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悟(推荐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
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过程与方法
革命前辈的英雄故事多是本课的一个显著特点。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英雄故事,课堂上请学生演讲,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讲的各个故事串在一条历史主线上,即革命先辈们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与奋斗的过程,帮助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地掌握历史知识,以立体地再现历史情景。
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难点是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畏艰难曲折探索出来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教学过程
[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段历史,可先请学生讲一讲南昌起义的故事或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讲述。电影《南昌起义》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充材料,事先截取精彩的片段,以便于上课时播放。本目重点是理解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要充分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归纳,如可以提问“南昌起义”以前中共有没有自己的军队” “为什么把我国的建军节定在南昌起义的纪念日呢”等等。
[革命摇篮井冈山]
讲述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思路可以是:(1)请学生有感情地讲述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故事,如(朱德的扁担)等;(2)启发学生思考:秋收起义的队伍为什么要开到井冈山?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和补充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3)将《井冈山会师》的油画打到投影布上或贴在墙上,请学生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4)教师归纳和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意义。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把井冈山根据地比做“星星之火”,从而清晰地把握中国革命道路的特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认识到毛泽东、朱德等为中国作出的伟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难点:
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再现历史, 组织活动, 问题探究。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快乐体验, 分组合作, 探究实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相关资料和图片
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初二的学生要激发高度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怎么样让学生参与进来, 怎么样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成为老师需要考虑的重点, 所以我采用适当的影音材料、学生编演历史情景剧来叙述教学内容, 用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启迪学生思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
《太阳最红, 毛主席最亲》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伐战争》, 知道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 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消灭了三派军阀中的两派, 革命成功在望, 但国民革命失败了, 这是为什么呢?
生: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 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 革命者有没有因此而屈服?
生:没有。
师:对。毛泽东主席说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 揩干身上的血迹, 掩埋好同伴的尸首,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师:平地一声雷, 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什么事件呢?
生:南昌起义。大屏幕显示板书:一、南昌起义
根据大屏幕提纲的条目:
南昌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意义, 观看《南昌起义》视频资料,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 感受革命者的英勇无畏, 了解有关情况, 再组织学生结合课本学习和探究“南昌起义”相关知识。然后仔细观看南昌起义动态地图, 了解其路径, 知道队伍的行进方向:南下广东。
师:出示问题: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 为什么要南下广东?引导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考虑。
生:分组讨论、分析、总结, 弄明白当时革命者面临的的形势与南下目的。然后小结南昌起义主要知识点, 知道建军节的来历, 屏幕展示江泽民题词。
师:在南昌起义革命者同敌人浴血奋战的时候, 中国产党中央召开了一次重要的转折性会议, 制定了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策略, 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让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八七会议”, 了解其知识点, 并提问:此次会议派谁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呢?。
生: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为学习秋收起义作了铺垫。
师:多媒体屏幕显示: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组织学生看课本, 了解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结果、影响。
师: (展示秋收起义动态地图, 指导学生看地图) 秋收起义的目标攻占哪里呢?
生:长沙。
师:请同学们看地图分析一下攻打长沙的计划是否可行?
生:不行。
师:结合秋收起义动态地图进行归纳总结:三支大军分别从安源、铜鼓、修水攻打长沙, 都受挫, 队伍到达文家市, 然后提出问题:攻打长沙不可行, 那该何去何从呢?现在我们来观看历史情景剧:文家市决策, 看看毛泽东是如何决策的? (学生表演) 学生表演完后师提出:毛泽东在文家市是怎样决策的?
生: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历史剧想一想, 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呢?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点拨: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 敌强我弱, 攻打和占领大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 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师: (过渡) 要去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假如是你, 你会选择哪里呢?为什么?
生:讨论、分析、总结、归纳, 知道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有利之处。
师:出示秋收起义提纲, 总结:向井冈山进军, 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生:小结一下秋收起义知识点, 感受毛泽东英明决策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师:出示秋收起义队伍继续南下的图片和地图, 引导学生了解“三湾改编”。队伍到达井冈山, 建成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5页:红军的歌谣, 反映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展示材料) 进行革命乐观主义教育。
生:通过动态地图加深印象, 知道党确立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齐读歌谣, 读完后思考) 回答: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 也来到井冈山。教师展示动态地图、红军会师图片、红军军旗图片, 设问:假如你是一位导游, 全班同学是游客, 你怎么向你的游客介绍井冈山会师的情景呢?
生:思考、组织材料, 然后发言, 以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 使大家掌握井冈山会师的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结果) 。
师:出示井冈山会师的提纲。
生:复述提纲内容,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在国民党右派的白色恐怖下, 更多的革命者发动起义,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出示星火燎原动态图。
生:通过看图认识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 已形成燎原之势, 并通过比较认识到最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
师:出示本课知识结构总图。
生:复述结构图, 掌握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师:小结本课,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同学们通过对今天这一课的学习, 大家知道, 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革命者抛头颅, 洒热血, 斗智斗勇得来的, 我们要倍加珍惜, 努力学习, 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出示“一试身手”练习题, 并根据做题情况分析、总结。
生:认真做题, 检测本课所学。
师:大家今天学习状态和效果都非常好, 让我们用一段口诀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生:齐读本课小结口诀:
武装反抗国民党, 南昌起义第一枪;秋收起义湘赣边, 进军农村向井冈。
革命根据地开创, 两军会师红旗扬;中国革命危转安, 星火燎原势高涨。
其实我的问题有两层意思:创业潮是不是到来?这些看上去和传统势力相比,体量还微不足道的创业者们能不能出现颠覆这个行业,哪怕是某一个点的案例?前者已成现实,后者一定会到来。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感觉快了,但还不知道要等多久。
这些汽车后市场创业者们凭借的是互联网工具(准确的说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尽管后者是个在互联网快被用烂了的词,但可预见的是,在其他传统行业,我们还将越来越快速地见到这个词。它代表了以产品、服务和消费者为核心设计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代表了信息对等;代表了产品的聚焦、快速迭代……代表了传统工业时代垂直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将在这个时代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分工、开放与竞合。
历史从来不会笔直前进,我们看到的是,在整个汽车市场,政策、技术门槛、消费习惯和思维定势、商家们以准联盟方式形成的垄断……都在制约着汽车市场破冰。短期内,新旧势力的博弈和妥协、新旧利益的纠缠和平衡、新旧格局的拉锯战,依然是在消费者看到越来越多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汽车市场背后的暗线。当然,我们依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编读飞信:
大多数用户的习惯是不是会在考虑代驾前先考虑打车呢?而且代驾需要的花费也比打的高,需要的信任感更强。所以,e代驾靠什么让用户不选打车要选代驾呢?
Re:本质上代驾与打车针对的是不同的服务场景。虽说“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但对开车却又饮酒的车主,就有酒后代驾的需求。e代驾有严格的司机招募与考核体系,同时首设代驾责任险确保车主利益不受损害。另外,最低39元/10公里的起步费或许并不比打车回家、返回取车的成本高。
“微”往来:
【e代驾:重构劳动力 】在“e代驾”看来,代驾行业的规范化之路才刚起步,白热化竞争尚未到来。张东鹏直言,代驾这个低门槛的劳动力行业却考验着公司的技术与管理运营能力。
@ cookies :对于代驾中出现的纠纷,比如发生事故的赔偿问题要有详细的权责规定。法律上也要完善,以弥补行业空白,给车主、司机。提供服务的机构都提供保障,代驾行业才能发展得更好。仅靠公司自己的监管恐怕是不够的。
【凹凸共享:“不持有”生活概念的第一步棋 】在欧美大行其道的分享经济正在中国落地生根。陈韦予与张文剑创立的P2P私家车短租平台——凹凸共享租车便是该模式的践行者之一。
@ 小王同学:只有解决车主和客户之间的信任问题并给予车主足够保障,才能得到更好发展。求快不如求稳。
【遴选未来世界的主人】如果说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帮助打开了封锁在重塑物理世界的化学键中的能量之源,那么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真正的前景就是,它将帮助打开人类的创造之源。未来,我们或者比人类任何时期都面临更大的灾难。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
土木0904王先锋09231118
自我识字以来,便有了对毛主席的印象。在我的印象中,毛主席的形象既伟岸如斗士,又安详如慈父。一直以来,对毛主席的印象都是模糊的,直到今天读了毛主席的作品才发现,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身躯的伟岸,更不是因为铁蹄的彪悍,而是因为思想的深邃。
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本文成于1930年1月5日。当时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27年大革命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之多,全党党员人数由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锐减到10000多人,革命的主观力量大为消弱,工农运动走向低落,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写下了这篇文章,科学全面的剖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以及敌我态势,笔触平实有力,鞭辟入里,将国内革命形势层层拨开,得出了“中国革命不仅必然会迎来高潮,而且很快会走向高潮”的结论,纠正了部分同志对中国革命形势的错误估量,指引了全国革命前进的正确方向,坚定了全党全国群众争取伟大胜利的立场和信心。
文章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入手,指出混战一天激烈
一天,一天扩大一天,却始终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政权。进而引出农民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证明了工农民主口号的正确性。然后层层深入,由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到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并最终将其归结为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指出这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在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冷静的看清了革命的形势,并将其总结为:
(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二)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
(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
(四)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
知识技能
1、掌握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经过、结果,意义。秋收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结果。
2、了解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及原因。
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情感态度 发扬老一辈先烈们勇于探索、艰苦奋斗、英勇卓绝、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 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播放《八一军歌》
2、 伴随着嘹亮的军歌,和着激昂的旋律,让我们走入今天的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 学习新课
1、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材料二:国民党迫害革命者数据统计
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共产党人你会怎样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局面?
2、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一)南昌起义
1、请大家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者、部队名称、经过、结果、余部的去向、意义。
补充:南昌起义剩余部队: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汇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到湘南。
3、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4、南提示:以前对国民党的态度,建军节的由来,北伐。
(二)八七会议
阅读课本找出八七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意义: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liuxue86.com
补充:大革命(1924年—1927年)、
土地革命(1927年—1937年)
(三)秋收起义
1、八七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阅读课本找出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部队名称、经过、结果、意义。
补充:(起义经过:从修水、铜鼓、安源分三路进攻长沙,先攻占了一些县城,后损失严重,决定放弃城市进军农村。)
2、材料:秋收起义后原计划要去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
补充:放弃城市改道农村,此事称为文家市决策。
思考:(1)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2)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率领的部队有什么不同?
(3)南昌起义军南下和秋收起义的计划进攻目标有什么共同点?两次起义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
提示:放弃城市进军农村。
(四)三湾改编
在向井冈山进军的过程中,有些人害怕吃苦,害怕以后艰苦的环境,想逃避,纪律涣散于是在三湾开会。找出三湾改编的内容、意义。(提示:由部队的班、连、营各级推导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 材料一: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势险要。井冈山的自然资源及农产品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4%,拥有植物3800多种。
材料二:井冈山反动力量薄弱,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党的组织基础,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自卫军。
—中国近代史料
问题:为什么要把第一个根据地建立在井冈山?
2、井冈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
材料一: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红军人多粮少,加上敌人的封锁,生活十分困难,经常要到三十多公里外的宁冈挑粮。当时朱德已经四十多岁了,又是军长,却坚持和战士们一样去挑粮,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佳话。
材料二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红军歌谣
材料一反映了红军队伍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材料二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红军战士怎样的生活条件?反映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
从以上材料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哪些精神品质?
(六)井冈山会师
阅读课本找出井冈山会师的时间、部队、改编部队的名称、军长、党代表。
三、 升华新课
1、展示:《农村革命根据地地图》由此来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2、我们知道俄国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看:
材料一: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从城市到农村,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俄国的革命道路在中国没能行通 。
材料二:为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20世纪代,毛泽东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军队从进攻中心城市受挫到进军井冈山成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材料一中“俄国的革命道路在中国没能行通”的史实和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中“毛泽东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
课后小结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秋收起义,成为城市向农村转变革命道路探索的开始;革命摇篮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也是井冈山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后成燎原之势,出现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后习题
假如你是随军记者,请写一篇简要的文章,向大家介绍中国军队的成长历程。
要求:从诞生到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既可。(如有条件可以继续查阅后期情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文简称星)原是毛泽东用来答复林彪的信件,其本来目的是为了批评革命艰难时期,党内弥漫的悲观思想,后在收录选集中时经毛同意改为现名,是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雏形的文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句出自《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被用来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在近代革命史上有两次最知名使用:其一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国现在还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将满洲鞑子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其二便是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党派,却不约而同的提出了相似的观点。《星》大体上是包含四个要点的,总结为:
(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二),大革命剩下的革命力量的发展将是很快的,将具有“星火燎原”之势;
(三),对反革命力量也要从本质上去估量,切不可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或悲观主义;
(四),不可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将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加上此后一系列的挫折,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革命暂时进入低潮,党的工作重点被迫由城市转入农村。敌强我弱和渺茫的前途希望难免使得部队中悲观情绪的出现。其实悲观作为一种观念本身是没有坏处,只是把存在的不利的一面,把人性的邪恶,把事件的糟糕,把生命的疾病死亡纳入意识。悲观使得人们在处于苦难中的承受力远比乐观的人强大。因为悲观已经把苦难纳入意志,因为在困难中是镇定和有序地。但正如俗语所言:乐观在天堂,悲观在地狱,悲观到了极点就会形成一种错误,尼采说的:认识到了这种努力乃是不可能的。失望,支柱倒塌接乃至于绝望。毫不客气地说,没有希望,这就是当时红军的最大问题。历史和社会都表明,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以及由此为基础的思想稳定是很难保证社会稳定的。于是毛将《星》进行发表就势在必行,为战士们指明希望和目标比任何政策都有力。
在毛泽东看来,林彪这样的悲观者正是由于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对此毛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我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入手,分析了林彪所持有的错误理论的来源:据我的观察,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一件事认清楚。大胆的得出了只要主要矛盾还存在,中国的革命之火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只要主要的矛盾向前发展了,所有矛盾就会全面地激化起来的结论。毛泽东以极为肯定的语气指出: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对)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 如苏俄之于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必须这样,才能真正的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重要工具之一。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高潮。在文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看事决然的是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形式只看作入门的向导, 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而把那作为向 导的形式抛在一边,这才是科学的可靠的而且含 了革命意义的分析方法。所渭把握事情的实质,就是把握事情的根本发展趋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事情的根本发展趋势。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新生的事物 , 那怕只是“星星之火”,但它的根本发展趋势,是定可以成 为“燎原 ”的烈火,一定可以战胜腐朽的力量,战胜一切阻碍它发展的千万种困难,从而取得胜利;一层是说处于新生事物 对面的腐朽力量以及阻碍新生事物发展的种种困难,尽管看起来力量很大,但它的根本发展趋势是要被“星星之火”所“燎”掉的,要被新生事物所击清和克服的。
纵观全文,毛一直是用一种势如破竹的雄的气魄在论证着革命成功的必然,但就如他的那句名言所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明了革命胜利的必然不代表着否定革命过程中的艰难: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切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在文末毛更是特意申明强调了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以朝日、婴孩为喻,指出了革命高潮的真正到来还有待时日,还需要耐心等待, 需要努力促成它的早日到来。
《星》作为革命年代的重要文件,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所包含的革命思想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的思想内涵在当代仍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首先是文中洋溢的对于未来事业的信心。当代中国可以说是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对外既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威胁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压力,在国内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内外之间更是夹杂着许多分裂分子的不良企图。但与此同时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上升,中国特色的富国强民之路也在不断发展。中国的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伴随着更大的机遇。其次是《星》所代表的中国革命道路所昭示的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毛泽东思想的特征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的出发。认识指导实践,在认识上不囿于条条框框,不先入为主,对周围的情况作深入、全面的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星》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可行的切实道路,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中共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之后是《星》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历史发展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是新生的不断上升、不断发展着的力量,并不是脱离群众的孤独的力最,而是同广大的劳动群众紧密相连。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历来 都是战斗着的劳动人民战胜困难的桔果,只有停止了战斗,才会被困难征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只是革命的英雄气魄,而且是最最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最后是《星》中包含的毛泽东光辉思想,他辩别是非的思想,革命先辈在现实与理想 探索出一条开启理想的大门的坚持与勇气。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虽然如此,共产党人却并没有被严峻的考验吓倒,他们领导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站在远高于寻常人的地方观察着中国革命,在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上他是孤独的,因为他超出其他人太多了,但也因此他能够引领着身后人民群众的行动和思想,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才能,探索出复兴和发展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迎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这过程中的他又是不孤独的,他的身后有着许许多多和他有着同一目标的英雄;曙光照在毛泽东的身上,他的影子显得更高更大,高大得足够他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
没有北京的艺术圈的喧嚣,不比上海艺术界的繁华,低调的默默波澜,是西湖的一汪柔情。
南山路上中国美术学院培养艺术家:每年迎纳新人,宽广的怀抱温暖数年,再送别艺术的新血液离开,散落各处。除了教育职能,这所传统厚重的学校正有意识的打开校门,面向社会,主动承担起社会公众艺术教育的职责。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负责接收每年新进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最能迅速反应这一坐标空间中,公众艺术教育化的程度,毫无遮挡。在专业基础教学部的办公室里,笔者有幸采访到了基础教学部的主任曹晓阳老师。
曹晓阳:“国美一年级本科新生都是经过考前社会艺术教育之后进入到我们这个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基础教学部的教学目标就是打好专业基础,引导新生确立专业志趣,进而向未来专业角色转化。自学院实行两段制教学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确立国美专业基础教学体系,基础教学部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角色。而谈教学就必须考虑到“教”与“学”这互为养成的两个方面,于这个时代大背景下,从对受教对象的学生把脉到专业学术引领以及师风学风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当前社会艺术教育现状以及考前艺术培训所培养的生源情况,我觉得国美专业基础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发力点:
第一,作为国美专业基础三大类学科方向,即造型类、图媒类和设计类都应放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之中,他们对应的问题是共同的,面对的都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具体生活与精神想象。所以专业基础学习要面对具体世界、面对具体问题,要有具体问题下的批判意识与实验精神。
第二,针对当前生源素质条件,专业基础教学已不仅仅是某个专业学科的基础技术知识背景的建立,更是涉及到学术价值取向、专业志趣的养成,进而引导每个个体进行专业角色规划。我觉得这远远要比单向的专业技术基础学习更重要。
第三,在基础部一年的学习生活要使学生提心气、养精气、长志气,使其在之后的大学生活中保持专业热情与理想,可以持续的自我规划发展下去。不然,由于现在的考前培训的模式化、功利化,以及大学门槛的降低,使这些既缺乏专业基础能力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进入高校后,面对高要求的专业要求必然是被动的、力不从心的,甚至感到茫然而开始逃避专业学习,等进入了高年级的专业创作阶段,更是难以应对。
我们常听有些考生说他喜欢动画专业,但是,由于他没有打好造型基础,没有建立一个对动画艺术及相关媒介知识与运作机制的了解,没有把自己放在这样一个艺术语境中试图作为一个专业角色那样来思考与学习,只凭个体的兴致,一旦考上美院,进入专业学习时,遇到一点难题与要求就觉得,啊呀,怎么会是这样,这时才明白原来自己只是喜欢看动画,有了这样的理由,当初的热情转眼即逝。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许多老师尝试开设新的课程,这类课程重点不是教新生绘画技术,重点是在育人。试图把他们的眼睛打开,把他们的心智打开。因为技术对于艺术来说,对于艺术基础教育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把这个小孩子引到路上,让他完完全全爱上艺术这个富于创造、能制造神奇的智性方式与生存体验。
由此可见专业学习不能只靠大学,要从娃娃抓起,这就需要一个层级合理而体制完善、既有人文关怀又有社会担当的公众艺术教育机制。基础部应当仁不让,
他是国美这个家园的入口,一进门厅,你就是这个家园的一份子,就需要你接续这个家园的血脉、精神、学养、品格。因此,这个承上启下,打通两段制教学两端的部门非常重要,我们的角色要求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
每年的二月至三月,围绕着这坐艺术殿堂,全国各地的背画板的孩子像潮水一样涌来。八九万考生都想通过校考,进入这个艺术的象牙塔。这在以前,时光倒流二十年,学校一届才招几十人。
如此的考生热在全世界都罕见的,谨慎的艺术教育者们对此担忧:现在考上来的学生,在进入考前培训之前,有许多是零基础的。因此逼得不少考前班为达到升学指标,只好加强应试教学,除了教学生对付这个头像死记硬背好那个色彩以外,其他的就难以兼顾了。学生是无辜的,然而这样的功利教学如何打好基础,甚至扼杀了多少好苗子。
艺考热和公众教育形成奇怪的关系。对美术史一无所知的苦练应试技术的孩子们,他们要付出艰辛和不菲的金钱,却并没有接到艺术的地气。
曹晓阳主任觉得,这是个大问题,当消费文化袭来,一方面是全球化的语境,一面是将这个世界切割的支离破碎,社会越来越功利化、割裂化,教育也是如此。考前艺术培训再也不探讨艺术教育的本质诉求,探讨的只剩升学率的高低问题以及背后所带来的利润。升学指标代表了一切。在这个方面,我们措手不及,但我们需要积极对应。
“我们不要把自己割裂到某个单项的思考,实际背后都有整个价值观在。整个社会往这个方向转向的时候,其实你是身不由己的。所以我想今天这种大势所趋必定带来的就是整体的功利化,每环节都在考虑自己自身的指标建设。这种指标建设成为惯性以后,我们就有了问题。”曹晓阳依靠在沙发上快语速的表达他的担忧,指间是袅袅不断燃升的烟。
作为画家,艺术教育者,他希望考前的教育,包括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上来的义务教育,在这十几年时间里能做一点真正的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感知力的开启,踏实地打好基础,才能藉此点燃艺术的生命火花。还有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及人文思想,比如说书法,比如说国画、唐诗宋词,这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是能决定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与态度的文化基因。应该从小玩一玩、学一学,不能等到大学才开始。
“画两张头像就可以考上大学了,你觉得他是会画画的吗?或者说他对艺术会有合理的态度吗,或者说,他有真正的专业理想吗?没有!还适得其反,都拧反了。这样的小孩考上大学,等他昏昏沉沉度过四年,他骂的不仅是考前的老师,还骂美术学院,同时骂艺术本身。他有错吗?也许没有,但他感觉自己毁了,他毁了对艺术的念想,便也毁了我们。”烟云后面曹晓阳眉头像个川,手一挥一挥,像要打破这种无奈。
环境在变化,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除了一如既往开办开放式的艺术展览,艺术论坛。也运用新的媒体途径散播这些便民的公共艺术教育信息。从纸质媒介到网络、微博;新的时代,新的方式。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新近开设了国学工坊——“林泉书画社”,由张全、王异、陈超历三位老师主持。面对国美1000多个新生如何开设国学课,张全老师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多开些小型的,座谈型的讲座,比如通过讲解传统文房的陈设来呈现传统人文思想与精神。为什么我们传统明式家具是圆中带方,方中带圆的,就是和我们讲的传统人文思想和自然观是有关系的,字画自然和这样的家具以及文房陈设有着必然的关系,借此反向理解传统书画,既开阔了视野也学习了专业。他们举办了传统书画精品展,把展厅变成教学现场,带着学生现场讲解、临摹。他们还请来书法大家王东龄先生进行现场巨幅书法写作,并与学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大开眼界,感受到传统书学的魅力。除这一系列不间断的活动外,他们更利用晚上的时间带着学生研习。围绕这样的工坊教学,基础部期望这一届学生中有那么一部分可以持续学下去,传统的滋养对他们思想以及未来的专业创作一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曹晓阳主任和张全老师他们都怀着同样的期盼与信念,他们的背后,一方面是艺术家的热忱和理性主义的交织,另一方面,谁都清楚,现状不是靠一年两年来更改,问题只能是一点点解决,一点点踏踏实实的做出来。
在1930年是林彪散发了一封对于红军前途究竟应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新。作为回应,毛泽东写了这么一封信。毛泽东作为近现代史上最被人们所崇拜的人,其视野的广阔自是不同于常人,为人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为人有远见常识,而常人却只看到眼前现状,却没有看到未来的趋势。当时的共产党人出现了两种不同错误思想的人,一类是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满目注意的道路。另一类是消极的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太弱的消极主义。而毛泽东则以其广阔的视野,纵观全局,正确的分析出,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当时在共产党的未来感到暗淡无光,内心有些动摇,于是毛泽东通过这封信,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当时共产党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未来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虽然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使党内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是从实际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他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最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也可以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毛泽东写道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花边,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的事不远了。还有当时形容湖北省委估量湖北的统治者鲁涤平的十分动摇,惶恐万状,由此得出当时共产党所处的形式还是相当不错的,从毛泽东的这封信在当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从而坚定了他们的信念,更加的凝聚了共产党的队伍。
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在时局的估计上存在着悲观思想,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是徒劳的,主张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再举行武装起义,开始建立政权的工作。而毛泽东对于这种思想根据马克思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批评了这种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指出中国式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中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只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简历和发展,才是半殖民地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在心中总结哥哥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巴红菊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概括成为一种主的毛泽东式,方志敏式的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有根据的有计划的建设证券的路线,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革命歌剧地这三方面游击结合发展革命的总概念。心中,毛泽东针对党内一些人对市局的主管注意估量,针对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和盲目主义,提出了判断中国政治形势的科学分析方法。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他的本质。这种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的思想与以后的邓小平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两者都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见毛泽东思想的先进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出自《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意思就是说,新生事物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前途是光明的。对于从小就喜欢看战争书籍的我来说,这句话可以说是深刻脑海,在得知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写过同名的文章,立刻拿来拜读,颇有感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是毛主席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时间是一九三〇年一月五日,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深入精辟的分析澄清思想混乱的一篇重要文章。
1927年大革命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由蒋介石直接领导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将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一场“白色恐怖”蔓延全中国。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革命进入了低潮。虽然如此,共产党人却并没有被严峻的考验吓倒,他们领导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其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在井冈山葛民根据地的影响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全国如雨后春笋喷薄而出,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正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的星星之火,才汇聚成旺盛的革命火炬,照亮前进的道路,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的革命家,军事家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才能使革命的火种绵绵不绝。
新生的革命力量虽然在开始的时候很弱小,但它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未来革命发展的趋势。旧势力固然强大,但终究是要被新生事物所取代的,毛泽东同志认为,看事情必须要看到它的实质,而且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个观点在大革命以后得了充分的证明。
可是星星之火究竟什么时候才可以燎原呢? 这一点是当时许多同志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放在今天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自九十年代初苏东解体之后,在国际大背景情况下,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很多人说社会主义太遥远,这实际上是一种丧失信心的一种情绪——悲观失望的情绪。这种情绪与七十多年前的昨天何曾相似!
胡总书记在今年全国工作会议上以及在一次接见法国记者的时候谈到:一个社会的稳定要依靠坚强的政治领导,依靠经济的发展,依靠好的制度和法制。同时,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稳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历史和社会都表明,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以及由此为基础的思想稳定是很难保证社会稳定的。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否则就会陷进唯心主义的泥潭。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即将到来的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更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并没有使得自己成为预言的俘虏,理想并不是时刻都能够奏效,能够在短时期实现。但在理想的背后,存在的一定是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存在着思想的完善和目标的一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对于这一切,历史给予了更好的诠释。毛主席在文章中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真理,这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
毛泽东的这封信,长达六七千字,一气呵成,气势宏大,酣畅淋漓,理论分析与形势判断缜密结合,充分显示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战略眼光和政治远见。毛泽东在信中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思想,不仅回答了当时党内和红军内一些同志存在已久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疑问,而且找到了中国革命在城市中被强大敌人所击败,无法以城市为中心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发展规律,得出了党的工作应当以乡村为中心,中国革命应当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结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在信中直抒胸臆,披肝沥胆,批评时以说理服人,虽然毫不留情,但用词却非常委婉,让人觉得很“顺耳”。出于对同志的爱护,毛泽东还特意把林彪的悲观思想与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思想作了区别,可见当时毛泽东对林彪的信任和关怀。
毛泽东的这篇党内通信,其起初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批评教育林彪一个人,而是为了纠正红四军党内较长时期内存在的悲观主义思想倾向。所以,毛泽东的信写完后,不仅把信送达林彪,还要求红四军政治部把这封信公开印发,供全军阅读和学习,以教育红四军所有党员和广大干部战士,由此可见这封信的历史意义之大。
毛泽东在写完这封信的第三天,就率领部队离开了古田,去江西同红军主力会合。
就当时形势来讲,作为一位红军的高级将领,林彪写信给前委书记毛泽东,这是很正常的,甚至可以看作是党内民主正常的一个很好的表现。林彪写信的目的是希望毛泽东对他提些批评意见,因此就这件事情本身来看,也是符合党内组织生活原则的,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不应该因为后来林彪的变化,就否定历史。“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的老一辈革命家黄克诚,曾就此有过一番十分公允的议论。他说:“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就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是错误,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由于林彪提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林彪不提那个问题,毛主席那篇文章也写不出来。在党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按照组织系统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事情,不是批判这种事情。特别现在应当提倡这种作风。”黄克诚的评论,是公正的,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延安整风运动中,为了教育全党同志,让大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经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由毛泽东亲自主持,于1941年12月在延安编印了《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作为整风的重要文献,供参加整风的高级干部学习。书中收录了由毛泽东保存的给林彪的这封信。其后,1942年中央军委编印的《军事文献》,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两条路线》,1944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编印的《抗战以前选集》,1945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印的《党的路线问题选集》,1947年12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编印的《毛泽东选集续编》,均相继选用了毛泽东这封给林彪的信。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封信的价值的看重。
通过整风运动,清除了王明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影响,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旗帜——毛泽东思想。随着党内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学习,需要集中编辑一套毛泽东的文献。1947年秋天,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局已趋于稳定,中共中央东北局开始酝酿筹划把过去陆续发表和延安整风时期编印的《两条路线》等文献集中有关毛泽东的著作,加以整理、汇编,出版一部《毛泽东选集》,主持这项工作的是东北局宣传部长凯丰。由于毛泽东这封信的特殊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此曾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编选毛泽东的文集时,要收入给林彪的信。了解这一情况后,林彪于1948年2月12日致电中共中央宣传部,表示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同意向党内外公布,但“为这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就好些”,以免对中央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
这份电报由中宣部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随即作出指示:(一)这封信不要出版;(二)请陆定一、胡乔木负责将这部选集的书稿全部审阅一次,将其中不适宜公开发表的及不妥当的地方标出,并提出意见,待修改后再出版,并让东北局暂缓印行和翻译成外文。林彪当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和东北军区即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作为一个主持一方军政的主要负责人,林彪的顾虑不能说没有道理。同样是出于对林彪的爱护与关怀,毛泽东作出以上的批示。因此,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948年出版的东北书店版和晋察冀版《毛泽东选集》,没有收入这封信。
但是由于这篇文章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位置非常重要,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斯大林的建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中央统一编辑《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亲自主持其事。这篇文章再次入选。时过境迁,但为了不引起党内同志对林彪的误解,毛泽东特地把信的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明显可以看出的是批评林彪的地方也作了删改,公开发表时通篇文章没有出现林彪的名字。按理说,林彪应该知道毛泽东对自己的宽容与爱护。
可是建国后变得异常敏感的林彪总觉得这封信及其有关的历史背景对他是个影响,因此耿耿于怀。随着野心的膨胀和权势的增大,林彪更是对这段历史感到心虚。
1960年,林彪当上国防部长之后,为了粉饰自己,给当时他任连长的红二连写信,在信中称自己早在那时对革命的成功便坚信不疑。言外之意,就是自己不可能提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问题。
1969年9月,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写进了九大《党章》后,他兴致勃勃回到井冈山作故地重游。由于心情不错,一向身体虚弱的林彪居然爬山涉水,登黄洋界观云,临小井龙潭听瀑,到七溪岭追昔忆往。然后,由一个叶群找来的文人捉刀,填写了一首《西江月,井冈山》。词中写道:繁茂三湾竹树,茫茫五哨云烟。井冈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目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名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
不管此作是不是林彪所写,其词意所表达的则是乐观主义者的意气风发和革命乐观主义的胸怀大志,哪里有井冈山斗争时期林彪的悲观主义情绪?正如此中所写“岂疑星火燎原”。显然,林彪是想一笔勾掉历史的旧账。但这种伎俩,确实玩得不地道也不高明,因为当时历史的见证人包括毛泽东大都还在。据说,毛泽东看见这首词,微微一哂,用红铅笔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下面重重地画了两条粗线,并打了一个问号,以特有的幽默说到:“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可见,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改变不了。
199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修订《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一版的报告。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第二版《毛泽东选集》在199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的纪念日正式出皈发行。毛泽东给林彪写的信被收入其中,标题仍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在篇目下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个恢复历史原貌的注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悟】推荐阅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06-18
希望之火作文10-04
点燃理想之火作文900字12-03
星星火炬简报07-17
星星的日记10-02
《请星星》教案11-02
星星写人12-17
课外阅读_:星星10-15
星星火炬事迹简介11-07