需信息,提供热线服务和主动服务,突出农村“个性化服务”和“多样化服务”的特点,对作好“三农”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通过政府服务热线把遇到的问题反映到就近的农业科技服务站(点),服务站技术人员通过电话给予解答或对来访农民给予指导,解答农民咨询的技术问题,并根据需要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包括农业政策和国际农业市场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农业气象、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农业供应信息(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农具、饲料及其原料等)、农业生产信息(面积、长势、产量、存栏量、管理状况等)、农产品销售信息(价格、市场加工等)、农业人才信息(农业科技、农业人才、劳务输入输出等)。

对服务站技术人员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还可以通过农业网、星火信息网或专线电话把问题向市县农业技术专家团或省农业技术专家团求助。市县或省农业专家团专家通过网络或电话等方式对服务站技术人员给予帮助。

随着政府服务于民思想的不断深化和通讯科技的不断普及,相信包括呼叫中心在内的电北京亿伦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子政务服务体系的各种资源整合力度会更加有效统一,社会服务的面貌和带来的体验也会更加深得人心。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篇5

仝震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同样也是各级政府行政的主题宗旨。这就要求政府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最广泛地集中公众的智慧,最充分地表现公众的意愿,最真诚地关注民生;应该做到热情服务,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因此,目前我国的各个地区都非常重视对公众满意度的调查,并以此作为考核绩效的依据之一。

公众满意度调查的意义

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是检测政府治理完善与否的关键。因此,把公众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评估重要的价值取向纳入其指标体系之中,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的行政理念和行为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保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公众满意度进行科学的测评,在广大民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从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温家宝曾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及五项具体内容,这表明政府己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公共服务的实际提供上,并重视与公众的互动,同时也表明公众是否满意己成为衡量政府公共服务的一把标尺。

有利于实践执政为民理念。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公众评估政府绩效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

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通过公众满意度测评,可以对政府服务的现状进行准确的诊断,检验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种类和公共服务质量是否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据此设计和提供能使公众满意的公共服务机制,真正使政府服务凝聚到满足公众的需要上来,有利于政府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有利于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意识。作为纳税人,公众有权利选择由谁提供服务和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更有权利去考核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将顾客满意度引入政府绩效评估,引导各级政府提高服务透明度,还民众以知情权,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做的效果怎样,公众都有权知道,让广大公众了解和监督政府的I作,进而参与决策的制定,并由公众来参与对政府的考核。

有利于弥补政府内部绩效评估制度的不足。政府内部绩效评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估制度,评估主体单一,仅是政府内部上级管理机构或者人员。政府绩效公众满意度测评将公众也纳入到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范畴,由公众承担了评估的主体,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政府绩效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是适应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倡导的顾客导向的要求。

烟台市政府绩效公众满意度调查分析

2008年8月至9月,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课题组对烟台市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由于条件限制难于进行随机概率抽样,因此我们采用了非概率的方便配额抽样,即给莱山区和芝罘区分配一定份额的问卷,然后在莱山区和芝罘区管辖下的各街道办事处的各居民委员会分配一定份额的问卷,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

本次公众满意度调查发放问卷量为1260份,收回问卷量为1239份,回收率达98.33%;有效问卷量为11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1.11%。调查者的特征不同,满意度也是不同的。为了更准确、客观反映烟台市公众满意度,我们按照调查者的工作单位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烟台市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详见表2。

如表2所示,通过对相关指标体系计算,烟台市公众的总体满意分值为3.33,满意度为83.5%;加权后的一级指标得出公众满意分值为3.34,满意度为83.5%;调查问卷中的最后一个指标对烟台市政府绩效的总体感受的满意分值为3.34,满意度为83.5%。因此,本次调查烟台市公众满意度为83.5%。

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因素

从以上调查结果的显示来看,影响公众满意度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水平

烟台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近几年来人均GDP平均以15.5%的速度在增长,增速快于全国67个百分点,快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2.5个百分点。烟台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公众满意度为87.7%,可见公众对烟台市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满意。然而,市场开放程度的公众满意度为84.75%、市场经营环境为83.5%以及市场秩序只有83%.这说明公众对此不是很满意,政府在这些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因此,烟台市政府应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二)社会发展状况 烟台市社会保障的公众满意度为87%、社区建设为84%、教育体育为85%,这说明烟台市政府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以及优抚安置等方面做的很好,普遍得到大众的认可。然而,社会安全为80.25%、社会公平仅为79.5%。因此,烟台市政府应进一步改善治安状况,提高110接警能力,加大食品、医药安全的监管力度,提高教育和按劳分配的平等性,为民着想,服务于民,取信于民。

(三)市民生活状况

市民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为81.25%0说明烟台市经济发展虽然令人满意,但烟台市民从经济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分享却不满意,为此,烟台市政府在继续加大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多为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着想。对此,烟台市政府重点应当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1.进一步稳定物价,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物价稳定一般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物价不稳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和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国家发改委把当前稳定物价作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稳定物价才是稳定民心的根本。对此,烟台市政府应加强电力和运输业的监管,进一步稳定粮、油、肉市场,组织好粮食、食用植物油、猪肉等主要食品的市场供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地方储备小包装成品粮、油,切实做到不断档、不脱销;继续加强主要食品的价格监测,密切关注价格走势,稳定食品价格。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生活设施、文体活动场所和交通状况。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抓好了可以为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则可能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烟台市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改善人民公众的生活设施、文体活动场所和交通状况,进一步提高和增强烟台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3进一步加强经济型住房建设,有效地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2007年8月14日,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已把城市住房保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此,烟台市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扩大保障范围,逐步实施应保尽保;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尽早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加强住房需求调节,引导正确的住房消费,抑制投机需求;推进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坚决整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及房屋拆迁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状况

烟台市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公众满意度为83.5%,说明了烟台市公众对烟台市政府在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近几年来烟台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摒弃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把发展思路转变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上来,在经济工作的指导和考核上,把投入和产出、速度和质量、生产和生态统筹考虑,既寻求经济指标的“增”,更强调环保等约束指标的“降”,破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努力做到“增中降、降中增”,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但在城管综合执法和自然资源保护上,公众的满意度不高;这说明了烟台市政府在这些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希望以后能够加强城管综合执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力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致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烟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政府作风建设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篇6

今天,倍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县公众信息网正式开通了。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县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是我县政务信息化建设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网站的成功开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支持网站建设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以及为网站开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

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平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载体。*县公众信息网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门户网站,通过整合全县各党政机关网站,秉承“服务、互动”两大主题,面向广大公众发布县委、县政府各类权威信息、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受理公众的咨询求助、意见建议和投诉举报,必将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信息公开的平台、联系群众的桥梁、公共服务的门户。它的正式开通,顺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助推了我县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对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职能转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型、责任型、阳光型和效能型政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同志们,*县公众信息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希望网站的管理者和维护者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操作流程,强化审核把关,提升质量水平,确保安全运行。同时,也希望各级各部门树立全局意识,主动顺应时代要求,注重发挥政府公众信息网的积极作用,配合、参与和支持网站的建设,努力将*县公众信息网建成受网民普遍关注、社会普遍欢迎的一流网站。

最后,祝*县公众信息网越办越好!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谈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和谐发展 篇7

1 正确认识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关系

1.1 政府与公众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也是政府建设的理想模式。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以公众为主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取向。也就是说, 服务型政府应该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政府, 应该是尊重公民权利、为公众着想的政府, 应该是按照社会公众需求与呼声而进行科学决策与制定政策的政府。公众是政府施政的基础。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所拥有的自由权利中包括言论的自由, 这是公民享有言论表达权的法律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公民享有依法表达意见和意愿的权利, 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通过媒体将国家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报道, 公民可以就管理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公开发表意见, 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

1.2 政府与媒体

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应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传媒要表达党的意志, 向人民群众负责任地传达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重要决策, 正确引领社会公众舆论。作为人民的喉舌, 大众传媒必须重视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 帮助党和政府倾听人民群众真实的声音。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当今的媒体已不再只是宣传的工具, 而是已成为信息的呈载, 是公众的一种需求。政府与媒体不是对立的关系, 而是一种沟通合作的关系。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广域传播, 使媒体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政府改变以往惯性思维模式, 变革“宣传工具”, 媒体立体式发展, 同时也加速了政府阳光行政政务公开的进程。现在, 政府已在积极地适应时代的变化, 主动与媒体联系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设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便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于是, 有了记者在场的更多的“听证会”, 有了政府的“顾问团”, 文件的传送也不单单通过政府逐级下发, 网上就随时可以查阅, 还可以发表个人的看法。同时, 电视里可以看到政策制订的过程, 报纸上刊登全文可以进行相关解读。媒体像一把放大镜, 把政府的工作细节展示给了公众。公众获得了知情权和自主权, 从容的参政、议政、进言、纳谏, 为政府出谋划策, 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

1.3 媒体与公众

现代社会, 媒体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我们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即真实世界和媒体世界。在真实世界里, 人和人之间、人和环境以及事件直接接触。但大多数人感觉真实世界是有限的, 人们不可能从真实世界中获得所有的经验和信息。为了获取这些体验和信息, 人们建构了媒体世界。媒体强调新闻真实性和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新闻原则, 强调的正是新闻的事实性, 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 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 这就决定了事实性是新闻媒体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 也是新闻传播主体对新闻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

2009年新闻报道事例:1)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6日电7月5日20时左右, 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 卫生部通报, 7月6日18时至7月7日18时, 我国内地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54例;3) 新华社7月7日讯, 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发布《关于对2009年高考招生中少数民族加分问题处理情况的通告》, 明确表示取消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录取资格;4) 莫斯科当地时间6日13时20分, 美国总统奥巴马乘专机抵达俄罗斯, 正式开始了他被寄予厚望的“重启”美俄关系之旅。

通过以上新闻报道的事例, 公众可以通过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新闻信息, 广大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关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随着全民素质整体的逐步提高, 民众的参政、议政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是一个进步, 也是一讲是好事。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 政府既服务公众, 又管理公众;既影响着媒体, 又受到媒体的监督和制约;媒体既引导公众, 又要反映和代表公众的心声。媒体的导向作用, 直接影响到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是社会稳定因素的关键所在。

2 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互动推动民主进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方针。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众服务, 关注民生, 解决公民的生存和社会全面发展问题, 每个官员都应自觉履行的职责。一些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 是公民切身要求的反映, 大多数都有积极、建设的意义。在网络时代, 公众使用网络行使表达权, 可以直接、全面、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是公众参政的最好形式, 也是政府求之不得的执政资源。衡量政府服务质量的标准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通过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 特别是反对的意见, 是构成执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检验政府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标尺。新闻媒体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及时报道新闻信息。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真实地报道出来, 快速地将新闻信息传递并呈现在公众眼前。各种重大新闻、事件、事故、灾情、疫情等在第一时间让公众知晓, 这既是媒体的工作与职责, 同时也是一个执政党、一个政府高度民主与政务公开的执政能力的真实体现。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近几年来, 网民、政要通过网络进行参政议政且日趋活跃。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有: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之际专门来到人民网, 通过《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胡锦涛总书记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 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因此, 做事情、做决策, 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尽管这次与胡锦涛总书记的对话时间短暂, 但意义非凡。以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务实、亲民的作风, 深得网民的喜爱, 于是有了众多胡、温的“粉丝”, 称为“什锦八宝饭”。2008年9月4日, 人民网时政频道特别制作的“什锦八宝FANS圈”正式上线, 成为去年中国互联网的一道风景。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开通时政专栏, 围绕网民关心的话题, 邀请国家部委有关领导、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进行在线访谈。公众通过网络把自己的问题和困惑直接传递给政府官员, 实现现场提问、现场解答。此后,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各种方式与网民对话, 其中包括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奥一网发布《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通过东方网与网民在线交流, 去年提供省委书记与网民交流平台服务的新闻网站中, 浙江省在线的规模最大。以上网络实况, 使得“网络问政”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新名词。

3 政府、媒体、公众共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将经历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 有许多不和谐因素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如腐败现象、收入差距、城乡差别、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安置问题、环境污染、国有资产流失等等都是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问题, 这些都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解决和消除的。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社会日趋和谐、成熟、理性的体现, 更是妥善解决危机达到高度和谐的关键所在。

1) 从政府角度来讲。政府应深化完善政务公开, 积极探索公众参政议政的新渠道, 进一步提高信息透明度、扩大公民知情权、推进民主进程。在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上宜采用“疏导”的方式, 而不是“堵截”的方式。政府要通过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开放式决策制度等, 让媒体、公众介入社会秩序和管理, 通过媒体引导社会舆论, 反映公众的心声, 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进程,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2) 从媒体视角来讲。政府、媒体和公众是社会中的三个关键因素, 政府与公众之间往往通过媒体来沟通, 作为沟通政府和公众的桥梁, 其作用尤为突出。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讲政治、讲党性, 提高政治修养;要保持清醒头脑, 冷静处理问题;要突出宣传重点, 把握政治方向;要增强全局观念, 加强宏观意识;要正面宣传为主, 负起社会责任;要讲究宣传报道艺术, 提高引导水平, 唱响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新闻媒体的真实性, 是根本出发点, 媒体的根本宗旨是让事实说话, 不要为了“轰动效应”, 给新闻“穿靴戴帽”, 应让新闻以“原生态”跟公众见面。媒体的使命不在于“影响”今天, 而是“记录”今天。从服务对象来看, 媒体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要为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大多数人民服务, 避免“嫌贫爱富”的倾向。从报道的内容上看, 要真实、理性、客观、积极的报道社会内容, 避免政治导向错误、炒作绯闻怪谈、扩大负面报道、充当西方媒体传声筒、庸俗低级、知识含量低、价值观念模糊等倾向为内容的报道。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应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公诸于众, 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设起一道沟通的和谐桥梁。通过媒体这道桥梁, 公众可以更多地了解政府、理解政府、信赖政府, 这样便民意顺、民心聚, 政府各项工作也就有了积极的推动力。

3) 从公众视角来看。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府、媒体的事情, 更是全体民众的义务。信息时代的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对传媒的选择、利用, 对媒体内容的鉴别、判断和参与, 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特别是各级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水平, 直接影响到媒体能否充分履行其职能,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构。鉴于此, 提升全体人民的媒介素养, 也应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提上日程的事情。另外, 互联网时代将人、信息、媒介整合为一体, 实现了人类跨时空、平等、普遍地沟通的梦想, 让普通民众拥有话语权。可以无限制满足人际的交流和心理的需要。2007年两会设立了“我有问题问总理”栏目, 短短几天内, 就吸引了12万网民竞向倾诉、提问、谏言。今年两会, 台网一体, 多媒体同步立体化报道, 国家各大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开设专栏, 两会期间, 网民通过网络提出的问题, 高达几十万条。让百姓的声音能够进入国家最高决策层, 使公众独立平等地发表意见, 推动我国民主进程,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对提高舆论引导力提出了以下五点意见:1) 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2)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3) 必须不断改革创新, 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 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 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5) 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 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新形势下, 新闻媒体要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政府、媒体、公众三者良性互动, 构建和谐社会。媒体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要客观全面真实报道实际情况,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必要的舆论监督。重视公众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将社会舆论引导到正确方向。政府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与公众和媒体保持良性互动。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中, 政府与公众休戚与共, 政府机构与媒体、公众的良性互动机制能够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使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管理, 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从三个层面分析现在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 探讨政府、媒体、公众怎样共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让媒体、公众介入社会秩序和管理, 通过媒体引导社会舆论, 反映公众的心声, 有利于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府、媒体的事情, 更是全体民众的义务。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社会日趋和谐、成熟、理性的体现, 更是妥善解决和应对危机的关键所在。

临沧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篇8

关键词:行风热线 公众参与 媒体监督

行风热线类广播节目作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为实现政府和公众的零距离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渠道,对推动地方治理、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更好地发挥节目作用,加强我国政府与公众沟通交流、开展舆论监督、推动地方治理的媒体平台建设,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行风热线类广播节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很多行风热线类广播节目在得到社会广泛赞誉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继续深化和提升的压力,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节目功能有待深化和拓展

随着社会形势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如何找准节目定位,提高节目影响力,成为行风热线类广播节目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目前很多节目内容针对性不强或过于琐碎,一些节目侧重个案,只解决个别的或者简单、表面的问题,一些具有典型性、深层次、社会性的问题鲜有触及。

(二)节目参与主体比较单一

受到固定传播渠道和播出时间的影响,受眾面难以拓宽,是很多行风类广播节目普遍面临的问题。节目在线参与者主要为需要求助以及面临生活困境的普通群众或弱势群体。有些人虽然对节目感兴趣,但是因为时间和收听渠道限制,无法收听和参与节目。还存在很多市民对节目不了解、未收听、未参与的情况,公众参与度有待提升。

(三)节目形式有待创新

各地行风类节目基本上都是主持人、上线单位和群众三者互动的参与框架,节目形式大同小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人们对节目的新鲜感有所降低,甚至对一问一答等固定模式产生厌倦感。在受众对节目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节目的播出形式需要不断创新。

(四)相关制度需要完善

部分参与单位的态度有待改善,一些上线嘉宾敷衍塞责,回答问题质量不高,或是当场答复令人满意,但实际解决效果则相去甚远。因此,相关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否则节目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节目的可持续性也会缺乏制度保障。

(五)媒体联动需要进一步深化

目前,很多行风热线类节目都实现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多媒体配合、联动的机制。但一些广播行风热线类节目还只是与新闻网站合作,在媒体联动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进一步发挥多种媒体的合力作用。

二、对节目深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节目内容,完善节目功能

行风热线类广播节目反映出来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一些在基层长时期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经过在线领导的一句话就可以立即解决。这虽然表现了领导对群众的关心和爱护,缓解了党群、干群矛盾,但也反映出一些政府部门不作为、行政效率低下以及政府治理中人治色彩依然较为浓重,执政理念和工作方式落后等深层次问题。因此,节目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有整体意识、大局意识。节目的功能应进一步着眼于如何从解决群众投诉的具体、个别问题向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督促有关部门制订相关措施,解决同类共性问题转变,将解决群众日常生活问题同真正转变政府工作作风、促进依法行政结合起来,推动政府管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化,从解决表面问题向解决深层次问题推进,消除“问题只有通过单位一把手批示才能解决”、“群众不投诉问题就不解决”的不正常现象。

除了发挥对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之外,行风热线类节目还应加强参政议政的功能,为群众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提供渠道,进一步推动政府科学和民主决策。节目组也可以通过定期印制和上报节目内参或简报等形式,对节目中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统计整理和综合分析,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优化议程设置,提高节目吸引力

在节目议程设置上要兼顾上下两头,实现双向服务。“所谓议程设置,即新闻传媒经过精心策划,突出报道某些包含深意的事实、事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社会舆论或社会情绪。”①节目议程设置要选好群众利益和政府工作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媒体为人民服务、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等作用。

首先,节目的议程设置要贴近群众,紧密联系群众需求。要善于围绕社会热点、焦点、亮点问题,把群众的日常生活事务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注重个案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在更大范围内推动解决关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高节目的服务性。

其次,节目选题要立足大局,围绕中心,服务政府。节目选题要把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与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工作意图及时传达到最基层的广大群众中。

为此,在节目制作前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网站等方式进行节目主题和问题征集,了解公众对上线单位和节目主题的意见建议。同时,经常与纠风办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沟通,深入调查了解百姓和政府部门的共同需求,并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找到公众议程、政府议程、媒体议程的契合点,增强媒体、公众和政府议程的有效互动,实现共赢。

(三)建立和完善节目运行机制,增强节目实效性

进一步建立健全节目的运行机制,完善节目制作的相关制度,细化工作流程,为节目运行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1.详细制订节目制作流程。从问题征集、确定上线单位、发布节目预告、记者前期采访、网络即时互动、现场录制播出、多种媒体联动、后期跟踪和满意度调查等各个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形成规范稳定的节目制作模式,方便公众知晓、参与、评价和监督节目。

2.加强记者深度报道。节目组记者在直播前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提前采访,将采访内容在节目中播出。对具有普遍性或者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采访,对问题解决不到位的,进行跟踪报道。记者通过调查和深度报道,对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让节目更具思想性和冲击力。

3.建立节目反馈栏目。如在节目中设置反馈栏目或反馈专版,通报群众提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在反馈节目中,也可安排相关部门的领导再次上线,亲自报告问题调查和处理情况。除了听取单位回复,节目组还可以邀请一些反映热点问题的听众做客节目或通过电话连线采访问题落实情况。

4.成立热心听众俱乐部。鼓励热心听众担任问题监督员,积极发现问题,对结果进行监督。还可以在节目播出后对节目内容、形式、效果等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节目质量。

(四)建立政府纠风长效机制,保障节目持续性

要保持行风类节目的持续性发展和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完善的机制和制度保障。

1.制订单位上线参与机制。以纪委、纠风办等部门联合发文,统一部署,建立完备的部门上线工作流程。建立单位或部门主要领导上线制度,明确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要求上线单位主要领导带头上线,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

2.健全问题督办机制。设立问题协调制度,建立限时办理、回訪监督、结果通报等制度。

3.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完备的群众满意度评价系统,对各单位参与节目情况、问题解决和整改落实情况定期检查评比。纪检部门邀请社会各界代表担任评论员,对上线单位“一把手”上线率、现场表现、群众投诉和反映问题的办结率、群众满意率等进行量化考核,并可利用网络请网友投票或打分。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目品牌知名度

1.树立经营理念,扩大宣传力度。在城区投放广告牌,并制作和发放节目宣传单、宣传页,增强节目品牌意识。在网站设立节目宣传提示,滚动播放,设置网友问题解答模块,开通网络投诉渠道,实现与投诉者、咨询者的网络互动。制作节目宣传公益广告,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在报纸、电视以及网站中对上线单位、时间和参与方式进行预告。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吸引人们的关注,增加受众和节目参与者的数量。

2.建立政府领导上线制度。每月固定政府领导上线时间,邀请书记、市长等党政领导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上线参与节目,与群众直接对话,了解民意,受理听众投诉。党委政府领导带头上线,倾听群众呼声,解答听众疑问,有助于带动各职能部门领导和广大群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提升节目的权威性和品牌效应。

3.定期举办幸运受众抽奖活动。从来信、来电或网络留言中抽取幸运受众,对节目参与者予以奖励,评选优秀点评员等,给予适当的物质或荣誉激励,如邀请获奖者出任大型活动嘉宾等,通过多种激励方式扩大群众的参与度。

(六)加强媒体联动,扩大公众参与度

针对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自优势,进一步扩大节目受众面。电台可以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作为合作联动载体和平台,扩展与延伸节目功能,扩大社会影响,同时也让其他媒体分享节目的新闻线索和信息资源。通过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全力打造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融合联动的沟通交流平台,克服广播稍纵即逝和一对一交流的缺点,实现节目与受众的多元、持续交流与互动。

具体而言,以行风热线类节目为依托,在电视新闻频道和报纸上创办专题节目或开辟专栏,进行节目预告、深度报道和结果反馈。周末设置反馈专题,回顾总结一周上线和问题解决情况。与广播交通频率合作,让群众可以借助公交车或出租车收听节目。开通短信平台,受众可利用短信开展热点问题讨论,或对上线单位的表现进行点评。进行网络音频或视频直播,并设立文字版,登载节目简报、问题回复情况以及相关部门的整改材料,方便群众随时查询。同时开通节目微博,网友可以就节目有关问题随时发表评论,进行互动。

(本文为青岛市软科学项目《政府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媒体平台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委党校)

(本文编辑:莫玉玲)

注 释

上一篇:高中历史必修罢黜百家下一篇:漫步秋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