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安全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形式与政策安全

形式与政策安全 篇1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关键字:中国、周边安全、周边外交、睦邻友好、形势、政策、民族崛起、增强综合国力。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维护国家的名誉,领土的完整。虽然我的力量很微弱,但如果中国十三亿人都有这样的信念,那汇在一起那将是一堵无坚不摧的城墙,任它暴风雨打,永远都会屹立不倒。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不能被这暂时的安逸所迷惑。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利益膨胀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意识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应对未来国际战略的变化。

古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故事。现如今,我们要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讲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一、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

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③。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④。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

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

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概述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所以,我认为总书记强调周边问题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我国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原则,不失灵活。

(一)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方针加强与世界各国及周边各国的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主张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对各种挑战,充分发挥中国的外交优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日益被公认为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稳定和发展了同各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协作,取得了全方位的外交成果。

(三)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在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西藏、台湾等问题上,既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体现灵活精神,坚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粉碎“藏独”势力制造国家分裂和破坏北京奥运会的图谋,对一些西方国家借西藏、人权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的行为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两岸交流与合作稳步展开,逐步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四)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发挥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几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近年来,中国还积极参与了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了国际反恐斗争和国际维和行动。

(五)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连续遭受严重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全民动员大力救灾,一方面克服困难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特奥会,随后又成功主办了第七届亚欧峰会,既展现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中国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有力的组织与工作能力。

三、结语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形式与政策安全 篇2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环节, 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都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形势与政策教育自1987年列入高校教学计划至十六大以来, 经历了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基本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完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稳步前行几个重要阶段, 并一直顺畅前行。此外, 一些专家、学者及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国内从2000年至今都有学者及一线思政教育工作者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问题。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费文晓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1]、刘桂芹的《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2]、崔景明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形式及实践探析》[3]、黄启明的《略论“形势与政策”规范教学中的创新》[4]、朱琳的《增强独立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5]和崔海英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研究》[6]等。这些著述都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见解与建构。

以上研究成果的学术贡献和现实做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指出高校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强调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精确选取及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正向引领。三是初步提出了在重视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基础上, 重视对授课形式的积极探讨。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在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选取上, 还是停留在国内外大事等宏观事件的聚焦上, 没有把国内外大事融入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等一些具体事件的重视。二是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具体形式及灵活性等涉猎上还是停留在比较宽泛的探讨上, 没有形成依托教育形式承载教育内容的润物无声的育人方式的深入研讨。三是没有把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教育大众化、学生化及服务学生全面发展走向社会第一步的就业:这对于大学生来说, 最大形势与政策的终极人文关怀以生为本的立场上来。所以, 形势与政策课既要重内容又要重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才是形势与政策课应有的完美皈依。

在实践中, 虽然党和政府多次郑重提出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 并把形势与政策作为重要课程对待。但在实际高校教育教学中, 某些高校坚持“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格调对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某些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 即使开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高校也有部分没有开足、开好专门课, 具体体现在课时数没有达到教育部或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课时数, 没有专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 绝大多数都是一线辅导员或者其他一些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兼职代课的;而且上课内容枯燥、呆板、上课形式可想而知:形式单一, 要么是视频播放, 要么是课件宣读;没有互动、没有讨论;一言堂、满堂灌……

独立学院大学生相对而言家境是富足的, 抑或一些农村出身的学生家境都比较殷实。受家庭环境的浸润,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 见识比较广, 而且个别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分析也是很透彻的。所以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既是内容丰富生动的, 又是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并且上课的形式应该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 易于大学生接受的良好形式。重内容亦重形式本该是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的题中应有之义。原因如下:

第一, 国家及广西区对于广西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基本精神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广西“十二五”教育规划部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有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这其中就包含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改的新路向诉求。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而且这门课既没有专业课那样的厚重感, 又没有选修课那样的轻松与活泼, 而是承载着党和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大政方针、政策与路线的导引力。如果不注重内容的精选, 也不注重对上课形式的适当精致的选取, 则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索然, 造成不必要的课程失当:不但达不到对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传达, 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所以要想把该门课上好、上精, 实现该门课设计的初衷, 收到正确传达当下形势与政策的效果, 也起到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良好发展前景, 坚定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的作用, 从而拥护党的领导, 爱国、爱家, 积极努力前行。

第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矛盾普遍性及特殊性原理归结于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改要既重内容又重形式;形式与内容原理皈依到形势与政策课改要求不仅重视内容而且重视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 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其一,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其二, 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又存在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二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 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方面,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的普遍性在另一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特殊性, 反之亦然。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人们的认识总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再用一般指导个别, 所以, 在认识过程中, 把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是认识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二者的辨证关系中,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必须适合于、服从于内容, 有什么样的内容, 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同样的, 《形势与政策》课本也存在这样的矛盾:要内容还是要形式, 重视内容容易忽视形式, 重视形式往往会冲断内容。所以要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合理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做到二者和谐统一, 让内容通过有兴趣的形式展现, 把内容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形式中, 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

第三,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诉求所归。独立学院大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遵从上课老师的安排, 而是对老师的上课内容尤其是上课形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诉求:要求任课教师上课所讲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口味与实际;要求任课教师上课形式是大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而深入浅出的。总之,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的要求是多元化、多样性的:既要重视内容, 更要重视形式。

针对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诸多形式多样的诉求, 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应顺应大学生诉求, 既要重视上课内容, 更要重视上课形式, 以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目的。具体路向如下:

首先, 国家重视形势与政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这一重点内容, 也重视形势与政策对于独立学院等高校把大学生实现顺畅就业,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难、就业要低姿态, 做事高追求, 在平凡中做好自己, 然后逐步实现自己理想追求这一真切形势。广西区在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的改革诉求中既重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价值引领等内容, 又注重大学生全面发展, 毕业后就业选择最终实现独立学院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开端。对于独立学院及独立学院大学生更切实地借助形势与政策的本真现实择业难, 择好工作更难的现实内容, 从而由被迫转向自觉选择采取多样就业这一实现现实就业形式。四位一体, 从本真的追求都是形势与政策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这一终极内容取向, 在实现就业终极内容路径上是形式多样的就业渠道取舍。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改在独立学院最本真的路向, 也是形势与政策在独立学院最本真的诠释。

其次, 形势与政策传统理念上是对于世界大事、国家时事及形势的传达、解读及宣讲等。此后《形势与政策》课要通过对于其在独立学院最真实的形势走向及实际把国家的宏观形势与政策做具体解读。上课内容要以独立学院本真的形势与政策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新路向, 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一次教学模式变革:既重内容, 又重形式, 实现每课时有课例, 把每节课都当成精品课一样精心准备、认真上课, 从而提高独立学院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 对形势与政策课做理性改革, 实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独立学院达成一种新的理念, 形势与政策在独立学院的微观现实解读就是为实现独立学院学生全面发展第一步:就业服务, 真正实现大学服务社会, 服务大学生的大学教育本真的功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历史进程表明:形势与政策教育走向及其制度化、规范化的常态发展过程, 当下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追求形势与政策的大众化、学生化, 以大引小, 化大事于实事, 让形势与政策更贴近大学生, 服务于大学生, 实现大学生识时务, 认清形势, 理性就业, 良性全面发展。

月异岁新, 与时俱进。《形势与政策》课要由制度化、规范化走向大众化、学生化。尤其是在当下大学生追求自我, 各种教育资源 (比如幕课) 可以顺畅获取的现实条件下,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应不断发展:重视内容的同时注重形式的表现, 把有意义的课上得有趣, 这样才能把学生拉回课堂, 顺利达到这门课的育人目的。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独立学院大学生由于自身特点, 具有特殊性。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诉求具有多样性、丰富性, 他们既希望任课教师的讲课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又希望老师的讲课形式喜闻乐见、深入浅出, 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面临新的改革路向:重内容亦重形式。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重内容,重形式,课改,新路向

参考文献

[1]费文晓.《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西南工学院《高教研究》, 2000, (4) .

[2]刘桂芹.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3) .

[3]崔景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形式及实践探析.思想教育研究, 2007.5, (5) .

[4]黄启明.略论“形势与政策”规范教学中的创新.学术问题研究 (综合版) , 2009, (1) .

[5]朱琳.增强独立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文教资料, 2011.4.上旬刊.

形式与政策安全 篇3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

形势与政策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当下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公共必修课,是教会大学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它是一门现实感很强的理论课程。同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新时期教育任務的有效形式和重大举措,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形势政策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正确地认识形势和分析政策,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是极为重要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和分析当前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今,高校形势政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创新方法,以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方面。形势政策的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形势政策课程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认为,形势政策课程包含的信息很大,而要把这些信息在短时间传递给学生,必须采用灌输的方法。一些教师认为,形势政策课程具有宣传相关国家政策的功能,并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将形势政策课堂变成了单纯宣讲政策的舞台。这些都忽视了作为主体学生的主动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程理论方面。形势政策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给部分学生以理论性不强的印象。一些学生听课后反映,他们在课堂上获得的只是一些知识的碎片和零散的信息,并不知道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分析形势政策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即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知道、不能够、不善于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研究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 一是从表面上看,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理论好像确实不如其他“两课”课程的基本理论那么明显。二是形势政策课程教师不太善于挖掘、总结、运用本门课程的理论。形势政策课程的任务绝非仅仅是信息传递,缺乏理论深度的教学也是难以使人信服的。如何构建形势政策课堂的基本理论是摆在形势政策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提高形势政策课程教学质量的创新方法

(1)改革教学模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形势政策教学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构建一种“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讲座教学法、主题发言教学法、实践体验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问题教学法在形势政策课程教学中有重要作用,问题应该成为形势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是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的。形势政策课教师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否则就落入理论的空谈和道德的说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发挥出来。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争议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精心备课,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理论教学上不断有新突破。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如何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是我们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切实改革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上不断有新突破,在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而且还要发挥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的载体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必须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同工作,帮助、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活动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千,受到启迪。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有选择的组织学生收看纪录片、VCD光盘等电教资料,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看到了大量详实生动、形象的音像资料,油然而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限的自豪感和真诚的热爱,在此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讲等,其效果要比单纯地课堂讲授好,事半功倍。

(4)通过社会实践、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参加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实践使课堂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对象,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从业能力。因此,要大胆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笔者在上形势与政策课时,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学生反映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到课率在95%以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节敏,孙兰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

[2]杨建辉.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

[3]张德松.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6

形式与政策答案 篇4

*十一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时间<1979年9月>

*十八届四中全会看点<中央层面的人事布局、反腐、法律、中央委员会的人事递补>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什么?<以依法治国为主题> 第二章:

*1990年11月,台湾地区成立了什么?<海基会> *台湾当局四十年来第一份系统的大陆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统一纲领> *审视两会交往的过程,对比两会的描述,双方表述中的共识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谋求国家统一、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在两会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涵义> *“国统纲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以交流促进了解,互惠化解敌意、过分强调台湾地区的利益,将两岸人民利益对立起来、确认了“一个中国”的目标、两岸关系定位于对等的政治实体> *提出的“三通”、“四流”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其中“三通”指? <通航、通邮、通商>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在哪次会议中提出来的?<中共八大> *两岸关系经历了哪些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2008-至今)、曲折的两岸关系(1987-2000)、两岸关系解冻时期(1979-1987)、态度与反台独时期(2000-2008)、国共两党对持时期(1949-1979)> *《反国家分裂法》最核心的内容是?<宣誓中国对台湾的主权> *针对李登辉的分裂言行,大陆展开什么斗争使得两岸关系的交往彻底中断?<反分裂、反台独> *什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理论创新?<一共两制> *老师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社会与文化交流交往上、经济上、政治上> 第三章:

*权力继承规则在不断发生改变,其中传统的规则包含?<接班人的确立、寡头协商与共识、前任领导人的意旨> *台湾岛内的政治体制因素有哪些方面?<社会变迁、党外运动的出现、社会运动的发展>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是在什么时候?<1978年12月> *台独政纲的确立,其中民进党关于他的政治目标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住民自决理论、事实主权独立论、台湾独立建国、有条件的台湾独立论> *国际环境中主要有哪几个因素促成台湾的政治革新?<世界范围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美国在亚洲战略的调整、台湾失去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台湾的党外运动兴起,出现了一种趋势是什么?<组织化> *焦点议题斗争的性质包括?<国民党要不要推动民族化的纷争、省籍矛盾与政权本土化引发的斗争> *台独政纲的确立,其中民进党关于他的政治目标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台湾独立建国、住民自决理论、事实主权独立论、有条件的台湾独立论> *1992年,谁最早提出了民进党的转型问题?<许信良> *台湾建国党的最主要人员来源有哪些?<台湾教授协会、激进台独组织建国会、长老教会> *什么是台湾政治竞争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台湾民族化最主要的特征?<选举> 第四章:

*中国主权及治权不及于台湾;台湾主权及治权亦不及于中国?<是> *国民党党组织的权利继承出现一些新的规则元素是民意、程序?<是> *和平统一,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平等协商、共议统一。<是> 第五章:

*海基会、海协会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2013年6月。<是> *台湾社会运动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上升的原因有哪些?<民众对经济不景气及现行政策不满、新媒体的发展为社会运动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资源、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岛内民众的心理落差、台湾社会公权力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相对平衡的治理结构> *《服贸协议》,规定了哪些内容?<双方的权利义务、相关工作机制、两岸服务贸易的基本原则、未来合作发展方向> 第六章:

*国民党的选票结果包含哪些群体?<外省族群、经济选民、军公教人员、地方派系> *2012年蔡英文提出三中以阶级动员替代族群动员,是哪三中?<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下阶层> *2014年11月29,台湾举行 九合一选举。<是> 第七章:

*我国在1984年加入了国际刑警组织。<是>

*广东原中国银行开平支行行长余振东被遣返回国受审主要得益于中美之间的双边引渡条约。<否>

*在赖昌星遣返的诉讼过程中,赖昌星首先通过把自己描述为政治犯以免被遣返。<是> *美国在引渡问题上是一个奉行条约前置主义的国家。<是>

课程 形式与政策 篇5

10点37分,阅兵分列式开始了。在鲜艳的八一军旗引领下,步兵方队、特种兵方队、海军学员方队、空降兵方队等14个徒步方队迈着坚定豪迈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一一走过,有种万人不挡之势,浩浩荡荡、气势恢弘。铁流滚滚,大地共鸣。一个一个的梯队、一个一个的篇章激荡起心中无限的澎湃,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联想起四川大地震及奥运会在这萧条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人民勇敢的面对不惜一切都做到最好。在这一切过后面的现在又在人类社会中展现出如此强大的军事人文及工业科技在我们面前。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做到如此好,表示我们党领导人的领导方针思想政策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十分的当,还表现出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一心。从阅兵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军队人的钢铁般的意志,还有看到新中国未来是有接班人的而且不管是男是女都是如此英姿跨时代精神。

30个装备方队以排山倒海之势隆隆驶来。受阅的装备都是从三军各部队精选的国产新型装备,有的已经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看到这些我们中国自主研发的先进武器,我心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鹰击长空,剑啸苍穹,由151架战斗机编成的12个空中梯队呼啸凌空。预警机、轰炸机、加油机等纷纷亮相,看到女飞行员驾驶的教练机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拉出倒到彩色烟带时,我的心情是那么激动,热血是那么沸腾。从这些保卫国土及保持政治力量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全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武器装备及常归导弹、弹道导弹、核导弹,及天空飞过的各种不同功能及各个环境作战的机形,就可想而知我国的军工事力在这些高科技的带领下是诞生了多少科技含量高,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工业技术。昭示着我国自主发展高,精,尖科技的能力。

整齐划一的队伍从天安门走过,给人们留下了许久的震撼。那是什么?一种素质?一种风貌?一种精神?还是一种气势?它不只是“请祖国检阅,请人民检阅”的请示,而是“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放心”的一份完美答卷。我们不仅检阅到了祖国军队的英姿飒爽、斗志昂扬与意气风发,还有他们眉宇间、眼神中流露的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中国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国家。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剑与火、血和泪、苦难和抗争的交响曲。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带给中国人民的是永恒的血泪与国耻。然而,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为维护国家主权、求得民族独立而不断抗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终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一天,男女老少,举国欢腾!

而60年后的今天,中国早已走向繁荣。不论是新城市的建设,还是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国迈着坚定的步伐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阅兵式上展现给人们的不是壮观,而是振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骄傲与自豪

国庆总给人们带来喜庆,带来诗意,带来遐想,带来憧憬,更带来了希望,而今年的秋天,非同一般的时刻更不寻常的时间,在这美好的季节共和国的多一平方公里的热土都渗透着多一次的欢欣的笑容,多一寸土地上家园中的幸福,流淌着甜蜜与歌唱,唱出祖国的富强,十三亿华夏儿女以豪迈激扬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色彩缤纷给的憧憬,放飞着那如坚如磐石的信念与对伟大祖国赞美的诗行。人心齐,泰山移,国庆阅兵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自信、自豪的一面,显示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振奋人心。

国庆阅兵是振奋人心的,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如果我们的思想能够统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那中国绝对会是“醒狮”昂首于世界之林。古老的长城挺起不屈的胸膛的精神奔腾的长江席卷着晶莹的浪花,千里草原上那回荡着深情的马

头琴声。牧民奔向小康江来欢歌笑语,于是我看到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华夏儿女的名义向祖国致意,为祖**亲祝福!

形式与政策2015 篇6

(一)(二)(三)(四)(五)党员干部接受了深刻的党性教育,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制度刚性约束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作风建设长效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严格,党员干部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六)激发汇聚了强大合力,有力推动了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开展

3.“反腐新常态”的“新”在哪里 开辟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高压惩治腐败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和保证。打造弊绝风清政治新生态。反腐新常态,就是要保持“破例”高压,倒逼形成“廉荣贪耻,天经地义”的政治新生态。锁定纪检体制改革新节奏。可以预见,一手抓从严惩治,一手抓从实改革,两手抓、两手硬,仍将是2015年的反腐主基调和大节奏。培养勤廉有为从政新习惯。本人相守要有新定力。家人相伴要有新规矩。友人相交要有新底线。4.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布局

中共十八大不仅确立了“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以这些理念指导着中国的对外政策 首先,中国周边外交打开了崭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历来倡导“周边是首要”,因而高度重视周边外交。但在“周边是首要”之前,还有一句“大国是关键”。其次,大国外交走上了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快车道。第三,发展中国家外交继续向前推进。一方面,中国以周边外交为“首要”,另一方面,十八大召开一年来,中国尤其加大了对非洲、拉美以及对中东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力度,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4 第四,多边外交成效突出。5 第五,公共外交得到格外重视。

5.简述当前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和防范对策 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

1活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东突恐怖势力猖獗,恐怖袭击危险增加 2 藏独分子的恐怖活动时隐时现,藏独势力不容忽视 3 台独气焰持续高涨,统独之争不可避免 “法轮功”的邪教组织诡秘莫测,恐怖暴力倾向严重 极端团体或个人发动的恐怖袭击开始在我国出现,无辜群众称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 应对策略:

宏观上:1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防恐斗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将恐怖主义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断。2 确定反恐战略,加强反恐研究。3 在国际舞台上,坚决反对强权政治,反对霸权主义。4 坚持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5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反恐国际合作

微观上:1 完善法制建设,加强反恐立法。2 认清形势,着力解决国内矛盾。3 构筑反恐应急机制,加强反恐专门力量的建设。4 审时度势,加强重点目标的安全保卫工作。5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对行为媒介的约束与监管 6.请谈谈我国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区别

首先,制度基础不同。法治作为上层建筑,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其性质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取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性质。西方宪政建立在资本主义宪法基础上,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以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名义,保障资产阶级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从而确保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我们党依据这样的宪法治国理政,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其次,领导力量不同。无论两党制还是多党制或其他形式,资产阶级政党在本质上并无实质区别,都是资本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他们都是极力通过竞选、大选谋取议席来控制国家机器,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庄严宣告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问题。

第三,权力主体不同。西方宪政民主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各种资本力量、利益集团或少数精英群体力量,广大民众根本无法决定国家和社会生活重大事项。我国宪法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权力行使方式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宪政民主实行“三权分立”,其主要功能就是基于宪法规定,通过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权制衡方式来维护资本和资产阶级利益,维持资本主义统治。我国在权力结构上,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正确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最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根据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社会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民主形式实践证明,这种制度模式植根于中国土壤,适合中国民主法治发展,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要求相适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7.请简要说明总书记提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这就是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进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从习近平的这段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全面小康、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不仅勾画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也勾画出了“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中的中国未来蓝图

8.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致力推动亚太互联互通的意义。

我国政府致力于推动亚太的互联互通,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落实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在亚太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是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将极大提升亚太区域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1.我国政府致力于推动亚太互联互通,是抓住全球化机遇,促进进一步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我国周边许多国家基础设施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推动亚太互联互通既符合我国的利益,加快我国自身发展,又能兼顾亚太地区经贸伙伴的利益,促进我国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平等受益、互利互惠。

形式与政策安全 篇7

一、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的优缺点分析

截至2009年, 江苏省备案的103家创投企业中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的97家, 股份有限公司制3家, 有限合伙制只有3家。PE组织形式的不同决定了投资人对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与基金管理人之间就权利义务、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的规制安排的不同, 决定了企业所承担的税负不一样, 进而影响民营资本参与PE行业的积极性。

公司制PE具有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融资能力较强、管理规范而便于国家调控等优点。但主要存在投资门槛高、资金闲置、管理效率低以及投资者风险大等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 投资人在成立PE时须实际出资、且首期出资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 其余必须在5年内缴足。股东每次出资均需验资、进行工商变更登记并换发营业执照, 且增资或减资表决程序繁琐。其次, 在项目投资决策上要经过部门、总经理、董事会、股东会层层上报审批, 该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股东不同想法的制约。且大股东很容易通过选举董事、委派管理层成员等方式对基金公司形成控制, 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更加剧了投资人对PE的不信任。再次, 由于私募股权行业信息高度不对称, 掌握日常决策权的基金管理人又承担有限责任, 可能为谋取私利违背善良、尽职的管理职责而损害投资者利益, 监管压力较大。另外, 公司具备分红条件但连续五年不分红的, 股东可以要求公司以合理的价格回购其股权, 这与PE高风险和长期性的特点不相符, 不利于公司设定中长期投资目标和坚持中长期投资策略。

相较于公司制PE, 有限合伙制PE所包含的人资两合的特点与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的结合, 使其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求。与公司制相比, 有限合伙制的优点是分工明确、责权利紧密结合, 使资本和人才得到完美结合。主要体现在:

第一, 融资和监督成本均低于经营状况类似但采用公司制的企业。一方面, 其无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 作为有限合伙人的投资人只要向基金管理人承诺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 开始并不需要注入全部资金, 只是提供必要机构运营经费, 待有合适的项目后才按照约定提供资金。这有效避免了公司制的实收资本制给投资者带来的筹资压力和资金闲置问题;另一方面, 基金管理人对基金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既可以有效弱化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 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人相信其投资可向普通合伙人追索。第二, 投资人通过成为普通合伙人实现对基金管理和控制, 既很好保证了投资的效率和连贯性, 从而吸引目标远大且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加入团队, 又可有效消除投资人对资本交由他人管理的担心, 增强其投资的积极性。第三, 有限合伙税后利润百分之百的分配体制, 更符合基金高回报、高分配的需要, 更充分满足了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第四, 有限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时, 只要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如此灵活的转让模式充分保证了投资者的顺畅退出, 给投资者较大安全保障。

2007年2月7日施行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将有限合伙制PE排除在税收优惠待遇之外, 作为PE最佳制度设计的有限合伙制, 在我国主要不足就是缺乏与公司制同样的税收优惠待遇。

二、江苏省民营资本投资PE有效组织形式的选择———有限合伙制

江苏民营资本参与PE的程度与其资金实力的雄厚存在巨大反差, 存在诸多原因, 但无法选择有限合伙制是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 江苏民营资本的特点决定了有限合伙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参与PE的积极性, 原因如下:

1. 有限合伙制可有效促进民营资本的转型。

江苏民营资本经过30余年的发展, 以一般制造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产能已趋饱和, 而且由于民营企业大部分从事的是利润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各种要素资源成本的上升, 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成为基本趋势下的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主要问题。“尴尬”的民营资本在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下必须加强对资本市场的重视, 进而打破民营资本在整个市场资本中的低层次竞争角色。江苏省政府已经确定产业升级和创新是江苏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这就要求民营资本积极投资PE, 而有限合伙型的“人资两合性”、“进出灵活性”以及“资金安全性”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民间资本投资PE。

2. 有限合伙制可有效避免民营资本投资PE存在的规模小、资金分散的弊端。

起源于乡镇企业的江苏民营资本, 不但发展时间短, 而且起点较低。民营企业大都是由具有浓厚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的小业主、个体户发展而来, 资金来源有限。加上国家的扶持政策不到位, 使得民营资本的发展受到诸多阻碍, 规模较小, 资金分散。民营资本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在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来说很难具有竞争力。因此, 其必须通过基金将资本聚集, 并将其效应放大。有限合伙制采用的是承诺资本制, 而且资金筹集的灵活性, 可以有效解决民营资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此外, 有限合伙制较高的投资管理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其资金不足的劣势。

3. 有限合伙制可缓解民营企业家对资金安全性的担忧。

投资者的个性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对资本走向和属性的影响。江苏的民营经济起源于乡镇企业, 属于实业创业型, 企业家们的主要特点是稳健、谨慎又精打细算。江苏著名的企业家, 沙钢的沈文荣、红豆的周海江、远东的蒋锡培, 无一不是作风稳健、以实业为本, 一般不会冒很大的风险。这一特点在其管理模式方面多采用自聘管理团队进行管理方面尤为明显。截至2009年2月末, 江苏省备案创业投资企业中, 77家基金企业, 管理团队为72家。其中, 创投企业自设管理团队的就有45家, 比重高达62.5%。可见, 缺乏一定“冒险精神”的江苏民营企业家们更多的是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 而资金的安全主要在于其对资金的控制。有限合伙制完全契合了投资人的趋利避险的本质, 确保了资本和管理、投资人和管理人权益的最佳组合。而且, 有限合伙制下投资人可以和基金管理人在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等方面明确约定,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投资人资金的安全系数。在目前我国缺乏高质量专业管理团队的现状下, 靠实业起家的江苏民营企业家们有着丰富的创业经验, 其担任普通合伙人, 既可以发挥其专业特长, 又解决了投资人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前景方面的顾虑, 有一定的号召力。

三、江苏省发展有限合伙型PE的政策支持

1. 制定适合有限合伙制PE发展的江苏省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江苏省发展有限合伙制PE最主要的障碍是缺乏适合其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规划和民营经济的特点, 江苏省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政策允许的权限范围内以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形式给予适合有限合伙型PE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7]31号) 规定, 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 (含2年) 的, 可按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合伙企业法》和《关于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59号) 规定, 合伙人是自然人的, 按照个体工商户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 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 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 公司制PE的税收待遇明显好于有限合伙制。可见该规定旨在鼓励PE采用公司制形式。事实上, 无论是江苏民营资本的特点, 还是江苏省2015年2 000亿元创业投资规模目标的实现要求, 都决定了江苏省应充分利用有限合伙型PE调动江苏民营资本投资PE行业的积极性。因此, 江苏省应给予有限合伙型PE与公司制相同、乃至更优惠的税收待遇。

具体措施如下:第一, 应明确将有限合伙制PE纳入税收优惠政策范畴。根据我国《立法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江苏省人大、政府可以制定适合江苏省地方特点的税收政策, 其法律效力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部门规章是同等的。第二, 明确只要其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 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 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亦即不管其企业组织形式, 均应享受企业亏损和投资额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这一点在PE发展充分的宁波市已经明确。第三, 明确自然人担任普通合伙人所获股息、红利所得按20%税率征收, 即保证投资人是自然人时, 其享受的税收待遇至少同公司制是平等的。第四, 还需明确合伙制PE转让股票所得免征所得税。

2. 制定江苏省有限合伙制PE管理办法, 厘清其与“非法

集资”的界限, 为“高风险”的有限合伙制PE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目前由于PE和“非法集资”的概念均未得到法律、法规的明文界定,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经常同非法集资存在“理不清”的关系。一方面是犯罪分子打着私募旗号行集资诈骗之实, 另一方面是正规的“私募”企业容易存在被指控“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 这种法律上的双重不明确性极大阻碍了PE的发展。浙江省首个由自然人出资成立的民营创投公司———红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其董事长刘晓人在公司创办仅三年后就因涉嫌非法集资诈骗被逮捕。在红鼎创投案中, 刘晓人在资金规模有限、错失多项有潜力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 为了筹集资金, 利用自身的影响力, 拉人入股, 不愿入股的就承诺高额利息回报 (利率高达每月5%~6%) 。高额的利息使其无暇投资, 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显然承诺高额利息回报、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其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是其涉嫌集资诈骗的主要原因。“非法集资”的法律风险极大影响了民营企业家们进军PE行业的积极性, 形成恶性循环。这种不利于PE发展的法律障碍是实业型、缺乏一定冒险精神的江苏民营企业家们参与PE行业积极性不高的主要问题。事实上, 有限合伙制PE的“不透明性”使其更容易在实际操作中被政府部门认定为“非法集资”。

针对实践中法律适用问题, 2011年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虽然该司法解释对“非法集资”和“PE”的认定起到一定指引作用, 但其主要针对的是审判实务中的非法集资问题, 并不是调整私募股权企业行为的法律规范。因此, 江苏省政府有必要在国家现有法律、法规下,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制定江苏省PE及投资管理办法, 为“高风险”的有限合伙制PE保驾护航。

(1) 明确企业性质, 即依法设立并以股权投资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投资人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 不可以用来购置房产、汽车等财产 (自用除外) 。

(2) 严格登记备案制度。既可以方便对其管理, 也增强了备案企业吸引民间资本的号召力。

(3) 加强对登记备案企业的审查: (1) 投资人数量最高人数不得超过50人。 (2) 单个投资者投资额不得少于100万元。 (3) 要求合伙协议中必须明确要求投资者书面承诺资金系其自有资金, 且针对代持股份在民间投资领域普遍存在且易为非法集资埋下隐患的问题, 必须要求多个投资者不得以某一个投资者名义代持创业投资企业股份或份额。如有此类行为, 将视为投资人的违约行为, 并丧失分红权利, 且利润分配中不得有定期返息或保本等约定。 (4) 不得约定任何方式公开募集和发行基金 (这点可参照我国证券法关于“公开募集”的认定规定) 。 (5) 出资方式限于货币形式, 且资产应当由经营托管业务的银行托管, 以确保合伙人资产的安全。“红鼎创投”案中就存在短期借款并约定高额利息回报且投资人股权约定模糊、甚至空白的问题。而且资金直接进入公司账户, 有的甚至进入刘晓人私人账户, 也为其任意支配资金提供了方便。 (6) 要求企业高管必须具有一定年数的成功PE运营经验。备案管理部门发现备案创业投资企业有违背上述任何要求之一的, 均应责令其在30个工作日内改正;逾期未改正的, 应当取消备案。

(4) 加强对投资人进入与退出以及企业投资经营的监管, 即必须在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企业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 应当及时向其投资者披露年度报告, 全面告知股权投资企业经营、财务等方面的情况, 年度报告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红鼎创投”案中的投资人对其他投资人、企业财务以及投资状况一无所知为刘晓人拆东墙补西墙提供了机会就是反例。通过以上规范和监管措施, 可以有效缓解江苏民营资本对PE行业易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担心, 从而有利于其提高发展有限合伙制PE的积极性。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推动我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 (编号:09SJB790001) 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在比较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私慕股权基金的优缺点的基础上, 考虑江苏省民营资本的特点, 认为有限合伙制是江苏民营资本参与私募股权基金的有效形式;并针对目前江苏省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法律困境,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提出几点法律建议。

关键词:民营资本,私募股权基金,有限合伙,法律建议

参考文献

[1].冯中圣, 沈志群.2006~2009年江苏省备案创业投资机构名录.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2].庞跃华, 曾令华.私募股权基金组织形式的比较及中国选择.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1;2

食品安全、政策失效与决策逻辑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策失效;决策逻辑;合作式决策模式

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也关涉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然而,自2003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进入高发期,劣质奶粉、染色馒头、瘦肉精、苏丹红鸭蛋和地沟油等问题食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良性发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的多次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超过交通安全、药品安全和治安安全,成为最受国人关注的民生问题。鉴于此,如何健全和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的决策和执行机制,提高食品监管水平,确保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和社会治理的重大议题。

一、 问题的提出:政策失效及其反思

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初期,其尚未成为政策问题,而是公共安全问题,通常由作为食品卫生执法主体的卫生部来全权处理。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多发频发,危害性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开始觉醒,对食品安全加强监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逐渐引起了政府的重视。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标志了食品安全正式作为政策问题进入高层决策者的视野,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颁布使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大部制改革背景下食品监管部门的整合、重组和职能调整,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药品卫生许可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相关规则的修订也使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更趋完善。然而,三鹿奶粉、地沟油和砒霜果汁饮品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爆发,严重削弱了人们对现行食品安全政策的信心,同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积极反思。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取的是“以分段监管为主,以品种监管为辅”的政策,这种监管体制与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是由2004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所确立的,所谓“分段监管”就是每个食品安全环节各由一个职能部门来全权负责,农业部分、质检部分、工商部分、卫生部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担负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工作。诚然,“以分段监管为主,以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政策,能使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食品安全链条都处于政府机构的监管之下,看似提高了监管的精细化程度,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这种政策却暴露出很大的问题。因为,食品安全监管横跨整个食品链条,其中各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明,而是相互套嵌的,然而,分段监管政策却人为地把食品链条界分为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并指定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分而治之。分段监管政策容易导致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权力交叉和职能重叠,从而造成“多头混乱”和“权威的碎片化”,最终导致政策失效。

关于分段监管政策失效的反思主要体现为两种取向:一种观点认为,政策失效的原因在于条块分割的监管模式所导致的权责不清和协调不力,其对策是食品安全监管权力集中化;另一种观点指出,是以政府为单一行动主体的监管体制导致了政策失效,其思路是在食品安全治理中 引入公民参与。无疑,与专注于政府组织内部的结构重组和职能调整相比,公民参与认识到了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来共同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当前政府组织的封闭性特征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极大地限制公民参与功能的发挥,甚至有时候使其沦为修饰传统监管体制的装点。可以说,无论是食品安全监管权力集中化,还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化和分割式的监管体制,从而抑制政策失效。一言以蔽之,理论界关于食品安全政策的反思,都是以现行监管体制作为靶地,充其量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和修修补补。我们认为,如果不对政策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加以思考,解构和梳理现行政策的决策逻辑,就不可能找到政策失效的根源。

二、 现行食品安全政策解构:行动与制度

马奇认为决策行动基于两种逻辑:一种是结果逻辑,即决策行动产生于结果最大化的期望和偏好;另一种是适当性逻辑,这种逻辑假设决策行动服从于使决策情境与规则、身份相符合。结果逻辑的决策实质上是一种理性决策模型,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推理中,决策行动充当了实现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适当性逻辑则强调制度和规则对决策行动的规范作用,决策行动的目标不在于满足行动者的偏好和期望,而是通過使情境和身份相符合来获取合法性。从表面上看,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依凭的是规则遵循的逻辑,但详加分析,我们能梳理出其理性决策的脉络。

1. 食品安全决策的结果逻辑。迄今为止,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基本都是在政府组织内由数量有限的政府官员和政策专家进行具体操作的,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也不外于是政府组织的结构重组和职能调整,实质上,就是围绕“分工和协调”把食品安全监管加以组织的问题。因此,可以判定,我国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更多地属于单一行动者的理性决策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决策,遵循着工具理性的结果逻辑。作为组织决策,现行的食品安全政策隐含着以下预设:决策对象和政策问题是明确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偏好是一致的,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偏好也是一致的;政策的备选方案是有限;政府官员和政策专家有足够的理性和能力对各个备选方案的预期结果进行评估,并选择中最佳方案。然而,这种看似理性的决策方式在实践中却凸显出其非理性的一面,以这种方式制定的政策从来没有有效地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扩大,反而使政策本身陷入了混杂。这些现象与食品安全决策所持的假设和逻辑有关。其实,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决策情境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首先,政策问题是模糊的,食品安全是一个涉及到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的链条,每一个环节又包括很多细节,因此,食品安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一个问题集;其次,行动者的偏好也是模糊的。尽管政府是作为单一行动者来进行决策,但是上下级之间和同级不同部门之间的偏好并不是一致性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中央政府的目标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但这一目标落实到地方政府就会发生偏离或者替代,因为地方政府官员更关心经济增长和个人政绩,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以至于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地方政府总是采取虚报或瞒报的做法。最后,政府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由于受认知能力和注意力的限制,政府官员不可能对食品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都尽数分辨,也不可能对政府部门内部差异化的偏好做完全一致性的处理。因此,在这种模糊性、复杂性的决策情境下,食品安全决策更多地呈现为“组织的松散耦合”或者是“有组织的无序”,那么,以单一行动者的理性决策逻辑来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注定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2. 食品安全决策的适当性逻辑。适当性逻辑假设决策行为是由规则来驱动的,也就是说行动者根据其所属岗位的责任和义务来选择与特定决策情境相匹配的行为,行为是否适当不是根据预期的结果性来判断,而是由相关制度来决定。制度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以规则来约束人的行为,消解个人行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使多元行动者的行为保持一致。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采取最佳行动的问题”,谁来做出选择、选择什么、怎么来做出选择等决策程度都被相关的制度所限制。因此,可以说,公共决策是制度结构安排的结果,而不是行动者进行理性选择的产物。迄今为止,我国的食品安全政策几乎都是在政府组织内做出的,科层制的政府结构及其相关制度是决策的前提,同时决策的结果又呈现为一系列的制度和规范性条例。当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为食品安全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基本架构,它不仅厘定了决策的主体,还限定了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的范围,以及做出选择的方式和规则。首先,政府是食品安全决策的单一行动主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有机会进入决策,具体的政策事项和决策权力配置由相关制度来规范,正是等级制的权力结构设定了不同层级和不同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在单一行动者决策模式下,企业、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几乎没有参与食品安全决策的机会;其次,在现有的政府体制下,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是极其有限的,也只能在政府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上做文章,要么是为了扩大职能部门的监管范围而使权力分散化,要么是为了整合分散的职能而使权力集中化,陷入监管权力分散与集中的困境当中;最后,在现行体制下,决策方式和决策规则也是由制度来决定,诚然,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也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但最终决定权是在高层行政官员手里。

3. 行动与制度分立中的决策困境。其实,所有决策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组织和制度背景之中的,因此,决策不仅是行动者行动和互动的结果,也是制度和规则影响下的产物。两种决策模式都根植于由现实、因果关系和意图性所秩构成的秩序,并且承诺可以通过这种秩序使政策问题变得可以预测并易于解决。如果说在存在单一行动者或者存在偏好一致的多元行动者的决策情境下,决策可以变得有序,但是在多元行动者偏好不一致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境下进行决策,就会出现无序和混乱。按照马奇的观点,真正的决策过程从来都是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不仅身份和偏好是变化不定的,问题、解决方案、参与者和机会也都交互混杂在一起,甚至不同时空中决策之间的联系也只是松散的耦合。同样,等级制组织的部门化和标准化也不能带来稳定性和秩序,这一点已经被默顿、古尔德纳、塞尔兹尼克和克罗齐埃等学者所揭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组织决策中的冲突和不一致性是一种常态,甚至可以说,组织决策就等同于混乱,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的混乱和无序实质就是马奇所描述的“有组织的无序”。我们认为政策失效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决策逻辑和决策模式所致,进一步说,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决策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行动与制度的关系,进而陷入“垃圾桶决策模型”的窠臼。从逻辑上来说,作为多元行动者的决策框架,垃圾桶决策模式本身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在决策情境极为模糊的情况下,结果逻辑和规则遵循逻辑都失去了作用,只有依凭“时间分类法”才能把各种决策要素聚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那些在时间上相距越近的事件越容易彼此相關,是时间的同一性为决策的做出提供了契机,从而可以在无序中寻找到秩序。但我们认为“垃圾桶决策模型”的时间逻辑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它可以用来阐释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但是不能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任何有效的帮助。

三、 合作、共识与政策走向

鉴于以上分析,无论是以决策的行动理论而是决策的制度理论,都没有突破行动与制度的二元结构,即都认为制度是独立于个体行动而存在的,因此无法彻底解决政策失效的问题。实质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民参与也是行动理论,但公民参与通常局限于监督食品安全政策的执行,而不是参与到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当中,因而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决策的逻辑和模式。我们认为,欲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彻底重构决策模式,突破政府组织的藩篱,寻求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合作,以决策的共识逻辑取代结果逻辑、规则遵循逻辑或时间逻辑。合作式决策模式以多元行动者之间偏好和身份的不一致为基本前提,主张通过构建多元行动者之间互动的网络结构,以沟通和对话的方式来寻求政策共识。合作式决策模式中的行动与制度是一种二重性关系,政策共识的形成或决策的做出既是多元行动者之间互动的结果,也是制度和规则影响的产物,两者之间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关系,换句话来说,结构和制度既是决策行动的结果也是决策行动的条件。构建合作式决策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 构建多元行动者之间合作的组织架构。当前的政府食品安全决策模式既是一种组织决策,也是一种协作式决策。而合作式决策必然要突破政府组织的界限,走向一种社会决策,当然从组织和社会的关系来说,开放式组织本身就是社会,或者说是作为组织的社会。因此,合作式决策既要重视决策的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的作用,又调动多元行动者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而关键是要构建便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进行合作的组织机制。显然,高度不确定和高度复杂的决策情境需要行动者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协作,因为工具理性的思维逻辑无法有效处理差异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合作式决策模式可以应用到食品安全管理的“地方”或“一线”层级,在食品安全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层级尽可能寻求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面对面互动和对话,并搭建共识形成的组织平台。

2. 完善多元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机制。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多重细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来共同治理。在决策中,食品安全标准、安全信息、安全管理方案等决策因素并不是明确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作出解释和澄清,所以靠外部的观察和调研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靠耐心的对话和交流,甚至有时候需要相互质询对方话语的“参照框架”,进而形成决策共识。因此,食品安全政策制定的过程也是多元行动者之间共识形成的过程,这种共识的形成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具有结构化特征的决策实践,而在决策共识形成中制度和行动也就有机融合为一体。当然,在食品安全的合作式决策中多元行动者之间共识的形成,需要建立信任关系,也需要打破技术上的隔阂,并学会分享彼此的信息和经验。从根本上来说,合作式决策中共识的形成是一种伦理。

3. 积极推动政府角色转型。在食品安全的合作式决策中,政府组织内部或者政府组织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基本前提,但也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只不过政府的角色需要做出调整,他不再是直接行动者,而是规则制定者、引导者和协调者。政府参与的事项、决策的范围和合作的方式会因层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中央政府主要负责食品安全总体方针和指导原则的制定,负责统筹和协调全国各地方政府的工作,确保全国一盘棋。当然,中央政府在重大食品安全决策中,广泛征求地方政府、专家和社会各方的意见,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确保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省级以下地方政府是食品安全的具体担负者、需要在遵循中央政府指导方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协同企业、社会组织和普通公民进行决策,最大程度地形成政策共识。

参考文献:

[1] 赖诗攀.权力配置、问责与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履职:争论与检验[J].公共行政评论,2014,(1):122-123.

[2] 李静.从“一元单向分段”到“多元网络协同”——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完善路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95.

[3] [美]詹姆斯·G·马奇.决策是如何产生的[M].王元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 劉海燕,李秀菊.食品安全政策的逻辑——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J],生态经济,2009,(9):61-62.

[5]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 张康之.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7] 王耀忠.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

[8] 赖诗攀.问责、惯性与公开:基于97个公共危机事件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3,(2).

[9] 何艳玲,汪广龙.不可退出的谈判:对中国科层组织“有效治理”现象的一种解释[J].管理世界,2012,(12).

[10] 张晓涛,孙长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角度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8,(1).

作者简介:肖亚雷(1980-),男,汉族,河南省上蔡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行政文化。

上一篇:夜的情缘美文下一篇:物资超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