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精选8篇)

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篇1

(一)履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情况。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党委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学院党委通过定期召开教职工大会、党员大会、班会等多种渠道,及时传达贯彻中央、省委及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文件、重要讲话及重大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学校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及结合实际作出的具体工作安排。

党委会定期专题研究分析布置意识形态工作,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定期学习意识形态工作有关材料,学院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根据岗位变化对领导小组成员进行及时调整,制定了《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党委书记能积极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落实了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明确了班子成员的分管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明确制定了学院意识形态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全体党员签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党员意识形态责任承诺书》。

学院党委把意识形态工作情况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每学期能按党委宣传部要求及时汇报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每学期都能认真准备、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或形势政策课。班子成员每学期坚持进课堂听课不少于3次,听课记录详细,问题反馈清晰,落实整改到位。学院连续两年获得临沂大学“平安校园”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履行课堂教育教学管理责任情况。

学院能够利用学期初的教职工大会重新学习“六禁令”、“红七条”、《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材料,教育提醒上课教师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学院制定《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关于加强“课堂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严禁教师在课堂发布不正当言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学期对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自查,对存在的问题汇总整改清单,形成自查报告,认真落实整改。

根据《临沂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修订)》制定实施了《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施方案》、《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和《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听(看)课规定》,每学期制定本学期课堂教学督导工作计划,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四进、关键事项四督”工作,督导组成员详细记录课堂情况,全力打造一流教学秩序,通过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学生会、学生社团、班干部等渠道进行及时管理掌控和反馈,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课堂出现问题。

学院认真落实教材选用审查制度,根据《临沂大学教材管理办法》制定《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关于加强教材使用审查工作的意见》,成立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教材选用审核小组,按照审查程序,每学期对教材实用性、实效性进行全面审查,没有出现问题。

(三)履行宣传思想阵地管理责任情况。

学院严格落实了网站、官微、电子屏、宣传栏、宣传条幅、印刷出版物等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管理责任,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制定了《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学院各类信息发布坚持严格审核,层层把关,各类宣传平台内容丰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学院没有举行过哲学社会科学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举办过的讲座,都按相关要求进行了审批和组织,没有师生参加外国驻华使领馆和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情况。

(四)履行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责任情况。

学院建立了网站日常更新维护制度,明确了网站各栏目的更新维护责任人,制定了《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网络建设责任分工制度》,定期对相关栏目内容进行更新,落实了网络信息发布审签制度。

学院成立了舆情管理工作组,成立院级、班级两级网络舆情信息员,每年调整一次。建立了网评员队伍,学院通过舆情管理工作组、网站建设更新维护责任人、网评员、各相关媒体责任人、学生干部等多种渠道,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反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情况,能够及时沟通交流,消除矛盾。学院每周定时向宣传部报送重点舆情情况,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舆情状况。

(五)履行有关项目管理责任情况。

学院制定实施了《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意识形态审查办法》,学院还通过院长讲党课、专题学习等形式提高师生的思想意识,坚持立德树人,遵守学术规范。

学院没有师生接受境外奖金资助情况,也没有发现境外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和各种基金会等进行政治渗透活动。

(六)履行重点人教育管理责任情况。

学院师生中不存在本条所列情况。

(七)履行各类社团管理责任情况。

学院团委按照上级及学校社团管理制度,制定《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社团管理条例》,加强学院社团的管理、指导。社团的成立审批、指导教师的配备、纳新、活动组织审批、换届等规范有序,按照管理条例对符合条件的社团给予帮助与支持。目前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管理澜清手工社团,学院团委、指导教师加强社团活动的监管工作,严格按照学院社团管理条例,对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在平时指导社团工作时,学院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院的学生社团在学院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八)履行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责任情况。

学院认真组织师生学习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知识,结合《学校宗教工作简明读本》与《大学生必备宗教知识》制定了《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关于制止非法宗教活动管理制度》。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学院内没有宗教团体,没有任何宗教活动场所,没有宗教活动,没有散发宗教类出版物及宣传品情况。

加强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对于新引进的教师,学院在考察时就对其宗教信仰情况进行统计,学院每年2次宗教信仰排查工作,针对全体师生进行全面摸排,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党委书记与副书记走进宿舍、召开全体班干部和学生党员会议等形式逐一落实本学院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形成宗教信仰自查报告。党员同志签定《党员不信仰宗教承诺书》,团员进行全体团员信教情况摸排,目前我院没有党员和团员信教的情况。

辅导员定期都对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进行摸底排查,精确掌握学生的信教类型、出入宗教场所频次情况。对于信仰宗教的学生,学院安排辅导员定期进行帮扶谈话,对于信仰宗教的同学给予关心问候,不仅在生活中还在心理上给予鼓励与支持,我院2018级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科01班学生班长广,群众,因受家庭父母影响信仰天主教,辅导员积极介入引导,通过面谈、家长电话沟通、教育引导等方式使其首先明确在校大学生不得信教、在校期间不得开展传教活动、不得参与信教活动等,经过多次关注引导,该生树立了正确的宗教观,并承诺不再从事任何宗教活动。

(九)履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情况。

学院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座谈交流、主题班会、走访宿舍等形式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思想建设进行引导与树立。学院领导班子精准联系各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定期关心慰问,确保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学生党支部定期进行主题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能够按要求每学期为师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形势政策课,切实提高本院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利用班会、党课、主题党日、教职工大会、党建灯塔在线、学习强国平台等形式积极开展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定期会对全院师生思想状况进行调查,形成师生思想状况情况报告,掌握师生思想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

根据学校的要求,学院非常重视教师聘用、考核中对政治立场的考察,将思想政治表现、师德表现等进行专项计分列入考核和职称评聘及评优树先。做实课堂思政教育,制定《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课堂思政实施方案》。

学院共有教职工62人,其中,党员43人、九三学社成员1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2人、党外教师16人,学院平时加强相互联系和交流,促进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认同,特别是对高学历非党员年轻教师,积极动员、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近几年学院没有选送境外高校“交换生”和访问学者。

(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情况。

学院坚持例会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一月不少于一次集中学习,每周五教职工大会集中学习,各支部的党员学习都能按照“三会一课”工作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学院党委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每天通过学习强国平台获取时事政治、方针政策、国际动态方面最新知识;

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完整、记录详细、总结到位,坚持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缺乏专业网站维护人员,学院网站维护更新的时效性得不到有效体现,一些动态化、互动性以及创新型的网站模块建设不足,不能有效的发挥网站的交互和拓展功能。

2.学院设立了院级和班级两层舆情队伍,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大学生对信息甄别的不完整性,使舆情工作的信息预警措施相对滞后。

3.专业课堂思政创新性不够。作为工科学院,由于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强,致使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思政的延伸性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充实调整网络管理兼职人员队伍,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网络管理能力;

强化网络信息时效性,丰富网络平台内容,提高影响力和浏览量,加强学院网络文化建设。

2.针对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学院将健全快速高效、科学民主的工作领导机制,健全布局合理、密切配合的队伍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方式多样、应对灵活的干预引导机制,创新舆情引导方式,积极探索新思路,保障学院的各项工作稳步提升。

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篇2

高校学院办公室是高等学校教学的辅助和管理机构, 是学院为老师及学生提供“教学与科研”相关管理及服务的直接渠道, 同时也是学院与师生上传下达的直接窗口。学院办公室是一个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的部门, 工作项目繁杂, 工作量庞大都是这个部门的特点。办公室人员容易过于看重自己的管理职能而容易忽视服务师生的意识, 特别是给学生办事的时候这种现象有时会体现得比较突出。在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几年中一直在努力探索着在学院办公室工作的技巧与方法, 并积极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工作技巧浅谈

下面是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出发点, 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高校办公室人员服务意识的加强:

2.1 不卑不亢是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身为办公室人员在熟悉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 也应该始终坚持不卑不亢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学院办公室是一个事务性、服务性机构, 办公室人员本身受各上级部门与本部门领导的管理, 在接受上级下达的任务时, 在遇到需要与领导沟通的问题时要掌握好“不卑”的原则;在处理老师和同学的事务相关工作时更应该掌握好“不亢”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大家都知道, 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并不见得有很大的体现。有些人在与领导工作接触时容易有一种畏惧的情绪作梗;在面对学生工作时容易产生“高人一等”的想法。不卑不亢的处世原则能够始终坚持对自身的尊重与对他人的尊敬。

假如办公人员动辄对前来办事的学生发脾气, 甚至有些不理智的言行出现的话,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阴暗心理, 甚至严重的话将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动荡因素。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 今天我们老师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对待学生, 若干年后他们就可能会以类似的态度对待这个社会。这是身为高校工作人员应该注意的事情。

2.2 注意细节

由于工作项目繁杂和工作量庞大, 身为办公室人员很容易忽视在办公室工作中的一些细节。例如, 接听电话就有很多人忽视的细节讲究, 电话一响起就立刻接听容易让对方感到惊讶与不适;电话响了四五遍还不接听容易让对方等得烦躁。最佳的接听时间是在电话响了两到三遍的时候, 而且接听电话的时候最好左手握电话, 右手空着以随时准备着做记录的需要。开口的第一句话应该是:喂, 你好。这些很小的细节可能让人觉得无关紧要, 其实提高学院办公效率的最佳途径就是在这种细节有效的利用时间。

如果说电话一响起就接听, 让人没有心理准备而打乱对方的思路从而影响他人的表达, 这无疑会延长对话的时间和耗费办公人员的精力;又比如说电话响了四五遍以后才接听很容易影响对方的情绪, 与对方的对话很可能会污染办公人员的心情;不注意用左手接电话, 如果有什么需要记录的话要临时腾出右手来拿笔写字肯定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等。

这些要求在我的每个助管刚开始跟我一起工作的时候我都会不断地提醒他们, 也使得他们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学到一些对以后出去工作有帮助的经验性知识。同时也使得他们养成做事细心的好习惯。

2.3 应该分类处理事务, 以事情的缓急为先后顺序

“颜色管理”这一经典管理方法在学院办公室中的事务处理中也同样适用, 这样做不仅仅会大大的提高办公效率, 而且也能很好的保证办公质量。学院办公室的事务繁杂琐碎很容易造成办公室人员毫无头绪, 从而陷入面对着很多事情要做但不知该如何着手的迷茫中。

应对这种情况的最佳办法就是采取分类处理的办法。自己准备好一个小小的记事本放在办公桌上, 一个月内应该解决的事情记下后在它的前面打上一颗五角星 (当然符合随自己本人喜好而定) ;一个星期内应该办好的事情记下后在它的前面打上两颗五角星;必须在当日完成的事情记下来后在它的前面画上三颗五角星;特别紧要, 急需处理的事情记下后马上就去把他处理好。这样, 办公室人员每天的工作就能够在记事本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省时间, 省精力, 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2.4 充分发挥助管的作用

学院办公室是学校勤工助学岗位提供的部门之一, 每个学院办公室人员可能都会安排一到两名勤工助学的学生协助工作。如何有效的发挥助管的作用值得我们办公室人员的一番好好的思考。

由于助管是在校学生, 他们在以学业为主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的报酬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 因此, 他们协助工作的时间也相对自由。他们一般比较能吃苦耐劳, 但自尊心极强, 自信心可能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变得异常脆弱。在工作中应该以鼓励为主, 安排给他们的工作任务以不是紧急类的为佳。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醒他们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 慢慢的把他们教育成可以担当自身左右手的协助者。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办公室的工作效率, 减轻办公室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可以充分锻炼这些孩子的工作实践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从而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勇气。这个作用可能有些办公室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 其实作为高校的每个工作人员都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责任, 只不过是直接给学生授课的老师在这方面担当的多一点而已。

在实际的工作中除了有特殊要求的工作尽可安排助管去处理, 有少部分老师可能觉得怕学生知道什么似的而“事必躬亲”, 最后搞的自己身心疲惫而且完成工作的质量还是个问号。

结束语

学院办公室人员的岗位比较特殊, 在高校职能部门中担当学校和学院与师生沟通的渠道;以及各种方针政策与通知文件传递的窗口;另外还担负着少许教育学生的职责。做为办公室人员的, 虽然担任这个工作还不算很长的时间, 但是对于这些情况深有感触,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加强服务意识, 注重工作方法和技巧的探索与总结是办公室人员紧跟时代步伐, 适应高校改革与发展需求必然要求。

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篇3

摘要终身体育意识作为人长期运动、增强体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技师学院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强健的身体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文以沈阳技师学院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终身体育问卷调查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地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满足精神需求。终身体育按人生长的顺序和受教育环境不同可分为3个阶段: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前体育主要是在家庭影响下进行的一些简单活动,其目的是保育和培育。学校体育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有目的的教育,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培养锻炼的意识习惯。社会体育主要是由社会、单位或家庭组织的体育活动及个人的体育活动行为,其目的是运动科学的锻炼方法。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的形成依靠于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体育的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体育应肩负起变革学校体育,特别是发展学校体育的双重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随机选取沈阳技师学院学生,研究沈阳技师学院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内容有亚健康含义、终身体育含义、学校体育课程是否满意等。问卷300份,收回289份,回收率96.67%;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80%。

2.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Internet和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收集、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新近的研究成果,并在中国期刊网通过关键字“终身体育思想”和“学校体育”等检索文献二十余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终身体育、亚健康等含义的认识不足

亚健康状态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边缘状态,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失眠、乏力、头晕、体力下降、易激动、疲倦、记忆力减退等。在调查中有近一半学生对亚健康的含义认识不到,觉得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43%。终身体育的动力在于人的内在因素,但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没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还有一部分人存有侥幸心理,认为不进行体育锻炼也没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认识方面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接受过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的占29%,接受过大众体育思想教育的占44%。表明有的教师还不能充分领会优化课程结构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忽视启迪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就达不到实施终身体育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鼓励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体育知识,进行体育锻炼。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会在身体完成各种练习的过程中,得到非常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并加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各种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使学生在运动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如跑步使人向着目标勇往直前,打球使人机智灵活等。从而形成学生运动的主动性,创造性等,为形成终身意识打下基础。

3.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

课堂教学内容应多加强康乐性项目教学,强化大众体育项目,使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化接轨,同步发展。在调查问卷中,接触过保龄球、器械健身等大众项目的占44%。这表明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虽然进行着体育课程内容的调整,但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教师应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学校可在体育活动课程上打破以竞赛为目的的限制,从体育活动课程的角度来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使之成为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多组织群众性体育竞赛,确保大部分学生了解竞赛的全过程,成为课余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这不但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全面完成技师学院体育教学任务,形成良好的实施终身体育教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4.学校体育教学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课外活动

在调查问卷中,认为体育课内容安排合理、丰富的占36%,认为学校足够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占45%,对所经历的学校体育教育满意的占40%。完整体育课程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活动三方面。但受传统思想的桎梏,体育课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活动的组织。群体活动没有统一的计划安排,没有专业老师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流于形式。考虑到安全问题,学校也尽可能取消大型集体课外活动,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单调的重点原因之一。

二、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学校及教师的课程安排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导致技师学院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够强烈。对于目前的状况,需要做出调整,一改善体育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三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多举行课外的体育健身活动。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和快感。同时还应当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是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 袁南宁.试论终身体育教育的教育学基础及其发展趋势[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12-13.

[2] 姚为俊.从高校体育谈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湖北体育科技.2002:14-15.

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篇4

为了全面了解我院大学生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校园”的认识情况,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信阳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处、团委联合开展了“引导大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的大型问卷调查活动,此次调查涉及全校16个系、4个年级、35个本科专业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3份,其中有效问卷282份,回收有效率90.10%。其中性别抽样分布为:男29.43%,女70.57%;生源结构中小城市、城镇的占29.79%,农村的占70.21%。家庭月平均总收入500元以下学生35.81%,500--1000元36.17%,1000-2000元17.3%,2000元以上占10.64%。从我校实际在校学生的看,被调查的学生在性别、城乡分布方面与我校学生总体分布比例基本相符。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校学生节约意识、节约行为总体状况

(一)积极方面

1、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校园”宣传到位,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赞同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立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会议精神等问题有着一致的认同。在回答“您是否了解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立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会议精神”时,选择“很了解”和“较为了解”占93.61%。分别有31.56%和35.11%的同学认为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个人文明修养的重要体现”。对“我国淡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很了解和较为了解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95.03%。87.23%的同学认为“建设节约型校园,提倡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这说明我校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节约型校园”宣传到位,学生普遍具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意识。

2、合理消费和注重节约是我校大学生的主流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同学能够合理消费、讲求实际、注重节约。调查显示,80%同学的消费习惯是“量入而出,能省则省”。在个人消费方面,有13.47%、42.9%、36.17%的同学认为自己“很节约”、“节约”、“不节约也不浪费”。在处理旧书本时,选择送人或买掉的占学生总数的96.78%。81.56%的同学对平时看完的报纸和喝完的饮料瓶会统一收集后卖掉,其他没有这样做的同学多数是“碍于脸面”。46%的同学消费时所顾虑的是“心疼父母的血汗钱”,另有22%的同学会顾虑到“钱不够用”。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67.42%的同学在购物时会选择特价商品。

3、对公共资源大部分同学能注意节约

大部分同学能从点滴做起、身体力行,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做贡献。调查显示,有68.43%的同学认为“我校大学生的节约意识整体水平”较高。对于公共财物,有86.52%的学生会“考虑到节约”。有84.4%的同学会在“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时,发现教室里的灯是开着” 时主动把灯关掉。当发现公共卫生间有水龙头在不停地流水(水龙头可能坏了)时,有76.78%的同学会“通知相关管理人员”或“想方没法止住流水”。

4、总体消费水平偏低,部分同学过分节俭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较低,80%的学生每月消费总额在200-400元之间,还有8%的学生月消费在100元以下。消费中绝大多数用于饮食和日常必需品。在自己过生日,从没有为自己花钱的学生占到20.21%,从不去聚餐或请朋友吃饭的占到1

3.8%,每月购买日常用品在15元以下的占30.14%,这与一些媒体调查的北京、武汉等城市大学生个人月平均消费400-600元相比,有一定差距。我校特困学生的生活状况需要更多的关注。

(二)消极方面

1、饮食浪费、穿戴浪费依然存在调查显示,经常剩饭菜的同学占调查人数的9.22%,偶尔剩饭菜的同学占调查人数的62.06%。10.6%的同学有“定期出去聚餐的习惯或请朋友吃饭的行为”。17.02%的同学外出吃饭时“从未对未吃完的饭菜打包”。有35.35%的同学在衣服过时时选择“将衣服丢掉或搁置起来”而不是选择“继续穿”、“捐赠”或“送人”。

2、公共资源、教育资源浪费问题依然存在有超过38.72%的同学“晚上去教室自修发现教室空无一人,灯也关着”时会打开超过一半的灯而不是只打开自己座位旁边的灯。而这么做的原因大多因为一个太暗,觉得周围暗着不舒服。52.36%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节约用水。56%的同学认为“校园里(如教学楼、宿舍楼等)有„长明灯‟现象”。“经常去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的同学占被调查人数的49.27%,而35.46%的同学只是偶尔去图书馆看看休闲杂志,打发时间,甚至有1.42%的同学从不去图书馆。

3、休闲消费、通讯消费、情感消费问题较突出

据调查,我校36.52%的学生有手机,11.42%学生每月电话费在50元以上,有46.1%的同学认为手机短信聊天有何看法是“与同学,朋友联系的必要”,有6.7%的同学为支持“超级女生”这一类型的娱乐活动而不停的发短信。10.31%的同学每月上网费用超过50元,有4.65%的同学每周上网超过30小时,同时通过走访了解到学生上网以通常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为主要内容。9.91%同学每月因恋爱的花费在50元以上。18.8%的同学表示,在“手头紧时,还愿意情感投资(请客、生日送礼、恋爱消费、娱乐)”。有15.54%的同学在生活中消费观念为“追求品牌,注重品位,追逐超流”、“只要自己高兴、满足,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达到目的”、“重视他人的评价,即使借点钱也没什么”。有13.8的同学主张生日或重大节日请客,人为多花点无所谓,最近一次生日请客花费在100元以上的占10.91%。此外,75.18%的同学穿名牌衣服的目的在于“名牌就是质量好、耐穿、同时也有面子”、“跟社会潮流”、“给同学看,以免被人瞧不起”。虽然这些消费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因青年大学生是消费欲望是强烈的,个别高消费学生会对其他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极容易在大学生中蔓延。

4、节约认知与节约行为脱节

有14.87%的同学“能充分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也能说出许多道理,但对自己要求不严,自己做不到”。对于“做不到节约习惯的原因”,37.23%的同学选择“自我要求不严,坚持不了”,48.23%的同学认为“周围没有形成节约的氛围。在一日三餐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4.6%,然而意识到“使用一次性筷子是一种对森林资源的浪费,但不用没有替代品”的占81.56%。有47.17% 的同学在生活中长期使用一次性电池,并且对于废旧电池的处理方面,只有54.96%的同学把废旧电池扔到专设的废电池回收处,而另一部分同学则是“随意扔掉”或“和垃圾一起倒掉”。

二、原因分析

1、社会消费热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档次逐步拉开, 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的冲击,高消费、超前消费现象通过社会各种传播媒介作用,如电影、电视、报刊及各种人际交往等传入高校。受庸俗关系学的诱惑,一些大学生家庭并不富裕,手头也不宽裕,花钱大手大脚为了拉关系、交朋友,不会吸烟学会吸烟,不会喝酒学会喝酒,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社会庸俗关系学的影响。、家庭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尤其是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

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自己子女的需要。

3、大学生自身的或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缺乏理财教育和理财经验,到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不会有计划地开支。大学生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虚荣心理比较强,有人宁可在饮食上节省,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情绪化消费也在大学生消费中常见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在经济条件许可情况下,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其次是“买电脑”,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消费期望较高。

4、教育薄弱、管理工作不到位

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片面报道一些高消费和享受的主题,给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但碰到问题没有强有力的方法和措施,对有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的引导。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缺乏管理。学校内和周边地区开设的众多餐厅、歌舞厅、咖啡馆、游戏机室和桌球室等吸引着大学生的消费,对大学生消费产生不良诱导。

三、对加强和改进节约意识、节约行为的思考

建设节约型校园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和共同行动,在校园每个角落体现,需要广大师生形成自觉风气,使每个师生养成了合理利用资源,节约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1、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优化校园风气,让节约成为一种 “时尚”

学校要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营造参与厉行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帮助大学生认清高消费高浪费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大力表扬集体和个人节约的先进事迹,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厉行节约不只是个人节约开支,而且是节约地球资源和节约社会财富的问题。学校把节约问题引入相关课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科学方法和日常生活的结合上开展节约教育。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学校要营造平等、和平、合作、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该是社会公平的高端平台,大学生应该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先行者。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 要教育大学生要克服消费上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一些学生的浪费不仅会助长享乐主义败坏校园风气,而且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疏远同学关系。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不仅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营造校园平等气氛,促进同学平等交往,优化校园风气。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意识

思想道德是大学生成才的核心,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它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节约型社会需要有大局意识、民族意识、国情意识的人才,能够正确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的人才,归根到底是需要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人才。节约型社会是一种良性的价值诉求,也是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逻辑,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格品质以及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我国的自然资源拥有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人均拥有量十分落后。大学生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学习和工作中,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节约资源。节约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品德,要从节约入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坚持不懈地做好节约小事,不仅展示了一个人认真做事的态度,而且孕育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大学生的消费教育,树立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和节约消费的观念

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具有与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指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消费期望。在大学生中倡导节约型消费观,弘扬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好风气,树立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和理性消费的观念。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1)消费基本理论与消费常识教育,主要为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市场和消费营销、消费品的选择、评价、鉴赏、使用、维修与保护等。(2)消费生态意识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社会持续的发展、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认识生态需要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关注社会消费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3)消费文明教育,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消费是两个文明的结合点,它对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消费质量、精神文化消费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4)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利以及如何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抗逆能力,熟悉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保护组织、消费者保护法规等。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团讯、专刊专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教育,引导消费舆论。

4、扎实开展节约活动,培养厉行节约的习惯

学校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约活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如开展节约用电,人离灯熄;节约用水,点滴做起;珍惜粮食,健康饮食;节约用纸,有效使用;合理消费,切忌铺张;反对占座,分享资源;二手物品,循环使用等活动。不把节约当口号,厉行节约见行动,鼓励大学生做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使全校师生员工养成自觉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爱护学校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将节约行动与健康饮食、有效使用、合理消费、分享资源联系起来,从小事中见出节约的生活哲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用一种强烈的方向性和荣誉感引导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把崇尚节约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5、学校要提高科技水平和加强科学管理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要得以重视,而且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加强科学管理,着重培养大学生具有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要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业务能力,发动广大师生开发研究节能产品,给学生机会和平台实现自我创新,使开展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走进学生的特色活动,融入大学生文化生活。通过多种形式的节能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师生业务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节约、节能活动的知识含量同时服务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完善硬件和软件,为学生节约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在信息技术普及的有利条件下,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传递文本,探索无纸化的教学互动,避免作业、论文和毕业论文打印上的严重浪费;提供设施在学校里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节约要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还需要制度来约束,制度是规范人们行为最客观最坚固的手段,通过建立一种限制规范或设立一种激励机制,诱使行为体的行为受限制,或受良好的引导。学校可以推行用电、用水经费承包的管理制度,从利益上明确节约和浪费的后果。食堂盛饭打菜不要“一刀切”,允许女同学打半份,减少饭菜浪费。

院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学生工作(部)处团 委

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篇5

1.前期的准备工作:学院团总支专门召开了各班支部书记会,传达校团委的有关精神和文件,部署相关事宜。要求各班团支部结合迎接教学评估活动开展团员学习,组织同学认真学习《学生迎评手册》和关于增强团员意识的多个相关文件。学院召开教学评估动员大会为契机,将相关文件在大会上宣读。活动初期,团总支按照团委要求成立了学习督导组,给每班配置了专职团干作为联系人,联系人每一阶段至少参加2个班级的学习活动,并且定期检查所联系班级的学习手册。各个团支部均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学习计划,团支部书记和支委为责任人,并且借班会机会邀请了班主任参加学习活动。学习主要利用课余时间,为了保证每一名团员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团总支规定每次学习活动都要签到,对于有事请假的同学要求自学并写学习心得。同学的学习心得要上交班级团支部审阅,经团支部讨论通过以后交团总支。

2.社会实践:团总支鼓励各班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学习教育活动,例如有的班级提出申请外出参观或者进行公益劳动,尤其是结合最近院里要搬家的实际情况,已经有几个班级提出以进行公益劳动和帮助任课老师打扫 新办公室等形式作为特色活动,同时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为了督促此次活动,团总支定期召开团支部书记汇报会,利用班级例会时间听取各班汇报,帮助团支部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实在解决不了的困难及时向党总支副书记汇报。

3.活动讨论:各个团支部在按照要求开展“为团旗添彩,为团徽增色”和新时期团员标准的讨论当中,充分利用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利用党员在先进性教育学习便利条件,请学生党员多传达学习的有关精神。同时,利用广大团员青年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且在模拟党支部中学习的条件,由03级学生党员带动团员学习理论知识,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党团理论水平一同提高。另外,学院还组织各个团支部参加了“节约上大学”的征文比赛活动,响应了学校建设“节约北林”的号召,增强了团员的节约意识。

对于社团的学习活动,由于涉及到其他学院的同学,团总支主要是把权力交给社团的团支书和社团负责人,由社团内部组织部长和干事学习,并且引导社团结合自己的活动安排学习内容和进行实践活动,前提是要保证学习手册上规定的内容。团支书每周向负责社团活动的老师汇报。

4.长效机制:为了将此次学习教育活动落实到实处,院团总支将此次活动列入了各班级年终考核当中,实行量化管理,对于有效可行的活动给与适当的资金支持。

5.收效: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校团委和院团总支的督促下,同学的学习意识和学风普遍加强,上课迟到早退现象基本不存在,班干部起到了督促作用,同时纪律性增强。在思想方面,更多的同学树立了“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意识,对于即将到来的教学评估均表示不给学校抹黑。同时,借此次学习活动,团支部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和加强。

6.存在问题:

(1)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文件资料不能保证所有团员人手一份,给学习巩固带来困难。

(2)个别团员不能及时参加学习。

(3)学生党员反映学习任务过重,尤其是有时和先进性学习时间冲突。

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篇6

(郑州轻工业学院环保协会12-01学员)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环境保护、怎样获悉环保知识,日常生活中怎样环保以及对地球熄灯一小时的看法。所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郑州轻工业学院大一至大四的所有学生,时间在2013年3月23日左右。本次调查的方式主要以调查表形式为主,通过大学生填表的情况来了解。除此之外,想让所有学生为环保协会提出一些建议。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在对环境保护是否与自己有关方面,有76.4%的大学生认为与自己密切相关,23.3%认为与自己有一点关系,极少部分认为与自己无关;有关环境方面的信息,50%的同学通过周围了解,其余通过学校、互联网及他人影响;有关环境教育的方式,73%认为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最有效,其余的认为通过书本与教师讲授,这说明同学们环保意识较强。a)日常环保小卫士

在平时购物时,是否挑选环保节能性,49%选常常,45%选不经常,极少数选从不;全球变暖,42%是害怕,并采取一些措施来遏制它,45%也是很担心但是无行动,少数人不在乎,与自己无关;对于环保活动你参加了吗?30%很愿意,70%愿意但视情况而定,没有人不去参加;假如为保护环境你要买的东西价格升高你还会买吗?38.3%不太愿意,41.6%不愿意;56.67%的人认为环境保护是为改变人类生存环境满足人类发展,31.6%认为爱惜每一个人生命,少数认为保护动植物;在生活中你是否自觉关水关电,86.7%会,3.3%不会,25%不知道。由此可知大学生环保意识较强,但行动意识比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强。熄灯?嗯,熄灯!

3月23号熄灯日你知道吗?68.3%的人知道但不了解详情,28.3%很了解,3.3%不知道;你会参与熄灯活动吗?83.3%积极参与,13.3%支持但不参与,极少部分不支持。对于国际熄灯活动,大部分不甚了解,但了解的人大部分会参与。

对环保协会的话:

①.植树,宣传节能小常识

②.环保宣传、知识讲座

③.开展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活动

④.建议学校多放些垃圾桶

⑤.组织植树活动

⑥.宣传、让环保深入人心

⑦.少办板,多活动

⑧.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⑨.开展节约小比赛

⑩.收集日常垃圾袋

⑪.义务打扫卫生

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篇7

根据前人研究分析, 高校档案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然而不外乎从主观因素看, 档案管理者的职业意识薄弱和档案使用者的利用意识不强是重要的内因。如何调动高校档案工作关系内的不同人群的积极参与意识和主动利用意识, 提高和培养高校档案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结合高校档案工作实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有别于以往对高校档案意识的研究大多从中观或宏观的层面进行分析, 笔者尝试从微观的心理层面探讨高校档案意识这一主题中涉及的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一、高校档案意识概念

(一) 档案意识及其内涵。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档案意识的表述是从哲学对意识的定义衍生出来的, 即档案意识被界定为人脑对于档案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而在心理学上, 意识被界定为人的觉知状态, 即对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心理学认为, 意识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使人们在对经验的背景上, 有选择地分析客体和事件, 对客观现实进行主动的稳定的认识”, 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因而, 档案意识作为意识的一种具体形式, 更多表现为档案意识的主体对档案的觉知状态, 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即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 1.对档案的主观认识, 即了解程度和理性追求;2.对档案的情感, 即对档案的感受、态度和评价;3.对档案的意志, 即对档案价值的评估、利用和预期。三者始终贯穿于整个档案工作过程中, 相辅相成。

(二) 高校档案意识主体。

意识的主体是人, 档案意识的主体也是人。档案工作涉及的人包括档案管理人员、现有和潜在的利用档案者。因此, 高校档案意识主体应包括:高校档案管理人员 (领导决策层、专职或兼职管理员) 、学生、教职工及其他校内外有业务联系的组织机构或人员等。微观层面的高校档案意识研究的落脚点应是高校档案涉及人员心理层面的分析与探索。

二、高校档案意识的现状分析

(一) 高校档案意识的文献分析。

说到对高校档案意识现状的表述, 提到最多的关键词是“淡薄”“薄弱”“缺失”“不强”等。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 以篇名为字段, 以“高校”或“高职院校”或“大学生”与“档案意识”合并精确检索, 查找从1994年到2015年5月的期刊内文献, 篇名涉及“培养、提升、强化、增强、提高、淡薄、薄弱”等词组, 直接暗示高校档案意识较低的文章有103篇。从这一统计数据来看, 学界对于高校档案意识现状持较为负面的评价, 大多从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分析思路, 围绕存在的一些管理宏观层面的共性问题展开论述。

对高校内不同人群档案意识的研究也不少, 分类大同小异, 一般按角色和职业区分进行探讨。谢鹏在《高校群体档案意识探析》中提到:高校中领导群体、部门档案员群体、师生群体三个典型群体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这三个群体大致涵盖了高校档案意识的主体。许多对策也是针对不同群体的任务和功利性取向展开论述的。

(二) 高校档案意识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以我院档案查询服务和档案收集工作为例。近年来毕业生回校查档频次逐年增加, 有关基建、资产、财会和校史馆建设等资料是校内查档次数最多的内容。究其心理层面的原因, 高校档案意识薄弱和对档案认识不足是主要表现。“轻档”:无论是学生, 还是教职工, 不知档案做什么用, 或者认为档案与我无关之类的想法的大有人在;“缺档”:即不重视个人信息资料的准确填写、保存和归档, 或是有档不归、借档不还等情况, 造成档案资料的缺漏;“失档”或“弃档”, 对档案流转的失察, 比如有的学生在毕业后没有意识到档案对其入职的重要性, 对个人档案的去向置之不理, 真到需要时才问“档案去哪儿?”了。以上这些情况直接导致档案资料的不齐全, 常常无档可查, 大有档案用时方恨少的懊恼和悔恨, 更不用说对查档双方造成的心理挫败感了。

1.高校档案的刻板印象从档案部门的定位和工作性质来看, 档案工作与其他党政、教学工作相比, 与人有距离感, 敬而远之, 神秘, 与自己无关, 好像不是很重要等这些认识, 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档案部门的隐形人角色和档案工作者的资料保管员角色在高校档案工作持续边缘化的过程中被不断强化, 并已一种固定、僵化的形象植入人们的观念中。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不仅存在于领导、教职工中, 甚至是部分专兼职档案员中也不乏存在这样的观念, 它们带有明显的主观偏见, 影响人对档案工作的社会推理与判断, 以对档案工作者的某些职业特性来推测档案的价值与性质, 阻碍了人对档案的充分了解和认识, 进而影响对其服务性功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其不良后果在收集档案的环节中尤为明显, 不是懈怠应付, 就是归档材料不全或不规范, 长远的负面影响则可能造成高校档案部门发展空间的窄化和功能的萎缩, 甚至阻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2.高校档案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而言是“关注心灵意义上的认同、归属”, “档案身份认同不仅仅指档案这一客观事物在社会中的价值, 还包括从事档案工作的人的职业技能或条件”。就目前高校档案来说, 档案因其时滞性在学校事务中的贡献率和利用率很难量化和评估, 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不高也是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无法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实际上就是档案及其从业人员对其自身社会角色定位的模糊性和档案与社会的心理相容度不高的表征, 从而影响档案从业人员对自我职业价值的肯定和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归属感和责任心。

三、高校档案意识培养策略

高校档案意识薄弱很大程度“制约了社会潜在档案行为的现实表达”, 高校档案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校档案工作的进展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重要一环的构建。从心理层面去探索高校档案意识培养的途径应聚焦于如何改变人们对高校档案的刻板印象, 提高档案的社会认同感即“知名度”和档案从业人员的自我价值感。笔者回归到档案意识的内涵, 从档案意识的知、情和意三个层面来探讨培养策略。

(一) 消除刻板印象, 强化正确认识。

消除对高校档案意识的刻板印象, 关键是变信息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为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根据心理学的“接触假说”, 只有增加对档案的接触频率、广度和深度, 才能达到消除档案刻板印象的目的。这需要在档案宣传和档案服务利用上做文章,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者的主动性, 包括行动上的能动性和认识上的积极性。行动上的能动性要求档案工作者走出去, 加强档案部门与校内其他部门的交流合作与情感联系, 拓宽档案宣传渠道, 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档案知识, 如:把档案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 建立档案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联系机制;认识上的积极性意味着档案工作者要克服心理倦怠, 重塑职业形象, 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改进工作方法, 同时对其协调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空间观念的转变, 改变固守档案馆 (室) 的“守株待兔”, 借助档案与其他事务的关联性, 依托信息化媒介平台, 充分挖掘档案空间的延展性功能。

(二) 借鉴态度转变, 寻求身份认同。

如果说认识是档案意识培养的第一步, 寻求认同则是档案意识情感层面的工作。社会态度转变策略能够帮助高校档案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它包括宣传说服、行为改变态度、群体规范等。也就是说, 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 发动高校所有人成为宣传说服中信息的传递者;秉着服务大众的宗旨, 通过展示、讲座、主题活动等吸引公众视线;加强和完善相关高校档案各项工作制度机制建设。这是一个不断强化-教育-再强化-再教育的螺旋式态度转变过程。

认同的更高层次是把档案视为一种需要, 而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因此激发了解利用档案的动机水平也是档案态度养成的途径。正如孙立新所说:应挖掘档案的作用和价值研究, 使人们了解我们对档案的需要, 而不是一味地呼吁社会关心, “只有贡献得越多, 索取的底气才会越足。”因此, 可以从档案形成过程中蕴涵的记录意识、档案形成后的保存备查意识、档案利用时引申出的证明意识三点去发现档案价值, 满足公众的档案需要。这种需要也是档案工作者的需要, 因为档案价值的实现也是档案工作者社会价值和情感依托的体现, 从而获得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所说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三) 把握价值导向, 提升社会意识。

档案社会意识是档案从业人员对档案社会价值和档案功能的认识, 是档案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档案社会意识是基于档案服务性、工具性价值而言的。对内, 要建立档案与个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心理联系;对外, 档案要积极参与社会、学校事务, 实现档案工作的社会化。档案工作者有责任去推动档案社会价值的实现, 开发档案的多元价值, 引导社会各方多元开发利用档案, 从而增强高校作为社会实体的服务导向作用。

四、结语

高校档案工作决不能闭门造车, 需要探索一条把高校档案意识发展纳入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路径。近年来高校档案管理理念逐渐变“以档为本”为“以人为本”, 注重扩宽档案的服务与利用功能, 注重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引导人们用发展的眼光, 开放的态度看待高校档案工作。从档案意识的改变入手去进一步拓宽高校档案的生存空间, 提升高校档案的价值水平, 从而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发展, “这些意识与档案的产生、发展关系密切, 因档案而得以大大强化进而渗入到整个社会的肌体, 是档案输送给社会的精华养分。”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54.

[2]谢鹏.高校群体档案意识探析[J].兰台世界, 2014 (3) :87-88.

[3][美]S.E.Taylor, L.A.Peplau, D.O.Sears.社会心理学 (第十版) [M].谢晓非,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31.

[4]刘娜.社会档案意识视野下的档案身份认同策略研究[J].湖北档案, 2013 (11) :18-19.

[5]倪丽娟.基于职业认知的档案职业发展审视[J].档案学研究, 2015 (1) :115-119.

[6]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 (修订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43.

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篇8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独立学院的兴起,这部分家庭条件较好,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三本学生的思想状态更是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通过简述独立学院学生目前的德育现状,并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的意义,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将其引入,通过何种形式开展服务意识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品德;现状;服务意识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德育建设现状

独立学院是高校大众化教育扩招的产物,独立学院的生源主要是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实施降低分数的方式录取的学生,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常导致成绩不理想,又不想复读的高中毕业生;大部分是因为高中阶段学习不认真,基础不扎实,又想读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物质生活条件较好的独生子女。这部分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意志薄弱,耐挫能力弱;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分析判断能力弱;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依赖性强,独立操作能力弱。在思想品德、认识方面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存在个别的价值认同差异。具体表现简单归纳如下:

1.有爱国热情,但是不屑于具体行动。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舒适安逸,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衣食无忧,没有吃苦受累的经历,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因此,考虑问题时的想法比较简单。他们有一定的爱国热情,但不明确爱国的含义,更不能投身到实际的行动中去,普遍认为爱国就是要做大事情、干大事业,不屑于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作为学生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学习,但是很多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不能将完成学业与投身祖国建设相结合,不理解或不认同学习其实就是学生爱国的一种体现。

2.政治立场明确,但思想浮躁,易于受到蛊惑。独立学院学生相对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是考虑问题比较片面,不能很好地利用辩证唯物法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能够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极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蛊惑。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普及,成了学生信息来源的主渠道,但由于网络信息自身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导致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限,上面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特别是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刊登的信息严重失实,针对国内个别现象大肆渲染,贬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性等等,这对很多刚通过高考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特别是思维活跃的三本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蛊惑。

3.思想品德方面言行不一,趋于功利化。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家庭教育较为严格,父母为使子女赢在起跑线上,从小要求较高,让他们接受各式各样的文体特长培训。接受的培训大多是快餐式的速成教育,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很少涉及人格、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传授,使他们从小便产生了重技能轻德育的观念,在是非曲直面前,他们有见义勇为的想法,但是要充分考虑见义勇为的行动成本;他们尊重国家、集体利益,但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功利性日趋严重。

4.诚信与感恩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诚实守信的美德却渐渐地被人们给淡化了,高校诚信缺失尤为严重。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发生在独立学院,知名高校也不乏其中。教授造假、研究生论文抄袭、本科生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还等现象时常见诸报端。从教授到在校大学生都想不劳而获,诚信意识缺失严重,值得我们进行反思。伴随着诚信意识的下滑,感恩意识也出现滑坡。特别是部分从小生活富足的独立学院学生,在他们的观念里面,什么都是他们所应该得的,父母的养育之恩被看作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既然生下我们,就应该承担起养育我们的义务;教师的教育之恩被看作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学校既然收了学费,教师就应该给我们提供教育。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基础,也会失去立业之基,感恩教育也日渐成为高校德育建设的软肋。

二、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

本文所阐述的服务意识是基于服务概念提出的,高等院校的实质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只不过作为高校所提供的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有所不同。高校所提供服务有两层意思:一是为高校学生提供知识服务,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高校所提供的这一服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或者生产生活技能;二是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意识,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本文将重点阐述第二种服务,即服务意识,将服务意识引入到高校的德育建设中。

2010年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杨玉良院士指出教师“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因为教师的品行素养、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别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从学前班到大学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个人品德会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到学生身上。高校作为青少年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为重要,他们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大学生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力发挥的方向。高校教师品德高低,决定了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高低,高校教师如果缺乏服务意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作为高校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和困惑由专业教师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由学院的各个职能部门来负责,可以理解为学业上的服务由专任教师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由各职能部门提供。因此,服务意识贯穿于高校育人的整个过程中,它在高校校园应该受到重视。

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本文在前面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德育现状中提到过,他们很多人对于教师的教育之恩是没有丝毫意识的,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书,没有育人环节。很多年轻的专业课教师甚至将育人、思想道德建设看作是辅导员的任务,与自己不想干,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这样的教师势必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高校的德育建设。如果我们的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能够加以引导,以身示范,将教育人性化,真正使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将我们的教学看作是一种服务,让学生体验到高校教师育人服务的魅力,那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季羡林先生平时穿着极其朴素,经常会被人看成是学校里的老工人。不止一次,季先生被来报到的新学生叫住,替他们看行李。季先生每次都原地不动地替他们看守行李,有时候会一看两小时。自然,这些学生两三天以后就会在北大的迎新会上,看见季羡林校长坐在主席台上,让他们惊讶不已,这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类似这样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到服务意识在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真正大師的学生或者是与大师接触过的一些学生,他们的人品、修养与学习态度,与一般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大师的养成与自身的文化修养、品德是离不开的,将这种“大师的服务意识”带到教书育人过程中,效果要胜过许多堂专门的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

此外,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在高校德育建设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内进行的,在校园内的各种事务处理,学生都要直接面对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因此各职能部门在接待来访学生时的服务意识至关重要。高校学生大部分都是有素质的,不会无缘无故去各职能部门无理取闹,只有当他们真正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才会去各职能部门去办理相关事务。很多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看心情办事、遇到学生事务相互推诿,学生遇此种事情多了,便会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用同样的方式接人待物,“回报”社会。所以,高校德育建设离不开高校职能部门教职员工服务意识的增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此将服务意识引入高校德育建设势在必行。

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的现实状况,加强全民道德建设势在必行。我国的高校作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级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出来的青年能否合格、是否可靠,与高校的德育建设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德育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小熊的尾巴》及教学反思下一篇:高一期末考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