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的作文(通用8篇)
潼关
潼关籍友人燕先生一日来家,携酱莴笋一蒌,言之,家乡特产,蛮有滋味,尝尝鲜,对潼关留个纪念。还邀我到潼关一游。我欣然应允。小蒌精巧玲珑,体粗口小,宽有一小,高有一大,竹子内皮编织,古色古气,很逗人喜爱。打开小蒌,浑厚浓郁的酱香直扑鼻翼,顿引涎液欲出,便拈得一块,食之,咸甜相融,纯清爽口,让人忘机。据传鲁迅先生当年来陕讲学,在潼关小住,食酱莴笋赞赏有加,走时还用一块银元买了十斤酱莴笋。
其实,我向往潼关非一日之念,潼关是古之名关,好奇之心早已有之。每每乘车东出潼关,就产生此地一游的愿望。虽是本土,但总无机缘,今日欣然允之,便是要圆去潼关之梦。
到潼关觅古访今,当是在一九九六年六月上旬,一天,我和友人一起来到潼关。
尽管多次路经潼关,从未能仔细地审读,都是一掠而过。今天,我的的确确仔细地阅读起了潼关。汽车顺着秦岭北麓前行,秦岭的巍峨苍莽不消说,透过车窗平视眼前的关河之地,岚气^^,天低平畴,地荡虚落,气象森森。及至潼关,右出秦岭紧收笼辔,倚左旋回;左望台塬沟壑,东衔黄河之水东去。观其胜状,盖南依秦岭,气吞河塬;北傍大河,龙腾滔涌;东御豫鲁,气象万千;西控秦川,殷富风雅,莽原叠伏。此状,使我顿生U胸激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慨叹!难怪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古贤,把长安作为帝都以便长居久安,保万代基业,他们看重了潼关的险绝,易守易攻万夫莫开的军事地位。故这里也成了千古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是天下名关,千百年来,墨人骚客以诗诵潼关而留下千古绝唱的为数不少,其中当数诗圣杜甫和清代淡文远公的诗最具特色。“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边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虚严城。”这些诗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作为关隘天险的潼关“雄关虎踞”的胜景和它处的重要地位。
据史载,潼关古城其险峻举世无双。城池高峻雄伟,气象险绝,其周长12里,高5丈余,宽2丈5尺,土墙板垒,青砖裹体,北滨黄河,南仰秦岭,依塬涉水而筑。潼河穿城,南北居水设关,东西虎踞龙盘,浑扑壮观。其实潼关之险还不仅在此。出潼关东门3里之地,便又设一关,这是御敌的第一道防线。关南靠山,关北依河,关门两岸夹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中,俯视黄河,仰观绝壁,险极峻极。关前有一沟曰禁沟天险。禁沟左结黄河,右携蒿岔峪。峪内灌林丛生,茂密如织,路峡崖悬,枯藤盘绕,猴猿惊心。自唐到明清,历代于此严密设防,沿西沟岸夯筑方形土堡十多个,与潼关古城相携,结成关防练条,唇齿相依,从而使潼关形成“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之势。
古往今来,战争频仍,潼关成为称霸争雄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晋据潼关以制秦,成春秋五霸之业;秦得潼关,才有西据蜀汉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田肥美,民殷富,而后成就扫六合之势,囊四海之举;黄巢举义旗,占洛阳,袭潼关,捣长安,实现了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志;抗日战争,日寇长驱直入,兵困晋豫,虽潼关咫尺,遥遥窥视不能破关。垂誉千古的潼关险峻,却使多少帝王忧其安危,多少将帅为之“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多少征夫为其捐躯、殉难。潼关,是危难之关,是生死存亡之关。难怪多少文人骚客为其作赋吟诗,发吊古抚今之慨叹!
潼关凭借地势复杂险要而易守易攻,绵绵不断的硝烟,演奏一幕幕冠盖古今的战争诗史,让后人凭吊。纵览古今之变,使人们从中悟出:杀伐掳掠,筑城立业,但有几家造就万世基业?关中历十三王朝,无一家长居久安,何也?城不在固,池不在深,而在人心。得民心者生,失民心者亡。
潼关千百年来,得失系于天子安危,而对人民来说,带来的是经济调敝,民不聊生。元代诗人张善浩的“潼关怀古”诗道出其中的真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其战乱远去,毁掉的是富饶和美丽,留给人们的却是悲凉与苦痛!
其实以明哲的目光审视古战场,你会感到,战争也是一种文化。战争是文明的炼宝炉。历史积淀的充满哲理的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了杀戮,人们才希冀和平;有了战争的苦痛,人们才去追逐安居乐业;战争是野蛮的.行为,人们才去拼搏野蛮而追求文明。不要战争,追求平和安宁,是战争给人的深刻教训而产生的灵性。这灵性,使人们追求一种智慧的方式泯灭战争去实现文明。
觅古是知今的镜子,华夏先祖们缔结的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领略今日潼关,更知昨日之潼关,也更知昨日中华民族之创造力。在大千世界里,积一方厚土,生一方风情。潼关居于关河之地,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建构也极为丰富。据传,在远古时期,天庭的大门由一青一黄两条蛟龙守护。由于守护有功,玉皇大帝便奖掖他们,赏赐宝珠各一颗。一日,青龙丢失宝珠,怀疑黄龙偷去,便争斗起来,惹恼了玉皇,收回黄龙宝珠,将他们打下尘凡。黄龙居左化为黄河,青龙居右化为秦岭,相望相守。青龙不慎丢失的那颗宝珠,不偏不倚落入潼关,化为金矿,从而潼关便呈现蛟龙衔珠之势。
一个美丽的传说,让潼关人向往了不知多少代多少年,而经过多少次战争的洗礼,潼关人也从对战争的回忆中醒悟,认为潼关贫穷、辛酸与荒凉,皆因战争之祸。于是他们追寻富裕之门,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代多少贤士仁人的努力,而在进入改革开放的岁月,一种时代的活力让潼关崛起。潼关人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近年来,潼关人紧紧围绕着金矿描绘着最美最好的图画。潼关之矿品位高,分布集中。除金之外,还有石墨、大理石、蛭石、铅矿。县上决策者灵醒,知其“日有阴情,月有圆缺,黄金也有采完的时候,”于是,即以战略家的目光做长远发展部署。以金兴工,以金促农,以金带动第三产业,带动全县经济腾飞。他们抓住龙头,摆正龙身,放活龙尾。抓住龙头,让黄金滚动;摆正龙身,使工农科教文协调发展。放活龙尾,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前进。
潼关人看重黄金,但他们不偏废,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确,潼关黄金生产成了规模,在全国挂上了大号。几十家采矿厂,日处理矿石能力几千吨,真是采金机一开,黄金滚滚,连续几年居全国前矛,一年为国家上交黄金几万两。东桐峪金矿,小口金矿,李家金矿,太要金矿,名震一时。
开金矿,发展经济,富了潼关。走进今日潼关,昔日“一条街,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穷酸模样,早被抛到九霄云外。整齐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高楼大厦,星罗棋布的娱乐场所,新奇多姿的乐园,充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在农村,象马口,东桐峪,小口这些原来最穷,最被人瞧不起的山里人,也建起了小康村,走上了富裕路。在潼关徜徉,好似进入一个世外桃源。
潼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并在中国的诸多名关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有谓之天下第一雄关, 中华第二名关。不论是第一也好还是第二也好, 足以证明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潼关不仅是一个作为军事防御性质的关隘而且代表了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它是历史的见证者,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战争, 甚至一场战争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及兴衰, 正是战争催生了这座千古名关的诞生, 而它最后的命运却不是因战争而终结。
潼关位于中华大地一个显著的地方, 黄河拐弯之处, 它是陕西的东大门, 是控制入陕的通道, 贯穿中国东西交通大动脉连霍高速公路, 就从此经过。潼关东邻河南省灵宝市, 西连华阴市, 南接洛南县, 西北与大荔县毗邻, 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黄河相望。正所谓鸡鸣一声三省闻, 是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 是连接西北, 华北, 中原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 潼击关山, 因谓之潼关。”[1]但是潼关在商代未定国一桃林,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潼关即桃林之塞”。[2]《左传》也有“晋侯使詹嘉处暇, 以守桃林之塞。”[3]的记载。这就说明潼关在古时可能就是桃林塞, 但是春秋时的桃林范围, 包括潼关以东到河南灵宝县西境。这时的潼关或者说桃林塞还没有凸显出它的价值所在, 因为东有函谷关, 函谷关春秋时为晋国占据。而到战国时为秦国占据, 并为了抵御关东六国的进攻而修建, 战国时函谷关对于秦国重要。函谷关是中原入秦的必经之路。秦朝统一天下以后, 函谷关的地位就大大降低了, 正是函谷关逐渐失去其价值, 所以函谷废而潼关兴, 从战略防御角度, 潼关的地理条件和地势条件都优于函谷关。慢慢潼关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二、潼关之险
潼关地势险要, 地理位置也是绝佳的, 素有“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谓。潼关之险在天也在人。潼关之险在于四道屏障。潼关南面有秦岭是其一屏障。有诗云:“百二秦峰亦壮哉, 四时景色护崔嵬”[4]但为了防止攻陷潼关又设置西峪关、潼谷关、水门关等众多小关, 各小关均有军队把守。既有秦岭天然屏障, 又有关塞防止, 保证了潼关的南部安全。其二屏障是禁沟, 禁沟也称“禁坑或禁谷”。史称“谷势壁立, 望着禁足。”[5]《资治通鉴》载:“谷中灌木从藤, 茂密如织。”[6]禁沟是潼关南面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天险深沟。清代诗人淡文远有诗云:“巉岩百丈咽关城, 飞瀑潺潺玉液鸣。盛世群黎歌有道, 采樵何事断人行?”[4]清人陆元鋐也有诗曰:“其西禁沟扼喉隘, 细路险与猿揉争。“[7]这句写出了禁沟之险。虽然是天险, 但防万一又设十二连城。有诗云:“客言十二连城环, 古设禁沟之西北。”[8]十二连城其实就是十二个小土城, 每三里一城, 有烽火台, 用于联络呼应和举火报警。十二连城拱卫着禁沟天险, 禁沟也因十二连城而更加先要, 史称“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 由南郊已抵山麓计三十里, 而十二连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 而于中城益其多。设火器石弩, 疾若风雨, 即有百万之众, 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故守关二不守禁沟者, 犹弗守也。守禁沟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是由一室之内, 杜门塞窦。以防鸟雀之入。而忘闭其也, 是以关于敌也。非所以固吾圉也。后之守关者。察地理之行势, 课封疆之万全, 周历山川, 旷览古今, 览观成败。其于建连城以空禁沟。控禁沟以固关”[5]清末思想家魏源在诗中写到“守秦不守关, 守关不守沟, 守沟不建堡十二, 时腋腹背差千秋。”[8]可见十二连城的重要性, 也说明潼关、禁沟、十二连城之间相互依存的唇齿关系。禁沟与十二连城一起又构成潼关的又一屏障, 其三屏障是黄河。潼关的北面是渭水和洛水会黄河抱关而下, 黄河紧切潼关城下流过, 切断北犯来之兵。潼关关楼有副对联写到“华岳三峰凭槛立, 黄河九曲抱关来。”[9]黄河又为潼关构成第三道屏障, 而第四屏障是潼关的城防设施。潼关有从多关门, 如东、西、南、北等四门, 还有小北门、北水关、南关、上南关等城防设施, 在众多关门中尤以东门最为雄伟, 被誉为“雄关虎踞”。明人有诗云“西上秦川百二山, 雄关虎踞控三藩”。[4]潼关关楼如老虎一样蹲视关外。描写了潼关的雄奇险要。在潼关关城外又有黄巷坂, 黄巷坂南靠高原, 北临绝涧, 中间通一径的孤道, 史称“邃岸天高, 空谷幽深, 涧道之峡, 车不方轨”。[1]黄巷坂为潼关又构一险。滔滔黄河, 浩浩渭水, 森森禁沟, 巍巍秦岭为潼关构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外加人为, 只要守关人认真备战守关, 潼关城真可谓之固若金汤, 但是在坚固的城防, 也终有被破的时候。
三、战争铸潼关
潼关城应该建于东汉末年, 但也有考证出“潼关城建于东汉安帝永初三年。” (公元109年) [10]而文献最早关于潼关的记载是东汉献帝十六年 (公元211年) “超等屯潼关”, [11]潼关就是为战争准备的。东汉建安十六年 (公元211年) 可以说曹操为稳定大后方, 明则伐张鲁, 实则是为了逼反马超、韩遂。马超、韩遂于建安十六年三月合兵十万据潼关, 七月曹操进军潼关, 八月主力逼近潼关与马韩联军, 隔关对峙, 曹操命大部分主力佯攻潼关, 又派徐晃、朱灵率步骑4000人占据山西蒲坂为营, 率军由南岸北渡黄河, 先令大部队渡河, 自己带精兵亲自断后。马超出潼关, 率步骑兵万人杀过来。曹操却是”犹据胡床不动”[11]稳如泰山, 镇定自若。张郃急扶曹操上船北渡, 河流湍急。而马超是“矢下如雨”[11]向东漂流四五里才到达北岸, 过河后相见, 将士悲喜交加, 而曹操却是大笑, 说道“今日为小贼所困乎!”[11]这场战役可谓之惊心动魄, 尔后曹操因离间计, 挑拨马超和韩遂之间的关系, 抓住时机一仗打败马超、韩遂。潼关之战虽然惊心动魄, 但也为曹操稳定了大后方。潼关固然坚固, 但也有被攻破。一场战争的胜负在天时、地利、人和。即使占据有利的天时地利。但也没有人和重要。而潼关见证了这一真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 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率15万大军号称20万, 向长安一路杀来, 先后攻占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仓促的唐玄宗急命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赴洛阳募兵, 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 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五万骑兵进驻陕郡, 叛军很快逼近洛阳, 洛阳战败后, 封常清劝说高仙芝放弃无险可守的陕城退守潼关。据潼关而防叛军进攻关中, 具有战略意义的潼关发挥了它的防御价值。安禄山的部将崔乾佑入据陕郡进逼潼关。但却是久攻不下, 只好退回陕郡, 而唐玄宗听信宦官谗言, 降罪诛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大将, 素有经验的两位大将被杀, 动摇了唐军军心, 唐玄宗继而又派老将哥舒翰统领二十万兵马镇守潼关, 一场关系唐王朝兴衰存亡的战役即将打响。哥舒翰仍然沿用高、封两将的战术, 据潼关利在守险。但唐玄宗急于消灭叛乱, 催促哥舒翰出战, 而哥舒翰上疏曰“禄山习用兵, 今始为逆, 不能无备, 是阴计诱我。贼远来, 利在速战, 王师坚守, 毋轻出关, 计之上也。且四方兵未集, 宜观事势, 不必速。[12]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 一日派三使, 崔促出战, 结果是一败涂地, 天险潼关失守, 而关内又无险可守。叛军长驱直入, 唐玄宗逃离长安, 又一次印证了在人不在天不在地的真理。
四、潼关迁徙及被毁
正是因为战争才催生了这座名关, 潼关历经战火洗礼, 风雨河水侵蚀而潼关城也在不断地迁徙, 而历朝历代也不同程度的修缮, 东汉修建的潼关城可谓之最早。隋代有一次迁移, 《太平寰宇记》载“大业七年 (公元611年) 移于南北镇城间坑兽槛谷以置, 去旧关四余里。”[13]《潼关县志》称”隋大业七年 (公元611年) 迁关城于禁沟。[14]可见隋朝潼关城有过迁移, 唐代也有过一次迁移, 史载“天授二年 (公元691年) 移近向北, 临河为路。[13]”宋元明清基本上是在唐潼关城加固拓展, 宋熙宁年间 (1068——1077) 侍御使陈泊受命修筑潼关城。明代, 潼关为军事治所, 设潼关卫, 洪武九年 (公元1376年) 对潼关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史载“增修城壁, 依山势曲折, 周长十一里七十二不, 高五丈, 南北高加倍”[14]。清朝二百多年, 仍在潼关城设防, 在明代的基础上多次复修。清朝时期完整的潼关城池长约2.5公里, 宽约1.5公里, 城墙夯筑或堑山成障, 宏达坚固。
但是近代以后潼关城经历了三次毁灭的破坏, 意识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炮击, 空袭;二是1959三门峡水库拦洪, 三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 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一座雄伟壮观的故城, 就被一次次破坏, 而且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1954年国家为解决黄河治理问题, 从苏联请来专家, 修建三门峡水库。按照规划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350米, 1956年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又提出设计报告, 将水位提高到360米、库区淹没农田面积由200万亩增加到325万亩, 移民人口由58.4万人增加到87万人, 按照这个水位, 附近陕州古城, 潼关古城, 蒲州以及方圆百里的村庄均要淹没。1962年, 大坝施工完成, 水库水位为332.5米时, 黄河水受到拦截流速减缓, 泥沙沉降, 河底淤积的渭河成了悬河。水库水位还未达到340米时, 三门峡不得不开闸泄洪, 降低水位。1969年三门峡开始第三次改建工程, 国务院批准非汛期水位310米, 比原计划低了50米, 正是这几十米决定了潼关等几座古城的存亡。三门峡水电站建成后, 水位从未到达过离大坝只有几公里的陕州古城, 更未到达过潼关古城, 然而古城被毁谁之过也?就这样一座古城小时的不明不白, 昔日老照片上的“中流砥柱”和雄伟的城楼已不复存在, 悲乎!
五、结语
昔日的雄姿已不复存在, 但是潼关在历史上发挥了它的战略防御价值与作用, 不愧为“中华第二名关”, “天下第一雄关”。潼关的被毁实在让人痛心, 留下的只有教训。然而破坏文物、古建筑的事情仍时有发生, 真让人寒心。切实保护好老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科学规划, 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追求一种和谐, 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潼关虽然毁掉了, 而更能让潼关流芳千古的是那些文人骚客们留下的墨宝与诗篇。
摘要:潼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并在中国的诸多名关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有谓之天下第一雄关, 中华第二名关, 本文特略述潼关的地理位置, 地势条件, 修建, 兴盛, 被毁的兴衰历程及它的地位和作用。
大多数人不会想到,如此警世骇俗之言,竟出自一个封建士大夫笔底。此句出自《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是散曲曲牌之一,课题《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标有题目的散曲小令。作者张养浩,元时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高级职务,曾被罢官,又辞官归隐。1329年关中大旱,他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百姓,夜以继日,莅任仅四个月,以忧劳致疾卒。本曲作于赈灾的路途中,名为怀古,实为伤今,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实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使人不禁反复品味、沉思。
前三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华山群峰高低参差的簇拥着、攒动着,仿佛在集合接受检阅;脚下是黄河急流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叫着,像一群暴怒风狂的野兽。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赋予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怒”字,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山河的动态和灵性,而且在山河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在历史空间的再现中,自然地注入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至此“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油然而生,潼关雄伟险要的气势跃于眼前。
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其优越的地形未变,多少次王朝频繁更替的战争在这里进行。它是历史之见证,记录着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战争与掠夺之残酷,记载着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一个“望”字,引出了西都,这里是秦汉以来的统治中心,睹物思人,目视政治中心的现在,怎不使人心里彷徨、坠入沉思呢?引起怀古之兴。“踌躇”二字正好说明诗人当时的心绪,陷入历史沉湎之中。“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面对秦汉发迹之地,曾为故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可现在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怎能不令诗人不踌躇、伤心呢?封建统治者们争权夺位,造成灾荒战乱,一代王朝建立之后,大兴土木,广建宫殿,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跨谷,里面所流注劳苦人民的血汗是多么的大啊!可那些帝王将相视百姓之血汗如草芥,“阿房一炬”,转眼间前代的巍峨宫殿化为灰土。这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诗人为秦汉旧朝统治者伤心,更为历代人民伤心。“伤心”二字钩连前后,寓意深刻,既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又饱含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诗人不仅感慨万端,对统治者的鞭怠和满腔怨愤,对百姓之苦的关怀和深切同情,自然流泄已是势之所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处在被压迫的下层百姓,不敢抗令,不辞艰苦,更不堪其苦。“兴,百姓苦”,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诗人从自古到今的历史与现实中,看透了统治者的贪婪与虚伪,兴必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无论“兴亡”,压在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天灾人祸、战乱流离等沉重的负担都永远不会改变。在此,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统治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
如此石破天惊之句,固然与作者的仕途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无关系,更是诗人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体察民生、关心民生之思想的体现。这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无战争一字,但历代改朝换代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无辜的百姓。作者眼光之深邃,立意之深刻,感情之沉郁,不能不使人惊心动魄、静目慎视?与陈草庵“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山坡羊•叹世》)的对世事冷漠态度,赵善庆“兴,多见些;亡,都尽说”(《山坡羊•燕子》)的对世事旁观态度相比,更是难得的沉重,闪耀着思想光芒。
总之,全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以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再加上字词凝炼、声调悲壮的艺术特色,四者完美的结合,使得全曲更具艺术感染力,堪为传世佳作。
潼关河段清淤主要是用清淤疏浚船舶射流清淤, 其基本宗旨是:因势利导, 疏通流路, 理顺河势, 集中水流, 调整局部比降, 提高水流输沙能力。目的是降低潼关高程或抑制潼关高程抬升。
二、清淤河段
1. 清淤河段确定原则。
清淤河段应选择在影响潼关高程升降的主要河段。
2. 清淤河段选择。
三门峡水库溯源冲刷范围一般可以发展到黄淤30断面。黄淤30断面以下的冲淤主要受水库运用的影响, 可以通过水库的适当调度, 使非汛期淤积的大部分泥沙和汛期的来沙排送出库。因此, 清淤河段应选在黄淤30断面以上。
(1) 潼关上下游河段冲淤变化与潼关高程升降值的关系。分别点绘上临黄淤41~45河段、下临黄淤30~41河段1974年以来历年汛期、非汛期的冲淤量与潼关高程升降值的关系图 (图略) 可以分析出:上临黄淤41~45河段的冲淤变化对潼关高程的升降影响很小, 下临河段的冲淤变化对潼关高程的影响要大于上临河段。因此清淤河段应选在下临河段, 即潼关至大禹渡河段。
(2) 河道纵、横向形态。图1为2000年汛末黄淤30~41河段平均河床高程纵剖面, 可以看出, 黄淤37~39和黄淤31~34断面间河床较为突起。使局部河段的河床纵比降减少。从调整河段局部纵比降的角度考虑, 清淤河段重点选在黄淤37~39和黄淤31~34断面之间。
河相关系系数的大小可以反映横断面的宽浅或窄深的变化。根据2000年汛后实测大断面资料统计、计算的黄淤30~41各断面的河相关系系数。可知, 黄淤37~40河段的河相系数在18.2~78.6之间, 黄淤32~35河段的河相系数在13.0~21.8之间, 说明这些河段均属于宽浅河段, 其中黄淤37~39河段更加宽浅, 应是清淤的重点河段。
综合以上各方面分析, 同时考虑目前的清淤规模 (9条专业射流船) , 清淤应集中力量先在潼关至古夺河段进行。当清淤船队达到一定规模, 或潼古段达到相对冲淤平衡, 或古夺以下的泥沙淤积影响到潼古段的泥沙输送时, 清淤河段应向古夺至大禹渡河段扩展。
3. 作业重点。
每年作业重点河段的确定, 均应根据当年清淤之前河势查勘与水下地形测量作出决定, 并根据清淤期间河道和水流的变化情况作相应调整。
三、清淤时机
1.确定清淤时机应考虑的因素。选择清淤时机要综合考虑, 既要操作安全简便, 又要达到最优的清淤效果, 一是考虑施工安全;二是考虑清淤河段的水沙条件;三是考虑水库蓄水运用情况 (水库回水区不宜进行清淤) 。
2.泥沙输移距离和沉降时间。通过高速射流冲起的泥沙颗粒从河床面开始悬浮到回到河床面所经历时间称为沉降时间, 沿水流方向移动的距离称为泥沙悬移距离。泥沙悬移距离 (L) 和沉降时间 (T) 一般可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h、v、ω分别为断面水深、流速和泥沙颗粒沉速;k分别为修正系数, 与水流的紊动强度、含沙量、颗粒沉速等因素有关, 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计算比较复杂。不过由上式可知, 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定性相对比较分析宽浅和窄深河道, 大流量和小流量泥沙悬移距离和沉降时间的差异, 对上述两式进行简化处理, 取系数K为1, 假定宽浅和窄深河道糙率和河床比降一样, 河宽分别取B=1500m和B=600m, 床沙中数粒径取0.06mm, 利用上述公式分别计算出不同流量时泥沙悬移距离和沉降时间 (表略) , 可以看出, 在同样河宽条件下, 泥沙悬移距离和沉降时间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在相同流量条件下, 宽浅河道内泥沙悬移距离和沉降时间比在窄深河道内要小得多。
3.清淤时机。在天然河道条件下, 流量大, 泥沙沉降时间长, 输移距离远, 有利于把泥沙输送到下游;反之, 则不利于泥沙的输移。不同水沙条件下, 有不同的作业方法。没有合适的水沙条件时, 作业将不能正常进行。当流量较大 (>3500m3/s) 时, 流速较高, 水流本身能较多冲起泥沙, 射流作用相对很小, 作业安全也受到限制, 不宜作业。当流量较小 (<250m3/s) 时, 一是潼古段河道水深平均在0.5~0.8m左右, 清淤船舶要求河道水深在1m以上, 河道窄浅作业不安全;二是流速较小, 挟沙能力低, 沉降时间短, 泥沙输移距离有限, 清淤效果较差。所以当流量小于250m3/s时, 除为了封堵支汊外, 不宜作业。当水流含沙量较大 (>150kg/m3) 时, 没有富余挟沙能力, 射流作业效果也会很差, 也不宜作业。另外, 当出现水草较多, 影响作业正常航行时, 水位涨落急剧影响作业船安全时, 不适合作业。
清淤河段在每年的桃汛期的3~4月份和汛期7~10月份潼关河段会出现较大流量的洪水, 4月中下旬有可能受水库蓄水影响, 所以清淤时间一般选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6月中旬至10月中旬。
四、清淤作业方法
1.清淤设备操作。
(1) 喷头提升高度。喷头提升高度是指喷嘴出口至床面的垂向距离。它有两个临界值, 即最大提升高度和最佳提升高度。最大提升高度是清淤作业的限制高度, 作业时不能超过这个高度。按照现有射流系统的设计和潼关河段的具体条件, 作业中不会超出最大提升高度。
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都发现喷头不是距河床越近越好, 而存在一个最佳提升高度, 此时射流冲起的泥沙最多, 因此, 实际操作时应控制喷嘴提升在这一高度上。最佳高度与射流强度、射流方向、河床条件等因素有关, 目前研究尚不充分。在实际操作中, 当喷嘴垂直或接近垂直放置时可按0.6~0.9m掌握。
(2) 喷嘴放置角度。根据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 喷头与床面夹角60°~90°时冲刷效果较好。喷嘴与河道水流的相对方向也影响冲刷效果, 当射流的纵向方向与河道水流方向一致时 (即所谓顺冲) , 河道水流对射流无反向的顶冲作用, 能充分发挥射流冲刷作用而冲刷效果较好。
(3) 作业航速。通过调整作业航速可以调整冲刷强度, 使冲起的泥沙与水流挟沙能力相适应。作业航速快, 每一航程冲刷深度小;作业航速慢, 冲刷深度大, 但过慢又会减少单位时间内泥沙冲起的数量。因此存在一个最佳作业航速, 其所对应的冲刷量最大, 作业时一般应以此航速行船。根据近几年施工经验和第三章所述现场试验, 选定0#船为0.2~1.5km/h, 1~8#船为0.5~3.0km/h。当河道流速大时, 相应挟沙力也大, 作业航速可以低一些, 增大冲刷强度;当河道流速较小时, 相应挟沙力也小, 作业航速应高一些, 减小冲刷强度。当河床容易冲刷时, 作业航速应高一些;当河床不易冲刷时, 要降低作业航速。
(4) 行船方式。行船方式可分为逆流作业、顺流作业和静止作业三种不同形式。不论射流船采取何种作业方式, 除封堵串沟汊道外, 射流管嘴都应与水流方向成正向夹角。在作业航速相同、冲刷强度相等和水沙条件相同情况下, 逆流作业时相对流速大, 相同时段内流过喷头断面的水体多, 同样的泥沙冲起量形成的含沙量相对应较小, 有利于泥沙输送。而顺流作业时相对流速小, 同样的泥沙冲起量可形成较高的含沙量, 不利于泥沙的输送。但因顺流作业时航速相对较高, 冲刷强度相对较低, 对泥沙输移影响并不大, 并且在整个作业过程中, 顺流作业时间很短, 对清淤影响很小。因此, 作业时一般采取逆流作业方式, 清淤船由作业区段终点返回起点时, 可采取顺流作业方式。
(5) 船队组合及船间距离。船队组合形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纵向接力, 这种方式是要把泥沙搬运较远的距离;另一种是顺序往返, 这种方式主要是对某一河段进行浚深或维护其畅顺。纵向接力方式又可分成单排接力和多排接力。单排接力是每条船都在同一航线上作业, 而多排接力是一组船在不同航线上接力作业。
不论哪种组合方式, 都要注意船间配合, 保持船与船之间合理的距离, 这既是作业安全的需要, 也是保证的需要。从安全角度考虑, 船的纵向距离应满足船舶安全避让的要求。当上游作业船发生故障时, 从上游自然漂流到下游的时间应不短于两船避让的反应时间。按照射流船性能, 在出现故障时, 左满舵到右满舵的时间小于20秒, 在1分钟之内可以3次转舵与其它船避让。若把避让反应时间定为1分钟, 按不利条件考虑, 假定流速3.0m/s, 上游船至多可漂流180m。因此, 船间距离保持180m可满足安全要求。在流速较小时, 船间距离可以适当减小, 但安全间距不宜小于100m。
从清淤效果考虑, 根据清淤河段床沙情况, 射流冲起泥沙粒径平均为0.1mm, 假定扬起高度1.0m, 水流平均速度1.5m/s, 此时泥沙输送距离约245m。按照接力要求, 作业船相距不应大于245m。这一距离大于船舶安全避让距离。
综合安全和清淤效果两个方面, 船队纵向间距保持在200m左右为宜。流速较小时, 可以适当减小, 但不宜小于100m。
2.不同水沙条件下的作业方法。
(1) 平水期的作业方法。平水期清淤以理顺河势, 集中水流, 使较大流量通过河道为主要任务。当河道散乱, 水流分散时, 应选择适合较大流量通过, 且符合未来河势发展变化规律的一股进行疏通。采取集中作业的办法, 引导水流集中, 疏通所选流路。若浅滩段较长, 应采取接力办法或采取分段疏通办法。当河道弯道较多, 流路不顺时, 要选择影响较大的弯道集中调整, 使流路畅顺。当河道相对顺畅时, 可采取长距离循环作业, 并应采取较高作业航速。
(2) 洪水期作业方法。在洪水到达前要着重选好作业部位, 集中作业船只, 低航速、高强度进行射流作业, 充分利用洪水涨水过程流速大、水流挟沙力强的特点, 借助洪水能量, 引导洪水冲刷输沙。洪峰过后, 应引导水流归槽, 使水流集中, 并通过长距离高航速的往返作业, 使河道保持稳定, 尽可能阻止淤积发展或减缓淤积速度。这种洪水前短距离、低航速集中作业引导洪水冲刷, 洪水后长距离、高航速、分散循环的作业方法是近几年施工中总结出来的, 简称峰前诱导拉沙, 峰后诱导归槽。
3.不同河道条件下的作业方法。
(1) 浅滩散乱段。在浅滩段作业的主要任务是疏通该段流路, 消除该段河道对其它河段的不利影响。根据浅滩段长度、宽度和水流散乱程度, 合理布置作业船只, 采取相对集中的作业方法组织施工。应采取单线疏通一股, 然后再适当扩大过水断面。若河段较长, 可进行接力作业;若河段较短, 可采取并排作业, 集中攻坚, 一次疏通。
对于水流散乱、有多股分汊的浅滩段, 在选择一股集中进行疏通的同时, 对其它分汊可进行封堵, 使水流集中。封堵作业应选择分汊的进口段, 作业时喷头与水流成逆向夹角, 可采取停船冲刷方式, 使冲起的泥沙近距离落淤, 对汊道形成阻塞, 达到封堵汊道的目的。这种作业方法要选好作业船的进退线路, 避免船舶搁浅。
(2) 弯曲河段。对于弯曲河段作业的主要任务是理顺河势, 缩短流路, 增大比降。根据弯道情况, 选择上段起主导作用的弯道进行作业。在弯顶段边滩冲刷, 使泥沙侧向移动, 使下游弯道逐渐理顺, 弯曲度逐渐减小。对一些曲率很大, 无法理顺的弯道可先顺势促使弯道发育, 然后选择时机和流路, 进行裁弯取直。
(3) 河道相对畅顺时。在河道相对畅顺, 水流相对集中时, 作业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这种好的河道条件, 避免河道向不利方向发展。
此时作业一般采取顺序往返的作业方法, 各船顺序排开, 自下而上往返作业。这种条件下, 要根据河道情况和来水来沙情况, 调整好作业强度, 要避免因作业不当引起河道不利变化。
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 湖南浏阳人,戊戍变法的著名人物,也是为变法而牺牲的戊戍六君子之一。他30岁前因为经常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徒,也因此而游历天下,广交朋友, 砺磨出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他18在湖南提倡新政,参与创办“南学会“,同年秋天入京,担任军机处章京,直接参与变法维新。不到一百天变法失败,谭嗣同拒绝逃走,坐以待捕,从容就义,年仅33岁,他的诗多抒写济世救国之大志,慷慨激昂,雄健刚遒,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俗话说“诗言志”,《潼关》这首绝句,就是他在年仅14岁的时候谱写出的一曲高歌。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了这首诗。
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北,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之要冲,古为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 这座雄关险隘,踞坐山腰,下临黄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西交通之要塞。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谭嗣同起句便见不凡,大处着眼,一下子就把整个潼关城围拢在笔下:“终古“二字,从时间着手切入,使全诗顿时呈现出历史的苍茫感;“高云”则由虚而实,转写眼前之景;“簇”的意思是簇拥、环绕,写出了城关上浮云的围聚不敗。对于写城来说,“不言高而自高”。至此,我们眼前便可浮现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高高的潼关城雄踞着,顶上浮云盘绕,仿佛亘古以来就是如此,多少人世沧桑过去了,这片片云团却像一直在那里,冷眼看着世间的轮转变幻 ……
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传统诗词中“云”的意象,就会发现,此处的云,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里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高适《别王彻》 有 “赠君千里心,浮云暗长路”,杜甫的《登楼》里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可见,浮云的意象历来多含贬义,象征着阻隔险难,又如同人心中的郁郁愁绪,挥之不散。谭嗣同写此诗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而他本人又是自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尝孤苦之味,故此句的浮云又何尝不可理解为家国的云翳高簇在他心中而投下的阴影呢?
第二句作者把高远的视线收拢回来,由静入动,“哒哒”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划破了古老关隘的寂静,也把诗人的形象推到我们眼前:谭嗣同,这位少年豪杰,是如此意气风发的扬鞭策马,疾驰而来,那跃马山岗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那股少年的豪气扑面而来。全句有声有色,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画面中少年的勃勃英气和飒飒英姿一扫第一句的暗晦而激活了画面的亮色,也为三四句的抒写怀抱,自然而然地作了铺垫。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作者从第二句的抒写时令和行程转入对山河的描绘, “河“指黄河,浩浩荡荡的黄河一过潼关,便从峡谷一下流入辽阔的平原,这大河已经在旷野中奔腾了还深感到束缚!这是多么狂放不羁的思想啊,放在今天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思想就让我感到非常惊奇,尤其是这诗出自一个14岁的少年。
第四句则是通过写山峦的险竣挺峭来寄寓诗人的铮铮铁骨和磊落奇气。山岳一入潼关就不知道平坦为何物了!因为潼关境内尽是连绵起伏的崇山竣岭,哪见平坦低矮的山丘呢?作者胸中的块垒至此喷薄而出:他是多么的渴望无拘无束、不受束缚的奔腾向前,哪怕是开阔的大野也一概抛开,因为那终究会阻挡他浩荡激流的勇往直前。这不正是自由意志的宣言、冲决罗网的心声吗?
自古胸怀大志的英杰之士都好以山峰自许,当然,一旦髙超脱俗,则势必“树大招风”,遭众人嫉妒,所以龚自珍感伤道“一山突起丘陵妒”;康有为也曾感叹说“髙峰突出诸山妒”。饱读诗书的谭嗣同自然明白这个,但一向身负大志的他渴望的就是轰轰烈烈干一番亊业,至于个人毁誉乃至性命又岂在所惜?这种勃勃英气,在他丁丑年(1877年,年仅13岁)除夕撰写的联语中同样可得到印证:“除夕月无光, 点一盏灯替乾坤生色;今朝雷未动,击三通鼓为天地扬威!”渴望替乾坤生色、为天地扬威的他,当然是宁肯当那风吹雨剥的髙山,也不愿去做那平庸低俗的丘陵啊!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教学难点: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背景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师生互动 分析诗歌
【作者关】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诗意关】
(翻译加粗字)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终古:久远 簇cù: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束:拘束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小组合作 探究诗歌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修辞关】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情感关】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拓展延伸 感知作者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当堂测试
学校:玉田县第三中学 教师:陈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体裁常识,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咏史诗表达的民本思想。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散曲的特点,结合特殊背景体悟全曲。【教学难点】理解感悟作者情怀。【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设计话题引出叹世、怀古是散曲流行的题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怀古的名篇。
二、介绍咏史诗,讲解体裁。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全曲的真正题目是后面“潼关怀古”部分。因为它主要是写的是作者在潼关一路的所见,所感,而“山坡羊”实际上是曲牌名。其它的还有如:《天净沙·秋思》。
三、初步感知,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学生朗读,互评。
四、整体感知,分析欣赏。
1、你在文中看见了怎样的山、水景色?你抓住了哪些关键字?
一个“聚”字,让我眼前呈现出群山耸立、峰峦重叠之状;一个“怒”字,写出了黄河之水奔腾,波涛的汹涌澎湃。
2、作者笔下的潼关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险要,山河表里。(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3、面对祖国如此的大好河山,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雄浑、直率气势,反复读。
4、作者看见此情此景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踌躇。(带着痛心沉重反复读。)
5、作者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躇踌?请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
因为西安的都城被烧毁了,原文“望西都,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看出,人民受苦,原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体现这一点。
【作者简介】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
【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带着痛心沉重反复读。)
6、再读。男女生带着感情示范读。全班带感情齐读,同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合作探究,主题提炼。
1、用自己的话,以叙事形式复述此曲。
作者行进在潼关的道路上,一路惊叹于潼关的险要,而有着潼关之险有秦朝却在短短时间就灭亡了,秦朝过去繁华而盛极一时的宫都,不过数十年间,竟全成土灰之地。在任何一个朝代,不管兴亡,受苦的则永远是普通百姓。
2、作者最终想表达内心怎样的感慨?
所以最主要的则是,引起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六、拓展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学生先搜集,再出示课件)附: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这些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体现了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请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们这片赤诚之心。
七、总结背诵。总结
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当堂背诵
播放《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新唱,让学生感受诗人那种沉痛、愤慨之情。
1、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2、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
(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峦(luán)踌(chóu)蹰(chú)阙(què)兴(xīng)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再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并随机抽查提问。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阅读材料,说说统治者和张养浩对待百姓的态度。
资料一:元至大三年,张养浩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一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
资料二: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鳌山”,张养浩以为不妥,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直言敢谏。这让张养浩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辞官退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4、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资料助读: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为百姓悲凉。
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
5、古诗创译
例文:
潼关怀古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yì)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死者的浓血,
还有生者的眼泪
五、余秋雨:“当你被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动时,其实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灵魂让你感到有魅力。”用生动的语言评价一下张养浩。
例文: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钱财;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他用悲天悯人的心关注着百姓的苦
百姓用朴实的心记住了他的名
他活着时,满城都道好官人
病死后,关中人哀之如失父
生,人赞美,亡,人赞美,
他用生命的行动为自己的诗歌作上一个最完美的注解
六、总结并拓展深化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学生先搜集,再出示课件)
附: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与学生一起品读、感悟、领会诗文之美,诗人之情,同时联系课文,总结全文。
(明确: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附:附板书设计
写景——潼关(山、河)兴
议论(主旨)————百姓苦
【潼关的作文】推荐阅读:
山坡羊潼关怀古10-15
潼关烟草局创建优秀县级局汇报06-30
关于诗词作文的开头的作文范文06-13
实现理想的作文-我的理想作文12-23
我的作文老师作文07-05
莲的作文-植物作文09-10
我的生日作文作文09-21
我的祖国作文作文01-08
我的同桌作文300字写人作文我的同桌作文06-02
秋的作文350字_秋天的作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